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基础知识范文

茶文化基础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品质的高度

在很大程度上,奢侈品的高价位与高品位取决它们的高品质,比如LV包,不仅美观,而且用上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容易坏。法国葡萄酒亦然。Dustinz是一个铁杆葡萄酒迷,他说,在法国,酒庄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葡萄产地、酿酒用的葡萄品种、酒精浓度、葡萄汁糖分、酒的发酵方法、酒的储藏等等都有几近于严苛的规定。曾有一家酒庄,为了提早上市,将酿好的酒加入新酒中以提高酒精浓度,这一做法被曝光后,这家酒庄很快就受到法律的制裁,遭受的打击也是致命的。“而在中国的茶叶生产中,这最多算是制造工序的不同,从未见过有茶企受罚,更不用说付诸法律了。”他说。综观中国茶产业,质量问题的确是制约茶业发展的掣肘,而奢侈品必须是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产品高品质基础上的,若撇开茶叶质量,一味地在表面上做奢侈品的文章,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此外,业界也有人认为,不是说纯手工制作的茶就算是奢侈品,必须以茶叶的安全卫生质量为基础(这也是所有茶叶的根本所在),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创新制茶技艺,从每一道制作工序的细节入手。从深度上挖掘茶叶的品质,从品质上保证它达到奢侈品的高度。王启联指出:“不仅要实行标准化栽培,保证生态绿色、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还要培育新的高端特色品种,如由茶树的室外栽培转向室内培育,人工营造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室内环境,以保证每一片茶叶都做到精益求精。”。

品牌的打造

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多数都是冲着牌子去的,也许消费者并不在于奢侈品本身成本是多少,但是奢侈品的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外界传达高端、高品位形象的符号。“有新闻披露说,一个LV包就算用最好的皮料做,成本也不过千元,但售价为什么都要几万元?这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Dustinz说。从这一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花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去购买奢侈品,其缘由正是出于对奢侈品品牌的认同。然而,当前中国够得上国际水平的茶叶品牌有几多呢?上海锦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认为,从目前中国茶产业现状来看,只有个别有一定品牌价值的茶叶品牌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样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只是少部分企业根据自己的定位涉足奢侈品领域,如四川竹叶青茶业、八马茶业等。

看来,万流归宗,症结还是在于品牌。

“营销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认知大干事实’。”许孙鑫说,消费者是塑造品牌的关键,茶企要塑造品牌,应是建立在销量基础上的,只有销量上去了才有消费者,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认可度决定着品牌影响力大小。杨光辉也认为,做销量与做品牌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这也是当前许多中国茶企打造品牌不得法的具体表现。“做响、做大、做强品牌,大家都在喊,当然这也是茶企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要去如实地解决问题。做响,即提升品牌认知度,能否做到品牌的家喻户晓,能否做到妇孺皆知;做大做强,即品牌的忠诚度,能否做到拥有多而广的忠诚消费人群,能否让他们的忠心坚如磐石。为何‘苹果’系列的产品一推出,就有那么多‘果迷’们半夜排队争相购买,就是品牌忠诚度使然。”他说。因此,他建议,茶企打造奢侈品必须先深耕国内市场,待在国内站稳脚跟后,再走向国际。“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前期也是先立足国内,把国内市场占有率做到30%以上,然后再‘出国’,通过卡萨帝走高端路线,走‘曲线救国’的路线,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都是很难做大做强的。等做到高端品牌之后,哪怕不说是奢侈品。自然也是公众心目中的奢侈品了。”

许峰胜对于中国茶企打造奢侈品品牌有别解,认为茶企可以“借船出海”。他举例说,源于台湾的高级化妆品品牌“肯梦(AVEDA)”,顾客到店,服务生就会奉上一杯“福康茶”,后来福康茶变成它们的产品,比自己的很多化妆品卖得还要好。“中国茶要成为奢侈品,可以尝试做OEM,LV也可以找国内茶企代工卖武夷岩茶啊!”他说。

文化的灵魂

前面我们曾提到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背后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而中国茶尽管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是缺失深厚的品牌文化,因而如何将中国茶自身的悠久文化与茶企品牌文化对接起来才是关键。“中国茶企如果加以品牌包装,就有希望成为奢侈品品牌。”许峰胜说。这里的包装并不是产品的包装,而是品牌的文化包装。

进军欧洲奢侈品市场的“五虎将”之一的三和茶业,前不久刚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UNESCO)回来,它是作为“茶文化”交流大使为第九届中欧论坛提供茶艺服务。“这次我们在论坛的茶歇时间给与会人员泡茶,展示中国的功夫茶茶艺。有不少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中国功夫上,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喝茶还要用闻香杯。而我们到法国去开店,并不是为了要卖贵的茶,而是要把中国茶文化借中国茶介绍给法国人,就像他们把法国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介绍给我们一样。”执行董事许乔珊说。她认为,三和与其它四家安溪铁观音品牌茶企在巴黎圣日耳曼区开店,是为了把中国茶文化带入欧洲市场,而非纯粹是为了卖茶。而圣日耳曼区高端人士比较集中,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更容易、更快地认识和接受中国茶文化,进而再认识茶企品牌。此外,她本人也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之一。她说,她也常常会去逛LV、GUCCI等商店,进店不一定要买东西,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感受店堂装饰、服务态度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等。“文化就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一种无形的东西,奢侈品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在欣赏或是使用的时候。就会将很多感觉联系在一起,这些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达的。”

篇2

一、量刑规范化与刑事抗诉工作目的性探究

目前通说认为,量刑建议权是指检察官在办理公诉案件审查过程中,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代表检察机关建议审判机关对被告人处以某一特定的刑种、刑期、附加刑及执行方法的一种求刑权。它具有主动性、相对的主观性等特点,不具有最终结论性,是公诉权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刑事抗诉则是指检察机关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要求审判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或裁定予以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是纠正法院量刑不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法定手段。然而当前实际状况是刑事抗诉案件数量少,多数案件法院改判率低,抗诉效果欠佳。检察机关使用量刑建议权,能够帮助法官发现和认定可能影响量刑的各种证据材料,如被告人的性格、年龄、前科、成长经历、发案细节、犯罪后的态度和表现、被害人的情况以及国家或社会可能提供的最有利于实现刑罚目标的条件等,在不同被告人和不同的刑事案件之间,基本保持量刑种类和量刑幅度的大体均衡,体现出“比较的正义”,为实现刑罚的最佳效果创造条件。

由此笔者认为,量刑建议与抗诉制度同属审判监督手段,具有天然的矛盾性,即量刑建议采纳率的高低,影响到检察机关抗诉率的高低,但立法者对于两者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法官的量刑形成监督和制约,遏制“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罚”等审判不公现象。一个属于判前监督,一个属于判后监督,判前监督得当,自然不需要抗诉这种事后监督的弥补;反之,抗诉工作开展的好,可以促使法官自觉规范量刑,二者的价值追求都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这就要求公诉人理直气壮地根据案件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提出量刑建议,促使法院认真对待和充分考虑检察机关的建议,抑制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如果法官对合法合理的量刑建议不予采纳,检察机关可以以量刑建议为标尺,依法提出抗诉。但就目前而言,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因此提起抗诉,还有很多顾虑。

二、量刑建议实施以来对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工作的影响

就目前量刑建议实践情况来看,全国在“面”上推广效果向好,“纵深”效果远未实现。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实际效果堪忧,与制度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直接影响了抗诉工作的开展。

(一)量刑规范化对刑事抗诉工作的现实影响

目前各地检察机关运用量刑建议、法院采纳量刑建议的情况比较复杂,难以作一概评价,各地媒体或检察机关内部文件中量刑建议的采纳率动辄90%以上、甚至达到100%,似乎只有这样的数据才能体现检察机关的工作实绩,实则不然。1997年刑法中大量存在刑期幅度过大的问题,如果量刑建议仅仅是在法定的范围内缩小一点点幅度,那么建议的质量是不理想的。而受量刑规范化的影响,各地检察机关本来就不高的刑事抗诉案件数量及抗诉改判率,更呈现减少趋势。以河北省为例,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其一,河北省高级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试行)》束缚了一些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不可否认,“省高法实施细则”为公诉人的量刑建议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法官量刑的随意性。但因其条文规定量刑幅度过大的瑕疵,给法官留出暗箱操作,办理人情案、关系案的空间,合法却不适当量刑,让公诉机关又找不出充足的抗诉理由。这就导致以前能抗诉的案件,现在检察机关抗诉的几率反而小了。这种现象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法官采纳了公诉人的量刑建议,但与检察机关期望的量刑幅度存在差异。例如,目前各地的量刑建议一般是幅度刑,如建议判处甲有期徒刑三至五年,实际上公诉人内心认为甲应当判刑四年左右较为客观公正,但他通常不会直接提出四年的建议,[1]而以四年为中心确定一个范围,最后法官判处甲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而同样的案情,对另一案件的被告人乙,公诉人还是提出同样的量刑建议,法官却判处乙有期徒刑五年。这时检察机关认为法院对甲或乙其中一人量刑不当,想提出抗诉,但比照“省高法实施细则”,法官量刑在规定幅度内。况且法院也采纳了公诉人提出的量刑建议,使其没有理由再去抗诉。另一种情况是法官不采纳合理的量刑建议。公诉人想提出抗诉时,法官总能为量刑结果找到理由。因为细则规定的幅度太大,其中总则罗列了二十多种法定酌定减轻从轻、酌定从重处罚情节,法官据此计算出一个迥异但差别不明显大的刑期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情况只是量刑规范化“不规范”的冰山一角。

其二,传统因素对抗诉工作的影响主要在于:一是法院系统内部受业绩考核指标的影响,普遍存在案件报送请示情况。为避免改判风险,基层法院对拟判无罪案件或预计检察机关会提出抗诉的案件,倾向于请示上级法院后再做出判决,这时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很难得到上级法院的支持。二是上下级检察院之间对抗诉案件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基层检察机关很可能得不到上级院的支持。而公诉部门的考核指标与法院的判决结果紧密联系,为了追求“无罪判决最少化”、“判决改变最少化”的目标,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一些检察机关在与法院存在争议时,首先考虑的是法院会不会改判,若认为没有改判的可能性或改判的可能性较小则不愿冒险抗诉。这样导致检察机关一般把抗诉的重点放在量刑畸轻畸重的案件上,公诉人对判决书的审判决结果、轻诉讼过程,而对法院改变指控案件事实、性质的,没有细查深究原因。此种在法、检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减少了抗诉案件的几率。

(二)量刑规范化对抗诉工作影响的辩证分析

目前河北省量刑建议开展过程中,对抗诉工作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于:量刑规范化的相关文件[2]本身规定过于宽泛,法官自由裁量权“合法化”增大,致使检察机关抗诉时顾虑增多,抗诉成功率低,审判监督工作陷入被动。

第一,实施细则规定本身的问题。“省法院实施细则”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细则列举的二十六种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中调整基准刑的幅度过宽。如大量存在可以减少或者增加基准刑的10%、20%、30%、40%、50%、60%上下或区间的比例,因律师、公诉人与法官对量刑情节轻重认识上的不同,其调整基准刑的幅度就不同,这样在规定的法定刑区间也会出现相差较大的刑期;二是十五种量刑罪名中确定基准刑的幅度过大,同样产生上述问题。三是对罚金刑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缓刑适用规定,造成实践中法官判处罚金、适用缓刑随意性大,给抗诉工作造成难题。四是细则部分内容已经陈旧。如《刑法修正案(八)》更改了累犯、盗窃等内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未成年人、刑事和解等从轻量刑情节,河北省已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提高为七千元、七万元,在细则中都尚未体现。

第二,法官量刑过程的神秘化。目前河北省内各地的刑事判决书中基本没有对量刑情况的详细说理,量化分析判决的质量相对困难,公诉人在决定是否抗诉时分歧大。从笔者所在的唐山某区司法实践来看,每年近三百起公诉案件,法院判决的宣告刑都是在法定刑的幅度内,看似并未超出自由裁量范围,检察官在量刑建议未被采纳时,也很难以判决“畸轻畸重”为理由进行抗诉。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行使要求程序公开,这样在法庭调查和辩论阶段,公诉人和辩护律师除了对犯罪事实进行举证质证外,还要单独就量刑事实,即是否具有法定的从轻、减轻的量刑情节进行举证和辩论。法官应考虑检察官、辩护律师提出的量刑建议和意见,必要时还要向社区、单位等方面了解情况,最后综合各方面信息作出量刑判决并说明理由。这个过程使量刑活动在法庭审理中予以公开,控辩双方对量刑的辩论体现了诉讼活动的民主性和公正性。如果判决书不能体现这一过程,办案的检察官很难从中直接找到确凿的抗诉理由。

三、修订量刑指导意见,发挥抗诉监督功能的一些建议

量刑建议权与抗诉权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审判监督的可操作性,树立检察机关威信、实现司法公正。笔者认为正处于探索阶段的量刑规范,暂不宜列入检察机关内部考评指标,自缚手脚,对于前文阐述的问题可从以下层面修订完善。

(一)建立健全量刑规范化实施的“硬件与软件”

笔者本着合法实用、大胆创新、层次推进的原则,建议如下:

其一,由省一级审判机关、省一级检察机关联合制定《实施细则》。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量刑实施细则多由法院单独制定,但量刑规范化改革毕竟不是法院一家的事。中央支持推进这项司法机制改革的目的是督促法官量刑公开透明、均衡公正,这样一部直接关系到被告人量刑轻重裁判标准的细则,仅由法院关起门来自己制定显然是不科学的。检察机关参与这样重要文件的起草制定也是一种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

实施细则的修订可以“省法院量刑细则”2010年的版本为基础,按照《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加以细化、规范。如累犯、刑事和解、盗窃、犯罪、河北省诈骗罪的立案标准等变化、在细则中都应有所体现。同时,适时分批次增加缓刑、罚金刑的相关规定,以及信用卡诈骗、贪污、受贿、等常见犯罪的量刑幅度标准。新的量刑细则原则上禁止市一级以下(包括市一级)法、检部门另行制定量刑实施细则,以保证量刑在全省范围内保持一定的均衡性。

其二,省级检察机关和法院联合成立非常设的量刑规范化改革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可由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与法院刑事法官中德才兼备的人员兼任,办公机构设在省一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这样设计是与审判监督职能相符合的。该机构的职责是依法统一解决全省量刑规范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工作包括:对各地量刑规范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调研,对比研究量刑建议与判决宣告刑,总结量刑特点和规律;对年度量刑实施细则情况向立法等部门专题报告;提请对量刑规范化文件的修改意见等。

其三,检察机关与法院协商,探索推进量刑建议说理写入判决书。在笔者所在地区,法官对辩护律师关于定罪和量刑的观点会作出评析,而对于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却置之不理。量刑由法官单独进行,抗辩双方被排除在量刑环节之外,无法了解量刑的过程。这种法官“秘密量刑”方式明显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量刑辩论程序的规定不符,亟待改进。这项工作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于法官未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检察机关可以要求其出具书面的不采纳量刑建议说理书。如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则可以要求法官在未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时一律出具说理书,随判决书一起送达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如认为说理不充分或裁判不公的,可以提起抗诉。第二步是对于检察机关在“省法院量刑细则”十五种罪名幅度内书面提出的量刑建议,判决书要对量刑建议进行评判,阐述采纳、不采纳、部分采纳或部分不采纳的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检察机关据此判断法官判决是否属于“畸轻畸重”,确定是否采用抗诉等手段履行审判监督职能。

(二)建立量刑建议与抗诉工作之间的衔接机制

在量刑建议不被采纳时,检察机关在何种条件下应当行使刑事抗诉权,这就需要将量刑建议制度和抗诉制度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司法实践要求的抗诉标准。本着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笔者粗浅设想是:由省一级检察机关制定抗诉标准,内容包括总则与常用分则罪名。同时分批选取典型并具有指导意义的成功抗诉案例,在以案说法中细化抗诉要素,作为下一级检察机关开展抗诉工作中的参考。抗诉标准抄送同一级审判机关,给刑事法官以事前“预警”。因实际办案中涉及的犯罪远多于量刑建议规定的十五种罪名,抗诉标准应当“适当扩大”罪名的范围,如增加贪污、受贿、等常见、量刑争议较大而“省法院量刑细则”又没有规定的罪名。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提起抗诉的条件,及时纠正裁判不公;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法官慎重量刑,因为法院为维护其判决的权威,自身也在追求判决的均衡性,如果法官比对检察机关制定的抗诉标准,发觉这样判刑检察机关很可能要抗诉,那么在量刑时会更加审慎。当然,抗诉标准只是当前量刑规范化不够规范的权宜之举,检察机关“抗诉标准”的远期目标应当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中抗诉的标准,即公诉检察官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的量刑建议,法官无理由不采纳的,检察机关即可以提出抗诉。

(三)探索共同培训刑事司法人员新模式,培育法律职业共同体

为继续推进量刑规范化建设与抗诉工作的完善,需要我们做好人才的培训。具体建议为:一是检察机关内部要加强对公诉人才的重点培养,纠正“抗诉伤和气、胜诉伤感情、败诉丢面子”的错误思想,建立公诉人依法量刑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使公诉人提出的量刑建议逐步由较大幅度刑转变为较小幅度刑,不断提高量刑建议的质量。法院裁判后,办案检察官应当及时对是否采纳量刑建议以及量刑理由进行细致审查,定期对辖区法院判决中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着力在量刑情节等方面寻找抗点,增加抗诉的针对性,以抗诉促使法官对被告人审慎、公正判刑。二是开展对公诉检察人员、刑事审判人员共同的量刑工作培训,视效果逐步吸纳部分律师参加培训。这样可以破除现有各系统内分割在职教育培训的弊端,便于量刑规范化工作的开展。

四、结 语

目前刑事审判领域存在“隐性”的量刑不公,在这些案件中,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或者抗诉改判的数量只占很小比例,人民群众对审判不公的意见很大,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文件中明确支持检察机关参与量刑规范化改革,而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新增了量刑辩论程序,完善了抗诉制度,表明中央对检察机关开展审判监督寄予厚望。量刑建议权使用得当,可以为重构抗诉机制提供良好契机,确立检察机关威信;如流于形式,甚至自己放弃,势必对抗诉制度造成负面影响,亦是对司法不公、法律监督职责的不作为。因此,检察机关应该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量刑规范化改革。

检察机关参与量刑规范化改革与抗诉的终极性目标都是为了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性,阶段性目标是构建统一的执法标准,作为检察机关审查法官量刑是否适当,是否据此行使抗诉权的重要依据。量刑建议与抗诉权的运用是否有效,不能迷信表面的采纳率和抗诉率,只有实现公正的刑罚,才能确保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效果,真正达到刑法惩罚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

注释: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茶文化;传承与弘扬

说起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茶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并且雅俗共赏,无论官宦人家还是市井小民,都有饮茶的习惯。同时,茶具有独特的回甘味道,在烹茶过程中又有诸多的讲究,手法精细,这与古代中国的儒、释、道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茶在古代中国,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饮料,其中也赋予了相应的内涵,所以茶文化已就此诞生,并流传至今。中国的茶,最早起源于官宦,在唐宋时期进入顶峰,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战乱纷争,茶文化逐渐凋零,在当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兴起,茶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人们淡忘。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重塑茶道,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本入手,将茶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中去,我们知道,孩子们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就是学龄前的这一时段,如果我们能够相应的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那么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同时也对我们国家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上三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茶叶就己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在茶叶逐渐发展和弘扬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属性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总的来说,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追求中庸的儒家精神。茶文化,最讲究淡薄的心性,在整个烹茶的过程中都需要张弛有度,尽可能的放缓速度,享受整个茶事的过程,饮茶时也要浅酌慢饮,体会茶中所飘散的清香,品味茶叶的苦涩以及苦涩之后的回甘,让饮茶成为精神上的享受,提升人的心性。其次,茶文化的内涵还体现在讲求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种茶的过程中,茶农充分的顺应自然,讲究茶树种植的温度、气候、土壤、水质,采茶也要选择相应的季节,炒茶也需要定制的器具以及火候的掌控,泡茶的水也讲究以钟乳石之水为上水,山洞溪水为中水,井水为下水,按照特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茶的品质不受破坏,追求顺应自然,从而体现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第三,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在顿悟内省的佛家精神,佛家精神讲究禅意,崇尚修行与内省,所以茶就成为了僧人最好的饮品,进而被赋予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1.2茶文化的功能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的内涵的分析,茶文化的功能也就十分的清晰了。茶文化不仅是茶本身的文化,而是千百年来先人不断赋予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儿女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增强民族荣誉感,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2茶文化对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

2.1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精神的培养与继承。所谓茶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和”,这里所说的“和”指的就是和平、和气,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于礼数的把握,要对人谦和,为人谦逊严谨,注重礼仪。在学前教育中,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学习或了解茶文化,那么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就能够更加的注重礼仪,处事心态平和,为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做到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2.2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行为上的规范和约束。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凡事有度,点到即止,体现在做人上就是凡事留有余地,绝不咄咄逼人。同时,茶文化还讲究“清韵”,在人生中应该光明磊落,清高正直。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多数的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不可避免的让孩子受到了太多的溺爱,性格过于的偏激执拗,处事毛躁任性,将茶文化植入到学前教育中,就能够更好的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处事有度,做事磊落,知道约束自我,从而更好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2.3知识的学习与丰富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知识的学习和丰富。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其知识包罗万象,例如茶树的种植和采摘,这就蕴含着地理与气候知识,茶叶的品鉴也同样包含着对于审美的选择。由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和茶文化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就能够从更本上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加强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个人素养。

3学前教育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策略

3.1以游戏为主体,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一游戏为教学主体,激发幼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首先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基本需求。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能够集中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如果教师想要孩子们普及一些基础的茶叶知识,就可以利用组织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安排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教师做老鹰,孩子们做小鸡,并告知孩子们一些茶叶基础知识,如果老鹰抓到了小鸡,那么就只有准确的说出茶叶基础知识才能够被释放,重新回到游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首先就更加具有兴趣,而游戏的开展又充分的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晰,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游戏,不让教学活动显得乏味枯燥。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分组答题的形式学习茶文化知识,小孩子们的好胜心强,竞争机制的引入在极大的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们的学习思维,让孩子们的头脑迅速转动,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2以动画为辅助,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以动画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动画片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十分具有教育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能够发现,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精力是最为集中的,并且对于动画情节有着更好的记忆力和还原度,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项感觉器官的组合应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所以,想要在学前教育中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就应该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动画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动画片,从而使孩子们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更好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3.3以实践为基础,展现幼儿学习成果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从而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考察孩子们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孩子们真正的学到知识。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茶道实践,在学习之后,让孩子们模拟烹茶的过程其中包括茶具的选择、泡茶水的选择、以及泡茶的方法和步骤,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们还太小,所以教学的成果不必太过奢求,主要让孩子们体会的是烹茶时的过程,并且要时刻的注意安全问题,做好安全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茶理实践,茶理的实践,其实更具挑战,这不是对于烹茶过程的考察,而是更多的看孩子们的心境,因为个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设置标准,随行就好,观察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变化,才是考察茶理实践的最好方法,最终,通过这种教学成果的展示,得以在学前教育中弘扬和传承茶文化。

3.4以父母家庭为保障,提高幼儿学习可能性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父母家庭为教学的保障,提高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这些是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将家庭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是孩子们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得到家长和孩子们家庭的支持,那么开展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也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求家长也行动起来,在家中带领孩子们喝茶、泡茶,利用这种实践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于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茶的品行以及不同的烹茶方法,并且给孩子以讲故事的方法传播茶道知识,让孩子们理解茶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总会有犯错、低迷的时候,家长在纠正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茶文化告诫孩子们要温润和有礼貌,看到茶叶在杯中的起起伏伏,让孩子们能够重拾信心,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心理接受茶文化,同时也乐于学习茶文化。只有这样的家校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茶文化蕴藏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从而将茶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下去。

4结论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璀璨绚烂的篇章,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却逐渐的被人们遗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样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弘扬开来,将中国的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成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先锋,使中国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龚春艳.论中国学前教育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福建茶叶,2016(4):263-264.

[2]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97-101.

篇4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旅游类专业 茶艺基础 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 ),女,四川宜宾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饭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

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 “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