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科学化范文

社会治理科学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治理科学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治理科学化

篇1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内涵特征 管理体制 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党和历代领导集体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特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生存条件及其变化的理论自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广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也涵盖了诸多相关文科学科。而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内在统一的。两者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在关注社会存在的方式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点,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进行持久的调查研究;第三、人才成长有自身的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不但需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第四、着文不难,出精非易;第五、探索具有曲折性和无穷尽性。

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但也应该看到,与时代要求相比,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性工作不扎实、管理体制缺乏弹性等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战略地位亟待加强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与一些领导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有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重理工轻文史、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的倾向。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具体措施不多,资金支持力度不大,对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缺乏紧迫感。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滞后于实践、与决策脱节的问题亟待改进

理论和实践脱节、与决策脱节是制约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单纯属于上层建筑,从渗透转化的意义上说,也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它和自然科学成果转化的特点不同,自然科学成果转化的着眼点是企业;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重点是决策层,是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它要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成果能否转化取决于研究者和决策层双方,任何一方出现阻塞,转化都不能实现。

(三)基础性工作不扎实,哲学社会科学中学科、人才建设亟待完善

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目前,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中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学科基础并不很牢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又不断涌现,学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两者发展并不平衡,重视基础性研究,忽略应用对策研究的状况仍比较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研究方法急需多样化。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断层、知识结构老化、功利主义思想与浮躁之风等问题在高校中仍然存在着;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问题有待转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四)管理体制缺乏弹性,评价体系、创新环境、经费投入亟待完善

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体制问题。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如重复研究问题、经费问题,追根溯源,是因为缺乏一个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宏观管理机构。由于宏观管理缺位,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没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难以制定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条件支持、课题研究等事关全局的科学决策。在微观层面,尽管各教学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现有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但自主改革意识不强,步伐迟缓,力度不大。科研机构体制的整体改革进展缓慢,仍存在着传统体制养传统人、平均主义的体制病。另外,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工作考核和评价制度科学化程度不高,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宽松、宽容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先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对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而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作用,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以富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自然科学健康向前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是没有头脑也没有灵魂。当科技作为一种没有头脑控制、人类并未真正全面透彻了解的力量时,它只是一种盲目可怕的力量,是造福人类还是祸国殃民关键要看科技被哪些人操纵和利用。因此,对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理论,都需要以人学为尺度,去检验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及社会生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因此,新时期要把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

四、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关键。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应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要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智囊团”;要正确处理好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要保持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围绕中心,贴近现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各级科研机构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最佳结合点出发去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此外还要积极做好研究者和决策层间的沟通交流工作,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是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改革创新的重点。我们必须统筹兼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去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

继续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继续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继续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继续进一步建全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6

[3]丹增.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4]肖庆金.论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性[J].重庆社会科学.

[5]王素.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篇2

一、基本内涵

在中国,早在1922年,就出现了“教育社会化”这个概念。在鸿学大儒汪懋祖撰写的《近代教育上社会运动之发展》一文中,对于教育社会化有了明确的定义。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化就是国家的社会教育发展的标准、教育的原则和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手段。时过境迁,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社会化理应重新镀金,不但要契合社会和个体的不断发展,还要让国家通过整合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由传统的教育体系转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百家争鸣的时代,教育界也是百花盛开。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见解。在与身边同事的交谈中,有同事认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发展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最明显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走到学生的心里。也有同事认为,在学校与社会环境双向选择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化开始形成。要想真正让思想教育深入人心,让思想教育的课堂在大学生的心里叫好又叫座,就必须强调构建一种综合育人的教育机制。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想茁壮成长,产生影响,就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把高校当作根本,把学生立于主导地位,通过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完美融合,等它们相互渗透之后,就会相互产生作用。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是病去如抽丝,缓慢有效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易于接受,这也是大势所趋。

二、前景规划

在高校里面,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走上教学社会化的道路,就必须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打破原有的教学理论的同时,从社会实践的基础着手,开始尝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正是充分考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删除繁文缛节,留取课堂精华,顺应时代变革,迎合发展潮流,长风破浪,只为做得更好。

(一)内在要求

高校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既然是必须存在的教学活动,就要认真把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落实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单凭老师一张嘴,远远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进来的兴趣。毕竟,课堂不是脱口秀,也不能人为地增加许多喜剧元素。要想成功地把教学社会化的模式植入课堂,就需要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多动脑子,从现实社会的新鲜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对三观进行理性分析。

(二)变革理念

当学生离开高中校园,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就迈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如果想让学生尽快融入这个圈子,首先就要变革理念。如果不去尝试那些先进的教育模式,而是墨守成规,很难赢得学生的青睐。既然决定创新,就要在有把握的基础上,步子再大些,胆子再大些,紧跟时展的步伐,拉着学生一起风雨无阻,只有这样,才能在变革的过程中找准队伍,越来越好。

三、基本原创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不能单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也不是光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做到,一定要坚守特定的教育理念,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开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让教学社会化这种模式富有生气,才能真正做到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总体来说,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时候,应该遵守四项基本原则。

(一)学生是主体

要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发挥学生的主力军作用,把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心理认同结合起来,基于学生的主观意志,引导学生逐渐参与到今后的教学中来,并尝试评价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教学社会化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要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除了要遵循原先的教学理论体系中的精华,还要把这些精华跟国情结合在一起,让二者融会贯通,互惠互利,发挥更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同时,不抱有偏见,也不戴有色眼镜,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贴近实际

要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绝对不是空洞地规划未来,而是必须扎下身子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对身边资源的有效挖掘,来不断开阔眼界,从而认识到生活中也是需要思想政治的精神指导,只有这样,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会衍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四)顺应潮流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要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就必须遵照“天时地利人和”。身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这个基本规律,才能推动教学社会化模式的健康发展。让学生站准队伍,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大有裨益。

四、前景展望

要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这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构建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历史规律,不激进,不冒进,严格契合大学教学创新的本质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高校、老师和学生这几重主体的创新性,深入分析前景,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稳中求进。

(一)适应社会需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化模式,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定义,就是要通过这种模式,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鲜活的个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避免枯燥。学生本来就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兴趣,慢慢就会滋生相应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在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时间长了,越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认真整合,如果老师偷懒,照搬教材上的东西,那么学生的思想也会跟着偷懒,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生涯中,一定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只有这样,在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显得不知所措;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汲取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吸取里面的正能量,跟当下的一些事例结合在一起,用古人的观点去评价当代的社会,用当代的眼光去反思古人的成就;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学会了解经济。尤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潜移默化中会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遇到学生关注的经济热点,老师也要多学多看多交流,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搪塞,不能糊弄,而是摆出一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姿态,跟学生愉快地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疑惑,都会毫无顾忌地跟老师沟通、交流。

(二)优化社会资源

互联网正在迅猛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一些影响。有学生常说,思想政治太枯燥,不如网络来搞笑。但是,面对冲击,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学会反思,如何才能师夷长技以自强。互联网信息量丰富,就认真汲取营养,想法跟课堂教育融会贯通,在扩充信息量的同时,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有激情,有活力,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要进入这种良性的循环当中,高校课堂就会变成明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变成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要说翘课、瞌睡,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相应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高效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多学生硬着头皮学习,也只是履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义务,就算被迫学了很多,也是为了应付以后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勇做改革的尖兵,努力冲在教改的一线。既然传授给学生知识,除了让学生能够愉快的接受,还要深深地在脑海中打下烙印,学以致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自己恪守的道德底线,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善良美德,都能有效地做到知行合一,让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四)强化素养

篇3

邢新会委员认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立项指南制定过程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势在必行。”他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和完善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

第一,从国家层面,把立项指南的制定列为高水平科技立项的重要环节来抓。把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过程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从国家层面出台《科技立项指南制定规范》,为科技项目指南的出台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建立具有中立性和权威性的科技立项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从已退休的高水平知名专家、国外知名华人专家、人大政协里的专家学者中挑选中立、公正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履行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任务。科技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放在管理规则的制定上,为专家委员会服务。在项目指南制定过程中,广泛汇聚社会、产业、科研人员的需求和建议,进行科学的论证,从根本上保证项目指南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篇4

1 建立了解和掌握妇女需求及利益表达机制。为了充分行使妇联组织代表妇女群众参与利益协调的职责,必须珍惜并积极拓展妇女利益诉求的反映渠道。一是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就公共政策的完善,经常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二是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民主协商;三是建立专报制度。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经过严格筛选之后提出对策,向党政领导及时反映妇女与人民群众的呼声。

2 建立健全妇女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机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组织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出嫁女权益保护、征地拆迁补偿纠纷增多,我们要从关注妇女民生问题人手,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和利益调处机制。首先妇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对与妇女维权及发展有关的问题,妇联自身能解决的,要抓紧落实。自己解决不了的,要紧紧依托党政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纳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推动妇女事业发展。

3 建立健全事关妇女儿童的突发事件应急干预机制。遇到突发事件,应积极配合政府,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响应机制、新闻机制、中外记者采访服务管理机制、舆情研判机制,及时干预处理机制和善后工作机制,及时稳妥的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4 建立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向公众并服务公众,必然有其严格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理当顺应这一规律,自觉地建立健全妇女工作评估体系,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实质是对妇联自身工作定位、思路重新梳理、反思的过程;是确定工作导向、确立妇女工作价值观的过程;也是理清职责、规范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如我们在家庭建设过程中,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细化了家庭建设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从文明家庭创评、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养老等10个方面,提出了30多项标准,使家庭建设从口头上的号召落实为家庭成员的具体行动。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传媒和社会评价手段,畅通妇女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渠道,逐步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群众化的妇女工作评价体系,这是妇女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5 完善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妇女儿童工作各类协调机构的作用,认真履行妇联作为再就业工作、农民工工作、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妇女参与农村改革发展争取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要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妇女儿童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妇联各类实体阵地,不断扩大农村妇女儿童的受益面。要进一步拓展为农村妇女儿童服务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大引进项目、吸纳资金的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妇联组织要积极借力、借势、借平台,推动政府强化主体责任,实行综合大维权服务,凸显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篇5

一、夯实基础建设,构建社会管理创新网络

八五七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境内,地处完达山南麓,小兴凯湖北岸,风光优美、土质肥沃。辖区总面积85万亩,其中耕地54万亩,下辖10个管理区2个社区和10个场直企事业单位,辖区常住人口1.8万人,暂住人口3000余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社情日趋复杂。农场建立了八五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方便管理、就近一体的原则,农场把各管理区的保安员及公安分局的社区民警聘请为综治协管员;把辖区划分为4格(10个管理区为一格,2个社区各为一格,场直企事业单位为一格),将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行综治协管员专人服务管理,实现了管理全覆盖。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农场成立了由农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各综治成员单位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小组与各管理区、社区、企事业单位构成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网络组织。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综治协管员职责、调解流程、出租屋管理工作流程、租赁管理规定以及协管员的绩能功效和考勤考核等相关制度职责进行完善,定期检查、考核,实现责、权、利明确。农场加大信息主导工作,加强网站建设。建立“民情网站”——八五七农场网站,对百姓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服务,并通过建立八五七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及857贴吧,拓宽群众诉求渠道,搭建对话平台,对群众反映的涉及民生安危的问题及时处理回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全场45个单位、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信息化平台的培训及推广。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二、结合三优文明创建,构建社会管理的原动力

创建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三优文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内涵上的不断扩展。八五七农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十佳宜居农垦城等殊荣。近年来,农场从整治环境入手,不断巩固“三优”文明创建成果。去冬今春,已累计完成绿色通道工程12公里300亩、“见缝插绿”工程500亩、居住区绿化8万平方米,大树进城4000余株。实施夜晚景观亮化工程,确保重点街路设施完好率达到99%以上,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农场持续开展了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在全场开展“学习道德楷模、争当文明公民”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农场文明办选树了科技致富、先进企业家、学雷锋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与朝阳社区联合开展“星级楼栋”评比、“文明小区”创建等活动,倡导宣扬传统文化、礼仪知识、文明修养;积极倡导关爱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环保、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目前,一支支“懂文化、会技术、有能力、乐于助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农场大街小巷。朝阳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物业、城管、环卫、计生四支党员服务队组成,设立了服务热线电话,年均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上万件。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系统的“以德育教育促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工程。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立志读书、回报社会的思想品质。

针对农场以前因辖区店面多,牌匾悬挂杂乱等实际情况,农场规范门面及经营秩序,创建风格化商业街。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外聘装潢公司进行统一设计、安装,安装面积达3000余平方。并充分听取商户意见,达到统一、个性、协调、美观“四赢”效果。

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管理的“调处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农场建立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做到管理区每周排查一次,农场每半月排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防止因为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今年共对2起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成功率达100%。推进“大调解”及“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农场、管理区(社区)两级调解组织网络,农场共有调解员107人。依托农场办和司法分局建立调访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调解了多起疑难复杂纠纷,避免了多起越级访和集体访。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理机制,构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农场公安分局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指派正式民警进行管理。对农场的暂住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并将其全部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关注改善民生工作,重视民生制度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建设,切实就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职工共同富裕工程。2011年起,农场广泛开展“1+10”职工共同富裕行动,用真情、动真格、使真劲,帮低收入户选项目、配资金、做服务,不断提高低收入和困难职工家庭经济收入,按照动态标准保持年度零贫困户目标。实施居民社会保障工程。按时足额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巩固医疗保险工作成果,确保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100%,连续10年实现了垦区提出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不欠一人,不欠一分”的工作目标。加强“爱心超市”建设,为生活困难家庭按期发放生活必需品。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农场为弱势群体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将辖区内的各类弱势群体进行细化分类。结合弱势群体能够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为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2011年参加培训的学员达到100余人。实施文化惠民悦民工程。农场注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打造10分钟“文化”圈。投资5500余万元正建1万余平方米文体中心;投资300余万元在文化休闲广场上新安装LED全彩显示屏。2012年,农场将投建图书馆,使人均公共藏书达到20册以上。2011年,注册成立了完达山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太极、秧歌、健身操等9大协会组织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与中华诗词第一县——望奎县文化局实施共建;与大庆市金丰集团共享社区物业管理理念,大庆精神走进八五七;与俄罗斯画家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俄罗斯民族艺术与北大荒文化精神共鸣互动等。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工程。新建6900平方米职工医院,完善高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打造值得信赖的公共卫生园区。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善日处理污水量10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并投入使用。实施职工养老保障工程。对新建敬老院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拥有三栋现代化宾馆式综合楼和一个水上公园。实行宾馆式管理,亲情式服务,为老人营造温暖舒适的家。

五、破解难点,激发社会管理的活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解决机制不顺、机制不活、合理不足的问题,推动社会管理有单一的行政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引导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农场将其作为干部考核范畴。对场部朝阳社区进行改制,已建成“民生公共服务站”一个,并着手建立两个居民委员会,开展便民利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