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
1风险管理计划编制
在某项目初期,风险管理小组编制了风险管理计划,具体描述项目如何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我们采用会议的方式来制定风险计划,全面考虑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制定了充分的风险管理计划。
在计划中,我们确定了基本的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和我的项目实践,定义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估计了风险管理的时间和费用,并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了项目计划,把风险管理成本纳入了成本费用计划。
2 风险识别
在识别风险时,要尽可能包括以下人员:项目团队、风险管理小组、客户、项目经理及其他专家等。对风险的识别要分辨出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究竟是什么风险。
在某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团队风险、外部风险以及其它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无法解决的项目技术难题,不能跨过的技术障碍;团队风险主要指项目团队的稳定问题、人员流动、缺乏合适的技术人员等;外部风险主要指资金是否能按时到位等;其它风险主要指相关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风险。
在识别了上述风险后,我们还确定了这些风险的基本特性,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方面,形成了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以便进行风险分析。
由于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很可能不断发现新的风险,因此风险识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在常用的风险识别的工具和技术中,一般采用头脑风暴法,但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往往采用访谈法。
3 定性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包括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例如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或风险应对,项目经理或上层领导可以重点关注优先级高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项目的绩效。风险名称
风险描述
风险概率
影响
风险值
范围扩大
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用户有可能根据业务需要增加需求,或者是增加以前遗忘了的需求。这会对项目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65%
2
1.3
技术障碍
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深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会对项目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30%
2
0.6
表1 风险优先级矩阵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的。在风险分析会上,参会人员除了项目干系人外,我还请来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请他们给我负责的项目把关提供参考意见。在确定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风险的优先级是一个指标,其高低反映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我们一般采用风险优先级矩阵来评定风险的优先级。在表中,
风险值=风险概率×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障碍方面的风险值为0.6,而需求增加的风险值为1.3,因此,通过风险优先级矩阵,可以看出各个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项目经理和上层领导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风险值高的风险上。
4定量风险分析
常用的定量风险分析输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是风险定量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项目管理计划中关于风险的内容包括在量化风险的时候,必须考虑风险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预算与活动,风险类别、RBS、以及项目干系人对项目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还包括经过风险识别、定性分析后的更新的风险管理计划。
2组织过程资产
公司(组织)在进行定量风险分析的时候,可以参考公司(组织)历史上对同类项目或其它风险定量分析的成果、风险数据库以及其它组织资源。
5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开发备用的方法,针对具体的风险制定某型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减少项目失败的威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就是在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过程后,根据定性、定量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并确定风险应对责任人,重点对有资金支持的风险负责。在实际的项目实践中,范围扩大发生的情况最多。我遇到过一个项目,项目都快结束,客户突然要求扩大范围,这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风险不仅有负面的风险,还有正向的风险(即机会)。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般而言,对于负面风险一般采取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分担等方式。
6风险监控追踪
风险跟踪主要针对主要风险。对于大中型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风险跟踪非常必要。把主要风险列一个清单,项目经理随时掌握主要风险,可以使项目经理的头脑中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的意识。
7结束语
本文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作者本人的项目开发和管理实践经验,从风险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定量分析、编制风险应对计划、风险跟踪监控等各个方面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论述。作者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实际的项目环境、条件,成功地进行了风险管理,对项目的成功研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祁世芳,贾月阳.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1).
关键词: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32-02
1 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 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 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 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 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 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 项目风险的识别
4.1 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
4.2 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 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 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 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 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 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如原型化、可靠性工程学以及某些项目管理方法等设法避开或转移风险。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框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7-02
1 引言
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强调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的强大工具。内部控制体系中核心环节之一的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列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 IIA《标准》确定了风险审计的方向。
2 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提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要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改变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
2.1 以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战略目标,将企业风险的关注点引向战略问题;其次,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最后,还强调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包括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等内部控制的全部领域。可见,ERM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一切风险。
IIA通过修改内部审计定义加速了它的发展并使其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它是传统审计的发展,赋予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保证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让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框架直接联系,实现协同效应。IIA《标准》对风险审计的规范和指导,极力倡导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要在风险环境分析、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控制、风险信息沟通和管理系统监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审计过程的行动指引
全球化、技术更新、资本重组、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管制等因素使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同时承受相应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对价值的破坏或增进,风险与机会并存,管理层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把握住适合的机会。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定下四大目标: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在这些目标指引下,风险管理过程就是要合理保证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实现目标的程度。依据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目标基本一致。
COSO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风险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控制风险的地位,也提高了风险评估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企业目标分为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内部控制目标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的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及一段时期内执行质量的评估,要求在企业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取得实效,广泛收集有关经营决策和风险状况的信息,评估各个待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而确定审计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焦点体现在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使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
2.3 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和相关审计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的结果,结合重要性判断来判断整个企业的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2.4 以企业战略为审计起点
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要把握好企业战略和长远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从战略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展开风险分析, 确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保持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审计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2.5 以风险识别为审计主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识别为起点,通过事前分析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并辅之事后总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检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的过程,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风险识别运用到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结合运用。
2.6 以风险评估为控制手段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帮我们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等方面风险,并重点考虑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经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战略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重要客户是谁,人力资源素质怎么样,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如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所谓分析性复核,就是以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包括这些比率异动及与预期数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的总体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评估过程中,还要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 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过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3.1 理解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且反复相互影响,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与经营管理活动交互存在。我们看到,风险和机会有时会互换,也是动态过程,如果把握不好,机会将变为风险,如果控制及时,风险也会转化为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帮助管理层有效处理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经营方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例如,风险评估促进风险应对,并影响控制活动,突出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复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3.2 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并提出建议。所以,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我国学者黄园园提出,企业管理活动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活动三个层面,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通过作业活动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和自我控制评价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和管理薄弱环节,进而向战略管理层或管理控制层提出管理建议,在战略层做出决策后向管理控制层或作业活动层提供管理咨询,并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协调作业活动层的改进工作。
3.3 风险导向审计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过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在于其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
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风险导向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风险暴露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察觉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协助建立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确认阶段,内部审计使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促进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在风险管理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在风险管理融合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
当然,在不同风险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这种逻辑思路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不断调整审计目标和重点,发挥不同的职能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与风险管理机制相融合,其审计模式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应随之相应调整。
4.2 建议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与西方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面临着同样经营环境和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为全面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基础。
【关键词】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风险转移
一、目前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1.投资前风险规避不足
风险投资的操作经验,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项目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在项目尽职调查阶段对很多风险估计不足,一般较少使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而且对估计到的风险处理和控制办法并不得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规避不力。另外,由于经验不足,在投资协议的拟定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控制投资风险的需要,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2.风险投资方和风险企业存在着比较大的信息不对称
按理论来说,由于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介入了风险企业的管理,使风险投资相比其他投资方式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公司普遍存在着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不仅缺乏完善的制度,更严重是创业者对治理结构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例如很多创业人员认为自己是老板,不愿意向风险投资股东公布相关信息。因此,风险投资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存在很大的障碍。另外,中国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加重了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对投资风险的控制。
二、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分布特点
1.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风险企业资金不足,陷入财务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与中国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有关。中国风险投资初期不太注重联合投资,通常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一家企业。在投资时,风险投资比较重视进入价格和所占股份,对项目发展所需资金往往缺乏细致分析,造成投入资金不足,或者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实际情况与预测发生较大偏离,使投入资金难以支持项目达到投资时所期望的经营目标。按照风险投资理论,风险投资应该是接力棒式的投资,但在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较少愿意接下其他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因此造成创业企业第二轮融资困难。这样出现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所投项目缺资金,但该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担心继续投入资金后,投资风险变大,因此不敢继续投资。而其他投资公司又觉得你都不愿意增资,肯定是项目不好,所以也不愿意接手和投资于该类型的风险企业。使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既退不出去,又不敢追加投资,陷入两难境地。
2.产品结构单一造成风险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差
中国很多高风险项目的产品结构及业务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当相关市场变化或者竞争激烈时,收入就受很大影响。还有一些项目由于产品定位超前,原来定位的市场成长缓慢,而企业没有其他替代产品和收入来源,只能空等相关市场的发展,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形成风险。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缺乏长远规划能力是目前中国风险投资项目的主要风险之一。
3.公司治理落后,管理能力低下
中国多数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不规范,造成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经营成本得不到控制,影响盈利。投资企业缺乏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致使投资企业常常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信息屏蔽,加大信息不对称,也加大了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
一些创业者存在道德风险,特别是当技术出资方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时,往往会出现人为提高企业经营成本,或者采用转移资产等方式获取私利的现象。
4.财务风险影响了盈利
风险企业财务方面的特征也有比较多的共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企业的应收帐款比例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三、风险管理的方式与应对策略
1.管理方式
第一,采取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在投资协议中增加对风险投资的特别保护条款。对于在投资前投资协议中相关约束条款缺乏的项目,在投资项目增资或者其他事件发生时,应当利用此契机,作为谈判的条件,加入新的约束条件,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控力度,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发生。由于创业企业一般急需第二轮的融资,所以风险投资公司如果愿意给该项目继续投资,在与创业者做增资谈判时,由于在谈判时处于有利地位,可以把加入的相关条款作为继续投资的前提,从而加强投资协议中的监管条款的效力。
第二,推进投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风险投资公司必须有意识地推动风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培育风险企业对规范化管理的意识。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责权利,以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制约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第三,以提供增值服务契入监管。根据中国创业者的文化习惯,中国风险投资方应该对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采用灵活的策略。要与被投资企业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多提供管理咨询,帮助引进客户、合作伙伴等增值服务。用服务来换取投资企业的配合,从而有利于对被投资企业信息的及时掌握,做好对其风险管理和监控。
2.应对策略
首先,对于资金不足的创业企业,或前景基本不看好的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其财务状况,对已经或者将支持不下去的企业,建议风险投资公司及时采取休眠、合并、清算等方式止损;对尚存在发展前景的企业,要密切关注其财务情况,防止创业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在市场开拓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为其寻找技术、市场、资本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于发展前景较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应积极帮助联系贷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也可追加投资。
其次,对于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建议尽量拓展产品线,或者适当改变经营策略,开辟新的赢利点。对尚在产品开发阶段的企业,应对其产品潜在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建议在其开发过程中,增加产品宽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并随着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品方向和经营模式。
第三,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企业,应加强与管理层的协调沟通,尽可能地输出增值服务和管理,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或推荐职业经理人直接参与管理,并督促被投资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投资企业建立
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四、风险对策的选择
风险管理人员在选择风险对策时,要根据建设工程的自身特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上考虑管理思路和步骤,从而制定一个与建设工程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原则。这种原则需要提出风险管理各级基本对策之间的联系,为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对策决策提供参考。描述了风险对策决策过程及这些风险对策之间的选择关系供大家在实际应用中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有杰等.项目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毕星等.项目管理精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
[3]尹贻林等.工程项目管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项目;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37-01
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项目目标产生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风险有其成因,同时,如果风险发生,也会导致某种后果。当事件、活动或项目有损失或收益与之相联系,涉及到某种或偶然性或不确定性选择时,才称为有风险。以上3条,每一个都是风险定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不一定是风险。
2007年,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接了XX机场的机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其主要工作是应用EAI框架,集成机场内其他其他各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整个总投资过千万,建设工期为2年。2009年3月,该项目建设完成,并在机场开通时投入生产运行,该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以Oracle 9i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存储机场航班信息、管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综合中心数据库,开发了航班信息管理系统、机位自动分配系统、外场管理系统、机场资源管理综合系统等,构成了千兆以太网络统一的网络平台,采用了EAI框架集成了这些新开发的系统外,还集成了机场内其它各个重要信息系统如航班信息显示、离港和广播等系统,连接机场外的许多相关系统如空管飞信信息系统、财务系统、航空运营系统等,实现不同应用操作平台的集成、异构数据库的集成,达到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在该项目中,笔者担任项目管理工作。
为了按照既定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完成项目的目标,在项目中看,笔者非常重视风险管理,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笔者的项目实践,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该项目。具体讲,是按照以下基本管理过程进行风险管理的。
一、风险管理计划编制
项目初期,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风险管理计划,具体描述如何为该项目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采用会议方式制定风险计划,因项目投资规模大,所以的项目干系人代表都邀请参加了风险管理计划会议,全面地考虑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制定充分的风险管理计划。
在计划中,确定了基本的风险管理活动(如每15天召开一次风险评估会议)。根据项目管理理论和笔者的项目实践,定义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估计了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费用,并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了项目计划,把风险管理费用纳入了成本费用计划。
二、风险识别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把项目中的风险划分为技术风险、团队风险、外部风险三大类,采用风险分解结构(RBS)形式列举了已知的风险。
技术风险有:对工作分析和评估不足、对EAI架构不熟;团队风险有:关键人员流动、缺乏合适的技术人员;外部风险有:未正确理解业务问题、预算不能按时到位。
在识别上述风险后,还确定了这些风险的基本特性,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方面,形成了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此处只列出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他不再赘述。
三、风险定性分析
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中的定义,确定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作记录。除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分析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包括对事件、成本、范围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仅仅包括对项目的负面影响,还分析了风险带来的机会。
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接下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风险优先级是个综合的指标,反映了风险对项目的综合影响。笔者采用风险优先级矩阵来评定的。最后得出的结构是架构风险排在第一位,该风险的可能性很高,影响也很大。
四、定量风险分析
对已知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后,还采用定量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各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通过专家评估的方法,组织有关成员对项目进行乐观、中性和悲观估计,同时,也利用历史项目数据,用于辅助评估。
五、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计划。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六、风险监控
经过上述5个过程后,该项目中的风险已经比较清晰,这时就要进入风险跟踪与监控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对已识别出的风险的状态进行跟踪,监控发生标志,更深入的分析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继续识别项目中新出现的风险,复审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根据目前风险监控的结果修改风险应对策略,根据新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新的风险应对措施。
结束语
总之,该项目由于技术领先、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异地开发等原因,在实施中充满着风险。但由于重视项目风险管理,加之进行了较好的配置管理,整个项目始终遵循了变更控制程序,使项目顺利完成了其目标。
2011年该项目建设完成,并在机场开通时投入生产运行,目前运行稳定,得到了机场方的肯定,由此,笔者荣获公司董事会嘉奖,其所负责的项目荣获“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刘明亮,高章舜.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关键词:数字化管道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65-01
根据原油管道储运信息化的特点,我从制订风险计划、识别风险、定性的分析风险、定量的分析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跟踪与监控六个方面来介绍本项目的风险管理。
1 制定风险计划
在制定风险计划方面,应运用会议的方法来进行制定,召集所有的项目干系人会议参加,在计划中,确定每两周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会议,详细描述风险类别、风险定性、风险定量的标准,确定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费用,并纳入项目计划。
2 识别风险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我把项目中的风险划分为需求风险、技术风险、团队风险、范围风险、外包风险几个方面,风险分解机构如图1所示。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跟踪的基础,需要通过风险识别过程确认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策略,随着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风险识别也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通过上述的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了项目中所有发现的风险,在通过风险进行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并安排专人对风险进行跟踪。
3 定性的分析风险
在得到项目风险列表后,对其中的风险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明确各风险的属性和要素,可以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经过定性的分析风险已经有足够的信息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进行跟踪与监控了,根据最初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逐个确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对项目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外包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本项目定性的分析风险采用会议的方式,邀请相关项目干系人参加,根据需要适当邀请实施过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或者业内专家,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定性的分析风险会议,分析出特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在矩阵中找到特定的区域,就可以得到风险的优先级,然后进行风险优先级矩阵排序,本项目中我们经过会议得出结论是需求风险是第一位的。
4 定量的分析风险
为了能够使定量分析具有操作性,避免由于分析方法不恰当或者缺少相应模型的情况下,带来的定性分析不准确,本项目中采用先进行定性分析,有了对风险相对清晰的认识后,再进行定量分析,也是通过会议的方式,除了项目干系人参加以外,也要邀请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或者业内专家参加,分析出可能造成的负面和正面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本项目中风险定性分析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终交付时间分布分析;二是实际完成时间分析分析;三是专家评估法分析;四是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把项目的风险转化为对时间、费用和目标的影响,作为风险模型的输入,这些数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进行计算,最终得出项目完成时间与成本的分布。
5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在我们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并分析风险后,就要针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或者增加风险收益,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本项目中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
6 风险跟踪与监控
面对经济发展持续放缓的国际大形势,在中国境内投资缺乏相关的规范化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又缺乏合格的专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更缺乏风险投资的经验。这些都使中国投资项目的风险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就对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一)投资前风险规避不足
风险投资的操作经验,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项目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在项目尽职调查阶段对很多风险估计不足,一般较少使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而且对估计到的风险处理和控制办法并不得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规避不力。另外,由于经验不足,在投资协议的拟定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控制投资风险的需要,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投资方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理论来说,由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介入了风险企业的管理,使风险投资相比其他投资方式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公司普遍存在着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不仅缺乏完善的制度,更严重是创业者对治理结构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例如很多创业人员认为自己是老板,不愿意向风险投资股东公布相关信息。因此,风险投资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存在很大的障碍。另外,中国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加重了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对投资风险的控制。
二、投资项目风险的分布特点
(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风险企业资金不足,陷入财务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与中国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有关。中国风险投资初期不太注重联合投资,通常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一家企业。在投资时,风险投资比较重视进入价格和所占股份,对项目发展所需资金往往缺乏细致分析,造成投入资金不足,或者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实际情况与预测发生较大偏离,使投入资金难以支持项目达到投资时所期望的经营目标。按照风险投资理论,风险投资应该是接力棒式的投资,但在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较少愿意接下其他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因此造成创业企业第二轮融资困难。这样出现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所投项目缺资金,但该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担心继续投入资金后,投资风险变大,因此不敢继续投资。而其他投资公司又觉得你都不愿意增资,肯定是项目不好,所以也不愿意接手和投资于该类型的风险企业。使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既退不出去,又不敢追加投资,陷入两难境地。
(二)产品结构单一造成风险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差
中国很多高风险项目的产品结构及业务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当相关市场变化或者竞争激烈时,收入就受很大影响。还有一些项目由于产品定位超前,原来定位的市场成长缓慢,而企业没有其他替代产品和收入来源,只能空等相关市场的发展,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形成风险。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缺乏长远规划能力是目前中国风险投资项目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公司治理落后,管理能力低下
中国多数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不规范,造成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经营成本得不到控制,影响盈利。投资企业缺乏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致使投资企业常常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信息屏蔽,加大信息不对称,也加大了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一些创业者存在道德风险,特别是当技术出资方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时,往往会出现人为提高企业经营成本,或者采用转移资产等方式获取私利的现象。
(四)财务风险影响了投资盈利
风险企业财务方面的特征也有比较多的共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企业的应收帐款比例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三、投资管理的方式与应对策略
(一)管理方式
第一,采取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在投资协议中增加对风险投资的特别保护条款。对于在投资前投资协议中相关约束条款缺乏的项目,在投资项目增资或者其他事件发生时,应当利用此契机,作为谈判的条件,加入新的约束条件,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控力度,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发生。由于创业企业一般急需第二轮的融资,所以风险投资公司如果愿意给该项目继续投资,在与创业者做增资谈判时,由于在谈判时处于有利地位,可以把加入的相关条款作为继续投资的前提,从而加强投资协议中的监管条款的效力。第二,推进投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风险投资公司必须有意识地推动风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培育风险企业对规范化管理的意识。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责权利,以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制约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第三,以提供增值服务契入监管。根据中国创业者的文化习惯,中国风险投资方应该对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采用灵活的策略。要与被投资企业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多提供管理咨询,帮助引进客户、合作伙伴等增值服务。用服务来换取投资企业的配合,从而有利于对被投资企业信息的及时掌握,做好对其风险管理和监控。
(二)应对策略
首先,对于资金不足的创业企业,或前景基本不看好的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其财务状况,对已经或者将支持不下去的企业,建议风险投资公司及时采取休眠、合并、清算等方式止损;对尚存在发展前景的企业,要密切关注其财务情况,防止创业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在市场开拓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为其寻找技术、市场、资本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于发展前景较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应积极帮助联系贷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也可追加投资。其次,对于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建议尽量拓展产品线,或者适当改变经营策略,开辟新的赢利点。对尚在产品开发阶段的企业,应对其产品潜在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建议在其开发过程中,增加产品宽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并随着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品方向和经营模式。再次,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企业,应加强与管理层的协调沟通,尽可能地输出增值服务和管理,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或推荐职业经理人直接参与管理,并督促被投资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投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卢有杰《项目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9.
[2]尹贻林《工程项目管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4.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制度基础审计的主要区别,探讨了在电力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影响及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电力企业 内部审计 管理机制 专业胜任能力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风险管理对各电力公司提升自身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审计理念也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以加强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为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将对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和内审人员产生重在影响。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审计目标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的指向为一元论:即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客户所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不仅确定公允性,还要证实可信性,是双重披露模式。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一)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
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调整审计策略和审计资源分布,使审计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捷奎琳。瓦格娜曾指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二)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内部审计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
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标准的2100条规定内部审计活动总的目标是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审计活动要围绕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标准的第2010条规定要求审计执行主管应该以风险为基础,根据机构目标制定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实务、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作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 时应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
(三)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审计工作规划中规定审计工作目标的核心是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来自政策、市场及自身管理等诸多层面的风险的日益加剧,对电力企业这一传统的垄断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企业高层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都必须从风险管理角度 去安排公司战略、实施各项具体业务,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而便是尽早建立风险导向或风险管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体系,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并帮助机构实现目标。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将风险审计作为“十一五”审计工作目标。
三、风险导向审计对电力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影响
(一)有利于电力企业转变内部审计观念,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
“十一五”期间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力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服务改革与发展大局,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应该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有利于电力企业保障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在两权分离的电力企业中,应使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受单位内部最最高管理层(董事会)的领导,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权利上的保证的同时还要创造出和内部审计服务发生有关的良好环境(个人环境和总体环境)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评估、判断以及决策的质晕。
(三)促进电力企业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完善内部审计现有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前提。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管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情况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有利于电力企业改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审计)专业,少数工程审计人员,近两年少数企业增加了电力营销专业人才,但法律、统计等其他审计相关专业几乎没有。无法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要求的实际,应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增加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专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以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五)有利于电力企业合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并将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有的放矢,将审计资源恰当地集中到重大错报领域,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提高审计效率。
(六)推进电力企业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与完善
目前,电力企业还没有开发出比较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即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发,也只能用于审计项目的录入、电子归档查询等简单工作。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财务、营销、生产、物资采购等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并建立包括有关金融法律法规、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信息的数据资料库,使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时,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其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标准内控的模型,并经常调整、完善,以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效率及其准确性。第三,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提高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扩展分析的范围。第四,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抽样,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第五,构架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风险导向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四、风险导向审计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风险导向审计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对电力企业内审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1.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
2.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并要求审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要转变审计理念,主动作为。随着电力企业主辅分离、主多分开的进行,原有的直接管理关系分割,对于辅业和多经单位的审计任务会大量减少,同时,随着专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的逐步完成,各专业化公司主营业务突出,客观上要求要转变审计理念,主动作为,不再单纯的是对过去的评价,应该洞察风险、评估风险、寻找机会,成为增值业务的推进器。
4.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只有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内部职能得以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得到重视,内部审计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大学会计学系.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秀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天下.
【关键词】风险 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价风险防范 风险利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项目风险概述
1.1 风险的概念
在学术界实务届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就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
由上述风险定义可知,所谓风险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产生损失后果,否则就不能称为风险。因此,肯定发生损失后果的事件不是风险,没有损失后果的不确定性事件也不是风险。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风险既然是无处不在的,对建设工程项目来讲,其存在风险也是必然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可将其定义为:在工程项目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1.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的过程,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2工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2.1工程风险的承担
工程项目风险大,一旦发生损失后果严重,且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均有风险,但各方的风险不尽相同。即使同一风险事件,对建设工程不同参与方的后果迥然不同。例如,同样是通货膨胀风险事件,在可调价格合同条件下,对业主来说是相当大的风向,而对承包商来说则风险很小;但是在固定总价合同条件下,对业主来说就不是风险,而对承包商来说是相当大风险。所以说,工程建设各方怎样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2工程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建设工程的风险识别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以及试验论证等方式,对建设工程风险进行多维分解的过程中,认识工程风险,建立工程风险清单。
建设工程风险识别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由上图可知,风险识别的结果是建立建设工程风险清单。在建设工程风向识别过程中,核心工作是“建设工程风险分解”和“识别建设工程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后果”。
2.3工程风险的评价
系统而全面的识别建设工程风险只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评价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风险评价是风险辨识和管理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决策的基础。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项目风险评价就是对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程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那些不太明显的不确定性的关注,对风险影响的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之目的。
风险评价的作用:
2.3.1使项目选定在成本估计和进度安排方面更现实、可靠。
2.3.2使决策人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认识风险、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2.3.3有助于决策人制定更完备的应急计划,有效地选择风险防范措施。
2.3.4有助于决策人选定最合适的委托或承揽方式。
2.3.5能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开阔视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 工程风险的衡量
3.1 风险衡量的内容
识别企业或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工程风险之后,应分别对各种风险进行衡量,风险衡量分为风险损失的衡量和风险概率的衡量,以确定各种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衡量工程风险时应考虑两个方面:损失发生的频率或发生的次数和这些损失的严重性,而损失的严重性比其发生的频率或次数更为重要。例如工程完全毁损虽然只有一次,但这一次足可造成致命损伤;而局部塌方虽有多处或发生较为频繁,却不致使工程全部毁损。
衡量风险的潜在损失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研究风险的概率分布。这也是当前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概率分布不仅能使人们能比较准确地衡量风险,还可能有助于选定风险管理决策。
3.2工程风险损失的内容
3.2.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导致的损失可以直接用货币形式来表示,即法规、价格、汇率和利率等的变化或资金使用不当等风险引起的实际投资额超出计划的投资额。
3.2.2进度风险
进度风险导致的损失有以下部分组成:
3.2.2.1 货币的时间价值;
3.2.2.2 为赶上进度计划所需的赶工费用;
3.2.2.3 延期交工使用的收入损失;
3.2.3 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事故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修复和补救等措施发生的费用以及第三者责任损失等,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3.1 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结构倒塌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2.3.2 复位纠偏、加固补强等补救措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2.3.3 造成的工期延误的损失;
3.2.3.4 第三者责任的损失。
3.2.4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
3.2.4.1 受伤人员的医疗费用和补偿费;
3.2.4.2 财产损失,包括材料、设备等财产的损毁或被盗;
3.2.4.3 因此引起的工期延误带来的损失;
3.2.4.4 第三者责任损失。
由以上四个方面的风险内容可知,投资增加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衡量;进度的拖延则属于时间范畴,同时也会导致经济的损失;而质量和安全事故即会产生经济损失又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和第三着责任,显得更加复杂。而第三者责任除了法律责任之外,一般都是以经济赔偿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这四方面的风险损失都可以归纳为经济损失。
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某一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同时导致一系列损失。例如:未经文物勘探的地基坍塌,会引起塔吊的倒塌,并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坏,以及施工被迫停止等。这表明,这一风险事件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所有目标——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从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建设工程风险大,应该加强防范。
4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的防范手段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下四种最基本的防范对策:
4.1.风险控制措施
采用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或使这种损失更具有可测性,从而改变风险。这种手段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分隔及风险转移等。
关键词:价格波动;经营风险;格兰杰因果检验;金融套期保值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2-0042-08
一、引言
近年来,与农产品、有色金属等期货品种相关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期货进行套保避险,对其自身的稳定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企业有效运用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提之一,就是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关于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较为少见,导致对商品期货的有效运用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与理论基础,进而使得价格风险管理往往演变为金融投机,诱发了更大的金融风险。基于此背景,本文拟探讨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企业如何管理经营风险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二、文献综述
经典的财务理论(J.C.Van Home,2001)认为:商品价格波动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商品价格波动和诸如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被固定成本产生的经营杠杆作用放大,最后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经由财务杠杆作用进一步形成财务风险。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及足够的证据支持,以至于理论界普遍认为固定成本或者经营杠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所面临最显而易见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往往涉及衍生工具。货等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交易功能(即投机套利)。但是,由于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等诸多原因,金融衍生产品这原本是为了规避风险而诞生的金融工具变成了投机工具。因此,我国企业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市场获取套期保值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其措施之一就是强化外部监管,改进内控机制。如果金融工具是用来对冲风险的,那么应该重点关注套期保值的完整性和充分性程度,而不是其盈利性。而套期保值的完整性和充分性程度,正取决于套期保值所管理的市场价格风险与企业风险的相关程度。
三、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市场动因:商品价格波动
企业总风险是经营风险(business risk)与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的总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利润(即息税前利润,EBIT)的不确定性或可变性(Variability),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简单衡量;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使EPS(每股收益)在原有(经营风险导致的)基础上增加的可变性,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可见,经营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主导风险。根据经营利润的简单表达式,可知经营风险的诱发因素或变量是产品价格、变动成本、产销量以及固定经营成本的变化或波动,见式(1):
EBIT=(P-Vc)Q-Fc
式中,设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P表示单价,Vc表示单位变动成本,Q表示产销量,Fc表示固定经营成本总额。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认为所有诱发经营风险的因素都是源自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当然,这些商品应与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易关系。比如,作为产品或要素的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会使得作为购买方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原材料提价导致变动成本增加或者劳动资料提价导致固定成本增加等),同时作为销售方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但产销量减少等。而使用该商品作为原材料或劳动资料生产出来的“下游产品”必然也相应地提高价格,进而影响处于该产品价值链下游企业的成本及销售。如果考虑到先前的上游企业又变成“再下游产品”的“再下游企业”,或者类似“蛛网效应”的各期生产均衡行为,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那么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下的企业经营利润就是一个过程更为复杂、结果更为不确定的变量。总之,企业经营风险就是企业经营“暴露”(expose)在市场商品价格波动中其利润之不确定性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市场上的所有商品价格能够维持不变,那么企业的经营利润就是一个“确定的”变量,此时没有经营风险或者经营风险处于最小状态。
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参与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过程非常复杂,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风险抵消效果,比如企业的成本与收入同时增加使得经营利润的变化与市场商品的价格波动并不同步等等。因此,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性,尤其是其数理关系特征比如两者是否协整等,并不能只通过上述经济原理的简单推演来判定。它必须进一步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这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规避策略
研究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动因是为了寻找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相应的规避方式。如前所述,经营风险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等构成EBIT各变量的敏感系数来简单衡量。但这些敏感系数都是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据此而分别采用的风险规避策略一般都是片面的、低效的甚至是相互矛盾而不可操作的。比如,根据DOL制定的风险规避策略就是降低固定经营成本,但是降低固定经营成本既可能因为成本减少而增加EBIT,也可能因为产能或技术不足(固定经营成本通常与企业的产能与技术密切相关,如特有的设备投入)而减少EBIT。也就是说,降低固定经营成本未必能降低经营利润的不确定性。因此,衡量经营风险的合理指标应该更具综合性。事实上,根据其定义设计的(标准)离差率即符合这种要求,表达式如下(同理的统计模型见后文):式中,“实际经营利润与正常经营利润之间的标准离差”能够反映经营利润的不确定性,是所有风险动因的最终结果,因此“更具综合性”。综合的风险衡量指标对应能够涵盖所有直接或表面因素的根源动因。而前已论及,经营风险的根源动因就是与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商品的价格波动。因此,如果这种相关性得以证实,那么运用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以减轻(原材料、资本性资产、产品等广义“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相对于根据直接或表面因素制定的各种片面的风险规避策略,如降低固定经营成本等,金融套期保值的操作更为单纯、结果更易于把握。总之,采纳经营利润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运用金融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是相辅相成的。不过,本文的研究重心还只是把经营利润标准离差率作为一个研究变量,研究它与商品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性。金融套期保值的操作策略另题研究。
需要指出,目前实践中广泛运用的金融套期保值理论往往因为无法合理衡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对应企业的经营风险),而采用利润最大化指标如投资利润率作为套保效果的替代衡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金融投机行为。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了合理的(经营)风险衡量指标,那么金融套期保值的目标应该就是(经营)风险的最小化或均衡。
(三)商品价格波动与经营风险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思路与方法
1 指数平滑法:正常经营利润的估计
经营风险标准离差率能否作为合理的经营风险衡量指标取决于正常经营利润能否被合理估计。现有实务操作与相关研究中,上市公司的利润预测方法一般有三类:随机游走模型即以当期实际值作为下期预测值、财务分析师预测即取其预测的数值、历史资料法。其中,历史资料法较为科学,尤其是当企业经营不够稳定时。指数平滑法是较为常用的历史资料法,又分为单指数平滑法和双指数平滑法。双指数平滑法是将单指数平滑进行两次,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序列。例如,序列y的双指数平滑可以递归形式定义为:
其中,S是单指数平滑后的序列,D是双指数平滑序列。
因此,可根据企业正常经营利润是否具有趋势性及季节性分别选择单指数平滑法或双指数平滑法进行合理估计。采用指数平滑法估计正常经营利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实证会计研究中股票预期收益率(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方法,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核心变量β系数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等历史资料法来确定。
【关键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
一、前言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的制度基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金融改革中着墨最多的。周小川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上表示:“我们发展中国家重点鼓励中长期的资本流动,对于超短期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其中也包括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另外,应急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此外,还要加强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加以配合。总之,需要在各项政策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的制度基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要预见和分析在人民币可兑换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迎接人民币国际化的到来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分析
资本项目开放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开放不仅要受到国内经济体系、金融结构的影响 , 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世界经济周期、发达国家金融政策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资本项目开放进程风险主要根源于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 ,例如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化、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短期资本流动性冲击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因素,例如盲目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国内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自身缺陷;内外均衡与宏观经济政策互相冲突等。然而,风险的产生与发展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中 , 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风险。
1.资本逃避风险
资本逃避又称资本外逃或资本转移,是指一种由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战争等因素,导致本国资本迅速流到国外,从而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的现象。它是资本流出中“非正常的”一部分,是各国货币当局明文禁止的资本流出活动。一旦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资流入降低或逆转,资本外逃的危害将会逐渐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将会加大。资本外逃一方面会减少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央行如果动用外汇储备维持汇率的稳定,会使外汇储备迅速减少,引起汇率波动。(2)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将会加大。外汇储备可能会由于频繁的资本外逃而流失,可能影响到其国际清偿力,国际收支将面临失衡的巨大压力,并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3)政府税收将有可能受到影响。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将会侵蚀我国的税收基础,导致税额严重流失,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而一些“过渡性”资本外逃以“外资”身份返回享受税收优惠,又会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2.货币替代风险
货币替代是指由于一国的居民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因为本币资产收益相对较低而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使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1)对汇率潜在的影响。汇率水平是由两国的货币供给、财富水平、名义利率差异和通货膨胀差异而决定的,如果货币名义利率水平不变,两国通胀率的差异将决定汇率水平的变化,货币替代可能会引起一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变大,从而导致汇率不稳定。(2)对通货膨胀税的潜在影响。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向社会征收的隐含税,外币的存在提供了一种逃税的方法,因为外币的可得性降低了在通货膨胀达到一定水平时对国内货币的需求,而通货膨胀税的税基是由国内货币存量构成的。在此情况下,要征集同等数额的收入,就只有靠提高通货膨胀率。结果货币替代的程度越高,征得同额税收所要求的通货膨胀率就越高。
3.金融体系不稳定风险
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本的大量无序流动,为国际游资的形成及其风险扩散创造金融环境,并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其金融监管带来困难,包括以下几种风险:(1)国内金融机构可能由于竞争能力弱而面临冲击。(2)国内金融市场可能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动而面临冲击。(3)央行将可能面临对各金融机构管理难度加大的风险。我国正处于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对世界全面开放,因此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对我国经济全方位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在保证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审慎而合理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管理措施
虽然近年来我国汇率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双向浮动趋势,但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美国将启动9年来首次加息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汇率大幅波动是决策层需要应对的挑战之一。当然,成效固然可喜,但风险仍需防范。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随着资本管制放松,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所以,我们需要在合理掌握开放的节奏和次序、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
1.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及法制建设
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是降低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的重要保证。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金融监管就是把我们的资本项目开放工作放在一个稳定健康的金融体系和秩序中。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和经济金融危机大多是由监管无效而引起的。审慎监管制度一方面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国际金融炒家的动向,为金融当局制定相对的防御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减轻国际投机资本对本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管能够避免交易资金的无序转移,从而保证资本账户下的交易能够依次有序地开放。在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不断地改善金融监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改进的目标是强化监督职能。政府直接管理的任务将逐步减轻,然而政府的监督指导职能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必经之路,也是顺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关键。
2.合理掌握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和次序
资本项目的开放涉及到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投资的便利化以及简政放权等方面。在资本项目开放这个问题上,应当把改革和开放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制度和环境,不断地调整开放的力度和节奏。资本项目开放要具备一定条件,例如健全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有效的金融监管、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等,但满足了所有条件再开放是不现实的,我国应按照国内的实际环境,按照宏观审慎的原则循序渐进。一方面要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汇率、利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没有固定的顺序,应该协调推进,成熟一项, 开放一项;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本账户子项目的开放次序。其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项目(如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和直接投资)早开放,风险大的项目(如短期外债)晚开放。
3.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资本流动管理体系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系统风险管理和宏观调控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资本项目管理也应当从微观逐笔审批、规模管理逐步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例如,对于私人和公共外债,有必要实行宏观审慎的管理,从而防止出现大的货币错配。这就是说不管对于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有必要进行宏观审慎的管理,这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经济稳定的需要,不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互相矛盾。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金融研究,2012
[2] 马俊,徐剑刚.人民币走出国门之路:离岸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开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 姚淑梅.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沈建光.资本项目管制放开路线图[N].第一财经日报,2011.5
论文摘要:工程移民面临着导致移民丧失土地、失去职业、无家可归、社会解体、发病率增加、陷入贫困和导致安置区居民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压力和就业的竞争增加、文化冲突频发等风险,本文分析了造成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在项目管理,任何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项目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管理,项目经理的目标和任务就与各种各样的风险做斗争。
1.项目风险及其管理
项目风险就是为实现项目目标的活动或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风险是一种偶然性,在风险事件发生以前难以验证,风险管理是一种消极性努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 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风险成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之前,识别、着手处理并消除风险的源头,这并非是要消除所有的风险(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控制不利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很大,一般按风险处理的时点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事前的风险管理采用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防范规范并全面规划、执行的措施,着力于预防风险和扼杀风险源头,谓之“防患于未然”。事中的风险管理,在项目进展中察觉风险发生的可能并迅速作出反应,将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影响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可谓“先下手为强”。事后的风险管理,强调危机管理,即在风险已经对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的时候着手处理它们,把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控制在项目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此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团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主动、有效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的内容。学者和专家对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的识别和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风险识别的办法和措施,对工程移民风险的种类也进行了归纳,笔者就针对具体风险怎样采取措施,减少和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发表肤浅的见解,供业内人士参考。
2.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的识别
建国以来我国许多大型建设项目搬迁了数以千万计的移民,移民返迁复迁的现象时有发生,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说明工程移民项目存在巨大风险。根据国际、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工程移民项目的风险可分为两类,一是造成工程移民丧失土地、失去职业、无家可归、社会解体、发病率增加和贫困等;二是造成安置区居民人均资源占有减少、就业竞争加剧和文化冲突频发等。
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工厂及服务业的经营场所,拆毁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及住房,使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使企业工人及第三产业从业者失去职业,并且由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其他途径重新获取生活来源;失去房屋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失去房屋只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但对一部分自身没有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重建家园的移民来说,失去房屋将成为永久性风险;移民的搬迁,将破坏原有的社会关系,使原有社会解体,使移民失去了享有集体组织公共财产和系统服务的权利;移民搬迁、重建带来的地域变化、气候变化、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诱发了高发病率,上述各种风险,都可能导致移民的贫困,而移民贫困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减少和逐步摆脱,故工程移民搬迁后很长一段时期往往深陷贫困之中。此外,工程移民还会给安置地居民带来风险,如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社会压力增加、就业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健康风险增加、文化冲突频繁等等。
3.工程移民项目的风险管理
工程移民项目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是风险预测和防范的过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根据风险的种类、来源,分析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经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完善,尽可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消极影响,这就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在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管理中,所谓事前防范就是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在进行资源调查、环境容量分析、安置区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尽量在规划中规避风险,将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事中控制就是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实施单位要加强管理,精心组织,保证质量,稳步推进。对实施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或遇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事后完善就是移民搬迁安置结束后对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安置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及时、有效进行处理,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
根据工程移民的特殊性,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管理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形成原因可采取以下风险防范、化解策略和方法:
3.1对农村移民实行以土为本的安置
农村移民祖祖辈辈靠耕种土地维持生活,但因为重建家园需要大量资金,少部分农村移民会提出无土或少土安置,要求对其生产资料以现金方式补偿,这种方式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长远看将使农村移民丧失生活来源。因此,以土为本的农业安置方式,是有效控制和避免农村移民失地风险的重要措施。确保每一个农村移民都划给一份土地,移民时应该以地地为基础实行农业安置,应在安置区调整、开发和改良土地,划拨同等数量、质量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给移民耕种,并结合安置区的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非农业的多种经营,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移民的生计问题,确保移民群体的稳定。 2 再就业
解决企业员工和第三产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风险较解决失地风险的问题更大,不可能像农村移民一样,每人划给一份土地,而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解决其再就业问题,有效地控制失业风险。企业员工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由在企业迁建时进行安置。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一般都随城镇、集镇的搬迁而到新的地方另寻门路,有的可能会重操旧业,也有的可能会转产。政府应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和方案,并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把低收入的和失业的人员纳入社会低保范围,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出路,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 3 重建家园
实践中,移民的房屋被工程占用后,建设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按在安置区的重置价(不折旧)进行补偿,我国的工程移民解决住房问题是很容易实现的,不存在移民无家可归的风险。倒是移民们通过移民提高住房面积和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使他们作出最大的努力去建更大、更好的房屋。为此,移民们有的大量向亲朋好友借钱,有的使用了一部分生产性的补偿来建房,造成了大量债务,更严峻的是动用了生产性的资金,生产发展不了,生活出现困难,特别是一部分贫困户很难再摆脱贫困。对此,政府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特困户的建房问题给予扶持,对过度建房加以限制和疏导,防范和化解因建房而导致贫困的现象,为移民安置后的发展和后期扶持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4 社会重建
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重建在移民安置政策中很少被认真考虑,工程移民项目往往忽视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很少关心移民与安置区居民共享服务设施以及移民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补偿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安置区机关报老居民的利益冲突或移民集体返迁等矛盾。工程移民项目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和化解社会重建风险,如加强移民与老居民沟通交往,提倡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增加友谊,消除隔阂,消灭新老居民的概念。在集中安置区单独成立移民村、组;让移民中的能干人进入村民委员会班子,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安置区的公益设施;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妥善安排移民子女入学;加强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实行村务公开,对原集体财产公开分配等等,充分依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移民的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体制,使移民很快就融入新社会群体,从组织上、形式上、文化上、心理上实现移民。 5 改善医疗条件
工程移民原居住区多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卫生条件较差,地方性疾病较多,而安置区一般都在交通方便的坝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好,但移民在搬迁建房过程中,因房屋未建好前生活环境、食品卫生条件都较差,很容易染病。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临时住房的补助,使移民可以租房过渡,改善居住条件,同时加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完善安置区的医疗配套设施,改善移民的生活环境,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6 扶持解困
移民搬迁、安置的诸多因素造成移民在搬迁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贫困,面对这样庞大的一个贫困群体,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贫困风险:加强技能培训,让获得土地的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加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移民经济收入;制定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生活有保障;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投入资金进行中长期的后期扶持,帮助移民彻底摆脱贫困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对策;风险管理
1 风险识别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无法预知和确定会有哪些风险发生,因此,这就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所谓的风险识别,就是要对所有潜在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和研究。按照工程项目系统来划分,主要有环境要素、系统结构和行为主体三方面的风险。在环境要素中,如一些非人为力量所能控制的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等;在系统结构中,如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关于人工的支配、材料机械的使用、费用的消耗以及技术问题; 而行为主体风险包括业主或投资者不能如期结款,承包商在工程检测中出现质量问题,或是拖延工程进度,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交工等。
2 风险评价分析
风险评价分析,即评价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分析发生风险事件会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在一个过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和情况,这些都将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影响。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就是要将这些不确定性扼杀在摇篮里或者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消极影响。风险评价分析的内容包括时间分析、发生的概率分析、风险级别大小分析、影响和损失分析等各个方面。通常要进行三个步骤以后才能完成风险分析。首先是要采集与风险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得是客观真实可靠的,最好是从施工的历史记录中获取出来。其次是以这些数据依据,明确定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将会造成的结果。最后是评价风险造成的影响。通过评价这种结果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地采取相关措施把影响降到最低。
3 风险规划和控制
风险规划,就是要针对相关的风险编制与它对应的行为规划。它一般是在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做出分析后,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选择不同的行动方案,然后制定出避免和控制风险的策略和计划。而风险控制和风险规划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风险控制要对隐藏的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它负责把风险规划付诸于实际活动。在日常的施工中,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根据风险规划的结果,采取规划中制定的避险措施,对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对于已经发生了的既定事实结果,要妥善处理,防止出现节外生枝。另一方面就是要随时观察项目变数,根据项目变数的变化随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与反馈。如果项目变数的变化已经不受原有计划的控制或者出现了不在计划范围内的风险事件,必须马上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下一步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关的有效措施。
4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的基础之上,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具体落实解决的计划和措施。只有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管理,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尽可能地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通常采取以下几条对策,应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4.1 施工合同管理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首先就要有相关的法律文件,即施工合同。这是确保双方利益的工具,是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依据。作为工程的项目管理者,关于风险意识必须要时刻牢记,对于合同的条款内容,要仔细研究分析。把该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一旦施工合同出现风险,将会造成项目损失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从合同签订、履行、书面资料形成,都要进行统一的管理。
4.2 技术和组织措施
在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技术方案,这样,即使发生了风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同时,启用技术水平高和管理能力强的工作人员,采取高科技技术和安全的组织保护措施,进行技术模拟试验,并在试验的过程中对工作进行严密的控制,加强计划实施。
4.3 购买保险,采取合作方式
在工程中一般会有工程保险,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可抗力的风险造成损失,使工程不能如期完成所采取的措施。如果合作伙伴有资信风险,可以让对方出具担保。同时在报价中加上风险费,以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另外还可以找多个企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当然,必须要找信誉好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合作伙伴,以及在项目开始之前合理明确各自的风险分配。
5 结语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建设工程的发展正处于高峰期阶段,不仅工程的建设规模量大,对工程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有效地分析与预防可能存在的各种未知事件,这不仅保障了施工单位、承包商的经济效益和人身安全,而且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上所述,要想降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必须要在保证时间和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工程项目,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为施工单位、承包商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为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更好地建立经济节约型的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乔林.建筑工程施工风险与保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海贵.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北京金盾出版弄土.2001.
“管理风险”的具体表现
法律风险。少数工程项目部对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处理程序不清,双方权责不明,条款把关不严,签约相对滞后。在管理中存在凭经验、凭感觉办事的情况,随着外包队伍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一旦双方产生认识偏差和纠纷,容易埋下法律隐患,使企业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如某地的某水利总承包工程,开发商与总包单位签署了结算书,并已支付了全部工程款。总包方拿到工程款后以后,没有让分包单位签署结算书,而是将自己认为该付的分包工程款全部支付给分包单位。分包单位拿到分包工程款之后,认为总包方没有把该付的分包工程款付足,反过来总包方。后,法院委托了司法审价,在司法审价过程中,总包单位没有经验,对于审价单位的一些计算有不同看法,但又不知如何协调、沟通,审价的几个月中任司法审价单位自说拿出了审价报告。最终总包方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预计亏损额以百万元计。
资金凤险。少数分包队伍资金较少,抗风险能力很弱,当出现原材料涨价、工期滞后、成本支出增加时,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容易使施工生产出现“失血”现象,给工地正常施工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要防范社会上的部分包队伍钻管理的漏洞,采取虚列合同、套取现金的方式,恶意骗取企业工程款的现象发生。如S公司在L国承建一项发电站工程,从广西、甘肃等省份洽淡了6家分包商(最终签约单位4家)进入L国实施该工程。进入工区后,为了便于管理,S公司对各分包商划定了各自工区。工程施工开始后,分包商A因资金较少,施工生产无法正常开展,逐以工程现场施工条件差、地质原因复杂等原因提出提高原合同单价,否则其将终止合同,带走其所属人员和设备。无奈之下,S公司只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工程调整给其他分包队伍施工,给工地正常施工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信用风险。部分外包队伍认为干工程就有钱赚,对难度大的项目预见性不足,加上自身技术实力、施工组织能力不强,仓促上马之后,发现干不下去就会出现停工停料、中途退场、推诿扯皮的现象,并采取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手段索要费用,易使企业处于被动。如C公司与S公司合作在T国实施一项土建工程,以C公司名义投标,S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商运作,T国项目主管部门指定当地的Z公司作为项目的指定分包商。在项目实施中,由于分包商Z的技术水平,实力等原因,致使由其所承担的工程部分进度缓慢,特别是由其负责的基础工程施工不能满足S公司的要求,致使S公司的整体建筑工程进度缓缦,严重影响了总承包商的总体工程进度,使工期严重拖延。而业主又可以直接向分包商支付工程款项,使得C公司和S公司对指定分包商Z的管理和制约能力弱化,缺乏必要的管控手段。最终,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分包商之间,特别是S公司与Z公司之间,关系尖锐对立,甚至发生对抗,致使工程一度中断,这给总承包商的信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工程实施的结果可想而知。
安质风险。由于市场眼光的局限性,部分分包队伍安全质量意识淡薄,不愿意在人员、设备、教育上多投入,施工中存在“质量依赖监督,安全依靠侥幸“的情况。如果监督卡控不力、责任意识不到位,一但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将会给企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我国南方某高速公路公司在承建非洲某公路项目时,该项目业主是非洲工程和能源部,出资方是非洲开发银行和政府,项目监理是英国公司,由于我方使用的部分包队伍对安全质量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导致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工期严重托延,亏损严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荣誉。
对“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
要消除融合上的误区。由于项目部与分包队伍双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加之在价值、文化、信念上的不同,容易造成合作双方在思想认识、行为关念、沟通配合的不协调。要想消除这种误区,就应该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与兼容性,在具体管理中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树立平等、互利观念,以达到相互包容、团结共事的目的。
要消除定位上的误区。作为工程施工的主体,项目部与分包商之间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不能错位。在工作中,对分包方决不能搞以包代管、放手不管,而应该分清责任主体,落实好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引导他们在所属的职责、权限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创造性的劳动,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消除管理上的误区。 由于分包队伍的技术实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想防止和杜绝影响安全、质量、工期、进度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发生,首先要消除管理上的“两家人“的观念;不能一味强调内外分明、同一件事件实行两样标准,而应大力实施纳入一体化管理,真正把他们当作企业的一份子,做到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监控,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层面。
对“管理风险”的具体对策
一是把好协作队伍“准入关”。首先,是要加大审核把关力度。对协作队伍要严格按照“资格预审、实地考察、资信调查和综合评价”的步骤及程序进行考核评价,认真核查分包方的法律地位如资质证件、委托函件是否安全、真实,并尽量采用竞标方式选用分包队伍。其次,要实行定期评价、动态管理。对企业正在使用的分包队伍,在每项合同履约结束后,应对分包商的资质、设备、资金、业绩、信誉及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符合条件的,可继续承担工程分包任务;对不符合条件的,终止协作关系,从合格分包商名录中消除。第三,要建立资源档案库,通过动态考核,优中选优,对比较优秀的分包商,在自愿申请和承认公司章程、履行公司成员义务的基础上,可允许并吸收加盟公司,作为公司的成员企业,有意识地锻炼、培育和储备一批在单项、分项工程施工中资质硬、实力强、信誉佳的分包队伍。
要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设立合同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做到统一合同格式、统一台帐、统一程序;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加强合同评审,重点审查协作队伍的资格是否符合要求,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及重点条款、补充条款,合理评估合同风险;分包商必须先签合同后进场,严格执行履约保证金和承诺制度,项目部各部门要吃透合同条款,弄清合同委托权限,把好公章使用、保管关;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职能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合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要合理编制分包工程预算。企业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分包预算时要本着“实事求事、认真细致“的原则,编足预算。在认识上,项目部应充分考虑分包商在承担我方转让的经营风险后要求获取风险收益的实际,在确定分包成本时,让其觉得有利可图。此外,坚决要做(决)算”,即没有施工承包合同不结算、超出设计数量没有建设单位签认不结算、超出预算范围不结算、超出劳务承包管理办法的规定不结算。
要杜绝“以包代管”现象。管理上要以我为主,凡是事关项目效益和形象的关键岗位,企业必须选派得力人员担任;在关键技术、关键工序、施工工艺和安全预案的制定上,企业和项目部必须重点把关,技术人员和主要领导要亲自到场,做好监督卡控;技术资料、内业台帐必须由项目部亲自填写保管,决不能搞以包代管、包而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