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范文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教师个人小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

篇1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O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篇2

 

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把课堂、教材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思品课堂,给思品课教学注入生活的血液,使学生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体验、了解鲜活的世界,从而感受生活。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提倡初中思品课可在五环节教学模式下构建“3L型课堂”。

 

“3L型课堂”,即Life(生活)—Learning(教学)—Life(生活),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且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培养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

 

一、第一个“Life(生活)”包含的环节

 

情景导入(1~2分钟):结合初中思品课的学科特点,使用最“新鲜”的实事话题,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待解决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情境创设途径可以是视频、材料、漫画、动画等。

 

环节一学习目标呈现(1~2分钟):(1)教师出示目标。教师将三维目标问题化、具体化、过程化,明确需要记忆背诵或需要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展台、板书、口述等方式呈现给学生。(2)学生感知目标。以个人领会、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明确学习方向。(3)教师解读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及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环节二学生自主预习(10~15分钟):学生自主预习可依据预习内容和课堂需要设计成集中预习和分散预习两种形式。具体步骤为:(1)出示预习指导。教师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包括:预习内容、预习方法、预习时间、预习后应实现的目标。

 

(2)学生自主预习。依据预习目标和预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书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此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三真”,即“真阅读、真思考、真发现”。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借助二人小组的力量完成。(3)预习效果检查。教师采用个别抽查和学生互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二、Learning(教学)包含的环节

 

环节三巧设活动展示(10~15分钟):(1)教师在导学案上预设一至两个能突出重点、难点的问题,学生“爬”黑板进行作答。(2)学生学习中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随机问题,引导学习小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并在质疑、挑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此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养成交往中倾听、接纳、欣赏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现双赢和多赢。

 

环节四主流价值点拨(5~8分钟):(1)归纳小结。以个人、小组、教师为主体,灵活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小结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知识。

 

(2)整理反思。整理笔记,反思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解答。(3)强化记忆。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可采取二人小组互述知识点的方式,要求具体做到“五真”,即“真提问、真复述、真倾听、真纠错、真共识”。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和系统化归纳能力,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正反两方面总结,学会反思并明确课后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第二个“Life(生活)”包含的环节

 

【环节五】当堂检测反馈(3~5分钟):(1)学生检测。教师在导学案上根据教材内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独立完成并进行红笔纠错、自我评价。检测题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设计要精当、应对中考,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的)、典型性(与中考题类似的)、时代性(当前流行的)、功能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检查形式为:学生互相检测、教师分组检测或学习小组内检测。(2)教师检测。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教师有序指导下进行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检测。

 

检测结束,教师要对典型问题有指导、有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练习中边收获知识边收获学习技巧和技能。(3)对情感态度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学生尝试剖析实例本质并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好与坏、是与非。

 

此环节通过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互相评价、互相欣赏的行为习惯,进而悦纳自己、悦纳他人。需要注意的是突出班内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实现“兵强兵”的教学目标。

 

生活是教育的本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思品课堂,实现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同时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思品课堂教学质量。

篇3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篇4

目标达成学习法,就是“让学生清清楚楚地学,让教师明明白白地教”,实现学做教合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目标达成学习法,围绕学习目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预学、课中主学、课后补学,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课前预学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把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学一遍,完成对知识和文本的全面独立的学习,结合预学作业定向完成预学任务,然后在预学过程中将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以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而彻底地解决。

2.课中主学又分为三个阶段:交流展示释疑解惑(20分钟)、概括归纳巩固提高(15分钟)、达标检测反馈小结(10分钟)。设计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有效调控,根据学生的展示状况,师生共同释疑解惑。梳理和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适当进行拓展,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精心设计梯度性训练,及时反馈,当堂达标,实现“堂堂清”。

3.课后补学就是根据课堂的检测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查漏补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的作业。

二、英语“目标达成”课堂的初期流程

在“目标达成学习法”总框架下,自己尝试着探索英语“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步骤。雏形出来后,在组内磨课,去掉无效、低效环节,力争高效课堂。以下是英语“目标达成”课堂的初期流程:

1.明确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要求及重难点。

2.预习质疑

①课代表在课前把各个小组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汇总在一张纸片上(每个课代表分别配有统一规格的书写纸)。

②课上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汇总的问题”。

③个别小组的问题,由其他小组进行解答。普遍问题大多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新课讲授到相应部分时解答。还有未涉及的问题,在下课前的“归纳总结”板块再进行释疑。

在本阶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预习作业批改后反馈过来的信息,增加一个“预习检测”板块,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质量进行检测。

3.新课呈现

在这一板块,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魅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①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讲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

②教学形式多样化,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互帮互助;亦或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新课讲解等。

③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拓宽其思维的广度,挖掘其思维的深度。

④融入子板块促成新知的巩固,如“知识提炼”板块为及时归纳总结知识语言点;“巩固练习”板块为及时解题训练;“中考链接”板块为真题演练,传授解题方法。

⑤整个过程中讲究高效,注意学生中错题以及错误解题思路的反馈,关注课堂中、小组活动中较沉默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思维活跃,分层提高。

4.达标检测

利用导学案上的题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进行检测。题量控制在5~10分钟,题型可以多样化,可选择笔头作业的方式(考试题型的训练题),也可选择口头汇报的方式(dialogue/report等展示)。

①根据学生学情的层次,可以设计分层达标作业。学困生以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为主,其他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能力提高。

②检测后,可以进行当堂展示、当堂评价。通过自评、组内互评、自我展示,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心态,并提高学生对知识正误的判别力。

5.归纳总结

①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

②学生在“预习质疑”板块中如还有未解答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进行释疑。

6.课堂延伸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以及课堂表现,分层布置课堂作业。

三、英语“目标达成”导学案编写方案

英语“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以及学生“导学案”中“预习”的完成质量对高效的课堂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每周一次的课改会议有很多次都是专门谈“导学案”的编写,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往往是非常激烈的。英语“导学案”的编写在运用了一个单元以后,从第二个单元开始,“导学案”基本稳定了下来。以下是英语“目标达成”导学案编写方案:

1.明确目标

包括:①知识目标;②技能目标;③情感目标。其中关于目标的描述应细化,忌空泛,要明确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如能熟读课文、会运用词汇……

2.前置学习

包括:①预习导航、背景知识;②预习成果。

在本阶段中,要求学生熟读并能拼写本节课的新单词,用铅笔画出重要的词组短语;完成书上相应练习;完成配套预习作业。

3.合作探究

包括:①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答案;②在小组内探讨预习中的收获和困惑,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由学生在组内以“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讲解、授新。

在“前置学习”“合作探究”两个阶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预习新课单词和重点短语,把这些单词和重点短语与课本链接,在教材中让学生找出来,必要时在课本上加注音标、标出中文等,为学生的读做好准备。

②检查导学案上的核心句型,可采用学习小组的讨论、翻译,教师或学习小组内提问等形式检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阅读材料。

③检查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可采用小组合作、汇总疑难、教师点拨、及时修改的方式进行,达到对新课的热身、激活的目的,为新课导入做好准备。

④查询搜集新课有关的背景资料,小组内讨论。

教师提前(课前一至两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把导学案上的前三项,即明确目标、前置学习、合作探究作为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教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前小组合作交流,研讨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用红笔修改填补。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长进行汇总,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批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增补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4.展示提升

将前置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存在的预习问题记录下来并反馈给组长。

5.达标检测

选择切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题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进行检测。题量控制在5~10分钟,题型可以多样化,可选择笔头作业的方式(考试题型的训练题),也可选择口头汇报的方式(dialogue/report等展示)。

6.中考链接

选择切合本堂课教学目标的中考考题供学生习题演练。

7.课堂延伸

设置有难度梯度的题目分层让学生完成。

8.学习反思

四、“目标达成”主要教学形式: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目标达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期中考试前,主要进行了“一对一”的互助模式,产生了周啸、贾梓力等优秀师徒的典型。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了课改会议,会议后,完善合作教学模式,逐步推进“四人合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在三次调整的基础上,确立小组分组的名单。设计了“栀子二班小组合作周周记”的表格,加入了日常考评和反馈栏。从第15周开始,正式实行“四人小组教学模式”。课堂改革的魅力逐步体现。以下列举“小组合作”后教师、学生、家长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各个任课教师也开始投入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这个星期,文科(语文、英语)侧重评价机制中的激励因子。课堂举手发言、作业质量的提高、默写满分的加分促使学生积极心态的发展。理科(数学、物理)侧重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课堂上,课堂外,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及时跟进、检查辅导结果,并给予后续的完善和引导。(第16周)

研究这几次的周周记,发现反馈详细、互动好的学生、家长的人数有所增加,但相对而言比较集中。观察班内10个小组,有的小组适应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合作意识是有,但实际操作一直较欠缺。态度在这个课堂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教师的投入也是如此:持续不断的关注,因势利导的教育和激发。关于家长,有的家长用心用智,积极为改革出谋划策,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体现出大度和智慧。例如,浦啸家长:“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会制定一个或者一系列合理的目标。既基于团队中每个人的实际又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继而每个人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结合,落实到每个人的每个行动中。就像这表格中罗列的八个类别,争取在每个项目中都有优秀的表现。积跬步至千里。希望浦啸同学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能带动好自己的小组,甚至为班集体的奋进贡献力量。”家长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关于周周记,因为每个星期要写,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避免任务观点,要把这种活动内化成一种主观愿望和习惯。(第17、18周)

学生:本周是四人小组合作的第一周,诸多方面还处于磨合期。需要每个小组组员的互相配合和帮助。在这一周内,我觉得我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以前,我总是习惯于独立学习,对一些题目懒得讲解给别人听。但这次是四人小组,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会改进。(高永山)

小组整体要进步,需要每个人努力提高,尤其要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要耐心帮助他们,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要总是孤军奋战,要团结一致,这样栀子二班才会更加进步!(浦啸)

家长:小组合作周中各种新的同伴互助的举措、自我评价、表现优秀的记录以及自主学习课堂等让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初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愿望和成功意愿,更激发了孩子们之间的情谊。通过这些有益的措施,我们发现孩子有了更积极的心态,有了自律意识和能力,有了责任感,还凝聚了团队的力量。继续努力吧!孩子们!看好你们哦!栀子二班!(浦啸家长)

上周,我将四人小组这个学习模式想了一下,认为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本周孩子回来,我感觉到她能自主学习,还能和我谈学习心得。交谈中听到了好的方面:比以前更爱问问题了(课内、课外),爱动脑筋。有些问题连我都答不上来,得上网查一查。不过我也感到有些不足:趁机讲话,不会做不思考,更好地抄答案。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不足之处加强合作,让大家共赢。(薄哲乐家长)

五、小结反思

教学没有模式,我们现在探索的“目标达成”教学,只是初期,一切的“有形”是为了成熟阶段的“无形”。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韩立福博士说,使用导学案是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中级阶段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来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

篇5

一、 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主宰”或“驾驭”课堂,学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反应,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表征。

1. 挖掘学生内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察、同学的竞争,以及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是外在的动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在的动力只是促成学习的条件,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一般说来,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要求他们用人生价值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在动力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预设,而在自主学习中,根据课堂中实际情况而生成的。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3.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

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生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构建,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想方设法使之有效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下面一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1. 学生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 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 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并积极参与交流。③ 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

2. 师生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生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三、 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和表达交流小结阶段。表达交流小结阶段要师生共享成果,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一般过程是:

1. 提出疑问

在师生通读课文后,学生对文中有些地方提出疑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使得学生对内容兴趣增强,在相互讨论、辩论的过程中,也许又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解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合作探讨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小组内的合作探讨会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远远大于老师的讲解。因为老师讲课的语速、语调、神态、动作等,久而久之都会让学生产生平淡乏味之感。而学生之间时常采取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一是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二是有的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而小组发言,消除了这些学生的紧张心理,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动脑、动口能力得到培养,许多疑难问题也就随着讨论的深入迎刃而解了。

篇6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同时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强调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基本学习方法的现状及指导对策作以下分析和讨论。

一、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近三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读、听、思、说、记、写、纠、用,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诸多学生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内容,总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呆读硬背,不仅没读懂读透,而且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较差,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老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抓不着重点,导致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效果极其底下。

3.学生思考问题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和影响,不善于分析转化和进一步思考,其思路狭窄、滞后,甚至受阻,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4.口头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题时会却无法表达。回答老师提问时,口头表达的内容不精炼,不生动,欠准确,或答非所问。

5.识记知识多是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少,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立足于去理解、概括、联想,导致认知网络不能完整建立。

6.书写格式混乱,条理不清楚,作图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几何问题更为突出。

7.学生在作业或测试后,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找不出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8.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机械的,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来源,导致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差。

二、 指导学生数学学习学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读、听、思、说、记、写、纠、用”的能力。

1.重课本内容读的指导

南宋朱熹说过:“幼时读书,背至滚瓜烂熟,不甚了了,成年逐渐感悟,回思意味深长。”这表明一个人学习,读和悟,读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从课本的各个方面去去深入理解内容。一是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二是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理解解题方法;三是读插图,它们可使学生更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四是读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读,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读,这样可以弄清算式的概念和意义;五是读结语,要求学生对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同时读书时要抓好三点:一是粗读,即边读边圈、点、勾、画,大体弄懂教材内容,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作记号;二是精读,即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嚼课文,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及方法;三是研读,即当每一章节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弄清体系,小结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2.抓教学过程听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的认识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会听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二是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读粉的提示和处理;三是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四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及例题的提示等。

3.注重激启学生说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启发学生说呢?第一,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相互说,教师学生共同说……等等。通过说,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培养学生写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指导熟练掌握数学常用书写格式,指导他们学会作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5.严格学生纠错的指导

(1)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得出错误

有的放矢地选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设“陷阱”,先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再引导学生在自查自理中挣扎出来,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知识的目的。

(2)适时恰当引入错例,引导学生独立评析错误

对于例题的错误解法由学生独立地对错误进行评析和判断,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错误加以分析,让其自己进行矫正。

(3)强调学生用知识意识的指导

篇7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3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几乎成了每个家庭必备的电子设备,大到几十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孩子都开始接触这个高科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他们所了解的仅仅是通过电脑可以聊天、打游戏等等娱乐活动,对于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很匮乏。学生上课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兴趣,时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下面就初中生学习特点进行一下几点小结。

一、初中生学习特点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不论是从学习内容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科目增加,内容加深。升入初中后,学习量逐渐增大,学习内容的深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三大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由小学简单零散的知识内容,演变成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也逐渐涉及到了一些外部知识,有时候还会出现延伸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加强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又新增加了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这些也都在初中生的学习范围之内。对于这些内容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人们往往都会普遍的认为小学学习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一样会好,可这并不是绝对的,恰恰相反,在小学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到了初中往往能够站在学年的上游,这种情况在初中二年级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样的波动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不够正确。升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定式,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科目的增多,这种学习方法就很难取得成绩的上升,相反的换来更多的是考试分数的下降。此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差距也逐渐增大。

3.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在小学,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学校生活方面都被老师照顾的无微不至,各项的学习内容也大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因此,处于此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都较差,换句话说那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根本就不存在。当升入初中之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也逐渐曾强,不再像小学那样依赖班主任。可是,由于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很强,对外界的诱惑缺少抵制的能力,容易出现偏差,使得学业荒废。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配合,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也是初中生学习的最大特点之一。

由此可知,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基础为主,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在于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本科目产生学习的欲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其实,初中生是特别喜欢计算机课的,但只是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缺乏兴趣,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从这个点出发,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兴趣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印象。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那些图文并茂画面的记忆尤其深刻,也很容易被其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一点,将枯燥的理论演变成优美而又富有乐趣的课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2.深入教材,清晰把握知识脉络。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在课前认真备课,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自如的控制讲课节奏,灵活的运用各类知识内容,才能真正的换发本节课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的提出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科技的代名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当下的实际,适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3.细心观察,查缺补漏。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最常见的一课内容就是练习打字,熟悉键盘,这也是为他们更好使用计算机的必修课。但是,单纯的利用word进行练习未免有些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下降,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临的。其实,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学生对那些有点小游戏般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安装一个练习打字的软件,这种软件本身就带有评估系统,可以直观的看到每个人的练习情况,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练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习惯了小学时候的培养模式,在自学能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了,在他们身上俨然已经存在了使用它的能力,这时教师的作用就转变为后台指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解答。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发学生的脑力,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认真备课。同时,还要研究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此特点有的放矢的组织课堂,有助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数学“导学案”是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从拿到“导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数学“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依据数学“导学案”提供的平台,通过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了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的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

1.分组。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太多会导致讨论混乱,组长不能兼顾到所有成员,所以以四人小组为宜。小组的组成要合理,要能有效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由于有些学生之间由于性格问题不宜相处合作,所以在小组组成的初始,要给他们自主选择成员的权利。为了避免个别组的实力过于强大,可参考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NBA选秀的模式。

基于以上因素,在学生自主选择伙伴以后,教师必须进行微调,以达到以下目的:(1)各小组学业综合水准相当。(2)男女比例适宜。由于是四人小组,所以一般是两男两女,特殊情况下可以存在三男一女或者三女一男。(3)每个组里至少有一个比较活跃的、组织能力强的人。

小组的组长一般由每个组里的组织能力较强的A类或B1类的学生担任。事实证明,相对来说,组长中B1类学生较多。为了平衡A类学生的心理,可特地设置一个记录员,由A类学生担任,任务是记录组里在课堂上展示的学生、点评的学生、得到表扬的学生以及导学案得到五角星的学生等,作为每月评选星级个人的标准之一。

2.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小组格言。整个班级的组名最好字数统一,这样看起来整齐有序。可以考虑以一个系列来定组名,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在教师告知学生定组名的规则后,把具体起组名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教室后面设置小组园地,张贴小组信息以及小组合影;定期组织优秀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小组凝聚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评价的一个主要实施手段就是打分,及时的评价需要及时的打分,积累的分数必须对应相应的奖励,以体现其价值。分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组分,一类是个人分。小组分为主,个人分为辅。

1.小组合作得分,评比星级小组。小组合作得分直接和星级小组挂钩。定期评出一些优秀小组,称为星级小组。星级小组不宜过少,这样会让大部分的小组失去信心,也不宜太多,导致竞争性得不到体现。

2.个人参与得分,评定月星级个人。个人参与分与个人的评优及期末总评分挂钩。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挑选不同方面优秀的学生5名,评为月星级个人,获得奖状以及外出活动的机会。星级个人的名称可以多样化、个性化,比如进步之星、展示之星、风采之星等。

(三)“导学案”的使用

1.了解“导学案”的特征。“导学案”就是学生的预习作业。“导学案”的制作要参考教材及各类辅导资料,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导学流程。“导学案”要体现阶梯性、思考性、讨论性;题量不宜过多,要精选题,并注意知识点的涵盖。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导学案”的好坏对学生个体的整个自学过程以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预习“导学案”的效果评价。当天的课上完后,首先要求学生完成配套的作业本,然后再完成第二天课的“导学案”。“导学案”与作业本都在第二天早自修结束后上交。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写“导学案”。

由于学生坐在一起,很可能会发生抄袭现象。“导学案”的抄袭会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必须事先和学生说明做“导学案”的目的,并对抄袭的学生和对应的小组都进行扣分,以尽可能地杜绝抄袭现象。

(四)课堂实施细节

1.组内交流,重点是凸显学生的合作精神。上课的一开始,教师说明注意事项后,各小组开始组内交流。各个组组内交流时可利用教学白板,展示学生在白板上写出解题的关键步骤。这样旁边的学生就可以看清楚整个解题的思路与过程。

组内交流的形式由组长负责掌控,如果一道题有1人正确,3人错误,那么就采取一人主讲,三人听并提问的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全组起立,围成一个半圆,展示学生在中间利用白板进行讲解;如果一道题有2人正确,2人错误,那么就采取一对一讨论的形式;如果一道题有3人正确,1人错误,则请“导学案”整体完成最好的学生辅导错误的学生,在辅导进行的同时,其余两名学生暂时组成一组进行讨论;如果一道题4名组员全错了,那么就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或者求助教师。组内交流是课改课堂的灵魂,所以要舍得花时间,一般控制在20~25分钟之间。

2.课堂展示,关键是激发人人参与的学习热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并结合“导学案”批改的印象,决定课堂展示的题目。展示时由小组在白板上书写解题的关键步骤,并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具体实践证明,小组还是很愿意让C类或B类学生进行展示,以拿到更高的分数的,当然也有A类学生出马展示高难度问题的时候。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展示的题目一般不可能很多,所以并不是所有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但是课堂展示又关系到小组得分,如果由教师自己进行安排,很可能不能兼顾平衡,而且各小组都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组就不能上去展示。在具体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尝试过先在黑板上写下展示的题目,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去黑板选题,先选先得。但是却发生了学生一窝蜂上来抢题的现象,学生甚至为了抢一道题争得不可开交。后来笔者采取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决定选题的顺序:“导学案”得分越高的小组优先选题;得分一样的情况下,五角星多的小组优先选题;如果得分和五角星都一样,则C类或B2类学生表现较好的一组优先。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确定选题的顺序,学生心里没有意见,而且激发了学生写好“导学案”的动机。

在课堂展示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展示。上面学生在展示时,如果下面有学生没有认真地看、认真地听,则对该学生进行扣分。

3.小组点评,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生展示完以后,下面其他组的学生就可以进行点评了。点评一般让没有展示机会的小组优先,在没有展示机会的小组使用完优先权后,所有小组公平竞争。教师要掌控好局面,一般不出现同一个小组连续点评的情况。

学生点评完后进行打分,打分一开始必须由教师掌控大方向,可以适时询问学生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合理打分的能力。打分结束后,如果需要,由教师对展示进行小结或者点评,指出知识要点,规范格式,并对展示学生的展示语言、展示方法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改进,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在讲台上当一个小教师。

由于一开始使用“导学案”,学生还不习惯这种方式,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讲解和学生议论、展示的时间控制在3:7的比例,就是三七开的时间分配。

4.课堂小结,目的是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课堂的最后,可考虑让未进行大展示并且点评最少的小组优先进行课堂小结。其他组可进行补充。该步骤可以促进各组之间的查漏补缺。

5.案情检查,强化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不排除个别学生未认真完成课堂任务的情况,所以在上课结束后,教师要收起“导学案”进行订正情况的检查。如果课堂展示是在下课铃响起时或响起后结束的,则酌情延迟检查时间。

6.布置课后思考题,为的是能提升优生学习余力。由于“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优等生的拔高帮助有限,所以在课后设置一些课后思考题,对学有余力的优生而言有很好的帮助促进作用。挑选一些有难度的好题,一般在1~3题之间。如果组内有人做出当天所有的课后思考题,并向教师说清解题思路后,本组加分。为了防止互相抄袭刷分,不同的组员重复向教师展示同一题无效。其实为了小组的利益,组员在独立思考课后思考题遇到困难时,很可能会互相讨论,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强调让学生保留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一周内所有的课后思考题在本周内都有效,下周开始后作废,进行新一轮的开始。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落后小组的积极性问题

不管怎样安排,肯定会有一个小组落后。虽然理想的状态是每个月各个组的排名有所变化,但是落后的小组之所以落后,肯定是某些方面相比其他组有所不足,所以这个月落后,下个月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落后。而优秀的小组因为信心满满,往往会愈发强大。有些组之所以落后,原因很多,像学习习惯、性格因素等,想要短时间内改变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教师又不可能去偏袒落后的组,因为教师必须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对于这个问题,每学期进行小组的微调是必须的。但是又不能进行大幅度的调动,因为一个学期下来,组员彼此之间都有了默契和友好的感情,如果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把小组拆散,势必会让一部分学生心灰意冷。

(二)小组成员相处得不融洽

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以劝导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如果学生一抱怨就立刻给予换组,其他学生看在眼里都跃跃欲试地想换组,各个小组就不稳定了。如果某个组的成员在反复劝解下还是不能好好相处,甚至互相讨厌,已经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在下一个月进行小组的局部微调。

(三)学生做作业及“导学案”的时间可能不够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完成“导学案”需要预习。如果各门功课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每天要完成各门功课“导学案”的话,预习的任务量是很大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占去了学生的自习时间用于讲解习题的话,学生就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是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如果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无法保证,课改也就很难成功。所以,教师要学会舍得,要敢于放弃一些讲解习题的时间,要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讲解习题了,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取舍需要精讲的习题。

(四)小组交流的时候某些学生没认真听

在小组讨论热热闹闹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时候,个别学生的神情和动作看似在参与讨论,但是并没有用心,这样对于个人的提高是不利的。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引导学生的讨论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要及时点醒那些“假参与”的学生。当然,治标还要治本,治本的方法就是以各组组长为切入点,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小组务实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一、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近三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读、听、思、说、记、写、纠、用,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诸多学生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内容,总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呆读硬背,不仅没读懂读透,而且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较差,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老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抓不着重点,导致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效果极其底下。

3.学生思考问题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和影响,不善于分析转化和进一步思考,其思路狭窄、滞后,甚至受阻,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4.口头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题时会却无法表达。回答老师提问时,口头表达的内容不精炼,不生动,欠准确,或答非所问。

5.识记知识多是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少,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立足于去理解、概括、联想,导致认知网络不能完整建立。

6.书写格式混乱,条理不清楚,作图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尤其是几何问题更为突出。

7.学生在作业或测试后,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找不出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8.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机械的,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来源,导致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差。

二、 指导学生数学学习学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读、听、思、说、记、写、纠、用”的能力。

1.重课本内容读的指导

南宋朱熹说过:“幼时读书,背至滚瓜烂熟,不甚了了,成年逐渐感悟,回思意味深长。”这表明一个人学习,读和悟,读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从课本的各个方面去去深入理解内容。一是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二是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理解解题方法;三是读插图,它们可使学生更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四是读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读,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读,这样可以弄清算式的概念和意义;五是读结语,要求学生对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同时读书时要抓好三点:一是粗读,即边读边圈、点、勾、画,大体弄懂教材内容,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作记号;二是精读,即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嚼课文,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及方法;三是研读,即当每一章节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弄清体系,小结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2.抓教学过程听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的认识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会听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二是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读粉的提示和处理;三是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四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及例题的提示等。

3.注重激启学生说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启发学生说呢?第一,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相互说,教师学生共同说……等等。通过说,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培养学生写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指导熟练掌握数学常用书写格式,指导他们学会作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5.严格学生纠错的指导

(1)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得出错误

有的放矢地选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设“陷阱”,先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再引导学生在自查自理中挣扎出来,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知识的目的。

(2)适时恰当引入错例,引导学生独立评析错误

对于例题的错误解法由学生独立地对错误进行评析和判断,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错误加以分析,让其自己进行矫正。

(3)强调学生用知识意识的指导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灵活有效

语文教师应重视小说的教学,因为通过小说的教学,不但可以认识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小说之所以感人,靠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是我设计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读后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以《正义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简要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这一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举行“新闻会”,让“记者”向全体学生“”这一新闻。小余的“新闻”是这样的:

本报讯 记者余德谦报道:今天下午在状元桥边发生一起命案,一个名叫鲁达的提辖把恶棍无赖郑屠打死了。据了解,案发前一天鲁达与朋友在酒店畅饮,正在兴头,突闻一歌女金翠莲在隔壁哭泣,鲁达心中烦闷,问她为何哭泣?歌女说:恶霸镇关西逼婚!嫉恶如仇的达大怒!第二日去了歌女与其父栖身的小店,先暴打了镇关西手下流氓,放走金老父女。估计金老父女走远后直奔镇关西卖肉的摊铺,当众耍弄恶霸镇关西。恶霸大怒,来打鲁达,鲁达大喜!挥动神拳,三拳打死了他。有现场目击者说,打死郑屠后,鲁达提着一条齐眉短棍,奔出南门走了。

这个环节完全让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觉得这样新颖有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设置了如下平实的思考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郑屠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3.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4.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的?

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划边议,后交流发言,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完成下面板书。

至此,学生已基本上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让学生小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讲。让学生脱离课本,走上讲台讲小说中的一个片断。要求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可以摸仿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作评判,评出前三名,给予奖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鲁达不畏、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现在社会上好人被欺凌的丑恶现象还时有发生,当你遇上不法现象时,你会如何解决?鲁达式的拔刀相助、拳头相向、以暴易暴还可行吗?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谈看法。

学生1:不可行,现在是法治社会,发现违法行为应报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学生2:我们应弘扬法治精神,以暴治暴不应提倡,更不应喝彩,我们应养成遇事找法、惩治违法靠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3:小说中鲁达性格急躁,他出于嫉恶如仇的善良心理和行侠仗义的传统观念,一气之下打死镇关西,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所以我们遇事要冷静,不可太冲动,冲动也会酿出祸患。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小说教学的成功,使我得到深刻的体会:“活”是小说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小说中的人物才会跃然纸上,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说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活”必须敢“舍”。入选教材的小说一般篇幅较长,能反映较深刻的现实,语言生动,可教点很多,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课堂费时多而收效少。这就要求我们大胆舍弃。凡是简单的知识可以略而不提。只有经过大胆的舍弃,教学才会轻松而高效。

第二,要“活”必须敢“放”。一是放胆,敢于跳出“教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二是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放“心”,放飞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条条框框太多,学生的思维“灵”不起来,“活”不起来。只有敢“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第三,要“活”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安排教学环节。为了让语文课堂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备课时需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目光来审视教材,设计教法,多想想学生内心的渴求与需要,让他们学得亲切,学得主动。

篇11

一、 设置好主干问题在于备课

备课时,教师要重点推敲、提炼好主干问题,分清它是属于知识型问题,还是理解层面的问题,是应用型问题还是综合型或评价型问题,教师应先整体做好定位。其次,提炼好的主干问题又在什么时间推,提出问题的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且具体到对哪一层认知水平的学生提,教师也应从宏观上做好谋篇布局,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如在七年级下册整式的加减教学中,根据班级中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设置了以下主干问题:

整式加减运算实质就是两个整式的加减运算为什么需要添加两个括号(问题1)?在课前由教师在第一时间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由学生进行抢答,甚至无序抢答。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既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又迅速启动学生思维,激活课堂,因为问题开放,学生参与热情会很高,什么答案都有,其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甚至是恶作剧的。当“合并同类项”一词,不知由哪个角落进发出来后,教师迅速捕捉住这个关键词,观察全体同学的认可度,适时地表扬善于思考,善于进行新旧知识对比联系的同学。而问题2则在课堂小结时提出。为了使课堂生动,鼓励较为内向的学困生参与课堂提问,我把这个问题设计给这一群体,采用俯身悄悄个别耳语的方式先行提问某个人。当他无法回答时,鼓励他在课堂小结时段提出问题,转问别的同学。如果他能回答出来,教师也需热情地祝贺他,激励他把自己的学习思考与同学分享,从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数学课的“数学味”。

二、 配置好分支问题和主干问题

立好主干问题之后还需用心设计好分支问题,它犹如一座建筑的门墙,能保证框架顺利连通。在上面所提的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如下四个分支问题:

如何用字母表示交换一个两位数的数字,这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多少?交换一个i位数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这两个位数的差又是多少。相减后的结果有规律吗?对任意一个位数都成立吗?由于本节课是一堂以学生计算为主的课,学生在课堂中反复纠错、不断提升计算能力,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了把感性认识牵引为理性认识,可以铺设如下问题作为滑轨,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结时思考:①小组中出错最多的是哪道题?②出错的原因是什么?③你猜想同学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在哪个结点?细心设计好分支问题,整堂课就有主框架了。

三、重视使用课堂的高级提问技术

有的教师为了能和学生达成沟通,不断地用问题轰炸学生,简单地堆砌问题,课堂貌似热闹和繁荣,但却不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成效可想而知。我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把“转问、反问、回问、追问、转引、探究、提示”归结为高级提问,转问、反问、回问能较好地把问题从一个点铺开到一个面,循环滚动,使更多的学生进行思考,参与课堂,从而把问题推广到集体的思维活动,使更多学生受益。而追问、转引、探究、提示则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把一个问题分配给两个或更多的学生,较大限度地满足了初中学生在课堂与同学交流、合作和展示的需求,使他们能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探究问题的本质,挖掘问题的深层内涵,使学习更加趣味昂然。在设计整式加减一课的第一组分支问题时,学生较好地解决了问题1、2后,就以追问的形式呈现问题3、4,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由知识型问题过渡到理解应用型问题。课堂高级提问技术,使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使问题有梯度、有层次地在课堂中展开,把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较好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了,相得益彰。

四、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①课堂提问一定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②课堂提问切忌因没有教学时间而自问自答;③课堂提问应设法使学生主动发问;④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是生对生、生对师、师对生,发问的个体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⑤课堂提问应该对问题和回答作出评价,学生的适时多元评价和教师的延时评价相结合;⑥课堂提问的设置应是围绕教学目标而生成的;⑦课堂提问的设置应有梯度、有层次面向不同的学生;⑧课堂提问重视的是问题是否有利于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发展,而非数量的堆砌,越多越好。

五、结束语

篇12

一、设置好主干问题

在备课时,教师要重点推敲、提练好主干问题,分清它是属于知识型问题,还是理解层面的问题,是应用型问题还是综合型或评价型问题,教师应先整体做好定位。其次,提练好的主干问题又在什么时间推出,提出问题的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且具体由哪一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教师也应从宏观上做好谋篇布局,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如在七年级下册整式的加减教学中,根据班级中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主干问题:

1.整式加减运算实质就是;

2.两个整式的加减运算为什么需要添加两个括号?

问题1在课前由教师在第一时间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由学生进行抢答,甚至无序抢答。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既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又迅速启动学生思维,激活课堂,因为问题开放,学生参与热情会很高,什么答案都有,其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甚至带恶作剧的。当“合并同类项”一词,不知由哪个角落迸发出来后,教师迅速捕捉住这个关键词,观察全体同学的认可度,适时地表扬善于思考,善于进行新旧知识对比联系的同学。而问题2则在课堂小结时提出。为了使课型生动,鼓励较为内向的学困生参与课堂提问,我把这个问题设计给这一群体,采用俯身悄悄个别耳语的方式先行提问某个人。当他无法回答时,鼓励他在课堂小结时段把问题提出,转问别的同学。如果他能回答出来,教师也需热情地祝贺他,激励他把自己的学习思考与同学分享,从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数学课的“数学味”。

二、配置好分支问题

主干问题是框架,立好之后还需用心设计好分支问题,它尤如一座建筑的门墙,能保证框架顺利连通。在上面所提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如下四个支问题:

1.如何用字母表示交换一个两位数的数字,这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2.交换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这两个三位数的差又是多少?

3.相减后的结果有规律吗?

4.对任意一个三位数都成立吗?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以学生计算为主的课,学生在课堂中反复纠错、不断提升计算能力,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了把感性认识牵引为理性认识,可以铺设如下问题作为滑轨,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结时思考:(1)小组中出错最多的是哪道题?(2)出错的原因是什么?(3)你猜想同学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在哪个结点?细心设计好分支问题,整堂课就出形了。

三、重视使用课堂的高级提问技术

有的教师为了能和学生达成沟通,不断地用问题轰炸学生,简单地堆砌问题,课堂貌似热闹和繁荣,但却不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成效可想而知。我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把“转问、反问、回问、追问、转引、探究、提示”归结为高级提问,转问、反问、回问,较好地把问题从一个点铺开到一个面,循环滚动,使更多的学生能卷入思考,参与课堂,从而把问题推广到集体的思维活动,使更多学生受益。而追问、转引、探究、提示则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一个问题分配给两个或更多的学生,较大限度地满足了初中学生在课堂与同学交流、合作和展示的需求,使他们能更深层次地去了解究问题的本质,挖掘问题的深层内涵,使学习更加趣味昂然。在设计整式加减一课的第一组分支问题时,学生较好地解决了问题1、2后,就是以追问的形式程现问题3、4,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由知识型问题过渡到理解应用型问题。课堂高级提问技术,使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使问题有梯度、有层次地在课堂中展开,有机地把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较好地链接在了一起,相得益彰。

四、课堂提问的几点注意事项

(1)课堂提问一定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2)课堂提问切忌因没有教学时间而自问自答;(3)课堂提问应设法使学生主动发问;(4)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是生对生,生对师,师对生,发问的个体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5)课堂提问应该对问题和回答作出评价,学生的适时多元评价和教师的延时评价相结合。(6)课堂提问的设置应是围绕教学目标而生成的。(7)课堂提问的设置应有梯度、有层次面向不同的学生;(8)课堂提问重视的是问题是否有利于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发展,而非数量的堆砌,越多越好。

综上所述,主干问题解决了一堂课做什么的问题,是灵魂,是骨架;分支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怎样做的问题,是脉络;而教师的灵活多变的高级提问技巧是一堂课的血肉(见附表)。 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学而有得,学而成才。

篇13

关键词:初中 英语 兴趣 教学 策略

一、采取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游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比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设计了“幸运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我问:What colour is it? Can you guess?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等;最后我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小奖品。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参与面也很广。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幻灯机上显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老师问:What’s that in English? 学生有的把图形猜成一个球、一个桔子、一个苹果、一座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张照片、一幅画片、一扇门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最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游戏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上,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以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师要营造一定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比赛性游戏:利用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

如:在进行模仿性游戏操作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在练习礼貌用语时,设置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在单元复习时,设计各种活动,评出各种奖项等。比赛性游戏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设计比赛性活动:我除了设计课堂小范围的竞赛游戏之外,还争取设计一些跨班级、跨年级的竞赛活动,如评比“拼写单词冠军”,开展“百题抢答”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表扬先进,鼓励进步:我非常注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点滴变化,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创造机会,鼓励实践:近几年来,我校通过举办“英语角、开英语晚会、举办英语俱乐部”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英语的成功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口语评测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它不仅是一个理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情感过程。英语考核既是教师检测学生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英语的熟练程度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自我诊断和激励后继学习的手段。因此,中学英语口语评价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基点,借助口语评测,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初步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进行口语评测,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变被测为自测,把学生从被测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两人或几人小组为单位,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这一活动。学生可课前准备,课上表演。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的过程。为了小组能取得更高的等级,每个成员都会认真准备,并能促使小组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和帮助。然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教师小结,评出相应的等级。

在口语评测过程中,提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师生之间互相合作。对学生本人来说,能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矫正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其他学生来说,给别人的学习作出及时、恰当的评测,既是一种同学间的的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

四、重视英语教学的多样化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单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设法让学生对记单词感兴趣。为了使学生尽量多记英语单词,每次备课时我都认真思考,竭力找出便于学生记得牢、学得快的办法。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几种单词导入教学方法。

实物和图片导入单词:初中教材中,尤其是第一册中大部分单词都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这样不仅使教学具体、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

旧单词引出新单词:英语单词数量多、记忆难,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掌握词汇的拼读和构造变化规律十分重要。中学英语中大多数单词都有规律可循。比如,利用开音节或闭音节规律、结合结构相近和发音相同的特点或利用相同的发音规律引出新词,也可以用构词法中的词缀法引出同根词以扩大词汇量。例如:

由相同的元音发音结构引出新词:cake—take—break; right—light—night

由相同的元音发音引出新词:look—book—cook; jeep—see—need—keep

由词缀法引出简单的同根词look—lucky—luckily; three—third—thirteen

也可以采用联想导入法:利用联想思维,写出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的引申含义或内容。例如教第二册第三单元时我先板书:“September,30,2012(2012年中秋节)”,然后我提问学生:“What day is it day?”学生回答:“ It’s Zhongqiu Jie”我告诉学生:“ It’s Mid-Autumn Day”。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轻松地记忆新单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单元复习时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回忆单词。

参考文献:

篇14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写一个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片段作文促使学生常动笔,利用片段作文及时反馈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实现读写结合。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尝试解决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断训练的优势

1.自选内容:片段练习可选的内容灵活自由,内容广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个人小事到国家大事,均可形诸笔端,经常练笔,日积月累,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2.自由表达:片断训练在表达方式上长短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则洋洋千言,少则寥寥数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必为学生所乐意。而学生因爱写而勤写,因勤写而有长进,因看到长进而更乐于练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自主观察:学生经常进行片断练习,就必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细小的琐事,过去不注意的,或者认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其意义,值得一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必有提高,而这种能力正是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4.自我延伸: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练笔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课文《羚羊木雕》写了我们同龄人的一个故事。文中的“我”要回木雕回家以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想写一封信。以《给万芳的一封信》为题,请你替文中的“我”写一封信。

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片断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又丰富和扩大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内外互为补充,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二.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利用文本,进行仿写。教材和其他书刊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仿写。对初中生来说,仿写不宜太长,以段落仿写的效果最佳。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得十分动人,就可以让学生仿写。

2.利用空白,即兴续写。许多文章,往往是处戛然而止,或是在结尾处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景,《皇帝的新装》结尾,请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

3.联系生活,四面出击。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但我们又不可能长篇大论去写,因此,片段练习是我们理应作出的明智选择。而它,也以短小、灵活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还不下课,都几点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立马又将视线转向黑板,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我也从刚才的半昏睡状态醒来,在心中倒计时。我一边数数,一边看了眼窗外。窗外的小鸟声声啼叫,正在叫我出去呢……

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我想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三.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宏观规划,主题统筹。首选是确定好每周片段练习的主题。每周主题是结合课本习作要求,把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分成写人、记事、活动、植物、动物等类别,符合作文课标要求,确定了主题之后,一周片段练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减少盲目性,让学生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地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便于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