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成功在港上市的同时,交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施了全面的战略转型,在理念、制度和技术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本刊专访授信部总经理之后(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加强授信业务管理,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本期专访人物为总行风险监控部林加群总经理,他就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全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阐述他的观点。(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24-03))
1. 现在国内很多银行都在提战略转型,您认为就风险管理而言,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前,外部环境的错综变幻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交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转型遵循独立性、统一性、控制性和服务性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测量系统,对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将与上述风险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最终构建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全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具体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交行推进风险管理战略转型主要是去积极落实"九个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未来的风险管理不仅要突出信用风险,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流动性、法律合规性、声誉等各类风险的综合管理。
第二,管理方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相结合转变。以往我们都重视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各类事后管理和处罚措施,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确保风险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第三,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单一行业、单纯的风险监测向企业整体风险、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收益的整体监测转变。
第四,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第五,管理重点由强调风险防范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
第六,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定量分析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得风险管理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工作。
第七,管理架构由条线分割向垂直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管理文化由风险与发展的对立向风险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转变。风险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相协调,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
第九,风险管理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独立的发展或资产质量指标为主向经济利润体系考核转变。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2. 您认为银行应当如何看待风险?
答:首先,风险对银行而言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伴随金融而存在的,金融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银行只要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除非不做任何业务,不发放任何贷款。银行要维持生存、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风险,而且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获益和生存,而不可能脱离风险。
其次,风险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来源。一般而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导致的最终结果将会呈现出何种状态是难以准确预知的,因此风险具有“双侧”性质,无论正反两面都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传统的风险定义往往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突出“下侧风险”;现代银行的风险观开始重视风险积极的一面,将风险视为机遇,视为盈利的来源,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上侧风险”。
再次,风险是需要管理的,并通过管理实现盈利。风险被承担下来后究竟给银行带来的是损失还是盈利,主要取决于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只承担而不管理风险只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消极回避也消除不了风险,风险的盈利性需要积极的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盈利。这种积极管理具体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主动并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从而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第四,风险是复杂的,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银行要以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第五,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需要资源的。银行要承担风险就必须有足量的资本金,因为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造成损失,而损失需要有资本金来冲销,所以银行在承担风险时,要有足够的资本金作为吸收损失的资源,这也构成了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的资金方面的要求。此外,银行管理风险还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懂得这些技术的人才,这些都要银行花大力气去实现。因此,要把风险看成是一种管理成本,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支持,在经营中要充分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投资规律。
3. 交行近期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答:创新是进步的动力。2005年以来,借助上市中介力量和战略投资者,交行大胆引入和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新工具、新制度、新方法,广泛运用于实践,对提升全行风险监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按照国际准则要求,运用减值贷款的理念实行逐笔现金流贴现拨备。由于引资工作的需要,交行从2001年度起正式开始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上,最初采用抽样推广法,后来引入现金流贴现法来验证样本,到2004年6月起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所有不良贷款采取现金流贴现法逐笔进行拨备,以后又推广到减值贷款。交行的拨备工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采取现金流贴现模型;二是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拨备;三是全部在电子化系统平台上操作;四是兼容了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科学合理;五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并纳入信贷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可见,交行在贷款损失拨备工作方面已经很早就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之先河。
第二,参照瑞银信贷、汇丰等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从2004年起对于风险较大、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滑入不良的正常类贷款户实行监察名单(WATCH LIST)管理。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敦促企业采取加固担保或减持退出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监控防止上述贷款突然降入不良。全行依托新开发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实现了"风险排查常规化、监察名单制度化、跟踪管理电子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先于同业进行贷款动态迁徙分析,在分行自动按月生成、逐笔分析,并已推广到监察名单、关注类贷款等。为全面动态地监控和掌握信贷资产的逐笔变动轨迹,加强对信贷资产持续、有效的风险监控管理,根据国际会计审计的要求,从去年起交行就制定了不良贷款迁徙制度,实现了逐笔、全面、动态、真实地反映、分析和记录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迁徙变化轨迹,监控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并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了对贷款余额和状态变化进行风险预报。
第四,对所有非信贷资产实施逐笔风险分类。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管理倾注了大量精力,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较规范,但是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可以说大多数行长都不能真正摸清这部分资产的家底。为此,交行在自行设计开发了相关专用系统的基础上,在2005年初对所有非信贷资产进行了首次风险分类,获得了全行完整的非信贷不良资产电子化明细数据、损失评估信息和五级分类结果,全面摸清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为加强非信贷资产监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
第五,大力推行风险经理制改革。交行的风险经理是专为贯彻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按照岗位职责和授权权限,对全行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监测和报告设置的岗位。风险经理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行风险与内控体制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风险经理主要采用三层过滤模式实施对全行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控,通过强化监察名单的管理协助、配合客户经理对潜在风险的贷款制定、落实减持退出措施,从而真正起到预先发现风险、提前处置风险、防止扩大风险的作用。
4.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在风险管理上提倡怎样的经营理念?
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仍然存在很大缺失。首先,体现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风险管理上的实用主义,规模至上、忽视风险成本约束的经营行为仍是经营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营销、轻管理;重放款、轻监控;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风险控制时抓时放,时紧时松。
其次,一些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割裂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和依存关系,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要么认为抓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致使前台和后台无法达成对风险管理的共识;要么片面地认为放慢业务发展速度就是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管理部门一遇到风险就推卸责任,该管的不管,或者只知道埋怨不懂得指导,而对许多该要追究风险责任的违规人员和行为不追究。
再次,迷信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基层行对上市公司、大型集团性企业放松贷前调查要求,降低授信门槛,贷后监控时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贷款挪用、资本金抽逃、项目停工等问题,甚至一些新发放贷款首笔就出现了逾期。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一直在全行努力培养和树立先进、科学、健康的、与战略转型相协调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调整我行的风险偏好。作为上市公司,交行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提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收益期望必须与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相一致,最终实现把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交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银行和客户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推广树立稳健的风险偏好,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宏观角度讲,要平和、理性地对待市场、客户、业务和宏观形势的变化,既不能过于逆经济周期,也不能过于亲经济周期,在风险、质量、收益、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在不同地区(包括海内外)、不同行业合理分配风险资本;从中观角度讲,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内部组织框架要平稳、健康,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要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总行、省分行和直属行,克服那种要么控制得很死,要么实行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从微观角度讲,对具体的业务品种、风险业务等作审慎的处理,不出现大起大落,让收益能覆盖风险,把风险、收益和成本账算清些,把各类客户的风险控制好。
第三,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发展,但其发展的质量不仅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而且要特别注重发展的效益。要正确理解加强风险管理与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以规范求发展,统筹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真正实现四者的长期、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第四,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的发展数字或不切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最终使业务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特征。
第五,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确定业务经营方向。要实施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范围和总量。防止由于规模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资产急剧增加以及非预期损失没有相应资本覆盖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甚至资不抵债的局面出现。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转变经营思想,从以往只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实际效益的衡量上来,加大对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力度,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业务和效益好的业务倾斜。
第六,所有的风险损失在经营中都能得到有效覆盖。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5. 交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交行已制定了未来三年全面风险管理纲要,各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全行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资产水平优质。确保全行的不良资产率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资产质量长期、持续向好,并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在国际银行业处于良好水平。
二是风险要素可控。确保各个业务层次的各种风险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过充足的准备和资本得到有效覆盖。
三是风险管理转型。要在全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前面提到的九个转变,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五全":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近期银监会尚福林主席提出深化银行业改革的“六项改革”,为农村信用社下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特别是在股份制改造、差异化战略、综合经营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了积极回应。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改革”要求,结合四川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四川经济社会特别是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服务。
坚持有效制衡原则,全面推进产权改革
四川共有175个县,已经全部消除资格股,完成股权改造,48个县组建了农商行或股份制联社,标志着近30%个县的产权改革基本完成。
银监会对产权改革提出的有效制衡原则,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确立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从四川已经完成产权改革的县市来看,个别地方开始出现大股东控制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在于,县域农信社的部分中小企业股东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以获取农信社贷款资源和追求短期效益为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优质股东,坚决防止股东恶意侵害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在产权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理(董)事会和经营层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高管人员资格审查、加强高管人员的交流与培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正让具有战略眼光、金融经验和经营能力的高管主导农信社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推进整个高管层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型,引领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
坚持差异竞争原则,加速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客观上削弱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支持。银监会基于不同银行机构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支撑能力,提出了“全球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社区性银行”这“四个银行”的概念,既引领银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又指导银行业针对不同的经济形态发挥金融中介职能,是推动中国银行体系多元发展的有力举措。
四川农信在充分考量自身特点、历史因素和四川经济发展实际等因素后,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即明确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四川省委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农村信用社在其中发挥了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四川农村信用社在当地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河山的县区达53个。
因势而变、因农而变、因企而变是我们实施金融创新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宏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的经营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四川过去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转向以城镇为龙头的城乡相融的发展模式;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银行间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要求其经营模式必须尽快转型。
要全面深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善于运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要推进产品和盈利模式的转型。一是逐步改变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着力提高存贷利差收入质量,着眼于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二是从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推进“小银行+大平台”建设,建立以省联社大平台为核心、全省法人机构共同参与的集约化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省级服务平台的资源聚合优势,减少市县法人机构在信息科技建设、产品研发、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共性的信贷业务、财务管理流程建设的重复性投入,提高经营效益,形成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三是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发展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着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单一的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移,支持“两高一剩产业”向绿色产业、服务产业转移。
坚持风险隔离原则,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在经济转型期和农村信用社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确保资产、效益和内控协调健康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下一步要以流程银行建设为抓手,通过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市场定位、产品体系、经营流程等各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规范流程管理,逐步建立涵盖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与时俱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审慎风险提示高度契合,树立资本覆盖风险的管理理念,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度与合规文化,制定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提升整体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是按照现代银行管理要求,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构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三位一体”的立体风控体系。
三是按照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改进的风险管理步骤,注重事前预防,加强事中管控和事后分析的能力,逐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测及事后监督、内部审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契机,但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面临诸多的风险。由于风险因素源于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强调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践行中,风险的存在、机遇的出现,都需要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①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依托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对企业的监督、控制,让企业以更好的姿态适应市场变化,并基于市场环境、企业发展需求,改进风险管理能力,契合企业发展的需求;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复杂性,其所形成的联动性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如图1所示,战略目标的导向之下,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企业上下、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内控制度改革,契合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二、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优化与调整内部控制制度,是新时期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以此作为“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流程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等的狠抓落实,支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导向,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强调管理目标导向下,各系统功能的构建与完善。当前,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主要如图2所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包括了战略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经营目标等,强调目标体系始终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确保企业全面而有效地开展工作,让风险管理控制与目标体系相匹配。①企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是目标体系中的高层次目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务实开展、有效落实,都紧紧围绕在战略目标这一总纲领之下实现,确保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践行。②企业经营目标。在经营目标中,还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强调企业经营发展中,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其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维护企业处于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③企业管理报告目标。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线路是必要的,也是全面风险管理务实开展的必要保障。一方面,信息的可靠性强调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真实性,便于企业高层全面了解风险情况,并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外部信息的沟通,是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报告的必然要求。④企业法律目标。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法律目标导向下,实现对经营发展中监管、合规等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降低或避免因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而影响战略目标的推进。⑤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要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再创造价值的同时,及时的回馈于社会、建设社会。
2.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两个重要元素。首先,组织者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导向,设计组织结构并安排相应的职能,夯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其次,全面风险管理的落实,“有效执行”是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狠抓落实,落到实处。
3.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程序,但涉及诸多方面。特别是风险识别、风险管控及监督等,是全面风险管理开展的基础。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的前提,强调企业对风险进行细化和分类,便于对风险的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并寻找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明确各责任目标的职责与工作,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至最小。例如,企业可以基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事件库”。具体如图3所示。是某国有集团企业的风险库。从中可以看出,企业风险库的建立,形成了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特别是以集团总部为总领下,一、二级风险库的建立。②风险管理控制。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风险级别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将风险影响降低至最小化。③风险监督。复杂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日益多样化,实现风险的有效监督与回报,对于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4.国有企业业务流程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旨在于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部风险点进行全方位控制管理,进而确保企业有序的经营与发展状态。在业务流程及其管理体系的梳理,实现业务流程及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在战略发展目标的践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5.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并引导职工行为的必然需求。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确保制度体系的完善性。首先,“横向倒边”———“横向”强调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技术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制度的有效建立;而“纵向到底”———“纵向”强调制度的完善性,制度的细化。特别是管理办法、基本制度等,注重制度体系的延展性,确保制度布控到每一个重要点之上。这样一来,不仅让制度体系更加的层次分明,并且明确了各方职责,便于风险控制的有效开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6.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体系
全面风险考评体系的构建,强调体系的完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考评规则,让考评有据可依,确保考评的公平性。采取多种考评方法,从多个维度实现综合考评。从实际而言,考核方法应采取定性、定量法,从内部审计效力、风险管控、道德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考评方式应多样化,通过评分式或问卷式实强化风险管理考评;再次,全面风险管理考评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确保考评作为贯穿企业经营目标责任的重要因素,推进企业的有序发展。
7.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预警预控体系
预警预控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对于降低甚至是避免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警预控体系的建立,最核心的在于建立预警预控指标以及规则,通过完善的预警预控体系确保企业稳定发展。一方面,预警预控体系要对各类重要风险征兆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对廉风险指标进行实时跟踪,了解其相应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控预案,进而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
8.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优化建议
一、引言
在中国加入WTO后,闲散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迅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金融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国内金融形势的稳定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否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有所改进,但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文化仍较为薄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信贷文化缺失严重
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存款和信贷业务占据了较大比重,存贷的利息差是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而信贷业务存在巨大风险,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贷文化,贷后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极易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在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而难以消除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难以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状况。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的密切配合,当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就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三)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仍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整体专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大都停留在资产负债表指标管理以及头寸管理的层次,大都只是运用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的指标进行简单的比例管理,而对于国际上广泛运用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仅停留在引入阶段,还未能在实践中予以应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治理机制,对权利进行清晰的划分,使权利得以正确的运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决策的执行部门,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此外,还应重视日常业务中良好信贷文化的培养。
(二)建设风险管理必需的基础设施
综合的风险管理需要在内部建立综合风险管理制度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建设综合风险管理程序所必需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现代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依托商业银行自身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中,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建立的数据库中应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同时还应包括行业风险状况、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等其他数据。
(三)完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