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休闲农业产业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

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机制;结论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概念内涵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体系”的概念,它具有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展维度,它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企业或组织横纵向融合、协作,实现降低资产专有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高效率综合性系统。

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理解:宏观层面上,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整个区域休闲农业产业的集合;中观层面上,是若干休闲农业企业或企业群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各环节中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组织运营体系;微观层面上,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

1. 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

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

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

3. 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

(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

(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

1.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

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

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2. 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

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

3. 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三、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横向看,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和属性的复合、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市场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幅度和发展空间,横向上休闲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农业建立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涵盖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包括餐饮、住宿、会议、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娱乐等)等内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宽幅度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纵向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关联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深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参考文献:

[1]喻江平.基于产业链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3(07).

[2]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对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05).

[3]席小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史亚军、秦远好.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篇2

关键字: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融资;对策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占从业人员的11.9%,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修建萝卜山庄,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设立茶叶文化广场,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实现商业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企业的力量,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需求摸底,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程叙,雷炎炎,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胡巍,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05).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9]向平,唐江云,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2011(01).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6).

[11]黄靖,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1(01).

篇3

一、绪言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二是设法打开主题旅游的市场。本研究的主题旅游包含青年旅游、会议旅游、农事工作假期与员工旅游,经由分析结果显示满意程度较低,IPA分析中是亟待改善的旅游资源。由于国内的主题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联接,尚停留在参观、用餐、选购特产的阶段,由于休闲农业业主规模不大,员工旅游与会议旅游属于小规模企业的接洽,大多还是倾向与饭店、渡假村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主合作,市场发展具有限制;青年旅游注重在以有限的经费走遍世界角落,在休闲农业存在门票与消费的前提下,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推行与发展速度尚属缓慢;农事工作假期在国外相当兴盛,国内常见为学校实习的建教合作,以兼具旅游与打工目的尚属罕见。本研究认为国内环境可优先推动青年旅游,开发休闲农业青年旅游护照,政府提供补助,业者提供食、宿、行、育、乐各方面的整体配套措施与优惠,吸引与鼓励青年涉入休闲农业的市场。

篇4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销售、物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为国民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2]。相关统计框架并未明确将哪些产业门类列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甚至根本没有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相关分类,但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农业所包含的创意成分日渐增多,创意甚至逐步成为休闲农业的核心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本研究认为在理论探讨时将休闲农业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阶段。

二、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集聚化

从关联的角度分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有产业纵向关联与产业横向关联等模式。其中产业纵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即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上游产业(如研究开发、设计等)、中游产业(如生产加工等)、下游产业(如包装、销售、物流、服务等)等互相关联、互相协作、互相依存的产业链聚集网络;产业横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主要分为核心层次(如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企业)、辅产业(如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设施设备加工业)、中介服务产业(如科技咨询机构等)、新延伸产业(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四个层次。近年来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以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等为主的多功能创意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以休闲健身、体验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创意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区水乡为依托的以“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以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创意休闲农业区[3]。

(二)渗透融合化

产业渗透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原始形态。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创意产业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推动了传媒间的相互融合;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数学、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了音乐、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借助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融合从主体上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传统休闲农业产业与农业产业(包括创意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渗透融合,而科技与文化元素及创意手段的巧妙运用,使渗透融合具有可行性;另一种模式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业的渗透融合,这种渗透融合是产业内部的一种重新整合的状态[4]。

(三)平台化

会展经济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以主题参与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与产品、文化交流与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体现全球一体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也具有高“溢出效应”、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特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各种会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机,会展带来的产值占整个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产值的比例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将逐步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会展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推动旅游、餐饮与住宿、包装与设施设备加工业、建筑业、商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法国巴黎大型国际会展的年直接收入达30多亿欧元,而德国会展经济的年收益都在200亿欧元以上,同时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3]。

(四)体验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物质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多地希望获得参与体验,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得更多的愉悦身心的享受;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附在消费产品之上的快乐和文化,有形的物质产品只是一个平台。体验因素广泛地涉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各个领域,如从生态餐厅到生态农业庄园、从创意休闲农业庄园的产业特色品种试验示范到消费者参与农事劳作、从农耕文化的展示到农具的简单制作、从特色开心农场到创意休闲农业产品购物中心。体验因素融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趋势不可改变,消费者对一般化的参与体验逐渐丧失兴趣,只有新、奇、特、时尚化且经常地变化花样并保持新鲜的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创意休闲农业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实现消费者的多次消费,必须对参与体验的内容、形式等经常进行创新。

(五)信息化

信息与交通的发达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撑,而全球化的本质是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能自由地流动。根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形态,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可分为“在地产品”、“在场产品”、“在线产品”三种基本形态。“在线产品”是利用数字和电子模拟技术通过互联网,把创意休闲农产品和相关内容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进而流传世界各地的产品形态。“在地产品”与“在场产品”的知名度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在线产品”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作为载体,能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更广泛、更快捷的传播,从而具备“溢出效应”和全球化的特征。可以预见,“在线产品”将逐步发展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主角之一。

(六)生态化

创意产业商品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是知识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本身是不需要消耗任何原材料和能源的,更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只是需要一些有形载体作为传播手段;同时创意休闲农业又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量转移其国内的传统产业,而大力发展城市创意产业、无烟工业。生态化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生态化不仅是指有形的生态,也指无形的生态。在农业领域,或以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作物品种改良、科技运用、地方文史、民俗等多元素的组合,引发人们对创意农业的感悟,体验原乡生活的鲜奇成果,实现农业增收、“观”者休闲双赢的目的。或者运用园艺、园林手法对农场、农庄、林场、牧场进行创意设计,场景“公园式”、建筑“山庄式”或“别墅式”、休闲娱乐式,体现人居生活的理念。用生态的理念贯穿并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七)农业文化化

湖南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也非常深厚,但由于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对农业文化的开发,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依托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化自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农业文化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与农业有关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农业文化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创意的主要元素。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深度挖掘农业文化的内涵,寻求农业文化与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最佳结合点,寻求农业文化与当地区域农业资源的完美结合点,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农庄独特的具有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创意是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途径,湖南不同区域举办的柑橘节、葡萄节、桃花节等都融入了农业文化的元素;体现不同农业文化的创意休闲产品如桃木工艺品、玻璃西瓜、水果南瓜、蝶翅画等,都有浓浓的文化韵味[4]。

三、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通过整合资源并改造提升发展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实际,同时结合创意休闲农业的属与特征及发展方向,本研究把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七大模式作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创意理念并运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经营、生态、服务、品牌等多种创意手段与途径,贯穿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突出传统创意休闲农业的主题和品牌效应,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核心理念,既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又具有区域示范作用[5-6]。

(二)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依托农业资源,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农业文化、非农业文化)资源,寻求文化与农业产业或农业资源的结合点的基础上,达到以文化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其农村繁荣、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民增收,拓展农业产业发展层次的目的,创造出以文化内涵引领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5]。

(三)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围绕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和品牌资源,运用创意技巧促进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业、创意农业、文化业、商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并达到产业升级,以此来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该模式不仅要求资源是特色农林牧渔、特殊民俗风情和农业文化等,而且还需要具备区域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5]。

(四)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

营销学认为根据市场需求而创新出的具有新颖性、唯一性、独特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更容易被市场认可,生命力更长久。为此必须在最初的创意休闲农业项目规划设计时,就应注重市场的调研,以市场需求来定创意休闲农业项目和相关产品,并且所有的项目在建设与生产中都应始终贯彻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地调整相关项目与产品,达到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使项目永葆生命力[5]。

(五)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开发,逐步挖掘创意休闲农产品的附加值升值潜力,达到提高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利润空间的目的,从而获得一、二、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综合高额效益。

(六)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

农业公园或农业某一主题公园(如葡萄公园、南瓜公园等),不仅具有农业的内涵,还兼有公园与园林的特征,而主题公园就是创意休闲农业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该模式是把城市公园的经营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巧妙地利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品牌等创意元素,将农业生产过程与场所、农产品销售与消费场所、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场所融为一体,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与民俗风情、农业生态环境等开发农业生产的生态与服务创意,确立农业公园化的创新理念,打造主题农业公园,从而使农业具有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参与体验等多种功能。

(七)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

将多个创意休闲农业项目集中在某个区域或地带,而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该模式通过把小规模的创意休闲农业企业集聚在一起,按照策略联盟的形式统一经营组织管理、统一品牌,形成风格各异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休闲农业集聚区。该模式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或者具有相同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生态环境,以该区域地带范围内农业产业资源、农业自然田园风光、农村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为发展基础,以农产品及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农业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与健身、康体养生与美容、参与体验、产品展示与交易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农村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农业种养加产业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成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产业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具有相应规模和特色的、体现科技与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3]。

篇5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得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休闲农业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模式,将传统农业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且其以农业结合旅游的方式,扩展了农业产业链,扩宽了农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与关联度,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体验经济学的视觉出发,探讨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资源;农业经济;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92-0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新鲜性、特色性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的主要构成人群以城市人群为主,他们对城市旅游的热情和向往逐渐发生改变,并伴随着旅游行为及旅游风格倾向于生态旅游.在这中背景下,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以及休闲农业资源给现代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农村休闲资源开发一方面丰富了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社会需求及供求不均衡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发休闲农业资源,提升农村旅游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与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在休闲农业的定义及内涵界定方面,Sharon Phillip与Colin Hunter认为,广义的乡村背景下,休闲农业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即休闲农产品的运作是否基于运营农场、旅游项目与农业活动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关联、休闲农业是否能够体现旅游体验的原生性,这三个核心问题是休闲农业定义的界定标准[1].肖君泽及张永贵等国内学者认为,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增进农村和农业活动的体验,建立在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特色、农村特色生活上而开展的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赵国如认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转型的体现之一,是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比如农村旅游、农家乐、采摘园等.

在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方面,Barbieri.C认为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场经营收入,实现农民多样化农业经营的愿望,为农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契机.Nilsson P.A.K认为,休闲农业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内在动力,并且规模较大的农场更倾向于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来提高农村资源、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收入[2].

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Colin Hunter从旅游与休闲农业间的关联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二者关联程度上存在三种形式,即直接关联、间接关联、被动关联.Magnar Forbord在对奥地利、意大利、挪威等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指出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到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农业类型、旅游承载力等方面的影响[3].张发民认为政府政策主导的休闲农业不适合长期发展,而以农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则是未来我国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三农”问题被提出之后,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农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就总体水平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瓶颈.

首先,我国暂未有完善的休闲农业开发政策体系与环境,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使目前的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进而造成休闲农业开发与经营效益较差.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中,有关土地产权的清晰度不够,比如土地的反租倒包等形式;其次,目前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具有较高的同质性,项目缺乏整合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类型有限,经营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多为采摘园、垂钓园、观光果园或农家乐餐饮等开发层次与深度不足的模式,过于类同的模式使其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对顾客的一次吸引力及二次吸引力不足;再次,目前我国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多为小农经济状态的粗放型模式,具有较高的个体性、分散性、自发性与模仿性,使其经营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得休闲农业项目组织化程度不高,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最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状态分散,且很少具有区域联系性、依托性与相互促进性.

2.2 主要影响因素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因素方面,我国致力于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远景规划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战略转型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更深、更远层次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宏观经济环境展现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催生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其中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国民休闲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得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显示,我国年均法定节间日已达115.3天,为教育体系的学生与教师年均节假日则达到了140天,使得人们对旅游时间及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自主性,并且目前旅游形式的转变也加快了休闲农业产业开发的需求[4].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城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其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了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

第三,产业环境因素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每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持续攀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休闲旅游需求越来越大,并且数据显示,在小规模的节假日或者周末,人们进行农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这也极大的推动了休闲农业资源的产业开发.

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评价

目前的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不具有规模性,无法进行清晰的量化分析,因此选取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赋权法、熵值法的综合形式来构建休闲农业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模型,然后引入权重分析法进行赋权,最后利用模糊评价法进行模糊判别,最终得出经济价值评价结果[5].

3.1 层次分析法

在有关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中,依据层次递阶结构选取影响因素确定指标集,即B={B1,B2,…,Bm}与C={Ci1,Ci2,…Cim}.然后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对专家的问卷调查及意见进行整体,并对具有指标层间关联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比较,构建比较矩阵,对专家意见及问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萨蒂的1-9比例标度法进行量化.最后对矩阵一致性进行验证.

3.2 变异系数赋权法

对于不易明确量化的因素而言,变异系数赋权法具有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其主要是根据评价对象各项指标观测值的变异程度进行赋权,通常变异程度越小,指标与客观评价的差距越小,应赋予指标较小的权重[6].变异系数法的计算步骤为:第一步先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第二步计算指标变异系数,第三步,归一化处理指标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其中wi表示相应的权重系数.

3.3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在确定指标权重反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熵值法的计算中,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差异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其含有较高有效信息量,应赋予较大权重.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为使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经济价值的评价更加客观,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赋权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在确定好指标后,通过对个因素指标的权重计算,能够清晰的评价休闲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而为项目开发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因此农村休闲农业资源经济价值评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4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4.1 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我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始于2004年,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个省市已经开发了类型多元、特色突出、经营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对以往发展进行分析,今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经营模式应主要集中在生态观光园、农业主体公园、科技农园、休闲农庄、特色乡镇等模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与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经营开发.

4.2 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是指休闲农业在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经济现象.吴必虎等人的研究结论显示,在相关数据的支持下,休闲农业产业通常在分布在距城市100公里范围以内,且呈现两个密集带,即30公里以内的最密集地带、80公里以内的此密集地带.因此从这方面看,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主要有四种模式:城市近郊布局模式、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特色农区布局模式、景区与旅游线路布局模式.根据所在地区的休闲农业资源特点与优势,进行严谨的调查与数据分析,最后科学合理的选择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4.3 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对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产业项目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形式,即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具体模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借鉴类似条件的成熟例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晓琳.云霄县和平乡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10.

(2)罗燕梅.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5.

(3)余养仕.休闲农业资源基本特征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2).

(4)李丰玉,董子铭.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

篇6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56)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篇7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休闲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转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闹市区在休闲游憩的设施与空间上都呈现严重不足。再加上大众运输工具及私家车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远离闹市,回归大自然,亲自体验农村生活,以调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我国2013年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法定假日已达115天,“有钱有闲”的老百姓正变得越来越多。“休闲时代”已叩响中国的大门。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生活形态的要素之一,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正在探索中。“社区养老”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要把老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融合起来,在我国尚是“雏形”。以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功能狭隘,文化娱乐医疗设施资源有限,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如果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和链上企业与产业进行整合,尤其是下游产业链向“社区养老”延伸,也就是在休闲农业场所中融入养老服务机构,那么不仅仅发展了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子链条,其中价值链是所有链条连接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所有经营参与者和相关行业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进而将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要对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参与者(种植户、养殖户、储运公司、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企业等)和相关行业(农、林、渔、副、牧、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从而弄清楚这些业态、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资源流向关系,明确他们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而才能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实现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也就是要在理顺休闲农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接通休闲农业的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上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在其后续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纳入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的企业进行跟踪评判和监督监察,从规划建设、引导扶持、协调发展、立项资助等角度提出基于立体产业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与此同时,要想保障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还需要从行业标准、组织内律、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来逐步构建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有效协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诸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四、启示与展望

篇8

 

一、1-9月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1、深入连江、长乐等县(市)区进行休闲农业一线调研。一是指导市级(及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提档升级,与福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发中心有关专家一道,跟业主面对面,商讨休闲农场景观的升级、科学改造,进一步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轻资产的亲子休闲项目;如何与异质休闲农场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共同深度开发休闲市场;如何与旅行社、亲子平台开发春秋游、亲子游市场,提高非周末营市场业额。二是对新建、在建休闲农场进行辅导、指导,首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其次指导新建项目规划、策划。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共同研究、帮助解决,商讨下一步发展措施。

2、创新机制,辅导连江县开心农场、望江园、和煦阳光、渔家傲以及天竺村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对,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同时会同县局辅导、策划产业联盟助力精准扶贫,首先,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其次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第三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3、结合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组织邀请了以台湾南投县观光协会总干事颜峻瑜先生为代表的台湾嘉宾一行8人,甄选了福建新时代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神龙谷)、连江开心农场、福清云中部落、连江县望江园、连江县赶海一号等5家福州优秀的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在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生态农业对接会上,签订对接交流协议,其中新时代农业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朝阳休闲农场,连江县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与南投县观光协会在部、省领导及台湾嘉宾共同见证下,上台签约。确立了以两岸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为平台,两岸人员互派互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伴手礼行销等合作交流机制。在新时期两岸机制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

4、组织申报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与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工作亮点

1、创新机制,连江县开心农场、望江园、和煦阳光、渔家傲以及天竺村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对,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

2、策划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首先,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其次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第三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3、确立以两岸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为平台,两岸人员互派互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伴手礼行销等合作交流机制。在新时期两岸机制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

4、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神龙谷田园综合体,由福建新时代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达3.25亿元。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示范创建

一是积极组织省级最美休闲乡村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参加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三是继续组织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四是启动市级农家乐示范点创建工作预计每年评选20家,每家一次性奖励5万元。市级农家乐示范点创建是带动农户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意义重大。

2、继续开展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在往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启动福州市休闲农业特色农家菜大赛。

3、建设福州市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力争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福州市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下半年投入试运行,根据实际补缺补漏,2017年底正式运行。

4、继续规划宣传、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继续重点从地理交通、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活动项目、特色餐饮方面调研,召集各点座谈、研究,策划精品线路。策划4条福州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编制、出版《福州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二)》,举办精品线路落地仪式。

5、休闲农业招商推介

2015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我局组织了休闲农业招商推介村,去得了良好实效。时隔两年,各县(市)区又涌现出一批优良的可招商休闲农业项目。为此,我局加大招商引资,拟举办福州市第二届休闲农业招商推介会。

篇9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篇10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篇11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产业链内涵及构建规律,对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现状进行说明,指出其不足之处。本文提出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新思路:按区域资源差异来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内容;应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网。

关键词:海峡两岸 农业产业链 价值链 组织链 信息链 物流链

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竞争已不再是单个生产环节和单独产品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及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发展现代中国农业必须从优化产业链进行,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充分认识农业产业链构建规律,培育海峡两岸特色农业产业链,对于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两岸农业,促进两岸形成更紧密经贸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链内涵及构建规律

(一)农业产业链内涵

关于产业链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马士华,林勇等(2000)综合前人研究,给出一个较为全面产业链定义: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结合产业链概念,可将农业产业链理解为: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产前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产中产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产后产业部门(刘金山,2002)。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凯、韩纪琴,2002)。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规律

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产业迂回程度的提高,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加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半成品、知识的专业生产部门,使分工细化,交易效率提高(李杰义,2007)。农业产业链延伸应包括农产品加工环节延伸和可拓展环节延伸,后者所说可拓展环节包括: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和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国风,2006)。

提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附加价值。农业产业链提升要求科研、农资、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整体水平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层次不平衡,特别是在产中环节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种子(种畜)改良较为缓慢,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小规模的产中生产环节与大规模的农业加工环节不相适应,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资源转换效率。

强化信息链管理。优化农业产业链要求加强各环节间连接、合作与协调,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在各环节之间传递,能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变换及时调整产品、进行产品形态转化,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协调各环节配置比例,产生协同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

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现状及不足

(一)农业产业链构建初见成效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已有多年,合作项目也由原来单项引进拓展到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配套,合作地区也由福建、上海、广东和海南等沿海等沿海省份,但近年已逐渐扩展到山东、东北和广西等内陆地区,福建省是台商农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就台商农业投资领域来说,主要包括种植业、水产及渔业、畜牧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产业,初步形成茶叶种植及加工、特色水果种植、花卉培育、水产养殖及加工、出口蔬菜、食用菌类等多条农业产业链(黄绍臻,2005)。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不足之处

价值链构建程度不够。价值链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由基本价值链、辅助价值链和可拓展价值链构成。

第一,基本价值链主要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企业或产业。以目前台湾农业投资企业来看,大型农业集团到大陆进行投资相对较少。一方面缺乏相应原材料支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大陆投资缺乏完整产业链做基础。台湾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并未一起进入。因此,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处在较松散状态。

第二,辅助价值链不够完善。包括种源(种子)供给、农业用设备供给、技术支持等。种源(种子)的获得是农业产业链得以运作的基础,农业用设备供给决定产业链发展速度及规模,技术支持影响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率。台湾地区注重对全世界范围内种源(种子)进行挑选及筛选,建立良种资源库,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强调生物科技开发与运用,开发新品种、胚胎移植、复制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开发高效率农业机械化设备、强调自动化与资讯科技。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中主要集中在引进优良种苗、生产加工设备,更高层次的设施栽培、胚胎移植、复制技术则较少合作。

第三,可拓展价值链有较大发展空间。按以上分析可知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链和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属于可拓展价值链环节。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已有丰富经验,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娱乐渔业、民宿等。大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陆幅员辽阔,各地均有不同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物质基础,海峡两岸在农业休闲旅游方面的合作还较少。

组织链构建处于起步阶段。台湾地区近年大力辅助农业产销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个。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也是台湾地区重要的农民组织。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来引导农民生产、提供专门的农业信息和服务、链接市场和农户、保护农民获得整条农业产业链中合法利益,促使产业链间各环节连接顺畅。

物流链构建需提升。大陆物流业发展较晚,对于物流服务仅停留在传统服务领域,而对物流增值服务还未提上物流企业服务日程,因此,难以为农业提供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等一整套完善的物流服务。台湾地区不断完善现代物流系统,在大宗蔬果及鱼类产地建立现代化集货中心及冷藏库,集中处理,规格化包装,有效配送农渔产品,并辅导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设立涵盖整个台湾地区的联合配销中心,充分发挥物流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信息链构建。在农业产业链中,信息初始源头来自市场或消费需求,在获得有价值市场需求信息后,反馈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并提出相应要求,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根据市场规则加以分工与协作,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大陆现阶段中,农民获取相关信息渠道不畅,市场需求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到初级产品生产者中,很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失衡,不断出现的某种农产品销售难其实也是信息流动不畅的一个表现。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农产品信息网、蔬菜网、茶叶网、花卉网等农业网络,但其功能不足,针对性不强,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参与者从中获取信息并不是很多。

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

区域资源差异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内容不同。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应建立在区域资源基础上进行。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与台湾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相近地区应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产品、食用菌等产品构建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郊区、江苏昆山、扬州等地设立农业合作实验区将台湾地区农业休闲旅游引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向可拓展价值链环节发展。

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多以农场式经营为主,台资企业产品以内销(大陆)为主,外销(国际市场)为辅,回销(台湾地区)比例较低。据调查,台商生产的农渔产品在祖国大陆内销比例约占2/3,外销到其他地区占1/3;食品饮料则大部分内销,少部分回销台湾地区(6%),外销较少。其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不应只限于两岸市场,而应将产业链构建目标转向世界市场,通过农业产业链构建将台湾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物流、信息流及销售模式移植祖国大陆,扩大大陆农产品出口,使农业产业链各参与者受益。

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推进海峡两岸组织链构建。台湾地区农业从选种、生产技术、物流、信息流到产品销售每一环节都有以农(渔)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基层农民组织参与,每一区域都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的农业经营机构为其服务,统一面向市场。大陆基层缺乏合作组织,海峡两岸组织链构建则可在两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下采取以点带面,从区域到全国方式逐步推广。

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网。台湾地区官方主要有“行政院农委会”定期编制“台湾农业统计要览”公布台湾地区各种主要农产品品种、产地、主要消费地批发价格,台湾“贸易局”网站定期台湾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品种、金额、数量及主要进口地、出口地等内容,台湾地区“防检局”颁布有关农产品病虫害、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指标及标准等事项。大陆方面有关农产品信息的官方网站主要有商务部网站、中国三农信息网、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中国海关总署网站、各省市区等有关政府部门办的某种农产品网站或是当地农业信息网有关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信息、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农产品进出口信息等。双方在农业信息收集方面各有特色及侧重点,在现有农业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为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找寻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刘金山.市场协调农业产业链:一种探索[J].上海经济研究,2002(3)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杰义.农业分工与农业产业链延伸路径[J].改革,2007(2)

篇12

关键词: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路径;贵州省

休闲农业是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农旅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对于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贵州来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兴方向,对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众多,是中国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各级各类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存在于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先天性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来,得益于贵州省本身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贵州省休闲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在2015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命名了一批全国性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在评选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滑石哨村、安顺市桃子村、黔西南州纳灰村等3个村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黔南州惠水稻田景观等8个农事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充分展现了贵州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品牌已在全国初步打响,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全省旅游业中休闲农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問题

尽管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贵州省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景点多位于农村,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处于盲目跟风状态,其经营的项目与其他省市休闲农业大同小异,过于重复的休闲农业消费项目难以让游客眼前一亮,吸引游客再次前来。同时,贵州省也存在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化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贵州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休闲农业与本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无法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自然风貌,又无法满足旅客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二)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近几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为农家乐形式,其发展理念仍然还局限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虽然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经营时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把休闲农业产品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特征与民俗风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严重不足,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引领,休闲农业特色体系也尚未形成,来此消费的游客目前还仅局限于周边城市,在沿海发达城市仍然缺乏知名度。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品牌意识弱

贵州省大部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休闲农业经营培训且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品牌营销理念意识都较弱,从而导致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虽然日益壮大,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价格战已成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由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就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这样虽然能打败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却破坏了市场的运行机制,损害竞争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削弱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产业开发方式粗糙,生态意识不强

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先带后”的现象,但这种带动或者说盲从行为并不全是合理的。在缺乏相应条件的地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无疑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生态污染。再加上贵州省政府既没有颁布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条例,也缺乏对休闲农业景区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因缺乏环保理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休闲农业产业赖以发展的山林、丘陵及河湖地带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规划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贵州省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规划。贵州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引导,休闲农业整体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的农业、旅游业、财政税收及交通等部门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协调难、实施难问题突出。此外,在休闲农业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也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金融和财税支持等环节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使得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理念创新

目前,从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供完善的经营服务,是贵州省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竞争模式,抛弃价格竞争战,在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产品研发及经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因此,贵州省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贵州省优异的自然环境资源,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体验性、特色性等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

贵州省休闲农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贵州省政府应完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就要求政府应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消灭部门各自为政的体制障碍,要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休闲农业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贵州省政府应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管理机制。贵州省政府应强化自身调控和监督等职能,根据市场开放、平等和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为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贵州省政府应对归属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休闲农业企业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经营模式创新

首先,贵州省应完善休闲农业虚拟企业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具有不同特色的单个休闲农业企业,组合成虚拟企业,增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贵州省应大力实行休闲农业企业业务外包制。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应实行休闲农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制。这样不但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可以使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于自身核心竞争的提升以及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贵州省应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集团化发展道路是解决贵州省休闲农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组建形成骨干、核心、协作和配套四层次俱全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實现规模经济效益,打响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无形价值,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产品创新

首先,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贵州省休闲农业产品应围绕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进行创新,以其特有的民俗民风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集观光、采收、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应在休闲农业产业中增加民俗文化的体验要素。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要与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与风俗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农村文化旧文化的扬弃,赋予农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贵州省休闲农业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升服务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服务设施可以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增加游客对服务良好质量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相关技能,以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快乐的体验氛围。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撑

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贵州省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避免发展混乱、建设盲目、管理无序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行业相关经营标准或规范,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管理涉及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调动市场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宏观基础;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贵州省政府应在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两不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构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应着手研究以立体生产为特征的空间利用技术。贵州省山多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屋顶农业等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在贵州省休闲农业领域发展空间极大。其次,应大力发展以自净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生产项目的原料,从而实现系统的内部自净生产,有效保护贵州美好的山水环境。最后,贵州省应加快研发以食物安全为导向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贵州省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在无公害果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涌现了不少典型,初步打响了贵州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绿色农产品的培育销售仍有一定缺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建设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职业素养整体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整体职业素养,贵州省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取长补短,提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与经营者相比,贵州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相对更低。贵州省政府应编写通俗易懂的相关培训教材,依靠当地行政部门和休闲农业企业对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对生产性项目从业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或选聘具有相应技术专长的员工从事生产性项目,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对餐饮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和健康状况准入制度,规范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四是对各类接待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2]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06). 

篇13

关键词: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念,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90年代迅速兴起,逐渐发展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热门的话题。休闲农业和一般农场在收入来源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要想获取列润,就需要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吸引游客来观光,从而提供一些服务性项目。而一般的农场则更倾向于销售农产品或提供一些加工制品。保定市作为河北省人口总数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对接京津”发展策略,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教育规划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充分利用好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连带效果,促进保定市整体经济和农业的飞速进步。

1.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宏观控制

目前保定市的农业厅与旅游局联合成立了工作指导小组,针对乡村农家乐型旅游产业的管理,但在休闲农业经营的管理却处于零散状态,形成了无人管理的局面,无论是市农业厅还是旅游局都没有设立负责休闲农业的部门,对于扩展和壮大该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缺乏一定的规划和策略,同时也缺乏了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宏观控制,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资源的开发形成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缺少专业的组织指导

保定市没有设立专业性的休闲农业有关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旅游与乡村休闲经营体系的扩大,休闲农业还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需要以规范的专业性组织做后盾,在发展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控制和指导,才能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加成熟。

1.3 规模小、收益低、品牌效应不高

保定市只有少数具有规模性的乡村旅游村庄,例如保定生态农业园、顺平万顷桃园农庄以及保定昌利农业观光园等,其他一些都是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战,这些休闲农业点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效应,不当的经营管理模式会阻碍该产业的长远发展。

1.4欠缺规划性建设理念

从目前来看,保定市的农业旅游没有一定的规划,领导层虽然意识到休闲农业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落实管理机构。由于对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旅游项目重复的建设,使得休闲旅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造成休闲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混乱,非但没有达到推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农业旅游格局。

2.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益、加快农业转型的新途径。有利于农产品更好的投入经营,同时也满足了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更能达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积极推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体现在积极引导、统筹规划、资金扶持与制定政策四个方面。

2.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稳定又长期的发展,就要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的发展策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开发与保护资源相结合、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运用、因地制宜,并能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同时在空间的布局上要科学配置,避免因重复建设浪费了资源,保定市农业旅游建设应从根本问题出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提高保定市该产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2.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实现休闲农业的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范的休闲旅游发展道路。规模性的园区、规范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休闲服务都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者大都是以体验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为目的,这种休闲方式并非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对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的一种亲身体验,因此对于农村的宾馆的建设,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里的标房环境,应打造出用品整洁、饮食卫生、设施安全且又富有农村特色的住处,既提供给旅游者周到的接待,又能然他们体验到家庭式的农村淳朴生活。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旅游产业更应着眼于提高农业资源的档次,有利于保定市休闲旅游的产业的日益进步。

2.4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产品服务

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设计出更多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首先,要让旅客亲身参与和体验,加强生态项目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其次,提供给旅游者更多的绿色消费,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以环保、健康、绿色为标准;再次,重视对休闲旅游农村文化内涵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让观光者在旅游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最后,要将休闲农业旅游由单纯的观光拓展为集娱乐、度假、休闲、观光、学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

2.5促进宣传和营销手段

为加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保定市存在很多经营分散的小规模的休闲农庄,缺乏一定的品牌实力,营销手段单一,使得产业的整体发展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当地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负责统筹各企业的经营以及农业文化的特色宣传工作。可利用节假日举行农业展览、科普知识比赛等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来观光的旅游者。

3.结语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使得农民的收入获得很大的提高,保定市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当地农村特色,加强农村旅游的经营管理,通过借鉴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吸收更多来自京津的旅游者来保定消费,因此,保定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来规划发展路线,同时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以及资金支持等作用,为保定市未来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全市特色休闲旅游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06)

参考文献:

篇14

利用乡村既有的农业产业基础,通过创意开发,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集创意农业种植、生态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型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的加工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如张裕“爱斐堡酒庄”,汇集一产种植(葡萄种植)、二产加工(葡萄酒加工)、三产服务业(休闲度假)为一体,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升级产品附加值空间,从而将利润放大,获得三产融合的效益提升。

二、主题园创意型

对传统的果园、菜园、农园等进行创意开发,兼具农业的内涵和园林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对特定主题(如某一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品种展示、文化开发等进行整体设计,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教育普及等多种功能。如延庆县大榆树镇的华坤庄园,通州的南瓜主题公园、昌平的香味葡萄园、北京特菜大观园、怀柔的城市农业公园等。

三、营销创意型

其模式主要有节庆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四个方面,如南京农业嘉年华就是成功的案例。南京的“农业大超市网”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上进行新的尝试,以网站为平台,以配送中心和连锁专卖店为依托,开展地产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网上导购、网上订购和网下配送服务,让更多优质安全农产品更方便地走进千家万户。

四、发展南宁市创意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

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举办农业创意大赛、交流、展示等活动,积极宣传创意农业发展典型以及创意农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创意农业带来的良好效益,形成全社会认同创意农业、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对南宁市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评估,加快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把创意农业作为实现南宁市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逐步形成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创意农业产业。

(二)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导向,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创意农业活动中来。一是根据当地实际和创意农业发展需要,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如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增加一块资金,直接资助创意农业的发展,对较大规模的创意农业创建点,在土地、电、水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的投入;实行税收优惠,专项贴息贷款、开发项目补贴,提供信息、技术、认证服务等措施。二是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如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创意农业知名品牌产品,并引导全社会购买本地创意农业品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实现创意农业品牌经营规模化,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意农业品牌企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三)研究创意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是休闲观光型。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培育、宣传推介、规范建设,把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和旅游观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二是农业节庆型。将农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兴建农业文化园,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花卉、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如横县茉莉花节、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隆安那文化节、马山黑山羊节、上林旅游养生节等。三是农产品创意型。挖掘南宁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代表性文化元素,培育有本地特色和创意的区域创意农业品牌,开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农业产品。

(四)推进创意农业集群发展

统筹并充分利用南宁市带有地理特性的商标品牌资源,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组织实施“创意进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培育一系列品牌产品、品牌活动、品牌园区,为南宁市农业高品质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五)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