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6301

1企业合同风险种类

在合同法上,广义的风险是指各种非正常的损失,它既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风险仅指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合同风险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价格风险。所谓价格风险,是指货物发生损坏或灭失时买方还应支付货款的风险。

1.1根据风险源的不同,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1)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2)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流程风险。流程风险主要包括决策风险、过程风险、技术风险、非技术风 险、财务风险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企业在投标、签订合同时,会面临诸如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合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存在诸如资金、生产或服务的质量和进度等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以及合同一方违约的信用风险。

1.2根据发生频率和损害性的不同,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1)高频率、高损害风险;(2)高频率、低损害风险;(3)低频率、低损害风险;(4)低频率、高损害风险。

2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表现形式

环境风险和流程风险在企业实施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客户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风险,并尽可能避免和降低风险。

(1)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是由于客户原因造成的风险,如客户不配合而使合同执行结果潜藏着风险,以及客户不履行支付行为而形成的违约信用风险。

(2)决策风险。在合同项目决策时很容易产生风险,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风险、方案风险和供应商风险。

(3)过程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发生的风险,主要是有关质量、资金、进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表现为质量风险、资金风险、进度风险和运输风险。

3防范或规避合同风险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及时识别、降低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主要应优化业务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监控机制等。

(1)优化合同管理业务流程。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的风险要素,并依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不断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目标。虽然合同种类很多,金额大小不一,但其关键控制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同管理制度的制订及落实情况;二是委托授权、市场准入、 招投标程序;三是合同标的审查;四是合同条款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是合同履行的全面性和责任追究情况;六是合同管理基础工作情况。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针对上述关键控制点,应在客户资信评估、合同评审、合同审计、合同项目负责制和合同过程控制方面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实现在保证质量、提高风险管理时效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①建立供方档案库。企业如已通过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对合格供方选择评审的要求,建立供方档案库,对各个分包方或供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根据供方档案库中该供方的资信状况和以往的 履约记录,提出该供方履约能力评估意见,供项目负责人和公司管理人员参考。②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借助于监督机构,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和跟踪,并提出防范措施,是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必要手段。③全过程的监督。对风险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对项目的总结评估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事前防范和化解风险。如合同签约前审计等。监督可以分为定期的阶段性评估和终验后的总结评估(后评估),它们应贯穿于合同执行的全过程。④责任追究制。决策失误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最重要的根源。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决策随意、成本居高不下、资金管理粗放、产品质量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应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以促进管理者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

(4)重视保险工作。为转移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应考虑对决策行为、交易活动以及经营资产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给予保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董事及高管对市场的动态以及政策的把握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因此存在着决策失误的可能。而一旦发生决策失误,董事责任险将可以有效地补偿股东及股民的损失,同时保护董事的利益。董事责任险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公信力。此外,还应考虑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险等。

3.2合同风险的处置对策

(1)对损失大、概率大的合同风险,如油田地面建设合同要害部位质量风险,要加大工程监理和验收力度,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2)对损失小、概率大的风险,如对零星用料的招投标管理,如果不进行招投标,可能损失额不大,但损失的概率很大,可采取年初一次招投标的方法来降低风险量。

(3)对损失大、概率小的风险,如机动车辆可通过投保财产险转移或降低风险,或者在施工合同中将施工者的安全责任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将安全责任转移。

(4)对损失小、概率小的风险,如合同结算凭证没有附相关的验收资料,可以督促相关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来加以控制。

篇2

关键词:CNG加气站;风险识别;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降低汽车废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压缩天然气(CNG)成为替代汽油、柴油的首选清洁燃料。该燃料能降低汽车运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延长汽车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由于该燃料所具有的强大市场发展潜力,近年来,全国各地CNG加气站的兴建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CNG具有易燃、易爆和易泄漏等危险性,同时运行设备又处于高压状态,一旦发生事故(遇火源易发生火灾爆炸),将对站场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巨大的风险和破坏。

一、工艺流程和设备概述

CNG加气站的主要作用是将天然气经由压缩机加压后,增压到20-25MPa,再经过高压深度脱水,充装储存,运送到各个城市输入管网,向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和工业企业用户供应天然气。

1.工艺流程。CNG加气站的一般工艺流程是从天然气管网进气,经计量调压装置后进入净化脱硫系统,再进入压缩机组,压缩到25MPa,然后经过高压脱水装置进行处理,可直接将压缩天然气注入车载气瓶给汽车加气,或注入CNG拖车的气瓶运往子站。

2.主要设备概述。CNG加气站的主要设备有气体预处理系统(进站计量装置、过滤器、干燥器等)、压缩机组、储气装置、售气机等,其中核心设备是压缩机。

第一,气源调压计量系统。气源压力要求与压缩机进气压力的匹配,主要进站计量装置目前采用的计量装置有孔板流量计和涡轮流量计。第二,压缩机系统。压缩机是CNG加气站的关键设备,国内生产天然气压缩机主要有V型、L型和ZW 型。该系统还包括循环水冷却系统、传动机构系统、气缸辅助系统等。第三,深度脱水装置。汽车用CNG的水露点为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在最高操作压力下,水露点不应高于一13℃ ;当最低气温低于一8℃,水露点应比最低气温低5℃ 。主要通过再生循环和来处理天然气含水,以达到合格的CNG。第四,地下钢管储气井或高压储罐,用于存储高压气。第五高压管道。CNG高压管道最高工作压力达25 MPa,同时压力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

二、CNG加气站风险识别

1.腐蚀性。输气管道中的天然气除甲烷外,还含有少量的硫化氢、可溶性硫化物、水分及二氧化碳等组分。若CNG加气站没有脱水和脱硫设备,硫化氢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对管壁及设备造成应力腐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造成事故隐患。

2.静电荷聚集性。天然气本身是绝缘的,当其在较高流速下流经管路进入容器的过程中或压缩气体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由于强烈的摩擦作用,有产生静电的特性,静电聚积到一定电位时就会产生静电放电。如果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火花能量达到或大于可燃物的最小点火能,就会立即引起燃烧或爆炸。

3.膨胀和压缩性。CNG加气站要求将进站天然气经脱水(硫)、压缩等工艺,最终增压至25MPa。由于天然气具有压缩性,使得压力容器和管道的天然气储存了大量的压缩能,导致系统处于高压运行状态,容易发生超压,若系统压力超过了其能够承受的许用压力,压力容器和管道会出现裂纹,最终超过设备及配件的强度极限而发生爆炸事故。

4.工艺设备风险

(1)压力管道(容器)超高压泄漏。CNG加气站运行过程始终处于高压状态,系统高压运行容易发生超压现象,很容易造成管道、压力容器泄漏;当压力超过设备和组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时,有可能发生爆炸或局部破裂,造成天然气的大量泄漏。

(2)管道腐蚀泄漏。在高压状态下,H2 S水溶液对输气管道的腐蚀作用进行得很快,即使溶液中H2S的质量分数很低,容器及管道的硫化物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应力腐蚀破坏,造成管道腐蚀,发生天然气泄漏。

(3)压缩机爆炸。天然气经压缩后温度会迅速升高,如果压缩机内循环冷却水水质差,冷却系统不能有效运行,会使设备内温度过高;高温就会导致压缩机内部的油黏度降低,失去作用,使设备的运行部件摩擦加剧,造成设备内温度超高,容易引起火灾爆炸。另外,如果压缩机气缸油选择不当、加油量过多、油质不佳或过滤器污垢严重,吸人气体含尘量大均易形成积碳。积碳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当压缩机系统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15%-75%时就会发生爆炸,并引起压缩机爆炸事故。

5.设备控制系统的危险性。设备控制系统主要是对加气站内各种设备实施手动或自动控制。因此,加气站内存在着潜在的点火源,各生产环节防静电接地不良或各种电器设备、电气线路不防爆、接头封堵不良,在天然气稍有泄漏时就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三、CNG加气站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措施

1.注重工艺安全,保证气质符合要求。由于CNG加气站气质来源存在差异,应根据气质情况,设置脱水、脱硫设施。以脱除天然气中的硫化氢等酸性气体或水分,防止设备管线腐蚀和钢质气瓶发生“氢脆”或防止在减压膨胀过程中出现冰堵。对特殊气质如含烃气质.应考虑增加除烃装置。在日常的管理维护中,应按规定进行气质监测,及时更换脱水剂、脱硫剂。保证气质符合要求。也就是保证加气站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2.加强对井管储气技术研究。加强对井管储气技术研究,是日后解决安全问题的必然要求,由于泥浆的差易性,压力小不可能穿过垮塌物(段)到达设计位置,往往只能将泥浆固在井口段。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当水容积确定以后,一般情况下,设计深度不要超过120m。我国的技术体系并不是特别健全,部分环节仍然存在争议和探索的空间。小于120m的设计深度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技术上的规范;其次,上部30m-40m之间,必须加大一级钻头的尺寸,下入井管,值得注意的是钻井时需采用清水钻井,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成果,部分地区由于客观条件上的限制,仍然需要采用泥浆钻井,此时的泥浆比重不能过大,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保证钻井质量。最后,要灌入固井水泥,当下的要求是采用油井专用水泥来进行工作,并且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的指导,优化选择比重。

3.辅助电加热(保温)、降温及强制通风设备。在净化设备循环再生过程中会发生节流制冷效应,因此如果天气偏冷的时候,并且恰好天然气本身带有少量的水分,就会使天然气马上结冰,产生冰堵,增大了整个管道的压力,安全隐患堪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管件或者阀门处使用辅助电加热或者保温设

计;另外气体的压力会随着温度的增大而上升,如果储存瓶组在高温地区下或者天气下使用,应设置相应的降温措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喷淋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储气的效率,同时又能使储气瓶组的最高储气压力能够满足安全的要求。天然气的密度远远小于空气,发生机械爆炸(如压缩机机体爆裂、机件解体等)的概率非常低,如果能保证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完全可以消除发生恶性事故,因此储气棚还必须具备通风系统,但对于储气井是例外。

通过对CNG加气站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价可以知道,CNG加气站为较高风险的企业,主要生产环节都有较大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将产生较严重后果,带来较高的经济损失和较大的社会影响,但CNG加气站的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深入理解其特性、特点,掌握驾驭控制的方法,CNG加气站完全可以做到安全平稳地运营。

参考文献:

[1]谭金会,何太碧,杨菡,林秀兰.CNG加气站设备安全风险评价的关键问题[J].天然气工业,2008,(11).

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tunnel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it w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s,and then was described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for tunnel pro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nalysis,risk evaluation,risk response and risk supervision in tunnel proj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text,it was standardized the tunne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关键词: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工作标准

Key words: tunnel project;risk managing process;work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U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90-04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风险管理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经济领域,最近10年,风险管理才真正应用到隧道工程领域。美国MIT的Einstein・H・H教授是较早从事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2]。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因而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规划、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及监控,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妥善处理风险事故不利后果的目的。

1991年英国提出UK MOD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的管理分为初始辨识、分析和规划管理3部分,初步建立了现代风险管理流程的雏形。美国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专家Reilly和Carr(2001)提出5阶段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该风险管理流程在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ITA)起草颁布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中得到了应用[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规划的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图,提出相应的工作标准。流程如图1所示。

1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局限性,这就使得分析处理能力上是有限的。工程项目可被视为客观事物的集合体。因此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上的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造成人们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导致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对每一个不同的项目来说,量身定做一套风险管理策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在分析项目环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该过程在图1中通过A2、A3、A4充分体现。由项目的领导小组分析项目的环境,根据项目的环境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以便后续工作更好地进行。

2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对风险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投资分析、信息安全与贸易安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风险分析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作轨迹。在隧道工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处理风险,将其所致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风险分析过程在图1中通过B4、B5、B6、B7、A7充分体现。风险评估小组组织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最后向领导小组提交风险报告,如果风险分析可行,下一步进行风险应对,如果风险分析不可行风险评估小组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直到风险分析可行为止。

2.1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征与风险事件或假象或现象和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风险辨识[4]。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开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正确实用与否,风险分析结论准确全面与否对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隧道工程中,风险识别是要确定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它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隧道工程风险识别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五大类。

在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上,可以总结出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下[5]:

①施工风险:如塌方、岩爆、瓦斯爆炸、突水、滑坡等;

②技术风险:如施工技术不合理、爆破控制不当、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等;

③自然风险:如高温、严寒、地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④管理风险:如施工人员不合格、管理人员不合格等;

⑤设备风险:如施工设备供应不足、设备安装事故等。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可分为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估计与评价在施工风险管理中很重要。它通过对施工中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施工中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风险处置计划。

2.2.1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后,估计潜在损失的规模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发生可能性的估算和严重性的估算,以便于评价各种潜在损失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确定风险管理对策的最佳组合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风险估计时,常使用风险指数法R=P?鄢C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风险估计时,将潜在风险P分为5类,如表1所示;对风险后果C相应的分为5级,如表2所示;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5]。

2.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然后根据项目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风险评价是隧道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工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结构可靠性分析法、影响图法等。

近年来隧道风险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除了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外,还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合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都比较短,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目前也仅限于最简单的风险指数法[6]。

3隧道工程风险控制

3.1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7]。在众多应对策略中,项目管理者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同一种类的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主体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需要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去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隧道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

除了上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外,保险也是隧道工程风险处理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方式。但是保险并不是最保险的方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决策,理性的做出处理对策。

3.2 风险监控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风险会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而隧道工程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变化的可能性显得尤为明显,及时对残余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并进一步修改风险策略,对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监控是指隧道工程进展过程中,密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前者指对风险和风险因素发展变化的把握,后者指在风险监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

在某一时段内,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交替进行,即发现风险后经常需要马上采取控制措施,或风险因素消失后立即调险应对措施。因此,常将风险监视和控制整合起来考虑。风险监控过程在图1中通过B11、A11、C12、C13、A13充分体现。由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监控策略,交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团队执行风险监控策略,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项目风险应对;审计;定期项目评估;增值分析;技术因素度量;附加风险应对计划;独立风险分析[8]。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规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工作标准,如表4所示。

5结论

风险的管理是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隧道工程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在这一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处理、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Einstein H H & Vick S G. 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s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2]Einstein H H. 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141-155.

[3]张云飞、赵云胜:《隧道施工期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55-57。

[4]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79。

[5]贾剑青、王宏图等:《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171-178。

[6]路美丽、刘伟宁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462-469。

篇4

关键词:如何学习;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进行解析。

一、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 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单位总是在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去赢得生存和发展。风险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不知晓风险,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如果忽视风险盲目发展,必然导致单位处于不利地位。不做事不发展看似没有风险,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风险。风险评估贯穿于单位经营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

(一)目标设定。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这里所指的设定的控制目标主要是指总则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如前所述,单位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够转变发展方式,所以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单位目标设定之后,要根据既定目标有计划地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单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在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单位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这些风险是在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加以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具体化为各项应用指引中的主要风险。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应将各类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单位的风险清单。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风险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观察与分析,借助于经验和判断对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不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使用起来简单易行。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面谈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风险分析,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或者行业标准及惯例等,对风险相关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不需要进行量化时,或者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的数据无法取得,以及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经济时,一般应采用定性分析。

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运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将有关风险及其影响予以量化,在此基础上判断风险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如敏感度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需要对构成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程度赋予数据或货币金额,使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均被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往往应用在复杂的经济活动分析中,是对定性分析方法的补充。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风险应对政策的选择。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风险规避是单位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指的是单位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单位准备借助他人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单位应当综合运用这些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以目标设定为基础,单位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之后,通过风险应对策略,排除了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凸显了风险降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配套指引中的系列应用指引明确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风险点,并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结合应对策略,重点对风险降低作出了规定,即系列应用指导提出的各项控制措施。

三、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所面对的层面不同,因而重点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

篇5

风险识别只是由设计单位在设计勘察过程中根据以往工程经验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专家个人判断,风险分析则由设计单位根据LEC法评分准则进行评分,计算单个风险的风险值从而得到整个项目的风险值大小。虽然有设计会审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但还是无法避免风险识别和评估过于主观和片面的缺点,经常会造成风险因素识别不全,风险值定义不准确等问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较差。

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

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与监理工作实施流程密切相关,按照建设工程生命期阶段划分,监理工作主要分为启动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保修阶段等几个阶段。虻监理公司将通信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按阶段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制定了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一)项目启动阶段编制监理规划,安排具备资质的安全监理人员。(二)设计会审监理安全监督工作1)审查工程概预算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列出安全生产费用;2)审查工程设计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3)审查工程设计是否注明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4)在《设计文件监理审核意见表》上填写监理审核意见。(三)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督工作1)审查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资质情况。2)审查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是否合理配合安全管理人员。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4)工程开工前向施工单位签发“安全监理通知书”。5)审查施工单位安全技术交底情况。(四)施工阶段安全监督工作1)检查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特种作业证。2)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及时制止各种违章作业。3)加强施工作业现场的检查,发现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4)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安全自检工作,并抽查施工单位的自检情况。5)抽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6)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7)定期召开项目部安全会议。(五)验收阶段安全监督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工程项目安全监理文档的出版、移交和归档等工作。

篇6

关键词:风电;管理;风险

Abstract: since 2009 July benchmark on-grid wind power pri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asure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ew targets in the wind power development scale, which marks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wind powe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in front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company.

Keywords: wind power;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认识发现、有效规避和合理转移公司在获取项目、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和质保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是风电企业迈向成熟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介绍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下简称“W公司”)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措施,以对其他同行提供参考。

1、风险准备

中国风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复杂而激烈的态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的风险尤显重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事件的可能性。W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潜在问题发作以前就标志它们,这样就可以在生命周期中可以适时地计划和启用风险处理活动。

1.1 风险管理的组成

W公司的风险管理如图表1所示,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部分。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优先级定义,风险控制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化解和风险监控三部分。

1.2 风险种类

W公司的风险种类通过专家访谈方式根据以往经验列出各类风险进行分类,形成风险分类基本表,如图表1。具体到各个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相关人员针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在图表1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识别。

图表 1风险分类基本表

1.3 定义风险参数

风险参数可用于评估、分类和划分风险的优先级;W公司将风险参数分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两类,见图表2。

图表 2 风险参数定义

1.险管理策略

识别出风险后需要进一步制定风险的应对计划,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风险应对计划在项目的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就做出;当风险发生时根据情况调整相应的策略方法。

1.5 风险管理角色及职责

风险管理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和风险审计小组。项目经理对风险管理工作负全部责任。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风险分析组的成员,对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记录,并整理成书面材料。风险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审,确保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符合组织的要求。

2、风险识别

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项目经理召开由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在会议中,项目经理向项目组相关成员介绍项目风险分类方法,并向所有到会人员分发一张项目风险分类表,列出组织建议的风险分类,供风险分析组成员在识别项目风险时使用。会议讨论输出一个初步的项目风险清单,以便将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3、风险分析

W公司主要通过风险核对表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风险分析的依据是“风险识别”出来的“风险清单”。依据“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计算风险的得分,依据以下公式统计风险得分由高到低排列风险项。

公式:风险得分= 发生可能性等级分 * 影响的严重性等级分

4、风险的控制

4.1控制方法

4.1.1风险管理计划

重点是制定一个计划,以处理在排位靠前的高风险项。图表3是W公司风险管理计划的例子:

图表 3W公司前十大风险清单

4.1.2风险的化解

风险的化解主要围绕风险的管理策略展开,包括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和减轻风险等三方面。

避免风险,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利后果很严重,又无其他良好策略减轻风险,则采取主动放弃项目或在现阶段缩小项目范围,或者改变项目目标,或者改变项目技术方案。

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本身面临的损失风险转移给他方承担或者共同承担的策略方法,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市场或商业行为。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他方或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这一风险应对策略多用在风险概率小但后果损失大的项目上。

减轻风险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和处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缩小其后果的不利影响程度。包括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两个方面。风险预防特指在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技术及管理手段、方法,如设备上“备份”的采用,特别在技术设计、质量规划,安全管理角度注意应用。损失抑制则是指在风险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或事故的损失范围、影响面、后果程度的处理方法。风险一旦发生,需要这一积极的减轻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应综合考虑,以发挥减轻风险的最大功能。

4.2风险监控

项目从规划、实施到完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项目风险一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项目进展,项目风险也可能变化。因此在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实施中、执行中的项目主动跟踪和实行动态化的风险监控,即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以及根据现场反馈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应调整,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预期的目标。W公司通过周例会机制循环往复的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并不断的识别新的风险并加入到风险管理清单中进行监控。

4.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超前或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校正行动,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

篇7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 风险管控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它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风险按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类。纯粹风险,是指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各种形式的天灾人祸。投机风险,是指既有可能带来损失,又有可能带来机会的风险。如股票投资,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对于经营管理者(风险承担者)来说,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往往同时存在。

二、企业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利用分析工具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可能的结果进行量化后进行的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算、风险评估及风险决策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企业在风险发生以前,通过感知和分析等方法,对自身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因此,风险识别不仅仅是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更是要识别风险的特征和类别。其实质上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企业要准确识别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主要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包括风险源、风险因素、风险敞口(风险暴露)和损失可能等。目前实践中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

(二)风险测算

风险测算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估计和预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测算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能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选择最佳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风险测算常用的方法有重现期方法、直接积分法、蒙特卡罗方法等。

(三)风险评估

企业应根据既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此环节主要是应用概率论来判断和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险等级。

(四)风险决策

决策过程是从可供选择的行为程序中辨别和选择适当程序的过程。对于纯粹风险,必须尽可能规避,因为它对企业有百弊而无一利;对于投机风险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应对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可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三、企业风险管控措施

(一)建立严格规范的企业内控制度,从制度上防范风险。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二)注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判。

实务中常常以报表为基础,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展开对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管理及成长性分析。

(三)建立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制度。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是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评价,既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的项目、机构或事件的控制过程进行评价。企业可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价方法一般有三种:促进小组研讨班法、调查法、管理部门分析法。

(四)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的统领作用,科学安排企业年度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现金流计划,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如何;学习;风险;风险识别;控制目标;分析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要求的途径之一,属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从而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风险评估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风险评估遵循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程序进行,按照这个程序的要求,我们拟对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分析进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第二十条明确地指出:“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目标设定是进行其他程序的前提。在管理当局识别和分析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必须要有目标。目标是有层级的,可以分为具体目标和战略目标。

一、具体目标

1.财务报告目标

一份可靠的财务报告为管理者提供适合既定目标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它支持管理者的决策并对主体活动进行监控,包括生产质量、员工与客户满意度结果、市场营销计划的成果等等。其中对外的报告还涉及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向监督机构提交的报告等。

2.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有效性相关,设立经营目标的目的在于推动主体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经营目标需要反映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

3.合规性目标

法律和法规确定了最低的行为准则,企业从事活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企业的合规记录可能会对它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声誉产生极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4.资产安全性目标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资产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内部控制恰恰就是维护资产的安全性,使之各项活动顺利的开展。

恰当的目标设定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尽管目标为企业从事活动提供了可计量的标准,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和优先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企业应该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的目标。应当确保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和企业的风险容量相一致,不合适的目标会使企业承受太多不必要的风险,或者风险过大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管理当局设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并为组织确定具体目标。尽管一个企业战略目标一般是稳定的,但是它的具体目标却是动态的。具体目标应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重新调整,以便和战略目标相协调。作为高层次的目标,战略目标反映了管理当局就企业如何努力创造价值所做出的选择。在考虑备选战略目标时,管理当局要识别与一系列战略选择相关联的风险,并考虑它们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企业希望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各项资源的投入,包括了人、财、物以及放弃收益的机会成本。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识别所有可能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的损失风险,即找出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这项工作要从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通过各种识别工具和方法来发现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即辨识风险,然后建立详细的风险清单,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风险的辨识,即感知风险,找出各种风险及其存在之处;其次是对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引起风险的各种原因和可能的结果。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不仅要帮助企业认识和发现风险,还要为企业提供如何管理风险的思路。只有充分地识别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风险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同风险也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识别风险需要系统分析这些内在的联系,科学把握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现真正潜在的重大风险。连续性是因为万事万物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事物在变,风险的质和量也在变,还有可能出现以前没有的风险。如果不是连续性的工作,就很难发现经济单位面临的潜在风险。全面性是指企业要尽可能对各个部门、各个重要环节或各个重要阶段进行识别和检测风险,不要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

为了系统、全面地认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风险识别的方法。先介绍一种基本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设计好风险标准的表格或者问卷,上面全面地罗列了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些清单试图将所有可能的损失全部包括在其中,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风险管理者逐渐构建出本公司的风险框架。其优点是经济方便,适合新公司,扔次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公司或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公司使用,帮助他们识别最基本的风险,降低忽略重要风险源的可能性。其局限表现在:第一,因为这些清单是标准化的,适合于所有企业,所以针对性差,可能一些特殊风险没有涵盖其中;第二,这些清单是基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设计出来的,不涉及投机风险,所以清单中也就没有关于投机风险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环境和风险的特点,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篇9

风险评估是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极易被忽略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频发,单一事故造成的损失巨大,虽然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根据保单约定进行了积极的赔付,但事前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与各保险公司人员进行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从认识上各保险公司都能够意识到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除了风控经费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风险管理的思路、流程以及方法认识不清,尤其是面对各种风险时,把握不住重点,存在畏难情绪,所开展的风控工作也仅限于现场识别风险,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估思路,所取得的成效不大。通过对保险承保风险特征的分析,保险风险存在大量风险与同质风险的特征。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的思路,将保险的风险评估过程标准化,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对于有效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保险风险及标准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险风险的特征

保险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通过保险,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变个体对付风险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保险的经济补偿制度,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将众多投保人所面临的分散性风险集合起来,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又将少数人遭受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体投保人,通过保险的补偿或给付行为分摊损失或保证经营稳定。保险风险的集合和分散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量风险的集合体。保险在于集合多数人的保费,补偿少数人的损失。大量风险的集合,是基于风险分散的技术要求,也是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则在保险经营中得以运用的前提。二是同质风险的集合体。所谓同质风险,指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和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如果风险不同质,那么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风险也就无法进行统一集合与分散。此外,不同质风险损失发生的频度、幅度也不同,若对不同质的风险进行集合与分散,极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财务的不稳定。

(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为标准化的对象。标准化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的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且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协调原理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也是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应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三、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的必要性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对于保险中的风险评估,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如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层级和部门,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关注的焦点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相关方之间的不配合,难于开展对风险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价,也就难于达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通过将风险评估活动标准化,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公式,有了统一的标准,实施风险评估的各相关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风险管理过程,有了相同的决策、处理基础,对风险评估活动持有共同的认识,有利于规范保险的风险管理活动。保险所面对的风险具有“大量、同质风险”的特征,风险评估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各类大量同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以及实践中累计的先进经验,使之相互结合,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规避风险或减少损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如果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保险公司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分析

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要基于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根据保险风险因素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共性的、重复性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识别出来,使决策者及有关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承保风险,以及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根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结合保险风险评估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环节中的标准化重点进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方法,实现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

(一)风险识别标准化

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保险事故发生的事件或情况,一旦风险得以识别,保险公司应立即对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识别的方法包括:1)基于证据的方法,例如检查表法以及对历史数据的评审;2)系统性的团队方法,例如专家团队遵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套结构化的提示或问题来识别风险;3)归纳推理技术,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种支持性技术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其关键是在整个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风险分析标准化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应当考虑导致保险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还要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为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分析通常包括对风险的潜在后果范围和发生可能性的估计,该后果可能源于一个时间、情景或状况。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结果,或者由一些难以识别待定事件所诱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环节,检查并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定性的风险分析可通过重要性等级来确定风险后果、可能性和风险等级,如“高”、“中”、“低”3个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数字评级量表来测度风险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并运用公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风险等级。定量分析可估计出风险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的实际数值,并产生风险等级的数值。

(三)风险评价标准化

风险评价将包括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利用风险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外来的行动进行决策,包括:1)某个风险是否需要应对;2)风险的对应优先次序;3)是否应开展某项应对活动;4)应该采取哪些途径。依据风险的可容许程度,将风险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域:不可接受区域、中间区域和广泛可接受区域。不可接受区域内无论相关活动可带来何种收益,风险等级都是无法承受的,必须不惜代价进行风险应对;中间区域内的风险应考虑实施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收益,并权衡机遇与潜在后果;广泛可接受区域中的风险等级微不足道,或者风险很小,无需采取任何风险应对措施。

五、结语

篇10

关键字:水电站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V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个保险问题会议上,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蔓延,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一门理论,并应用于金融、财务、股市、施工项目管理等各种行业。本文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为例,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业主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风险损失。

1 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步骤与其所在的应用领域有关,而且与不同专家学者的个人见解有关。软件工程协会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五个阶段:识别、分析、响应计划、跟踪和控制;美国国防部则建立了风险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风险管理基本过程和体系结构。Fairley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七个步骤:识别风险因素、评价风险概率和影响、研究策略来减轻被识别的风险、监控风险因素、启动连续性计划、管理危机事件和从危机中恢复;Klien和Luddin则参照质量管理(PDCA)四个过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王炜. 项目风险管理三阶段研究[J].科技信息.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http://]][[[]赵树,王玉.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防范[J].上海管理科学,2002.(5).]][[[]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本文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分为四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梅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并且是重要的一步,风险因子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风险评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影响着规避风险的控制措施。如果所识别的风险因子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的潜在风险,则通过风险管理评估、分析后,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大大减少风险;相反,若错将不会构成风险的因子作为风险因子,不但不能降低风险,甚至造成更大损失。

根据风险因子的主客观因素,可以将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强降水、洪峰、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客观因子,这类因子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其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危害范围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则风险因子则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水库运行管理调度规程、闸门启闭规则等。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损失程度。

1.2风险分析

风险因子识别出来之后,就要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便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而确定关键风险[[[]孙祖斌、秦士美.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9.01:96-97.]],为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根据风险破坏的性质可以将风险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风险分析主要是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定量风险分析则是对每一风险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4]。

1.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则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预测,从而确定风险的级别,为制定风险对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如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风险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风险对策,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结果能够有效的规避或减少风险损失。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多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多种方法形成对比,有利于深刻认识潜在风险因子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1.险对策

风险管理理论的最后一步为风险对策,即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消除或减少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 杨明. 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46.]]。主要有以下几种[4][5]: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在风险未出现时,从根本上断绝风险来源。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这种对策主要针对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源,如泄洪时由于人为因素导致闸门不能正常开启。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一些可控性的风险因子,在风险发生前采取可行措施防止风险发生,或在发生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一种通过试图将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来避免风险损失的方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私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很多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风险转移的策略一般很少使用,但有时管理单位负责人为了减少自己的责任,也通过投保措施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4)风险自担。顾名思义,风险自担意味着自己全部承受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当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或者所造成的后果较低时,通常所有这种措施。当规避风险的费用大于风险自担的损失时,通常也主动接受风险。

2 实例

2.1 梅丰水电站工程概况

梅丰水电站位于八乡河上,是八乡河水利水电梯级开发项目。八乡河位于广东省丰顺县境内,发源于丰顺县的楼子嶂,是榕江南河支流五经富河的上游河段,自西向东流经上、下八乡、五经富等地。沿河先后有荷岭水、打银河水、大竹水、小溪水和青潭水等支流注入。五经富水流域面积719km2,河长76km,平均比降5.46%,在丰顺县境内面积为293k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5°50′~116°05′,北纬23°37′~23°49′之间[[[]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A厂工程设计复核和安全鉴定报告[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B厂工程设计复核和安全鉴定报告[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第一作者简介:梁志山(1972—),男,广东梅县人,水工工程师,总经理,主要从事电站建设与管理工作。]]。

2.2 梅丰水电站风险管理分析

本文以专家调查法为例,运行风险管理理论对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

(1)风险评估指标。梅丰水电站的主要功能有防洪、发电,因此在风险评估的指标应围绕防洪、发电进行识别。本次风险管理分析以大坝自身安全为目标,对有关主要影响因子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如表2-1所示。

(2)风险因子概率p。风险因子概率是指每个风险因子出现的程度,受风险因子及其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需要咨询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了说明风险管理分析这一方法,本实例采用假定的专家调查值,如表2-1所示。

(3)风险因子影响程度l。不同的风险因子对风险损失的影响程度是不同,影响程度大的因子一旦出现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4)风险值R。风险值为风险因子概率与风险因子影响程度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计算简单,本例直接取两者的成绩,即风险值。

表2-1梅丰水电站风险管理分析

(注:本表中的数据并未实际调查,而是采用的假定值。每一宗水电站都有其自身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组织有经验的一批专家赴现场调研,根据他们的调查值综合确定风险因子的出现概率和影响程度。)

由表2-1可知,启闭机失灵对大坝自身安全的风险值最大,白蚁灾害次之,地震灾害的风险值最小。因此,在水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应针对风险值的风险因子采取风险对策,以减少风险损失。

3 结语

水电站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水电站综合效益的因素很多,既有无法抗拒的客观因素(地震、特大洪水等),也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如何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减少损失的措施,是水电站风险管理的关键。本文以广东省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大坝自身安全的风险因子为例,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1)本文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梅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在假定情形下,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2)限于实验条件,在评估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评估程序,组织有关专家去现场调研,本文仅说明风险评估理论的步骤及程序,其结果不具有权威性。

(3)本文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为其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4)由于风险因子概率与风险因子程度直接影响到风险值,因此,如何根据风险因子概率和风险因子程度综合确定风险值,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炜. 项目风险管理三阶段研究[J].科技信息.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http://

[2]赵树,王玉.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防范[J].上海管理科学,2002.(5).

[3]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4]孙祖斌、秦士美.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9.01:96-97.

[5] 杨明. 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46.

[6]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A厂工程设计复核和安全鉴定报告[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篇11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安全生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篇12

关键词: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52-02

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加强机场安全管理,以提高航空安全运营的水平。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四大支柱”包括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等四部分。其中,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

机场作为客货集散中心,是民航业最重要的重要载体,是民航安全的重要节点。据业内统计,有70%~80%的事故发生在机场或机场附近区域,说明机场对航空业安全健康地发展十分重要。随着中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场的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而且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1.1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

①基本概念。机场安全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影响机场安全运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安全政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对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从而提高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②体系组成。一般而言,机场SMS中风险管理体系由系统和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③基本流程。机场风险管理的流程是通过全面、详细的系统和工作分析,识别出机场运作系统或操作流程中各环节危险源,适用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种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此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而通过判断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实现对风险的闭环管理。其流程如图1所示。

1.2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评价

目前国内各大小机场均推行SMS的的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SMS,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成绩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监管体制和制度,建立安了一整套安全审计、安全评估、运行监察流程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确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管理思路,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等等。但总体上来说,全国在探索实行SMS管理中仍处于初步阶段。

在风险管理上,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的方法,收效不是很明显。主要是:①对危险源识别多为静态管理,没有实时进行动态更新,建立新的危险源信息库,将SMS风险管理应用于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成为“守株待兔”。②对风险分析和评价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③风险控制手段不是很成熟全面,相对落后。④中国民航管理当局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可以让各机场运行管理中能够普遍借鉴或参照的风险管控模式,没有总结归纳出成熟可靠的风险管控办法。目前机场风险管理整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说,针对各种风险源,如何进行风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是各机场风险管理者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难题。

1.3 实施SMS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的机场风险管理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①风险辨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机场全体管理和运作人员全体广泛参与度不够,仅仅是操作性岗位特别强调和重视,领导层和辅助管理岗位对此重视和参与程序不高;风险辨识缺乏动态识别和更新机制,危险源信息库更新不及时;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全员培训力度和深度不够,涉及层面少。②风险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风险评价的量化和分析机制,如果某些方面的风险突然增加时,往往由于缺乏量化分析,没办法从根本上管控。③风险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很多风险能够识别和评价,但在整改措施和力度上往往跟不上,导致“虎头蛇尾”。

2 机场风险管理的实施要求

为确保机场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针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笔者经过研究,在具体操作流程上提出如下要求。

2.1 系统与工作分析

系统和工作分析是风险管理的起始阶段和重要基础,其工作质量决定着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谓的系统,是指保障飞机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相对独立的部分,如飞行运行、运行控制、机务维修、客舱服务、地面保障、货物运输等系统。所谓的工作,是指为实现系统功能所设定的一系列流程。在系统和工作分析时必须应用“SHEL模型”,涉及到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和人员(Lifeware)等各种因素,评估上述要素的影响程度和相互影响。其结果体现为《运行流程分解表》及《系统和工作分析表》。

2.2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是指在系统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流程与SHEL要素编制的“网”,来查找机场运行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找出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除了关注所识别出危险源的数量和质量外,深层次、根源性的危险源要特别关注,还要注重研究危险源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建立机场的危险源信息库,并实时动态更新和维护。在危险源识别方法上,总体上可以采用“目标推导法”、“要素分析法”和“事件推导法”等,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提高保障水平和危险源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急需开发和应用更多新的危险源识别方法。

2.3 风险分析

根据机场事先所确定的等级标准,对已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有效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目前,大多数机场采用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LEC法)等两种方法分析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实施风险分析涉及到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危险源在环境中的暴露程度等要素。风险分析的结果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并为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风险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具体应用需依据实际应用情况、历史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工作经验以及领导的价值取向来选定。为满足不断变化的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风险分析方法,开发出更多新的风险分析方法。

2.4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应根据风险矩阵明确的危险源风险分布状况,确定风险控制优先等级,为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①明确机场各运行安全管理层级中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权限、责任和程序。②明确机场风险的分布状况、责任分配状况及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③评价已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5 风险控制

各机场一般会事先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如风险消除、风险减少、风险转移和风险隔离等。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所可能产生的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范围内。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时,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效果和采取措施的难度等因素,以及有效性和可行性,确保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的风险控制效果。

3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

针对目前机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要建立以周期性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专项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

3.1 周期性动态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动态风险管理周期为6个月。每一周期结束,要分析危险源产生或消除的情况,及时更新机场危险源信息库,分析机场危险源分布状态、变化规律,明确各系统下一周期危险源的重点和关键点,并调整相关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

3.2 系统风险动态管理

风险管理的系统评价功能能够反馈出机场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新的危险源以及无效的控制措施,通过开展相应的分析、识别和评价,确认新危险源的有效性,修改无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地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3.3 专项风险管理

当运行需求、运行技术、与运行相关的组织机构或关键人员发生变化,与运行相关的系统硬件、软件发生变化,及运行政策发生变化等等情况下,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危险源,或使得现有危险源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启动专项风险管理。

当出现专题风险项目时,首先应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将专题项目中的因素与相关系统和工作流程相结合开展系统和工作分析,开展危险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4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配套措施

4.1 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员工队伍素质密切相关,这些素质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管理技能、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空管安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主要出路在于:①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建设结构合理、人员比例适宜的人才队伍。②注重空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更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③提升各层级的执行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2 建立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用高度流程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规范机场机场安全运行,必须借助完善的管理文件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本机场的安全政策和方针、安全目标、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运行层面的一系列高效、易于操作的风险管理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从而使机场员工能够以文件为依据,指导实际作业。

4.3 加强风险管理效果监控

机场风险管理的效果必须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采用的风险管理程序贯穿系统、任务和活动的全部过程,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等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用来保证机场的风险管理在机场管理层和各部门得到持续有效运行的执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索.中小型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篇13

关键词:HSE工作;社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E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要开展风险管理,就要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监督管理生产作业环节全过程的危害加以识别和控制,从而,以风险管理的过程监控,保证生产服务作业各个环节的安全。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1、首先考虑消除危害因素(如果可能的话),其次是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设备(设施)。

2、是尽可能对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健康危害、人工搬运和机械伤害等进行单个评价。

3、是把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作为一项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性活动。

4、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需要单位内每个员工共同参与。只有全员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得三个过程真正取得成效。

5、考虑到危害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控制过程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规模、工作状况、性质、危害因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程度等因素。对于危害因素很小的单位来说,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必须进行复杂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活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的风险管理,就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活动。

二、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要实现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对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进行危害识别,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价,从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辨识找准切入点,采取科学、系统、符合实际情况的单元划分方法,确保既有利于辨识工作顺利进行、又同时避免辨识过程出现遗漏、重复、模糊等弊端,找出产生事故风险点。并对岗位设备、设施存在的危险点,提出消除、隔离、转移、降低、控制、防护风险的控制措施,由社区HSE管理部门组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从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节点的风险辨识,综合其他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和控制的制定,逐步完成社区各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管理。

1.完善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管理体系对策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辨识、分析、控制、改进”为主要内容的HSE管理模式,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员工广泛参与生产节点的控制与管理,积极落实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增强员工HSE素质的提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梳理、清理和修订,为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提供可控依据,并不断改进生产服务作业各节点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实施。

2.建立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将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工序和主要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程修订完善汇总,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生产节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实施。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对生产服务作业节点明确相应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管理指标,将管理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生产服务节点和岗位,每一个节点都有具体负责人,让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建立社区管理中心、三级、基层生产服务作业节点考核体系,层层考核,确保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目标实现。

3.完善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督查、自查、互查为主的安全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的安全我尽责”的观念,开展“查找身边十大隐患(风险)”排查活动,查找人、机、物、环境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控制生产服务作业过程和设备设施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积极开展作业岗位“七想七不干”:一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二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三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四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五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六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七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通过加强生产服务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让每名员工真正了解岗位风险,能够辨识岗位风险,能够降低岗位风险,做到相互间的安全监督、安全提醒、确保“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真正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过程无危险。

4.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控制措施对策

风险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技术型风险控制,一种是管理型风险控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并非一种单一的而是一个控制体系,这两种风险控制体系相结合是理想的风险控制模式。具体说,技术型风险控制的原则就是优先运用无危险或危险性较小的工艺、技术、原料、设备、设施、场所等。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注意运用各种可以减少降低危害的安全技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投入。管理型风险控制就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经验建立各种制度,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各种安全健康培训和考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健康监督工作,建立员工健康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和预案。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按照管理型风险控制的理论,在以上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各节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相应制定个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

经过对社区每个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状况危害识别、风险分析,制定出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各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基层单位落实到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同时,基层单位在遇有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等调整,或者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等情况时,各基层单位应及时对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修订,保持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总之,风险管理是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防范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过程,通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生产服务作业环节中的风险减至最低。运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思路和对策,建立和完善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危害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为今后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从而,确保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环节风险得以受控,使到工作岗位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控制或降低,员工自身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提高,员工熟知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会查找身边存在的危害风险,作业前先想安全风险和确认安全,先想后干,确保岗位和服务作业环节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篇14

由于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多,因此进行军队风险分析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系统论述了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步骤,对于有效应对我军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筹工程 风险识别 风险估计 风险评价?

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就是分析测算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建设项目预期目的带来的影响,评估各种风险发生概率及损失大小,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减免损失,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及风险防范对策的选择。由于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资金性质特殊,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其他经济活动更大,因此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十分必要。

一、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识别与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识别就是在风险发生前运用特定方法系统地识别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风险并加以适当的判断、归类及鉴定的过程。风险识别对风险发生的地点、时间、条件及造成的影响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使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能正确识别存在的风险,为下一步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等,军队自筹工程中常采用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就是根据工程实施先后顺序,对每阶段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罗列来确定存在的风险。如出包的工程,在项目准备阶段,存在资金未足额落实的风险;在招标阶段,存在违规招标的风险;在签订合同阶段,存在合同不完善的风险;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合同违约风险;在建成使用阶段,存在质量缺陷需返工的风险。但是采用流程图法所得到的风险识别结果比较笼统,因此对于大型自筹工程,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

经过风险识别可明确工程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

二、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估计与评价

(一)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建立在有效识别工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风险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估计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大小。风险估计包括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两方面内容。军队自筹工程风险估计常用方法有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概率分析法和估计风险损失的敏感性分析法。

1.风险发生概率的估计

概率估计法分为理论概率分布估计法和主观概率估计法。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军队自筹工程中普通的营房工程和基础设施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风险分布模型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而一些特殊项目并不能直接套用理论概率分布,如医院手术室,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这时需要建设单位根据自己或专家的经验推测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即主观概率估计。主观概率估计与个人的经验积累程度、主观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不同的人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保证其可靠性。

2.风险损失的估计

风险损失的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考察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因素变动时所导致的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受影响程度即敏感性,并据此确定风险损失的大小,为工程风险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敏感性分析,注重那些发生微小变动就给工程项目带来较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即敏感性较大的风险因素,在这些风险上投入主要精力。在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敏感因素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合同履行情况,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变动等。

(二)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投资风险评价就是在风险识别和估计的基础上,对工程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风险影响程度对风险等级进行排序,将其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作为下一步如何防范风险的依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和等级。风险评价常采用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指通过向专家征询意见后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确定风险排序,掌握工程风险概况。其步骤为:第一步,利用风险识别和估计的结果,得出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及对工程的影响程度,确定每项风险因素的权重;第二步,确定每项风险因素的等级值,从高到低按10分制打分,分值越高影响越大;第三步,将每项风险的分值乘以权重后得出该风险的综合得分。将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分较高者即为关键因素。在确定风险排序及关键风险时,对于部队战备需要或与官兵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批准后即使面临较大风险也不能将之定为关键风险。

四、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经过风险分析后,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就可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风险防范思想教育,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军队自筹工程建设单位及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教育,重视风险。要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人员中;要树立风险防范全过程意识,在自筹工程建设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提高警惕;要树立风险防范法律意识,依据合同和法律法规来解决风险问题。

(二)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做到奖惩分明

要落实风险防范责任,从单位首长到负责具体工作的个人,按照不同职责范围落实相应的责任,通过考核确定各单位和个人的风险防范工作绩效,对于风险防范效果好,主动规避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要奖励,而不采取主动措施防范风险的单位和个人则要予以惩罚。

(三)正确选择风险防范手段,灵活应对风险

应对军队自筹工程投资风险要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手段,灵活应对风险。常用对策有四种:一是从源头上切断风险发生的可能,即风险回避;二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将风险转移到其他主体上,即风险转移;三是若风险发生可采取适当措施使风险损失尽量降低,即风险缓和;四是危害不大的风险可以由单位自己承担,即风险自留。自筹工程建设单位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