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的利与弊范文

地摊经济的利与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的利与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 语用条件 语力 毕竟 到底 究竟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24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Conditions and Force of "After all" "in the end" and "What"

ZHAO G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7)

Abstract The same as the modal adverb "after all" "in the end" and "after all", in the pragmatic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peech act theory in language and speech act rules of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summed up the three pragmatic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language ability.

Keywords pragmatic conditions; illocutionary force; after all; in the end; what

“竟”“到底”和“究竟”作为相似性与使用率较高的语气副词,一直是汉语研究讨论的热点。语气副词与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有关,“句中词语与使用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语用的。”①作为语气副词的“毕竟”“到底”“究竟”的分析也一定需要与使用者、实际语境相联系。目前关于三者的语用研究主要以语用功能、话语分析、标记、语气等方面为主,而涉及语用条件及语力角度差异的分析则少有。笔者尝试从该角度对“毕竟”“到底”和“究竟”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得到更多的思路。

英国语言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将句子分为表述句和施为句,即言有所述和以言行事。②其中,施为句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直接表明言有所为,明确的表明语力;后者语力不明显。虽然Austin将“语力”当做一种语言能力,但却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刘龙根(2005)认为语力是话语,是说话人具体交际环境中的交际意图,语力能够限定命题内容;莫启扬、段芸(2012)则以Talmy(2000)的“力量-动态模型”为基础构建“语力-动态模型”,将语力定义为“说话人通过话语向听话人实施的,试图克服听话人内在力量趋势的力量”,③由说话人意图(F1)和社会文化因素(F2)构成。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语力是在具体语境中,说话人用话语达到其交际意图,影响或改变听话人态度或观点的力量。

语力的具体语境是如何构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以promise为例,提出了实施言语行为的四大规则:命题内容规则、预备规则、真诚规则和基本规则。华劭(1996)将四大规则归纳为真诚性的条件、预备性条件和本质性条件三点。④

语气副词“毕竟”“到底”和“究竟”体现出极强的情感态度,因而有必要从语用条件与语力层面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将根据语义的相似性与区别性,⑤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三个有效条件的角度,来分析“毕竟”三者的语用条件和语力。⑥

1“毕竟”和“毕竟”义之“到底”“究竟”的语用条件与语力分析

在表达“强调原因、事实特征和本质、变化或结果”的意图时,说话人S向听话人H说出话语U中,除了使用“毕竟”一词外,也常使用“毕竟”义的“到底、究竟”。从言语行为理论上说,这个意图S可以通过这三个词达到提醒、强调,以引起H的注意。如下例:

(1)牛大姐:“在我看这事这么办,东宝,你叫他们来当面谈谈,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可以答应他们合办这台晚会,毕竟也是好事嘛。”(《王小波小说集》,下称《王》)

有人邀请编辑部一起举办晚会,就是否合办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最后说话人S建议派人与对方面谈此事。在S的话语U中,可看出:“在我看……”――隐含内部有分歧,S要拿主意;“当面谈谈”――暗示了之前的邀请非正式;“毕竟也是好事嘛”――是全句的重心:体现出S有合作的真诚愿望;

从语用的角度分析,S的倾向是通过强调性词语“毕竟”(U)来提醒听话人H,从而引起H的重视。

如此,本例句正符合实施含有“毕竟”语句的三个有效条件:

预备性条件:一种既定的情况。

真诚性条件:S希望能达成某事,或某事会发生。

本质性条件:S通过强调来凸出某原因或事实或本质、变化或结果,达到目的。

再例如:

(2)朱开山……下意识地掸着身上的灰尘。秀儿赶紧过来,殷勤地给朱开山掸着灰尘。韩老海笑道:“到底是你们家的媳妇,秀儿从来没给我掸过灰呢。”(《闯关东》)

韩和朱两家已经定亲,韩老海S一个“到底”即强调了秀儿的身份。S认定两人虽未结婚,但婚事已定――这是预备性条件;同时又表达了期待两人成家的愿望――这是真诚性条件;“从没给我……”――凸出秀儿对朱与韩的不同表现,此为事实特点是本质性条件。由此可以看出,“毕竟”和“毕竟”义“到底”“究竟”在言语行为有效条件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语力分析,重点在于判断语力表现的强弱。“毕竟”和“毕竟”义“到底、究竟”所强调的部分改变了H的状态。如例(1)属于断言类言语行为,S话语中的F1是办晚会,F2是S在编辑部有一定地位,两者构成的语力转达给H;本来对办晚会有异议的H,在S话语的影响下改变了态度。例(2)属于表达类,F1是表示女儿亲近夫家,F2是S对亲事的认同,两者构成的语力并没有影响或改变H的意图,且“到底”含有感叹之义,所以其语力较弱。可见从语力角度看,“毕竟”的语力要强于“毕竟”义之“到底、究竟”。

2 “变化”义之“毕竟”和“最终达成”义之“到底”的语用条件及语力

“毕竟”和“到底”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强调变化或最终情况的意义,后者则是强调某事最终发生的意义。因此,两者的语用条件也需要进行区别分析。

2.1 “变化”义之“毕竟”

例:(3)(李嘉诚道)也许您老人家会责怪我没有做事的信心,辜负了您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可我毕竟已经长大了,今后的生活之路如何去走我还是想自己决定,因为我真的不喜欢钟表修理业。(CCL)

家人希望李嘉诚能继承钟表事业,但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是成长的标志,因此这段例句中,“毕竟”一词,是S强调李嘉诚的变化――“已经长大”,来说明他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S通过“毕竟”向H强调变化,说明S自身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语境中“毕竟”的语义条件如下:

预备性条件:S身处变化之中或看到最终情况;H并没有注意到变化或情况。

真诚性条件:H质疑、疑问或反对,但S已有自己的立场,S希望H能接受自己的观点。

本质性条件:S强调变化,某种变化或最终情况,目的在于扫除障碍,达成目的。

例(3)中,S不想继承家业是F1,对待事业的态度是F2,F1和F2构成的语力转达给H,使H改变了想法。因此,可以看出该类“毕竟”语力较强。

2.2 “最终达成”义之“到底”

例:(4)卫明高兴坏了,狂喜地叫道:“他到底还是收下了那些港币了。”(CCL)

S以让“他”收受贿赂为目标,经过一番曲折,最终达成了S的期望。因此,S用“到底”强调“收下港币”这个结果最终的发生。从该例句出发,可得到“最终达成”义“到底”的语用条件:

预备性条件:S不知道能否成功;发生条件不明朗。

真诚性条件:S期望某事或某情况有一理想的结果;有一定的发生条件,帮助事件的推进;事件的发展是曲折的。

本质性条件:S通过自身或外部努力,排除障碍,按照预期顺利达成目的。

例(4)中,“到底”一词,在语义表达上,倾向于客观结果:S期望“他”收下贿赂为F1,“他”难收贿赂为F2,F1和F2构成的语力,只是表达S的成功的不易,并未对H产生影响。因而语力上相对较弱。

3 “追究”义之“到底”和“究竟”的语用条件及语力

“追究”义的“到底”和“究竟”,即语义均为“追问、追究”。根据张秀松(2014)总结的“追究”义“到底”的言语行为条件,我们可推出“追究”义“究竟”的言语行为条件,并认为两者在言语行为有效条件上是一致的:

预备性条件:S不知问题的答案;但S觉得H一定知道。

真诚性条件:S想知道答案;H不愿或尚未给与答案;S询问受阻。

本质性条件:S通过追问,排除障碍,达成目的。⑦

例:(5)王公道:“……如果证明你们离婚是假的,你想与他再结婚,他还得与现在的老婆先离婚,不然就构成重婚罪;与你结了婚,还要再离婚,这不麻烦吗?”

李雪莲:“要的就是这个麻烦。”

王公道:“……好几桩案子审来审去……案子转了一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不麻烦吗?”

……

王公道:“但我说的还不是这些。”

李雪莲:“你到底要说啥?”(《王》)

就李雪莲与秦玉河再离婚一事,王公道劝解李雪莲不要这么麻烦,并在大段的解释后,表示“我说的还不是这些”。那么“这些”以外的便是李雪莲未道的,而王公道已知,此即预备规则;李雪莲想知道,但王公道还未说,这是真诚规则;李雪莲须得追问,方能获得答案,此即为基本规则。

例:(6)分局长:“第二个问题是:你对你究竟走进哪个房间有没有大体方位?……”(《王》)

这一例中,由于案情的需要,S想要了解H之前并未给出的答案,因此,再次追问。S期望并认为可从H处获得答案,这是预备性条件;但之前H并未给出答案,分局长提问受阻,这是真诚性条件;S希望从这次询问当中获得满意的答案,这是本质性条件。

在语力上,“追究”义“到底、究竟”则有不同表现。例(5)中,F1是希望H直接说出假离婚的问题,F2是H是S上诉的关键所在,由F1和F2构成的语力让H尽快直奔主题。例(6)中,F1是让H确定最终答案,F2是警察与受害者的地位和利益关系,S希望通过话语让H提供最终的、准确的、不模糊的答案。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表示“追究”义的“到底”和“究竟”中,“究竟”的语力更加直接、明确,强于“到底”。可见“追究”义“到底、究竟”在语力表现上存在程度的差异。

综上,本文根据“毕竟”三者语义的四类,从说话人S的能力确定(预定)、说话人S的心理(真诚)到完成语言行为的能力(本质)三方面分析语用条件,即分析话语U在三种条件的合力下起到有效性作用,使听话人H的想法有所改变或推进。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说话人意图F1和社会文化因素F2,得到三者语力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语义相似性使得语用条件亦有相似性,但语力却强弱有别。由此,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用条件和语力的分析,概括归纳“毕竟”“到底”和(下转第71页)(上接第52页)“究竟”的异同,使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掌握三个语气副词,达到教学目的。

注释

① 沈冰.试析语气副词并的语义与语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会及论坛组委会.第七届北京地区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36-244.

② Searle, J.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66-67.

③ 莫启扬,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2(3):23.

④ 华劭.从语用学角度看回答(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4:8.

⑤ 赵舸在《汉语教学中语气副词“毕竟、到底、究竟”的研究》(2015)中将三者的语义分为:毕竟――强调原因、强调本质特征、强调事实结论、强调变化或最终态四种;到底――强调事实本质特征或原因(“毕竟”义“到底”)、强调追问(“追究”义“到底”)、强调某情况或结果最终的发生(“最终达成”义“到底”)三种;究竟――强调追究探究(“追究”义)、强调事实本质或特征(“毕竟”义)两种。

篇2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