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范文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篇1

在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成功在港上市的同时,交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施了全面的战略转型,在理念、制度和技术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本刊专访授信部总经理之后(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加强授信业务管理,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本期专访人物为总行风险监控部林加群总经理,他就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全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阐述他的观点。(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24-03))

1. 现在国内很多银行都在提战略转型,您认为就风险管理而言,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前,外部环境的错综变幻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交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转型遵循独立性、统一性、控制性和服务性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测量系统,对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将与上述风险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最终构建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全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具体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交行推进风险管理战略转型主要是去积极落实"九个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未来的风险管理不仅要突出信用风险,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流动性、法律合规性、声誉等各类风险的综合管理。

第二,管理方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相结合转变。以往我们都重视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各类事后管理和处罚措施,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确保风险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第三,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单一行业、单纯的风险监测向企业整体风险、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收益的整体监测转变。

第四,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第五,管理重点由强调风险防范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

第六,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定量分析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得风险管理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工作。

第七,管理架构由条线分割向垂直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管理文化由风险与发展的对立向风险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转变。风险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相协调,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

第九,风险管理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独立的发展或资产质量指标为主向经济利润体系考核转变。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2. 您认为银行应当如何看待风险?

答:首先,风险对银行而言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伴随金融而存在的,金融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银行只要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除非不做任何业务,不发放任何贷款。银行要维持生存、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风险,而且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获益和生存,而不可能脱离风险。

其次,风险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来源。一般而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导致的最终结果将会呈现出何种状态是难以准确预知的,因此风险具有“双侧”性质,无论正反两面都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传统的风险定义往往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突出“下侧风险”;现代银行的风险观开始重视风险积极的一面,将风险视为机遇,视为盈利的来源,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上侧风险”。

再次,风险是需要管理的,并通过管理实现盈利。风险被承担下来后究竟给银行带来的是损失还是盈利,主要取决于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只承担而不管理风险只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消极回避也消除不了风险,风险的盈利性需要积极的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盈利。这种积极管理具体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主动并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从而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第四,风险是复杂的,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银行要以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第五,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需要资源的。银行要承担风险就必须有足量的资本金,因为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造成损失,而损失需要有资本金来冲销,所以银行在承担风险时,要有足够的资本金作为吸收损失的资源,这也构成了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的资金方面的要求。此外,银行管理风险还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懂得这些技术的人才,这些都要银行花大力气去实现。因此,要把风险看成是一种管理成本,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支持,在经营中要充分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投资规律。

3. 交行近期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答:创新是进步的动力。2005年以来,借助上市中介力量和战略投资者,交行大胆引入和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新工具、新制度、新方法,广泛运用于实践,对提升全行风险监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按照国际准则要求,运用减值贷款的理念实行逐笔现金流贴现拨备。由于引资工作的需要,交行从2001年度起正式开始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上,最初采用抽样推广法,后来引入现金流贴现法来验证样本,到2004年6月起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所有不良贷款采取现金流贴现法逐笔进行拨备,以后又推广到减值贷款。交行的拨备工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采取现金流贴现模型;二是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拨备;三是全部在电子化系统平台上操作;四是兼容了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科学合理;五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并纳入信贷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可见,交行在贷款损失拨备工作方面已经很早就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之先河。

第二,参照瑞银信贷、汇丰等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从2004年起对于风险较大、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滑入不良的正常类贷款户实行监察名单(WATCH LIST)管理。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敦促企业采取加固担保或减持退出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监控防止上述贷款突然降入不良。全行依托新开发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实现了"风险排查常规化、监察名单制度化、跟踪管理电子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先于同业进行贷款动态迁徙分析,在分行自动按月生成、逐笔分析,并已推广到监察名单、关注类贷款等。为全面动态地监控和掌握信贷资产的逐笔变动轨迹,加强对信贷资产持续、有效的风险监控管理,根据国际会计审计的要求,从去年起交行就制定了不良贷款迁徙制度,实现了逐笔、全面、动态、真实地反映、分析和记录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迁徙变化轨迹,监控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并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了对贷款余额和状态变化进行风险预报。

第四,对所有非信贷资产实施逐笔风险分类。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管理倾注了大量精力,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较规范,但是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可以说大多数行长都不能真正摸清这部分资产的家底。为此,交行在自行设计开发了相关专用系统的基础上,在2005年初对所有非信贷资产进行了首次风险分类,获得了全行完整的非信贷不良资产电子化明细数据、损失评估信息和五级分类结果,全面摸清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为加强非信贷资产监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

第五,大力推行风险经理制改革。交行的风险经理是专为贯彻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按照岗位职责和授权权限,对全行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监测和报告设置的岗位。风险经理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行风险与内控体制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风险经理主要采用三层过滤模式实施对全行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控,通过强化监察名单的管理协助、配合客户经理对潜在风险的贷款制定、落实减持退出措施,从而真正起到预先发现风险、提前处置风险、防止扩大风险的作用。

4.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在风险管理上提倡怎样的经营理念?

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仍然存在很大缺失。首先,体现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风险管理上的实用主义,规模至上、忽视风险成本约束的经营行为仍是经营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营销、轻管理;重放款、轻监控;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风险控制时抓时放,时紧时松。

其次,一些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割裂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和依存关系,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要么认为抓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致使前台和后台无法达成对风险管理的共识;要么片面地认为放慢业务发展速度就是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管理部门一遇到风险就推卸责任,该管的不管,或者只知道埋怨不懂得指导,而对许多该要追究风险责任的违规人员和行为不追究。

再次,迷信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基层行对上市公司、大型集团性企业放松贷前调查要求,降低授信门槛,贷后监控时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贷款挪用、资本金抽逃、项目停工等问题,甚至一些新发放贷款首笔就出现了逾期。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一直在全行努力培养和树立先进、科学、健康的、与战略转型相协调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调整我行的风险偏好。作为上市公司,交行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提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收益期望必须与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相一致,最终实现把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交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银行和客户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推广树立稳健的风险偏好,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宏观角度讲,要平和、理性地对待市场、客户、业务和宏观形势的变化,既不能过于逆经济周期,也不能过于亲经济周期,在风险、质量、收益、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在不同地区(包括海内外)、不同行业合理分配风险资本;从中观角度讲,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内部组织框架要平稳、健康,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要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总行、省分行和直属行,克服那种要么控制得很死,要么实行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从微观角度讲,对具体的业务品种、风险业务等作审慎的处理,不出现大起大落,让收益能覆盖风险,把风险、收益和成本账算清些,把各类客户的风险控制好。

第三,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发展,但其发展的质量不仅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而且要特别注重发展的效益。要正确理解加强风险管理与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以规范求发展,统筹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真正实现四者的长期、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第四,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的发展数字或不切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最终使业务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特征。

第五,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确定业务经营方向。要实施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范围和总量。防止由于规模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资产急剧增加以及非预期损失没有相应资本覆盖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甚至资不抵债的局面出现。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转变经营思想,从以往只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实际效益的衡量上来,加大对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力度,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业务和效益好的业务倾斜。

第六,所有的风险损失在经营中都能得到有效覆盖。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5. 交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交行已制定了未来三年全面风险管理纲要,各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全行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资产水平优质。确保全行的不良资产率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资产质量长期、持续向好,并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在国际银行业处于良好水平。

二是风险要素可控。确保各个业务层次的各种风险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过充足的准备和资本得到有效覆盖。

三是风险管理转型。要在全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前面提到的九个转变,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五全":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篇2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篇3

近期银监会尚福林主席提出深化银行业改革的“六项改革”,为农村信用社下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特别是在股份制改造、差异化战略、综合经营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了积极回应。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改革”要求,结合四川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四川经济社会特别是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服务。

坚持有效制衡原则,全面推进产权改革

四川共有175个县,已经全部消除资格股,完成股权改造,48个县组建了农商行或股份制联社,标志着近30%个县的产权改革基本完成。

银监会对产权改革提出的有效制衡原则,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确立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从四川已经完成产权改革的县市来看,个别地方开始出现大股东控制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在于,县域农信社的部分中小企业股东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以获取农信社贷款资源和追求短期效益为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优质股东,坚决防止股东恶意侵害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在产权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理(董)事会和经营层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高管人员资格审查、加强高管人员的交流与培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正让具有战略眼光、金融经验和经营能力的高管主导农信社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推进整个高管层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型,引领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

坚持差异竞争原则,加速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客观上削弱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支持。银监会基于不同银行机构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支撑能力,提出了“全球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社区性银行”这“四个银行”的概念,既引领银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又指导银行业针对不同的经济形态发挥金融中介职能,是推动中国银行体系多元发展的有力举措。

四川农信在充分考量自身特点、历史因素和四川经济发展实际等因素后,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即明确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四川省委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农村信用社在其中发挥了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四川农村信用社在当地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河山的县区达53个。

因势而变、因农而变、因企而变是我们实施金融创新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宏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的经营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四川过去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转向以城镇为龙头的城乡相融的发展模式;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银行间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要求其经营模式必须尽快转型。

要全面深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善于运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要推进产品和盈利模式的转型。一是逐步改变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着力提高存贷利差收入质量,着眼于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二是从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推进“小银行+大平台”建设,建立以省联社大平台为核心、全省法人机构共同参与的集约化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省级服务平台的资源聚合优势,减少市县法人机构在信息科技建设、产品研发、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共性的信贷业务、财务管理流程建设的重复性投入,提高经营效益,形成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三是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发展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着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单一的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移,支持“两高一剩产业”向绿色产业、服务产业转移。

坚持风险隔离原则,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在经济转型期和农村信用社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确保资产、效益和内控协调健康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下一步要以流程银行建设为抓手,通过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市场定位、产品体系、经营流程等各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规范流程管理,逐步建立涵盖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与时俱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审慎风险提示高度契合,树立资本覆盖风险的管理理念,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度与合规文化,制定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提升整体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是按照现代银行管理要求,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构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三位一体”的立体风控体系。

三是按照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改进的风险管理步骤,注重事前预防,加强事中管控和事后分析的能力,逐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测及事后监督、内部审计制度。

篇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契机,但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面临诸多的风险。由于风险因素源于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强调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践行中,风险的存在、机遇的出现,都需要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①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依托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对企业的监督、控制,让企业以更好的姿态适应市场变化,并基于市场环境、企业发展需求,改进风险管理能力,契合企业发展的需求;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复杂性,其所形成的联动性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如图1所示,战略目标的导向之下,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企业上下、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内控制度改革,契合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二、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优化与调整内部控制制度,是新时期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以此作为“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流程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等的狠抓落实,支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导向,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强调管理目标导向下,各系统功能的构建与完善。当前,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主要如图2所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包括了战略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经营目标等,强调目标体系始终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确保企业全面而有效地开展工作,让风险管理控制与目标体系相匹配。①企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是目标体系中的高层次目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务实开展、有效落实,都紧紧围绕在战略目标这一总纲领之下实现,确保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践行。②企业经营目标。在经营目标中,还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强调企业经营发展中,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其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维护企业处于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③企业管理报告目标。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线路是必要的,也是全面风险管理务实开展的必要保障。一方面,信息的可靠性强调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真实性,便于企业高层全面了解风险情况,并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外部信息的沟通,是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报告的必然要求。④企业法律目标。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法律目标导向下,实现对经营发展中监管、合规等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降低或避免因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而影响战略目标的推进。⑤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要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再创造价值的同时,及时的回馈于社会、建设社会。

2.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两个重要元素。首先,组织者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导向,设计组织结构并安排相应的职能,夯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其次,全面风险管理的落实,“有效执行”是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狠抓落实,落到实处。

3.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程序,但涉及诸多方面。特别是风险识别、风险管控及监督等,是全面风险管理开展的基础。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的前提,强调企业对风险进行细化和分类,便于对风险的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并寻找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明确各责任目标的职责与工作,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至最小。例如,企业可以基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事件库”。具体如图3所示。是某国有集团企业的风险库。从中可以看出,企业风险库的建立,形成了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特别是以集团总部为总领下,一、二级风险库的建立。②风险管理控制。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风险级别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将风险影响降低至最小化。③风险监督。复杂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日益多样化,实现风险的有效监督与回报,对于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4.国有企业业务流程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旨在于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部风险点进行全方位控制管理,进而确保企业有序的经营与发展状态。在业务流程及其管理体系的梳理,实现业务流程及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在战略发展目标的践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5.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并引导职工行为的必然需求。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确保制度体系的完善性。首先,“横向倒边”———“横向”强调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技术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制度的有效建立;而“纵向到底”———“纵向”强调制度的完善性,制度的细化。特别是管理办法、基本制度等,注重制度体系的延展性,确保制度布控到每一个重要点之上。这样一来,不仅让制度体系更加的层次分明,并且明确了各方职责,便于风险控制的有效开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6.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体系

全面风险考评体系的构建,强调体系的完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考评规则,让考评有据可依,确保考评的公平性。采取多种考评方法,从多个维度实现综合考评。从实际而言,考核方法应采取定性、定量法,从内部审计效力、风险管控、道德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考评方式应多样化,通过评分式或问卷式实强化风险管理考评;再次,全面风险管理考评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确保考评作为贯穿企业经营目标责任的重要因素,推进企业的有序发展。

7.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预警预控体系

预警预控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对于降低甚至是避免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警预控体系的建立,最核心的在于建立预警预控指标以及规则,通过完善的预警预控体系确保企业稳定发展。一方面,预警预控体系要对各类重要风险征兆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对廉风险指标进行实时跟踪,了解其相应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控预案,进而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

8.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优化建议

一、引言

在中国加入WTO后,闲散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迅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金融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国内金融形势的稳定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否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有所改进,但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文化仍较为薄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信贷文化缺失严重

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存款和信贷业务占据了较大比重,存贷的利息差是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而信贷业务存在巨大风险,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贷文化,贷后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极易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在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而难以消除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难以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状况。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的密切配合,当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就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三)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仍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整体专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大都停留在资产负债表指标管理以及头寸管理的层次,大都只是运用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的指标进行简单的比例管理,而对于国际上广泛运用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仅停留在引入阶段,还未能在实践中予以应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治理机制,对权利进行清晰的划分,使权利得以正确的运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决策的执行部门,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此外,还应重视日常业务中良好信贷文化的培养。

(二)建设风险管理必需的基础设施

综合的风险管理需要在内部建立综合风险管理制度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建设综合风险管理程序所必需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现代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依托商业银行自身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中,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建立的数据库中应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同时还应包括行业风险状况、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等其他数据。

(三)完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篇6

兼顾监管与内部管理需要 奠定新资本协议实施基础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当代经济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最新成果,总结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实施新资本协议不仅能满足监管达标的需求,更是上海农商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关键。2011年,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推进小组,负责统一推进该项工作。2012年6月,资本管理办法后,该行成立了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领导小组,合并原有新资本协议实施推进及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保障力度。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在风险管理部下设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7名,具体负责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推进工作。

(二)制定全面的实施规划,构建新资本协议实施蓝图。

制定有效的实施规划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保障。2011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启动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制定工作。在完成差距分析诊断的基础上,于10月底完成了覆盖三大风险、三大支柱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并按照银监会合作部的要求,计划在2014年底基本完成所有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制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实施规划,提供系统保障。

上海农商银行紧扣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实施规划》,该规划涵盖了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其他风险、资本管理等5大部分共12个子系统的建设方案,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地构建了未来3至5年风险管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蓝图。

(四)推进数据仓库的建设,提供数据保障。

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数据的完整性、质量和长度要求非常严格,可以说数据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前提,同时也是银行未来竞争力的体现。上海农商银行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了数据仓库项目的建设,目前第一期建设已完成,为新资本协议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保障。

(五)积极探索农商银行合作机制,提供同业支持。

通过银监会合作部牵头组织的试点行联席会议平台以及直辖市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平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几家农商行广泛开展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经验交流,推进如信用风险数据共享等的合作。上海农商银行还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定期汇报、交流项目进展情况,力争取得其支持和帮助。

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 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把握精髓、实质应用、自主选择、讲求产出、循序推进”的指导方针,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契机,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并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手段,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模式从“控制风险”到“经营风险”的根本性改变,进一步加大风险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有效积极地应对复杂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压力,促进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抓手,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了涵盖各类风险的高级管理层委员会,明确了各类风险牵头部门,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机构、全风险、全业务、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用风险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跨部门重大信用风险事项的协调,有效防控重大信用风险;建立业务创新委员会,积极推动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二是稳步推行总行对分支行“双重管理、双维考核、双线报告”的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不断深化授信主管委派制、会计主管委派制、审计垂直管理、合规经理专职化、风险经理双重考核制等创新管理方法,切实强化风险管理。三是建立一支专业化授信主管队伍,通过委派制加强对分支行授信业务的垂直管理力度,并对零售按揭贷款实行集中审查和独立审批人制度,推行差异化授权制度,有效把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实行风险管理派驻制,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管控人员,专门负责业务的日常监控,并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报告体系。四是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总行对异地支行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五是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根据业务种类、风险类别,实施差异化风险管理模式,根据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的原则,设置差异化、专业化的业务流程,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运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加大小微金融业务服务力度。

2012年9月,上海农商银行根据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完成小微企业授信自动化审批系统(以下简称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并上线。自动化系统以“机器代替人工”为创新突破口,以该行长期积累的小微企业信贷历史数据为基础,以先进评分卡技术为核心,运用了“三品三表”等一系列创新指标,采用简单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业务实现系统自动审批。

截至2013年9月30日,上海农商银行自动化系统共受理业务6271笔,金额近150亿元,其中自动化系统审批通过的业务3976笔,金额近100亿元,自动化审批通过率达到64%,不良率仅为0.025%。通过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上海农商银行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约了成本,有力促进了该项业务的发展。目前,上海农商银行正积极将自动化审批、评分卡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及理念推广至个贷、信用卡业务。

(三)推进风险偏好项目建设,实现风险收益及资本的有机结合。

风险偏好体系的建设是新资本协议实施第二支柱下的一项重点工作,上海农商银行于2012年3月提前启动了风险偏好实施项目,力求尽早让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在经营管理中发挥效用。

对于2013年的风险偏好策略设置,上海农商银行采用历史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同业比较、交叉检验并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从确定本行总体风险偏好基调出发,以达到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符合战略目标、业务发展、风险管理需要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并通过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指标、市场风险管理限额指标、集中度风险管理指标,进一步传导到日常的风险管理、业务经营中,有效实现了风险、收益、资本的结合,促进了业务发展的科学性。上海农商银行已逐步开展信贷业务行业组合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资本配置、经济资本在分支行考核中的应用等,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了综合竞争力。

(四)推进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内部评级法项目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重中之重,代表了国际领先银行的最佳实践,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上海农商银行可以更加科学、精确地估计反映自身真实风险水平的信用风险参数,为信贷审批决策、贷款定价、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提供有力依据,促进盈利模式转变和经营行为更加合理化,有力地推动业务转型、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资本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模式,从而为银行深化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经济资本等奠定扎实的基础。

上海农商银行已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了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建设工作,计划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咨询部分工作,年底前完成系统开发并上线。

篇7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合理、规范的检查为重点内容,重视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但这样的审计已经很难满足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积极引进流程审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简述“流程审计”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流程审计逐渐取代传统的财务审计,成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流程审计是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从“职能管理”为中心向“流程管理”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计方法。它是在了解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以规范化的手段,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发现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中,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固有的机制缺陷,一部分的管理人员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只关心企业不要存在风险,而忽略改进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的流程管理混乱,导致风险管理的潜在因素逐渐扩大。在深化内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管理冗长,其重复管理的环节过多。在具体的风险管理中工作的效率低,具体的责任不能很好的落实。二是内审监督不能以客户为中心,缺乏差异性的管理流程。某些企业的内审监督的流程是基于人员管理的需要设置的,不能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一样的内审监督方法。三是内审监督流程之间不协调。一些企业的部分内审监督流程是某一个部门自行制定的,很少从整体上去审计和监督,缺乏一定的衔接和协调。四是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流程。表现在具体内审监督中就是整个系统没有教好的整合性,使风险管理混乱不堪。

三、引入流程审计的作用及意义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及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内审监督中引入流程审计,有效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一)有效推进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

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流程审计是其全面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流程审计是企业预防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发挥企业内审的职能,将内部审计的方法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相结合,保持应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传统的风险管理中,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某一方面的的风险。现阶段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个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中的风险。企业不再从单一的风险考虑,而进行全面的风险防范,根据风险的组合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

(二)积极推进企业的流程再造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采用以部门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的机制,但在一定的部门利益关系的制约下,存在不同的问题。导致在市场上对市场经营、内部协调、客户服务等方面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经常会出现频繁发生而不得改的情况,经营管理的效率极其微小。

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能对业务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梳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引进流程再造,以其为重点的突破口。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完善,以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流程审计”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会发挥重大的作用。传统的经验审计是简单的、单一的审计检查,而“流程审计”是全方位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会更加专业、具体,有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能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避免审计人员风险

审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人员,是实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倡导者。在过去传统的财务审计下,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一般比较关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重大的违规和舞弊的现象,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流程没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无法与业务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在企业的内部审计领域中,评价内部控制流程被称为是审计人员的主要价值体现,是其走向其他行业的关键。

流程审计能使企业的审计人员了解熟悉更多的业务变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把握流程控制。

除此之外,流程审计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对审计工作重点的把握不当而带来检查监督的风险。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农村信用正面临着法人治理结构变更、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改善的体制改革,如何保证改革工作有序进行,进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及支农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发展,成为了相关管理层研究的重要方向。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直接关系着改革工作的成果,关系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潜力。

1.“合规”概述

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合规”风险定义为:银行因未能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相关准则,以及银行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或者制度惩罚进而形成自身财务损失或形象损失的风险。我国银监会将“合规”定义为: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与法律法规、行业行为准则相一致[1]。“合规”中的“规”指的是广义的规则,不但包括了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市场规则、行业准则、行业道德、法律精神等内容,还包括银行企业的内部规则制度。从该定义可以发现,“合规”风险与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是完全不同的,其地位要高于该三种传统风险,国际巴塞尔委员将该风险当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2.我国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用时间较短,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合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根据我国相关的监管制度和要求,我国农村信用社正开始分阶段进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均根据我国银监会制度召开了合规风险管理动员大会,构建了初步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积极进行了合规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和考核,极大的推进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度,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但是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2.1 合规组织体系不完善

根据我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制度和要求,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初步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并配置了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无相关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并且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缺失,其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多流于形式,甚至直接是其余部门兼任。合规组织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保证。同时,农村信用社内部也未明确的规定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组织系统薄弱,统一的组织体系和构架尚未完善。

2.2 合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自农村信用社开展合规风险管理活动以来,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已经明确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依旧存在不少工作人员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具体的工作开展不甚明确,合规风险意识薄弱。部分基层的工作人员甚至连合规风险的定义和内涵都尚未明确。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未将该项工作当做一项独立的工作,依旧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来应对,在培训和考试上消极应付。这些淡薄的认知都严重制约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2.3 合规风险管理资源匮乏

合规风险管理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一项较为新型的风险管理工作,农村信用社虽然着手建立了不少的管理平台,同时引进了大量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但是对于全国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这次技术和人才是远远不足。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合规管理平台、合规管理技术以及合规管理专业人才上缺口严重,合规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2.4 执行力度不强

自农村信用社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以2012年为例,其案件发生率低于上一年的5%。但是就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案件发生率依旧有85%存在于有章不循中,而其余15%为制定缺陷导致。由于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的案件发生率难以根除,大量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改善措施

我国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和探索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几点改善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3.1 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稳定、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健全、独立、专业的组织结构。农村信用社需明确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且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基础。农村信用社需严格执行我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制度,根据政治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同时给与调配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落实国家相关部门赋予的合规风险管理。

3.2 根据“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协调统一性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而言,尚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县级区县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难以真正负担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需求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独立的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也无法全面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全面效用。所以,农村信用社需以省级、市级单位为基础,从省、市全局出发,从上而下建立一套完善、系统、专业、统一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保证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精专业员工队伍

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是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操作主体,农村信用社需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还是合规风险控制的作用主体,因此,需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降低围观操作发生几率,保证农村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推行[2]。这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农村信用社需从以下两点进行实际操作:一是深化合规风险管理活动,积极开展研讨会、学习会、考试、评测等活动,讲合规风险意识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中,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降低围观操作率,进而保证经营业务监控有序发展。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精专业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保证合规风险的识别、评测、防范和控制,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促进经营业务健康发展。

3.4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农村信用社需根据我国相关制度和标准要求,建立系统、科学的合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讲绩效考核工作细化、量化,并与工作人员的薪酬和职称挂钩,提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责任问责机制,严格惩处相关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做到责任到个人。还需建立系统、缜密的检举制度,鼓励工作人员积极检举、揭发相关违规人员和违规行为,并需妥善保护检举人。农村信用社还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内容,将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以及合格情况纳入考核工作中,保证合格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降低违规发生率。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合格风险管理工作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合格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人员构建、技术平台等,为农村信用社的合规操作做出了巨大贡献[3]。但是从全局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组织构架等缺陷依旧存在。可以预见,这将成为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扣林,韩光聚,黄建平.强化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J].金融纵横,2009(02):156-157.

篇9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深化阶段,所以一些公司在这一背景下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通过以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故此探寻与时展相适应并能够促进公司企业发展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1 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现状

1.1 风险的不确定性理论分析 风险在经济的研究领域通常认为是不确定性或者是信息的不完全所产生的,其中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行为人主观行为目的和对行为过程结果预测间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对过程未来的不可知,以及对过去或者是现在的信息没有得到完全掌握。同时在不确定上主要能够分为外生的不确定性及内生决策的不确定性[1]。

1.2 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是相互得到融合发展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对控制目标和战略目标都有了增加,在改进后的风险管理则主要是事件识别以及信息沟通等几个重要的要素。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识别进行的风险评估,将风险在萌芽状态中加以遏制。从我国的公司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内部风险管理的机制发展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优化,其缺陷问题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就我国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结构没有得到完善,是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能够保障内部控制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内部控制主体也是公司经营的必要管理层,如果是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得不到保障,那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就是在风险控制的意识上还有待加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进程不断的加快,我国的公司企业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的多样化和复杂。但在公司的实际内部风险管理的意识上却得不到提升,存在着投机心理,没有在公司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再者就是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体系还没有健全,主要体现在公司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由于在风险控制及管理上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又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等,甚至有的公司还缺少健全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上较为缺乏。这些方面对公司的全面发展就形成了严重阻碍[2]。

2 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探究

2.1 加强公司风险意识 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需要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首先公司的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内部风险管理意识要能够得到强化,现代公司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来加强自身对内部风险防范的意识,理清公司自己及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上的责任关系,进而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预防风险的机制。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对风险进行审计的文化氛围,从而创造审计软环境,将审计文化的导向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助公司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将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2.2 培育优质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理念 公司的发展在内部风险管理的成效上有着重要决定性作用,优质的内部风险管理理念是公司发展的关键环境要素,也是公司与其他公司竞争的基础。所以要在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的理念方面进行加强培育的力度,内部风险管理不仅会对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同时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反映公司的整体价值观[3]。只有在优质的风险管理理念上得到良好的培育才能最大化的促进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使之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

2.3 构建高效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公司要想在现阶段得到优越的发展就要在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上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公司的健康成长。首先要能够在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控机制层面进行健全,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并非是建立之后就合理完善的,还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进行逐步的完善和改进。结合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建立能够跟踪公司应对风险的全过程,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更正。不仅如此,还要对公司的责任追究机制进行完善建立,公司建立合理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将其得到有效落实,这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问题可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同时对人员的责任逃避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了公司各方面协作。

2.4 加强公司的内部风险应对管理体系完善 这一方面主要从公司风险事项的细分开始着手,还要能够对公司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的识别,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提前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确保管理者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深化。另外就是为能够对内部风险科学的进行识别,公司可将风险进行细化,主要将其分为业务活动及公司层面风险,这样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应对。从内部的因素来看主要就是法律法规及技术因素等,在不同的行业公司就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解决上公司也要能够和公司自身的发展进行实施措施[4]。与此同时公司要在内部审计主导的内部监督机制层面进一步的加强,充分的保障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电力企业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mpany advocate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ncept as the basis, combined with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Year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indicated that the existing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in the system of bottleneck,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expounds safe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set up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safe production method,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production safety of the future prospects.

Key words: prod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 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五年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创造性成果,是对公司“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安全理念的具体落实。深圳供电局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一直处于南方电网公司的领先水平,从最初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到现在的安全生产风险体系的深化应用研究与实现,分别从设备风险、电网风险、作业风险和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四个方面发现风险,制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估,建成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为供电企业生产管理提供指引和依据。

2 现有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的瓶颈

现有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管理方法、手段与管理现实基础往往“不匹配”;二是没有脱离“运动式”的安全管理模式;三是引进的管理方法没有很好结合企业实际,造成“水土不服”,不能长期坚持,没有实效;四是缺乏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对安全生产实施“标本兼治”;五是管理内容过于表面化,不细不实,一线员工无法执行到位。

从信息化的角度,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存在如下瓶颈:

1)现有的规范和标准中的表单和流程无法完全指导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2)各部门直接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关系没有梳理清楚,存在一个个信息孤岛;

3)各种风险管理的优先实践分散在各个业务中,没有进行整合优化。

这些瓶颈阻碍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与推进,阻碍着深圳供电局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全面的全面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3 如何建立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

首先,经过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51个管理要素的覆盖情况分析,围绕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按照“延用、完善、建立”的总体思路,梳理出深圳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于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深化应用研究与实现的业务蓝图。遵照此业务蓝图的思想,一步步地构造出各模块彼此紧密联系的系统,帮助深圳供电局实现以风险为主线的生产作业管理,以减低员工在生产作业中的各类风险,提高深圳供电局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图3-1业务蓝图

其次,构建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要依据设备风险、电网风险、作业风险、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并经过多次的业务讨论与推演、需求分析与确认过程,以确定全面的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思路。

以下按设备风险、电网风险、作业风险、职业健康风险的顺序分别介绍各类风险的信息化思路:

3.1 设备风险评估

根据广东电网公司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技术标准,经过分析,得出下图的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流程。

图3-2 设备风险评估流程

根据导则要求,通过设备的运行数据得出设备状态评价值,进而计算出设备的平均故障率;根据设备台账基本信息、设备故障案例数据分别得到量化的设备资产、统计事故概率情况,进而得出可能损失的资产;设备的平均故障率与可能损失的资产的乘积得出设备的风险值,通过风险评估确定设备面临的和可能导致的风险,为设备运行、维护、检修、试验、技改等生产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

3.2 电网风险评估

遵循南方电网总调的电网评估办法,根据系统运行部提供的电网风险中期评估报表(如表3-1)和短期评估表,系统实现了电网风险的中期、短期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统计。

表3-1 深圳供电局电网风险中期评估报表

深圳供电局电网风险评估报表

风险原因 风险类别 风险信息描述 现有的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分析

后果 概率 风险值

电网结构不合理 中期 木钰线跳闸,歧岭、牛湖、平湖牵引站(用户站)、钰湖电厂失压风险 1、加快220kV远丰站及配套线路建设;

2、加快腾飞至歧岭双回线路建设 19 1 19

变压器重载运行 中期 N-1故障后,宝安换流站#1、#2变剩余主变存在过载31%风险 1、设备维护部门加强巡视;2、建议加快建设500kV宝安换流站#3主变;3、保证前湾电厂气源充足,加强前湾电厂机组维护 20 0.6 12

线路重载运行 中期 仙热I线或仙热II线跳闸, 存在剩余一回线路过载,南山电厂过载联切动作,机组跳闸,西乡主变过载风险 1、南山电厂加强巡视和维护降低跳闸率;

2、调整南山电厂出力和上网方式;

3、加快220kV星海站及配套线路建设 10 1 10

系统根据电网中期风险、短期风险值得出电网风险的分布,对已录入到系统中的的电网风险可通过统计功能,方便用户了解到不同类型风险里各风险等级的风险数量,更为方便的帮助电网风险的管理人员统一筹划,也能进一步分析出次年同期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方案。

3.3 作业风险评估

生产活动中各种生产作业必不可少,有效的发现和控制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关系到公司直接利益和员工生命安全。唯有在生产作业的风险评估中步步到位,才能保证每个步骤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做到风险的事前控制。

系统根据深圳供电局规定的作业风险评估表,并紧密结合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将作业任务分解出各个作业步骤,针对每个作业步骤进行危害辨识,从中分析出各阶段存在的不同风险,而后对每个风险具体的评估其风险的种类、后果和风险值等相关信息,来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现有的控制措施,或者通过其他建议措施去消除。

3.4 环境与职业健康评估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企业了解到内部的一些问题所在。

从生活开始,从环境下手。对环境的风险评估是职业健康风险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系统中结合深圳供电局做的卫生检测报告,以合理的方式和布局展现报告的录入界面,录入了卫生检测结果并选择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时,系统能自动判断出该数据是否合格,并要求填写建议措施。对于多个同样的卫生检测报告系统能通过导入模板来引导用户一步步的录入数据。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各时期的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系统也人性化的考虑到变化的可能性,做出了评价标准的专门维护功能。

对于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管理里的问题,要进入到纠正与预防业务中跟踪处理。

4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的未来前景

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成就、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性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等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概念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管理模式。然而现有的系统内仍存在部分可更为深入研究的地方:

1、设备状态评价将现有的设备根据其出厂数据,对比平时的检修和试验以及缺陷情况自动得出它的现有状态评价。设备状态评价没有实现这个过程的自动评价,造成了用户大量的手动评价的工作量。如果能把设备状态评价和设备运行业务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层挖掘,做到能自动评估出设备状态并给予高风险设备的提示,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效率会进一步提高,系统实用化程度会更高。

2、电网风险的管理中总是存在很多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也正影响着长期和短期电网风险的评估。目前系统的实时数据的变化并未自动关联电网风险数据,需要人为手工调整,此工作量较大。电网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与实时数据和拓扑结构紧密结合,为运行方式人员提供更为实时准确的指导信息。

3、现有系统中已经对各种风险有了全面的评估和详尽的数据分析,而怎样进一步将分析出的结果与其他业务的融合需要我们深思,如果只是对风险数据进行采集而不加以利用,那便会浪费录入数据时所耗费的人力,也不利于系统的整合与集中管理。我们需要从各生产业务中提炼出以风险数据为依据的模块,加以层层关联,使风险数据不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

5 结语

电力行业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但对全面的风险管理,及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业务关联构建考虑不足。这些关联没有完整的固化到信息化系统里,使得对风险统计数据的提炼和分析有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遇到了阻碍,但随着大家对全面的风险管理的的逐步成熟,势必会带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结合的更为紧密,它们共同的进步会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更加规范、科学、系统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Kevin Brown. Organizing for Health and Safety,2005,10~1.

[2] Borenstein S,Bushnell J.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or market power in California's electricity industr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9,47(3):285-323.

篇11

关键词: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概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实施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协作执行,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企业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划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要素,内部环境识别、制定经营目标、企业风险评估、经营事项评估、风险应对方案、风险控制措施、信息获取与沟通以及风险效果监控,上述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员工,其管控主体为公司全体员工,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管控范围相互包含

从管控范围上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内控体系建设的动因则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三)管控视角侧重不同

从管控视角上看,全面风险管理强调通过前瞻性的视角去积极应对企业内外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侧重于战略、市场及法律等领域。而内部控制主要通过防范性的视角去降低企业内部可控的各种风险,侧重于财务和运营。

(四)管控目的存在差异

从管控目的上看,企业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等多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获取机遇,规避或预知影响。而内部控制则没有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明确的区分。

综上所述,能够对风险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零容忍度等战略要素,进行准确全面的度量和评估,建立初始信息框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起始点,因此,要确保企业在风险偏好及运营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一致。内部控制则是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和机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应对措施及方法,内部控制措施其必要性与风险系数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依据风险内容制定控制机制与实施,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中,通过使用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工具,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评估,从而监控管理潜在的各类风险爆发隐患。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的特性,为企业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提供了指导依据。同时,将风险管理理念列为管理重点,以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基础,科学融合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充分审视、完善和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其发展历经了SOX内控体系到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演进的过程。

(一)基于财务报告相关基础的SOX内控体系

初步建立以《萨班斯》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一套内控体系,主要关注内控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完成体系的搭建,内外部审计中,均顺利过关,遵循工作总体有效,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搭建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架构和体系

内控体系从组织架构上实行两条线管理机制。一方面,财务部门作为内控职能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虚拟团队)作为运动员,分别负责公司内控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另一方面,内审部及外部审计师作为裁判员,负责内控体系的监督和检查。

按照内部控制建设目标和原则,通过统一、规范、系统化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建设,完善了基本的内部控制设计,业务流程范围覆盖了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形成资本性支出流程、收入和计费业务流程、存货管理流程、营运支出业务流程、货币资金管理流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人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会计和财务报告、筹资业务流程、关联交易业务流程、法律法规遵循业务流程、税务管理业务流程及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等十三大主要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和矩阵。

2.梳理规范业务操作

梳理及规范了业务执行层面各类操作,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业务执行、监督报告的闭环管理流程。通过业务访谈及专业判断进行了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通过内控文档的优化更新及内控制度办法的建立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明确落实关键控制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执行落地,通过内外部内控审计测试及业务自查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内控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形式明确了管理要求。

3.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结合基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建设初步的风险管理体系,深化了内控的管理细度,实现了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与业务运营融合,提升了业务执行效率与效果,增强了风险管理意识。

4.内部控制落实

企业通过部门层面内控常态化管理项目的实施,将公司层面的控制落实到部门层面,控制的执行更加明确,转换部门角色,把部门由受控主体转变为控制的主体,形成部门内控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部门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测试及跟进闭环管理,将控制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避免内控管理与生产管理“两张皮”。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即内控月报制度,内控月报涵盖了各部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控工作,实现与公司内控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的有效沟通。

5.加强内控执行监督

为加强对内控业务执行的监督力度与执行效果,设置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企业采用了将内控业务执行监督纳入公司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方式,以加强业务部门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监督检查方面,采取了部门层面内控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部门内控自测要求,促进业务部门开展自测,并与内外部审计等检查实行有效衔接,主动发现风险,从而达到关注重点、聚焦实质的目标,将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以风险为导向、面向业务运营的全面内控体系

开展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编制全面风险评估报告,全面优化SOX内控,梳理、搭建业务风控框架,以风险管理控制为核心,面向生产运营内控体系逐渐过渡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全面内控体系,其主要效果如下。

1.搭建业务框架

内控体系框架不再以存货、资金等会计视角为主线,而是从市场营销、采购等公司具体业务视角搭建。同时,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在各关键环节设置数据稽核的控制要求,区分实物管理和数据管理采集稽核样本,从而加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提升数据真实性。

2.增设关键控制,注重前后评估

一方面,由于业务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多渠道整合营销及联合促销等合作模式对双方资金、资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如,对于代销商与营业厅合作业务,对代管存货明确了控制措施,明确控制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原则性控制要求,针对具体方式进一步细化控制要求,提高关键环节控制力度。如,对于采购业务,鉴于采购方式及业务流程不同,区分了招标采购、非招标采购与集中采购三类模式,细化控制要求。

根据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部分业务流程未明确事前评估及事后监控的闭环要求。基于此,在业务流程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业务流程增加了前后评估环节,提升了效率效果。

3.合并同质控制

通过长期的业务实践来看,对于同类业务,放在不同的流程中,出现了不同业务部门的认识不统一,导致管理方式不一致。通过业务流程的删繁就简,归并整理了同类型业务控制。

4.梳理标准规范

考虑系统维护量增加,效率降低,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兼顾控制基线要求,适当强化部分控制,为不断增多的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控制规范,统一了各信息系统的整体控制要求。此外,通过梳理与财务报告相关性系统,考虑其是否产生计费话单或生成财务数据,是否传输或存储财务数据,对与财务报告无直接关联的系统不再纳入内控手册矩阵关键控制系统范畴,而是纳入日常管理流程。

5.实施内控系统固化

伴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逐步规范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相对明确,内控工作的重心从内控手册矩阵优化转到控制要求的落实执行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执行中,将内部控制矩阵中的关键控制点在业务系统中予以固化,以建立常态化的内控执行体系,既是进一步改善内控措施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又是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内控固化管理也是顺应持续性审计、惩防体系建设等内外部监管领域发展趋势,并为业务的健康成长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保障。

(三)以全面风险管理为视角的内控体系

遵循COSOII框架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组织开展重大风险管控项目试点,促进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主要关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实现向全面风险管理过渡,不断完善其风险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构建与以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的内控体系,其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深化风险文化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已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标杆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将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于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违反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罚,促进风险责任的落实。公司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作为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通过自上而下和由点及面的推动方式,传播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与培训,风险管理意识日趋深入人心,风险文化逐步形成。

2.构建风险体系

企业以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确定的分类为参考,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及其实际业务情况,主要风险主要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等六类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从上述六类风险角度出发,营造企业自身文化;梳理公司各业务和内外部环节存在的风险,健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提升公司形象,加强公司的廉政建设。

首先,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践,落实企业文化规划,完成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提升企业文化知晓率和认同度。

其次,企业通过梳理公司业务管理、网络运营等各方面存在的风险点及薄弱环节,提升全员信息安全意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再次,企业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洁自律,强化纪检监察、内审、安全生产、法律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最后,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和需求回应,全面提升社会形象。

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制订执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明确责任,评估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并对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确定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细化落实相关计划与措施,定期开展回顾总结,监督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完善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与业务运营管理相融合,切实做好日常的风险管理控制。

3.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业务流程,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执行、监督检查及报告的闭环管理的新的提升。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风险量化分析工具及效益评价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标准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专项风险管理加强执行,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方式增强监督检点,通过定期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4.关注重点风险,内控业务对标

随着企业管理日益精细化,相关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也在持续优化更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正向、逆向思维,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设计覆盖业务管理全过程,关注重点高风险和舞弊领域,业务制度是内控制度执行依据,内控制度是将业务制度中与内控相关条款归纳、整合。基于此,从内控合规角度出发,查找设计不合规或两者不一致的内容,进而完善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实现全部内控业务流程对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内控常态化管理工作范围,不断完善内控体系。

上述内控体系特点为,建立企业统一的、标准化的内控手册和矩阵;控制点要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有效落地执行;内控管理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全面覆盖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单元,涵盖生产、市场和管理等各业务线条;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以风险为导向,关注关键环节风险管控;将内控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融合,避免“两张皮”;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内控要求,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优势。

四、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将企业风控管理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

战略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个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战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企业价值创造的路径是“股东价值客户价值业务流程核心资源”,所以企业必须具有高效、快捷、有可靠质量的业务管理流程,是企业价值链的形成途径,企业风控管理也应遵循这一路径而展开。这就需要企业结合整体战略规划对本企业的风控管理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步骤及建设蓝图等进行评估、设计与决策,并且企业还需结合已确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审核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监督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日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风控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一方面将风控管理偏好和企业的战略结合在一起,将企业成长、风险和收益联系起来,增加风控反应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意外和损失最小化,减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风险盲点;另一方面确认和管理企业的总体风险,合理配置风控管理领域的资源,抓住机遇,针对多重风险提供完整的应对反应方案。

(二)全员参与自主风控

全面风险管理是长期性工作,涉及企业生产和管理整个过程,需要全员上下共同参与实施,也是与日常生产和管理活动紧密相关联的。通过有效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手段和要求,评估企业关键性业务的状态,避免业务执行和风控执行信息不对称;实行自主动态风控管理,使业务制度涵盖内控要求、业务流程符合内控要求和业务系统固化内控要求,从而不断提升全员风险管控意识,做好重大风险自主评估;增强内控与业务融合度,确保关键业务自主内控合规;深化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内控要求系统自动控制;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复查,发挥审计检察闭环监督价值。

(三)强化风险监控预警,有效完善内控体系

企业的风险监控是风险预警的关键部分,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或模型来确定风险监控指标的权重,充分利用统计分析的决策支持、工具和系统,从生产管理多维度入手,如运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监控企业经营业绩、发展效益、网络质量等;通过年度全面预算标杆管理体系,对标分析查找差距,突出价值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对业财半年报表和日常管理情况分析,监控业财指标,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分析和提示;透过月度/季度统计数据,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风险,并将监测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风险的变化趋势,定期进行汇总提出分析报告,为企业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业务流程和内控体系持续优化提供有效信息,切实起到风险把控作用。

五、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内部控制;日常化管理;措施

一、内部控制日常化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深化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案件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流动性风险隐患等因素导致案件风险有抬头趋势。内部控制不仅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而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中,对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创新,做到反应迅速、及时调整,从而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的科学发展。

2.加强内部管控是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金融机构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市场性、公众性的特点。其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机构要平稳地开展各项业务,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内部业务的稳健运行和资产安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监管当局对内部控制管理常态化的需要

当前,监管当局对于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也在不断地强化细化,并频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政策。如: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指定专门部门作为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均承担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责,应根据分工协调配合,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再如,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97号)中提出从制度顶层设计、重点环节防控、客户服务管理、危机处置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金融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合法合规,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3)保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保证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稳健运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确保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2.具体目标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突破当前以内控监督检查带动内控体系文件修订的管理方式。建立内控环境变化反映及时性、风险评估常态化、控制活动流程科学有效维护、信息在金融机构内、外部有效沟通,并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价检验内控有效性的动态化管理机制。通过合理、适用、严谨的内控流程设计,和对控制活动的严格执行和检查,保证金融机构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经营状态。

三、内控日常管理机制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控管理的全面性首先体现为全过程性,构建相对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使其触角摄入企业经营的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涵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重大风险领域与管理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3.前瞻性原则。体系整合立足于金融机构战略发展目标,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4.适应性原则。体系建设应与经营管理工作相适应,与现有的管理及业务体系相结合,将风险管理及内控的相关要求融入到管理过程中。

5.成本效益原则。体系整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金融机构整体管理效率与效益。因此,应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两套体系建设及执行的有效性。

6.合规性原则。体系整合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监管机构和股东关于功能实现、发展战略、服务定位等的相关管理要求。

四、内控体系日常化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1.以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为契机,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2012年6月,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高级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通过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履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应职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对此,金融机构要继续建立健全内控“三道防线”机制,各级机构、业务经营部门和员工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承担业务发展任务的同时加强运营中的风险控制,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统筹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第一道防线的工作,并研究完善风险管控,适时调整政策制度,按照规定路径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组织落实整改,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完善;稽核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第三道防线,负责优化监督检查方法,加大非现场工作力度,提升风险反应速度,检查和评估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2.完善内部控制基本管理制度,实现内控文件的动态维护

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往往积极投身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衍生品的创新,花大力气进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开拓,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业务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但是由于反应时滞的存在,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则的动态调整不到位,没有实现风险预防的管理目标,从而形成内部控制的缺陷或发生风险事件。因此,应建立内控文件动态管理的日常机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定期对各类险进行重新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合理确定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点,动态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3.做实自我检查环节,定期开展内控日常检查

金融机构要定期开展内控文件自我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以下方面:(1)现有的内控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本机构的所有业务流程;(2)内控体系文件的层架结构是否合理;(3)管理活动的风险点是否变化;(4)现有的控制流程设置是否权责分明,有效控制风险;(5)内控体系文件与制度是否一致等。同时,对检查出的问题,立即整改,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加强信息系统开发,以信息化固化内控成果

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可降低业务处理过程中源于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事实证明,业务或者管理流程凡是具有固化表单并且实现线上运行的,内控流程均执行良好,证据充分;管理流程未形成表单的,或者未实现线上运行的,流程实施随意性较大,证据充分性欠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信息网络系统的控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并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措施。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5.宣贯风险管理文化,多维度开展专项培训

在金融机构内部要培育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做到充分关注以下三大要素:一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二是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三是把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企业员工自觉遵守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有关的各项规定,内嵌入心,外化于行。可以以“三道防线”的内控管理职能和重点为切入点,多维度开展内控管理专项培训,使“三道防线”的员工认清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

6.日常积累管理证据,树立金融机构良好形象

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范围广、交易量大,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注意积累并完善日常形成的管理活动证据,它不仅是外部监管法规的要求以及内部控制事后检查的重要证据,更是企业内部核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同时,完整的内控证据记录,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在监管当局的评价和公众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毅.论金融机构自律的基础[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5).

[2]孙效敏,秦四海.金融机构接管制度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03).

篇13

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形成机理、传导方式和路径。然后研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测量理论、测量方法、工具及技术,并从银行失败的角度对其金融风险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Z值模型1的原理进行介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风险管理 Z-Score模型 资产

一、引言

前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这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命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形成机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金融风险分类及特征分析

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具有潜在性,企业资金越是困难,越是希望从银行贷款。信用风险还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测性。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

4.操作风险

以上三种风险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大多是由于外部原因。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绝对不能忽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综述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因为期货交易员杰罗姆·凯维埃尔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他错误地估计市场将出现上涨,最终在最近一轮全球股市大动荡中“血本无归”,形成了49亿欧元的巨额亏空,直接导致了发行银行的倒闭,给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敲响了警钟。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去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同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大量信贷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1年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亿元,不良贷款率1.1%。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业对风险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在银行业发展初期,银行只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因此极其重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这种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措施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度。这种管理强调的是资产业务,强调资产的流动性,限制了银行的高盈利资产的运用,减少银行的盈利。

2.负债风险管理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客户提款不必保留较多的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同时银行在争取到优质客户时可以不局限于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资产。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随着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增加。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风险管理都是不合适的,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银行家必须同时关注资产和负债。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有些差别,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剧,对银行股价也有较大的影响。利率成为调节货币市场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之间的矛盾,洗去了前两种理论的精华。使得银行经营更加科学。

4.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阶段也成为全面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银行业竞争逐渐加剧,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增多,所以银行面临的管理风险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法国兴业银行的倒闭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风险是由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共同造成的。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除此之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新巴塞尔协议对旧巴塞尔协议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监管力度太大,由监管当局设立标准,难以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过于的监管制度还有限制金融衍生品的产生,限制了金融业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

商业银行需要盈利,就要衡量外部市场、衡量负债对象的财务情况,更需要用模型精确的测量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在此,我主要介绍Z-score模型来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测量公司的还债能力,并采用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交易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

Z-score模型4是一个多变量财务公式,运用计算比较简单,它是用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并对公司在2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诊断与预测。Z—Score模型判别函数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X1= Working Capital / Total Assets,反应了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总营运资本的流动性。如果公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就表明公司的运营资本减少。X2= Retained Earning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也是公司的剩余支付能力。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强。X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收 益率大小。X3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X4= Market Value of Equity / Book Value of Total Liabilities,测定公司的财务结构,反应公司财务的稳定性。X5= Sales/ Total Assets,即总资产周转率,X5越高,表明公司运用其资产运营的效率越高。该模型是通过5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公司财务失败或者破产的可能性。若企业的Z值高于2.675,则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若 企业的Z值低于2.675,则公司财务状况较差,可能面临破产危机。

四、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应用

从上面的Z-score模型可以看出,获取上市公司的数据都比较容易,直接从公司的每年的income statement和balance sheet和公司股市的数据就可以客观的找出。所以,这个模型很好的分析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度(主要是指偿债能力)。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过热,很多人都贷款买房。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国家对房地产调控过大,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

总之,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多元化的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我们需要从每一种金融风险着手,防范于未然,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化的减小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磊.Z-Score模型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探索.2008.08.

[2]吕晓蔚.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5.

[3]Santomero. A. “Modeling the Banking Firm: A Surve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November.1984.

[4]Altman.E. “Valuation, Loss Reserves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Bank Lo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 Lending, August.1993.8-25.

[5]王高伟.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国经贸.2010(03).

[6]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商界.2009(02).

[7]牟霖子.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对策.经营管理.2010(06).

[8]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NEW FINANCE.2009(02).

篇14

关键词:财务管理 方法优化 企业经济 财务管理 应用更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48-02

1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

(1)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观念,逐渐得到深化,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目前来说,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需要根据现实财务管理运作的不足,展开分析,进行企业运作过程中,相关不足的解决,实现其资金的利用效率的提升,满足企业的实际经济运作的需要,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的完善,促进企业的生产运营水平的提升,满足实际经济的发展需要。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尤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日益复杂,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满足财务管理更新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企业财务管理的运作,离不开对其内部财务管理环节、营销管理环节、及其生产管理环节的应用,通过对上述几个环节的应用,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其运作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企业管理的强化。目前来说,我国的一些企业内部不能实现对企业管理系统的深化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企业管理的片面化发展,不能确保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难以满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环节的优化,促进其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实现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进行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提升,确保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的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麻烦,比如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都不利于企业的对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有效使适应,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公平性,也不能保证企业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有些区域政府的相关管理机构的干涉,也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些领导管理人员不能实现其管理观念的更新,导致了一系列的状况的出现,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管理体制的也是不健全的,也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深化。为此我们要进行相关管理途径的应用,实现对其客观环境的适应,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

(2)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些企业不能实现对资金环节的有效控制,出现了资金渠道的狭隘性,不能促进其资金管理系统的健全,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的限制,不能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大了企业日常运作的风险,不能实现对其短期行为的规划,企业的还贷诚信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上述环节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的提升,这也与它的财务控制环节的薄弱,及其日常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实现其日常资金管理系统的健全。有些企业认为现金环节越多越好,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现金闲置的状况,不利于其资金环节的有效应用,不能实现其生产资金环节的有效周转,出现了一系列的资金闲置问题。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第三,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第四,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2 企业以财务管理内部相关环节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深化离不开其内部经营环境的稳定,我们也要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内部经营结构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其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这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计划的更新,实现其事前预测环节的应用,实现对其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的突破,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实现其企业财务内部环节的有效控制,以确保其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的实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其价值运动及其使用价值运动。价值运动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的表现,企业的其余的经济活动都通过使用价值活动来表现,两者的结合,实现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深化,满足了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管理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而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恰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各项管理目标均为财务管理目标服务,是围绕总目标的具体目标。从财务管理职能的控制性而言,财务管理的职能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其中,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产生、变更或消失。从财务风险的制约性而言,企业的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除了考虑需求的变化,还应考虑能否以较低成本筹措所需资金,能否进行分散风险的组合投资,能否在进出口贸易中减少外汇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从防范和化解风险角度出发,企业理应加强财务管理。

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我们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实现其资本运营环节的完善,促进其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的规划,实现其相关职能的实现,确保其财务预算环节、计划环节、投资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将其他管理的决定权下放到了董事会的委托机构,经理层,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处于全局性的地位。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企业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成本,实现资本增值。

3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化

(1)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的降低,我们要进行管理组织的优化,确保其业务环节、风险管理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对相关部门的应用,比如董事会、业务部门等。董事会要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实现其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化,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制定相关的风险预防措施,促进企业的日常经营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其日常风险系统的健全,实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体制的健全,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优化,实现其相关风险的有效避免,促进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经营管理层和总经济师、总会计师。风险管理部通过制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公司的风险状况;将公司指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付诸实施。同时,监督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促使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审查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报告并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我们也要实现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相关策略的优化,实现其风险防范环节、风险接收环节、风险回避环节、风险转嫁环节等的欧化,确保其整体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通过对风险回避策略的应用,实现其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相关财务管理损失的降低,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回避风险措施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风险回避策略的内部运作不足的分析,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确保其企业的整体运作质量效率的提升。为此我们要进行风险接收策略环节的分析,它包括以下适应条件,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我们也要确保其相关防范措施的深化应用,进行相关风险单位的有效分离,促进其风险的降低,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工程中的风险,实现对其风险损失环节的有效研究深化,进行相关风险事故的避免,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促进其潜在财务风险的解决,促进其应急计划策略的应用。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环节的技能培训,促进企业的风险防范环节的有效控制,进行相关风险环节的有效处理,促进企业的内部风险系统的健全。风险转嫁策略主要包括财产转嫁策略和财务成果转嫁,前者可以用有经营管理特长或经营经验丰富的人员经营,完全避开风险。即使有风险,也可以通过合同得到合理处理,避免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后者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衍生性金融工具既可用于防范商品价格风险,也广泛应用于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信用风险等。

4 结语

为了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我们要进行资金筹集环节、分配环节、决策环节等的优化,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对这一环节的有效优化,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确保其企业管理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企业的经济运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国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