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伦理学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试验依据
1.1理论依据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究和发现的内在兴趣。对于成人来说一般使用“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1]。
1.2选择依据选择“护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一方面这一节内容是高校《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非常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又对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后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护理学理论”一节的教学难度相对来说较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
2“护理学理论”的教学实践
2.1知识背景“护理学理论”是在学习完解剖知识、生理知识、药理学知识以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之后,在进入临床护理课程学习之前的基础内容,是护生从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桥梁。
2.2课前导入
2.2.1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课前要求每个学生预习“护理学理论”一节的内容,要求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和各种图书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并提出5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目前被确认的护理理论有哪些?②护理理论的发展方向有哪些?③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④当前护理界正在探讨的热门话题有哪些,你有什么见解?⑤护理教育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并且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点自主确定为该问题引入一些辅助相关知识,从多个角度阐述答案。
2.2.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课前带学生到病区观察护士们的日常工作。要求学生用自学的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他们工作的合理性,验证所查阅资料的正确性,并就工作中的问题与护士们进行交流,记下他们的问题并再次进行资料查阅、学习。
2.2.3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参观后,自由结合,分小组学习,相互补充资料,完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2.3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期刊和各种学术书籍,丰富资源空间。期刊如《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等;网站如中国护士网、医学护理网、37℃医学网等。
2.4课堂教学过程
2.4.1课上综合信息,写出小组报告将全体学生重新分组,分组原则:每个问题在每个小组内至少有一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分组后,要求小组内所有成员将个人所搜集的资料,经小组讨论后,就某一问题,从某一角度写出本小组的研究报告2份或3份。
2.4.2课上各小组轮流发表研究报告,互相学习在形成小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2名或3名同学做典型发言,其他各小组要认真学习,记录其发言的要点,为下一步集体讨论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各小组报告中的错误内容及时加以纠正,对一些具有争议的学术性内容,建议学生在课后再补充资料进行课后讨论。
2.4.3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完成本节知识的建构将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进行汇总、讨论、分析、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添加相关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论文———“护理学理论综述”。该论文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①护理学理论定义及起源;②护理学理论在教学及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情况;③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发展状况;④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⑤如何当好一名新形势下的护士。到此完成“护理学理论”一节的课堂理论学习。
3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的填写,以检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本次共发放评价表26份,全部收回。“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及评价结果见表1、表2。
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普遍能够完成研究报告,并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还不够熟练,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有利于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激发了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同学说“老师坐在同学之间,倾听我们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同学的所思所想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为老师今后的教学打下铺垫。”“护理原来还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啊!”“我喜爱护士这个行业,我将来一定不会转行。”
关键词: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61-02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教育;护理学;心理学;凝聚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6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承受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疾病,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严重的还转化成抑郁症。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心理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护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主要对象,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了护理实践,心理学知识帮助提高了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护士,她每次观察病人的情绪后都是第一时间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然后通过心理控制因素引导患者抛弃消极的情绪,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最佳状态,让患者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待生活,那样的效果远远超过任何药物带来的作用。护理工作能得到发展,把心理因素了解清楚,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让患者早日康复。
1护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意义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医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护理人员通过与病人的密切配合,以良好的仪表、举止、语言、行为及情感去改变病人的心里状况,使病人由悲观、消极变为主动、由懦弱变为坚强、由盲目变为自觉,不是借主观臆断,而是要依靠科学的严密性。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过程的影响,及心理、机体、生理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原则,通过调节病人的情绪,通过学习理论和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通过语言系统的作用,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促进病人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
2护理人员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身患疾病和心理患有疾病的都是护士的工作对象,他们由于身体或者心理的暂时不健全,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频繁的接触也容易产生摩擦和误会。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那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有很高的素质和很好的修养,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一切问题,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一个高要求,首先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大度,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术也要过关,自己平时多注意学习,工作中出错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平时多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自己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行为能力。最后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我反省,从中找出问题进行改正,随时保持一颗积极的心。
3提高整个护理工作者凝聚力
对自己护理事业有高度认可,坚信这是一个终身为之骄傲的事业。真诚的为每一个病人服务,有高度责任心,对待患者积极热情,做一个传授正能量的白衣天使。把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以便业务熟练。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意志力,以便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护理群体的团队能力发挥群体纽带作用,把每个人联系在一起,每一位护士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通过共同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每个成员在最佳心态下进行工作。通过正常的心理管理,互相传递着积极的思想,传递正能量,把不良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提高总体心理兼容水平,增强内部凝聚力。大家团结起来,才有一个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大发挥心理学的重要性。
4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人们得病后就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烦躁、多疑、焦虑、激动、恐惧等,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此时的心理因素,以便在最早期给予健康宣教,心理干预,让其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我科一自杀患者,女26岁,因与其丈夫离婚,病人丧失了自尊心和生存的勇气,而选择轻身,曾多次出现自杀的情节,并且抢救成功后非常不配合我们的治疗,经过护士长和全体医护人员说服、动员、开导,终于使其回心转意,并且病情得到了快速地好转与康复。
总之,护理制度的进步,心理护理都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护理制度的进步也有助于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有助于医护人员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患者。护理心理学现在在医院已经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这也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作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首先我们必须要摸清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采取合理的医护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才能让病人更加配合,更加满意,满意过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当然就是好的,当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治疗就会轻松很多,因为病人的身心之间有良好循环,从而也促进病程向健康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医院内的医疗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护理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66-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得适宜的身心状态。护理本身应包括对人生理、心理的护理。在实践中要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因疾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情进行治疗。
1 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就是:
1.1 解除患者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帮助患者建立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2 心理护理的方法
心理护理首先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一是言语性沟通。通过谈心、说话来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等,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病人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非言语性沟通,运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这样对患者的康复将起到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次要对患者给予理解。病情会给患者带来情绪上的波动,病人顾虑多,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够理解病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理解他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再次要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安抚:了解其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3 心理护理的实施
在临床中心理护理要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连贯、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
3.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3.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3.3 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3.4 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过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心理护理重在交谈。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同时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狸反应,在交谈过程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一注意谈话技巧十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收集主、客观资料时要了解病人疾病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病人日常生活情况,如饮食、排泄、休息、睡眠、自理能力、爱好、认识能力,对自己疾病伪看法、应付能力、存在的思想问题,家庭角色关系,人际交往等情况。
总之,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遍及临床护理实践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晓虹,临床心理护理指南2007
[2]陈素坤,周英 临床护理心理学教程 2007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总成绩有所提高还说明护生平时较好的消化和掌握了所学内容,重视了学习过程,较改革前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内容,体现出护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两组试卷成绩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可能与学生期末考试科目较多,复习时间相对较少,还有少部分护生可能认为平时成绩已获得良好分数,便不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有关。
1增强对护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平时作业成绩3份,占总成绩的30%,由授课老师给出题目,护生自己查阅文献,再交给老师评分,这种方式促使护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改变护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现状。而教学实践和情境角色扮演占总成绩的20%,由护生书写教案,并大胆走上讲台,充分施展才学,体现教学互动,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增进师生间、护生间的了解与交流。此种考核方法不仅可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还能激发护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2增强对护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减轻考试压力
小组成绩占20%,由任课老师课前给出教学案例讨论,课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出带教计划,作出PPT,并讲解带教计划。由两位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采用同组同分的方法给予考核评分。这种方式培养了护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护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促进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护生间共享学习资源和体会,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同学的学习自觉性。期末考核则在学期结束时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完成,占总成绩的40%,考查护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3过程考核
模式对护生的考核更全面合理全程化、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增强了师生交流,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良好。有学者认为,在过程考核中注重全过程考核,对学习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减少了由于单纯结果考核的偶然性带来的片面性。对考试进行改革,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更客观公正地评价护生的学习效果,也使考试成绩更合理,减少高分低能的情况。
4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护生对教师的评分有所提高,学生对教学考试改革的满意度增强。说明学生对考试改革持支持态度,考试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分段式考核,能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了解护生掌握情况,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更注重护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关键词:声乐 教学 心理互动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声乐教学既具有教学活动的共性,也具有各自的特性。作为艺术教育、美学教育的重要分支,声乐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共通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演唱技巧。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声乐演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外在表现是指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身体各部分肌肉、肢体的协调运作;内在表现是指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的心理活动,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与原作者的感情交流。本文在立足实践教学经验和分析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声乐教学中心理活动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积极探究促进互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般来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主要可以分为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以及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等。在下文中,笔者对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以及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这三种声乐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心理互动效应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为广大声乐教师提供了指导建议。
一、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
顾名思义,所谓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是指声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心理互动效应。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以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行为配合为基础,团队内部的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相同或接近。从某种程度上看,声乐教学可以看做一种情感教学,教师在教授声乐作品,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都应该灌注自身的思想感情,且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对同一部作品能够表现出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体会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学生,应该及时的将思想感情反馈给教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也应该从学生反馈的思想情感中,不断总结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声乐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的建议是,声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正确看待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展开声乐教学,用亲切、动人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与学生的心灵相通,由此产生良性的、和谐的课堂心理互动。
二、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
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声乐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或减少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的消极心理所带来的对抗性心理互动,减少对声乐教学的不良影响。在课堂上,声乐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引导。课堂互动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讨论、师生互换等局限性,更主要的是让所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声乐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歌唱欲望,并积极地加以利用,这是产生心理互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歌唱欲望或表现欲望,教师能够准确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有效地活跃气氛,使学生们从被动听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心理互动,由此展开师生共建、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三、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
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也是声乐课堂中心理互动效应的常见类型。受到教师数量、开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一位声乐老师同时给两个,甚至是更多的学生上课。由于学生的数量大于声乐教师的数量,这就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此外,教师在对某一位学生的演唱水平做出评价时,也会激发不同学生间的竞争性心理效应。作为声乐教师来说,这种竞争性心理效应并不需要特殊关注,但也一定要采取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进行正确引导,防止误入歧途。本文认为,适当估计学生们的这种竞争性心理效应,能够促进学生们勤奋练习,能够强化学生们之间的同窗之谊,也能够监督学生们刻苦练习,勇攀高峰。对于学生们来说,应该正确地看待竞争和名次,能够明白老师促进竞争的目的,使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产生良好的良性后果,最终服务于声乐教学。
四、结语
本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三种心理互动类型进行了分析。从本质上来看,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以及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最终源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互动。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这三种心理互动类型产生的根源,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合理利用心理互动良性效应,促进声乐教育教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4结语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科学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60(5)
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历史建筑提出了明确的法定定义,即历史建筑为“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同时针对此类建筑提出了若干保护规定:(1)地方人民政府应(依照保护条例)确定公布历史建筑清单;(2)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3)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4)应当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5)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6)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作为保护级别低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相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文物保护法》二十一条、二十六条,《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等严格规定,《条例》给予了历史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一定弹性和自由裁定的空间,为我国城乡大量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技术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
1.1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历史建筑是否得到科学的保护,即遵照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如何理解 “真实性、完整性”的含义。由于受行政、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成效良莠不齐,体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采取了与文保单位类似的保护措施,将日常“使用着”的历史建筑被“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抹杀了历史建筑原本的历史文化意义与价值特征,如重庆磁器口街区中的钟家院子再利用为具有一定消费门槛的专题博物馆;第二种是过度扩大了这种“差别”的存在,认为不必按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进行保护,采取更加大胆的整治措施,如按照现代的建造方式与使用要求,更改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内部结构、平面布置等,使“灵活”变为“随意”,损害了历史建筑的固有价值,如北京南池子“劫后重生”的四合院。
二是历史建筑如何得到合理恰当的利用,与城镇现代化发展结合,即把握《条例》赋予的弹性空间。实践中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利用往往以旅游、商业为目的,迁出原使用者(大部分为居民),全面整治,甚至重建,或改造成仿古一条街,如北京前门大街,或塑造为精英高消费 “文化”的场所,如上海新天地,本质上都是将历史建成环境作为文化资本进行价值的再创造,过度强调了遗产的 “经济价值”。同时,更多大量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或者是 “静态”的保存,虽然保留了历史特征,但忽略了与现代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探讨在城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往往被被遗忘。
1.2 问题产生的原因
《条例》中虽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对于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也是目前以历史建筑为主体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区(镇村)面临的现实困境。王景慧先生从“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入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原则为“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寿.科学利用。”笔者也认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并且基于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思路,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探讨。
2 上海朱家角古镇“水乐堂”的保护与利用
2.1 背景简介
水乐堂为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北侧,西井街南段东侧,漕港滩3号为主相联的3组老宅,临街面河,南与古镇内著名的圆津禅寺隔河相望,东临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的上海地区现存最大的五孔石桥——放生桥。
“水乐堂”改造前为朱家角镇供销社所属江南水乡传统三进民居,是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保留历史建筑。水乐堂的改造缘起于2007年著名音乐家谭盾来到朱家角采风,“当他听到圆津禅寺晚课时僧人的诵读声与撞钟声时,对于声音异常敏感的他当即决定,将工作室选址在那座与圆津禅寺隔河相望的,约有百余年历史的三进老宅中”。
改造项目由“谭盾与国际知名的日本矶崎新建筑工作室共同设计”,其核心理念是融合“东方与西方,天人合一,以水为主题把建筑与音乐融合到一起”,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确立一个全新的建筑音乐观念,把德国的"Bauhaus"建筑理念和谭盾独创的"Minhaus"建筑理念结合起来。水乐堂改造工程于2010年完工,原3组老宅被重新命名为纸乐堂、水乐堂、陶乐堂。水乐堂上演的以“古建筑与水音乐”作为卖点的《水乐堂 天顶上的一滴水》的演出使“朱家角艺术节,已经具有国际水准”。
2.2 保护内容
在认真甄别原有的3组老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水乐堂保护整治了原有建筑的外立面,保留了具有价值的建筑历史要素,主要的保护措施包括:采取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当地的建筑材料,认真修复了建筑外立面的墙面、窗棂、门扇,使修复后的临街建筑外立面依然保持了原有民居低调而朴实的风格,与周边的街巷环境保持一致;保留了原有庭院中的历史墙体,采取了加固、去盐等建筑修复措施,新建墙体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
2.3 改造内容
为了使得建筑成为音乐的一个容器,赋予建筑以节奏,模糊音乐和建筑之间的界限,并且与河、禅寺取得意境上的呼应,水乐堂的改造分为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两部分。
建筑结构:原有的三进庭院为临街一侧的建筑高2层,临河一侧的建筑高1层,为满足观演与坐席需要,实现室内空间的联通,设计师将临河一侧的建筑抬高至2层,与临街建筑贯通,原有的木结构加以保留作为上层结构,使用轻型钢结构作为底层支撑。加盖庭院天井,屋顶材料采用了深灰的钛锌板,其颜色和铺设方法与周边保持环境一致,室内天花板则用银箔覆盖满足演出的灯光要求。
室内空间:以“水”“禅”为概念,以简洁、典雅作为主题风格,色彩素淡,原始木色、白色和黑色为主。底层舞台地面上设置了几处约10cm深的方形黑漆钢质水池,通过临河立面落地玻璃门视线室内外空间、视线、声音的交流;同时室内各部分被设计成乐器,如柱子,楼梯,地面,水面,穹顶 ,实现建筑与音乐融合的概念。
2.4 运营情况
水乐堂一诞生便被赋予了国际水准,代表了先锋音乐艺术的潮流,并且是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和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起每周六晚推出一小时左右的演出——《水乐堂 天顶上的一滴水》,包含了演奏、行为、声光等表演形式和中西方的音乐内容,不断阐释巴赫与禅宗、东西方文化等的对话。同时平日又作为当今社会,甚至是国际精英聚会、休闲、餐饮的高档会所,而高票价的演出及其新颖的创意和艺术感召力也使得水乐堂成为高收入群体的追逐消费的场所。
2.5 评价
2.5.1 积极的意义
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用现代建筑的理念去解读一幢“历史建筑”,保持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精心修复了建筑外立面、有价值的历史要素等。同时根据规划使用的要求,对建筑内部的结构、平面布置、装饰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但在内部空间、细节处理、建筑材料使用、意境表达上都独具匠心,完整地体现了与音乐概念的融合。
水乐堂的经营与品牌塑造:谭盾及其团队采取引入现代的、中西方融合的改造理念,重新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功能与文化意义,并且借助每周的艺术演出、平日的会所、餐饮运营等,使得水乐堂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水平的音乐厅,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古镇经济社会的复苏发挥了重要推动力,为古镇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客观的收入。
2.5.2 存在的问题
‘水乐堂’的尝试对于朱家角古镇及其大量存留的“历史建筑”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至今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显现出两方面的问题:
就改造而言,项目对水乐堂原状有所考虑,大体的尺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基本尊重了原状,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却存在不足。首先是平面的彻底改造,很难再辨别出原有水乡古宅的平面特征与风格特色。其次是沿河建筑的抬高与其立面的新创作,虽然沿用了朴素和低调的特点,但立面大面积通透玻璃的使用仍然十分显眼。第三,为展现水乐堂与圆津禅寺在对景、声音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将原有建筑滨河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建筑的庭院空间,虽有利于“水音乐”意境的营造,有利于观演者不被外来环境干扰,但却造成古镇公共资源被“私有化”,“精英化”,打断了古镇滨河公共步道的延续性。
利用方面,水乐堂设定的群体显然是能承受得起高消费的社会精英群体,在价格上拒绝了古镇内生活的一般大众和普通游客,反过来古镇居民也很难认可被改造成为水乐堂的历史建筑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其次水乐堂所传达的东西方融合的概念、具体的艺术内容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是否真正地契合水乡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并且引领时代的创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3.1 科学性
3.1.1 历史建筑保护的底线——固有价值与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
历史建筑是一类“随着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较为朴实的”遗产。既是遗产,与文保单位相似,作为历史的“文献”,其本体就拥有不同时期所积累下来的历史信息,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虽其整体价值、重要性不及文保单位,《条例》也对其保护给予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对其采取的任何干预措施仍应遵守真实性原则,即在特征价值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科学的分析、判断、评价,保留和传递体现其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即保护特征价值与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
针对历史建筑在我国存量大、类型多样、分布广的特点,各个地方已经采取根据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分为不同类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的方法,如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就通过法规规范、保护规划将历史建筑划分为“保留历史建筑、甲等一般历史建筑、乙等一般历史建筑”等。但考虑到体现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建筑保存状况不一,可在不同等级划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有的放矢,具体确定不同类别历史建筑需要保护的历史信息及其不同的物质载体,设定干预措施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底线,同时考虑干预措施的可逆性与识别性,以有利于采取更灵活、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这也正是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根据有价值历史信息存在的部位决定更新利用的部位,根据历史信息要素的保存程度决定干预的程度”。
3.1.2 历史建筑保护的灵活性——与历史环境的协调
强调建筑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方法的灵活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更改添加。事实上,相对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载体部分的严格保护,其他部分的干预措施是鼓励“开放性”的,如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风格、新形式等,但如何才不至于使历史建筑沦为“不新不旧,不土不洋”的假古董?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的整体风貌特色,不仅需要认知历史建筑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特色,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的特征,更需要认识历史建筑在其历史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构成历史肌理与传统风貌的基本和重要要素。在不干扰固有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历史建筑保护可实行相对“宽松”的干预原则,把握所在历史环境的“整体性”,采用与整体历史环境协调一致的干预措施,并且鼓励基于历史传统和基本原则上的创新,而非当下流行的喧宾夺主、标新立异的做法。当一幢历史建筑原是街巷深处的一处普通民宅时,它的修复就不应该采取喧宾夺主、张扬的风格;当一幢历史建筑原是一处精美的府邸时,那么对它只采取简单的结构加固、破损构建更换、外立面涂刷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3.1.3 保护结果评价与日常管理
历史建筑物质保护的目标是“遗产保存、设施改善、永续利用”。历史建筑与文保单位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仍然有日常使用功能,这对于历史建筑“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目的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因此通过日常动态管理避免使用中人为或自然破坏造成历史价值与信息的损失,尤其是大规模修缮后再次的持续破坏,是历史街区、城镇保护中的必要措施,而建立历史建筑相应的信息档案,包括历史人文信息、建造技术信息、材料信息、历次修缮信息等,是实现动态管理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的比照研究,能够反映出在不同时期历史建筑变化特点,为专业人员制定针对性的修缮措施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真实、客观、长期的记录过程为后人重新理解历史信息、判断历史建筑价值,采取新的修缮措施奠定了历史追溯的基础,也是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与可逆性的科学保障。
3.2 创新性
3.2.1 历史建筑干预的历史尊重
历史建筑创新干预的历史尊重包括其物质特征、使用功能及其相互在历史中形成的特定关系,也是历史建筑价值现代确认的重要途径。
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被赋予了灵活性,尤其鼓励在局部非历史信息的物质部分的整治改造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对立面、结构、内部装饰、平面布局、材料、色彩等物质要素深刻认识基础上,符合历史建筑的物质特征,比如对巴渝山地穿斗建筑修缮就不应采取马头墙、观音兜,对江南厅堂建筑就不需使用北方四合院形式等“张冠李戴”的做法。这种做法实际混肴了历史的物质特征,严重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历史建筑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也不是可随意改造的危旧房,而是实实在在的被人们长期使用着的建筑物,其反映出的历史信息、物质特征与实际的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任何的创新必须根据历史物质特征与传统使用功能出发,提出符合与延续这种功能使用关系特征的措施,如传统民居可改造为民宿,也可改为“前商后住”、“下商上住”的商住,但却不适合将其整体改为酒吧、迪厅等娱乐设施,不但因为此类功能将彻底改造内部空间,极有可能破坏传统居民内部具有价值的生活性历史信息,而且更彻底割裂了传统民居物质空间与其传统使用功能之间内在固有的历史关系,导致改造后的历史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虚假化”。
3.2.2 历史建筑使用的人文尊重
人文尊重包括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和对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自身历史文化的尊重。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组成部分,更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居住、商业、祭祀等基本生活活动,也是其历史街区、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任何创新活动都应以尊重、延续地方居民和生活为前提,留住原住民,留住真实的生活,促进历史街区、村镇内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与繁荣,避免大规模运动式的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私有化”、“旅游化”、“精英化”与“绅士化”,迁出原住民而改成一个精英占据和享受的“死”空间,如高档住宅、高档娱乐休闲场所,或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使历史街区与建筑成为了资本寻租的实体空间和工具,如上海建业里。
同时,历史建筑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使用,留存了不同时代民俗文化、审美情趣与生产方式的印记,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对历史建筑创新的人文尊重,关键在于协调传统文化特质与新引入的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不能肤浅、简单借用历史符号或意向,通过资本商业化运作,强力迁出原使用者,引入与其历史文化特征无关或相悖的展示、商业、旅游等功能,使其成为丧失历史文化内涵的“躯壳”。正如朱家角水乐堂,从再利用的角度看具有积极意义,但改造措施却是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改造成为音乐演艺厅的空间形式,换言之,改造后的水乐堂只是带有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西方建筑空间,传统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已经消失。
3.2.3 历史建筑功能的现代尊重
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实际使用者是要继续居住、工作或生活于此,乡土建筑要继续住人,近现代建筑与工业建筑做点改动可以有多种用途,因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使用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扬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为此,一定要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改进历史建筑的配套设施,引进电力、给排水、燃气等管道,加固建筑内部结构,提高建筑防火能力,使得历史建筑外观是传统的,但内部的配套设施确是现代的,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调动实际使用者的积极性,才能使建筑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如都江堰的西街,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建筑结构与建筑细部得到了修缮与加固,保持了历史风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历史建筑的内部装饰与平面布置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了适应的更改,增加了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符合的设施与空间,不仅留住了原住民,并且成为了一处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除设施的改善以外,历史建筑功能使用的创新是一个关乎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再利用,应赋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功能,使得历史建筑继续作为当地居民生活、工作空间的组成部分,使得街区发展得到延续。
4 结语
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阔,其保护与利用会由于所在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解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现各种不同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各类灵活的维修改善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使历史建筑的复兴能与现代生活整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建立科学的保护理论与技术策略,有效判断我们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合理,利用方式是否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条例》赋予了“历史建筑”保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的弹性,有别于文保单位保护“严苛”的准则,确保“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科学性,必须坚守真实性、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不因价值或重要性变化而有所妥协,即树立“弹性”的底线;创新性是在遵守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处社会经济背景,对历史建筑在利用方面的现代诠释,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掌握对历史建筑在历史、人文和使用上的三个基本尊重,即解决如何把握“弹性”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z1):45-47.
[2] 朱光亚,杨丽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困惑与思考[N].建筑学报,2010,(2):18-22.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 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旧体育教学;“零距离”心理互动;健康影响
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体育教学由于具备师生间“零距离”心理互动的特殊性,师生的互动情景频繁,角色转变快,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来发展个体的社会性,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要求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适应多变化环境的能力。
一、旧的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1.功能、对象片面化。反思以往的教育,从功能上看,以往的体育教育往往是针对运动技术、技能进行训练,忽视了体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机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的重要价值,较少关注学生身体与心理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中的作用,从对象看,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是一部分相对好的学生的用武之地,而忽视了全面性,从而使体育教学的应用范围狭窄化,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2.以运动技术专业化为中心,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体育运动技术发展得好就是体育教学的成功,就等于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甚至有时为了提高运动技能教育的效果,不惜以牺牲个体的健康为代价。从而忽视了学生对运动技能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意识与自我促进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育仅仅流于形式的现象,难以达到真正地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3.体育教育与生活相脱离。传统体育教育者往往仅从单一的运动技能发展指标来衡量整个运动技能教育实施的效果,使受教育者也因此更加关注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与个体的心理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的教育模式。
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我们对学生身体与心理交互作用、和谐发展的重视,实现了全人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教育出现了功能多元化、目标个性化、实施人文化与发展整合的趋势。表现在:
1.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与发展身体能力,它更注重身体健康意识的培养,及其对学生个体身体意识、自尊、创造性、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与环境间关系能力的促进培养,提倡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育教育更注重教育对象身体与心理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来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目标,安排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既考虑到体育教育对健身和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考虑到体育教育的安全性和乐趣性。另外,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也由绝对的物理指标转变为相对的生理和心理指标。
3.体育教育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与途径等的制订,充分考虑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使体育教育变成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与身心和谐发展的“手段”。
三、结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零距离”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零距离”心理交往,为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经验,扩大其认识范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物不断变化的外在表现中鉴别出不变的特征,进而获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不断地为学生个体创造经历新问题、新挑战的情境,并使学生在协调、组合原有的心理状况,形成新的更复杂、更灵活、更有效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实现心理结构的突破与重建。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教育”概述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也都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因材施教正是要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校课堂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定制的标准化教学与测验,很难达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则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1 “互联网+教育”的涵义
“互联网”是指一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则代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催生其他行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则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使新型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1.2 “互联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形图像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形象的学习环境;社交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云计算技术使得构建教育平台更加便利灵活,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游戏化教学app随之出现,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教育领域,将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依靠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这两大技术的支持[1],是一种通过数据的收集、测量、分析和?蟾娴确绞酱佣?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管理提供智能性的辅助决策的技术。AlphaGo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将要来临,会开启教育的新模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场景的变革,软硬件的技术的智能集成,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1.3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的“互联网+教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三大MOOC平台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MOOC也成为免费教育的标志。非赢利性的可汗学院用短视频的形式教授不同科目这一方式引起了巨大反响。还有打造精品付费订阅模式的lynda,K-12阶段教学辅助平台的Renaissance,让学习变成快乐的Shmoop等国外互联网教育平台。[2]
在中国,除了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行业的领军者最先触网外,各大巨头随之加速布局互联网教育。百度布局的百度文库、作业帮、度学堂、传课网等“组合拳”;阿里巴巴旗下不仅有淘宝同学、阿里文学,也投资了很多教育平台;腾讯有腾讯精品课、腾讯课堂等产品,线上学习中分享与讨论更多在QQ 、微信群中实现,同时也在布局智慧校园;网易公开课和网易云课堂并驾齐驱;另外题库类教育app深受学生喜爱;O2O类教育平台也逐渐兴起,“互联网+教育”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2 数学学习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理解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已有知识、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的活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等),对数学知识、经验进行提炼和组织,去建构他们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最后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进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3]
在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后,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的有效性相关。(2)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能够补充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的不足之处,创建出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的环境。
3 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互联网+”数学学习环境设计
“互联网+教育”要回归到数学教育,就要使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依据数学学习的特点,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智能学习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就以下三点进行探讨。
3.1 数学样例
在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样例是教师离不开的教学工具。当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公式或解题时,没有样例,就缺少了表达的载体。学生通过对样例的自主观察和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以及更深层的理解。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来,设计出多种生动有趣的样例形式,多种解答方式,多种正确样例错误样例组合呈现形式和迁移类型,更加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低年级数学样例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更加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对中高年级数学样例应开始侧重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开始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对高年级数学样例不仅要关注有用,同时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
在样例学习中,每个学生获得的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元认知),都至关重要。数学样例的设计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趣味性和个体差异,应用互联网学习系统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偏好,设计多种风格的数学样例学习材料与不同的认知方式智能匹配,以保证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2 主题学习
在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量地运用数学,丰富了数学本身。当前,很多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课程的结构不再是以学科类别和年级来划分不同年龄的学生,而是以主题为基础的结构。美国所倡导的STEAM课程就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好的数学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问题的解决者,当学生通过提炼与组织学会数学知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与其他科学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类似的真正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具有真实情境的数学学习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发展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3.3 数学作业
在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无趣,更多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不仅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没有增强学生的?W习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来优化和设计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在减少作业的数量的同时来增加单个作业题目的功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进行磨炼,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互联网+”作业的模式中,不仅有大量的数学题库供教师选择,还可以让教师花时间精心编写作业题目,用阅读、视频、写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代替繁琐的常规数学练习题,以减少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知识整合和创造性的反思。很多软件将作业设计成游戏关卡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7-0142-03
精神分裂症是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绝望等负面心理,幸福感普遍偏低,生活质量差,因此复发患者较多。临床干预以改善患者心理(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为目标。因此积极主动的干预其心理是必要的,能协助患者宣泄、消除负面情绪,建立乐观精神,提升其主观辛福感,改善其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干预研究热点之一,其目标是深度挖掘个体最佳功能,引导当事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拥有幸福快乐的心理体验,促成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最大程地提高主观幸福感[1,2]。因此,本研究将其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并与常规护理对比干预结果,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患者,按康复护理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n=60)。纳入标准[3]: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阴性症状量表>20分,阳性症状量表分值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恢复期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安全隐患排除、常规心理干预等。观察组行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护理:全面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制订针对性的、科学的心理预计划。邀请心理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加入护理人员培训中,协助护士熟练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熟练使用护理技术。干预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要性、目的,充分调动家属和患者参与积极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部分患者安排在上午进行干预,另一部分为下午干预,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连续干预。①治疗1~2周期间,组织患者参与知识教育讲座,内容包括临床症状、病因、护理知识等,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病情,并建立康复信心。②第3~5周,通过组织患者参与阅读文章、合唱感恩歌曲、书写人生价值和责任相关的文章,使患者感恩生命,感恩亲人;组织唱歌比赛、文章比赛、下棋、音乐欣赏、球类运动等娱乐患者,转移其悲观情绪,并提高其交际能力[5]。③6~8周,组织患者看励志电影、书籍,使其重建希望,鼓励其通过合理方式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通过组织演讲会、联谊会等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梦想,获得相互支持,协助其返回社会[6]。以上干预方法频次需视患者接受程度进行调整,避免过于频繁组织活动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EIQ量表[7]分值,以评估患者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自我肯定、辛福感、克服困难、学习成长、人际关系5个维度,分值越高则幸福进取度越高。对比干预前后HAMD量表[8],以评估抑郁情绪,分值≥15分判定为抑郁,记录抑郁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QLS量表[9],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症状/不良反应、动力/精力、心理/社会3个维度,总分以100分制计算,分值越低则生活质量越高。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EIQ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HEIQ中自我肯定、辛福感、克服困难、学习成长、人际关系得分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维度得分均明显较干预后的对照组高(P均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QLS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SQLSL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症状/不良反应、动力/精力、心理/社会、总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均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量表得分及抑郁发生率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HAMD分值、抑郁发生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HAMD分值及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21.66,P=0.0000;χ2=4.58,P=0.0323),见表3。
2.4两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0)。见表4。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精神科疾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各异,患者具有明显的情感、行为、思维、知觉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给自身、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该病迁延不愈,病程漫长,容易复发,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患者无法在社会中靠一己之力生存[10]。该病发生原因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患者人际关系、素质、性格等发生突变。大量研究表示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主要与患者心理创伤相关,患者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幸福感低,这些不良情绪能直接对疗效产生负面影响[11]。且这些情绪在患者出院后增加了复发风险,患者受到身心折磨,因此采用有效方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建立乐观正确的心理迫在眉睫[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00%,较对照组的26.67%低,差异显著(P
积极心理学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品质,提高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新兴心理科学,其方向是促进人类和谐、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康复护理可分为四个大阶段[13]:①掌握患者精神状态,进行全面评估;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心理预计划;③加强护士能力培训;④有顺序的实施心理干预具体措施。通过以上阶段性计划,观察组护士能针对性进行各项干预手段,有效性得到提高,通过组织患者进行阅读、听音乐、合唱等缓解其负面情绪,观察组患者HAMD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积极心理学应用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能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抑郁发生风险及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瑜,鲜玉霞,李娜,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J]. 海南医学,2016, 27(2):342-344.
[2] 吴纯青.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37-238.
[3] 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4] 曹韵佶,陆佳瑞. 多元化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12-14.
[5] 焦爱霞.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5,14(15):20-22.
[6] 高小丽. 聚焦解决模式在焦虑症住院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2016,30(21):2687-2688.
[7] 刘晓红,张素梅,黄雨珍,等. 积极心理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2):151-152.
[8] 林峰.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2015,23(33):3366-3368.
[9] 王晓燕,黎雪梅.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J]. 心理医生,2016,22(3):160-161.
[10] 金凤仙,赵建利.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 广东医学,2013,34(20):3217-3219.
[11] 常超华,武振宁,贺鹏,等. 音乐强化物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42-43.
[12] 李风雨,李新华. 探讨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263-264.
[13] 江艳霞,银华,夏淑慧,等. 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6):791-793.
[14] 刘世兴,梁金梅,常超华,等. 音乐舞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探讨[J]. 中国民康医学,2015,13(4):93-94,96.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理论 护理专业 心电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2-03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实践教学思想的思想渊源,他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上,针对当时教学做分离的教育状况,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并强调“教学做合一”的“做”并非单纯的动手,而是在思考意义上的行动,即能够产生新价值的“行动”和“思考”。
心电图教学,多年来一直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反映心电图理论抽象难懂、图形复杂难辨、特征难记,学过之后仍不知如何分析一份心电图,无法正确做出判断,以致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缺乏对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的判断能力。且对于心电图的讲授,教师向来也是深感难以施教。传统的心电图教学模式采取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有一个时间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心电图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对此,可尝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应用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电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近年来在健康评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尝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应用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本文试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护理专业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分组前,对高职护理专业班级的前期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随机选取无统计学意义的班级2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60人,均为女性,在年龄、生源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过程
1.课程整合。原心电图教学分属于两门课程,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开,由不同老师讲授。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将健康评估中的8学时心电图理论和专科护理技术的6学时心电图实践整合,合计14学时,实验班共分4小组,每组15人,每一组安排一位老师,14学时理论及实践均由同一位教师讲授,上课地点为理实一体化教室;对照组仍然按照之前的教学流程,先上8学时的心电图理论,再上6学时的心电图实践,理论课大班教学,授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分4组教学,授课地点为实验室,理论及实践课仍由不同老师讲授。
2.教学过程。实验班整个心电图教学分为7个教学做项目,遵循在做上教,做上学,见表1。
表1 心电图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及教学过程
教学做项目名称 教学过程
项目1
心电图描记 1.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两两同学一组,连接导联,教师纠正。
2.每人做一份自己的心电图,教师在旁指导,学会心电图机的使用。
项目2
正常心电图判读 1.多媒体放正常心电图,并逐一讲解辨认P波、P-R间期、QRS波、S-T段、T波,学生在自己的心电图上用铅笔标记出各波名称,两两同学一组,相互检查。
2.讲解个波段的形成正常值及意义。
3.什么是窦性心律、其心电图表现是什么,用图说明,学生判断自己的心电图是否属于窦性心律
4. 学生讨论心电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教师指导总结。
项目3
房室肥大
心肌梗死 1.用多媒体分析典型房室肥大心电图的诊断
2.用多媒体逐一放5张房室肥大心电图,提问学生,最后帮助学生阅读完成
3.说出心肌梗死的简要病例后放一份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讲清楚缺血、损伤、坏死等改变的心电图表现,强调动态改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
4.放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侧壁、下壁等部位的心肌梗死图形,提问、分析讲解。
项目4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1.讲解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用图分析几种常见的窦性心律失常。
2.看图引出期前收缩的概念及心电图共有表现,说明频发性早搏、多源性早搏的概念及图形表现。
3.用图分析三种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4.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图。
项目5
心动过速
扑动、颤动 1.用图说明心动过速的概念与心电图表现特征
2.用图说明扑动颤动的概念与心电图表现特征,并强调心室的扑动和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此时的心电图无QRS波。
3.分别投影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针对“教学做合一”自制问卷调查表,心电图教学内容结束以后,发放给实验班的学生,调查表发放共计60份,回收60分,回收率100%。内容主要包括能否接受该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习效率、能否提高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是否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否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否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能否提高动手能力等。
2.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采用单盲法进行现场实践考核,要求实验班及对照班在10分钟内完成安装十二导心电图机的导联、描记一份完整的心电图,并对自己的心电图进行判读,包括电轴、心率、波形、波段测定,并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时间40 分钟,时间到当场收卷。在教学结束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统一理论试题进行闭卷考试,参与该研究的教师不参与组卷、监考、阅卷和分析。考核结果均换算成百分制进行统计,成绩90-100优秀,80-89良好,70-79中等,60-69及格,
(四)统计学方法
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教学做一体化”问卷调查结果
项目 很赞同 基本赞同 不赞同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能否接受该教学模式 49 81.67 9 15.00 2 3.33
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53 88.33 6 10.00 1 1.67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 50 83.33 8 13.33 2 3.33
能否提高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 45 75.00 12 20.00 3 5.00
是否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 51 85.00 8 13.33 1 1.67
是否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 51 85.00 7 11.67 2 3.33
能否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49 81.67 10 16.67 1 1.67
能否提高动手能力 51 85.00 8 13.33 1 1.67
(二)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结果
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班及对照班实践与理论考核结果
n 操作考核结果 理论考核结果
评分等级 平均分 评分等级 平均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实验班 60 7 31 15 6 1 81.43±8.64 5 21 20 12 2 76.88±9.95
对照班 60 3 20 27 8 2 76.82±7.77 2 14 20 19 5 72.82±9.76
μ/t值 -2.554 3.493 -2.325 2.260
P 0.011 0.001 0.020 0.026
三、讨论
(一)“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自主完成心电图的描记,教师在讲授基本心电图理论之后,以多幅临床实际心电图为教学材料,超越传统的教书匠身份,主要作用是不断地加以引导、鼓励和帮助,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在做上教,做上学,其“做”并非单纯的动手,而是在思考意义上的行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对于对照班,其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有较大提升,且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认为其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变“学会”为“会学”,应用于健康评估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心电图历来是枯燥难懂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但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开展“教学做合一”,使得学生从动手描记自己的心电图开始,就对心电图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电图是否正常,并如何识别异常,学习的兴趣大大激发,且“教学做合一”采取小组上课制,学生团队合作,参与程度高,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在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指导别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和同学相互探讨,找出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护理工作,需要24小时不断的服务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调整护理策略,这些仅仅依靠一个或者几个护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团队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对于护生今后的岗位需求还是个人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做合一”利于课程及教师队伍的整合,利于以发展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通过“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以往心电图教学采取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并整合了课程及教师队伍,操作与理论均由同一位老师授课,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时间上的同步,减少重复教学,加大做的时间。由同一教师担任操作和理论授课,对教师即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好理论课还要备好实践课,更重要的是要使两方面的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组制上课,人数较少,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于心电图学习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现场反馈中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上课过程本身也是自身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提高的过程。从做中学,从行中思的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临床实际的工作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逐渐形成在今后工作直接应用于患者的行动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的与职业能力零距离接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认为,“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其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既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更贴近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其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通过学习去学会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及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的教学方案的组织与实施是今后护理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陶行知全集(第l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陆一春,高静静,等.“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9)
[4]罗蔓,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关键词】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护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人们对于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的要求已经单单的生物医学护理模式提升到由预防保健、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所组成的新时代医学护理模式。全面进行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的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医学实用的价值。
1现阶段医学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医学护理职业道德整体较低
从护理工作本质来讲,护理是一个具有着非常崇高职业道德和较高职业修养且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心、责任感及较强的同情心的职业。但是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较多的护理人员道德素质底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工作性质认识不到位,很多医学护理工作者被金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整个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认识。(2)心理姿态没有摆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医学护理工作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抱怨现象,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比例,特别是一些一线的护理人员。(3)工作态度不端正,很多护理工作者往往没有给与自己所负责病人应有的尊重,工作态度生硬,甚至蛮横,存在较为严重的应付工作差事的情况。
1.2医学护理人员整体医学文化水平较低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国内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笔者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现阶段工作在医学护理一线的护理工作人员主要培养模式以中专的水平为主。
护理人员虽然在学校进行了全方面的学习,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医学护理的过程中其所需的工作技能主要集中在两三种范围之内,使得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能够完全发挥,久而久之,其自身所具备的技能越来越少,导致自身文化水平降低。此外,医学护理人员工作只学会简单的几种技能就能够应付自己日常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医学护理人员的懒惰,造成自身文化水平停滞不前。
医学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对于医院内部的其他人员来讲是非常忙碌的,这就导致其拥有的进修提升机会会非常少,使得其接触的工作内容非常狭窄,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化医学护理工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埋没了很多较为优秀的医学护理工作人员,造成医学护理人员整体医学文化水平较低额定现象。
2强化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质量的相关策略
2.1加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其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其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相关的医学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对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理论培训学习工作,强化医学护理人员整体的吃苦耐劳、爱岗就业的思想水平,增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的工作信心。(2)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组织医学护理工作者观看相关的医学护理工作先进事迹的视频,使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身工作对于病人治疗、恢复的重要性,逐步增强自身的道德情商水平。
2.2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水平
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水平,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医院内部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认识到医学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在医院的上下做好相关的医学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宣传工作,并将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年终考核当中,根据自身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医学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根据本院内部的医学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制定出较为全面的医学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具体流程,并要进行一定的任务安排,诸如:每位医学护理人员均要进行心得体会的报告等。第三为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医院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将本院内部的医学护理骨干组织一个攻难护理团队,增强他们之间的资料共享工作,全面提升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2.3以护理病人为根本,科学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要想实现科学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首先应当对传统的医学护理工作安排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以护理病人出发,适当的增加医学护理工作的巡回班组和加强班组的工作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建立统一管理规划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再次飞速发展,国家和人们对于医院内部的医学护理工作者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的医学护理工作及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自身平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检讨,同时一定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学护理水平。
作者:宋芳
参考文献
[1]李燕,肖成,周秀芳,周振华,董湘玉.医学与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6:7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