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

逻辑学研究方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逻辑学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论文关键词 法律逻辑学 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在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而且国内学者对国外法律逻辑的研究状况也了解较少。在我国法律逻辑研究的初期阶段,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把形式逻辑的知识应用到法律当中,法律逻辑的任务在于把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法学和法律工作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科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认识到把法律逻辑限制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下,不仅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没能使这一学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内的法律逻辑学教材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形式逻辑为框架穿插法律案例,以形式逻辑的推论来解决法律案例中的逻辑问题;另一种是不局限于形式逻辑,而是采用了更多的非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的转向。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把法律思维分为立法和司法两个领域,司法领域中所涉及的推论分为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和判决推理。也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认为法律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应该是非形式逻辑的方向。本人认为法律逻辑学是法学和逻辑学的交叉学科,它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的是逻辑工具,它需要解决的则是法律领域的问题,因此法律逻辑学有着它固有的逻辑基础——形式逻辑,但仅有形式逻辑明显不足以支撑起法律逻辑学的大厦,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还要留给非形式逻辑去解决。

    一、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

    法律推理是指运用“情境思维”的方法或“个别化的方法”来解读或解释法律,从已知或假定的法律语境出发判断出法律意思或含义的推论,是一个在法律语境中对法律进行判断或推断的过程。法律推理旨在为案件确定一个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即上位法律规范,为判决确立一个法律理由或法律依据即裁判大前提。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逻辑问题的案例在法律逻辑学教科书中也屡见不鲜:

    侦查机关通过一番调查,初步判断:

    被害者的上级(B)、妻子(M)、秘书(G)中至少有一人是凶手,但他们不全是凶手。

    仅当谋杀发生在办公室里(A),上级才是凶手;如果谋杀不发生在办公室里,秘书不是凶手。

    假如使用毒药(C)那么除非妻子是凶手,上级才是凶手;但妻子不是凶手。

    毒药被使用了,而且谋杀未发生在办公室里。

    问:侦查员的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吗?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把四个命题用形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自然推理系统PN进行推理,推理过程中如果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则说明这些判断不都是真实的,如果得出的结果没有相互矛盾,则证明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这是运用形式逻辑来解决刑事案件的典型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是一种证明的逻辑,传统法律逻辑运用的是传统逻辑即形式逻辑,可见它解决的是法律推理问题。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推论的序列组成的推论链,其中一个推论的结论是下一个推论的前提;所谓推论是指一组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结论,其他命题是前提;而一个推理序列则组成了论证,其中一个推理的结论充当了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可以说,一个论证包含了多个推理,一个推理包含了多个推论。形式逻辑虽然解决了法律推理问题,但是未能解决法律论证问题。

    另外,法律推理理论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法律的形式推导,二是法律的实质推导。法律的形式推导是指基于法律的形式理性或逻辑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性质或逻辑关系进行的法律推理。法律的形式推导的结果是法律规范的逻辑后承,是对法律规范进行逻辑判断的结果,是对法律规范进行“形式计算”或“概念计算”的结果。如果要进行法律形式推导,则必定是建立在法律规范含义明确清晰,案件事实确凿清楚,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确定无疑义的情况下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法律规范本身的逻辑特性,按照相应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这种推理可以运用形式逻辑的的方法,但是这种法律形式推理只适用于较为简易的案件判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形式逻辑确实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但是仅仅有形式逻辑时无法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的。众所周知,能够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确认的,控辩双方经常会在法律规范的模糊意义下摆出自己的道理,控辩双方对于案件事实的描述也往往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则需要运用法律的实质推导来处理案件。法律的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它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效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在法律出现空隙,法律规范含混不清,相互抵触,“合法”与“合理”相悖的困境等问题上,法律实质推理作出了法律形式推理无法给出的回答。

    形式逻辑也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指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和斯多葛命题逻辑为主体的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皮尔士、弗雷格、罗素、希尔伯特等人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从形式逻辑本身性质来看,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知道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是演绎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想要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则需两个条件:前提真实并且形式有效,而形式逻辑关心的则是人工语言论证和逻辑系统的有效性,它对前提是否真实则关注不够。一个论证的形式是有效的并不能保证前提是真的。“形式逻辑对论证的评价是从真前提开始,但如何判定前提的真假,这已经超出形式逻辑所讨论的范围。”

    其次,在法律事务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像上述例子中那么简单,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总是包含在法律论证的大、小前提(即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当中,在由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中,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的推演活动,因而这样的推论不可能是像书本例题中的那种简单形式逻辑的操作。作为法律论证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产物,因此难免会受到自然语言多义性、模糊性的影响,导致法官、律师在运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产生困扰。

    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法律推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并不总是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法官、律师也总是面对不完整的案件事实而进行推理、推论,而形式逻辑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必然是在前提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关注的更多是程序化的论证及人工语言的论证。从这点来看,用形式逻辑来进行法律推论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再次,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命题都是事实命题,是有真值的对象,形式逻辑对事实命题做出的非此即彼的评价是形式逻辑二值性的充分体现。但是在法律文本中有较多的命题并非事实命题,而是如“外国人入境,应当向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交验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签证或者其他入境许可证明,履行规定的手续,经查验准许,方可入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四条)”这一类的规范命题或价值命题,这类命题的性质无所谓真假,它们也不充当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这类命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围。形式逻辑并不专门以法律领域中的推理与论证为对象,没有涵盖法律思维领域里的全部推理与论证。

    第四,《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法律推理是对法律命题的一般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法律思维中涉及了大量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语境推理等,这些都属于非演绎推理的范畴,而形式逻辑对非演绎推理的研究十分粗糙,无法满足法律思维的实践,因此形式逻辑无法有效地评价、规范全部法律思维。

    二、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公认的概念,现任《非形式逻辑》杂志主编拉尔夫·约翰逊(RalphH.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Blair)提出:“非形式逻辑是逻辑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讲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这个定义被认为是当今流行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一点恰恰迎合了法律逻辑学以自然语言为文本的的特性。

    非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非形式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分析工具——逻辑形式的概念,也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评价功能——有效性。非形式逻辑在这方面与形式逻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义的研究,即真假命题之间的关系研究;而非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用的研究,即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正是这一点成为了法律逻辑学与非形式逻辑的完美联姻。在法律逻辑学中,与法律形式推导对应的是法律实质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利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可分为法律的目的推导和价值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基于目的蕴涵和价值蕴涵,而不是基于形式蕴涵,因此它应当有不同于法律形式推导的框架,而非形式逻辑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就为法律实质推导提供了工具。

篇2

一、小学传统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弊端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下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点,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突破空间限制,节约教学时间,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单一使用或使用不当也有弊端,如备课费时费力;操作比较机械;不便教师的临场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特长的全面展示;某种程度上阻塞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过于注重形式,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和消化等。

三、网络新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能动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心理体验过程。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灵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再次,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信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信息情景,并且还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但也存在不足:中小学生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元认知水平也要求较高;缺乏有效管理会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在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上缺乏优势;缺乏情感交流等。

四、网络新技术对学科教学方式的影响

1.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的影响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2.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从传统、单一的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向多元的组织形式转变。

3.教师职能的变化

教师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重新考虑、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直接把传统教学活动搬上课堂。

4.师生关系的变化

教师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过程实施的促进者。

5.教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之一是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为主;转变之二是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转变之三是实现协作学习。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考察各种观点、假设等,进行协商和辩论,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转变之四,多样化解决问题;教学方式转变策略之五——灵活选择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可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同学;评价方式多样,在体现评价的指导性、尊重性、激励性原则下,可由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口头评价等方式组成。

五、网络新技术对学科教学方式转变的意义

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不与时俱进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 的现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内容、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被淘汰。

篇3

1.逻辑的涵义

1.1 认识:思维的载体

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随着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入,人们会对感性材料通过大脑反复的加工制作,最本文由收集整理后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而思维就是人们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即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

1.2 思维:抽象客观的规律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一切客观的事物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然也有规律。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在1980年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对思维做了如下的划分:抽象思维(也称之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或称之为直感思维)和灵感思维(亦称之为顿悟思维)。

后来在1993年8月8号钱学森与夏军教授在书信往来中提到除了上述三种思维之外的另一种:梦。梦境属于心理学而不是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作为思维形式的完整形式,我个人认为应该划分为四种。只不过和该课程有关系的只有三种而已。

1.3 逻辑:研究思维的工具

上述提到思维是有规律的。而逻辑就是旨在研究关于思维形态的结构和规律。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思维的简单逻辑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各自的语言,如同代码之于计算机;图形之于几何学,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能反映其特色的语言。逻辑学的语言就是论证。包括命题、断言等以及如何辨别其真伪等内容。

2.逻辑学中“命题”的思想

命题从范围上来讲主要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全称相当于整体,或者说是宏观角度。特称就相当与部分或者说是微观角度。这样的话,分析问题就会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全称到特称,即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它注重的是微观、局部与细节;另一种就是从特称到全称,即从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他注重的是宏观、整体与系统。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到: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逻辑命题思想在技术经济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

3.1 还原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3.1.1 还原论的原理

对于自然科学,100多年来,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创立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和观念——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原论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向下分解,研究的越来越细。因此还原论相当于是全称到特称的过程。按照这个方法,生物学对生命的研究到达了基因层次,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已经到达了夸克的层次。也就是说,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成部分并且研究部分,如果部分还研究不清楚就继续分解,直到研究清楚为止。

这种从全称到特称,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注重了微观、局部与细节,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出现。人们一直认为这就是认识客观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3.1.2 还原论的局限性

直到一位科学家的出现逐渐开始打破数百年来传统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观点。(当然,“打破”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

分子生物学家彼塔朗菲指出当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时候,对生物在分子层次的了解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所以,现实的情况却是:就算研究透了基因也不等于就明白了整个生命的一切,即使认识了基本粒子也不能保证完全可以解释大物质构造。不能否认还原论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到人类曾经无法想象到的程度,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是,这种方法由下往上是回不去的。还原论并不能回答高层次和整体性的问题。

因为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2 系统论: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3.2.1 综合学科的特点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学科林立,(在还原论的指导下)虽然分工越来越细,新领域不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经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所以也有很多人称之为“工程师的经济学”。

这种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常常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就是系统。因此,对于技术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学科,仅仅采用由上而下的还原论方法去研究局部与细节是远不能达到这门学科的要求,与此同时,必须还要以由下而上的整体与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它。将其定义为系统论方法。

3.2.2 系统论在综合学科总的应用

在本文的开篇,提到了对思维的界定: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人脑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它是定量、微观处理信息的方法;形象思维是定性、宏观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人的创造性主要来自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也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这是人脑创造性的源泉。

系统论方法既包括了从整体到部分由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满足了技术经济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需要,又以从部分到整体由下而上的研究思路满足了它作为交叉学科的要求。在效果上可以形象的概括为:还原论方法是要做到1+1小于等于2,系统论的方法是要实现1+1大于等于2。

篇4

[关键词] 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 TP319.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网络技术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应用使人类的交际从传统而单一的面对面交流演变为以虚拟世界为空间、以视听技术为中介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互动,信息的公布、发送、接收与储存都可借助新媒体轻松实现。在这一深刻变革的推动下,作为将计算机、多媒体和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实践者日益关注的领域。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使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三位立体交互模式。课堂中教师与技术的互动、学生与技术的互动成为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与设计,有效地发挥网络环境中的资源共享和交互优势,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对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中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法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课件开发技术等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讲述课件开发设计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设计和开发课件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其基本原理及理论知识能够掌握,但在课件开发过程中不能采用规范合理的设计方法,不能将计算机技术很好地融合到自己的开发中从而设计出新颖实用的教学软件。

3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实施环境的构建

3.1 硬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所有的设备装置称为硬件(hardware)。硬件是CAI系统的基础,在CAI活动中它们呈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反应,并执行各种具体的教学信息的处理、分析,进行决策判断和控制等等。除了常规的硬件如主机、内存、硬盘、显示器、网卡之外,还有音频信息处理硬件、视频信息处理硬件及光盘驱动器等部分。

3.2 软件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计算机的软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3.2.1 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2000、

Windows xp等。

3.2.2 素材制作软件:如绘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声音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以及动画制作软件等,用来完成图像扫描输入与处理、声音录制与编辑、视频采集与压缩编码、动画制作与生成等。

3.2.3 多媒体创作软件:是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声音、静态图像、视频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创作工具,用来编制与生成各种多媒体课件。

3.3 多媒体教室系统

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主要是利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等设备向学生呈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接入校园网,还可以登录到各种教学网站和各种教学资源库,点播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下载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本地进行呈现。

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一台由主讲教师控制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应的投影设备,以及教师所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3.4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不仅能实现对多媒体课件的点播功能,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内各自的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交流。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自己控制多媒体计算机播放所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每台学生用机能同时显示教师用主控机上所播放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还可以通过主控计算机的控制平台监视每一台学生用机的具体情况。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学生机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主要包括教师主控的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控制设备等。

4 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方向研究

4.1 共享数字资源

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利用网络便利,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无机不联”正是当今计算机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率,在教育领域,网络已经发挥了它的有事,并继续大有作为。网络不但提供了从学前教育到当前科学最前沿的所有知识资源,还提供了在网络交流的场所,学生、教师和其他科学研究人员在教学科研中可通过网络获取、交流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完善的服务。

4.2 标准化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依托于网络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而网络技术本身就是架构在一系列的标准机制之上了的,所以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制订和遵守统一标准,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建立国家标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数据编码标准或规范,制订教学应用软件开发和建设规范,规范教学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保证应用的有机集成。

4.3 合作化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合作伙伴和空间。在高校领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教室与教室、实验室与实验室、学校与学校、国家与国家最终将形成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把全世界不同的学校和师生通过网络互联在一起,它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教师与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进行教学、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自主、自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安排学习内容,通过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自己的参与度,并在学习增长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4 虚拟化发展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在计算机方面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随着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的快速提高,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存储工具的发明以及各种人机界面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虚拟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学生不仅仅听到或看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到学习内容中去;地理课将身临其境地感受世界风土人情等等,教学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传授给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展望未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

5 综述与展望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需要建立在现有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通信与信息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教改举措才能适应当前环境,比如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验室的管理等,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我们才能在这场网络革命中收益,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更新鲜的活力,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智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5).

[2]左晓军.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评价体制的创新[J].科技信息,2011(3).

[3]边云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

[4]韩大江.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5]周云.基于AI的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研究[J].科技信息,2011(5).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文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1-1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SQ151150)。

近年来,一种集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及传播信息为一体的平台――微博(Microblog或 Twitter)迅速兴起,因其即时性强、传播形式多样、互动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在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中迅速普及,成为大学生中最热门、最常用的手机APP应用。但微博也存在着容易传播不良信息等问题。同时,辅导员、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博的认识和使用也不够,这些都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实践证明,大学生是使用微博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之一,微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正在使用或使用过微博的大学生比例近90%,而不了解微博和没有使用过的学生仅为10%左右。微博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如果高校能恰当地处理,是可以通过微博载体来优化高校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改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目前,学习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课堂作为主要的学习场所,依然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在强化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自主引导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做好常规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微博,了解与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关的微博知识、相关的网站、微博视频和信息等。微博内容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学生如何利用。

一些大学生自控力不强,他们在网上开展微博交流和阅读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浏览小道消息,过度地相信他人的言论,也会被一些恶意炒作的视频所影响,甚至是被其左右。

微博的消息有好坏之分,也有真假之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向学生介绍微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网络言论注意事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课堂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思想政治知识,这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很难实现;其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博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学习和教育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也是非常多的,但日常教育和常规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阵地,而微博已经成为新兴的、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并且微博上所涉及的知识和资料又非常丰富,如感人视频、价值观教育案例、心灵鸡汤故事、身边的感人事迹等,这些直观的教育资源的教育效果要比传统的理论教育效果来得快、来得好。

在日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微博平台,再结合教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思想政治内容进行辅助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是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总是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把理论化的思想政治内容只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传授。殊不知,教师在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听进去多少;在讲授理论的时候,学生由于观察不全面,理解不透彻,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巧妙地利用微博资源开展教学,是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

三、广泛利用微博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微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介,也是了解信息和发表见解的窗口,那么,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开设校园微博,及时地宣传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发动教师开设微博,在宣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前世界是多元化的,西方的一些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新形势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调整学生的社会认知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微博,正视西方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向往,或者在网络上受到不良文化的蛊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对社会充满抱怨;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抗挫折的能力不强,容易自暴自弃。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一定的社会实践,他们在就业、恋爱、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有了对社会的直接感悟,并且处在象牙塔与社会矛盾之中:一边是理想天真纯洁的象牙塔,一边是功利残酷现实的社会。在这种矛盾之中,许多学生变得郁郁寡欢,如果再经历一些挫折或者失败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消沉,价值观念也极易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越发频繁,西方的许多东西都被引进到我国,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的同时,一些糟粕思想也一同引进来了,这对我国的主流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腐蚀。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可以用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舍生取义”、韩非子的“尚法不尚贤”、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来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

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心理挫折问题的出现都与自身的成长和利益有一定的关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方式其实也有很多。比如认知调节法,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和看法;理智控制法,就是指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要拥有理智的头脑,不能冲动和感情用事,要用理性武装头脑等。

四、高校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树立典范。而微博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一个个都认识和了解,那么关爱学生的数量就十分有限。为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舒缓心理问题的。但是对于性格内向、家庭环境出现变故、家庭生活条件较差、自尊心较强、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有时候就必须借助老师的心理疏导才能解决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作为一个个体,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在远离家乡的求学路上,虽然没有高中生活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但是也面临着其他压力,也需要对人倾诉,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关爱。

大学生活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虽然有班级、系别和学院的集体生活,但是凝聚力和归属感明显较弱。而大学生时间充足,更喜欢过群体性的交流生活,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滋生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高校老师一定要多关注和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及有困难的学生,应尽可能地采取实际性的措施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温暖。

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都会有种种迹象,也会有各种行为反应,只要老师细心观察学生,抽出时间去了解学生,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一定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老师也可以借助微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宣传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筛选及及时的评价

微博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网络世界又是复杂的,很多的网络内容可谓是鱼龙混杂,真真假假很难判断。

在微博上,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是非常多的,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使人很难分辨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知识的筛选。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的微博资料还存在一定的错误,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其筛选出来,就会将错就错,最后铸成大错。这样就会对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好资料阅读的甄别和筛选,要做到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微博,做好正反两个方面的资料选取,明辨是非。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特点。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巧妙地运用网络化平台,正确甄选网络上的知识,实现网络课堂和常规课堂的最大整合,确保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微博因其即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但也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博的认识和使用还不够等,都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同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高校中微博平台的构建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希望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玉平.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