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审计机构

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它具有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但从该审计工作实际效果看,其所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各方面期望上,还存在诸多矛盾,需要寻求思路,逐步解决。

一、军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组织实施难度大。

部分军队组织部门没有真正把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致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互相推诿,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有的单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满足于“例行公事”,过关完事,而不能通过审计从经费的使用、管理、单位全面建设情况考核干部的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事业心等,未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2、审计制度不够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规范阶段,现行法规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据《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试行)》。该标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不同等次的区分度不够,特别是“好”与“较好”界限模糊;二是内容不足,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规范”的内容较多,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全面”和“有效”的内容相对较少;三是操作性不强,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尤其是“好”与“较好”的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四是评价逻辑不一致,“好”与“较好”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一般”和“差”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

3、审计力量不足。首先,军队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军队审计职能的拓展,审计范围的增加,审计部门的工作量、难度也随之加大,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其次,由于审计力量不足的现状,难以提高审计覆盖面,也使一些领导干部抱以侥幸心理,难以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应有的约束力。

4、审计资料收集困难,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当前,由于经济违纪手段隐蔽,审计时间有限,审计成本不足以及审计方法落后,使得审计人员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增大。加之,用于审计的资料和证据来源大部分都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提供的,其真实性、完整性很难确定,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更为突出。

5、审计独立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有一定权力,且在重要岗位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本单位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形成“关系网”、“感情网”,审计部门在审计时,较难得到真实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当发现有违规违纪的情况时,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便会招来“明点暗示”或“软磨硬缠”,个别的还会出现公开叫板。所有这些,都可能使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加大审计风险。并且,领导干部作为权力拥有者一般处于强势地位,而审计部门和人员作为被领导者处于弱势地位。从理论上说审计部门和人员只能对领导干部有关经济权力进行监督,而领导干部则有可能运用其它权力对审计进行反制。

二、新形势下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干部管理、使用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干部、纪检与审计部门,要把它作为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的重要内容做细做好,二是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党委要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干部离任,一律要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与干部部门应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2、完善法规制度,细化评价标准。

依据现行相关的法规制度,结合客观工作实际,修改、补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解决审计实践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增设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标准真正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全面、规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在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和经济责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绩效性。量化指标并采用定量评价法,提高标准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将现行标准的四个等级即好、较好、一般、差确定不同的分值段。其次,将所有分项指标统一到定量评价上来,对标准中的每项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分配相应的分值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也尽量采用一些能量化的数据如经济决策效果良好率、经费保障落实率、廉洁指数等;最后,根据每项指标得分算出总分值,依据总分值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在根据总分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时还可以设定一些重要指标,这些重要指标的分值不应低于某数值才能评为好或者较好。此外,应注意设置修正指标。对因国家或军队宏观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出现异常等现象,通过所设置的修正指标进行调整。

3、适当在编制、经费保障上倾斜。

目前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军队在军事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集中采购等举措在部队已经施行多年,但审计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决策部门应当考虑适当增加审计部门人员编制,在审计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方面,各级党委应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军事经济监督目的。

4、加强军队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配合与否,因此应当加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审计的作用和意义,并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责任人做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合法、可靠,尤其是所提供的预算经费收支、预算外费用、往来款项、资产状况等资料必须真实合法,对出具虚假、违规承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推行审计承诺制的目的是明确责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篇2

一、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外部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许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不再是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跻身到商贾竞逐的海洋,村级经济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生机盎然的经济实体。而村级经济发展越快,加强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就越显突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级部门的资源投入,村里经手的钱多了,村干部面临的诱惑也大了,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挤占、挪用国家资产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使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尤其是在聚集了全国近七成人口的农村。近年来,部分农村在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群众上访告状、游行示威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村务公开不彻底,村干部借此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也是导致干群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部分干部和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加强村干部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长期手握职权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是很多村干部滋生贪念、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会受到应有的处分;认真履行职责的村干部则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增进了村干部“主人翁”意识和荣辱感,加强了他们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审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仅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审计指标,但这些指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标过于陈旧。指标使用的周期太长、更新过慢,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通过指标反映出来;(2)指标不具备针对性。一些指标在设置时忽略了其揭示的含义,导致建立评价体系时难以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类别;(3)指标重复设置。由于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对同一经济责任重复反映,评价体系中该类指标的权重被增大;(4)指标缺乏量化体系,难以进行评价。在制定定量指标权重及如何量化定性指标时,更多依靠评价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评价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工作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给出合理的审计结果。由于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干部除了在村中任职外,往往还兼任了县、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务,通过人大和政协的“施压”,审计部门在执行对部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地评价。

(三)审计部门人、财、物相对匮乏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整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其管辖权归属于上级政府部门,该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很难像企业一样由审计师事务所来承担,相对来说,政府审计要容易一些。但由于目前仅在(市、区)一级设有审计局,乡镇缺乏相关的审计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根据“中国审计论坛”的调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有三项:一是财政包干经费,勉强能发工资;二是临时预算,勉强能把临时人员工资补发;三是执法补助,也就是罚没收入返还的一部分,勉强能维持办公费。由此看来,在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的情况下,将审计工作普及到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政策法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有别于事务所中的审计人员,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学习并不多,导致一些人员审计知识陈旧过时,在运用中与现行的政策有差异。在乡镇一级的监察、农经部门中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大多是根据上级审计文件生搬硬套,或是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更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缺乏被审计的意识,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误解,将被审计看作是党和国家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运用

(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效用性原则。任何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指标选取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避免评价体系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带来相异的结果。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衡量成本与效益之比,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村级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尽量选取代表性强,易于获取的指标,并构建相对简约的评价体系,使体系的效用最大化。(2)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加以综合,通过综合指标反映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评价体系需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采取合适的方法定量化,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3)重要性原则。在量化指标时,定量指标的权重可根据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需通过评价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打分,所以,定性指标的权重应当根据其对经济责任影响的大小来设置。此外,通过对现行村级规章制度的研究,发现一些指标在评价经济责任时至关重要,因此设定了一票否决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为了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选取定量指标时,参照和借鉴了现行的一些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策略与乡镇有较大区别,因此,在充分听取审计机关工作者和村干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农民保障、资金结构、违法收支四个方面建立了12项定量指标。

(1)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和减少的情况,计算公式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年末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100%。

(2)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级农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年末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100%

(3)村财政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农村财政收入情况,计算公式为:村财政收入增长率= (审计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100%

(4)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办企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审计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100%

(5)村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村级经济的财务风险状况,计算公式为:村资产负债率=村负债总额/村资产总额×100%

(6)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7)村干部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计算公式为:村干部经费比率=全年村干部经费/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8)村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反映农民的耕地保障,计算公式为:村人均耕地面积=审计年度村耕地总面积/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9)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干部的政绩,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审计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应总费用)/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10)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人口增长控制程度,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100%

(11)农保覆盖率。该指标反映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保覆盖率=审计年度农保登记人数/当年该村总人口数×100%

(12)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该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计算公式为: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审计年度村干部违法收入/当年该村干部总收入×100%

笔者在设计定性指标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农经发[2005]12号)《关于做好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专项审计的通知》的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定性指标6个。此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现行的村级考核制度,设置了一票否决项目2个。定性指标设置如下:(1)村级财务制度是否规范完善。(2)农村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3)集体土地的发包、承包是否做的“三公”。(4)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5)村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清晰。(6)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科学民主。(7)有无重大案件。(8)有无重大生产事故及社会治安突发事故。

(三)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主成分分析法:(1)通过计算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可以选取出关联度小、综合性强的指标,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评价的目的;(2)相对于同样能够精简指标的公因子分析法,由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在变量数不多、提取因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公因子分析法具备更强的解释性;(3)虽然运用功效系数评价法时,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同样能够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但这种方法在缺乏领域专家的判断时包含的主观性成分太大,考虑到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的限制,运用该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原则。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处理,由数据自身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采集的指标数据所计算出的主成分及比重并不相同,因此,每次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审计部门以5年为一周期,重新采集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此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计算的主成分也不尽相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各县(市、区)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辖区选取15-20个村作为样本,根据上述定量指标收集最新年度样本的数据;(2)由于指标量纲的差异,需运用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而具有可比性;(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形成相关系数矩阵;(4)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特征方程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计算指标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6)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或指标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标准选择主成分;(7)计算主成分载荷;(8)可以通过观察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类型,解释每个主成分的含义。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由各村指标可计算出综合得分L值,根据L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该地区各村的定量的排名情况,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分数并不是标准分数(可能含有负值),不能直接与定性指标得分加权平均,需进行处理。本文建议采取的方法是:在计算出非标准化得分后,给所有得分加上一个最小负得分的绝对值,使结果中不存在负值,然后再将以最优的评价结果为基准,令其评价值为100,其余欠优的评价结果依据比例得到响应的评价值。

由于评价人员所在行业、拥有经验不同,对于定性指标的直接判断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评价的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却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不同层次和部门的评价人员已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具体量化的标准,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描绘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取五级评分制原则,分别设定定性指标达到相应得分的标准;(2)根据定性指标的设置,分别从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挑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共50名参加综合分析判断评价人员;(3)通过德尔菲法,给定性指标赋予权重,剔除异常值后,得出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4)根据参考标准,对每一定性指标打分,并计算给出相应分数人员比重,形成评价矩阵“R”;(5)计算模糊评价结果“A=W×R”,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6)用B乘以五级评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得到最终定性指标的判定结果。

(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在掌握各村定量指标得分和定性指标得分后,需要将两者加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由于定量指标通过数据本身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在制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比重时,应将定量指标设置较大的比重。本文参考了各地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及年度总结报告,发现多数地区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70%和30%,在此,笔者推荐使用此权重;另外,也可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值。

由于同一辖域各村因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不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为确保对各村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能够公平、公正评价,各村不仅应同自身往年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当地审计部门也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各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相应层级内进行横向排名。纵向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设置各村每年的进步幅度;横向评价时,可以采取末尾淘汰制。当该村的纵向目标和横向评比都不合格时,应纳入次年的重点审计对象;此外,对在一票否决项目中得分最低的村部也应纳入重点审计对象。其它村部应根据其排名给予相应奖励和处罚。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DJXS1102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其佐:《五个原则强化四项保障全力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cale expand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oject, set up internal aud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main measure to reduce ris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ternal audit work,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ternal audit work is currently in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ternal audit;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

建筑企业大都属于资金与人力资源密集的企业,施工周期长,机构存在着多种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者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建筑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机构(部门)对企业经营行为、工程施工项目造价、进度、关键物料、款项结算等方面进行的审计行为。我国虽然有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定,但执行力度较弱,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到每个建筑企业,由于项目数量较多与内审人员数量不足的矛盾,目前较多地忙于审计具体事务却未能花更多的力气到制度建设上来,从而还没有制定和执行很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明细性规范文件。

2.预警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建筑企业财务预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有必要建立一套事前预警体系,其核心是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包括合同管理、总分包管理、项目管理、结算管理、资金管理、物资管理等,而企业集权制应是诸多管理中的—条主线。从深层次看,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可折射出领导的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则来自于动机。如果动机与企业长远利益相吻合则从总体上推动着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3.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导致审计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

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单件性,施工生产受现场工艺、自然条件等的影响,决定了其生产周期长,经营行为复杂。而建筑企业的现场审计工作时间往往有限。审计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与会计资料,得到准确客观的审计结论,必须得到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但在工作中,往往被审计单位(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消极对待内部审计,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收集的资料或者不完整,或者审计人员不得不从事大量的原始资料整理工作,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也可能忽略审计线索,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4.经济责任审计的确认与咨询的作用不显著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国家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对企业负责人职务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的规定,缺乏与干部管理程序的对接;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基本上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三是内部审计工作仍未走出财务审计的框框,欠缺实际指导意义;四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遇到的困难和压力还比较大。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独立性较弱,如果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部消极配合、积极防御,内审工作将难以开展。

5.审计机构与人员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由于建筑企业规模及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各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立方式也存在差异。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员工,其工资福利、职位等受本企业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发现了项目存在内控不严、违规经营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事项时,内部审计人员就无法保证起码的独立性。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建筑企业对内部审计没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或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因此积极性不够,存在抵触情绪,表现在机构随意撤并、精简,人员东拼西凑。这就使许多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简化审计程序,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不完善,反映不出建筑项目的成本信息、工作轨迹和问题的来龙去脉,审计证据收集不够充分,对重大问题难以查深查透,该进行审计复核的不复核,该做审计调查和审计询问记录的不做,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2.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存在差距

随着工程项目审计由偏重效益核实向风险防范方面的转变,工程项目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发生了较大转变,同时也给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从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掌握一般财务审计知识居多,而熟悉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项目审计的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审计人员查找审计线索的能力,不利于审计人员提升项目审计质量。

3.建筑项目的特殊性对审计人员的风险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项目的生产存在着总分包、专业分包等模式,生产存在着总体性与协作性。为了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要求,建筑企业相比其他经济主体存在更多更复杂的风险,但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企业风险的揭示,如财务风险、劳务用工安全、联营挂靠风险、分包经营风险、税收风险等等在审计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而没有体现风险导向基础上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

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进的对策

篇4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现状 原因分析 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可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履行工作职能能够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对于高校资产的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即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努力帮助高校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挽回的损失(或创造的效益)时,高校的资产价值就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它包括“威慑价值”和“潜在价值”。“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高校治理结构设计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当事人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促使其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维持高校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提高工作绩效;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优化价值链为学校创造“潜在价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管理控制功能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企业单位经济协作活动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还具有以下职能:一是监督职能,防弊纠错,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监督是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防范、监督高校各级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维护学校声誉,对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有保值增值作用;而且对于高校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防弊纠错,能够有效防范经济损失,保护学校资产。二是鉴证、检查、评价职能,控制成本,节约资金。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正确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法律和考核标准,在监督检查的事实基础上行使鉴证、评价的职能,其客观性强、可信程度高,因此其鉴证、评价作用是其他部门不能代替的。它涉及高校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的关键指标、计划、预算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具体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现代化高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这些方面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评价高校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揭示高校经营中存在的弊端。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审查的重大项目,是实施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整合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风险。三是管理控制职能,提高投资效益。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新定义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实现组织目标,其主要功能是为组织领导提供真实的控制信息,使组织在管理控制中目标到位、措施得当、管理有效。现代高校制度管理控制职能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固有功能,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加强管理自身建设的要求,具有主动参与性,其管理控制职能也将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通过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如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等,可以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节约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投资效益。管理控制职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到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的管理控制;通过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防范投资风险;辅助高校建立健全系统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由原来的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加快学校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防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决策服务职能,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现代高校制度的建立,使政府对高校经济活动由直接行政管理向间接的经济责任关系转变,高校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赋予它更高的地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因此而有了质的飞跃,由泛泛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逐步转移到为管理决策服务。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其成本、效益的审计,对各种教育政策和措施做出决策前和决策后的成本、效益评估和成本、效益的审计,使教育经济核算思想成为学校管理者决策的工具,为引进人才和教育发展投资成本需求提供科学预测,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已有20余年,从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甚至审计人员眼里看来,内部审计工作就是查错挑毛病的,诚然,监督检查仍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通过这一职能才能实现其他的职能,但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纪检监察部门,它是高校内部专业技术职能部门,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如果仅仅将查错纠弊作为内审工作的指导思想,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形象和工作方法,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某些高校由于相当长时期内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工作范围狭窄,内部审计的作用很不明显,在机关机构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审计部门被并人纪律监察机构,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管理审计及审计监督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对待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严肃而合理的处理,其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这种怪圈现象并不说明高校基层领导不怕法律制裁,对各种违纪现象听之任之的惯性模式,使内部审计人员形成了以微观思维定式为主的模式,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教育审计很多都是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在总体上也制约了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审计监督形式滞后。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应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依赖事后监督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在会计监督失效的时候,即在问题出现时,审计才会站出来评价你这里不合法、那里不合规范,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不仅不容易赢得被审计单位的信服,“事后诸葛”的形象也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打折扣。四是经济责任制有待完善。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教育系统内高校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有自己的行业特点,系统内实行经济责任制实行权责利的分开不能完全借鉴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虽然教育系统有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全面、科学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尚在研究阶段,许多具体

情况需要内审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敏锐去判断、根据上级要求去操作,缺乏专业系统标准。此外,由于经济责任制在高校推行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现在在任的领导干部上任时没有确定其经济责任,经济责任评价只能通过与前任比较、与相同时期其他岗位的经济职责完成情况比较来实现,而此时困难在于在前任时期并没有实行经济责任制。五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职业需求存在矛盾。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站得高,看得远”,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现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员并不多,审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也与职业需求有差距,这些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上的不合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的审计机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据调查表明,全国高校里大部分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设在财务部门,有的与监察、纪委联合办公,有的把审计部门交给分管领导管,有的交给纪委管。有些领导既管财务、又管审计。审计机构形式多样复杂,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审计缺乏独立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同时长期共事,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在审计中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回避制度,导致内审机构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保证不了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二是审计职能作用发挥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是外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无法取代的。理论上讲,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效益职能,但这些职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还要看高校领导对内审部门的重视程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职权划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三是审计范围的扩展与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的矛盾,严重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和科研成果等领域正逐步与市场接轨。学校内审工作范围从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单位负责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采购付款审计等,审计项目日趋复杂和广泛。面对这样的变化,现在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存在知识单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这让一些审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畏难情绪增强,甚至对审计工作感到反感和排斥。并且由于多年来,学校领导固有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体制,使得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甚至财务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重视程度不够。对审计人员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待遇,大为降低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审计方法和技能滞后,审计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对审计理论,如审计证据、审计测试的定义和理解相当滞后。许多高校审计目标仍定位于“查错防弊,保全资产”。在2005年云南省开展的高校教材采购收取贿赂案件查处及2006年全国反商业贿赂案件查处等工作中,都说明了高校内部管理包括内部审计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弊端。而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面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工作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如“基建账务”、“二级财务”及部门创收、资产监督和采购与付款等都急需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另外,更有甚者,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有些高校为了降低工作成本随意减少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严重影响了整体内审执业水平,加大了内审的风险。这样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说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那么,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则是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不可顺利地进行。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必须注意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章立制,规范内审工作程序根据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严明纪律、敢抓敢管、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怕得罪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协调工作到位,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广大教职员工对内审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审计法规宣传,让广大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并自觉地接受审计监督。为此,笔者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内审专栏,多渠道地宣传内审工作。同时,通过定期出版《纪检监察审计简报》、用审计通讯广播稿等形式,深人宣传审计工作动态及本学校的审计工作。充分展示审计工作的实绩,以优良的工作、显著的成绩,赢得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同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二)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思路高校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上,实现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的转变,而不能单纯只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应当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及时反馈领导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紧紧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推动现代高校治理结构的建立,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三)转变传统观念,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在工程审计方面,不仅要审计工程决(结)算,更要审计工程预算,要从合同审计人手,参与招投标和隐蔽工程验收,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逐步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任期工作目标考核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坚持有离必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审计方法上,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过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四)坚持依法审计,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篇5

关键词:高校内审 可行性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内审工作是高校财务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融资渠道多样化办学格局的形成,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正确定位,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就意味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1.政府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教育部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2.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服务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不规范。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章程、准则以及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称之为“审计室”或“审计处”。在业务上,审计部门除了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之外,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行政设置上,有的高校将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将内部审计挂靠在纪检部门,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这样的机构设置无疑让审计应具备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3.审计对象正在日益复杂化。现阶段,高校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既有政府部门拨款、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拨款,也有各种开展非独立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对外投资收益、捐赠收入以及学费收入等。但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各种资金虽然在财务上可以做到单独立项、单独核算,然而实际使用时很难分清一项经费支出的归属。并且,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事后审计,较少涉及到事前、事中审计,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和应有的内部审计绩效。

4.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由于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校往往容易忽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高。更谈不上引进相关人才。现在的内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缺乏专业性的审计指导,有的高校财务人员甚至缺乏财务审计人员应有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内审工作很难应对教育系统内日益涌现的经济难题。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准确定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整个财经工作的一部分,应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客观评价教育经济管理活动及相应经济责任;三是促进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依法审计的原则;尊重事实的原则;保证质量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提高效益的原则。为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即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转变。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高校应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内部审计岗位资格的审计人员,具体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在主要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校和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向学校主要行政负责人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高校负责人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支持内审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搞好本单位内审工作。学校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可视内审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改善审计办公条件,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和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了保证基本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应建立基建工程项目决算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制度,对基本建设、修缮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修缮工程项目及所需资金,应纳入学校一级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在年度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预算批复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不得自行组织招投标,严禁“暗箱操作”。除此以外,还要重点做好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审计内容,这些都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