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

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a>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篇2

关键词:旅游;乡村;开发管理;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武隆县这样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研究掌握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十分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认识高度统一。由于武隆旅游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可见的现实利益,当县委提出抓“全域旅游”,建“中国武隆公园”,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响应。二是自然禀赋优良。以中国喀斯特自然遗产为代表的山水河湖,可以旅游观光、休闲纳凉、垂钓养生、农家体验、寻幽探险等。三是特色初步形成。有自然景观、农业观光、民俗村寨、节庆活动、山区体育赛事等,特色初具雏形。四是景区带动有力。核心景区旅游产业已经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带来了知名度和游客量,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五是基础条件较好。离重庆主城只有137公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319国道、省道贯通全境,仙女山机场开工建设,“动车进城,轻轨上山”规划已经确定,县内各乡镇主要道路也都得到改善硬化、油化,苗木花卉别具一格,瓜果蔬菜四季不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深度的、统一的、整体的一盘棋规划。特别是顶层设计没处理好,具体落实到各地规划时,是遍地开花,各行其事。二是缺乏核心主题。全县乡村旅游比较忽视综合主题形象的定位。没有一个综合的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导致游客认知不足,降低了口碑效应的影响力。三是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全面的、有力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管理力量分散。四是缺乏组织运作。被动依靠景区大旅游的带动,以吸引度假休闲客人,缺乏组织运作。

二、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开发管理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好乡村旅游,在开发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确定主题。旅游主题形象是基于旅游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特色,按照市场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形象定位原则、方法及现代传媒手段,构建的包含旅游理念、语言、标识、视觉、行为、服务等方面的印象体系,而旅游主题形象更偏重于理念和语言,优秀的旅游主题形象更是对旅游发展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武隆处在中国内陆腹地,而且是大山区大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乡村旅游在定位上只能是在生态上做文章,武隆的旅游形象在于四句话“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遗产,世界武隆”,如何吸引众多游客来体验或亲自经营自己心中的“神奇的梦想家园”,就是武隆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所在。

2.科学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武隆乡村旅游的规划,应当按照“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目标要求,请高水平设计单位,编制《武隆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全县2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在这个《规划》下分别编制乡镇、村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3.健全组织。旅游组织是指为了加强对旅游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适应旅游业的健康、稳定、迅速、持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或协调发展职能的专门机构。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政策、原则、规范。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执行机构,可以让旅游局来负责这项工作,也可设固定编制的单位,如“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三是成立一个负责业务运营管理的企业组织,如“武隆乡村旅游公司”,负责运营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管理。

4.做好试点。武隆县2015年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有点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大求全,要做就做精品,同时,应当统一标准,有一套评审体系,最好是划分一个层次,比如依次可分为精品村(示范村)、推进村、潜力村等,审定合格一个算一个,一步一步建设,保证试点村的典型带动作用。

(二)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做不做得成功,关键看最后的运行效果,运行效果取决于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1.重视加大党政主导力度

党政主导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其关键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适时抽身转向,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鼓励扶持村民自主开发

村民自主开发型在武隆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存在,主要是在政府引导后,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如双河木根村、大洞河乡的百胜村、赵家乡山虎关水库周边等,都有一些尝试。这种方式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村民意识和积极性。

3.引导调动乡村自发组织经营

当农户积极性有所调动,光靠农户单干显然不行。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可以自发组织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把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利益分配实行“工分制”,以保证居民的利益,这一模式村民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是关键。

4.激发形成多利益主体参与

乡村旅游发展到最成熟的时候,应当是多利益主体有机参与,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政府有效引导和调控下的综合运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武隆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可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金融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利率、商业债券、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等金融行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指标,如果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倒闭加剧、资不抵债过于频繁、资金短暂或者超过周期性的恶化等情况均会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经济危机则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正常收缩。对此会造成消费低、人民生活困难、产品周转速度慢等情况,相对于金融危机而言,经济危机对国家或者国际经济的影响程度更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我国旅游市场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但全球性的金融危C对我国旅游市场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旅游业易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旦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困境或者发生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旅游和国内旅游业的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受到国际旅游形势的影响大。除此之外,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势必将影响我国各行业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也相应的陷入发展危机,使大量的国外游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旅游,对中国旅游望而止步,降低了对我国的旅游开发信心。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与处境,及时有效的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不至于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中国全盘处于被动状态,认清自我,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三年中我国入境旅游总收入始终处于上升状态,但其增值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增值速度较乐观,但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入境旅游的游客量大量减少,完全不能满足我国较大的客容量需求。因此,金融危机给我国入境旅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对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大量以前价格较高的旅游线路在此时则相对便宜,吸引了我国大量游客出境旅游,对专门从事出境游的旅行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根据表2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境旅游的总支出涨幅较大,到2009年我国出境游发展到空前的增长高点。说明我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4.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为我国金融危机发生带来一定的可能性,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制约了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容乐观的入境旅游现象,不仅降低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信心。二是,我国旅游业融资发展更加困难,我国主要的旅行社有中国国旅、中国青旅、中国康辉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大旅行社的营业额持续下降,短缺的资金无法满足旅行社的持续经营,不得不进行借贷和融资。外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短期借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外汇体制呈现出短期借款不断升高,商业贷款比例不断扩大,与我国合理的经济体制偏离了方向,使得旅行社融资发展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我国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与我国旅游也相关产业有餐饮住宿业,交通客运业等,旅游业发展不景气,导致其他相关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盲目性,模糊性,并且受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使得旅游业在制度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三、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降低外部环境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要彻底改变我国旅游市场,降低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充分运用国家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国民休闲计划》,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国各大旅行社应抓住机会,努力发展旅游,尽快恢复因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如降低税收、增加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加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等措施扶持旅游市场发展以及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

另一方面,各旅游公司自身也要有处理危机的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为我国旅游提供优惠政策和设备资金支持的同时,各旅游公司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合规合法的旅游经营模式,将粗放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使我国旅游市场更规范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人才体现了专业性、规范性、更具有应用性。为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转变传统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业发展新道路、开展更具我国旅游特色并且能提高综合实力的旅游项目、增添旅游活力等有效措施都需要更多的专业旅游人才。

2.建立旅游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要建立良好的旅游氛围,为我国出境旅游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需国际国内共同努力,对此应从以下入手:

就中国而言,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遵守国际旅游管理机制,必须做好自我约束与控制,坚持诚信为本,从自身做起的理念。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机制,完善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监管机制,定期核查我国各大旅行社的运营情况以及游客的旅游反馈信息,杜绝不良旅游行为出现。

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应与各国达成旅游管理机制建设的一致性,时刻关注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加强合作。对国际旅游信息共享,建立共同的旅游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应秉承诚信原则,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将我国的旅游管理机制与国际旅游管理机制接轨,建立诚信可靠的旅游体系。并需要设立相关条约,约束各国共同遵守,特别是发达国家,当然相关条约需各国共同商议制定,对不遵守金融相互维护各国旅游业发展条约者,各国都有权制止和谴责违约国,实现各国利益平等化,创建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各国出境旅游的客流量。

3.转变旅游开发理念,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地大物博,境域开阔,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证明我国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远大的前景。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短期来说具有一定困难,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上观光旅游以及西部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具有较大的开发市场。目前,更具环保化、休闲化的田园旅游形式受到许多城市消费者青睐,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应该转变的传统的集中于高端旅游消费人群的观念,将旅游业发展方向转变为全民休闲旅游模式,吸引我国大多数潜在的旅客,开拓更大的国内市场。

四、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出口领域,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就会对我国出口经济的产生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派值、原材料上涨,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难度相对比较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最终,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临倒。

2.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全球产业转移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2)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市场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我国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以及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金融危机不能阻止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发展,努力在金融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开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张华展,田晓静.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2(02).

[3]杜富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9(05).

篇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国内旅游起步较晚,在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以及旅游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瓶颈。

1国内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旅游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反衬出了旅游产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体制问题是当前国内旅游管理的主要障碍,缺少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旅游管理就呈现出了无章可循的局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诸多行业的支撑,如果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不够配套,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就必然会陷入困境。首先,旅游交通压力较大,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比如,寒暑假、黄金假期等等,几乎所有的旅游交通干线都会告急,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其次,旅游住宿形势严峻,从国内饭店的布局来看,绝大多数的旅馆、饭店,尤其是星级饭店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集中在大城市,这与当前的生态游、农村游、度假游等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城市的饭店是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乡村”供不应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旅游业本身就属于成本较低、收效较快的行业,但是,当前国内旅游业将旅游、生产、销售几乎完全割裂开来,旅游促进销售的优势未能够得到发挥。以上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着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旅游管理就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提升。

1.2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于可以说,信息技术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入的地步,同样,旅游管理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旅游产品是无形的,生产、消费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点、环境,其更多地是引发了旅客的“流动”,而不像其它行业那样是“物流”,因此,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并不重要。但是,人的流动必然要涉及到费用的支付、商品的购买等等,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够为旅客提供及时、满意地服务,比如,电子商务支付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程度不高,就必然会造成旅客旅游信息、产品需求信息搜集成本较高、误差较大的问题,无形中降低了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当前一些“乡村游”的景点,根本没有什么信息化可言,这极大地制约着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进而会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3旅游管理法规缺失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当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基本法,旅游法律规范严重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法规大多属于临时性、地域性比较明显,由于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旅游基本法,旅游景点纷纷制定了当地的旅游管理法律规范,而这些规范基本上是为了维护景点的利益,忽视了游客的利益保障,其实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另外,大部分的旅游管理都属于条例性质的,法律保障力度明显不够,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等,虽然在旅游景点的管理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其已经远远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2)旅游管理法规片面性比较明显,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都将景点维护、环境保护等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而旅游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的法律条文却较少,这就限制了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景点的开发;另外,由于景点保护、游客人身安全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4旅游宏观管理失控

从宏观管理的层面上来看,国内旅游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部门管理的形式,比如,同样是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其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这就造成了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部门管理的模式导致整个旅游业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境下,旅游业的竞争更是近乎于进入了白热化的境地,行业内部矛盾比较突出,在宏观上进行协调、平衡以及控制根本就难以实现。同时,国内旅游在不同的地区,相应的政策也不同,再加上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旅游管理监督严重缺失,游客的权益遭受到了极大地损害,比如,在各大旅游景点频繁出现的宰客现象,游客投诉基本上都很难得到满意的解决,这不仅损害了这些游客的切身利益,而且依靠游客进行“人际关系”营销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给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损失。

2国内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旅游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对景点所在区域的“城市品牌”的宣传

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2.1健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的完善是促进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国内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应该从健全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入手:(1)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旅游业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应该根据产品、劳务的不同进行分类,改革旅游景点管理体制,实现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职能整合,这有助于理顺旅游管理的关系,显著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水平;(2)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必然要涉及到投资,为了避免景点开发的重复性、盲目性,必须要结合景点所在地的特点,有序开发、价值开发,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2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旅游景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积极实施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与各大银行合作完善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与各大宾馆建立起旅客信息的共享平台,实施“病毒式”营销。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信息的宣传,提高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当然,信息技术的实施,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从而实现旅游景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目的。此外,还应该建立网络反馈意见箱,及时地搜集游客的反馈信息,并对游客的每一次网络投书、反馈意见都给予答复,久而久之,旅游管理水平就会实现质的提高。

2.3实施旅游统一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的旅游宏观管理基本上是呈现出了条块分割的局面,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旅游管理方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不同,造成了重复性投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理顺旅游管理的主管部门,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宏观上,由相对比较固定、比较单一的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在微观上由旅游景点进行自负盈亏式的管理,但是,旅游景点的门票、交通费用等仍然应该实行“限价”策略,否则就有可能频繁的出现“宰客”现象。统一管理并不是集权化的管理,而是结合当前国内旅游景点开发、管理的现状,给企业更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利,政府部门只是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有利于建立旅游行业的公平竞争局面,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2.4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旅游业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首先必须要完善旅游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建立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旅游基本法,基本法的建立可以为各个旅游景点、旅游主管部门优化旅游管理基本条例提供“蓝本”,从而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从业者就有可能铤而走险,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恶意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景区内商品的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必须要用好行政管理手段,比如,行政许可、行政监督以及行政强制等手段,通过这些行政手段的威慑力促进旅游管理的规范化。

2.5项目开发与管理要紧密结合

当前,国内旅游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做好后期的开发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注重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管理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如果管理不能跟上旅游业的发展要求,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就会降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与各个产业密切相关,比如,交通、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等,都会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要重点开发拉动能力强、投入产出比较低、示范效应好的旅游项目,并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投资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这样既可以解决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外商投资者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篇5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发展;财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38-01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的消费活动,涵盖园林、旅游、城建、能源、邮电、商业、建筑、教育和文化等部门。作为关联系数大、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对相关行业有很大促进作用。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拉动建筑、运输、能源等行业的经济收入,而饭店的扩大,也使接待更多国内外旅游者成为可能,从而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纯收入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电力、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都将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其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Khan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研究发现,农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31,工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27,服务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58。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劳动力提供了比其他行业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创收门路。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高城乡间的财富转移速度。乡村旅游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城市旅游者每次的旅游消费平均在766元左右,按一半费用计算,接待1000人次的旅游者,就会带来38万元的收入,获取的旅游收入又会反过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会形成二元的城乡文化结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会加快城乡居民文化的协调统一,有利于统一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财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但我国各地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旅游业属于持续回报的长效投资产业,周期长、不确定性及风险系数高,乡村旅游开发又主要在分布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导致市场介入的动力和力度不足。财政作为政府理财的工具,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应该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财政应当合理引导和配置各项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财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凡是市场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的公共需要,财政应当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负责投入

同时应当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财政对于具有典型的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例如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交通、供水、环境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中央与地方可以依据其正外溢性的程度确定适当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对于能够为地方政府直接提供财源的乡村旅游项目,地方财政应当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二)积极引导多渠道融资

政府应强调金融为经济服务的职责,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预期收益论证。积极拓宽乡村旅游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信贷投入。

(三)巧妙结合旅游扶贫

由于贫困地区往往自然资源丰富,只是由于缺乏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因而出现马代效应导致贫困加剧,为了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国家可以采用旅游扶贫的方式,让他们有增加收入的机会。为此,政府可以在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的基础上,由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

(四)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申请专项资金时,提出资金使用应达到的绩效目标,制订评价指标及标准值,并按照要求编入年度预算;要求主管部门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实施绩效跟踪管理,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效益与绩效目标的偏差,提高预算执行效力,保证项目按预定的绩效目标完成;将财政部门绩效目标评审意见作为当年预算安排、年度预算调整、项目进入财政预算滚动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模块嵌入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完成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在信息系统上的对接,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篇6

善行旅游是实现旅游者、旅游企业、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之间互利共赢的旅行方式。2011年黄山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许继伟首次提出了“善行旅游”这一概念,开始受到国内外政府、组织及旅游界的关注,善行旅游俨然成为了一个热点课题,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善行旅游文献的回顾,从时间与内容两个维度对善行旅游的发展脉络进行阐述,进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一、从时间维度回顾

从时间维度上,国内关于善行旅游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最早萌芽于2009年,李虎认为是“善”文化独特的内涵树立起了李家大院的品牌。“善”和“善行”作为一种品牌理念和传统文化,在旅游景区实践和传承。而首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是2011年,黄山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许继伟提出了“善行旅游”这一概念,作为“善行旅游”的提出者,黄山也是“善行旅游”的践行者。同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善行旅游项目,旨在倡导游客,政策制定者,企业,旅行商,媒体,管理者,景区景点和当地社区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呀诺达文化旅游信托基金项目“善行旅游”在海南呀诺达景区举行启动仪式,该项目为期两年,PATA会员――泰国曼谷Thammasat大学教授沃特・贾米森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共同主持该项目。“善行旅游”从提出到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善行旅游研究的文献自2011年以来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为、出版专著和撰写研究报告。但总体数量不多。此外善行旅游项目经过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调查、整理、筛选、研讨,取得了一些成果,2013年邹统钎出版了专著《呀诺达模式》,同时也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善行旅游手册》框架文件,体现了我国在此领域研究迈向了较高水平。

二、从内容维度回顾

在研究内容维度上,目前我国关于善行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许继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是一种更加强调多元化价值的旅游,是一种更加强调高效能运作的旅游,也是一种“传承历史与创造未来”更加紧密结合的旅游。谭业对善行旅游理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理念的提出,传播,实践到内涵与价值做了简单的梳理,并提出了善行旅游的指导原则与实践路径的建议,认为“善行旅游”的动力机制、行为过程、基本类型、主要障碍、支撑体系、保障措施等具体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郑耀星等从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构建起善行旅游“人性化”理念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二维互动机制,有助于为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闫闪闪提出善行旅游已经超出了旅游的范畴,和大众的道德观念甚至价值观念直接挂钩,核心理念在于“内有向善之心,外有向善之行”。二是在善行旅游实践的方式上,李明德从政府,旅游经营者,具有各种社会功能的“中介”机构,旅游者四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将“善行旅游”理念转化为行动。程程等认为3D虚拟景区是实现善行旅游的一种途径。郑耀星以湄洲岛为例从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健全旅游管理机制、提升旅游服务理念、塑造旅游品牌形象等创新型策略方面发展善行旅游。董厚保等将善行旅游作为文化型海岛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针对湄洲岛现实情况,将按照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三个阶段来构建发展湄洲岛善行旅游的整体路径。以期实现湄洲岛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效益五效合一的良好局面,为全岛勾勒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而邹芳芳等认为善行旅游是一种新的、值得推广的消费文明,并认为善行旅游是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良好实践。郑耀星等认为善行旅游以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推动着人与自然、社会三方的和谐共处,提出将善行旅游这样一种良性实践嫁接于生态型森林公园,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再造与转型升级。李慧慧结合巴马旅游发展现状,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方面提出巴马应积极践行善行旅游。赵淑娴从善行旅游定义的角度探索了乡村旅游与善行旅游耦合协调机制。“善行旅游”这个观点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来的,所以国内关于“善行旅游”的发展和研究还不是非常多。但是其已成为旅游界的热点和新趋势,充分反映出国内学者对善行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尚未引入善行旅游研究中,善行旅游研究大有可为。

三、结论与展望

从时间维度上,我国对善行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而且一些重要会议论坛对善行旅游的时间及研究有较大推动作用,但善行旅游理念的影响力还不够。从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更加注定性研究,对具体案例研究缺乏深入剖析,缺乏对善行旅游效益的定量评价与分析,普遍忽视了善行旅游模式、机制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旅游院系 旅游乡村 企业经营要素 共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70-02

当前,乡村和乡村居民经营旅游业,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窄,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产品单一,特色差异不明显;地理位置分散,营销各自为政;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W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经济;提倡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经过多年改革探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的无缝隙对接、实践内容的不断创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人才H型培养指出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别,但在人才培养上应通过行业实践和科研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向学术型人才的转换,给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通道。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贴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深造和转型的积淀培养。

综上所述,由于部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自主实现旅游产品内涵、质量的提升,需要各级部门、组织介入帮扶。而高校的旅游专业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旅游院系与旅游乡村的共建发展探讨变得极有意义。

企业经营要素是指企业的人、物、资金、信息、文化、科研、营销等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要素。具体到旅游乡村而言,包括从业者、政策和行业信息、乡村文化、市场调研、互联网营销、合作机制等要素。本文对高职旅游院系与旅游乡村企业经营要素合作共建进行探讨,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要增强旅游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在人才培养中把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融合起来,提升人才的培养层级,为旅游人才的转型积淀基础;促使高校和旅游建成形成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素提升共建

从调查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水平低,从业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旅游从业知识培训,对旅游业缺乏正确科学的认知,缺乏保持良好的旅游自然、社会环境的意识,更缺乏旅游规划、营销的知识。针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缺乏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现状,旅游院系的教师、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在乡村开设旅游理论培训班,并把这些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实践的一部分。村里也可以选派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分子,到高校跟班学习或短期培训,以提高旅游理论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此外,高校还可以联系组织乡村的旅游从业者到学校的专业实践基地(饭店、景区)等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规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组织校企合作酒店的管理者一同到旅游乡村开展技能培训,对基层从业进行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等具体对客接待业务培训,通过清晰的示范与指导,以及规范化的条文、标准,让乡村旅游从业者能够做到有标准可依据,有示范可参考,有制度可遵循。以高校为中心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搭建学习、提高的个人能力的立交桥通道。

二、乡村旅游文化挖掘和保护共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游客的进入无疑会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影响表现在加速文化的趋同化,造成当地文化的流失,让当地失去自身文化特色,利益分配不均破坏社区和谐。众所周知,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文化是一种摸不到、看不着的社会意识形态,未必能为村民感知。对于没有旅游经济组织进入投资的乡村,村委和村民对当地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往往有滞后性,往往是文化流失了,遭到破坏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了才意识到并采取措施。因此,旅游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推动。一是相关组织(包括高校)协助和帮助村民认识、归纳总结自己的特色文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旅游活动可能对乡村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村委要承担起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协助村民做好乡村文化载体建设。三是高校教师开展指导乡村挖掘自身文化、设计旅游活动,将农村文化室建设成村民学习和承载农村文化的场所。四是高校鼓励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歌舞和体育活动作为文化建设载体,协助村民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共建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关联度大,任何单个的市场和主体都无法承担起资源整合的任务,资源的整合需以观念整合为先导,通过利益手段,完善互相合作机制,达到对旅游的整合。高校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上除了发挥其知识传播作用外,还要实践它的教学理念“做中学,学中做”,具体来说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真实或是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以企业产品质量/岗位要求为标准,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项目,习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与乡村进行资源利用共建上得到更好地实施。高校和乡村旅游主体可以通过优势组合进行策划和举办赛事活动,如举办户外徒步走、户外自行车、导游讲解技能比赛等小型活动,破解高校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只能通过模拟比赛或是参加活动来开展的难题。对景区来说,这样的合作可以吸引游客,提升乡村的旅游人气。对高校来说,把比赛的场地从学校移到了景区,把模拟变成了实操,把参与变为自主策划、组织,这样的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从而积累经验发展各种技能。

四、旅游信息收集和科研共建

相P政府部门需要对各地信息资料加以汇总和研究,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预测及引导;乡村需要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进行数据收集和调研,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升游客满意度。高校融入当地旅游活动数据收集、分析和调研活动,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教师深入了解旅游市场、促进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莫大的益处。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根据旅游人才需要和培养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今后要转型为研究型旅游人才,需重视调查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常规的课堂讲授法只局限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理论,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课程倘若把课程教学与乡村旅游信息收集、调研结合起来,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调查与科研的实际能力。

五、政策形势和行业发展解读共建

纵观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和各省区市的旅游宏观政策的支持与扶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为发展乡村旅游,从业者一方面要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并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了解行业运行和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培训,从业者或许对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有大概的理解,但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政策,对行业的竞争发展有深刻的领会。从接受事物的过程看,从业者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是在反复、冲突、实践中循序渐进获得的,所以对政策形势和行业发展的解读,需要通过通俗、简练、生动的语言,将各级旅游工作会议中所达成共识和市场的发展信息传递到基层,并通过学生寒暑假的实践宣传活动不断地强化,方能促进政策的落地和当地民众对旅游行业市场的了解。

六、旅游市场营销和推广共建

在快节奏的智能化时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更喜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互联网渠道获得旅游的信息。旅游个体和企业借助互联网为顾客提供旅游咨询和咨询服务,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信息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内容包含交通线路、周边环境、食宿、景点特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但乡村旅游从业者因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应用技术能力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从业者很难通过互联网创建和更新营销的内容,即使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收效也是甚微的。因此,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还未成熟、没有建立“农户+公司”模式的村庄,或是没有加入“农户+公司”运营模式的旅游个体,很难享受到互联网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便捷,亦享受不到科技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个体很可能将在乡村旅游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沉下去。我国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思维活跃,对图片、视频和信息图片的组合加工能力突出,对于乡村旅游微信的营销推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市场营销作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能把学生营销的专业特长与乡村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2]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3

[3]兰宗宝,兰申菊.关于广西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8)

[4]高谋洲.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8(5)

[5]韩振华,王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

篇8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称。盘县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23个镇、2个乡、11个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公里。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个民族。人口103.7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12。7%,非农业人口占10。9%。盘县在北纬25°19'36"--26°17'36",东经104°17'46"--104°57'46"之间。全境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中南部降起。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

一、盘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气候条件优越,宜居宜游。区境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3.5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2C°。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

(二)具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查明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共有52项。盘县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盘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布依族查白歌节等民族节日,吸引着八方游客。比较突出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有:十里大洞(盘县大洞景区)、百里杜鹃(大山及火铺杜鹃林景区)、千株银杏(石桥妥乐古银杏景点)、万亩竹海(老厂竹海景区);有佛教胜境丹霞山、旅游福地碧云洞、佛光映照的乌蒙山坡上大草原;有深山峡谷格所河、陆家寨田园风光、陆家寨古榕树、保基枫叶林、世界垂直最深的天然竖洞―白雨洞(洞深424m);有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有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中国工农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有滇黔古驿道。县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来为文人青睐,留下许多诗文摩刻,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详加描述。

(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境内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和长沙至昆明的快速铁路(在建)横贯东西。212省道纵贯南北,毕水兴高速公路水城至盘县段已通车。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水柏铁路在红果交汇,是贵州西部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县内通乡(镇)油路和通村公路路网已建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重要陆路交通网络,“100分钟县域经济圈”已初步形成,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是贵州省旅游开发较成熟的西线旅游区,盘县三个省级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将接通云南东线和贵州西线风景旅游干线,弥补了几大景区中间的空白。

(四)具有强大后发优势。盘县旅游业的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无重复建设,可建设有规划、高标准、有市场竞争的旅游产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盘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盘县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政府民间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完成了《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盘县大洞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建设项目》等14个规划;盘县新民鱼龙化石、大洞古人类遗址等20多个景点被列入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盘县会议会址、新民温泉、妥乐古银杏村、保基陆家寨等列入了全省旅游发展规划。

(五)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盘县与云南接壤,云南旅游业已开发到盘县家门口――滇黔的胜境关,云南旅游业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而盘县仍原始开发阶段,要搭上云南旅游的便车趁势发展。云南和贵州是国家打造的一条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而盘县就处在这条线的交通要道上,我们有很好的区位优。

二、盘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级问题

借贵州旅发大会在六盘水召开之机,旅游路线交通建设得到很大改善,部分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投入,为盘县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要使盘县旅游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有待完善。旅游交通网虽已基本形成,除坡上草原、石桥妥乐古银杏、城关镇各景点交通条件较好外,其他旅游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且路牌标识系统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落后,现有宾馆、旅社容量有限(主要在红果城区),且服务质量较低,住宿价格较云南不具有竞争优势,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三个风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除碧云洞、九间楼、文庙、北门城楼、张道藩故居、丹霞山有一定的服务设施外,其余景点、景观尚未开发。

(二)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未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盘县旅游“吃、住、行、购、娱”五要素须加大投入和开发,务必使游客吃得开心、住得安心、出行放心、购物满心、玩得爽心。除观光游、文化古迹游外,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水上游乐(许家屯水库、松官水库、木龙水库)等项目有待进一步开发。盘县旅游未能充分开发巨大的客源市场,除盘县本地有100多万的游客市场外,周边诸如普安、晴隆、兴义、曲靖等也有巨大的潜在游客。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

(三)旅游产品研发及市场促销不足。旅游产品的研发未深入(例如:银杏的果实、叶子、及木材没有深加工),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宣传经费投入较少。全县饭店宾馆、农家乐等接待设施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从管理人员到一线人员服务意识差,培训、接待、服务和软环境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除坡上草原、石桥妥乐古银杏、丹霞山及滑石哒啦仙谷农业观光园外,其他诸如深山峡谷格所河、陆家寨田园风光、陆家寨古榕树、保基枫叶林、世界垂直最深的天然竖洞―白雨洞景点建设资金投入较少。旅游产品处于初级开发现状。目前,我县旅游景点初步开发,游览项目多而无精品线路规划,“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尚未健全。

(五)民俗旅游文化内涵须深入挖掘。盘县淤泥、鸡场坪羊场、普古等乡镇民俗旅游文化比较丰富,重点民族村寨民族风情特色及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没有突出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特色,人文景观、彝族布依族历史、风俗有机结合不够。民俗旅游缺乏配套设施,旅游商品、娱乐、观光、休闲度假、原生态乡村旅游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初级,品味不高,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加快盘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基础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围绕已有基本路网,进一步加强通向各景点的路网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加强路面维护,健全路牌标识系统。根据各景区的特点,建设各具特色吃、住、娱等配套服务设施(如:坡上草原可建蒙古包、赛马场、草原特色烧烤,妥乐可建摄影休闲设施,白雨洞(洞深424m)可围绕洞穴探险建设探险服务项目等)。加强红果中心城区的酒店及商场的建设和管理,并在以上场所设立特色旅游商品(盘县火腿、油辣椒、彝族布依族服饰等)专卖柜台。

(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继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三)完善旅游市场运作机制,拓展旅游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应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拓展市场体系。以“坡上草原、石桥妥乐古银杏、白雨洞”等特有自然景观为切入口,着力打造草原风情体验、摄影休闲、喀斯特洞穴探险等一批特色自然景观旅游品牌,重点发展民族风情游、温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我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盘县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通过办节活动和电视、网站、报刊、杂志、电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策划组织省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活动,组团参加省州旅游部门组织的国内外旅交会、重大促销活动及交易会。

(五)增加财政资金在旅游业的投入比例。县政府应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旅游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规划、可研编制、宣传促销和贷款贴息及补助。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点)倾斜。

(六)加快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一是要切实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向外地学习取经,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类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教育培训,强化激励机制,抓好景区景点讲解员、星级宾馆酒店、旅游定点单位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七)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周边邻县的合作,整合资源,统一策划、联合促销,消除区域之间壁垒,共同结成旅游线路联盟和旅行社联盟,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优势互补、景区互动和双方共赢的发展格局。采取市场行为和行政促动双管齐下的办法,以水城、兴义、安顺、曲靖为主要客源市场,努力开拓重庆、成都、两广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客源市场,积极争取东南亚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小敏.现代营销新手段――网络营销[J].知识经济,2011。

[2]杨龙,殷红梅.贵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建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

[3]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

篇9

【关键词】农业旅游;管理体制;政府作用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较快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产业化经营也处于初级阶段,但农业旅游在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显现无疑。

纵观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因此,政府如何在农业旅游发展中起到适当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在农业旅游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阻碍我国农业旅游向高水平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对发展农业旅游的认识比较明确、发展农业旅游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农业旅游已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开展农业旅游业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农业旅游产品也仅仅为雏形,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其向高水平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作用认识不清

目前,长期的封闭落后造成农民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认为发展旅游与种植农产品相比,风险较大,农民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再加上,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顾虑多;对发展农业旅游的持续性看法片面。即使在开展农业旅游较为成功的地方,也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形象效益,缺乏多效益性的认识,更多看重门票、服务和直销产品的收入。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加大开发旅游的积极主动性,使农业旅游能够顺利快速的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发展农业旅游的投入问题

农业旅游的投入问题,一直成为阻碍农村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配套设施落后,基础条件差。主要表现为农村路网、水电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这种配套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体制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关于规范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缺乏对农业旅游主体的基本规范。没有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门槛低,缺乏统计和评估机制,使农业旅游产品的质量较差,服务不规范,游客的怨言很多。

2.缺乏农业旅游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3.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不健全,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

4.农村“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松散的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和薄弱的基础条件,也使农户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从而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以上各种阻碍因素要得到根除,仅靠市场、企业运作、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在农业旅游发展的现有阶段,政府可以在创造一个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扶持、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发挥作用,扮演好政府应有的角色。

二、发挥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应建立在积极审慎地把握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应当处理好 “宽”与 “严”的关系问题,即政府的作用应当有合理边界,在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来,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阶段,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观念先导,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

(一)合理规划,提高认识

在农业旅游发展初期阶段,农业旅游的发展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各个农业旅游点各自为战,产品单一、重复雷同等现象严重,这给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规划的制定单靠某个企业是无力完成的,需要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

各级政府部门应在国家发展农业旅游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各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普查,编制合理的农业旅游总体发展规划,进而形成省、县、乡各级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融入整个旅游产业规划当中。由政府牵头编制的规划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方向,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

规划不能停留在为“规划”而“规划”,不能流于形式,要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其能真正地发挥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调研,避免闭门造车,既要学习和借鉴农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成功做法,如阿根廷政府从2000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乡村手工制作”、“乡村美食”以及“乡村节日之旅”等旅游项目,并在全国20个省、44个城市举办这方面的巡回展览和专题研讨会议,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也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明确农业旅游的功能定位。

总之,通过合理规划,达到整合农村各类旅游资源,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的目的,使以规划为指导的农业旅游的开展能真正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

(二)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农业旅游管理

发展农业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要围绕“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的要求,对农业旅游的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对农业旅游点的开办条件、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等方式,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并依据法规整顿农业旅游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优良的旅游软环境。如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农业示范点的评选标准细则,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农村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促进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开发和管理。

对开展农业旅游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即开展农业旅游须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同时,对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如农业生态园区可纳入全国旅游景点(区)的评级管理中,“农家乐”可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进行管理,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等。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和《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范化管理。成都市旅游局和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共同制定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等做法,值得全国各地政府效仿。

(三)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由于农业旅游是新生事物,涉及行业和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优惠扶持政策。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各旅游相关机构分层管理、互相协作的组织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农业旅游从无序发展、规模分散、粗放经营管理向规模效益型的有序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根据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特点,应从“大旅游、大农业”的角度来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严格行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经济杠杆部门、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明白发展农业旅游会带动本部门的发展,打破行业界限。

政府应在加强农业旅游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以政府和旅游局为主导,由农业、林业、城建、文化、国土、工商、税收、交通、环卫等部门组成的农业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对农业旅游开发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在开展农业旅游的各村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处、投诉举报站,负责景区经营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加强景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然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成立必要的农业旅游协调机构和行业协会,为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随着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全由政府部门出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协调、妥善处理,以规范农业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2.制定农业旅游开发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应为发展农业旅游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业旅游的若干政策建议,在合理布局、农业旅游的投入产出、价格、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这些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人才引进、筹资、奖励、培训引导、项目审批等方面,鼓励支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外资引进,促进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以农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商品结构为主的农业旅游经济结构;还可以设立农业旅游发展基金,对重点农业旅游项目进行贴息贷款支持与奖励等。

同时,政府要在利益协调、资金投向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利用优惠的产业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吸引投资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开发。通过相关项目审批政策与税收的优惠,支持传统农业进行产业转型改造,鼓励农村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并在新建旅游设施、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组建等方面,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优惠政策支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改革现行投资体制

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农村地区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路网、水、电、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困扰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应承担牵头开发农业旅游线路的职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以消除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加快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

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涉及农业旅游发展的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或整体、局部使用权招标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旅游的硬件环境,提升景区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方式,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争取内资、外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及其它资金的投入。三是在引资方式上力求多样化,通过组织和参加投资会、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宣传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发展农业旅游业的新格局。对于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政府可以通过营造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来进行招商引资,投入资金进行项目包装,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结语

总之,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能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在发展初期扶持引导,起主导作用。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要进一步成熟,向更高层次提升,最终还得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职能转向服务为主,政府作用的重心有所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素谊,等.广东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

[2]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篇10

国家旅游局先后推出“华夏城乡游”和“生态旅游年”,并提出以“旅游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乡土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社区居民是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岔河村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结合当地传统彝族歌舞、服饰、建筑、饮食以及婚嫁习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2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概况

咪依噜风情谷隶属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村委会,离南华县城北16km。共有旅游资源点196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50处,包括地文景观8处、水域风光4处、生物景观30处、天象与气候景观8处;人文旅游资源146处,包括遗址遗迹1处、建筑设施59处、旅游商品56处、人文活动30处[1]。景区共设置马鞍寨、水景房(新房子村)、三家村、起家大院、脚楼寨、丫口村、新村(彝人古寨)、七家杀猪饭、大岔河、小岔河、彝人古宴等11个旅游接待点。建停车场9个、跳歌场4个、厕所10个、文化活动室650m2、风车7台、水车7台、水碓13副、篮球场1个,村庄道路硬化6750m2,民居墙体装饰5.4万m2,畜厩搬迁改造1632m2,人畜饮水管线建设7000m。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共投入资金1760万元,建成旅游接待点11个,农家乐76户,接待游客10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9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是开发乡村旅游前的10倍[2]。

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

3.1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

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有南华县政府、南华县旅游局、南华县环境监督局、云南大学(主要参与规划)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其中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社区居民一共12户。从访谈的结果来看,2006~2008年,岔河村至少有84户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至2011年3月,除岔河人家属集体经济,只剩下12户当地村民经营6处农家乐。

3.2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

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从多元走向单一(表1),目前主要参与农家乐经营。经营农家乐的个体户参与利益分配,但没有设立公积金用于公共设施的维护、培训以及事故处理等。由于没有旅游培训、持续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以及公共监督等,多数农家乐均属自生自亡的经营状态。

3.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3.3.1“农户+农户”模式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早期的七家杀猪饭、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都属于该种模式,由农户平均入资,然后共同分担损失和分配利益。目前仅剩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保持这种参与模式,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4家已停业。

3.3.2“旅游个体户”模式彝人酒家、彝人客栈、七家杀猪饭目前都属于该种模式,农户单独出资经营,七家杀猪饭原本是七家联营,后来只剩周姓一家独营。目前这3家参与的内容都只涉及农家乐,还未发展到更高级的个体农庄模式。

3.3.3“集体经济”模式岔河人家形式是由岔河村村委会出资办的集体经济实体。但是在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建立透明的公众监督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积金等集体管理机制等方面缺少具体的管理措施。早期的咪依噜风情谷开发政府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资金补助、开拓游客市场等,但是基本上属于政府“喂一口”,社区“吃一口”。但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还不够深入,地方村民自发性发展的比例很大,政府、企业、旅行社等外部介入力量很少;参与模式很简单,主要停留在个体户独资经营农家乐的模式上。

3.4社区参与调查总结

(1)咪依噜风情谷整体旅游参与意识较高,但积极参与者主要是紧靠公路的村民,而且参与的内容、项目和模式都很单一。

(2)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为缺少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参与者文化素质以及离公路的距离等。

(3)导致出现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4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研究

4.1引导机制

4.1.1意识引导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比较偏远、信息闭塞。开展意识引导工作,一方面要引导社区居民抛弃传统的陋习恶习(如:引导村民学习如何处理人畜粪便,生产和使用沼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开创新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向他们介绍乡村社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变对乡村的负面认识。

4.1.2政策引导咪依噜风情谷的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意识和对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如果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能够使社区的旅游呈规模化发展趋势。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政策主要倾向农家乐项目发展,造成吸引力下降,成为旅游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制定多样化的倾斜政策,如重点资金支持“围猎”、“果园自助采摘”等休闲娱乐产品,就可以维持整个风情谷旅游项目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

4.1.3资金引导政府把过多资金用于“风情谷大门”“咪依噜传说壁画”绘制等形象工程设施上,资金的使用没有对社区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只是靠政府直接经济补助的“输血”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困难的局面。咪依噜风情谷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除了直接的财政支持,最重要的是引导外地企业投资当地旅游事业,把当地的土地、植物、河流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股本,鼓励社区与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

4.1.4信息引导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村民和地方政府对政府政策和行业信息等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政府应该引导村民收看一些新闻类、旅游类、致富类等节目。还应建立专门的学习室,指导村民了解《彝山寨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楚雄彝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管理规定》、《楚雄市“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楚雄市“农家乐”分布示意图》、《楚雄市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等政策。

4.2决策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决策机制包括参与主体对是否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旅游发展中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做出抉择的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可以确保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正当权益,如果社区居民不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将很难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旅游的利益[3]。

4.2.1决策支持咪依噜风情谷早期旅游发展是“内生+外生”模式[4],当时政府部门在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拓策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但是2008年以来,社区参与发展的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到2011年已经完全走向“内生式”发展。因此社区急需选举有能力、有才干、积极活跃的村民代表,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如果以后岔河村与这些组织合作)也可以加入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采取村民代表和村委会人数各半的选举方法,以防止决策过程中出现“内控”,达到公平、客观。

4.2.2决策咨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公共决策系统。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应邀请云南大学旅游专业领域专家和学者、南华县旅游局和环境监督局、岔河村村委会等组成一个“半官方”决策咨询系统,动态探讨旅游开发的定位、设计与规划、旅游产品营销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等。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今后还需借助农村扶贫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企业等组织提供的信息,构成一个讯息全面的咨询系统。

4.2.3决策评价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已经通过《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指标体系对社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和评价,但是社区发展旅游的利益是多方面的,由于旅游的发展,风情谷在环境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农家乐垃圾成堆、污水乱排等。结合社区现实状况,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该包括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文化影响评价以及生态影响评价。

4.2.4决策反馈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反馈系统,更能体现以社区参与者的公众利益为中心,更加透明,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各种发展协议,否则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咪依噜风情谷以各村寨权威人物为核心,成立“旅游发展讨论小组”,向旅游发展委员会表达村民的各种建议和利益要求。

4.3利益保障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指各种利益相关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而进行利益维护的机制,主要涉及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以及利益补偿3方面。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可以协调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5],推动社区乡村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4.3.1利益表达由于彝族社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需要以村委会作为中间协调,听取社区村民和社区外其它参与者的利益表达,协调多方参与者的利益需求。此外,还应形成参与者自下而上表达和自上而下反馈的双向利益表达机制[6],使参与者提出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的处理。当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旅游发展讨论小组”表达自己参与旅游的意愿。

4.3.2利益分配利益分配主要涉及旅游收益分配、就业和培训机会的获取等。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主要受益分配形式就是农户自主经营获得利润,或村民参与农家乐服务获得工资,利益分配形式比较单一。如果日后当地旅游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还可以建立公积金、公益金、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7]。社区居民获得利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参与旅游就业,但是目前岔河村大部分村民还未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要恢复旅游项目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旅游就业参与机会。咪依噜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培训等形式发展一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立一批乡村旅游带头发展人。

4.3.3利益补偿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公共用地与村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造成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一些被占用土地而又没有能够参与旅游利益分享的居民暗自对村委会及其上级政府部门感到不满,因此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补偿等制度应加以完善并且落实实施。

4.4监督评估机制咪依噜风情谷的监督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社区环境卫生和“岔河人家”集体经济实体的跟踪监督。目前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出现环境问题,各村应迅速成立卫生检查小组负责防止垃圾乱倒和污水乱排的监督工作,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另外对“岔河人家”这个集体经济实体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员裁聘以及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实施综合监督和考核,使其充分体现该经济实体的“集体”性质。

篇11

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体验”四大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度假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智慧旅游服务商建设,提升我县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构建符合我县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行业自身发展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旅游部门牵头、社会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方便、高效、易用性上下功夫,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坚持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强化与商贸、交通、市政、气象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一体化检索,形成全面高效的智慧旅游网络体系。

(三)坚持突出重点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充分认识智慧旅游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重点项目为龙头,通过行业主导示范和企业项目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

三、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以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县旅游行业的基础网络。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集成大数据量存储、网络化运行、实时数据更新、检索分析工具方便易用的要求,初步建立指挥中心、应用支撑体系和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网络平台,形成全面高效的智慧旅游网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引导型分类实施,启动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和旅游服务商项目建设,实现全县旅游服务、管理、营销智慧化,并与全市智慧旅游系统进行驳接,实现互联互通,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旅游系统。

(一)全面推进政府主导型项目建设。

1.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按照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维护机制和标准,建设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旅游智慧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旅游信息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旅游信息、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统一的交换标准进行,最终实现旅游信息智慧化。

2.旅游指挥调度中心。以县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县游客接待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视频、语音和数据的融合与双向传输,为日常管理提供完备的信息来源,并提供预警、调度、视频会议、远程培训、数据统计等功能

3.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通过旅游网、微博、微信等形式,构建一个在线的旅游活动营销平台,包括旅游信息查询和服务子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等,可以统一开展门票购送、抽奖、投票评选、照片游记分享等在线活动,支持统一用户账号、统一积分体系和统一数据分析。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和感兴趣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各种数据汇总和分析,为后续营销活动和市场方案提供指导。

4.移动终端旅游应用平台。帮助游客了解涵盖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特色餐饮等旅游要素信息,以及道路交通、气象预报、公共安全和灾害防控等密切关联信息的指南型移动应用客户端(APP)。通过外地移动手机用户推送温馨问候短信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应用,展现我县旅游特色;实现部分旅游产品的手机预订和支付功能,通过自动定位查询周边旅游资源和消费场所,并设有回复评论功能,支持用户评价和交流,调动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游客在出游前通过咨询了解,产生出游冲动,作出行程安排;游中实现实时预定和导航导览;游后实现美图和游记共享互动等功能。

5﹒无线网络(WiFi)接入系统。在各大景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县城城区的各个重要节点和游客主要聚集地建设无线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免费高效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提升旅游品质,发挥游客自媒体的宣传作用。

6.智慧旅游体验中心。集成物联网、3D影像、4G移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让游客感受智慧旅游的方便快捷。

(二)大力实施引导型项目建设。

1.智慧景区和度假区。按照智慧体系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借助GIS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游客资源数据库等后端支撑体系,建立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通过免费提供无线网络吸引游客参与。

(1)电子票务子系统。县喀斯特(集团)公司等旅游经营企业通过RFID电子票或二维码电子票等形式将纸质门票电子化,实现出票、验票、计票等票务流程全程电子化。推行绑定用户身份证,利用电子门票识别设备,感知游客所处位置区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进行客流引导。

(2)客流趋势与预警子系统。基于智能视频系统对景区(度假区)路口、广场、看台、交通干道、室内景点等关键节点的人流密度进行监控和估算,汇总景区电子门票数据,整合分析计算客流量大小及变化趋势。依照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及时疏导客流,保证游客数量在安全范围内。

(3)基于位置与身份识别的服务子系统。旅游经营企业利用定位和身份识别技术,让游客方便获取当地旅游服务项目和内容,满足游客随机性旅游需求。

(4)深度旅游引导子系统。逐步建设新型手机导游系统,通过在智能手机终端安装APP,下载相应景区的数据,让游客手机变成导游机,便于收听相应景区讲解词。

(5)停车场管理子系统。实现管理人员在停车场内任意固定地点对车辆进行监控和指挥,使统计、预警、报警等各种功能智能化。

2.智慧旅行社。按照智慧旅行社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旅行社信息门户、合同管理系统、导游管理系统和车载监控系统,将旅行社业务信息和资源整合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为旅行社提供快速安全的数据交换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界面,形成高效、共享的管理体系。

3.智慧饭店。按照智慧酒店标准建设完成数码客房服务和饭店运营管理两大系统,逐步实现酒店运营管理智慧化。

4.智慧乡村旅游。通过二维码和智能手机APP,利用重庆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资源优势和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整合传统地图和旅游基础数据,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和管理。

5﹒智慧旅游服务商。以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通过智慧旅游系统获取精确的旅游资源信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购买服务,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分销和结算。

四、实施步骤

(一)清理摸底阶段。根据行业标准对全县现有智慧旅游系统进行清理、摸底和分析,制定全县智慧旅游推进实施方案,优化完善公司数据库软件和数据服务器,构建数据库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对政府部门建设项目进行可研设计和分解招标,对企业建设项目明确示范业主;全面实施项目,完成各类数据清理入库;全县智慧旅游体系基本建成试运行,并与市智慧旅游平台进行驳接联网,实现与全市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全面完成阶段。对全县智慧旅游项目试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正式全面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利于发挥信息化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旅游信息化综合管理机制。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县度假区管委会、县遗管委、县发改委、县经信委、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市政园林局、县扶贫办、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12

【关键词】北京平谷;旅游产业;发展;反思;对策构建

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文化和体验经济特点的“无烟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技术进步和资源约束推动国际竞争从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向知识、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成为时展的潮流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消费结构升级和文化功能扩张促使国际产业结构日益向文化与高新技术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转型,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文化内容消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大大增加,催生了文化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平谷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日益发展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平谷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产业逐步升级,市场持续扩大,服务不断完善。目前,有国家4A级景区5个,分别为金海湖、京东大溶洞、大峡谷、石林峡、青龙山旅游区;4A级以下及正在开发的景区10余家。星级宾馆10家,最高级为四星级(大渔阳),本地注册的旅行社6家。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7个,民俗接待户1500多个,遍及10个山区乡镇。截止到2012年底,全区接待总床位2.9万张、总餐位6.2万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9万多人。2012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4亿元,分别比2011年同期增长7.9%和15.1%。其中,民俗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8.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3%;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9%。位居生态涵养发展区首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品牌正在创立

平谷区先后荣获了“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区”称号,金海湖镇获“国家旅游名镇”称号,挂甲峪荣获“中国十大最有魅力的乡村”称号,鱼子山村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太后村荣膺“北京最具特色美食乡村”称号,京东大峡谷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自然景观目的地”和“中国低碳乡村旅游示范地”;渔阳国际滑雪场正式挂牌“首都大学生滑雪培训基地”,众多殊荣使我区旅游业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

平谷区旅游委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完成了《平谷旅游十二五规划》、《平谷区十二五期间高端旅游业发展规划》、《金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等编制工作,为平谷区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明确方向。同时新建千佛崖景区、渔阳国际休闲俱乐部;新发展市级接待户100家;投资200万元,恢复平谷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地委和县委旧址、公安科旧址”,打造红色旅游;高端休闲项目成功落地,洛娃五星级酒店一期正式开业。此外,“桃花深处”国际汽车营地、大华山旅游集散镇、轩辕黄帝陵、丫髻山旅游配套项目、十八弯沟域旅游等一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四)旅游市场不断拓展

为不断扩大平谷区旅游市场,区政府及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了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以花媒,以“游景、摘果、赏馆、品食、领略平谷民风民情”为载体,通过影视、平面、广播、网络、手机、座机六大媒体,在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设计印制了《平谷旅游宣传笔记本》、《平谷旅游宣传便利贴》等4种宣传品;协助市旅游局制作了2012《京郊旅游手册》;参加了2012中国旅游产业节暨2012北方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博览会、赴台湾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等重要旅游推介活动;针对朝阳区10万社区市民,与社区物业合作,聘请在校大学生入户发放平谷旅游宣传资料;在北京火车站、市内的繁华商场等人群聚集地,建立了3处固定旅游咨询点;开通一日游免费班车特色服务;在鱼子山抗日纪念馆举办了“快乐星期三,旅游进社区——万名社区老党员,红色传承游北京”活动启动仪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成功举办了《寻宝—走进平谷》活动;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直播2012年国际桃花音乐节开幕式;通过一系列宣传促销举措,极大地吸引了人气,提高了平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旅游管理全面加强

根据《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规章要求,区旅游委制定下发了《平谷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综合考核实施意见》,严格旅游企业在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了饭店星级重新评定、景区等级复核工作,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对全市旅游安全和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专项检查和治理整顿。在旅游业,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带动了各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实现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服务大练兵。举办培训班,对旅游管理干部、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安全知识、投诉案例处理等全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和服务能力。2012年,区旅游委在全市开展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活动中,综合成绩为79.58,在全市16个区县中列第三位。旅游市场秩序良好,旅游安全工作明显加强,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旅游安全事故。

二、平谷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旅游资源整合、对接、挖掘、利用有待增强。平谷区知名旅游品牌少,旅游产品化程度低,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旅游结构单一,旅游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宾馆饭店、民俗户旅游接待项目缺乏创新。多数景区由国有企业或村集体管理,运行管理机制活力不足,缺乏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各景区各说各的,各建各的,单打独斗,旅游开发分散,缺乏整合。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不够,特别是对平谷区独具特色的桃文化、上宅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体验等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不够,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开发档次低、文化内涵少,纯粹“卖景点”的现象,缺少有特色的精品旅游。

(二)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在平谷区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旅游信息、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环节相对薄弱,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各景区之间联系不紧、信息不畅,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档次上、布局上与游客需求不相适应。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少,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文化娱乐不丰富,缺乏与游客互动性、参与性娱乐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游客人均消费低。

(三)旅游投融资没有形成多元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在旅游项目建设上,存在着开发主体单一,投融资吸引力不强的现象,投资商对旅游产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信心,不愿介入旅游产业发展,加之平谷区财力投入有限、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还未形成,导致全区多个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进展不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产业规模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四)旅游宣传推介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虽然平谷区不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但外界对平谷的认知度不深,客源主要来自于平谷周边的京津冀地区,知名度仅局限于平谷大桃,其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各旅游景区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全区统一的宣传语和推介词,缺少大手笔的策划和高档次的旅游包装,没有形成对各重点旅游精品、旅游线路的整体打包促销,宣传声势和效果不理想,平谷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

(五)办大旅游、大办旅游的思想意识尚未形成。“旅游富民”虽然作为平谷区发展战略,但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和联动机制,认为平谷旅游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户自己的事,主动参与旅游、人人享受旅游、自觉服务旅游的氛围不浓,缺乏办大旅游、大办旅游的思想。

三、平谷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构建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成为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最具吸引力的产业。平谷区要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区委、区政府要把旅游业当作龙头产业来对待,认真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等方式方法,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人人参与旅游、人人服务旅游的浓厚氛围,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平谷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局”改“委”为契机,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干劲积极投身到工作当中。

(二)规划引领,突出特色,不断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工作力度

严格“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突出平谷区旅游特色,紧紧围绕“抢眼球儿、招来人儿、留住钱儿”上下功夫。一是以高端旅游规划为引领,谋划旅游大视野。聘请国内外顶尖旅游规划团队,围绕平谷旅游资源特色,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重新旅游定位,重新区域布局,高起点、大手笔,制定平谷区旅游产业发展高端规划。二是以龙头带动为特色,打造旅游大格局。针对平谷区三面环山、南平原的地理特征,对全区旅游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布局,打造“一区、两心、四廊道”新格局。即中国乐谷—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彰显音乐旅游特色;大华山旅游集散中心和泛金海湖休闲旅游枢纽中心;按照沟域经济地区分布和旅游资源特点,打造丫髻山沟域风景廊道、十八弯沟域风景廊道、熊儿寨地质风景廊道和西烟路桃花风景廊道。三是以项目带动为基础,实现旅游大整合。建立平谷区旅游项目库,加强全区旅游项目的总体管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以及无序发展现象发生。抓好丫髻山、大溶洞、石林峡、京东大峡谷等现有景区升级改造,丰富景区内旅游项目设施,促进二次消费;四是以板块合作为核心,促进产业大融合。坚持一区一色、一沟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养生山吧、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旅游业与农业融合;鼓励东高村小提琴制造业企业开发工业旅游体验项目,加快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充分利用上宅农耕文化、鱼子山红色文化、明代残长城文化、火山文化、淘金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以及“平谷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出一批富有平谷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快旅游业与文化融合;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大赛”,积极推动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快旅游业与商业融合。

(三)多元融资,项目推进,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旅游项目建设,把全区旅游项目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建立旅游项目库,对重点旅游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建立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落实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大集团、大公司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大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研究并启动金融资本介入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努力打造多元化旅游投资主体。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四)包装策划,加强宣传,全面提升平谷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全区各重点旅游精品、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策划、统一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开展大密度、多层面、持续不断的宣传,以提升平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加强与京津冀周边旅游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北京大旅游的融合,实现旅游市场共建、旅游资源共享、游客资源互流,做好各旅游景区的对接;对内办好国际桃花音乐节、世界小姐大赛、全球知名旅行社组团推介、奇石文化节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逐步提升平谷旅游整体形象,不断扩展旅游市场。

(五)加强领导,勇于创新,推动全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树立发展大旅游的观念,大胆创新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的联动机制;完善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实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加快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旅游资源资本化、景区经营公司化、景区管理一体化等模式,增强旅游活力;认真抓好区旅游委的职能转变,尽早实现从单一部门向部门联动、从单一发展向融合一二三产业、从“小旅游”向“大旅游”的转变;重视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依法加大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旅游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确保平谷区旅游产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平谷区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平谷区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平谷区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我国加入WTO使平谷区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平谷区旅游事业,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致胜市场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先进的理念与平谷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平谷区的旅游市场渴望尽快走向成熟,为平谷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平谷区旅游出版社,2004:53-55.

[2]毛道云.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平原大学学报,2007(24):273-286.

[3]杨正泰,张帆.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1-34.

[4]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4):97-99.

[5]王艳.何山绿色旅游浅议[J].市场论坛,2012(2):43-44.

[6].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划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234-236.

[7]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15-220.

篇13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篇14

[关键词]异地搬迁;苦聪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文化旅游村;镇沅

异地搬迁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政府及相关部门基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居民由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目前异地搬迁已在云南省的多个县、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异地搬迁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异地搬迁政策实施的规划不够严密,对困难估计不足,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因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如在处理少数民族搬迁问题上就存在着经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镇沅县“苦聪”异地搬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从“苦聪”异地搬迁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的实质,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一、镇沅县苦聪族异地搬迁的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一)镇沅县苦聪人异地搬迁的背景

镇沅县苦聪人居住在哀乐山中部的深山老林里,由于坡陡、沟壑纵横,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人口素质低,并经常遭受泥石流、冰雹、野兽等自然灾害侵袭,生活极度贫困。

2005年11月2日总理在《国内动态清样》“云南镇沅县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中,做出了“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重要批示后,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编制了苦聪人扶贫开发规划,并采取了实际行动。

(二)苦聪人异地搬迁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08年1月20日前往镇沅县的几个苦聪人异地安置点以及其原住地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发现苦聪人异地搬迁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苦聪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启人深思。

苦聪群众在异地搬迁后,由于受迁入地文化的影响,加之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管理政策落后,文化素质低等原因,致使苦聪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逐渐减弱,渐渐地民族文化被同化、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1.周边文化影响

苦聪人是一个文化发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当他们从“哀牢山区”搬迁到相对发达的镇沅县城附近后,必然要有一次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新的居住地要求他们必须抛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适应开始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当他们看到周边居民相对富足的生活和较高的消费水平后,必然会产生改变他们贫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在追求“时尚”中,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包括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等,最终导致其文化的消亡。

2.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政府部门只考虑到安排好苦聪群众的住房设施、生产用地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没有顾及到苦聪人离开原居住地后迷茫、不安的心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苦聪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而苦聪民众因其文化水平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可能自觉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一来,离开文化承载地后,在外界的影响下,又没有良性的诱导机制,他们的文化就面临着缓慢消亡的危险。

3.苦聪民众的文化素质

苦聪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均比较低,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使其无法意识到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缺乏传承和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措施。因此,当他们遭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其民族文化逐渐衰落。

二、对镇沅苦聪族异地扶贫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使苦聪民众真正的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笔者认为要着力抓好一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实行“专款专用”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持苦聪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经商;其次,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或投入配套资金来培植至少一种适宜搬迁地的产业,让搬迁的苦聪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再次,要大力发展苦聪教育举办知识培训班,提高苦聪民众整体素质。

(二)加强宣传教育,摒弃落后的生产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培育苦聪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在过去,苦聪人很少出门经商,在家也很少种植经济作物,经济来源靠卖粮食、禽畜,靠这种跟不上市场的生产方式,要脱贫是非常困难的。

(三)注重苦聪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与其他民族文化研究保护相比,“苦聪”文化研究仅停留在风俗习惯等表面的东西,理论深度不够,保护力度也不够。因此应通过苦聪文化研究机构等方式,依靠专家学者,借助科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进步的高度,对苦聪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从而推动苦聪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三、苦聪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一)开发理念、品牌形象与主题标志

开发理念:苦聪文化“活化石”

品牌形象:畲葩节和苦聪杀戏

主题标志:葫芦

(二)具体开发设想

大平掌是镇沅县的八个苦聪人异地安置点之一,课题组到当地考察发现,苦聪文化正处于蜕变之中,但苦聪文化基础较好,只要有意识地挖掘、整理和保护,使之活生生的展现在游客面前并不难做到。具体来说可以从村寨建筑、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歌舞娱乐、饮食文化、手工艺制作等方面展现苦聪人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1.村寨建筑

道路:在恩景大公路的大平掌路段设立明显标志,进村后的路段必须保证路面清洁,雨天不泥泞,客人可以徒步进村,也可以选择骑马,让游客领略原生态的苦聪生活方式。

寨门:利用已建好的苦聪新村寨门,顶部悬苦聪文“大平掌苦聪生态文化旅游村”横匾一方,寨门上方悬挂苦聪葫芦图腾,门梁以独特的苦聪三弦、丰富多彩的苦聪畲葩节、绚丽多姿的苦聪杀戏以及奇特的苦聪茶装饰,门柱以苦聪人独特的苦聪定情彩带环绕。寨门两边的地上铺上青松毛,让游客感受原生态的苦聪风情。

停车场:可以在公路旁建立一个能容纳一百辆车左右的停车场,停车场里种上各种稀有的绿化植物,植物间留适当的距离作为车位。

主要建筑物:可以在寨门的左上方建立三十间左右的“杈杈房”,其高度不超过3米,一般长10米,宽四五米。房屋以圆木做柱子,细树枝和竹叶做四壁,有条件的则把树干砍成厚板作四壁,屋顶用竹叶和芭蕉叶覆盖。在“杈杈房”内设置原生态的苦聪火塘、祖先灵位、仓库、织麻和绣麻机,另外可以在“杈杈房”区设置土主庙、苦聪茶屋、陈列馆等。

居民建筑:村民现在已住进砖瓦房,要让村民们搬回“杈杈房”住是不现实的。但游客在“杈杈房”片区体验后,若是要在村里过夜,可选择10家左右的定点接待户,进行住宿设施、卫生条件改造后,用苦聪礼仪来接待游客。

2.节日庆典、民俗风情展示

苦聪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是畲葩节,结合体验经济理念对其进行策划如下:首先由“o头”念经祈求全寨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选举下一年的o头,用一口大铁锅装满水,把三根鸡毛分别插在老鼠的鼻子和两个耳朵上,形如梅花,再把一个葫芦钻通一个洞口,把老鼠放进葫芦里,鼠头向外,将葫芦置于大铁锅中,用一双竹筷搅动锅里的水,参加选举的人围着铁锅观看,待葫芦在锅里稳定后,鼠头对准谁,谁就是下一年的o头;最后举行新老o头移交仪式。围绕独特的苦聪畲葩节,可考虑现有的苦聪人娱乐中心门前的空旷的土地上向游客展示,其时间长短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而定。

3.歌舞娱乐表演

饭魂舞:从苦聪村民中选出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十二人穿上苦聪服装跳饭魂舞。其中一人领舞,一人吹芦笙,一人吹直萧,其余的各持升、斗、甑、瓢、碗、酒、肉块、谷子、玉米等物围着一张桌子起舞,在活动中,要主动邀请游客参与,小伙子邀请女宾,姑娘邀请男宾,手拉手一起歌舞,但游客上场后节奏和动作要舒缓和简单易学一些。主持人要视宾客主动性及动作规范性送出纪念品,如麻布小褂或小钱包之类,以示奖励。邀请客人跳舞的时间要视客人的兴趣而定。

4.饮食文化体验

主食:米饭、包谷饭、荞饭、洋芋饭、荞粑粑、包谷饼等。

菜肴:萝卜全席,包括萝卜条、萝卜丝、泡萝卜、排骨炖萝卜、羊肉炖萝卜、凉拌萝卜丝、炒萝卜苗、萝卜肉馅饺;干焙洋芋丝、红烧猪肉洋芋、草包羊肉;“落由”野菜、“落由”野生菌、红菌鸡等。

酒水:用玉米、野生马蹄、槿棕褐拉希米作酿酒原料酿造的酒。

这些独特的苦聪饮食文化对于都市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客人用餐时要选用语言表达较好的苦聪年轻人向客人介绍,席间由苦聪小姑娘、小伙子唱祝酒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双手把盏敬献客人,给客人助兴。

5.手工艺制作参与购物

藤篾织品:主要包括背箩、篾垫、篾桌等,可以选三户左右人家来定点制造织品。在客人到来时让旅客体验性地参与,并可以把它作为旅游纪念品送给游客。

三弦制作:苦聪人祖传制作三弦的专业户可作为定点,开辟出作坊,布置出让游客观看的地方。旅游者也可以动手参与拉拉锯子,使使斧子,刷刷油漆等活动。主人可招呼游客在自己家里用餐。

纺麻线、织麻布:选3~5户纺线织麻专业户。每户主妇除掌握熟练纺织技术外,还要能满足客人的要求进行现场制作,比如,现场缝制出客人要求大小的麻包等。

酿酒:指定一家传统酿酒专业户,开辟出作坊,设置酿酒设备,酿制苦聪酒,并备有表示苦聪图腾的葫芦做为装酒的器材。当游客需要时,可当场把酒灌入葫芦中并封好口,然后,系上绘有苦聪文字符案的彩带后卖给客人。

(三)实施对策

“社区参与”可以完整的保护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并可以使遗产在固有的关系中自然、和谐的发展。“社区参与”除了要注意环境保护以外,还要注意旅游管理机制、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员培训、分配机制等问题。

1.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机制

根据以目标人群为本、以民族社区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发展项目定位,坚持公平、公开、民主决策的原则,由村民选举出代表负责村里有关的旅游事务。代表们分工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资金管理、收费、分配、施工、制定发展计划等重大事项,均需集体讨论,交由村民大会通过。

2.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大平掌村项目实践,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提高社区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将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认同感,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具体做法是由村老龄协会负责传承工作,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村旅游管理委员会通过考试选拔出优异者予以表彰并让他们承担导游接待工作。

3.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部分,由村老龄协会负责,内容包括:有关苦聪人的历史、掌故、传说、节日、庆典等内容。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管理人员、导游、主持人等进行实用性的苦聪文培训,以适应文化包装的需要。此外,还应选拔3~5人进修英语口语,2~3人学习计算机,中青年人学习普通话,选拔及计划安排由村旅游管理委员会执行。

4.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政府立项投资支持硬件建设,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回报集体拿小头,村民拿大头,分配方案由村旅游管理委员会讨论制定,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原则是在公平性原则的指导下兼顾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注: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项目成果,本文的写作得到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李庆雷老师的指导,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彦才.异地搬迁扶贫的实践与思考[J].计划与市场,2002(1):42-43

[2]王学忠.对加快镇沅拉祜族脱贫的思考[J].今日民族,2006(5):46-50

[3]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236-39

[4]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1-88

[5]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