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校园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校园道德教育

篇1

耕耘道德教育之土壤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外在的社会引导,榜样示范灌输而入脑。道德教育需要真正地做到“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们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生活践行中形成道德意识,唤醒学生的心智。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总感到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口号式的东西颇多,抽象的大道理多,高尚道德讲得多,而基础性道德,个体道德规范讲得少,可操作性不强,实质性的便于学生接受的少。

道德弱化倾向在部分学生迷失在网络媒体世界的现象中可见端倪。“网络新生代”热衷于在电子屏幕前寻求游戏的与刺激,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他们把自己的闲暇时间,放到充满火药味儿的电子游戏里,早把道德的尺度抛到脑后。

学校追求教育功利,像追求GDP一样。学校德育工作重视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什么会给学校带来功利,校长就管理什么?什么会给教师带来功利,教师就教什么?什么会给学生带来功利就学什么?结果:主管单位怎么评价学校,校长就抓什么,校长评价教师什么,教师干什么,教师评价学生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育被异化,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

学生家长就将对生活的期许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苦”如烙印般深深地烙在家长的心上。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有没有比他们更优秀,有没有比他们更出众,上学时千叮咛万嘱咐,回到家管得紧,到了寒暑假也没有自由,弹琴、画画、书法、舞蹈……等等。孩子们几乎没有体验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甚至连看一下周边的风景也几乎成了奢侈。

近几年,“陌生人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形成了“新的群体”,造成了地域社会风尚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及生活水平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凌乱,行为失规。就学校而言,为“陌生人”准备了师资,准备了教室、课桌椅、课本等,但是没有准备好道德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环境造就人,不一样的环境影响着孩子不一样的为人处事。土壤需要改良,才能更好地孕育庄稼。为了改善我校的道德教育环境,我们从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入手,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宣传栏,不断更换道德教育内容。如介绍“十大感动人物”,介绍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在校园的墙上张贴宣传画:“黄香温席”、“岳母刺字”、“探病母”等;每一个教室门口的墙饰由以前的名人名言换成了道德导行牌,如“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在教学楼内特地制作了大幅的不锈钢板《三字经》镶嵌在墙上,让学生平时路过都能诵上几句。学校在2008年汇编了书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道德教育校本教材。2010年又汇编了道德教育校本教材《道德是被感染的》,校本教材不仅有利于道德教育与实践有个框架结构;还充实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便于教师更好地操作。

我们认为良好的品德形成,“认知”是先导,是道德观形成的基础,正如柯尔伯格所作出的判断,个体道德价值观以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经历不同水平,多个阶段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富有动感的积淀过程。在现实活动中道德观念的形成并无顺序先后,价值大小,份量轻重之分,早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于后发的价值观念形成发挥着重要而直接的干涉和影响作用。

撒播道德教育之种子

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摒弃封闭的庭院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借助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的启发、诱导。学校注重学生平时、日常的生活事例,道德教育摄制组所摄下的学生生活道德情景,通过多媒体在班队课上放给学生看:

镜头一:三年级三个女孩看到厕所门口地上有脏水满地,用拖把打扫干净。

镜头二:谢瑛同学把久病卧床不起老妈妈背出房间晒太阳,并为她梳理头发,帮洗衣服。

镜头三:朱琳为爷爷过生日,切生日蛋糕给爷爷吃。

镜头四:501班少先队员为汽车站亭美容(冲洗落满灰尘的玻璃亭子)。

镜头五:601班鲁恩明同学因爸爸车祸瘫痪在床,每天放学后,陪爸爸聊天、帮洗澡、换衣裤,为爸爸每天倒马桶。

这一个个平凡而明了的事例,都发生在本校,一个个熟悉的面庞,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同伙之间,他们将相互感染,相互传递,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将道德教育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孩子感悟了什么是孝敬、什么是感恩、什么是为他人着想,什么是敢于担当责任。可谓道德教育的“说理、导行”已水到渠成。

班队课上,老师与学生讨论交流发生在学生身边不道德的真实行为事例。如:老师讲“有一位住宿在校的四年级学生,平时吴老师很关爱她,她感冒时,领她到医院挂点滴。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放学了老师没有带雨伞无法回家。问这个学生借把伞,这个学生支支吾吾了半天不答应,吴老师脑海里一片空白,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有个学生马上举手说:“她太自私了!忘恩负义,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这个事例说明,孩子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碰撞才能成长。道德教育有意义的工作是借助于受教育者价值生活体验的启发、诱导,而非越俎代庖,做简单的直称判断。

我校的德育工作者把零星的做人道德,加以整合,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汇编了37个道德教育教案。教育涉及基础道德的方方面面。从学会感恩到尊重他人,从诚信善良到有责任心,从勤劳节俭到举止文明等。教师们开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道德观摩课,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平常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天,教师自己也静下心来阅读《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小学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在课堂上,学生模拟生活细节,通过小品、快板、诗歌等形式展示了一个个道德小故事。

如打电话的礼仪(二年级)评价要点:1.接通后是否问好;2.有否介绍自己;3.有没有询问对方身份;4.有否把事情说清楚或听清楚;5.说完后有否说再见;6.是否等对方挂了电话后自己再挂电话。

再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四年级)1.让学生看录像,镜头里面有传达室的保安履行职责的全过程;2.教师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学生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担当、负责的精神;3.让学生交流、反思自己的责任心;4.教师小结,事情不分大小,件件做好,责任不论轻重,主动承担。少先队大队部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由中队辅导员轮流主讲道德教育篇。

浇灌道德教育之苗圃

少先队大队部结合道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争“十章”活动,大队部精心设计了十种不同的彩色道德章卡片,即:礼仪章、感恩章、孝敬章、诚信章、善良章等。无论你在校园、社区或家庭,只要学生有一次道德生活体验,为人道德的真实事例,并有证人就可得一张相对应的道德卡,有委托家长颁发的,有委托班主任颁发的,也有委托中队长颁发的。无论是谁,只要能获得十张道德卡片就可到少先队大队部领取一张道德合格证书。如:有一位学生与老师一起乘公交车回家,见到一位老人上车马上让座,老师等到明天孩子来学校上学时立马颁发给他一张“善良道德章”卡片。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评比“十佳道德少年”活动,活动后期我校制作了宣传小册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册子里汇编了我校十佳道德少年事迹:如十佳道德少年之一贺朵朵的道德事迹:她读三年级时,老师给她安排了骆某某同学做同桌。有一天下课时,骆某某突然发病,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昏倒了,把同学们都吓坏了。贺朵朵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马上背起她到教师办公室,让她躺在沙发上休息,此后每隔两个星期骆某某同学就会发病一次,作为同桌,贺朵朵同学特别关注骆某某的状况,防止其因突然发病而摔倒,长此以往,贺朵朵好象是这同学的保姆。每当被问到这件事时,贺朵朵都说:“我帮助她,尊重她,我无怨无悔。”老师的感言是“尊重强者也要尊重弱者,尊重优秀同学也要尊重身患疾病的同学,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通过彼此的关爱来减轻它,让弱者找到自尊、自信。同桌、同伴的特殊照顾使弱者身感同在蓝天下,沐浴着一样的阳光,享受着同样的幸福。”十佳道德少年的事迹使学生道德意识升华,道德情感相互碰撞,道德践行相互感染,道德之花遍地开放。

收获道德教育之成果

道德教育从社会入手,就是好公民的培养;从个体入手,就是好人的培养;从生活入手,就是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篇2

如今,在各类职业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开展各类的文娱活动,创造以学生自身形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这种独具青春气息、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德育观有着耳濡目染的效果,是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的有利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尽管对于学习的自觉性较弱,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规划清晰,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从此可见,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应根据校园的实际特色来构建。概括的来说,职校校园文化有两个特点:一,全面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专业性,可以通过创新大赛、职业形象展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造成了他们家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较高。而他们本身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独立性较差,这就使职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在这同时因为德育工作要求过于理想化,而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较弱,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产生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各异,成长环境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在认知不同,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在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群体性教育为主,没有针对性。或许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影响,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懒散,行为举止较为夸张、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开展德育工作仅仅是以制度约束,通报批评教育为主,不仅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让其抵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考的成绩低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使他们中很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导致大多数人迷恋于上网、游戏、恋爱等。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发展

(一)在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中把德育理论列入进去,让学生重视德育理论校园的文化建设展示的是一个学校的传统的历史、优良的精神道德风貌、正确的价值理念、卓越的目标追求。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以学生思想追求为主体的精神风貌以这种他们为主的感召力,引导学生把自我的追求和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弘扬和发展德育工作建设。

(二)根据不同类的学生展开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的学生伴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对生活的体验增加,所遇到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处理的方式也是带有个人感情特色的。例如:刚懵懵懂懂进入职业院校生活的一年级新生,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磨合,适应了学校生活,但是又会产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生活观念等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基本是学业的压力;四五年级的学生通常就是就业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要有针对性和着重点,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说对一年级新生用入学教育、访谈、晚会等系列形式让他们融入进学校生活,融入进校园文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扩展他们的交际,同时将所遇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他们去思考,和体会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点,对于个别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特色的奖励体系,弘扬和发展德育建设,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培养特色的社会人才。

(三)组建优秀的学生团队(学生会或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让学生参加到德育建设管理的队伍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学生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德育方面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认同德育工作。在学生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动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团体的建设中去。着力训练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团队,培养其团队队员对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认可,从而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潜能,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人和其他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和学生沟通合作,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比死板的条例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使德育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总的来说,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德育教育理念,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用榜样的力量做表率不管在什么时候,各类校园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要把这一类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受到榜样的影响和激励,自觉抵制不好的东西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这些榜样的作用可以在学生中产生一个良好的机制,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榜样的队伍中来。构建丰富而有趣的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

篇3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大学生 消费道德教育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加大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作为校园主体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素质,尤其具备良好的消费道德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用非常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高校通过实施消费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不足,并树立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更对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1.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和谐校园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为了达到人与人的和谐,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而消费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自觉抵抗物欲的侵袭,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因此,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2.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可以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的。那么对于校园来说,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而消费道德教育正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意识和对和谐消费的理想信念。

3.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途径。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导致不同消费层面的学生群体出现,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适时适当地创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减少校园矛盾的发生率。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一个合乎道德理性的消费观的导向作用,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树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创造一个和谐、理性的校园消费环境,是消除校园矛盾,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新型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还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更缺少在这种体系指导下的主导消费道德观,所以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往往很难保持证确的消费道德观念,也就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1.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切合自己学生的身份。应该把基本的消费放在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学业完成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上面。而不应该过多地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不是过多地注重学习消费,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如人情消费、通讯消费、装扮消费等等,这些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学习上的投资,使得学生们一方面精力被分散,不再过多地关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过早的社会化,和校园整体环境不相容,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成长,从而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2.节约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还表现出节约意识淡漠,很少为消费反复斟酌、仔细思量,不少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很少经过深思熟虑。

3.攀比性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学生一般都是集体生活的,再加上年轻好强的个性,所以很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加之其消费心理脆弱、虚荣心较强,致使从众心理演变为消费中的盲目攀比,从而出现赶潮消费、盲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等,甚至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加入其中,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蔓延之势。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道德建设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突显消费道德的内容,告诉同学们培养消费道德的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把中外的消费道德做一个比较,或者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所以要帮助其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教育素材,例如一些优秀大学生的事例或者身边大学生的事例,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来起到教育的意义。

2.开展与消费道德相关的校园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正确消费模式的认识,例如可以开展讨论会、征文会、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费活动的调查,通过切身的感受写成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使更多地大学生参与进来,反思自己消费行为或模式,从心理层面达到对角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认同,修正已有的对社会上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趋同,形成一个提倡节约校园消费的氛围。

3.教师的榜样作用。司马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充分说明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高校中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要首先拥有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行为,如果号召学生健康消费,而自己则追求高消费,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除了学校以外,家长、社会等其他方面也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该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而努力。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思想道德教育

一、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部分的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政治思想不稳定。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有待增强,政治热情较高,能够理性的看待国内外大事,但是政治取向不坚定,虽然关心,但是缺乏自己的观点。(2)比较关注自身发展,重视自我的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比起社会价值更重视现实利益。(3)心理承受力较弱。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刚入校,各方面都面临新环境的挑战,他们对于大学校内外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承受力较弱。

二、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变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部分大一学生在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后,现实问题和他们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变化。同时他们本身又具备了的90后自我、开放、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又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实,长此以往,极易会诱发个别学生产生边缘个人主义的思想。

第二,社会认知的多远化,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崇尚自由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信仰,大一学生在学长们的影响下,他们的认同会趋向一致,混淆了他们原本自己的观点,使得不少学生不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只顾个人利益。

第三,目前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期间缺乏适当的道德教育和训练。应试教育,只会让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只会让学生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才,刚考入大学的理工科大一学生往往会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虽然文化程度是大学生,但道德水平却不高。

三、校园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这几年的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部分高校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开设一些就业形势“热门”专业,同时以毕业生就业率、校园基础设施、社会口碑等内容来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家长在帮子女选报专业时,也会根据现实就业情况侧重于经济回报相对丰厚的专业。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现象严重。当前,许多国内高校不是以自身办学特色来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是一味强调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校风校训、管理体制。第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过于薄弱。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对学生、社会以及公民团体在其中的作用重视,使得“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通和互动不是很明显,甚至处于隔膜的状态”。

(二)校园文化对于理工科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一,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主体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要求理工科大一学生的行为举止必须与之相符,并对违反这种规范的行为施以相应的谴责或处罚。

第二,凝聚强化作用。这种凝聚强化,主要取决于校园精神,共同的校园文化背景,使大一学生易于相互理解和亲近,在思维和行为方面产生趋同倾向,进而将个人理想归置在共同的校园精神之中。

第三,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力量。随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界限的日渐模糊,固守传统的办学模式显得不合时宜。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应日趋多元化。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机构,一方面,应注重用充足的资金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团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不同的团体的代表来高校举办专题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影响,在此情形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聆听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重视社会和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集思广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五,校园文化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育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应既包括高雅、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也应包括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社团组织、文体比赛、创建文明宿舍等动态的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曾经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设置,要立足自身特点,走高、精、尖发展道。还应注意对目标定位的坚持,纵观世界知名学府,这些学府一直坚持有几百年历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为外界的经济和政治所影响,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

第二,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在坚持制度的政治导向性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的自身特色来推行本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和鼓励教授治学,体现出校园制度的大学精神特质。

篇5

中职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在知识涵养、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都相对逊色于一般学生。学习方面,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大都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逃学、甚至弃学现象十分严重。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还表现出诸多叛逆性:如部分学生穿奇装异服、打扮怪异、目无尊长、对学校校规校纪置若罔闻、对人冷漠、情感淡薄、行为随意、语言污秽,不服管教等。凡此种种,都给中职院校的管理与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令人欣慰的是,中职生所处年龄阶段,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加以耐心,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成为品德端正、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因此,教“学”先教“人”!“人”在前,“才”在后,这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端正中职生的思想意识,矫正其不良行为,便成了中职院校首要而迫切的任务。鉴于中职生的特殊性,道德教育在中职院校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优化道德教育的方法,力求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优化道德教育

1、在活动中践行德育

道德教育的关键点不在于传授道德知识,而在于培养道德信念,并最终落实由信念而衍生出来的道德行为。因此,良好的道德不是“教”而获得的,而是“学”来的,是被“做”出来的。美德若可教,也绝不是知识之教,而是意向之教、态度之教、生活之教;美德若可学,也是情意之学.态度之学、榜样之学。道德教育与其说以知识为媒介,不如说以实践为媒介。因此,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意义鲜明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意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参与中明白事理。而且,对于本来就排斥“一本正经”地学习的中职生来说,用活动来调节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更受他们欢迎。在活动中,不需要事先列出教学目标,不需要向学生点明重点难点,更不需要刻意记住某些定义要点等。只需要师生一起去参与、去做,学生在活动中完全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要做好观察员与引导员的角色,对于各种活动中所包含的诸如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集体本位、礼貌待人、认真勤奋等人文因素,适时引导,使学生在“做”中体味美德,践行美德。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纯自然的情景中,去感悟美德,体验美德,在认知的源头就把信念与行动完美的结合起来。

2、在知识学习中渗透德育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让道德教育“见缝插针”。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直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在技术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此外,技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所包含的求真务实、认真严谨、不懈追求等精神,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且,道德与技能、知识、思想、见解等是浑然一体的,那种把道德从中完全剖裂出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证明,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人的道德的发展。就像基础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行为意识、思想道德等方面也比较优秀。如果把学生的心灵比作一块田地,要想让田地里没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知识技能的学习就好比庄稼,对于中职生来说,技能高了,自信心就有了,有了自信,就能缓解其自卑情结,减少其“怪异性”,因为表面的叛逆往往来自于深深地自卑。这样一来,美好的道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3、改进课堂德育教学

尽管不能剖裂道德与其它品质、技能的联系,但道德作为一种不同于技能的隐性力量,依然存在单独而教的必要。只是如何去教,有待探讨!多年来,单一的口号式课堂德育教学,让学生极度反感。严格的科学化程序,使得教育中本该有的丰富性、情感性、意义性逐渐消失,学生或许会学到很多知识、概念,但却外在与人,而无法内化于心。这就使得学生对课堂上的道德教育视为一种“教化”,十分排斥。但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那么,改革德育课堂教学便成为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为了使道德教育有章可循,课堂德育中依然需要设置爱困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与人生教育等。但鉴于道德教育情感熏陶为主、知识讲解为辅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少上精上”。一方面,纯粹的德育课过多,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l另一方面,无针对性、无特色的泛泛而讲,也极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通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对每周仅有的几次德育课产生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便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精心设计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呢?根据德育特点,多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去体现某一主题,用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德,角色扮演让学生体味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教师适时精讲,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画龙点睛,也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这样,学生“动”与教师“讲”相结合,使学生心有所悟,情有所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