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新经济 内部审计 审计创新

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的效能全面提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等的综合实力。充分综合利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促使企业在发展中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目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力与意识,为确保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上述的所有工作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只有在新的环境中,坚持企业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创新意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的“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从概念上看,主要是指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新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技术性的途径或者说渠道是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能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及转让和扩散。换个角度看,新经济也可以被称为是“数字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形式,其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以世界为流通环境的一宗展现知识要素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可见,新经济又可以说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而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是没有尽头的,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之间具有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形态相比,新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的构成情况就决定了其“新”的性质,这也是其能与传统经济形态相互区别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传统经济建设形态中的最主要的要素构成是土地和资本,只有通过相关的土地支配活动以及资本的支配活动,才能形成价值,这种形式被称之为“物质经济”。相反,建立在对知识信息的生产与加工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则被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一种“多合一”的经济形式,其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形式的综合体现。其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形式,从特点上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新经济的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特点

知识作为新经济形式中的第一生产要素,其知识经济的传播渠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传播以及教师的“传道”方式能满足的。而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条件下的新型的传播空间基础之上的。通过数字信息网络手段,综合的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与认知范围。

(二)新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

知识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因,新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创新,其内在动因恰恰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需要。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一)审计方式

1、创新审计证据的集合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中对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的全面提升,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逐渐都将有计算机进行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计算机的高效实时性特点,促使了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在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时,也可以中分利用Web服务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连接,将相关的数据集合到数据库中,这样能极大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与速度。

2、创新审计信息的加工方式

网络信息渠道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检查审核的能力以及具有内部控制功能。因此,企业的审计工作可以由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审计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各个部门和环节的数据。

3、创新审计信息的输出、传送以及存储方式

网络功能强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共享性与同步性。根据这样的特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共享性与同步性,来创新审计信息管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储存等工作。

(二)审计内容

(1)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导向上逐渐转变,逐步实现风险基础审计。从这个角度看,风险基础审计对促进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以及业务开展具有更加积极的良性效果。

(2)审计中心的位移,逐步向无形资产进行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确立企业会计能力升级,尤其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与管理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审计重点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内部控制加强。这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中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与进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在能实现企业效能上的充分利用。而实现这一点,首先应当充分认清我国企业发展中的自身存在的主要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有重点的开展审计工作。只有这样,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审计工作朝着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创新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赵东明,林雪,葛中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思路和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13(09)

篇2

新经济、互联网走入中国后。大力为新经济呐喊,视之为中国经济主角的有之;给一哄而起的网络狂潮狠泼凉水者有之;主张"戒急勿躁",新旧经济共荣者有之。

■观点之一:新经济 绝对的机遇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真诚的拥戴者。他们大声为新经济的到来鼓与呼,对新经济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期盼。他们当中有人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变化,以为新经济是"直接经济";也有人说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甚至有人提出新经济就是一种"虚拟经济",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网络对中国绝对是机遇,今天忽略了网络经济,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新经济是中国赶超欧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据了解,印度的工业基础不如中国,可是它正在创造奇迹: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以技术人员为主的工资上浮带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出口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印度2000年度(2000年4月~2001年3月)的国内总产值将增长7%~8%,10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新经济的另一个例证是韩国,它是亚洲地区首先从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的国家,这部分的成绩应归功于其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与将新经济指责为"泡沫"的学者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学者们大力赞美: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信息量、各种资源可有效利用,降低了风险。

此外,如下的论点我们也耳熟能详:

新经济将以锐不可当的势头蓬勃发展,世界将因此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正在步入最后的发展历程,网络社会已显现雏形;新经济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而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市场运作模式,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主流"社会日益融入网络空间、"主流"经济越来越多地网络化的趋势。国内外都有专家指出,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国际上,"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就会成为现实。面对新经济代表的某些经济运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很难持续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改革已经改到国有部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改革似乎失去了动源,而网络经济的冲击,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下一段改革的新的、最好的动力。

这些新经济的鼓吹者预言:新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

他们呼吁,中国战略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须"以信息为主导"。

他们认为,中国乃至亚洲虽然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相比还很落后,但这并不是中国或亚洲就可以不发展新经济的理由。新浪网首席运营官(COO)茅道林以新浪网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在中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新经济。他说:"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传统产业落后于欧美,这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企业能很快地调头转型,没有像西方那样庞大的工业巨人所背负的沉重包袱,它们走向互联网反而更容易一些。在中国发展新经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网络企业和传统企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最近联想收购赢时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的技术优势和赢时通的客户资源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观点之二: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在国人对网络经济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的时候,背后响起了警告:各国国情不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敬莲认为,新经济固然在美国迅速创造了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具备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条件,"攀比"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中国'八'字还没一撇呢。

许多学者与吴敬莲共鸣。他们认为,爆炒新经济和网络股使它的泡沫膨胀,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小弊大。

中国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意味着近期内新经济不会在中国成为现实。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仅仅是一个投资问题,而和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是传统的技术产业,如电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而不是那些网络公司。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传统经济部门的效率。

在我国,要不要发展新经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呢?当然要。我国的一些地区存在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在优势。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优势能够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懂得,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社会文化条件、法律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退而结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说,以"比较优势"的观点对待新经济,主张在战略设计上要按我们自身的条件作出选择,不要对发达国家流行的新经济"盲目跟风"。

违背一国的比较优势去进行产业和技术上的赶超,结果总是欲速不达。一国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结构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意指生产力优势要素的配置),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必须先在这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根据一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产业,使该国的产品的成本最低、最有竞争力;能占领国内、国外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最大的利润,创造最多的经济剩余,使该国的资本积累最快,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快,从而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最快、最可持续。

关系国家命运的经济发展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容易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拔苗助长要不得。在新经济的发展上,也应该重视比较优势。

这批学者们忧心忡忡地表示:要警惕不强调真抓实干,而是爆炒"高科技"、"新经济"的行为。

■观点之三:新、旧经济 共享蓝天

对新经济发展的以上两种观点,经济学家又提出折中观点:新经济和旧经济可以是同时并存,新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旧经济的衰落,新经济与旧经济各有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是,在我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要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尚为时过早。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樊纲用新芽和枝干的比喻来说明新旧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新经济需在旧经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世界领先、全球配置资源、处处称雄那么一种经济状态,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可能还是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扎扎实实地做许多打基础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高增长、低通胀,但我们的经济结构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我们还不会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属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我们还不能在世界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左右局势。

要认清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源泉;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最优的产业结构,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

依据这种观点,在"新经济"还未长成时,就大谈砍枝干让新芽,或者说削新芽留旧枝,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在樊纲们看来,就中国来讲,旧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传统经济对中国的边际生产力要比新经济大。目前在中国,传统产业比新兴产业更有作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在的确是新兴产业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比如美国,每年带动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只满足于2%~3%的增长,那么,更多的增长量从哪里来?显然还得靠传统产业的增长。

他们呼吁,在市场需求已经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决不能采取一种放弃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需求的发展战略,把这块肥大的市场让给别人。

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对新经济大肆挞伐。他们也坚决主张,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尤其是随着传统产业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我国的某些传统优势正在弱化。在当前全球技术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环境下,我们理应不失时机地对自身的经济结构加以调整和升级,发展新经济。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会管理;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当前企业价值已经不单单体现在有形资产方面,更多是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商标、名誉等,在新经济背景下,这些无形资产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对于这些价值变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财务管理模式,避免落后的管理方法阻碍企业发展,使企业财务运行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总之,在目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尤为重要,企业必须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解决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用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新经济背景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较低,不能大规模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随着财务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负荷能力逐渐降低,所以企业必须应用先进技术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用网络科技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地位,就必须适应这个发展潮流。新经济背景不仅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残酷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顺应时展,与时俱进,借鉴和引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三)企业面临更大的经济危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企业按照规定经营管理,几乎不存在任何经济危机,而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自主经营,承担盈亏,由于价格在市场变化中经常波动,很容易给企业带来难以避免的危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各领域发展还未成熟,企业身处其中无法逃脱,所以企业面临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先进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也要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摒弃传统的人工核算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中,多方面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要在核算原则上应用信息技术即可,也就是说,将企业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收集起来,进行数据化计算,然后导入到企业数据库中进行信息化处理,从而实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减少数据误差,避免人工错误的目的。

(二)管理对象多样性。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已经由之前的财务领域扩展到其他部门领域,彻底打破了传统管理的局限性,正在朝着全面管理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在逐渐优化和创新,使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高度重视,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财会人员也要关注行业内发展动态,做好财务风险预测、分析,在充分发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抢占先机。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对象已经不单单是账目核算,更多是企业经营预测和分析。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中,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变得相对陈旧、落后,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改革无法满足企业扩张的要求。由于企业还没有将网络信息技术全方面应用到工作中,导致企业无法快速获取到一些外部信息,也就无法配置适当的企业内部资源。

(二)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大多数财务工作人员长期受到陈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在财务工作中仍然运用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工作,对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正确认识,也就无法掌握财务管理的新型技术。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相对较低,对于在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固定,人员调动性较大,导则财务工作缺乏稳定性,也就无法及时、准确预测和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三)企业内部缺乏协调与沟通。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账目登记、监督核算以及控制分析等,这些会计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合作性,就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目的。但是,当前企业的部门员工都比较注重自身岗位工作,不与其他部门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和交流遭到阻碍。

四、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目标。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将自身利益发展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并创建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全面分析经济利益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在最大限度上推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平衡各方面之间的经济关系、利益,保证效益大于危机,从而有效防止企业危机,加强新产品研发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促进销售业绩快速增长。同时,企业要对自身形象保持高度重视,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逐渐走向多样化、复杂化,所以,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认识,使管理理念具备前沿性和先进性,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尊重每个客户的经济利益,与客户达成合作共识,实现长期业务合作,只有打破传统固有体制的束缚,才能迈出全新的发展脚步。

(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建设。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必须要按照一定阶段顺序进行推动,才能保证现代化企业财务工作正常运行。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逐渐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全面掌握。对于建设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必须从整体角度考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事先制定好的发展目标落实到位,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企业要定期开办财务会计教育活动,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财务技能和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定期考核,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另外,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工作奖惩制度,激励财务工作人员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促进员工自身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

五、结语

企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关系,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市场环境中的危机逐渐增多,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加强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主流,实现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文俊.关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

[2]许育娟.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1

[3]权威.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

[4]穆欣.新时期的现代企业财会管理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14,10

篇4

(一)新经济时代主要特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知识突飞猛进地发展,极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等方面成为了新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新经济时代的代名词,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蓬勃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及生产形式都带来了极大影响。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下发展也凸显出新的特征:第一,企业的竞争程度愈演愈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在市场上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企业的挑战,也同时不得不适应来自国际上企业的挑战。于是,国内市场环境日趋国际化,国际竞争也日趋国内化。第二,信息资源技术的共享也导致了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互相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企业生存样态。与此同时,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在与新经济时代市场接轨时不免发生矛盾与冲突,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有悖而驰,传统的西方经典市场营销模式同样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环境下出现了“水土不服”。市场营销模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发生了最为深刻的转向,特殊的市场环境意味着传统落后的市场营销思维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中国企业欲在世界之林或国内竞争中屹立不倒,拥有自身的一席之地,做好应对这场新经济时代“无声革命”的准备,就应该开始对自己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不断地反思总结,最为关键的步骤是企业要有所创新与突破,生成企业自身特有的、符合新经济时代市场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市场营销模式。

(二)新经济时代环境下市场营销的主要特点

第一,市场营销趋势日益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促使着企业必须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被逐渐消解,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全世界市场的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产品生产全球化,人力资源分工全球化等带来的必然是企业竞争的国际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显然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不再囿于地域的局部限制,同时也附上了“国际产品”的标签。企业要想获得盈利和达成预定的营销目标,只有将产品营销之道的航标瞄准全球市场,将自己的生存和获利空间尽可能地最大化,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添筹码。

第二,市场营销的集聚化。市场营销集聚化指的是企业产品的销售目标主要定在某些特定的消费群体,企业的营销战略集中表现在这群既定的目标消费群。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市场营销注重将消费群体的需求悬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新时代市场经济营销的侧重点在于提供给顾客个性化的服务。新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群体也呈现出对自身独特需求的日趋关注。因此,企业的营销战略定位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人而异设计和生产出满足个体需求的产品。新时代的消费群体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生活态度的转变和消费承受能力的加大,使得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于产品量度的积累,而是寻求产品质的变化。产品细分化、个性化带来的巨额经济利润将会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新增长点。

第三,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目光主要聚焦于企业短期利润的获得,即关注暂时性的销售业绩,企业领导层更多强调产品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相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形象的打造和维护并非是营销策划的重点。新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新的营销理念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向:首先,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可持续化。企业希望通过对自身品牌文化的推广和营销来开拓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壮大消费群体,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依赖性,从而取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其次,注重营销关系链中合作,企业与企业间强强联合,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建立起销售渠道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整合好市场中的可共享资源,平衡好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二、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营销方式转变的外部因素

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具体指代的是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或空间下,受到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从而做出是否购买该产品的价值判断或实际的购买行为,它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企业营销方式转换的风向标。产品营销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刺激消费群体购买该产品的意愿,实际上,在营销过程中营销的手段和消费群体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持有不同价值态度取向的消费群体构成了对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企业必须对消费群体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判断,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时若忽视了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必然会制约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识别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才能处理好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产品的可持续营销发展离不开企业与消费者达成的共同消费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主要包括产品的价格预期定位、质量的预期定位、服务时限的预期定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情感偏好从属于消费者偏好的范畴,指的是消费者个性化的态度,受教育程度、气质、性格等要素综合而成的情感,绝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走向。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往往会开拓新型的客户管理模式,或者与其他同行保持战略同盟关系,关注产品营销宣传中的非营销领域的文化渗透等,借此来维系与客户的感情纽带。

(二)市场营销方式转变的内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实现需要制度、规章法律条约的规范与约束,企业市场营销制度和模式创

新的同时也是整个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的蜕变过程。市场营销的创新引领带动着企业观念、战略、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化:比如采取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一部分优秀的营销人员或者营销管理人员有效率地开展营销创新工作,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企业的营销创新道路。 企业依托市场营销制度的创新,可以将市场营销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价值观、管理方法、营销战略等精神内化到企业整体文化中。另外,企业市场营销制度的创新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交易的成本问题,实际上市场营销策略成为了沟通消费者与企业内部战略发展的一座桥梁。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直观地反映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情况上,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为企业整体的发展道路指明航向。

三、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第一,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狭隘的区域地方限制,营销目光不仅仅关注于国内市场,更关注国际市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市场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商品交易全球化程度大为提高,企业自身也意识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性。特别是许多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推动,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和国际上的跨国公司挑战。相较之下,跨国公司的视野和市场营销战略具有我国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有鉴于此,我国企业要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转变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主动积极参与全球化,借鉴和学习跨国公司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道路。

第二,中国企业必须由刚性的市场营销管理过渡到柔性营销管理方式。过去的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对待企业营销人员往往是采取硬性任务式的方式,极大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新经济时代同时也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营销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大多数人员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人才比重逐渐增大,这就需要企业转变落后管理方式,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关注产品最终的销售业绩状况,忽略了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营销手段发挥的作用。新经济市场营销方式更多的是协调好企业、产品、消费者的三者关系,致力于做到三者长远的、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第三,新经济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中心思想是维系好客户关系,建立好与客户长期沟通的公共关系。从注重规模性的营销管理理念过渡到个性特色化管理,关注和重视客户的实际需求。企业要想达到既定目标的盈利状态就必须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改变单一不变的产品生产线,从过去的“一对多”走向“一对一”个性化营销模式。

第四,转变单向式的市场营销模式,采取双边互动式的营销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不再像传统市场中从属于被动的地位,信息的来源也不再仅仅限制在广播广告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企业和消费者有了更为便捷和快速的交流对话通道,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实际需要生产出让自己满意的产品。

(二)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

首先,互联网时代延伸了商品经济的内涵与外延。新时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范畴不再局限在农业手工艺或服务等实体经济,还囊括了知识信息等虚拟的商品。企业在进行营销策划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推销产品,同时可以通过万维网平台征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意见来改善产品本身。互联网的使用实际上已经突破了时间、地域、容量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高时效地浏览和收集到自己需要购买的产品,在搜索过程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往往点击购买率比较高,商家企业需要利用好网络上的价格差,刺激消费者对产品标价的敏感度。利用好互联网,与顾客在线上发生交易联系,让消费者能够直面产品的基本信息并且答疑解惑,最后完成产品订单流程,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虚拟无形网络购物,无疑是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方式革命性的变化。

其次,面对在中国愈演愈烈的企业间营销战,大多数企业依旧宁愿“折兵损将”也不肯放弃已经日趋饱和的已有市场,而放弃去开拓消费者新的购物需求。在激烈的营销大战中能活下来的往往是实力强大的着名企业,中小企业若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应将视野投向新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农村市场、高新技术市场、旅游业市场等仍有广阔的空间待企业去开拓。

篇5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 ;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积极的创新新的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创新性管理模式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对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1.新经济的内涵。新经济的内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经济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技术改革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相应的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与市场通货膨胀率和人民群众低失业率共存的现象,此现象的主要特点为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点有明显的淡化趋势。而广义的新经济则主要是在在科学迅猛发展以及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新经济就相当于网络信息经济、新时代的数字化经济以及市场风险经济等。2.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在信息网络化的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只能是向企业员工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就企业经营发展的某种意义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营销工作的一种,因此企业需要站在企业员工需求工作的角度上,对顾客提供能够令其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从而吸纳接收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其次,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的员工,在新经济时代下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关键点在于吸纳知识型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时刻关注知识型员工的性格特点,着重对知识型员工采取因人而异的开发与管理策略。最后,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激励和创新的过程,企业通过创建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满足企业员工的相应需求,从而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床创新是其深化改革道路中的必然趋势是型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之一。企业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创新,能够通过相关有效措施,对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人才进行有效的运用,通过对适合企业发展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实现企业扩大规模化生产,进而实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发展与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管理队伍。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队伍。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经营效益,而企业管理队伍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由此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为企业内部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管理队伍成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鞥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管理队伍,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另一重要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形势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相关人才的创新。推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激发企业内部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工作效率,只有企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鞥能够不断为企业创造出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发展的投资成本。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人才掌握大量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够使人才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多新型的产品,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创新

1.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管理学理论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相关管理理论,是科学化管理和和管理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在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断创新,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学研究内涵的深入化。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在研究内容方面由以往的重视企业物质资源管理转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由以往重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管理转为重视企业市场和顾客管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出现,而多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使企业在运行中较为复杂,由此产生多样化的管理学研究方法。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某种理论意义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准备,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构建都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出现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应用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一方面是此看法未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身具有相应缺陷性,但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并未考虑其缺陷。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得到一定的创新,针对人力资源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以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出相应的创新性措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3.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新形势下不断被创新,由以往注重企业物质资源管理逐渐转向为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尤其是注重企业人力的相关技能水平创新,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战略上和结构上的技能创新,明确技能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技能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

四、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1.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在遵循企业相关经营管理制度前提下,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性管理的方法。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能够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人才特点的不同将企业人才放置到相应的核心位置中,在全面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要坚持对该理念的有效实施,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使企业员工成为其专职岗位上的专业人才,有效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2.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业绩管理,能够有效将企业员工的潜力和能力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使企业员工能够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来,对企业员工工作的业绩进行认真审核,制定相对完善的业绩管理规划和相应的制度工作,同时要将业绩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评价系统使之较为客观化和科学化;另外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于工作优秀并且具有一定成绩的企业员工实施奖励机制,奖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形式,使奖励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业绩管理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3.实施科学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施科学化的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根本措施。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作为管理手段是能够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知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便是为企业知识的创新发展提供便利和依据,通过建立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活动和共享机制,将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智慧调动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在新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各部门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科学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从而让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结语

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第一资源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富和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本文主要对新经济的内涵和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进行阐述,对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行概括,同时从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性创新进行分析,并从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以及实施科学知识管理等方面对创新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作者:宋萍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赵成德.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1(06):76.

[2]王群,朱小英.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3):255-259.

[3]卜海林.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3(11):165.

[4]潘宝利,肖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08):237-238.

[5]王铁梅,吴宝杰.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0,04(31):159.

[6]刘玉娇,孟飞.当今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J].企业研究,2013,03(16):104-106.

[7]杨再红.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01):44-45.

篇6

关键词:创新文化;新价值观;高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15]贝尔・D,等.经济理论的危机[M].陈彪如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6-112.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新经济时代大市场新型企业企业家经济特点运作塑造平行挑战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7.超权和全球性本地化经营管理

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 新经济时代 大市场 新型企业 企业家 经济特点 运作 塑造 平行 挑战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7.超权和全球性本地化经营管理

篇9

1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分析 

1.1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首要特点是其电子化、数字化,这种特征使得商务交易活动环节较少,执行上也更加高效。电子商务通过依靠互联网作为通信手段,其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信息量大的特征,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作业。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在无人坚守的环境下自主运行,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较大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以外,电子流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流通的各个环节,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商务交易活动的执行效果。[1] 

1.2市场贸易更具全球化和开放化特点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市场贸易更加全球化和开放化,这就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实现更加公平化的竞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以及团体纷纷组成一个较大的市场。[2]这一市场跨越区域限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和各类服务信息传递给所需要的组织和个体,从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这样一种模式运行下,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打破,促使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样拥有和大型企业同等机会的信息资源,促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 

1.3交易支付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时则可借助电子商务过程进行。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过程,高效便捷,这就是通常我们称之为的网上支付。网上支付过程中,其各类资金和信息的核算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完成,无论是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还是电子货币等手段都使得支付更加简便和快速。[3] 

1.4企业处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下 

通过电子商务的运作将企业置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之中,这样使得企业运作的风险较小,成本也更加廉价。当今社会,企业处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则其无须拥有实际的机构设置,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固定经营场所的设计,在人力资源上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因为这一切的交易均能通过人及操作获得实现,帮助企业实现了运作风险小、成本低的特点。 

2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 

贸易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利润比较关键的因素,其管理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把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其活动工序繁复,在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洽谈时均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为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引入电子商务活动能够为企业成本的降低带来较大的机遇。调查显示,运用电子商务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能够降低90%的文件处理费用。除此以外,电子商务也推动了企业资金周转,大幅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无形交易成本。[4] 

2.2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 

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所处的外部条件,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实现了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协调和顺利。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贸易增长获得新的突破。总之,电子商务的运用为国际市场环境注入了鲜活的生命。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的贸易链接在一起,便利了信息资源的密切交流和互动。一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设了完善的信息市场环境;二来通过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以及规模等的限制,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很好地帮助小型企业克服了这一困难。 

2.3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提升企业外贸效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节约了成本以及优化了市场两个方面。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运用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传统贸易模式下,贸易过程纷繁复杂,包括众多步骤和环节,交易时间和交易难度也随着提升。引入电子商务后,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贸易过程的等待以及协商时间,推动着贸易环节能够在信息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电子商务的反馈环节过程中,也推动了外贸企业获得不断完善,通过不断修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外贸交易的效率。[5] 

2.4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运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帮助企业交易方式获得创新。受到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其交易过程一般遵循取得订单、支付发票、发送提货单、办理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一系列流程,这种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耗费精力,成本高。而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整个交易过程按照特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信息网络的高效化实现了交易过程的高效。其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国际贸易营销模式获得创新。在电子商务运用以前,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为建立服务中心,厂商对营销过程进行直接管理。在电子商务出现并运用以后,极大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凭借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企业可以建立自身专业网站,还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目标受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营销的效率。除此以外,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管理过程,国内众多企业能够接触世界各地的贸易对象,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汲取优秀的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3结论 

总之,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本文,其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其次,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再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最后,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窦雯璐.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4:198-199,210. 

[2]侯亚男.电子商务对浙江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08. 

[3]张淑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间贸易交往活动频繁,国际贸易地位也由此在世界经济领域得到提升。互联网的产生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世界,也催生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为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文章结合新经济背景,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新经济背景下,世界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国家积极部署“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基于此,国际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在新经济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渐突出。具体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我国外贸成本不断降低,贸易效率由此提升,同时有助于全面推动外贸企业在管理上实现创新,显著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实力。然而,尽管如此电子商务也为国际贸易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例如,要实现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掌握好电子核心技术。电子商务在我国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举足轻重,必须满怀勇气和信心来积极应对各类挑战。

1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分析

1.1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首要特点是其电子化、数字化,这种特征使得商务交易活动环节较少,执行上也更加高效。电子商务通过依靠互联网作为通信手段,其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信息量大的特征,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作业。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在无人坚守的环境下自主运行,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较大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以外,电子流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流通的各个环节,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商务交易活动的执行效果。[1]

1.2市场贸易更具全球化和开放化特点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市场贸易更加全球化和开放化,这就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实现更加公平化的竞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以及团体纷纷组成一个较大的市场。[2]这一市场跨越区域限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和各类服务信息传递给所需要的组织和个体,从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这样一种模式运行下,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打破,促使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样拥有和大型企业同等机会的信息资源,促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

1.3交易支付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时则可借助电子商务过程进行。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过程,高效便捷,这就是通常我们称之为的网上支付。网上支付过程中,其各类资金和信息的核算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完成,无论是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还是电子货币等手段都使得支付更加简便和快速。[3]

1.4企业处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下

通过电子商务的运作将企业置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之中,这样使得企业运作的风险较小,成本也更加廉价。当今社会,企业处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则其无须拥有实际的机构设置,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固定经营场所的设计,在人力资源上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因为这一切的交易均能通过人及操作获得实现,帮助企业实现了运作风险小、成本低的特点。

2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

贸易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利润比较关键的因素,其管理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把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其活动工序繁复,在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洽谈时均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为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引入电子商务活动能够为企业成本的降低带来较大的机遇。调查显示,运用电子商务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能够降低90%的文件处理费用。除此以外,电子商务也推动了企业资金周转,大幅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无形交易成本。[4]

2.2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

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所处的外部条件,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实现了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协调和顺利。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贸易增长获得新的突破。总之,电子商务的运用为国际市场环境注入了鲜活的生命。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的贸易链接在一起,便利了信息资源的密切交流和互动。一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设了完善的信息市场环境;二来通过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以及规模等的限制,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很好地帮助小型企业克服了这一困难。

2.3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提升企业外贸效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节约了成本以及优化了市场两个方面。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运用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传统贸易模式下,贸易过程纷繁复杂,包括众多步骤和环节,交易时间和交易难度也随着提升。引入电子商务后,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贸易过程的等待以及协商时间,推动着贸易环节能够在信息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电子商务的反馈环节过程中,也推动了外贸企业获得不断完善,通过不断修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外贸交易的效率。[5]

2.4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运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帮助企业交易方式获得创新。受到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其交易过程一般遵循取得订单、支付发票、发送提货单、办理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一系列流程,这种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耗费精力,成本高。而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整个交易过程按照特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信息网络的高效化实现了交易过程的高效。其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国际贸易营销模式获得创新。在电子商务运用以前,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为建立服务中心,厂商对营销过程进行直接管理。在电子商务出现并运用以后,极大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凭借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企业可以建立自身专业网站,还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目标受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营销的效率。除此以外,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管理过程,国内众多企业能够接触世界各地的贸易对象,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汲取优秀的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3结论

总之,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本文,其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其次,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再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最后,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作者:徐新奇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参考文献:

[1]窦雯璐.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4:198-199,210.

[2]侯亚男.电子商务对浙江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08.

[3]张淑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篇11

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大都采用的是学科专业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最终目的以谋职就业为主要倾向、以某一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职业“对口型”的专门人才,构建了单一的培养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育方法过死、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明显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窄小、缺乏创新思维、缺乏个性、不敢标新立异、心理素质差、实际操作能力低等弊端。然而在现代新经济环境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人是不够的,这样培养的只能是专业机器。当前,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大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淡化专业,鼓励文科、理科相互交叉渗透和结合,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办学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目标体系

新市场经济要求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多元化一直都是新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创新素质结构,还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人格。据此,我们课程目标体系要体现以下几点:

1.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学科和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2.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向提高职业所需的交流能力、协作等综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转移。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个人发展能力的前提,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12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制度

一、引言

企业的发展是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分不开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市场必须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细化企业管理业务的流程,要避免与传统老套路相合,组织企业员工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也不能照抄照搬,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当的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新时代是一个合作企业的需求,共赢,所以公司的管理是协调的企业部门的性质各部分协同工作来赢得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市场的协调需求和直接生产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的间接人事和财务管理和运作等方面。所以经济管理的业务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企业创造利益,实现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目标。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的管理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相关性。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是围绕该公司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中心,资源利用和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使得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落实状况。使得经济管理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引导。

二是指导性。现代企业管理将财务指标作为领导决策的辅助项目。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对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的发展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综合性。现代企业管理贯穿于现代化企业整个的经济活动中,其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从而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全面的了解公司的运作过程,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生产成本和营销部分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所以传统的企业管理专注于成本管理和销售管理,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的侧重点不到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管理的注重和对经济的把握都还不够重视,所以当企业运营时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导致管理的实施效率低下,企业管理只注重形式而不在乎管理的真正目的,致使企业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率自然就会降低了。

(二)经济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目前,企业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组织相对落后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组织模式过于单调,集团化运作模式比较普遍。此状态表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尚未走出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束缚,不利于现代企业打破落后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或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其无法检测到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的弱点,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和提高组织的优势。企业规范管理的成熟度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处于优势地位的可用性都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密切有关。目前,竞争成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竞争中相应的成本和销售额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相应的指标,因此,企业将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成本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关于人才的竞争来说,企业通常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是非常重视的,企业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就必须尽一切努力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企业生产力就是掌握和分配人才的天赋,我国企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或和理不善,再加上现代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不高,因此缺乏人力资源的稳定性管理者就不能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形成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不足就是浪费企业的资金和人才,不利于企业创新力的凝聚和发展。

四、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

1.创新经济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遵循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的原则,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立足于传统经济管理系统的基础特征,以增强企业管理实际运作的有效性和经济管理目的明确性,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二是全面推行经济管理体制,保证经济的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三是积极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继续寻找和创新新的经济管理体制。

2.创新经济管理策略

现代企业必须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者应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他们的思维,以保证自己充分认识到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打破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并积极鼓励所有员工参与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要建立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逐步转变。

(二)优化现代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企业要想优化人力资源系统的管理方式和改进创新,首先必须积极改善企业员工的薪资状况,还要有效引导员工实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完善培训、晋升、激励环节,从而降低企业的认识风险,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有效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人力管理机制的设置关系到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态度,因此是不容忽视的,除了企业硬件建设到位,人才的应用机制和发展方向也需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实施责任落实制度,让每一个员工有目标的、有责任的、有工作方向的去进行工作,促进企业工作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人才的选择和取用分别是需要认真的考虑和测试的,确保物尽其用不浪费人才。第三,明确企业的奖惩制度。要有奖有惩,双管齐下,有好的员工就不要吝惜奖励,同样的错误也应该认真处理。

(三)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

企业的发展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企业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按照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政策和经济管理的特点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管理、销售应该在一个相对健全的管理体制下协调互相共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企业经济管理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稳定阶段。因此,企业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不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管理方案比比皆是。因此,经济管理创新的发展路径是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开发一整套新的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以适应国际形式业务的发展势头。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几条建议,希望对创新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制定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虚心学习先进经验改进企业管理[J].金山企业管理,2010

[2]陈明祥.浅谈能效改善项目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梅山科技,2011

[3]刘生才.浅谈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J].现代企业,2010

篇13

关键词:经济转型 浙商 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两次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含综合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笔者认为,过去30年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是从1978年开始到1991年。这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直接推动或主导。以后,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颁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从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重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乡镇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轻小集加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工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三是开放建设以小商品市场和其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网络,并通过“两头在外”、贸易兴省战略,促进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次转型以城乡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前。第二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后,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指引下,市场化改革开始覆盖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如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二是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化改革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主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也适时调整自身的职能,在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和干预。三是为适应工业化快速推进。以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培育区域增长点为内容的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和大中城市的集聚明显加快,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中心镇密集的都市带或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两次转型,从体制上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且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广泛尊重,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这两次成功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保障,应该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浙江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快速经济发展体。

二、当前浙江经济转型面临的新趋势新特征

“十一五”规划执行以来,浙江经济已跨过1.5万亿元生产总值关口,预计2009年将跨过2万亿元生产总值大关。但是。在“十一五”规划后半期,浙江经济可能会面临着发展势头减缓和发展动力减弱的问题。“十五”中期(2003年起),消费结构的转变已呈现加速趋势。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不协调性问题从“九五”后期开始出现后,浙江的企业事实上在总体上并未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对付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采取了市场调整的策略,用大量的出口来维持企业经营及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同时。为增强出口竞争力,以产业向中西部生产要素洼地转移的方式,来维持低成本,实施用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浙江经济继续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相应减轻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

但是,从“十一五”规划执行的前半期来观察浙江区域经济,浙江经济发展中,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有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增长的减缓,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环境,对出口构成不利影响。降低了外需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加快,同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开始变化,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吸引了较大量的浙商投资,导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4年起连续5年大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降低了投资需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运行的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宏观调控的紧缩环境,大量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又面临土地、劳动力、资金的三重要素约束,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运行环境趋紧。

综上所述,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需求拉动力量和供给支持条件来看,都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后半期,浙江省应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对策

根据浙江发展的现实,要加快经济转型,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实施创新强省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原有增长动力的不断弱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积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使创新成为企业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提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素质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是比较优势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已难以维持。无论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还是促进新一轮创业创新。都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吸引全国优秀生源到浙江高校就学,从而为浙江省创业创新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三)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浙江创造为核心。要积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

势新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动淘汰一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执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是服务的主体,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权保护、激励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创业创新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专业性要素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公事的市场化改革。

(五)完善分配体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该说,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初次分配中能更充分地体现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体制。

(六)进一步发展网络新经济

近几年,浙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数字浙江”全面建设,使得浙江信息化总体水平和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已略超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信息化平均指数。新浙商代表的n’财界巨子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以其独特的创业创新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从而成为浙江创业创新的典范。网络新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的动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IT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的IT企业家创新创业。

篇14

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代言人,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实现着最快捷的传播和沟通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它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消费方式和创业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让所有的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报道,中国已经成为受到互联网攻击最严重的国家。而电子商务往往和金融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也成为了网络黑客重点攻击的目标。据权威机构调查表明,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隐患就是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当前发展电子商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机制问题

在电子商务领域,最核心的安全问题就是电子交易的安全。如何解决电子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验证、保护信息机密性、防止信息的非法篡改以及防止交易抵赖等问题,成为了保护电子交易安全机制的关键问题。

(一)身份验证在传统交易方式中,验证双方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交易是双方面对面所进行的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查看身份证、出示交易印章等方式验证对方的真实身份。但是在电子交易环境中,双方未曾谋面、相隔遥远,更容易出现假冒、欺诈等违法行为。因此电子商务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验证交易双方的身份。

(二)信息机密性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通常都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如前所述互联网的开放性虽然带来通信与交流的便捷,但也给黑客提供了窃取个人或组织机密信息的可能性。当电子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交换信息的时候,他们之间传递的机密信息就有可能窃取。进而威胁到个人的隐私或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商业的巨额损失。因此电子交易双方必须解决如何保护传递的敏感信息,使黑客即使截获了数据也无法破译,进而无法获得真实的通信内容。

(三)信息完整性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攻击者除了可以破译通信内容,直接威胁通信的机密性之外,还可以通过篡改通信内容实现网络的主动攻击。通过篡改通信内容,是交易双方产生误判,从而使攻击者实现非法目的。因此电子交易双方如何鉴别通信数据是否被篡改过,也成为了保护通信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在商务活动中,商业形式千变万化,为了防止交易双方的抵赖行为,人们往往要订立合同,在合同内明确双方同意的条款内容,并要求双方签字盖章。这些手段都是为了防止交易抵赖。但这样的手段在电子交易中就无法实施。电子交易的双方由于互不见面,某方完全有可能出于个人的私利,否认参与过整个交易过程。从而使对方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防止交易抵赖,保证交易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急切问题。

三、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机制

(一)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机制为了保护电子交易的机密性,我们必须对双方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被截获的数据被轻松破译。加密算法有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对称加密算法主要特点是:电子交易双方都必须要拥有共同的共享密钥(即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并且对称加密算法的运算速度很高,适合大量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工作。但是对称算法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如何安全的传递密钥给通信对方。因为共享密钥是需要在不安全的互联网上直接传递的,如果密钥被截获,那整个加密体制就完全崩溃。非对称加密机制是利用两个不同的密钥来完成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工作(即公约和私钥),公约和私钥是成对产生的,但公约和私钥相互之间无法直接推算出来。因此,为了保护信息的机密性,我们如果公约来加密的数据,则必须用相应的私钥才能解密;反之,用私钥来加密的数据则只能用对应的公约来解密。公约是完全公开的,任何人均可以获得,而私钥则必须由持有人妥善保管。这样的非对称机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为了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发送方用对方的公约加密,接收方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在加密数据的传递过程中,即使被截获,截获者也因为无法获得接受者的私钥而无法解密。同时非对称机制可鉴别发送方的身份,使交易不可抵赖,发送方需要用自己的私钥加密数据,将加密数据传递给接收方。接收方如果能够用发送方的公钥解密,则可以充分证明这些数据一定是来自发送方,而不是某个自称发送方的假冒者,因为用发送方的公约能够解密,则完全可以说明数据一定是发送方的私钥加了密。而发送方的私钥只有持有人才知道,因而可以推导出这些数据一定是发送方本人亲自发送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身份验证和防止交易抵赖问题。但非对称体制的缺点在于,加密和解密的运算量非常大,计算速度往往比对称体制慢上百倍。因此实际在电子商务应用中,往往是把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体制结合起来使用,即发送方用对称体制的共享密钥对数据加密,然后用非对称体制的接收方的公钥对共享密钥加密,然后传给接收方,接收方用自己的私钥将共享密钥解密,再用共享密钥对大量的数据解密。这样的安全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对称体制运算速度快的优势,也利用了非对称传递数据安全的优势。

(二)散列运算防止信息被篡改为了防止电子商务信息被篡改,发送方需要对数据进行散列运算,将散列值(即摘要)连同数据本身发给对方,接收方也将数据重新计算散列值,并将新散列值与传递而来的散列值对照,如果两个散列值相同,则证明数据在传递过程中没有被篡改。因此接受方只要对照散列值,就可以判断电子商务信息信息是否被篡改过。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完整性问题。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