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村级审计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有利于健全外部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许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不再是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跻身到商贾竞逐的海洋,村级经济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生机盎然的经济实体。而村级经济发展越快,加强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就越显突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级部门的资源投入,村里经手的钱多了,村干部面临的诱惑也大了,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挤占、挪用国家资产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使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尤其是在聚集了全国近七成人口的农村。近年来,部分农村在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群众上访告状、游行示威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村务公开不彻底,村干部借此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也是导致干群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部分干部和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加强村干部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长期手握职权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是很多村干部滋生贪念、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会受到应有的处分;认真履行职责的村干部则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增进了村干部“主人翁”意识和荣辱感,加强了他们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审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仅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审计指标,但这些指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标过于陈旧。指标使用的周期太长、更新过慢,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通过指标反映出来;(2)指标不具备针对性。一些指标在设置时忽略了其揭示的含义,导致建立评价体系时难以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类别;(3)指标重复设置。由于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对同一经济责任重复反映,评价体系中该类指标的权重被增大;(4)指标缺乏量化体系,难以进行评价。在制定定量指标权重及如何量化定性指标时,更多依靠评价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评价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工作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给出合理的审计结果。由于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干部除了在村中任职外,往往还兼任了县、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务,通过人大和政协的“施压”,审计部门在执行对部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地评价。
(三)审计部门人、财、物相对匮乏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整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其管辖权归属于上级政府部门,该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很难像企业一样由审计师事务所来承担,相对来说,政府审计要容易一些。但由于目前仅在(市、区)一级设有审计局,乡镇缺乏相关的审计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根据“中国审计论坛”的调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有三项:一是财政包干经费,勉强能发工资;二是临时预算,勉强能把临时人员工资补发;三是执法补助,也就是罚没收入返还的一部分,勉强能维持办公费。由此看来,在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的情况下,将审计工作普及到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政策法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有别于事务所中的审计人员,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学习并不多,导致一些人员审计知识陈旧过时,在运用中与现行的政策有差异。在乡镇一级的监察、农经部门中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大多是根据上级审计文件生搬硬套,或是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更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缺乏被审计的意识,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误解,将被审计看作是党和国家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运用
(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效用性原则。任何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指标选取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避免评价体系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带来相异的结果。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衡量成本与效益之比,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村级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尽量选取代表性强,易于获取的指标,并构建相对简约的评价体系,使体系的效用最大化。(2)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加以综合,通过综合指标反映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评价体系需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采取合适的方法定量化,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3)重要性原则。在量化指标时,定量指标的权重可根据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需通过评价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打分,所以,定性指标的权重应当根据其对经济责任影响的大小来设置。此外,通过对现行村级规章制度的研究,发现一些指标在评价经济责任时至关重要,因此设定了一票否决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为了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选取定量指标时,参照和借鉴了现行的一些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策略与乡镇有较大区别,因此,在充分听取审计机关工作者和村干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农民保障、资金结构、违法收支四个方面建立了12项定量指标。
(1)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和减少的情况,计算公式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年末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100%。
(2)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级农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年末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100%
(3)村财政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农村财政收入情况,计算公式为:村财政收入增长率= (审计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100%
(4)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办企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审计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100%
(5)村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村级经济的财务风险状况,计算公式为:村资产负债率=村负债总额/村资产总额×100%
(6)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7)村干部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计算公式为:村干部经费比率=全年村干部经费/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8)村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反映农民的耕地保障,计算公式为:村人均耕地面积=审计年度村耕地总面积/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9)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干部的政绩,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审计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应总费用)/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10)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人口增长控制程度,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100%
(11)农保覆盖率。该指标反映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保覆盖率=审计年度农保登记人数/当年该村总人口数×100%
(12)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该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计算公式为: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审计年度村干部违法收入/当年该村干部总收入×100%
笔者在设计定性指标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农经发[2005]12号)《关于做好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专项审计的通知》的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定性指标6个。此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现行的村级考核制度,设置了一票否决项目2个。定性指标设置如下:(1)村级财务制度是否规范完善。(2)农村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3)集体土地的发包、承包是否做的“三公”。(4)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5)村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清晰。(6)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科学民主。(7)有无重大案件。(8)有无重大生产事故及社会治安突发事故。
(三)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主成分分析法:(1)通过计算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可以选取出关联度小、综合性强的指标,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评价的目的;(2)相对于同样能够精简指标的公因子分析法,由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在变量数不多、提取因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公因子分析法具备更强的解释性;(3)虽然运用功效系数评价法时,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同样能够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但这种方法在缺乏领域专家的判断时包含的主观性成分太大,考虑到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的限制,运用该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原则。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处理,由数据自身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采集的指标数据所计算出的主成分及比重并不相同,因此,每次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审计部门以5年为一周期,重新采集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此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计算的主成分也不尽相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各县(市、区)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辖区选取15-20个村作为样本,根据上述定量指标收集最新年度样本的数据;(2)由于指标量纲的差异,需运用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而具有可比性;(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形成相关系数矩阵;(4)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特征方程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计算指标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6)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或指标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标准选择主成分;(7)计算主成分载荷;(8)可以通过观察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类型,解释每个主成分的含义。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由各村指标可计算出综合得分L值,根据L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该地区各村的定量的排名情况,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分数并不是标准分数(可能含有负值),不能直接与定性指标得分加权平均,需进行处理。本文建议采取的方法是:在计算出非标准化得分后,给所有得分加上一个最小负得分的绝对值,使结果中不存在负值,然后再将以最优的评价结果为基准,令其评价值为100,其余欠优的评价结果依据比例得到响应的评价值。
由于评价人员所在行业、拥有经验不同,对于定性指标的直接判断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评价的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却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不同层次和部门的评价人员已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具体量化的标准,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描绘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取五级评分制原则,分别设定定性指标达到相应得分的标准;(2)根据定性指标的设置,分别从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挑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共50名参加综合分析判断评价人员;(3)通过德尔菲法,给定性指标赋予权重,剔除异常值后,得出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4)根据参考标准,对每一定性指标打分,并计算给出相应分数人员比重,形成评价矩阵“R”;(5)计算模糊评价结果“A=W×R”,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6)用B乘以五级评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得到最终定性指标的判定结果。
(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在掌握各村定量指标得分和定性指标得分后,需要将两者加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由于定量指标通过数据本身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在制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比重时,应将定量指标设置较大的比重。本文参考了各地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及年度总结报告,发现多数地区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70%和30%,在此,笔者推荐使用此权重;另外,也可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值。
由于同一辖域各村因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不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为确保对各村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能够公平、公正评价,各村不仅应同自身往年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当地审计部门也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各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相应层级内进行横向排名。纵向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设置各村每年的进步幅度;横向评价时,可以采取末尾淘汰制。当该村的纵向目标和横向评比都不合格时,应纳入次年的重点审计对象;此外,对在一票否决项目中得分最低的村部也应纳入重点审计对象。其它村部应根据其排名给予相应奖励和处罚。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DJXS1102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其佐:《五个原则强化四项保障全力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3期。
一、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结论是有效落实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具体举措,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若要保证其科学、客观、公正,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以绩效审计评价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为基础,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突出强调下列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一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政府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落实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提高农村公共投资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及农民富裕。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一般原则,就是要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全面分析,力图全方位地对政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系统化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公共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常常会出现矛盾。在具体设计评价指标时,要体现系统化的观点,坚持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结合,注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反映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通常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着手,这些效益有些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有些只能从性质上判断其优劣程度。因此,在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设计指标将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而对于无法量化的因素则采用定性的方法加以评判。事实上,在农村公共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是难以量化的,而它们却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将其纳入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由于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坚持两者的相互结合。
(四)兼顾各种评价标准的原则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渠道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项目实施、运行涉及多个单位、多个环节,其绩效评价标准来源多种多样,如,农村公共投资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的会计准则、制度、专业标准与专家意见,同行业、同领域或类似项目的先进绩效水平,项目的预算或计划等。对此,必须根据每一项农村公共投资项目自身的特点,统筹兼顾各种评价标准,对被审计项目作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二、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形成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基准。与绩效审计评价的一般标准相一致,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包括:(1)国际标准,一般是指由国际性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研究的,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为众多单位和机构所接受和认同的标准;(2)国家标准,是指目前已经存在的可以作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依据,含法规标准、技术标准等;(3)行业标准,是指以一定行业众多群体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来的该行业评价标准;(4)计划与预算标准,是以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预定数据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5)历史标准,是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同类部门、单位、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该类指标的平均历史水平;(6)社会舆论或公众满意度标准,是基于社会管理的要求,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将社会舆论和公众期望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7)其他标准,是不属于上述六项标准范围,但同样可以用于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在内控审计指引的带领下逐步走了方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数量逐年增加,然而许多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不统一,审计机构在进行内控审计时的依据也有许多差别,这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依据不统一
不同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时,选择的主要评价依据存在差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是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评价时比较集中的选择,也有的审计机构运用其他准则作为评价依据,另外,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有较大不同,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一些其他类型的报告。
(二)审计机构未建立与我国配套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指引主要表述的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一些内容与要求,它只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指明了初步方向,并没有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制审计评价体系,但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时,面对的对象会是各种类型的公司,因此审计机构应当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真正匹配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三)审计机构人员审计评价能力不足
审计机构人员的审计评价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依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多数审计机构人员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比较?T乏,对于许多理论的理解较为模糊与片面。另外,由于相关工作经验也比较少,大多数审计人员尚没能具备良好的评价能力。
(四)审计评价结论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结束之后,审计机构会出具最终评价结论,并对所发现的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这无论是对企业的后续改进还是对审计机构相关经验总结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而目前的状况是,审计机构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意见,通常只是将其通知被审计部门,相关内外监管部门往往对其后期改进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入,没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改进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审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结论的利用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对审计评价结论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与提炼。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评价依据
政府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情况的观察,确定最适合我国企业目前状况的评价标准,发挥其引领作用,尽快将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相关政策统一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供审计机构参照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依据,规定审计机构必须在同样的评价依据下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不再容许自行选择。各审计机构评价依据的统一,能够很大程度上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起到规范作用,使得审计评价结论也就更加具备可比性,更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了解与比较,进行投资、信贷决策。
(二)审计机构应建立起与我国配套的评价体系
审计机构在建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时也可以从这五要素开始着手,在各要素之下,确定更加详细的具体因素,并为各因素选取指标、赋予权重。总之,审计机构要建立起来的体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该体系必须要有严格的层次划分,且各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评价依据都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其次,该体系一定要科学,要符合我国的制度特点、客观实际情况,无论是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是相关指标的选择上,都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政策的要求相符合,也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制度背景特点,做到客观可信、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最后,该体系要具备实际可操作的特点,要尽量寻找那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标准与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高效率进行。
(三)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其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去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再教育,要经常与一些内部控制审计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力和相应工作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对其员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指导,对其职业道德也要进行教育与提升,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控制审计经验较为丰富的人才流失,同时对审计经验较为缺乏的员工可以起到较好的督促与引导作用
(四)充分利用审计评价结论
在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结束之后,企业应对所得评价结论进行有效利用。企业应组织会议进行研究探讨,有针对性地实行改进措施,并需将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给监管部门,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评价结论要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进行经验总结,结合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关键词: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1.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
教育评价问题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是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善体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开始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到实施体育教学过程,如果没有体育教学评价参与其中,就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有选拔优秀,淘汰落后、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鉴定运动水平等相关功能。
2.目前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用“健康第一”的核心思想对现在深圳市体育教学进行评价,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深圳市很多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认识不当
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评判,目的是:一是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二者结合,共同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最终正常发挥体育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功能。但在实际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仿佛就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很少涉及。对评价目的的认识不全面,不仅阻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这样造成了严重的教学质量问题。
2.2深圳市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
目前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偏重于体育理论、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考核,以一个人跳得高低、投得远近、跑得快慢、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多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从上课态度、技术、出勤率、理论及素质等方面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意志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评定。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受到人为的扭曲,而应当更加全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促进提高。
2.3深圳市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相对单调
目前为止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在方法方式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评价只注重了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达到的水平,忽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但是体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里面很多因素都是能够量化的。然而目前深圳市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以运动成绩考试为核心的定量评价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方法。
3.对于深圳市中小学改革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探讨
结合当前深圳市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有哪些改革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首先应当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对准改革方向。目前深圳市有些新的变化正引领体育教学评价朝着“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迈进。笔者认为对于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深圳特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目前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的优点日益受到普遍欢迎,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法。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也应当改变传统单一化的状态。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其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能及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就可以进行评价,因此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同时,更有助于关注师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因而更有利于达到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多样化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而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价值判断上。“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
3.2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
体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体育教学评价,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2]。目前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上应当注重评价的发展,重视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3.3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主体的多元化
当今深圳市体育教学评价更应该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考查,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与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认可;以质性评价的方法为基础,既要考查“知识”或“技术”等认知层面的内容,又要重视考查“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而且要重视情感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争取让特区中小学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学生的“自评、互评”实现教学互动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开拓广大师生的潜力,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潘雯雯.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及几点建议[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5-68
[2]刘伟,李健,王秀芝关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89-93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工程造价;评审;问题;措施
政府投资项目是用政府财政性资金或政府融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投资公共领域项目的不断增加,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管理尤为必要。政府投资评审是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成本费用、节约建设资金和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现结合十多年来本人从事政府投资工程造价评审的实践经验,谈谈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当前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造价评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施工图设计不够完善,影响工程造价
1.1.1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
当前,大部分设计人员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并不差,但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在设计中不作多方案比较,即使多方案比较也只注重造型和使用功能,而忽视经济方面的比较。
1.1.2设计招投标不完善
目前项目设计只注重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招投标工作。一旦方案中标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随之被确定,所以,施工图设计就缺乏竞争机制,设计人员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1.1.3现行的设计费计取方式不合理
现行的设计费只取决于工程造价或建筑面积的大小,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设计图纸质量好坏,投资是否超限与设计费没有重大关系,导致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优化过的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不能调动设计人员主动控制造价的积极性。
1.2设计变更及签证不合理、不真实,影响工程造价
1.2.1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内容不具体
体现在有一些签证对于所发生事件的数量、规格记录不完整、事件发生的日期不交待、内容叙述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前后重复或矛盾。工程设计变更单中对变更的原因、范围、部位和内容不明确,尺寸、标高和文字说明表达不准确,没有以图示说明,图示不规范。
1.2.2签证材料价格不实,高于市场调查价格
工程材料价格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材料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合理的材料价格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施工合同约定变更工程新增材料价格,由施工单位提出经建设单位签证确认。但在签证中往往存在:报审发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普通代豪华,获取较大的价差利润。很多情况下,对以上这样的材料价格认定,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也予以签认并进入工程结算。
1.2.3现场签证未及时办理,准确性差
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现场签证的基本要求,也是签证真实性的基础。这就要求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一同就工程现场当时实际发生事情进行准确测量、描述、办理签证手续。但评审人员发现工程现场签证不及时、签证数量不准确、没有现场签证、事后补签的现象频频发生,甚至于在结算评审过程中还在补办签证手续。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及监理人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不负责任,不能在事件发生时及时办理,口头答应,事后靠回忆、追记补办。这样只可能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不清,补写的签证单与实际发生的条件不符,数据不准,在结算过程和评审过程产生争议和扯皮。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2.1控制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途径
2.1.1严格推行勘察设计招标
政府投资项目勘察设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中标单位,引进竞争机制,开展设计方案优化竞争,以技术先进、造型新颖、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投资作为衡量设计方案优劣的基本标准,综合评判出最为经济的方案和最为经济的结构。
2.1.2 采用限额设计
在保证功能前提下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并按照初设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通过层层限额设计改变设计过程不算帐的现象,由“画了算”变为“算了画”。将“肥梁”、“胖柱”、“密钢筋”、“深基础”等现象消灭在设计阶段,这样“三超”现象也会减少。同时,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和不必要的变更。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较大设计变更,要采取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2.1.3建立健全设计收费标准和设计奖罚制度
改革设计质量好坏与设计人员无经济厉害关系的状况。将设计费的计取方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设计费,同原设计费计取方法;另一部分为效益设计费,这部分费用应充分体现出激励机制,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不降低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凡因设计质量好而降低造价的应根据降低的幅度大小计取不等的效益设计费;凡因设计错误、漏项等造成损失的,设计人员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责任,从设计费中按量能的前提下,凡因设计质量好而降低造价的应根据降低的幅度大小计取不等的效益设计费,凡因设计错误、漏项等造成损失的,设计人员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责任,从设计费中按量扣减。
2.1.4加强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审查质量是工程质量的龙头,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水平,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起到了事先把关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图审查机构之间竞争激烈,其相互之间出现了暗箱操作,无视《物价法》,对审查费用采取打折扣压价方式,而忽视质量的违规行为。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图审机构工作质量的监督管理。
(1)加强审图队伍的建设。采取培训、考核、注册上岗制度,做到先培训,考核合格后再注册上岗,进行思想与业务知识的充电,从而达到审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不合格的人员应停止图审资格的注册,不准其参加图审工作,以保证审图工作质量。
(2)进一步明确审查机构的责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取得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资质的图审机构进一步明确审查机构的任务和职责,若审查机构在审图工作中,误审漏查,将追究审图机构的失察责任,而且由此造成的工程经济损失,审查机构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3)加强对审查机构的考核与管理。为了提高施工图审查工作质量,应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管理力度和深度,出台相应审查机构的考核与管理办法,对图审机构的审图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行为进行考核。同时,对图审档案、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进行定期的随机抽查,强化了对图审机构的动态管理。
2.2 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变更及签证管理
2.2.1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参与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相关主体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明确了责、权、利,才能规范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在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中的行为,认真履行职责。完善相关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2.2.2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健全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内部控制制度。
(1)明确变更及签证的审批程序,规范签证权力,健全相关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2)要完善工程变更及签证手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需变更的,涉及变更内容的相关单位应在变更签证中签字盖章,必要时要签署意见;(3)对工程变更签证的内容严格把关。履行审核义务的单位在审查工程变更签证时应注意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全面、详细、准确,对隐蔽工程应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简图作为签证的附件;(4)明确工程变更签证时限。对工程变更签证应做到“随做随签、一项一签、一事一签,工完签完”的原则,杜绝先做后签的现象。
2.2.3 建设单位要配备专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实施有效地控制和审查。现场签证内容要明确真实,实测实量,要素齐全,及时处理,防止遗漏。进一步增强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地做好现场签证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签证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