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篇1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

(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

(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

(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2]祁占平,李真.运用团体辅导增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06.

篇2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

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

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

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

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

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3-02

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是我党在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后提出的,标志我党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含义

疏导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疏导原指古代治水上的疏通和引导。大约起源于大禹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就是指大禹按照水流通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和治水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

疏通引导的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恩格斯早在1876-1878年所写的《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利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说服的方法上升为疏导方针,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到了对象的思想、心理中的堵塞和疏导的矛盾层面。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借鉴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模式。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其自强自立。”从心理角度出发,更能把握今天人们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深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疏导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3]。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不等于引导,引导也不等同于疏通,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但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开展疏通是为了进行引导,而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又为下一阶段的疏通提供了依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心理疏导中。

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价值就是指客体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联系。按需要的对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条件,精神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4]。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疏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心理疏导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人们感受到心理疏导的有用性。

1.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在学业困惑、情感、前途和失眠问题,表面上看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却都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卡耐基和丹尼尔・葛儿蔓都曾说过成功15%取决于专业素质,85%取决于情商,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否。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失败时,往往出现心理失调现象,如多疑、敏感、顾虑多、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这时很难再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往。久而久之,脱离群体生活,出现心理错乱严重时可导致人格交往障碍。

心理疏导是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宣讲,灌输,着重从思想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而心理疏导则通过耐心倾听,合理宣泄,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恢复心理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全过程入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疏通,消除其心中的疑惑、不安和恐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激发精神动力,营造接受氛围

良好的心理认知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改变心理认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各种各样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在这个不同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的年代里,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无法客观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悲观厌世、情绪波动、抑郁等,严重还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对社会生活形成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对事物歪曲的认识,形成对事物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方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偏激、孤僻、多疑等,不但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还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服务,以平等交流、相互商讨的方式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对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获得客观、科学的认识,逐渐纠正问题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高校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2.抓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困扰和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和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咨询是一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知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进而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学会用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疏导思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思想动荡的诸多因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更多地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开始。在高校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疏导更加重要。高校要着力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将爱融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6.

篇4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和心理诉求的基础之上[1],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其逐渐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控制自身的情绪,有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对人思想上的教育,是对学生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及法律法规等层面上的培养[2],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针对个体,学生情绪、个性、习惯等个人层面因素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展,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应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高校应大量吸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人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针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组,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大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德育重要群体,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为深刻,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疏导工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会在网络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再加上每个学生背景条件复杂多样,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水平对思想认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其实与其心理特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创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精准的找到学生实际问题出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解决,并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十分关注。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特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首要前提,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及疏导方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帮助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疾病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理念。与此同时,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聘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干预经验的相关人士。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调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情况跟踪档案,每年为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进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尤其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疏导及干预,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5],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理想和现实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最终树立高尚的人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心理学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发挥出1+1>2的效果。

篇5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疏导

[作者简介]胡峰,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经理(党委)办公室主任,新疆克拉玛依834002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25-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工作质量与标准的升级,企业内部工作节奏加快已成为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对于现代企业员工来讲,要想保持自己的职位、获得晋升机会,或者是谋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工作中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伴随而来的员工与工作、与家庭、与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员工与企业及管理者间的隔阂加深。众多实例说明,这种挥之不去的不良情绪,困扰着企业各级管理者。

一、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作为中石油的下属单位,笔者所在企业的业务工作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本企业的员工常年工作在2000多公里的管道线路上,既艰苦,又枯燥,这对员工的体力、精神消耗比较大。近年来,本企业人事部门和工会通过不间断地对在职员工,特别是对长年工作生活在野外站点的员工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责任难以兼顾。由于员工长年工作生活在偏远站点,家庭无法很好地照料,工作与家庭关系的调和难以顾全。尤其是夫妻两地分居的员工和有子女的员工,一定程度上存在生理、心理上的不适症状,矛盾、焦虑的情绪不同程度存在,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健康水平不太高。

(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在偏远站点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倒班制,员工之间、员工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虽然企业各级管理者想方设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沟通交流活动,但是部分员工仍有情绪波动、抑郁和自闭倾向。

(三)工作任务不断增加。随着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调整,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员工数量较过去大幅度减少。而且,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们所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加,工作要求日益提高。对此,员工感觉工作头绪多、动脑筋思考多、加班加点多,超负荷工作还无法缓解,使人感到身体透支,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倦怠。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以及新生代员工的教育、成长环境不同,过去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的作风很难广泛推行。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现在的员工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强,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企业员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心理影响着行为,只有心理健康,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能力乃至思想道德才会正常并不断提高。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带来不健全的人格。现代企业如果不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就会形成更大的“心结”,累积更多的不满情绪。不仅影响员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员工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心理疏导来使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目前,我们有些管理者在要求员工承担工作任务时,讲究工作方法、措施较多,忽视了精神因素对于人的付出程度、贡献的影响。在工作任务繁重时,员工的心理焦虑会成正比增加,在烦躁不安中必然影响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工作压力暂时无法缓解的时候,应该多从心理疏导的角度,加强员工个性心理教育。

(二)人事安排上的不尽合理之处,需要心理疏导使员工以平常心对待。油田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特别是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站点、沙漠腹地等距离城市、生活基地较远的员工,现实中存在着照顾不到家庭、孩子、夫妻分居等矛盾,在未得到相应解决时,员工的心理失衡、心理困惑会演变成工作中的不安心、不敬业、思想波动大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通过心理疏导增强信念,加深理解,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三)工作的责任心、上进心匮乏,需要心理疏导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理想退化、“越来越现实”、职业荣誉感欠缺等会导致员工上进心不强。这些深藏在内心的东西往往会通过工作上的被动应付、职业倦怠、缺乏新意来体现。在对付这些心理上的惰性时,要减少或不至产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比起僵硬的说教更能让员工接受,更能激发员工的活力,更能增强员工作为企业主人的责任意识。

(四)物质和欲望的渴求。需要心理疏导使员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物质欲望会不时地刺激着员工们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和心理渴求。杜绝是不现实的,放纵也是不负责任的,这时通过平衡心理方面的预防性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持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与金钱、名利、地位间的关系。

三、做好企业员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到企业,同样需要时刻重视广大员工心理健康,以科学的方法丰富队伍建设手段。目前,加强员工心理疏导是一项无法回避的课题,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出发,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更好地发挥心理疏导在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重视,规划在先。各级部门,特别是领导者要以人性化的视角,重视员工的心理疏导,把这项工作作为员工思想教育和能力提高的基本环节加以研究,要纠正那种认为开展不开展关系不大的认识。在通过深入基层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全员轮训、个别开“小灶”等途径,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整能力,促进员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内培外聘,强化学习。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思维与观念,把现代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引导政工干部、各基层站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其次,与心理培训机构取得联系,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辅导,使员工懂得身体保健的同时,如何做好心理保健,保持身心健康。

(三)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心理疏导是科学性较强的手段,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并遵循成人心理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

以凸显实效。具体应体现三条原则:一要坚持正面疏导。从基础出发,导入易懂、易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专家讲解、辅导,帮助员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大家从心理的角度主动考虑自身修养的加强和思想调整问题。二要从分析人手,查找员工的心理问题。通过积极中肯的剖析,灌输努力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要坚持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时,关注员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疏导活动,并根据“个例”,实行必要的“专家门诊”,以便对症下药,提高疏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在开展心理疏导时,一定要避免夸夸其谈、空洞说教。应善于把握员工的心理动态,从解决实际问题人手,使大家能乐于听、能听进去,使他们得到切实的关心和理解。如为一线员工做心理疏导时,可能会碰到对企业规章、政策了解不深的员工的误解甚至谩骂,对此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耐心、细心地从化解怨气、理顺情绪的角度进行心理疏导。

篇6

关键词:心理疏导法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43-01

1关于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人沟通、交流,达到改变人情绪、认知和行为的目的,从而消除病症,恢复心理健康。心理疏导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促进人深入认识自我;普遍适用于各种心理障碍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效。

从医学角度去分析,它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疗法。通过心理疏导法,与患者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交往效果,通过语言等的方式引导患者、疏通患者病理性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舒畅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的目的,心理疏导法是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疏导法主要以心理障碍者所处的环境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特征等,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找出其发病原因,进行反复的心理工作,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心理疏导法则体现了十报告精神,遵循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措施的采取来满足患者的精神解脱和心理需求。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引导、尊重、关怀人们,加强人们心理健康,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心理疏导法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让患者一吐为快,通过日记、书信,与亲人交流等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的苦闷,进而了解原因,解决问题。降低对生活的要求,不要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加重心理负担。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来放松自己的心情,舒缓紧张的心理情绪。通过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学会在遇到事情时换位思考,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面临的问题,想象另一种情境,有效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引导患者学会接受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学会请别人帮助自己,协同自己一起应对困难,避免无效劳动。

2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中应用心理疏导法,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本文总结出以下应用措施。

学校要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广播、保证、宣传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广泛宣传心理知识,做好心理预防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自觉的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主动的利用教育方式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专家的面谈、电话咨询等方式,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找出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障碍和其他心理病症,通过专业咨询师的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心理健康,舒缓心情,一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起到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公平的竞争、自身的努力,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很强,有些过于羞涩和内向的学生不愿意与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添加心理教育板块,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游戏和知识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充分利用网络隐蔽性、便捷性等的特点,开展网上咨询中心、网络对话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心理医护人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宣泄的手段让大学生阐述自己受挫折的因素,将压抑的心情诉说出来,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宣泄,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负担,不断的进行自我疏导,最终正确对待挫折,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中,应用心理疏导法能够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有效的心理疏导法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的目的,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参考文献

[1]杨丽霞.论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2005(01):51-53

篇7

【关键词】企业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通过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疏导、干预,不断提高员工心理素质,促进员工与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20世纪初期,国外研究机构就对工作压力及其管理开展了研究,以求化解压力过大给员工和企业造成的困扰。20世纪40年代,美国部分应用心理学家深入到企业,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即员工帮助计划(EAP),努力减轻员工身心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新时期,正视员工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于员工和企业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对员工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培养员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就是夯实企业发展根基、蓄积企业发展力量。

(二)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情绪事关企业安全生产。国内外的一些安全事故案例说明,员工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港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曾因在岗员工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误操作导致过装置非计划停车。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员工的思想情绪、心理状况进行即时性监控,并提供适当的干预,能有效预防由于员工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负有的经济责任外,还担负着保护环境、服务公众等社会责任。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保证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员工健康工作、生活,是新时期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四)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延伸。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和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从员工关注的身心健康方面入手,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单纯的注重教育,向既注重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转变,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疏导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二、大港石化公司员工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2015年,我们对大港石化公司员工开展了“压力状况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11个机关部门、6个直属单位、12个基层单位,既有领导干部,也有一线操作员工。调查问卷设“总体感觉、主要工作压力、主要生活压力、应对压力主要方式、心理援助及需求”五大项20小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有近四分之一的员工有心理困扰。调查发现,76%的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有24%的员工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这部分员工中,如果按岗位划分,一线操作人员占85%;按年龄划分,20~39岁占88%;按学历划分,大专及大专以下占65%。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是心理紧张、精神压抑、感受不到幸福与快乐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二是工作上的主要压力是安全生产、工作过载以及职业发展。调查表明,大港石化公司作为危化品生产企业,工作环境的安全风险高、诱发事故的不确定性因素多,员工在工作中面对的安全生产压力巨大;此外,领导干部、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反映,“经常加班”超过20%,“个别岗位的工作强度大”;在中青年员工中,大家比较关注职业发展,“缺乏上升空间和机会”反映的比较集中。

三是生活上的主要压力是赡养老人、子女升学与就业、社会分配不公。调查发现,赡养老人的压力最高,“比较多”和“很频繁”感受到这方面压力的人员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5%。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老人赡养问题给在职员工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此外,子女上学就业、个人健康和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的心理失衡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员工的压力。

四是大部分员工愿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40%的员工表示很想学习心理健康知识,30%的员工表示愿意主动帮助被压力困扰的同事,但只有10%的员工表示有压力会跟同事交流,只有6%的员工寻求过专业心理咨询或组织帮助。

三、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建议

针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提高认识、主动管理,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独特优势,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员工帮助计划,努力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体系,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支撑。

(一)整合企业工作资源,实施员工帮助工程。要像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依托企业党群组织成立员工关心关爱机构,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或在企业成立的HSE委员会中增加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职责,实施员工帮助工程。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研究制定《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起覆盖每一名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引导各级管理者充分发扬管人管事和管思想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大力培养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挖掘企业内部心理学人才潜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双结合、双促进。

(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员工自我调适能力。要发挥教育培训的基础作用,把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纳入员工总体培训体系,制定覆盖每一名员工的《心理健康培训计划》,邀请心理专家编制系列培训教材,系统地开展员工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开展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咨询式的管理者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自身文化理念培训,特别是与企业实际和员工思想实际相结合,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员工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使文化的“心灵鸡汤”成为员工心理不断强大的源头活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心理咨询,积极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援助。利用网络、宣传资料、健康知识讲座等载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建立企业心理咨询平台,积极为有心理困扰问题的员工提供咨询热线、网上咨询、信函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多种形式的援助。考虑心理咨询的隐私性,可考虑与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帮助。

(四)定期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每年开展一次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专业方法评估员工心理生活现状及其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掌握员工心理变化。加强对工作任务繁重的生产一线关键岗位、重点业务骨干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心理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要建立企业内部突发事件、创伤心理干预与应急心理疏导预案,有针对性地对在突发事件中受到心理创伤的员工实施心理疏导,及时帮助员工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重点项目建设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时期,注重了解掌握员工心理动态,及时宣传疏导,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

篇8

关键词:油田;驻外员工;心理健康;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4-01

油田是高风险性质的企业,野外作业、连续作业、苦脏累的岗位较多。近年来,随着部分油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施工的员工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要面对工作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等困难,还要忍受远离亲人的煎熬。这些都对油田企业驻外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驻外员工心理健康对建设和谐油田的重要作用

随着油田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外部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在外部市场施工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多,员工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家庭和睦,更关系到油田的和谐建设。

(一)员工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油田的基础。员工每年由于心理健康引起的医疗费用和缺勤率、事故率上升给油田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设和谐油田需要员工的健康心理作为精神支撑,员工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果员工经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负担重,这个单位就没有和谐的基础了。因此,要把加强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建设和谐油田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员工心理健康是完成外部项目的保障。面对陌生恶劣的环境,要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离不开一支团结拼搏、善打硬仗、身心健康的队伍。如果员工经常出现抱怨、发牢骚、打架斗殴,甚至是精神抑郁、悲观厌世等现象,那就证明员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

(三)员工心理健康是打造幸福家庭的根本。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直接体现在员工的工作态度上。家庭幸福的员工,工作时积极性高,精神饱满,容易与人相处;家庭不幸福的员工,工作时情绪低落,动不动就与人争吵,或不愿与人交流,严重地还会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员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只有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才是建设幸福家庭的根本。

二、油田驻外员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油田企业驻外员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社会的,有来自于企业的,还有来自于自身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意外事件是影响驻外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环境引发的心理问题。油田驻外员工大多在野外施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施工周期短则二至三月,长则一至两年,业余生活单调,缺少亲情的关爱。长时间处于这种枯燥、乏味的工作生活中,员工就容易出现急躁、郁闷、易怒、发狂等不良情绪,从而引发心理疾病。

(二)人际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会造成外部项目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前关系紧张。一旦出现管理不善、奖罚不公、沟通不畅,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使员工产生失望、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冷漠麻木、冷嘲热讽、缺乏同情心,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等。

(三)工作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外部项目工作节奏快,为赶工期让员工超时限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员工还要承受项目亏损、职务晋升、素质提升、不适应岗位需要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的困扰,会造成如缺勤率、事故率高和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后果。

(四)家庭矛盾引发的心理问题。驻外员工由于工作生活在外地,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家人患病不能照顾,子女学习无法尽到责任,这些矛盾导致家庭破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感上的伤害对员工心理的冲击是最大的,多数员工因无法承受而出现体力衰竭、精神恍惚、抑郁症等心理或病理疾病。

(五)意外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外部施工项目大多位于环境偏僻、条件艰苦的野外,属于高风险岗位。一些国外的施工项目,驻地就在沙漠或原始森林中,野兽出没、多种疾病、反政府武装等危险相伴。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威胁到驻外员工的生命财产,还会对心理较差的员工造成极大的心理震动。

三、增强油田驻外员工心理健康的几点对策

员工心理健康对于油田企业外部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优化工作环境。大力改善驻外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配备先进的施工机械和完善的生活设施,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让员工吃得满意、住的舒适。建立阅览室和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环境给员工带来的不适。

(二)加强心理疏导。针对驻外员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监测、评估和预警。组织心理疏导专家调查了解驻外员工心理状况,对存在问题的员工进行康复治疗,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组织政工人员参加心理疏导知识培训,掌握心理疏导技能,及时为驻外员工提供服务。

(三)重视人文关怀。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关心、尊重和爱护每一名驻外员工,经常与驻外员工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重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把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驻外员工甘心情愿为项目的完成尽职尽责。

(四)搭建成长平台。积极组织驻外员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购买各种专业书籍,鼓励员工进一步深造,为员工成长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对于表现突出、能力优秀的驻外员工,要大胆使用,敢于提拔,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五)打造幸福家庭。合理安排施工人员休假,因工作关系不能回家的,安排探亲房,组织驻外员工家属子女探望。利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两地情”联谊活动,通过网络、视频等增进夫妻感情。建立定期探访机制,切实解决驻外员工家庭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和姐妹献爱心小分队上门服务,为驻外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物资供应处

作者简介:吴传林(1974-),男,汉族,浙江庆元人,经济师,党总支书记、副大队长,中原油田物资供应处套管配送大队党总支书记,主要工作方向: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海清.对油田开展员工心理健康工作的探讨[J].政工研究(中原油田内部刊物),2009(4).

篇9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目前在全国各地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层出不穷,但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比较少,不同学校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活动缺乏依据,也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市彭水县彭水一中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旨在了解本校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苗族土家族自治彭水县彭水第一中学的高一学生为本次研究的究对象。高一学生共2280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95%,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共60 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记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6.0分析心理问题检出率。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表一 总均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从表一数据来看,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占到了总学生的14.7%,而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了66.7%,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了18.9%,具有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

(二)各心理问题因子的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注:本表中的排序是按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排序

从表二可以看出,就心理健康各个因子来看,学生心理状况中比较理想的因子是心理不平衡、敌对焦虑。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迫症状、偏执、学习压力。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适应不良、情绪不均衡、学习压力郁。较重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面的是焦虑、学习压力、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以及情绪调节这两个因子。

三、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轻度心理问题疏通引导

调查显示该校轻度心理问题占了较大的比率。一般来说,轻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但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调控能力,并没有及时对轻度心理问题加以疏通的话,可能会转变成中度心理问题和较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轻度心理问题的疏通,预防与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不良品行。让学生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疏导和引导。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努力,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特殊学生关注与心理疏导

女生普遍比较敏感,情绪反应比较快,相较男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应加强对女生进行抑郁情绪方面的专题心理疏导。

在各年级的学生中,高一学生由于才从初中阶段升上一个完全不同的高中阶段,在此阶段中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学习压力较初中时期更重,生活方式变化也很大,心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对高一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节、学习压力疏解等的引导具有必要性。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双方长期不能同时陪在自己身边,亦缺乏家庭的相应引导。学校应及时与父母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并在适应能力上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

[2]李卫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篇11

3个多小时内,11名被伤痛困扰的特战官兵全部去除病痛,恢复健康,在场观众一次次拍手称赞。

同时,这个团队还手把手教授了官兵腰部、颈部、膝盖部等多套科学、实用的保健操。

本刊讯(通讯员 沈栋文)初入“三伏”,全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山城重庆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武警重庆总队七支队的官兵在训练场上精神昂扬,生龙活虎。该支队针对夏季天气炎热、执勤巡逻兵力紧、军事训练要求严、官兵思想压力大等特点,集中组织心理骨干深入执勤和训练一线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采取多种手段积极缓解官兵心理压力,使官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任务和训练,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水平。

篇12

【关键词】人民银行员工 心理疏导

央行的和谐发展依赖于每一位央行员工的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势必反应到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央行,高效提升履行央行职责的关键。

一、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

(一)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需要

把握基层央行员工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员工心理健康,深入推动和谐央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解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构建和谐央行的需要

基层央行要不断满足员工从最低到最高的各层次的需要,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不断开发员工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央行事业和央行员工的和谐发展。

(三)高效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

当前,各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可能因不同的原因引起心理问题。如部分员工为完成各项调研信息考核任务而焦虑忧愁;部分员工因为收入分配不尽合理而心理失衡;部分困难职工生活上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而悲观失望;部分员工因为自己的职务职称待遇得不到落实而心情抑郁等等。这些不良情绪势必给员工个人和集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自觉关注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和谐入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员工至上的理念,也是支撑央行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造福员工的源动力。

(四)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理念,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对症下药地化解基层央行员工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味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方法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当前基层央行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对人行改革产生失落和消极心理

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工作重心由金融监管转变为金融服务意味着权力在削弱,地位在下降,工作中,商业银行配合“慢半拍”或拖延误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人民银行却没有相应的制衡措施,由此使不少员工产生了失落和消极心理。

(二)对工资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如石油、通讯、电力、烟草的收入在不断提升。与之相比,基层央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近几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员工的实际收入呈下降趋势。与商业银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总之,无论是与金融系统内还是行业外部门相比,收入处于劣势,都使员工心理产生落差,造成心理失衡。

(三)工作重心变化导致工作压力感加重

人民银行在职能转换后,工作重心由以前的金融监管转移到金融服务,在绩效考核中主要内容是调研信息等方面的竞争,这使得基层央行员工的学习、工作任务加大,标准提高,导致部分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员工很难适应,在心理上形成紧张、焦虑和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困惑或迷茫感。

(四)人事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目前,人民银行在干部选拔任用、落实政策待遇、工资奖励晋级、职称评定聘任等机制上存在一定弊端,使一些人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当前基层央行与上级行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且职称晋升受指标限制,职务提拔受职数约束,该落实的政策待遇而不落实,工人编制的员工不能提拔任用,以及级差设置不尽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等,都给员工心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做好基层央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将心理疏导纳入央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要充分认清心理疏导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将心理疏导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培育和谐央行文化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基础

基层央行文化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

(三)健全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核心

基层央行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积极尝试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工作,使疏导工作真正入脑、入心、触动心灵,解决问题。建立员工心理干预机制、贯彻机制、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做好心理疏导。可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性化心理卫生辅导,拓延心理辅导内涵,努力做到寓教于乐,使干部职工的心态更加健康,更加平衡。

篇13

【关键字】 高校辅导员 心理疏导 培养 应用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表明, 20世纪80 年代的我国大学生中23.25% 有心理障碍,90 年代上升到25% ,进入新世纪更是达到30% ,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的年龄大都是在20上下,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生理上基本成熟, 心理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 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 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的影响下;同时,高校不断改革的推进,就读高等院校不再有苛刻的年龄限制,入学途径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入学学生的背景和就读动机较之以往要复杂;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矛盾冲突,若得不到及时地疏导便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2]。

3辅导员心理疏导的能力培养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主体之一,承载着为学生服务的职责,当前辅导员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心理问题实行心理疏导具有独到的优势,再加上专业的心理辅导应用技术,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作用对于增强高校心理疏导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来进行[3]。

3.1提高辅导员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

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辅导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正确的政治信仰;其次辅导员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最后辅导员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作风正派、真诚待人、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个人魅力。

3.2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观察力

辅导员要学习广博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这样才能懂得如何疏导学生的心理困境、如何搭建良性的心理疏导管理系统、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索质。

3.3提高辅导员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辅导员的观察力应具有客观性、全而性和敏锐性:客观性是辅导员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全面性保证获得信息的完整性、保证判断的周全性;敏锐性是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各种信息和及时决策的重要条件。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另外,辅导员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的应用

辅导员在具备心理疏导能力的素质后,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才能真正辅导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只注重强制说服或条例约束,强调单方面灌输,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疏于对学生情绪上的疏导,那么将在无形中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更不利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4.1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辅导员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作风,而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爱护学生,重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借此来消除他们对单调说教的反感和抵制心态。辅导员个人魅力的培养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网络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自尊心强的学生一般都不习惯和辅导员面对面交流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但是喜欢借助网络来进行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辅导员要运用网络这个交流的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比如:辅导员可以动员大学生群策群力,发挥大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或技巧存储于一个心理健康知识库,以供大学生在线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和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运用QQ、MSN、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就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共同学习。另外,辅导员可以请心理咨询师参与到网上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得效率,同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的技能和实践经验[4]。

4.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要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如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交友、专业发展、求职就业等共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掌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如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能解决的范畴,辅导员应将该案例及时转介。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还不能对所有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而这又是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辅导员要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应及时了解每一个大学生,并根据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谈心交流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同学的反映,并参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建立大学生详实、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档案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工作和升学后,心理健康档案不应随人事档案,应交由相关单位的心理健康中心,如没有,交由大学生自己保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也不会影响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升学等[5]。

篇14

1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疏导遵循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思想观念的提升。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其内心的困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来看,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心里苦恼、情绪阻塞,一般都通过找辅导员谈心、交流等方式进行排解,所以注重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解人们思想困惑、消除人们心里苦恼、疏通大学生情绪阻塞等作用,发挥了心理疏导的功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教育的科学性,但这一切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为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掌握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2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