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药基础笔记范文

中医药基础笔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药基础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药基础笔记

篇1

关键词:课堂笔记;学习情感;活跃思维;解题要领

做学习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时间段内学习相同的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得多。不同学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的笔记有不同的要求,做笔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的课堂笔记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同行们探讨。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做适当的笔记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实验特别多,以文字性的结论呈现少,实验过程中重视学生动脑设计实验、通过感觉器官观察,然后动笔做笔记、归纳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用品、步骤、注意事项、现象和结论等作出适当的笔记。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去铁锈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只按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进行实验,实验过后书本上没有记下有关的实验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放出)和注意事项(酸要小量多次添加)的笔记,则两天后学生什么也忘光了,甚至连自己是否做过这实验都记不清,那么就失去了做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

新教材编写特点之二: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进行了淡化,知识的呈现相对零、散、乱,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利之处。例如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学习中教材把分子的几个性质分得很散,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书本上以笔记的形式归纳出分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1.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初中化学是开设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前提下的,但同时学生是在学习七、八个学科和面临升学考试的环境中开始学习的,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对知识的遗忘率也特别高。假如不定期对知识进行复习,那么遗忘的部分知识将永远从大脑中消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定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复习的时候不可能把教材从头到尾再看一次,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的话,那么学生重点复习笔记和自己觉得掌握得不好的内容就可以了(要求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对笔记内容进行精加工),而且学生在复习自己亲笔记下的随堂笔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回忆到当时学习该内容的情境,实验中的点点滴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当时自己的思维活动情况。假如学生经常以回忆的方式来复习知识,学生不但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而且学习的情感也浓厚(浓厚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2.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虽然化学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浓厚,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要学习的科目多,同时受到现今网络的引诱,相当一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犯困等现象。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同时上课做笔记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活跃思维。

三、对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课堂笔记的两点体会

1.新授课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上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排版采用了阔页的形式,图文并茂,每一处插图旁边都留有较多的空位,页边距较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小标题也留有较大的行距。教材的这些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书本相应的知识点旁边做笔记,避免了学生因在笔记本中做笔记时需要抄标题或者例题而耗费时间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复习的时候对理解不透的知识的查证。

2.专题性知识复习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

一般教师在进行中考备考复习的后阶段都会根据考点、知识点的考法设计一些专题性知识的复习。例如,物质的鉴别、除杂质、废水处理等专题的训练。这类知识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每一类题都有各自的解题要领(解题要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出来的),如果学生把笔记和解题要领写在试卷或练习书上,当学生复习的时候需要东翻试卷西查书非常不方便,而且笔记很容易丢失。相反如果学生把专题知识复习的笔记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并在解题要领的下方贴一题该类知识的典型例题(例题从学生自己练习的试卷上剪下来)。这不仅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法”可依,还可以使学生在查看例题的同时回忆起自己在理解题目的前后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从而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总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适当的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激发和稳定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一面向教学的取向。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篇2

关键词: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技术;施工要点;施工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悬臂挂篮技术是桥梁工程施工中较为常用的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中,使用悬臂挂篮技术进行桥梁工程的施工,不仅不需要进行桥梁施工支架的设置,也不需要大量的应用一些桥梁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相对来讲,使用悬臂挂篮施工技术进行桥梁工程的施工实施,不仅具有较为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等特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桥梁工程施工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悬臂挂篮施工部分由于是高空施工作业部分,并且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施工困难。下文将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设计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重要施工部分,对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论述。

1、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技术中的挂篮设计

1.1 悬臂挂篮的结构形式

一般情况下,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悬臂挂篮主要有菱形挂篮、三角挂篮两种大类型。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过程中应用的三角挂篮和菱形挂篮主要都是由主桁架部分、走行系统部分以及模板系统部分、悬吊系统部分、操作平台等组成。

其中,挂篮的主桁架部分是桥梁工程施工应用悬臂挂篮的主要受力构件部分,悬臂挂篮的主桁架部分主要是由两片主桁架组成的。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走行系统部分是悬臂挂篮施工中保证挂篮能够顺利移动的,悬臂挂篮的走行系统部分主要是由滑梁以及上滑板、锚固筋、后钩板、牵引设备等组成的,在实际的施工应用中,挂篮走行系统的滑梁部分是使用锚固筋锚固在已经浇筑施工的桥梁中,并在牵引设备的牵引作用下式悬臂挂篮进行移动。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模板系统部分主要有内模板和外模板两个系统部分组成。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操作平台主要是用于在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过程中进行悬臂挂篮模板调整或者是桥梁工程的预应力张拉施工、桥梁工程施工检查等设置的。悬臂挂篮中的悬吊结构部分是重要的受力构件结构部分,包括前吊带以及锚固梁、后锚锚杆等结构部分。

1.2 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设计要点

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中,对于悬臂挂篮的施工设计非常重要,悬臂挂篮施工设计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进行悬臂挂篮设计时应注意以挂篮结构简单、应用方便、牢固耐用等为要求,并注意挂篮设计中挂篮自重应以轻便为主。进行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中,对于施工应用挂篮设计中,首先应注意对于施工应用挂篮的结构以及尺寸等应符合桥梁工程箱梁浇筑阶段施工中对于挂篮尺寸结构的要求;其次,对于桥梁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挂篮的自重的设计最好应在最重节段重量的特定范围内;最后,在进行挂篮设计验算时,对于挂篮行走系统以及自锚系统的施工安全系数应注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桥梁工程悬臂挂篮的制作以及安装施工要点

2.1 桥梁工程悬臂挂篮制作要点

在进行桥梁工程悬臂挂篮制作施工中,对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施工中应用到的挂篮一般都是进行提前定制的,需要主要是的进行挂篮制作的工厂应符合相应的挂篮制作资质,对于挂篮的制作尺寸以及选用材质等也应与挂篮设计中要求相符合。挂篮制作过程中,对于挂篮构件之间的连接焊缝应注意要使用超声波进行检查,进行施工应用的挂篮一定是质量合格并且符合施工要求的。

2.2 桥梁工程悬臂挂篮安装施工要点

进行桥梁工程悬臂挂篮安装施工过程中,开始进行挂篮的安装施工应该是在桥梁工程的预应力施工结束之后,挂篮安装时首先应注意将挂篮安装滑道的平整性进行调整并将滑道安装到位,然后再将挂篮的后钩板与前滑板安装在滑道上,并进行挂篮主桁架部分的安装连接。对于悬臂挂篮的模板系统部分的安装施工是在桥梁工程梁面以上的结构部分安装施工结束开始进行的。在进行完悬臂挂篮的安装施工后,应注意对于悬臂灌篮的安装质量以及锚固牢靠度等进行检验,以保证悬臂挂篮的安装施工质量以及安全。

最后,对于桥梁工程悬臂挂篮还应进行预压施工控制,一般情况下,在桥梁工程中,对于新的悬臂挂篮一定要对于挂篮的主桁架等主要受力构件部分进行预压检验,以保证桥梁工程中悬臂挂篮的质量与安全。

3、桥梁工程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的悬浇施工要点

对于桥梁工程中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的悬浇施工要点的分析,主要就是对于桥梁工程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悬浇施工中的挂篮调整以及钢筋安装、混凝土灌注、预应力施工等施工阶段的施工注意机要点进行分析论述。首先桥梁工程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悬浇施工的挂篮调整施工部分,挂篮安装结束后应注意对于挂篮的预抬值以及挂篮底模板位置等进行调整,并对挂篮安装稳固情况进行检验。在进行预应力悬浇施工的钢筋安装施工中应注意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进行钢筋安装施工,安装连接过程中钢筋接头必须要相互错开,保证钢筋安装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应集中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注意对于混凝土配置比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灌注施工质量。最后,对于预应力部分的施工应注意在混凝土施工部分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进行,在预应力张拉施工结束后应注意及时进行压浆处理。

4、结束语

总之,悬臂挂篮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使用悬臂挂篮技术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时,应注意结合施工设计的相关要求,对于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的控制,进行施工技术要点的灵活应用,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绘画;艺术设计;素描;色彩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出现了“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设计的语言,19世纪的“国立包豪斯学院”,主要是培养于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实用与合理相共存的现代设计家,所以又被称为“现代设计家的摇篮”。

现在,各高校相继成立了设计学院等专门性的教学机构,把“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但有些高校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在对待绘画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重专业轻基础,认为有无绘画基础对设计影响不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弥补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绘画。由于这种片面的思想也使一些学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的思想倾向。

由于这一错误思想,违背了设计艺术性的这一原则,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绘画基础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作用和特点:

一、绘画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视觉艺术统称为美术,绘画和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

1.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素描是艺术创作和表达设计创意的一种绘画形式,体现了作者的设计思维、审美理念和艺术个性。素描与设计艺术关系密切,是艺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任何一件作品,它都是在两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才出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作者再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个性通过绘画基础造型来体现的,就是所谓的打草稿,都是用的素描的绘画形式表现的。所以作为基本功,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对物象的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设计是作者对人文社会文化的提炼和艺术个性的思维理念创新的结果,同样,素描是记录设计创作构思的工具和手段。是作者使用的媒介,使用这个媒介几个优点:(1)是文字和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它可以形象的把作者的构思意图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2)具有备份的功能,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作品;(3)通过造型活动不断提高作者的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没有绘画基础何谈艺术设计,没有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即使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无法得以体现。素描是体现设计构想的基础,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素描水平的高低影响艺术设计的品位。素描思维的训练,设计意识的培养,要遵循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考前,同学们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模拟。进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大学里的知识是全新的,是以启发性、创作性的设计思维为主,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理念和独特艺术设计风格。把个人的艺术修养,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判断融入到素描的创作中,更深刻地体现素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作用,这一训练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设计者通过素描的形式把自己创作的构思表现出来,还需要用色彩去包装。这样就必须对色彩有很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所以,色彩是学习艺术设计者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只用通过色彩训练才能把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这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与学习手段。

(2)对色彩的掌握是设计师运用色彩语言根据设计课题的不同自由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

(3)设计色彩训练要使学生对色彩的形成有深的了解,体会到不同光色对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认识人的感官与色彩的关系,认识作品与色彩的关系,设计作品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诱惑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塑造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4)设计色彩训练是使学生体验感性色彩,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学习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定量化、理性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5)色彩具有符号的功能,训练设计色彩能使学生将最终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产品的质量固然重要,设计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产品的外表视觉效果,利用色彩渲染产品使其更具有诱惑力和感召力。因为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对色彩很敏感,色彩的魅力举足轻重,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轻柔的色彩墙饰,能给人舒适感、完全感和美感。

二、绘画与设计的关联性

作为艺术设计和绘画同样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部分,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源于绘画。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它满足和完善了人们的生活。只是随着分工的细致和学科教育专业性的划分,形成了两种学科专业。绘画艺术活动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它对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形式语言以及实践活动的都是通过绘画艺术来指导的,它丰富了设计的艺术性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素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目前国家人才需求的转变,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空间和市场。大学已经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中职学校也不再是没有出路学生的唯一去处。相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门专业技术、掌握相应的工作能力,同样可以成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升华以及现代社会对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操作能力的同时,必须突出对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基本的艺术素质方面。在校期间根据专业的不同贯穿一定课时的艺术素质基础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在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同时,从更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培养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中职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具备公民必备的艺术素养的必备条件。

一、开设艺术素质基础课的积极效应

对于在中职学校开设艺术素质基础课,我认为不止必要,而且必须。艺术素质基础课的开展和推广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这不仅适应了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通过分析我校近几年开设部分艺术素质基础课的情况来看,它锁起到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职学生年龄小,身、心、智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待学校的正面引导。通过艺术素质基础课的开设,以正面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鉴别真与假、恶与善、美与丑的能力。激励中职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幸福感

艺术方面的教育是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使学生的内心健康正面发展。课上还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紧张感,增强趣味性和生活幸福指数。

(三)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同时,中职学校中的音乐、书法、美术等课程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

(四)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专业课程和专业间的互动学习

虽然艺术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教育,普及学生对美的认知。但它同样可以和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比如,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主要在装饰图案、书法方面进行艺术学习;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基本礼仪、书法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学习。不仅不会耽误专业课的学习,还能够拓展专业发展的层次。

二、开设艺术素质基础课所面临的困难

(一)师资不足

基础模块部分不成问题,拿我校为例,由专业教师完成中外艺术欣赏、绘画、音乐欣赏、书法等课程的教授。但是在拓展模块方面,由于涉及的内容过于丰富,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也非常之多,无法保证专业教师的继续教授,所以,在师资和教师教学能力上会较为吃力。

(二)学生活动场地和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发展了新校区,扩大了学校面积,但是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学校面积及校舍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社团、兴趣小组、艺术素质基础课课外教育的教学。据我了解,很多中职学校社团属于学生自发组织,如吉他社、漫画社,活动场地也属于打游击,没有固定的练习和交流的场所。学校也没有专项的资金用于对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的扶持,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底蕴。作为省会的郑州更是有着各项便利条件。各种艺术展演活动非常丰富。可是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情况,大部分学校所采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无法让学生随时去进行艺术学习,教师带队外出又会有安全情况方面的顾虑,任由学生自行利用周末时间去参观学习又不太现实,所以就会造成资源丰富,却无从享用的尴尬情况。

三、对中职学校开始艺术素质基础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重视力度

在师资建设、教师各项培训、硬件设施增加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的各类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展示墙、教室环境布置等。

(二)有针对性地开设艺术选修课程

有些课程属于必修课,如音乐欣赏、艺术欣赏、形体训练、礼仪等等,部分拓展模块部分的教学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情况,开设成选修课,保证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丰富业余课堂。

(三)材编订

另外在教材的编订上再细化一些、接地气一些。可以将学生感兴趣、流行的内容加入教材,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另外建设丰富的共享资源库,将必备的音频、影像资料进行整理,便于基础模块教学内容上的统一,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可加强教师、学校间的交流平台的建设,让相关老师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

(四)建议开展一些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必要性 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况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物。生物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面对着广泛的内容,应该如何选题呢?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⑴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⑶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生物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学若能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物理问题,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有关物理现象的关注,激发对物理的情感倾向。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迁移,参与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篇6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药品出口 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57-04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NG Man, XIONG Yao, YU Zh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 the impact of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had hindered China’s export to the U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across the barriers.

KEY WORD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gravity mode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又称技术壁垒,是指各国在进行贸易进口管制时实施的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制度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1]。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弱化,而技术贸易壁垒则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和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国内有关技术贸易壁垒与药品出口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药领域,内容也不外乎技术贸易壁垒的特征、表现形式,对药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方法也以经验和理论为主,缺少数据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的经典模型――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定量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影响程度,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及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参考。

1 我国药品对美国出口现状

美国是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约占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总金额的20%。2001-2011年间,我国对美国药品的出口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2008年的增长率高达63%,而此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药品出口的增长显著放缓,并在2011年出现了负增长。

美国是世界上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医药行业法律和标准体系,专利保护制度严密,市场准入门槛高,即便中国药品获得相关认证后得以出口,美国仍会对出口商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中国商品进行扣留。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共扣留中国商品1 991件次,其中药品291件,占总数的15%,大量的药品扣留无疑给中国药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应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曾被经济学家们描述为“最难定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2]。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试图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市场均衡、贸易流量、经济效率和消费者及生产者福利进行定量化估计,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整地、清晰地衡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经济、贸易和福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国际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价格楔法、基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引力模型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等,其中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TBT测度技术中相对来说最为客观、最有启发性,也是最有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3]。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模型指出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上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相近,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Eij=AXiYj/Dij ①

式①中,A为常数,Xi和Yj分别为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Eij为i国(或地区)从j国(或地区)的进口额,Dij为两国(或地区)的距离或两国(或地区)的港口距离。对①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Eij=α0+α1lnXiYj+α2lnDij+εij ②

式②中,a0、a1与a2为回归系数,εij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之间的流动情况,后续研究者把政策变量(如关税)、规模变量(如人口)、货币及价格变量(如共同货币、汇率)等各种可能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变量加入模型中,提高引力模型的解释力[4]。

3 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引力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国内外应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构建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以下几个解释变量:

1)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CGDP)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UGDP)

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经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表示其经济规模,在行业贸易中,则应采用该行业的GDP来表示其经济规模。本文中分别采用2001-2010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来表示两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反映了中国和美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数值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对美药品的出口(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医药统计年鉴和网络)。

2)技术贸易壁垒通报数(TBT)

TBT和(或)SPS的通报数量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限制情况。尽管通报最后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通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和状况[5],通报数增加,会增加中国药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进而限制出口。本文研究中国药品的出口,因此选择ICS分类为医药卫生技术的TBT通报数与SPS的通报数之和作为衡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量化指标(数据来源: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

3)美元对人民币汇率(rate)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出口药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将削弱我国药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减少出口。反之,若人民币贬值,则会促进中国药品的出口。

4)距离常量

由于本文以单一国家(美国)为研究对象,故一般引力模型中的相对距离在这里就变为一个固定值,笔者将其合并在常数项里,不作解释变量考虑。

综上,本文构建引力模型的方程如下:

ln EXt =α0+α1lnCGDPt+α2lnUGDPt+α3lnTBTt+α4lnratet+εij

其中因变量EXt,是t时期内我国对美国的药品出口额(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a0为方程的截距,代表距离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一些对两国贸易量有影响但又不可观测的因素效应;a1、a2、a3、a4为各自变量的系数;εij为残差项,设定其服从正态分布。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取对数后代入构建的引力模型中,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将所有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拟合系数、F检验均通过,但是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检验(P>0.05),说明这些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显著,因此需要进行自变量的选择。

接下来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回归结果如下(表1~表3)。

从以上的输出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回归过程中,自变量CGDP和TBT依次被首先选入模型并保留在模型中,而自变量UGDP和RATE则被排除在外,最终建立的模型为:

ln EXt =13.355+1.057lnCGDPt+0.104lnTBTt

经验证,此回归模型的各项检验通过,显著性强(P>0.05),可用此模型进行预测。

5 结论和对策

5.1 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2001-2010年间,中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的GDP每增长1%,药品出口量就增加1.057%。而美国药品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对中国药品的出口有阻碍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增加1%,中国对美的药品出口就下降0.104%。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其他形式存在的,因此,其间接的贸易效应可能远远大于其直接的贸易效应[5]。

2) 模型中美国的药品市场规模最不显著,是第一个被剔除的变量,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国的药品出口仅占美国药品总进口的1%左右,导致美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变化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不显著。

3) 解释变量中rate也处于相对不显著的状态,原因可能是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显著性不如其他变量,导致其被掩盖并被剔除。但从第1次回归的结果来看,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药品的出口,与基本的经济规律不矛盾。

5.2 对策

贸易引力模型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们以对美出口为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药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药品出口有阻碍作用,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扩大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参加产品和体系认证,促进国内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药品行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可以说,获得相应的产品和体系认证是中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中国的药品管理体系与西方差别较大,且明显低于国际标准。这是基于中国药企现状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对医药出口企业来讲,却要熟悉两种注册体系和管理制度,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在加快国际认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的药品管理经验,促进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

2)以国际现有标准为基础,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近年来,我国已经在药品标准的制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新版GMP的实施、2010版《药典》的修订以及《制药工业水污染物物排放标准》的强制实施,但同时应注意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并指导医药企业申报相关认证。另外,应积极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互认机制,赢得快速进入对方市场的先机。

3)建立TBT预警机制。国外经常对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而且相当多的药品出口企业认为所遭遇的壁垒源于“信息壁垒”,对外国的技术规定不了解[6]。目前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是中国企业了解国内外TBT最新动态最直接的渠道,各地政府也已经有针对性地建立TBT信息数据库,如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此外,在国内还应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构筑更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立体的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文书. 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 财贸经济, 2003, 24(9): 58-63.

[2] 向锐.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7.

[3] 李光德.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J]. 经济学研究, 2010, 8(5): 44-49.

[4] 谷克鉴.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J]. 世界经济, 2001, 23(2): 14-25.

[5] 孙东升, 周锦秀, 杨秀平. 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5, 24(5): 6-12.

篇7

2013年4月23日-5月23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举行第九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际,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调查。在为期1个月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率为85%。其中本科生参与人数为168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专科生22人。从专业分布上显示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以医学专业为多,其中中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各56人,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48人,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大学生28人,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17人,第三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5人,热带医学研究所大学生7人,护理学院大学生5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4人,深圳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人,医学背景大学生人数达237人,占总人数的93%,因此,本项调查能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数字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特征。本问卷共包含客观题20道,主要调查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数字阅读频率、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设备、数字阅读以及纸质阅读时长、数字阅读地点、数字阅读内容、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学术科研阅读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娱乐休闲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效果比较、影响数字阅读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等。调查结果采用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字阅读频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195名大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数字阅读(76%),58名大学生表示数字阅读的频率相对偏低(23%),数字阅读的接触率综合起来达到99%。至今为止完全未接触过数字阅读的学生仅2人(1%)。数字阅读具有内容获取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

2.2数字阅读目的和内容

2.2.1阅读目的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采用数字阅读进行最多的阅读活动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时事,表明我校学生关心时事,与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阅读新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为辅助学习,为研究课题、论文写作查阅资料,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等。表明我校学生在教材等书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辅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和计算机学习方面,也很关注新的学习途径和工具,善于更新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别是休闲娱乐、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上查找方案、社会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为就业、毕业做准备,通过网络资料掌握面试技能、查阅公务员考试资料等。

2.2.2阅读内容

对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阅读内容依次为⑴新闻资讯;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网站;⑶专业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⑷生活娱乐资讯;⑸贴吧论坛;⑹经典名著、在线小说;⑺无特定内容。阅读目的与阅读内容基本可以呼应,反映了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但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有所区别,在阅读目的中,社会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阅读内容排名中,社交网站仅次于新闻资讯,说明在对阅读需求的认知中,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阅读时长

78%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3h。其中,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1h的人数为60人,1~2h为76人,>2~3h为63人。数字阅读时长<3h的学生共199人,占总数的78%。纸质阅读时长与数字阅读时长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每天的纸质阅读时长<3h的人数达到182人,占总人数的71%。阅读总时长则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每天阅读总时长<3h的学生数量为94人,3~5h为76人,>5h为85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建立在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基础上的阅读总量非常大,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时长、纸质阅读时长、阅读总时长统计。

2.4数字阅读地点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在家里或者宿舍进行数字阅读,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欢迎的阅读地点依次为:教室(课间休息期间)、图书馆、教室(上课期间)、车上、餐厅或其他休闲场所、随时随地。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5数字阅读设备使用情况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笔记本电脑。这一结果与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已经过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

2.6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

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学术、科研、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阅读活动中,笔记本电脑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在以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手机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

2.7数字阅读场景

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采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数量都不多。使用人数最多的数字阅读设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两者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上下班(学)途中、上班(学)间隙、午间休息、晚饭前后、睡前、公共场所等候时、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机阅读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则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高峰期,这正好契合了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手机轻便、易于随身携带,但屏幕小、不适合办公,因此最适合在户外、时间零散状态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安装有办公软件,适合专业办公及学习,但不利户外携带,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8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

阅读内容对阅读设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择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纸质阅读方式阅读专业书籍、复习和考试资料、文学经典、畅销书籍、流行画册;通过数字阅读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当有大段空闲时间可利用时,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纸质阅读方式;而当只有零碎时间可利用时,学生一般会选择数字阅读方式。

2.9阅读效果比较

在对阅读效果比较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纸质阅读的优点是精力更集中,阅读持续时间更长,阅读记忆更深刻,视觉舒适度更好,内容更完整,专业性、权威更强。而数字阅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更快,携带更便利,更时尚,更容易找到所需书籍和信息,娱乐性更强。

2.10数字阅读的困难和障碍

数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电子阅读损害健康,如辐射、视疲劳、颈椎受损等(203人);阅读设备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标注、待机时间短、上网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细阅读和及时做笔记(182人);阅读时容易分心,影响阅读效率(153人);阅读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154人);阅读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128人);学习繁忙,没有时间阅读(89人);不喜欢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47人);阅读没有意义,对学习帮助不大(30人)。

2.11图书馆服务需求

调研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对图书馆服务需求最多的是能够采用数字阅读方式阅读馆藏电子资源全文(245人)、查询馆藏书目(241人)、检索电子资源及浏览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务包括图书到期催还、各种讲座信息(229人)、图书馆相关信息浏览包括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225人)、纸本图书在线预约(221人)、图书馆公告新闻查看(216人)。

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对策

篇8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41-03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1]。与传统的教科书、PPT、Word、PDF等静态电子教材相比,微课的视频是动态的,不仅仅有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解说声音、眼神和肢体语言,黑板或者白板板书过程,实验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课程特色,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流程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是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课的出现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在我国,微课最初是从中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大多观点认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开启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领导决定在高校开展微课应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启动,微课开始走进高校,逐渐引起众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微课”(Microlecture)一词缘起于国外的“微课程”。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压缩到60秒钟以内的五步建议,这对后续研究者制作“微课”视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此,戴维・彭罗斯也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国外掀起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视频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众多学习者的青睐;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将课程与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系统融合为一体,形成与全球用户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国牛津大学陆续推出时间短小的系列微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方式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课程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大多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及非正式培训学习,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发微视频资源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课”一词,此后,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什么是微课”、“怎么建设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于什么是微课的研究。主要介绍微课的背景、含义、特征、意义及影响等。例如:胡铁生(2011)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课兴起的根源,认为“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黎加厚教授(2013)从教学系统要素的独特视角论述微课的发展,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17条建议等。

P于怎么建设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建设、应用及前景等问题。例如:胡铁生(2013)对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吴秉健(2013)对国外微课视频资源进行了综述,将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内容、技术特点和相关的案例效果等进行了横向的比较,阐述了国外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策略对国内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梁乐明(2013)等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建构起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潘丽琴(2013)阐述了音乐“微课视频”的实践价值、具体制作流程及创新之处等。

关于如何应用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卓宽(2013)研究了微课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张灵芝(2014)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谭晖(2013)提出利用微课提高科技人才外语培训的效率;邵华(2013)从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和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3]。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初见成效,但研究还相对缺乏,表现在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实证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微课设计、应用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更为少见,微课与具体应用情景(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整合的应用模式亟待进行系统研究。

二、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微型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认为,若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4]。微型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意义建构。微课的出现契合了微型学习理论“微、小、轻、快”的意蕴,必然以微型学习理论做指导。依据该理论,结合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们将课程的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课程教学活动,与现实教学情境整合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5],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致的系列行为。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意义也不能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而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情境的布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应用相连通,把知识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二)现实依据:教学改革的迫切形势

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在中医药大学处于辅助地位,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量大,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一锅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对数学功底要求高,遇到复杂计算学生较为吃力;三是因为知识点间的衔接很紧密,学生一个环节没弄懂,后续内容学起来就犯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有: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复杂计算时,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经过教改实验,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先制定微课整体建设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设计开发微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维导图,从而避免学习者在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迷失方向。下面重点探讨微课的设计流程和应用模式。

(一)设计流程:严守“五个”步骤

根据微型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开发应注重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开发”、“使用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评价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以“药用物理学”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微课的设计流程见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微课设计示例

(二)教学模式:“三备―四步―一复习”

微课应用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和数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练习[7],将自主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登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设计。课中,教师结合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课堂知识应用和课堂小结。课后,学生通^观看教学视频来复习回顾学习内容,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三备―四步―一复习”的微课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备―四步―一复习”微课教学应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如下。

1.课前。首先,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栏目中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电子材料;然后开展课前摸底自测练习;最后学生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在课程平台的“笔记疑难”中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

2.课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视频,引入课程内容;其次,开展伯努利公式推导。通过理想流体和稳定流体的概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方程公式,同时讲解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再次,讲解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个应用实例,给出水流的速度、压强、管的内径、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内径等参数,求该截面处的流速和压强。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演示文丘里流量计原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3.课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对课前与课中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对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进行了细粒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理论,对微课在中医药大学中的推广,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促进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后期笔者还将从教学环境筹建情况、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总结及交流研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的互动,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后期的重点研究工作[8]。

参考文献:

[1]谢伟.微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5,(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4]许爱军.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

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陈昭喜.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研究――

以《药用物理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2,(4).

[7]刘颖.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

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5,(8).

篇11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学基础课程, 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必修医学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中医院校微生物学课程学时短、学生基础医学知识薄弱的特点,我们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中医中药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综合分析、勇于创新的能力,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为中医药未来教育的开拓创新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1 密切联系中医药专业特色,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现代微生物学教科书往往强调微生物的发现和应用。但在世界医学史上, 人痘预防天花, 汤飞凡教授培养成功的沙眼衣原体等,都证明了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这些医学上的光辉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医学科学的古老和灿烂,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学生自发地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中医与西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系统,但某些中医理论与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统一性。如中医“邪正发病学说”、“阴阳对立统一学说”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平衡、免疫功能稳定平衡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它们都是把各自体系内各种构成要素之间动态变化的平衡与非平衡关系及其状态作为判断其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和标准[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正常菌群、条件性感染的关系与中医药学研究结合起来, 依据微生态学和免疫学原理,从人体内环境和微观物质变化的角度, 以人体微生态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的关系加以阐释,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 逐步提高学生对“阴阳对立统一学说”及“邪正发病学说”等中医理论的认识水平,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与发展, 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发掘祖国的中医药宝库。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药学校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业繁重,而微生物学学时短,内容庞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有些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有些人忽视微生物课程的重要性,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因此,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素质教育,结合中医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即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2]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1 “问题法”的应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是提问的艺术,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自己发现真理。课前提出问题引出新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课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在消毒、灭菌一章先提问“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并结合中医药发展史,介绍中国古代的雄黄散水调剂涂抹五心等多种消毒、防疫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提问“我国能否发掘中草药消毒剂制剂?”引起学生对中医药研究新趋势的关注,加深对消毒防腐剂的认识。

2.2 教学中应用“形象法”,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

医学微生物学形态、机能方面的内容繁多,比较枯燥,较难理解。我们除了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以外,还利用计算机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添加多种多样的图片、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等素材,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解决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问题,促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强化了教学效果。如讲到结核分枝杆菌时,形容它“又懒又馋,顽固多变”,生动的描述出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的遗传变异等难以理解的章节则多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2.3 应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于微生物学某些容易混淆的重要内容,如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等,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

2.4 “举事例”引起讨论

由于微生物学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故学生往往难以理清头绪,系统全面的把握要点。据此,我们引用临床病例及历史资料等,启发学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如讲到霍乱时,先介绍“某地发现数名无痛性腹泻患者,并伴有喷射性呕吐,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便,病人面颊凹陷,皮肤弹性差。”请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需要和哪些微生物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鉴别。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实验教学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增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

医学微生物学需要借助显微镜和多种实验来讲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根据中医药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时相对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如在做细菌接种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培养基,熟悉药物配制的环节,并用他们接种培养的细菌进行后续的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3.2 贴近中医药专业,改善实验内容

我们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增加了中药抗微生物等部分的实验内容,一方面巩固微生物学细菌生长的理论知识,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猎体外研究中医药抗菌作用的实验方法,为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做好了准备,为今后中医药在新时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促进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微生物实验所使用的细菌都是活的培养物,同一批学生的实验结果常常出现差异,导致有的学生难以判断,无所适从。抓住这种现象,我们培养学生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结果,以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判断、记录结果,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分析结果。如革兰氏染色实验,引导学生在染色过程中观察每一步添加工作液后细菌涂片的颜色,并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充分激发同学们对微生物世界好奇与探索的热情,自主分析问题,主动寻求答案的精神。

4 结合中医药及微生物学的新应用、新近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介绍学科的一些新近展,紧跟科研的最前沿,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并培养了其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提出新认识和观点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授病毒的防治部分时,介绍2003年SARS疫情中大显神威的中医药抗感染,提出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模式的趋势;介绍微生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微生物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虽然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但与中医药有着交融的方面。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必然借鉴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体系。中医药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需要紧密贴近中医药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微生物学和中医药学科理论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吸收和学习医学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培养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当前我国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呼声愈来愈高,如何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庆生, 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00~207, 240~246, 256 ~258.

[2]宋波, 周春辉,侯力,等. PBL 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 ,25 (1) :79.

篇12

1读经典夯实基础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医家不熟读经典的。因此,要培养中医人才,必须要求他们在读经典上下功夫。首先要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医学家曾形象地把中医学比作一棵大树,四大经典著作则是树根(本),其余各科及各家学说才是树干和树冠,可见四大经典的重要。我认为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建树,必须熟读经典著作。但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内容广博,医论精深,要真正学好,并非易事,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决心。我们的先贤曾说,“志不坚,智不达”,就是志气不坚定,则智不达。勤能补拙,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效。我院的名老中医汪从献享誉周边县市,每天找他看病的不低于80人次,全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疗效显著。尽管如此,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一点,就是无论工作再忙,每年都抽出两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中医精典,结合疑难病例撰写读书笔记,目前已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正因为如此,他的医术才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被我们当地群众称为“活神仙”。

2拜名师获得捷径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众多的学派、模糊的定性定量、独特的诊治方法。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各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他们的指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的许多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家,他们都有师承的记载。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过17个老师,终于能成为清代的一代大医。拜名师是迅速成为名中医的捷径。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今天,我认为尤其需要跟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怎样看病,怎样处理疾病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这如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很快使医术得到很大提高。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的。有继承才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很好的继承。过去培养中医都是师带徒,一个一个的带出来。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我认为也是师带徒。我院现有的名中医都是名师带出来的,如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连友,师承享誉皖地区的“张半仙”——张仲田;李成才师承名中医滑修身;韩雅师承中医妇科名医韩允龄等。当然,拜名医要像到庙里拜菩萨一样,很虔诚的、尊敬的心态去拜师,潜心学习,脚踏实地,谦虚诚实,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篇13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调查报告、思路与对策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7年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办学开设的。本项目引进韩国培材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营养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韩国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把积淀千年的中医养生经验与现代西方营养学理论相结合,培养出具备中西方营养学理念的高级双语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的临床、教学、科研以及食品烹饪、药膳、食疗的设计与开发应用等相关工作,在中国和韩国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学生成绩合格并符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条件者,颁发山东中医药大学普通专科毕业证书。完成学业后,可推荐到韩国攻读更高层次学历。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韩合作办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该专业的影响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力度,特对三年来该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于下。

一、情况调查

组织该专业2007、2008、2009三个年级共136名学生,以问卷的形式作了深入的调查,主要涉及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教学计划、教材建设以及他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等情况。现将主要情况列述如下:

1.1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72.9%的学生表示喜欢,只有14.1%和12.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无所谓。对专业设置,大部分学生认为该专业新颖有特色,对将来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比较乐观。

1.2 对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1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58.8%的学生认为差强人意。学生普遍反映任课老师多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课堂式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和灵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授方法有待改进。

1.3对课程设置的看法:58.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反映较多的主要有:课程重复的问题,在一年级未学到基础课,到二年级学专业课时严重脱节;专业及专业方向课与中医类课程的关系未处理好;专业课程未由专业老师任课等,这些最终导致专业课的知识掌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1.4 关于学习状态:2.4%的学生表示很好,34.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54.1%的学生认为一般。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状态未处于最佳状态,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加之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低、对课程设置的不尽如人意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些懈怠、得过且过的思想,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

1.5 关于学习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于课堂听课、记笔记,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书本一扔的状况。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广泛涉猎的精神,学习方法比较简单。

1.6 对外籍教师的评价:96.5%的学生表示满意和认可。外籍教师参与教学,既引进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借助PPT教学、课堂论辩、演示教学及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了境外教育机构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丰富了知识并拓宽学习思路,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2.1专升本的问题

中外合作班为三年专科,学生今后能否专升本,扩大职业上升空间,是他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基于中韩合作办学的特殊要求,学生的外语是韩国语。但据了解,目前专升本考试中可选择的外语只有英语、日语和俄语,不包括韩国语。因此,学生们是否有资格参加学校的专升本,能否用韩国语参加专升本外语考试,都是现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可看出,学校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对接不顺畅、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2.3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合作“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但目前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模拟配餐实验教学设施、实践配餐基地标准化建设等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三、思路与对策

3.1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支持力度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建议学校派相关人员赴韩进行考察,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否则,会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该专业的成长,同时导致受教育者付出了高额学费,但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应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3.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行为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育教学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教育消费者能否享受到等值的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教育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能直接和及时地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议除了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把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这是学院乃至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下一步的招生规模和合作办学项目能否延续等问题。

3.3完善政策制度,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

建议学校加大对该专业的扶持力度,在专升本的问题上,在师资、教学设备、实验以及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得这一新兴专业能够规范、有序地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4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知程度

任用一些懂得管理学、谙熟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转变角色,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掌握学习方法。

发展国际教育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人类保健事业的必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给予了中外合作办学明确的身份。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加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药科学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1]

中国中医药教育标准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国际社会还没有建立基于中医药国际发展和行业认证的全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现在发展国际中医药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的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目前,因规模、师资、课程设置、实习基地等条件限制,中医教育设置还不尽完善,水平也差别悬殊,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制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国际标准,规范院校基础设施、教学师资、教学计划、临床教学基地、考核等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制定办学定位时,也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来制定[2],即学校的政策支持、地域环境、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生源质量、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也就是一所高校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各类条件保障状况。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外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3]。

总之,中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秋颖,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26

[2]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22

篇14

春蚕吐丝 无怨无悔

徐景藩教授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后又师承苏浙名医朱春卢先生。他年仅20岁即行医乡里,并在当地小有名气。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开始为期5年的本科深造。家学渊源加上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经过数十年锲而不舍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多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赴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他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他一身泥、一身汗,不辞辛劳地深入田间、农户,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晚上,他又常常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病床多、医生少。他一人主管30多张病床,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患者。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去,在诊治肝脏疾病方面探索出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撰写出《中医药治疗急性重症肝炎的临证体会》《清热化湿退黄法在急性黄疸病症中的运用》《治肝八法》《肝性昏迷的中医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这些经验和理论迄今对中医开展肝胆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事们回忆,那几年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他昼夜工作,一个月中常常有半个月在病房值夜班。凡经他诊治的重症病人,他都要负责到底,即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也要叮咛再三或电话问询。他身体有时不适,就暗自服点药坚持应诊。徐景藩教授常对医务人员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了中医事业。

徐教授认为:医生对病人应当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在急诊室值夜班时,他总要带些米煮稀饭当夜餐。而他每次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米汤一勺勺舀出来,喂给重症病人。中医历来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养胃气,治病当步步固护胃气。这一勺勺米汤不但渗透医理,而且凝聚着对病人的一片真情。有位农村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衰。他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慕名到南京请徐景藩教授医治。不幸的是,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医院被窃。徐老得知后心情沉重,悄悄地从并不富裕的家中取来200元钱,送到病人手中,并亲自安排他住院治疗。病人出院时流着感激的眼泪。连称徐老是“救命恩人”。

徐景藩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诊病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症的全面分析,除施以中药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及心理疏导。即使病人再多,他也从不敷衍草率。他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应当像春蚕吐丝一样无怨无悔。”

治学严谨 锲而不舍

徐景藩教授从青年时代开始随身携带笔记本,他走到哪儿记到哪儿。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满了病案、读书心得、文摘和重要诊疗活动。他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读书思路不广,就难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他身体力行,至今仍坚持温习中医的经典名著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每周都要到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年轻的医务人员十分钦佩。一次,一位学生前往徐老家拜访,只见老师正坐在闷得透不过气来的小屋里伏案读书,身旁是一盆凉水、一条毛巾。学生关心地劝他到外面乘凉,他淡然一笑,说:“我一天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医海无涯苦作舟呀!”

徐教授勤学博采、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食道疾病、残胃炎、老年性胃病、胆胃同病等病症的诊疗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了《徐氏论医集》《脾胃病医疗经验集》等书。他的诊疗经验被收载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徐景藩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医消化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徐教授历来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他们书写的病历、论文,无不逐字逐句修改.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到了老年视力下降,他常常戴着眼镜连夜批阅,从不拖拉。他授课条理清晰,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有一次,由于他过度疲劳,高血压、心动过速发作,怕自己支撑不住,准备请别人代课。但到上课前1小时,他觉得症状有所减轻,又毅然亲自走上讲台。他曾主持以培养主治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的江苏省中医内科提高班,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在。该班的毕业生大都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徐教授先后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他曾专门赴京参加国家有关部局主办的“拜师大会”。亲自选定了学术继承人。他的高徒单兆伟教授现已成为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和博士生导师。

徐景藩教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有做人的准则。一位病人经徐教授诊治后病情明显好转,特意从家乡带来1斤新茶,要送给徐教授品尝。徐教授坚决不收,再三辞谢。后来病人悄悄地放下茶叶便走了。徐教授发现后立即叫学生去追病人,将茶叶退还。学生略有迟疑地说:“病人一片心意,就算了吧,谁又知道这点小事呢?”徐教授立即正色道:“良心有知!,'学生听后心中一凛,似重锤敲心,立即追到大门外,将茶叶婉言退还。

淡泊名利 勤奋工作

作为学术上有建树的专家,徐景藩教授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他超负荷地工作,制定了医院的发展规划,重点抓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只要有空,他总要往病房跑,一是检查病历,二是翻阅治疗卡。人们称他有四勤:腿勤(深入病房)、手勤(多写多记)、限勤(诊察细致)、口勤(善于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