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要大胆创新,转变观念,索定目标、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一、音乐新教材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引进了具有鲜明特征、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数字化时代的音乐、民间传统的音乐、娱乐音乐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即符合现在的审美特点,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隐含着音乐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树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现象反映不同的时代特点;事物的发展要适应时展的观念。
2、丰富的创造性。由于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等特点,它必然能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这种能力能更好地得到培养 。新教材中体现创造性的地方有许多,欣赏、唱歌等教学都可以有教与学的创造性体现,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创造与活动”,如:“漫步动物园” (六年级),不管学生用有音高的旋律还是用没有音高的节奏来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都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不同类型表现方式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充分的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二期课改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要促使学生发展,就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新教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新教材的每一课的主题切人点都比较小,为教学中的拓展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新教材是以音乐人文现象作为结构教材内容的条件,为引导教学中不同层次的深入探究提供素材。
4、显著的综合性。新教材的内容上除了音乐本身以外,还涉及到大量的舞蹈、文学、历史、戏剧、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教材的综合因素其实质就是把音乐放到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流派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材框架结构特点
各课(单元)教学主题鲜明,人文色彩鲜明。古今中外的教学课题循环穿插,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整体化内容设计,使听、唱、奏、创作、律动等教学活动更加紧扣主题。模块化的栏目组合,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实施新教材的策略与方法
1、更新理念是前提
学习模式:实施新教材试验工作的困难,首先来自音乐教师们对二期课改精神的认识不足,他们虽然对老教材并不满意,要求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旧观念来看教材, 最为突出的是不能正确地把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甚至出现重技轻艺的现象。因此理念问题没有解决好,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就不能自如的运用。因此在新教材试验的前期,我们首先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抓起。
从而正确理解〈行动纲领〉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四个突破口,通过听听、学学、议议,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活动为基础,适当淡化乐理知识、视谱内容,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指导思想和加强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的审美基础教育、提倡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口的音乐基本训练、以即兴创造为抓手,以想象、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需要的音乐学科教育体系的四个突破口。
2、指导方法是关键
方法模式: 观念的改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是私塾式、梨园式的师“授”生“ 受 ”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教师本身所接受的就是此种教育,只是角色的转变而已,即有学生转变到教师。由此通过三条途径来解决:
(1)途径一:以课题为抓手,把我们在新教材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加以解决,进一步推进试验工作不断深入的研究。
运用了“二期课改音乐新教材”教学中研究性的模式,受到了市教研员、新教材主编及教材组人员和各区县教研员的好评。肯定了我区在新教材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我们在新教材专题性研究的系列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同一课内容或同一份教案的教学中,由不同的执教者,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等,这就牵涉到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的问题。
【关键词】 室内操 学校教育 健康发展
1.创编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课间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措施,更是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课间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使学生处于长时间的坐姿学习状态后,身体各部分得到舒展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较多血和氧的供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间操还有利于消除因连续学习用眼时间长而产生的眼睛疲劳,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这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然而,如遇到雨雪等天气,学生就无法到室外做课间操,这无疑难以保障学生平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室外无法做课间操时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学室内操创编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2.创编原则
2.1教育性
有意识的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珍惜,使学生通过做室内操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健康教育、形体教育、艺术教育。
2.2健身性
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韵律活泼,节奏感强,使室内操的动作设计舒展大方、动作畅快、节奏欢快、动作负荷适宜,强度适中,使学生的生理、心里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2.3针对性
创编针对中学生的生理特点,设计体操的风格,动作类型和动作强度,把握运动难度,运动量,针对时空条件,确定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4创新性
首次为学生创编室内课间操,以增加德育与美育的因素;首次强调突出音乐主题,提高音乐的完整性和个性内容;此操还汲取了青少年喜爱的的现代元素(如:健美操、街舞、现代舞、搏击操、冲击步、武术)加以改造,以丰富的操化动作,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体现新一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提高了学生做操的兴趣和操的整体观赏性!
3. 室内操创编应注意的几点
3.1室内操动作选择与编排要立足于室内的特点
一般学校教室面积的大小,每个教室一般有多少名学生,扣除课桌、走廊和讲台位置,学生座位活动空间基本是多少。因此,根据座位空间,创编室内操时动作的幅度不宜太大,尽量避免向前、后、左、右的大幅度四肢动作,而应多考虑垂直方向的伸展动作和屈臂的转体动作等;此外,学校一栋楼一般有多个教室,且教室里总有一定的灰尘,为此,在编操时同样要考虑避免跳跃动作和多拍的踏步动作,以免引起教学楼的振动和灰尘的扬起,这既不安全,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因而选择屈膝屈臂动作、重复前点地等动作比较合适。
3.2室内操动作选择与编排要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充满朝气,喜爱新生事物,且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但学习运动技术的协调性还不够好。所以在创编室内操时尽量要动作简单但不单调,音乐节奏轻松明快但不剧烈;一套操编好以后,要通过随机抽测50名以上的学生对做完本套室内操的即刻心率来了解操对学生所起的锻炼价值,一般均值为125次/分,这样运动量才比较适宜,才符合中学生课间运动量的生理要求。
4.研究对象、方法:
4.1对象:凤城学校7~8年级学生,其中7年级55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参加了未央区比赛获得一等奖,并刻有教学光盘。
4.2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98%的学生感兴趣表示欢迎;(2)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改进,体现音乐与体育的力与美的结合。
5.研究结果
5.1动作详解
第一节、预备节:(1*8拍)身体保持直立静止
第二节、弹动:(2*8拍)上体保持不变,下肢随节拍屈伸,做弹性起伏。
第三节、头部运动:(4*8拍)四个方向后两个8拍环绕。
第四节、踏步:(3*8拍)前两个8拍四个方向踏步后一8拍还原最初方向一个8拍。
第五节、上肢运动:(4*8拍)左手起腰、肩、头顶、击掌两次右手跟进慢一拍。
第六节、肩部运动:(4*8拍)单向肩绕环5、6、7、8左右同时肩绕环。
第七节、伸展运动:(4*8拍)大臂抬平不动小臂以肘关节为轴转动,同时脚下为并步。
第八节、体转运动:(4*8拍)两腿开立,立体转向一边中心放于后支撑腿上,身体后仰向斜上方伸拳。
第九节、全身运动:(4*8拍)1.2.3.4并步掏拳,5.6.7.8小臂重叠环绕至头顶打开成侧上举,开合两次。
第十节、扩胸运动:(8*8拍)上步屈臂,开合四个方向完成。后4个8拍向上冲拳+小臂绕环、击掌。
第十一节、整理运动:(4*8拍)握拳向上方伸展,经体侧放下,并步,手臂做打气的运动。
5.2音乐
音乐采用有氧冲击步的节奏(2/4拍),用几首曲子合成剪辑成一首动感十足、节奏欢快、时代气息浓厚、富有时尚流行元素的乐曲。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
5.3分析:
(1)教育内容搭配得当,教学方法新颖。动作由易到难,由上到下,动静结合,非常适合室内运动。(2)强化集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强化集体意识,增强教学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3)丰富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与音乐的结合,形式新颖,音乐与动作优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态,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结论
6.1符合了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观念。能按照艺术的规律,根据青少年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进行创编,艺术思想性、愉悦性强,难度、运动量适宜,适合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
6.2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和音乐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体育和音乐改革具有积极地、深远的意义。
6.3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体育音乐特长的培养。
综上所述,室内操的创编在动作选择和编排时只有考虑学校教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和实施,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本课依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快乐.主动.健康发展,根据小学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及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健身与健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素质。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体现健康的发展。
1、本课的开始,学生随音乐进行小动物模仿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培育学生模仿.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热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2、在技巧:后滚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具提高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先通过多样活动体会滚动的感~受,并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通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动作,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地位,练习中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3、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