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篇1

关键词 沂蒙山区 乡村旅游景点 建设 融资 途径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融资渠道狭隘,制约了沂蒙山区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如何融资促使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呢?对此,本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政府“操盘”,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发行旅游彩票等措施融资,加快乡村旅游景点“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

招商引资历来是沂蒙山区各级政府促使当地经济腾飞屡试不爽的法宝之一。那么,各级政府假如将这一“功夫”用在乡村旅游建设上,其功效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历史上,沂蒙山区曾出现过诸如“颜真卿”等历史名人。这些历史名人的后裔大都定居在国外,并且,他们的后裔大都“功成名就”。他们的后裔们对“老家”怀有深深的感情,对“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十分关注,每次回乡祭祖都表示愿给“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尽心尽力。政府应因势利导,在鼓励他们为“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的同时,应在服务上做足文章,让他们的后裔心甘情愿地掏出“荷包”,为“老家”的旅游景点的建设投入力所能及的资金。

沂蒙山区在外地发展且“小有成就”的客商大有人在。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大老板,大都乐意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对家乡旅游景点的建设十分关注。如果各级政府主动出击,通过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把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远景规划广泛地向这些大老板们宣传、推介,一定能吸引他们回乡发展,为家乡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蓄起“财源”。

项目带动也是政府促使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举措之一。

首先,政府应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委申报沂蒙山区乡村旅游AAAA级、AAA级、AA级、A级景点等项目的申报,以此来提升、丰富这些旅游景点的内涵,提高这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例如,AAAA级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成功建成,就是沂蒙山区的临沂市人民政府不懈地向国家旅游管理局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到了充裕的建设资金,才得以顺利开发、运营的。

其次,政府应在充分研究群众的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向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申报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资金支持。例如,临沂市蒙山旅游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在得到了山东省鲁商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顺利开发、发展的。这些成功的个案,正是沂蒙山区的临沂市人民政府积极向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申报项目,得到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的结果。

缺乏资金,是各地旅游项目建设大大滞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通病。在我国体育发展遇到资金支撑的瓶颈的时候,国家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为我国体育发展的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建设上,为旅游彩票的发行大开绿灯,让各地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得到充裕的资金支持。尽管目前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当这个美好的愿望“梦想成真”时,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一定会进入到“春天里”。

二、引导群众相互携手,联合起来出力出资共同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在“新常态”下共同拓宽旅游市场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沂蒙山区有一些微小的乡村旅游景点,大都是群众一家一户地出资建设的。由于受资金匮乏的限制,这些微小的旅游景点,往往是缺乏一些诸如餐饮、住宿、厕所、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再加上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使得他们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上有所欠缺。正是因为这些微小的旅游景点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才使得他们常常是惨淡经营,难以“笼络”到“回头客”。日子久了,有些微小的旅游景点就惨遭淘汰。这种自生自灭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挫伤了群众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的积极性。

此时此刻,政府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倡导群众携起手来,共同出资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拓宽市场空间,化解群众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风险,力促“一区一景一业”的发展格局。

沂蒙山区的费县薛庄镇有一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叫“山里人家”。这个“山里人家”风生水起,一年四季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它之所以这么红火,是因为它就得益于这种模式扩宽了发展空间的。

当初,为建设这个“山里人家”,十几户群众相约携手,有的出资建筑乡村道路;有的出资建设餐馆;有的出资建设极具乡村风情的住宿……分工出资建设,然后,共同经营,年终分红,如此,他们不但有力地化解了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风险,还拓宽了市场空间,赢得了无数游客的“芳心”。

三、用“客商+农户”的方式,就会有充沛的资金力促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群众手里有土地,有原始的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资源;客商手里有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资金、技术、文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一定会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群众可以将手中的土地和原始的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资源,以或出租或转让或入股的方式,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有文化素养的客商的手里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基地。如此一来,群众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转让金”。待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好后,群众可以到这些乡村旅游景点里打工,他们可以得到一定的“薪金”。当然,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些旅游景点里从事一些诸如卖草鸡蛋、干鲜果、手工艺品等经营活动,如此一来,群众又能得到“酬金”。当群众手里有了可观的资金后,他们就会反过来向这些乡村旅游景点里注入资金,以获取一定的“股金”。有了这种“客商+农户”的融资方式,于是乎,沂蒙山区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孟晓(1994―),女,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1201班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经济,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 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篇2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围绕“旅游__”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县旅游景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旅游经济效益距离经济支柱地位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分析__县旅游景区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认为,今后我县景区建设的发展应围绕“旅游__”总目标,确定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定位,依托四色资源,打好名人牌、客家牌、生态牌、文化牌,积极发展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完善旅游功能要素,引进资金开发利用资源,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__旅游景区建设上新台阶。为此,抓好我县景区建设,我们建议应“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两个机构,出台三项政策,打好四张牌,重点开发五个特色景区,抓好六项工作”。

1.景区一:“华南虎啸”----寻找华南虎足迹,感受山大王英姿。

景区特色:该景区以__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良好地生态资源,籍及华南虎保护区的独特优势,加以景观生态学的雕琢后,呈现给游客的是“自然保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主题生态景观。

开发思路:充分利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和学术上的影响力,以“寻找华南虎足迹”为营销卖点,在车八岭至刘张家山开设一条人行绿道,绿道设计步行约2小时。沿途设计华南虎塑像、虎印、挂爪、毛发、粪便、动物遗骸等,通过科技手段,从电、声、光、影等再现华南虎英姿威武的山中之王形象。景区中集中展示各种动物、植物资源,开辟数个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开辟原始森林探险、露天泉浴、钓鱼、烧烤、露营、漂流、瀑布观赏、瑶寨风情等旅游互动项目,吸引青少年为主的“背包客”,将此线路打造成寻幽探秘之旅。通过编印有关华南虎故事的小册子,制作保护华南虎纪念徽章,生产华南虎玩具等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彰显旅游吃、住、行、娱、购、游特点。

2.景区二:“古道风韵”----走千年古道,寻九龄风度。

景区特色:清化河(深渡水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幽深秀丽,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素有“岭南小九寨沟”、“欧陆风情线”之美称,旅游开发价值巨大。

开发思路:恢复古代从清化到县城的部分“千年古道”,并开发沿线景点,游客在隘子满堂客家大围浏览观光后,从河道码头开始,经过竹筏漂流、古道漫步、江中荡舟、车行绿道等抵达终点周所古戏台,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沿途开发与沈所镇铜钟寨一脉相承的“七仙滩”,盛唐宰相张九龄当年垂钓的“钓鱼台”,人>文秘站:

“白银嶂”,以及淘金村、深渡水古渡口、凉口渔歌唱晚、周所古戏台、“绿色通道”古樟树林、“湖中绿岛”天心岛、晃悠悠的天菊吊桥、清化河绿色长廊、天人坝、“广东小黄山”、“传奇色彩”鲤鱼墩、椎树林、酸枣林、坪田自然村有千年古榕树、世外桃源的“小天国”黄石坑等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

3.景区三:“围来围去”----探寻客家迁徙轨迹,一览百年围楼奇观。

景点特色:我县有村必有楼,目前保存较好的仍有240多座围楼。通过对围楼的修复利用,深度挖掘围楼旅游文化内涵,介绍客家人迁徙历程及围楼建筑特色,向游客呈现粤北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围楼大观”。

开发思路:开辟一条“特色围楼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向游客推介我县最大的围、最长的围、最小的围、最红的围、最迷人的围、最早的围、土围、石围等景观。

4.景区四:“千年水云”----游览千年水云,领略客家风情。

景点特色:县城“水云楼”是粤北地区仅存不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古迹。其中水云楼、十字街是__最具特色的古集镇。

开发思路:参照成都宽窄巷的开发理念,在县城解放路以北、丹凤南苑以南,对水云楼、广州会馆旧址为主要古建筑的水云楼街、十字街等进行修复包装,形成“千年水云”景区,吸引游客在__县城留宿。规划设计“千年水云”为仿古商贸街,游客在此可游、可玩、可食、可购、可娱、可住。商贸街设立乡镇土特产专卖店,打造__古城土特产一条街;建设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厅等,屋内可演示砻谷、风谷、磨豆腐、摏麻糍、打草鞋、编草席、搓麻绳、织布、榨油、做木工、竹篾编织、剪纸、风筝等古代劳动生产和手工艺场面;建设部分清代客房,再现清代家庭摆设实景,为游人提供起居饮食服务。

5.景区五:“魅力乡村”----体验农耕生活,收获生态乐趣。

景点特色: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产品非常丰富,几乎是四季有花季,全年果飘香。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开发思路:随着节假日高速公路小汽车免费通行政策的实施,深受游客喜爱的自驾游将风靡神州大地。我们建议抓住这一契机,把我县最具特色的枇杷、杨梅、柑桔、马蹄、蚕桑等农产品,建立生态农庄基地(蔬菜基地、杨梅基地、枇杷基地)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推出“魅力乡村”农家乐。发展“魅力乡村”旅游,要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推出更具文化内涵、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认种果树,水果成熟后自行采摘;认养家禽家畜,届时自行享用;认耕田地,种植水稻、蔬菜等,劳动成果归游客。这些项目

可吸引游客在农家同食、同住、同劳动,进而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名牌,成为让游客可停留、可回味、可娱乐、可向往的生态休闲基地,带给游客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来了还想再来”的养心之旅。(六)抓好六项工作。实现景区建设的新跨越,需举全县之力,上下一心,开拓思路,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因此,当前务必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抓规划,求特色;抓项目,出精品;抓投入,增后劲;抓宣传,促营销;抓服务,树形象;抓考核,出实效。

1.抓规划,求特色。我县已聘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专家编制了《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三个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即:《__县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__县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__县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我县编制三个规划的出发点,主要是作为向上面争取资金的一种依托。因此,就目前__的实际来说,此规划实际操作性不强,我们仅做参考,不能盲从并因此而束手缚脚。

建议结合__实际,以《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整合、盘活我县的旅游资源,找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地”的定位,突出“生态休闲、温泉度假、文化体验”特色,务实修编我县景区建设规划,使规划更适合__实际,更突出__特色,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抓项目,出精品。今后五年,要实现景区建设的跨越,打造__“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地”,关键靠项目。建议重点推进“华南虎啸”、“古道风韵”、“围来围去”、“千年水云”、“魅力乡村”五个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一年完成一项目,一项目做成一精品”。

打造精品景区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在交通、通信、酒店、宾馆以及餐饮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着重点抓好停车场、观景台、观景小道、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创造舒心、安全的旅游环境。

3.抓投入,增后劲。坚持景区建设“投入要像招商引资一样多,考核要像计划生育一样严”的原则,县财政对于景区建设所需资金给予充分保障,并列入预算。抓景区载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要在生态、文化、度假酒店集群、服务质量、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培育壮大龙头旅游企业,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一家旅业、交通运输、特产、旅行社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研究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出台旅游投融资管理办法,建立投资、建设、运营、再投资的良性投融资机制。

4.抓宣传,促营销。充分利用“中国最美小城”等金字招牌,强化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客源市场。通过举办会展、节庆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推介,扩大__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组织新闻媒体对客家的采访、采风活动,建议每年举办一次“__风情摄影大赛”,对记者和摄影家采取特殊政策,凭证免费游览境内所有景区。制作一批宣传客家民俗风情的文化产品。建议由县电视台拍摄一部介绍__客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走遍__》电视专题片;由县作家协会编写一套文史类资料,如《九龄少年时》、《张发奎传》、《__民间故事》、《__客家民俗风情》、《__名人轶事》、《__风景典故传说》等等;由县文广新局编写并演唱好一首__客家主题歌,录制一盘客家山歌演唱光碟,创作排练好若干个反映客家风情或瑶族风情内容及风韵的文艺表演节目;由旅游局重新编印《__旅游指南》、《__十景》及各景区游览图等。旅游宣传实现“广播电视有声像,报刊网络有图文,街头道路有广告”。

5.抓服务,树形象。良好的服务是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应围绕完善旅游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抓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好各职能部门作用,增强相互之间的配合、协作和统筹协调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高效运作,做好交通、住宿、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等旅游服务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准备,把景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加强对假日旅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引导开展旅游文明服务,认真做好投诉处理,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建议对重点旅游服务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年度测评,及时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公报,奖优罚差,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篇4

巴中市恩阳区建区以来,目前已完成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旅游扶贫特色精品村寨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8个、民宿旅游达标户40个的创建工作。成功举办了荷花节、芦笋采摘节、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1)稳步推进4A级旅游景区。确定创建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了景区创A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机制及人员保障。2016年9月,省A评专家组实地检查了2个景区创建情况,召开了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检查情况通报会。恩阳古镇已顺利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万寿养生谷也正在积极整改中。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3)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要将已有的观光景点,如示范园、经济林、果园基地以及森林、生态公园等,升级改造,打造优美的观光农业园和景观农业点,形成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居景观、乡村风貌建筑景观、乡村农业耕作文化景观等,让游客在欣赏农村风貌、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体会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与变革。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 顾客期望 开发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依托乡村生态景观、文化环境、农事活动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度假、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本文将顾客期望研究的具体视角集中于城郊型的乡村旅游。

二、顾客期望的概念和相关因素

顾客期望是指顾客希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需要的水平,达到了这一期望,顾客会感到满意,否则,顾客就会不满。期望作为比较评估的标准,既反映顾客相信会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也反映顾客想要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顾客期望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顾客期望是动态变化的。顾客期望受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影响顾客期望的途径和机制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影响顾客期望的因素有:个体动机、顾客经验或经历、企业营销沟通、企业口碑等。

三、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的建议

1.发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应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系统规划,连片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如河南省郑州市的樱桃沟虽然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但是各项基础设施还是有待加强,特别是景区的休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如:景区内的休息桌凳、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旅游收入。基础设备的完善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单靠投资者的投入,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帮助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且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也要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避免建筑风格的城市化。

2.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只有打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游客普遍把休闲观光、感受当地民俗文化、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借机,着力推广“慢生活”理念,主打“慢生活”旅游牌。慢生活主要体现为慢运动、慢休闲。目前都市人平时疏于运动,高强度的运动有时会适得其反,慢运动、慢速度、慢动作,更适合都市人,如骑着二人式、三人式单车,在村子里悠闲地骑行,在溪水旁垂钓等。慢休闲就是无论游客走到哪里,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如采摘,围绕农产品采摘,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

3.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大都以农家乐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游客的旅游质量不高,如一些采摘果实类的景区,对自然景观的过度依赖很容易造成景区的淡旺季非常明显,影响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对景区周边进行文化历史调研,挖掘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历史文化,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填补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空缺。

4.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宣传促销是推进景区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仅有好的旅游品牌,最终也会陷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景区宣传部门要从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来广泛宣传介绍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以特色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如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一些地区已经推出的草莓节、樱桃节、西瓜节、葡萄节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宣传了景区。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将景区纳入旅行社开发的新旅游线路,利用旅行社这个第三方平台扩大市场范围,增加游客量。

5.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接待水平

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景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的治理,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其次,提高景区的住宿接待水平,改善游客住宿设施,满足游客对住宿设施的现代化、特色化需求。景区可根据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开发建设一些二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针对游客对住宿特色化需求,景区可设计因地制宜开发一些窑洞宾馆,石头房子,木头房子,突出景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张文敏.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实绩研究. 旅游学刊, 2007(3): 71~76

[2]黄琳.顾客期望管理方法研究. 经营谋略,2007(12): 52~55

[3]李江敏,丁黎明,李志飞.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消费经济,2008(3): 56~59

[4]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5):314~315

[5]王波.基于期望与感知的旅游景点品牌塑造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品牌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