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制造技术现状范文

智能制造技术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能制造技术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能制造技术现状

篇1

(新疆科神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技术挑战,创新已经成为现今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促进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对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兵团与内地该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化;现状;发展

1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工业智能技术的衍伸,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技术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一系列职能程序,并能将这些职能中的程序与智能机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各种分系统,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替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中人的智能信息进行采集、记忆、计数、互动、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1],很多专业性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在农业制造领域,还在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专门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乃至维护维修的整个技术过程,并将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含了生产对象、生产资料、能源、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信息等内容。其中,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与能源属于硬件范畴,生产和质量信息则是软件范畴,而人力资源则是两者都属于。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之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

2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及其与内地的差距

2.1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在农业制造业方面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像北疆的科神数控设备已占企业机加工设备的30%以上,且已经引进了CNC加工中心,企业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公司已经启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和服务。南疆的天诚对企业设备也进行了较大投资,且已经在某些焊接生产线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这些进步与内地专业化农业及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兵团与内地在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上的差距

2.2.1管理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都较为重视,并对生产模式加以完善,力求达到准时、快速、高效的生产制造。比如采用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计划排产、过程纠偏、质量控制、资源优化、数据采集、电子看板、ERP集成等模块。系统依据ERP或手工输入的生产任务,通过精细排产,得到可执行的工序级生产排程,并通过对生产执行过程的详细进度、用料、用时及质量等信息实时跟踪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智能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生产全过程。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水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陈旧的经验管理阶段,是兵团农业机械的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2.2.2技术设计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厂家对设计方面要求严格,且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开始脱离图纸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使用尚比较局限,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推动力不足。

2.2.3制造工艺

内地农业机械专业厂家比较广泛的使用数控加工,许多新型的加工方法,例如:激光切割、高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技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兵团农机制造企业基本没有应用,有的甚至还在企业议程之中,使得兵团农机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3发展建议

3.1系统优化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较高。在采用高速控制系统的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使得机床的速度、精度及效率大大提高。而柔性化不仅仅指机械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设计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制作流程的要求不同自动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得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1]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中要做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科学计算的可视化与多媒体的结合和应用。用户界面是系统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桥梁与窗口,由于使用人员的要求不同和专业性差异,给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后,使用者在使用时较为方便。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使可视信息直接使用,比如说图像、动画演示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环境结合起来,使智能化领域又进一步得到拓宽。而计算机、声像以及通信技术完整的结合便形成了多媒体技术,它使计算机拥有了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多媒体在智能化数控领域中可综合化、智能化地处理信息,在现场监控系统中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3.3体系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较为重要。首先,企业数控机床占用比例应不低于50%,使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效率达到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集成企业CPU资源系统来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采用高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RD、CPR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并应用LED平板显示器平台,以实现超大尺寸的显示传导和发散信息。采用增强集成电路的密度来改进性能,使组件的尺寸减小,可靠性提高。其次,硬件的模块化使数控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更加简单和方便。如显示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存储器等最基本的模块,都可成为独立的载体,在通过不同方法的组装、搭配以及减持和增加以便构成档次和功能不一的数控系统。最后,通过系统中心枢纽对机床进行网络化,通过机床联网的手段,可以在任意一台机床上进行多台操作,使不同机床的画面在同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出现,实现对机床的远程控制或者是无人化操作。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使产品制作过程灵活多变,以适应当前农机市场多品种、多批次的市场需求。

4小结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推进将会给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带来巨大活力,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较为有效地促进兵团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39-02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生产技术设备,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镇,早在建国初期,就依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发展的优势,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工业强省,省内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装备制造业承载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传统设备、发明高新设备的使命,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着重强调要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工业强省,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制造业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以来,辽宁省工业迅猛发展,每年都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率。2011年,辽宁省全年工业增加值10 6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2011年,辽宁省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1.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9.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4.2%,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8.5%,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7.6%。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8%。①

然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其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特点也没有得到本质改变。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主要先进设备仍需依赖进口。管理创新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活动组织结构不合理。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一)技术创新所需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投入关乎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政府科研项目基金和财税补贴。金融资本市场参与投资较少,使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中,普遍采用R&D经费支出指标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评价,在此遵循此惯例。2009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232.37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6.5%,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的1/3。2009年,辽宁省制造业相关科研项目29 032个,项目经费支出165.31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7%和5%,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创新研发吸收改造能力较弱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研发经费和科研人员参与,造成研发能力普遍较弱。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结构的诸多不合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传统低端产品的扩大生产,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不关注技术创新,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产能低甚至不具备生产能力,造成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两难局面,企业盈利点低,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和话语权。

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能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来,而且能消化甚至改进相关技术为我所用。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经费支出386.1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65.2亿元,这与发达国家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应高于引进经费支出的经费投入比重相距甚远,这也是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从专利申请数量上来看,2010年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4 311个,其中,发明专利1 496个,有效专利2 111个,全国占比分别为2.1%、2%和1.87%。这表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三)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程度不高

技术创新活动作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关键,直接反应在创新成果实践应用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效益上。2009年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19.7亿元,占全国的4%;2010年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30.68亿元,占全国的3.3%。① 2009—2010年度,辽宁省的技术成果交易额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出现负增长。

(四)技术创新活动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受益者。然而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性、高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望而却步,政府的科研基金无异杯水车薪,企业自筹资金成本过高,研发机构多处在半停滞或停滞状态,这造成了企业只能处在传统的生产-销售的保守经营模式下,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更无从谈起因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潜在垄断利润。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体。

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性机构,政府和科研院校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较弱。科研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可观的项目研究经费,但却与企业合作交流较少,闭门造车,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效率。

三、针对如何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省工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对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上述关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将分散的、低产能高消耗的企业加以整合,实现产业化和规模效益;在产业化集聚效应下,压缩成本,合拢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形成以企业内部研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对于具有重大长远意义的可实施科技项目,可以由国家资本带头,整合相关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争取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效率信息化的企业会把内部消耗最小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企业自身要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加强内部研发人员的培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市场品牌。

三是“产学研”密切结合,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组织机构体系。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要求,与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高等院校在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多与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措施,如企业研发费用按150%予以税前加计扣除、所得税税率由25%降至15%等,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地方税收减免、促进当地企业与外地同类先进企业交流学习、促进金融资本市场合理有序进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大环境等政策支持都将更加有效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的进行。

篇3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具体应用

在科技技术逐渐发展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具备了更多的优势,并且使其在更多的领域中被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让电子和机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了对机械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的目标,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构成。在目前的生产制造中,主要是包含了智能系统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其是目前社会工业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1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智能制造具体是包括了2个方面内容:其一是智能制造技术,具体是技术人员将计算机模拟系统作为辅助工具,进而对特定系统进行分析以及决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相关人员只需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就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提升了研发的可行性,并且也确保了生产制造的高效性。其二是智能制造系统,这就能够简单的理解为人机一体化,是经由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专家构成的,在运用的时候主要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让人类专家进行分析以及构思等等,以此替代了在制造工厂中人为的脑力活动。智能制造系统是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其是将网络化、自动化技术整合为一体的制造系统,让整个子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化的运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初期时,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并没有有效结合,其主要是依靠电子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使用,以此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过,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下,机电一体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将其运用在智能制造中,更加促进了整个机械各行业的发展,让生产管理工作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从而让生产工作的实施更加的方便。在机电一体化中涵盖了很多种技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融合了更多新的技术,确保了这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时性。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了电子技术,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而达到了对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管理以及控制,从而让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的方便和高效,也让生产活动更加的规范。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具体应用

(1)传感技术的相关应用。在集体一体化技术中,传感技术是最为基本与关键的构成。因为其具备很高的准确性以及敏感度,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受到外界杂乱信号设备的干扰。如果把其运用在智能生产中,能够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相关的传感网络系统,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之间的相互传输,并且使用计算机把其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让整个生产过程能够被有效管控。在目前的生产制造中运用的传感器中,其是以光纤电缆传感器为主要,运用标准化的接口,大幅度减少了设计难度以及成本。(2)数控生产中的相关应用。我们将机电一体化最早是运用在数控加工技术方面,其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在数控制造中,能够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准度和机械加工的效率,数控生产的主要是在其加工精准度方面,因此数控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要求比较严格,现在数控机床中运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大部分运用的是CPU预计总主线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进行在线判断以及智能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仿真,对整个数控技术加工的过程进行模拟实验,以此对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依据。(3)在自动线和自动机械中的应用。当前很多比较大的企业中,均是运用了自动化生产线依据自动生产机械,这种技术是使用了电子技术中光电控制系统和人机界面控制系统,进而对整个生产制造系统进行全面控制。自动生产线和自动机械运用范围比较广泛,比如目前的电脑以及手机都是自动化生产线。其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在生产中的相关设备进行有效融合,即为数控设备、计算机设备等相关的方面进行一体化管控,进而进行集约化以及网络化的生产模式。(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在智能制造中,工业智能机器人是最为先进的应用,其融合了各种相对先进的技术,是将人工智能、仿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的科学技术融合的新技术。机器人是目前科学技术中研究的重点,是控制论以及传感技术等相关的总体,其在生产制造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与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产品产量,并且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工业智能机器人在运用时具备了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迅速完成复杂的工作流程以及生产准确度高等相关的优点,并且还能够运用在军事生产制造中,其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认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工业生产行业中,智能制造是最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其能够对工业生产进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质量。而机电一体化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与基础,其应用水平对智能制造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重视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相关应用,在此基础上保障了智能制造能够更好的发展,从而为生产企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少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4):92+94.

[2]王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0):160-161.

[3]徐小涵,付洪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162.

篇4

[关键词]智能 机械自动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9-A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07-01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控制技术让机械设备在不需要人员直接操控的状态下自动运行,完成一系列目标任务的机械控制技术。传统形式下的机械自动化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应对目标与进行处理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还需要人对其进行编程与监控,机械设备依据事先编程的设定做出反应来完成目标,从根本上离不开人对机械的操控。由于现代电脑与数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完全不需要人参与其中的智能化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开始出现,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机械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无人化全程控制,从而使得机械自动化的技术相对于以往前进了一大步,不过由于安全性、运行成本等各个方面原因,目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尚不够完善,不过就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言,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必然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是积极的,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就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机械自动化对我国制造行业造成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现代的智能机械自动化当中融合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其中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以往机械自动化领域所不具备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的全程控制系统理论的建立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智能机械自动化具有良好的判断与识别目标的能力,并可以实现自动对机械设备故障情况进行自我检测与采取相应的措施。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追求效率不同,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也就是完全由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来代替人进行机械设备的全面操控。

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综合了大量现代科技而产生的综合性机械控制技术,其所具备的很多优势都远远突破了人对于机械控制的局限性,所有人能够达到的机械控制能力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智能机械自动化实现,而人的自然属性所固有的能力方面的不足,如精密程度、精力、多角度的注意力、连续工作能力等都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完全可以克服的,因此可以说从发挥机械最大效能的角度观察,由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代替人为操控机械将是未来机械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目前,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商品生产与制造业各个领域当中,尤其对于流水化作业而言,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商品从制造生产、检测、包装、标识喷涂到运输,所有环节的效率与精确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对商品生产与机械制造的质量实施标准化全程自动控制,使得生产环节的效率与质量合格率得到有效改进。在矿山爆破与潜水作业当中,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代替人进入高危险作业环境从而避免高危施工带来的工伤隐患,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使得原本一些必须由人来操作的工作程序可以实现无人化的自动控制,而使得一些高温、高压、强酸碱、辐射、高危险作业环境的生产作业避免了人的参与而有效减少有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密控制制造当中,在微型集成电路板、精密元器件的生产上表现出很好的效果。由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使机械设备实现二十四小时无间断工作,因此在一些监控作业当中取代人员控制可以省去人员受自然机能限制而必须要就餐休息睡觉等带来的监控流程的中断,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还可以实现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作业而不会受到气候、温度、虫咬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对农作物实现全程化更为高效率的培育。

三、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用于高附加值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较为广泛,这是由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规模的投资,虽然可以从很多方面取代人工,但成本因素是制约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所有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的技术成本都会变得越来越低,这为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扩展应用于各个生产生活领域提供了契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当中,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技术也应该深入研究这一发展趋势,把对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对待,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走在技术前沿,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状况观察,今后一段时期智能机械自动化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

光机电液一体化方向(采用光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技术来提高自动化控制综合水平);信息集成化方向(根据对制造流程数据资料的研究为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提供支持);绿色环保方向(将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于环境保护进行结合而实现可持续开发)。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我国在发展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占领先机,通过优先研究相关领域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当中,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而不断随着科技发展而跟进的工作,我国对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技术前沿,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贾丽萍;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1期

[2]高歌;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09期

[3] 刘晓峰;浅谈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之路[J];电源技术应用;2013年01期

篇5

关键词:智能制造 沈阳 产业升级 创新效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08-0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传统制造业对工业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支撑力已有所减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些结构调整缓慢的企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困境。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沈阳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沈阳智能装备制造发展情况

近年来,沈阳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移动终端以及3D打印等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一批高技术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机器人领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等5大类,2015年实现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40多亿元。在智能数控机床领域,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i5智能机床上市以来,深受客户好评,商业化进程顺利;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数控系统、驱动单元及相关机床电子产品,成为国内数控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在IC装备领域,沈阳芯源微电子、富创精密、中科博微等一批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能力、封装测试方面开始突破技术瓶颈制约,为国产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匀胶显影等多个IC装备整机和LED等半导体设备提供了数千个零部件产品。

2.沈阳智能装备应用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沈阳中德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新松智慧产业园、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启动;沈阳宝马、沈阳通用、海尔冰箱沈阳工厂、新松公司、辉山乳业在工业4.0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沈阳鼓风、沈阳机床、沈阳输变电、沈阳远大等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升级计划,努力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同时,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正式揭牌启用,生产业平台辐射作用初步显现,远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东网“超云”平台等服务平台投入运营,为沈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沈阳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沈阳近几年的智能制造和应用水平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总体上看,相较于南方,无论从本地市场热度、国际巨头参与度还是政府推动力度还存在较大差距。

1.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小,与国际巨头技术差距明显

虽然拥有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种类也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显著优势,但沈阳在具有比较优势的IC装备、机器人、数字化医疗等行业产值均未达到50亿元,产业规模偏小,本地化应用不多,品牌认知度也不高,对沈阳经济的引领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薄弱,在短期内难以在重点前沿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产品的可靠性相较国外品牌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极高。

2.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差,协作成本高

由于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上游配套企业基础薄弱、数量不足,导致智能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和采购往往依靠国外或南方城市进行,增加了本土企业的物流、生产成本,间接影响了沈阳智能制造的价格优势。数据显示,目前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高档液压件全部依赖进口。

3.应用市场不活跃,智能化升级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沈阳智能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对产业变革的危机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智能制造的现实需求。同时,智能设备应用企业大多还停留在引进几台智能化加工设备的水平,技术配套能力不足,缺乏将研发、设计、应用、服务各环节进行系统诊断和智能化整合的战略思维和全盘规划,智能制造市场需求有待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下游用户企业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沈阳地区的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通过智能制造装备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

4.政策扶持效应尚未显现,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智能制造的发展需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有力推动。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但从实践层面和企业反映来看,一些政策订立的门槛过高、标准过严,而且相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细致,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三、加快推进沈阳智能制造的对策

根据沈阳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要以机器人、工业智能化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智能装备为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工业生态体系,推动全市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产品

发挥沈阳的装备制造技术优势,通过财政资金对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开发和应用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高速、高精、重载、轻量化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整机产品和核心关键部件,推动工业机器人形成有针对性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并将产业战略提升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全过程。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开展i5智能数控机床在典型行业以及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以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实现企业产品全新升级与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整体链条向智能化迈进。在IC装备领域,应依托IC装备产业联盟,继续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和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装备方面加强现有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现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集成电路制造方面,依托沈阳市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和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工业控制、互联网+等产业相关芯片。

2.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效能

要摆脱为国际智能制造巨头打工的局面,必须提升集成创新意识,体现应用核心和市场导向,不断突破共性、基础性的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此,应首先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打破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院所创新体系之间的围墙,充分发挥沈阳机床等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中科仪等1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主体和引领地位,推动建立沈阳市产业智能制造需求平台,促进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其次,要发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耦合点,以企业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发展方向,推进智能装备企业与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汽车造船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提升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最后, 针对一些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的重点前沿技术领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顶尖研发机构的合作,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

3.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协同能力

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实现产品价值和获取利润增值空间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概念创意、研发测试、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品牌经营、互联网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细化分解,加快整合生产业资源,创新生产业模式,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为此,一方面要建成区域信息技术产业研发与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质量检测和评估,参与相关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还要依托相关产学研单位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构建智能制造示范中心、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启动沈阳工业4.0智能服务中心项目,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4.完善政策发展环境

首先,应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统筹现有财政资源和各类工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及应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其次,加强金融配套支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加强投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投资模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最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以“盛京人才”战略为龙头,结合国家“千百万人工程”,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运用激励手段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科研人员和技师。

参考文献

[1]王影、冷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