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篇1

关键词:消防指挥专业;基层后勤管理;教材建设

随着现代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部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只有知识通融、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素质指挥管理人才才能满足未来消防部队的要求。《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作为一门消防指挥专业必修课程,《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后勤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现阶段消防指挥专业后勤课程所选用教材与消防部队后勤工作要求相差甚远,教材对学员传递知识的作用减弱。因此,编出一套适合消防指挥专业的后勤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 消防指挥专业后勤管理教材建设的现状

1.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表现为:我们先用教材采用的是2003版的公安现役部队后勤管理教材进行教学,且教材所选内容严重滞后于与现行消防部队后勤工作规范、制度标准,难以激发学员兴趣。由于消防部队后勤的“软硬件”发展更新非常迅速导致教材的内容显得陈旧,现用教材中列举的一些实例与数据都会存在滞后性,例如:部队伙食费标准、工资标准等,及时准确的摒弃过时知识与技术,教材内容要突出时代性、时效性。

2.教材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目前采用的后勤教材是公安现役部队通用教材,这本教材面向边防、消、警部队使用,教材内容讲的是公安现役部队共性的内容,但随着消防部队职能和任务的变化,一些后勤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消防部队后勤工作与其他警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显然现教材的缺乏“消防”特色,现用教材基本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后勤业务的基本业务技能涉及较少,这与培养消防指挥员第一任职应具备的基本后勤能力目标相差较远。

3.消防指挥专业后勤教材建设起步较晚

后勤工作作为部队工作重要的一个方面,林林总总的教材、使用指南应运而生,但随着消防事业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消防部队后勤工作与其它警种后勤工作发生一定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适合我校消防指挥专业的后勤教材却难觅踪影,现用教材消防特色不明显,不适合我校消防指挥专业后勤管理课程教学,因此,消防指挥专业后勤管理教材的编写应在消防职业性、实用性、适应性方面多下功夫。

三、消防指挥专业后勤教材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虽然没有消防指挥专业后勤课程教材,但课程教学组一直在努力不懈的推动教材建设,在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和调研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教材编写的方向。

1.抓好专业特色的后勤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是学员对该课程形成理性认知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 教材的编写应从学生角度考虑 ,要按照部队生长干部学员的认知水平进行编写。其次,后勤管理教材编写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技巧性上下功夫,因此,教材的编写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教材应通过图片展示与文字介绍相结合,突出内容与案例,通过直观的方式传授后勤应用技能。第三 ,在自编教材时 ,可借鉴本校课程建设的优点 ,把本校课程的实效性、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原则贯穿于自编教材的开发中,尽量编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使其对消防指挥专业统编教材起到较好地补充、印证和丰富的作用。

2.依靠现用教材,灵活运用现用教材

对于现用教材,虽缺乏消防部队后勤特色,但也有其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应根据消防部队后勤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学员使用后的反馈意见,基于现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边修订、边教学。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没有新编消防指专业后勤教材前,我们可以以所用教材为中心,在授课过程中对内容及时补充修改,开放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中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死守教材。比如,任课教师,在对所用教材精通的情况下,摒弃对教材的依赖心理,发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根据消防指挥专业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中灵活运用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消防指挥后勤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因此,不断加强后勤教学的建设 ,不断创新教材 ,提高学员的后勤综合应用能力 ,是消防指挥专业后勤教员应不断探索的方向。

3.针对消防指挥专业教育的特点,编写适合学员基层第一任职需要的教材

消防指挥专业专科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由于部队院校的特殊军事性质,其与普通的高校教育是有差别的,培养的目标和对象也不相同。因此,编写教材要结合部队生长干部学员特点和文化背景,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新编教材要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消防部队对后勤人才发展的需求,即教材要体现部队需求、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和学员发展四者有机的统一,为学员基层第一任职应具备的后勤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4. 后勤教材的建设依靠课题立项推动

建材的建设必须植根于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教材建设研究活动,扑捉教学改革动态,经充分调研和行之有效的实践,不断摸索,从而开发出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教材。我们对教材的建设,可以加快相关课题的立项,进而推动对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冯永平等.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

篇2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1、“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局限

重属地管理,轻属人管理。属地管理具有明显的静态性管理特征,忽略了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属人管理则坚持以人作为其服务的核心对象,对社会实施动态的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对基层社区公共物品(如对井盖、路灯等)的效率与供给能力及基本服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控能力,但其运行理念与实质仍然内含着被管理对象的属地性质,强调对一方地区的管制。

重条块控制,轻整体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致力于将属地分割为若干不同条块,政府“派”专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其主要特点在于各条块职责相对明确。正如“网格协管员”所言,网格就是他们的“责任田”,在其各自分管的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由他们来解决。在注重条块分割的同时,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也往往忽视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人为割裂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联系,往往导致基层社会管理中只重条块、而忽视整体的社会管理模式。

事权下放,治理资源却不足。在网格化管理中,采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的运行机制。从表面上看,这一管理方式将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组织中去了,但事实上是责任下放而权限不足,则加重了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的负担,使得网格运转不良。因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非一级政府组织,但这种管理模式却又反而加剧了它的行政化倾向;它没有法定的财权,却同时又要负有更多的责任。

管理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负担重。在网格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往往要根据网格的划分来配备相应的社会网格协管员,在面对社会失衡时也需要动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手段等去面对单个的“居民”,这就造成了过高的社会管理成本。

2、网络化治理的内在价值与理念

网络化治理鼓励社会参与,促进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政府依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政府与其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各网络结点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能”。

网络化治理注重引导价值共识,促进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主要运作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各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共治代替竞争对立,增进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是网络化治理的共识价值,它是高于个人价值、部门价值、地方价值之上的社会合意基础上的共同信念。

网络化治理主张培育社会资本,增进信任机制。社会信任既包括官民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是合作的必要前提,是共同行动的基础。当前社会基层政权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权威的弱化,与群众对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缺乏有关联。“中央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干部念歪了。”而由于地方干部无法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多工作难以推进,从而也容易形成基层管理干部“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

网络化治理强调利益共享,增强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利益共享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之间的利益共享,还包括政府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政府与市场、民间社会之间的利益共享。而现实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许多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引发多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

3、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型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网络化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形成社会信任与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系不再仅仅是利益的纠葛,更是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与相互认同。而社会价值共识与社会认同的形成,其根本在于通过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把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短期来看,公共文化建设难以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这实是一项战略任务。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发挥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机制,形成人们在观念、信仰与心理层面的价值共识。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促成利益共容共享。当下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增多,其根本在于利益分配不正与冲突;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的缺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制约权力;二是加强社会协商与公众参与,通过权利监督权力。网络化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能起到监督与制约公权力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利益共容共享,同时还必须尊重人民的选择权与自。

权限下放,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赋予地方基层政权相应的自限,促进地方自治,从而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要改变现有压力型体制下的考核机制,同时改革“条块分割”体制转向注重对“块”的建设,促使基层政权组织从消极“维权”到积极“治权”的转变。

基金项目:201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百题(1308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

作者简介:

篇3

(一)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加快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救助工作机制。二是推进低保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程序;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提高低保标准。三是按照新的医疗救助办法,管好用好大病救助资金,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实现低保家庭患者住院在医院直接结算。四是继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争创1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个省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五是加大慈善助学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对高等教育新生就学困难的学生,每年由慈善会和教育基金会共同救助1000人;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六是大力推进暖心工程,建立健全以政府救助为基础、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与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工作。

(二)积极助推养老事业发展。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设施的建设,以PPP模式筹建全市社会福利中心;推动扶持养老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继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落实,力争2015年养老服务补贴率达到50%以上。二是继续推进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完成葛家、大围山、沿溪、高坪、七宝山、澄潭江等6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3-4所__市级示范敬老院和6所__市级示范敬老院。

(三)进一步开展基层依法自治工作。一是按照《__市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实施方案》,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指标达标。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二是开展服务品牌、精品社区创建,选树一批社区服务管理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社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三是依据上级安排部署,抓好全市第九次社区换届选举工作。

(四)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一是按照省市关于“双带双促”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双带双促”活动,促进双拥工作健康发展。二是着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知晓率达100%,有意愿的退役士兵自愿参加培训率达100%。二是全面落实好各类优抚政策。按政策做好追烈、评残和新增优抚对象的认定工作;规范抚恤补助发放程序,确保实现各类抚恤补助社会化发放;加强优抚经费管理,建立优抚对象亡故月报制度,杜绝抚恤补助吃空和冒领现象发生。

篇4

关键词: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7日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城乡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在社会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城乡社区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强化服务,创新管理,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民生问题关乎群众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单位,能准确了解群众诉求,社区服务与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为社会稳定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从社区开始,建立解决问题的基层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城乡社区建设的情况看,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在体制、理念、政策等方面依然存在制约社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了社区建设进程。

(一)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定位不清。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但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责模糊,服务功能错位,社区服务业发展比较单一,削弱了其应有的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主要是由于基层政府管理的边界不清,造成社区组织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职能,侵蚀了社区自治的空间,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到很大限制。如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需要回归社区,原有的单位组织管理网络被逐步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同时也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难题,大大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二)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少,工作场所多是租用或借用,条件相对简陋,办公用房普遍达不到要求,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同时,社区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当前民众生活的诸多要求。要保障社区的办公条件,解决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问题非常严峻。社区建设经费及办公经费短缺,也是困扰社区开展正常工作的主要问题。资金投入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和缺乏统筹规划,已影响到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建设,导致社区服务设施不全,影响社区服务和活动的开展。

(三)城乡社区服务人才十分缺乏。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在干部,社区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社区治理水平。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主要是缺乏激励机制,待遇低,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才。同时,社区中许多人力资源也没有得到发挥,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社区人才队伍素质亟须提高,社区人才结构亟待优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能力亟待加强。

(四)城乡社区治理思路不够明晰。由于自治理念不清,目前仍有很多社区工作负担过重,承担大量行政性工作,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在带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凝聚力和协调力。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而社区社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又因重视不够和受政策影响,成立和运作门槛设置较高,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难以满足社会管理要求。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社区功能定位,明确社区服务职能。“社会千条线,社区一根针”。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肩负着基层自我管理的任务,肩负着几十种服务功能。从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必须依托于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为加强社区组织管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作用,在政府部门专门设立职能管理机构,直接从政府部门中选派公务员到社区任职等,政府则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来把握社区的活动方向。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划定基层政府与社区边界,赋予社区自治功能,科学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职能,大力推进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建设,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社区救助、就业、卫生、养老、计生、文体、教育、安全及生产生活服务,搭建面向社区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定向、便捷、周到的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鼓励社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等福利服务项目。要优化社区布局规模,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切实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在办公用房上,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通过立法来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设施建设问题。新加坡国家设有住宅发展局,早在1967年,该局就制定了“土地所有权法案”,其中规定,由开发商建设的公共组屋,每栋楼底层都不得安排住户,而是用于开设商店或娱乐室,供居民休息、娱乐和购物之用。因此,要切实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乡社区公共用房建设,将社区工作用房、服务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专项规划,根据社区布局,在综合考虑增强社区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办公用房面积、地点、结构,配齐公共配套设施,建议可在土地出让时,将社区办公用房建造设置为前提条件,由受让方负责建造,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在保障措施上,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社区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社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资金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金。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政府拨款占60%左右,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建立多渠道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采取共驻共建、社会支持、街道自筹等多种形式,筹措社区建设管理资金。

(三)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社区信息化不仅能显著提升社区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大大提高社区居民的服务满意度。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为此,要把社区信息化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在社区服务上,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综合各类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社区服务行业信息平台,开设热线电话和社区服务网站,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水电维修、房屋工程、房产服务、法律指南、劳动结业、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信息。要大力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服务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提供更加便捷的社区政务、商务服务,着力推动“平安社区”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建立激励考核机制,稳定社区人才队伍。要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积极为社区人力资源提供施展空间。在干部待遇上,建议在继续强调社区干部的奉献精神的同时,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把报酬与工作岗位、工作实绩、年终考核相挂钩,建立由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值班补贴、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奖等组成的工资报酬形式,提高工资水平,以进一步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同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要积极探索城乡社区用人机制的改革,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事城乡社区工作。要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满足社区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要积极动员、广泛发动,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社区居(村)民开展自助互助服务,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促进形成强带弱、富帮贫、老帮小、我帮你、你帮我的社区和谐新风尚,使社区潜在资源都集聚到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上。

(五)发挥社会力量,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社区建设,必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建设如果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国际上社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促进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立足社区,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着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组织,强化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其管理和服务的社会责任。在组织建设上,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强化自治职能,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城乡社区打造成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平台,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礼群,何家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讲座[M].学习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挑战;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13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近年来,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相对传统的社会群体整合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城市社区成为基础性的治理单位。同时,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现阶段,各种问题、矛盾集中于城市社区,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探究新型治理模式,以便在更好的解决城市社区问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推进社会稳步发展。

1 社区治理的基本内涵

社区治理是将社区作为载体,政府、居民共同管理社区事项的互动,是一种为不同主体提供各种服务,且各活动相互作用的管理模式。“社区治理通过对相应制度的合理安排,能满足适度开发、调试公共资源系统的需求。”因此,社区治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治理社会时能力不足的问题。

2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社区治理行政色彩浓厚

通常情况下,城市社区的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社区除了自治以外,还承担了许多政府转移的职能,导致社区治理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城市社区治理权力多来自上级需求,社区各组织具有行政化的特征,比如,经济来源的行政化、工作模式的行政化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代表居民利益的自组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居民委员会多承担“政府代言人”的职责,通常根据政府的需求开展基础性公共服务,并未进行明确分工,未给居民谋取效益。居民选举也常常流于形式,加之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工作角色的错位,造成社区长期处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忙于行政性事务的状态,基本无暇顾及居民的需求、效益。

从另一方面来看,因行政色彩的浓厚,使社区治理出现角色错位、迷失的现象,表现为:从政策上看,国家主张城市社区自治,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但实际的社区治理中,政府却又不可控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因而在社区治理现实中,所产生的矛盾、问题和主要来源于社区权力、结构的冲突。

2.2 社区治理主体关系的困境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是最为关键的主体,主体之间存在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混乱等情况,间接加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居民委员会是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组织,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但通常不会主动作为,回应社区居民的诉求。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住房逐渐趋向于商品化,物业公司开始进入城市社区。物业公司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机构,主要工作是为业主提供房屋保养、设施维修、保安等服务。物业公司作为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型组织机构,和业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然而,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监管机制的缺乏,物业公司通常因权力的不对称而凌驾于居民、业主之上,导致利益纠纷事件频繁发生。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区治理各主体间权责不明确,最终造成角色定位处于混乱状态,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加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

从另一方面来讲,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化、业主委员会等机构力量薄弱,相应工作的实施均在物业公司的帮助下进行,而物业公司的经营目标又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成效,导致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情况严重时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还会升级。城市社区各主体不具备完善的监管机制、制衡机制,代表业力的委员会力量薄弱,无法制约物业公司,做不到真正维护业益,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委员会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降低了服务效益;而市场化运营的物业公司,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及业主的需求,降低该组织机构的服务质量。

2.3 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组成单位,也是整合基层、城市生活的共同体,也应当是表达居民需求、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单位,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城市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参与是保证社区问题有效治理的关键。居民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成员,通过监督作用的发挥、社区活动的参与,使社区治理成为社会基本单元。但从实际工作上看,因受传统组织参与形式的影响,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性、责任意识差,未对社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大部分居民处于被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状态。同时,个别居民还认为是否参与社区活动,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无法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在社区重大决策中不主动行使发言权。目前,社区居民参与较多的社区活动主要是文体性的健身活动,如广场舞等,参与人群为老年人、妇女,大多数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真正的决策性参与,所具备的监督作用有限,造成社区治理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3 城市社区治理路径创新

3.1 明确城市社区主体职权

政府需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完善治理流程,明确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职权、关系。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创新治理机制,最为主要的任务是政府转变对基层社区的治理理念,给予社区治理针对性的指导,将权力归还于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的治理过程中,明确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主体关系、工作职权和角色,强化居民委员会对业主、物业公司的监管作用。同时,还需适当扶持居民自治组织,以便于充分发挥居民的作用。

3.2 加大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力度

目前,物业公司普遍存在不公开收支、居民上缴物业费未用到社区硬件维护方面等现象。并且,物业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认真处理居民、社区反映的问题。比如:居民上缴物业费后,物业公司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常见的有社区卫生、治安l件差等,即便居民一再催促物业公司处理,也得不到物业公司的积极回应,总体服务质量低。针对这种情况,需加大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力度,对物业公司的服务、收费等程序实施公开、透明制度,强化社区居民的监管作用,便于在法律帮助下更好的维护居民权益。

3.3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社区居民参与度是评估社区建设水平的关键。目前,城市社区居民主要从以下途径参与社区活动:在居民委员会引导下参与、在社区党支部引导下参与、通过社区网站或是微信公众号参与、通过社区民间组织参与、通过听证会的开展参与等。由此可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途径越来越多,并且在不断进行创新。但从城市社区的实际参与情况上看,居民参与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社区活动缺乏针对性,并不是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而开展的活动。因此,除构建相对科学、合理、多样化的社区参与平台外,还要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是在参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激发居民的兴趣,提高其参与自主性,并根据社区居民构成的特点开展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而达到有效治理。例如,基于物业公司和业主矛盾较突出的问题,组织双方代表召开恳谈会,让物业公司明确了解居民的需求,让居民了解物业公司的实际困难,双方协调、共同解决问题;在卫生环境差的社区,多组织“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集体活动,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共同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多组织休闲、娱乐性的活动;为小朋友多组织学习知识的活动等。

3.4 再造社区组织,提高运行效率

在全面发展城市社区组织的基础上,保证社区组织真正服务于居民、彻底治理社区问题是创新治理制度的又一主题。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出的“政府再造”理论中的“再造”是对社会公共组织、公共体制的转变,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并且,还可通过对组织目标的改变,权力结构、组织激励的变革来完成该转型。该理论同样适用于城市社区的组织再造。

从城市社区的组织再造上讲,其主导思想是将激励机制、管理制度纳入社区治理中,使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组织机构更好的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发展能力。曾有学者基于社区再造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企业化的社区,也有学者在再造理论基础上,提出程度不同的管理模式,如绩效导向模式、居民自治模式等,这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治理内容的创新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而与此同时,社区居民的参与行为也可以进行再造,现在很多地方的社区对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行为尝试采取积分制或是银行储蓄制管理模式,这都是很有益的创新。

3.5 将社区社会资本管理进行公开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处于统一机构的人通过互动、接触,能建立期望、义务,形成信任关系,能动员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而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当前社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预防社区发展、资本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要人员,而社区又是组织居民生活时所形成的主要场所,社区资本主要体现在居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社区服务人员工作状况的认可和相关活动的参与上。而将社区资本运作进行公开作为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的创新,不但能有效解决社区问题,还能帮助社区治理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质量。

4 结 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其治理效果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情况的分析,发现社区治理普遍存在主体关系不明确、行政化色彩浓厚等问题,影响着社区治理的效果。因此,相关人员需加大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力度,明确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角色;居民委员会要认真处理行政权、自治权关系,加大物业公司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功能;重视居民委员会的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的改革力度,增强社区居民活动参与性等。此外,物业公司还应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构建相对合适的治理机构,将社区治理作为维护基层秩序的基础,并将社区的社会资本管理进行公开,在发挥居民作用的情况下,进一步治理社区,推动基层社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严志兰,邓伟志.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李军.国家治理体系下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与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肖林.国家渗透能力建设:社区治理挑战下的国家应对策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冯敏良.隔离社区的兴盛与社区治理的迷思――中国式社区治理的范式危机[J].学术界,2014(3).

[5]王义保,李宁.社会资本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秩序困境与能力创新[J].思想战线,2016(1).

[6]佘湘.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其解决――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篇6

[关键词]乡村治理;制度权威;正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3-0080-06

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解决乡村问题的新模式。在当代乡村治理实践中,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促成治理网络的一体化行动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当下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缺少制度规范,而更多是制度权威不强、制度效率较低、制度失灵频繁,所以在推进中国乡村治理机制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制度运作的有效性,重构制度权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都凸显了乡村治理中制度权威建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制度权威是衡量制度发挥作用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尺,表现为人们对制度的服从关系。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是指以正式制度规范作为乡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管理行为的基本准则,不是个体的或者少数人的意志,而是与现实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规则,这些制度规则是人为制定的、组织和社会成员熟悉和知晓的正式规则,不是习俗、惯例等非正式的制度规范;二是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它能够使组织和社会成员理解、认可和认为合法。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虽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但本文所指的制度权威系以正式制度为基础。

一、乡村治理与制度权威的契合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多层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地方层次和制度上实现善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革过程。[1]而制度作为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和规则体系,既要界定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能边界,又要明确治理体系的根本价值。以此来建构多元行为主体的共同愿景,聚合人们的理性共识,进而保证治理体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一)乡村治理中制度权威建构的可能性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行为”。[2]就其功能而言,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范,它在一定意义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就其内容而言,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它表征着人们之间关系的某种结构性和秩序性。

治理的各种界定大多都涉及对制度及其权威的强调。比如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定义中强调,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3]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4]法国学者皮艾尔・卡蓝默提出了以制度伦理为正当性“内核”的合作关系原则,认为治理机制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规范或品质。[5]

治理概念中对制度的强调表明,制度是保障治理的基础性要素。公平、有效的治理必须以一个稳定、有序的制度框架为支撑,否则空谈治理将没有任何意义。[6]另一方面,治理作为改变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善治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新型理念和制度安排,其合法性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这与制度权威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治理结构可以被视为制度框架[7],制度权威的建构被视为检视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理论层面的观察揭示了治理与制度权威的内在一致性。与此同时,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同构性也为制度权威的建构提供了可能。目前,虽然我国乡村发展形态各异、地方差异较大,但各地的乡村治理经历了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具有相似的发展要素、呈现出相似的利益结构。在顶层设计作为乡村治理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下,乡村治理中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其制度化发展的水平与大体进度,有助于“建立、维系或强化一个共享性制度权威”。[8]此外,对制度的尊重和服从也内在的包含了对体现为差异性的不同区域制度安排的服从关系。

(二)乡村治理中制度权威建构的必要性

制度既是多元行为主体进入治理的规则空间,也是治理行为的发生场域。制度权威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要防止治理行为与公共利益的脱节和对立,从而避免社会冲突和治理困境。

1.制度权威是乡村治理的秩序化保障。社会公正、合理的前提在于所有社会成员独立于不同个体之外的、客观公正的标准――即制度,并赋予它权威。[9]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面对复杂的利益纷争,乡村治理的内在秩序难以自觉生成,由外而内的制度权威就成为影响乡村治理变局的重要基石。首先,制度权威能够增强未来预期,消除人们的社会焦虑。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乡村成员的焦虑情绪更多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这一忧虑情绪又会进一步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制度权威的建构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消除远期无知、强化行为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其次,制度权威能够最大可能地消除基层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下,基层社会矛盾往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基层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制度能够提供独立于社会个体之外的客观标准,并通过聚合多元治理主体对未来共同愿景的展望和共同利益共识的达成,成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功能性资源基础。

2.制度权威有助于整合乡村治理的多元要素。在快速多变的后现代社会中,随着乡村成员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资源配置的离散化倾向,其公共参与和利益博弈能力不断提高。承载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目标,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极力挣脱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形成利益纷争的各色场面,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隐含着乡村治理的诸多矛盾,由此,制度通过确定乡村利益的统一性和公共性规范着乡村成员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从而维护乡村的稳定性和可治理性、另外,具有权威的制度体系是组织和动员多元力量有序参与乡村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前提条件。乡村治理通过特定程序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对于整合离散的乡村社会,输入现代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治理秩序,有着重要意义。[10]

3.制度权威有助于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权威的建构能够切实推进中央政府关于乡村改革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现实复杂性决定了改革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路线,顶层设计是乡村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保持与中央政府政策的一致性是保障总体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为此,遵循制度规则,严格程序,是稳步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制度的广泛规束还有助于降低乡村治理中的交易成本和治理风险。交易成本存在于所有的治理转型中,但这个问题随着乡村治理中参与主体的规模增加、结构复杂和制衡机制的缺失而被放大和加剧了。制度设计通过规定有关行为规则和角色期待的治理框架,来渗透和连接乡村治理所覆盖的各个层次和不同角落,维系相应的治理机制。这种整合机制减缓了日益分化的社会对乡村治理的挑战,维护着乡村治理的内在结构,有助于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缺失

“乡村社会的冲突问题,根源在于实际运行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的缺陷,这些制度在构造基层政权的角色、权利义务及其和村民的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内在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紧张。[11]应该承认,当下的乡村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旧的制度规范消解和新的制度规范重构的过程。但一直以来,中国乡村都是社会传统思维和行为规范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正式制度权威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目前,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失灵,即现有的制度规范无法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悬浮,即现有的制度规范未被有效地遵守和执行;三是制度权威碎片化,即不同来源、不同主体制定的制度规范彼此分割与独立,制度效果差异性较大;四是制度权威替代,表现为乡村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权威对正式制度权威的替代。

从一定程度上讲,制度权威是一个客体性概念,它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对制度合法性的认同,也取决于制度的性质、动员能力、执行条件等综合性条件。具体分析,乡村治理中制度权威无法有效建构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制度权威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内在紧张

制度权威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制度安排的有效实施,以相对稳定的运行规则和程序来应对乡村治理中的复杂性、降低治理成本。但从实际运作的角度来看,乡村治理往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要求以更加灵活和弹性的制度框架来应对多元反复的利益博弈、对话与协商:事实上,乡村治理的评估标准更多关注具体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有效性,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运作逻辑下,制度的稳定性、封闭性特点与乡村治理所强调的适应性、灵活性无法有效兼容,形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和紧张。

另一方面,制度权威是刚性的合法性象征,但是有效治理更强调合理性的调适。在现实的乡村治理中,制度的刚性程度越高,乡村治理的灵活性就会越少,其回应民众需求的有效治理程度就会越低,此时二者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制度权威约束下乡村治理的保守与呆板;而从有效治理的视角看,治理能力的增强意味着治理主体自由裁量权的增强,但由于治理的“灵活性”与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偏离”常常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标签,在这个意义上,有效治理是以弱化权威体制的正式制度为代价的。[12]所以,无论是治理失效还是制度偏离,都会对制度权威的建构产生巨大的威胁。

(二)制度权威的碎片化

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碎片化是指由于权力分化、冲突缺乏协调和利益统一,导致制度相互分割、无法有效整合引发制度性的利益割裂,造成制度运行低效或目标偏离等低效治理现象。导致制度权威碎片化的原因有:

一是科层体制的影响。传统官僚体系是按照功能分化原则建立起来的,过于强调专业化分工及标准化工作流程。这不但造成了行政机关的本位主义,组织之间壁垒森严,而且由于缺乏利益协调与权责整合导致各行政部门出现条块分割和职能割裂。不同部门各有利益诉求,各有表达手段,围绕乡村治理出现众多的“文件打架”。另外,自上而下的制度贯彻也要要经过这些部门层层过滤。在不同层级的执行中,资源损失和效率损失不断放大,制度不断变形。[13]

二是我国的改革属于渐进式改革,问题驱动的特点较强,缺乏整体性治理的思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制度回应的滞后性,制度设计目标各异、前后不一。另外,这种“临时性”与“前瞻性不足”[14]的治理形成了彼此分割与独立的制度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之间并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利益取向的冲突,并进而导致乡村社会各主体选择行为的冲突,引发制度性的利益割裂。[15]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缺乏相容性

按照诺斯的界定,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风俗习惯等。[16]在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生态中,个人权威以及各种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形式在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制度的权威依赖于它与非正式制度的兼容和协调程度。[17]但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环境来看,传统农业封闭保守的生产方式和家族伦理观念与正式制度权威所要求的产业化分工、开放经济以及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独立自觉意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距与矛盾。正式制度的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的社会文化生态相互抵牾,导致正式制度无法通过嵌入非正式制度而发挥其积极作用,非正式制度也无法建立与正式制度的接续与转换,制度权威的建构受到很大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非正式制度并不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内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与正式制度相互冲突会阻碍人们对正式制度的认同,增加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从而成为弱化正式制度权威和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交叠的大背景下,经济利益的追逐放大了非正式制度的运作空间,而政府“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18]则在舍弃正式制度权威的组织化资源的同时,将乡土游戏规则等非正式制度的运用进行了消极的扩散。

(四)乡镇政府的自利行为选择

在乡村治理的结构体系中,乡镇政府作为行政阶梯序列中的基层政权组织,既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民众利益的最直接反应者。这种双重角色要求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构建起一套利益共享和责任互赖的制度联结体系:乡镇政府既要在科层组织体系中遵循制度规则以保障自上而下政策体系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又要及时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修改完善制度规则以获得更多民众的合法性支持。但是在实际的乡村治理体系中,乡镇政府基于理性自利人的角色发挥往往突破制度的限制与约束。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行政权力下沉,乡镇政府不再只是科层体制末梢的政策贯彻者和执行者,而更多开始运用各种策略拓展自身的权力边界和利益空间。由于传统的科层组织制度是通过严密有序的制度贯彻建立和强化了对制度的认同,所以乡镇政府的自利角色调整使得制度对乡村社会的下渗失去了可以依托的载体,从而出现了制度权威弱化的现象。之后的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镇政府的权力运作空间,这虽然有助于其职能转变,但“被边缘化”的境遇也使其失去了回应民众利益诉求的动力和基础,制度供给链条在乡镇政府遇到梗阻。

乡镇政府的自利行为选择使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脱离制度的限制、独立于外在的社会需求,成为现有治理体系中的悬浮角色,既不是中央的基层政府,也不是当地人民的基层政府。[19]乡镇政府角色的破坏割裂了制度供给与制度贯彻的链条,被置换成破坏制度权威的一个负面标杆。

(五)制度环境的约束

制度权威有赖于民众的广泛认同和遵守。所以,各种制度安排只有与乡村民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才能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结构之中,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拥护。[20]但中国乡村是中国社会传统思维和行为规范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长期较为封闭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使社会成员和社会治理主体对旧有的制度规则习以为常,对新情况、新问题熟视无睹,对新的制度规则缺乏研究、理解,在治理和被治理的过程中出现非规范。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乡村传统的生活节奏受到冲击,人们开始重新建构对利益的追求。于是,凡事必经过理性计算,利益成了衡量事物价值的主要尺度。人们开始关注制度、政策、政府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对无利于自己的制度规定不再积极响应,也不再被动、简单地服从政府的决定。需要注意的是,利益多元化导致利益边界的不确定,人们经常根据利益的游移而允许不同的规则在乡村中被转换运用。由于利益纷争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益而不是制度,它并不涉及制度权威的形成、转换,所以周而复始的利益纷争无法建立制度并防止下一次制度失灵的发生。在这种治理背景下,漠视制度权威的投机行为强化了乡村民众的行动逻辑,很难推进制度进步或者推行一套不同以往的治理规则。

三、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重构

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重构,既要遵循制度权威建设的一般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寻求制度权威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制度权威重构的基本原则

当代地方治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开放、应对变化的治理制度和机制。[2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治理的权力中心转向法理化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不是意味着对乡村治理灵活性的否定和排斥,而是要将乡村治理问题纳入到法理化的制度框架之中,为日益增多的多元治理主体提供一种公平竞争、良性合作的新机制,防止和避免通过非制度化手段而获得公共权力与利益资源的行为。为实现此目标,未来乡村治理中重构制度权威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弹性原则和回应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主要是指乡村治理的制度权威建构应该着眼于中国改革的全局和整体,通盘考虑治理体系和权力结构、不同政府层级和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机构整合,在政治、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综合推进,避免乡村治理的单兵突进或者是乡村治理某个层面的孤立进行。也就是说,乡村治理是利益重新整合的过程,制度权威所涉及的运作环境、权责结构、组织机制等等必须相互配合,既要注重中国改革的实际,又要兼顾乡村的民情。

所谓弹性原则,是指制度权威建构要追求适应性和有效性来适应高度分化、复杂的乡村治理环境。具体说来,由于乡村治理环境变动不居,制度必须能够适应这一动态的变革过程,并在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和适度刚性的基础上,根据权益诉求和政治生态的变化来进行动态的制度调整,以实现整个体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22]由此可以看出,制度不是要固化乡村治理各主体的行动逻辑,而是为其行动提供标准和框架。制度权威的逐渐强大并不意味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趋同性和人们行为的简单重复;恰恰相反,制度权威在保证乡村治理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往往会塑造和延续村庄间的多元状况。

所谓回应性原则,是指制度设计必须能够积极敏感地回应乡村治理的社会需求、化解社会冲突,使制度成为乡村民众所共享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度上,依据制度所负载的权力资源来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约束,形成的只是被动的强制性服从意识。所以制度“回应于环境的变革,将新的外部需要和价值判断渗透、渗入内部,实现适应性的变革发展”[23],既是制度能被乡村民众广泛认同并获得价值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民众对制度认同从工具理性权威到价值理性权威转变的核心要素。

(二)制度权威重构的路径设计

治理与制度的同构性使得制度权威与乡村治理结构的再造密不可分。制度权威是是多次认同效果的积加,所以制度权威的重构需要多层面的努力。具体看来,制度权威建构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整合政府职能,完善制度设计。制度权威以权力结构关系为基础,并影响乡村治理的进展、为建构整体型乡村治理,需要在权力结构的两个方向进行整合:一是横向的公共管理职能整合,要破除权力和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建构无缝隙的整体性政府。由于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具有整体性特点,所以建立共识是各部门朝着整体目标协调一致行动的前提。应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从中央政府的层面上继续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协调统一、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增强乡村治理的制度化转型奠定权威基础。二是纵向的制度体系整合。中国的同情和传统治理模式决定了贯彻落实好顶层设计是中国乡村改革的基本前提。所以,增强乡村治理的制度权威首先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形成卓有成效、高效严格的制度规范,保证乡村治理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正式制度优先,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行为,同时也要关注配套制度的设计和创新,整合与完善乡村治理制度的中层设计和底层设计。[24]

2.增加制度供给,整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制度权威的建构要求增加能有效满足民众需求的制度供给。但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规则制定出现滞后性,即现在乡村治理一方面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又要受旧有规则的制约。这种陈旧规则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会形成制度不遵从的状况,从而影响制度权威性的确立。为此,乡村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组织需要加快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创新制度供给,用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制度形式来规范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行为。另外,制度供给中要注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整合。乡村治理的实践表明,正式制度无法完全替代或者消除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必须要以正式制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加强对非正式制度的吸收,将正式制度嵌入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使之深度融合、落地生根,从而建立起在正式制度框架与约束范围内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动态开放治理体系。[25]

3.多元民主参与,回应制度需求。乡村治理网络的形成意味着多元利益主体通过权力分享,获得了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和机会。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利表达打破了政府对规则和政策制定的主导权,需要在利益博弈和积极互动中寻求政策共识。而且,制度以一种总体化的方式规定了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一个具体角色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因此,合理、规范的制度必须来源于社会民众的持续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治理制度,必须在承认各参与主体利益差别及其诉求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的、促进公民权利和机会平等的民主参与制度和公共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这种制度化框架内的开放讨论和平等参与,能够在制度设置不能平衡各方利益需求的情势下,传播一种平等、协商、理性讨论社会问题的价值观,有助于寻求共识、化解分歧、疏导情绪、减少非制度化行为的作用机会。另外,多元主体参与的理性商谈机制能够克服政府主导形成程序的局限性,并在真实反映民众利益和尊重其意愿的过程中培育制度权威坚实的社会基础。

4.明确政府定位,规范政府行为。作为社会行动的标杆和表率,政府行为规范与否对社会行为规范化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厘清政府与社会关系,明确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必须建立在其职能明确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在政府行为的程序性、公务人员行为的规范性方面严格要求,并且要提倡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争取社会认可。作为乡村治理中的重要角色,乡镇政府的职能发挥与制度权威的建构之间具有极强的同构性。从制度结构安排的视角来看,乡镇政府功能的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明确不同主体的治理价值和权能边界,促使乡镇政府回归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以制度规范为前提释放乡村社会的治理空间;二是明确乡镇政府在政府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与社会互动链条的末梢,其角色冲突是村民自治和压力性体制两个治理背景的摩擦与冲突,折射出国家自身在处理乡村问题上的摇摆不定。[26]为此,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事权关系,理顺乡镇政府及其他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动力机制和利益结构,建构乡村治理协调整合的运行规则和激励机制;三是提升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没有一个在制度上和能力上与治理结构相配套的乡镇政府组织体系,乡镇政府就不具备承担维护公共利益和自主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责任。所以,要根据乡镇政府的结构和功能是否符合乡村治理的客观要求,改组乡镇政府内部的组织和功能结构,有效组织乡村治理的运作。

5.增强服务保障,消除路径依赖。制度权威的保障还依赖于其运行所需的传统渊源和社会资本。目前,利益多元化使社会竞争加剧,出现“搭便车”的投机行为便不可避免。同时,社会矛盾又使社会竞争进一步加剧,反过来刺激制度失灵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制度变迁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即社会成员和社会治理主体对旧有的制度规则习以为常,对新情况、新问题熟视无睹,对新的制度规则缺乏研究、理解,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非规范。[27]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各项制度的存在造成了人们生活习惯、意识形态的“路径”适应,对这种制度权威的消除必然带来人们制度权威的“无意识”状态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加剧。当新制度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状态还会进一步发展。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促进乡村社会养老、医疗、教育、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发展,消除乡村社会成员基本社会生活忧虑,为社会成员规范行为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快社会信誉制度在乡村的实施,为乡村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提供规范行为的有力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21]孙柏瑛. 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35.

[2][美]道格拉斯・C.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225-226.

[3][4]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5][法]皮艾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89.

[6]刘建伟,新制度主义对国家治理制度化的启悟[J].辽宁大学学报,2009 (1).

[7][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 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

[8][12]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J].开放时代,2011 (10).

[9][27]李松玉. 制度权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3,16.

[10]徐勇. 乡村社会变迁与权威、秩序的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2(4).

[1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08.

[13]赵树凯. 论基层政府运行体制的“碎片化”体制[N].北京日报,2010-11-29.

[14]钟洪亮.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回应性治理的民生实践[J].南华大学学报,2008(4).

[15][20][24][25]杨嵘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J].江海学刊,2014(1).

[16][美]道格拉斯・C.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4.

[17]龙立军,戴建国,姜子华. 制度权威缺失的原因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4).

[18]孙立平,郭于华. “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A],清华社会学评论[C].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19][23]赵树凯. 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91,13.

[22]丁岭杰. 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弹性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2),

[26]陶学荣,陶睿. 走向乡村善治:乡村治理中的博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4-85.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n Rural Governance

Li Songyu

[Abstract]Rules and institutions are the operating logic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re is an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rural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s a systemized security of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It can promot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now,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system failures, fragments and replacement of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governance. All of these problems have profound reasons such as the internal tensions between rural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segmentation of rules, lack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 form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we should follow the main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 flexi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Furthermore,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creasing the system supply, and strengthening service guarantee will be the basic tactics for effective rural govemance.

篇7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变迁

一、前言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追求文化娱乐、环境质量等精神生活需求。由此,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每个人的变化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上看就意味着社会传统以及文明方式等等的改变。而上述这些方面的改变又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环境因素也会随之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将会日益得到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环境的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迁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自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目前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建成赤峰至通辽、呼和浩特至大饭铺至东胜等一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赤峰至承德等9条连接区外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65公里,12个盟市全部有了高速公路。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建成临河至策克、包头至西安等30个重点项目,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789公里。开工建设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赤峰至锦州等35个重点项目,在建铁路总规模5980公里。累计完成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去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000多万亩,6000万亩农田和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1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治理。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勘查工作,煤田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500亿吨。

三、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同,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为社会建设重点工作之一的“民生工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

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届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6个盟市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

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5.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613万元,如期完成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各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目标,解决了295万农牧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

都取得了新进展。

(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从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内蒙古的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深入,内蒙古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其次《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四、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从成立之初,自治区党委就深刻认识到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一)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矛盾化解工作会议,对涉及政策层面的18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化解工作扎实开展。各地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抓手,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低收人群体的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社会建设管理成效显著

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建设。普遍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多种便利服务。加快苏木乡镇(街道)职能转变,逐步强化基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责。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在协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狠抓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加快基层综治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区苏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起综治工作中心,嘎查村(社区)绝大多数建立起综治工作站。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全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自治区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取得积极进展,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视源头治理。规范资金运行,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内蒙古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也必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运作机制

公益性社会组织,根据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民政局的界定是:"承担面向社会,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提供民生保障的公益服务,具有社会性、保障性、民生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社会组织,包括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具体是指:(一)为孤、残、老、幼等提供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二)从事救助、救灾或具有慈善性质的社会组织;(三)为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 2006 年 4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 "积极培育发展社区民间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发展为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和公益慈善、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近年来,各地政府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也积极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使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现代公共服务的新型载体。

一、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定位

(一)提供服务:政府职能转移和公民需求回应

从发达国家的定位来看,公益性社会组织应是社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不仅仅是给政府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公益性组织扎根基层,比政府更能体察民情,对社区居民公共需求具有相当敏感性,因而能以灵活的方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我国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亦应立足于居民认同率和需求程度最高的社区公共服务和以弱势群体需求为目标的社区福利服务,突出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和发展取向。

(二)价值倡导:公共精神与社区意识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指出,一些具有社区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社区拥有大量积极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推崇团结、公民参与以及整合。[1]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精神的象征,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内部的交流与协作以及与社区内其他组织的平等互动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和规范如平等互惠、博爱、互助、参与、宽容、奉献等,以此来引导和调适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紧紧围绕自身使命,通过发挥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区认同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并运用其沟通力量将松散的居民凝结成共同体。

(三)资源整合:资源存量和资源增量

建立在组织化之上的公共精神和公益追求使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的能力。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资源存量开发和寻求增量资源[2]。一方面,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以利用其独特的资源配置机制,调动闲散的社区资源存量投入社区公共服务,使社区内的存量资源获得最大化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整合社区外的社会资源投入社区,形成社区的资源增量。

二、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社区运作机制

西方国家立足于市民自治,对社会组织有比较完善的引导和扶持体系,不少发达国家以非营利组织为主提供社区服务,因而具有较为丰富的运作经验。如新加坡政府作为无所不管的强势政府,其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的法制,二是简便的登记。严格的法制保证了民间组织在规定的法律框架内运作,而设立手续简便又使得符合法规的民间组织有较自由的空间,从而在维持和谐稳定及公众期望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其治理理念可以归纳如下:(1)简便性原则:设立手续简便,易于操作;(2)客观性原则:对公益性判断标准客观、明确;(3)自律性原则:尊重民间自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4)透明性原则:采取便于公众理解和运用的方法;(5)灵活性原则:顺应时代变迁,灵活改变[3]。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亦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公益孵化、项目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努力形成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

1、创设公益组织孵化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投身于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却往往苦于公益组织的初创时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2006年1月,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在浦东新区注册成立。2007年4月,该中心在全国设立首个"公益孵化器",应用"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社会公益组织受益"的孵化器模式,向被孵化机构提供包括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公益组织创业期最亟需的资源,扶助公益组织逐渐成长。2008年7月31日,培育产生第一批孵化机构,如神经肌肉疾病协会、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等。

2、实行项目化运作

紧密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在供需匹配的基础上,以项目化运作推动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形成一整套从排摸需求开始到项目最终完成的标准化流程。尤其注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实施全过程评估,确保项目实施不偏离目标,"政府承担、定项委托、评估兑现"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自 2007 年开始,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街道对社区内宣传栏管理、老年人助餐、社区居民医疗服务等 20 多项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事务,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委托给社区内老年协会、退休医护工作者协会、社区事务工作总站、常青义工协会等机构承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以购买公共服务形式与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在我国大城市已相当活跃,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均做了有益尝试。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也逐渐拓展,包括各类养老为老服务、就业服务、培训服务、心理矫正服务、法律服务等。上海市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4]:一是"费随事转"形式。如上海普陀区在民政领域全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将全区 300 多家民间组织的日常管理纳入购买服务范围;二是项目发包形式。如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委托,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文化项目资助,变"以钱养人"为"以钱买项目";三是公开招标形式。即通过公开招标向公益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三、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成效

公益性社会组织将服务、协调、管理等功能融为一体,在养老、助老、助残、社会救助、儿童早教、青少年事务、计生服务、健康咨询、社会矫治、邻里互助等方面积极服务社区,成为文明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上海市各区县公益性组织服务于社区的情况为例,其主要发挥了以下几大方面作用:

(一)满足社区多元化需求

由于政府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与最普遍的服务,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公益性社会组织以需求为导向,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能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如上海市静安区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接受政府委托,为本区困难老人提供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乐等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浦东新区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致力于促进社区边缘人群的健康,开展了建筑工地农民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60岁以上老人的"社区老年健康与慢性病防治"项目,有效弥补了公共卫生机构在推进社区健康工作中的不足[5]。

(二)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政府科层式结构和运作方式,导致了行政命令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公益性社会组织根植社会、贴近群众,运作灵活,能及时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回应社会需求。如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工作站为居委会减少了近一半的工作量,每年为街道节省工作经费30多万。虹口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原来分散到各街道的服务员的招聘、合同签订、工资奖金发放、社保基金缴纳等事务集中到指导中心管理,缓解了政府人手紧张、事务繁多的压力,为各街道节约人力30多人。

(三)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帮助与服务传递着爱心,易使受助者形成感恩心理,激发其回报社会的行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上海市闸北区挑浦社区扶贫济困互助中心,通过财政投入、机关干部"一日捐"和村办企业捐赠等形式,三年来共筹集资金449万元,及时救助了群众达130人次。以前由政府直接开展救助工作时,个别人会为救助数额有多有少而吵闹,而中心成立以来桃浦镇上访群众下降了80%。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在新区38所学校设立社工站,在协调学生、老师、家长及学校管理方的矛盾与冲突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四)完善基层社区治理结构

公益性社会组织为居民管理社区事务和服务社区提供了组织载体,对推进基层民主与自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居委会、业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组织,两者如何作用发挥及其相互关系对促进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成立了业委会工作研究会和居委会工作研究会,开展政策宣传、理论研究与研讨活动,对于优化社区组织网络、提升工作效能起到了积极作用。浦东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是国内第一个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孵化的机构,自筹资金为社会服务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和公益领域的创业组织,提供包括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支持,为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一方面能够缓解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承接政府转移或委托的部分工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组织载体。卢湾区计划生育协会在协助政府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生育关怀行动中,充分发挥协会理事、专家、青年网络、基层综合服务4支志愿者队伍的作用,通过福利彩票、"幸福工程"专项扶助资金以及募集社会资金,不仅节约了计生工作的行政成本,而且提高了居民满意率。

四、结语

诚然,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实践领域,现阶段难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公益性社会组织目前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服务水平不高、资源动员能力不强,长效工作机制也尚未建立等,远不能满足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加强自律管理、谋求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又如,在我国大城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具有行政化倾向,是在政府直接引导下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社区服务公益性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质上却是准政府组织[6]。公益性社会组织体现了公民权利,同时也让公民意识到自身的国家责任。现代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运作,其复杂性和专业性比之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使其为社会现代化充分发挥作用,是现实提出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道波, 王旭芳. 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法律定位思考[J].理论探索, 2009, 3: 037.

[2]张宝娟. 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 社团管理研究, 2012 (3): 18-22.

[3]周芸婧. 公益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湘潮(下半月),2012,06:52-53.

[4]刘烨. 中国大城市社区公益性组织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沪社团. 上海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社团管理研究, 2009, 9:20-22.

篇9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主要经济指标态势良好。1-5月份,街道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77亿元,同比增长7.54%;实现财政总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5.79%;固定资产投资13.9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814万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8亿元,同比增长7.97%;外贸出口总额1.94亿美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今年街道共有重点项目9个。截止目前,恒一广场已于5月正式营业;明州文化广场地面一层施工中,预计6月底完成裙楼部分施工(三层);__牛奶集团总部商务综合大楼内外粉刷已完成,预计7月下旬完成所有外墙涂料;__养老项目部分主体结构结顶,预计6月底8幢主体结构全部结顶;姚江湾房产项目1#—2地块6幢主楼墙体砌筑已全部完成,预计年底6幢主楼全部完工,1#-1地块力争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凯德房产项目外墙涂料及市政工程施工中,预计年底一期具备交付条件,二期具备验收条件;创新电器增容调绿扩建项目完成施工图审图,预计6月底完成面积复核;摩多巴克斯项目一期全部完工,二期增容调绿部分完成立项;路虎捷豹汽车4s店项目正抓紧对接,争取尽早开工。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目前街道已有健康制造产业和食品相关企业23家,今年1-5月实现产值9.45亿元,同比增长10.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11%,其中健康制造业产值约占29.71%,健康食品产值约占25.46 %;都市工业发展方面,街道今年新增硫华聚合物和汇众汽车2家区三十强企业,区三十强企业总数达到5家,牛奶集团、今新集团、科诺铝业、汇众汽车、硫华聚合物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的40.36%,利润总占规上企业总利润的64.68%;同时赛嘉电器、开利控股、正力药品、蓝野医疗和摩多巴克斯5家区“小巨人”企业运行平稳,产量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摩多巴克斯今年以来延续了高位增长态势,利润持续走高,1-5月实现利润862万元,同比增长584.12%。

(二)城乡环境全面提升

“两路两侧”重点推进。上半年街道集中开展“两路两侧”重点区域攻坚整治行动,成立了4个攻坚工作小组以及4个综合保障小组,采取“5+2”、“白+黑”、“晴+雨”等作战方式,截至5月底已整改完成(计划内+计划外)292个点位,完成比例达到74%,累计拆除各类违建14万余平方米,清理垃圾3400余吨,外立面粉刷3.3万平方米。“三改一拆”进展顺利。 1-5月份,已完成拆违面积30万余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完成旧厂区改造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北外环沿线综合环境整治4万平方米,两路两侧及重点地块清理整治等拆违4.42万平方米,其余各项拆违有序推进;10个社区目前已完成5个无违建社区,13个村目前已完成5个无违建村。“五水共治”持续进行。在防洪排涝建设方面,顺利完成街河治水工程,__河堤防加高工程已于4月进场施工,__、周陈排涝圩区工程已基本完成施工设计图纸,__排涝圩区工程建设将结合__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同步开展施工;在河道水质提升方面,__旧宅河整治工程、__西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均陆续开始施工,宅前张河水质提升工程与安山河水质及景观提升工程也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完成西洪、朱界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河道保洁清障方面,对慈江河、__中心河、河滩浦河等17条区级河道、骨干河道的河障进行了清理,清理长度达41公里,清理沉船6艘、渔笼348个、毛柱桩1100余根。农业设施用房整治深入开展。按照区政府“全面清理、综合整治、先拆后建、长效规范”的总要求,从三月起开始全面开展农业设施用房整治工作,在做好整治工作方案、测绘、调查摸底基础上,多次召开村书记、村长农房整治推进会,并于五月底完成阶段性整治任务。截至五月底,拆除面积约18000平方米,涉及户数130户。“低小散”及“十小行业”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低小散”第一批专项整治目标包括12家拟整治提升企业和12家拟淘汰、劝离企业,目前已整治提升及淘汰“低小散”13家,对承租的“低小散”企业不再续签,并协助产权自有的“低小散”企业做好转型;为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提升高压态势,街道对从__东路至__中路路口的近400米__路两侧“十小行业”集中区域开展排摸,共排摸128家,属于“十小行业”的为96家,发现存在问题的有32家,并针对证照过期等问题,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所已全部完成整改规范。

(三)城市建管齐头并进

征地拆迁拓空间。今年以来街道共完成征地408亩,其中生活垃圾分类转运配套道路地块已提前完成征地协议签约,签约面积0.6164公顷;市委党校相关项目也完成正式征地并交地,共计0.772公顷;北环高架两侧绿化正政策预处理已全部完成,签约面积289.251亩;__高速出口整治完成政策处理并交地,签约面积29.304亩。同时,根据“五水共治”需要,姚江堤防工程征地已接近扫尾阶段,82户住宅与4户非住宅已全部完成签约补偿。城市建设夯基础。

规划二路、八路(二期)、规划七路等孙家地块的配套道路建设已完成工程招标,年底前完工;__垃圾中转站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标前准备,今年争取完成土建工作;11号地块公园已完成土地报批和方案确认招标前预算编制,争取今年基本完工;__城区景观灯项目确保年底定稿并完成招标。另外,几个小型项目进展顺利,__西路雨污水管道改造工程3月开工,截至5月底完成投资284.4万元,完成总计划的46.6%;宁静小区排水设施改造已开工,预计8月完工;街道交易中心1-5月共有11个项目进场交易,成交额合计844.7万元。城市管理提品质。加强对__中路、__路、__东路、城中村等重点区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巡查,截至目前,共劝阻跨门占道经营105起,警告、劝离无证摊贩210起,处罚3起;针对宁沁路两侧占道经营、违章停车和流动摊贩等问题,与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在沿线社区和物业配合下,重点对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设摊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目前查处占道经营、垃圾乱堆放等一般程序20起,结案20起。开展渣土集中整治活动,采取“白+黑”24小时动态管理、机动巡查和定点设卡等方式,查处涉及渣土车辆车容不洁、无证清运、滴漏洒等违章行为8起;结合数字城管的纳入,建立市政设施快速维修反应机制。(四)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住房保障方面,完成孙家丽园55套尾房抽签及尾房结算交付工作;做好旧宅徐拆迁安置房(鸿盛家园)1581套房屋交付使用前期工作;切实关注民生,今年上半年新增15户廉租住房政策保障对象,共发放补贴金额247192万余元;做好房屋安全动态检测工作,恩美福利院333平方米危房已顺利解危,__市新村37-45号危房已完成解危工作方案。社会保障方面,累计发放低保、高龄补贴及临时救助等各类保障金约100万元;登记74家企业300多个需求岗位,登记求职835人,为169人成功介绍工作。办理失业登记258本,受理灵活就业业务538笔,灵活就业登记证131本,举办招聘会3场,进场企业222家,达成意向1709人,提供岗位共计6800余个;根据统一部署,开展公共巨灾保险理赔管理系统村(社区)住户测绘工作,于4月—5月进村(社区)入户测绘、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工作,为公共巨灾保险理赔管理系统的完善奠定基础。科教文卫方面,街道开展了“百日攻坚”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并在市级考核验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手足口病防控、脊髓灰质炎疫苗查漏补种等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在市、区抽查中目标儿童接种率均达到100%。街道辖区13所幼儿园都达到等级园标准,__市片无证幼儿园宝乐幼儿园已启动改造,计划在8月份完成改造,达到办园标准。以街道老年大学分校为中心,构建了“1+5”老年教育网络。

(五)社会管理成效提升

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方面,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做好各社区106个社会组织的备案工作和公益创投项目的申报工作,__、__之家已申请注册。平安建设和维稳保障方面,对不稳定因素和重点人员和事项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根据不同情况对其采取关注、帮教、管控、跟踪等措施。共受理事项327件,成功处置集体上访15批260余人次,共成功劝返进京8人次;严密排摸江北区户籍的“__功”人员3名(其中1名系__户籍),1名本户籍“全能神”人员,5名外来户籍“__功”人员和本户籍的46名“呼喊派”人员。安全生产方面,截止5月底共组织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和《消防安全责任书》1450份;聘请安全顾问对辖区 “中小微”企业进行不少于600家次的安生生产检查及安全指导服务;完成检查(复查)250多家次,共查找隐患700多项,隐患整改率达到92.6%;目前街道辖区已有581家重点生产单位纳入__市安全生产网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平台监管范畴,截止5月份,各企业发现和整改隐患3200多项,隐患整改完成率为100%。

(六)党群工作亮点纷呈

组织与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借助互联网平台推送学习内容、编印应知应会学习资料、开展一句话谈感悟等活动,引导促进党员抓好自学。同时依托街道本级、村(社区)开放式创意组织生活基地,采取红展播、主题党课宣讲等形式,开展全体党员集中轮训,并开展“五百党课进基层”,将“两学一做”学习落实到每一个党员。推行党员干部环境卫生包片联户制度。通过“党员联户”、“认岗定责”、“创新载体”,建立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机关干部、村级干部、党员群众三级联动机制,有力推动街道重点工作,促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化。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将环境整治、“两路两侧”集中攻坚行动、“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以及

领导督办件和媒体曝光件的处置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主动推动干部履职,减少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发生。在日常防控方面,依托街道公众微信号等平台,开展两个条例主题“学习季”。深挖“家风家训”,积极开展挖掘和运用,结合安山村新农村建设整体提升工作,打造廉政家训走廊。同时注重结合 “身边人”的典型案例教育,强化警示作用。把握和运用好执纪监督的“四种形态”,上半年共立案调查2件,给予两名党员一年处分和严重警告处分,开展提醒谈话5人次。宣传文化统战工作全面提升。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把“洁点靓面”作为突破口,目前已经做好__菜场整治的整体方案,并逐步落实;推进“民星宣讲团”工作以及参加江北区“十三五话担当”微型党课比赛;上半年在省市区级媒体网络录用稿件近70篇;对微信平台“__”进行改版升级并密切结合中心工作,1-5月份共微信63篇,“江北区__街道”官方微博共推送微博113篇;新增“两路两侧”、 “生态建设”、“国卫迎检”、“农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等喷绘广告20多处,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制作相关横幅200余条;1-5月份,处置各类网络舆情投诉40余起,推进负面舆情转化4起;继续打造“__印象”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小庙小庵回潮现象。(一)加快发展都市经济

继续培育都市工业。继续实施都市工业“智能领航”。启动__工业a区、b区升级改造,通过扩容减绿等措施,鼓励低效工业厂房通过置换流转向研发设计型、营销总部型用房转变,加强低产地改造和闲置资源盘活,逐步引进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入股、共同开发等形式,加强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实施科技领航和科技企业梯队培育计划,争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努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1)与____集团合作,利用和兴纺织公司约2万平方的闲置办公房和厂房,引进相关文化产业,打造“__天地”文化产业孵化器。(2)与福达刀片产业园合作,租用一幢2.3万平方厂房,拟引进落户__餐饮总部,开展餐饮文化、商业模式的研发。(3)正式启动打造时尚产业街区。依托__西路现有__时尚服饰、立信休闲旅游产品等,设计打造出一条集服装设计、影视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时尚产业街区,体现都市工业新亮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及电商产业。依托现有的高端汽车4s店,做强做大__名车一条街;提升楼宇管理水平,完善楼宇信息平台,开展楼宇“二次招商”,提高楼宇有效产出。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自建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启电商之路,鼓励开利刀片、赛嘉电器、立信旅游等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完善__对电子商务的鼓励奖励政策,重点支持辖区内现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全力培育牛奶集团澳洲电子商务园和浙东轻纺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有较高实际产出。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重点项目。积极谋划__、宝云庄地块招商储备工作,启动中心小学南侧和__花园北侧住宅地块招商和出让工作,同时做好辖区闲置资源的排摸和统计,做好包装和推介工作,发挥社会中介力量共同招商;在产业招商上,要把好招引关,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重点关注生命健康产业的引进;在重点项目方面,确保__市牛奶集团总部商务综合大楼和明州文化创意广场12月底完成主体结构结顶并启动招商。路虎捷豹和__项目12月底前完工。完成福达刀片产业园招商。摩多巴克斯年产25万套汽车管件生产线项目6月底试生产。迪卡侬体育产业项目6月份前营业。

(二)强势推进环境整治。

“两路两侧”及“三改一拆”方面,集中力量推进钢管租赁企业的搬迁或转产,做好钢管租赁企业的清退工作,同步做好江北大道两侧企业涉及消防违建的拆除工作,确保“两路两侧”整治任务按时完成;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沟通协调,完善涉及“三改一拆”的各部门联动保障机制,确保“三改”及“拆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推动无违建村、社区创建落到实处。五水共治方面,继续实施__河堤防加高工程、__旧宅河整治工程、__西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同时开工建设__周陈排涝圩区工程、__排涝圩区工程、后张村农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__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加快工程进度。农田管理房整治方面,对不符合规定的农田管理用房实行全面整治,同时完成各村农田管理用房登记备案工作,争取全面完成各村合规农田管理用房外立面整改工作。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做好村级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下一步将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市场化保洁工作;进一步与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协调,计划在区级部门牵头下完成横山村(邢长平)废旧电子回收点的取缔;每月例行巡查督查,确保有记录、有台账、有照片,需问题整改及时下发通知书,保留原始记录,每月保持2次频率。美丽乡村方面,开展__市、西洪、朱界、西江、鞍山五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周边景观绿化工作,美化村庄环境;按计划开展“桂花季主题集市活动”及立冬“活力下午茶”活动,扩大__乡村旅游知名度及影响面;加强鞍山村对外推介力度,招引客商投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同时鼓励村民共同参与旅游事业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协会

(三)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征地拆迁方面,全面开展鸿盛家园安置小区抽签安置结算工作;继续做好__河堤防加高工程、__旧宅河整治等项目征地工作;适时启动新的征拆工作,主要有甬金高速连接线北延、云飞路二期、绕城高速连接线南延、__东侧地块等;通过调用社会各方资源、法律手段及舆论引导等方式,力争在__二期旧村改造项目的拆迁遗留问题上有新突破。城市建设方面,继续按照目标推进工程项目进度。规划二、八路,规划七路计划六月中下旬开工, 11月份完成施工;11号公园计划16年底基本完成土建施工;__垃圾中转站计划6月中下旬开工,年底完成土建施工;__西路因街道打造文化创意街区要求,工作内容有很大改变,工期会相应后延,计划年底完工;__路、__路景观提升工程目前已开始立项工作,计划年底开工并完成部分路段改造;洪盛家园社区装修7月份完工交付;其他项目按既定计划推进。城市管理方面,继续做好城市管理日常工作,重点做好垃圾中转战移交管理和人员合同中止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切实关注__南区市容秩序辅助管理服务外包后的实际成效和规范管理。

(四)巩固加强社会保障

住房保障方面,做好鸿盛家园交付安

置工作;做好__市新村房屋解危及居民安置、后续矛盾处理工作;继续做好辖区内小区防汛、排涝设施设备完善及公房维修维护工作。社会保障方面,加强社会救助窗口建设,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制度;加强低保的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加大救济力度,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完成街道辖区内户籍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工作,关注区域性居家养老中心“欣和苑”运营进展,监督__福利院的运营管理,开展省二十九个老人节和敬老月系列活动;积极推进残联、慈善助学、助医、助困各项工作。科教文卫方面,在改造宝乐幼儿园达标的基础上,做好无证幼儿园的取缔工作,尽力使__区域内无无证幼儿园;做好乐筑良品配套幼儿园筹建工作,2017年开园,使江北工业区幼儿入园问题得以解决;完成“双证制”成人高中、农村预备劳动力、扫盲等培训;在上半年启动老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教育设施,规范教育管理,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启动运动小镇建设,通过规划建设,逐步达到运动小镇标准。(五)创新提升社会治理

综治维稳方面,对于重点人员按照红橙黄绿四色进行分类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区文件和会议精神,坚持分析研判会商、领导包案、值班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的落实,努力做好g20杭州峰会的维稳安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制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做到重点案件“一案一档”,一般事项信息平台录入及时、程序到位;深化“两网融合”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进“一张网”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社区治理方面,加强社区特色工作,重点做好保障性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工作,提升__社区“微家园”社区治理工作,抓好孙家丽园“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推广工作;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干部录用管理机制,准备调研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下半年重点推进亲亲家园社区社会组织公益一条街的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滩坑水库移民的帮扶工作;继续做好殡葬惠民工作和安山村公墓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方面,下半年,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和日常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对非法违法储存危化品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违规违章操作的,一经发现,依法严惩。特别是“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要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整治一起;紧盯辖区重点企业,强化对危化、粉尘、喷涂漆、服装、纺织、仓储等重点企业(行业)的安全监管;对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单位一律给予挂牌督办,特别是一些乱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和防火间距的企业,要结合区里“低小散”行业整治和街道“两路两侧”环境整治,拆除企业的违章建筑,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g20会议期间的安全保驾护航。

篇10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运营工作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营工作心得1在过去的半年中很有幸加入到_x公司来,在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不断加强学习,素质进一步提高。

具备良好的产品知识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半年以来,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一是重点学习了产品知识;二是学习了与电子商务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三是在前辈指导下联系实际学习电子商务的工作技巧,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对公司领导各次会议中的讲话总是认真聆听,汲取养分,收获颇丰;四是尽可能地向周围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事学习,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可以说在这半年中,由起初的凭借兴趣入门逐渐过渡到现在能独立处理部分事物并对这项工作始终持有浓厚兴趣。

二、踏实肯干、做好本质工作

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客户服务,完整的工作流程可以体现为熟悉店铺情况了解上架产品信息客户接待订单处理售后处理和评价管理。前期在淘宝平台运用,收集商品网络信息做得比较充分。客户接待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产品信息输出的直接窗口,在这半年的是实际操作里,我秉持着巨细靡遗的态度,在不断总结日常工作提升交流技巧的同时,参看一些优秀的实例和经验分享,逐步形成了日常工作体系,对工作技巧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查漏补缺。订单的达成以及售后处理过程,现阶段已经掌握比较高效的订单处理、统计的方法,在售后问题中,能有效解决普遍问题,对于少有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问题,做到第一次看、问,看前辈同事怎么处理,问与之相关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明细,再次遇到同类问题可以独立解决。

三、不足待改进之处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也将成为新年伊始需要完善的重点。

1、善于沟通交流,强于协助协调,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提高时间利用率,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提高自己。

3、精于专业技能,勤于观察总结,尽量将工作总结规范化、数据化、直观化。

四、岁首年终,一年之计在于春

1、能力学习和素质提升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随着公司发展和电商部规模的扩大,可预见更多的产品会面世,会接触到更广的客户层面,所以产品知识的更新、学习,客服经验的总结、完善,是需要始终坚持的过程。对于新产品的网络推广,结合已有案例,配合部门各位同事共同努力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2、树立全局观,加强兼容性发展。

电子商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与生产销售各个部门都紧密相关,客户服务工作也与部门内策划、运营、推广等等分不开,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个人需要加强各方面信息的涉猎,对各个职责岗位有所了解,加强沟通,互相进步。

3、危机公关和关键点控制。

尤其在活动期间工作内容增加,许多电子商务工作中的细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客服事务中的应变、处理是最直接最有效解决方法,所以在历次活动中注重并总结这些关键部分会使工作开展更加效率;历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也积累了经验教训,预先的判断、危机意识的培养会使工作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

半年时间里,公司氛围、人文气息、工作状态都深深吸引着我,崭新的一年相信我会与_x共同成长!

运营工作心得2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试用期已接近尾声,首先感谢公司领导能给我展示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的工作岗位是商品运营规划专员。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积极协助配合部门其他同事完成的日常工作。

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以下是对我个人工作的总结。

1、通过日常工作的学习和积累,使我对网站运营规划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第一次接触这个工作,公司所有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既新鲜也处处存在挑战。期间,工作体验并不轻松,前期感到手足无措,现在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个工作环节。通过不断地请教和学习,慢慢地了解了公司网站的构架及运营规划,熟悉后台系统的操作环境,和各种日常运营方法,掌握网站页面单品及活动的更新上线。

2、统计销售数据,及时了解、频道的销售进度,分析各品牌、各店销售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对主要品牌和畅销单品做出具体分析。

3、每周对所负责的频道给出有亮点、能促进销售的商品计划,根据营销节奏对占频道主要销售及知名度不大的品牌分别不定期的营销,配合当下时令对应季类的商品品牌做针对性的推广,及时尽快地更换页面单品,尽可能地利用网站资源提升销售。

4、观察竞争对手的网站及活动的页面设计规划,扬长避短,及时发现和改进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地学习好的运营方法和思路,发展自己,向更高一级的运营规划人才转化,早日成为独当一面的运营人员。

经过半年的自身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对工作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熟悉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希望能早日得到公司的认可;同时更加清楚自己工作的定位,公司环境和工作岗位适合我的职业规划方向。看到公司迅速发展,我深感自豪,也更加迫切地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运营工作心得3资金营运部以实践“__”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联社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富民强社、加快发展”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强化信贷基础管理,树立信贷营销理念,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增加有效投入为业务工作主线,加强信贷管理,规范贷款操作流程,努力提高信贷管理的总体水平,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及各项业务的健康稳步发展。

1、组织资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20_年度,我部在组织资金工作中按照联社的统一部署,树立起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拓展服务深度,完善考核机制,较好地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截止到20_年末,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增幅为%,较去年同期多增加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和对公存款余额为万元和万元;分别较年初增长万元和万元,增幅为历年之最。各项存款增幅较大的信用社有:营业部较年初增加万元;魏庙信用社较年初增加万元;孟庄信用社较年初增加万元;向阳楼信用社较年初增加万元;湖西信用社较年初增加万元。

2、有效信贷投入不断增加。

我部认真贯彻落实联社有关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要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已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拓展信贷市场,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截至20_年末,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万元和万元,分别较年初增长万元和万元。20_年累放发放各项贷款万元,累收万元。

3、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20_年共实现利息收入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收入万元,经营状况好转,效益明显提高。

4、信用村(镇、户)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环境不断优化。

20_年末,全县创建信用镇2个,信用村101个,信用户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户,建档面达%,发放贷款证本,发证面达%,成立农户联保小组个。

5、积极推进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工作,建立稳健的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20_年认真组织开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工作,通过初分贷款五级分类比贷款四级分类增加万元,不良占比比四级增加%,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了贷款质量的真实情况。

总结全年的工作,资金营运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工作制度,推动组织资金工作上新台阶。

为使全县组织资金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年初资金营运及时制订工作方案,使组织资金工作早部署、存款早动员、措施早落实,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使组织资金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

1、积极探索新的存款增长方式,努力扩大资金来源。

为此,在全面总结去年组织资金工作的基本经验,详细考察存款市场的基础上,合理分解全年总体工作目标任务,改变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存款增长方式,进行政府攻关,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经过努力,20_年县政府共协调资金万元;同时要求各信用社、部将发放支农贷款与吸储相结合,积极动员致富的农户将资金存入信用社,形成放贷吸储的良性循环。

王庄信用社加大对传统经济农作物的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开发新的西瓜、香瓜等品种,如:京新1号、京新王、四季先锋等的大批量种植,新品种投放市场深受欢迎,销量很好,信用社组织人员上门服务,加班加点整点零币,仅5月份就吸储近500万元。作为全国育种基地,湖西信用社信贷全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稻种等大丰收,销往全国各地,农民收大大提高,信用社及时上门、上村吸储,仅十一月份就增加存款1000余万元。

2、灵活的机制促进了组织资金工作的开展。

及时掌握组织资金工作的主动权。联社第1号文的形式下达了制订了首季“组织资金竞赛活动”考核办法,各单位接通知后迅速行动起来抓住春节这个组织资金的黄金时机,取得了工作主动权,年初联社重奖存款任务完成突出的单位,在奖励金额上拉开档次,不搞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吸收存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的经营机制促进了组织资金工作主动性的提高,使存款有了大幅增长,提高了我社的资金实力,降低了经营风险。

3、细分存款市场,深挖储源,各项存款实现超常规增长。

面对我县金融系统日益激烈的竞争,积极动员各信用社、部深入开展“存款立社”的教育活动,各信用社注重市场调研,大力推行个性化服务,根据社会不同客户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增加业务品种,一方面,积极开办中行代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及信用社自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一项,就为信用社增加定期存款万元,其中向阳楼信用社开办此项业务后,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了万元;另一方面,建立储源信息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储源信息,把登门服务与预约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对存款信息的分析工作,进一步使组织资金工作有形化、信息化、规范化,加大对黄金客户的系统集中公关,促进了各项存款工作的迅猛增长。向阳楼分社及时掌握黄金客户的生产、经营周期变化,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了大批客户到该社办理存款业务,由于工作到位,存款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4、加强宣传与搞好服务并重,着力打造农信社服务品牌。

牢固树立信用社良好的社会形象,重点宣传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资金实力、支农助农的服务功能等,把宣传工作延伸到千家万户;积极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开办信用卡业务,利用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机会上门宣传信用卡的相关知识,全面宣传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使更多农民愿意到信用社办理业务,截止年末共发卡多张,信用卡存款达到万元。

二、加大投放力度,积极支持“三农”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在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以支持“三农”为重点,坚持把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作为最基础客户,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截止到20_年末,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净增贷款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净增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农户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

(一)强化优质服务,转变思想观念。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手段,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力度,努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资产质量

1、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光荣感,在经营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农”经济的责任感,努力为辖区内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积极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大力扶持党员农户、专业大户、个私工商户的发展,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发展经济能人,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截止到20_年底,我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占新增贷款的%。在20_年8月份资金营运部在原联保贷款操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和规范了农户联保贷款操作规程,按照“自愿联合、多户联保、分期还款、风险共担”的办法成立的联保小组,与每位成员签订联保协议,核定金额和期限,发放给贷款证,有效地解决生产经营正常的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2、确保创建质量,努力改善信用环境。

创建信用户、信用村(镇)工作,资金营运部坚持创建与降低信贷风险相结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信用村(镇)创建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促进了信用社自身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社”的“民心工程”,广大农民从小额农贷中充分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温暖,推创工作的开展被广大农户誉为看得见的“__”。

3、积极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工作。

农村信用社发放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为确保不让辖区内一位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缀学,我部每年组织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对所辖区内参加高考的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健全学生家庭综合信息档案,对符合国家助学贷款条件的大学生,依据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管理办法积极办理,及时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学费问题。截止到20_年末,助学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笔,金额万元。

4、集中信贷资金规模,积极支持个私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得私营个体经济市场得天下”的理念,对我县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的产业化、区域化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投向,突出投放重点,支持了已形成一定规模、经营平稳的私营个体大户的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好的新科技项目,积极给予支持。20_年,有针对性地在全县范围内,对产权明晰、资金实力强,企业发展前景好、信用好、管理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私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截止到年末,累计投放工商业贷款万元。

(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拓展新业务,不断培植信用社新的利润增长点

1、积极拓展票据贴现业务。

为克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的现状,我部积极与有关部室配合,在完善手续的前提下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全年全县共有家信用社办理贴现业务,累计办理贴现万元,累计实现贴现收入万元,沛城信用社、杨屯信用社、向阳楼信用社、城镇信用社主动向客户推荐贴现业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客户使用到资金,羸得了客户的好评,大大拓宽了信用社业务范围,增加了收入,也加快了工商企业短期融资的速度。

2、积极开办城区门面房抵押和质押贷款的业务。

为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培植优良客户群体,抢占抵、质押贷款市场占有份额,降低信贷资金风险,对质押贷款凡属本系统存单在手续合规合法的前提下,贷款优先办理,贷款利率享受优惠;积极与房产、土管、司法等部门协调,对城区门面房抵押贷款申请,主动上门调查,对符合规定的积极予以办理,截止年末,我社门面房抵押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

三、积极推进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工作,建立稳健的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科学测算、分析,合理制定五级分类实施方案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参照其它兄弟联社的经验做法,结合我社工作实际,组织相关人员经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____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并严格按照省联社规定大额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不得少于企事业单位贷款总额的70%,小额自然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自然人贷款总额的50%的规定,细分了我县大额企事业贷款和大额自然人贷款的余额。

(二)精心组织培训和学习,全面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能力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20_年度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增强全县信贷员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有更新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资金营运部于200年月日和月日先后组织了期贷款五级分类培训,邀请了我县资质较深的会计师对财务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进行了讲解,我社法律顾问重点对担保分析进行了讲解,联社分管信贷主任带领受训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要求各基层社组织自学,要学深、学透,吃透文件精神,掌握分类依据,把贷款按照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分实、分细。

(三)做好督导检查工作,加强检查辅导力度。为保证基层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资金营运部成立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督导组,负责对全县五级分类工作的检查和业务辅导,确保各信用社能按进度序时完成任务。

四、强化信贷基础管理,坚持贷款发放与管理并重,努力提高信贷管理的总体水平。

(一)加强对农户综合经营信息档案的管理。我部在组织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过程中,加大对了农户贷款需求调查力度,置换了新型的农户综合经营信息档案,要求基层社对大额农户贷款按户对贷款人、担保人资信、资产状况、经营前景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对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评定,通过对经济档案的规范性检查,各社都能按要求建立健全农户综合经营信息档案,并对经济档案编列号码;注重贷款调查,详细记录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济情况,及时登、销记借款人的借款、还款记录;通过对农户综合经营信息档案的规范性检查,确保了农户综合经营信息档案实用、整洁、规范。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0_年,资金营运部对部分信贷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及完善,先后制定了《国家公职人员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汽车贷款操作管理办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信贷业务管理尽职指引》等。

(三)严格执行大额贷款审批制度。20_年,资金营运部实行贷款大额审批制度,对上报的企业先通过财务分析、担保分析、非财务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测算,然后到借款单位实地认真调查,客观真实评价贷款风险,并对大额贷款实行逐笔由联社审贷委员会成员共同审议、审批;20_年各信用社、部共上报需审批贷款笔,金额万元,进行会办审批同意发放笔,金额万元,有效控制每笔贷款的风险。

五、加大信贷检查和处罚力度,认真执行各项信贷管理内控制度,努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一)加大信贷检查力度、切实提高信贷基础管理水平。今年以来,我们每星期不少于3天时间深入全辖网点进行辅导检查,检查中我们通过翻阅贷款的借据、合同,信贷人员的经济档案、工作日志、贷后检查簿等基础资料,重点检查抵押贷款手续和公司担保贷款出具董事会决议的合法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检查后并形成书面报告,要求被查网点限期整改,有效促进了信贷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首先,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组合。一支什么样的信贷队伍,也就决定着什么样的信贷资产质量,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员组合,今年共有个信贷人员进行了岗位交流,同时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用市场营销理念推动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求信贷人员发扬传统的背包下乡、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主动帮助客户解决一些难题,以情感人,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业务空间;其次为做好信贷管理系统的上线工作,今年举办培训期,参加人员达人次,编写信贷知识资料,邀请电大高级教师作专题讲座,及时补充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三,积极推行贷款操作“阳光工程”,在全辖发放信贷服务“便民卡”,真实了解信贷服务质量、信贷服务存在问题,并采纳有关调查问卷中的合理化建议,避免“暗箱操作”,方便群众了解信贷政策。

六、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结合实际,合理下达任务,实行奖励办法。年初,我们根据基层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走访了大部分信用社,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逐笔过堂和摸底,切实了解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不良贷款收回的金额和期限,科学合理下达了全年不良贷款清收任务,让基层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压力。为调动辖内员工清收不良贷的积极性,强化清收不良贷款力度,联社实行奖励办法,凡收回超额完成任务的呆账贷款给予%比例的奖励、已核销呆账贷款给予比例的奖励。

(二)抓好新增贷款的源头管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对新增贷款,我们全面推行科学、适度的授权授信制度,进一步强化贷款程序和制约机制。一是本着“区别对待、分别权限”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基层社贷款授权额度,不搞一刀切。二是全面考虑贷款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和信誉状况,对企业进行综合授信。三是授权管理制度全面推开后,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等各个环节工作。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贷款的“三查”,实行“三岗”运作,突出贷后检查,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程序,有效杜绝了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清收不良贷款的办法和制度,增强清收盘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我们一是重点针对少数社对岗位清收贷款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等现象,加强了对岗位清收不良贷款的管理,督促信用社主任亲自抓,落实岗位清收不良贷款责任人,并实行严格考核。对信用社内部职工自己贷款、亲属贷款、介绍担保贷款形成不良的以及违规违纪贷款,采取处罚性,强制性措施,限期收回。我们除实行“挂钩考核”外,还实行签订了不良贷款压降责任书,对不良贷款的压降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针对全县农村信用社正常贷款科目中存在逾期贷款较多的现象,为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资金营运部建立了贷款管理台帐,专人负责;对逾期贷款增幅较大的信用社,建立了不良贷款压降按旬调度工作制度,对不良贷款增加较多的信用社或责任人,及时召开调度会,分析形成原因,明确责任,分清情况,采取起诉、依法清收、担保人偿还等项措施;同时对跨区、垒大户、冒名、代签字发放的贷款,无论是否到期,坚决限期收回,并与责任人签订清收责任书;20_年,对19家新增逾期贷款较多的信用社下发了预警通知书,切实做好不良贷款的压降工作。

总结20_年的工作,资金营运部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存款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有家单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但有家未完成序时任务,并且差距较大。

二是不良贷款不断上升,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我们围绕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下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历史积累包袱较重,“三项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不良贷款逐步暴露。

三是信贷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虽逐步完善,但部分员工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贯彻执行各项制度,使得管理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经常性的信贷工作检查中,仍发现了不少违规违章现象。对基层社信贷工作检查、指导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完成上级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内容不够全面、具体。

鉴于以上总结,20_年度资金营运工作将本着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以扩大资金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为主线,完善信贷工作量考核机制,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支农力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运营工作心得4曾听某一老站长说,做网站优化和网站推广的人容易变老。虽然我并不怕变老,但非常赞同他的说法。做网站优化工作快半年了,总感觉跟自己原先想的不一样。原先设想,应该是挣了不少的钱,可能辞掉了工作,一劳永逸,自己舒服的点钱。

现在seo不仅没有帮我挣到钱,辛辛苦苦工作的一段时间,也被百度无情的把网站k了,现在只剩一个首页。像认识一个人,渐渐的明白了,seo不是我想的一劳永逸的事情。我甚至认为seo是一个体力活,是所有it行业中最无聊最辛苦的一个职业。我感觉做一件事情,就像玩一个游戏,只有规则一定,才能大胆的玩,才能玩出水平,玩的有劲。但是在中国,很多事情好像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并不是总是付出才有收获,不付出也有,而且付出有时候并不一定能收获什么。很多事情虽然没有规则,但是却存在很长时间,细细想想不能不叫人感叹。Seo优化总要是针对百度,但是我感觉百度一点规则没有,甚至说规则并不是那么好,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没办法,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前途到在其次,至少,我并没看出seo有什么前途,但是我想证明自己,我要优化好自己的网站,然后告诉百度,我现在是首页了,而且永远要在首页。

抱怨了不少,现在说说自己的心得:

首先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正所谓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所以,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不可能一帆风、不会一蹴而就。

其次,我认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什么挣钱不挣钱,好做不好做。很多人告诉我,美容产品在网上能挣很多钱。他们分析很多人愿意在网上买这个。道理说的不错,但是,并不是你做这个就能挣到钱,想你做任何别的一样。也并不是这个挣钱来的比别的快,我认为在网上买衣服的交易量肯定要比这个多。我的意思是,任何事情,如果他简单就一定不是那么好,就好比大家都说他好,如果你没有做,说明他还是不够好。

再次,seo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有些东西,可能用在别的网站上有效果,但是用在自己的网站上就没什么效果了。这也是常事,所以,我们必须有个充分的认识,认清现状,如果再发生什么我们就不会举足无措了。也许真理存在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吧.

运营工作心得5时光转瞬即逝,伴随新年钟声的临近,紧张、充实的20__年即将过去。即将迎来光明灿烂、充满希望的20__年。算来我已经加入生命人寿4个多月了转眼间就到了年底,这4个月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我和同志们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在实践中磨练了工作能力,使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与上级领导的帮助和大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深表感谢!我作为生命人寿黑龙江分公司营运部的一员,感到非常的自豪。

现将我这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及了解对生命人寿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生命人寿以“携手提升生命价值”为理念,以“诚信、创新、高效、共享”为经营宗旨,坚持精心管理、稳健经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经营优势,以的产品和的服务在激烈竞争的寿险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这种优秀的企业中就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跟得上公司的发展。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要在行动上落实,我是一名新员工在保险知识和技能上还很欠缺,所以工作中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系统的进行学习,对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自己尽快的熟悉工作,少走弯路。

二、我在客服的岗位是电话回访及保全岗,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这段时间学习了电话中心规则、个险保全规则、个险保全操作流程、团险综合查询流程、新单回访原则及流程、回访话术的学习、投诉处理流程、服务标准等。并多次参加总公司组织的电话保全会议培训、保全、条款等方面的考试,考试成绩优秀。客服部在多次总公司组织的考试中成绩优秀,并受到领导的表扬。

从开业初期到现在个险、银行险的需要回访电话共计628件,共打出电话1300多通,回访成功率在90%以上。对保全件受理和录入的操作可以熟练并准确的完成。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对总公司和营运部的日报、月报表的完成能做到保质、保量。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有时遇事急躁影响了工作质量,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处理一些工作关系时还不能得心应手。总之,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本人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对人真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在学习方面可以自觉的完成领导布置的学习任务,把部门集体组织的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参加部门集中组织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学知识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在工作方面可以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由于我们是新开业的公司经验还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加强与兄弟公司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吸取别家的长处积累我们的经验。在一些数据提取方面,有时会有许多相同的数据,这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希望IT调整系统使数据提取准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公司多作贡献,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做的更好。

运营工作心得6讲运营,促发展运营主管运营心得体会说实话,对于一个刚刚干了几个月运营主管的人来说,谈“运营”,总觉得自己级别太低,资历太浅,对这两个字总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专门“百度”了一下。(时下比较时髦的一种说法:有问题,上百度。)何为运营?运营就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的角色因行业不同而千差万别。基本上,运营是通览企业运作的每一过程,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深入分析,最终使企业(及其最终产品)得到改善。最终目的是使客户满意,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提高品质和效率并尽可能缩减成本来达到。运营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渗透到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银行也是一个企业,只不过它生产的不是某种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金融服务。作为一个基层网点的运营主管,怎样才能提高品质,提高效率,缩减成本呢?主要还是要在“效率,质量,安全”的大原则下,规范柜面操作行为,夯实运营基础,守好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确保各项业务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对于自己的定位,我始终认为,要本着一种“打杂”的态度,即事事肯干,事事会干,事事能干,事事干好。

运营工作心得7海尔曾经的经验是“日清日高”,强调有序结构与动态进化的结合,属于泰罗的科学管理与熊彼特创新领导的结合,属于工业化的管理哲学。现在,张瑞敏领导海尔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用内部“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来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即信息化的管理哲学。在我看来,海尔经验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的复杂性管理典范,其核心特征是“以灵活的组织对付复杂的环境”。海尔复杂性管理范式的“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复杂适应(人单合一),强调适应变化。既体现了中国管理变革的传统,即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如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等),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特征。具体体现在其自组织、自协调、自激励等一系列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中。

工业化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在分工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把别人挤下去。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不过是斯密哲学的一种历史引申,竞争是分工背景下人与人的行为逻辑。持性恶论的达尔文,认为人与人之间,用对立的方式进行竞争,和低等动物的角力没什么区别,所以是“物”竞。而张瑞敏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本质的不同:活力和进化之源,达尔文认为个体间竞争,而张瑞敏则倾向认为是内外协同;一个强调竞争进化,一个强调合作进化;一个要把人变成机器,一个要把机器还原为人。这与工业化和信息化所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同有内在的关系。

其次,复杂创新(海尔称之为双赢,即“两个创造”:创造用户价值,创造企业或员工价值),强调主导变化。有别于对市场的被动适应——其结果往往导向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制造,向市场高端“做优”的主动追求,可在“做强做优”中实现“双赢”:

一、在用户高端附加值的创造中,其复杂性范式特征表现为对创造用户价值的自我激励和主动追求;

二、在对产业高端的转型升级中,复杂性表现为对创造企业价值的自我激励和主动追求。自我驱动问题一直是我国许多管理经验难以从微观上解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但海尔顺应企业与产业一体化趋势,从企业内因中产生向产业上游升级的自我驱动力;通过人的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内因作用,加强引进吸收消化了再创新的能力。

《运营管理》课程收获感想之二

海尔就是自我颠覆的典范,张瑞敏从2005年即开始面对互联网挑战进行内部变革。

为了适应互联网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特点,海尔构建了扁平化、无中心化的组织,提出了“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从而化挑战为机遇,在互联网时代率先走出了一条转型之路。

那些深受互联网冲击的传统企业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海尔的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失控”的世界,用复杂组织系统动态响应复杂市场环境的管理模式将能够做到更灵活、更快速,而这恰恰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如果传统企业能够找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法门,将迸发出比那些纯互联网企业更加可怕的竞争力。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出来的海尔经验,是继简单组织应对简单环境的管理1.0(美国经验)、以简单组织应对复杂环境的管理2.0(日本经验)之后的管理变革,是复杂组织应对复杂环境的管理3.0(中国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尔经验对于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意味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借势全球崛起的机会所在。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变革的速度之快,让整个传统行业沉浸在一片慌恐和焦虑之中。因为在大转折时代,要完全融入互联网,传统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但许多问题看不透,做不起来。

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在复杂性;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规律可以总结为,从复杂不经济发展为复杂经济。

但是,传统管理怕复杂,因为越复杂管理成本越高;复杂性管理范式则相反,以灵活的组织(即“人”)应对复杂的环境(“单”,即市场和需求),越复杂成本越低。“复杂+低成本”,反映在现象上就是灵活(SMART):在“人”与“单”贴近上“灵”,在响应市场上“活”。活的东西总是很复杂,而机械教条的东西才是简单的。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在于以变应变,以“人”的变,应“单”的变,有针对性地克服人单关系反应迟钝的“工业病”。

20世纪的企业管理变革,无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还是企业内部市场化,一言以蔽之,都是以简单组织系统静态适应简单市场环境。21世纪的企业管理变革,要求以复杂组织系统动态响应复杂市场环境。

海尔不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实践的却是互联网战略。张瑞敏把互联网思维完全融入到实体的战略与管理中,对互联网的理解比许多搞互联网的人更加深刻。 “张瑞敏就是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启蒙大师”。“海尔经验”是在“做大做强”后进一步“做活”的经验,是中国管理传统与网络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经验,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经验,来得正是时候。

海尔经验是管理3.0中的佼佼者。2005年以来,海尔为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颠覆性系统性的变革。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GaryHamel)指出,“海尔进行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是对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颠覆”。

首先,海尔逐渐超越了丰田经验。丰田经验的局限在于“以简单性组织范式应对复杂化市场环境”。虽然丰田经验内容很复杂,但范式却是简单性的,例如它不是扁平化的、自组织的,经验上表现为组织的“神经末稍”相对于“神经中枢”,对市场反应迟缓。这也几乎是日式管理的通病。

“管理3.0”超越“管理2.0”主要在于,修正了组织范式,加强了组织神经末稍的反应能力,使组织变得全员灵活,而不光是中心和上层灵活。在海尔的“大众创新”是“创客式创新”,不需要把草根提拔到精英的岗位或研发专业岗位,在本职岗位就可以创新。如果说熊彼特的创新是创新的“小乘佛教”,那么创客式创新可以说是创新的“大乘佛教”。

其次,海尔对传统复杂性范式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相对于美、日、德等国家,中国有一个成为管理3.0代表性国家的独特优势,这就是中国有几千年复杂性范式的传统,渗透到国人血液中的传统,尽管是农民式的复杂性。中国式管理的一个门道就是“以变制变”,就是古汉语中的“易”,就是复杂性的另一面“灵活性”。打乒乓球,灵;从外交到对付WTO,也像打乒乓球似的灵。灵就是低成本的复杂性。它与互联网带来的高效能的复杂性范式,在螺旋式上升中正好同构,注入工业化内容(效率)加以改造后,就可以成为一种创新的管理范式。这是中国人天然的特色优势,所以其威力一下子在世界上显现了出来,其他国家的文化不一定是这样。

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一方面具有分布式特征,强调人人都是CEO,但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分散的小生产,网络中的各个分散的节点,都是以比工业化更高的效率联接起来的。

中国如果没有独特的东西,就只能长期跟在后面追随别国,而借凭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有在追赶中“超车”的机会。日本当年超车美国,就是这样。海尔改造三洋,管理3.0与管理2.0在实战中的优劣立判,日式管理被打回原形,震动了国际管理学界,这已实战证明了海尔经验的国际价值和普适价值。中国需要管理自信。我十分赞同王俞现的一个评价:“从某种程度上可说,张瑞敏是中国至少自明清以来真正向世界输出管理思想、模式的第一人。”

中国企业在学习海尔经验中,要注意一个发达国家企业学习管理3.0中可能较少遇到的问题。由于复杂性管理是第一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隔代杂交,中国企业要注意不要忽视第二次浪潮的基础,既不能凭空越过,也不能削弱科学管理。在发挥灵活性优势时,不能削弱现代企业制度、专业化、全面质量管理等传统工业化的基础管理,否则会倒退回农业社会过于随心所欲的人治管理,而不是在打好固定靶基础上打飞靶。简而言之,要搞好管理科学化和管理复杂化的“两化融合”。

运营工作心得8本学期学习的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作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运营管理也可以指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企业运营管理,向我们明确展现了企业生存盈利的关键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企业的运营管理的良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果。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观察,可以说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有未来,关键就是能否找到并且实践好适应企业经营需要的企业运作模式并不断完善、优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运营管理有了了解,运用有了初步的掌握,同时对于运营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就综合体现在成本、服务、时间、客户、质量等关键要素的指标体系上,这些都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市场运营能力。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成为了运营管理的对象。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以上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

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在实际运营管理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构成了现代企业的重要生存环境,这些因素促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的改变企业运营的生态圈。

学习中我们做到了立足管理来讨论运营问题,通过课件、案例分析对这门课程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课程中涉猎了许多方面,如质量管理、需求预测、产品设计、运营安排等,都是在工作中已经认识到的企业核心活动,对工作有很强的实用性。学习运营管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通过学习掌握了许多运营管理的使用技巧。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会有自己贡献的一份力量。

运营工作心得9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安排的工作过程;组织是为了取得最大的成功而分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并协调员工与任务、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就是对组织内全体成员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从而激励员工产生高绩效的活动过程;控制是按照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组织的人、财、物、信息等有形无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协调与控制,使得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从而使组织的目标计划如期最优实现。

如何如期最优实现组织目标。覃曦老师在《全面运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的课程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逼真的讲解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一、组织必须有明确的既定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的目的,它是管理者和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是组织决策、效率评价、协调和考核的基本依据。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为一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如包装公司是为了满足洋河酒厂所有成品酒包装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目标是组织的最重要条件,无论其成员各自的目标有何不同,但一定有一个为其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任何管理系统都应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确定,或者混淆了不同的目标,都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把制定目标作为首要任务。

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

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运用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使企业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设计好蓝图,制定一个科学的流程,根据流程制定具体的标准化,然后再制度化,并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

三、全员参与管理,目标管理

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靠总经理制定好的战略规划,也不仅靠某一部门领导的个人能力,而是要依靠组织中所有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组织要让全体成员参与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制度是把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转化成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它是通过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来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作为对组织成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标准,从而使对组织成员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如何强化员工自我管理控制,主要措施有:

(一)、目标要体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员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载体,同时他们也有个人目标的追求。只有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达到完美契合时,才能在员工的内心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自我约束力。实践中,有些组织确定的目标体系只是对组织任务目标的简单分解,而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利益,这只是传统的任务管理,而不是目标管理。这种任务目标是不可能激发下属的行为动力和自我约束力,员工只会敷衍地完成任务而已。

(二)、强化员工参与管理。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实现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参与设置目标可以提高目标接受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参与式的目标设置能带来更高绩效,参与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高了目标本身作为工作努力方向的可接受性。实施参与管理,能够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也是满足员工受人尊重、信任的高层次需要。这样为每个部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执行力和控制力的开展工作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也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较好的协调、配合、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可以使员工了解组织的远景规划和发展目标,了解个人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价值所在,了解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个人目标实现的意义。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个人与组织的一体化,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参与管理要特别注意引导,要反复把公司当前的目标传达给员工,使员工的参与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在实践中,要根据员工的文化程度和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管理。对文化程度较低、经验不足的员工采取控制型参与管理。主要由员工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局部建议,经过筛选后,由上级协助下属确定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对文化程度较高,又有相当参与管理经验的员工采取授权型参与管理。主要是由员工提出问题,而且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得到上级认可后,被授予相应的权力,以员工为主完成,并予以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建立一整套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积极性,让有能力、多做工作的人多得奖励,没有能力的、不做工作的人不得奖励,强化员工自我管理,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最近几年,洋河酒厂发展势头强劲,制曲、酿酒、包装等车间都在扩大生产产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量向全国化市场稳步推进,每年都以近50%的速度增长。洋河三大品牌越来越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后勤保障能力也随之增强,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市场投诉相比过去越来越少。如此好的发展态势,对洋河酒厂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挑战。面对大发展,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加强管理,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大。如何打造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夯实每一个环节,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今后的工作,我们更要头脑清醒,作为管理人员更要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要紧跟公司要求,做精益生产的带头人,不断地总结、改进工作方法,带领好团队建设,认真培养技术力量和管理骨干;不断地改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强化基层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包装材料损耗和费用控制。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有本位主义、官僚作风,要善于与上、下属和相关部门沟通,要把深入班组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秩序,使包装生产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成为公司最放心的地方,在洋河酒厂大发展的道路上走在最前列。

运营工作心得10本学期我们从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现状,运营管理的作用以及运营管理的绩效评估,如何运用excel求解运营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运营管理的基本流程,和运营管理的计划部分等方面系统的学习了企业运营管理这一门课程。

企业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生存赢利的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能否找到适合企业经营需要的企业运作模式并不断完善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有未来。我认为,就目前中国企业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善于吸取经济变革的新因素,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长时期内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投资回报率,为企业创造出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在管理学课程中我们曾经学到过,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就综合地体现在Customer(客户)、Qulitity(质量)、Time(时间)、Cost(成本)和Service(服务)等关键要素的指标体系上,这些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市场竞争能力。而运营管理,正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使得大量生产要素转移到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通讯、公共事业、保险、金融和其他服务性行业和领域,传统的`有形产品生产的概念已经不能反映和概括服务业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形式。因此,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逐步容纳了非制造的服务业领域,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的提供。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

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它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因此,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运营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也使运营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体系更加完整。

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这学期我们在企业运营管理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了立足管理来讨论运营问题。老师讲授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生产和制造的计划与控制。因此,对于我们中那些将要投身公司或运营管理领域的同学们,以及想要从事与运营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并面临运营决策挑战的同学们们,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们从一学期的企业运营管理学习中获益匪浅,因为这门课在阐明概念、提出问题的同时也介绍了许多运营管理的实用技巧。老师为展现了运营职能在企业组织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以及是运营领域中所有岗位上的每一位经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知识。

作为刚开始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和问题。老师尽可能的为我们介绍运营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甚至一下颇具技术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这门课程涉及的许多方面,如需求预测,产品设计,设施选址,运营安排与质量管理等,皆为大多数企业组织的核心活动。因此,无论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学期我学到的知识都会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