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乡村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0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Nanjing
MA Lu
(Jiangshu Nanj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Abstract: To find the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s to drive new rural road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conic city beautiful real path, closely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Nanjing cities, rural and urban and rural gap is still larg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beau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eality conditions, constra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guide, interactive,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armers subject cultiv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ive investment agglomeration an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beautiful ru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型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已经显著增强。2012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 20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6∶44.0∶53.4,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接近80%。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选择。
1 南京郊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区划人口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 587.02 km2,共辖11个区。全市户籍总人口636万人。包括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6区,面积6 322 km2,占市域总面积94%,耕地面积24万hm2,涉农镇街56个,行政村707个,7 300个自然村,农户64万,乡村人口203万人,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1.2 经济发展
在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郊区正在奋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2012年,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589.99亿元,与2007年相比,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37.5%提高到49.9%,实现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5%。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 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72.7%升至91.9%,郊区县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地位更加凸显,南京经济发展慢在郊县、弱在农村的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1.3 都市农业
全面落实总面积超过23.3万hm2的“1115”农业布局规划,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7.6%,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71个,有一定接待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00多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显雏形。5年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 000 km;完成近4万hm2农田水利连片治理。涉农镇街建成区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9.3%。“绿色南京”深入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27.6%。郊区生态本底良好,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涌现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一批景色秀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新农村典范,初显美丽乡村现实模样[1]。
1.4 人民生活
2010年以来,南京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就业、创业、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 000元左右,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以2007年为基数,基本实现了5年倍增。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缩小为2.4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逐步得到遏制和扭转[2]。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难点
2.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郊区农业生产仍呈小规模和弱质化态势,农民人均承包耕地只有0.08 hm2,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抵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业效益难以大幅提高。对照江苏省定指标,南京2011年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为76.61分,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与目标值差距较大,特别是少数指标完成进度较慢、部分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区县实现进度不快。2011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为57.8%,而目标值是80%;持证农民占比为11.68%,与目标值35%差距很大;农业增加值、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粮食亩产和高效农业保险占比排名省内靠后。
2.2 生态承载能力不强
郊区是全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生态建设主阵地,承担着保发展和保环境双重责任。郊区土地空间不足、自然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受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目前郊区工业集聚度和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单位GDP能耗较高。做大郊区经济总量,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单位GDP建设用地耗用量的双重压力;推进郊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倒闭的双重压力。
2.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在建设水平、功能配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目前,全市农村公路等级普遍不高,农村公交化程度偏低,农村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郊县供水、供电、供气和农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溧水、高淳和六合北部地区还有数10万人口未喝上长江水,涉农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只有50%。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农民只占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全市城市化率80.81%,江宁和浦口区不足70%,六合、溧水和高淳刚过50%,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产业非农化水平(全市经济非农化水平达到97.4%,就业非农化水平超过90%)。
2.4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受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农民进一步转移就业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高平台增长。财产性收入和创业型收入是南京农民收入的短板,2011年,南京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3.8%,而苏州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物业收入)占比超过35%。由于郊县农民普遍缺乏资金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自主创业所需素质能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胆识,创业富民路径尚未完全打通。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4%,未能达到新一轮倍增计划序时进度要求。
3 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当前和今后的指导思想至少要突出以下几点。
(1)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2)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做出探索,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人文绿都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开辟“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安排,加快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倍增、农民生活安康、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新局面。
(3)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和人文特色;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部融入;注重个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相融、示范带动、覆盖全域。最终成为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4)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综合评估实力和潜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借鉴外地做法、倾听基层心声,统筹兼顾工作传承和思路创新,努力做到结对共建、握指成拳、互融互利、共同推进,建成一批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彰显南京城乡特质、体现宜居品质的美丽中国示范区,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现代化建设,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乡村模式”。
4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以城乡一体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繁荣繁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丽乡村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优、功能要完善。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统筹城市和乡村,统筹农村、农业和农民,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统筹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居住及基础设施等,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做到城乡布局更科学,美丽乡村和城区之间功能各有区分,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把城市消费引入农村,把中心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疏散。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培育特点特色特质,精雕细琢。聘请设计师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各具韵味的建设格局,把“家园”与“田园”结合好,让自然人文环境和人工雕琢相互协调。决不能是现有试点,包括城镇化试点、“1115”试点、土地整治试点等的简单拼凑和叠加,需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抓手。
4.2 以新型城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新型城镇化以新市镇建设为核心,美丽乡村建设以新社区为龙头,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承载平台。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只有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凸显农村地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还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载体抓手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就是新型城镇化。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研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江北新市区、溧水高淳县改区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政策的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3]。
4.3 以示范区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已经在在高淳“慢城”200多km2、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老山、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等5个片区规划了1 000多km2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大部分区县都已经开始编制建设规划,先做好试点,分类分步推进。研究启动生态人居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口集聚、生态家园建设、农村节能节材、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研究启动乡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重点建设农村环保设施,推进连线成片整治,建立长效管护制度;研究启动乡村产业腾飞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经济、合作经济等新型机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研究启动乡村田园文化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展宣传教育,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4-5]。
4.4 以农业现代化夯实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活保供、生态涵养、都市休闲3大功能定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加工流通、基础设施、生产组织和支持保护体系,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农业现代化实现分值达90分以上。落实农业“1115”布局。建设6.67万hm2高标准粮田、6.67万hm2经济林果、6.67万hm2高效养殖和3.33万hm2标准化菜地,对纳入规划的农田和水面实行永久保护。深入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开展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引领。以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等1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人才、科技、资金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打造郊区“春赏梅花、夏摘葡萄、秋品螃蟹、冬购年货”四季品牌,提升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10条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带动“百万市民下郊县”活动深入开展。
4.4 以培育现代农民保障新农村建设
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二是真正让农民获益。三是让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加快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
4.5 以资金有效投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性强、周期长,在现有市场体系下,资源要素很难主动配置到生态建设领域,需要政府集中要素配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税收返还等办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的合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基础,探索经营品牌(生态品牌、旅游品牌)、经营村庄(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生态资源)、经营资本(以生态项目为抓手),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
参考文献:
[1]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2]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3]宁淼,邹秀萍,叶文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02-106.
【关键词】 县乡医疗 服务体系 审计 对策
一、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导致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1)全县高级卫技人才少,人员业务素质低,服务能力不高。由于乡镇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现有的人事工资制度僵化,医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尖人才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一些医学名校的学生不愿到基层医院来,即使有来的也因无法适应艰苦的环境而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医院,造成医院的储备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特别紧缺,医疗服务能力偏低。全县医务人员共1829人,其中高级职称仅22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1257人,无职称的475人。而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如某镇卫生院在编50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26人,无职称的15人,临时工14人。全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和专科医师,如外科医师、五官科医师等。
(2)部分医疗设备欠缺、老化,医疗业务用房不足,服务环境不适应群众就医的需要。全县在用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卫生院实行三项建设时配套起来的,如200毫安X光机、手提式B超机等,大部分设备已超过使用年限,从而影响诊断;还有部分设备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置的,至今仍未还清款项。全县卫生院拥有业务用房面积73940.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有4754.6平方米。近年来,大部分医疗服务单位对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只是对门诊、急诊、病房进行了简易的修缮。
(3)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配套及急救网络尚未健全。不少镇级卫生院急诊室、消毒供应室等未能按新规范的要求建设和配套,污水处理系统不符合卫生学标准;中医科、中药房未能按照省有关要求建设和配套;大部分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站尚未建立和启动。
目前,全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18家,虽然近年来各镇定点医疗机构相应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了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但基础设施、医疗及管理服务水平仍然落后。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需求,部分群众不得不选择到医疗费用高而医疗报销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的县外医疗机构就诊。
2、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1)县乡卫生院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过高地追求利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卫生院运行成本费用在原来耗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运营成本,主要是收费成本、医疗风险或纠纷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本、防控物资储备成本、医疗垃圾处置费等。目前县乡卫生院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都是差额拨款,多数乡镇卫生院为了能维持正常经营,普遍存在药品超限额加价、擅自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等乱收费现象。虽然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后患者能报销部分费用,但由于医药费用总体较高,自费部分仍然很多,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一定程度了抵消了惠民政策的效应。
(2)财政投入不足。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财政投入仅占20%,镇级卫生院更是偏低。由于职工工资津贴、奖金没有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全县各医院大部分实行职工待遇与业务挂钩制度。医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个别科室对外实行承包经营。如某镇级卫生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全部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提成发放;疾控组则实行独立核算,其日常成本办公费及人员一切补贴和政策性津贴由科室自行负责。
3、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小且单一,会计的工作量也随之较小,导致多数乡镇卫生院对财务工作不重视,财会业务基本由医务人员兼办,账簿设置不规范,业务处理不及时,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加之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随意采购药品及耗材、设备的购置或报废不入账、大额现金支付、药品加价计算超标、私设“小金库”、不合规发票入账等问题时有发生。部分重大工程建设存在没有实行招投标、资产购置没有实行政府采购的问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建立财务监管或内审工作机构,未能按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和定期审计,行业监管名存实亡。
二、加强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优化人才结构,多途径培训和引进卫技人才
要不断加大力度,多途径积极推进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可结合理论教学、注重实践带教,采取集中面授、网络远程培训、区域集中讲课,以及医疗队员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B超、骨科、检验及仪器设备维修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应选派一批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公立医院学习挂职,下派一些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流服务。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县医院应承担起主要培训任务;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每季度应在乡镇卫生院专题培训一次。通过提高乡镇医务人员待遇以及把干部选拔、职称评聘向乡镇卫生院倾斜等优惠政策,在县乡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开展医务人员轮岗试点,缩小城乡技术力量差距,解决城里挤、乡镇缺、流向不合理的问题。要着眼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专项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补充急需紧缺人才。破格引进外地高技能人才,具有高学历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到事业单位工作,不需要通过公开招考。
2、科学划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
要科学界定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服务重点,制定规范详细的分级诊疗标准。逐步改善就医流程,实现乡村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彻底改变“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等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考核、晋升、淘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实行岗位津贴、福利劳保、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机制,鼓励服务在基层的医护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
3、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卫生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真正做到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实行先预拨,年终按考核最终结果核拨至基层医疗机构,按规定落实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政府应按照国家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基层医院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解债务,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发生新的不合理债务。
4、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建立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注重中医、民营医疗机构、120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卫生资源的整合在整个服务体系网络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120急救体系体制机制,解决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要继续抓好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要大力整合卫生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协调体制,制定好公共卫生服务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各种预案。
5、将职工工资、津贴、奖金各项经费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要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职工编制标准、工资及津贴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经费,及时拨付,取消个人收入与业务挂钩制度,解决产生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一是乡镇卫生院经费逐步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二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所)各项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式。
6、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各医疗单位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建设,特别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财会人员,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混乱的问题,做到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要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和社会监督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行为。建议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财务监管股室和内审工作股室,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定期对全系统各单位开展财务检查,对下属医疗机构财政收支情况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定期审计监督,切实提高县乡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另外,要不断优化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完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规范医疗纠纷处理流程,构建良好医患氛围。
【参考文献】
(一)推进建设模式创新。
1、创新改造模式。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创新村庄改造模式,强化规划管理,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品位。今后,主城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实施改造建设的,要按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城市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原则上要建造高层和多层公寓,形成新的社区,并实行物业管理。副城区内的镇中村、园中村实施旧村改造的,原则上要实行功能分区,实现生活区与生产、经营区分离,要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多层公寓,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城郊区、远郊区和其它土地基本未征用的村庄,原则上因村制宜开展“空心村”改造,保留现有村庄特色,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建造一定的高层、多层公寓,实现“零增地”或少增地。要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公厕、垃圾房、菜市场、幼儿园、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改造建设水平。
2、创新补偿方式。为提升旧村改造(含“空心村”改造)的规划建设档次,必须推进补偿方式的创新。要积极探索由土地补偿向货币补偿、建筑面积补偿等多种方式过渡,条件成熟的村可以开展先期试点。
3、提升村庄整治水平。今年在完成“整市整治”目标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示范村和特色示范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大指导和补助力度,规范程序,争取通过若干年努力,在全市创建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大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农村新社区。
4、启动远郊区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对“异地奔小康”行政村进行调整。重新核定“异地奔小康”的村庄、人数、户数,提高补助标准,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快推进“异地奔小康”安居工程建设。及时拆除山区已安置农户的建筑物,实施退宅还耕还林。尽快启动未列入“异地奔小康”工程村庄的改造与建设,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1、加快规划设计市场化。后宅街道李祖村邀请浙江大学作的特色村整治规划,苏溪镇同春、向东村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作的“空心村”改造规划,从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实施办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论述,避免了新社区建设整体划一、大拆大建。这是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的一次创新。为此,要尽快建立市域规划信息中心及相关数据库,为农村无偿提供现状地形、相关规划等方面的基础资料。积极引进市外规划设计机构,公开竞争,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住宅进入二级市场。浙土资发[2005]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撤村建居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被征用后剩余的人均耕地在0.2亩以下的行政村,经依法批准撤村建居,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剩余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因此,现城市规划区100平方公里以内的村庄,特别是已经完成撤村建居和旧村改造的村,要积极探索办法,将其土地性质转为国有,然后允许其进入二级市场。
3、探索开展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目前市场商位已获准予以抵押贷款,这是我市的一大创新。对于农民如何利用住宅这一最大资产开展抵押贷款,也是需要研究突破的一大课题。要积极向上争取,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研究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的抵押贷款办法。
(三)推进政策配套完善。
1、适时制订新的指导性政策。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补偿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向,虽然干部群众一时难以接受,但这个思路要坚持。下一步,要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结合义乌实际,适时研究制订新的政策意见,引导群众接受新的建设模式和补偿方式。
2、尽快出台高层公寓政策。就当前而言,在新社区建设中引导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公寓,迫切需要一个操作性、可行性比较强的政策,以明确高层、多层公寓的安置比例、进入二级市场的方式、节省土地置办功能区等意见,进一步明确高层公寓报批、节余土地分配的程序及流程。
(四)推进部门服务创新。
1、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结合中心镇扩权,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灵活操作,把部分职能下放到镇街,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2、规范操作程序和项目收费。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农村建设规范操作程序和项目收费的意见,凡涉及新农村建设收费,能免的,一律免收;不能免的,降低收费标准。
【关键词】
昙华林历史街区艺术村社区生活
Abstract:The Wuchang Tanhualin blocks of Wuhan City and even in Hubei Province, the country's rare historical buildings concentrated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mmunity is focused on creating "art vill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art villag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in Tanhualin and related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Hope can initially explore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of t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art building in the village.
Key words:Tanhualin Historic District, Art village ,community life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具有丰富的近代历史建筑及文化遗迹。
目前,昙华林是一个有2000余户,5000余人的综合型社区。社区老龄化明显,老年人所占比重达到了10%以上。存在大量残疾人及下岗人士,是典型的老城区。辖区内有武汉十四中学、武昌区昙华林小学两所学校。社区周边存在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湖北美术馆、中南神学院等教育机构。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该区不少建筑进行了拆迁,原住居民部分迁出。
自2006年始,武汉市政府开始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并进行艺术村的建设,使得昙华林街区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以下对06年前后至今艺术村建设对街区带来的影响与变化进行了分析。
一、 建设现状
自2006年以来,武汉市和武昌区两级政府斥资1.3亿元,对昙华林西段道路和房屋进行了立面整修,修缮了一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山体绿化。目前,政府已投资完成了园区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修、沿街房屋里面整修,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修维护等。
如今,昙华林方圆1.02平方公里区域内已有各类艺术展览、艺术创作、艺术培训机构40余家,并催生艺术用品专卖、艺术沙龙会所50余家,并吸引了李三汉、刘政德、徐世鸣、白露洋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进驻。昙华林艺术村渐成武汉“798”。
二、 影响分析
1. 艺术村建设对街区硬件设施的影响
(1) 建筑立面翻新,街景立面统一整洁
根据现场调查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自2007年开始,由政府出资、住户参与,昙华林主体街区进行了建筑立面翻新的工作。通过对立面合理的翻新,老街区旧貌换新颜,既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又保留了老城区的历史沉淀感。
(2)修整路面,街道焕然一新
资料显示,作为老城区,昙华林街区一直存在内部的交通组织的混乱的问题。民平日步行和车辆通行均在街区3-5米的主要道路上。路面整修后,整齐大块的青石板路与整个街区氛围恰到好处的融合了起来,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步行,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外来车辆进入、保障交通安全的作用。
(3)停车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历史悠久,昙华林街巷窄(一般宽2~3米)、密度高,行车、停车普遍不足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然而,随着艺术村的建设和大量艺术家工作室的入住,外来参观工作人员的数量的增多,街区内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然而,街区内部车辆很大部分并非当地居民拥有,这些外来车辆大量路面停车,占用街道空间,给居民特别是老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4)新建房屋受到限制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艺术村的营建的双重影响下,为了保证历史街区肌理的完整性,昙华林街区内建筑的新建及改建都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这些条款和建议对于街区内居民改造房屋、新增建设都产生了直接的干涉与限制。
2. 艺术村建设对街区文化生活的影响
(1)活动形式多样化
昙华林街区自身的文化氛围本就十分浓厚。在艺术村的建设过程中,社区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丰富,活动形式更为多样。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街区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如在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讲座,在传统节日召开活动及表演等。在艺术村建设后,与书画相关的展示活动也日渐丰富,书法、雕塑、美术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都成为了街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2)参与范围的扩大化
被打造为新的文化产业园区后,昙华林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昙华林街区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吸引到了外界人士的参与。不仅是本地的居民,很多外来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也常积聚于此,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文化艺术建设中来。
3. 对居民的影响
(1)对老年人的影响
业余活动选择的多样化:作为老龄化社区,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是昙华林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老年人的主要日常休闲除了是闲聊、麻将外,利于修身养性的根雕、书法、国画等活动,也对部分老年人产生了吸引。
外界人士对日常生活产生干扰:老年人需要的是平静安宁的生活,但随着艺术村的建设,每天均有不少参观及摄影者出现在界区内。过多的陌生人出现在主要的生活空间内,对老人的个人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2)对学生的影响
艺术村的建设中,学龄儿童参与和参观昙华林街区的各种艺术展览与活动已成为了学校有意识培养学生艺术感的有效方式。但受到上课时间的限制,这种参与和联系仍相对较弱。同时,青少年并不在昙华林街区中占主要部分,但学附近围墙上各种富有创意的涂鸦也对学生产生了艺术熏陶。
4. 对社区形象的影响
社区形象建设是每一个社区都必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比艺术村建设前后昙华林社区形象,可以发现,在明确的定位和有效的发展之后,昙华林街区的社区形象更为具体生动,昙华林艺术村已然成为了一道品牌。
在艺术村建前,作为武昌地区仍存在的唯一的老城区,昙华林并不为人所知。直到政府展开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艺术村的建设计划,昙华林这一名称才逐渐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通过艺术村的建设,经常有摄影师、有影楼来到此处取景,学生来到工作室学习,昙华林的特色正慢慢的凸显。
三、 发展建议
1. 加强对街区立面修复的范围及力度
目前,仅昙华林路西部大部分沿街建筑得到了修复,主体街立面获得了统一景观。然而,街区内部仍存在大量亟待修复的老旧建筑。对此,需要政府及有关单位进一步增强对街区内立面改造、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修维护等工作,尽量在较短的时期内打造出完整的昙华林艺术街区的形象。特别是对那些富有特色而又急需修复的老建筑,需要着力打造。
2. 合理开发利用街区空间
作为一个历史街区,昙华林路本身的用地范围受到了现有建筑的严格限制。大范围的公共空间不足已成为了昙华林街区发展的瓶颈。对此,首先要有效保护现存的活动空间;其次,要结合总体规划,综合现状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对街区内建筑进行评估,进行有计划的拆建工作。
3. 引导艺术家更好的融入社区生活
艺术家作为街区新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的融入社区,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审美观,可以为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面貌。但同时,为了营造更为和谐的氛围,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成立专门的艺术家联系与交流委员会,定期组织艺术家的交流,听取艺术家的意见。2、组织相关的活动,拉近艺术家与街区居民的联系。3、尊重艺术家的隐私和各项权利,避免出现各种不必要的纠纷。
四、 总结
虽然艺术村建设正在进行,但昙华林仍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社区,同时作为历史街区,旧城保护的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良好的旧城保护,和谐的住区建设,特色的艺术村打造,这是昙华林街区建设与发展的共同目标,在居住,旧城保护与艺术村建设这三者之间通过有效协调取得平衡,这是昙华林艺术村建设取得有效成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百浩, 张渺. 武昌昙华林街区及近代建筑初探,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2].胡友斌,李皓晟. 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对策 — 以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地区为例,《规划师》,2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