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虽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但是财务活动抽象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财务管理也即是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管理活动。
而会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反映与监督。会计所反映的是价值,是价值的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会计监督的是价值的量,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管理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定义来看,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财务管理突出了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规律,也是以价值管理为主。其次,财务管理相对宏观一些,主要管理对象是若干管理过程,不具体。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这两项职能,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具体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达到提高资金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资金管理是主要内容,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成为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所以,会计核算更侧重于对资金的管控,管理对象比较明确,与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联系
1.财务管理必须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财务管理中,要想取得实效,就要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手段,积极利用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和内外部信息,丰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财务管理过程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财务管理必须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反映,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通过调节资金比例取得最佳管理效果。财务管理除了需要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以外,还要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来作为调节资金的依据,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效果与会计核算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实行与会计核算具有必然联系。
3.会计核算必须以财务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为依据进行,管好、用好资金。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执行,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存在紧密联系。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3.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关系
首先,两者作用的对象相同,即为资金及其运动,均通过价值形式发挥作用,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两者有着不同,会计核算对资金运动的处理以财务有效管理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财务管理利用其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企业的运营以及投融资提出建议。
其次,两者的作用基础相同,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以价值形式存在的经济信息。从历史来看,会计不应属于生产本身,而是服从于产生管理的需要,所以,广义的财务管理包含着会计,而狭义的财务管理则不然。因此作为一种基础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是狭义的,是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的需要、前提和纽带,抛开这个前提,狭义的财务管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意义。
再者,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互融合,产生了两者的边缘学科——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70年代成熟,并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管理会计的职能体现了两者的相合性,一方面,它承担了一部分属于财务管理的工作,如预测,计划,控制和考核,另一方面,它的职能,例如责任会计,就包含了提供历史信息的会计。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1)职能区别:会计核算的职能为两个,即反映和控制,而财务管理则不然,围绕着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核心,它可以有很多职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企业更好地运营服务。对于会计核算的两个职能,首先反映职能与财务管理显然不同,它着眼于以会计手法和规则将经济业务以一定形式翻译成会计语言,为之后的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事实上,会计的控制职能与财务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会计核算面向过去,是对已有的经济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而财务管理面向未来,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2)目的区别:会计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近代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计量、核算、整理、总结、分析,对企业能够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提供依据。而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利润实现最大化,通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效益分配的管理,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较好的资金使用效果,即低资金高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任务的不同:由于目标不同,从而两者任务也不相类似。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进行账务处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经济思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着手,组织资金的供应;降低产品成本;分配收入;同时对经济业务,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如同两者控制职能上的区别一样,前者立足于执行,即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去指导工作,而后者体现在企业经营运转的全过程中,着重于对企业财务的维护。会计的任务体现在事后核算中;而财务管理的任务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际经济量变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方法的不同: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方法的不同,二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职能,从而实现目标。会计核算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连续系统地综合记录下来,利用的主要是分户账的方式,而财务管理是利用数学模型,经济思想制定好计划,开展好工作,管理好财务。
(5)指导方针的不同: 会计核算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依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通则为指导,以相应的财务制度为依据,有效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因此,会计核算相对固定,所形成的文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章办事。而财务管理比较灵活,工作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关系与区别相关文章: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
3.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关键词:财务核算;会计行为;企业管理;决策依据;资金流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企业的财务核算以及会计的发生机制
企业的财务核算实质上在早期,主要是属于微观经济学领域之中的一个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之中,渐渐以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作为该行为的基础,进一步对企业的资金回收、分配运用以及筹集进行统筹,而统筹过程当中主要是进行协调、控制、指挥以及组织。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资金成本,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最高效的资金利用率,从而促使企业的股东权益得到最大地兑现,从而促进企业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因此,企业中的财务核算,其发生机制就是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促使了企业的财务核算出现以及发展。
企业的会计行为,实质上是具备高度普遍性的经济行为。会计主要是产生在货币计量大发展的时期,其目的在于运用专门的方式系统,并且连续地对企业或者相关单位的资金运行状况,以及各项资金运动后的结果进行核对以及监督。会计行为在早期实质上只是一种财务上的核对,但是后期渐渐成为以企业的财务核算状况为基础的决策参考行为。因为企业的会计行为所能够涉及的面相对较多,其以直观地数据形式,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予以呈现,因此,其对于促成企业的决策,从而形成企业综合统筹的重要项目。因此,企业的会计行为的发生机制则是建立在企业的综合管理之上,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而提供决策参考。
二、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之间的共同点
第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核算以及企业的会计行为所围绕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反映,其最主要考量的就是企业资金流动的价值实现状况,因此,企业的会计行为以及财务核算行为,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数据统合功能。在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的作用过程之中,会计行为主要是侧重于对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决策综合,而财务核算行为主要目的是对资金流动状况,以及与此配套的财务行为的有效性考量。
第二方面,企业财务核算行为和企业的会计行为之间,其所依据的基础是相同的。这两种行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企业在经营以及生产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所呈现的经济信息。会计行为实质上并不是属于生产的过程,与此同时,财务核算行为也并不是直接在生产过程当中出现,这些行为都是根据资金管理的需求,由各自的发生机制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离开了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企业的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就失去了意义。
第三方面,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二者互相交融,形成了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已经成为了宏观财务管理核算与会计行为之间联系的纽带,并且有着联系和维护两种行为关系的重要职能价值。会计行为的预测机能,控制机能以及计划机能,还有财务核算过程之中的责任会计机能,这些都统一到了管理会计学的学科知识范畴之中。
三、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上的差异点
第一方面,主要是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之间的职能存在差异。企业的财务核算主要的职能是两个,分别是控制职能以及反映职能。而企业的会计行为则在只能上存在更多的差异。实质上,会计行为包含了控制、计划以及其他的综合性职能,因此,其职能间的分化也相对更多。会计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决策,而财务核算更多是对经济业务的一种客观数据反映,是对已发生的财务行为以及财务信息进行整合。
第二方面,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的目的是存在差异的。会计行为主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根据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状况,进一步提出管理决策以及优化策略,其本质上是围绕企业的利润实现过程的最大化,从而以较少的资金运转成本,来实现更好地资金应用率,从而给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利润。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主要是一特定的统计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量化核算,从而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形成对企业资金流动状况的科学反映。
第三方面,企业的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的任务是有差异的。财务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已经发生了的经济行为进行反映,最主要是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信息予以账务呈现,进而为企业提供出更为完善的会计信息。不过会计行为更多是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经济上的思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宏观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如何降低行为风险,从而对利益分配机制的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四、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上的互相影响机制分析
企业的财务核算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基础,而企业的会计行为这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目标。因为企业的财务核算为企业的会计行为提供了丰富,并且真实的原始经济行为资料,因此,企业的会计分析行为必然是建立在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之上的。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者必然是服务于企业的会计行为的。企业的会计行为是最佳的经济调配行为,企业的财务核算所提供的具体资料,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更为优质的企业会计行为。
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能够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企业的资金流动的原始状况,并且对于企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新状况以及新问题都能够直接反应,不过对于市场变化的动态分析,则需要系统的企业会计行为,通过会计行为配合财务上的综合管理,对各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合理化的控制以及科学的预测,最终为企业的财务行为决策提供最为坚实的依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和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只有重视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从而在新时期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冯萍.正确处理会计与财务关系,搞好企业经营管理[J].茂名学院学报,2004(5).
[2]崔赛群.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与联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1).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不健全的,因为事业单位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并不是民族企业,因此在运行上受到很多传统思想的影响,遵循的是拨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样的事业单位依赖性太强,在实际运行中,会计的核算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现象,尽管事业单位对核算有制度,但是制度形同虚设,这样的制度与没有并没有区别,根本不能做到按规距办事,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仅仅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一些单位没有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核算是遵循传统的算法,根本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制度也不严谨,存在很多的漏洞,使人们有迹可循,让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成为了摆设,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约束力,为财务核算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1.2 预算和执行上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在预算和执行上缺乏约束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制部门在对预算进行汇编时,只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基数上增长,但都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按照零基预算进行报表的编制,这样就使部门报表的准确性收到了影响;二是预算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支出方面没有严格的支墩措施,有时会存在账目对不上的问题,收入和支出不一致,这时就会使超支的现象时常发生,浪费是十分严重的,如果长时间的存在超支现象,就会影响国家的预算,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力的影响;三是事业单位在资金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支出资金的管理上,因为资金的支出是为了公干,但是实际上指出的资金却并不只是为了公干,这样就使支出的资金去向不明,使基本项目与项目支出的界限模糊不清,这就是会计核算上的漏洞,现在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很多时候都是利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这样经费的使用情况就不明确,仅是在资金的平衡上进行弥补,却不重视制度上的约束,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四是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资金的下发,而不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核算过程的监管,而不是只要将资金拨出、记账,会计人员的工作就结束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会计人员仅重视预算的审核,只要审核通过就完成任务了,这就是事业单位会计的思想,对实际的账目并不重视,因此,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账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否则就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监督。
1.3 会计核算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
事业单位已经颁布了会计制度,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颁布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的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但都是有一些事业单位就是按照企业制度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这样的跨级核算是完全不正确的,在核算时还存在随意编制会计科目的现象,还有一些会计根本就不是专业的会计,仅起到兼职的作用,这样的会计对会计科目根本就不了解,就会存在账目乱编的现象,例如结余的处理,就会由于前一任会计处理的不全面或者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导致结余的数目不正确。还有就是对财务专项资金能的处理,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拨款处理,就会导致财政拨款数量发生问题,例如,如果将本是在事业支出的资金记录在应交税金上,就会导致财政拨款减少,发生数目短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能够马虎,因为这是关系着财政的问题,国家的预算总结就会不准确,对国家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1.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的政府部门缺乏监督的制度,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例如单位出纳与会计应该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担任,但是很多的单位出纳与会计都是一个人,容易在账目方面出现问题,存在内部管理问题,这样的裙带关系是不允许产生的,容易产生违法现象。还有就是账目过多,管理上不统一,有些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视国家与法律不顾,滥收费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民众对国家的印象大打折扣,不合理的利用国家的专项资金和单位的应交财政收入,对国家的建设造成问题,不合理的会计预算使会计核算制度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取钱捷径。
2 对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2.1 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核算想要合理化就要有合理的法规进行约束,只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令核算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才能够使核算更加的科学合法,将配套措施进行完善,这样的理念才是正确的,一定要健全会计法规,将混乱的会计制度进行合理的规范,这样使会计部门有法可依,将单位的负责人意识提高上去,加强员工的法制观念,及时对账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弥补会计法规存在的漏洞,让会计法规更加完善。
2.2 强化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全民的变革,将支出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部门实行预算管理,建立单一账户体系,效仿国库的管理制度,让公共财政管理更加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预算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法就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做到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总结预算执行结果,是非常必要的。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执行预算批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根据当年的财力和整体事业发展需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单位上报的收支预算不一定如数批复。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与上报预算有差别时,单位应及时调整各项收支预算,以确保经费收支任务能够完成,确保事业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二是对于批准的项目支出,要制定科学的项目进度,并对项目支出费用进行明细分解,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有计划,经费支出有预算;三是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要严格按照预算和项目计划进度执行,并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出明细预算。对确需调整总体收支预算规模的,应按规定报批。
2.3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花乱花和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使用效益的目的。
2.3.1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属于会计核算中心的预算单位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所有会计和出纳的人事关系都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委托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财会人员不仅在人事、工资关系上脱离了被委派单位,而且工作上也不再受被委派单位的领导。由于只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财会人员相对于被委派单位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
2.3.2 使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完全分离。各预算单位原先的会计职能被“剥离”出来,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这种独立出来的会计,其服务于预算单位管理决策的功能被削弱,而其监督预算单位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的功能则增强。
2.3.3 会计核算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和分户核算。各预算单位单独的银行账户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基本账户,每一笔财务收支均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从而处于监控之下。财会人员由于与被委派单位没有行政领导关系,往往敢于拒绝受理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也敢于拒绝办理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小金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明显减少,从而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4 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各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要将财务管理完全融入业务流程管理,优化改造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使之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面、动态对接,业务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并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功能,将大量的人力从琐碎的体力事务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例外事件的处理和管理系统的更新改造。
同时,各单位应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及财政系统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推行规范的分级授权审批体系,同时实施相应的内部稽核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将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并及时加以解决。另外,各单位应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维护财经法纪,保护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一、引言
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级事业单位核算和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的一种会计。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财政分配格局和单位财务管理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状况下,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只有实行权责发生制,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业务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对于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改革研宄起步较晚,我国财政部于1993年启动了预算会计改革后,国内学者才逐渐开始对政府会计改革引起了关注,并涌现出大量的研宄成果。在对两种确认基础的对比研究分析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运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政府会计的绩效管理和信息质量反映具有重要意义。邢俊英(2004)认为,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虽然在防范财政风险、加强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优势,但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对于提高政府绩效管理存在重要的意义。楼继伟(2002)认为我国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基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会计报告信息不够完整。提出了预算会计改革的初步设想,适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二)国外文献回顾
在“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推动下,OECD成员国中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与预算会计在一定层次和范围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改革尝试。Pallot. J.(1998)在研究中说明:在新西兰,因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过多造成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失衡。由于传统的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财政支出只反映了当年还本付息的的现金实际支出部分,而不包括政府己发行的国债尚未偿还和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利息部分,会计信息反映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使信息使用者无法取得有关政府公共资源使用和配置的有用信息,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三、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及反思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基本选择,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实行“双轨制”。
(二)环境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挑战
对预算会计制度有着根本性影响的重大变化是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这些变化更加明显,并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收支内容的扩展。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核算管理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收付实现制面临的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准确核算事业单位成本,会计信息不透明,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四、事业单位引进权责发生制的制约条件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制约着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推行。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与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或民间非营利组织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对于某些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在具体性质上与企业已无太大区别,在财务核算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对于更多的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其业务性质千差万别、资金来源渠道迥异,总体改革方向也在逐渐的摸索之中。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分类改革的做法,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在审慎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思路
(一)积极推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权责发生制的一种变体,常见的模式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的资产与负债的范围做出限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用来满足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财政管理的需要,以及现阶段计量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因此宜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二)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在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体系不作根本变动的前提下,对预期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资产,其取得或建造的年度成本记为资本性支出,以区别于提供持续服务而多次发生的运营支出。
六、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既符合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也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这对规范单位的财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应注意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也应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邢俊英.改革政府会计制度 防范财政负债风险[J].会计研究,2004,(1).
关键词:基建工程;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基建工程是指企业指为实现物质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购置固定资产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配套工程等。所谓基建财务,主要是指负责与基建工程相关工作的财务。它具体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从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结束的财务决算全过程。企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高速度、低造价并且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就必须利用基建财务对工程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资金动向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为制定基建计划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一、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行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显落后于基本建设发展要求,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出台前、旧的制度又不适应的情况下,基建财务管理也经常出现无章可依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违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行为的相关文件,处罚规定不具体,难以掌握处罚的尺度。
2.监督约束机制失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将过多的精力投之于项目的建设上,而忽略了对财务的监管,使得财经法规无法贯彻执行,甚至部分企业滋生了腐败现象;
3.组织机构不合理。现在很多企业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基本都分散在计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基建业务会计核算作为单项业务并入财务部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长期以来,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基建财务是临时的,专职基建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者由其他财会人员兼职基建会计。临时的基建财会人员即使对正常基建业务记账处理能够胜任,也无法处理“待摊投资”的摊销、工程成本的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难度较大的业务,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测算方面的内容。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常常由于片面领会文件的精神,受到相关行业部门的限制。
二、加强企业基建财务管理的措施
1.科学建立基建财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基建财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构架更利于项目的管理。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而财务部门则反映单项工程的资金价值,会计科目、单项工程辅助核算应按工程概算设置。进行一一对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成本,才能区别哪些是概算外工程。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避免超计划、超预算。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依据各项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
2.强化企业基建财务的管理。要结合各个区域特点,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重点项目在组建时就要积极比较分析建设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机构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结算和竣工决算。由此形成对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统一制约机制,从而规范资金管理,促进资金安全。
3.做好项目的建档意识。要做好工程文件、资料的建档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完整的技术数据。首先应从合同签订抓起。这样工程项目的工程文件、资料收集、立卷、归档;其次,通过合同进行了分解,加强工程各参与单位完成此工作的责任感,做到各负其责,也为文件、资料的超前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再次,加强全程跟踪控制,加强督导。
4.完善基建财务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1)在基本建设资金的拨付和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上,创新基本建设拨款程序和统一基建会计核算方法。(2)在基本建设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上创新,加强建设资金的源头管理,明确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资金必须设立专门专户进行管理,杜绝滥支挪用。(3)在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决算和审查上创新,对涉及财政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要进行审计工作。(4)要建立严格的报表制度。重点是拨款资金申请表、工程进度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等。(5)实施有效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具体控制手段的依据,同样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
三、加强企业基建会计核算的措施
1.规范会计核算。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应准确掌握基建核算在会计科目设置、“在建工程”核算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资金结转以及竣工决算等方面的变化;建立新的会计核算流程,摒弃传统的全项目工程成本核算模式,根据不同性质的投资支出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好项目概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设立完善的明细账和辅助账,以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投资的实时监控;规范竣工决算编制方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出项目资金投入产出情况。
2.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由于企业基建项目的内容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其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较为广泛,会计核算工作量大,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应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工程造价学、税法、会计学等。企业应针对基建项目配备专门的基建会计,以减少会计的流动,使会计能够很好地完成费用摊销、工程成本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复杂业务,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此外,财会人员还应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认真做好各项基建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同时向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如实地报送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确保基建项目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决策风险降至最低。
总之,企业应重视抓好基建财会队伍的基本建设,保证企业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增强全局意识,服务集团发展全局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加强工程成本的控制,以达到控制基建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维护财经纪律的目的,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概算内,并保证项目投产后具有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明亮.煤炭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 税收发挥 探讨与建议
税收与会计是经济领域两种不同的分支,税收法规主要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规定了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税行为,而会计制度则是企业为了确保其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确保其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确立的。两者之间的目标和基本前提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税收与会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也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会计是税收的微观基础,税收制度影响着会计核算。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两者之间的分离。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
(一)目标不同
税收会计首先必须按着国家的相关税收的法规,进而对企业的成本、收入、利润等进行核算,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税收的真实以及为国家税务部门或是企业经营者提供有益信息。财务会计是企业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内部财务成果的反应,主要目标是便于相关利益者或投资者的决策。
(二)对象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范围比较广,主要是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全部经济事项都以货币计量的方式记账,其主要环节有资金的预算、实际投入的资金、周转的资金等环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对象范围相对狭窄些,主要是和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而已,例如企业印花税或者是增值税等计税事项。
(三)依据不同
税收法规和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同,致使税收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的依据有区别,税收会计是依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没有自由发挥得空间和灵活性,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进行核算。企业会计则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进行相关的核算,在处理经济业务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例如是针对企业出差人员的差旅费用的科目选择等都可以具备一定的弹性。
二、两者分离的必要性
(一)改革会计体制的需要
对会计体制进行改革,即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可以使企业会计在进行核算时摒弃传统的会计体制单方面的强调和规定,有效的确保了企业会计进行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灵活性,如此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目标更加准确,方便为决策者提供更专业的财务信息。
(二)健全税制的需要
我国的税务体制主要是以税率合理以及税负公平为基本原则建立了多税种和多层次以及多环节的调节体系,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征税的合理性,且充分发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若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二为一的体制不容易展开征税的稳定缴纳或是对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进行优化,企业也有可能以自身利益出发,利用税法的漏洞实施漏税行为。因此,有必要对税收与会计核算进行分离,方便税收的审核与监督。
(三)提高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时,企业财务人员所做的财务核算更倾向于国家税务、财政以及以及银行信贷等方面的需求,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的需要。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这一措施,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特点进行灵活处理账务,从经济角度看待税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分离,是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计核算,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以及帮助决策者提供有效与可靠的会计信息。
(四)加强会计实践水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高速集中,商业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的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以及提高会计的实践水平。因为,企业自身对内部的会计信息与会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加详细与精准的财务报告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取得一席之地,但是税法的相关规定与具体计算标准以及其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效应可以使财务人员在实践中有效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由于税法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关系,税收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客观和真实的反映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与财务成果。税收会计主要是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财务会计是体现受益者的资产增减或保值以及经济环节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分离是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更好的对财务信息的整合与反映。
(六)会计学科的需要
由于我国会计核算相关制度的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核算体系,但是财务会计同样要遵循财政或者是相关经济法规的要求,只是在财务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对立的分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的背景趋势下,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收法规制度在目标、对象以及依据等方面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精准与完整以及税收计算的真实,企业有必要对两组进行一个差异性的分离,在实际工作中确切的明白两者的不同之处,方便将两种制度更好的进行一个区分与利用。
参考文献:
[1]谢朝阳.浅议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01)
[2]周建兴.简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4)
[3]胡勇.分析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01)
一、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与统计核算并行独立,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宏观层面的整体性作用。因为在企业的核算体系中,会计核算和统计各有侧重的领域与难点,既“各显神通”,又各有不足之处。“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如果忽略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协作、沟通,就会使企业信息的精确度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国有企业运营信息的失真。
(一)可有效解决传统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
一体化核算体系能防止企业会计与统计信息失真,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价值,进而提高经济核算的效率,实现传递和信息的顺利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解决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中的不足。
(二)能够实现会计和统计的优势互补
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注重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资料进行仔细搜集、分析,可多方面的应用到统计方法及技术,并用其处理有关的财务信息及会计工作。因此,会计和统计在实务上和理论融合上,能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其他的经济信息也来自它们。实行会计统计一体化后,企业可以同时利用会计所供应的对外信息数据及统计所供应的数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企业也能搜集到更多有利的市场信息。此外,会计统计一体化还能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大大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可行性
(一)会计和统计的核算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
企业实施日常管理时,会计核算、统计核算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功能,在各自所属的领域用各自特有的方法为企业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发挥自己的作用,两者的经济目标、经济指标等由一定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从而是它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受企业经济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及关联性的影响,会计和统计可以相互采用对方处理的核算资料,因为两者具备共同的原始凭证或者记录。二是会计和统计能够实现数据及信息分析的彼此协助。因为统计核算体系的价值指标来源于会计人员,而会计领域中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让统计人员协助完成。
(二)会计资料及其方法在统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企业在统计过程中,某些价值量指标需要由会计核算获得;统计核算中的本金筹集、应用利润分配核算等都需要会计资料做支撑;除此之外,企业进行实测预测、经济效益评价时,都要依赖于会计核算提供的有关资料。
(三)统计方法在会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财务管理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及控制分析时,多方面应用到了统计方法,比如,不确定决策中的区间估计、预测概率预算等,都充分运用了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此外,企业整理会计资料时,也经常会采用统计方法,比如,对财务进行分析或者管理时,会广泛应用统计学数量管理方法。
三、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方法
要建立健全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就要针对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及信息等多种资源,从而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
(一)健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其信息质量
即要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有关指标,并完善两者的统计原则。通过制定企业报表制度,规范报表格式及内容,可使核算准则逐渐向会计靠拢,从而满足统计报表上报的实际需要。首先要健全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其次要确保核算目标及指标的一致性,内容相同的指标,其名称也要一致,在组织、职能等方面,保证会计和统计核算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的现象。对于会计核算中已经存在的数据,不必再次进行统计核算;同时,统计核算也要为会计核算提供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资料,而不是企业管理或者宏观管理的相关资料。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大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培训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并为其普及财会知识,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小型企业则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由具备专业统计知识的员工进行统计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财务统计任务,进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完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体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善于协调会计和统计之间的关系,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企业财务收支资料不仅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给财务部门,还应该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为标准,将企业资料如实上报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对上报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后,要将其看做宏观分析的依据,从而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主要问题
第一,预算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其会计主体地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不再设有会计机构及人员,只有报账会计负责会计单据收集及出纳工作。单据录入、制单、记账及生成报表均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预算单位完全脱离会计核算工作,一些单位产生错误认识,认为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均在核算中心,账户上只要有资金便随意使用。
第二,缺乏统一规范的经费开支标准,在中心核算的各单位间分配不均。由于历史原因,各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财务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本可在资金支付环节,对经费支出统一监督管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执行起来较困难,一些权力部门及单位巧立名目发放奖金及补贴时有发生,这也造成了各单位间新的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制约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脱节。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核算中心根据单位的单据及财产物资验收单人账核算,但实物资产仍由原单位人员管理,原有资产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参与的账实符合性验证环节缺失,造成实物资产管理相对簿弱。
第四,各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效率的提高。由于各单位取消了原银行开户与会计出纳岗位,原有财务人员部分转岗,加上部分单位领导对报账工作重视不够,报账员无会计从业资格,对本单位支出项目填列不清,会计基础工作受影响,从而对进一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造成了困难。
第五,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在核算中心保管,规模庞大。一方面中心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单位如需查询资料,事无巨细都要到中心档案室查阅,极为不便。
第六,核算中心人手少与集中核算工作任务繁重的矛盾尤其突出。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提高了错账的概率,也造成报账会计长时间等候,不方便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心人员忙于制单、记账、报表打印等日常财务核算工作,无法帮助单位进行深入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财政体制不能保证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能通过国库进行收付,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处起步阶段,部门预算不够细化,预算追加调整较多,预算刚性不够,尤其是县乡财力还相当薄弱。因此。要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还较为困难。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可以分阶段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条件不成熟的部分单位实行远程报账下的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许多共同之处。清理统一各类账户,实行工资统发,在政府采购业务中财政性资金直达供货商。核算中心以往对经费支出的有效监督,为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与经验参考。利用会计核算中心现有人力物力等条件,在保留原有机构编制的基础上,增设国库支付管理职能岗位。新的核算中心将实现一科室多职能,机构设置更加精干高效,基层单位办事更加集中便捷。
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型的实施
首先,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性资金存储、支付及清算的一套独立账户体系。主要由以下账户构成: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用于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支活动。财政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在财政授权用款额度内实行授权支付方式的财政性资金活动。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按规定在银行开设,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活动。特设专户,经上级部门批准,财政部门在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开设,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收支活动。
其次,规范财政收入收缴程序。财政性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其缴纳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一是对县级各项税收收入,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采用直接缴库方式。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区别收入性质,由交纳义务人将应缴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存款账户。二是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采用集中汇缴方式。由征收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区别收入类别,汇总缴入国库存款账户。三是实行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后,对缴入“银行代收”管理并缴入财政非税收收入银行归集专户的应缴收入,由财政部门区别收入性质,分别划归国库存款账户和非税收入汇缴专户。
再次,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国库集中支付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类型。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包括:(1)基层单位申请时,应填制财政直接支付用款申请书,加盖预留在国库支付管理中心的印鉴,报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附上财政局需要的有关资料,向国库支付管理中心提出用款申请;(2)国库支付管理中心根据预算单位的申请,对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印鉴、额度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后,签发财政资金支付凭证送银行;(3)银行审核确认财政资金支付凭证后,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并将付款凭证回单送国库支付管理中心;(4)支付完成后,国库支付管理中心开具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给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向所属基层预算单位提供记账依据;(5)预算单位根据支付情况,向收款人索取发票并据此入账。财政授权支付程序包括:(1)预算单位根据国库支付管理中心下达的授权支付用款额度,签发财政资金支付凭证送银行;(2)银行审核确认财政资金支付凭证后,在授权支付额度内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资金支付手续;预算单位需要提取现金,应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提取现金的手续;(3)银行向收款人付款后,将付款凭证回单送预算单位,同时向国库支付管理中心反馈授权支付执行情况。
最后,会计集中核算采用远程报账模式。对条件不成熟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单位仍沿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并采用远程报账模式。远程报账是通过租用电信宽带线路,组建VPN虚拟通道,中心增
设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预算单位由报账员通过LAN或ADSL登陆中心服务器,进行远程录入、记账、结账、生成报表、打印账簿等操作,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只负责审核及对账工作。每月初,财政部门按年初预算安排向各单位下拨经费,预算单位根据收到的银行到账通知,将汇入款项入账。报账员在本单位完成经费支出的日常报销单据录入,送中心审核并由中心开具现金及转账支票,支票由报账员送银行办理现金及转账业务,取得付款通知后,完成生成凭证、记账、月结、生成会计报表、打印账簿等工作,财务资料全部在各预算单位保存。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较远程报账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优越性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型存在较好的工作基础,对单位资金支出监督管理及会计核算积累了许多经验,对单位各方面资金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实现转型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第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促进各级财政部门加强预算工作,提高预算刚性,杜绝了预算执行的随意调整。促进有关部门统一津贴、补贴发放标准,利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力协调平衡。防止各单位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和不均现象。
第二,有利于政务公开,加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预算单位的经济业务以部门预算为支出依据,经严格的审批程序,使单位资金支出管理更合理,从而加强预算约束。
第三,有利于盘活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集中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均使财政资金直达供货商和劳务提供者手中,改变以往资金层层划转,减少了财政性资金的国库外滞留,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财政资金高效运转的潜力。
一、财务会计
财务是指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的资金运转;财这个字有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占有之含义,务这个字有打理、料理之意。因此,财务是指经济活动所进行的打理进程。这种核算进程如果随着资金运动而进一步推进,换句话说,财务会计也就是有关资金运动各阶段的核算。不但需要核算各阶段的会计要素,还需要核算各阶段之间的比例联系,能够归结为资金筹备、运用、消耗、分配、收入几个进程。在我国,着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所定义的财务会计定义极具代表性,在企业或其他主体范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一个旨在向企业或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体系,这个体系把已达成或已产生的交易和事项中的财务数据作为输入,依据公认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原则的规范需要,使用一些一般所接受的会计惯例,采取计量、确认和记录等程序进行加工,将数据转变为合乎其他目标和有利于决策的有用信息。
二、企业会计
企业是指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企业会计是对企业动态的体现和静态的体现。根照葛家澍教授所表述的内容也符合企业会计一词的表达。有关教育网站在线讲解企业会计学时也指出,是研究怎样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综合核算和监督的知识系统,它是依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相结合的工业、商业等企业生产营运活动,对于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征、企业资本、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成本和费用、销售收入、成本、税金和利润的帐务处理、成本和盈利计算、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报表结构、编制和分析采取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可见,企业会计是有关会计要素的核算。
三、两者含义的对比
(一)二者关系的逻辑学分析
从逻辑学角度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企业会计等同于财务会计,显然,企业就应该等同于财务。明显可以看出逻辑上非常矛盾。如果依据葛家澍教授所表述的来理解财务会计的实体承担者,对企业来说,财务会计就涵盖了企业会计。如果作为一个广义含义,财务会计除了涵盖企业会计之外,还应该涵盖如个人、军事组织、家庭、政治组织等活动的信息输出和会计核算。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和财务会计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
(二)二者区别分析和相互联系
1、二者的互相区别:财务这词侧重于资金流向,并强调资金占有形态的有机联系,从而会使会计信息运用者对营运各阶段的效益比较重视。如会计学原理中供应过程核算、资金筹集核算、销售过程、生产过程核算、利润和利润分配的核算。而这些核算的创建是以企业要素资产前提。
2、二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企业会计和财务会计均体现了企业营运活动的动态进程和会计要素的内容。企业会计从会计要素的角度核算了资产价值,而财务会计从企业理财角度介绍了会计核算的进程。企业一词侧重于企业的企业作用、要素资产和现实表现。企业会计强调会计要素以及要素资产的保值增值。这要素资产核算是离不开企业营运的动态进程,如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出现了存货计价。财务会计体现的应是框架形式的经济活动,因为财务会计学也能够涵盖企业在内的个人资金和全部组织运动。因此,财务会计输出的信息对实体的非盈利性和实体的盈利性都可以加以强调。
(三)企业会计体现其实质内容
企业一词具有主体盈利性的特点。依照上面所分析的,会计要素产生了相应变化。相关学者提出,目前公开出版的财务会计学改为企业会计学更为适合,这样课程内容表述的更加无误精准。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并没有财务会计一词,那时称为工业会计,在当时财务核算的内容的确存在,因此,后更改为财务会计。资金平衡在1994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改为资产负债,特别是财务管理课程增加了专项资金改革、财务范畴和国拨流动资金的内容。相关学者提出,财务会计与会计原理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目前会计学原理成为财务会计更改后的学术名称。资金运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构成体系的主旨,强调全部经济实体核算共性。
(四)企业会计重视所有者权益核算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中,采用的一直是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其原因在于,在传统理念上,公共部门的活动和目标是非营利性的,不需要进行相对复杂的成本与收益配比,相应的绩效评价也不很必要。因此,从节约会计计量成本与简化财务核算的角度出发,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是比较适宜的,这种做法也便于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与监督。
然而,近20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政府会计管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29个OECD国家中,有15个国家(占51.7%)的政府会计已然在机构或部门层面上,实行了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有12个(占41.4%)国家则在整个政府层面上,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模式。
概括起来,传统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难以全面反映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的固定资产仅反映其原值的增减变动,而不反映资产的累计折旧,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不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暂存款”和“暂付款”科目,常常用于核算许多债权债务,对于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具体事项无法如实体现。这导致政府公共会计对相关资产与负债核算的失真,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
其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收付实现制在会计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由于企业会计财务核算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核算则以收付实现制为计量基础,这影响了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其二,有些事业单位(如医院)目前已然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因此影响了政府部门与某些事业单位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其三,某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会计计量基础与预算管理原则,已然尝试实行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也影响了中外政府财务报告的国际可比性。
最后,不利于公共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权责发生制原则,较之收付实现制,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问题,提高有限预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收付实现制更侧重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现金流反映,难以达成资金使用综合效益评价等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
(二)较为流行的几种政策建议
综合比较有关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的相关文献,可以大体归纳出如下几种相对较为流行的政策建议:
一是分别推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调整,对政府会计序列的财政总预算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步实施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则实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史铁岭、陈玲,2003)。
二是逐步在财政收支核算、政府债权债务管理、社会保障核算以及固定资产购置与耗费核算中,分别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并适度考虑由现行收付实现制向全面权责发生制的过渡(张茅,2003)。
三是结合部门预算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将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融入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尝试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政府预算改革(苏卫林、苏卫华,2005)。
二、我国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反思
在倡议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之际,我们同样需要冷静地思考:一项牵扯范围如此之广,几乎彻底“颠覆”五十多年来的公共部门财务会计计量基础的改革,是否一定必要,是否真的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审慎考虑。
(一)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体现了预算管理原则从古典向现代的演化趋势
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不单纯是一种孤立的计量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方法,而需要纳入整个公共部门预算管理变革的大格局中来加以考察。在各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原则大体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强调立法监督机构有效控制的古典预算原则、加强政府行政权为主导思想的现代预算原则,而现代预算原则代表了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总体上的价值取向。各国公共预算管理原则的这种转变,既是政府职能扩张的现实需要,又与其利益相关主体相互影响结构渐趋稳定有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成熟完备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正是在这样一系列时代背景下,强调结果取向的绩效预算管理,逐渐提上各国政府公共治理改革的议事日程。而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原则,恰恰是为了体现这种改革趋势的需要而与之伴生的一种变革潮流。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影响结构仍处于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之中。况且,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的许多基础性技术手段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确定预算管理原则的基本取向时,不应盲目追求现代预算原则所倡导的行政部门自。重申古典预算原则的宗旨,突出立法监督机构对预算过程的控制,似乎更能体现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基本方向。而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在理解上通常不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非专业人士的人大代表和普通公众而言,显得更加实用,基本上可以满足立法监督机构借此监督政府的税收规模与后续预算资金使用的要求。这种预算管理与会计计量上的具体国情特点,是我们在探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中,需要反复权衡利弊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与人员素质因素
在比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基础的时候,操作简单构成了收付实现制的一个重要优点。那就是,在收付实现制下,其核算成本通常要低于其他会计计量基础(李燕,2004),对于基层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的要求也不很高,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人员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系统培训,就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核算与编制方法。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计量基础,则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管理会计的理念,突出了预算管理中的政府受托责任与透明度,这就相应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会计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在当前我国的会计教育与业务培训中,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方面,政府会计都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我国的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育和全国会计专业资格考试中,预算会计或政府会计都只占很少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与福利水平,均远远低于相当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人员。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快地在公共部门中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计量基础的改革,难免会在短期内造成相当高的制度运行与实施成本,甚至可能会因基层财务人员知识更新上的障碍,而诱发财经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乱。
(三)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预期效果与诱发自由裁量权扩张的可能性
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改革作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延伸,其所具有的操作性色彩无疑会构成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中的一场“革命”。这种从具体操作与程序规则层面入手谋划改革思路的做法,也与我国整体预算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一致的。在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中,同样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如果预算程序是合理的,其结果也将是正确的。然而,近20年来,某些发展中国家引进了国际组织推荐的标准预算方法与规程,却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恰恰说明,单纯依靠良好的预算程序,仍旧可能会产生不良的预算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预算管理中引入了“复式预算”这一预算编制形式的改革,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在具体实践中被逐渐放弃的教训,也恰好说明了形式与程序层面的改革,如不能与整体治理结构的改革相互衔接,往往难以达成良好的制度创新绩效。因此,对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这一程序性改革所可能取得的成效,需要加以相对全面的审视与反思。
众所周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往来款项”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容易形成企业“虚增”或“虚减”财务成果的“蓄水池”,也是相关税收监控的重点。在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中,上下级财政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往来款项,作为相应的债权债务加以记录,也容易诱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自由裁量权的非规范性扩张。例如,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预算安排的支出在年终需要如期拨付给用款单位,以应其支出之需,否则就构成了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的焦点。有些部门和单位希望通过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改革,来规避审计部门对此类事项的审查监督。因为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确认了对相关单位的“预算授权”,就确认了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至于在未来哪一个具体时点上发生资金拨付的实际行为,仅仅是往来账目的调整,审计部门也就难以对这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加以监督了。
(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也制约着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推行
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改革,不仅涉及到行政机构,还涉及到事业单位改革。而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与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或民间非营利组织,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对于某些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在具体性质上与企业已无太大区别,在财务核算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对于更多的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其业务性质千差万别、资金来源渠道迥异,总体改革方向也在逐渐的摸索之中。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分类改革的做法,分别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在审慎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结合2004年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该制度第七条中明确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在新成立的民间组织和已完成脱钩转制的事业单位中,实行权责发生制计量原则;待事业单位改制大体完成的时候,再尝试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部门统一计量核算基础。
(五)预算制度作为典型意义上的国内法范畴,受国际惯例与规则的约束相对较少
虽然,在政府会计计量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已成为一种潮流,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商务语言”,也需要适当考虑国际交往中的衔接与沟通问题。然而,回顾各自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历史可以发现,公共预算作为典型意义上的国内法范畴,而较少受到国际惯例与规则的约束。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地方预算改革中选型了众多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基本放弃的“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却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独特路径选择,决定了中国预算管理在政体组织构架、管理水平与技术手段、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变迁等诸多外部环境方面,都存在着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特异性(马蔡琛,2004)。因此,似乎也没有必要盲从市场经济国家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的潮流。况且,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与计量原则。真正全面应用于预算管理过程,而最终完成了权责发生制预算改革的国家,也仅有新西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关键词]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92-02
1 会计和统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会计与统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和分析经济活动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通过各自的职能来完成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它们资源的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资料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很多会计方法都是系统地采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医院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如急诊的病人人次、病人人均费用、药品收入费用的核算等都采用统计方法核算;财务会计中存货计价的平均移动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管理会计中医院经营状况预测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法,审计中的审计抽样技术,财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都属于统计方法的范畴。在统计领域会计方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在核算方法上,统计借助了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根据各账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要求,使医院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科学地联系起来;医院统计工作多以会计资料为依据,许多统计指标从会计数据中取得;医院统计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大量采用了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账户设置、会计平衡式等。
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2.1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为医院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会计和统计都是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信息。统计通过对医疗服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会计通过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医院其他信息都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2.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科学决策的依据
会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医院决策者可以了解医疗收入、医疗成本、资金运行等财务信息,还可以了解病人医疗需求、医疗费用、药费比重、门诊量、病床使用率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医院制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计划的基础。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医院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医院决策的准确性。
2.3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依据会计、统计信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医疗服务急需、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依据本地区卫生资源分布、配置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科室设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财务、统计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合理、有效地处理会计、统计信息。
3 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思考
3.1 国家政策应给予支持
财政部门应结合目前医院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度的需要,积极配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从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以及体制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3.2 医院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会计和统计工作
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重视会计和统计相结合后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强化财务管理的分析、监督职能,完善财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同时正确处理好会计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加强会计与统计工作的联系。
3.3 统一会计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
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的原则进行调整,相同指标应尽量保持在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的一致性;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使用者相互混淆、理解错误。
3.4 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成为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对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建立会计、统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既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又能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的弊端,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对加强医院的事前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3.5 完善部门设置,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当前会计、统计往往分工明确,但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会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的互通与互动,会计、统计人员难以取得各自需要的资料。在实践工作中,统计工作许多数据都来源于会计资料,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工作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处理和深加工,统计人员要熟悉会计处理方法,使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相一致。而会计涉及的成本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是利用统计技术,会计人员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作全面分析、预测。会计和统计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会计和统计的资料能在哪里使用,怎样相互利用,充分发挥会计和统计资料的作用,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会计和统计在人员分工上加强协作,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各司其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自的领域。
4 结 论
会计与统计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发挥管理者的智慧,利用两者的协调统一为我们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吴如瑾.试论统计与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相互结合[J].上海统计,2000(9).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关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79-02
会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自从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会计实践、会计理论都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与会计目标的根本分歧是人为的作用所不可弥合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本文在探讨税务会计产生的原因、税务会计原则、并与财务会计原则对比、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分析后,对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做出思考。
1 税务会计分支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是会计分支产生的根本原因
20世纪中叶,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
1.2 我国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为税务会计独立成科创建了客观条件并提出了内在要求。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这对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税务与会计是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分支,税收是会计的环境因素之一,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对会计核算内容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言之,会计核算同样也是税收制度的实现基础,各种税收规定的最终落实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税务和会计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核算。
2.1 两者的联系:
税法条款对会计概念和会计技术的采纳,表明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相互依存的基础。计算税金的程序大多模拟会计方法,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就类似于会计利润的核算;计税依据一般地取自会计记录。可以说,税法是借助了会计技术才得以实施的,税收管理因采用了会计方法才日趋成熟。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税法也对会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使会计实务处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有时也制约了会计对某些核算方法的选择。
2.2 两者的区别
(1)目标不同;(2)法律依据不同;(3)核算基础不同;(4)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不同。
3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
3.1 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税法对历史成本原则最为肯定,税法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原因在于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持。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等要素的价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税法一般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放弃历史成本,除非历史成本不存在时。而财务会计则不然,会计准则、制度在多处引入现金流量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公允价值概念,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这就必然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
3.2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法却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或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这与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这在所得税上有明显表现――应纳税所得额就是在财务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的;而在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带来了大量的会计估计,税法对此持保留态度。当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
3.3 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对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即对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的是其“有用性”;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完全是出于政府征税的目的,强调的是在所得税计算时,税前扣除的费用应该与同期收入有因果关系,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3.4 配比原则的比较
配比原则是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所得税法中对配比原则基本上是认可的,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其应配比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但税法也做了许多限制以防止税款流失。
3.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财务会计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可靠,而税法中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则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估计,税法对该项原则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实质至上原则”其目的是防止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
3.6 谨慎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根据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可以使企业的“虚资产”变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等,即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但它违背税务会计原则,因为税法对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任何费用(或损失)除非确属真实发生,否则申报扣除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偷税行为。
4 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思考
建立我国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税法原则
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年度、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企业税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4.2 灵活操作原则
这里所说的“灵活操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因为纳税申报期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终了之后,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因此,企业既要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监督相互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行为,以免企业遭受处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3 寻找适度税负原则
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全国的经济情况制定的,具体到某一地区、行业、产品、项目时,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使经济状况相对悬殊,有的可能获得推迟纳税期或减免税照顾,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顾。企业一方面要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会计活动,从企业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利润的形成以及计税、纳税都要真实反映、正确核算,不允许任何隐匿收入和利润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
4.4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即会计核算总体上的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它们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两类”原则的差异呈增大之势,如何协调“两类”原则的差异,如何构筑“两类”原则的和谐关系,从而降低企业的制度转换成本、税收成本和纳税风险等,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由税收原则主导、体现的我国税收核算原则过分从征管方的角度考虑,体现其征收便利原则而非纳税人便利、确保政府收入而非纳税人税收利益,较少考虑纳税人的利益。目前,我国的税收远未达到法定主义标准,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差异过大且不规范,增加了纳税人诸多的不可预期性。因此,也难以形成比较明确的、完整系统的税务会计原则,而财务会计原则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公认的原则。新一轮税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吸收财务会计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只有在两者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目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模式(相互依存模式)才能体现其优点。如果目前的差异增大之势不能尽快得到遏制,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给会计工作带来不能摆脱的、无穷无尽的烦恼,势必会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正如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董树奎所言:“差异造成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增加财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可能“导致纳税人不得不为资产等项目设置不同的账簿。”若果真如此,那将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的各自独立会计模式,但我们又不完全具备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环境。因此,加强协调、缩小差异,保持目前的混合模式,应是明智而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董树奎等.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协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财务预算;协调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背景下,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密切起来,刺激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里,我国财政管理遇到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受到了更加严苛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展现我国财政部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度,其中包含着新高校会计制度,为我国会计核算以及财务预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更加趋向于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使得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更加的有效。
一、分析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
(一)会计核算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会计的本职工作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监督与核算,这也说明了,会计核算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对已经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严密性、规范性的监督以及核算,并着重的强调需要监督核算的经济内容必须是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过去的[1]。而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的严格要求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体现出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2]。在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极为复杂,其中囊括着学校日常工作中收付的各类款项,学校工作环节中的有价证券,学校设备的采购以及使用的实际情况,学校财务的增加和收况,学校所有债务债权,学校国定资产的增减,学校的成本投入以及学校阶段性财务管理成果等等方面进行着详细、科学的计算和处理,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3]。
(二)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同样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未来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财务管理进行有计划的预算,反映的是该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会发生的财务情况以及各项相关指标。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下,我国高校日常工作中的财务预算工作,涵盖着多方多面,其中主要集中在学校现金流的财务预算,学校相关利润表的财务预算,学校资产负债表的财务预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高等院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预算工作,可以使得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相关决策的制定更加的科学化和具体化,使得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对推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协调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需求经过对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新的会计制度将政府的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等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中[4]。新高校会计制度将以前分类不清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科学的细化,并依照了相关的功能科目做出了更加科学的明细核算科目,使得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到了一起,对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满足了会计核算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在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将一系列的收支类科目依照相关的会计功能分类科目要求进行了科学的设置,并且区分和细化了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的区别,同时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明细进行了相关明确,提高了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5]。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在协调性方面出现的困境
(一)未设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显的是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构建出现了极大的漏洞,导致在实际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低下,远远的落后于各行业领域中其他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方面,忽视了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使得高校对自身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预算管理力度较弱,造成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水平较低,财务管理的效果无法真正的体现。
(二)经费投入的力度较差在高校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有多数的高校在日常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里管理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绝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极大,对高校的日常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很多的高校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负债,高额的负债资金使得高校日常的财务管理任务艰巨,对高校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工作的联系度较低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很多高校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对财务预算工作并没有依据会计核算的相关标准,对一些具体的项目支出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也没有系统的控制管理质量[6]。再加上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中,预算项目是由不同的两个财务部门进行指定的,使得会计核算的明细不够明确清楚,导致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科目设置与财务预算支出中的相关核算工作出现了互相脱节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会计工作人员随意的扩大、修改会计明细内容。
(四)没有构建系统化的监督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学校的财务管理失误现象频繁发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科目较多,复杂繁重的财务预算管理项目,使得财务预算管理项目与会计核算相关明细科目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高校的财务预算项目众多,比如一些个人款的缴纳收支,在高校特殊的管理环境中,很容易使得简单细小的工作变得极为的繁琐和复杂,这就需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对这些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监督,但是有一部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单一的账务环节中,对财务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单一的个体账务不断的累积,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财务工作,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又消极对待工作,依靠极为模糊的记忆,对这些财务进行预算工作,制定出相关的预算表,并提交给会计核算工作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部门面对积压的预算表,缺乏工作耐心,从而导致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使得学校在资金使用情况上面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错误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高校在会计工作的开展环节里,财务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偏差,导致这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不高。一些高校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会计核算工作与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度极为的不均衡,导致高校重视会计核算工作,而忽视了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并没有设立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部门,而是由其他的财务部门身兼两职的担负着财务预算工作,并没有配置专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人才,使得财务预算工作质量不高,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起到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协调性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内容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新高校会计制度在制定推出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了一些新的管理内容,使得会计制度更加的完善。而高校在新会计制度下,如何使得自身的财务预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需要高校对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高校要创新资金的筹集渠道,要将传统的单一式资金筹集渠道向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发展,使得高校的筹集资金来源更加的宽泛。
(二)加强高校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在新高校会计制度开展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监督力度,要将日常工作中的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公开化、透明化,并同时要保障新高校会计制度开展的质量。并且高校在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从而使得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时,能够有据可循、有理可查。另外,高校要不断的优化自身的资金配置方式,从而将高校的资金利用率有效的提升起来。
(三)实现高校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各行业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极为的广泛,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各行业领域的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因此在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逐步的对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预算工作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将会计核算明细类科目与财务预算目级科目进行统一化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以及更新做到时效性,便于两者之间的管理标准逐步的达成一致,能够快速的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工作的关系应该是极为紧密的,是相辅相成的,财务预算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计划,从而提高经济活动开展的经济效益。高校中开展财务预算工作,是高校依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季度的,也可以是年度的,主要包含着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工作集中的反映出阶段性高校的经济收支情况与资金的使用情况,是高校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会计核算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预算的具体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系统的记录,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会计信息。高校通过会计核算,总结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并直观的反映出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只有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使得高校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管理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落实,为了使得高校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达成协调性,积极的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庆.新会计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核算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15):101-102.
[2]刘万琼.新高校会计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6(10):39+41.
[3]刘珍芳.浅议新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当代会计,2016(03):56-57.
[4]余琦.高校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基于会计利润核算角度[J].当代经济,2015(16):106-109.
[5]刘玮.基于新高校会计制度刍议会计核算和财务预算的协调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