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心理学;放松疗法;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心血管疾病有关症状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抑郁焦虑忧愁,精神上受到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有压力时难以适应,即可发病[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就医,自诉胸闷、心悸、心慌、心率加快、呼吸不畅,有时需做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来缓解症状,有的患者心前区疼痛,但部位不固定,服硝酸甘油无效;有的患者自觉多汗、手足冷、尿频、大便次数多;有的失眠、多梦、头晕。临床检查,心脏X线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偶有期前收缩或伴有非特异ST-T变化。
1.2 方法 对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只给予药物治疗,对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给予消除顾虑,寻找诱发因素,进行体育锻炼,消除思想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检查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跟踪治疗: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用药,根据化验数值的高低给予用药,一般时间为1周~1个月,同时需要定期检查化验数值。而且半数患者遇到感冒等其他因素,心肌炎症状加重;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给予心理学放松疗法,发现患者心情放松,在3~5天的时间症状好转,除1例患者15天后自述自我症状加重给予放松疗法+药物治疗外(此患者18岁,高三年级),其余患者无复发。
3 讨论
现在孩子多娇生惯养,饮食上无节制,生活富裕,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加重,气候冷热不均,病毒种类增多,使人们容易患病;另外,科技的发达,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种类增多,社会心理压力加大,儿童体育锻炼减少,使人们的情绪消沉,很容易患上心理及身体的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身体的、精神的各种病理过程,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利用心理活动的改变以促进病理过程的消失和正常功能的恢复。情绪是神经系统特定结构的特性。情绪的生理机制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情绪活动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分为3种状态:激情、应激、心境;其中应激状态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2]。
儿童心脏神经官能症分析其外在原因有家庭和学校两方面主要原因,好胜心强的孩子在学校处处优先,当愿望未能实现时,易产生愤怒、羞愧、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庭中督促学习过分紧张而使孩子处于慢性应激状态[2]。
因此,在临床上,根据心理学治疗原则,采用心理学放松疗法对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放松疗法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源于古代的自我身心保健和疗疾方法,它的种类很多,但不论方法如何,其核心是“静,松”两字。就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保持最宁静的心境,并用意念使情绪轻松和肌肉放松。在紧张状态下,人的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肌张力升高,放松疗法可对抗这一过程。当这种训练达到理想程度时,可见到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高。这时机体耗氧和耗能都减少,蛋白质合成代谢加强,血尿儿茶酚胺含量降低,血液中甲基肾上腺素和胆固醇含量也有明显下降。所以,心理放松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起着特别大的辅助和改善的作用[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动力学; 父母教养方式;首发精神分裂症; 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疾病,除服药巩固维持时间不够外,其病前及症状缓解后的心理特征异常[1],可能与复发有关,有关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研究[2]揭示,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动力学特征也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教育方式与心理是否有某些关联?本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学、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治疗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6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30岁,为首次病程住院治疗,从发病到住院时间控制在1年内。排除脑器质性、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内分泌)疾病伴发精神障碍,ICD-10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处于恢复期并能配合时进行评定。共收集符合条件病例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1±5)岁;初中26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以上9例;平均病程(10±5)个月。诊断按ICD-10标准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家庭结构:核心型35例、大家庭13例、单亲家庭1例、单身1例。平均家庭成员数(4±1)人。对照组为患者入院或门诊带药的正常护送者(排除直系亲属),共50人,评定家庭动力学和父母教养方式。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平均年龄(28+3)岁,文化:初中18人、高中(中专)20人,大专以上12人;两组平均年龄、文化及民族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0,χ2=1.689,χ2=1.179,均P>O.05)。
1.2方法
1.2.1工具①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elf-rating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SSFD):康传媛等编制,共29各条目,含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四个因子,家庭气氛指家庭系统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低分倾向于"轻松、愉快",高分倾向于"敌对、沉闷";个性化指家庭成员问情感分化程度,分值越高分化程度越低,分值越低分化程度越高;系统逻辑指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高分为典型的"非此即彼"二元认知模式,低分为典型的模糊认知模式[3];疾病观念指家庭成员关于患者对疾病过程自我责任的看法,分值低倾向于"完全的行为者",分值高倾向于"完全的受害者";量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1~5五级评分;②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m Uppforstran,EMBU)[51,共6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其中父亲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③精神质量表(Psychoticism,PSY)、病态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Pd),并附加测谎量表(1ie Scale,L)作为效度控制指标,L量表得分>10分作为无效测验剔除。
1.2.2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评定以BPRS减分率为依据,无效为0分(减分率77%)。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及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首发精神分裂症SSFD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首发精神分裂症EMB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
2.3 SSFD与心理的相关家庭气氛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3847,P
2.4 EMBS与心理的相关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78,0.477,0.2895,P
2.5疗效与精神质、精神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回归分析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P=0.09,R=0.12,精神质高分可以预测10.2%的疗效不佳。以精神质作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父亲拒绝否认(t=6.66,P=0.013,R=0.1141)、母亲拒绝否认(=14.56,P
3讨论
结果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较正常家庭倾向于"敌对、沉闷",情感分化程度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子女关爱的情感表达较少有关。在心理因素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质、偏执和病态人格得分高于常模。反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之后,仍存在心理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心理可能属于分裂症基础性的心理障碍,较高的复发率可能与此有关。相关分析发现,疗效仅与精神质呈负相关,进一步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精神质高分对疗效不佳的预测率为10.2%,反映精神质高分会对疗效产生不利影响。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父母亲较多的拒绝否认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影响,而母亲尤为突出。母亲惩罚严厉也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较高,可以降低精神质得分,但却会导致偏执高分;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偏执,但又会导致精神质高分。反映出精神质和偏执在成因上可能具有相对性。偏执与疗效相关不具显著性,反映以偏执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疗效会好于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本文中以偏执为心理特基础的患者可能只是"选择性"出现了偏向的研究结[4]果也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归因偏差连接着偏执症状和偏执过程。而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患者可能是"兴趣性"和"选择性"因子均减退,故而疗效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温盛霖,陶炯,王厚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新医学,2008,39:438-440.
[2]李沙沙,陈一心,詹明心,等.精神分裂症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9-53.
长期卧床者或病情较重者,首先应注意全身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膳食,鼓励病人多进食,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及时喂食喂水,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要协助病人经常变换,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可垫海绵垫或气垫褥;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伤口若有分泌物要及时更换敷料,若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情况时,应及时擦洗干净,被服湿了要及时更换,衣物经常洗晒干净。不可使用破损的便盆,使用便盆时不可硬塞硬拉,必要时在便盆边缘上垫以软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
经常性的按摩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预防褥疮有一定的效果。在此介绍红花酒精的配制方法及按摩手法,供大家参考:
1.红花酒精配制 红花具有活血通络,去瘀止痛功用。到中药房购红花6克,浸入50%酒精500毫升中1-2天,即可搽用。
2.全背部按摩手法 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露出背部,先以热水进行擦洗,再以两手或一手蘸少许红花酒精作按摩。按摩者斜站在病人的右侧,两手从病人双侧臀部开始,沿脊柱两旁向上按摩(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打圈按摩,力量要足够刺激肌肉组织),至肩部时,手法稍轻,转向下至腰部止。如此有节奏的按摩数次,再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按摩至第七颈椎处(后颈部)。
3.受压处局部按摩 蘸少许红花酒精,以手掌大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作压力均匀的向中心方向按摩,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每次约3-5分钟。如局部呈现褥疮的早期症状(局部瘀血发红),按摩时不要在该处加重压,可用拇指指腹作环状动作,轻柔地由近褥疮处向外按摩。
怎样护理心肌梗塞病人
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塞时,陪护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意让病人休息 一般来说,老年人发病的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卧床休息对于心肌梗塞病人而言非常重要。
让病人适当运动 起先可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运动,如手臂、腿、脚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然后根据病人自身的状况,可离床在室内适当活动,但要注意活动时间。如果病人的状态较好,可考虑户外活动,但仍不能做剧烈活动。
注意病人的用药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常需要一些止痛药以及麻醉剂,如吗啡等。但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支气管疾病,因此要慎用。如老年人出现精神混乱,不宜使用镇静剂。
监测生命体征 应每1-2小时为老年人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和呼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治疗。
保持二便通畅 病危老年人应留置导尿,同时每天服甘油或蜂蜜,使粪便变软,防止便秘的发生。
饮食调整 每日做到少量多餐,多给患者食用清淡流质饮食,要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减少水分在患者体内的潴留,以减轻心脏负担。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若患者因病难以入睡时,可按医嘱让患者口服少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促进睡眠。(红云)
不同环境的身体疗养法
1.温泉疗法:泉水的温度可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水的浮力和压力对人体有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因此,有皮肤、肌肉、关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在休息的时间泡泡温泉。
2.海滨疗法:海疗学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气候宜人、光照强的海滨进行日光浴,最为合适不过了。有血液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呼吸、皮肤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可经常去海滨度假。
【关键词】帕罗西汀;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消化内镜已使消化科医生可以清晰地直接观察到消化系统的所有器官,消化系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由推测性诊断发展到精确诊断,多数疾病的诊断不再显得十分困难。但是一些胃肠道黏膜正常的患者症状之重难以解释,而目前的手段尚难发现结构异常,消化科医生将这类患者称之为功能性胃肠病[1],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侯群,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FD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有密切关系。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72例FD患者中的86例加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消化内科门诊,FD按罗马诊断标准[2]。
1.1.1 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在过去12个月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累计超过12周;
1.1.2 胃镜、B超、X线、实验室等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1.3 症状不因排便而缓解,症状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符合上述条件者172例,其中男75例,女97例,年龄21~39岁48例,40~59岁103例,60~72岁21例,平均51.1岁。胃镜检查阳性88例,胃炎伴十二指肠炎9例。胃镜检查阴性84例,172例患者中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阳性52例。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利(西安杨森)5 mg,3次/d,餐前30 min口服,有上腹明显疼痛者,口服法莫替丁20 mg,2次/d。同时给予生活指导: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告知患者,给予耐心地解释、开导和精神支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钦食,使患者对该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并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天津史克)20 mg,1次/d,晨服。对所有患者每周复诊1~2次,详细记录治疗反应。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4周末统计结果。
1.3 疗效判定
按症状轻重分4级:0无症状;Ⅰ有轻度症状但不明显;Ⅱ症状较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Ⅲ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症状加重或无变化为无效[3]。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见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疗效显著增加,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
2.2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治疗组中轻度头痛头晕2例,口干2例,兴奋1例;对照组中轻度头晕2例,口干1例,但均未影响治疗,无需特殊处理,服药期间或疗程结束停药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广泛存在,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只是持续时间长短及对人生活影响的程度不同。FD发病机理很复杂,国内外研究提示87%FD患者有精神心理障碍。FD不是单纯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该群患者除FD症状外,尚有多种躯体症状,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不典型胸痛、心悸、头晕、失眠、疲乏等,因而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FD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4]。其机理可能是因为抑郁等心理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影响植物神经,再通过脑-肠轴使胃肠功能及其分泌功能发生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FD症状。本组患者年龄21~72岁,其中大部为患者年龄40~59岁,这与该年龄组为社会及家庭中坚力量,工作、经济压力重有关。FD患者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精神容易出现紧张状态,对压力事件呈现多敏感、多激虑、易疲劳。因此FD治疗中,除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抗酸制剂及生活指导外,还应辅以抗抑郁药物的治疗。
抗抑郁药用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已有报道,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①精神心理的改善可诱导胃肠症状的缓解;②抗抑郁药有与精神情绪作用无关的止痛作用;③调节内脏胃肠感觉的5-羟色胺介质活性及其受体同时对调节胃肠道动力有重要作用[5]。姜玉红等[6]采用多虑平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96例,可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和体征。本文采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联合西利治疗FD患者86例,显效45.4%,有效39.5%,总有效率84.9%,对照组总有效率51.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帕罗西汀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可有效地调节5-羟色胺的功能,而5-羟色胺通过不同的受体亚型,不仅对精神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而且是胃肠功能调节的重要递质,所以应用帕罗西汀有助于阻断FD患者躯体症状和精神心理障碍间的恶性循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长期缓解,且帕罗西汀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此药安全,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80%FD患者存在胃动力障碍[7],本组患者占84%,与文献相同。西利是第三代胃肠动力药,系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刺激肠肌神经丛中5-羟色胺受体,引起肠肌神经丛乙酰胆碱增加,从而增强胃动力,它不与多巴胺毒碱类受体相结合,故无抗多巴胺作用,也不会出现系统性胆碱能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无影响,不会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和血浆催乳素等水平的变化,是治疗FD安全有效的药物。
本组患者胃镜检查阳性率51.1%,与文献报道30%~50%相符。部分患者来我院就诊前已接受过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相关治疗,但疗效差。实际上FD患者内镜下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吻合,FD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的差异尚在探讨中[8]。我们认为,建立FD诊断不要拘泥于内镜的发现,内镜发现只提供参考,对每一例患者应综合其临床资料详细分析,本文对此类患者加用帕罗西汀疗效也较好。因Hp在FD中的致病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固亦无需常规应用抗Hp治疗[9],本组资料中52例血清Hp抗体阳性者未用抗生素而加用帕罗西汀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侯晓华.规范化的诊断标准是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诊治和研究的前提.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5):259.
2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8.
3 全国西利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西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心临床疗效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80.
4 周吕.胃肠功能性动力疼痛发病机制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577.
5 史锌,唐振铎.抗抑郁药在功能性胃肠综合征的应用.国外医学消化疾病分册,1996,16(1):31-33.
6 姜红玉,张少刚,尹斌太.多虑平与西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1):29.
7 兰梅,王新,郭学刚,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固体排空功能与其临床症状关系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598.
专家简介
王学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患心脏病,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
赵先生患有心脏病,最近尤其感觉胸闷、气短、心悸。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给他开了治心脏病的药,服用后效果也不明显。这让赵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更加担心,也感觉到症状似乎更加严重了。他到另一家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时,医生注意到他情绪不太好,显得焦虑不安,就给他开了点抗抑郁药,并嘱咐他心脏病本身并不严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赵先生将信将疑,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胸闷、心悸等症状的确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为何会发生抑郁、焦虑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调查发现,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可同时伴发抑郁、焦虑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年龄增长产生的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独问题的困扰;多有固执、疑病、恐惧、自卑、无助、无用等心理特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老年人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预期的治疗效果,担心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会增加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女性偏多)、睡眠障碍史、社会地位偏低、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低下或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创伤等。特别是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同时发生的风险。
抑郁、焦虑导致心血管疾病“难治”
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或焦虑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心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等不良反应。
抑郁和焦虑还可以表现为患者行为异常和不依从治疗。如果抑郁和焦虑使患者放弃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则会使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敌意愤怒、悲观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虑的迹象有哪些
伴随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时常主诉胸闷、气短、心悸,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改变,或者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持续或严重的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随食欲减退和下降,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症状,出现过度紧张和担心、睡眠障碍、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脸红、心慌、头晕、恶心、手抖、尿频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焦虑的诊疗率还很低,治疗方法和疗程也不十分确定,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在综合医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识别和治疗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患者角度讲,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不妨委婉地向医生提出,或尝试到精神科医生处诊治。
“双心治疗”: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时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患抑郁、焦虑时,既要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加强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又要注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这是近年来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的理由。双心治疗的流程是:
首先,确定是否为适合“双心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经过心血管对症治疗后,如果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患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确焦虑或抑郁的诊断后,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具体来说,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对SSRIs类药物早期不适应,可能会出现药源性焦虑或胃肠道反应,轻者不必治疗,一般3~7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也可以选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发挥作用快,但因为其阻断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可能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类治疗可使患者逐渐改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另外,还可使用行为治疗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运动,这样不但可增加心肌张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症状。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