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范文

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缺陷;思路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86-02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单纯技术层面的竞争,发展到服务方面的竞争。保险公司也不例外,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市场上各类保险个性化服务咨询扑面而来,从产险到寿险,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之广,令人应接不暇。由此可见,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公司的客户多种多样,客户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保险产品及其服务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客户的需求点,了解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提供适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建立与客户良好的信任关系,搭建一条公司和客户之间友谊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从这个角度看,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恰好满足了高端客户的各种需求。首先,客户可以及时反映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从保险营销人员那里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获得了预期利益的满足或使不合理的预期利益得到了纠正,降低了购买风险,提升了客户价值。其次,客户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与保险营销人员进行沟通,节省了寻找、挑选、购买产品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个性化服务可以使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创造固定客户群体。

保险公司在经营自身业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效益,根据20/80法则,公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剩余80%的客户只能给公司带来20%的利润。这20%的高端客户应该成为保险公司重点经营和发展的对象,因此,对这类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预见,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个性化服务存在的缺陷

保险公司应谨慎开展个性化服务。现阶段保险公司大肆推行个性化服务,在提高企业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增加了公司成本

目前保险公司推行的个性化服务尚处在发展初期,很多条件还不具备。保险公司要推行个性化服务,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让公司进行额外的投入提供新服务,必然增加了公司成本,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效益。

(二)增大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对每位客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无形之中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难度。对保险公司来说,要满足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对保险营销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保险公司如果要兼顾所有的客户,必然会使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整个营销服务网络都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三)受消费者隐私保护的制约

由于保险公司在提供服务之前会要求客户填写完善的个人信息,所以很可能让客户产生对公司不信任,在顾客了解复杂的产品信息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策思路

(一)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服务

很多保险企业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的做法很具有共性化,请客吃饭、中秋节送月饼、生日送蛋糕等,但是效果往往不太好,例如如果礼物太轻,不仅不会打动客户还会遭到客户的斥责,而礼物太重,会让客户认为保险公司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笔者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个性化服务打动客户,与客户时常沟通思想和情感比单纯的礼物更好。个性化的服务,是创造价值的服务;共性化的服务不仅不创造价值,而且有可能创造负价值。例如,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可以经常走访客户,以短信形式提醒客户天气变化,更注重与客户的情感交流,另外,营销员还可以把公司的最新产品信息及时告诉客户,让他们把握最新的产品动态,表明营销员是时常站在客户角度尽心尽力地着想。实际上,多关心一下客户的情况,聊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时常去拜访一下,会让客户在情感上把营销员提升到朋友或家人的位置,营销员与客户之间不再只谈保险,营销员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关注,在赢得客户的信赖,也能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二)健全信息,建立客户档案

健全的客户信息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保险公司要把顾客当作一项资产来管理,对每一位客户都必须设定直接的营销员,营销员应建立自己的客户档案。首先,档案的资料应有助于全面描绘客户的情况,不仅要反映客户的基本信息,最好还包括习惯、爱好、消费能力、消费档次等等。其次,档案必须是及时更新,每一次与客户接触后,保险公司应及时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档案中,在顾客未注意到的情况下,送上贴心的服务和建议。最后,客户档案的信息应在公司内各部门之间得到充分的共享,例如产险部门和寿险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客户档案,全面了解客户的动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率和客户的价值。

(三)扩大客户范围

如今的高端保险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除了看重其保障功能外,更看重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吸引及保持客户所需成本进行成本收益权衡,确定级别,例如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初期,保险公司应首先对能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的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逐渐扩大客户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客户群,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树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其次,加强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高端客户群的营销员的培养;最后,将保险服务融入到客户的生活圈中,尝试在各种场合吸引客户。

(四)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创新

个性化服务要求保险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灵活快捷,这对公司的组织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个性化服务与传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不同,保险公司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要提供完善、可行的个性化服务,保险公司当前的业务流程要做出根本性的思考和改进,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各项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保险公司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削减内部层次,才能降低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提高客户信息传递与沟通效率,真正发挥公司内部员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西安;服务外包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西安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继制造业之后,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以高端服务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这就是“服务外包”。现在每年世界服务外包的总产值都在20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占全球总量不到10%,主要业务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外包即“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中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其它专业公司完成,而自己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其实质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西安利用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增速每年都在35%以上。虽然从总量上来看,西安在中国并不突出,但在产业成熟度、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居国内前沿,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ITO、BPO等方面的行业成熟度较高,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开端良好,对日外包初具规模,欧美外包迅速起步,并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各种业态,产业整体发展环境比较完善。日前,中国服务外包网从产业基础、禀赋资源、经济环境、配套设施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对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35个非示范城市进行了横向评比,西安凭借科技实力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商务成本低、人员流动性小、产业成熟度高、通讯交通便利等诸多优势,荣获2011年度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第二名。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西安市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达到3.87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完成全年3.3亿美元目标任务的117%。目前西安年外包总产值已达5亿美元。从2006年至2011年的六年间,西安市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实现了七倍增长,产值实现了翻两番。目前,西安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050多家,从业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国别市场已达48个国家和地区,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西安。以世界500强企业IBM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中心、法国施耐德电气全球研发中心、日本NTT数据公司西安创新软件开发运维中心、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等为代表的6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成功落户西安。已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了全球研发运维中心。这些标杆企业的落户,对推进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聚集,提升西安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安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安外包业务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不少从事外包业务的企业在接单上却只能是低层次竞价竞争,规模效益徘徊不定,难以做大做强。目前,西安服务外包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服务外包政策调整滞后。政策调整滞后,是影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的一个因素。比如:电信管制政策调整滞后、人才培养政策调整滞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滞后等等,缺少一定的政策扶持。尽管西安也有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这就严重制约服务外包产业的对外发展。

其次,从行业自身来说,品牌效应低下。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不能够产生集聚效应,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如果这个行业协会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无疑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品牌中,绝大部分是生产者品牌,而外包商品牌还几乎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国际外包市场需求量激增,实力雄厚的接包商纷纷采用自己的品牌,外包企业品牌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讲外包品牌龙头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再次,从市场方面来分析,西安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缺乏行业标准等等,这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改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就会比较困难。

最后,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西安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三、促进西安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国际分工新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以政策推动,加快服务外包业与产业调整和转型相结合。不断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法治与政策环境。其次,搭建西安服务外包对外交流的平台,努力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再次,优化产业发展的承接载体,大力建设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队伍。人才是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石。加强外包人才的培训,积极把握西安外包行业发展趋势,西安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为本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保证西安外包行业快速、有序地发展。最后,打造西安服务外包业的品牌。就西安外包行业的实际情况来说,西安服务外包品牌建设要不断地展示、宣传西安的外包企业和行业发展现状。可以重点加大对西安服务外包品牌企业的宣传力度,尤其行业资源优势以及取得业绩全方位立体化的推介。政府主管部门、服务外包协会经常召开服务外包专业研讨会,请进来、走出去。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对品牌优势企业要做到多交流、多沟通,努力形成强强联合,打造外包经营航母级企业集群。加强国内具有知名品牌外包企业业务合作,互利双赢。对外形成规模优势,并且要逐步加大同国际外包著名品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高西安在行业发展的知名度。企业要爱惜自身形象,强化品牌意识。要协同相关部门打击假冒品牌的行为,保护自己品牌,维护本企业的合法利益。政府支持外包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在专业网站、报刊、媒体上对外包的宣传。外包企业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展会和论坛,抓住机会扩大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

[2] 刘澜飚,彭砚.金融服务外包国际监管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2).

篇3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深入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解决存档人员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深化我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对在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个人委托存档人员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及管理机构

(一)本办法适用于在北京市市、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职介中心)个人委托存档并已参加了北京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存档人员)。

(二)存档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实行区(县)属地管理。凡列入范围的存档人员应到本人档案所在职介中心办理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职介中心应到本机构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为本职介中心的存档人员办理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有关事宜。

职介中心负责收缴存档人员缴纳的大病医疗保险费并上缴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存档人员发生的大病医疗费用,职介中心负责与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结算。

(三)职介中心应建立存档人员缴费情况台帐及大病统筹基金报销台账,负责管理存档人员大病医疗过程中的身份核对、费用监控等有关问题。

二、缴费

(一)存档人员按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按年度缴纳“大病医疗保险”费,由市、区(县)职介中心按年度统一收缴。

(二)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存档人员,第一次应缴纳12个月的大病医疗保险费,从缴费当月起,每满12个月缴费一次。

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存档人员应连续缴费,不得间断,逾期三个月未缴费的,视为间断。凡间断缴费后再次缴费者,按初次缴费对待。

(三)存档人员因调动,档案转往国有、集体企业或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介中心应出具其在存档期间的缴费情况证明。

三、基金支付

(一)存档人员患病、非因工负伤一次性住院的医疗费用超过2000元或者患尿毒症在门诊进行透析的(包括肾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患癌症在门诊进行放化疗的医疗费用30日内累计超过2000元的,属于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二)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用,采取分档计算、累加支付、上限封顶的办法。

医疗费支付金额为2000元以上的部分,具体标准如下:

1.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部分支付90%;

2.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部分支付85%;

3.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部分支付80%;

4.3万元以上的部分支付85%;

前款各项所称“以上”不含本数,“以下”含本数。

(三)大病医疗费用的报销,由市、区(县)职介中心填写《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基金拨付审批表》,报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审核拨付。

(四)在医疗费用中,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的剩余部分(包括大病统筹2000元以下部分,不包括自费部分、个人负担部分),由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视存档人员缴费情况按比例支付。存档人员连续缴费每增加一年,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增加2%,最高支付比例不超过30%。

(五)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年度内最高支付额为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

(六)存档人员患病住院治疗需要预付押金时,由本人垫付。

四、医疗管理

(一)存档人员初次缴费6个月后发生的大病医疗费用,按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二)存档人员实行定点医院制度。各职介中心要为存档人员明确二所定点医院,存档人员可任选其中一所为个人就诊定点医院。存档人员患病凭《医疗保险卡》到定点医院就诊。确需转院治疗的,应当履行转院审批手续。

(三)存档人员患病确需做特种检查、特种治疗或者使用贵重药品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手续,并由存档人员个人承担部分费用。特种检查、特种治疗、使用贵重药品的规定及个人应承担的费用,按市劳动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存档人员执行《北京市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及北京市劳动局制定的大病医疗保险、劳保医疗的其他有关规定。

五、其它事项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大病医疗保险范围:

1.未经批准在非定点医院就诊的(紧急抢救除外);

2.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工伤旧伤复发的;

3.因交通事故造成伤害的;

4.因本人违法造成伤害的;

5.因责任事故引起食物中毒的;

6.因自杀导致治疗的(精神病发作除外);

7.因医疗事故造成伤害的;

8.按国家和本市规定医疗费用应当自理的。

(二)企业委托职介中心存档的,其存档人员由所在企业按《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篇4

关键词:油田企业 职工保险 问题 社会化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职工保险方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油田企业作为传统的大型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职工保险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只有正视在职工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时展趋势和油田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的对策,对油田职工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才能不断推进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油田企业职工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油田企业作为传统的大型国企,对于维护石油生产的稳定,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油田企业职工保险工作日益复杂,成为影响油田企业和谐稳定地一个凸出矛盾和问题,这一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石油生产和谐稳定地局面。虽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油田纷纷把建立健全职工保险体系作为油田改革的重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发展还是不完善,当前我国油田企业在职工保险方面面临以下两个难题,

1、多种现实因素对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都是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近年来,随着油田企业职工退休高峰期的到来,每年油田企业都会有大量的职工退休,导致我国油田企业在职工保险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油田企业的亲睐,越来越多地人希望进入油田企业,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而一旦进入企业,却又在较高的福利待遇条件下逐渐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同时,油田企业不同工种的待遇差别,又降低了一部分工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面对职工养老保险开支的巨大压力,油田年轻职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少年轻的油田职工工作态度不主动、不积极,对油田的持续稳定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

2、历史遗留问题加重了油田企业职工保险负担

作为长期存在的传统国有企业,油田企业在职工保险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复杂且难以解决的。由于开始时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油田企业的退休人员并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使他们的各项保险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对油田企业的稳定生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油田企业存在使用临时工等问题,他们虽然从事的是油田上的脏、累、苦工种,但是却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职工保险或者是参加的职工保险险种不齐,处理好这部分人的职工保险问题也是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发展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发展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的对策

解决油田企业职工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就是发展职工保险事业,建立社会化的职工保险制度。社会化作为职工保险的一种本质属性,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有助于实现油田企业职工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可以提高被保险职工的保险水平,充分保障被保险职工的权益。一般而言,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1、职工保险对象全覆盖

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企业职工保险体系,实现油田企业职工保险的全覆盖,建立多层次、适合不同工种的职工保险,将应该参加职工保险的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从而实现职工保险的社会化全覆盖,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让油田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油田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职工保险范畴的社会化

职工保险包括不同工种的全部的油田劳动者,在保险项目上,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又分为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实现职工保险范畴的社会化,从而将职工保险改革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油田企业作为传统国企存在的一些职工保险弊端,让所有工种的职工同等享受保险待遇。同时,还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消除阻碍不同工种之间、油田企业和外部企业职工之间相互交流的制度障碍。

3、职工保险主体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通过实现油田企业职工保险资金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形成职工保险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机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油田企业职工退休高峰期来临的现实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职工享受各种保险待遇的稳定性,为职工享受保险待遇奠定基础。

4、职工保险服务的社会化

结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职工保险的现状,在实现保险对象、范畴、资金来源社会化的同时,还要实现保险服务的社会化,将职工保险与各种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让油田企业的职工在企业、社区、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从而提高油田职工的生活水平。

三、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职工保险的要求越来越高,油田企业作为传统的大型国企,在职工保险事业发展进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当前人口老龄化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和油田企业职工退休高峰期到来的双重压力下,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面临诸多问题,只有从职工保险的对象、范畴、主体、资金来源以及保险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实现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才能解决油田企业职工保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油田企业职工享受的保险服务水平,为油田企业的稳定生产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高喜,朱国忱.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风险控制的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钱酉山,金加友,胡奎.关于高等学校实行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1996年01期.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 问题 思考

1.什么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有国家强制实施的方式,并通过建立基金,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等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我国,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是国家与企业对劳动者出现意外伤害的一种生活保障,是一种社会福利。

2.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比较晚,存在这许多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两点,服务和供给不足,社会保险不及时发放,没有健全的制度,劳动者维护权益困难。不平等的分享,社会保险法的不完善,导致许多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福利。而不平等的分享,很大程度是由于供给的影响。下面笔者浅谈一下社会保险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偏差

①二十多年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遵循着从功能与权责的角度看待社会保险的观念。注重的是社会保险的社会功能,因而总是把侧重点放在政府的社会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上,对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的实现不够重视。因此这就形成了政府在社会保险问题上的主导地位,政府享有收取个人、企业参保的费用的权利。政府变成了权力的主体,而劳动者成了责任的主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缴费的被管理者,这种关系违背了当初立法者对社会保险的作用,是要求政务帮助解决劳动者在受到意外伤害时,给与的福利与帮助。违背了设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本意,导致了本末倒置,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与义务。2、对社会保险的服务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大家关注的都是社会保险的待遇,缴费水平等问题,但很少有人关注实施的问题,以及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速度,服务人员的态度,办事效率等。则很少有人关心。3、对于社会保险服务没有公平的理念。由于社会保险业发展的较晚,没有健全的制度,又因为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整个社会过度的效率取向,导致社会保险业,发展第一位,快速发展,提高效率,没有树立公平服务的理念,更没有将它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更使得我国维护社会公平主义和促进共享发展结果的价值取向与建立理念,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确立。另一方面,过度的效率取向,强调个人应履行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对等。忽视了弱势群体应享有的权利,也忽视了保险业公平理念的要求。

2.2管理体制不完善

保险体系中的建设责任虚设,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虚设,使得建设责任体制不完善。各险种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有限,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不完善。政府对自己的责任不清楚,更是履行不到位,不够重视,投入资金少,少作为不作为问题严重。对于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更是扶持不到位。投入不足。社会保险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网络,各地保险衔接不上,保险政策零碎缺乏权威性,对于社会保险的公平性很难保证。社会保险立法与政策制定滞后,对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政策调控体系也不完善,使得一些保险政策不能很好的实施。

2.3运行机制不完善

过程控制机制不完善、维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漏报、少报的现象。以及拖欠保费,和提前办理退休等现象还有很多社会保险部门不爱岗敬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其根本原因,法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和个人的权利难以实现或遭到损失,是避免不了的。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企业或个人维权的机制,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在遭遇不公平时,没有地方维权。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社会保险服务的盲目性,导致一些可以避免的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使得社会体系缺乏纠错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使得社会体系不能发展进步。

3.针对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偏差、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等建议。

3.1调整发展思路

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中心。不但提升外在,还要提升内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成一支高素质、高服务的社会保险人员。调整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对保险体系进行从上往下进行整合,消除相互分割作业的状态,提高运行的协调性和有效性,降低运营成本。加大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对保险体系进行关注,加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尽快的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还要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发达地区可以同步。

3.2创新管理机制

把政府责任虚设问题彻底解决,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险体系的立法进程,统一制定社会保新体系的法制责任,明确责任与义务,让社会保险体系有法可依。建立立法保障体制,应该改变以往模式,实行“先立法、后实践”。强化各级政府的行政意识。建立有效的法制化促进机制,完善政策的调控,可以给地方政府一些权利,鼓励政府实施一些有效的政策,可以给人们带来福利,切实的改善社会保险的制度,保证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保证在各地的实行。

3.3创新运行机制

篇6

一、新农保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化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但新农保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1.因为参保自愿的原则,出现低收入农民不参保、晚参保现象严重。2.资金缺口大,农民需要补助的金额大,地方政府财政出现危机。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差,保障水平较低农民的福利水平难提高。4.农保机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保部门的管理水平不高,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同时,现阶段新农保政策变动较大,宣传工作不尽到位,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不够,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社保资金的管理不科学透明,出现新农保的落实程度低等问题。

新农保涉及范围面广、涉及人数多,这也给基层部门造成了工作压力,行政成本也有上升的压力。在新农保进行的同时,商业寿险公司也在展开拳脚,建立起完善的业务服务网络。

二、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的优势

(一)商业保险在技术、资金、服务等有较大优势

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后能有效筹资统筹。商业保险在筹资方面无论在渠道、形式上都具有优势,在商业化的统一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新农保很容易通过统一保单和附加条款达到省级统筹层次。商业保险绕开在跨省和省内结转和对接以及处理流动人口的问题上的各种壁垒,高效办事。同时有商保的融入,可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实现资金增值,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商业保险在专业技术、风险控制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大大减少政府运行新农保的成本,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商保的融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资金的监管,从而避免资金出现挪用、贪污等问题。

(二)商业保险有效地补充保险需求

全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于保险需求不同。这样,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加上商业保险补充,从而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险体系,满足不同需求。

(三)商业保险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前进

商业保险公司投入社会保险市场,开发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产品,通过将一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入风险控制体系和投资产业,有效地调节了国家货币流动,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就业,也使国家社保水平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案例模式分析

以德阳模式为例,探讨商业保险和新农保共同发展情况。

德阳模式突出的地方在于政府将新农保项目通过招标大部分“外包”给保险公司,仅负责宏观的战略、政策制定和监督,具体的运营都交给保险公司打理,而保险公司充分利用自己在商业保险中的运作经验将项目高效率的完成,发挥了自己在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及管理、渠道建设、人员培训等专业和技术的优势。

(一)意义

“德阳模式”使政府服务成功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引入了竞争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解决了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力不足、财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险公司利用自己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优势,高效率地落实了这个项目,实现

转贴于

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

“德阳模式”较好地落实了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调控、监督和考核上,引入第三方服务承担事务性工作。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接受政府监管考核,政府为采购服务支付相应的费用。此外,整个新农保服务采用零现金运作,从制度体系上建立起防火墙,杜绝了资金风险。

“德阳模式”使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大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人口在本地就业的压力,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后备管理人才,该模式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促进了村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为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性养老保障功能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德阳模式从整体上看虽然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即由谁来对第三方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这关乎到政府部门持续甚至在更宽的领域引入第三方服务的依据;二是合作中各方的职责边界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三是从商保与社保融合的角度,保险公司高效完成项目所需的成本花费地方财政能否及时足额给付?向其他地区直接推广的可行性有多大?

篇7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随着医疗保险工作的推进,医院中医疗保险患者的数量得到大幅增加。因此,需要对医院的医疗保险展开相关的管理工作,对医院中医疗保险的管理组织进一步完善。

1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医疗保险患者对于医保政策知之甚少。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数对于现存的医疗保险政策了解较少,导致医保患者在就医的时候,对于费用报销的流程以及比例等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患者和医院之间就报销费用多少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医患矛盾突出。其次,医疗保险的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统一。一般来说,医疗保险主要分为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以及居民医疗保险[1]。由于医疗保险中的行政管理部门不一致,导致对其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利于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再次,医疗保险政策缺失。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对于医疗保险患者不能按时对于医保待遇进行享受。这样容易导致患者对医院以及医疗机构产生不理解情绪,从而加剧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另外,对于医院中很多特殊的患者,相关的管理机构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以及具体的操作细节,导致医院无法实行这些患者的报销程序,从而加剧患者的不理解。最后,存在费用超标与医疗纠纷双重风险。很多重急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由于其本身病情的危重,因此,在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状况[2]。另外,在治疗的时候,医院对于患者的诊治所产生的费用,很有可能超过患者的接受标准,从而出现费用超标的风险。上述问题都是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也容易导致医患矛盾的出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改进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2.1健全组织结构

之前,在我国很多综合医院中,都未设立有关医疗保险的单位部门,对于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之后,三级医院对于提供给患者医疗保险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在现今的三级医院中,大多设置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并且管理部门和医院其他职能部门之间是不产生联系的。这是医院根据市场的变化,所采取的相对应措施,也是使得医院具备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资格的必要条件。但是,就目前来看,对于医院中设置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还需要从制度上对其功能进行明确。并且,还需要对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医院其他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医院中设置的医疗保险部门能够真正发挥其职能优势,促进医保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2.2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医院开展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和医院中开展的其他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医疗保险工作与现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医保政策是紧密相关连的,且还涉及到了医院对患者实施的各项医疗行为。另外,社会在不断发展,因此,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让从事医疗保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熟悉医保的各项政策,且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各项政策进行严格、准确执行[3]。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对于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医院-患者关系,从而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定点医疗保险医院还应该具备相当的诚信观念,对于医保患者的知情权进行满足诠释,详细解释产生的每项费用的来源,避免出现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

2.3对于医疗服务行为逐步进行规范

医疗行为服务有其服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医治疗成本。一般来说,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做到:严格遵守对症下药的原则,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在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需要注意结合医院特点,对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可在医院中建立医疗保险的监督跟踪制度,对于患者的信息及时反馈,增强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政策意识以及规范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保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医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内容。医疗保险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医疗保险工作的质量如何产生影响,因此,在推进医院的医疗保险工作中,需要完善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对于医疗保险的管理是保证其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而,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从而推进医院的医保的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卢登玲.浅析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4,28(21):198.

[2]李中凯,姚晓叶,潘雯,等.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17(02):93-95.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 经办服务体系 现状 问题 改革策略

一、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现状概述

社会保险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民生的推动器,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虽经我国政府和国内学者的多方面推动,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体系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现象服务体系实际提供服务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于社会保险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此环境中我们不能仅注重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而忽视了对社会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因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是社会保险的经办主体,其体系建设关乎社会保险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人均服务工作负荷较大,服务环境复杂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所以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人均服务负荷较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口基数大造成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复杂性提升,对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随之提升,而目前我国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人员编制考核还不慎完善,导致经办服务人员组成驳杂不一,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保险的设置初衷的实现,不利于稳定民生。

2.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在整体上来看服务能力可以达到预期要求,但是实际却不然,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地区经办服务群体的需求考虑不科学,导致部分地区服务人员配置较少,但是工作负荷较高,严重影响到社会保险的服务质量,而部分地区的服务人员配置较多,但是工作量却没有达到预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社会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地区的服务机构的精细化设置应以地区经济发展、受服务人口密集度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但是实际工作中经办服务机构的设置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科学配置,对于精细化服务网点的科学设置更是少之又少。

3.信息化建设不足

对于社会保险的信息化沟通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岗位管理人员的老生常谈,各个险种之间的数据交流较为困难,导致相关从业人员为获取其他险种信息需要通过人力查询和电话确认等方式进行核实,增加经办服务的工作量,这种社会保险经办模式在我国大多地区都实际存在,必须得到重视,并进行有效整合。另外前文提及,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负荷较高,在计算机环境下,我们有条件利用我国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开辟网络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但是实际工作却较难实施,一方面是社会保险相关数据安全性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在社会保险网上经办服务的财政投入较低。

4.经办服务人员编制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人员编制存在严重的超编现象,其中包含公务员岗位、事业编制和社会公益岗位等等,但是实际服务质量和效率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人员编制集中在管理层,基层岗位经办人员较少,伴随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行,基层业务量加大,导致基层服务人员负荷加重,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聘用合同制和临时服务人员进行服务,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据调查在2012年我国经办服务编制中,只有3%的服务人员拥有高级职称,50%以上的人员不具备本科学历,虽然在近几年通过各种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报考学历限制得到有效缓解,但是经办人员的资质较低的问题还是实际存在的,不仅影响到社会保险服务的质量,甚至会拉低我国受服务群体对我国政府工作的社会评价。

三、完善我国经办服务体系的策略

1.明确经办机构职能

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机构是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的主体,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力表现形式,对于经办机构的行政权力与服务义务应制度化确认,并对相关职能进行精细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仅要贯彻国家政策、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还要在向社会提供保险服务的角度增强投入,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度,通过明确责任的形式强化社会保险服务能力,提升我国政府服务质量,增强我国人民幸福度。

2.梳理经办服务体系

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体系要梳理好相关服务机构各级权限,明确各机构的服务范围,落实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首先,要将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深入到街道和乡镇,严肃级别分工,采用逐级负责制直接管理,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享受。其次是整合险种服务程序,最大化利用服务资源,对相同险种的服务程序进行简化,将同一险种的申报、缴费等服务进行岗位集中,简化服务流程。对不同群体的相同险种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对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等养老保险的整合应努力推进,整合到同一机构进行管理不仅做到保险服务集中化,还可以有效节约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第三是严肃垂直管理,在当前环境下,部分省市难以达到垂直管理的客观条件要求,但是必须着手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基金管理等业务的垂直管理,权限要收到省级,通过省级垂直分配调度,保障社会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

3.改革经办服务模式

个人认为我国现在的计算机水平普及较为完善,在国家社会保险领域应更充分的予以利用,积极开发社会保险服务领域相关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社会保险服务的网点和机构设置相互链接的保险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保障社会经办服务的效率,设置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信息化管理的部门权限和岗位责任,保障保险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质量。其次是选择性利用网络环境,将部分可以依靠网络进行的社会保险服务开发网上办事系统,减少网点和机构中相关服务柜台数量,开辟网络社会保险的新体系。高度利用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简化办事流程,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效率、质量,还可以方便我国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监督,提升社会保险在公众心中的认可程度。

4.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除了专业化的推进,还要向全面化和基础化进行推进,我国社会保险在近十余年中较为关注的上层设施的建设,对于资金的管控与分配掌握较完善,但是基层建设却不慎合理,部分社会保险的受益群体享受社会保险服务较为困难,信息不流畅和审批过于复杂造成社会保险服务质量在部分地区较低。个人认为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优化还要在基层建设中加大资本投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状态,综合考虑服务群体数量和城乡居民人数等多方面因素,精细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点的设置,区分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层次分布情况,适当调整网络与柜台服务的资本投入平衡,做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深入化。另外,对于基层经办服务体系的经费问题要予以重视,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态,建立基层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经费管理机制,合理分配经办服务经费,保障基层服务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玉军.信息化条件下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问题探究[C].2016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

[2]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J].中国人口科学,2013,(06).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问题 对策

1、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核心,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与信用社形成了两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邮政储蓄只发放小额贷款,伴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导致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而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2、现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构成“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但这三家由于经营目标、服务对象以及规模实力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社会化金融服务缺位,信贷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是开展存、贷、汇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及贷款的期限、利率、额度等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资金的基本需求。

2.2、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力度小,发挥作用难

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会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承受较高风险。

2.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目前,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这些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造成当今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每年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流出的资金总是农村地区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近年来,大量的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且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是资金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致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阻碍。

2.4、农村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农村的另一制约因素是农村金融环境不佳。金融环境的好坏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农民的经济水平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的来说,农民的金融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且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及盈利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信用环境整体出现不完善现象。

3、农村金融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融资方式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机构合作为主导,商业金融及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为建设有效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基层网点布局。通过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努力弥补农村金融机构和资金的不足的问题,彻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加速农业保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要想使我国农村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对我国农村农业保险的发展。这就要求:要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试着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用积极试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全面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及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3、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为阻止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正确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主要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利用财政资金来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措施,来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形式;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邮政储蓄把资金参股到农村银行,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

3.4、积极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工作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重点之一就是完善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及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能够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者担保公司,继而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权利质押、农作物收益权,同时也要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参考文献:

[1]丁宁,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13

[2]于磊,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2013

[3]李敏,浅析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3

[4]龙云飞,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社会民生,2013

[5]朱宏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三农金融,2013

[6]范艳丽,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学苑,2012

[7]翟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经济天地,2012

[8]刘寒冰,浅析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经济纵横,2011

[9]徐绍荣,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论坛,2011

[10]仲娟青,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11

篇10

【关键词】私家车 保险 发展模式

近年来,宁波经济一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财富的快速积累,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经济发展由“衣食”拉动向“住行”拉动转变。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为宁波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家用轿车开始越来越快速地进入家庭,必然推动私家车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概况

(一)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车辆增速情况

2011年9月,宁波汽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跨入“百万车城”的行列。时至2012年,据宁波市车管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宁波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85.54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达123.83万辆,仅私家车就有89.52万辆。也就是说,仅一年多的时间,宁波的汽车就猛增了23万多辆,增幅16.32%,其中65%新增车辆是私家车。仅宁波市六区,目前已有汽车66.59万辆。2012年宁波市区私家车猛增15万辆,同比增长20.20%。据统计,目前宁波市私家车拥有量达到每10人拥有1辆,每10户家庭拥有2.5辆。

(二)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的经营情况

1.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的整体规模

目前宁波财产保险市场共有27家中资保险公司经营私家车保险业务,主要包括人保财险、太保、平安、大众、天安、中华联合及人寿财等公司。2012年宁波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3.61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62.30亿元,占74.51%。截止至2012年12月份,宁波市私家车承保数量89.52万辆,比2011年增长14.83%;承保金额6502.35亿元,保费收入38.60亿元,比2011年增长14.95%,占全市机动车保险总保费的61.96%;车均保费约4000元;赔案件数52.23万件,比2011年增长36.43%,占车险总案件数的72.13%;赔款金额21.73亿元,比2011年增长42.77%,占全市机动车保险总赔款的58.30%;案均赔款约4200元;私家车业务简单赔付率56.30%,比2011年上升10.08个百分点。

2.2012年宁波市私家车保险业务的销售模式

自2007年平安公司获得首张电销牌照以来,车险电销以成本低、收益好、管控强等特性,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电话车险销售服务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中资产险公司,也早已成为宁波地区私家车保险业务销售的主要渠道。以宁波地区人保财险公司为例,2012年通过电话车险购买保险的私家数量多达13.45万辆,保费收入达5.52亿元,占了公司整个私家车保费的54.76%。

车商渠道保险销售的兼业模式是私家车特别是新车保险业务的一个主要销售模式。保险公司通过与宁波地区的车商合作,由车商作为机构销售私家车保险产品。以宁波地区人保财险公司为例,2012年在宁波老三区范围内,车商模式的私家车保险业务承保数量达5.08万辆,保费达2.73亿元,占了公司私家车保费的27.08%。

除此之外,私家车车主还可以通过传统直销、柜台上门、银行、汽车修理厂兼业、个人、专业以及网络销售等模式购买私家车保险产品。

二、宁波市私家车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宁波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财产保险市场,机动车辆保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汽车保险市场中,由于私家车保险业务数量众多、保费丰厚、效益可观且销售渠道众多,使之成为汽车保险市场的“香饽饽”,成为众多财产保险公司抢占的主要目标市场。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保险市场的抢夺战也将是愈演愈烈,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

(一)目前私家车保险业务的竞争仍处于以“价格战”为主的低水平竞争阶段

无论是私家车车主还是保险公司,对于车险价格都保持高度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始终围绕“价格”做文章,各种“拼价”方式层出不穷,行业自律虽已执行多年且效果显著,但是各种暗地的恶性降费、贴费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价格大战,不仅降低了保费充足率,增加了私家车保险的销售成本,而且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也使部分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忽略或丧失了提升保险理赔服务与其他相关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能力。

(二)对私家车保险业务销售渠道管理欠缺力度,交易成本不断增加

私家车业务,特别是新车业务,约半数以上保费来源于车商兼业机构。车商渠道销售保险这一销售模式在初期对于挖掘汽车保险市场潜力、满足保险消费者服务需求、促进保险业与汽车销售行业深化合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车行和人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客户资源,部分车行和人“拥客自重”,向保险公司索要较高的手续费或佣金。除了以高额手续费进行同业竞争外,保险公司也常常束手无策。二是车商兼业机构业务管理不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诚信观念缺失,存在较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三)私家车电(网)销业务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瓶颈制约

一方面,由于电(网)销与传统渠道销售的车险价格存在15%的“剪刀差”,给传统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长期而言,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网)销车险只为私家车车主提供了一个新的购买渠道,它的理赔、服务依然依赖整个保险公司的服务保障体系。电(网)销渠道单一的价格优势,是难以支撑保费实现长期快速增长。此外,车险电(网)销市场是新建立的车险市场,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譬如成本逐步走高;车均保费低,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车辆多以旧车和传统渠道业务为主,业务增速存在泡沫;变相贴费、宣传内容不实、存在消费陷阱以电话扰民等等。

(四)私家车保险创新意识不强,竞争领域集中化

一方面,虽然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但在整个私家车保险市场主要还是承保较为传统领域的车险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各家公司私家车保险产品条款的存有差异,容易存在消费误区,并影响车险的业务结构。统一条款、细化责任也已成为私家车保险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私家车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与举措

(一)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该继续完善私家车保险领域的相关制度,积极促进私家车保险领域的合法合规化进程

1.对于电(网)销业务的监管。一是按照“同质同价”的原则,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对电(网)销产品的价格监管,允许各公司根据电(网)销业务将承保质量、保费充足率等因素作为车险费率调节因子,自主定价,使之与传统渠道、兼业渠道的私家车保费业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是严格落实现有各项电销法规制度,尤其是对客户信息来源的合法性、电销业务真实性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三是加强对扰民问题的监管,重点规范“呼出”业务,对于投诉中反映的扰民、误导问题,尝试实施公司举证责任倒置,强化公司的管控责任。2013年1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市场秩序禁止电话营销扰民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电话扰民投诉情况作为电销业务监管的重要指标,对多次查证属实的电销扰民投诉,将责令停止对新客户的呼出业务。

2.对于以车商渠道业务为代表的兼业业务的监管。首先,要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车商兼业机构加大查处清理力度,同时强化保险公司管理责任,提高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守法合规意识。其次,要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对车商专业中介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前期保监会起草了《关于支持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设立专业机构从事汽车保险(经纪)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建议尽快修订完善后正式公布,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兼业专业化改制指导意见。最后,要限制并探讨逐步取消车商兼业,为车商专业化改革扫清障碍。鉴于兼业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应当提高车商渠道模式的专业性要求,限制并逐步取消现存的车商兼业模式。2012年以来,保监会暂停金融机构以外兼业机构设立的许可,这一举措无疑也是为车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二)各家保险公司应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私家车保险市场

1.在私家车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和客户保险服务意识逐步增强的外部环境下,传统的“价格+手续费”的竞争方式已经无法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竞争已经升级为“品牌+价格+手续费+渠道+服务+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竞争,提高行业内私家车保险服务的整体素质,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根据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对车险客户消费者调查显示,车险作为一个持续服务性产品,客户对服务质量的关注始终高于对价格的关注,无论选择渠道还是选择保险公司,理赔服务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对于车险的需求不仅仅是车险价格便宜,得到保障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基于客户价值链环节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买保险到体验保险风险保障服务。国内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和尝试国外保险公司的方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消费者对于家庭用车、家庭财产和人身等风险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专业安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

2.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续稳定巩固车商业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车商建立共同的服务平台,依托互补的服务资源,推动客户主动选择在保险公司投保,提升新车业务续保率。组建保险服务顾问队伍,优化客户服务界面,逐步建立客户价值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厂商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响应效率,密切合作关系,积极扩展业务合作范围。统一车商业务的手续费标准,实现过程化管理,充分合理利用送修资源,达到保险公司与车商双赢的经营效果。

3.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关系,深度介入汽车金融领域,积极拓展汽车金融保险市场。制定实施汽车金融保险战略规划,开发完善汽车金融保险产品,与车险产品紧密融合,从简单满足客户车险需求逐步转向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终身用车解决方案”,延长保险续航能力,提升保险服务价值链,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4.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完善电(网)销业务发展方式,实现电(网)销产品从目前单一车险销售为主的业务经营模式,向多险种产品组合营销的联合推动模式转变。当前,电(网)销已成为80、90后年轻消费群体购买车险的主要渠道,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细分客户消费类型,不仅要在车险产品中体现差异化产品组合,如险种组合、保险金额、配套服务等方面,而且还要注重对个人或家庭其他潜在保险需求挖掘,实现家财险、意外健康险等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电网(销)保险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恶性竞争

保险行业是一种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福利。但是受本身性质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不良竞争现象,使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很多保险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投保项目过于单一,保险市场混乱。为了具体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分析了保险市场的现状如下:

1.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1保险市场恶性竞争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公司介入保险行业,使保险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保住业绩,采取下调费率,虚夸承保责任等手段,一些公司靠降低价格甚至做赔本生意来招揽顾客。这些手段破坏了保险市场的公平原则,使保险市场混乱。恶性竞争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最大弊端,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甚至导致公司破产或者被收购。当然,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我国保险行业的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面对一些违反市场规则的公司或个人,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处理而是纵容,导致保险市场越来越混乱。

1.2服务意识差,鲜有新的保险产品出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险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范围已经基本定格。因此许多公司也不再关注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发,细数目前市场上的保险项目,基本上大同小异,保险品种单一,很多保险项目空泛没有针对性,条款的设计也存在漏洞,不能满足投保人的需求。保险公司将承保项目集中在几个大项上,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公司改善的不是服务态度而是价格,促使了保险市场的混乱。

1.3管理层对市场管理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较弱

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问题就在监管不严上,具体表现为财务管理上,单据不真实导致其使用混乱,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很多公司领导为了完成指标,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做假账,内部监管制度不严,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及时的处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风险问题。保险公司虽然在初期业务量增加,但是从长远看,管理制度的缺失必定会导致财务风险严重,使公司业绩下降甚至会导致破产。

1.4中介公司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混乱

一些公司为了避免向保监局部门办理登记审批手续,设置机构。很多机构存在越权现象,保险公司并不重视对公司的管理,只是通过公司来躲避审核,这样就会导致公司服务质量极差,办事效率极低。机构在人员招聘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很多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没有保险从业经验。对保险公估的宣传也比较少,导致大部分人对保险公估不了解,公司本身也不重视保险公估的作用,公估制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能发挥其作用。

2.完善我国保险管理制度的办法

保险市场的混乱很多是由于保险管理制度不严造成的,在我国的保险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法律制度缺失,信息系统不完善,监管力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明确保险监管目标:为了促进保险市场稳定,首先要明确保险监管目标。控制保险市场上的不良竞争,制定统一的投保费率和投保价格。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则的公司进行处罚或取缔。树立统一的保险风险评估制度,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管,促进保险市场稳定和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要不断的更新我国保险监管理念:为了确保保险市场的公平,要将相关法律法规透明化。在法律的严格监督下进行市场运作,调整保险公司的运行结构,加大法律监管的力度,避免公司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控,预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的保险业能够稳步向前发展。更新监管理念还要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坚持以诚信作为企业的基本准则,加大公司保险宣传的力度,重拾公众对保险的信心。

(3)改变现有的保险监管手段,改变保险监管方式:要实现保险市场的稳定,要以法律监管手段为主,同时利用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保险法,改变现有的保险法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保险管理要向世界看齐,同时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保险监管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保险市场的入行门槛,将保险业与银行,证券等紧密结合。使我国的保险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保险市场大环境的稳定。

3.总结

保险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它能够为民众提供方便以及医疗,人身伤害等方面的保证,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要确保保险市场的稳定,就要改变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加大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手段,明确管理目标。同时市场经济状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封闭,而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制度,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老年医疗;医疗保险;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指国家或者地区为了解决居民的防病、治病问题而按照保险的原则筹集、分配、应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是当前世界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对于减轻人们的看病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部法律制度的颁布,对于减轻我国人民的看病负担,促进城镇居民的共同富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医疗表现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人们仍旧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医疗的需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用数据采用2010年“全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数据中包括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469为年龄在58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被问及:“您上年用于医疗卫生的总费用大约是多少元”中,除去5名特别高和5名特别低的数据后被采访的15459例数据的平均值为4238.96元。其余问题和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体制的方法

1.2.1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立法,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法律依据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要想实现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并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政府就必须要不断地对相关的医疗保险法规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决策,以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并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广大的企业和医疗保险建立的相关单位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以规范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医疗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老年人医疗保险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1.2.2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卫生体制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体系等,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医疗卫生体制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实现医疗保险体系的完整建立,就必须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导致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对医疗保险建立的促进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的建立也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医疗服务中的公平性不断下降、政府对于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断下降,导致贫困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由于没有钱看病,而不得不选择负债看病,或者是放弃治疗,从而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这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首先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资,以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从而实现对其真正的优惠对待。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保证公平、公正,以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公平心理,尽量的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

1.2.3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都是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医疗卫生制度和药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老年人医疗保险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两个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分步骤处理,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体制的监管,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于出现违法现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更好的体现医疗改革的公平性。此外,政府还要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关的形成管理部门应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维持医疗卫生市场的秩序,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和资源重置的现象。

2结果

目前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和保险额度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需要,今后相关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险继续进行完善。

3讨论

当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由此导致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尤其是老年人看病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对于出现重大疾病的患者,其家庭需要承受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制约。针对此种情况,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开始建立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此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医疗保险体系建立的滞后性,导致此体系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立医疗保险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公平性,是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同时还可以对由于道德危险所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保证医疗卫生改革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做贡献,最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综合当前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医疗保险参保人因素和医疗卫生机构因素之外,医疗保险服务机构也是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一个因素。当前出现的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医疗保险服务机构方面的影响,从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过重的看重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服务监督工作,所以实际的工作中,医疗服务监督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医疗保险费用问题。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中有很多子因素,例如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疾病治疗使用的药物、患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就诊治疗中所花费的医疗费用。

二、解决影响医疗保险费用因素的途径

从当前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医疗保险费用受到的影响还有很多种,这些影响因素会对医疗保险费用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的问题,也有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问题等,因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出现了这些问题,进而对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着影响,同时也影响医疗保险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有效运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作用,虽然国家针对医疗保险费用实施了控制措施,但是依然存在医疗保险费用问题,例如中国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不利用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用相关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均影响着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控制。当前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了将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因素消除,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治疗和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加强监督指导。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为了有效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需要将其影响因素消除或者是改善,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将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为了有效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还需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促进医疗卫生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的现象改善。第二,加强药品监管。医药费用是医疗保险费用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医药费用的高低,对医疗保险费用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药品的监管,有效的控制药品的使用,将药品的不必要流通途径切断。政府需要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制度加强监管,合理的进行药品价格的调控,控制药品的价格,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在给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合理用药,让患者少花钱将病看好,控制患者的医药费用。第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险费用结算体系。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医疗卫生水平等不断的提高,为此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部分的相关制度和体系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在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费用结算体系,为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保障,促进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工作的简化,提高结算效率以及简化医疗保险费用。第四,完善管理制度。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保险费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制约着医疗保险费用有效管理和控制,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相关部分加强管理,针对医疗保险费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加强惩处,规范就诊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间等,有效的控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诊治疗环境,并将医疗保险费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骗保行为找出,给予严厉处罚,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宗旨是为患者服务,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并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医疗保险费用。

三、结语

篇14

关键词:保险中介;问题;转型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保险中介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来说,在保险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我国保险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既面临着种种机遇,也迎接了种种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保险中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才能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健康、有序进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保险中介发展现状

(一)市场广阔,秩序混乱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保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保险中介市场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并在外延展示出强大的展伸力,另外,由于在我国内部的保险中介发展过程中,存在成本低、收益大的特点,在一定期限里可以达到很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对于一些保险投资者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吸引力,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2010年我国工业部门的平均利润是18%,但保险中介的平均利润是49%,在如此巨大的商业利润的驱使下,往往会使一些保险中介机构和企业盲目竞争,在保险市场中哄抬物价、欺骗顾客,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在伤害顾客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健康的保险经营活动的形成。

(二)结构失调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首个个人人在友帮公司得到引进和推广以来,它便逐渐取代了专业的人,同兼业的人共同在保险中介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份量,类似这种不平衡的结构方式对于解决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的回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限制了保险中介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另外,保险经济人的发展也不完善,由于保险经济人是为客户所服务的,用来解决客户办理业务和理赔时存在的问题,并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因此,它是站在一个公平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对保险业务和保险对象进行评估的机构,但从目前来看,仍只有区区几个企业设立了专业的保险公估人机构和部门,其它一些保险机构甚至根本没有保险公估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客户的合法保险利益的维护,阻碍了我国保险中介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的完善。

(三)缺乏健全的保险中介制度,监督管理不善

保险事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惊人,尤其自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中介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目前阶段来看,我国保险中介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仍不够成熟,这就主要体现在制度和管理方面,由于保险中介事业缺乏完善的市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这就使一些保险中介的发展很难得到有力的保证,另外,由于保险中介在实践活动中出现超前发展的状况,这就导致保险制度与实际的经营活动不符,为很多不法分子的违规操作创造了条件,使实际的保险经营活动存在安全风险。

二、如何促进我国保险中介事业的升级转型

(一)实现产销分离

现如今的保险中介业中往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其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多为粗放型,利润率不高,这就导致保险中介市场的秩序混乱,往往一些好的中介企业和中介机构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一些保险公司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企业的业务扩展上,却没有看到自身发展运营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就使得资金和服务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不利于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在保险事业中的作用。另外,多数保险中介企业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沦为保险公司的复制者,因此,在实际的运营中,保险中介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市场建立密切的联系,发挥自己中介企业的作用,打造高质量服务、低业务费用、拥有广阔展业面的机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保险机构的健康发展,提高保险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保险中介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对市场的供求情况做出具体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产品的发展动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活性,积极调整和改进营销方法,发挥广大营销员的积极作用,促进保险中介的产业升级转型。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中介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是保险中介企业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因此,要积极进行保险中介行为有关法律法规的设定,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要给予严惩,这样才能促使保险中介的各项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另外,也要使保险中介机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这样才能使保险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秉承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为顾客和企业创造合作的平台,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保险中介的业务更加规范化、职业化,在赢得企业和顾客的信任的同时,也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样才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保险中介市场。

(三)调整保险中介的内部结构

根据上文所述,个人机构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后会淡化专业的机构和兼业的机构,因此,只有提高门槛,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业务服务,才能扩大保险中介服务的范围,但从目前来看,很多保险中介机构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居多,很少有超过五千万元注册资金的企业,这种入门低的现象往往导致很多保险中介机构的后续服务不够,资金实力薄弱,因此,为了发展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机构,就必须进行内部的结构调整,提高入门的门槛,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大对资金的投入,扩大资金的来源,把主要资本运用到核心产业当中去,实现规模化和资源化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优胜劣汰,使保险中介企业朝着集团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险中介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黄金阶段,但是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更应加强保险中介企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实行产销分离,促进保险中介的良性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高舜嘉,张林涛.中资保险中介发展现状及其SWOT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24(5).

[2]崔惠贤.刍议我国保险中介的制度安排与创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6,26(3).

[3]任曙明,原毅军,兆文军.保险中介制度的优势与中国保险中介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