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

经济发展的主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主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主线

篇1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牢牢把握主线,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五个坚持”的要求,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下功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就能够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线,对此,全省上下必须必须要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推进“两个率先”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省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这些都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使江苏的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到那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江苏是经济强省!

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必须把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只有在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我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原有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已难以为继,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是水到渠成,又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主攻创新型经济,当前的任务是重点实施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这“三大计划”体现了科技进步的最新趋势,符合江苏经济的客观实际,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是构筑新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全省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保证“三大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建设创新型省开好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是主要驱动力。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紧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把江苏的科教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要围绕实施“三大计划”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有效结合,选择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技术课题进行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以技术领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2

今年是“十一五”结束的一年,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十二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

今年我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4000美元。人均GDP 4000~10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范围,世界上能够真正走出这个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不多。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式处于粗放状态,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么依赖进口,要么依赖外资企业来提供。我们在“十二五”提出把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且在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按照建议,具体来讲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主要是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50%多逐步下降到现在的35%。而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是60%~70%,美国是70%,日本是60%多。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3~5年时间实现需求结构的大转变,使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讲,这意味着消费类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为此,我们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很低,增加值的比例只有43%,就业的比例只有34%,这两个比例同全世界水平相比低很多。美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的比重都占了70%多。服务业发展滞后会造成就业比较困难,甚至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我国GDP总量和美国相比差9万亿美元,主要是差在第三产业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一、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的税赋要重,其他费用也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通过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来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从现在以物质消耗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原来提出,到2020年把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降低到20%,现在我们技术对外依存度是50%。技术决定着收入分配,决定着需求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别的地方可以省钱,在研发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这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出很多创新型企业。比如说,华为公司2009年的研发投入是133亿元,去年申请国际专利1847项。如果我们培育出3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申请国际专利的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同时,我们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来提高创新能力,利用一些在国外具有较好科技资源的企业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四个转变是城乡结构要由现在主要是靠城市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现在农村沿海地区面貌变化很快,特别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我们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现在时机比较成熟:一是我们的资金比较富裕;二是有些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有转移的出路;三是农产品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都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五个转变是区域结构将由沿海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连续六年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天津也在加快发展速度,增长速度仅次于内蒙古,拥有十几个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滨海新区的建设会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十二五”将会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时期。

篇3

关键词:经济学;合作;理念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均是围绕“竞争”来进行探讨研究,但是却忽略了在竞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理念“合作”。“竞争”与“合作”作为经济学中的理念,在经济学的课文增添了很多经典案例。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的改变,笔者大胆的预测:“合作”理念将成为新经济学的主导,从而影响经济学的重大改革。

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在进行资源分配中期基本型作用的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来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客观上肯定了“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肯定“竞争”的同时,“竞争”自身并不能代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劳动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必须采用“合作”来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采用以“竞争”为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经济学有以“竞争”为主导转向“合作”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必然转向合作经济。中国发展新兴经济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将为合作经济学提供基本方法论。其经济崛起已经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希望我国抓住机遇,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美国学派:指导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学说[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篇4

关键词:阴极射线管;等离子体显示器;LED;OLED;FED

中图分类号:TB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近年来,作为光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显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在外加电信号的作用下,器件本身产生光辐射刺激人眼而实现的显示,称为主动发光型显示技术,其主要有:阴极射线管(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以及场致发射显示器(FED)。

一、当前的发展现状

1.阴极射线管(CRT)

CRT自从1897年布劳恩发明以来,在上个世纪通过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较低的价格也大规模的应用在电视领域,成为了显示器的主角。CRT显示器问世后在结构上也采用了很多改进的技术:如采用了阴罩板和桶形磁场,使电子枪的排列由品字形变成了一字形;各显示器厂都推出了“平面直角”显像管的显示器,如丽珑技术,钻石玲珑技术等;荧光粉由于材料的进步也有了很大的改进[1]。

但CRT由于原理上的缺陷,如因为结构因素,其体积大,重量大,厚度较大的缺点无法解决;彩色CRT电子枪发射的电子加速电压在10KV以上,会释放少量X射线,长时间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CRT成像是电子在磁场中加速后轰击荧光粉成像,在加速过程中产生几何畸变,引起图像失真及反光现象,以及容易受外界磁场的影响;功率也比较大,目前CRT的最大尺寸也没超过36迹和当前流行的50家陨系囊壕У缡佑凶藕艽蟮牟罹唷

2.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它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它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显示屏上排列有数百万个微小的等离子管(即放电空间),每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当给电极上加上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这种紫外光碰击后面玻璃上的红、绿、蓝三色荧光体,它们再发出我们在显示器上所看到的可见光,显现出图像。

PDP相对于CRT,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无X射线;不受磁场影响,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亮度高,色彩还原性好,视野开阔,视角高达160度;其缺点主要有:功耗大,不便于采用电池电源;彩色发光效率偏低,驱动电压较高,驱动电路复杂。

目前,PDP在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和其他显示产品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PDP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对其优化设计,可以将功耗由300W降低到200W以下;发光效率从2lm/w有可能提高到40lm/w以上;通过对其生产工艺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3.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是利用外电源向PN结注入电子来发光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记作LED,是由P型半导体形成的P层和N型半导体形成的N层,以及中间的由双异质结构成的有源层组成。有源层是发光区,其厚度为0.1~0.2μm左右。

LED显示屏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图形等各种信息以及电视、录像信号,并由LED器件阵列组成的显示屏幕。

LED具有稳定性好,寿命长,可长达10万小时,采用低压电源,安全性更好,效能高,绿色照明,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LED目前主要的缺点是价格较高,单点直径较大,导致显示屏的像素较低。目前,其主要用于指示灯,数字显示用显示器,平面显示器,光源等。特别是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已经全面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而成为主流。

4.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OLED在发光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反应,其发光强度会出现衰减,使用寿命较低,生产过程中合格率不高,造成成本上升[2]。

目前,主要发展在中小尺寸OLED显示屏,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对于大尺寸的OLED,技术路线不十分明确,寿命较低,大尺寸OLED电视价格过高于同尺寸的液晶电视,大尺寸OLED面板成本高,成品率低的问题必须解决。

5.场发射显示器(FED)

场发射显示器发光原理为:在发射与接收电极中间的真空带中导入高电压以产生电场,使电场刺激电子撞击接收电极下的荧光粉,而产生发光效应。FED显示器拥有数十万个主动冷发射子,因此在构造上FED可以达到比CRT节省空间的效果。其次在于电压部分,CRT大约需要15~30KV左右的工作电压,而FED的阴极电压约小于1KV。

FED是平板显示技术与真空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最终会取代CRT。但FED加工制造设备和技术难度大,成本昂贵。场发射显示器的研究进展较慢,其产业化也面临诸多问题[2]。目前已有13-15cm的产品问世,并实现了彩色化。FED的核心部件是阴极,阴极材料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

二、前景展望

CRT由于自身的缺点,21世纪以来,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设备外,大部分领域,CRT都已经被液晶显示器取代。

PDP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技术的进步,向着低功耗,低成本,环保,高清晰度等方面发展,仍可与液晶显示等显示器件竞争。

LED在光源方面由于其长寿命,低功耗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LED微显示技术的应用,使其在显示领域极具市场潜力,,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设备正预示着微显示市场的美好未来。LED微显示技术由于先天的优势,将代表着微显示未来的方向[3]。OLED核心部分为有机材料,还存在各种困难,如不易实现全彩色,发光层制作难度大,有机物容易老化。长远来看,OLED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FED被公认为CRT的最终发展方向,但其面临的问题,使其发展过程十分缓慢,产业化解决的问题困难重重。

新近发展的激光显示技术(LPD)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其市场化前,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文峰,等.光电显示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欣.LED和OLED显示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职教与成教,2014(1):581.

篇5

关键字: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在建筑材料方面,墙体材料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不同工艺、结构、材质的墙体材料也相继出现,并在建筑材料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颁布的对墙体材料进行改革创新的相关文献后,我国在建筑墙体材料上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相对较为传统的建筑墙体材料已经不能适应建筑时展的潮流,所以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就应当将新型的墙体材料得以合理的推广。

一、发展现状

新型墙体材料的用途较为广泛,且种类也相对较多,一般按照整体的形状以及尺寸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砖、砌块、墙板几种,比如粉煤灰砖以及GRC板材等等。新型墙体材料根据不同的用途特征有非保温和保温墙体材料以及非承重和承重墙体材料等等。但是,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上变化也较为迅速,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问题成为整个建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新型墙体材料逐渐向轻质、复合墙体的发展方向迈进。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在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上能适当的减少。

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每年的用量在逐渐增加,且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新型墙体材料将传统的红砖取代,它不仅仅在使用中能节能降耗,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属于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操作,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不仅能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缩短,更能满足现代化建筑作业的各项需求。新型墙体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多孔砖、空心砖、砌块、轻质隔墙条板和复合墙板等等。

1、纤维混凝土

在建筑材料中主要有钢纤维、植物纤维、玻璃纤维以及矿棉纤维等等,在聚丙烯纤维的基础上,我国又相继开发了丙纶和腈纶纤维等有机化学纤维材料。在最近几年中,建材中的玻纤空心条板发展的速度较快,其中以GRC为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玻璃纤维本身的耐久性相对较差,这也使所使用的水泥受到了一定范围的限制。利用钢纤维混凝土所加工出来的板材相对强度较高,且密度也相对适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能量消耗相对较大,这就在成本上造成了增加。

2、加气混凝土

该项混凝土制品的主要原料就是以硅质和钙质为主,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质地相对较轻、安全系数较高、且进行施工作业时相对比较简单,它可以与矿渣等工业废料相结合,这样能大大降低成本。但因其本身的吸水性能较大,且体积稳定性能相对较低,所以在建筑施工中也会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3、复合墙板

在高层建筑物中,可以将陶粒混凝土投入使用,其优点就是能将其本身与墙体进行有机结合,且装配起来比较轻松方便。该项复合墙板在各项水泥制品中属于较为普通的一种,但是在保温性能上该项复合墙板功能较低,所以在后期的使用中需要多加一层保温层,这就加大了工作量。

4、混凝土砌块

在国际建材市场上,有很多国家将该项墙体材料投入使用,这就导致了普通的砌块将逐渐被市场淘汰,随之而来会出现大量的装饰砌块、空心砌块、保温隔热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但是该项墙体材料容易出现裂缝,所以需要在加工工艺上进行合理的改进。

5、粉煤灰

该项墙体材料的主要原料就是工业废弃物,在胶凝材料上主要以水泥为主,再将激发剂适当的掺在其中,最后再经过烧制以及加压以至最后成型。与传统的墙体材料相比较,粉煤灰墙体材料的成型速度较快,且本身的密度相对较高,解决了其它新型墙体材料所不能满足的各项条件。

二、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要求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满足建筑节能降耗设计的各项要求,我国的建筑墙体材料逐渐将实心红砖的使用权限取消。与此同时,本身也有一些墙体材料因为自身条件不符也逐渐被市场淘汰,随之而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纤维建筑墙体材料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其本身的高强、轻质等一系列优势,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多的经济效益。

1、节能环保

因为新型的墙体材料的原料来源相对比较广泛,采用工业废弃物以及农作物废弃物等,实现了节约能源以及变废为宝,因为本身较低的成本价格与我国倡导的产业政策相互吻合。在避免了农、林、木等资料浪费的同时又将其得以开发利用,同时也为废弃物找到了“用武之地”,减少了浪费也避免了污染。

2、实用性良好

在我国推行的各项墙体材料改革的同时,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在各方面都占据主导因素,本着自身的实用性能较强,与传统的粘土砖的各项功能也相互吻合,不仅在使用上舒适程度较高,还能作为回收物进行再次利用,这对社会的生态环境的保持也是一个较为积极的影响因素。

3、节约成本、降低能耗以及使用便捷

新型墙体材料在投入使用时,安装的步骤较为简单,工人可以轻松便捷的进行各项施工作业,无论是在保温施工作业还是在砌体作业中都能轻松的与建筑框架的施工作业同步进行,并能保证两者的施工作业能在同一时间完成,这样也直接的缩短了工期,实现了建筑物的省地化以及轻体化。

4、能实现低耗高产

在建筑墙体材料的生产成本中,墙体材料的耗电量以及耗水量相对较低,且节能环保的效益较高。规格较小的新型墙体材料与传统的粘土砖墙相比,无论是取暖热耗还是保温系数都比传统的较为节能。取暖成本与热耗降低的情况下,每年都可以有许多的能源消耗降低,并减少了一定的费用支出。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节能环保问题也有了高度的重视,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在建筑行业中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潮流,建筑墙体材料也应当适时的进行更新换代,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作用,同时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芝德.墙体材料建筑板材的构成[J]. 科技资讯,2010(27)

[2] 崔祥.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 科技传播,2010(23)

篇6

关键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最近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同步状况下民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理念得以全面强化,无形之中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面临愈加深刻的挑战危机。尽管说在该类领域之中已然存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始终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总结,特别是关于环保和生态理念的融合。尽快理想化处理这部分问题,将直接决定今后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针对当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并做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适应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现代室内设计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渐严格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包括起居环境的舒适美观、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益等需求。基于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和原材料性能等因素,因此如今室内建筑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尤其是在环境设计层面上,该类设计活动将细化出工程技术、视觉环境等因素。可偏偏因为设计人员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低下,往往忽视以上诸多元素,使得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弊端。具体细节将表现为:

1.1室内装修设计合理性重视程度不高

须知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工作,不单单关注室内设计整体性的合理把控结果,同时还要注意维持室内和室内环境的协调状态,最为理想的设计效果,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奢华和尊贵气息追求,可经过社会持续改革发展之后,现代居民对于室内设计的追求已然逐渐偏离室内设计的宗旨,即透过传统的实用理念开始过渡转接到雍容华贵方向,而广大设计工作人员为了迎合这类风尚,在设计环节中会一味地进行高端技术、原材料堆积,营造出绚丽奢华的气息,使得室内环境设计步入一类完全错误被动的深渊。

1.2盲目地进行抄袭和模仿,创新意识过度缺乏

现阶段我国室内设计工作中,涉及抄袭和模仿状况已然是泛滥成群,主要透过设计风格、装修原材料、结构造型等层面予以呈现。当一类区域衍生出一类新生代设计风格、原材料,或是室内造型模式之后,其余行业人员便会纷纷予以效用。整体表现出当前我国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匮乏状况,如若此类消极状况无法尽快予以遏制,相信不久之后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就会丧失原有的生命活力。

2日后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化发展趋势

2.1尽量满足使用者一切精神功能需求

室内环境设计的精神功能,能够直接影响使用主体的情感、意志和行动,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前期,需要针对相关使用主体的认知习惯、情感意志特征,以及其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加以深入性研究,之后配合不同理论和模式,进行使用主体情感适当程度地冲击和影响。如若室内环境可以愈加突出地进行特定构思或是意境表现,便会衍生出愈加强劲的艺术渲染能效,进一步在精神功能层面上发挥出合理的推动功效。

2.2室内设计要尽量遵循自然化的艺术控制理念

经过民众环境保护理念持续强化之后,室内环境开始被要求塑造地愈加天然和绿色。主要是因为在全面推崇高度现代化设计理念之后,尽管人们起居生活质量得以有机改善,但是却发现失去了以往传统的民族气息。因此日后室内环境设计要同步贯彻现代、自然和传统化规范要求。特别是经过社会物质财富日渐完善之后,民众开始主张透过屋的堆积弊端之中挣脱出来,进一步想方设法激发出各类物件之间的统一整体美感效应。具体来讲,作为现代专业化室内环境设计人员,要持续研习掌握最新高端科技,令室内环境彰显出声、光、色、形绝佳的匹配效果,最终过渡成为高速率、多功能且值得人们称赞的环境。如今国际诸多高端的室内设计,已经开始朝着高技术、高情感化等方向过渡延展,所以我国室内设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态度基础上,注重凸显人情味。相信长此以往,势必能够设计出高端技术和情感交互式融合的室内空间作品,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确保建筑室内空间同步彰显出合理的美观、环保和舒适特性,就必须要求设计人员预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最近阶段,我国艺术设计领域获得持续性地改革发展成就,并且一一地贯穿融入至最新的建筑室内设计项目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作为现代化室内设计人员,要不断创新艺术设计形式和理念,科学研究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进一步竭尽全力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长远与科学性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1]傅娜.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5(06):137~168.

篇7

关键词:株洲县;县域经济;现状研究

前言: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加快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株洲县作为株洲市的重要行政区之一,2013年人口约40余万,地理面积1381.3平方公里。湖南省委省政府、株洲市委高度重视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2013年,株洲市委提出:“要着力推进 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株洲县通过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经济改革等多项举措,大力发展本地区县域经济,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开端。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与本地区其它一些县域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域挑战。以县域平均化水平为例,株洲县县域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8%,低于炎陵县、醴陵市等同类地区,比全市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这一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地重视与关注。

一、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株洲县县域经济取得了高速地发展,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均超过其它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株洲县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株洲县与全国其它发达县域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总体经济规模为例,作为一个拥有45万人口的地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3亿元,不仅落后于国内其它发达县区,在株洲市排名仍然靠后,仅高于市内的炎陵县,远低于全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的规模。以省内的中国百强县长沙县为例,早在2010年,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900亿元,超过整个株洲市的经济总量约六百亿元。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总体经济规模的增长,只有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最终提升地区经济影响力。在总体经济规模这一方面,株洲县需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滞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株洲县的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完善,第一产业比重有所降低,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2012年,株洲县第二产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47%,但是,在出口总额、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株洲县第三产业由于传统的项目运作存在滞后的问题,虽然资产规模有所增加,但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2012年,株洲县开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全年共计接待游客33万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株洲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第二、第三产业规模较小,第二产业工业企业较小、第三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市场发展先机,调整产业结构滞后性问题。

(三)财政实力较弱。以2010年为例,株洲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仅为3.4亿元,而同地区的醴陵市已超过10亿元。与省内的其它县域地区相比,长沙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已接近30亿元。在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上,株洲全市的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0元,而株洲县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低于1000元。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市)排行榜中,省内的长沙地区所有县域均名列全国百强之列,而株洲全市无一个县域入选。直到

2011年,株洲市醴陵市首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株洲县距离这一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财政实力包括众多方面,但由于财政实力的滞后,发展县域经济则会存在诸多的难题。

(四)发展后劲不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投资的方式进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大地方投资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干扰。然而,有关数据显示,株洲县县域投资力度明显较低,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也没有超过十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同一时期,虽然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增速快于省内其它地区,但由于这一基数是停留在低基数之上的快速增长,在投资总量上明显偏低。投资不足进而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展后劲不足,县域固定资产规模无法再短时期内获得高速发展。

二、如何提升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县域经济的主体应当以农业与农村经济为发展主体,并且,株洲县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以农村为主体。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株洲县应当立足于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积极发挥本地区优势,将农业产业化引入新的发展轨道。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在第二产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生态与特色农业并不代表摒弃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也不代表落后与滞后。在全国其它地区,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为其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既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体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产业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株洲县需要在短时期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招商引资,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将园区建设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虽然株洲县已经建立一些产业园区,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均存在的特色不足的问题,并承担了很多其它地区的转移项目,这对地区发展与产业升级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株洲县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外资与新兴技术产业,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要重视产业附加、产业技术含量以及产业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对传统需要进行优化改造,并引进优势产业进行互补,从而推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动工业发展与城镇经济水平。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工业化为发展核心,以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大力推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方针。以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以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工业化都应当成为地区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化可以再短时期内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没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潮流,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株洲县应当顺应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科技资源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的现代工业。通过利用城镇发展的带动性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设施的改善,只有以工业带动城镇,以城镇带动农村,才能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如何实行扩权强县改革

一是简政。就是减少行政管理审批层级,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减少了市级层次,由省直接对县,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实行市县同权,市县分治,提高了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能力。采取“一个加强、三个重大”的办法理顺市县关系。即市级继续加强对县(市)的宏观领导,在跨县域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环境建设和保护及跨县域的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

二是放权。我们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凡是能下放的权利,都放给县(市);凡是关于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取消;二是下放;三是授权;四是委托。2005年共放权876项。其中,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412项;委托、授权和分级管理的356项;取消和暂停的108项。这些权利,占省直部门涉县管理权限的60%以上。

三是让利。为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级财政,各项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建立省对县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将增值税省留成的15%全部放给县(市)。在预算安排上,逐年加大对县级财政补助力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五年。两年来,省对县(市)政策性让利40多亿元。省直48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支持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市发展“供氧”。

四是激励。政治上鼓励。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列入省委管理,用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选拔干部,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市)主要领导岗位。打破常规,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的县委书记、提拔担任副厅级职务,留任县委书记岗位工作。保持县市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原则上干满一届,届中不做调整。物质上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解17项指标,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晋位奖及单项奖等五个奖项,2006年兑现奖金1600万元。制度上约束。对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和工作没有起色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给予调离或降职使用。

扩权强县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成效是:

一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扩权改革,激发了县(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1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5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1.13元,增长11.6%。

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权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为县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市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继引来壳牌、中信、华能、中粮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上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其中,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500多个,改写了县市缺少大项目的历史。

三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提高。扩权改革,壮大了县市经济实力,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仅过去两年,就从省级财力中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县市,平均每县每年1个多亿。加上县市本身收入的增加,县域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市)在涉农专项配套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弥补了很多历史欠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四是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扩权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很快呈现出强县跨越、弱县提速、中游县奋力赶超的生动局面。各县市积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先后涌现出农业产业化、建材、特产、养殖、旅游等一批有名的特色产业强县。更为可喜的是,各县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整体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10亿元,增长26.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如何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扩权强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这项重大改革。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利。总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县(市)加快发展,该放就放、能放尽放,切实做到真放权、放实权,真正把实质性、关键性和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权限放给县(市)。

二是提高县(市)管理水平。权利放下去之后,帮助县(市)把权力用好、用活、用足。县(市)管理实行政务大厅集中审批、联合办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导县(市)把能放的权限,还要放给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主体,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的基础性作用。

篇9

1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与背景

我国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大约在1980年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审美需求增强,表现在建筑方面就是人们开始对建筑室内环境和家居质量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在室内环境设计发展初期,我国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建筑室内设计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人们审美要求的继续提高,我国室内艺术设计迈进黄金发展期。全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装公司,家装从业人员达到几十万人。其中有些老室内设计师不仅知识结构全面,文化修养深厚,还参加过多个工程实践,创造出很多既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又彰显时代精神的绝佳之作。如中央工艺美院何镇强教授负责主持设计的中国大饭店“夏宫”,在室内空间处理和装饰配置方面大范围利用高雅的暖色调,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2 现阶段,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2.1 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完美调合建筑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处理建筑物的审美性、功能性的关系上不够成熟,这也是阻碍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内的大部分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侧重于关注空间设计,往往将空间艺术表现得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调、审美气息。但一般忽视了建筑物的实际条件和功能、用途。这样最终导致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表面效果理想,实际应用功能极具欠缺,空间浪费严重。

2.2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匮乏

一项工作如果全面顺利开展,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新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审美需求增强,在居住上开始讲究“宜居”,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顺势而为,成为热门。国内很多大专院校,都增加开设了此专业,力争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室内设计较国际起步晚,发展慢,设计公司不少,但其中有正规资质的不多,所以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在找工作时会首先考虑国外企业,导致国内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另外,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受装饰公司、业主、开发商等多方面要求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般都被囿于某一设计框架中或直接照搬国外的某些设计加以利用,周而复始,他们的设计灵感被消磨,设计水平滞步不前,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2.3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陈旧落后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却仍然陈旧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化“宜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过于关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主动忽略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其实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必然是一体的,不能单纯地发展某一方面。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一般都会兼顾室外环境,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自然融合,并尽量彰显二者的特色之处。只有这样,才会让建筑物从自内而外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极致优雅自然的艺术氛围。

2.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受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国大多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接近雷同,不能展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3.很多业主室内环境设计成本有限,在初期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选择时,受经济因素影响,一般会选择设计相对简单、造价相对低廉的方案。这种情况下,设计的样式就会大大减少,设计完工后的效果与预期设计效果难以符合,差距较大。

4.设计师在设计时,一般都会尽量按照业主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努力为业主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但由于设计师和业主的审美观存在差异,不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业主的实际要求,导致其设计成果得不到业主的认可。

3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

3.1 在设计效果上,追求格调和品味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想自己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有格调,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对相应物件的摆放做出一定的设计与规划。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努力把控好室内空间、物品形式与整体色调间的关系,以使设计完工后三者看起来相吻合,具有统一美感。同时,设计师还应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美术修养和历史修养,多参考国内外优秀的获奖设计案例等,以求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将各种文学、艺术、历史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创新,让室内的各物件在自己的设计下摆放更加和谐、整洁、有品味、有格调。

3.2 在设计理念上,倾向自然、绿色、环保

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实施,人们的生活被限制在一座座钢筋水泥中,自然田园生活逐渐远离。为了减缓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就可以在室内设计时,配置一些自然田园风格的物件,放松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设计材料的应用上,可选择一些较为天然及环保的材料。仿自然的设计加上天然材料的运用,既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活的惬意氛围,又能实现环保目的,这也是未来我国建筑室内设计主要追求的。

3.3 在工艺技术上,倾向现代化、科技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需求所应用的各种机器设备更加先进高效。因此,未来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大力加入现代化、科技化的技术元素,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学习掌握一流的专业工艺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应用。

3.4 设计风格既追求整体性又注重个性化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从室内环境、室外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室内的设计和各种陈设物件不能太突兀,要与室外环境有联系性,室内各种陈设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整体美,而不是单纯的物体摆放。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存有“打破雷同,追求个性”的需求,所以未来室内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设计中体现业主的个性特征,室内可以利用混搭的方式去进行布置。应用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便能碰撞出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够营造特别的氛围;最后还有空间结构的混搭,随意装换,更加灵活,彰显个性。

篇10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PC技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状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行业中关于住宅建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主要通过部品生产的工厂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与构件质量,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的排放,从而实现住宅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自从2006年住建部正式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以来,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同时,全国有近300多个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正在实施,有近260多个住宅小区通过了性能认定。这表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通过项目引领和示范,正在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1]。下面本文将从推动因素、制约因素、主要技术体系和发展前景几个方面对住宅产业化进行阐述。

2 推动因素

住宅产业化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并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影响。它的起步、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层面上的几个推动因素,下面我将从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面来介绍。

1) 消费者需求

住宅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公民提供作为生存、活动的重要空间的住宅产品,消费者群体是住宅产业化技术的终端,是技术产出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是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住宅数量。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产生持续甚至刚性的住房需求。我国目前城市人口6.17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8.22亿。按照目前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2 m2来计算,新增城市人口的住宅需求面积将达到45亿m2。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住宅供应处于短缺状态,刺激了对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需求。

b)住宅质量。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对住宅产品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施工质量水平,还体现在对住宅的面积、户型、结构布局、装饰风格、设备易用性的要求。因此,住宅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消费者群体对于住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决定了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发展程度。在传统的粗放型的住宅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群体的需要时,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唯一途径。

2) 企业需求。

住宅产业的产业链分布于不同的企业,住宅开发、设计、施工分别由房地产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因此,这里讲的企业指上述几种与住宅生产相关的企业。企业作为承担了生产与技术创新责任的社会经济体,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住宅企业以追逐利润为基本目的,必须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当企业认为技术创新的成本低于采用新技术后能够降低的成本时(如节省的人力成本、维修成本),企业就产生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住宅企业对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根本需求来自经济驱动。

3) 政府需求。

政府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管理组织。政府与消费者和企业不同,它并非是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也非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且多发生在公共领域。在住宅产业的公共利益方面,传统的粗放式住宅生产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大、产生建筑垃圾多、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损失。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住宅产业化技术的需求,政府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制约因素

住宅产业化不但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同样,它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面我将就消费者与企业、政策与标准两个方面来剖析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 消费者与企业制约。

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制约主要在观念与经济两个方面。目前,相当多的消费者对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存在不解和疑虑;经济方面,当一项新技术未能达到消费者个体经济实现的目的,消费者通常对这种技术缺乏兴趣,进而否定这种技术,因此,脱离消费者的经济能力而发展工业化住宅是不可行的。然而企业的经济实现与消费者的经济实现存在尖锐的矛盾,成本高成为阻碍住宅企业进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最大阻力。经过调查统计, 采用PC技术的房屋建造成本将比传统技术提高400元/m2左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a)大批量生产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住宅还处于试验阶段,市场规模小且零散。住宅产业集团并未形成,单个企业的工业化住宅生产规模难以提高,阻碍了工业化住宅成本的降低。

b)部品与构配件生产线缺乏。

虽然我国拥有住宅产业化所需的设计与建造技术,但却缺乏工业化住宅的构配件与部品生产线。目前工业化住宅的构配件主要依赖于进口,成本十分高。

c)我国劳动力价格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我国的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化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在现阶段劳动力价格仍然十分低的社会状况下,工业化住宅难与传统住宅在成本上进行竞争。

2)政策与标准制约。住宅产业的设计标准、安装标准、部品标准、认证体系是住宅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住宅标准是政府对住宅产业化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手段。而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标准、认证体系仍然滞后于社会需求和住宅产业市场的发展。此外,由于缺乏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技术、金融政策,住宅产业化的产业链尚未建立,企业进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增大。处于住宅产业链核心的房地产企业对发展住宅产业化缺乏兴趣[2]。

4 主要技术体系

经过各个先行企业的探索,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形成了多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框架内交外挂体系、PCF体系、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全预制墙体体系等。其中梁柱均预制的体系PC率高,但施工要求也相应高,房间内有柱角,不利于房间布局;内交外挂体系外墙无渗漏,施工速度快,但框架结构,房间内有柱角,不利于房间布局;PCF体系有利于房间布局,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暗柱现浇、墙板预制体系施工难度相对于PCF较低,PC率高;夹芯保温预制墙体体系墙体保温一体化,材料利用率高;全预制墙体体系PC率高,但施工难度大,现有规范不支持。

针对不同结构,需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但是,由于我国的PC技术刚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相应的规范标准还不具备或不成熟,所以后续需要国家与企业加大研究力度,来探究出安全可靠、施工方便、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方案[3]。

5 发展前景

发展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红利的降低,采取建造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的PC技术,将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前文介绍,目前的几种技术体系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弊病,还需要探究新的工艺或改良现有工艺。随着政府的后续鼓励性政策出台,以及龙头企业的贯彻推行,住宅产业化必将取代原来的生产方式,为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4]。

【参考文献】

[1] 齐骥. 抓住机遇全面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住宅产业, 2012.5

[2] 王晨. SST视角下的住宅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J]. 山西焦煤科技, 2009.5

篇11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前景

一、前言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常用结构形式之一,钢结构建筑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发展现状及前景,能够更好地提升钢结构建筑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对其未来趋势的掌控。本文从概述钢结构建筑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钢结构建筑概述

钢结构建筑自重轻,却具有优异的工程承载力,且具有更为可靠的生态承载能力。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充分发挥了钢结构的优势,有效地处理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环保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了建筑业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远方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而且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再利用。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产业体系,其融合了建筑、钢铁冶金业以及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钢结构建筑不仅解决了钢铁业的产品渠道问题,也提升了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筑业的能耗和污染难题,此外,钢结构建筑为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钢结构建筑的优越性

钢结构作为建筑新型结构,与传统建筑材料的结构相比,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由于钢结构在相同的部件结构中,其用料相对传统混凝土少,重量也相对较轻,达到的承重效果也明显,同时又由于刚材的抗剪性能和抗拉性都较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好,同时其塑性、韧性好,能有效地吸收地震带来的能量,因此其抗震性能也相对较好;

2.施工方便、工期短。由于钢结构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图纸在刚才生产厂家时就可以进行切割焊接并批量生产,随后就用大型运输工具将其运往施工现场,最后再用大型机械设备将其吊装拼接焊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由于其机械化程度高,大大的缩短了建筑施工的工期,在30-50层钢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相比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3.由于钢架结构可以根据相关建筑设计图纸对其切割成相应的造型、尺度、空间的新型结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建筑物的外型有了新的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对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能使钢架结构建筑更加稳定;

4.方便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住宅的设计需要很大的空间,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为了满足建筑的承载能力,通常无法在空间和承载力之间平衡,但是钢架结构却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由于其材料的性质,它可以解决传统混凝土的柱大、梁高、板厚等诸多问题;

5.综合造价低。由于钢结构本身具有自重轻等优点,因此可以减少运输和吊装费用,又可使基础的负载相应减少,可以降低基础工程造价,特别是在地质条件较差地区,这一优势更为突出。

四、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1.我国钢结构建筑规范、构配件标准概况。近几年来,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和协会,组织高校、科研、设计、施工及企业,编制和修订钢结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规程60多本,并编制了相应的构件和配套材料的通用图集,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协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工程质量,国家又制定了强制性标准。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钢结构发展水平与之仍存在较大差距,住宅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无论是设计院、研究所还是大型钢结构安装施工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与钢结构有关的标准、规范、施工工法等还不够健全,还需进行完善。特别是在高层钢结构建筑中,早期我国绝大多数的高层钢结构建筑都是由国外设计,钢材也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甚至工程总承包也大多由国外承担,并且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来说,制约我国钢结构发展的主要是国产化问题。不过随着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加之我国钢铁企业在钢材水平上的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结构发展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大量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进入,极大的提高了钢结构发展水平。

3.钢材供应充足。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钢材产量逐年提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我国钢材产量已达4.188亿t,占全世界钢材产量的33.8%。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钢材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钢材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在钢材产量迅速提高的同时,钢材的品种和规格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原来空白的H型钢和彩涂薄钢板国内也已经能够生产。钢材品种规格的齐全、数量的保证和供应的便捷,都为我国较快速地发展建筑钢结构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五、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研究

由于钢结构体系住宅存在很多优势,比如: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钢铁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快速发展给钢结构住宅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筑行业的施工方法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土地资源的利用优势和环保节能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筑施工速度快,成本低等等。这些优势必然会推动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

1.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政策、技术前景。

现在,国家开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筑行业积极合理地推广应用钢结构。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研究中心的/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正式列入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钢结构住宅由此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在北京、天津、安徽、上海、广州等地已开展底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这些都说明了钢结构住宅发展势头良好。

2.专业技术人才增多。

近几年建筑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热门抢手人才,促进了相关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相关的技术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相应的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发展,也将解决相应的很多技术难点,消除了在推广应用中的技术障碍。另外,高层、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发展迅速。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最先让人们了解的是网架工程,其发展的速度较快,计算也比较成熟。

3.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整体施工的优势,强柱弱梁的设计施工方案,围护结构产品的研发,降低了造价,也有利于解决围护结构施工慢的问题,提高了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必将随之推动产业的发展。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相关各产业如钢材、水泥、轻质墙体、斜拉锁、拉模等建材的发展给钢结构住宅体系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极大的推动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六、结束语

通过对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钢结构建筑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钢结构建筑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应用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伟,宋非非,常庆芬.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

篇12

关键词:建筑经济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一步的讨论、研究,探索出能够更好发展我国建筑经济的对策,对其发展现状做出相对应的分析,进行取长补短,让我国的建筑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能够更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为人们的带来更加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它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解决。

1.1、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的建筑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是,各大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在发展建筑经济的同时,建筑企业的各阶层之间虽然从外表看似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商讨、协商非常少,导致在施工前后或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情况,缺乏整体的管理体系,浙江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建筑企业的管理权利相对比较集中,这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不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同样严格阻碍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然而,建筑市场中,有的建筑企业不能够完全遵守建筑工程的相关程序,导致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发展条件相对比较艰难。这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也会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最后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建筑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建筑市场中,一些建筑工地的招标手段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招标、造价上办事不公,扰乱建筑工地的市场秩序,这不仅造成建筑企业的信誉问题,同时也会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应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3、我国建筑企业需要更大的资金运作能力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建筑企业,经济都是企业运作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从何种角度出发,资金运作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当今的建筑业中,有许多中小型的企业的资金运转能力还需要更快的发展、提升,为了自己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用庞大的资金承接了相对应的工程项目,这在日后的施工过程中,就会成为资金流动的瓶颈,将严重制约着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4、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并且不是所有的风险我们都能避开。建筑工程羡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同时也需要巨大的投资,有投资风险就是存在的,许多建筑企业的财产损失就是风险带来的,更有甚者将会影响到整个建筑企业的声誉。然而,在现在的许多企业中,对风险的评估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他们看到的也是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性,最后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1.5、我国建筑企业的建筑人才有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也有许多建筑的佼佼者,他们给建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然而,许多建筑的人才都是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这样的建筑人才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比比皆是,可是却缺少技术高超的建筑型人才。人力资源是保障建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障建筑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有的建筑企业的建筑人才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只能够熟悉单一的技术,造成建筑企业的人才匮乏,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阻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

既然,建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就一定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相对应的发展对策,让我国的建筑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促进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益,也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1、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整个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有的工作人员就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相应的工作效率,这将会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提高我国的建筑经济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完善建筑管理体系,给所有的施工人员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大家的工作步调也会一致。同时,对各个部门有了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地协调各自的工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协商,同样会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2.2、完善我国建筑业的招投标制度

为了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促进我国建筑业中的各种企业共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业的招投标制度,给各种大中小型企业相同的招投标机会,让所有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为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将我们的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避免招标过程中的不公平、垄断现象发生。例如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的办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力各中小型企业的正常竞争。

2.3、完善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要确保资金的有效流动性,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保障施工质量,也才能将资金合理地规划、运用到有效的过程中。政府运用宏观的经济管理体系确保大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均衡发展。当然,在建筑企业内部也要合理地运用资金,提高自身的资金运转能力,了解自身的资金结构,认清自身的资金额度,合理地运用资金,合理地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的投资带来经济收益,也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4、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的完善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人才大都是单一型的人才,他们只是熟练某种技术,但是,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性的人才,一个既有管理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人才在建筑业中是相当受欢迎的。所以,我国的建筑企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人才,例如:在固定的时间给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到自身原来没有的技能等,这样,既能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又能给企业带来便捷,一人多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这也是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结束语

总之,建筑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积极地研究、探讨促进我国建筑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发展我国的建筑经济,促进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让其在世界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尹书.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04期.

[2]梁艳红.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9期.

[3]李慧敏.小议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10期.

篇13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 绿色经济时代到来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Dennis以手机报为例,从微观层面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手机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帮手,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移动拥有3500万收费手机报用户,累计发行份数近550亿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相较于报纸,手机报节约用纸约15.7万吨,相当于少砍伐约26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手机报的诞生转变了相当数量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节省的自然资源也不言而喻。

篇14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

转贴于 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