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基础护理学范文

护理基础护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基础护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基础护理学

篇1

【关键词】护理基础;口腔护理;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说课已经在各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起来,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说课能力是融教学设计能力教育理论修养口头表达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风度仪表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是卫生学校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1]本文主要介绍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口腔护理这一章节的说课设计与教学实施,以便与同行进行探讨。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口腔护理”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第十一章“病人清洁的护理”第一节的内容,口腔护理是护理操作技能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生活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预防患者口腔感染、增进患者食欲、观察患者病情、维护患者住院期间身心最佳舒适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病人的情感态度,为以后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奠定良好基础。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剖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特殊口腔护理的目的、适应症以及常用漱口液

(2)能力目标:

能按规程正确进行特殊口腔护理

(3)情感目标:

通过此节课,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护士职业操守

1.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临床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

⑴重点:特殊口腔护理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常用漱口溶液

⑵难点:特殊口腔护理中擦洗牙齿的顺序和方法

2.说学情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入学成绩偏低,基础知识薄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并且以被动接受为主,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但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动手实践,兴趣比较广泛。同时学生们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对护理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普遍对专业课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教师除了系统讲解外,更注重上课中学生的动手和参与,并通过教师的专业展示模拟医院工作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为护士的职业素养的目的。

3.说教法

根据本次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特点,本课程采用以下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3.1讲授法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清晰的掌握特殊口腔护理中擦洗牙齿的顺序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控制课堂教学进度的效果,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护理专业知识。

3.2演示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及示范性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该技能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利用牙齿模型演示牙齿擦洗顺序和方法,然后学生回示范,通过学生动手和参与,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3情境教学法

创设临床护理工作场景,课堂中通过创立护士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这一情境,师生模拟操作,一是强化学生对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培养学生以后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同时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职业情感操守。

4.说学法

4.1听课法

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部分和关键环节。护理专家罗查斯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只听掌握5%、看、做可掌握70%的知识,根据此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参与,加强了大脑不同部位参与,激活了学生的大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强了。

4.2讨论法

导入新课、讲授口腔护理评估、适应症、目的等内容的教学环节中运用讨论法,使学生积极参与(适应症、目的等内容都由学生讨论引出的),更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来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3实践参与法

实践性是护理专业最大的特点,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课在老师示教后安排了学生回示范牙齿擦洗顺序和方法,回示范后请其他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总是由老师来演示讲解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同时也激起了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对重点难点更好的掌握。

5.说教学过程

5.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创设“假设让大家一周不刷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浓厚兴趣,以能顺利导入新课。

5.2讲授新课

5.2.1讨论

首先,围绕着教学内容给出讨论题:①口腔护理的对象是谁?②口腔护理的目的?这些讨论题层层深入,前一讨论题为后一讨论题作好铺垫。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因能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而获得乐趣、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5.2.2讲授点拨。

通过老师的精讲点拨,突出学习重点,分析学习难点。第一步围绕着“如何选择漱口溶液”展开讲授点拨,结合临床案例把口腔护理的目的与常用的漱口溶液联系起来。第二步围绕“口腔护理擦洗顺序”来讲授,这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按规程正确进行特殊口腔护理的操作方法。

5.2.3教师示范,学生回示范

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录像、动画,教师利用牙齿模型示范。第一步:教师分解操作;第二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其余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存在的问题。这样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5.2.4课堂小结、目标检测

教师精讲点拨,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并通过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复习题,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复习,引领学生回顾重点知识,既可巩固新课,达到强化重点难点知识的目的,还可及时接受反馈,测试本次课的教学效果。

5.2.5布置作业

通过让学生每天刷牙时按照口腔护理技术中擦洗牙齿的顺序和方法进行以达到每天复习的目的,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6.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将重点、难点通过不同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既节省时间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同时黑板上主体部分也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本次课的内容,还留出一部分空间便于课堂上随机内容的展示。

篇2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护理学生的护士资格证考试、就业及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加之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学生往往会觉得《护理学基础》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与学生私下交流,笔者反复改进教学方法,现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特殊的学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由于初中成绩较差或中考失利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了解,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笔者并不着急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安排了几次特殊的教学内容。

1.做好学前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向学生介绍护理专业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今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明确了学习目的,他们才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

2.播放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如播放“非典”时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事迹、“5.12”地震中护理人员奋力抢救灾区受伤民众的视频。

通过几次特殊的学前教育,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是15―18岁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为90后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方式多。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小组讨论法”来教学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方式。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精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

2.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则负责总结、补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习知识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想要巩固学习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业,既重温了学习内容,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动手,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操作能力提升

《护理学基础》课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实践操作也是重点之一。

1.示教方法多元化,加深学生印象

在一般的示教中,教师的示教方法较单一,常常示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由于教师示教时间短,有些细节学生在练习中不易掌握。经总结,在操作课时,教师先示教一遍,到学生练习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遍,这时,学生手中有练习的用物,跟着教师做,边看边动手,这样操作中的细节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练习方法多元化,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操作时较有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操作课枯燥、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让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呢?把“角色扮演法 ”运用到实践练习中,是个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操作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操作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这样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适当安排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学中由护生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通过对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的加工,重新设计较为合理的实验过程、释疑及交流结果的一种实验教学。崔玉霞等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探究、实验意识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设计方法。护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护理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法。

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作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演示法普遍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的重要手段。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任何的《护理学基础》实验都离不开练习法,动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感官同时作用,要经过大量练习获得,所以练习法是《护理学基础》实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2.角色扮演法:是运用表演和想象情境,启发及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的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角色扮演教学法让护生亲身扮演、亲身体验,还原临床场景,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意识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以简单的形式仿造某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事件。雷蓉等采用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实验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相应的情景,课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情境分组讨论.设定角色分工、扮演等。研究发现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结果显示PBL技能教学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缩短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3.目标教学法: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设置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体验式教学法: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和体验,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穆国霞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模拟体验,再让学生真人体验,体验结束后老师和其他护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扮演的护生,以加深其印象。多样教学法:将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称为多样教学法。龙霖等通过对“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及需求”的研究,显示75.18%护生选择多样教学法,11.46%选择单纯的情景教学法,仅有0.48%的护生选择传统教学法,可见多样教学法最受护生欢迎。

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1.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护生观看录像一教师示教一学生回示教一护生练习一教师巡查一教师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是《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窒息了护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结合以下教学组织形式效果更好。

篇4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需求增多。护理教学采用老三段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现代医学护理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的护生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1],从而加快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基于此,本校依照护理教学改革的进程,对2009级《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学院2009级护理专业的护理1班、护理2班的101名学生(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其中护理1班50名,护理2班51名,均为高中毕业生参加统一高招录取的学生(生源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似)。

1.2 方法 通过学院的教学专家和临床护理的专家共同讨论形成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护理1班《护理学基础》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护理2班采用新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SPSS软件对其成绩进行分析。

1.2.1 传统的设计方案 理论授课-实训课程-临床实习。其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以教师考核来检验学习效果。

1.2.2 新的设计方案 临床观摩-理论授课-实训授课+周末见习-临床实习。教授过程以学生为主。(1)周末学生到临床进行观摩,学生熟悉临床环境,并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但只观察,不能动手)。(2)以问题型的教学方法教授《护理学基础》的理论内容。(3)情境模拟、案例讨论等方法对所学护理实践的内容进行设计、探讨、学习和护理。此外,学生提前半学期进行临床见习。(4)学生自考和教师考核等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用以检验学习效果。

2 结果

2.1 两班学生的理论、技能操作测评成绩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护生各项能力提高情况比较 见表2。

结果显示,护理2班的成绩和各项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各项能力中,护理2班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有10项与护理1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临床见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2]。在本学院,护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专业的选择仅仅是对“白衣天使”的羡慕,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护理工作的需求和内涵,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护理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对临床工作恐惧。例如,护理1班的学生在学习静脉穿刺过程中概念性不强,练习过程中不敢动手,或者仅仅是要求能够穿刺成功,动作死板、统一。但是,护理2班的学生在医院看到护士静脉穿刺时能够“一针见血”,就产生了掌握这项技术的极大的积极性,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动手、认真掌握,而且还提出问题:如何持针穿刺成功率高,拔针时怎样减少疼痛,因为经过周末临床见习的护理2班的学生对护理工作有真实的了解,也加深了对护士及护士工作的理解,了解自己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3],从而增强了对护理学习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3.2 评判性思维增强了学生有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反应性、创造性和能动力。而评判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对问题的质疑[5],对知识进行整合、联结和转移等。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章时,笔者引导学生这样的问题:肝昏迷的患者为何不能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为何使用等渗盐水,灌入的量为何少于500 ml,这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下看书、临床见习和查阅资料找出答案,课上教师给出病例与学生讨论:肝昏迷的患者在灌肠时应选择的溶液,插入的长度,患者的卧位……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知识联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6],但是教学过程中评判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化,教师评判思维教学能力尚不够完善,所以学生的评判思维能有待提高。

3.3 情景教学和小组模拟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配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实验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由各小组设置临床病例,然后模拟演示整个护理工作。例如,在学习《运送病人法》这一章节时,学生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到护士在工作中配合得重要性;在《导尿》这一节中学生在情景表演中为患者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导尿是什么,导尿疼痛吗,会不会有副作用,你这个护士能不能一次成功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进行护理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3.4 学生自主考核激发了他们找出不足,努力探索和改进的信心。学生自主考核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他人的长处,然后经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讨论和评价来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评判能力与探求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的信心。

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综合的教学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以书为准,以医嘱为准则”的现象,促使学生学会了质疑和思考,并能够灵活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新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面临复杂临床状况时的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此外,在临床的见习和学校实训过程中的情景模拟和表演大大的减少了护理专业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恐惧感,从而缩减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

参考文献

[1] 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90-91.

[2] 李艳.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2012,10(4):80.

[3] 陈荣凤,姜安丽,赵坤,等.反思性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初探[J].护理杂志,2004,5(5):82-83.

[4] 陈良英,郑玉仁,魏丽丽,等.在校护生评判性思维倾向的调查与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1):80-82.

[5] 蒋艳,沈宁.评判性思维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2(18):196.

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详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1.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所有新生均需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要变“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教学应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各种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这种教学观就是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承认学生掌握领会知识是艰苦的脑力活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护基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焕发生命力的神圣殿堂。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3.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3.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另外还在每年“12国际护士节”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篇6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当今护理体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进行课堂上讲解,显而易见这种护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临床护理的要求,在当下基础护理教学中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综合型护理人才,从而满足当下临床护理的需求。

一、基础护理学及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基础护理学主要是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门学科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自身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完成基础护理学的教学。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目前我国基础护理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模式。情景教学是指教师进行情景课堂的设立,通过建立合理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景,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基础护理学所学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将原来黑板上的板书转变为图片、声音、视频或文字的形式,通过电脑制作,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全面地对基础护理学进行学习;角色扮演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进行各种不同角色的扮演,例如,在基础护理学中,可以进行分组,有人扮演护士,有人扮演病人,情景真实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实践,以完成基础护理的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和半个设计者。因此,教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执行的是学生为教育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多数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知识。由于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专业知识较多的科目,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护理学兴趣下降,影响了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把提高基础护理学质量放在首位,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强、道德素质水平高、专业知识能力强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二、如何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

(一)培养护理学生的主观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的意思是说教导别人,但此人并不感兴趣,那么肯定也不会愿意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基础护理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基础护理学习质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兴趣的培养:①重视基础护理的第一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时间段,如果能够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基础护理产生兴趣,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这样基础护理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②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进行眼神和心灵的交流,以培养护理学生的主观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学生会有表情和眼神的改变,可能充满疑虑。此时应该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白课程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还可以通过实施以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①将情景教学模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的教学授课,通过课上和课后练习,完成基础护理的学习;②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从学生的生活角度进行考虑,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基础护理学知识。教师也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进行课程内容启发,让学生自主进行内容思考,达到与学生互依、互动、互促的目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③对临床见习进行规范。临床见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对病人的临床症状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医院内临床见习,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身体评估、病史收集等活动,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充分掌握基础护理知识,提高基础护理教学质量。

三、总结

篇7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13,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69.

[9]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57-59.

篇8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

1.1 提高护理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有积极进取的心态。要求“精师艺、立师德、铸师魂”,实现自我超越,还应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要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护理教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掌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自身的提高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1.2 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节奏

心理学认为人的注意力及接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度,人就进入了疲劳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还继续讲重点课程,学生就无法很好地吸收理解,还有可能产生抗拒学习的心理。因此,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接受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方法,如重难点就着重讲解,该举例的地方就举实例等。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高职护理学生成才的方向标,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动力。护理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认同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他人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教授护理学基础中教师要把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对护理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授给学生。

1.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讲是很重要的。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学生喜欢你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程。在课间,和教室里的女孩子聊天,寻找共同话题,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从而提高她们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2.1 演示法

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者是直观教具、操作教具的方法和步骤等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学习。演示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印象更深刻,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丰富视觉效果,形成更正确的概念意识。但是教师在使用演示法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在演示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演示的目的和要求,还要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第二,教师在使用演示法时,要找最佳的演示环境,保证学生都能看清演示。第三,要计算大概的演示时间,要与授课时间相吻合。如果在一上课就演示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太迟演示有可能还没演示完下课时间就到了,还会给学生一种课程内容没上完缺乏逻辑性的感觉。所以,要合适安排演示时间,在演示完后,将教具及时收起来,方便下次再用,也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各种相关活动的场景,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的互动教学。在实践操作(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23页)中设置情景,结合各种案例,让学生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引出案例时,要将学生引入如身临病房中病人床前的情景,从而进行情景教学。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整个实践操作流程,然后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三四个学生,每个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病例中,分别扮演“护士”、“病人”、“病人家属”等角色。在扮演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心态的“病人”或“病人家属”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扮演“护士”的学生要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来回巡视,看每组学生表现如何。学生在扮演中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当场提出,教师给予解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以此来提高护理技能和对护理的感悟。进行角色互换扮演形式,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病人当时的感觉,从而能更好地体贴关怀病人。

2.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多媒体的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也可增加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文字变成图像和动画形象、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和记忆。加强多媒体的教学,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影音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能充分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解决了不同时间地点对学生学习的限制。

2.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个别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然后引导学生对病历进行分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等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来做点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步骤:教师呈现案例,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集中发言,教师进行最后总结。有多种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法

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和激励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防止学生出现学习疲劳和学科知识太多导致遗忘。在学过几个章节的实践教学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时,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操作竞赛。课堂上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个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出的题目进行实验竞赛,几组学生做同一组实践操作。一组同学在做的时候,教师和其余同学观看操作,全部操作结束后,教师按照各个组的知识运用,操作能力,完成结果评分。由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老师点评,评分得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标准。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能力。

3 总结

总而言之,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完善,每个教师都要寻找到一个最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珍亮.自主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医学信息学,2010.23(6):1804-1805.

[2] 李艳春,王玮,苏伟等.浅谈“情景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08(6).

篇9

【关键词】 基础护理;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 案例教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4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单单局限于治疗疾病,还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护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应变、沟通、协调能力等。《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其今后的临床工作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探索,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

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是围绕书本内容,老师讲学生听。此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1 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单向灌输,缺乏课堂互动。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单一主体和信息源,照本宣科缺乏引导,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1];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低,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其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 内容单一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频繁更新的今天,仅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授,往往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掌握临床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即便学生掌握好书本知识,也不能真正实现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3 手段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具有灵活性强,易于和学生交流的特点。但由于文字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图片、视频等,且内容量受限,无法全方位利用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一些内容缺乏形象化的认识。

2 基础护理教学方法探索

临床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无法满足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各种现代教学方法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2]。

2.1 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的内容设置案例,通过讨论,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促使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个案往往会包含多个疑难问题,而教师通常要进行一步步引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要求教师必须精选案例,设计最佳的讨论方案,并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对讨论问题的进程加以控制,有效调动学习气氛,最终概括、评价学生讨论的内容[3]。

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案例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补充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2.2 角色扮演法 在课堂上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且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及需要[4]。例如在讲静脉输液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以及家属等,自行编排情节模拟现实。一方面可以有效训练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患者的心理,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角色扮演法让每个学生分担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可增强其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寓教于乐,效果良好。

2.3 同伴教育法 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实践内容需要学生自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难以满足所有护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教师选定各组中一部分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和纠错,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再由他们负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课堂、课下练习,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5]。

同伴教育法可以细化护理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考核,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如今的课堂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与黑板的讲授模式,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样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消除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收到更良好的效果[6]。如讲解鼻饲法时,利用动画和图片,可将插管的动作及深度有效生动的表现出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基础护理学仅凭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的直观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如何培养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各医学院校探索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致使许多护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却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7]。因此,基础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思路,使护生具备精湛的技术之外,还具有人文关怀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久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46-147.

[2] 孙茜.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269-270.

[3] 赖亚曼,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24-425.

[4] 秦淑英.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9):81-82.

[5] 王凡,李青.护理学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运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61-62.

[6] 于尧华,周玉春.护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78-179.

篇10

1.1研究对象

将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1~3班的135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名、女130名,年龄19~22岁。按整群随机抽样法将每班分为4个实训组,共计12组,以组为单位,分别安排在4个实训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每班抽取2个实训组,共计6组,作为观察组(67名护生,男2名、女65名);每班另外抽取2个实训组,共计6组,作为对照组(68名护生,男3名、女65名)。两组护生均是经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入学,在年龄、入学成绩、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每个实训组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1个床单位、1个模拟人及1套护理操作用物。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的上课前由实验管理教师统一准备护理操作用物、下课后统一收回用物的方式。观察组护生每个小组在实训室都配有1个带锁的贮物柜,内有1套各项护理操作所需的用物,由护生自主管理。上课前,每个实训组的组长领取贮物柜的钥匙并分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领取钥匙后,根据清单清点用物并在交班本上签字,如有缺失或损坏及时上报教师;上课时,各小组保管好钥匙及各种物品,根据实验项目自己准备所需物品;下课前,检查、清点用物,按要求物归原处后签字,并由组长将8个小组的钥匙收齐后上交教师。如上课前护生发现物品缺失,应及时通知教师并查明原因。教师也会定期抽查物品情况并签字,以督促自主管理用物模式的执行。两组护生的理论及实训教学的教师相同。

1.3评价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照学院统一的、细化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护生技能操作用物准备时间及成绩进行考核和比较;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观察组护生对自主管理用物方法的评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应用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用物准备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5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中,观察组护生有4项考核用物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结果显示,5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中,观察组护生有4项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而《护理学基础》正是护理人员学习护理专业课及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基础,是沟通学校教育和临床教育的桥梁课程。在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应用护生自主管理方法[1-3],但具体方法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改革《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用物管理方式,加强护生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锻炼护生的管理能力,使护生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3.1传统用物管理方法

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训课用物准备采取的方式是:上课前由实验管理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实验指导教材准备好每项操作的各种用物,并按照统一的方式放置,课后统一收回。本研究对照组护生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用物管理方法,护生被动地接受准备好的用物,有的护生操作练习时,拿来就用,根本不去检查用物是否齐全、放置是否合理、无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而当真正需要独立操作时,仅凭几次的练习,不能及时准确地准备好各种物品。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进行的各项技术操作,都是由自己准备,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利于加强护生学习及与临床工作模式的接轨。课前由实验老师根据课程进度提前为护生准备好用物,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易使护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操作训练中综合能力的培养[4]。

3.2自主管理用物方法

自主的管理是实行物品到位、责任到人、损坏赔偿、上下课前交接班并签字,接近临床工作模式,为护生练习提供了时间、空间及动手机会,有利于护生尽快地熟悉操作物品准备,增加了护生与教师、同学的沟通机会,锻炼了护生的沟通技巧,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表3显示,90.37%的护生认为自主管理用物方法加强了护生间的沟通与协作,92.59%的护生认为能提高护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护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操作掌握情况随时按需选择练习项目,灵活性大,避免了被动地练习单一项目时间的浪费。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护生认为自主管理用物方法有利于护生灵活应用物品及安排时间,88.89%的护生对这种方法满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小组护生配备1个带锁贮物柜、1套各项护理操作用物,需要学校投入的经费较大;上下课前清点物品占用了护生一定的时间;由于护生自主性大,增加了教师监管的难度。

3.3自主管理用物方法缩短用物准备的时间,提高护生操作考核成绩

篇11

1.1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由于护理学专业是一门以注重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要注重培养其拥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中职学生在理论及专业技能操作两方面齐头并进,能更好的胜任今后的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应用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分段式教学,通常会更注重理论学习,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会更加的偏重理论的学习,而对于实践学习,有些学校更是草草了事,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再重新适应。鉴于此,我院打破常规,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开展,同样重视,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模式转变为新的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现场进行理论教学,并同时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的过程当中又会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根据课后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护理技能操作水平。1.2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一些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案例,将其改编成类似真实场景的剧本样式,其中设置不同的人物角色,例如患者、护士等,其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更为复杂的角色,例如手术室中的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等,在扮演这些人物角色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将课本所学能真正融入到具体的护理工作之中,更加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相互进行角色轮换演练时,学生会从对方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能汲取其他同学的优点。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相对真实的体验到具体护理工作与课本知识的不同,使其从更多的方面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更好的了解患者、医生、以及同事的需求,通过这种模拟训练,能够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并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1.3培养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留意并培养一些理论基本功扎实,操作规范,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员。培养小教员是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实效为目的。教师指导小教员,并分配以任务,一般每位小教员负责带一组同学进行分组练习。小教员用规范动作进行示教,同时对其他同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提高小教员自身的操作水平,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课堂所要求的护理操作技术。由于同学之间相比老师与同学之间更为亲切,同时,操作规范的小教员在同学之中起到的一种榜样的力量,因此,小教员的培养更能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上升。在使用小教员互助教学模式后,课堂上可以采取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回示教;或者学生示教-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1]。这些小教员由于能力相比于其他同学更为突出,也可以作为一些省市级护理技能大赛的苗子加以培养。

2.成立护理技能培训社团

我校为全面提高护生的护理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专门成立了护理技能培训社团,社团成立以来,为广大护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能以及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的平台。组团成员由学生自主报名产生。每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两次培训,其余时间成员自主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和热情。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参加社团的护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相互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操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护生学习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原有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为实训基地配备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实训基地环境更加接近于临床工作环境,为推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护生可在实训基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及考试。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则在于教师[2]。4.1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本校的护理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普通高校护理学专业,在从教后基本长期处于学校工作中,缺乏临床的实践经历和经验,长期脱离临床医疗,面临知识老化和护理经历欠缺问题。我校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兼职教师,补充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劣势,构建了一支具有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更有利于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4.2选派教师临床进修临床进修一直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会定期安排护理专任教师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了解临床护理工作新动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且将之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通过进修学习,护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各方面均有所提升,对护理教师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我校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已实施并初步取得成效,充分体现了发展全面素质为基础、提高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作者:尹婕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1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护理学基础》课程共开设两学期,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理论考试,每学完一项护理技能就考核一次,理论考试多注重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较少,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平时不看书,考前熬夜突击的广泛现象[2]。技能考核总次数多,但相互关联性小,学生总是学一个、考一个、忘一个,到课程结束时往往只记住了最后考核过的一两项护理技能。

2 改革措施

2.1 理论考试改革

教师仔细研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并结合当年度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内容,考前一至两周由3~5名教师分别拟定1套完整的试卷,上交学校教务处,再由学校教务处随机抽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试题多采用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案例式试题,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护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学期期末考试卷面总成绩为100分,学生实际所得卷面成绩乘以60%计入期末总成绩。

2.2 护理技能考核改革

调整《护理学基础》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时比例,适当减少单项护理技能考核的次数,将常用的23项护理技能划分为生活护理、清洁护理、排泄护理、用药护理等几个模块,学生每学习完一个模块的内容之后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采用小组抽签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位学生从学习模块中随机抽取一项护理技能作为考试项目,考核时采用模拟医院招聘考试的形式,一人考试多人评分,考核内容包括用物准备、考试态度、操作流程、交流沟通、用物处理等多个方面。每学期期末开设2~3个综合性实验,每个综合性实验至少涉及2~3门课程、包括2~3个单项护理技能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引导和启发,考核成绩实行同组同分,考核结束后进行小组成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点评,综合考核学生操作程序、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3]。在部分护理技能操作中设置考核关键点,如有效输氧、安全输液……如果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未体现出考核关键点,当次考核成绩记0分或重考合格后记60分。将多次技能考核成绩之和除以考核次数,即为技能考核成绩,再将技能考核成绩乘以30%计入期末总成绩。

2.3 平时考核更细化

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率、迟到、旷课、早退、课堂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等多方面情况所组成,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总分10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学生平时成绩低于6分者,期末总成绩酌情倒扣分,以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平时学习。

篇1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26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缺一不可[1]。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人员要学习的重点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护理学课程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共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选取66名护理班学生,对其中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实验数据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其中研究组年龄16~21岁,平均(18.5±1.2)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25.5±13.5)分;参照组年龄16~19岁,平均(17.5±1.1)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31.3±17.5)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高考平均分数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教学方法对参照组的33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讲授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1.2.2研究组教学方法对研究组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学校要聘请相关的护理专业人员,教师向专业人员介绍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等,随即护理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予以合理分配,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融合[2]。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五部分,其中有生活护理部分、用药护理部分,同时还包括入院护理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出院护理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专项护理部分[3]。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将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与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成绩考核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指标和实践操作考核指标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成绩考核

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研究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78.96±11.03)分]考核明显优于参照组[(56.23±10.15)分,t=8.7111,P<0.05)]。

2.2基础护理课程实践操作成绩考核

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对两组学生的静脉输液实践操作进行考核,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是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翠萍,王兰芝.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5):58-60.

[2]陶巍巍,丁淑贞,孙雪洁等.以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护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43-1046.

[3]谢晓芳.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性实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114-116.

篇14

1.1课程性质和定位

基础护理学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与必修课程,同时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在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护理学导论学等人文学科学完后开设,与前期开设的课程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护理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共性基础。因此确定本课程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娴熟基本技能的合格护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的学习指南,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它决定并为之服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强技能、重人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士为依据制定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为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能力目标为能规范的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素质目标为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2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结合病人的健康要求、岗位需求、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培养目标、护士职业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分析护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5大模块(出院后初步护理、安全护理、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16个项目,50个工作任务,共16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实训学时102。课程内容的五大模块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前面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又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精髓和全部内容,使护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与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对接,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对于一个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的实施主要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师资源及学情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实施方案。

3.1教学资源

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占地13500m2,有仿真演练室,仿真病房,仿真监护室等;实训室全天开放,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相关操作。另外还配置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学校网页进行本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3.2教师资源

教师水平: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目前教研室共有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讲师以上18人,研究生学历以上10人,教学队伍构成合理,老中青三代协力,医教研专兼结合,双师队伍突出,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采取学校-医院合作的方式,推动教师走向临床,激发教学研究,同时通过每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假期培训,鼓励年轻教师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

3.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三年制护理大专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导论等,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高中起点、整体文化基础和理解领会能力较好,自我约束力较强,但沟通能力差,暂未接触过临床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3.4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的实施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组以后,对于教学资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想、学、看、练、懂”这样一个模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这种模式贯穿到我们每一个工作任务中。以静脉输液为例来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想”。在开始这个工作任务时,可以采取病例导入或引入临床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导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静脉输液,启发学生主动去想,什么是静脉输液,怎么操作,如果出现问题如何处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在已有多媒体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输送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与静脉输液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接下的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在学习静脉输液的流程时,可以先给出一个临床上医嘱,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值班护士接到这样一个医嘱以后,应该如何处理,从而引入护理程序,在讲到具体的操作流程时,将流程简练,总结成精炼的语言,并结合图片展示给学生,更方便学生记忆。“看”,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观看教学视频,结合医院见习,让学生对于静脉输液这个操作更加熟悉。在想学看的基础上进行第四个环节“练”,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对于这个操作有相应的了解,在仿真病房内以医院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医院的真实情景,针对这项操作对学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临床的思维能力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在以上基础上学生才能达到“懂”这个工作任务的目的。学生懂了以后会从今学生进一步去想,去思考,这样就进入下一个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4课程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课堂提问等等,占总成绩的10%;阶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完成情况,分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70%。

4.2教师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