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校园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校园道德教育

篇1

耕耘道德教育之土壤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外在的社会引导,榜样示范灌输而入脑。道德教育需要真正地做到“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们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生活践行中形成道德意识,唤醒学生的心智。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总感到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口号式的东西颇多,抽象的大道理多,高尚道德讲得多,而基础性道德,个体道德规范讲得少,可操作性不强,实质性的便于学生接受的少。

道德弱化倾向在部分学生迷失在网络媒体世界的现象中可见端倪。“网络新生代”热衷于在电子屏幕前寻求游戏的与刺激,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他们把自己的闲暇时间,放到充满火药味儿的电子游戏里,早把道德的尺度抛到脑后。

学校追求教育功利,像追求GDP一样。学校德育工作重视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什么会给学校带来功利,校长就管理什么?什么会给教师带来功利,教师就教什么?什么会给学生带来功利就学什么?结果:主管单位怎么评价学校,校长就抓什么,校长评价教师什么,教师干什么,教师评价学生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育被异化,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

学生家长就将对生活的期许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苦”如烙印般深深地烙在家长的心上。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有没有比他们更优秀,有没有比他们更出众,上学时千叮咛万嘱咐,回到家管得紧,到了寒暑假也没有自由,弹琴、画画、书法、舞蹈……等等。孩子们几乎没有体验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甚至连看一下周边的风景也几乎成了奢侈。

近几年,“陌生人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形成了“新的群体”,造成了地域社会风尚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及生活水平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凌乱,行为失规。就学校而言,为“陌生人”准备了师资,准备了教室、课桌椅、课本等,但是没有准备好道德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环境造就人,不一样的环境影响着孩子不一样的为人处事。土壤需要改良,才能更好地孕育庄稼。为了改善我校的道德教育环境,我们从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入手,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宣传栏,不断更换道德教育内容。如介绍“十大感动人物”,介绍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在校园的墙上张贴宣传画:“黄香温席”、“岳母刺字”、“探病母”等;每一个教室门口的墙饰由以前的名人名言换成了道德导行牌,如“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在教学楼内特地制作了大幅的不锈钢板《三字经》镶嵌在墙上,让学生平时路过都能诵上几句。学校在2008年汇编了书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道德教育校本教材。2010年又汇编了道德教育校本教材《道德是被感染的》,校本教材不仅有利于道德教育与实践有个框架结构;还充实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便于教师更好地操作。

我们认为良好的品德形成,“认知”是先导,是道德观形成的基础,正如柯尔伯格所作出的判断,个体道德价值观以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经历不同水平,多个阶段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富有动感的积淀过程。在现实活动中道德观念的形成并无顺序先后,价值大小,份量轻重之分,早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于后发的价值观念形成发挥着重要而直接的干涉和影响作用。

撒播道德教育之种子

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摒弃封闭的庭院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借助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的启发、诱导。学校注重学生平时、日常的生活事例,道德教育摄制组所摄下的学生生活道德情景,通过多媒体在班队课上放给学生看:

镜头一:三年级三个女孩看到厕所门口地上有脏水满地,用拖把打扫干净。

镜头二:谢瑛同学把久病卧床不起老妈妈背出房间晒太阳,并为她梳理头发,帮洗衣服。

镜头三:朱琳为爷爷过生日,切生日蛋糕给爷爷吃。

镜头四:501班少先队员为汽车站亭美容(冲洗落满灰尘的玻璃亭子)。

镜头五:601班鲁恩明同学因爸爸车祸瘫痪在床,每天放学后,陪爸爸聊天、帮洗澡、换衣裤,为爸爸每天倒马桶。

这一个个平凡而明了的事例,都发生在本校,一个个熟悉的面庞,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同伙之间,他们将相互感染,相互传递,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将道德教育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孩子感悟了什么是孝敬、什么是感恩、什么是为他人着想,什么是敢于担当责任。可谓道德教育的“说理、导行”已水到渠成。

班队课上,老师与学生讨论交流发生在学生身边不道德的真实行为事例。如:老师讲“有一位住宿在校的四年级学生,平时吴老师很关爱她,她感冒时,领她到医院挂点滴。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放学了老师没有带雨伞无法回家。问这个学生借把伞,这个学生支支吾吾了半天不答应,吴老师脑海里一片空白,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有个学生马上举手说:“她太自私了!忘恩负义,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这个事例说明,孩子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碰撞才能成长。道德教育有意义的工作是借助于受教育者价值生活体验的启发、诱导,而非越俎代庖,做简单的直称判断。

我校的德育工作者把零星的做人道德,加以整合,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汇编了37个道德教育教案。教育涉及基础道德的方方面面。从学会感恩到尊重他人,从诚信善良到有责任心,从勤劳节俭到举止文明等。教师们开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道德观摩课,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平常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天,教师自己也静下心来阅读《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小学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在课堂上,学生模拟生活细节,通过小品、快板、诗歌等形式展示了一个个道德小故事。

如打电话的礼仪(二年级)评价要点:1.接通后是否问好;2.有否介绍自己;3.有没有询问对方身份;4.有否把事情说清楚或听清楚;5.说完后有否说再见;6.是否等对方挂了电话后自己再挂电话。

再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四年级)1.让学生看录像,镜头里面有传达室的保安履行职责的全过程;2.教师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学生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担当、负责的精神;3.让学生交流、反思自己的责任心;4.教师小结,事情不分大小,件件做好,责任不论轻重,主动承担。少先队大队部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由中队辅导员轮流主讲道德教育篇。

浇灌道德教育之苗圃

少先队大队部结合道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争“十章”活动,大队部精心设计了十种不同的彩色道德章卡片,即:礼仪章、感恩章、孝敬章、诚信章、善良章等。无论你在校园、社区或家庭,只要学生有一次道德生活体验,为人道德的真实事例,并有证人就可得一张相对应的道德卡,有委托家长颁发的,有委托班主任颁发的,也有委托中队长颁发的。无论是谁,只要能获得十张道德卡片就可到少先队大队部领取一张道德合格证书。如:有一位学生与老师一起乘公交车回家,见到一位老人上车马上让座,老师等到明天孩子来学校上学时立马颁发给他一张“善良道德章”卡片。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评比“十佳道德少年”活动,活动后期我校制作了宣传小册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册子里汇编了我校十佳道德少年事迹:如十佳道德少年之一贺朵朵的道德事迹:她读三年级时,老师给她安排了骆某某同学做同桌。有一天下课时,骆某某突然发病,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昏倒了,把同学们都吓坏了。贺朵朵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马上背起她到教师办公室,让她躺在沙发上休息,此后每隔两个星期骆某某同学就会发病一次,作为同桌,贺朵朵同学特别关注骆某某的状况,防止其因突然发病而摔倒,长此以往,贺朵朵好象是这同学的保姆。每当被问到这件事时,贺朵朵都说:“我帮助她,尊重她,我无怨无悔。”老师的感言是“尊重强者也要尊重弱者,尊重优秀同学也要尊重身患疾病的同学,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通过彼此的关爱来减轻它,让弱者找到自尊、自信。同桌、同伴的特殊照顾使弱者身感同在蓝天下,沐浴着一样的阳光,享受着同样的幸福。”十佳道德少年的事迹使学生道德意识升华,道德情感相互碰撞,道德践行相互感染,道德之花遍地开放。

收获道德教育之成果

道德教育从社会入手,就是好公民的培养;从个体入手,就是好人的培养;从生活入手,就是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篇2

如今,在各类职业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开展各类的文娱活动,创造以学生自身形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这种独具青春气息、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德育观有着耳濡目染的效果,是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的有利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尽管对于学习的自觉性较弱,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规划清晰,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从此可见,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应根据校园的实际特色来构建。概括的来说,职校校园文化有两个特点:一,全面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专业性,可以通过创新大赛、职业形象展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造成了他们家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较高。而他们本身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独立性较差,这就使职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在这同时因为德育工作要求过于理想化,而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较弱,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产生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各异,成长环境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在认知不同,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在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群体性教育为主,没有针对性。或许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影响,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懒散,行为举止较为夸张、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开展德育工作仅仅是以制度约束,通报批评教育为主,不仅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让其抵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考的成绩低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使他们中很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导致大多数人迷恋于上网、游戏、恋爱等。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发展

(一)在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中把德育理论列入进去,让学生重视德育理论校园的文化建设展示的是一个学校的传统的历史、优良的精神道德风貌、正确的价值理念、卓越的目标追求。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以学生思想追求为主体的精神风貌以这种他们为主的感召力,引导学生把自我的追求和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弘扬和发展德育工作建设。

(二)根据不同类的学生展开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的学生伴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对生活的体验增加,所遇到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处理的方式也是带有个人感情特色的。例如:刚懵懵懂懂进入职业院校生活的一年级新生,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磨合,适应了学校生活,但是又会产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生活观念等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基本是学业的压力;四五年级的学生通常就是就业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要有针对性和着重点,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说对一年级新生用入学教育、访谈、晚会等系列形式让他们融入进学校生活,融入进校园文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扩展他们的交际,同时将所遇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他们去思考,和体会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点,对于个别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特色的奖励体系,弘扬和发展德育建设,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培养特色的社会人才。

(三)组建优秀的学生团队(学生会或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让学生参加到德育建设管理的队伍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学生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德育方面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认同德育工作。在学生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动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团体的建设中去。着力训练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团队,培养其团队队员对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认可,从而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潜能,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人和其他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和学生沟通合作,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比死板的条例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使德育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总的来说,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德育教育理念,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用榜样的力量做表率不管在什么时候,各类校园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要把这一类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受到榜样的影响和激励,自觉抵制不好的东西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这些榜样的作用可以在学生中产生一个良好的机制,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榜样的队伍中来。构建丰富而有趣的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

篇3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大学生 消费道德教育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加大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作为校园主体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素质,尤其具备良好的消费道德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用非常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高校通过实施消费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不足,并树立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更对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1.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和谐校园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为了达到人与人的和谐,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而消费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自觉抵抗物欲的侵袭,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因此,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2.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可以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的。那么对于校园来说,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而消费道德教育正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意识和对和谐消费的理想信念。

3.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途径。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导致不同消费层面的学生群体出现,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适时适当地创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减少校园矛盾的发生率。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一个合乎道德理性的消费观的导向作用,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树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创造一个和谐、理性的校园消费环境,是消除校园矛盾,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新型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还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更缺少在这种体系指导下的主导消费道德观,所以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往往很难保持证确的消费道德观念,也就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1.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切合自己学生的身份。应该把基本的消费放在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学业完成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上面。而不应该过多地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不是过多地注重学习消费,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如人情消费、通讯消费、装扮消费等等,这些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学习上的投资,使得学生们一方面精力被分散,不再过多地关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过早的社会化,和校园整体环境不相容,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成长,从而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2.节约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还表现出节约意识淡漠,很少为消费反复斟酌、仔细思量,不少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很少经过深思熟虑。

3.攀比性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学生一般都是集体生活的,再加上年轻好强的个性,所以很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加之其消费心理脆弱、虚荣心较强,致使从众心理演变为消费中的盲目攀比,从而出现赶潮消费、盲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等,甚至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加入其中,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蔓延之势。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道德建设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突显消费道德的内容,告诉同学们培养消费道德的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把中外的消费道德做一个比较,或者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所以要帮助其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教育素材,例如一些优秀大学生的事例或者身边大学生的事例,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来起到教育的意义。

2.开展与消费道德相关的校园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正确消费模式的认识,例如可以开展讨论会、征文会、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费活动的调查,通过切身的感受写成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使更多地大学生参与进来,反思自己消费行为或模式,从心理层面达到对角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认同,修正已有的对社会上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趋同,形成一个提倡节约校园消费的氛围。

3.教师的榜样作用。司马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充分说明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高校中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要首先拥有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行为,如果号召学生健康消费,而自己则追求高消费,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除了学校以外,家长、社会等其他方面也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该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而努力。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思想道德教育

一、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部分的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政治思想不稳定。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有待增强,政治热情较高,能够理性的看待国内外大事,但是政治取向不坚定,虽然关心,但是缺乏自己的观点。(2)比较关注自身发展,重视自我的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比起社会价值更重视现实利益。(3)心理承受力较弱。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刚入校,各方面都面临新环境的挑战,他们对于大学校内外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承受力较弱。

二、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变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部分大一学生在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后,现实问题和他们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变化。同时他们本身又具备了的90后自我、开放、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又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实,长此以往,极易会诱发个别学生产生边缘个人主义的思想。

第二,社会认知的多远化,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崇尚自由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信仰,大一学生在学长们的影响下,他们的认同会趋向一致,混淆了他们原本自己的观点,使得不少学生不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只顾个人利益。

第三,目前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期间缺乏适当的道德教育和训练。应试教育,只会让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只会让学生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才,刚考入大学的理工科大一学生往往会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虽然文化程度是大学生,但道德水平却不高。

三、校园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这几年的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部分高校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开设一些就业形势“热门”专业,同时以毕业生就业率、校园基础设施、社会口碑等内容来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家长在帮子女选报专业时,也会根据现实就业情况侧重于经济回报相对丰厚的专业。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现象严重。当前,许多国内高校不是以自身办学特色来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是一味强调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校风校训、管理体制。第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过于薄弱。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对学生、社会以及公民团体在其中的作用重视,使得“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通和互动不是很明显,甚至处于隔膜的状态”。

(二)校园文化对于理工科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一,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主体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要求理工科大一学生的行为举止必须与之相符,并对违反这种规范的行为施以相应的谴责或处罚。

第二,凝聚强化作用。这种凝聚强化,主要取决于校园精神,共同的校园文化背景,使大一学生易于相互理解和亲近,在思维和行为方面产生趋同倾向,进而将个人理想归置在共同的校园精神之中。

第三,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力量。随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界限的日渐模糊,固守传统的办学模式显得不合时宜。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应日趋多元化。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机构,一方面,应注重用充足的资金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团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不同的团体的代表来高校举办专题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影响,在此情形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聆听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重视社会和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集思广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五,校园文化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育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应既包括高雅、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也应包括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社团组织、文体比赛、创建文明宿舍等动态的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曾经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设置,要立足自身特点,走高、精、尖发展道。还应注意对目标定位的坚持,纵观世界知名学府,这些学府一直坚持有几百年历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为外界的经济和政治所影响,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

第二,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在坚持制度的政治导向性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的自身特色来推行本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和鼓励教授治学,体现出校园制度的大学精神特质。

篇5

中职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在知识涵养、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都相对逊色于一般学生。学习方面,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大都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逃学、甚至弃学现象十分严重。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还表现出诸多叛逆性:如部分学生穿奇装异服、打扮怪异、目无尊长、对学校校规校纪置若罔闻、对人冷漠、情感淡薄、行为随意、语言污秽,不服管教等。凡此种种,都给中职院校的管理与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令人欣慰的是,中职生所处年龄阶段,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加以耐心,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成为品德端正、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因此,教“学”先教“人”!“人”在前,“才”在后,这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端正中职生的思想意识,矫正其不良行为,便成了中职院校首要而迫切的任务。鉴于中职生的特殊性,道德教育在中职院校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优化道德教育的方法,力求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优化道德教育

1、在活动中践行德育

道德教育的关键点不在于传授道德知识,而在于培养道德信念,并最终落实由信念而衍生出来的道德行为。因此,良好的道德不是“教”而获得的,而是“学”来的,是被“做”出来的。美德若可教,也绝不是知识之教,而是意向之教、态度之教、生活之教;美德若可学,也是情意之学.态度之学、榜样之学。道德教育与其说以知识为媒介,不如说以实践为媒介。因此,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意义鲜明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意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参与中明白事理。而且,对于本来就排斥“一本正经”地学习的中职生来说,用活动来调节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更受他们欢迎。在活动中,不需要事先列出教学目标,不需要向学生点明重点难点,更不需要刻意记住某些定义要点等。只需要师生一起去参与、去做,学生在活动中完全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要做好观察员与引导员的角色,对于各种活动中所包含的诸如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集体本位、礼貌待人、认真勤奋等人文因素,适时引导,使学生在“做”中体味美德,践行美德。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纯自然的情景中,去感悟美德,体验美德,在认知的源头就把信念与行动完美的结合起来。

2、在知识学习中渗透德育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让道德教育“见缝插针”。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直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在技术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此外,技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所包含的求真务实、认真严谨、不懈追求等精神,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且,道德与技能、知识、思想、见解等是浑然一体的,那种把道德从中完全剖裂出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证明,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人的道德的发展。就像基础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行为意识、思想道德等方面也比较优秀。如果把学生的心灵比作一块田地,要想让田地里没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知识技能的学习就好比庄稼,对于中职生来说,技能高了,自信心就有了,有了自信,就能缓解其自卑情结,减少其“怪异性”,因为表面的叛逆往往来自于深深地自卑。这样一来,美好的道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3、改进课堂德育教学

尽管不能剖裂道德与其它品质、技能的联系,但道德作为一种不同于技能的隐性力量,依然存在单独而教的必要。只是如何去教,有待探讨!多年来,单一的口号式课堂德育教学,让学生极度反感。严格的科学化程序,使得教育中本该有的丰富性、情感性、意义性逐渐消失,学生或许会学到很多知识、概念,但却外在与人,而无法内化于心。这就使得学生对课堂上的道德教育视为一种“教化”,十分排斥。但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那么,改革德育课堂教学便成为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为了使道德教育有章可循,课堂德育中依然需要设置爱困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与人生教育等。但鉴于道德教育情感熏陶为主、知识讲解为辅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少上精上”。一方面,纯粹的德育课过多,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l另一方面,无针对性、无特色的泛泛而讲,也极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通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对每周仅有的几次德育课产生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便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精心设计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呢?根据德育特点,多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去体现某一主题,用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德,角色扮演让学生体味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教师适时精讲,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画龙点睛,也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这样,学生“动”与教师“讲”相结合,使学生心有所悟,情有所系。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学生社会就业和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多数企业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社会企业、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

3.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立足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特殊性,处理好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职业院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爱校、爱专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骜,也不妄自菲薄;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

2.灵活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渗透

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在实践中,可采用: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日常管理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职业教育与行业行规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讨论建筑业的行贿受贿问题、豆腐渣工程、欺骗性广告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职业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5.企业文化进课堂,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可视性

职业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应变能力。

6.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一线员工参与教学,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7.充分运用家庭、企业、社会力量配合学校,齐抓共管

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企业、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在向社会提供财务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灵魂。会计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专门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的受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入手,在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体现了国家层面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存在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的问题。经笔者对云南省8所知名度和生源率均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调查(包括5所公办高职院校和3所民办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仍以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操作技能培训作为重点,而会计职业道德在教材内容和日常教学中仍处于次要地位,普遍存在“课本上有多少则讲多少,没有则不讲”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受到重视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未受到重视的原因,本文认为应当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国家层面

1.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缺少实践体系的支撑,在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未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随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会计职业道德在法律层面得到不断完善,也为高职院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未制定配套的实践体系支撑,相关的法规和准则规范与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没得到很好的衔接。如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举办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科目的设置上主要以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等技能性科目为主,而未设置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比赛科目。这就导致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在引导高职院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因未得到很好衔接而存在导向力不足的问题。2.考评机制缺乏全面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会计类证书成为评价会计专业学生业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这些证书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考试内容主要以考察会计专业知识为主,对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考察比重较低。这就导致学生潜意识中不自觉的将学习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学习。

(二)学校层面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生源问题。随着学生数量的下降以及本科院校的扩招,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抢生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提高本校生源,各高职院校普遍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宣传指标。为提高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各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均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教师层面

一方面,从思想理念上,会计专业教师对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重视程度不足。在日常教学中,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课本上有多少则讲多少,没有则不讲”的现象,教学方法也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太抽象、缺乏实用性;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经历了2007年—2009年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的时期,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年轻教师占比较大,其中不少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从事教学的。这些会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未深刻领会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四)学生层面

会计专业作为一个热门专业,近年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在校学生普遍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考证和专业技能学习上;同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明星的各种绯闻炒作”,无不在一次次的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这些都导致学生从潜意识里轻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实践体系,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1.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丰富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实践体系,使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与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间能够得到更好的衔接。如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在组织举办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置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比赛科目,或者组织举办会计职业道德辩论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增强对高职院校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导向力。2.国家应建立全面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国家可以考虑逐步为会计从业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专业职称证书的授予,国家可以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环节主要考核专业知识,面试环节则主要用来评价申请者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两者均合格后方可授予会计职称证书。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1.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相关要求可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单纯的为社会培养只懂技能的专业性人才,而应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纠正为提高学校生源,以就业为导向,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错误做法,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2.高职院校及会计专业教师应转变过时的教育理念,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必修课程,系统地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信念;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仅仅讲授专业知识,而应将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考核方面,进一步提高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目前占总成绩的比重一般为20%,建议提高到40%~50%),平时考核除了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等考核以外,还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如:诚信、纪律意识等)进行考核。

(三)营造崇尚诚信的校园风气

高职院校应重视崇尚诚信的校风建设,通过营造崇尚诚信的校园风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崇尚诚信的校园风气:(1)加强考风建设。学校可以尝试采用“无人监考”的方式,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监考,自己即是监考官又是考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成绩固然重要,但诚实守信更是做人的根本;(2)学校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诚信积分档案,设定最低标准,并与学生的档案及毕业证挂钩;(3)标语宣传,实现潜移默化教育。可以在校园、教室等场所悬挂崇尚诚信的标语;(4)宣誓教育。在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和毕业时,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宣誓,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建立会计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

当前高职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实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应培训,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对会计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如通过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分批派遣会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短期进修。

(五)创新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教师在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学时应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一改过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古板枯燥的现象。通过教师设定项目案例,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总之,高职院校开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改变当前的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上述对策是笔者在会计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课题组.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J].会计研究,2001(1):38.

[2]陈小云.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11):212.

[3]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05(9):90.

[4]柳一群,何晓民.加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139-141.

[5]曾向红,汪燕芳.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新思考[J].财会月刊,2011(3):107.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由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以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生态道德的教育。对于部分专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对于生态保护的课程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态道德层面的教育;对于全校范围的学生,高职院校更是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导致无法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因此,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生态道德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意识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单纯讲授生态保护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指导学生将书面化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保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投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必要的物质条件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为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与生态道德修养,而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普遍存在自身生态环保知识较少、生态道德修养较低以及生态教育能力较差等现象,并没有受到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仅凭自身学习及环保知识难以有效教授。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浪费纸张等小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教师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实践基地、辅助网站、图书馆资料专业性很强,主要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基地、网站、资料少之又少,无法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态道德知识,影响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

4.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较低

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教育体系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知识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很好地将生态道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没有意识到浪费的坏处,在生活中不自主地表现出浪费水资源、浪费电、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行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导致这些不良现状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高职院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没有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压缩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时,无法确保有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生态道德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呆板的理论知识上,单一乏味,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生态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其次,国家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仍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更多倾向于各专业设备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投入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甚至没有相关教材,只能靠教师课上的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的内容,大大缩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同时,由于教学资金投入少,高职院校无法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影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根本目的。最后,教师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自身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投入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加之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不重视的散漫学习态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必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种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焦点、热点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今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第二,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融合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本专业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第三,高职院校应开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第四,高职院校也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或是环保名人来校为学生做生态道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成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机会,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开展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震撼学生心灵,转变观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加强生态道德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生态道德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高职院校还应该利用网络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制作内容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网页,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真正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3.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投资,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完善教学计划,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确保课时充足,同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与专项经费,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篇9

我院高职生其中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思想状况复杂,缺乏自信,发展动力不足,信仰危机严重,自我意识极强,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应确定其主要目标,改变高职院校注重政治理论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克服过去“高、大、空”的、抽象的道德理想主义方式,让道德教育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要求他们学会做人,关注生活,珍爱生命懂得礼貌,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而提高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及掌握的教学手段,从学院、学生主体及社会实践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模式。成功的道德教育将会改变其命运,影响其一生。

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构建道德教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道德教育不同于大而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要从小见大,从细微处抓起。如在全院开展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在大力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并使其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如我院孙书记亲自在全院抓以孝为中心的二十四孝、弟子规的学习,学工部和团委开展了系列演讲、征文及相关知识竞赛,使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美德教育寓于其中,有良好的实效性。被提名11年感动龙江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之一、2012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拾金不昧大学生的称号的10级高护专业的耿子涵,捡到装有2万多元现金和若干银行卡的包两个多小时,分文未少的交给了失主,并且没有收取一分失主的报酬。她拾金不昧行为与我院注重行为养成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是我院道德教育工作结下的硕果。她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在党委的号召下,全院举行了“弘扬大兴安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耿子涵事迹报告会,全院所有的2012新生学习了耿子涵的事迹,以她为榜样,锤炼道德品质。

二、构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合力机制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合力机制包括课堂教学载体、课外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社会实践载体。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要想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必须使各种载体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机制。根据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地处偏远高寒地区,虽然可利用资源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

1.道德教育的课堂实践。针对我院的各个专业,在本地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查,根据毕业生反馈的情况,不再完全沿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理念和方法,而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求知性教育”转向“知行统一”教育,整合课程的内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重在道德实践,通过情景模拟、辩论等各种形式的课内实践,这样道德角色的体验,促进学生的行为的养成。突出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与践行。

2.道德教育的校园实践。突出时代主题,举办学院大学生辩论赛,辩论赛围绕“关注价值论荣辱,心系祖国创和谐”等主题展开,辩题涉及诚信、价值、网络、青年志愿者活动、低碳生活、绿色校园、社会交往、社会秩序等诸多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创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

我院学生自发的组织了求是社、志愿者社和摄影社等社团,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举办“文明校园要从自身点滴做起”的摄影展;“低碳校园从我做起”签字仪式,定期去敬老院当义工、表演节目和量血压,等等活动,清除校园的死角垃圾,扫荡的课桌文化和地上的口香糖痕迹……充分发挥了高职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这些身体力行的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

3.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我院着力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为统领,学院思政部将知青广场、大兴安岭铁道兵纪念碑、资源馆、五六大火纪念馆等地开设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生态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做到了知行合一。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教师及工作人员的事情,培养高职生道德主体意识,提高道德教育实效。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应当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塑造个体的主体人格,使道德成为活生生的具有人性的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道德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其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他们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在开展道德教育中,必须提高每位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质,具体落实到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其师爱境界。

篇10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探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向十分明确,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具体表现为: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从社会需要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满足个体的个性需要,是一种相对某一职业岗位领域的教育,其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对应性较强,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工作责任心,看其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是一种竞争力,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最终要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形象,转化为其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业、企业,其社会绩效往往更好。因此,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一些高职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既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愿意到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的地方去,过分强调自我利益,把追求轻松、舒适、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放在第一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知识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历程与前景、性质和特点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自觉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明确自己成才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顺利成为合格的人才。

4.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其核心是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素质则是学会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生在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做事和怎样做人,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该文件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

1.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职生一切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道德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发展的迅速、竞争的激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行为。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对高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对诚信问题认识存在偏差,诚信信念迷茫。因此,加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非常必要。高职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2.开展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就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崇敬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奉献意识弱化,比较强调索取,缺乏实干精神和基本的敬业精神。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迫切需要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变就业竞争压力为敬业乐业动力,珍惜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再次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总之,在职业活动中,充满热情是敬业的前提,追求完美是敬业的关键,讲求奉献是敬业的根本,这应成为高职学生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

3.开展以责任意识为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高职生作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责任意识的有无与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产品质量的优劣、生产效益和经济建设水平的高低。只有使高职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4.开展以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品质。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较高的职业法律素质是高职生将来依法从业的必要前提。因此,对高职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做违法的事,才能成为具有较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和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只有一章涉及职业道德修养,内容显得单薄,并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其中的比例,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与现状,通过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3.社会实践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培育高职生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首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竞赛、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

其次,工学结合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工学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重要实施途径。高职教育的行业性和企业特点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相结合,走工学结合之路。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创新理念的萌芽,更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这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赋予了学生多重角色,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真实的情境。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一线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事实上,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更看重其职业道德修养。一个人的专业技术再精湛,如果不具备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也是不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的。职业道德在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服务意识、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岗位意识等直接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工作表现。然而,诸多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意识,其职业道德的现状令人堪忧。

1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展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但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研究的内容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国外,关于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成熟,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指导思想、处事原则,可以用它来指导工作中行为活动,并把职业道德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视野更开放,使人们能自如的灵活应用它。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研究较少,所以只能借鉴相关的研究。我国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著作为数不多,主要有《职业和职业道德》(徐光秋,主编)、《应用职业道德》(稽士京,著)、《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詹万生,著)以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刘建民,主编)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职业道德,并没有具体到高职教育领域。论文和期刊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廖杰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一文中认为,“广义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概念,意指人们在生产劳动及交换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定和准则。”余磊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指出,“职业道德从道德的角度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它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离不开职业的范畴”,“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各行各业,每个人所遵循的职业道德都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社会对从业者要求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职业道德的。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了解相关职业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活动。

2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智轻德,他们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好了,将来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在工作岗位上发展得好的毕业生,并不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这些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岗位责任感更强,敬业意识更突出,能够遵守职业操守,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帮助学生规划处更好的职业生涯,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必将使其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多的晋升机会,与此同时,还将带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影响。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时间、空间、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要予以落实。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全过程的,从学生踏入高职院校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要展开,直至学生毕业为止,在这期间,高职院校始终都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从空间维度来看,无论是理论教室,还是实训室,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去企业实习,都应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最后,从人员方面来看,应该突破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开展,其他教师无需参与;其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每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职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品质等教给学生,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2 充分发挥“两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始终将“两课”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时刻不能忽视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因为,相比其他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两课”教学的方式更为系统、直接、全面,效果也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多到企业去走访和调研,了解相关岗位的现状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岗位的实际,并能够与时俱进;鼓励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等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改变空洞说教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3.3 吸引优质企业教育资源

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色,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住,实践证明,“纸上谈兵”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这就要求学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将与企业合作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关注点,主动利用企业优质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企业的文化环境、团队精神、品牌形象、管理条例、员工守则等等,这些真实的、与职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应为高职院校所用,成为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来,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对职业道德的感悟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校本教材一定更受学生的欢迎。

3.4 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演讲比赛、组建职业模拟公司、举行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多了解职业道德;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另外,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和能工巧匠、企业的劳动模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为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也会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爽,马巍巍.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篇12

1.1中职学生道德水平提升难度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计算机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然而许多青少年却沉浸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采取一些非法的途径,例如抢劫、敲诈等方式来获得金钱。长期下来,学生道德观念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无疑增加了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上部分学生家庭与自身心理问题,导致整个中职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难度比较大。

1.2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猛,这给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也使得中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并且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状况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2新时期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做的调整与应对

2.1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效用性

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接受,并且深刻感悟,老师就需要认真挑选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效用性。第一,老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传授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做到明辨是非和善恶。第二,在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后,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让中职学生在懂得是非后,能够坚定立场,坚持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校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意志。第三,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言谈举止文明、着装简洁得体、时间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等。

2.2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趣性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轻实效,重形式”的现象,虽然开展和组织了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大多都是流于形式。为了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现状,务必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趣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典型榜样教学法,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了使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更加有趣和有效,老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等,这些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中职院校思想道德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保证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2.3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实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从而将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职院校教育者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中,积极地引导中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到社会基层去体验生活,具体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为社会依托,让学生有广泛的实践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等,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是社会调查报告,从而强化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4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实现更加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来说,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动员和开展各种校内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相关的院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志愿者组织,做好各种志愿者人员的招聘、管理和培训工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进行长期的合作,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在志愿者活动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了解社会的民情,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中职院校可以和街道、社区、福利院等民间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保证各种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2.5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相比于上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来说,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中职学校务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展一些文化科技活动、歌唱比赛、校运会等等,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形中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升。

3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微电影;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7-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办学理念的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无论是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考虑院校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都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创新。根据现在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微电影这种传播方式逐步被应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本文在微电影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旨在对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微电影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性认知理论

按照学科划分,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认知学科,所以,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离不开“认知”二字。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就是从认知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从业后具有影响力和贴近性的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典型职场案例进行剪辑,加入了行业、职场、员工的元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由课堂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加深课本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求做到润物无声,以电影镜头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以现实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内容为素材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情景之中,预设职业道德冲突,让受教育者通过微电影演绎的每个情节,体会到某些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知识要点,利用自己所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对情节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理解性输入学说

职业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认为只要把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实际上,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伴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可,身体力行,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素质才会养成。而电影则是时代文化价值的塑造者,作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微电影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的具体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富于趣味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通过视觉辅助,让学生眼见为实,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作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分析

(一)借助影像,创设直观情节,以网络为平台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情节,有意识地把繁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同时,以形成职业道德为主线,把零碎的职场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直观影像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共鸣,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短片制作和教学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微时长、低成本、短周期的制作特点,利于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以往短片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界限,把丰富灵活的拍摄、剪辑模式引入教学。这意味着可以充分尝试微剧本征集、微电影拍摄比赛等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影视短片教学由于传播平台的限制,基本难以进入市场流通,而微电影的跨平台传播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一些制作精良、创意新颖的作品上传网络后迅速获得大众关注,这不仅能够提升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其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职场生活

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明确主题任务,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情节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的欲望。它在内容编排上,紧密贴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反映职场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生观赏时,会主动去接受视频中的信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所感悟,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实现其精神构建。

(四)教、学、做、乐一体,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选材、剧本编辑、视频拍摄、剪辑等方面都是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花时间搜集资料、整合素材、研究讨论等等。整个微电影的编制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深化了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微电影教学的制作原则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把影视和网络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行业、职场资源真正对接,让师生的创意和能力凝聚出具体的影像作品,吸引广大师生。这既强化了师生的动手意识和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把握能力,也避免了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僵化呆板。为了更好地制作微电影,为职业道德教育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微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以其制作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大,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作品层出不穷,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不多,很多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渲染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一些微电影作品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传递负面道德观,使得学生在观看后容易受影响和掌控,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有很大的伤害,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三观”,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微电影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性原则,寻找好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电影的契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变得感性化、具象化、故事化,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习惯养成。

(二)倡导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围绕着既定主题来编写故事,创作者很自然地会将叙事的重心置于其所宣传的职业道德行为本身的价值上,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行上,难以完全摆脱“说教”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教“意味”的实现就一定要采用说教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采用微电影为载体,就是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利用微电影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进行传播,向学生推销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传受双方是平等的交流,在制作过程中,有明确的主题,应以倡导方式进行,把职业道德标准隐形于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良善道德的确立施以影响,指引和诱导高职学生向着有利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情感性原则

一部好的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无论是以校园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为素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服务。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情感性原则,有限的镜头需要靠情感来渲染,所塑造的形象或者软性的感染力是情节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故事化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的感情脉络铺设,都要以情动人,符合受教育者的意愿。以此来引发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微电影的诉求,精神上和情感上获得满足。

(四)创意性原则

现在社会是新媒体社会,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个个小屏分割着我们的视觉和注意力,使得我们处于注意力稀缺时代。高职院校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作过程中,就要遵循创意原则。从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切入,将关爱他人、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等主题融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镜头之中,同时还不露声色地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其中,让观众深受感染,这才是微电影创意的根本所在。创作人在拍摄前需要对职业道德主题有深刻而到位的认识,对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艺术化地展开情节,巧妙、合理布局情节进展,提炼出创意点,通过创意的裂变来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字影像的形式反映职业道德内容。

总之,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微电影为平台是可行的,使受教育者不断把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修养,把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不断效仿职业道德模范,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廖善康.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2009,(7).

[2]彭雪.微电影的崛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3,(6).

[3]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奇菲.“微电影”在图书馆“微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7).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46-01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准则的总和。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指标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等,而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指标中,敬业精神排第一位。因此,如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如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又成了关键所在。笔者建议多管齐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一、改革教学模式

(一)从入学教育抓起,明确培养目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向学生讲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前途、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等方面内容,稳定思想,肯定“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二)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1.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作为最具普遍性的规范,应重点讲解。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基本规范中,“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司或企业开始看重员工的诚信。作为高职学生,也应当加强诚信教育。

2.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可能从事的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对会计类专业学生重点进行“不做假账”的教育、对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等。

3.现代经营意识。主要是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

1.以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精讲少讲。

2.用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观看有典型意义的视频资料,其全面丰富的内容,既曝光种种不讲职业道德的现象,又褒扬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典型人物,配上专家、学者的经典点评或教师的现场引导,效果很好。

4.邀请知名企业家现身说法,效果立竿见影。

二、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具体的、丰富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雷锋、进社区、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倡导砺苦谨信、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学生职业观念与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批“作风正、有本事”的高素质人才。可采用以下形式:

1.举办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2.举办模拟招聘大会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3.邀请优秀校友作先进事迹报告;

4.考纪考风教育

5.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清扫学校大家园”活动或入驻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

6.响应低碳、一物多用、爱心捐赠、文明离校活动。

三、拓展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当代大学生主体性不断张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因此,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实地参观一线企业

由各专业团队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观摩,零距离感受、学习其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及员工们在敬业精神、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增加社会服务

专业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