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城市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城市发展

篇1

关键词:生态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 理论研究 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was put forward, after years of practicing of urban designer ecologists and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ty has coming out .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ties and the research at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cept in current urban design, which offers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wi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cology Ecological cityUrban planningTheory researchPractice

生态学科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综合学科, 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基于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城市理论从其诞生之时, 就得到广泛关注, 被认为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模式。自工业革命起, 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日益尖锐, 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一系列概念相继提出,拉开了生态城市研究的序幕。

1 生态城市理论概述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City等)的概念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先被提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也没有关于生态城市的明确界定,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在1992 年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 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 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 而且也应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

在1984年的MAB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五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日后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自此之后,澳大利亚生态协会及欧盟等组织也相继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意在强调对现有城市系统不合理内容的改造,针对城市问题的不可持续特征提出具体措施。这些原则尽管缺乏严整的系统性,但却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生态城市的理论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念,其理论尚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目前发展情况下通常认为其理论基础构建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指生态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它要求生态城市具有产品类型、产品结构多样性、生态工业园类型多样性、组成成员多样性、管理政策的多样性等特征。

(2) 循环经济理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排放, 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 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并提出。它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利用与保护同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

此外,区域整体性整体性和协调发展理论、城市综合发展理论等也为生态城市理论构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城市生态学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及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作为对象,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探讨其结构、功能、平衡和调节控制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达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去,为城市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寻找对策和出路。[1~2]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提及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雷吉斯特在其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有关生态城市的原则自提出以来在不断发展,至到1996年,他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建设混合居住区;培育社会公正性;支持地方化得农业;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提倡自觉地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和商品;提高公众的局部环境和生物区域意识。【3】这项原则从最初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 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更加丰富的原则体系。而且这些原则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强调对实践的直接指导意义。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UEA , 1997) 提出的生态城市发展原则为[ 4 ] : 修复退化的土地; 城市开发与生物区域相协调、均衡开发; 实现城市开发与土地承载力的平衡; 终结城市的蔓延; 优化能源结构, 致力于使用可更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 减少化石燃料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健康和有安全感的社区服务; 鼓励社区参与城市开发; 改善社会公平;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培育多姿多彩、丰富的文化景观; 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

欧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 ments) 十项关键原则是[ 5 ] : 资源消费预算; 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 可长期使用的 建筑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 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 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 使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 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 在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这些也被生态设计专家们认为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都通过了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提出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行动计划。该计划被各国生态城市建设者认为是集中体现了各种生态城市理念的共同点。该计划主要包括: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自然环境和有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计城市;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停止对小汽车交通的各种补贴政策;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强大的经济鼓励措施;为生态开发建立各种层次的政府管理机构――城市、州和国家层次。

国外生态城市实践案例

随着国外生态理论研究发展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进行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些生态城市,不论是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还是从城市空间绿化、社区管理模式上,都为其他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典范。

2.2.1 日本千叶新城〈Chiba New Town〉

该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在规划原则上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城内对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并辅以相应的景观设计,与多处市民

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十几个大小不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市民公园。除规划外,对建成该生态型城市起了关键作的还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应城市管理措施的制定及遵守。千叶新城是生态型新城规划和建设结合较好的一个范例 (图1)。

2.2.2 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一直被称为是世界的“花园城市”,因此其对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学观点不谋而合。它认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新加坡城市政府规划中“绿色和蓝色规划”规定了在确保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应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在规划建设别注意建设公园和开放空间等绿地,将各个区域的绿道相连成体系,重视自然环境和保护和改善,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要求。在这个花园式的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植物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同时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的硬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使得新加坡成为适宜人居住的花园式的城市(图2)。

2.2.3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和社会综合开发等。环境产业的建设主要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社会综合开发包括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基地。同时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市民的政策使得其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展顺利,颇现成效。

2.2.4 澳大立亚怀阿拉

澳大利亚城市怀阿拉的发展战略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作出了清楚的阐述。该战略提出了7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致力于解决怀阿拉的能源和资源问题[8-9]。这7条生态城市战略要点是:设计并实施全面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计划;在城市开发政策上实行强制性控制,对于新建住宅和重大城市更新项目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在设计上尽量改进能源效率;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给予财政刺激;推进21世纪议程的环境规划过程;开展提倡优良的、可持续的建筑技术的大众运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网络,以及建立替代能源研究中心。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国内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有了快速的发展。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6]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如松等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认为其问题主要在与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系统关系的不合理及自我调节能力低下等,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等。这些学者还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生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生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认为城市生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生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生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生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成熟度。

黄光宇等( 1 9 9 7 ) 认为,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地理空间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创建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提出了涵盖这三方面内容的生态城市十项创建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和三步走的 生态城市演进模式。

作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类型――“山水城市”,其概念、设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先生在1 9 9 0年7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先提出来的:“山水城市”是将中国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应用到城市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现代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其内涵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山水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风格,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扬光大;“山水城市”是具有深刻人民性的概念; “ 山水城市” 符合城市生态学原理。[26]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 作为一般意义是城市要结合自然,强调城市的山水,有生态学、城市气候学、美学、环境科学的意义。“山水城市”还在于它特殊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美学意义。

国内生态城市实践案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我国各大城市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也在吸取国外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的经验,充分利用园林绿化在保护环境、传播文化、游乐休憩、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希望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以保护盒改善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态环境。

国内城市生态园林大体有6种类型: 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的观赏型植物群落; 以保护城市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环保型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配置, 形成一定植物生态结构, 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 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目的的保健型植物群落; 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知识型人工保护群落; 具有经济价值的乔木、灌木、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等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能够与历史遗迹、纪念型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文化环境相适应, 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 引起共鸣和联想的各种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下面以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建设为例,来叙述我国探索的有别于常规城市规划使用方法的规划。东滩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图3)。由于其岛屿位置、湿地环境及栖息地较为独特,为了保证其湿地及独特位置得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生态城建设以创建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为目标,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人口发展趋势,以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作为目标的核心。它的核心理念为:保护湿地栖息地;创建富有活力、不断演进的综合性社区;改善生活品质,创建另居民满意的生活方式;创建可达性城市;积极实现碳中和等。

同时,在东滩生态城规划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创新规划评估工具:制订了一系列包含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定量指标(即奥雅纳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图4);运用生态足迹(Eco-Footprint)评估规划方案的综合资源利用“足迹”,以比较建议方案资源利用的效率;用定量分析指标评估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

3 东滩区位 4 奥雅纳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

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启动区的城市设计充分考虑多项可持续发展指标,包含了三个“城市村落”及水道网络布局(图5-6)。这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第一,生态城能源使用节约64%,这将减少每年排放二氧化碳35万吨;第二,使用风能、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同时利用生物能源推动建议的综合电热联供系统;第三,将固体废物分类,饮用水使用率下降43%等。

不仅如此,国内建设政府部门也试图通过制定规划指标及完善其体系来实践其规范作用。如建设部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提出了方向。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表1),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4大类,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此体系把城市资源指标归纳到总体规划编制层面,这对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确保了基本的管理框架。

5东滩生态城启动区概念设计方案

6 东滩生态城启动区景观空间概念方案

4.结语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 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伟,宗跃光.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 生态经济,2008(5)

[2]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

[3]19 Roseland M. (1997) , Dimen sions of the Future : An Eco -city Overview. Eco - city Dimensions , Edited by Roseland M.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 12.

[4]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网站资料. .

[5]生态城市网站资料. http : / / ecocity. com/ indexhome.shtml

[6]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J ] . 生态学报,1984,4(1):1~9.

[7]郝赤彪,解旭东,郭晓兰。 “生态城市”的渊源探究。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

[8]薛梅,董锁成,李宇。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城市问题,2009(4)

[9]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规划,2001,25(1)

[10]鞠美庭。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科技潮,2007(10)

[11]马交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规划,2006(2)

[12]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

[13]宋言奇。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_解读生态巨匠威廉_里斯的生态城市思想。 城市2006(3)

[14] 林妍。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现代城市研究,2008(2)

图片来源:

图1:i1.省略/data/Photos/LargePhoto2/55/5565/5565976/Okura-Akademia-Park-Hotel-photos-Hotel.JPEG

图二:笔者拍摄

图3-6: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

作者简介

江宁,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李长霖,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篇2

摘要: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有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协调作用。本文通过检出城市旅游的重要性,更以特定区域为例,提出了如何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至今已取得交大的成就,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兼具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城市生态旅游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战略角度考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下城市生态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部分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缺乏合理性,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本身的破坏。

环境承载量薄弱。城市对生态旅游的管理粗放,就会造成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大大的超过旅游地承载力,尤其是在黄金周假期期间,这就会给城市景区造成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在缺乏精英、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短期效益明显,但这种片面追求的发展模式,会损害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旅游质量,造成城市景观衰退。

其他问题。部分管理者或旅游者生态意识薄弱,加上规划不合理,饱和接待客户,从而引起环境破坏。另外城市旅游管理混乱,生态旅游归属不清等问题。

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

(一)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编制城市与资源环境相统一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必须以认真调查城市资源,环境质量资源等各种资源为前提。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集中精力更新改造城市环境,大力整合区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扩大城市框架,容纳城区边缘集镇,加速城市化进程,形成规模效益;力争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有创造力的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建好城市,管好城市。充分运用市场动作机制,盘活城市资产,走不断探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二)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进一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发展的竞争关键是旅游环境的竞争,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效引导市场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建设改善通往景区的交通道路,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必保旅游旺季时该段道路畅通无阻。 二是启动旅游标牌标识。对全市旅游宣传广告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划设置,拿出了具体的投放方案,争取统一规划、一步到位、营造氛围、树立形象。 三是着力解决景区通讯不畅问题。移动、联通公司要进一步完善网点布局,妥善解决部分景区通讯不畅的问题,确保旅游旺季期间,旅游景区保持通讯畅通。

(三)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观念,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四)政府提高思想意识,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

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导致旅游政策目标不能单靠旅游企业自身行为得到实现,政府需要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以规范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产品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健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市县两级成立执法机构,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法》精神,加快制定出台《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及《加强旅游景区建设经营管理意见》,对旅游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从规划、审批、把关、执法、问责等环节建立长效机制。

(五)加强旅游行业队伍建设

篇3

对此,在“从巴黎协定展望世界未来”为主题的2016年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中,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蜂巢式”布局节约城市资源

近年来,每到夏天,高温红色预警不断,便有许多人戏称,“我的命是空调给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气候变暖问题和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愈发严重。而在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乡村,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有时甚至连风扇都用不上。人们不仅纷纷“重返乡村”避暑度假,更回归乡村生活、养老,逆城市化现象增加,难道这预示着大城市的发展到达瓶颈期?

带着这个问题,在本次大会活动期间,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生态生活的践行者,佛山杜马禅园的主人杜边疆作为主讲者,与大家一同探讨“关注气候变化,城市发展的‘红海’与‘蓝海’”主题。(“红海”代表现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未知的市场空间。)

杜边疆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是集约化的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从而导致人口过于集中,城乡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巨大的风险和资源浪费。而要改善这个问题,未来城市格局应该由“集约式”转向“蜂巢式”布局发展。

那什么才是“蜂巢式”城市布局?杜边疆用德国的城市状况为例,对这种布局进行了解说:“在德国,人口只有数万或数十万的小城市、城镇多,人口几百万的大城市非常少,而且每一个小城市的工业结构、科技结构、人才分配等都非常平均,几乎就是蜂巢状的。德国的交通系统特别发达,能够有效地节省交通移动方面的时间。如果一个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对城市造成破坏的话,它所遭受的损失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很小的,就像蜂巢的一个z房被破坏的话,它的蜂蜜不会影响到整个蜂巢的道理一样。”

其实,“蜂巢式”布局的城市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城市间应该如何解决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和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上。在讨论中,有部分青少年代表提出,蜂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基于“平均分配”的愿望,蜂巢式布局怎样才能实现?

杜边疆提出,人口集中在某一城市,若超过了该城市的承载力,不仅导致资源分配不足,而且更没有办法应对自然灾害。现阶段,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城市“蜂巢式”布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因为互联网已今非昔比,它是“新时代的河流”,通过这条河流,人们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财富或劳动的输出或交换。互联网在今天就像自然界的水一样,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聚集地联系在一起。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的互联网化,必然促进人们回归生态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蜂巢式”布局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流通和资源分配,能够有效减轻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压力,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状况,使城市生活更加舒适,科技与生态得以共存。

“海绵城市”建设彰显生态底色

由于全球气温总体升高和城镇硬地增速过快,我国临海城市夏季洪涝频发,城市规划和再规划时,必须考虑城市如何弹性蓄水、用水、排水。对此,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有关环保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我国城市雨洪问题的解决对策之一,指的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弹性而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而非单纯地建景观、挖水沟。各类水系及城市配套设施都可以作为“海绵体”,使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深圳市、珠海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已经开始了实际的行动,如在深圳市的光明新区,不仅对道路进行透水改造,还利用道路两端的公共景观设施、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方法进行雨水渗透、蓄积和净化处理,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种植植物,达到以绿化来净化空气和水,以及隔音的效果。

对此,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鸿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人口密度高,楼房密集,在城市快速发展初期,由于片面地追求房地产经济效益,较少地考虑给环境生态“让路”。那应如何根据这种现状做出设计调整,以实现在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呢?陈鸿雁认为,一是可以“化整为零”,通过采用小块的公共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空间,达到零散而覆盖面广的绿化目的;二是充分利用高楼大厦、小区公寓住房的屋顶天台,种植功能性植物,如绿草、蔬菜等。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绿化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和水利用压力的作用。

其实,环境问题治理最离不开的四字方针是“因地制宜”。可以说,“海绵城市”的发展为气候变化大环境下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智慧道路,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其他低碳环保可持续城市设计,当它们真正契合当地环境特点和需求的时候,都能发挥出充分的环境保护作用。

“因需制宜”规划城市配套设施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脚步,其带来的一系列极端天气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可见,在城市这个人与自然的交接点,如何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使城市不仅服务于人,更服务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中必须直面的迫切问题。

陈鸿雁表示,城市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周边的环境因素,根据区域、地区相应的气候变化特点作出相应的、考虑人的健康和安全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香港中环位于海边,道路窄,楼高且密,在建设评估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如何让自然海风进入中环区域,如楼距、楼高经过精确测算得出最佳数据,并且把大楼的二三楼都建成架空通道,连通所有建筑,海风便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建筑群中。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空气流通,降低温度,缓解热岛压力,又能使人亲近自然,舒缓心情。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二、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2.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2.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三、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六、结束语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 唐山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提出问题

唐山市地处津京唐经济三角区,随着曹妃甸的建设,重点发展区的地位日益明显,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438.9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约占河北省的22.1%。

但辉煌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唐山市经济结构的隐患:其支柱产业仍是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用全省三分之一的能耗实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地壳空洞、水体空气污染、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

2 引进理论

唐山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重大影响。为使唐山尽快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重点区,创造“绿色GPD”,现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现模拟引进“生态城市”理论进行唐山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从而建立的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下面列举该理论发展的3个典型阶段。

2.1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分别是: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人口、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四个基本问题。

2.2 雷吉斯特提出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1996年,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分别为: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优先开发紧凑的、多种多样的、绿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把步行、自行车、马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车方式优先的位置,强调“就近出行”);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海滨,山脊线和湿地;建设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居住区;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妇女、有色民族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支持地方化的农业,支持城市绿化项目,并实现社区的花园化;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和资源保护技术,同时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污染、废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提高公众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

2.3王如松等提出的中国生态城思想

在世界上“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逐渐得到认可,蓬勃发展的时候,王如松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及足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即指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人工维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解决问题

基于唐山的城市自身特点及“城市生态”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制约唐山发展的薄弱环节出发,为实现唐山持续健康发展,现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造:

3.1构建绿色经济结构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科技发展,在提高煤炭、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产出率。以生态产业综合发展为指导思想,构筑生态健康的经济结构。

3.2发展生态农业

唐山市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环靠津京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迁西板栗、常庄大米等。在种植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加强生物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化工业废水废气污染防治政策,重点整治水泥厂、钢铁厂等重污染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善交通网络,降低交通噪声污染;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废品处理水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增加全市绿地面积,形成以城市公园为“绿肺”,交通附属绿地为“绿脉”,单位、居住区附属绿地为“绿缀”的点线面综合绿道体系网络。在已由采矿产生的塌陷区及水体污染区进行修复绿化建设,如现行的南湖湿地公园、“环城水系”建设等。

4 思考启迪

通过对唐山“生态城市”案例的探究。我们可总结出“生态城市”理论内容与实践的一定经验。

4.1 “生态城市”的内含

“生态城市”不单单停留在环境生态层面,它讲求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复合生态。建设“生态城市”不是指保护环境而不进行产业发展,而建设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环境建设不但不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反而可以引导对产业的发展控制,优化产业结构,并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2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生态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投入低、产出高,资源利用高,浪费少或无浪费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文明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4.3“生态城市”的绿道结构优化性

绿道结构是指城市绿地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体系。在环境建设中以科学的绿道结构为主要脉络,在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控制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如唐山正在推进的绿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城市生态绿化网络。■

参考文献

[].陈磊,王刚.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96-10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R].2007.

[3].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1,11:24-26.

篇6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发展,标准,措施

Abstract: to develop ecological city, be helpful for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know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survival.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be positi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imely connected with its actual conditions, and carry out the relevant work, so that it can from essentially promote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standard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的理念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Yanisky)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 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从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1.2 生态城市的探索与发展

生态城市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其理念渊源却很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 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近年来, 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的兴起, 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与此同时, 人们又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类住区发展模式,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构想。

2 国内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

2.1 发展现状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近年来, 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 海南、贵州、吉林、黑龙江、陕西、福建、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 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2.2 发展经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改造,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具有巨大的需求大国,我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经验,资源贫乏地区实现产业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经验,经济发达地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中国已经普遍使用的有关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某些具体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的技术等等。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 我们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 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 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3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评述

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 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 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 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 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 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生态设计城市典型要素及相关标准

一般而言,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有住宅小区、街道、桥梁、滨水区、广场等,这些都是城市生态环境构成的典型要素,对其的设计,在充分考量其相关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考量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例如处理好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街道设计应协调人、车交通关系,贯彻步行优先准则,实行人车分流;城市广场设计应塑造广场主题与个性,其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及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吻合;岸线资源共享必须成为滨水区设计所贯彻的基本准则,相对应的景观视觉走廊也必须给予一定的保留;相应的历史遗留设施必须给予特殊的保护,处理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 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标准

(1)建构基本空间架构(具有现代山水城市特点),比如城市内部各空间之间的布局关系可以用组团式布局来处理,让山林、湖泊、森林、河流等生态因素成为间隔各空间的隔离带;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绿化系统,将城市的路、林、山、田、水进行自然的融合和接纳,搭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在现有城市水系自然布局的基础之上,完整的理顺整个城市的水网,对水网地带的植被进行高程度的保护,形成山水相映、水田相融的景观。

5设计城市水循环系统与相关标准

良性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对于城市区域的设计需要对污管网进行改进调整,路面使用不含锌的建筑材料,下水道口要设计相关的隔油措施,且安排好适合运用的污水处理厂。郊区设计应该达到维护农田灌溉的需要,以保证农作物生长有足够的水源。对农业面源、禽畜牧场等不同的污染严格控制,且利用地下水源系统进行净化处理,确保城市水资源得到有效运用。

6设计城市交通与相关标准

公共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需要成为城市交通设计的核心考量内容,在这一基础上。私人交通工具在城区的使用需要被限制。整个城市的交通道路设计应尽可能的绕过城市的生态脆弱区,道路的铺设也应生态化、“绿色化”,比如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地表径流被降低,地砖选取为带空隙的,将适应的绿色植物种植于其中。对于道路照明,灯光要尽可能的柔和,环保车辆成为首推的交通车辆类型等。

7 加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措施

7.1 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资源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过度的利用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现象,而这一点并不利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正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城市的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比如说城市的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也只有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才能够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使预期的生态城市目标得以实现。

7.2 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防治

人口的密集势必会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比如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生产垃圾等等,而这些都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使城市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并且直接的阻碍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正因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样不仅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还能够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并且逐步的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3 加强对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

加强对生态绿色的规划、设计,是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环境等等,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满足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美化城市,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7

一、发展生态商品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生态商品经济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动力

市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而市民的需求与利益又有着多元性的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活动不但改变了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与结构特征,同时还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这一局面是人类的整体消极作为引起的,是由不同类型的利益群体所造成的。比如说,企业的违规污染物排放、汽车尾气流入大气层以及居民丢弃废弃物污染生存环境等等,这些例子都能够说明我们要想遏制城市生态系统的继续被破坏,就必须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要让城市的主体具备一定参与的动力。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政府和部分城市的市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极性,然而作为生态城市建设中污染主体的企业却严重地缺少动力。为了争取最大利润,许多企业并没有投入资金与技术进行排污治理,其保全了自身短期利益,牺牲的却是生态环境的生存利益。因此,在当前着力构建生态城市的任务中,第一要务就是要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而发展生态商品经济则能够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同时,增强企业对于生态环保的重视,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地激活城市建设的内动力。

(二)发展生态商品经济能够促进城市间的生态共建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近些年来的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的辐射功能与聚集作用越来越强大,更多的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纷纷涌现。最典型的就是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城市群,均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因为我国的城市有着非常严格的行政区划,因此出现了城市之间的经济和发展规模竞争的现象,但是生态环境是大家的,并且同时在城市之间会形成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影响,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都是依流域的上下游而建设的,因此城市的生态状况与流域的生态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无法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的,而发展生态商品经济则能够在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共赢,从而有效地抑制恶性竞争导致的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让区域间的生态经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

二、新时期发展生态商品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生态商品交易规则。

制定生态商品交易规则就是按照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相应的生态商品交易规则。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同时肩负起裁判员的职责。首先要强化政府发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生态应急机制以及生态预警机制;其次要进行微观协调,建立必要的惩罚与奖励机制。此外,要认同减排指标的可交易性,建立一、二级交易市场,建立生态商品交易平台,让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使减少排污的企业都能够获得实际的收益,从而激发企业减少排污的主动性。

(二)建立区域生态合作及补偿机制要成立本区域环境治理

首先要加强对各城市保护生态的宏观、系统的指导,快速建立区域内生态治理的相应规划,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城市必须要及时地提出预警,并责其限期整改。对于区域内的企业必须要建立环境信任档案,落实共享机制。同时要根据生态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构建和确立生态价值的评估体系,并且要建立横向的城市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

(三)积极构建生态产业、全面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首先必须要实现理论上的真正创新。承认生态商品属性及价值功能,扩大对劳动价值论外延的认识。从过去完全依赖市场规则来发展劳动产品的状态逐步地转变到依靠市场与生态双重法则发展劳动和生态产品,从而实现一种全新的均衡。在实践中,各级领导必须要端正思想,不能盲目攀比,不要过分追求GDP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倡导绿色GDP,始终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导,进行区域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大力开发新能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比如自行车制造、风电产业以及轻轨铁路制造等等。

(四)全面构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要制定与生态城市要求相适应的相关产业指引,全面提升城市产业的生态水平。首先要尽快达到旧工业区的功能调整与生态化改造目标,全面落实清洁生产理念,改造陈旧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强化节能、节材、节水与污染预防,引进新的生态产业进入,提高旧的工业区的整体环境效益;其次,建立全新的生态工业园区,比如把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排出废水成分相互间能起到中和反应的企业集中于一区。那些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充分地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逐渐淘汰那些落后的、污染环境较严重的产业,提升产业档次。

(五)以创建生态社区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城市的价值

首先并必须要采用各受益方共同投资的方式,大量地引入人工湿地工艺与技术,在社区内预留一定面积的绿化空地作为人工湿地加以利用。进行社区的化粪池污水处理以与从源头截流治理污水,可以将处理后的水进行小区的景观养护与灌溉,不仅可以降低小区景观绿化用水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市政污水管网的巨大压力。人工湿地建设乐意说是减轻城市污染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老城市社区的改造与建设;其次要迅速推广运用节能技术,如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公共照明系统、太阳能庭院路灯系统等;最后要利用沼气技术大力开展新型垃圾处理力,建设自行车通道,尽量降低汽车的使用量。

结论: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商品经济对于我们当前构建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走生态商品经济的道路。回首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后果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检讨和审视以往在经济发展中的错误,必须切实地转变思想,高度认识到发展生态商品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国际国内的先进建设经验与理念,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拿出有效的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计划,始终将生态意识贯穿于发展的全程,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 R ・布朗,林自新,戢守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魏全平.日本的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1、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城市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将城市当作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一些特殊的措施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零污染”,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因此,为了能够协调城市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彻底解决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就必须要及时更新城市建设理论,依照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相关理论,并严格执行,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

一、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

城市的构成主要包含地表岩石、矿产土壤、水源生物等自然元素,还有工农业、交通业、商业、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环保劳动业、卫生医疗也以及科技文化业等社会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综合体系。

自然系统本身具有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特点,能够形成一种有机整体,即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本身也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又会通过联系与制约,形成了一个更大、更有活力有机整体,即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性

(一)灰色性

在系统中,一些简单部分能够像机器一样进行拆卸分析,而且结构与功能都能被分析明白;有些复杂的部分无法进行解剖分析,例如地下矿产、土壤等,这些结构无法完全分析清楚。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信息等,就是介于二者之间,也就是介于白与黑之间,即为“灰色”。

(二)复杂性

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各种元素与子系统非常多,而且种类与层次不同,城市生态系统属于巨系统,剩下的就是大系统、中系统、小系统等。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自身会进行一定交流,而且子系统也会同外部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换、社会交往等行为。

(三)整体性

系统的构成较为复杂,但是每个子系统与元素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要想朝着一个目标发展,需要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协调与合作,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系统在进行调节、规划时务必要保证全面性与谨慎性。

(四)动态性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内部,会不断进行着能量运动与物质转换,从信息论上讲,就是各物质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工作,而且这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联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统有序程度与组织程度的特殊标志。

(五)方向性

系统以及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朝着一定的运动方向发展,如果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它们的发展方向就会随之改变,即在良性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会向着和谐、高产、良性、优质的方向发展。

(六)有序性与可控性

有序性主要指的是系统在演化与演替时都会沿着秩序性、规律性进行。例如城市的发展,主要分为:农业时代―农业、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四个阶段。

可控性主要就是利用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原理,对系统的结构进行改变,改变其功能以及运动方向等,让其逐渐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七)开放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进行的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局限在一城之内,市场会逐渐开放与扩展,让资本流动在世界范围内。这也就是开放性的主要特点,开放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开放才能让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八)冗余性与区域性

城市的产出的经济效益就是冗余性所在,它会随着城市系统的和谐度、空间布局的科学程度与各级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增大而提高。

在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结构以及性质功能等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空间的形态特征等都会不同,这也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区域性的体现。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就是要求产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指数不断提高,这需要系统整体的和谐,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也要保证和谐,子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也要和谐。人在参与生产活动时,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人们会向自然界索取必要材料,而且人们在创造各类技术的同时也会向自然环境释放出不同的有害物质。

当人们对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时,如果投放的有害物质在环境承受之内,各类物质都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流,那么会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造成一定损失。例如,欧美地区由于人员过于密集,而且释放的污染物过多,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便会产生大量的光化学烟雾以及酸雨等,进而威胁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的主要含义

第一,和谐发展。指的是城市的自然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这样能够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趋优发展。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内部关系以及整体结构均趋优发展,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生态水平的趋优发展,这也就是常提及的良性循环。

第三,可持续性发展。指的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在进行和谐发展时,既包含了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却又高于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最为永恒、最为深刻、最为高级的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提出的实际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论可以说是城市在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总理论,它不仅阐述了城市系统的构成与特性,而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系统在调控时的主要规律。

和谐发展论是兴建生态城市的主要理论之一,因为在建设生态城市时,首先要修复或者重建城市的生态系统,之后还要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规划,这二者必须要做到和谐,切不可有所分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要保证和谐的关系,否则定会出现资金不足、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也是我国在规划建设风景园林时的主要原则之一,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是城市内在功能的要求,更是“城市美”的要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风景园林在建设时,功能是首要的,所有的形式等均要服从于功能,而且美也必须服从于和谐,让美与和谐并存才是和谐发展理论的主要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论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发展的目标必然是全面建立起生态化城市。当城市的生态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一定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也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城市。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生态建设理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每一个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人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效科,欧阳志云,任玉芬,王华锋.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

[2]孙铁珩,王道涵.论生态城市与建设的内容构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篇10

Abstract: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sand sourc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whi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urban water and environmen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Hebei province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city livable level,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promote the city '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Started fro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Hebei provi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city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eco-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3-01

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针对河北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九五”以来,河北省一直在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河北省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全省环境污染问题有所好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以森林覆盖率为例,仅“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造林面积就大2280万亩,全省林地面积达到7400万亩,森林覆盖达到26%。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开展情况。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河北省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运用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环境优化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的改善。同时,河北省还针对湿地对城市生态的重要影响正在积极筹建环抱京津的湿地保护区。该计划将新建19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促进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1.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由于过于注重传统经济增长领域造成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取投入过少。这也造成了河北省全省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用效率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不协调,影响了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虽然,各级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过低使得全省水生态、土地生态以及大气环境为核心的全省生态环境仍然向着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

2.1 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各级政府应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2 注重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绿化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结合河北省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全省应加大对新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高住宅小区绿化面积以及后续管理工作改善小区局部环境,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3 注重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作用,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土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作用日益凸显。这也使得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正在走向城市生态公园的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河北省的城市公园多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目前已有城市公园数百座。但是由于建设年代较长,其功能仍为传统的休闲、锻炼等传统功能。为了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河北省城市公园应加快改造的步伐,积极利用城市公园的生态作用进行现有城市公园的改建。利用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理论突出城市公园景观、生态作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景观生态环境,促进河北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加快路旁绿化建设与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路旁绿化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利用路旁绿化面积能够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河北省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中应加强路旁绿化的设计,合理利用路旁绿化面积,促进河北省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5 加强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全省的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流,其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与过度开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理论指导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以此促进改善全省的生态环境。以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河北省六大河流水系生态环境的现状,河北省应加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河流断流恢复、水质修复改善、鱼类多样性恢复以及对河流岸坡防护、周边绿化修复等多项工作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在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现代生态修复理念加强河道周边植被修复、加强河道绿化景观建设,以生态、水工、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3 以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招商引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技术人才的引进与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为城市科技化人才储备、城市科技企业落户奠定基础。因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河北省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河北省的生态环境现状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省市政府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促进生态城的发展。而且,河北省风沙、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也影响了全省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这样的情况,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应在风沙治理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以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脚步,实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玉玲.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信息,2009,12.

[2]邓强.河北省风沙源的治理[J].河北农业资讯,2009,10.

篇11

关键字: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设计理念存在问题相关措施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在空间上可以作为区分城区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在形态上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动性,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的治理与维护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水面减少等,这些都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城市河道的维护。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现状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起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为理念进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城市生态河道的治理体现了人类在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维护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的状态,实现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为核心,这就要抓住一个要点即顺其自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态,周围的环境以及起伏多变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的优势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坏力。

再次需要把握联网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进行,单独治理,而是要将整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这样能够综合的考虑上下游的情况,做好规划,使整个水系像一个网状一样相互连接,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还需要讲究美感。河道是动植物气息的场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其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观念。

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谐、蓄洪涵水以及讲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证河道畅通以及增强抵御洪水破坏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态进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河道的治理出现了人为化的现象。以上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本文就着重从问题出发进行论述。

二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四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滨水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而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要紧紧把握生态这一核心进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河水的自我修复。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要朝着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畅化的方向发展,使河道的整治顺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要朝着维护河道断面的自然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间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实现河道治理中护岸的景观化和生态化,为维护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生态治理的方向,对于河流各个河段的水岸建设既要体现特色,又要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环境,但不能够忽视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历史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融合当地的河道特色进行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其本来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的特色,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今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大趋势。

结束语:城市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发展。在实际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本文也简单的论述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生态河道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费成效 黄百顺 顾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张玉兰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韩黎 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篇1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 居民的生活标准;④ 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2.2.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2.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2.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2.2.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2.2.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 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2.2.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2.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3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3.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3 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3.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4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元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 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绿色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13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面临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家指出,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幸福宜居的生态代谢。要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从而改变“资源无价”、“环境无偿”的传统观念,实现城市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了两大主线:其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光索取不回馈,灾难最终还是留给了城市自己;其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城际关系、区际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达成互利和谐,共建共享,实现机会平等与公平正义。

权威人士指出,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拓展人类发展空间和生存质量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生态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与完善,不断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建立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同时,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世界各国把科学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14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的强烈蜕变时期,社会、经济领域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这种转化将对城市产生何种影响,城市规划师将如何应对,将是城市规划界前沿的课题。

1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科学模型

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因此有远见的规划师必然对未来城市发生兴趣,作出研究,以便不断调整规划理念,采取合适的规划措施。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对城市的未来提出过设想,推动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如:大家熟知的,1898年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就是一个经典实例。也可以说他提出的城乡磁体(Town Country Magnet)是一种先驱性城市模式,奠定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基石。L.芒福德称赞为“二十世纪初,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两项最伟大的发明,一项是飞机,它给人类装上翅膀,另一项就是田园城市,它为飞回地面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住所”[1]。

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早在1957年,正值美国工业鼎盛时期,约翰.奈斯比特却声称,美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有人称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根据是,在1956年这一年,美国的白领职业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因而“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约翰·奈斯比特1984)。这标志着自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动力,以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正被一种新时代渐渐取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后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并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徐巨洲1996)。社会性质的转变需要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

在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以为技术可以主导城市的发展。因此,60年代产生了阿基格拉姆小组(Archigram)的“步行城市”(Walking City)(见图l),70年代的可动建筑研究组( GEAM)又设想出“空间城市”,由于这些构想依赖工业技术,脱胎于建筑师,将城市简单视作放大的建筑单体,脱离社会、经济、环境,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畅想。现在,看上去,是受“工业文明”的局限。

转贴于 2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协同论的始作者哈肯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分成若干层次的大系统,处在第一层次的三大系统即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8)。

因此,城市的生态观就是在城市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立法措施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确立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将城市放在较大的区域中研究,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自觉地引入生态决定因素(eco determinants)[4]。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诸功能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格局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随着对城市功能认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后工业时代不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用地规模也将相应减少。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强化了城市的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流通功能,城市商贸、金融、办公等用地将适度扩展,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游憩功能的用地需求将大幅上升。

工业时代,由于聚集产生效益,人们丢弃家庭小作坊式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后工业时代,由于电脑、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又可以重新回到以家庭为单元的工作环境中,利用全球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工厂不存在,只是转变为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其他人则从事设计、管理、信息处理等创造性的工作。由于休闲时间增加,收入增加、出行方便,导致旅游风行。这就要求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休闲场所,如:多样化的绿地、旅游风景区、度假区等,以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需要。以家庭为单元的就业结构,加之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将大大减少通常意义上的上、下班高峰时间交通量,以机动化为主的交流被电脑网络取代。城市用地结构和交通形式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有条件可以居住的更分散,更接近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不是聚集中心区或接近工作单位。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工业选址也要求环境宜人、空气清洁。因此城市能否提供多样化、更好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

大城市将从集中趋向有控制的分散[5],摩天楼是工业时代聚集经济的产物,其地位将明显下降。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将可能是大片经过设计的绿地,北京西单商业区的黄金地段,现正在拆除商场,改造成为一个绿化广场(城市规划,1998)。上海南京路人民公园至人民广场一带,也将迁移商场辟为绿地(中国市容报1997,12,7)。这些中心区用地性质的变化,成为中国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例。

城市的分散布局将带来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大区域来看,将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形态。因此,城市规划将不仅仅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影响因素,而是将整个区域均作为城市规划的研究部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合而为一。“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6]。城乡融合的综合考虑,将提供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创造相结合的可能。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己显示出这种综合体的端倪。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完成的“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中,针对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生存空间高度集中,土地和水等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区域的规划观。例如:张家港市的规划将城镇、村庄、永久农田、道路、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规划。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种用地模式: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这些规划都不仅考虑可建设用地,也将非建设用地(永久农田、生态保护区等)的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观。“总之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非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等一元化,而不能两元化,更不是三元化。”(陈秉钊1998)

城市规划师一旦将规划的生态观植入脑中,在城市布局中,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并融入设计中,就会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性的城市。避免工业时代“千城一面”的弊病。 I.L.麦克哈格指出“城市是一个形式,它是由地质和生物演进而来的,它是自然演进和人的改造适应自然的综合产物……”。如果我们看一下代表工业时代的大师勒.柯布西埃在《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中设想的城市,就会明白,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正是这样建设的(见图2)。密集的高楼、立交桥这些人工改造几乎占据了全部,没有大师设想的大片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丝毫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