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城乡医疗一体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医疗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医疗一体化

篇1

【关键词】医疗保障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背景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统筹,改变之前“轻农村,重城市”,“城乡发展二元化”的政策与理念,加深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实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推动城市, 互帮互助,帮带结合,在发展中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二元”至“一体”的跨越。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根深蒂固,“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均是偏向城市,重视城市忽略农村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各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城乡经济关系日趋紧密,长期形成的二元化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对现有城乡政策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建国初期,鉴于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医疗保障被深深烙上了“二元化”印迹,医疗保障制度被人为划分为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任何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都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制度环境中发生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是社会变化与政府政策改变的产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其所执行的财务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环境下不可持续与干部社员在享受医药服务时不平等等诸多原因已经被2007年执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取代。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也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医疗开支逐渐加大使国家和企业负担加重,并且有严重的浪费现象见诸于报刊杂志。

三、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方针

对于城乡卫生资源、医疗保障“二元化”差异巨大的问题,国家制定的政策中明确了“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城乡均等”等方针。同时在制定的《社会保险法》中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标准合并实施。”的城乡统筹医疗保障的规定。城乡二元化直接导致医疗保障结构的不公平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打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二元化的格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保障制度,将所有城乡居民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对不同阶层的居民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扶弱保强”的方针,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同时保持城镇居民已获得的“资源”。

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模式

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面对落后的农村和发达的城市,改变城乡二元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在制定政策时,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视为一体,统筹谋划。通过对现阶段政策的调整和体制改革,在整体框架消除制度上的阻碍,剪除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同时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国家应对农村加大扶持,城市反哺农村,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使城市和农村达到一个相对的平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才有现实基础。

五、“统筹模式”的三个阶段

为了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这个目标,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城乡统筹医疗保障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鉴于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政策策略、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难以达到统一。城乡统筹医疗保障模式只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过渡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相关部门应该破除现有的管理模式,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初步覆盖医疗保障人群,逐步衔接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制定跨地域医疗保障制度的转接办法要实现统筹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一)“实现全民覆盖”。

此阶段要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针对城乡居民自身条件和需求,将全体城乡居民都“放进”现有的医疗保障的范畴中,对不同层次的群众用不同的火候进行一锅烩。抛弃现有的户籍制度,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争取将所有的群众“请”进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中。

(二)跨地域统筹。

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加剧与人员身份变动频繁。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民覆盖”之后,在理顺各种参加医疗保障制度的标准和待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种医疗保障制度无缝连接和跨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三)统一管理。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是绝对的统一,是一种形式多样化、待遇相对公平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下,整合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将其纳入统一的管理部门。形成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保障水平相互补充,受保对象信息共享,全国统一结算方便的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六、总结

按照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之前,先施行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制度的一体化,有利于消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将在实施“城乡统筹”模式的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主导地位,消除“市场失灵”与“社会失灵”带来的影响,也可有效的引导资金与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同时也应该把“城乡统筹”的目标明确,就是确保“人人有医保,人人有保障”这个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一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

我国的三大主体医疗保险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以及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三大保险制度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存在资源严重浪费以及人员管理分散的特点,影响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进步。本文主要对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研究,并且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几点问题,促使医疗保险一体机进行创新以及改革。不但促使医疗保障制城乡一体化,而且促使农村医保和城市居民医保互相衔接以及合并。由于城市医保和农民医保管理水平以及待遇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以进行相关合并,从而促使医疗保险一体化,并且建立全民医保系统。

一、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安全制度,对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生活进行起码的保障,其中,我国社会医保系统又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系统核心部分。社会保险还可以细分成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我国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保险、合作社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产物。其中,医疗保障主要涉及民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存在一定区别,医疗保险主要指劳动者以及社会成员在遇到残疾、失业或者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时候,根据相关原则获得一定物质补偿。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与政策性的特点,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部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相关人员应当缴纳一定的费用,主要是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集中起来建立保障基金,从而保障相关人员的利益。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解决人们看病贵以及看病难得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保障了广大群众看病权利以及生命安全。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分析

1.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属于政策性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由国家立法并且保监会对其进行监督,根据法律形式确定参保的范围,按照缴费标准、基金统筹、封顶线以及起付线等,从制度上保障医疗保险的落实。因此,强制性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2.互。医疗保险制度的第二特点是互助行,主要是通过制度将保险费用筹集并且建立保险基金,参保人员如果有疾病发生,根据参保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得到相应的补偿,根据相关法则,参保人都具有发生疾病或者残疾的风险或者概率,但是如果患病的话,可以报销的比例比较低。医疗保险对于没有生病的参保人员起到一定保障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多数人共同救济少数人,从而体现了互。

3.福利性。医疗保险费用主要是靠政府来筹集资金,并且保障个体在发生疾病或者残疾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偿,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部分,应当注重公平性。政府筹集资金保障人们生命安全,有利于社会福利提高,因此,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以及福利性的特点。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1.制度体系分割。我国的医疗保险涉及是按照户籍以及职业进行划分的,然而由于保障人群、保障出发点以及具体内容存在不同,造成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由于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目标以及制度起点不同,导致在筹资水平以及参保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其次,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一样,各个不同区域的筹资水平、缴费能力以及待遇标准也不一样,造成区域之间身份化以及差异化现象。换句话说,城镇职工保险缴费以及待遇水平高,城镇居民次之,农村待遇水平最低。此外,发达地区医疗保险体系相对完善,待遇也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欠发达地区医保最差。

2.统筹层次较低。统筹层次较低,直接导致异地难易接保问题,城市居民医保主要采取县级和市级统筹的原则,农村采取单位统筹原则。在参保人数方面,农村居民很有限,和大数法则相违背,难易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将风险分散开来,并且削弱了分担效果,导致基金抗风险的能力直线下降。由于医保制度在统筹方面存在问题,各个基金之间又不能互相对接以及互通,这种对接不通的问题导致异地看病之后难以报销看病费用,从而导致一定的问题,限制了省内医保项目和省际医保项目的相互转化,导致城乡医保资源配置不理想。3.医保运行效率低下。一般来讲,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直接表现在运行效率上,我国的医保制度是按照属地法则进行管理,城镇居民主要是社会保障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新农合制度是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其中,医疗保险单位当中,医疗保险险种安排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并且医保管理部门是相互独立运行管理。通俗地讲,就是部门之间各管各的,从而造成管理混乱问题,导致医保制度运行效率比较低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医保制度落实到位以及发挥有效、积极作用。

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

1.城乡居民一体化分析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相对二元化来说,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乡村和城市的问题来看待。由于人类发展是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中,自然经济环境下,由于地产原因,一般是乡村出现比较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一般靠着农村资源而发展,城市的发展以及繁荣程度远远高过乡村。由于城市的高度繁荣,导致城乡之间经济严重不平衡,从而出现了二元格局。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形成城乡一个整体,相互之间融合,形成一体化格局。以往对于一体化的理解主要是经济一体化等,关于城乡一体化并不十分深入人心。自从八十年代之后,资源密集型企业从城市向周边地区发展,相关乡镇企业看准时机以及把握机会,发展速度以及规模都超过农业发展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十分接近城市居民。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城乡一体化就被提出来,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相互流通,优势互补,从而乡村促使城市发展,城市带领乡村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分析

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重点内容,主要是福利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一样待遇并且享受同等福利水平,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险一体化。当前,我国保障制度是根据相关参保人的职业以及身份等,将参保人员划分为农民、城市居民以及城市职工等,在医疗资源享受方面,存在农村和城市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大多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然而,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破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医疗也需要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复杂化的特点,当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当进行必要整合以及更新,对实现社会公平稳定以及体现公平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就应当破除地域、身份等,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创新、改革等,建立不论身份、职业、性别、年纪的全民体系。如果成员在遇到疾病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相关补偿。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制度整合与创新原则

3.1保障范围一体化原则。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存在明显不同,包括生活习惯以及收入水平等具有差异性,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医疗保险。其中,不同的缴费标准可以享受不同待遇,城市以及乡村的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标准。比如,收入比较低的人员可以选择低水平缴费标准,收入较高的村民可以选择高水平缴费标准等,。不但完善当前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而且促使保险待遇水平得到提高,比如报销比例上可以适当提高,从而促使医疗保险制度给人们更大吸引力。

3.2地区一体化原则。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以及人口众多的因素,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形式比较多样化,然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属于逐渐完善的一个过程。首先市级统筹,其次省级统筹,最后全国统筹。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在市区开展一卡通业务。其次,扩大地域范围,实心市级统筹兼顾。再次,实现省级统筹兼顾,并且互相融合。最后,全国一体化,并且建立公共信息登记系统,不论参保人员在哪里都可以报销医保。

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制度整合与创新。

4.1加快户籍改革。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是将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通过政策实行隔离、分开。一般来讲,农村居民想要享受城市的保险待遇需要跨越户籍这道门槛,要实现城乡保险一体化就应当缩小城乡居民在筹资标准、保险待遇以及政府补贴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实现公正以及公平,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城乡居民建立以及制定统一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就是要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医保待遇以及缴费标准,不是像从前一样两者存在很大差距,通过户籍改革,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

4.2农村产业调整。为了发展我国经济以及促使工业发展,我国制定了先发展工业,之后工业带动农业的政策。城市工业化建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工业应当带动农业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其中,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国需要城市支持农村,相关政策应当促使农业经济也发展起来,并且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医疗保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当前的农村居民参与医保的待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济水平比较低,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推动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由于我国城市乡村之间存在显著地经济差异,发展不平衡,相关政府应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当地优势,建立农村特色产业,促使农村经济增长。

4.3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应当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以及提高医保水平,就要保障居民医保参与率、国家对医保制度高度重视,城市以及乡村居民要求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基本平等。我国城市乡村以及区域间的财政地位和平等问题等比较复杂,这就增加了政策复杂性。因此,实现财政能力均等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各地财政状况,促使财政资金可以发挥真正作用,促使地区之间财力差异以及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城乡医保一体化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药品价格太高,不利于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因此,应当优化当前财政支出结构,并且建立相关卫生计划。此外,政府应当拓宽筹资渠道,提高某些奢侈品或者烟草的消费税等,并且将其用在卫生事业当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乡一体化以及医疗保险进行概述,并且探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包括保障范围一体化原则以及地区一体化原则,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强制性、福利性以及互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的整合与创新对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快户籍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及财政支出结构。

作者:李宏烁 单位:廊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董黎明.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陈群.江苏省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柏雪.卫生正义的思考: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 医保制度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covers all the resi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to perfect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realize the multi-form necessary measure. At present, there are generally all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the counties phenomenon, caused the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 of fragmentation, affecting the ginseng protect personnel interests.

Key words: an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医疗保险制度是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实现“病有所医”的必要前提。实现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紧迫任务。目前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由“三基本一救助”组成,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现已初步形成新时期覆盖全民、适度保障、平稳运行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现有医疗保障建设的城乡不平衡根源于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有着各种原因,它将随着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城乡观念更新等因素而不断趋同并最终弥合。

1、实施医保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课题。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和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基本医疗保险面临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紧迫任务。

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健康已成为群众的基本需求,但是不同的人对医保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和需求,必须充分考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结合城乡医保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保障层次和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不同的医疗保障需求。

和谐的要求。医疗保险是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医改的目的是让全体人员普惠,让弱势人群受益。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只有在城乡一体化的情况下,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2、实施医保城乡一体化需关注的几个基本条件。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资金配套上,要在低水平与可负担的情况下,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医保基金的筹资必须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基本原则。城镇职工医保,一般都采取了单位或集体缴纳大头的形式,减轻个人负担。因此,对非职工居民、农民的保障也应采取政策适当补助的方式。

信息对称上,要在考虑可行性与便利性的前提下,充分保证参保人员的就医选择权。就医选择权是保证病人获得基本医疗待遇,实现病有所医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立定点医疗机构,有利于引导就医,实行逐级治疗,减少医疗浪费行为。

技术支持上,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上,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加强基金收支管理是提高效率、减少差错的必然要求。而建立三项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实施对接是今后发展的基本要求。

系统配合上,要在兼顾公益和效益的要求下,更好地发挥定点医疗机构积极性。随着医保制度的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要发挥纽带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二、发展医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推进医保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又要正视城乡差异。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要避免“都不保”,摸清底数,建立动态数据系统是前提。依托基层工作平台,共建城乡人员信息平台,实现人口信息的科学统计、

2、要实现“有所保”,狠抓扩面,推进制度整体覆盖是关键。要坚持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架构医疗保险机制,设立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选择权,提高和巩固三项保险覆盖人数。

3、要解决“不断保”,加强衔接,制订有效接转办法是保证。逐步打破职业界限、城乡界限、身份界限,研究参保人员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等基本保险制度之间的接转办法,实现制度无缝隙,待遇有衔接。

三、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途径

推进医保一体化建设,要认真考虑医保体系建设中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稳妥地处理好,一体化进程才能水到渠成。

首先,在政策层面,实现“四个整合”确保公平。

1、整合保障范围。要建立统一的大病补偿方法,严格住院标准,对住院患者进行补助。

2、整合投资水平。根据城乡现状,合理设置。在坚持政府补助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收入水平、医疗保健支出水平等因素,确定筹资水平。

3、整合报销比例。在统筹区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应完全按同一比例报销。起付线按不同等级医院设置。

4、整合目录范围。建议三项保险实行同一的目录管理,将目录范围内的项目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方便定点机构对照执行。

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完善“两个平台”夯实基础建设。

1、加强经办平台建设。实现管办分离。目前有经办机构没有与医疗机构脱钩,不符合社会化经办管理的要求,可以通过加大基础投入,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相应财政负担建立和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完善信息建设,利用金保工程上线的契机,使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实现数据管理一体化。

2、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卫生服务机构是开展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是医保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定点步伐,配合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完善定点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允许参保人员自由选择医院,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有序竞争。

最后,在政府层面,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城乡统筹。

开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需加大力度,依靠行政推动力量加快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步伐。

1、推动扩面参保进度。依靠行政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人人支持、积极参与的氛围,让广大群众了解参加医疗保险的方法和好处。建立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连续参保、长期参保的积极性。同时要考虑到困难群体的支付能力,对这些人群参保缴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2、加快提升统筹层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理就是大数法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筹有利于提高共济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当参保人群达到基本覆盖后,在政策、基金管理、管理服务体系逐渐统一的基础上,可实现市级统筹。

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对策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研究”成果(JRS-2016-2022)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日

2015年12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启动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邢台市在全市范围扩大改革试点,其他市选择2~3个县(市、区)开展试点,这为在全省全面推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积累了经验。2016年5月12日,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17年河北省将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工作将在2016年内全面完成。届时,无论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籍居民都可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看病、报销将不再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为了更好地推进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进程,本文基于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和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提出推动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研究。有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刘继同首次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思路,指明以“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口,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周寿祺认为实现各项医保制度“衔接”的途径,不外乎“压高就低”或“托低就高”,前者政治风险大,违背“福利不可逆”的定律,后者经济风险大,能否成功取决于人群对健康投资的意识和致富能力。周寿祺认为宜采取“托低就高”策略整合城乡医疗保险。任苒阐述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内涵,并提出现阶段进行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设计和改革并不意味着城乡医疗保险待遇无差别,而是应该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尽量减少和缩小差别。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实践研究。各地关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模式探索日益增多。田文华总结了上海浦东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经验。仇雨临研究了河南舞钢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三种主体制度的整合和衔接办法,并称赞“全覆盖、无缝隙”的舞钢模式为全民医保的破冰之举。分析了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处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交叉人群问题,一是自主选择,但不能重复参合;二是按居住地划定覆盖人群。此外,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高低,适时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典型模式分析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典型模式比较。为了消除多元基本医疗保险的弊端,各级地方政府、医疗卫生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的尝试。如表1所示,本文分别从参保对象、筹资情况、补偿情况和成功经验四个方面对典型实践模式的梳理和比较,希望可以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共性,更好地推动河北省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表1)

(二)启示。通过对嘉兴、成都、重庆三地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践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较高的居民收入可保证医保费用缴纳的持续性,政府也可以有较强的财政承受能力保证居民医保补助水平。

2、当地政府的政治意愿是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条件。重庆和成都受惠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推动了两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3、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如三地都归并了单一的管理部门,强化了管理职能,有利于制度高效运行。

三、推动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对策建议

在《意见》中,河北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总体目标,2017年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政策标准、支付结算、异地就医、监督管理、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并从基本原则、整合政策和工作内容、提高服务效能和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和方案。为了更好地实现《意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本文认为除了《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和方案外,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

(一)加快推进河北省户籍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当前,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以户籍制度为依托,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行政手段分开。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居民若想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必须跨越户籍门槛。因此,要想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向一体化转变,缩小二者在保险待遇、筹资标准、政府补贴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医疗保险的公平公正,应当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河北计划2020年城镇人口要占全部人口的60%,为达到这一目标,河北省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同时,河北省可以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改变以往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医疗、教育、保险、教育、租房等方面的权益。

(二)加快河北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河北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农民参与医保的经济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的实质性公平。农民参与医保享受的待遇水平低是受到了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只有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达到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时,才能自由选择医疗保险保障。因此,河北省政府应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保证对农业、农村公共投资的数量和份额,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寻求农民出外就业机,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经济地再投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用于医疗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避免受到其他政策措施的干扰。河北省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及其服务,如提高政府的医疗保险补助等。专项转移支付必须目标明确,把体现公平性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专项转移支付作为重点内容,使用方向可向农村倾斜。同时,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单独靠政府实现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一体化还有困难,所以河北省需拓宽资金筹资渠道,如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本投入医疗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J].中国医疗保险研究,2005.10.

[2]周寿祺.城乡各项医保制度能否“衔接”?[J].卫生经济研究,2007.10.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 文献综述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的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截至2011年7月,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2.7亿人,覆盖率达95%。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成绩下也凸显了资源重复投入、医疗保障不均等、城乡分割愈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保一体化的研究却亟待加强。笔者对比普通地区和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并作文献综述,以期丰富该理论研究。

一、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目前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关于中国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医保非一体化的原因和统筹措施上。

在城乡医保非一体化原因上,国内学者从体制和制度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政策、财政体制等是主要原因。如李赖志,汪红奎(2008)认为统筹城乡保险首先的制约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及城乡户籍弊端,未能带来医疗保险社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张晓杰(2010)指出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但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差距渐趋扩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差距巨大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历史因素和资源禀赋影响外,政策机制是造成区域差距的关键。葛延风(2007)认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选择了一条过度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是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导致公平性和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在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中,学者提出了相应措施,如荏苒(2011)指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郑功成(2010)提出在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政府应改革和调整财政公共卫生支出的方向和结构, 重点资助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就具体的步骤安排上,多数学者注重实现此目标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申曙光,彭浩然(2009)指出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是“一元制”,但各地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兼顾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制度、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来实现全民医保。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分析,较少对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

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研究

李鸿(2008)分析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城乡以及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差异和突出矛盾,提出要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加快建立民族地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谭彦红(2010)则运用图表、数据形象对比了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广西与其它地区的对比,探讨了短期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长期应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张红梅(2007)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如医疗资金运用不当、医疗条件落后等,强调只有深化合作医疗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云秀清(2007)指出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民生存权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双重失衡中的失衡”,据此提出了对策,即在思想上态度上重视农民和农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放在乡村级,区别对待不同经济收入群体等等。

3.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保一体化研究

史艳芳(2011)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统筹情况与试点地区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二者统筹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制度衔接不到位;筹资范围标准有差异;报销手续烦琐等,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二者统筹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完善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中央宏观指导力度,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落后状况,二是改革中国现行行政体制,妥善解决新农合、城镇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统一管理归属问题,三是完善长效筹资机制,四是完善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三、结论

综上,目前关于城乡医保制度一体化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方面的研究既不充分也不专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均等化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特殊性;其次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归纳医保一体化的普遍规律;三是对比二者差距,研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赖志,汪红奎.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社会化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08(6).

[2] 张晓杰.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0(2).

[3] 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4] 荏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与城乡医疗保险内涵解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 .

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城乡统筹 新医改

前言:吉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统计人员数量大约在2800万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据吉林省总人数的98%左右,基本上已经将全民医保落实。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由于历史及城乡发展建设等原因,吉林省医疗保险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都分属于不同机构管理。进而造成吉林省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水平较低,医疗保险结构较为零散,主要呈现碎片化及城乡分割特征。

一、吉林省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伴随着吉林省城市化不断深入性建设,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但是城乡还是应用分割管理模式,对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就有限的医疗保险基本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管理,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不贯通,信息资源难以做到共享,造成城乡人员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中医保难以转移。

(二)不同管理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吉林省所拥有的医保统筹机构一同有52个,工作人员数量为1620,医疗保险及农合中有6个部门还没有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其中的部分都已经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并且独立管理。据统计发现,吉林省在城乡医疗保险部门上面每年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大约到7000万左右,这部分资金还不包括信息网络化建设所需要的维护资金。

二、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我国所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就将吉林省现在所拥有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还将新农合也归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对于该地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对于该地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性规划。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进度,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制定统筹性规划,整各城乡管理职能及资源。中央对于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给与了高度支持。

(二)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也是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取得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就吉林省2012年所得到的GDP总值就已经得到了11937亿元,在全国位于 11,城市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发达水平。正是由于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济方面基础。

(三)经验借鉴。就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落实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达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从这个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上面,都是先从城市开始,进而在到农村,逐渐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落实,在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刚开始落实的时候所能够涉及到的人数有限,逐渐才能够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在中央政策引领下,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对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试点,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到开始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最速度的城市。

三、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局面,提升城乡就医的可及性。我国现在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卫生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每年就诊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渐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吉林省应该增加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的投入,逐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定期性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中,同时对于基层现有医疗人员所待遇水平应该逐渐提高,改变现有就诊问题。

(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细则,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险法》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阐述还较为模糊,虽然已经授予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权益,但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帮助还较为有限。为了能够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医保制度变化,应该对于《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细致划分。在细致划分医疗保险内容时,应该从医保制度长期发展角度分析,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制定,让这些内容成为各地区落实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凭证。

结论: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基本上已经落实了医疗保险,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统筹性低等问题,造成农民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那以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吉林省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翔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中国

卫生政策研究,2012,09:58-61.

[2]陈天祥,饶先艳.“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以东莞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1:16-24.

[3]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03:3-68.

篇7

关键词:辽宁;城乡一体化;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21-02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政府部门的政策侧重点。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是社会领域的一次变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式,在思想观念上是一次有益而大胆的更新,同时也是政策上的一次巨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解决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问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也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一次有益调整,对城乡产业布局和城市与农村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发挥重要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当然,当前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还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发达的城市与发展落后的农村之间的一次融合,他们能够打开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无差异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工业一体化上,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工业一体化”,通过工业的一体化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规划学者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从空间上解决城乡之间的统一布局和统一部署,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方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赢式发展。另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质上是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环境层面的一次融合,城乡一体化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有序发展。

二、辽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及问题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国家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的时候,就是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好时期。到2012年,辽宁城市化水平已经高于60%,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辽宁省在此时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机会期。但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辽宁仍然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轻工业发展,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工业数量少,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其次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明显,不能促使要素的快速流动。第三,作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的行政一体化程度非常低,难以从行政的角度协调各自的发展规划,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各自为政,低位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辽宁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活力,减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扭转原有的农业反哺工业的一贯做法,要做到工业补贴农业,利用城市的优势资源,扩大对农村的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使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红利。

(一)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

辽宁省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农村摒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反倒是要求农村快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强综合生产力,确保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保证农村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基础设施,诸如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全面改进农村的生活条件,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党的十中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一创新性提法,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和大规模高效生产提供了保证。土地的市场化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一制度,依法维护农村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以耕地保护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的经营体系的形成,有助于辽宁省内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的快速缩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效发展。

(三)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从要素和公共资源两个层面加以解决。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进行交换的时候,要做到公平交换。劳动要体现同工同酬,资本要体现资本价格一致,土地要保证农民平等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适合辽宁农村发展的产权流转交易场所,允许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公开、公正流转交易,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十六大以来,随着辽宁省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逐渐推进,辽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不断地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百分之百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已经形成。

(四)完善和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是当前辽宁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关键环节,而产业协调与融合、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地域差异化竞争等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

在城市管理方面,鼓励创新,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力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要保障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平等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还要进一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备,为农业工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村的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和渠道,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

参考文献:

[1]赵维良,赵东霞.辽宁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4.

[2]刘芙,金春梅,唐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2-23.

[3]常春芝.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1):63-67.

[4]蔚广森.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21-22.

[5]张荣.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4,(4):42-43.

[6]杨茂保,张永杰,付秋兰.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4-5.

[7]张秉民,何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J].法制与社会,2014,(11):201-202.

收稿日期:2014-04-18

篇8

区政府办公室:

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

(一) 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全区“项目建设年”

为契机,坚持以保优势、抓招商、上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工业,加大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65家(其中投资过千万的规模企业共6 家),共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山东万乔集团、岳氏玻璃公司、业盛玻璃公司等三家企业为全镇的支柱企业。一是重点企业平稳、健康发展。08年山东万乔集团投资20__万元,新上长180米的硅砖全煤气隧道窑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建1000平方米仓库,实现了当年扩建、投产、使用、达效;淄博业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上6套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建7000平方米标准化仓库投入使用;淄博岳氏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建玻璃生产线一条。二是09年将抓好工业重点项目。重点抓好投资1000万元的万乔集团生活服务区项目、投资1300万元的康瑞图橡塑制品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博山润丰机械厂改扩建项目、投资20__万元的业盛玻璃制品公司技改项目、投资20__万元的金晶磨料磨具公司资产盘活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朱家庄机械加工项目建设,以及洪山口砖场盘活项目、纺织品项目和天然气管路进北博山项目建设。三是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全镇经济社会营造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

(二)农业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全镇实际,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片。一是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规划建设镇东片“蔬菜生产”、西片“蔬菜制种”、北片“小杂粮生产”等三大基地。蔬菜生产方面,全镇有机蔬菜面积现已达到1.2 万亩,20__年成功申报了市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目。积极实施有机农产品品牌战略,成功注册了“郭庄”牌长茄、“凤池”牌大白菜、“盆泉”牌马铃薯和“福峪”牌红薯四个绿色蔬菜品牌商标,拥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郭庄长茄、大白菜、马铃薯和红薯四个绿色食品生产证书。蔬菜制种方面,坚持以淄博盆泉蔬菜繁育场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蔬菜良种繁育。二是养殖业效益凸现。目前,扶持猪存栏量50头以上的大户56户,鸡存栏量500只以上的大户42户,牛存栏量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3户,蓝狐养殖大户2户,蛋鸭养殖600只以上大户1户。三是积极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了蔬菜、制种、桂花、养殖、农机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了淄博盆泉蔬菜繁育场有限公司、淄博博山红叶散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淄博郭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

(三)城镇建设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全区“一城六镇个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工作要求,抓规划,抓落实,推动全镇中心城镇建设步伐。一是实施科学规划,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聘请淄博天泽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进行了规划编制,明确了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20__年,按照区政府要求,编制了朱家庄、盆泉、邀兔、郭庄四个中心村的建设规划,五福峪村作为基层村进行了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山水城镇的思路,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投资200万元对淄河流域谢家店段河道进行治理,共治理河道2.3公里,新建拦水坝2座,新修河堤600米。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共组织4000多人次参加环境综合整治,清运垃圾3000多吨,拆除乱搭乱建86处,新建垃圾池62个,规划垃圾填埋点5处,粉刷立面16万多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累计投资3000万元对金牛山景区进行开发,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打造全区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三是优化布局,提升小城镇建设标准。重点抓好北博山瑞景苑小区建设,目前已完成1号、2号楼并已投入使用,新增住宅面积6000平方米;实施畅通工程和便民工程,抓 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共投资700余万元,对镇内主干道口南路、北石路和洪崮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抓好教育园区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总投资260万元左右的镇中学综合楼续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淄博市广电总局支持,对郭庄中学进行了维修改造,更名为淄博广电希望学校,全镇教育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五个一”工程,建成文化大院 4个,不断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镇投资过千万的企业、支柱企业数量少,山东万乔集团、业盛公司、岳氏公司等三家企业税收占全镇税收的80%以上,加之这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镇三大支柱产业中,玻璃制品、耐火材料行业订单大幅减少,其他企业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尽管党委、政府时刻把招商引资工作抓在手上,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但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致使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步伐较慢。

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少。全镇农民多数靠种菜、养殖、进厂打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受山区条件限制很难从事其他行业,致使农民致富步伐缓慢。

三是中心城镇的优势不足。由于受地方财政的制约,对中心城镇的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建设步伐较慢,中心城镇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是农村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全镇大部分村新建房屋因路而建、因水而建,向村的边缘扩张,形成了“空壳村”,造成村布局散乱,缺乏长远的规划。

五是部分干部群众统筹观念薄弱,统筹力度不大,有观念意识较淡薄,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目标,积极转变干部群众观念,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上来,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切实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9

一、以开展城乡对口帮扶为核心,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一是建立区属医院与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机制。区人民医院、区妇保院与全区8处镇卫生院全部签署帮扶协议,实施定点综合帮扶;区中医医院和区口腔医院对镇卫生院实施特色专业帮扶。帮扶关系确立后,区属医院安排专家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查房、授课,镇卫生院派医生到区属医院进修学习。截至目前,区属医院累计派出专家1800余人次。同时,区属医院对镇卫生院在资金设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镇卫生院免费配备心电监护除颤仪等医疗器械,有效增强了卫生院的诊断能力。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城市医生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政策机制,要求区属医院向帮扶的镇卫生院每年至少派驻2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服务时间不少于半年,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前累计帮扶时间不少于一年。派驻人员帮扶情况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三是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为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实现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下沉到镇卫生院,临淄区于2015年首批确定区人民医院与朱台镇卫生院开展医联体试点。区人民医院派出专业管理团队,对朱台镇卫生院的运行管理、设施设备、功能布局、病人转诊等进行了通盘规划和科学设计。2015年11月,区人民医院朱台分院正式挂牌成立,运行以来,朱台分院日均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61%,住院人次增长205%;今年1-6月份,该院门诊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60%,住院收入增长210%,出院病人随访满意率达到100%。2016年上半年,区人民医院凤凰分院、南金分院、金岭分院先后成功组建。

二、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支撑,组建区域诊断“四个中心”

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依托区属医院信息技术平台,先后建成了4处区域诊断中心,有效发挥了远程会诊和区域诊疗作用。一是远程会诊中心。以区医院远程会诊系统为基础,投资300多万元,建成投用301医院远程会诊、省立医院远程会诊、重症医学远程查房车等项目,上联省市专家会诊系统,下接各镇卫生院,大大提高疑难急危病例的诊疗水平。二是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该中心与8处镇卫生院、12处社区诊所及136处村卫生室实现联网,实行24小时服务。患者在村卫生室由乡村医生做心电图后,自动上传区心电图会诊中心,由中心医生诊断后将诊断结果通过系统发回,前后不到几分钟,村卫生室的患者就可得到区属医院医生的诊断。中心成立以来,累计传输心电图1.7万余份,发现异常心电图10461份,共有123例急性心脏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三是区域影像中心。区影像会诊中心与各镇卫生院CT及DR数字化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全部联网,镇卫生院医生拍片后,通过网络把影像即时传到区影像会诊中心,十几分钟内就能反馈回诊断结果,实现了“检查镇上做、诊断区里做”,群众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诊断服务。四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以区属医院检验中心为平台,每天由区属医院派车分别到镇卫生院收集标本、化验检测,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传送回镇卫生院,既最大限度提升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又为镇卫生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设备投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与9家基层医疗机构联网,累计接收检验标本5100余份。

三、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为目标,建立分级诊疗新机制

(一)抓好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一是强化区属医院龙头作用。自2012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试点区县以来,临淄区以破除“以药养医”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公立医院实力有了较大提高。其中,区人民医院与省立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正式挂牌为“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临淄医院”,并于2015年成功晋级三级医院;区妇保院与国药集团携手成立了国药集团临淄血液净化中心;区中医医院创建为全省第一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今年7月,全区4家区属医院全部实施了医疗责任险,实现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责任险全覆盖。二是增强镇卫生院枢纽作用。区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金岭卫生院病房楼、朱台卫生院病房楼两处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稷下、雪宫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时,从房屋改造、设备更新、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三是提升村卫生室网底作用。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投入690万元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统一配备必需医疗设备设施,全区190处村卫生室通过省级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改造验收;投资230万元新上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渠道、药品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控管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分级诊疗新模式。制定下发临淄区卫生系统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督导考核标准等文件,以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理顺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区属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和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并为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疗。另一方面,规范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明确转诊标准和指导目录,鼓励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经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符合转诊指征,按规定向上转诊;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康复期等患者,根据指征和相关规定,向下转诊,由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提供康复、护理等服务。目前,依托医联体和对口帮扶工作,区属医院和镇卫生院全部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患者可享受转诊预留挂号等便捷化转诊服务。

篇10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

篇11

关键词:基本医疗服务 均等化 财政支出结构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最基本社会条件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底线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而是基本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中的公益性领域;三是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府是民意的代表,必须对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社会和个人福利的最大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其含义就是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身份差异如何,都能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核心是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但最终还是要实现结果的均等化。

总的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江西省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江西省全面推进新农合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了惠及全省人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而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中,主要是大病救助,对于享受低保居民,按其自费部分的40%予以报销,五保户自费部分报销比例是50%,普通居民自费部分报销比例是15%;可以看出政府在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江西省城乡之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医疗设施数量少与条件差并存和医护人员各方面素质低两方面。在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广大农村地区预防与医疗工作,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但是,有大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拥有少量相关资源。这样,农村地区居民为将病看好就只能向城市医院转移,使得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出现资源拥挤的现象;同时,乡镇卫生院因医疗条件差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而“门可罗雀”,使原本就不丰富的医疗资源闲置起来,经济效益不足,导致的恶性循环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广大乡镇均存在医疗卫生人才的贫乏,现有医护人员普遍专业水平有限、职称低、学历低、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乡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化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现有医疗条件依然致使居民就医不方便,出现了“小病不需看,大病城里看”的现象。

三、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原因

1.制度根源——城乡二元体制以及乡财县管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与乡财县管体制是造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根源。一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分割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致使城乡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均等,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由基层财政来承担,而目前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制度,乡村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相当有限,导致财政与事权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乡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也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2.财政支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比重过低

根据地方财政预算表的数据显示,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增长,但财政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增加,以江西省L镇为例,全镇财政收入在2007至2010年大幅增长了近254%,但基本医疗服务支出所占比重竟然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政府投资驱动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固化了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由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更注重GDP的增长,各级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相应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领域,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造成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比重过低。

3.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除了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之外,主要是靠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一: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偏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较低;二,转移支付的形式过多,且存在交叉的现象,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三: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不透明,监管不严等问题。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才能使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呢规划的重要保障。

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二元体制与乡财县管体制是非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制度性根源,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从制度根源入手,深化体制改革。第一,要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思想,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发展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完善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把项目审批、调度资金等权利有选择地下放到县,提升各县的经济自。第三,为了进一步满足农村地区社会公共需求,可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渠道,以政府为主体,同时适当适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能够为政府减轻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也能够达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与优质化目标。

2.加大财政支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政府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入,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关注较少,江西省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省内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不牢、与城镇地区差别较大的现象。为了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较为迫切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倾斜,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要配合中央完善省内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事权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统一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消除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中存在的交叉重叠、具体分配不清的现象。其次,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加大投入并优化其结构,使其成为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有步骤、有重点地将专项转移支付归并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以弥补农村地区政府财力不足,增强基层政府的灵活性。再次,对于专项转移支付,应确定其拨款的具体依据和标准,科学分析和确定其具体科目和规模,加强立项审批的规范性,并建立绩效评价与监督监管体系,以科学提高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后,各级政府间的各项转移支付必须公开透明,以促进其科学分配与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 改革完善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J]. 经济研究参考, 2009, ( 27).

篇12

关键词:江苏 公共服务与管理 一体化

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江苏省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努力实现社会事业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等,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现状

江苏省近年来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为人瞩目的成果,尤其体现在其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及社会保障的发展方面。

(一)医疗卫生体制一体化改革初见成效

医疗体制全面改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第一,财政投入增加,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化解,取得一定成效;第二,城乡医疗资源放量增长,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134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95%,乡镇卫生院1219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2万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第三,城乡惠民医疗形式多样,城乡资源共享,困难群众医疗问题得到缓解。江苏省惠民医院普遍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人均诊疗费和住院费普通费用低30%左右。

(二)居民养老保障初步实现“老有所养”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3%和21.8%。80%的县建有示范性养老机构,建成57所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政府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同时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2012年江苏省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最高可达515元。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积极的扶持政策保障居民就业创业

加大就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力度,激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28个月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

总之,江苏按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多层次全面覆盖,公共服务走上新台阶。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到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欠缺的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约50%的城市居民认为应当提高医保报销额度,降低医疗费药费;在具体操作规范层面,有的医生工作态度不严谨,书写医嘱或药方不规范,字迹潦草,致使收费人员少收费或多收费;此外,不合理使用高额耗材,医生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诱导病人选用一次性高额耗材的现象很常见,导致收费价格较高。对农民而言,往往越是在城市的医院、较大的医院报销比例就越低,农村医疗保险手续繁琐,时效性差,这正是新农合的困境。

社会保障方面,从表1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77.58%、67%、46.71%的农村居民表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而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分别为52.53%、56%和43.75%的人认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仍然是三地社会保障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苏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他们未能与社会其他群体一样分享到同等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生活仍旧十分艰辛;社会养老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养老金的群众,其子女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养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异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导致条块分割的状况相当严重,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的转换至今仍存在困难,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江苏省城乡失衡局面,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三个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依然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为2.50∶1,到2010年达到了2.53∶1。同时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倍以上,给农民看病造成了沉重负担。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在面临大病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者绝非个别,收入的不平等转化为医疗费用负担的不平等,并进而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消费水平的不平等,这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城乡公共投入不平衡。长期存在的城乡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导致江苏省公共投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支出、社会资本向城市倾斜,而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偏重于支持城市发展,而农民几乎只能依靠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和财产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江苏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依然不足,基层政府财政压力仍然很大,比如苏北在城乡公共投入上的差距就已经尤为明显。

3.城乡社会事业失衡发展。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但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瓶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苏南与苏北之间,社会事业在资源配置、基础建设、人才配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网络技术支撑力度小,信息化不够;覆盖面没有达到村级机构;另外,市和各个市区层面的办理经费没落实到位,乡镇一级基本未纳入体制范围。这种种资源的缺乏及不合理配置现象,制约了江苏省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主体单一且缺乏多元化保障格局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雇主与担保人的双重角色,这样的“全能政府”不但要承担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自我监督,因而其服务质量往往不能保证。且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差距,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多样化。尽管这些医院的条件、设备、服务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样化的供给模式仍未真正形成。并且在利益驱动机制下,服务供给模式向中高档快速发展,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而单一的公立医院占主导的供给模式却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财力有限,医疗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门槛过高,导致医疗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缺乏有力竞争,故而很难促进医院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是目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一体化进程

1.“苏南模式”弊端成为制约该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进程的瓶颈。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期,苏南地区利用经济发展的优势,依靠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南特色的“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但是苏南模式的成果卓著,弊端也不少,苏南行政区经济行为方式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企业在农村当地乡村社区内投资建设,并招收当地农民工作,实际上形成了由一块块在乡镇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经济组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成败与否,由封闭在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决定,而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也势必同社区政府的决策思路和管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必然使企业局限于某一个地区,不能形成规模,加深了苏南各个地区的分割,人为分割了各个乡镇;由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资源相对匮乏,基础物资的价格也比苏中、苏北地区高上许多,这为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增添了负担。公共服务价格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而苏南地区价格往往高出其他地区数倍,而财富分配并不均匀,即使在富裕地区,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有着一定差异,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物价始终是牵动心头的大问题。

2.苏中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政策。苏中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倾向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配套政策。苏中地区作为苏南、苏北的连接带,地区发展往往带有某些苏南、苏北发展的影子,整体发展缺乏特色。虽然目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可是如果没有适宜的政策出台,在公共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倒退现象,这会给苏中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给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带来隐忧。

3.苏北地区落后的文化与经济水平影响其公共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苏北地域文化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思想较为保守,缺乏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苏北地区的文盲率为6.92%,政府工作仍旧是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广大百姓的思想观念仍旧落后,他们依然囿于官本位的思想,不能为自身合法权益与政府积极对话;另一方面,苏北经济落后致使城乡一体化工作缺乏动力,经济落后致使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当地需求。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五个一体化”

从制度和机制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等;统筹城乡劳动力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投资力度,实现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水平。要从政策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事业一体化,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倡导“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政府理念,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主导,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以高效为服务目标,公民的满意为宗旨。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机制创新,科学划分公共服务范围,合理分工落实责任,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搭建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健康、稳定发展。大力推动试点地区建设,创造更多机遇和提供更多便利,为试点的稳步推进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加快推进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展,创建江苏城乡发展新局面。

(二)构建统一平台,整合城乡管理机构

就江苏省目前的公共服务建设现状来看,经济条件已经不再是阻碍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是其不合理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仅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欠缺合理设置,而且城市也存在着设置混乱、职责权力相互交叉、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等不合理现象,严重降低了公共服务建设的效率,使得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落不到实处。

对此可分两步走,首先,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思想,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形成领导体制一体化,建立综合协调机构,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提供统一的组织平台。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机构,整合城乡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合理调整部门职责,避免因职能交叉而导致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实行城乡统筹,建立相互对应的服务与管理机构,在管理平台上做好准备;其次,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城乡服务对象一体化,服务程序标准化,服务内容协调化为目标,借助平台优势,将城镇现有服务体系和经验向乡村推广和延伸,促进城乡社会资源共享。总之,政府在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突破原有条块式的管理模式,整合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原则为农民提供高品质服务。

(三)培植第三部门体系,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两种:政府和第三部门。政府代表着体制内的供给方式,而第三部门则是一种体制外供给方式。体制内的供给者和体制外的供给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合作,结成伙伴关系同时相互监督、协同发展。当前中国的第三部门大部分是体制内的,即具有官民二重性;而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基本都是体制外的,更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

基于当前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的现状,城乡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宏观上应采用“多元化”保障模式,即强调政府肩负的公共服务的主导责任,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下构建由政府主导,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及社会成员个人共担责任的公共服务与管理模式,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首先,要强化第三部门的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扩大第三部门自,使其运作更高效,让第三部门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减轻政府压力,优化第三部门各项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社会。其次,要调动社会资源,扩大第三部门的覆盖范围,使其占据到各行各业,均衡分布到城乡的各个区域,尤其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部门,达到城乡第三部门服务一体化。最后,政府指导第三部门发展,必要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并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最终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第三部门体系,促使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承担主体多元化。

(四)尊重地方特色,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既存在城乡差异,也存在区域差别。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已初具成效,苏北、苏中虽然也在工业、投资和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呈快速发展,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增加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苏中和苏北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一体化才刚刚起步。因而,苏中要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借助苏南的带动作用,搞活自己的特色经济,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大力建设“金保工程”,推广城乡社会保障“一卡通”,带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苏北则要取长补短,借鉴苏南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经验,分阶段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与此同时,城乡协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和推动农民市民化尤为重要,即“三农”问题是核心问题,依然是现阶段城乡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当继续加强产权制度及户籍制度的试点改革,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新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新产业、壮大新组织、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结论

江苏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障碍。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迥异,城乡社会经济水平悬殊,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拓一条具有江苏各地区特点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全面统筹全省三个区域公共事业发展,兼顾城乡协调性,从管理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第三部门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几个方面,分部门分阶段施行,形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张邦辉.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8(11)

5.郭素华.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乡村治理[J].西华大学学报,2010(1)

6.汪来杰.地方政府体制的重构—以服务型地方政府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7.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

篇13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城乡一体化 建议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的不断发展,推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有些地方纷纷开始探索城乡统筹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使参保患者享受到了更好的医保待遇,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所以改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待遇分割的现象,实现人人享有较为均等的医疗保险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需求,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民之所盼众之所望。

一、城乡医保一体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十二五”时期医保制度建设的中心提升医疗保险质量,而提升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城乡统筹。目前,我国医保参保率基本达到全覆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目标就是从“人人享有”转向“人人公平享有”。

(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分别由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管理实施,“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经办部门的工作效率,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困扰。积极推进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并轨,实现“统一机构、统一政策、统一待遇、统一管理”医保格局,能够大幅度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险分块而治,各地为了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扩面覆盖,相继退出了各种政策规定,制度的差异和空白造成了“重复参保、漏保、断保”现象,待遇水平差距大,导致了城乡居民不能充分享受社会公平。基金的分散管理不符合医疗保障基金的‘大数法则“,城乡居民都是没有固定工作的劳动者,筹资水平低,基金运行稳定性不高,使医疗保险的优越性大打折扣,影响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城乡医保一体化能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建立公平和谐的医保制度,促进医保可持续发展。

(三)近年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上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农民对社会公平的向往更加迫切。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是居民普遍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广大的农村更为突出、更加无奈。不管什么病,必须从最底层逐级诊治,但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薄弱,技术力量欠缺,农民难以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务,医疗费报销水平低,负担比城镇居民重得多,对医保的信心不足。另外,农村流动人口数量较大,更加不利于看病就医。所以说城乡医保一体化可以说是顺应农民心愿。

二、推行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几点建议

实施“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医保覆盖面进一步的扩大,居民受惠多;医疗保险定点网点增多,简化就医报销手续;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通过政策规范统一,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参保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为有效掌控基金的结余,提高基金的利用效率创造条件。但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医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吸取各地试点经验教训,健康有序地推进,走规范、衔接、统一的路子。

(一)推进医保一体化必须要结束“两项医保”的分头管理的局面,只有职能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统一,才能建立统一的医保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建立经办管理、筹资水平、政府补助、保障项目、待遇水平都相同的城乡医保,避免成本上的浪费,有效的整合医保资源,将新农合逐步向城镇医保过渡,做到顺畅接轨无缝隙,实现城乡二元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再最终向一元化的区域性一体化国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

(二)医疗保险的基本方针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大部分参保人的医疗费用经过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可以承受。但当少数人患大病,医疗费用高昂,使参保人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所以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在农村有些人参保观念淡薄,建议可以强制性全民参保;各地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参保档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城乡医保门诊统筹及门诊普通慢性病尤其是大病的工作,降低门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住院患者医疗待遇水平,增加报销种类和比例;逐渐实行社保“一卡通”,简化就医程序、报销手续,实现实时结算。对于一些地区的贫困家庭可以实行国家和社会救助,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公平医保。

篇14

    在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地区中,绝大多数将新农合制度整合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采取社保部门主管的模式,如成都、重庆、珠海等地方。少部分地区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到新农合中,采取卫生部门主管的模式,如浙江嘉兴。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制度衔接困难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的身份界限日渐模糊,劳动力岗位变换与个人社会身份变更频繁,管理部门的分散使得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越发突出[4]。管理分割的格局加大了医保制度间衔接的难度,对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造成极大障碍。

    2.2经办能力不足,制约制度并轨

    医疗保险经办能力是制度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的参保群体呈现流动性较大、需求多样化等特点,使经办管理服务难度加大[5]。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基层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备少、业务经费不足、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经办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和专门培训,并长期超负荷工作,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医保经办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基于各项制度建立的经办信息网络系统条块分割,信息资源难以互通共享。可见,经办能力不足将制约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3统筹层次较低,保障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市级统筹,但新农合制度很多还以县级统筹为主。根据大数法则,统筹层次低将会使基金总体规模较小,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弱,将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筹集的资金很难满足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影响了参保居民的受益面与保障水平。同时,新农合较低的统筹层次给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带来不便,使医疗保险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并轨,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统筹层次。

    2.4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低,疾病预防意识弱

    在我国现行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下,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涌向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机构则缺乏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使基层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医疗项目和医疗水平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部分患者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与此同时,我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仅为城市的1/8,而农民人均占有国家社会保障投资的份额只有城镇居民的1/30[6]。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直接损害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基本利益,有碍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此外,从医疗保障范围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都是以保大病为主,忽视了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功能,实际上放弃了承担多数人员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而城乡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较弱,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健康体检的观念,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进而使医疗费用大大增加,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3.1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是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责任的部门归属是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7]。主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劳动保障部门和主管新农合的卫生部门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王保真等人认为整合统一后的医保制度最终归属哪个部门管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的论证与审慎的政治决策[8]。这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多方受益为出发点,使管理部门整合后让参保人群最大程度受益。此外,需要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的经办管理资源,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医疗保险归口管理,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顺利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3.2加强经办队伍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面对数目庞大的服务人群,城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建设业务精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以确保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各级财政应尽快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机构定期组织队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从而全面提升队伍的素质,以适应范围更广、需求多样化、任务繁重的管理服务要求。从统筹城乡医疗保障试点地区来看,各地对建设信息网络平台非常重视。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保障[9]。因此,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信息标准和操作软件,实现城乡网络系统整合,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提供技术保障。

    3.3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基金可持续发展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需要统筹层次尤其是新农合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应遵循大数法则,逐渐提高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扩大基金的规模,增强基金的支撑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稳健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保障基金列账核算、封闭运行,避免“穷帮富”现象的出现。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将有利于降低基金的管理成本,同时为进城务工人员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