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思想

篇1

【摘 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要大胆创新,转变观念,索定目标、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篇2

一、音乐新教材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引进了具有鲜明特征、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数字化时代的音乐、民间传统的音乐、娱乐音乐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即符合现在的审美特点,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隐含着音乐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树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现象反映不同的时代特点;事物的发展要适应时展的观念。

2、丰富的创造性。由于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等特点,它必然能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这种能力能更好地得到培养 。新教材中体现创造性的地方有许多,欣赏、唱歌等教学都可以有教与学的创造性体现,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创造与活动”,如:“漫步动物园” (六年级),不管学生用有音高的旋律还是用没有音高的节奏来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都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不同类型表现方式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充分的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二期课改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要促使学生发展,就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新教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新教材的每一课的主题切人点都比较小,为教学中的拓展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新教材是以音乐人文现象作为结构教材内容的条件,为引导教学中不同层次的深入探究提供素材。

4、显著的综合性。新教材的内容上除了音乐本身以外,还涉及到大量的舞蹈、文学、历史、戏剧、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教材的综合因素其实质就是把音乐放到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流派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材框架结构特点

各课(单元)教学主题鲜明,人文色彩鲜明。古今中外的教学课题循环穿插,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整体化内容设计,使听、唱、奏、创作、律动等教学活动更加紧扣主题。模块化的栏目组合,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实施新教材的策略与方法

1、更新理念是前提

学习模式:实施新教材试验工作的困难,首先来自音乐教师们对二期课改精神的认识不足,他们虽然对老教材并不满意,要求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旧观念来看教材, 最为突出的是不能正确地把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甚至出现重技轻艺的现象。因此理念问题没有解决好,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就不能自如的运用。因此在新教材试验的前期,我们首先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抓起。

从而正确理解〈行动纲领〉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四个突破口,通过听听、学学、议议,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活动为基础,适当淡化乐理知识、视谱内容,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指导思想和加强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的审美基础教育、提倡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口的音乐基本训练、以即兴创造为抓手,以想象、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需要的音乐学科教育体系的四个突破口。

2、指导方法是关键

方法模式: 观念的改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是私塾式、梨园式的师“授”生“ 受 ”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教师本身所接受的就是此种教育,只是角色的转变而已,即有学生转变到教师。由此通过三条途径来解决:

(1)途径一:以课题为抓手,把我们在新教材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加以解决,进一步推进试验工作不断深入的研究。

运用了“二期课改音乐新教材”教学中研究性的模式,受到了市教研员、新教材主编及教材组人员和各区县教研员的好评。肯定了我区在新教材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我们在新教材专题性研究的系列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同一课内容或同一份教案的教学中,由不同的执教者,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等,这就牵涉到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室内操 学校教育 健康发展

1.创编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课间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措施,更是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课间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使学生处于长时间的坐姿学习状态后,身体各部分得到舒展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较多血和氧的供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间操还有利于消除因连续学习用眼时间长而产生的眼睛疲劳,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这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然而,如遇到雨雪等天气,学生就无法到室外做课间操,这无疑难以保障学生平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室外无法做课间操时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学室内操创编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2.创编原则

2.1教育性

有意识的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珍惜,使学生通过做室内操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健康教育、形体教育、艺术教育。

2.2健身性

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韵律活泼,节奏感强,使室内操的动作设计舒展大方、动作畅快、节奏欢快、动作负荷适宜,强度适中,使学生的生理、心里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2.3针对性

创编针对中学生的生理特点,设计体操的风格,动作类型和动作强度,把握运动难度,运动量,针对时空条件,确定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4创新性

首次为学生创编室内课间操,以增加德育与美育的因素;首次强调突出音乐主题,提高音乐的完整性和个性内容;此操还汲取了青少年喜爱的的现代元素(如:健美操、街舞、现代舞、搏击操、冲击步、武术)加以改造,以丰富的操化动作,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体现新一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提高了学生做操的兴趣和操的整体观赏性!

3. 室内操创编应注意的几点

3.1室内操动作选择与编排要立足于室内的特点

一般学校教室面积的大小,每个教室一般有多少名学生,扣除课桌、走廊和讲台位置,学生座位活动空间基本是多少。因此,根据座位空间,创编室内操时动作的幅度不宜太大,尽量避免向前、后、左、右的大幅度四肢动作,而应多考虑垂直方向的伸展动作和屈臂的转体动作等;此外,学校一栋楼一般有多个教室,且教室里总有一定的灰尘,为此,在编操时同样要考虑避免跳跃动作和多拍的踏步动作,以免引起教学楼的振动和灰尘的扬起,这既不安全,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因而选择屈膝屈臂动作、重复前点地等动作比较合适。

3.2室内操动作选择与编排要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充满朝气,喜爱新生事物,且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但学习运动技术的协调性还不够好。所以在创编室内操时尽量要动作简单但不单调,音乐节奏轻松明快但不剧烈;一套操编好以后,要通过随机抽测50名以上的学生对做完本套室内操的即刻心率来了解操对学生所起的锻炼价值,一般均值为125次/分,这样运动量才比较适宜,才符合中学生课间运动量的生理要求。

4.研究对象、方法:

4.1对象:凤城学校7~8年级学生,其中7年级55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参加了未央区比赛获得一等奖,并刻有教学光盘。

4.2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98%的学生感兴趣表示欢迎;(2)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改进,体现音乐与体育的力与美的结合。

5.研究结果

5.1动作详解

第一节、预备节:(1*8拍)身体保持直立静止

第二节、弹动:(2*8拍)上体保持不变,下肢随节拍屈伸,做弹性起伏。

第三节、头部运动:(4*8拍)四个方向后两个8拍环绕。

第四节、踏步:(3*8拍)前两个8拍四个方向踏步后一8拍还原最初方向一个8拍。

第五节、上肢运动:(4*8拍)左手起腰、肩、头顶、击掌两次右手跟进慢一拍。

第六节、肩部运动:(4*8拍)单向肩绕环5、6、7、8左右同时肩绕环。

第七节、伸展运动:(4*8拍)大臂抬平不动小臂以肘关节为轴转动,同时脚下为并步。

第八节、体转运动:(4*8拍)两腿开立,立体转向一边中心放于后支撑腿上,身体后仰向斜上方伸拳。

第九节、全身运动:(4*8拍)1.2.3.4并步掏拳,5.6.7.8小臂重叠环绕至头顶打开成侧上举,开合两次。

第十节、扩胸运动:(8*8拍)上步屈臂,开合四个方向完成。后4个8拍向上冲拳+小臂绕环、击掌。

第十一节、整理运动:(4*8拍)握拳向上方伸展,经体侧放下,并步,手臂做打气的运动。

5.2音乐

音乐采用有氧冲击步的节奏(2/4拍),用几首曲子合成剪辑成一首动感十足、节奏欢快、时代气息浓厚、富有时尚流行元素的乐曲。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

5.3分析:

(1)教育内容搭配得当,教学方法新颖。动作由易到难,由上到下,动静结合,非常适合室内运动。(2)强化集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强化集体意识,增强教学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3)丰富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与音乐的结合,形式新颖,音乐与动作优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态,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结论

6.1符合了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观念。能按照艺术的规律,根据青少年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进行创编,艺术思想性、愉悦性强,难度、运动量适宜,适合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

6.2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和音乐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体育和音乐改革具有积极地、深远的意义。

6.3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体育音乐特长的培养。

综上所述,室内操的创编在动作选择和编排时只有考虑学校教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和实施,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本课依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快乐.主动.健康发展,根据小学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及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健身与健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素质。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体现健康的发展。

1、本课的开始,学生随音乐进行小动物模仿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培育学生模仿.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热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2、在技巧:后滚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具提高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先通过多样活动体会滚动的感~受,并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通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动作,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地位,练习中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3、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篇5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篇6

认真执行体艺新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五认真”和全面提高音乐教师业余素质为重点,抓实,抓好音乐教育工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以进一步提升我校音乐工作质量。全面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为提升本校的体艺活动品位出力。

具体工作:

1、本学期全体音乐教师将认真学习,研究,探索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注意教学目标的分解与落实,注重儿童哲学思想的渗透与提升。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对音乐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组内教师多交流,多看教育教学杂志,多写教学随笔。改变和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切实担当起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重任。

2、以课堂教学五认真严格要求各音乐教师。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是知识要正确,教学内容要精讲精练,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音乐教师带好各兴趣小组

4、音乐教研活动安排:

1、xxxx、9调整各兴趣小组成员名单。

2、xxxx、10开始常规音乐工作。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自制乐器; 音乐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在一些农村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更不具备开展音乐教育的条件。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完整人格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并参与作品伴奏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掘创作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也是发挥学生潜能的即兴创作活动。器乐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键盘乐器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土乐器”。

二、对制作乐器的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瑞安飞云某小学三年级、六年级210名学生,其中有效答卷200份。

2.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喜欢音乐的程度、制作乐器的意愿、自制乐器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家长与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程度等。

3.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都很喜欢音乐。(2)学生觉得自制乐器很新鲜,可以丰富课堂气氛。(3)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自己来设计乐器。(4)学生认为音乐能让人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充实生活,陶冶情操。(5)农村的学生很少接触乐器。(6)经济相对落后的学校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配备乐器。

三、制作乐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了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动手制作乐器,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给音乐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1.为乐曲伴奏。给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配乐时,笔者首先会讲述小故事,让小学生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在学生对音乐熟悉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样给歌曲配乐。如“‘春风弹琴沙沙……’该用什么乐器伴奏”?讨论时,很多学生会想到把沙子装进矿泉水瓶里,当做摇铃为歌曲伴奏。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的。所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乐器来给歌曲伴奏,再加上小学生爱唱、爱跳、爱表现、好创造的特征,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音乐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

四、自制乐器的必要性

我们要把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放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生学习乐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这是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当然,我们用自制乐器,也能达到以上的目的。例如:将空瓶中装上沙子,制成简易的摇铃;把有弹性的皮筋绑在铁瓶子上进行弹奏;用啤酒盖做成铃铛拿来摇……

制作并演奏乐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和意义。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只要我们用心浇水,勤于施肥,创造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今后,笔者在工作岗位上会继续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让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8

一、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制力相对也较弱,并且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热情。因此,要想搞好小学音乐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况且,在小学生这个阶段,他们自身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所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的激发是需要一定情境的,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利用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来创设情境。多媒体可以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也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教材内容,还可以以丰富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二是教师在讲解音乐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音乐创作背景或者时代特征以及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内心深入到创作音乐的氛围中去,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去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把握会更加全面,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本身的音乐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2.快乐教学,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教学既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及教材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快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做学习真正的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以及性格特征,快乐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感染学生的情绪。作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学习楷模,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以自己不同的情绪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入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音乐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同时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三是以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这样学生会更加易于掌握。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就必须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音乐学习同样如此。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赞美可以激励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相反,呵斥只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压抑学生的潜质。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赞美学生,学生在教师的赞美下会越发地努力学习,对音乐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充满自信。同时,我还经常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演奏方式或者对音乐独到的理解要给予支持的态度。在教学中还可以辅之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成名故事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赞美和表扬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地把学生还有待加强的或者理解表现出现偏差的内容委婉地告诉学生,此时,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对其的指导,改正起来相对容易,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由此而带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大有不同,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以自己诚挚的感情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遇到困惑、困难或者阻碍时,适时地给学生引导、指导和帮助。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毫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快乐地学习,对音乐萌发出无限的喜爱,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勤加练习,学会体验音乐

学生只有具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爱上音乐。只有热爱音乐才能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才能在音乐创造出获得极大的满足,也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所以说音乐体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勤加练习,学会体验音乐。唱歌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大家都知道能够唱歌不代表就是会唱歌,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要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追求演唱歌曲的内涵。教师在让学生演唱歌曲时,要让学生充满情怀,要指导学生一边演唱一边在心里描绘出歌曲所描绘出的画面,把自己想象其中,让学生可以在心中全面融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演唱充满感情,有生命和活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可以把学生要演唱的歌曲、所描述的场景以图画或者视频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享受歌曲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精准地表现出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学生只要勤加练习,一定会逐渐地掌握体验音乐的技巧和能力。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审美能力的升华。

篇9

一、分析与回顾

1.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2.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究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21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存在问题;兴趣;途径

学生对运动的喜欢是勿容置疑的。但是,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和学生所认为的快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有些学生就慢慢地疏远了体育与健康课,上课处于被动,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因此,随着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体育与健康教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寻求最佳的教法、教材、组织与之“匹配”,已经成为当今优秀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少的体育教师对什么是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程序、变式及其运用条件等存在着困惑,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不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呢?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兴趣。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主宰,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活动较少。也就是说,教师以单纯的传授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单一地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而且教师要求过高,对学生要求太严,教学手段简单,不灵活,对学生训斥过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愿和教师配合。而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由于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等更是造成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简单性、形式化、成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缺乏个性特征,缺乏自主性,大多是机械统一的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体会不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反而觉得枯燥乏味,必然不会喜欢体育与健康课了。

二是人数多、场地少。受现行教育体制教学条件所限,大部分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人数较多,这就很难使体育与健康课达到“上好、教会、教懂、教乐”的效果。小学生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对场地、器材的布置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而场地、器材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前提。

三是小学生厌学心理作祟。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较为直接,一个动作有没有学会、学得标不标准,可以立即展现在师生面前。某些体操练习难度较大,假如学生怕出丑,在练习时能不练习就不练习的话,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在集体训练中,学生之间的技能是要相互配合运用的,而其他学科很少存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相互配合问题。因此,差生在体现这种技能的配合体育比赛中容易受到排斥,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这就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首先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要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对学生来说,过分紧张的情绪、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抑制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情绪不高。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又是新课标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成为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为重要。

那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小学四、五年级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灌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一期间容易形成一些伴随其终身的坐立行走、行为举止、兴趣爱好等习惯。尤其是四、五年级的学生,比六年级的学生少了点辨别意识,又比二、三年级的学生多了点判断能力,是最为容易形成不良意识的年龄段。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灌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这一健康意识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引起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自然也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了。所以体育课程必须围绕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要以“健康第一”为主线,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他们就会愿意呆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在身体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还可在心理、社会适应诸方面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科学。所以,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体育课,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比如在教授跑的内容时可以开展游戏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等,以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他们学习跑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是引入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游戏和比赛完全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自然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及学习兴趣,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就是,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小学生都对音乐很感兴趣,而音乐能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视听,使人的情绪受到感染,因此可以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在武术学练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令人振奋的“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学练武术的氛围,做出来的动作也就更有招式。

3、 注重知识性的讲解。小学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的特点。特别是讲解过程中,教师能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一、构建合理教学目标为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现阶段,要想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基础,它能够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中小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深入掌握新课程改革相关要求,并对义务教育的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将其作为最终目标来设计并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将审美作为音乐教学开展的核心,并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培养做努力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指导思想。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对我国音乐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因此为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

(一)应用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编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抓住课堂活动中的细节,鼓励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展开思考,从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相对丰富,课余活动较多,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节奏,这些节奏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情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等节奏,自主的展开音乐设计,并逐渐增加难度。这种创编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充满特色的音乐课结尾

在设计音乐课程结尾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在进行《光辉的历程》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之初,应以《当兵的人》一首歌作为开头,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当兵”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而在课程的尾声部分,应将《中国军歌》作为结束曲。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充满了特色,学生在对类似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此类型音乐中雄壮有力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样一首曲调、节奏的背景下走出课堂。生动、个性的音乐课程结尾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并应用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节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各自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作提升任务完成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大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搜集,并对节奏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新鲜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中小学学生注意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能够从小培养其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增加音乐教学比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玉,丛林.多声声乐表演课中获得的启迪——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2]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4,(07).

[3]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两份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5,(03).

[4]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5]刘畅.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思路[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土里学区)

篇12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篇13

关键词:音乐教材;地域特色;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8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成立了“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根据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本人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切感受到,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内容正是发扬和继承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若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地域特色浓厚

黑龙江自然山水独特,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使其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并通过地域风情

歌曲等音乐内容表达出来。如《黑龙江好地方》、《对花》、《歌唱春天》、《青年参军》、《新货郎》等广泛流传的东北民歌;黑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选段《怎么不见娇儿他》等地方戏曾被广泛传唱,具有浓厚的地

域特色。

二、历史悠久,文化融合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主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的歌曲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课标音乐教材的编者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我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如满族的《摇篮曲》、《空齐曲》,鄂伦春族的《勇敢的鄂伦春》、《放马山歌》,俄罗斯族的《美丽的姑娘――阿妞妲》、《渔夫之歌》,鄂温克族的《剪羊毛》、《我们都是山里的人》,达斡尔族的《什么最美丽》、《快乐的达斡尔》,柯尔克孜族的《我的家乡》、《柯尔克孜人民歌唱》,锡伯族的《咱们锡伯人》、《田野歌》,赫哲族的《大顶子山高又高》、《我的家乡多美好》,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赞歌》,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回族同胞永远不推后》,朝鲜族的《水臼打令》、《长鼓舞歌》,这些音乐内容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展望

2002年8月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各学科教材建设像雨后春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但是,因为当时我省没有组织教材立项编写,致使目前没有国家级课标教材,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使得我们无法在教材中融入我省的民族文化等特色内容。后来,我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把部分我省地方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加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通过歌声让全省的中小学生了解黑龙江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黑龙江来好地方,粮满仓来,鱼满江,岸上红花开,百鸟林中唱,兴安高,黑水长,百业兴,牛羊壮,蝴蝶双双在飞舞,布谷鸟在歌唱,布谷,布谷,布谷,歌功颂德唱今天好时光。”这是一首来自我省黑河地区五家子农场的黑龙江满族民歌。让这样优美的民歌进入中小学课堂,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使出生、成长在黑龙江的孩子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黑龙江、热爱黑土地,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套音乐教材的编者们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分布在我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推广之下,这套音乐教材已在全省大范围使用。通过近六年的教学实验和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的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套教材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使音乐课堂教学丰富了、有活力了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特别是融入地方内容后让学生、老师都倍感亲切,成为我省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各地市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有些地市使用的其他省份版本的音乐教材中并没有加入我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这就失去了一次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的绝好机会,对孩子的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个不小的缺失。所以,建议教材选定的职能部门应该给我省广大学生选用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教材,为保护和继承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为新形势下做强做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总体思路和目标构想。报告别指出了在中小学中开展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普及和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中,让地域的音乐地域歌声在青少年中更广泛持久地回荡。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work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in Heilongjiang

AN Yu-bin

(Education R&D center,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Harbin 150001,China)

篇14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Comprehensive Music Sense Teaching Approach upon

Normal University Instrument Music Teaching

PANG Rong, HUANG Hong-yan

(Music Schoo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1)

高师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的重任,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所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师器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单一,忽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集体合作技术与协作精神。在培养学生方面追求规范化的演奏技术技巧和曲目的难度,而忽视舞台表演和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采用传统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人格修养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关联系。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课程都是分科设置,这种设置容易忽略与其它课程或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理论与技能的割裂和孤立。同时技术至上,重技轻艺的教学导致师生不熟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最新动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脱节。而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新焦点,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转向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面对着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的新趋势,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器乐教学同样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一、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核心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美国音乐教育研究项目“当代音乐计划”中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又称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式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包括音乐共同性因素原则、音乐实践性原则、综合性教学三大原则。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主要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音乐教育,因而具有总体性、综合性的体系特征。这种特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史和相关音乐理论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以往教育中音乐知识、技能条块分割、不能相互融合、促进的状态,它并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音乐诸要素和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以及演奏、演唱、分析、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水平和程度上都能建立起音乐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促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下的高师器乐教师

(一)准确的教学思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不是重复千人所做的事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教育思想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领悟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器乐教学是一种操作性的技能教学,它不同于其他理论知识可以无师自通,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顺利正确地掌握。一位好的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高师器乐教师要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将通过对学生自觉乐感的培养,营造一种富有刺激性的音乐环境,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器乐演奏等理论基础将概念性的知识与技巧性才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能力和交流音乐作品内容的能力。从而推进高师器乐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

(二)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众多的乐器种类、多样的演奏手法、丰富的音响色彩,将人类的音乐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摆脱了声乐艺术的一些局限,人声不能演唱的音域,乐器演奏能达到,人声不能达到的音响效果,乐器演奏能做到。在国外,青少年学习一门器乐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是以器乐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师资和设备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高师器乐教学从教学效果上并为凸显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器乐教学向正规化、多样化、综合性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综合性音乐感教学法中提到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完整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体验,在一切课上强调表演、分析和作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在探索音乐过程中有个人的自由。将音乐体验与本民族文化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在每一音乐体验中提供综合的音乐因素,不要使音乐的任何一方面、因素、功能从音乐的统一整体中割裂而孤立开来。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学习音乐上,提倡从爵士、摇摆、流行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电子音乐中吸取多种音乐体验。那么高师器乐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不光只设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应当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个性、学习效果出发设立长远的教学目标。再将长远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分学年、期、月、周来设立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就会有一种延续性、发展性、自省性。无论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长远目标,教师都可借鉴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提到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设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因为这种教学法是在综合、比较、精心研究世界多种先进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比较适合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提到教学内容要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的是由器乐基础的,有的是没有器乐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内容按教学对象的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对一些有基础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提高其演奏技巧、拓宽曲目和演奏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外,最重要的是在演奏乐曲时要求学生能结合音乐史、乐曲的创作背景正确理解所演奏的乐曲,同时能有创意地独立进行乐曲处理,了解其乐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使之具有更高的演奏水平。对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除了要求在初步掌握该乐器的演奏方法、基本技巧时更应了解该乐器的发展过程、发声原理、性能、表现力和代表人物、代表作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有感情地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无论是有基础的还是没有基础的学生都应深入的了解乐队的编配和排练方法。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提出在课堂和排练中,都通过实际表演、欣赏、描述、作曲、即兴等活动来强调共同性因素,教师在选择教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演奏表演时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的识谱并进行再创作,在分析作品时能感知音乐,并通过所学乐器对音乐进行描述,最后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乐曲后能抓住所学乐曲的风格特点进行作曲。

(四)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强调个体化的指导。器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示范讲解为主,教师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模仿练习中形成对音乐和音响的概念,从而掌握技巧,获得控制乐器的能力,这种教学的方法容易使教师成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高师器乐教学的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在教学中将示范法与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等交叉运用,互相结合,灵活变化具体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接受能力、个性特点、学习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因材施教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缺点并找到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所采用的独特教学方法下获得最佳的发展,使学生在每一次上课都能充分地享受到每一次演奏所带来的美感,从而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克服困难掌握复杂的演奏技巧,将概念性的知识与技巧性才能结合起来,提高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知力,形成各自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综合音乐教学法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一)端正学习思想

一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器乐课是一门无关紧要、为了修满学分而选择的课程,因此在学习思想上就有一些被动。思想一旦处于被动,那么学习起来就觉得很难,学习效果也就不好,效果一旦不好,那么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于是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上课而上课。要知道现在很多中小学多很重视器乐教学,作为以后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到两门器乐。这种被动地学习器乐课程只会让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而后悔。要想学好器乐为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首先要端正思想明白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器乐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感受、理解、创造、表现音乐的能力和音乐思维的发展,器乐中眼、耳、口、手、脑等器官的协调并用,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能使各种感觉、运动器官更加敏锐、灵活,使其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综合发展,提高智力水平,丰富课余生活。器乐教学中的合奏、重奏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配合、顾全整体、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其次要有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乐器演奏的训练是一种复杂艰辛的脑力和体力合一的技能性训练,单靠一时兴趣头脑发热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让演奏技能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取得进步。

(二)有效的练习方法

学习乐器,是非常讲究练习方法的,只要找到有效地练习方法,就能将乐器中的技术难点攻破,取得进步,坚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重视乐器演奏的基本功,基本功指的是掌握这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技巧。要想解决基本功这个难题,就得认真的观察和听辨教师在上课中所讲的相关知识,在课上尽可能的掌握,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些与这些技法相关的练习曲,在练习的时候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在练习一些技术难度高的音乐时,要学会分段练习,先将其分解,慢速练习,然后加快速度,再将整首乐曲连起来练习,这种练习方法能将复杂的演奏动作形成一种肢体记忆从而变得容易掌握。最后在练习的时候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心地阅读曲谱,对每一种记号、时值、指法、速度、力度、节奏、音准等都要一一检查,看看是否在练习的时候有遗漏。把这些技术问题解决好后,就要讲究音乐的意境和美感,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要求自己在内心形成乐曲相关的音乐形象,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感悟,先感动自己,然后将音乐的内容与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感动别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剖析自我、现自己的能力和所长来找到有效地练习方法,做到事倍功半。

(三)提高艺术修养

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一切音乐学习是出自历史各时期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资料和文献。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通过综合各种音乐材料以及演唱或演奏、分析,作曲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增长技能和知识。乐器演奏的学习者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就要努力学习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各种理论音乐知识,广泛增加自己在文学、历史、人文学科等方面的修养,学会欣赏舞蹈、美术、话剧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了解当前的各种教育动态、信息、理论从而受到启发广泛而全面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