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的知识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篇2

引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61-01

一、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前沿性和信息传递快等特点也要求更加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这就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方法之外,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网页设计出别样的风格,再辅以翔实的描述和唯美的画面去吸引旅客。企业还可以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旅游景点真实的展现在网上,使旅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游客来此旅游。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旅游需要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一些新的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并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感知并及时一些关于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等一些方面的信息。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将为旅游企业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将为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供极大的方便和更好的旅游体验。与传统的旅游相比,智慧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慧旅游不需要过多的依赖靠手工收集的信息和一些专家设计出来的规则,智慧旅游还应用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旅游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快速的更新,并且还能及时得到旅客的反馈信息,对企业和游客来说的实用性都较高。第二,智慧旅游比传统旅游应用了更多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能够很好的在智慧旅游中应用。

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维度

信息化涉及很多方面,从数据编码、数据库、网络设施分别到文件格式、应用系统、操作系统,这些方面都非常庞大。所以,从信息化角度来说,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陈述是不合适的,而应该从信息技术在旅游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角度将其分为具体几个层次,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二)层次化纬度

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着层次之分,在信息化环境下,旅游标准与其它领域标准存在互通性,更多的可以相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了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专业标准。由内向外通常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这三个维度当中,信息化维度的方向是信息技术和旅游内部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很好的体现。目前虽然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一些相关标准仍未制定完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这并不影响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尤其是现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上,旅游建设的相关标准主要侧重在管理和应用系统两方面。

四、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的途径

第一,对智慧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该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人才的竞争是这次竞争的核心部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是旅游行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关于旅游方面的高等教育急速的扩张,这样能够提供满足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能力突出的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为旅游行业提供了理论上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教育的实际操作工程中应该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途径,通过让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强化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水平,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相关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的技术应用。应该积极的在新闻媒介上投放一些关于旅游景点的一些广告,以使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旅游景点。利用现代的广告媒介能够迅速的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应该结合传统的电视、广告、报纸等和现代的互联网。微博等作为旅游营销的载体。加深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力度,利用卫星遥感360/72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虚拟旅游。

第三,加强移动信息技术在游客在途服务中的应用。由于现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先进的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记忆,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对旅游景点的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在此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的需求。

第四,加强游客在途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对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进行开发,使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中能够获取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开发多种适合移动终端的软件,能够满足游客的在途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柳.金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 2013(12):171-172.

篇4

关键字:高职;旅游管理;两年学制;局限性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专家均指出两年制高职利大于弊。至此,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拥护和推进各专业学制“三改二”的工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便是在此大潮中作为学院第一个两年制高职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实践,我们开始反思,两年制高职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在上述疑问中,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办学的局限性,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分析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具备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等特点。作为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管理专业很显然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通过学习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住宿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服务管理人才。对于高职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对学生的培养重点。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宗旨分析

        随着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座右铭——“我们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的提出,并在旅游业内被广泛推广,以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也相继将“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析

        很显然,在“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样一个人才培养宗旨的指导下,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将从传统的重技能转变为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

        (一)专业、熟练的服务技能

        旅游业是传统的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服务业着重强调的标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是服务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服务让客人认可,再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让客人满意,最后通过特别的、专属的个性化服务超越客人的心理预期,最终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很显然,作为旅游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便是熟练的服务技能,这是让客人认可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情商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介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单位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基本条件,而情商的高低则是衡量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条件。

        (三)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

        旅游业是我国与世界接轨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企业尤其是高等级的企业均会提供涉外服务,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否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是目前衡量旅游业人才质量的一大标准,同时,能否培养出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学生,也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一大标准。

        (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

        旅游业越发展,人类现代交往越频繁,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旅游业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但旅游服务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雅的人。优雅的标准体现在旅游服务者与客人的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两方面。非言语沟通是人们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过程,一般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交往距离等内容。对学生仪态举止的培养便是非言语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本身是服务行业,向客人出售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服务的提供者——各个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热情的高低。旅游服务人员通过与客人的交往为客人提供服务,而这种交往是客人在旅游全部经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服务者作为客我交往的首要环节,对旅游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是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文化修养是旅游服务者圆满完成接待任务的关键,是判定一个旅游企业员工有无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准,旅游企业员工文化修养的优劣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四、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高职局限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两年制高职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不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

        近期,教育部出台文件对高职教育重新定位:高职教育要区别与中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制所限,学生应具备的专业人文知识不得不被删减,压缩到只有基本的技能知识,这无形中就是在培训只会做的“机器人”,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原则相悖。

       (二)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由于学制限制,我院现有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仅能选择性的开设旅游管理类的部分重点课程或者倾向于旅游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酒店管理或旅行社管理,这与旅游业涉及面广的特点相矛盾,导致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三)人才培养未能达到要求,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正如前文所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为淑女和绅士提供服务的淑女和绅士”。符合这一培养宗旨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很显然,上述能力的培养仅仅用两年的时间是远远不能达到的,所以,两年制使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市场预期。 

        (四)限制了专业方向的拓展和专业群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塑造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与之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也可相应的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交通运输管理、酒店管理和旅游会展策划等多个方向。而现有的两年学制,在开设完基本专业课程和部分重点课程之后,便没有空间开设其他课程,这使得我专业分方向建设成为空谈,专业群的建设更是遥不可及,没有强有力的专业群支撑,在塑造办学特色方面更是难上加难。

        (五)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推进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3+2”、“双轨制”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认可和推行。旅游管理专业无论从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说,都急需推行新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的两年学制,学生仅能学习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便匆匆毕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这无疑来说是限制了我专业与市场接轨、与世界接轨。

        (六)考取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难度大

        众所周知,在旅游业中,在校学生能报考的各项职业资格证里,导游资格证的含金量是最高,也是受到行业认可度最高的证书,学生持证便可直接上岗,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金量,所以考证难度较大。在现有的两年制教学中,我专业仅能选择性的选取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的两门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靠学生自学;另外由于学制短,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压缩了其自学的时间和精力。上述因素均是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持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制过短,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够系统和扎实,使大部分期望通过专升本进行再深造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难度,最终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比率低。因此,两年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八)学生对“两年制”办学的怀疑,导致招生瓶颈的产生

        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学生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我们发现,在从我专业流失的生源中,大部分学生均对“两年制”的文凭和学习产生怀疑:45%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2%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大专文凭与三年制大专文凭有区别。上述问题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我专业招生瓶颈的产生,使得招生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九)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

        为保证专业的正常运转,在学校的教学投入、师资投入、实训室投入方面,并不会因为是两年制而相应的减少,很显然这将直接导致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达丽.国际化趋势下重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2011年第2期,46-47页.

篇5

一、前言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意向和从事该职业时所具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评价、情感和态度,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等这些职业要素的综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来说,是从事旅游行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风度,主要有: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服从意识及行业忠诚意识等。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秀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意识

在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旅游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窗口”,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通常会被当作一个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所以,一个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职业行为和习惯。[1]

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之下,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强烈,顾客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同时还注重了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所以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演变成了服务质量的竞争。在建设旅游品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视。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这就是一种独特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因为存在着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在我国才传统文化当中,服务文化一种缺乏足够的地位,我过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就目前来说,西方国家的国民收入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是更高的比例都是来源于服务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当中,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排名全球酒店300强之首的万豪酒店创始人马里奥特的名言:“生活就是服务,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为别人服务和被别人服务的环境当中”。比如在中国酒店的总经理,很多都不会在大堂之内给客人拉门或提行李,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能做好管理的分内之事,服务是分外事,但是在外资酒店,这样的场景随时可见,有时候总经理还会到客房给客人端茶送饭,在他们的意识里,酒店生存的根本是服务,只要是对酒店有利,不分级别不分行业,都可以做,所以从总经理自身开始,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样对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在所有的服务性行业中,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服务对象,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足够的服务意识。 [2]

2. 娴熟的职业技能

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如果只有良好的服务愿望,而没有娴熟的职业技能,那么优质服务就是虚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旅游方面的卫生和救护常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随时发生的埋怨和打击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因为旅游从业人员行业的特殊性,所以会经常受到游客误会和呵斥,因此需要承受相应的心理压力,所以要求旅游从业者,在各种环境之下都要保持一种积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压力进行自我舒压,对自身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因而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能进行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平和的解决游客矛盾,使游客获得超值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心理应变能力,对突发的意外情况和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并能够及时的汇报,随时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对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然后妥善的解决问题。[3]

4. 优秀的文化素养

对于旅游业来说,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不管是古今中外,还是天文地理,都能够泛泛于其中,所以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因为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存在着文化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差异,生活习惯和的差异,同时还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要是旅游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知识,就无法提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给游客。

5.优雅的仪容仪态

客人对服务的第一感受就是通过旅游服务人员的仪容仪态来体现。因此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服装整洁,站姿优雅,坐姿端庄,行姿轻盈 ,服务用语礼貌和蔼,肢体语言得体,向游客展示出旅游服务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现状

为了适应当今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具有较高的旅游行业职业意识和特定的旅游服务职业能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多采用“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旅游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旅游行业职业价值意识及旅游行业职业情感,缺乏正确的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态度及职业理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旅游行业服务和基层管理人才,做好服务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通常是从基层服务工作做起。但是,出现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意识不强的情况,因此没有足够的了解旅游行业特性,对旅游服务岗位认识模糊,当这些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工作现状与职业理想相差甚远,因此出现严重的“失落心理”,一些学生对旅游服务工作出现失望的情绪,因此改行做了其他行业。因此出现了旅游服务行业员工频繁跳槽和流失率较高的现状。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1.对入学新生进行足够的专业性教育

在新生入学以后,就要集中的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以如下内容:

1.1针对旅游专业进行培养目标性教育。按照旅游行业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帮助,做好职业定向。对于高职旅游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向旅游业输送旅游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该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的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导游、计调、外联等业务岗位和旅游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的服务、接待、经营岗位。

1.2针对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的职业(专业)认知。学校采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旅游专业各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从校园到职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

1.3增强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包括了职业服务意识培养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供帮助。在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把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贯穿到职业道德当中,让学生理性的对将要从事的行业和服务对象进行理性地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高尚职业情操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培养诚信品格。

2.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创新,使得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方面突出

2.1在设置课程时按照旅游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在设置课程时如果要注重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话,因此需要其行业适应性非常的强,这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

在设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国内外的旅游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进行设置。对现存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对各专业课程进行特色性的设置,将各门专业主干课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与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最终达到培养职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2.2以业意识培养为重点,建立合理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现今西方国家培养职业教育的经验来说,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能及时的体现社会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的适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学生的需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把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趋向融合起来,分解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能力,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5]

3.实践情境学习的强化

想要迅速提升职业素养就可以学习实践情境,对职业意识进行强化。情境学习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途径来实现。

3.1在学校之内建立实训室,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进行深刻领会,深化职业认识。

3.2在学校之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对职业意识的提升。以正常运转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在学生进行入岗之前进行新员工岗前培训,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员工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等灌输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职业角色中,为养成职业所需心理素质做好准备。

4.营造足够的校内外职业氛围给学生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是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的重要途径。

4.1开展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倡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在对学生的业道德修养、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营造和强化。比如说在旅游专业当中,在校内可以实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如下几种:社团活动,如旅游协会、酒店服务协会、校园导游团、礼仪服务队、演讲协会等;职业技能大整齐、说话要使用服务规范用语、举止要端庄得体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模拟。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时候,对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对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技能进行模拟教学,加强学生相应的角色意识,比如待人接物的方法、处理问题的灵活应变性。下面是在导游实务课程中地陪“迎接服务”教学所涉及的内容:

如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演讲与口才比赛、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其他校园活动,如主办旅游专业报纸刊物、旅游线路设计评比、旅游摄影作品展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寝室文化活动展示、个人才艺表演等。

4.2开展校外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进行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的职业劳动或生活的体验通过在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之内来实现,把对职业的认知和自我认识进行加深和强化,对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进行发现和发掘。在旅游专业之内可以开展的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有:企业参观,如参观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活动、旅游线路考察活动、新农村生活体验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如义务导游、礼仪服务、勤工俭学活动、各类社会义工等。[6]

五.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是一个全程化与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方面要实现学校、教师和旅游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协作,通过长期的、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最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成为旅游行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红娟.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肖寒.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朱晓敏.我国民办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转贴于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篇7

关键词:ERP;实践教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ERP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益的途径,从而受到了企业和高校的重视,ERP实践教学的开展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旅游的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策略。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持续改革和发展,基于ERP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将得到持续的改革和提高,从而为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一、高职旅游企业人才现状

当前,旅游职业教育中存在忽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忽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以及未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教学等问题。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要求分析,较为明确地了解到旅游企业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由此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并以培养适应于旅游企业人才要求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培养出适合于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的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素质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熟悉信息管理,熟悉ERP的相关知识,由此高职教育中也应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当前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改革。

二、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此高职院校要适应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的设置,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由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实力,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根据相应的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以及资源规划的能力等是旅游企业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方面。旅游行业具有的综合性、服务性和开放性致使其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层面、文化素养、灵敏的反应能力、系统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整合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不可缺少的非智力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公关能力和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重要。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毕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从而能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ERP实践教学策略

(一)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1、旅游企业环境的模拟

ERP的仿真平台提供了旅游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模拟,通过对旅游企业环境是设计以及各种实践留成都设计都应使相关的实践者仿佛置身真实的旅游企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状态,促进了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思考和规划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步骤,并且能主动融入群体活动中完成教学的实践环节。

2、旅游企业职能岗位模拟

实际的模拟教学中,通过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特定的系统任务为内容,根据实践人员在企业内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实现实际业务的处理。其岗位模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学生熟悉ERP系统的相关功能,明确企业中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的处理程序,ERP的企业仿真平台实现了旅游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模式,在局域网的环境下,不同的学生模拟不同的旅游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人员,在每个模拟的岗位设置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使每个学生找到与自身适宜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岗位。

3、旅游企业业务流程模拟

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影响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仿真的ERP教学平台中,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是连接各系统的关键和主线,相应的业务将不同的业务部门以及不同的职能岗位连接起来,实现了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使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切实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体会到自身在旅游企业业务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应负责的工作,明确旅游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运作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

ERP的企业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是以ERP软件、ERP沙盘以及综合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为基础的。

1、培养学生ERP软件的操作能力

要建立高职院校的ERP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熟悉ERP软件是基础,只有理解了ERP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ERP系统教学予以真正的体会,由于ERP软件的每一个功能都对应旅游企业在某个方面的业务,学生可按照ERP系统的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熟练旅游企业实际使用的ERP系统,而后学生可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明确ERP上每个操作步骤的运行原理以及相关的业务流程体系。进一步明确这一步骤的数据流以及信息流的来源和去向,在操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怎样的。ERP软件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实践,如财务会计、生产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都可通过ERP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在ERP平台上,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课程以及实际操作训练系统,其所面对的是整个旅游企业系统经营和管理的流程和体系,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从而能对旅游企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开展ERP沙盘演练

ERP沙盘教学体是体验式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对旅游企业运营决策的整个过程的模拟,实现了企业策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设备投资改造、资金需求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模拟训练。在模拟沙盘上可看到企业的整体结构以及运营管理的操作,将模拟的操作与实际的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通过ERP模拟系统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运作,从中体验企业复杂而抽象的经营和管理理论。

ERP的沙盘教学模拟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使学生处于国际化、信息化以及复杂化的环境中,学生要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实现对财务、物流、生产、营销等角色的模拟,通过与其他学生或者小组配合共同模拟出旅游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旅游企业5-10年的发展运行模式进行模拟,从而使学生深入分析旅游企业的内部运行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财务决策以及市场和产品决策、生产和营销决策等,充分参与旅游企业经营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掌握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营销策略,明确旅游企业经营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决策战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

3、模拟旅游企业行为

在熟悉了ERP软件的操作以及通过了ERP的沙盘模拟的实践教学后,可通过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实践小组,进行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按照其专业进行CEO、市场营销总监、财务总监、生产主管、物流主管等相应角色的分工,各小组创建自己的企业,并使用ERP沙盘以及ERP软件进行模拟与决策,由此建立了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不同的旅游企业小组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条件,学生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有效判断,进行本企业的经营决策。例如,是否开发新产品,怎样开展广告营销等。由此通过旅游公司的模拟运作,每个学生都能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同时也能在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下深化专业方向的学习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实现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通用技能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贾晓龙,蔡洪胜.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5).

[2]田凤彩.ERP应用中的会计管理方法变革问题探索[J].财会研究,2010,(09).

[3]张莉.浅议ERP沙盘模拟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4]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6).

[5]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旅游企业;企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5-02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在中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其所著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对称经济学丛书》中第一次提出并加以系统的阐述。

旅游企业,即利用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旅游服务业务实现其盈利目的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由本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其他行业等共同协调完成的。因此,具体旅游企业可以大致分为:(1)以旅行社、餐馆、景点、娱乐场所为主的直接服务行业;(2)以管理公司、宣传公司、通讯、食品生产、运输等为主的辅旅游服务行业;(3)以政府机构、建设公司、投资公司、人才培养机构等为主的开发性协助组织。当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为:旅行社、住宿、交通。以此三大支柱为主体,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旅游相关业务。

一、知识经济为旅游企业带来的冲击

1.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世界性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下,特别是“世界非物质遗产”、“地区非物质遗产”及“生态环保”两项重要举措的促进,使得旅游行业所面临的环境逐渐产生变化。一是消费者数量的增加,部分旅游景点因为网络、电视等宣传手段而令旅游爱好者向往,如中国少林寺、青城山、黄果树瀑布等,不但因为电影和广告而被本国消费者广泛知晓,甚至在国外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近年来接待的游客数量较20世纪有巨大突破,与日俱增的消费者群体,不但是对旅游企业接待能力的挑战,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机遇。二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旅游企业的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印象中的知名对象;另一方面,诸多其他企业组织或是个人在旅游业蕴含的利益驱使下,开始定位于旅游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或是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比如几年来不断涌现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三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庞大的社会信息促进人群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健康、安全、舒心等新式的旅游目的,相对单一的“观光”而言,更为消费者所推崇。加上节假日时间的限制,消费者组建形成了快捷的交通运输、人性化的服务、安全环保的实物、干净宜人的环境等要求。这些都是对现今旅游企业的新要求。

2.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旅游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增长,就必须要了解社会新兴的社会技术和理念,引以为己用。(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较快,民用航空在近年来飞行线路增多,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及国家石油加工行业的推动下,飞机乘坐费用也逐渐呈大众化趋势。火车的提速,为长距离经济型出游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动车组的适用,更能够节约将近一半的乘车时间。而高速路的大量兴建、各水域航线的升级,都使消费者出外旅游及商品、原料的运输更加快捷。(2)随着人们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客观联系的深入认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要领逐渐被剥离出来,形成了诸多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信息化管理和人文管理为主,对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帮助。(3)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理念的生成。(4)以信息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设备、技术为依托,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流,通过虚拟化操作促进资金流通等。

二、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管理创新方案

1.创新管理结构,突出团队精神。首先,传统的管理制度采用分层管理办法,企业内部呈金字塔式的权力管理模式。从上至下是管理指令的传达,从下至上是信息反馈。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加强企业集权化管理力度,但是各层工作人员之间只能做到初级的业务配合,难以发挥出员工整体的能力,员工之间关系淡漠,企业向心力得不到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开展一定的企业内部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在企业内部开展普遍监督,或是通过变动企业内部人员设置,激发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其次,优化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比如,导游、销售、财务人员、日常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等,不但要培养其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为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另一方面,要对人才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根据个人能力的长短,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此外,还应当健全奖励机制,利用物质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后,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关键环节,不但要保障旅游企业收支账目明确,还应当为旅游设备的完善,及新型投资等提供助力,保证企业建设能够得到及时、足够的资金注入。

2.健全网络连接,实现网络经营和信息交流。(1)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在传统的旅游市场,消费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因为空间限制而相对闭塞。而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信息网络为旅游市场搭建了及时交流平台,旅游企业与消费者能够实现“及时”“动态”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消费者能够了解目的地的消费水准、特色项目、交通条件、历史文化情况,甚至是天气近况等具体信息,便于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删选。旅游企业通过网络,也能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解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新成就;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继而为企业调整服务项目,改变经营战略做好准备工作。(2)建立销售和运输网络。在销售方面,主要是以周边地域为基本,实现旅游服务的点、面式扩张,实行“走出地区面向全国、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通过网络自主宣传、政府支持、寻找合作伙伴等方式,将地区品牌推向更广的消费者群体。运输方面,则应当配套适用“游客接送”、“多种形式的运输”、“兼顾成本节约和运输效率”等原则,有效利用水、陆、空等方式,增强游客流动性,增加商品更换速度。利用销售网络与运输网络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企业的市场占有力和市场竞争力,以网络结构合理规划市场,进行市场激励。(3)建立行业经纬网。即在横向上,加强旅游企业与周边行业的联系,统一购、销意见,在消费者引导,信息反馈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共同增长。在纵向上,加强旅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联系,保障旅游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协调性,让游客得到全程化照顾。(4)实现多元化经营管理。旅游企业同样分为许多部门,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不一,就需要有各个专业的员工。因此要做到财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的多元化聘用,实现专人专用。除了原本的旅游服务之外,还应当建设性地开发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产品生产、文化培训等业务,实现风险的负荷分担。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推动下,建立以信息化管理和人文管理为主的,结合性管理模式。

3.发展企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以长期积累知识资源为条件,以知识的创新发展为基本保障,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长。因此,要建立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达成高度的群体共识,充分利用旅游企业中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与碰撞效应,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而知识的激活是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企业应当大力倡导创新价值,积极鼓励个人创新和部门创新,注重对员工个人能力的开发,努力塑造各个工作层的创新型员工,使员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所以,第一,要以“创新”和“服务”为主流,创造出适合旅游行业的企业文化,将旅游业的经营标准和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中去,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员工的熏陶。第二,要以旅游景点为基础,配合地区性风俗文化特色,在宣扬传统旅游文化的同时,科学引用外来元素进行旅游文化创新,以“特点”和“亮点”来吸引消费者。第三,实现企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交融,在宣传企业经营项目的同时打造企业品牌,发展新时代旅游知识。

三、创新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遵守环境规律。旅游业在寻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承载力,有效防治次生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应当遵守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规定,在既定框架下开展良性竞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注意风险防范。风险的大小与投资注入资金大小呈反比,因此在规划新项目投资时,应当考虑企业资金的现状,量力而行。

3.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工作人员,只有科学兼顾企业员工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员工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而作为服务行业来讲,顾客的主观意向是服务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尊重消费者的意愿,照顾消费者的情绪,尽量营造轻松、欢愉的旅游气氛。

四、总结

当今时代是知识结构为主体下的信息化经济时代,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经济增长抑或是各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活动,具呈现出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因为网络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在全球化趋势强力推进下,旅游企业也应当放开思维和眼光,立足长远的发展,不断借鉴和创新管理理念,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可利用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建设,以此保障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从而实现效益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刘肖梅.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4).

[2]刘耿大.中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障碍、问题与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3]刘维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J].旅游科学,2000,(2).

[4]张捷,温明华,吕淑菲.知识经济与21世纪旅游、闲暇业[J].旅游学刊,1998,(4).[责任编辑 王晓燕]

篇9

从目前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一方面,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管理队伍学历水平不高,我国旅游行业基层员工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职高毕业,只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靠操作技能突出得到晋升的。另一方面,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够,就业定位不准,往往有很高的热情,但不愿吃苦,起步就想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无法稳定工作,加之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如职高生的操作能力强,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而使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毕业学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这说明,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问题。分析其原因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旅游企业用人的需求错位,而造成学生无法在本行业就业。

第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与行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由经济管理、地理、历史、外语类专业转轨而来的,相当多的教师是转行来教旅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原专业的痕迹,使理论教学过多而缺乏实用性。

第三,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够,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联系较少缺乏长期协作,学校的教学实习计划,由于缺乏旅游企业的有力支持,往往流于形式。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来自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应充分听取各层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深入旅游企业现场研究,建立由旅游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对该专业的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培养人才的目的性;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岗位群,使培养的学生岗位明确,定位准确。所开课程应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所选教材必须是实践环节充分,技能性强,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二)用“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实践结合

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建立理论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在旅游企业中“下的去、上的来、留的住”。笔者在长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建设工作中,构建了以下理论实践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避免了目前一年级纯理论教学,二年级才刚接触专业,三年级完全没有理论教学的理论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脱节严重的弊端,该体系在第一学年由于学生理论必修课多,采用第二课堂,节假日到旅游企业认知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进入高校学习就能接触到专业实际;第二学年,通过校企互动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校内实训与校外短期定岗实习结合,职业资格学习,使学生能深入旅游企业的实践,参加企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第三学年,深入旅游企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综合知识培养的毕业论文结合,真题真做,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他们必须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企业出现的问题,查阅大量资料,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敬业乐业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使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实践不断线,不仅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成为企业认可的行业骨干。从我校旅游管理03―06的4个年级毕业学生反馈情况看,该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三)理论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主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应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划分出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不同的能力群组,每一群组由不同的具体项目组成,每一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章节中,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优化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与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应根据发展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行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因此把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重新定位,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寻者转变。在我校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就能较好的体现这种转变。在该课程中教师主要以讲座形式展开教学,根据旅游企业实际营销案例,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为企业策划,学生分小组讨论企业情况,探索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设立校园旅游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学校应在校园内采取“自建”的方式建立旅游实训中心,如导游模拟讲解实验室、饭店客房操作室、模拟中西餐实训室、酒店吧台操作室、旅游景区设计实训室等小型的实习场所,一方面可以进行技能实训、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对外营业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经营,学生可通过真实的担当服务员、管理员、客人等角色更好的培养服务意识,掌握专业理论,他们能及时对所上课程进行实践,使课堂理论与实际运用充分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爱业乐业精神的教学目的,这为学生的高素质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1、科学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高质量、高比率的就业

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例,2003年以来,我们以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多家酒店以及旅行社、景区等众多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分为低星级酒店―高星级酒店;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国内股份制酒店―国外先进的酒店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将来的就业方向,灵活选择实习基地。以我校学生在某五星级酒店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这家酒店的来宾几乎都是外宾,管理人员一半都是外籍人员,酒店就是一个国际社区。因此酒店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不仅是服务意识、能力,还有外语水平,以及灵活快捷的反应、与客人沟通的能力、紧急情况应变能力等。该酒店对学生的实习培训非常重视,培训计划完善,除了职业理念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成长发展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到国际知名品牌管理的酒店实习让学生更自信。实习完后学生能很轻松的就业,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很有好处。

2、“顶岗实习2+1模式”强化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阶段,其教学实行过程控制很重要,抓好基础管理:做好实习前的教学准备,实习计划大纲、实习指导书完善;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动员、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提前将实习安排、达到的目标等情况告知学生家长,并签订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实习安全保证书,得到家长对顶岗实习的认可;建立实习生档案,学生每周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采用教师现场指导与跟踪指导两种方式,每位实习生指定专业教师指导实习、指导论文;使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及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畅通,保证实习顺利进行。将旅游企业职业培训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参与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培训,提出人才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人才管理。教师指导与旅游企业操作能手指导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充分提高,使他们在就业时相比其他学生更具有择业优势。学生实习岗位技能学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第一时间发现旅游企业中的问题,根据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撰写出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强化了所学专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六)“校企互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人才培养的保障

篇10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策略;

一、实习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性

实习是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毕业生上岗前必经的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阶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在增强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相关行业运作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参与竞争的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习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飞跃。因此加强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习管理研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目的

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服从、质量、管理等意识,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 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和巩固专业思想,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到旅游单位的实践中,从而巩固和加深所学和专业知识。

2.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知识在酒店、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 学习实习单位管理和工作中的好的经验。

4. 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当前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寻求其解决的途径。

5. 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锻炼较强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进一步认识自我能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6. 密切旅游专业同旅游实习单位实际工作的联系,反馈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从而完善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促进教学和教改,以利于培养更合格优秀的旅游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7. 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就业拓宽渠道。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几种类型

(一)认知实习

每年定期组织中职学生到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或者酒店宾馆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中职学生从浅层次上了解了各种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了旅游业的认知度,并适当参加一些旅游景区或者酒店宾馆举行的活动,提高学生从感觉上认识整个工作的流程,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的组织方式

(一)按组织形式划分

按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将实习划分为校部组织集中实习和学生自行联系分散实习。

集中实习。中职院校一般都本着“开放、协作、互利”的原则,实行校部组织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积极探索与落实预就业、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新的方式。把课堂放在企业,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实习,并派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班指导。

分散实习。为了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减少其依赖性,中职学校一般也允许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式、个性化”实习,即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到相应的岗位实习。

(二)按实习性质划分

按实习性质划分分为顶岗实习、预就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由中职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方式,一般为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决定毕业生的去留问题;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单位可视其表现决定其是否被留用的实习方式,通常为预就业实习;同时,中职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习。

五、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能力培育内容分析

在实习前,中职学校一般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所具备的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饭店服务、管理技巧等)、知识储备(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心理素质、创新与应变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进行再次强化,并组织实施训练计划。以保证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在实习过程中或者总结阶段还会强化学生的专业外语口语、计算机操作能力、饭店服务技能、导游技能、管理技巧、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面试训练、创业能力培养等。为学生就业奠定较好的基础。

六、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与途径分析

(一)实习的模式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一般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深层次长效合作机制来促进学生实习的顺利实施。中职学校采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扩大学校集中实习的途径,解决学生实习就业困难。企业职工定期为学校实习提供在职培训,学校所需的实践型教师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真正达到校、企、生三赢的局面。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聘请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其它企业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制定实习环节培养计划,参与学校的实习改革与建设。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中职学校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与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保证定岗实习的效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学生的今后的工作当中来。

(二)实习基地开发途径

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实习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软硬设施、设备的更新极其迅速。校内基地建的再好,更新再快,也赶不上行业和企业的更新速度。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确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标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遵循的原则是:组织的规模性、管理的先进性、就业的链接性与地理的就近性。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来源

在确定实习基地的地域和数量以及质量上,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和毕业生流向等问题,整体上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其途径为:第一,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在当地就业的学生,收集各行业相关企业资料反馈学校,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第二,引入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掌握大量的企业信息,学校通过他们的推荐在优秀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通过他们与许多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关系。第三,与各地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加大中职学校宣传力度,向他们传递中职学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方便。第四,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出击与企业接触,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宣传校企合作的优势等。

七、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把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多条渠道与途径组织实习,并注重实效。

(一)将实习环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严格考核,并制定了各项实习管理规定。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为期10个月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并实现实习成绩与学生的毕业考核挂钩。

(二)建立一套服务于实习实习的组织机构

成立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各种相关方案、制度及政策,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图一)。实习工作一般应在主管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宏观管理下,由教学单位形成的实习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实习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学校实习管理文件,接受上级督查,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和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等。与此同时,各级领导也应非常重视实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建立起错综复杂的信息反馈机制,以致能及时掌握专业实习状况,并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实习质量。

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到各实践基地实地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选派旅游系教师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

(三)加强实习过程中的信息控制与管理

对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派驻实习指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学校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单位走访、调研。

为加强对实习的考核与评估,实行“实习任务书——实习日志——教师巡回指导——实习报告——实结与成绩评定”的“五环节管理法”。

参考文献:

[1]张凤玉.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2):18~20.

篇11

关键词:工学结合承接服务外包旅游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

在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培养模式的同时,我国高职教育大力探索、推行“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国内外现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总结“承接旅游服务外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以期对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推动高职办学模式的突破性转变有所裨益。

一、中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一)国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及特征总结

综观世界各国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形式:

1.企业主导型。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变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

2.学院主导型。以新加坡“教学工厂”、澳大利亚“TAFE”等为代表,是一种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的改革模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以推动合作教育的结果。

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大多体现出这么几个特征:一是能力本位主导教学;二是产学结合培养人才;三是结合本国或本地的条件与环境,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特征总结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被冠以行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双证书制,产学一体化等多种名称;其实施形式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暑期实践,生产性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 2+1等等不一而足。尽管名称多、形式多,但都呈现出一种科学的观念: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必须面向企业、行业,要紧密地与企业、行业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纵观中外工学结合模式,可以用威尔逊―莱昂斯报告来总结其特点。美国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一次调查,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三)F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1.未能实现多方共赢

现实中困扰高职院校的是企业参予工学结合的积极并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认为这种方式对其提高效益并无裨益。追求盈利是企业的天职,但企业在培训、指导学生、管理学生等等方面花费人、财、物力,并且还要让出部分岗位、生产线让学生去锻炼;

更何况学生认为自己到企业只是去锻炼动手能力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能否为企业盈利并不是他的责任;更让校舍方、企业头痛的是校方和企业谈得来,但学生对工学结合单位、岗位、待遇等意见多多;有的企业甚至因此怕招惹麻烦,干脆不接受实习生,造成“工学结合”的难以为继。

在学生应到生产线上锻炼的观念指导下,学校在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时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这些都是“现实的无奈”。是否找到一条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捆绑到一起,实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真正能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的新途径呢?

2.未能注重生产(服务)全过程动手能力和质量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有如此两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关意:一是只顾某一服务环节或某一制造工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没有针对生产、服务的全过程的锻炼,即“只顾点,未顾面”;另外只是满足于动手能力水平的提升,未能考虑到要训练学生能生产、提供合格产品与服务的动手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即“只顾数量,未考虑质量、效益”;这样就会造成学生认为掌握某一工作岗位的能力就行了;而且还以为只是实习生,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如何、效益如何,并不是他所关心的,甚至“实习生”的身份给了他推脱责任的好“借口”。

3.未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最大的缺限在于未能考虑学生的意愿:学生在不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的情况下“入围”订单班、定向班,最后发现这种职业方向、岗位并不是自己愿意所在。另外,当前高职院校生源中农村学生占很大的比例,他们在报考时并不了解学校所开专业的性质、就业方向,既不明白所学专业将来做什么,也搞不清楚自己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更不知道应如何去锻炼能力,所以出现学生“被工学结合”的情况。

4.未注重学生的能力递进、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并不是培养简单的、廉价的、机械的劳动力,也不只是单纯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俗地讲高职教育不是培养白领、金领、蓝领而是培养灰领阶层。但现行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市场眼界和调研能力,由基层向中层甚至高层不断递进的能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5.未能有效突破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采取“放羊”方式,交一份实习心得或调查报告或文章,只要安全返校就行;有的仍然沿袭试卷考试的方式;有的搞个调查表,让合作企业评价评价等等;工学结合的效果最终显示为培养质量,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些专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服务,其服务质量还不能是只企业说了算,必须是消费者能满意,所以必须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要有所突破。

二、“承接服务外包”高职人才培养模的创新分析

“承接旅游服务外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湖南省高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承接服务外包”模式,是“工学结合”形式的一种创新,倡导将教师、学生置身于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生产劳动活动、顶岗劳动,是既包括技术的、管理的、服务的劳动,也包括体力的劳动;通过”边教、边学、边做、边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懂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是如何开始,过程如何,最终是什么样的;这种模式是以生产合格产品(顾客满意的服务)为目的,引入“第三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改变只顾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生产(服务)效益的思想,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

(一)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承接服务外包”这种形式显然就是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消费者(市觯,必须把自己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服务卖给顾客,然后才能取得收入。特别是高职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些专业因为是“面对面的对客服务”,是“现做现卖”,顾客是体验者、检验者,顾客的满意就是质量标准、就是效益,学生已经不是“学生”,此时他就是“生产者”、是“老板”,服务卖出去就成功了,卖不出去就失败。学生成为企业盈利的创造者,让企业偿到了“甜头”,企业自然就会毫不吝啬地把岗位、生产线让给学生;这样,企业欢迎、学生愿意、学校放心的局面才会出现,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二)实现“生产(提供)合格产品或服务的动手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的本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生产或提供合格产品、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对高职学生而言,动手能力是其“真本事”,也是日后谋生的手段,如果不能生产合格产品或服务,那么,这种动手能力就不“值钱”。“承接服务外包”模式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生产合格产品的动手能力,锻炼出“值钱的动手能力”。将学生置身于生产线上,让学生懂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是如何开始,过程如何,最终是什么样的,这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服务业具有“即时生产,即时消费”的特点,即使只是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造成消费不满意,就可能使整个服务(产品)被认定为“不合格”。只是掌握了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某一岗位或者某一工艺的技能是不够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着眼于“生产全过程”的能力培养。“承接服务外包”模式强调的是生产合格产品、服务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全过程每个岗位的动手能力培养。

(三)彰显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就业竞争力的培育

“承接服务外包”模式要求将某一企业的不同岗位、某一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和岗位全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分批轮换把学生输送到不同的企业(岗位),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实训后,能真正明白自己的特长、兴趣所在,了解、认识所学专业,为今后的就业增添资本、积累阅历打下厚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就业培养强大的竞争力。

(四)培养具有市场眼光、职业上升能力的行业“灰领”以至职业精英人才

承接服务外包模式把学生置身于生产线上,而且需要学生能生产(提供)合格的服务,所以,学生必须炼就把握市场的眼光、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而不是埋头苦干的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这是一种务实的观念;高职学生要成长为有一定职业上升空间的“灰领”阶层,只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的市场调研、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职业上升能力的培养。

(五)建立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评价体系

新型“质量评价―反馈”评价体系的建设,将“课堂”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延伸到了实训室、实训基地和企业岗位,真正实现岗位就是教室、游客满意度就是标准;适应高素质生产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前途,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行业欢迎度、社会认可度必将出现显著提升。

四、“承接旅游服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实施“承接旅游服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办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为保障顺利实施,应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构建新型校企合作理念。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工学结合”、“学生是廉价劳动力”以及在实习期间难以轮岗,更不用说让学生去接触本专业的不同方向或本行业的不同岗位等等情况。“承接旅游服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学生构建这样的舞台:旅行社、景区――讲解(导游)服务,酒店――客房服务(包括餐饮服务、前台服务等)以及旅行社、景区、酒店的旅游产品销售服务等岗位,将学生置身于生产线上,了解整个服务过程,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以顾客满意为评价标准,而且是以消费者接受是最终评判标准。因此学生必须炼就把握市场的眼光、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而不是埋头苦干的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所以说这种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注重锻炼学生的市场调研、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职业上升能力。

二是实现“弹性学期制”和“分批轮换”。“弹性学期制”就是根据“企旺校淡,企淡校旺”的原则,即根据旅游市场的季节性特点,在企业用人旺季时,多派学生进入岗位,在市场淡季时多数学生就在学校就读。“分批轮换”之意就是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多批,同时进入行业的不同性质的企业和岗位,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后进行轮换(包括轮换企业和岗位),然后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成批次跟进,形成循环。

三是推行顶岗实训课程化。实行顶岗实训课程化,建设顶岗实训课程化课程,把顶岗实习纳入课程化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化设计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及成绩评定,切实解决顶岗实习的效果问题。

四是要实现考核方式要突破。实施“边教、边学、边做、边评”,引入“第三方评价”即在教师、企业考核的基础上引入顾客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考核方式;

总之,实施“承接旅游服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方向的认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6(6).

[3]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12

[关键词]合作治理;实训基地;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34-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GJXHC110058。

一、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1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根据本行业各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训练的场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在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做好实训基地的选择。

2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

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多元、民主、合作,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和作用日益扩大。在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条件下,治理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和合作是一种必须加以接受的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是开放的治理,在合作治理模式中,虽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是,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在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每一项公共事务,都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和积极地采取合作行动。治理过程处在一个始终与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能够把一切积极的、对治理有益的因素都吸纳到治理活动中来。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高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而不是仅仅依赖政府或者高校等某一个单一主体,要各个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的积极合作,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和院校及旅游产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然而,高等旅游教育的快速增长只是实现了规模的扩张,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为此,我们要注重旅游专业质量的提升,做好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已成为提升旅游品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选择目标不明确

地方院校由于地域限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各个高校旅游专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院校发展优势明显,而有的院校只能依靠政府和学费支撑。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高等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因此地方院校要通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优秀毕业生,以提高获取生源的竞争力。然而在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对于旅游实训基地存在着“轻选择,重建设”的问题,各个院校或有凭借个人关系或企业需要临时廉价员工主动请缨建立实训基地等现象,高等院校则缺少对于实训基地的自主选择,不利于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

2实训基地选择机制不健全

地方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多是旅游院系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忽略了政府、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这样很难实现合作治理,出了问题院校和企业相互推诿,以致“一拍两散”。缺乏系统的科学合理的选择机制,很难实现实训基地选择机制科学有效。

3实训基地选择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地方院校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大多依赖当地具有的旅游资源,在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也是以本地知名旅游景点、知名旅游企业、星级酒店为主,然而在选择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地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对于季节性因素、学生兴趣爱好等考虑不足,地方院校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选择上缺少计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严重缺乏梯度。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或见习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做、不愿意做和实训效果不佳的局面。

4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地硬件和软件不健全,经常出现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诸如学生只是定岗实践以技能提升为主,相关企业对其培训不够,大多“重使用,轻培养”,或者是校内实训基地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在实践基地选择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统一。

5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在实践基地设立之初,对其应有的考察与选择机制不足,致使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出现“重使用,轻建设,更轻维护”,进而出现实训基地的发展持续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应具备实训的基本功能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学有所用的场所。良好的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爱岗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实训基地的良性选择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激发他们实现职业梦想的热情,为地方旅游院校长效发展赢得良好前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努力方向。

2确保实训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转化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实训基地应立足为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目标。凸显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能顺利投入到职业角色实践中。

3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发展不均衡,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条件较差、功能较少,因此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选择实训基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4有利于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在合作治理模式下,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注重实训基地的选择,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学生等多个治理选择主体的积极性,在各个主体踊跃参与过程中,实现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各方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

四、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的策略

1明确选择目标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无论是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还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规划,与相关治理主体通力合作,协商对话,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利共赢,不能仅注重院校的自身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所以,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因行业和学生制宜,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升学校长久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2健全选择机制,严格合作方资质审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要良性长久发展,就要寻找合作伙伴,若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就要考察合作伙伴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合格的实训环境,能否具有相关资质为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及职业梦想提供必要指导,能否与地方院校建立长期的教学与实践合作关系。在健全选择机制时,要从院校所在区域的企业或景区的资质、经营规模、管理理念、岗位设置等多个角度考虑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然后从中优选。

3规划选择梯度,实现多方利益主体需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多层次的,要培养既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中都有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学生、企业等主体的相关需求。

4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

旅游行业有自身的特点,受到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方院校在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景点众多,各有特色。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每个景区的旅游旺季各异,国家5A景区哈尔滨太阳岛旅游旺季在冬季,牡丹江镜泊湖5A景区、林都伊春的旅游旺季却在夏季,所以在选择实训基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如果选择牡丹江的镜泊湖作为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实习时间应选在6 月~10月,要避免和常规教学的冲突,做好相关的教学安排。

5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所选实训基地要满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环境,又可以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地和功能缺陷做有效补充,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第二,所选实训基地要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服务,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所选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间的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利益共融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和就业岗位。院校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员工培养,实现双方互动共赢,实现多方主体的和谐发展;第四,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要明确院校与合作伙伴的职责与利益,再充分沟通,通过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处理,使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的利益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能够对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考核,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

篇13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1]为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加强了推进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力度,加大了试点工作。可见,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应抓住这个时机,积极的推动现代学徒制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容

 

现代学徒制办学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1)校企联合招生。职业院校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学校招生即是企业招工,学生入校即是进入企业工作;(2)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联合制定。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产业需求对接,但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不只是一个学徒工,所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校企联合制定,既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体现职业技能;(3)采取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就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践,争取在毕业时成为一个职业人。具体的工学交替时间应该是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理论知识学习,且不能减少岗位实践时间;(4)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教师在学校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企业要指派专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企业师傅的薪酬等问题也需要企业和学校做出政策调整;(5)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既要让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实践知识,又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学校和企业要联合设计;(6)就业去向。现代学徒制是校方与企业共同招生学生,学生进校即进厂,既做学生又做学徒,企业为培养学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企业希望从中得到需要的员工,因此,学生毕业后到这些企业工作,是企业和学校所希望的。

 

二、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意义:(1)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2]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基础模块

 

1.招生。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等中国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联合招生。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联合学校共同招收学生,学生的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学徒的合法身份为企业的(准)员工,享受与企业员工相同的劳动保护,福利保险等以及相比较少的工资待遇。[3]因而,企业是招生的主体。由于旅游企业需求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小,尤其是旅行社,所以,可以成立旅游企业职教集团或者联盟,共同招生。

 

2.人才培养计划。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也是最贴近企业实际的人才,学生的培养计划应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特点。旅游企业需要的是多能、心理素质强、懂管理的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体现这些特点。

 

3.课程设置。现代学徒制下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课程,共同开发符合企业需求、联系实际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模块、学徒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模块。[4](1)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主要包括两课、英语、应用文写作、计算机;(2)专业技术技能基础模块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管理学、商务礼仪等课程;(3)岗位(群)技术技能模块,也就是合作旅游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如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前厅服务等;(4)学徒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模块,就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旅游企业自主开发课程,如“酒店突发事件处理技巧和方法”。

 

4.人才培养形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可以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形式,时间安排为“1.5+0.5+0.5+0.5”,即1.5学期的理论学习;0.5学期的企业实习;0.5学期的学校技能理论提升;0.5学期的企业实习。

 

5.师资队伍。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5]也就是学校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的师傅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教师和企业师傅要分工明确,学校教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旅游企业师傅负责传授学生企业文化、操作技巧、对客服务技巧及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人。

 

6.就业去向。上述中提到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进校即进厂,学生的就业去向应该主要是学校的合作企业。

 

(二)延伸模块

 

延伸模块是现代学徒制实行的加分项,它们也决定着现代学徒制朝着高层次、长期的发展。(1)职业证书。旅游管理专业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专业证书有导游证、餐厅服务员证、客房服务员。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师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他们的操作技能、对客服务水平、心理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生考取证书都有很大的帮助;(2)教师课题研究及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教师深入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发现企业存在的特点及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通过课题进行研究。另外,教师通过与企业师傅的交流与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篇14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兼职现象分析

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都有过兼职的经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给学院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分析。

1.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兼职的前景

由于现在旅游经济比较火热,加之我市属于省级的重点风景区。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兼职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兼职的岗位主要包括酒店的服务员、餐饮管理与旅游社的导游等等,这些兼职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收入,但是工作时间较长,任务较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兼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1000名曾做过兼职学生的问卷抽查显示,学生初次兼职失败的几率高达85.8%,这固然有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方面的因素,但是学校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指导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

现阶段,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已经注意到了教学实践与学生社会兼职之间“脱节”现象的存在,研究出了许多有效的应对办法,“工学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

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目标

“工学结合”是为了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拥有高度的质量与品质意识的即用型技术人才。

2.2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形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内实训、集中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2.3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各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已经不适合社会上对“即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2]同时还存在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传授的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即便是一些在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也很难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加之学校开设的科目较多,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就是忽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化建设,并未将实践教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兼职的整合

现阶段,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共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加强制度建设

各学院普遍加强了学生兼职制度的建设,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去参加相关的兼职工作,并将其纳入学院的实践体系中、利用计算学分、引入课程,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

3.2加强对学生社会兼职的指导

开设旅游管理的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同一些对口企业的联系,以便为学生进行社会兼职提供相关的信息与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加正规与安全的兼职机会。[3]同时,还鼓励兼职学生创立兼职互助组织或协会,并设置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等。

3.3多方面入手加强校企合作

开设旅游管理的高职院校要广开门路,积极同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合作,开设校企联合管理的实践基地,签订优秀实习毕业生优先录用合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要选择具备相当综合实力的旅游企业成立实践校外基地,建立产学一体,鼓励学生进入企业一线生产,开展现场实践教学。[4]从而达到充实学生操作经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3.4建立学生社会兼职档案

充分发挥学院学生兼职联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将人才市场与劳动部门的兼职岗位信息传达给学生,实行学生自主寻找与学院推荐相结合,对参与社会兼职的每一位学生都建立独立的兼职档案,以便可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各种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性引导,“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院学生兼职网站,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相关兼职信息。

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兼职整合的发展策略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充分吸收其它学院“工学结合”方面的优点基础之上,结合我院的特有优势,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4.1加强同政府管理部门的连接

我院可以通过同我市的旅游管理委员会进行合作,建立起我市统一的旅游企业综合培训基地,将我市的旅游业从导游资格证考核到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等都规划进来。同时要大力推动学生去参与各级各类的旅游知识竞赛等,由市旅游管理部门出面邀请同行业的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同时还要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吸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2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只有经济利益的一致才能保证合作关系的长久,这种规律在校企合作中也应该被充分尊重。要明确“校企合作”是关乎双方长久经济利益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保证它们利益的实现,它们才有可能乐于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我市政府可以给参与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相关的扶植政策,如长期贷款或税收的减免等,以此来刺激它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进行。

4.3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要想实现我院实践教学同学生社会兼职的协同发展,就要切实地加强该专业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长期以来,我院都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却相对较弱。这已经成为制约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兼职的整合管理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所以一定要花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因为受学院人员编制的限制,大规模地人才引进并不现实,因此从外部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才担任学生兼职辅导教师就成为了我院提升学生兼职指导能力的一条捷径;第二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的实训能力;第三,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水平。因为他们承担着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学习压力,要保证在学院各种评审中的优先地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来。

4.4创新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选择社会兼职时,只有从事旅游的相关行业,才能使自身的专业优势得到发挥,获得的社会经验更有价值,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学院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社会兼职纳入到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中来。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发挥优势,实现社会兼职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