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

石油进出口贸易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石油进出口贸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石油进出口贸易

篇1

【关键词】石油进出口贸易;问题

石油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石油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意义重大。

一、中国石油进出口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从2005年起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40%,进入“不安全期”,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进入“危机期”,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石油对外依存度度的增加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进口集中度高,渠道单一。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的进口原油约45%来自中东,32.5%来自非洲,3.5%来自亚太。加上中东、非洲地区是目前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直接对石油进口产生负面影响。从我国石油运输通道看,目前90%进口的石油需要外轮公司从海上船运,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不仅如此,从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石油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3)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从我国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实力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27亿吨,我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当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时,我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加脆弱。(4)中国缺失石油定价权。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推出原油期货的条件也还不成熟。尽管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是进口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能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这说明我国在石油进口上缺乏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

二、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中国石油行业不成熟。我国石油行业还处在加工生产的低级阶段,不提高生产技术与设备依然能够盈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大量的石油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加大了我国国内市场石油资源紧张的局面。从我国目前理论认识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制约石油增产的地方,急需要突破。我国石油勘探开况复杂,石油分布不均,勘探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2)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中国石油的进出口状况与国际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局部的战争与矛盾不断,尤其是产油区中东,频繁的战乱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证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与原油市场的密切关联;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再次证明,国际原油市场对金融市场波动非常敏感,金融市场波动甚至可以在短期内主导国际油价走势。国际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石油贸易状况。(3)中国石油风险应急措施不健全。201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2.39亿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约17.5%;2011年上半年油价超过100美元/桶,2011年7月份中国石油库存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原油库存(不含储备库存)环比增加3.3%。据国家物储局称,我国石油储备量勉强能支撑30天,与美国60天、日本169天等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量相比,还不到他们的一半。这表明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亟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三、改善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对策

(1)完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内应该重点理顺国内国际价格水平,使进口油价水平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但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2)采取措施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一方面,提高国内石油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国内企业对石油资源进行合理性消费,利用石油资源税率的调节,节油技术的创新以及新能源的开发,适度替代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3)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爱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J].知识经济.2007(12)

篇2

关键词:中巴贸易;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6-03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巴两国同是二十国集团、发展中五国和“金砖国家”的成员,近年来,中巴两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两国的经贸往来会日益密切。因此,关注与推进中巴两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采用SITCRev.3商品分类法,并使用整理分析之后的2000―2010年各大类的产品贸易数据。文中使用SITCRev.3商品分类法:0类为食品及活动物;1类为饮料及烟酒;2类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为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为杂项制品;9类为未分类商品。

一、巴西对外贸易发展优势分析

表1为2000年―2010年巴西进出口贸易的TC指数,通过分析可以得出:(1)第3、5类产品的TC指数一直为负数,表明产品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第7类产品除2004年和2005年TC指数为正数,其余均小于零,并且呈下降趋势;第8类产品TC指数呈递减趋势,从2006年起TC指数小于零。表明巴西在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中第7、8类产品的比较劣势逐渐扩大。(2)2000年―2010年巴西第0、1、2和4类贸易TC指数均大于零,并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巴西在这些初级产品上的贸易竞争优势逐渐加强。第6类产品的TC指数虽然一直为正数,但是呈下降趋势,表明巴西在这类产品的优势下降。表12000年―2010年巴西进出口商品的TC指数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通过计算2000年―2010年巴西进出口商品的MI指数可见:(1)2000年―2010年,巴西在第3、5、7类产品的MI指数均为负数,第8类产品的MI指数呈递减趋势,从2002年开始,一直小于零,也就是说巴西在这些产品的出口份额要小于进口份额,在出口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2)第0、2类产品MI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且均为正值,这两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巴西第6类商品的MI指数逐渐降低,2010年降为负值,巴西在该类商品的贸易由优势变为劣势。

如表3所示:(1)巴西在第0、1、2、4类产品的贸易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第2类原材料贸易有极强的优势,平均RCA指数大于5。第4类产品RCA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该类产品的优势逐渐下降。(2)第3、5、7、8类产品RCA指数均小于1,巴西在这些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低。(3)第6类产品的RCA指数由2000年的1.47下降为2010年的0.9,巴西在该类产品由优势转为劣势。

通过TC指数、MI指数以及RCA指数分析,不难发现,巴西在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制成品方面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进出口贸易的TC指数可以得出:(1)第2、3、4、5类产品的TC指数一直小于零,出口额均小于进口额,中国在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弱;第1类产品TC指数呈下降趋势,2007年开始为负值,表明中国在食品等轻工业产品的优势逐渐降低。(2)中国在第0、6、7、8类产品的优势比较明显,第6类产品的TC指数逐渐增大,这些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由表5可见:(1)2000年―2010年,中国在第2、3、4、5类产品的MI指数均为负数,且数值均波动不大,我国在这些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进口份额,在出口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2)第0类和第8类产品MI指数均为正值,这两类商品具有较为稳定的比较优势。(3)中国第6类商品的MI指数从2003年开始为正值,此后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

如表6所示:(1)中国在第2、4、7类产品的贸易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在第2类原材料贸易中,RCA指数逐渐上升。第4类产品RCA指数呈现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一直保持在1.25之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中国在第0、1、3、4、8、9类产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除第9类外,均为初级产品,我国在这些产品方面不具有优势。(3)第5类产品的RCA指数由2000年的1.47下降为2010年的0.93,表明化学相关产品贸易的优势在逐步降低。

可见,中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制成品方面,初级产品出口优势开始转弱,这种趋势变化既体现了中国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加快贸易发展模式以及优化出口结构的体现。

三、中巴双边贸易发展的评价分析

中巴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关系得到良好发展。1974年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仅为0.1742亿美元。2000年双边贸易总额高达28.45亿美元,是1974年的163倍。2001年中国加入WTO,迎来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纪元,双边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为79.86美元。中巴双边贸易高速增长,其中2007年和2008年双边贸易增长较为明显。2007年中巴贸易总额为486.71亿美元,中国进口183.42亿美元,出口113.98亿美元。2008年贸易总额为486.71亿美元,是2003年贸易总额的六倍。2010年中巴双边贸易实现历史新高,总额高达625.6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近八倍。其中,中国进口额为380.99亿美元,出口额为244.61亿美元。所以说中国是巴西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是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贸易收支方面,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2007年后逆差额不断扩大,2009年逆差额高达141.62亿美元,是2000年逆差额的14倍。但这并不影响中巴今后的贸易往来,并且会随着中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扩大贸易规模,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2000年―2010中巴双边贸易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38.6%。从中巴贸易结合度角度来看,如表7所示:(1)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对巴西的贸易结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中巴贸易结合度仅为0.56,2010年,TCD指数高达1.25,变化率为2000年的124.9%。并且2007年之后中国对巴西TCD指数一直大于1,表明中国对巴西贸易的往来日益紧密。(2)2000年到2003年巴西对中国的TCD指数不断提高。2003年TCD指数突破1,2004年到2007年TCD指数有所下降且一直低于1,而到2008年之后,TCD指数又大于1,表明中巴两国贸易依存程度逐渐加强。到2010年巴西对中国的TCD指数为1.62,变化幅度为2000年的193.65%。(3)中国对巴西的TCD指数平均为0.896,巴西对中国的TCD指数平均为1.039,表明巴西对中国贸易的依存程度高于中国对巴西贸易的依存程度,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实力好于巴西。但随着巴西经济发展劲头的增强,中巴两国贸易关系会逐渐加深。

表8所示:(1)在此期间中巴两国在世界市场出口产品相似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两国贸易竞争激烈程度降低互补性提高。主要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因此与巴西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程度降低。(2)2006年以后的下降较为明显,相似度指数从56.24下降到41.8。两国贸易在世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降低,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体现两国贸易互补性增强。

表9反映了两国贸易的互补程度以及中巴两国贸易的优势和劣势:(1)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矿物燃料、剂类、化工及相关制品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以及第8类产品即机器制品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指数均大于1。其中巴西从中国进口矿物燃料的RCA指数并不高,表明巴西的比较劣势并不明显,其贸易互补性指数仅为0.71。而两国在第5类产品、第7类产品以及第8类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较强,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2)2008年到2010年,中国在第6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加强,出口RCA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第3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2009年和2010年中国出口第3类产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3)在中巴贸易中,中国在初级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降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一直保持比较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有所提高。(4)近年来中国与巴西在第5类、第6类、第7类以及第8类的产品有较好的互补性。

如表10所示:(1)中巴在第3类、第5类以及第6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中下降,2010年 指数均下降到0.5以下。这些产品主要包括矿物燃料、油类,化学成品及相关产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类,表明两国在这些产业方面的贸易互补性加强。(2)2000年,中巴两国有四大类贸易 指数大于0.5,2005年有三大类产品大于0.5,而2010年仅有一类产品 指数大于0.5,两国产业间贸易明显扩大,分工越来越明显,互补性增强,竞争性降低。

四、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规模近几年发展迅速,两国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其中巴西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超过了中国对巴西的依存程度。(2)从两国贸易比较优势来看,中巴两国贸易的竞争性逐渐降低,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中国制造业较发达,科技水平高于巴西,在工业制成品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巴西资源丰富,在初级产品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中国也越来越需要国外市场的资源供应,中国从巴西进口的资源主要有大豆、石油和铁矿石,约占巴西对中国出口产品的65%。因此,两国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在国际上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扩大彼此间的贸易潜力巨大,为进一步促进中巴两国的开放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巴西一直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后的中巴贸易往来将借助于同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一平台,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和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商机,中巴两国的贸易发展水平会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利军.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1.

[2]张玉娥,贲永青.中巴经济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J].商场现代化,2011,3.

[3]陈楠,伊西科.中国―巴西――贯穿发展世界的轴心[J].商务周刊,2009,14.

篇3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104-02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张钰洁(1987-),女,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国际商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主要进行《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510095)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职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以国际贸易合同为主线,阐述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程序,介绍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具有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在之前的学习中主要以中考为目标进行基础学科学习,缺乏经济类学科知识的基础,并且大部分学生是普通高中的落榜者,故有些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害怕恐惧心理。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整个国际商务类课程的核心,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好坏,所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愿意学并有所收获,这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笔者认为,把生活实例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经济贸易知识就在身边的意识,并运用以疑导学法,通过以疑导学,以疑促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以致用,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该课程中的其中一堂课“商品的包装”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明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业务问题的能力,并能参加行业规定的相关技能证书的考试”的教学目标。首先每一位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均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课前认真专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需要掌握,培养哪些能力和养成哪些职业素质,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知识目标、技能提高的能力目标和素质养成的情感目标。

二、适当加工教材,优化课前导入

本专业该课程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职商务类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该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如果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当地的经济环境、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的现状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适当地加工处理教材,使知识更加贴合当地经济状况和学生接受的层次。可通过改变概念性的知识学习,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插入视频、生活素材和具体案例,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理解和接受,贯彻知识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在“商品的包装”这节课中,笔者首先对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在琳琅满目的商场里,有哪些因素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教师请学生主动回答,接着,播放视频《名产糕点搭3C热潮创意包装助长业绩》;进一步讲述:除了商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外,精美包装也是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的一种因素。同时,选取同学们带来的精美包装向全班展示;最后,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商品的包装。在这个环节中以生活素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有趣并且生活化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产生“经济与贸易就在身边”的意识,并为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三、以疑导学,以疑促学,突破重难点

“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因,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在问题中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在“商品的包装”这节课中笔者按照商品包装的重要性,包装的分类以及运输包装的标志三个内容分步骤讲解,以疑导学,以疑促学,层层点拨,重点难点突出讲解。

第一部分“商品包装的重要性”中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家里买回来的陶瓷碗总是用厚厚的纸盒来包装,为什么没人用色彩丰富图案精美的糖果纸?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表看法;之后讲述:陶瓷是易碎品,用糖果纸不方便储藏和运输,包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和美好商品,还需要能够保护商品。以此引出包装的重要性,并配合实例,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包装的分类”中笔者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的包装主要有哪些类型?接着PPT图片展示常见的木箱、纸箱、麻袋、塑料袋、瓶、罐等包装,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本所得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把它分成两类,最后做出总结。在书中出现销售包装上面的商品条形码相关知识时,笔者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在超市结帐时,收银员不像以前那样需要一件一件地看着包装上的标价计算商品的价格,只需轻轻一扫,价格就显示在电脑上,那么他们扫描了商品的哪个部位?由此引出商品条形码的内容,结合课件和书本进行讲述,并鼓励学生观察手上物品包装上的条形码(饮料瓶、课本等)。

第三部分“包装的标志”中提出问题:观察教师提供的纸箱,说出其文字和图案的意义。通过实物展示,在学生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纸箱上图片和文字,同时简单复习回顾商品品名、品质和数量的知识。接下来对包装标志进行一一学习,在这部分中,对运输标志(唛头)必须充分掌握,并做到能实际操作设计,对指示性标志和警告性标志要求能够进行简单的认识和分类判断。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的方法,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对商品包装标志的三个部分进行肢解,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把生活素材贯通其中,进一步加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

四、实践探索,综合运用

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商品的包装”这节课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两个设计运输标志的活动。

任务一:我国某公司与英国客户ELOF HANSSEN GMBH签订一份服装合同,商品名称:WOMEN’S BLOUSE,成交数量:8000件,合同号码UE 67598,目的港:LONDON,每20件装一纸箱。

任务二:我国某公司与客商Codan Co.成交20000件男式衬衫,收货人代号:Codan BWT,目的地为英国Liverpool,开出信用证号码为2500713,这批服装每10件装一袋,20袋装一箱。注意Liverpool是一个重名港,并按商品特性选择合适标志。

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另外,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的疑难及时得到解决;优秀作品的全班展示,又让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篇5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进出口贸易;协整分析

福建省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30年以来,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海、山、特”等省情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44.58亿美元,年均增长22.16%,总体规模比1979年扩大了272倍。其中出口额达到499.43亿美元,年均增长20.89%,扩大203倍;进口额245.15亿美元,年均增长27.45%,扩大891倍;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从1979年的0.9%上升为2007年的3.4%,2007年进出口总值位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贸易是福建省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动会对全省经贸产生较大影响。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2007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11.03%。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关系如何,人民币汇率变动特别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究竟会对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一、基本理论综述和研究现状

1.基本理论综述

有关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很多,最早起源于重商主义学派的有关论述,后来出现了马歇尔-勒纳-罗宾逊的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理论,哈罗德(R.F.Harrod)、劳埃德·梅茨勒(L.Metzler)、弗里茨·马克鲁普(Fritz Machlup)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乘数理论分析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的收入分析理论,詹姆士·米德(James.Meade)和西德尼·亚力山大(S.Alexander)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吸收分析理论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等等。其中,弹性分析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弹性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人发展而成,它主要是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的分析来研究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一般地说,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而货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弹性分析理论认为,在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没有资本移动等假设条件下,只有当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即满足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才能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改善一国对外贸易从而改善国际收支。因为,如果这两种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一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相对降低,于是出口增加,如果国外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出口数量增加得越多,出口额增加得越大;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相对提高,于是进口减少,如果国内的需求弹性越大,则进口减少得越多,进口额下降得越大,结果是出口额增加,进口额减少,从而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但是,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时间因素对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效果的影响。大量实践表示,即使具备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而是存在一定的“时滞”。即在货币贬值初期,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已经下降,但出口量因本国企业调整生产、增加产量、增加对外销售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没有明显增加,同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已经上升,但进口量因国内消费者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替代品和生产这些进口替代品也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没有明显减少,结果,贸易收支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当以上惯性消失,贸易收支才会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就像英文字母“J”,所以称作“J曲线效应”。 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会维持数月甚至一两年,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定。

2.研究现状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实证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选取的样本区间有所不同,使用的方法参数也不太一样,因此,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意见分歧也很大。

卢向前、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cointegrating VAR)的分析方法,对1994-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李亚琼、黄立宏(2006)采用1978—200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计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643,认为我国满足汇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而任兆璋、宁忠忠(2004)使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间不仅判定系数低(Adj-R2=0.2160),且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均显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沈国兵、杨毅(2005)对1990—2004年月度数据进行Johansen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没有稳定的协整关系,也没有系统性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陈晨子(2007)使用协整理论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1月的数据,得出了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额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徐炜、孙俊(2008)通过对1994年1月至2005年7月、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这两个阶段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我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月度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研究表明,随着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的实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正在减小。

当人们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把目光转向区域领域,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刘传哲、陈寒凝、贾彦利(200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与汇率变动明显正相关;戴世宏(2006)采用对数形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王春平、刘传哲(2007)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山东出口贸易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康慧、卢方元(2007)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河南省进出口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且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马麟艳、肖留春(2007)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云南进出口影响不大;韩萍、任梅春(2006)通过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建省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而GDP对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设立

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最主要因素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关键因素就是汇率,除此之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也是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但根据弹性分析理论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国内外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为了使各个序列趋势线性化,以消除异方差性,对各个序列取自然对数,建立模型:

其中,t为时间,Xt为出口额,Mt为进口额,REERt为人民币汇率。

2.数据来源及说明

(1)采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80-2005年,选择从1980年开始主要是考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才日益凸显。

(2)按汇率是否经过价格调整,人们通常把汇率分为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和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名义汇率即现实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1。在实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

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简称为NEER)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它所反映的是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程度。将名义有效汇率剔除该国当年的相对物价指数,就得到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简称为REER)。与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相比,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本文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研究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福建省进口额、出口额数据均来自历年《福建统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国际金融统计。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表示本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