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篇1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229-01

    引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三)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的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三)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在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体制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提高其管理水平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一、现阶段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中,中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公路运输存在着运输灵活、成本低以及运输速度快等贴点,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模式改革中,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模式的改革。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迎来了新的发展基于。一带一路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国通过陆路运输联系起来,以此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在真阳的状况下,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更应该进行改革。在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中,一般采取落后的理念。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行政过于干预的管理方式,进而导致管理水平落后,限制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利用市场管理手段,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公路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1.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和经济调节,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市场上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不断感知公路运输市场的变化,以此及时的做出反应。此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效益。2.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而作为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公路运输也的主要问题。作为现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化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市场经济体下,利用信息化管理,是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措施。那么,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提出几点可参考的意见。1.加强信息化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因此,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公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优化公路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从而掌握公路运输的市场信息,依靠市场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在公路运输企业中,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公路运输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然后在进行运输中,可以将公路运输中出现的状况通过信息化进行反馈,以及时得到解决,利于以后公路运输。因此,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让公路运输经济更加灵活,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2.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上水平,让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机构,通过对管理人员不间断的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不断的引进外来先进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不断的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双方通过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双方的合作和实力,进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从而优化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3.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要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经济的手段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因此,在市场体制下要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就要减少行政干预,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例如,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时,可以将公路运输的目的地以及市场上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判断市场中公路运输的状况,进而调整公路运输的对策。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对公路运输进行调节,明确责任落实,减少公路运输部门的行政干预。所以,在公路运输经济中,公路运输部门要通过经济调节的手段,让公路运输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而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今的社会中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也随之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不断创新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海燕,付振雄.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3(6):138-138.

[2]章秋雯.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4(8):112-113.

[3]郭爱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9):89-89.

[4]沈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11):89-89.

篇4

关键词:公平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以公有制作为主体内容,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计划是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现在体制性的制度设计,在解决效率和公平上有很大的突破性,从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一、公平效率概念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公平效率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公平效率观可以反映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利益,例如:罗马和希腊认为奴隶制是一种公平原则;17世纪90年代初资产阶级公平观则是废除封建制度。因此,公平观可以因社会环境等因素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二、我国在公平效率上的现存矛盾和原因

(一)分配领域中的现存问题

第一,在分配领域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分配制度下虽然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①收入差距,劳动力的市场价位低于垄断行业下的普通岗位或者是公众职工的收入。②对保险福利相关体系的改革对分配的影响作用。传统福利分房制度,可以使少数的社会成员投入少量资本取得住房;住房制度的改革下为这些公房私有的社会成员获得了不少的收入与利益。

第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性。倒金字塔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不会形成理想效率,严重的话会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二)公共服务的现存问题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平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我国的现阶段的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不断增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矛盾的日益突出问题。并且总量不足,地区性的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和效率低下,限制因素使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公平性。

三、效率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一)效率维度下的市场经济的逻辑理论

其一,经济运行下的形式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特征是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由于市场经济的中心的商品替换或者是价值生产的交换,所以资本运动没有规定界限范围,其实质意义仅是价值的增值。

其二,经济运行下的基础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合理、有效的社会分工。由于社会分工将社会成员定向分配到经济环节和技术环节中,成为功能局部。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由于其机制具有高效率,而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客观规律与机制作用的双重结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层面效率分析

其一,出发点与背景下的结果。我国的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生产要素是不可以自由流动的,公有制的经济运行的行政化,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主要提倡平均主义,从而形成共同经济,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解决了公平问题,从而我国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其二,想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满足市场价值规律,从而使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源配置。但是市场经济机制下商品与货币的繁荣,带动了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发展繁荣,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可是,价值目标的对等问题,即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和扩大问题也在逐渐突出。

四、公平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一)市场经济机制的公平缺失的改善方法和局限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发展调节的主要手段,但二者有明确的不同点和边界线;计划和市场目的的不同:市场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继而实现效率的,但是计划是通过二次分配从而实现的公平。所以,公平效率之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其实质在于是否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社会利益的中进行裁决机制。如果只重视效率忽视公平,其形成的市场机制依然是不完善的。这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最大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社会公平下的市场经济机制。

(二)公平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设计

其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需要将效率和公平相结合,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充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其二,实现公平的关键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制度。共享属于一种社会行为,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立法行为制定系统化的社会会政策等完成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

公平效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从两个方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种经济机制下,公平效率由于其自身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支柱是高效率,灵魂是高公平。因此,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这两方面内容,从而建立一种公平效率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参考文献:

[1]管新华,汪艳.公平效率维度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1-15).

篇5

【关键词】运输;资源配置;市场化

引 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运输市场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使我国运输业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处理好运输资源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的关系。在运输市场化进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运输市场是运输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又必不可少,它是把握大局方向,保证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基本需要。

1、运输资源配置

1.1 运输资源配置的定义。就概念而言,运输资源配置是指运输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和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分配,以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运输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是使各种运输资源处于一种最优组合状态,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1.2 运输资源配置的价值体现。其价值体现在有效地满足各类运输需求。运输需求是伴随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派生需求。运输资源配置的根本目的就是提供多样化的运输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各类运输需求。运输产品的供给需要社会投入一定量的运输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管理、制度、政策等手段进行组合,最终形成满足各类运输需求的运输服务。

1.3 运输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运输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运输资源配置的方式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已经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受到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在这个模式下,强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在运输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市场在运输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价值规律是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依据。从资源配置实现途径来看,政府的调控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的,必须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市场调控能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消费群体不同维度上的自由流动,并以价格为主要杠杆,通过价格竞争机制,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方向及规模,最终确定不同类型的运输产品所需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

(2)运输市场需求是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动力。旅客和货主的需求最终变为市场的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运输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对各种运输资源的需求程度。旅客和货主的消费行为促使了运输资源的流动,由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3) 运输市场运行过程本身就是运输资源配置的过程。运输市场运行过程包括了各种运输资源要素参与各方交易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需求方、供给方、中间方是运输市场的行为主体,政府方以管理、监督、调控者的身份出现,不参与市场主体的决策过程,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制定市场运行的一般准则,规范市场上不同主体的运行,使运输市场运行有序化。

3、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输资源配置的主要特征

(1)运输资源配置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运输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配置主体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类运输企业、交通行业组织、各类国内外资本甚至个人都参与到运输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运输资源的配置手段多元化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运输资源的配置手段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3)政府在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功能逐步得到调整和完善

转变运输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政府的运输资源配置功能总体上实现了“有进有退”,资源配置功能正在逐步弥补市场失灵。

(4)运输资源配置比例逐步趋于协调

首先,市场化所带来的运输资源范围的扩大,使大量社会资源流入交通运输领域,从而使运输供给水平快速提高;其次,通过放松管制、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源,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得以快速发展,使运输结构失衡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再次,由于政府在提供运输服务方面的职能得到加强,交通干线与支线的协调性不断改善,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4、运输市场化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运输市场化过程中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利用、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过于依赖政府通过规划、项目审批、国家投资等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配置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运输资源配置结果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原本可以进入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没有进入,运输资源整体处于欠缺状态;另一方面也导致运输资源在系统内部配置不合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运输资源整体欠缺,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2)在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

(3)少数运输资源规模过大或建设时间超前以及功能分工不明确,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4.2 解决方法

(1)在配置机制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种机制在运输资源配置优化中作用,进一步明确各自使用的范围和领域,改变目前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的同时,从整个社会系统中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以改善当前运输资源整体不足的现状。

(2)把资源投入到最紧缺的领域和环节,发挥最大效益。目前,运输资源最为紧缺的两个领域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枢纽是目前交通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应该首先建设铁路货运专线和能源等大宗物资运输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加大对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

(3)应加大对广大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人均交通资源的分配。从公平享有交通运输资源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建设,即仍需把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以及西部偏远地区的支线民航作为未来的建设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樊桦.关于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J].综合运输,2009(07).

[2]向爱兵,肖昭升.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作用定位初探[J].综合运输,2010(04).

篇6

关键词:经济法 宏观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

一、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产生

(一)现实基础

市场经济是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具有竞争性、趋利性、自发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相对于封建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也相应地经历了早期市场经济体制、近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

国家干预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各个国家的不同条件只会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时间、方式及程度,却不能排除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必须随着市场机制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二)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的建立主要源于市场经济调控理论,其法理基础是脆弱的。目前法学界普遍从国家干预市场的角度,定位宏观调控,形成有限干预、适当干预和谨慎干预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为宏观调控立法模式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学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与时代对应的几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它们分别是: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

二、混合经济制度中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国家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的结合,可称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现代市场经济也可叫“混合经济制度”。根据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在各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合方式,混合经济又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市场经济类型,在这三种经济类型基础上产生了三种经济法类型:

(一)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绝大多数国家是介于纯粹统制经济和纯粹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英国和美国属于偏向纯粹市场经济。支配“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只要能不限制个人的经济自由,就不允许国家或文化因素去限制这种自由。

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调节强调多市场、少政府。(2)采用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3)以稳定增长为经济调控的目的。(4)宏观调控的透明度较高,政府、市场和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活动,一般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和理想目标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鼓励和发展自有竞争的市场经济,同时通过各种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等政府干预措施,来防止市场自有竞争可能引起的垄断、贫富分化和经济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以便达到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大众的福利。

社会市场经济的直接起因是对战争期间严厉的经济统治的反感。

联邦德国之所以把它的市场经济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因为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市场经济必须具有“社会意识”。他们力图在个性自有与社会公平、个人积极性与社会平等之间建立平衡,使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意识”。

(三)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为此建立了二者直接对话和协调的机制,企业在政府调控的直接规范下自主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决策既受市场支配,又受政府影响,具有双重决策参数,而最终决策在长时间内与政府意图相一致。政策宏观调控直接指向企业时,实际上开辟了资源配置的另一通道,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所下降。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追求力度和时间效应,由于存在政府对企业大量随机监督与指导的缘故,宏观调控的透明程度较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主要代表国家为法国和日本。

三、完善中国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法律的构想

完善中国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构想,应该从五个方面出发:

第一,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立法经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化进程更多地表现为对西方相关法律制度的移植。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也比较完善,如果吸收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成熟制度,正是研究西方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意识所在。

第二,制定一部宏观调控基本法。

第三,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晚上宏观调控专项法,包括:关于经济计划法、关于产业政策法、关于财税宏观调控法、关于金融宏观调控法。

第四,对反垄断执行机关的构架:反垄断机构设立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权威独立原则,以及专家化和专业化标准。我国应当设立类似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准司法反垄断专门机构――“国家公平贸易监督委员会”与“证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对应。

参考文献:

[1] 刘翠红.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J].学周刊, 2011,(24)

[2] 何志鹏.西方国际经济法研究:重点、方法与立场[J]. 国际经济法学刊, 2009,(1)

[3] 叶秋华.西方宏观经济法与市场规制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1

作者简介:

篇7

一、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

党政办公室是各站、办、所的领头雁,是综合情况,收集资料,科学分析,为领导提供参谋和决策的第一办公室,因此,党政办公室全体成员要求做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观念新,且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是一个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的贫困乡。为此,我们作为党政办公室成员,务必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要转变在市场经济面前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占发展先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克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树立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观念;克服只重形式、重速度的观念,强化重规范、讲效率的观念;克服闭关自守、坐井观天的观念,倡导工作积极主动,独挡一面的观念。只有这样,办公室工作才会有创新,有进步。

二、转变方式方法,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处理办公室工作

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特征,以开会、发文件、下指标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学会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推动工作。要关于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方法来提高办事效率;善于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法来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版权所有

三、转变干部作风,全面提高办公室人员整体素质

篇8

【关键词】现代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市场失灵;政府责任

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健全的法治基础、独立的企业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信用。如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都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自动优化,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经济规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我国的现代经济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保证经济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经济贸易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一)市场失灵的产生

市场经济指的是把市场作为经济运行调控和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经济体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起着关键性作用,资源配置的参与主体由市场进行分析和选择。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危机产生时,我国临危不惧,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方式,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贸易也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市场经济倡导利益驱动机制,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参与主体能够进行灵活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这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现象。

(二)加重市场失灵的因素

(1)不良竞争的加剧

由于市场经济倡导利益驱动机制,生产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不断加剧。现代市场竞争下的经济贸易实现商品竞争的途径主要是价格的高低,而价格又受到供求关系和生产者竞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目标,就只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技术、降低价格等手段吸引销售者。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特征使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经济贸易中市场秩序的混乱。

(2)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化,因此,要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要掌握共同的产品信息。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产品的经营者通常掌握着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在信息占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这就造成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3)公共产品的外部性

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这里的外部性主要指的是生产厂商或者个人的某些经济行为,对其他个人或厂商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者没有获取相应的报酬的情况。一般来说,正规厂商会对不法厂商产生以及消费者产生正外部性效应,而非正规厂商则对不法厂商以及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效应。

(4)市场的垄断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最优状态,指的是市场运行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人们理想中的状态,但是,市场经济是具备一定的逻辑性的,市场并不可能完全达到理想状态,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可能达到最大化,生产者对于资源的利用不可能达到最佳水平,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因此,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必然存在着垄断性。

(5)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当中,市场机制是运行的核心,然而,市场机制往往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这些局限性会造成宏观经济结构和总量的不平衡性,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的主要手段是市场,因此,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是普遍存在的。除此之外,市场经济对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以及失业等状况并不能进行有效抑制,如果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在市场机制下,国内经济也会出现较大的动荡。

二、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责任的特点

(一)政府责任的内涵

政府责任主要指在民主法治社会中,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能时,应当具备责任行政的观念,并且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给予及时回应,在此基础上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政府责任的特点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责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是承担政府责任的主体。从表面上来看,政府应该是承担政府责任的主体,然而,政府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属于一个笼统的群体概念,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才是群体的主体。在政府部门当中,政府的公务人员是履行政府职能和组成政府机构的主体,承担着实际的政府责任。因此,政府责任的承担主体是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其中,公务人员又承担着主要责任。

第二,政府责任是一个责任体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是政府责任的主要构成部分,政治责任要求政府部门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作出科学决策;法律责任要求政府部门在执行决策时,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责任要求政府要按规定行使岗位职责,实现行政的整体效能和行政目标;道德责任要求政府要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政府责任和责任政府相互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要承担起政府责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才能建立起责任政府。责任政府的特征是法治、公平和民主,因此,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理念,为责任政府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

(一)制定市场经济参与规则和制度

现代的市场经济,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种先进和复杂的交换形式。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需要制度设计者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进行约束,为市场经济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是公共权利的拥有者,有义务承担起制定市场经济制度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贸易中发挥规范和判断的作用。

(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都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要想实现微观上的效率,就要牺牲宏观效率,甚至会导致市场混乱,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政府要采用合理手段,稳定宏观经济,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市场经济却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就需要政府对社会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尽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

(1)树立系统理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贸易中的市场失灵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政府不能简单的忽视它,而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改善和弥补。政府部门以及公务人员要树立系统观念,对市场失灵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充分认识到市场失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危害。另外,政府公务人员在提出决策之前,也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决策进行系统评估,保证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适时性。政府要将决策的制定当做一项系统的工程来看待,发挥好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对职能进行合理组合,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和程序,逐步改善市场失灵状况,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政府公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入研究经济理论,掌握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和新现象,并不是全都可以在以往的经验中找到解决方法的。决策者对于经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经济专业水平,对于经济决策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决策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基础经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各国的经济动态有及时的了解,通过分析其他国家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建立起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1)建立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效率对于社会公共产品的合理配置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效率低下会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政府要控制公共物品的垄断现象,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将避免政府干预经济失灵作为最高宗旨,对于经济不实行直接干预,在经济交易的过程中发挥好第三方的作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2)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管机制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团体、公民以及派、群众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现对党政机关以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独立的社会监督机制,能够发挥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对政府行政过程中产生的腐败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解决经济职能不力等现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建立科学的应急机制

政府调节职能的灵敏性和科学性特征,能够通过政府的反应能力体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内外各方面的因素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有效决策,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加快政府智能的转变。一般来说,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可以直接反映政府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应急机制,使政府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进行制度的创新

(1)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国家和政府要根据以往在经济实践方面的经验,从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经济法律制度。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后盾,经济秩序就会混乱,经济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政府要重视制度建设工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进行经济法律制度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另外,政府还要制定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合理调整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推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篇9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即是"经济关系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同时阐释了教育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引言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怎样认识和解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教育领域来看,怎样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等一系列市场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1]。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性市场是全部经济关系的凝结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中;全部生产要素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在供求关系上,市场要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量的关系上表现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在资源配置上,则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2. 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加重

从目前来看,农基础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同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占同龄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儿童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这种失衡显然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宗旨[3]。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资源的自由流动性得以加强。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下,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城市,表现出了极为严重的"缺钙"和"骨质疏松"症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城市的师资力量在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2 市场经济运行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由于其存在明显的竞争机制,使得原来人才与岗位之间"一对一"的分配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对一"的竞争型关系。需求方在供求关系上表现出更大的选择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出明显的有心无力。所以,看似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筹莫展,仍旧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如何面对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严格挑选一个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长率的不同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九五"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4年为3.21倍,2005年为3.22倍。经济条件是制约现代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便无从改善,师资力量得不到补充,教育质量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束缚。

3.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即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城乡教育而言,城市教育由于基础条件、教师资源的优势,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成就,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和创新促进教学的更大进步。而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教师资源流失,从而加重了农村教育的不景气。这样就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现象,即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同时,城乡教育体制没有完善,农村教育建设滞后造成的。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应当说是要极力避免和防止的,因为这种现象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如果不妥善解决会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4. 应对策略

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

私以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须发挥有形手的作用。首先,政府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其次,给农村教师增加工资并及时发放,允许农村教师有第二副业以达到增收的目的,避免农村教师为了生计而奔入城市的现象发生。第三,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能够安心塌实地留在农村。

4.2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农村教师一般学历不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教师有较大差距。通过实施对农村教师的切实有效的再培训与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根本上缩小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再教育可以使在职农村教师的思想得到升华,责任感加强,从而投身农村奉献教育的决心更加坚定,避免农村教师的过度流失,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使农村孩子上的起学

农村居民(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和教师的流动问题,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经济增长的成果才是缩小平服差距的根本方法。

5. 小结

基础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国能否真正富强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体制上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努力创设良好的城乡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干忠主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8.P30.

[2] 张绍焱主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P59.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作用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103

1前言

工商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样也是一项卓有成效管理手段,它既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还能够起到和发挥出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效果。特别是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运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对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更会对经济上的转型发展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工商管理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也有人说,工商管理其实主要的功能是针对市场调控,而确切地说,工商管理其实是政府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所以,工商管理的运行和实施也使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体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发展。又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运行,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模式,这就使工商管理有了明显的优势,并给予了我国市场经济强而有力的动力支持,实现工商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会给我国经济社会产生良好的干预和控制的效果。并且,我国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前进,在这种大的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经济也必然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也必然会存在着许多的社会发展的特征与复杂性,所以,基于这种经济快速转型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如果能够积极地进一步的发挥好政府的管理与监督的效能,那么,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与发展就会起到极大的推动的效果。

2我国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特征

(1)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职能。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充分体现出工商管理体制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工商管理是一个以政府指导和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部门,它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资金干预和管理,所以,从职能上来看,它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和保障部门存在,并不是一个有完全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的部门。因此,它主要是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良好运转而设立的,是为市场经济而服务的,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加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有序地维护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正常的运转,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不平等。所以,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政府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秩序的一个有力的抓手,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工商管理不仅有服务机制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更是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职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手段单一化。要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就必须坚持好管理处罚与管理指导并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公平化和均衡化。然而,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实现这样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监督和监管的局面,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有力的支持,制定和实行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全面平等的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良性舆论氛围。必要时,还要从法律层面对于有利于工商管理的条款进行及时的立法,通过法律有效的权威保证,使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也要实行公平、公正的内部监控和监督的体系,以上级审查、群众监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工商管理内部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实施管理公平、公正。随后还要对工商监管的政策制定进行定期而有效地审核,对经济环境中有违背市场规律和行为的人和事要依法逐一进行正确的处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和进一步地维护好市场的公平、公正。

(3)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也把这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每一个企业纳入其中。而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把握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脉搏,对动力、质量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济市场来说,由政府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来监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中,工商管理依据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新兴的经济实体做出准确的判断,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体系来分析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否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要求等。再有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合作贸易也会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3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1)对经济主体起到了标准化准入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其实就是规范经济市场、维护市场这个主体的权益、监督市场秩序有序进行和促进经营管理正规等,进一步的将标准化的准入机制引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使经济市场更加规范、更加理智和更加有序。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准入机制也逐步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改革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按照这种中国市场的标准化准入机制和制度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将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做出相应合理地限制和要求,使市场主体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能够正规有序地运行和操作。

篇11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宏观经济的管理正是这种模式,它能很好地带动我国目前这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是很受欢迎的。

1.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市场造成各种的影响:供不应求、垄断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这种情况都需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变,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2.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在做不断的完善,但是顺应现在的国情是很困难的,然而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国情的发展很有帮助,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做好铺垫。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政府的介入和以工业为主采用投资的方式进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在我国正在以飞速向前跑的同时,其他国家不仅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很好地使用,所以在设定经济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还要以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制定真正属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很出色的一种模式,结合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我国国情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投资模式的进行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投资,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对于这种不同点,更加要重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模式使我国的GDP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经济管理部门之间都有很严密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个单位之间更是要求严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进行必须采取按劳分配的处理方式,只是根据现在市场经济所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要利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求各种经济都要根据宏观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煤炭产业,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煤炭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所以如果煤炭市场出现问题,五大产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平的分配是很有帮助,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指挥进行发展的,但是在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政府懈怠的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一种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进行盲目的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能对其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国不断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私企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正在加强国企的建设,使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

3.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调节市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中,对于社会资源的管理最为困难,市场的资源之间都会有一种竞争的关系,根据宏观经济的管理能使这些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的垄断现象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在良性状态下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宏观经济的管理在整个企业市场经济中占着主导的地位,是一种根据中国国情所设计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很受欢迎,它的出现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还解决了很多市场上经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宏观经济管理能更好的解决市场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内容;措施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面貌,在市场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前途命运。

一.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是缓解医患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行业逐渐变成了暴利行业,人民群众看病难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医患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要求:医院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现代医院首先要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以满足人们高品位的文化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医院的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要求。

3. 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医院的文化管理还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各个医院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精力来进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 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从宏观上来讲,医院文化是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停留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的竞争上,更重要的是整体形象和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

二. 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 精神建设:医院精神是由医院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工作作风、以及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它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医院精神具有传承性特征、人本性特征、时代性特征、以及创新性特征等。医院精神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体现医院宗旨和发展方向的价值观、维护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的敬业精神、美化精神面貌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等。

2. 价值观建设:医院价值观作为医院精神的核心,是指医院及其医护人员对周围事物价值的评价和看法,一般分为整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两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医院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义利观、经营观、效益观、竞争观、以及医疗效益观等。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多元性、互感性、可变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在进行医院价值观建设时,要本着诚信原则、社会效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创新原则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道德建设:医院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待患者态度亲和、对待同行态度友善、对待科学态度严谨、对待自我严于律己等。医院道德的主要特征有全人类性、社会性、身心相关性、集体性、以及悖论性等。在进行医院道德建设时,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以整肃医风为目标,以品质建设为重点,促进现代医院的文化建设。

三.现代医院文化建设措施

1. 培养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进行现代医院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创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发展理念、服务理念、以及营销理念等,加强现代意识,促进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健康有序发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从而保障医院的长远发展。

2. 强化医院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医院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努力完善和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做到依章办事,奖罚分明,使医院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自觉主动遵守。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文明服务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使医院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3. 改善就医环境,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医院建筑、医疗设备、公共设施、就医环境等作为物质财富,是医院的物质文化基础,也是体现医院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应的对医院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4. 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行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治理商业贿赂和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医德医风建设首先要对医院医护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用真心努力改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院氛围。

5. 打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打造医院良好公众形象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医院领导班子形象、职工队伍形象、服务形象、环境形象等。医院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推广自身的形象,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和形象。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公众对医院形象的整体印象和具体评价,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结:医院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医院建设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医院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中国的医疗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依然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国家和医院的共同努力,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包朝晖.《关于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0(07).

[2] 杨芳.《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新时期医改中发挥的作用》[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3).

篇13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许多突破与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纲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对我们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明确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从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内容,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提出了发展的“统筹性”,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这就是说,我们强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的进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在“统筹”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就是兼顾,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贯彻统筹的观念和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性”,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观。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对股份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在股份制与公有制之间搭起了畅通的桥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实现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方面,标志着我们对股份制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走向股份化,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逐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学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重要补充”。党的十五大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归属问题,承认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给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壮大。《决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不但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们更加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何为产权,则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可以说,产权的含义不明确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权的含义及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主要特征。

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决和明确以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归属问题,既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定和明确各类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各项权利都得到保护和保障,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篇14

但是,历史地看,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快速增长并非是从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事实上,自1990年中国开始有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以来,M2增长一直较快。1991~2011年平均增速高达21.1%。广义货币M2持续快速增长,使其存量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末,M2存量仅为15293亿元,到2011年末,这一数字扩大至85.2万亿元,增长了54.7倍。同期印度广义货币M2增长27.3倍,英国增长3.8倍,美国增长2.1倍,日本仅增长33.5%。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与发达国家不具有可比性。但与其他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相比,我国M2供应量增长更快。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快速增长的另一个特征是,M2增速持续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不断推高M2存量占GDP的比重。1991~2011年,M2年均增速高出名义GDP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相应地,M2存量占GDP比重也在快速上升。1990年,M2/GDP仅为0.82,到2011年,这一比值攀升至1.80,不仅高出美国(0.87)、欧元区(1.73)、英国(1.66)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0.78)、巴西(0.74)和俄罗斯(0.53)等其他“金砖国家”成员。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长期快速增长,并未导致物价过快上涨(除少数年份外)。1991~2012年,M2年均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10.5个百分点,但这一时期居民消费价格(CPI)年均涨幅仅为4.6%。即使以GDP平减指数衡量,总体价格年均涨幅也仅为5.5%。为什么货币供应增速远超实际GDP增速,却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呢?

这种“货币迷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原来不参与市场交易的商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交易环节,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比如,计划经济时期那些凭票供应的商品进入市场,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诸如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矿产资源市场等,都成为吸纳超额货币供应的重要阵地。除商品市场外,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同样是吸纳超额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二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效率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缺乏效率是造成M2存量以及M2与GDP的比率畸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间接融资成为企业融资主要形式,并因此引发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时,金融市场不完善也使金融创新相对缺乏,公众除存款与通货之外能够选择的交易工具很少,也导致了M2占GDP比重偏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M2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表明单位产出的增长需要更多单位的货币供应,反映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