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范文

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发达国家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14-03

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2008qk31)的阶段性成果。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很快,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屡受阻挠。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技术认证制度等,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见表1)。据商务部调查,我国90%的出口农产品受国外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可以说,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一、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

(一)管理机构比较

1.欧盟。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由欧盟委员会来负责。整个管理体系由纵向和横向两个管理监控体系构成,其中:纵向的是指由欧盟委员会成立的农产品安全的最高管理机构及其下属的分布在各个成员国内部的各个专业管理委员会;横向的管理体系是指由若干专业委员会构成的覆盖全面的网络体系,如植物健康常务委员会、兽医常务委员会等。这两个体系各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影响,构成一个保护欧盟居民免受污染农产品侵害的网络体系。此外,欧盟又于2002年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主要承担监测整个食物链、提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科学意见及科学信息等多项重要职能,居于重要的地位。

2.美国。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由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国家环境保护总署(EPA)来负责。(1)美国农业部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下设的两个机构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分别负责畜禽类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2)食品药品管理局主要负责管理肉类和禽类以外的所有国产和进口食品,执行食品安全法律。主要工作包括监管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安全卫生、维护食品良好加工操作规程、检测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安全性、产品正确标识以及确保进口食品安全卫生等。(3)国家环境保护总署负责管理有毒有害物质,预防其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主要工作包括测定杀虫剂的安全性、确定杀虫剂残留量水平等,确保公众不受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此外,还有农业市场局和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联邦谷物检测局等机构,负责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

3.日本。日本的农产品安全管理主要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来负责。其中: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国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产、销、用的监督管理,进口农产品动植物检疫,国产粮食的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和标识认证,农产品加工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的推广等。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加工和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包括组织制定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量限定标准,对进口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查,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等。此外,为了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同时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日本于2003年又在内阁设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农产品安全性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检测鉴定,并向内阁的立法提案提供科学依据。

李靖波: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二)法律法规体系比较

1.欧盟。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有20多个。“疯牛病”暴发后,欧盟又制定或修订了几十项食品安全和卫生法规,形成了强大且完备的法律体系。欧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通用食品法》、《欧盟食品安全法规》等。其中《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确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为原则的食品安全监控理念;《通用食品法》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食品和饲料安全的预防措施的原则,保证食品和饲料的可追溯性,食品企业的责任等;《欧盟食品安全法规》规定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项。

2.美国。美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覆盖范围广且法规体系复杂。针对每一种农产品,包括其生产与进口行为,基本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以标准、检测、标识及认证等手段,为进口农产品设置高门槛。美国有关农产品安全的法规主要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营养标签及教育法》、《包装和标签法》、《公共卫生服务法》以及《联邦法规》第9篇(联邦进口牛奶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等。美国利用安全、卫生及各种包装、标签规定对进口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要求进口农产品满足ISO9000系列标准之外,又附加了许多部门指定的技术法规,形成了严密的农产品安全法规网。

3.日本。日本有关农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分健全,主要从4个方面来确保输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1)规范农产品进口方面的法规有《农药取缔法》。通过限制出售和使用,正确制订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及使用量标准,并以此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国民健康;(2)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有《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卫生法》通过制订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的农药残留的安全标准以防止饮食危害发生并促进农产品卫生水平提高,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综合法典;《食品安全基本法》对农产品安全性做了严格规定,并将《食品卫生法》的目的从确保农产品卫生改为确保农产品安全,同时,明确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3)有关动植物进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规有《植物防疫法》和《家畜传染病预防法》。法规下都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分别列明禁止进口的动物及其产地名录及禁止进口的植物及其产地名录;(4)与农产品追溯系统相关的法律有《农林物资规格化与质量表示正规化法》(JAS法)。JAS法的内容不仅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还为消费者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到农产品的有关质量等信息提供了方便。

(三)标准体系方面的比较

1.欧盟。欧盟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分为两层:上层为包含有300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下层为包含具体技术内容的可自愿选择的技术标准。凡涉及产品安全、人体健康、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标准,通常以指令的形式。属于指令范围内的产品(如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饲料),必须满足指令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上销售,达不到要求的不允许流通。目前,欧盟拥有技术标准十多万个,其中1/4涉及农产品。在农药残留限量控制方面,欧盟共制定标准17000多项。欧盟及各成员国大多数农产品质量标准从制定之初就注重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2.美国。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性标准壁垒体系。美国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主要分为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有机食品标准体系两大部分。(1)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标准,由联邦农业部、卫生部和环境保护署等政府机构,以及经联邦政府授权的特定机构制订;二是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如美国谷物化学师协会、美国苗圃主协会、美国奶制品学会、美国饲料工业协会等制订。行业协会是美国标准制订的主体;三是由农场主或公司制订的企业操作规范,相当于中国的企业标准。美国涉及农产品的各种标准数量非常多,仅农药残留限量方面到2006年8月为止已经有18100多项。(2)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处理系统计划,土地法规、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管理标准,种子和栽种苗木的操作标准,作物轮作实施标准,作物害虫、杂草和疫病的管理措施标准,野生作物收获操作标准,家畜来源标准,家畜饲料标准,家畜保健标准,有机产品标签规定等。

3.日本。日本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十分健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国家标准,即农林标准(JAS标准),以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和油脂为主要对象;(2)行业标准,多由行业团体、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制定,主要是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和技术储备;(3)企业标准,是由各株式会社制定的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其中与农产品贸易关系极为密切的是农林标准,日本的农林标准规格制度是由具有消费、流通、生产经验的各界代表组成的调查会来制订的,其法律依据是《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农林标准规格由农产品的规格和品质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规格是指对农产品的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一般由政府权威部门或权威组织对农产品的性能或档次作标准化规定,并通过食品标签制度,保证消费者对各种规格的产品有一个判断和评判的依据。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管理体制方面

1.政府应切实承担起该尽的职责。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和消费安全、保护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在农业管理中我国政府部门理应承担重要职责,应切实承担起农业企业和农民(农场主)所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的诸如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职责,突出政府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政府应明确管理主体和分工。无论是采用欧盟这种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还是采用美国、日本这种由几个部门共同负责的农产品管理体制,我国政府都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详细规定每个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的主体和分工,既不能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又不能出现职能交叉现象。

3.政府应重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对其管理也不能人为地割裂。我国政府应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管理,这种全程管理不仅强调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还应体现在尽可能地减少管理部门的数量。同时,要考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一体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居民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控制从制成品延伸到原料生产,农产品源头管理越来越重要的现实,应重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行政职能和机构。

(二)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均建立了涵盖了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出台了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法规措施,以加强法律管理,而且其法律框架还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逐步做出调整。作为借鉴,我国政府也应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来加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和应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法律法规的基点仍是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在农业新阶段面临的新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针对国内日益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发达国家日益加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法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尽快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从农业投入品转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执法监督。

(三)标准体系方面

为了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阻碍国外农产品进口,并增强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还在不断进行修订。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强调目的明确,配套性、系统性好;要与法律法规衔接好;要先进实用;制定过程要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考虑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需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还应建立一套严谨的指标程序,信息公开、决策民主,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

[参考文献]

[1]王莉,胡胜德.美日欧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7).

[2]郑展鹏,苏科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南北比较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4).

篇2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互动关系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概述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

中医药国际贸易,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买卖、转让、许可、合作、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境外消费等形式,实现中医药货物、技术或服务等医疗要素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一种,国际贸易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贸易。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

中医药国际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投资与金融服务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直接投资设厂(绿地投资)、跨国并购、间接投资(债权投资)、债转股等形式,实现国际资本与金融在中医药领域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狭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仅仅是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模式。中医药国际投资属于国际投资的一种,国际投资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投资。

(三)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协调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十分不协调。中医药国际贸易兴起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正在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中医药国际投资却发展十分缓慢。从长远看,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最终由以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将转向以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的转变,需要厘清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洞悉和深刻认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

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中医药国际投资启动的前提。如果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满足进口国的实际需求,中医药国际贸易能够比较顺畅和经济地进行,中医药国际投资就没有必要实施。从国际投资的成本节约和竞争优势理论来看,中医药的国际投资综合经济成本应当低于国际贸易,而且国际投资应该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有了中医药实际需求,才会有中医药国际贸易。当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实际需求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才会悄然登场。所以,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中医药国际投资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地区开展,除非中医药国际投资是非市场化的行为。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以我国国际经贸发展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商品最开始以各种贸易形式进入中国,以满足我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时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几乎没有。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外商开始以合作、合资形式在中国投资设厂,再到后来,外商独资企业才开始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资源管控加强,一些外国企业开始逐步撤离中国,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訛譹,中医药国际投资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中国2014年海外投资数量首次超过吸引外资数量,与中国有着大量贸易出口有着密切联系。国际投资首先选择有需求的国际市场,而是生产所在地成本较低,这些地方通常就是国际贸易的进口国所在地。中医药国际投资也符合这个基本规律,中医药国际投资一定是首先发生在有着广泛的中医药需求,且投资成本相对不高的地区或国家。综上所述,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为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培养了需求,开拓了市场,提供了信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和替代

(一)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自然延伸

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领域资本的跨国移动,是对中医药领域货物跨国移动的再发展,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也日益升温。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仲景学院)、海外中国中医院等一大批医疗机构纷纷在海外落地,源源不断为海外人士提供中医药医疗和保健等方面服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的真正国际化。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合理替代

中医药国际投资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产生。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海外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当中医药国际贸易成本上升,或者中医药国际贸易存在障碍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将会自然产生。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表现为设立海外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物流中心、设立中药企业等。从规模上看,中医药国际投资还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药主要是经验科学,尚不能被西方广泛接受,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文化基础与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还存在冲突,目前中医药国际交流还大部分以贸易为主。随着自然疗法在全球兴起,特别是中医药界杰出代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更会有多的国家承认与接受中医药。当简单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持续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时,中医药的国际投资也将兴起,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医疗和保健机构的兴起。

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纽带

(一)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广义上,中医药国际贸易应当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其中最为主要是中医药货物贸易和中医药服务贸易。虽然目前中医药货物贸易数量相对较大,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但是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影响较弱,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仍未达到理想的高度。中医药技术贸易数量较少,主要存在于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中,以联合研发、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合作课题等形式存在,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最小,影响力不大。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特别是以商业存在形式开展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应当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头戏和主力军,这是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一般规律决定的。从目前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潜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近三年来,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各大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步伐,加强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能力,一批国内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国际医疗中心”“中医药国际医疗部”建立起来了,为外国人士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和“中医药服务贸易现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工作,19家机构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各个省、自治区或地级市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訛譺,加快了签署机构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部分。此外,国外中医药国际医疗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中医药发展中心、中医中心、中国中医院等机构相继建立、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固定基地。

(二)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

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形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目前,海外中医药医疗和保健机构还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难以成为资本并购的目标。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是以绿地投资为主。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主要还是以投资设立中医药医疗和教育机构为主,中医药服务贸易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中医药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投资,目前投资量不大。因此,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

五、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投资相互促进

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国际投资虽然发展速度和时间历程差别较大,但是,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投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市场信息,中医药国际投资可以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不竭动力

几十年来,中医药国际贸易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为中医药国际投资奠定了文化、信息和市场基础。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訛譻在中国境外,有10万多家诊所等医疗机构(有的国家不认可其为医疗机构),30多万中医药从业人员,700多所中医药教育机构,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资金资助中医药研究。前述人员中,属于中国籍的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机构在海外赚取外汇,到中国兑换成人民币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在海外以各种形式生存并发展着,促进了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信息,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奠定市场基础。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还基本上停留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有形货物出口,以及以自然人流动、境外消费为主要模式的少量服务贸易,中医药技术贸易基本上还未提到日程。实际上,从国际贸易的世界格局来看,服务贸易的比例正大幅度提升,货物贸易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技术贸易在国际间也比较活跃。因此,目前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格局与普通货物的国际贸易格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商业存在为基本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尚未发力。当国际资本以商业存在模式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时候,中医药真正国际化的时代也就来临了。

六、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培育和组建中医药领域的跨国公司

商业存在模式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力军。然而,通过跨国投资设立海外商业存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不是某一个中医药医疗机构、某一个中医药从业人员可以完成的,需要由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来实施。跨国公司,是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的聚合物,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和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跨国经济交往最主要的主体和形式。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将成为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市场规则,适时组建有实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可以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二)加快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本土化发展

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初期阶段,可以考虑与当地医疗机构或相关机构一起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当地的发展。在东道国设立具有东方特色的医疗机构,需要克服文化障碍、法律障碍、制度障碍、市场障碍、管理障碍和信仰障碍等,单独依靠中资机构推进,不是最优做法。从合作开始,先建立互信基础,再走向控股或独资。外资进入中国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个经验是有效的。此外,与东道国机构合作,可以消除当地政府的疑虑和担忧,消减竞争对手的恶意抵制,防止西方不良用心人士假借“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之名“借势”兴风作浪,增加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提供国际投资效益和水平。

(三)培养中医药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崛起,需要吸纳大量精通“中医药外语、中医药涉外法律、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中医药教育主管部门、中医药教科研单位和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应当“强强联合”,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储备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篇3

[摘 要]现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在我国蔓延开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效率,还要同国际做好交流合作,进而快速提升国际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属于一种先进的贸易形式,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竞争合作,且电力商务的到来,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让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更有加有效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现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95

[中图分类号]F724.6;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形成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观念,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才会增加。因此,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要能结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当运用电子商务,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也要考虑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这样我国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简化了业务程序

自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引入电子商务后,国际贸易的主要合作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无纸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且电子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也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无纸贸易这种交流合作形式充分代替了传统贸易合作形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贸易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实际上,无纸贸易主要是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以数字信息交换技术为核心,展开贸易合作交流,这样可以快速鞯菪畔⑹据,节省大量的时间,便于信息数据的储存,这样便合理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程序。传统的国际贸易既需要做好前期贸易的准备工作,还要不断同对方进行沟通,最终意见统一才可以签订合同,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要采用纸质单据让对方检查,而且必须要现场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增加了人力,其存在的错误率也较大,导致难以快速实现国贸交易。但电子商务的有效运用,去除了繁琐的业务程序,双方只需要进行电子操作就可以简单完成交易,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质量。

1.1.2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经营管理的模式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主要充分借助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从而快速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其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国际贸易的交流合作。这也说明,电子商务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形式。另外,电子商务也助力于各个国家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让物流主体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而实现了资金、物流、信息、商业为一体的贸易活动。这种新兴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各个国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少了经销和寄售业务环节,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1.3 国际贸易监督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充分改变了传统的监督管理形式。传统的国际贸易监督管理方法较为单一,且管理效率并不是十分明显,一旦在管理中产生问题,很难进行快速的解决。而现代监督管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国际贸易监督管理的效率,并实现了电子商业的快速交流。监管方式的转变,使进口通关、出口退税等环节都先后实现了电子化。

1.1.4 加快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如今,国际贸易展开的主要形式为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在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务贸易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提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效率,还要明确国际贸易产品的主要需求,确定生产要素,这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其使国际分工明晰,让国际分工向信息化、技术化、国际化转变,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1.2 消极影响

研究显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并不只是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主要消极影响为:电子商务的运用不断增强了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当电子商务同国际贸易相结合时,我国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进行国际贸易间的交流互动,虽然这样可以快速提升国际贸易的效率。但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样会加大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如果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发达国家只需借助先进的技术、资金,就可以提升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对我国而言,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危险是惊人的,电子商务本身就具备危险性,如果在运用电子商务中,没有做好相关的规划方案,我国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充分说明,在运用电子商务之前,做好充足资金准备的重要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税款流失较为严重,我国现阶段处于资金短缺的局面,电子商务的出现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发展的难度,因此,对于电子商务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活动逐渐虚拟化,并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也正因如此,国际贸易的展开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情况下,贸易主体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在国际贸易中各种逃税、偷税、漏税的问题时常出现,这给我国造成了经济困扰,也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增加了财政的支出。

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现状

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运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运用走在国际的前列。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电子商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虽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人口众多,且亚洲、太平洋等地区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只有我国合理运用电子商务,才会挖掘出电子商务内在的发展潜力。例如:非洲地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在明显上升。拉丁美洲等地区电子商务的运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地区互联网迅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度达到7万亿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电子商务为我国所以带来的资金更加明显。在2012年-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且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虽然我国电子商务运用趋势开始不断上升,但我国必须要意识到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国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探索,找到电子商务子在国际贸易中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因此,我国需要明确当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制订完善的运用策略和方案,合理展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从而有效缓解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率才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更好,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来讲十分重要。

3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对策

3.1 加快实现电子商务运用的进程

为了有效展开国际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途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我国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快实现电子商务运用的进程。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我国要能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在国际贸易中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需要掌握在际贸易中所产生的流动资金,巧妙提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另外,我国要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运用中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比如,提高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的使用率,对电子商务加强重视,实现资金的有效转化,这样才能建立安全的金融资金保障体系,减少风险给我国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我国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还要建议其他国家建立关于电子商务运用的法律条文,这样才能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在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时,我国需要明确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的战略部署,掌握其主要运用范围,确定其运用的目的,这样才能将电子商务的积极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来,从而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4 结 语

我国在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考虑其带来的影响,不断对电子商务进行规划完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贸易中的精髓,在国际贸易中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展开竞争,从而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水平,促使我国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萍,杨海余,张庸萍.无纸贸易发展动因及策略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1.电子商务概述

1.1电子商务的基本运行方式

通过使用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手段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即电子商务活动。要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具备的是贸易双方之间的互联网关系以及对互联网关系范围内的贸易方式的认可,通过不见面的签单方式达成贸易协议,再通过其中一方或者第三方运输的方式完成贸易,是电子商务的基本运行方式。

1.2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商务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需要见面甚至通过多次会面才能达成贸易协议,完成交易,而电子商务将贸易活动计划和贸易活动完成之间的步骤进行简化,一切与贸易双方沟通有关的事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无需见面的贸易沟通和交流减免了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额外开支,直接降低了企业在商务贸易中的成本支出。

1.3电子商务的兴起及发展

利用互联网平台付款消费是电子商务的最初形式,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时期,不但小范围的贸易活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完成,大宗国际贸易也坐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签下订单,通过电子银行转账,通过国际运输企业实现商品的运输,是目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作用形式,并且国际贸易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快捷和简便。

2.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走势

2.1国际贸易额度不断攀升

我国的电子商务是在20世纪末广泛流行起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电子商务途径达成的国际贸易额度不断攀升,比较明显的一个分界点是2008年前后,在新一轮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结束后,国际贸易额度增幅在每年20%左右。从2010年到现在,介由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额度已经达到国际贸易交易总额的一半左右。

2.2国际贸易行业不断扩张

传统的国际贸易行业由沿海省市和对外商贸地区的行业,东南地区是我国对外交易频繁地区,国际贸易涉及的行业多为轻工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内陆购进产品原材料或者作为经销商实现贸易活动变得十分容易,我国国际贸易行业也从轻工业、食品加工业扩展到重工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行业领域。

2.3国际贸易带动我国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还带动了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庞大的互联网建设作为基础,并且对各种贸易办公软件的需求量极大,电子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另外,电子商务发展使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对运输能力需要的提高使运输业成为发展较快的行业;对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人才的急需,使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3.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1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整合为“四流一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传统国际贸易中的经销、和寄售业务大大减少,直接贸易成为重要交易方式。直接贸易的交易方式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首先,直接贸易规避了大量的误差损失,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中,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要产生46种不同的单证,连同正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根据国际商会的统计,拒付的信用证中有50%是因为单证出了差错,报关文件的差错率也达到了30%。而电子商务中只有电子合同、电子单证和电子货币,整个过程都由电脑网络完成,这种无纸化贸易不仅节省大约90%的文件处理费用,并且减少40%的差错损失;另外,贸易流程的简化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方式买卖单据标准化和网络传输方式不仅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省却了“中间贸易”这一步骤,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企,都不必再为“中间人”付费。

3.2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内容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但影响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交易内容。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易内容的影响以以下三点为基础,首先,电子商务的存在是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其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强,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地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再次,电子商务形式的国际贸易突破了时空限制,一家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这就意味着,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在交易服务、产品生产和交易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改变,由于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紧密结合,原本作为交易主要内容的物质资源,被信息资源所取代,时空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减少,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日益加快与加深,使国际贸易对于全球化电子商务市场的要求更高,在此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资源市场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全球电子市场日渐形成,并快速发展。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将信息化、技术化、服务化等新兴国际贸易的主体进行强化与推广,提供服务和技术,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新的交易内容。

3.3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意义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其根本意义除了达成经济目的之外,对国家对贸易的监管和立法都产生影响,甚至对国家商贸形象建立也有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通关、出口退税等环节都先后实现了电子化,国际贸易的监管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第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交易活动越来越具备无纸化、信息化、虚拟化等特点,利用国际贸易进行国际避税、逃税、漏税的现象大量增加,造成国际贸易中大量税款流失,因此,国家必须对于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相关的立法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第三,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贸易事件时更容易展现出来基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底蕴的国家气质,利用文化优势解决商务问题,可见,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还具有展示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4.1国际贸易企业基础建设发展

电子商务的实现以贸易双方对电子商务形式的认可为基础,而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贸易双方企业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就必须使企业的基础建设符合电子商务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在国际贸易方面获得更多利润。要使企业基本工作环节和企业价值观都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使企业贸易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节奏相契合,致力于国际贸易和有志于发展国际贸易的企业,应保证本企业的硬件设施、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人才不断提升;另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需要物流行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加强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物流行业制度、提升物流运输能力,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4.2以电子商务规则的制定加强国际贸易的规范性

尽管国际贸易已经有WTO组织条文保证其规范性,但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使硬性的条文不足以解释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问题,例如,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贸易的双方对对方的产品质量和诚信度是不可知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的“诚信风险”更加严重,而此类问题只有通过制定电子商务的行业规则才能得以解决。完善我国对电子商务的立法,并与国外相关的电子商务立法和国际贸易立法接轨,保证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原则一致是必要的;另外,制定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对违反诚信规则的商家予以制裁,剥夺其利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国际贸易的权利,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诚信风险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3以电子商务提供的大数据促进国际贸易改革和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使国际贸易的客户数据和产品信息能够为涉及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国际贸易信息的分析,发现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空间并根据这个市场空间进行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改革成为可能。另外,政府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大量数据,对国际贸易的走势进行分析,对目前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为以后国际贸易政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贸易途径,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内容,国际贸易的意义也因此发生改变。加强企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贸易的规范性和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进行国际贸易改革和发展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风险控制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市场下进行贸易往来的一种经营形式,其需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需要规避国际市场的多种风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品与服务,需要自身具备较好的资金支持,融资是国际贸易活动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商业银行是提供给企业贸易资金的主要途径。

1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及特点

国际贸易企业以融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是对企业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与应收款等资产进行的融资。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根据企业资金与信用,为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一种方式。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向银行融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打开国际贸易市场,促进国家贸易发展,也能够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来看,其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二是融资手段具有灵活性。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融资方式与手段都在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手段与方式也在不断完善,良好的适应了社会需求与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完善。

2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

国际贸易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合作,达到经济贸易交流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与银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迅速发展,在融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上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商业银行融资活动增多,在融资的安全性考量上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当前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交易环境不断恶劣,人民币币值不断提升,国际贸易企业在贸易活动中面临着汇率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融资需求上更高,也给商业银行形成了更高的融资压力。当前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活动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前景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资金投入较多,已经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高业务比重。从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企业的融资类型来看,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融资业务。一是出口保理业务,二是出口退税托管贷款,三是货权、动产质押授信业务,四是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企业向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正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资金供给份额,这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更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多种问题。一是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发展还不够深入,受到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多种影响,在融资活动中面临多种风险。例如受到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与政策的影响,由于当前未形成专门的体系,所以融资行为缺少有力保障。再者,经济全球化也对国际贸易形成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具有盈利性,而当前未形成专门的管理体系,融资结构单一,常引发多种融资风险。二是国际贸易市场的面向性较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市场被推出,其中的参与者多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企业,其面向性较窄,贸易融资在盈利上并不高。且国际贸易市场的融资所需要的资金较多,风险也相对增高,其不平衡发展更是给融资形成了较大压力。

3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方式,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发展,但同时企业与银行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结算环节若是出现资金问题,或商业银行在结算资金提供中出现问题,都造成企业及银行的贸易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而国内银行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这都表明了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应积极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形式与特点,更需要不断创新,借鉴成功经验,为国际贸易融资提供更加具有科学性的融资服务,推动国内银行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同步发展。

3.1创新业务发展理念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商业银行与国际贸易企业同步发展与建设,为创新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情况,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需求变动与管理理念更新情况形成全面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对自身业务发展的适应性变化。当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买方具有市场主导性,在这种市场发展特点下,可能引发供应链资金断裂造成国际贸易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所以商业银行向买方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保持供应链平衡,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转移合作风险,能够更好的保证国际贸易活动的平稳进行。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合理转变与创新业务发展理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占有率,以中小外贸企业扩展市场为理念,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金融需求,既发展商业银行业务活动,又促进中小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

3.2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

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下,新的融资形式、融资手段与融资方法都在不断创新与优化。融资品种更是不断增多,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对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战略具有支持作用,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包括供应链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根据国际贸易企业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融资品种,为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多的优势。

3.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与网络化发展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技术创新优势,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需要对贸易结算各环节形成针对,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促使贸易结算以自动化、网络化形式完成,在结算准确性上更高,也更加具有及时性。在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提供与信息获取上更加迅速。因此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还需要积极创新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不断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创新化发展。

4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措施

4.1完善风险监控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风险的监控上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这不仅是规避银行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也能够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贸易风险。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监管需要形成对国际市场发展的动态化监管,调动国际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以国际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提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认识,提高融资资金的投放效率,从银行层面上减少资金的错误投放,提高银行经济效益,规避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形成信用评价体系,对融资风险形成较好地规避效果。信用评价体系是针对与国际贸易企业所形成的体系标准,在信用评价体系中应呈现国际贸易企业的战略部署,并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进行评价,降低银行信贷危机。这需要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银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国际贸易企业形成评估与评价,从而为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促进区域对外贸易,同时也减少融资风险,形成对融资风险的合理监控。

4.2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控制上需要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风险预防与融资管理。而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还包括国际市场相关法律、国际业务结算信息化技术等,因此在人才需求上更高,需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际贸易融资形成较好的管理模式,以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手段形成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合理管理。一方面,需要向外部引进人才,如向高校吸引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外培养,扩宽人才来源与途径,增加专业人才数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对人才的内部培养,以专家讲座、外派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在风险预防与控制上形成更高的专业意识。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入手,提高了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预判与识别能力,在风险控制与管理上能够形成较好的实际效果。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加快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我国的经济置于全球化的经济风险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一风险,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所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更是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 国际贸易风险特点

1.1 客观存在性

国际贸易风险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的,它是一项各国经济往来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联系关系,换句话说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的客观性又可以归结为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经有关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诱发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意活动规律很复杂,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难以把握。这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存在的基础性因素,并以风险成因为表现形式。其次,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性还变现为风险的无可避免,是无法消除的,这就决定了贸易的经营者只能将风险尽量控制在一定的波动范围之内,但却不能将贸易风险降低为零。另外,国际贸易的偶然性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客观性的重要原因。

1.2 无意识性

国际贸易的风险实在贸易经营主体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此后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种风险。这种无意识性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亮点原因。其一,这种经营主体的主观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一般来说,只要经营者认真分析所处的贸易环境,全面把握贸易关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就能够实现贸易风险的规避或者转移。经营者这种主观无意识性包括无意识的判断失误、无意识的使用了不当的贸易方法、没有正确缝隙贸易环境和把握贸易竞争关系等等。其二,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不涵盖经营正故意而为之的后果。

2 国际贸易风险转移和控制的相关策略

2.1 把握国际贸易风险的复杂性

结合国际贸易自身的特点可得,国际贸易风险极其复杂,它不仅包含着自身的客观性特点,又有着经营者主管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把握这一复杂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影响方面都是很复杂的,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经营者必须灵活地制定解决方案,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第二,国际贸易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具体表现为,在贸易的流程和具体环节中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故,但是这种事故发生的频率和是影响程度的强弱,以及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由于经营者自身的素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风险的承受力。所以,经营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处理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国际贸易的风险。第三,贸易经营者要注重实用风险预测工具或者吸纳专门的人才,对贸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科学、精准的预测,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对于企业财务影响。

2.2 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其他各国经济状况的影响,这也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全球性。要想将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签订贸易平等协约,在保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实现国际间的友好贸易合作可以通过组织政府首脑谈判会议、国际金融峰会、成立自由贸易区等等有效措施,房地有关国际贸易的门槛,减少贸易壁垒。此外,各国政府要摆出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这样才能减少由于片面维护自己国家利益造成的国际贸易误会,有效规避国际贸易的风险,不断推动国际贸易的复苏和发展。

2.3 塑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我国的国际贸易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贸易体系不完善,资金相对匮乏等弱势,要想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我国国际贸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国家相关部门就要加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正确引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积极引进外资。我国应当积极响应WTO的号召,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第二,利用出口信贷、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大型设备的出口,这样不仅保证了我国对外发展企业的资金周转,也保证了我国企业长久的发展能力。第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优势,这样一来将弱化国际贸易风险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第三,有计划地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利用BSI、LSI和远期外汇协议等规避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的有效方法,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既降低了我国的外汇风险,又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达到调控国际经济,实现我国贸易持久发展的目的。

2.4 加强贸易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调查

贸易交易对象的自信状况,决定着企业能否快速有效地收回资金。因此,企业要想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中的资金风险,就必须对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有所调查,资信状况的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的正本和副本,并求证其真实性,同时,企业应当向交易对方所在地的有关权威部门核实其现在经营活动、货物状况、注册资本等方面的合法性。第二,考察对方的资产信用的真实性,以及对方履行合约的真实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第三,清楚分辨对方的主体资格。第四,对对方历史交易纪律做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对企业的信誉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全面科学的资信状况调查,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2.5 建立健全风险评价机制

国际贸易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企业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对贸易风险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机制。现有的国际贸易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的贸易业务,按照有关风险评价标准,对企业所能遇到的风险等级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能承担的风险合理范围,并制定科学的规避风险的方案,最终进行贸易交易决策。一个完整有效的贸易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让企业有效转移、规避贸易风险,还能够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使用,还能够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企业资金的合理性应用,从而将企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6 选择有效的结算方法

大型贸易的出口必然会存在着赊销赊购的形式,这样一种形式的存在,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为了减少这一风险所带来的企业资金损失,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结算方法,例如信用证支付、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形式,实现资金现阶段的融通。其中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贸易风险转嫁给负责办理保理业务或者福费廷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一金融机构给予企业全部或者部分的货款,让企业拥有下一生产阶段的周转资金。很明显,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地规避出口商的贸易风险。此外,出口商或者进口商,都可以采用期货合约的形式,利用以买冲卖或者以卖冲买的方式,来弥补现货市场上的损失,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2.7 风险转移

对于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资金损失,企业可以在贸易交易之前通过入保的形式,将国际贸易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样一来,企业在遭受此类的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给予的资金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风险造成企业损害。其他的风险转移手段可以有时间转移。国际上对于风险的划分非常明确,这样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防止有贸易纠纷的发生。风险随交货时间转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双方可以自由规定交货时间,当然这一交易时间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以保证双方共同的权益。

3 结语

国际贸易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业务形式,在这一国际业务往来中,要想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就必须自宏观到微观上全面把握国际贸易的特点。规避或者转移国际贸易风险的具体措施有:建立健全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签订自由报以协定的方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各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责任感;此外,国家要加强对本国贸易进出口的支持,通过提供进出口信贷、降低出口退税的形式,减少企业资金融通的阻力,保证企业下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最后,企业自身要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保证自身的贸易优势,并且还应该建立起与自身企业向配合的风险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性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琦智.浅谈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1,(11):56-57

篇7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Internet(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网络贸易(Trade on Internet)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出国际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最终指出将来的国际贸易形态将是国际网络贸易形态。

关键词:网络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务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上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商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生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一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网上市场将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同时也说明在网络贸易出现的今天,国际贸易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不仅从贸易场所,主客体及运行发生变化,而且由网络所带来的信息贸易的比重也飞速增长。此外,随着国际网络制度创新速度的加快,国际贸易以网络贸易形态进行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6-2007).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运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David kosiur著.陈曙辉等译.电子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坚争.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作者简介:

篇8

论文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Inter11et(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网络贸易(Tradeonlnternet)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出国际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最终指出将来的国际贸易形态将是国际网络贸易形态。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三、结论

篇9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篇10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形势发生转变,针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产生相应的变动。信息时代下,国际贸易转变了直接投资公司内部贸易结构,改变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也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提升本国经济水平,有带动性的促进母国产品出口,增强母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母国外汇收入。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可以提升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在信息时代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之下,应用传统统计方法中以国家为单位的方式,通过其进出口额计算国际贸易的收支,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当前国家的贸易利益,将其转化为用原产国外汇增加额来进行计算,其结果较为精确。”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间发生一定转化。

二、完善改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措施

1.改变角度

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之中,其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据了统治的地位,而相对与比较成本理论而言,其已经发展成为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线。根据传统国际贸易要素中的禀赋理论,基于占有不同优势资源、不同优势生产要素的国家,其在生产各自国家产业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可以用国家自身优势产品,有效的换取别国经济生产的优势产品,使得交换产品后各自国家彼此均获利,然后,再由各国按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贸易的竞争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经济全球条件之下,改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明确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因此,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实现贸易投资的一体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依靠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资源,大力借助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提升贸易发展水平。在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投资角度,有助于发挥实践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为,若是一个国家具备越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就能够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更多的来整合别国的产业发展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本国产业资源被别国的贸易直接投资企业整合。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中,可以依靠获取产业生产技术优势,以及大力生产差别化产品的形式;优化贸易管理方法来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

2.重构路径

在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研究之中,已形成了三种基于不同研究对象的贸易理论体系;一是就是以由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组织结构及协调发展之间进行国际的分工;而对于另一种,则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进行研究;同时,对于信息时代下,其第三种研究中,则是由专业化个体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进行贸易分工。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对于新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中,就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以及交易效率概念,以此来解释企业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由于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市场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形式。在信息时代中,对于实际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国际贸易方面应该秉持降低交易成本,改进商品交易效率的原则,能够运用重构路径的发展思路,提升贸易经济水平。当在实际中,若是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生产费用之时,就可以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能够使跨国企业从国际贸易分工之中抽离出去,不仅可以降低贸易交易费用,提升国际直接投资经济效益。

3.转化主体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产物,在信息时代贸易中,对于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跨国公司作为在国际贸易中的研究主体。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可以双向作用实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联合机制,对于跨国公司之间实施全球战略前,国际上的贸易分工中主要是以产品为发展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各自的集中生产具有贸易优势产业,从而形成某些、某一种的最终产业产品,最后通过国家间主题交换,使贸易产业中最终产品进行投资交换,在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对于国家企业结果双方,都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贸易利益。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过程中的主体,提高国家贸易发展的整体福利,实现国际贸易直接投资,促使转化新的经济行为,能够以贸易投资经济活动为国际贸易中的主体,有助于促使提升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家贸易的整体经济水平。

篇11

关键词:国家风险;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

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趋于全球化发展,由于商品、服务以及资金的便利流动,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各国间国际贸易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非直接出口、授权经营、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信用贷款等方式。近些年来,全球投资和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面临国内和国外的金融风险双重压力。为了更好盈利就必须将投资或贸易过程中所面临到的风险加以分析和评估。“国家风险”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概况对外贸易时所面临的风险。本文拟从国家风险的各个角度分析对外贸易不同形式下投资者所能面临的风险,以便于新的投资者在投资时选择适当的形式开展国际业务。

一、国家风险

在20世纪50年代所研究的国际银行的跨境业务中可以找到国家风险的研究雏形,最初将某一国家金融机构为另一个国家或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贷款时,可能出现的海外信贷违约风险成为国家风险[1]。国家风险在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国家风险的定义也会有所区别。在国际贸易事务研究中当中最经常提及到的概念分别是“国家风险”、“政治风险”和“风险”。在研究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国家风险问题之前,就必须先区分这三个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政治风险”开始出现于西方学者研究的著作当中。政治风险定义为会对跨国贸易公司利益的产生负面影响的政府行为。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2]。“风险”是指在国际借贷过程中借贷国家不愿意甚至是无法偿还其他借贷人的外债可能性问题[3]。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在银行界兴起的国际借贷开始“国家风险”这一新的概念也在国际间普遍兴起。“国家风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所涉及的层面要比前两种类别的风险会更宽广一些。总的来说,“国家风险”可以概括成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与国别相关联的风险。其主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从定义上来看“国家风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政治风险”和“风险”都只是属于“国家风险”的一个部分。

二、国际贸易的形式

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2015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方便了国际结算之后,国际上业务交易量将会持续增长。因此,国际业务中所面临到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经济以及商家或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对国际贸易过程中所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准备。而对于企业或者主体本身而言,了解清楚国际贸易的不同方式也是有利预防风险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不同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种类的国家风险,由此看来,只要摸清了企业或者主体是以何种形式进入外国市场,那么相对来说所面临到的国家风险也能概括出来。在Braun的研究中将国际贸易按照是否产生资金投入以及是否有在当地产生价值的程度大小将其分为图1中的五种主要类型[4]。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贸易程度最低的一种贸易形式,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间接投资是最为安全和适合的投资方式。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出口产品或是对目标国进行投资。特许经营或者是合资公司这种形式也可以将业务延伸到国外,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著名的美国快餐业就是利用这种形式将自己的业务散步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见图1)与第一种方式不同的是,特许经营只需要向目标国提供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和版权等),这样特许经营者可以不用通过任何财力物力方面的投资扩大自己的业务。直接投资(FDI)最为直接的一种接触国际贸易事务的贸易种类,通过直接在目标国家进行投资进行扩展业务。这种方式的贸易形式所面临的危险最多,但公司或者人享有最多的权利利弊各有。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国际业务扩张形式。证券投资和信用贷款这两种方式的贸易形式有别于前面三种形式,主要是以注入资本的形式开展业务,因此需要注意在国际事务中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形式的风险。不同的形式所涉及的问题不同,因此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可以合理管理风险。

三、国家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了解完国际贸易的种类之后,对于研究贸易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便可以迎刃而解。国家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主要是针对国际业务中能影响企业或者国家在内的一切相关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从政治、财务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的贸易形式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也会不同。国家风险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对于量化风险的工作来说也会有一定难度,一般多以定性分析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建议。Meyer在其关于国家风险的研究中将国家风险按照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基于他的研究理念也可将国际贸易中不同形式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不同进行详尽研究。由于进行国际交流形式的不同,因此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会不同,总的来说国际关联度越高的贸易形式,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多。不同国际行为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具体分类方式如表1所示。根据Meyer的研究将国家风险分为四大种类的风险,其中关于政治风险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当地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可能面临到的风险。这其中主要包括如转移支付的风险、没收风险、运营风险和贪污风险。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最后资本流动,但由于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很有可能会影响资金的支付转移,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国际贸易都会面临转移支付问题。没收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限制出口或者进口,所以对于有货物或者服务等实物贸易类型就会遇到此类风险。而对于金融往来性质的贸易形式可以适当避免没收风险。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到公司或者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对于有实物经营的贸易形式就必须注意到此类风险。贪污风险是在扩张业务的过程中,贸易公司为了或许自身利益来贿赂国家政府机构,所以对于直接投资这种形式的国际贸易多见该类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不得不面临兑换货币,因此对于金融交易过程就会遇到汇率风险。信用贷款方式的国际扩张也会存在违约风险即债务风险。直接投资方式的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主导权最大,因此面临的风险种类也会越多。所以,在运营过程中也会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地理特殊性质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自然风险。

四、结束语

国家风险的研究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国家风险问题。只有更深入研究才可以将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这样一来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选择恰当扩张的方式去开展国际业务,也避免了全球性经济或金融危机的爆发。

作者:向茜 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巍,张金杰.国家风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BouchetMH,ClarkE,GroslambertB.Countryriskassessment:Aguidetoglobalinvestmentstrategy[M].JohnWiley&Sons,2003.P.10

[3]徐莹亮,路昊阳.关于国别风险与风险的若干思考[J].新金融,2012(3):14-17.

篇12

(1)管理水平落后。

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工作,是物流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管理体系系统性欠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才也相应缺乏。而且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行业基础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明显不足。

(2)我国物流行业处于粗放型发展期。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尚小,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很多物流企业只看重自己企业的利益,缺乏行业内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期,严重的制约了物流行业规模效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极其不利。

(3)物流企业税负较重。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行业普遍承担着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仓储部分的税务负担比较重,很多物流企业在南方的沿海地区设置了仓储点,可以为后期的运输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使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可物流企业较高的税务负担,导致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甚至导致一部分物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2国际物流发展对策

首先,要完善国际物流管理体系,使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做好引导与调节的作用,对物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企业税负,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物流企业当中,使国际物流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其次,国际物流要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混乱现象很明显,要加强建立并健全国际物流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小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物流企业转型,并在规模效应下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物流企业的联系,从国际化的视角定位自身企业发展目标,对我国物流环节中的信息缺失、技术漏洞进行修正,改进方法、更新观念、改善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逐步缩小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为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分析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物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必备的条件,国际物流的发展也给我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国际物流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物流模式水解贸易缺陷,拓展贸易渠道。

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国际物流使得国际贸易实现的过程进行了统一与整合,并通过与各地的政策法规有效结合,将各种干扰因素排除,进而使贸易活动过程中的阻力得到有效地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应用信息化及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而高效的物流运转形式也使国际贸易运输困难的程度得到了降低工,给国际贸易往架起了高速畅通的桥梁,从而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不同的国家交通的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参差不齐,国际物流形式的丰富能够适应陆路、航空、航海等不同的的交通运输环境,其运输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运输环境对物流的形式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开展。高效的国际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国家和地区基础建设水平较低和发展不高的经济状况的制约,也使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运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除,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国际物流提升了国际贸易效率。

各项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均需要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确保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完成交易。整个贸易活动过程当中,国际物流则成为各国家各地区贸易活动的有效衔接,避免了贸易乱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向着规范化发展。国际物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并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操作的流程,做到每个步骤都能够有章可循,例如检验程序、设备使用等,通过条形码等先进的进术可以辨别货物真伪,加强了货物管理的可行性。现代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物流进行了革新,迅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而国际物流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逐步形成了国际物流秩序,能够加快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阻碍明显降低,不断提高的物流技术,也使货物运输变得高效而快捷,运输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成本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既简化了操作程序,也提高了国际物流质量,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双方获取了更多的时间,提升了贸易量及贸易频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国际物流提高了国际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主要为国际贸易提供中间服务,而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畴极其繁杂,大量的货物交易,使得资源流动、全球化的资本转移,国际贸易也成为了信息源。国际物流在运输形式、设施方面的丰富,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物流模式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科学的不断推动下,国际物流不再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中间环节,透过国际物流的运输,还能够挖掘更高的经济价值。国际物流通过建设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对各种贸易信息及物流信息可以进行全方面的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形成综合的物流信息数据,方便了货物信息的检索,为各项资源的查询提供了方便。国际物流质量的提高,使得各贸易国之间的距离由运输条件的改善被拉近了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丰富的数据库又使各贸易国之间的信息距离更近,提高了贸易国之间的交流。国际物流可以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再根据信息数据资料,为国际贸易匹配最优的运输方式,设计最佳的运输路线,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也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频率。其中,国际物流最优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为国际贸易排除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物流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国际贸易的顺畅。通过现代化国际物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质量,推动了国际贸易速度及质量的双向提升。

4结语

篇13

关键词 商务档案 档案管理 国际贸易 作用分析

商务活动,是企业为实现相关生产经营目的而从事的各类有关资源、知识、信息等交易活动的总称。商务档案是微观经济主体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原则标准,在各种商务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资料。它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基础信息资源,包括图片、文字、影音、录像等等信息材料。由于商务档案材料的形成复杂多元化,商务档案管理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正常生产运作的重要管理手段,是现代企业商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运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商务档案管理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它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商务档案管理的发展建议。

1 商务档案与商务档案管理的内涵

1.1商务档案

商务档案,是指企业等经济主体在各项商务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字、图表、影像等信息资料。根据资料属性的不同,商务档案主要包括各种商务文书、商业法律文件、客户市场信息、策划方案等。具有以下特征:

1.1.1主体性、过程性

商务档案的形成者是微观经济主体,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一般不会形成商务档案,商务档案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或者是由商务文书直接转化形成的。

1.1.2针对性、价值性

商务档案的涉及领域是各种经济主体的各项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商务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没有保存价值的商务文书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被销毁。

1.1.3客观性、原始性

现代商务档案的主要载体是纸张或磁盘、光盘等电子载体,商务档案的记录形式具有客观性,商务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它是一种原始的历史纪录,具有客观真实性特点。

1.2商务档案管理

商务档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等经济主体针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需要,根据商务档案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将商务档案进行归类、储存、保管以及再利用的管理过程。商务档案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管理需求,是相关经济主体企业管理的科学系统性规划。商务档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2.1时代性、科学性

任何企业经济主体的运行,都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企业主体的商务活动也应与时代经济发展同步接轨,商务档案管理要体现科学规划性,以便适应时展需求。

1.2.2规范性、系统性

商务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构成,具有其他档案管理的一般特点,商务档案材料的采集汇编与存储复杂繁琐,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规划,严格规范管理和系统的归类整理。

1.2.3高效性、实用性

商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针对商务档案自身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开发,提供有效便捷的参考凭证作用,促进企业经济主体自身的长远规划与健康运行,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 商务档案管理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联系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主体进行有关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商业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分工的表现形式。经济主体是实现贸易国际转移的跨国公司或组织。

国际贸易是贸易活动与国际接轨的融合,商务档案管理直接而集中地体现了商务活动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商务档案管理是经济主体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是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商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国际贸易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商务档案管理,是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经济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档案材料,国际贸易活动,商务档案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成分,构成了国际贸易活动的管理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商务档案管理,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管理的有机形式。

2.2商务档案管理,是国际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见证

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商务档案资料如同电影回放,它能够详实地再现国际贸易实体商务活动的历史轨迹;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原始再现,是员工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企业把握商业规律、规划企业主体创建贸易蓝图的重要依据。

2.3商务档案管理,为国际贸易活动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

商务档案材料是企业主体之间在各种商务交流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价值的商务原始材料。现代经济的全球性合作,推动了国际贸易企业商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商务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正确导向。

2.4商务档案管理,推动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与时代接轨。规范的商务档案管理,是衡量企业主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商务档案资料的科学实效性,确保了贸易发展历程的再现与参凭,构建了国际贸易活动发展的稳定氛围,促进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

3 商务档案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商务档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针对性收集的商务活动中最原始可靠的信息。它是企业预测商情、进行营销策划的决策依据,是履行企业商业管理职能的工具,是维护企业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记录和研究企业商业活动历程的宝贵资料。相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商务档案管理具有以下作用:

3.1商务档案管理随国际贸易的参考凭证作用

商务档案,能够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资料。商务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是由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它自身的纪实性特征决定的。商务档案是从商务文件直接转化而来,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从档案本身的物质形态来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实的历史标记,所以,商务档案对指导国际贸易活动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

3.2商务档案管理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促进作用

商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工作实际,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良服务。因此,做好商务档案管理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尤为重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管理可以为国际贸易提供先进的商务信息和管理动态,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国际贸易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探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管理模式。

3.3商务档案管理对国际贸易的基础保障作用

商务档案管理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管理形式,表现为工作程序复杂量大、技术要求严谨。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商务档案材料的原始积累采集、整理归类与存储维护,要求档案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商务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性参凭资料。

结束语

总之,现代全球化经济合作的运行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商务档案管理,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企业实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管理更是体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研究内容;扩展;思考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实务“三大模块”。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国内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中关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普遍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它几乎没有变化和创新。由于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因此这一观点已不能反映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对外贸易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始氏族公社、部落的劳动产品在维持最低生存之后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之间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狩猎和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后来,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从手工业分离出来,先后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分工。特别是货币的产生,使商品流通形式发生部分质变即从商品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从而较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成为经常性的现象,这样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具备了商品国际移动产生的几个条件:(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2)产生了私有制和“国家”即当时的社会实体;(3)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之间为了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剩余产品交换。可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商品国际移动的根本动因和物质基础。但是, 从世界范围角度讲,那时的商品国际移动,还仅能称之为一般意义的国际贸易,只能称为对外贸易而已。

2.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微不足道。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简陋,商品的国际移动(对外贸易)范围十分有限。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也十分有限,主要商品是奴隶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等。

3.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在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使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生长,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的国际移动范围也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我国对外贸易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起,到明朝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扩大海上贸易,表明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

4.资本主义的对外贸易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国际移动,无论从其规模和范围上讲,都只能称谓对外贸易,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和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商品的国际移动在范围和规模上都有显著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征服殖民地和贩运奴隶等超经济的掠夺性手段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和广阔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我们认为,当今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如下七大方面: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也是经典作家最早和最为关注的国际经济问题之一。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历史,阐明伴随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规模、内容和范围等,特别是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国际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且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2.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的研究

对国际贸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而理论的发展又服务于实践并推动着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国际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有成就的经济理论之一,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以及后来西方其他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理论可以概括为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超保护贸易理论等理论和学说,各种派别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同程度的对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发展规律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吸收这些理论精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研究

国际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具体实现保障。各种贸易政策、措施对进口和出口都有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各国贸易利益,也与各国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情况下,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不仅与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4.国际贸易制度和协调机制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任何一个国家若离开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和规则,就不可能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必须了解和研究多边国际贸易体系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是当今国际贸易课程必须强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5.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研究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贸易范围、种类的不断增多,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也愈来愈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了传统进出口贸易方式外,又出现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和电子商务国际化等新的贸易方式,特别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无纸化替代传统式的单证贸易方式,极大地提高经济高效益,使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通过电子商务国际化进行国际贸易既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因此,掌握这些贸易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方法、特点,对于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大有裨益。

6.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社会生活等问题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如国际支付、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等有关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际问题与国际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国际贸易关系更是须臾不可分的,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7.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特点、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这些国家贸易特点和有关的适应法律就十分必要。而发展中国家一些贸易大国,它们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为改善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也要认真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法规。

三、扩展和深化其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现实意义

扩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论意义和教学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现实意义,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作为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尽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较晚,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般说来,这是我国参与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当然,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比它早,但它比较松散)。200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实行部份关税减让。并采取分别与东盟10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方式加速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计划到2010年实现关税同盟,意义十分重大。

还有当前我国频繁遭受外国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应享受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必须通过讲“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章给予较多说明,否则就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若不给学生讲解或讲解不清楚,仅仅限于“老三块”的内容,没有新意,更没有满足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求给予回答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师也就不会成为学生很满意和很喜欢的园丁。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78-81.

[2]朱钟棣,高羽诞.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3]陈宪,韦金鸾.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