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数学教学诊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诊断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 以学生为本 有效性 诊断策略

“教学诊断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着眼于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理念,更新实践性知识本身,着力帮助教师建立关于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觉、有效的反思,因而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有着其他教学管理方法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摘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学生成绩好就行,如何教,没有必要计较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这是目前在我们不少教师存有的一种想法。这种只管结果而不顾过程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一旦发现教学是无效的,损失已经造成;另一方面,教师靠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换取文化考试的高分,乃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这种认为学生成绩好就不需要改进教学技能的想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和谐发展,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该使学生更聪明,更高尚。对课程的影响就是课程价值的多样性及其扩展。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案例呈现一

教研组的一节《镶嵌在作图中的应用》教学里,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课上在同学展示自己收集图片后指出研究用地砖铺地或瓷砖贴墙,既不留下一点缝隙,又不互相叠压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就能够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就是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问题。进一步提出人们正是利用数学知识来美化生活的,如果你是设计师,你用哪几种几何图形来作平面镶嵌?鼓励之后,同学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分类:(1)限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2)限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分别有哪两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有几种情况?(3)平面镶嵌有什么规律吗?接着教师把“镶嵌问题”的课题研究划分为小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发现、归纳总结、探讨结论。效果: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一次高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诊断:此次合作学习是在让学生经历了收集、观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探索、交流结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每一位同学在与他人交流的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以改进自己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此次合作学习无论从内容的需求上还是活动的组织上都是一次必要的高效地合作学习。

处方建议:在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不能搞浅层次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结论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很多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景象,并不代表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其实是让表面上的积极性掩盖了学生学习的不足。另外,在小组活动之前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不能把小组活动搞成学生说说笑笑的场所,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思考、操作,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一味强调运用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学习中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

二、案例呈现二

作业题讲解:如图在长14米,宽为9米的长方形草地修路宽为2米的小路,求剩余部分的面积。

答案:(14-2)(9-2)=84。

教师讲解:利用平移将剩余4块平移在一起成新的矩形,计算新矩形的面积得解。

学生问题:小路宽是指EF吗?

教师解答:应该是平行四边形EFHG的一组对边EG和FH之间的距离。

学生中议论声一片,集体提出答案不对,不应该是(14-2)(9-2),因为EF大于2.

教师说: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解答:利用高求EF的长,但需要知道∠FEG的度数。

教师说:我们修改题目将小路宽改为EF=IJ=2米,本题该怎样解?

大多数学生回答: (14-2)(9-2)=84,教师停顿后继续问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平移。

教师说:那就让我们动手操作确认一下吧。

试验的结果如图:

我们惊异地发现,中间有个小的平行四边形空白。

也就是说,答案比84还要小这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继续问:那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是(14-2)(8-2)=84.

学生继续互相交流并动手操作后得出:如图时即可。

问题诊断:教师缺乏细致深入的备课,盲目相信参考答案,差点导致教学上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控课堂,与学生一起合作探讨错解的原因,在师生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中,问题越来越清晰,最后使得问题得意解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由于感到自己能帮老师改正讲解中的错误而有巨大成就感。效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加大了,更加有自信心。这是一次高效师生合作学习过程,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从内心里欣赏学生才会有这次合作。

处方建议: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形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者更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更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把老师作为合作交流的对象之一时,不仅仅使学生的热情提高,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而且使老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也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结论: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就要对其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诊断。每个教师的教学素养不同,问题也往往不一样。有的教师可能是没有掌握问题教学的技能,也可能是不能恰当地作语言讲授,也可能是缺乏一定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技能。主要原因不同,课堂教学效率分析的重点和改进措施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韩桂凤.现代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高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学效果不佳

自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导致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增强了教学难度。随着高校扩招,伴随而来的是生源的急速扩张,并且知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并且学校开设的有些展业对于文理科目没有任何限制,导致同样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差距太大,教师无法统一施教。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太简单了。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学习起来相当吃力,知识深度难以接受。这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学生无法理解高等数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通过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不能产生兴趣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数学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经常会有学生问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甚至建议取消数学课程。这是由于学生没能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应用能力较差。因此觉得数学课程变得无足轻重,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排斥数学学习。

1.3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缺乏关联性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也是很多一般院校的通病,缺乏思维方式的扩张能力。但是在高职学校中,学校的初衷就是培养以学生专业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将数学教育和专业知识实现有机融合,使其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服务,便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开展不同内容的数学教学任务,将很难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习热情。一味的追求公式、计算、证明等知识内容,只会延续学生“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无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黑板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职教育,一味的重视解题能力和概念理论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解决专业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同时,这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难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甚至头痛,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动教学的位置,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学生的思想已经飞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缺乏活力的课程,肯定让人难以接受,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1.5数学课程课时不充足

数学课程本身存在知识点的连贯性特点,如果不能打好之前的数学基础,后续课程将很难跟进。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很多高职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大缩减了数学课时,导致教学任务紧,为了赶进度,很多细分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学生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在学习新内容时由于之前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习更加被动。比如很多数学内容在前面讲解具体的知识理论,在后面联合实际运用时就没有充足的时间。

2解决办法

2.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组施教

鉴于学生自身的情况,数学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只有树立“只求进步,不求跨越”的教学思路,才能实现学生进步的目的。因为基本上无法做到让数学基础底子本来薄弱的学生跟上基础好的学生,只有通过循循渐进的办法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因此,笔者建议实施分组教学。所谓分组教学是笔者长期研究与教学分析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首先把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后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最后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要求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大纲要求,成绩最差的学生要求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通过分组教学,既能让所有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自信。

2.2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兴趣

高职数学应该和普通学校的高等数学区分开来,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突出高职学校的独特性。传统数学教学讲究数学的严谨性和完整性,那么高职数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程问题,强化实践能力。笔者建议高职数学教师注意搜集与学生相关专业有关的数学失利,比如在讲授概率内容时,可以引入经济金融方面的案例。

2.3教学过程中传递数学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是从事一切数学研究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将这种思想引入专业知识中,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均有极大帮助。

2.4注重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高数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往往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望而却步”,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施教很难提高学生成绩,必须根据高职学生提点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通过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以及数学公式的来历,增加学生兴趣。其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通过声图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功能,更加容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发展的加快,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为我国建设添砖加瓦,给高职学校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一定要把握机遇,创新教学方法,彻底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强化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就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

[1]吴跃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1,(11):196.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的优秀课堂设计与建设逐渐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逐一体现,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新教学目标改革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科目的教学设计研究内容很多,但实际上对于初中数学针对性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就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一、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概述

我国的新教学目标改革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背景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的本质和价值还处于开发应用阶段,需要在职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笛Ы萄е校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就是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这也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的教学要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重点就是面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下,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就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身份则从传统的教学概念中有所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始习惯自主学习探索、团队自发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初中数学的课程安排中,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推演论证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能,扎实学习基础。我国的教学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安排应该更加注重数形结合的理念,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结果,还有数学教学结果的探讨过程,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对于这些要求,非常有价值。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会逐渐普及到全国的初中数学课程中。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研究内容越发的集中和确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专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理论指导和数学知识的基本理念灌输。第二,专业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总结。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分析

初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和学生基础学习理论为基本概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开始利用区别于传统教学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的疑难问题,由此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并不断实践反思,最终达到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要求下,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脱离出来,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认知情况来制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的环节上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将教学环节互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适应课程安排,理解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都是依照课程改革要求的要素进行设计:首先是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所针对的对象必须符合课改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总体设计的总结性评价。

三、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结论

分析

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就目前的实践发展情况来看,初中数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融入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统一。在同样的数学课程中,不同的课程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注重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的统一,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细节与学生的统一,只有将学生与教学进行完整的结合,才能让初中数学教学有更高的价值。

我国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践检验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但应该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摆在核心环节。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放在第一位,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兴趣,让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数学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断进步,为初中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创新思维

【中国分类号】G633.6

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数学教学既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强调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令人感到数学是呆板、枯燥的学科,学生根本没有学习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1.1 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准则。初中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秉承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由教师安排,不考虑学生个人兴趣需要,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同时初中数学教学对教学体系的安排存在“繁、难、偏、旧”的现象,使许多初中生害怕数学。教学内容完全由枯燥的定理定义和公式所组成,基本的教学程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死背公式和定理,然后做大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因此使丰富多彩的数学变得索然无味。

1.2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简言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动手实践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应丰富、发展其个性。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新的理念的基础上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最根本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更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考验。

2.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知识交流、情感交流及个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学会学习,适应社会。要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做好: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初中教学的观念,由教学的主导者、支配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2)教师在平等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在传统观念教学中,教师类似学生的家长,总是给学生一种威严的感觉,这种关系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改善,学生才能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交换意见,才能比较好地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 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依然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4 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无非是每个学期进行次数不等的考试,考试成绩好就说明初中数学学得好,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不能完整体现出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发展性评价与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4.1 初中数学评价的理念

1)初中数学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和可选择。全面评价表现为:既评价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情况,又评价他们在考试中的具体表现;既评价考试的结果,又评价学习的过程。在确定学习评价内容时,学生应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3)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基于此,在评价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要关注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2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但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定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情况给予等级制评定。应该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查目的是看学生是否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则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应进行诊断性评价,对该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作一个评价。然后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随时发现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改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最后在学期结束时再对学生的学习作一个终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朱云.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发展性学生评价探索[J].科技信息,2010(1):244-245

篇5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4-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贵州省桐梓县广大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反复探索和思考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领导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优质课比赛,体会深刻。在这里,有关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做法笔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抽象性强的学科,同时它又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一批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笔者总是想方设法,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去辅导学生。这样的艰辛劳动,让乡下的孩子们学好了数学,顺利地考上了高中,切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初中数学一线教师,笔者平时引发学生的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笔者任教的学校位于黔北边远乡镇---桐梓县木瓜镇水坝村。学生均来自农村。近三年来,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与各位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些做法仅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第一: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课前认真备课,努力学习课标,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人对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等重点章节有目的、有梯度、有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做题目、在解题中去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备课这一个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笔者在水坝中学教数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了初中数学教的学的质量。

第二,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讲新课前,笔者都要花几分钟复习,然后再导入新课,运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同时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笔者配上工整、美观的板书设计,让同学们边听边看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每讲完一个典型的数学例题,笔者喜欢找1----3道相关数学习题供学生练习,同时我对班上的差生还要个别辅导,尽量让他们搞懂、学会解题。另外,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是课堂上善于利用生活环节、课堂环境中的实物充当教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对于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笔者就提问让他回答,目的是让他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讲完课之后,老师要小结本章节的知识要点,最后记住一定要布置书面作业,严格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去完成。课后,笔者还要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日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对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还要改进。

第三,笔者在辅导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笔者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笔者针对学生在作业方面和单元检测中错误多的题目,找出来在班上集中讲解,分析试题运用到数学公式、概念,定理,以及教会大家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解答。有的同学智商不高,在作业和考试中出错偏多,笔者采用个别答疑辅导的方式去解决。这样,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班上数学成绩好的优生,笔者鼓励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参考书籍去拓展学习,老师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提高,积极组织这些同学参加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动员他们参加县级、市级和省级中学生数学竞赛。

第四,笔者在数学作业批改方面做到及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评语记载和符号痕迹。对于做作业认真、书写工整、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号召差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口头上单独找差生谈话,分析他们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作业出错的地方,单独辅导,让差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笔者明确告诉学生:数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求差生平时多下功夫,努力学习数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平时多花时间去做数学练习题。通过笔者的耐心指导,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差生也在进步。我做好了培优补差的工作,班上的数学平均分数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目前中学生需要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比如:函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标要求,尽量讲懂函数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层面认识和理解函数。

第五,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方面,笔者重视单元测试、月考,半期和期末考试。由于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测验手段的不同,笔者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评价的作用又在惊醒诊断、激励、反馈和调控,保证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每次考试之后要做好质量分析。比如:一道几何证明题,学生得分、丢分的现象都要去分析,思考学生在解题中运用到的方法是否恰当。填空题方面,命题人主要考查了学生哪些数学知识要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学生正确率达到的比例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总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笔者建议大家结合新课改文件和课标的要求加强教学业务学习,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农村初中数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2]《義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优补差”;优化学习

在我们所熟悉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无法正确处理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从而加剧了学生在数学成绩和学习表现上的差距,尤其是使数学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立足于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许多教师意识到应当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且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培优补差”,主要是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帮助数学较弱的学生巩固基础,同时使数学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拔高,从整体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初中数学教学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理念,从而达到其最高境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教学实践中,以接收礼物的热情来对待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培优补差”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则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优化,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初中阶段学生往往缺乏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且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和畏难情绪,而进一步地影响自身的学习信心。对于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和优等生差等生群体的出现,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缩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培优补差”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科学地看待学生之间由于数学掌握能力和程度差异造成的差距,并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从整体上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优补差”工作的具体措施

1.诊断分层

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诊断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测验,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的分层,同时结合阶段性的调整,使学生能够被合理地分成几个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集中教学。对于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和知识,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表现偏中游的学生,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和吸收为主,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结合课下答疑,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覆盖;对于学习表现相对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同时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有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才能从长期来看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分层辅导

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使各个层次学生能够形成一致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和共同进步。在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辅导。对于学习表现较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一些比较难的竞赛题目,通过协作和组内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表现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日常辅导和监督,通过引导他们收集错题的方式发现自身的典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同时强化数学题目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升。

3.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制定简单的小目标,并在阶段结束时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空间,而不应随意进行负面评价。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培优补差”工作的实施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能够发挥突出的作用。然而在其具体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和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龙.提优补差,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9(32):121.

[2]谭华.关于农村初中数学提优补差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58):85.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78-01

搞好数学作业设计,可以起到巩固、发展、深化、激励和补救数学课堂之功效。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的从学生的作业兴趣入手,联系生活,设计生活性作业引导学生实践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谈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处在传统教学的阴影下进行,教学效率低下。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逐步被打破,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登上教学的舞台,引领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我们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我们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落实和解决。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作业单一化现象严重。作业单一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在内容上,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新鲜,往往都是老师布置,学生不加选择的进行做题,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形式上,大致为死记概念、公式,苦练基本题型,掌握解题窍门等等,教师所设计的作业设计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较少,过多的强调模式化,统一化,答案标准化,没有实现因材施教,否定群体差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作业量过大,学生压力较大。课程改革强调要“减负增效”,可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得不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不管作业的质量,一味的让学生去做,学生大量业余时间花在完成低质量、高重复率的作业上,其全面发展成为空话。最后,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安排作业。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都只注重题目的难易,完全不考虑学生,作业设计无法实现针对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等等,作业失去原有的意义,无法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

二、搞好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措施分析

1、设计趣味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单一、死板的作业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学生的作业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的挖掘,如实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等,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做”为“乐做”,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后,我们可布置这样的一项作业:请查阅有关资料或通过网络资源了解“黄金分割”的应用。从交上来的作业中,你会看到许多满意的答案。这样,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作业内容或形式产生兴趣,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作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布置恰当的应用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因此,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题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题:有一则广告称“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的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作业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学生作业时,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完全没有章法,而应建立在学生、教材、教学目标等基础上进行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运用一定的技巧,设计有效的作业。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保证作业的设计具备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系统性、诊断性、补救性等原则。其次,在设计的方法上,要有三个“注重”,其一是笔答题作业要注重于巩固基础,其二是课堂作业应注重感性新知,其三是课外作业要注重知识的拓展。最后,在内容上,要把握好三个“度”,即:数量限度,难易程度,时间跨度。只有这样,充分把握,合理布置,我们的教学才会落在实处。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不断的去总结和探究创新教学途径和方式,做到全面把握,点滴落实实施,促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目标性教学 策略运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展示自我、养成自我学习的主要渠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下,目标性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知识,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明确教与学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将“学生第一,老师第二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进行了概述,然后讲述了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原则,最后讲述了提高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策略的几条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概述

新课标形势下,初中教学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特别是“重教材、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教育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教师讲门道,学生看热闹”,“一听就懂,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考就垮”的不良现象。而目标性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本,借鉴和吸收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目标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思维能力,更为强调学习目标和评价,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目标性教学有一套定向的目标程序: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校正平行性检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由四个基本的观点组成:学生观、差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目标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展示教学目标、依据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依据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提问、检查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手段评价学生。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原则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的性教学应该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层次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原则,结合教材内容,紧贴学生实际,并且联系教学实际,形成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数学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并且贴近学生实际

目标性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个体性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和“因式分解”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不同的掌握程度,有效体现目标层次性的教学方式。

2.数学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并且和教材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广大教学工作者应该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总结相应的教学观念,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包括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我位置,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且制定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开展灵活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预备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提升教学水平,切实处理好各种目标性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实现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方面提升。

3.数学教学目标具有持续性,并且联系教学实际

目标性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持续性,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持续性教学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在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布、分点的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却,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目标的持续性还体现在教学之外,学生应该将学子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知识指导生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解题思路,学生应该以发散的思维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几条措施

1.构建健全的备课模式,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体系的目标教学模式

健全的备课模式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先进的目标性教学体制中,备课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备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只是教师单方面的通过教学大纲来设计课堂内同,很难做到群里群策,所以在目标性教学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健全的备课流程,一个健全的备课模式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健全的备课模式,首先按照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事先分工,每一个教师制定一部分备课内容,然后通过大家在一起说课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探究教学规律,根绝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拟编训练题,深化学习目标。最后,每一周都要定期进行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并且对教案进行存档。目标性教学是为了素质教学而准备的,以教授知识为目标,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和情趣性。一个健全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且通过变式训练来破除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让学生通过最简单的练习来掌握知识,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此外,老师还可以课堂考试或者小型问答来反馈调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制订教学计划包括两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式和列表式,前者可以归纳成计划档案,后者按照时间顺序制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展示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重要措施,就时间来说,可在课前或课中,课后展示。就方式来说,可分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采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提问和出思考题的方式展示。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初中数学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过程,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 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制定教学方法,只有在了解了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利用观察、提问、考试和测验等方式不断校正学习途径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3.改善调控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改善调控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教学手段和学生状态进行评价,形成一个反馈系统。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健全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前提性诊断性评价主要对学生认识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评价,是目标性教学的补偿和保证。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通过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可以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一个大概了解,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包括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时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确认、强化教学动机,寻求教学带来的问题根源,促进教学结构的全面优化。教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单元形成性评价包括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方式和混合评价方式,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单元形成性评价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校正,对于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性校正,对于部分为达标的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其方式有:根据学生自我错误进行变式练习,针对性进行单独的教学补偿,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批改作业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业余时间,还可以采取课外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4.构建档案建设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体制

构建档案建设模式要保证档案建立的原始性、完备性、连续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学校课题组档案和班级档案。学校课题组档案包括三类:基础类档案、过程类档案、成果类档案,基础类档案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表、学生基本情况表、学校年度计划表和子课题实验方案,等等。过程类档案包括学生成绩表、课题组集中备课记录、主要会议记录、重要活动记录,等等。成果类档案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等等。班级档案要做的细致明确,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档,定期进行老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目标性教学是在新课标形势下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引起了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目标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初中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洪伟,杜和平.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J].山东教育,2013,(04):270-274.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堂教学表现为“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创造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紧迫。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观察、设疑、探索、验证、推理和交流,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能力,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反观自己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数学老师的教学活动所始终追寻的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视为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目标,从而把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由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数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对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理解,或是一些典型例题的解法机械记忆的模式,而应该是使学生对数学原理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会灵活处理相关类似的各种问题,侧重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问题,并提出学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模式。

3.数学教学活动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分析对各种典型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

4.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不能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列工程,涉及数学教学的很多领域,比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处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等很多方面。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摸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教师应特别强调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数学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学习研究的前提是需要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无从谈起。过去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模式化的,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真正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一眼就明了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些叫人心烦的问题(如被动接受、不求甚解等)。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数学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不应该是使思想模式化的过程。正确的认识数学学科,需要广阔、全面、客观、变化、发展的视野,数学检验的是人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数学,是训练和强化学生的思维,是思考的过程,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习,注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过程。它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解决数学上的问题。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是真正展开数学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学生只有投身其中,从思中学,从学中思,才会激发兴趣,引起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数学教学应以教师引导为助力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师是主角。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非指老师作用不重要了。相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要随时诊断、调整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成为教学上的伙伴。所以,教师在新课改中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生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众多创新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被验证,并搬上教育教学舞台。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然而,通过实际教学操作发现,本应该更具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在课程教学中给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影响小组合作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中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最终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性有余,实效性不足。对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度,做到认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合理分组,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一)教师要承认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这点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一般地,教师要对所教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大致情况都有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学习态度等,并且通过细致观察,进行有效分组,如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和积极性高的学生划分为A组,将学习成绩一般,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一般的学生划分为B组,余下的学生分为C组。这种分组并非固态,而是动态,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鼓励B、C两组学生不断向A组迈进,同时A组学生也能在相关分组合作活动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实施统一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就无法显示出分层教学的优势和意义。根据初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基础等方面都弱于其他孩子的学生,在制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时,应当降低标准,使其更符合这一层级学生的水平,减少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阻碍,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其以后的进步打好基础。

(三)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灵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数学学科的灵活性,做到既能设置机动的教学任务目标,又能灵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应当“以人为主”。“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组合,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增强数学能力。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一)关注差异,明确分组。

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要想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从学生差异方面入手,做到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并通过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明确的分组也是帮助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取长补短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不喜欢数学,不爱发表学习意见的学生大胆参与到学习讨论活动中。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明确小组内部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自由愉悦的学习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要因人而异,巧妙地进行诱导,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参与讨论活动的欲望。比如笔者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就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在上课之初,抛出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小组讨论中。

(三)适当评价,恰如其分。

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诊断、引导和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清自我,也在评价中认清同学,通过评价,实现自我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提高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默契程度。

三、结语

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并通过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小组学习中,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篇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规律探索型问题 类型 解题方法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中考中的必考知识点,我们把规律探索型问题也称为归纳猜想型问题,其特点是这样的:给出一组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数、式、图形;或是给出与图形有关的操作变化过程;或是给出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规律探索型问题包括三类问题: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点的坐标类规律探索问题.

一、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

1.解题思路

解答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应在读懂题意、领会问题实质的前提下进行,或分类归纳,或整体归纳,得出的规律要具有一般性,而不是一些只适合于部分数据的“规律”.

2.例题展示

3.例题分析

二、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

1.解题思路

解答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要注意分析图形特征和图形变换规律,一要合理猜想,二要加以实际验证.

2.例题展示

3.例题分析

针对几何图形的规律探索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分析图形,从中发现图形的变化特点,再将图形的变化以数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如果图形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就要先确定循环周期及一个循环周期内图形的变化特点,然后用所求总数除以循环周期,得到余数,进而使所求问题得以解决.

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规律性问题,由AB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利用三线合一得到B为BC的中点,求出B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进而求出S,同理求出S,依此类推,得到S.

参考文献:

[1]赵传美.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规律的类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7).

篇1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方法

分层式教学,也被称之为分层分类教学,它按照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差异化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个体素质、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别性地制定教学要求,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表现空间与发展环境。

一、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帮助

1.有利于教师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职业重要性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因为教材具有统一性要求,而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二者具有一定矛盾性;再者,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与经验素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给矛盾的统一与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提供了帮助。

2.有利于所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针对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可以保证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既能让优秀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也能让落后的学生充分消化课堂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之间统一学习的矛盾。为让每位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应当具有低起点分层次的特点,以使所有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有利于所有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

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完整的教材内容体系划分成层次不同的问题,这些形象具体的问题取代抽象的数学体系内容,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反应更为强烈。

二、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将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二是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学生分层的大原则是: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此外要构建不同层次间的即时调配机制,如果学生自己觉得需要调整的,要及时给予配合,如果教师觉得学生需要调整的,要按照具体情况,重新进行层次划分组合。分层的实施步骤:首先是对班别的调整,根据学生兴趣点的差别,划分不同班级。其次是班内分组,同样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划分为两个或者数个教学目标不同的组别。

2.将课堂教学分层

教学目标实现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在课堂上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分层策略对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实施方法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预习指导应该具体且简练,而且要有足够明确的阶段目标。提出预习的关注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关键点的把握,使其在一节课堂上,可以根据关键点进行课堂知识接受。其次,在课堂上,要让班级里新知识接受速度较快的同学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让新知识接受速度一般的同学能够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寻找到新知识同旧有知识之间的区别,有效的启迪对于不同学生避重就轻的惰性思维的缓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这个环节里,可能有一些学生难以突破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采取让接受力比较好的同学先讲解,教师再进行补充的办法进行教学内容的探讨,直到学生可以全部达到教学目标为止。再者,课堂练习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先是基础掌握,再是灵活运用,分段进行,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练习题不宜过多,通常以两至三个为合适,在题目安排的位置上,同样是先以落实基础为目的,再以知识深层次掌握为目的,防止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畏难情绪。

3.将学习评价分层

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让教师得到更真实的教学反馈,诊断出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改正教育方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哪个层次阶段的课堂上,都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情绪,评价的方式要多以激励与表扬为主,防止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伤害。而在大型考试后的评价上,则应当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阶段性综合表现作出准确评价,在评价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要进行着重观察,如有必要,应当进行谈话型评价,坚持在评价中加入以学习兴趣激发为目标的积极性评价,了解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

三、总结

分层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能在隐性层面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很大程度提升了素质教育落实的速度,提升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明显的是降低了差生的数量比例,防止了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洪亮.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2]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3]吴玉勋.谈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界,2011(22).

篇14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操作策略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变式训练——归纳总结——反馈回执”的结构模式,也可以突出学生尝试活动,并采取训练的方法进行知识的理解、深化、巩固、应用.

一、设计针对性问题,加快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新授课中切入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新授课的问题设计,问题应该与新课的内容搭上桥梁.

二、设计主动性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以学生探究为主,创建质疑式的矛盾问题.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在教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 3 + 3 + 3 = 3 × 4,3 × 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 × (-4)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话,学生就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因为没有-4个3相加的说法,所以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利用学生对该问题的质疑,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结果相当于向东走3米,即7 + (-4) = 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计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问题设计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更能为新授课的课堂增彩.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在教授特殊四边形时,可以根据大自然中存在的特殊图形,例如蜘蛛网,小船,高塔等等,这些图形到底有哪些特性?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走进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适中,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空间会很大,能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① AB = CD;② AB∥CD;③ AD = BC;④ AD∥BC;⑤ OA = OC;⑥ OB = OD.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五、设计诊断性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书中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 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的表述仔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 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少学生理解到: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参考文献】

[1]徐美琴.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艺术有效性策略的构建[J]. 考试(教研),2011(6).

[2]鲍志清.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

[3]杨学群.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