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村镇银行业务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资金有限,业务开展受到限制
虽然国家一再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大的银行基本上都退出了村镇辐射区,再次重新进入的意愿不高。而且这些大的银行在城市中的营业网点分布比较广泛,进入农村市场的利润不高,这些都导致了它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就使得村镇银行的资本金规模较低。而资本金过小,就会使得银行的业务规模受限,服务对象不能有效扩大,势必影响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事实上,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金融团体,所面对的经济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资金规模比较大的话,就会对银行的资本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监管层设立网络的时候,没有把村镇银行纳入银联系统之内,这样一来,村镇银行只能吸纳本地的存储,在这个地区进行放贷,一些外出人员在汇款的时候也只能选择在其他银行进行。这造成村镇银行在业务操作上很不方便,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
1.2吸存能力不强
通过观察村镇银行的经营可以看出,其吸存较为困难,这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障碍。造成吸存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作为村镇银行,不可避免地会吸纳一些民间资本,一些对此不了解的村民就会误以为是私人设立的银行,如果在私人银行里存钱,倒闭了破产了都是极其不安全的,这样的不可靠导致他们不敢轻易地把钱存进去;其次是村镇银行设立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还没有设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相比之下,肯定不如一些大的银行的知名度高,缺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累积的信誉,相比之下,农民更愿意到以上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而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最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经营的网点有限,最低也是设在了县城,在乡镇里一般是没有网点的。这样就会导致存取款都非常麻烦。农民一般都会更愿意去周边网点较多的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一般不会选择到村镇银行存款。
1.3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见,村镇银行也是金融机构,同一般商业银行一样,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但是村镇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村镇银行风险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2.1村镇银行的利率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的市场变动,这样就会引起银行的风险。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目前我国银行利率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制定调控的,相当于利率风险被锁定。就村镇银行而言,银监会在现阶段对其发展采取比较严格的调控措施,利率风险并不十分明显。
2.2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存在于由于银行在机构的设置以及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银行本身经营方面的风险。作为村镇银行,一直沿袭着以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在那些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区,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是特别优秀的话,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但是事实上,存在大的操作风险一般都是由于银行自身的业务操作,这是银行自身的风险,属于可以控制的风险。
2.3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所谓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借款人本身存在的还款能力的问题,包括他们的还款意愿,还有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内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借款人可能存在一定的违约行为。如果单从理论方面看,信贷风险主要在贷款之前存在的风险逆向选择,还有贷款发生之后存在的道德风险。在银行自身发生了信贷业务,就会产生一些信贷风险,这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4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是因为农业受自然灾害与市场影响较大,是高风险产业。村镇银行的立行宗旨却恰好是立足“三农”,这导致其贷款品种多是高风险品种,贷款也大多投向高风险领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3村镇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3.1扩大资本规模
作为村镇银行,要积极的吸纳民间资本到农村金融行业,不断鼓励一些民间资本投入到村镇银行的建设中来,可以让其以入股的方式实现。这就使得那些愿意为“三农”服务的投资主体进入了农村市场。实现了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扩大了资金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地吸引当地政府的支持,让它们入股,这就能看到当地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度。消除了公众对这个事件的顾虑,把银行的信誉度也提高了。还能通过吸收财政存款解决吸存难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但在经营中要坚持发起银行的控股地位,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3.2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者在从事一些养殖业和种植业过程中,防范自然灾害的一种风险。农业保险的外部性比较强,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肯定是不愿意农民在其地投保,但是如果只是依靠市场防范是根本没办法完全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运用法律规范的方式促进农业保险行业的发展,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3.3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防范、管理和化解风险是其不变的主题。预防风险,降低风险,把风险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最大的经营效益。这样能防范银行的经营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各种类型的风险。还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管理的模型,不断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分析工作的开展,提高信贷业务的监管水平。村镇银行在推进风险管理的时候,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分析其风险应对能力。寻求其在运营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资源管理和组织架构等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3.4加强村镇银行的法制化建设
鼎业村镇银行是面向辖区内的涉农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广大居民,提供各类存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也正是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实际业务操作,远在西安的核心系统运行状态得到了进~步的检验。每天看着远程管理、调用的数据表现一切正常,鼎业村镇银行技术负责人张先生的感觉是“心里更加踏实了”。
对任何一家银行而言,核心系统是支撑银行业务整体运营的关键,好比人体的“心脏”。对如此重要的“心脏”,鼎业村镇银行却选择了将这颗“心”放置在遥远的西安,而最大“奇迹”在于:这颗“心脏”的建成上线仅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受困IT系统
与很多村镇银行一样,鼎业村镇银行面临开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建好IT系统,支撑银行业务的正常处理,并开门营业。
相比银监会对村镇银行规定的300万起步标准,鼎业村镇银行的2亿注册资金算是大手笔,但较之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实力仍是“小巫见大巫”,特别是银行业一贯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的自建独立核心业务系统的投入,远非鼎业村镇银行力所及之事。
再有,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筹备时间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从营业执照批准到正式开业只有半年时间。按银行常规的建机房、买设备、搭系统、开发软件这套程序走下来,往往需一年甚至几年时间。鼎业村镇银行作为深圳首家获准筹建的村镇银行,占据有利的市场先机。为搭建IT系统而错过最佳先机,并不划算。
第三,鼎业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银行卡业务等,业务发展重点是为深圳众多村办或街办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提供金融服务。地处深圳这样的活跃经济地带,鼎业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普遍被看好。但同时也要求它的银行核心系统不能简单为之,必须具备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架构,能够支持长远的业务发展和快速及时的业务响应。而很明显,业务发展对核心系统的要求与IT技术人员和能力的实际现状有很大差距,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迫于此,又考虑到IT投资回报及运维能力,几番思量后,鼎业村镇银行最终决心将“核心业务系统外包”。此时,距离正式开业只有一个多月。
求证SaaS服务
决策做出后,鼎业村镇银行直接联系上了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码融信”)。后者是国内在核心系统建设方面知名的IT服务商,且项目实施成功率高,在中国建成的银行核心系统有数十个之多。
在了解鼎业村镇银行的想法后,神码融信推荐了SaaS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的新型核心系统服务模式)。简言之,是从机房、硬件到软件,由IT服务商建立起银行业务处理所需的全部IT系统和环境,银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向服务商定购所需的服务,再按定购的服务种类、使用量或时间长短向服务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IT服务。
采用SaaS服务模式将核心系统外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鼎业村镇银行将自己所有客户数据、产品服务及IT运营维护都交由外人管理。如何确保所有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又如何保障远在异地的银行核心系统完全支撑每日业务的运营。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在一个月内帮助鼎业搭建好核心系统,实现开门营业的目标,并确保它既能服务当前业务,又能有效地支撑未来的业务发展。
所有顾虑消解的过程,是验证神码融信SaaS服务能力的过程。
神码融信基于ModelBank体系架构的SaaS服务平台,是以全新的SOA理念,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其系统成熟稳定,能够很快满足村镇银行开业所需的存款、贷款、支付、卡等全部业务处理功能。同时还可大大缩短系统建设时间,又充分保证银行IT架构的先进性与未来适应性。
顺利开业
鼎业村镇银行最终“下单”敲定了与神码融信的SaaS服务协议。而只需通过专线部署柜员终端,鼎业村镇银行便可获得所需要的IT应用和运行维护服务,大大节省IT建设时间,确保按时开业。而他们只花费相对较少的IT启动费和服务费。神州数码的服务团队不仅懂IT,更懂业务,多年的行业积累,使他们拥有丰富的银行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经验,这将对鼎业村镇银行未来业务的发展有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资金来源不足。首先,村镇银行主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设立,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给村镇银行筹集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村镇银行这类新型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它的认可程度远远低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在农村开展业务时间较长的金融机构。对重庆市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的占调查对象的86%;93.5%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不安全。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较少、规模较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乏等,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储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即便有一些居民将储蓄存到村镇银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信贷支农业务的开展。
第二,一些村镇银行偏离办行宗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村经济是一个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再加上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不到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村镇银行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大范围组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偏离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200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村镇银行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偏离“三农”;二是倾向于在相对发达的县城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求大求全,最后演变成趋同、同质化的经营。
第三,村镇银行资金清算渠道不畅。从功能上说,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吸收居民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是,目前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取得进人全国清算系统的“行号”,其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无法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常联网,所以村镇银行也就不具备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更不能办理房贷、基金理财等金融延伸业务。同时,因为村镇银行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结算系统,所以也就进入不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大网”,导致对公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这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目前除了储蓄和小额贷款,其他银行业务村镇银行几乎都做不了。浙江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董事长叶建勇曾说,由于村镇银行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没有网络平台,钱进不来,出不去,感觉像孤岛。因此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全国数量较少,还没有自成一体,系统内通存通兑也无法实现,与客户的结算需求差距很大,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风险控制盲点较多。首先,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村镇小企业和农户,他们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更没有完善的财务和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不利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其次,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风险控制,一些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使信贷资12金的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很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五,员工不足,素质不高。村镇银行与银行分支机构管理存在着本质区别,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不但要与当地政府各级部门沟通协调,还要拓展业务,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更重。但是,现在村镇银行普遍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较少且兼岗较多。另外,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村镇银行在组建、经营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优秀人才较少,现有员工大多是从别的商业银行选调或者对外招聘来的,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到2010年9月末,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熟悉各项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经常发生。员工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第一,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现有的村镇银行均存在存贷比例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村镇银行存款不足问题,首先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将扶贫专项款转变为提供给村镇银行的贴息贷款,给予其一定的支农再贷款额度,从而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村镇银行应该得到国家一些涉农性财政资金的对口支持,如农田水利建设、以工代赈等。其次,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优质股东的实力,在股权融资的同时考虑债券融资,通过定向发行融资债券,拓宽其融资渠道。最后,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存款。应该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在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时,要因地制宜地选址,扩大服务半径;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和业务手段,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让居民愿意把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第二,控制风险,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首先,应该在市场准入上加以控制。要对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严格审查,对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核;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审核村镇银行的各项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责令整顿。其次,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为了保障村镇银行更安全地运营,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同时,在村镇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其内控水平。最后,为了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应该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合理分摊因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第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发展的信心。为了使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和监管部门首先要改变村镇银行面临的政策上不公平的现象,给予必要的倾斜性政策支持,如可以实行定向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对于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村镇银行积极开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其次,应该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如支农再贷款资金、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捆绑发行金融债券等,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另外,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浮动利率,以增强其经营的灵活性。最后,要支持村镇银行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提升其在村民中的影响力。
第四,完善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为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由于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全国银行问的电子信息平台,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尽早将村镇银行纳入主流支付结算系统,允许村镇银行进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并开展同城票据结算业务,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和发行信用卡。还应该明确全国性统一的征信系统上线标准,村镇银行可以借助主发起行的平台,开通自己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实现信用查询功能,为其业务开展提供便利。
基本情况
新余现共有10家商业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1家村镇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2008年后陆续开办了手机银行业务。经过四年的发展,其开户数已超过全市网银开户数的一半。截至2012年年末,新余市共有手机银行客户19.9万户,比年初新增4.9万户,季度平均增幅10.5%;完成业务35.8万笔,季度平均增幅75.9%。相比较,网上银行同期开户数季度平均增幅6.77%,交易增幅65.3%,分别低于手机银行3.73%和10.6%。手机银行显示出良好的上升势头,后发优势显著。
这一结果一是得益于手机银行业务品种丰富,几乎涵盖网上银行所有业务类型;二是电信运营商话费套餐搭配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促使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迅速提高;三是银行方面针对手机银行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刺激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四是经过十余年电子支付培育的客户在接受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方面已不存在太大心理障碍。
存在的问题
业务结构化差距较大。一是机构间业务发展不均衡,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92.3%,交易量占比84.1%。假定以账户计算客户数,7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个人账户为10.1%,其余3家机构占比仅1.7%。这一方面是业务前瞻性、技术实现等方面的原因,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的业务模式探索和系统开发较早,具体业务开办时间普遍早于其他机构2年;另一方面在品牌实力、业务营销等方面,4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普遍优于其他机构。二是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账户查询等非资金类业务占比高达50%左右,转账交易占资金类交易70%以上,平均单笔金额2000~3000元,主要满足的是客户账户管理和小额资金转账需求。
城乡业务发展不平衡。以银行网点地理辐射范围看,城区手机银行客户16.7万户,占城区账户的7.4%,县乡地区手机银行客户3.3万户,占县乡地区账户的2.2%。新余作为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城市,人口流动呈现县乡人口向城区流动及向外地流动的特征,县乡常住人员主要为幼龄、老龄和部分青壮人员,对手机银行认知、接受度低。同时,县乡银行网点少,特别是乡村一级只有3家涉农机构设有网点,其中1家尚未开通手机银行服务。
与其他渠道的关系。首先,是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的关系,在定位上手机银行不应仅仅是网上银行业务的手持终端备份。在业务边界上,网上银行以离柜自助,全天候服务为切入点,在产品设计上仍以“存、转、贷”和电商消费为主。手机银行应在保有网银业务的基础上,坚持“随时随地”,便民服务的理念,设计更加贴合零售支付需求的产品,如超市收银、农用物资交易、标准化农贸市场交易等。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新余手机银行发展从业务类型和业务种类来看,大多参照网上银行业务功能设计,实现的多半是网上银行业已成熟的业务功能,体现的仍是网上银行已成功剥离的自助离柜交易,如转账业务、账户查询、账单缴付、信用卡还款等。从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来看,目前手机银行更多体现的是第二个网上银行特征,并未充分挖掘手机银行的特点。其次,自互联网支付开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从合作走向了合作加竞争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支付因其零售、便民的属性,将加剧手机银行与第三方手机支付间的竞争关系。聚焦新余市场来看,银行并未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统合力,诸如水、电、煤等便民服务,双方均能提供很好的支持,在更加本地化的商家服务上,银行对特约商户的拓展却迟迟未启动,关键还在于“利差”仍然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尚无动力发展零售型支付业务。
手机银行安全。目前,大部分手机银行通过绑定的银行账户(通常是银行卡账户),利用手机客户端或WAP方式联机完成鉴权,方向上是银行对银行卡无磁有密信息的单向鉴权,事实上并无法保证数据篡改以及钓鱼网站等带来的威胁。
本土化差异创新方向
关键词:手机银行 移动金融 通信技术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01-03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手机银行的发展,“随时随地、贴身、快捷、方便、时尚”的独特性,使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农村作为金融服务严重薄弱地区,物理网点匮乏、基础性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通信网络覆盖农村,手机日益在农村地区普及,这为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其贴身式的银行服务可有效弥补农村金融网点较少、金融产品不足的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寻求农村金融服务突破口必须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从手机银行入手探索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问题。
一、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1.概念阐述。所谓“手机银行”是指,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是银行实现电子化服务的一种渠道,是移动通信网络上的一种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即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业务。作为一种结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是银行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与创新服务的结合;而移动终端所具有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公众与银行界的关注。
2.国内外发展情况。手机银行起源于国外,自1996年捷克的Expandia Bank与运营商Radiomobile在布拉格地区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与Gemplus公司、美国MI公司于1999年携手推出可利用短信向银行发送交易信息的服务,手机银行业务逐渐在世界各地展开,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已发展较为成熟。从模式上看,日本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并最先成立了手机钱包的商业运营模式,普及率和公众接受度比较高;韩国则是以银行为主导,且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交易量增长迅猛;而欧美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银行业务的涉入有限,美国作为银行信息电子化最高的国家,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快,手机银行客户占手机用户的40%左右。
中国各银行快速布局手机银行。1999年工行、建行等6家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以来,经历了基于短信、STK卡、客户端、3G手机银行发展,业务范围也涵盖了消费者的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捐款、消费、缴费、外汇交易查询与办理、理财交易等大部分需求。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手机银行快速发展但规模和占比不高,手机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广但使用效率低,手机银行实现方式多样化但操作较为复杂。
二、山西省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山西农村虽然金融体系发展较为缓慢,但一些创新型金融服务仍受到基层组织和居民的喜爱。通过对全省10个地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问卷调查和对商业银行的走访,笔者发现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呈现以下特征:
1.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有所发展,但客户数量总体规模较小。2007年,以临汾尧都区农村信用社(现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县域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开通短信提醒、信息咨询等服务,作为金融理财、农户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的附加服务而出现。随着技术进步、通信网络覆盖不断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在县域地区开通手机银行业务。初步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全省县域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客户数为161.98万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82%,占全省手机银行客户数的14.08%,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客户数量占比较低。
2.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城市趋同,主要技术模式单一。手机银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限于农村地区手机终端使用类型,山西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技术模式都集中在WAP版手机银行、BREW版手机银行、智能手机客户端版手机银行以及短信版手机银行等模式。
WAP版手机银行是手机通过WAP方式上网办理银行业务的手机银行服务。该版本适用于普通大众客户,只要客户手机具备并开通了GPRS上网功能,就可使用该服务。此种方式对手机没有要求,只要能上网,均可开通手机银行业务。BREW版手机银行主要是针对电信CDMA客户推出的手机银行服务,采用CDMA手机特有的BREW上网方式。由于客户群体有限,属于电信专属版银行服务,目前用户量最小。
智能手机客户端版手机银行主要是指针对苹果iPhone系列手机和使用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开发的专用客户端程序。这类手机银行无需客户识别手机操作系统及进行复杂的手机上网设置,只需简单地下载并安装对应版本的客户端程序,即可享受手机银行服务。此种模式对手机终端要求较高,没有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的非智能手机将无法使用。
短信版手机银行则主要以发送短信方式为主,由于短信在实际传递中全部为明文,无加密方式,安全性受到制约,但短信模式对手机硬件要求不高,适用于任何类型手机终端,且操作简单,因此短信版手机银行仅局限于账户信息通知、账户查询和小额的账务易服务。
3.手机银行功能多,但使用率不高。根据对全省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走访了解,各家银行均通过手机银行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例如:账户查询与管理、缴费、转账汇款、手机预约取款、ATM无卡取款、第三方存管、国债交易、购买理财产品、农户贷款、定活期互转、短信息定制等几十余种服务。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受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业务使用较为集中在账户查询、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支付类交易。有关数据表明,上述四种业务分别占到使用量的62.9%、45%、39.6%和29.6%。
三、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机遇与矛盾分析
1.山西农村金融网点偏少,银行远程服务终端略显单一。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不够重视,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发展重点偏向城市,农村银行网点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和部分邮政储蓄银行代办点来提供金融服务。根据2011年底的数据来看,山西全省共有96个县,2825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超过2300万,县及县以下地区共有银行网点3990个,虽然暂时解决了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的旧貌,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仍然无法享受银行网点的服务。
2.手机银行快速发展,业务优势突出。手机银行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充分竞争,使手机银行在技术上更加安全、可靠,在服务上功能多样化、客户需求应对及时化。目前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控制措施,主要方式有:一是数据加密传输,从客户的手机端到银行的服务端,银行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和验证技术,实现标准的HTTPS,既保障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又确保了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客户身份认证制度,客户使用手机银行服务时,必须使用开通手机银行服务时所绑定的手机号码和设定的电子银行密码,通过密码验证身份,不通过则锁定;三是交易限额控制措施,客户可控制是否允许手机上的注册账户向外支付,包括对外对账、缴费、贷记卡还款、漫游汇款及手机支付等,客户可设定每日最高交易限额、每月交易次数等多种限制方式,更大限度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四是操作超时保护机制,如果客户的手机登录后在银行默认时限内(一般为5分钟)没有任何操作,服务系统将会接管控制,客户再做任何操作,系统会提示客户操作超时,需重新登录,防止他人冒名操作和自身误操作等不当行为;五是应对手机丢失风险,手机银行采用密码保护措施,他人捡到遗失手机,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在丢失手机的第一时间通过固定电话、网上银行、银行柜台等渠道暂停电子银行服务,待手机找回后,再恢复手机银行服务。
各银行不仅注重个人客户的推广,更注重企业对公客户的发展力度。手机银行客户范围的扩大,不仅满足了个人金融消费者对便捷化金融服务的诉求,更能协助企业客户应对市场快速发展,发挥企业即时管理和移动办公的高效率,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变化态势。据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手机银行的移动特性与企业办公、销售、物流等活动相结合的移动商务运营,被认为是助推企业利润增长的全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新趋势。手机所展现的移动金融作为实现移动商务运营的关键环节,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手机银行业务环境有待优化,制约因素不容忽视。手机银行属于新兴金融产品,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仍有诸多障碍,客户的感知能力、信任程度、愉悦感受等都是对手机银行发展的制约。根据对农村客户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3.9%的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产生担忧,有14.1%的用户对病毒感染、账户信息泄露有一定的恐慌,有11.8%的用户对手机登录速度慢表示不满,其余对手机银行功能不足、密码重置、操作不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具体分析而言,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一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面和稳定性对当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形成硬件制约;二是手机通信费用偏高对农村低端客户而言成为进入障碍;三是农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偏低成为制约手机银行的首要因素;四是手机银行操作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五是手机银行相关法规制度尚未成型,容易成为法律真空地带。
四、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与建议
1.农村手机银行市场建设规划。培育农村手机银行市场是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构建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思路,以求规避风险、化解制约因素,促进手机银行在农村市场的茁壮成长。第一,银行应当通过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来发展手机银行,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通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合作进一步扩大农村的增值业务使用量。通过与银行的合作,通信运营商可以借助手机银行,在农村客户中推广其增值业务服务,加深移动互联网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随着农村手机普及率的提高,通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已经开始从广度向深度转变。发展手机银行可以直接拉动网络购物等业务,加深移动互联网应用深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降低网点建设成本。发展手机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节约ATM机、营业网点建设成本、频繁小额交易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的降低,符合农村发展低成本金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银行为农村用户提供价低质优的金融服务。第二,选择部分村镇进行试点,加强宣传培训力度,采取逐步推进的模式推进农村手机用户的普及率。在手机市场的培育期,农村用户对于新业务的疑惑和安全性的担心,更愿意尝试小额的业务,所以银行应该派业务素质好的员工对农村用户进行推广普及宣传,提高用户的认同率和普及率。第三,在手机银行业务品种的研发上,加大涉农模块的开发,添加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为农村业务的推广扩大平台。同时,配合农户小额贷款审批、发放流程,简化农户在柜台办理的程序;积极开发手机支付功能,以小额支付、小额取现等资金结算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现金结算服务。
2.农村手机银行市场发展建议。(1)加强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平台。一方面是移动通信公司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加强移动通讯网络的基站建设,确保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和信号的稳定;另一方面银行机构、移动公司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努力,改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环境,推进银行业务、手机业务的同步发展。(2)银行应加大安全保障力度,使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为降低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环节的安全性,要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手机解决方案中尽力采用适合手机特征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来加强手机银行的安全。可以借鉴网上银行的安全措施,使用动态密码、口令卡及装有数字证书的读卡器等措施来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
3.建立良好的交易环境。为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手机银行应构建尽可能完整的制度保证,如合同、协议及第三方担保等,提高农村消费者对移动银行的信任度。手机银行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这就需要一方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移动银行建设标准化工作,建立起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国家层面的移动银行或是电子银行业务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电子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4.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应与通信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简化操作流程,针对农村客户提供适合的话费套餐,降低收费标准,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5.开展手机支付创新,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一是有针对性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以“个人信息终端+移动通信网+银行”新技术支撑模型,创新低成本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二是在手机支付应用方面,未来的大环境下,银行应当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三是注重细分市场,涉农银行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户、中老年客户等低端客户的实际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探索将手机银行与现存的“油菜种植专家咨询微系统”、“农用财务管理微系统”等农用微系统有机的结合,借鉴这些的手机操作系统,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廉价手机和全部智能手机。尝试增加具有图文咨询、语音、短信、图像的即时采集与发送的功能,推出适合农村群众实际需求的手机银行助农业务。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客户认知度。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提高手机银行的社会认知度。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支付工具,加强对手机银行的业务指导,让客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支付工具给实际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客户对新兴金融衍生产品的信心,消除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忧虑。
参考文献:
1.胡现珍.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经济师,2011(1)
2.山林.手机银行离“三农”市场还有多远.中国金融电脑,2009(6)
3.薛飞,张凌云.基于廉价手机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关键词:村镇银行;集约发展模式;公司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64-02
村镇银行集约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提高资本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提高生息资产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村镇银行集约发展模式在在资产管理能力方面表现为经风险调整后良好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在业务发展模式方面表现为充分发挥“小银行”优势,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上,与粗放模式下依靠人员和机构扩张相比,集约化发展更强调劳动效率的提高,强调人员结构的优化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强调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强调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要求的“内涵增长”。
一、公司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发展模式
村镇银行的成立之初,在制度设计上就重视公司治理能力建设,这与集约发展模式在导向上相一致。公司治理是近年来银监会强调的一个重点。在银监会的《村镇银行暂行管理办法》中,强调村镇银行应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在《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监管层强调了对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原则和要求。公司治理模式等监管要求的引入,将促使村镇银行增强公司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简言之,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强调业务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提高资本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村镇银行以可持续业务为基础,稳健发展,形成与城市金融不同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结构,各项风险监管指标向银监会要求的“优秀银行”靠拢,村镇银行将成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约发展模式和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探索商业可持续在理念上和谐共存,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集约化强调通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造性的运用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技术,促进机构整合和优化要素配置,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二、美国社区银行集约化发展的特征
社区银行概念起源于美国,通常使用定义为: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域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社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村镇银行通常的定义为: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社区银行具有概念内涵上的一致性,而美国社区银行业在实施集约管理、服务社区客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定位聚焦于家庭及小企业客户。集约发展模式要求社区银行将优势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美国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小企业视为主要服务对象,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在业务范围上,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错位竞争,在大银行不愿干的居民小额零星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及不动产贷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和积累自己的独特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金融服务聚焦于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美国社区银行充分发挥在小客户群上的竞争优势,以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为主业。首先,社区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银行和大银行相比,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方面更具集约化的优势,因为社区银行更容易获取企业及当地市场信息,且能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其次,美国社区银行也是非住宅不动产项目贷款和家庭农场贷款的主要提供者。最后,美国的社区银行更依赖个人储蓄作为其资金来源,因此对小额储蓄者提供服务更感兴趣。
3.高效的运营效率。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和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作出信贷决策相当迅速。相反,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耗时自然较长。许多社区银行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
三、坚持以创新传统存贷为主业
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逐渐增强,银行业务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商业银行“大而全”的发展方向相比,村镇银行在地域范围、规模、资金结算、市场环境等方面不具备综合化发展的条件,而且银监会发展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在县域经济范围内支持三农。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理念上不能贪大求全,而是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经营范围,强调生产要素的集中,坚持以创新传统存贷业务为主业,实现集约式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首先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方式,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盈利,利差收窄或扩大的基础是县域经济范围内金融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中间业务不占用村镇银行资金,依靠收取手续费来实现盈利。
村镇银行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认知度及监管政策的限制,不具备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且在人员数量及素质上也无法提供更大范围的中间业务,而传统存贷业务在村镇银行存续的特定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经济地区的客户对象决定了传统存贷业务更适应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村镇银行必须走传统存贷为主业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开展业务模式或者流程的创新。
传统存贷业务类型需要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对于中间业务来说,村镇银行的规模和系统支撑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在发展初期如果即以中间业务为主业,反而是好高骛远,脱离了制度设计的实际和要求。而传统存贷业务对规模和系统的要求相对较小,特别是零售贷款即个人和小企业贷款业务,是村镇银行集约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客户,小企业和个人客户议价能力较弱,零售贷款的收益率则相对会较高,且发展零售贷款有利于降低贷款集中度,减小信贷系统风险。近年来,监管部门接连出台鼓励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特别是强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四、建立可持续的村镇银行集约化发展模式
为提升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发挥村镇银行在零售贷款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此为依托能够更快捷的建立可持续的村镇银行集约化发展模式。
1.促进小企业金融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实现小企业金融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运作,有利于提升村镇银行小企业服务的效率: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团队,为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二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化产品,村镇银行可以推出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小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三是有利于开发专业系统,为小企业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四是促进专业化考核,调动从业人员拓展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
2.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科学设计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及业务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村镇银行集中力量发展零售贷款业务模式,有利于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状况的小企业客户分别设定标准业务处理线和业务处理环节,细化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加强业务处理的专门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村镇银行应将零售贷款业务作为其发展的主业,探索建立适合零售贷款发展的新的业务操作模式——“信贷工厂”,采用合理、简化、标准、端对端的“流水线”运作方式。
3.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与城市金融不同,村镇银行处于农村金融或者城乡金融的特定环境中,城市和农村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村镇银行迅速适应农村或城乡金融市场,在已经存续的城市或县域小额信贷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改进型产品和当地经济建设的契合度,由专业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共同为小企业或零售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
4.快速的审批机制。村镇银行应聚焦于探索建立与小企业贷款特点相适应的新的贷款发放与审批程序,探索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评级授信标准。主要从授信审批程序、依据及重点内容等方面提高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对小企业融资业务的营销策略、准入条件、产品配置、产品定价、授信额度、授信期限、尽职调查要点、审查与审批要点、后续管理要点及会计核算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发展方式。同时,针对小企业资金需求“急、少、频、短”的特点,在政策允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通过“信贷工厂”式标准化流程管理,缩短贷款审批周期,全面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1] 周鸿卫,文慧.基于小银行优势影响因素的中国社区银行改造研究[J].上海金融,2011,(6):101.
[2] 李果仁.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43.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2013年6月,河北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辛集)村镇银行于河北省辛集市正式开业,以方便农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迅速获得融资支持。据悉,澳洲联邦银行还将在邯郸市永年县和磁县再开两家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为什么会选择河北,为什么会选择投资村镇银行,与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村镇银行的地位密切相关。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数量增长迅速
2008年6月,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在张北县成立,实现了河北省村镇银行从无到有的转变。自此,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不断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7月,河北省村镇银行开业24家,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21名。
(二)经营状况良好
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除了部分村镇银行由于开业时间短、前期投入大而未有盈利外,总体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止2013年3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82.83亿元,负债总额70.72亿元,各项存款60.30亿元,各项贷款37.22亿元,贷款户数3898户,实现净利润948万元。
(三)市场定位明确
通过成立城镇银行,可以增加外部供给资金,增加业内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透明性。截止2013年3月,河北省村镇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9.65亿元、997户,发放农户贷款16.16亿元、2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6.22%。具体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河北金融网 注:数据截止到2013年7月底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认知度低、吸收资金能力欠缺
首先,成立时间短。村镇银行在河北省成立和运行的时间只有5年,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对其还缺乏认识,接受度不高。其次,认可度较低。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对村镇银行业务不熟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倾向于传统金融机构。再次,融资不便。村镇银行目前主要位于农村地区,而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相对不足,造成村镇银行融资困难。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同的业务。但从实际上来看,村镇银行除了经营存贷款、国内结算、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等基本业务外,其他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基本没有。另外,由于注册资金较少(通常河北省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左右),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影响了贷款企业的资金需求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贷款风险大,控制难
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而目前河北省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对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较大。其次,借款人对信用贷款认识不清。河北省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形式主要属于信用贷款,即无抵押贷款,导致农民普遍认为信用贷款无抵押,不用按时还款,因此极易导致道德风险。
(四)内部管理混乱,监管难以到位
由于河北省大部分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相关配套措施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且大部分非金融股东并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专业操作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经营理念混乱。另外,由于村镇银行主要集中于县域及农村地区,监管部门存在人员少、专业技能差和监管成本高的问题,导致监管难以到位。
三、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根据调查发现,广大的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首先,村镇银行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例如每年定期举办村镇银行宣传日,广泛宣传其主要业务范围及其优势,提高广大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对其认可度和信任度。其次,加大政府、银行股东的存款带头作用。凡是政府涉及农业投资或补贴资金一律在村镇银行开户存款,股东的资金优先存放在村镇银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首先,河北省在鼓励发展村镇银行的同时,牢牢把握以服务 “三农”、服务“县域”为宗旨,结合自身迅速、便捷、灵活的优势,为农村广大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其贷款需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扩大客户基础。其次,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降低经营成本,简化服务程序和流程,吸引更多客户。
(三)加强风险管理,控制贷款风险
首先,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资金需求者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记录,严密跟踪资金用途流向。其次,提供村镇银行经营保险服务。在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逐步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当贷款者因自然环境因素而蒙受损失时,保险公司给予赔偿。再次,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下转9页)(上接11页)评估机制,完善和简化贷款流程,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加强员工培训,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村镇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系统内部展开业务培训和知识竞赛,或者到其他业务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参加岗前培训,加强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和创新意识。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并加以完善,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监管。再次,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优化配置,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监管效率。
四、结束语
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这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河北省村镇银行只有凭借自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专业服务,将自身建设成为以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批量农户为核心的特色银行,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隆建.村镇银行边界分析:从概念与区域出发[J].武汉金融.2011,(4)
关键词:乡镇 服务渠道 电子银行 拓展
1 拓展乡镇银行新型服务渠道的重要性
银行服务渠道是负责把银行各种金融产品、服务便利推向客户的桥梁,电子银行渠道的推广是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的重要条件。首先,电子银行的低成本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正适合于乡镇居民分散居住的格局,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更为乡镇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次,乡镇电子银行渠道更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的信息平台。再次,新型服务渠道实现了银行服务渠道体系的最优利用,实现不同业务在银行各种渠道的合理分
配;可以减少传统柜台压力,提升银行网点的综合效能。
2 新型银行服务渠道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客户和银行间在服务渠道选择上存在矛盾
目前,乡镇实施银行电子银行推广面临较大的阻碍。首先从客户角度看,(1)许多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总是愿意选择一对一、面对面的柜台服务,而不愿利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对新型银行服务接受慢。(2)是电子银行的渠道推广与使用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新型服务渠道自身缺点。主要包括:(1)电子银行功能缺少与村镇客户实际需求的结合点。(2)电子银行使用程序繁琐、不经济。在网银安全方面,增加了密码控件、预留防伪信息验证等安全手段,但是增加了使用的繁琐程度。(3)银行自助设备的数量过少、布局和功能不合理。
2.2渠道信息整合工作难度大
银行渠道信息整合,是指为适应服务渠道多元化的现实,商业银行依托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网络,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以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为基础,打破多种服务渠道间相互分割的局面,通过改进网点渠道、服务渠道分流等手段,促进服务渠道网络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商业银行多渠道集成的价值最大化。
2.3未形成多方协作与战略互动的局面
各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各有覆盖领域,形成条块分割,缺乏完整性。银行在多年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客户群,各行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也立足于与传统战略协作企业开展合作,同时阻止其它银行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导致电子银行业务形成恶性竞争,条块分割的局面,谁也不能覆盖全部种类。
2.4新渠道推广明显存在短期行为
目前,银行为了促进电子银行渠道业务的超常规发展,竞争呈进入白热化。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载体,银行卡各家银行纷纷给员工下达硬性开卡指标,各网点自觉不自觉地放宽条件,促成大量风险的累积。
3 拓展乡镇银行新型服务渠道的措施
3.1中央银行要加强管理和服务
中央银行要把一服务渠道创新摆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各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可以会同本地银监局,对其实施统一协调,加快电子银行推广进程。同时,要强化央行对新型业务渠道的结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提供方便周到快捷安全的资金汇划清算业务,促进包括银行卡业务在内的新型业务渠道的畅通。
3.2适度开展“渠道分流”,提高新渠道使用率
乡镇银行机构应大力提升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等服务渠道的战略地位,有计划地推进渠道分流,将一些简单操作性业务向电子银行渠道转移。要大力宣传电子银行,在有条件的中心集镇进行“渠道分流”试点。尤其是要重点完善自助银行渠道。作为网上银行和传统柜台服务渠道的粘合剂,自助银行在现阶段的过渡性作用至关重要。
3.3动员全社会多方互动,战略协作
银行业必须扩大与外界的战略联盟,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共同开发市场,又可以为电子银行推广壮大声势,形成乡镇地区金融消费的新潮流。乡镇其他单位也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客户资源和信息库,这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对于建立统一的客户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至关重要。重点加强与镇政府、农村专业合作社、乡镇企业的相互合作,增强社会的认同感,由此形成的客户群体也是最为稳定和有效的。
3.4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方便性、实用性
首先,简化办理电子银行繁琐的手续。在网银界面设计中,力求简洁,要强调用简单的方法完成简单的事,;其次,提供“在线服务”,推出交易信息汇总服务,提供本次登录所做交易全部记录情况并发送到客户电子邮箱内,让客户更直观、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到全部交易信息。再有,不能求全求大,功能要贴近百姓生活,杜绝宣传和实际不符。尽快开通水电费代缴、定活转账、国债、农民工汇款优惠、农民买家电补贴返还、乡镇公务卡结算等业务,努力适应乡镇客户的需要。
3.5加强新渠道的风险控制
人民银行应督促各发卡行严把发放、使用关口。要督促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系统监控和监督检查,强化规范化操作,健全电子银行业务内控体系,包括对内部技术开发人员进行限制和防范、对内部系统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监管,对业务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授权管理等进行控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犯罪,加强网上银行使用中的防火墙建设和提示客户防范木马病毒、电子银行诈骗等。
参考文献:
[1]杨荣.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拓展[J].金融与经济,2002,(10):33-34.
[2]张文武.论银行服务渠道的结构调整[J].中国城市金融,2002,(3):41-42.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短兵相接之时,中资银行尚存劣势
中国加入WTO七年后,国内金融领域对外资银行的门槛已经全部放开,外资银行在华布局已初步铺开。尽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仍有诸多限制,使得表面上外资银行只能定位于高端客户,实则中外资银行间交锋已全面展开。
“二八法则”下的高端客户之争。2006年12月1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只能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使得外资银行一方面撇清非高端个人客户,将业务专注于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上的高端客户,而高端个人客户正是中资的薄弱点。在利润方面,根据银行业务的“二八法则”,20%的高端个人客户却提供了全部个人客户业务利润的80%。因此,高端个人客户业务直接决定着个人客户业务的利润情况。看似在抢夺20%的客户资源,实则是争夺80%的利润空间。
日趋激烈的企业客户争夺。外资银行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以及成熟的业务运作为我国亟待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在我国当前尚处于混业经营的情况下,业务相对单一的劣势也影响了中资银行对于高端客户的争夺,这对那些经营融资都日益国际化的大型企业,如何使自己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以满足全球结算、全球融资以及全球并购的需要是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紧要问题。
中小企业与农村金融业务的薄弱。中小企业融资难、县域经济农村金融缺血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难题。在中小企业方面,尽管各家中资银行都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融资业务,但对于抗风险能力差,周期性强的中小企业惜贷、金融支持不够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而比照外资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则有自身完善品级机制和甄别手段,并附有配套的高附加值服务。例如渣打银行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团队,不但有专门的研发团队,而且还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需求设计产品。而汇丰银行则针对中小企业设立日常资金管理、IPO、债券等一系列专门服务。在农村金融方面,外资银行借国内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之机,纷纷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汇丰银行先后在湖北、重庆设立村镇银行,渣打银行在内蒙古设立村镇银行。一直被中资银行忽略的农村地区反而成了外资银行“抢滩登陆”的争夺地,国内中资银行是否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农村金融策略呢?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谋局
鼓励中资银行的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有人将其归结为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恰恰是创新不足,金融创新的不足始终是中资银行发展的掣肘,中资银行在高端客户和外汇业务方面的劣势很大原因在于创新不足,难以推出符合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零售业务,在外汇也无创新方面。有效外汇业务创新不仅可以在与外资银行的争夺中占先机,而且可以使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得到有效利用。
摘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门和领域,如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都需要社区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尽管世界各国社区银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举具体国家的例子,外国简,我国详含数字)美国成立有专门的社区银行并且社区银行非常发达。全美共有9000家左右的社区银行和4万多家分支机构,占全美银行总数的95%左右。其中,54%的社区银行分布在农村,26%分布在城郊,17%分布在城市。欧洲国家和澳洲国家也有专门的社区银行,其社区银行都是在面临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即我国所谓的“基层金融空洞化”)威胁时创建的。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社区银行,而是由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和大量的小额贷款人进行类似社区银行业务的经营。我国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农信社,80年代创办的邮政储蓄,90 年代创办的城信社、农民基金会,各个年代的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进入21 世纪以来陆续创办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浙江等地进行的社区银行试点工作,2013 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都属于社区银行的范畴。
关键词 :银行;贷款;经济
一、沈阳地区民生银行社区银行实践情况
(一)社区银行的网点建设情况
民生银行沈阳分行的社区银行网点主要选址在沈阳市区部分中高端小区内部和周边,最大的网点面积315平方米,最小的仅43平方米,平均118 平方米,均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传统支行网点。
(二)社区银行的管理情况
该行建立了社区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在规划建设要求、管理规范、业务发展指引、服务流程、风险管理指引、安防建设和安全管理要求、日常行为规范、异常行为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在业务连续性支持、投诉处理、案防等重要方面也落实了管理措施,能够满足社区银行网点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需要。该行在零售业务条线成立了小区金融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管理社区银行业务。距离社区银行网点较近的传统支行负责其日常管理并对其业务开展提供全面支持,与社区银行网点共同构成金融服务区。
(三)社区银行的运营效果
对于银行自身,社区银行对零售业务增长贡献较明显,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该行通过社区银行网点发展零售客户45000 多户,占全行零售客户总数的60%,吸收储蓄存款2.1亿元,理财产品余额3.2亿元。对于社区居民,社区银行网点提供的服务为他们带来了便利。如,为满足部分居民下班之后办理金融业务的需要,该行社区银行网点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将人工服务时间最晚延长到19:30;对于岁数较大、行动不便的客户还提供了上门服务。
据统计,社区银行网点设置的银联全民付自助缴费机是最受欢迎的机具,使用频率较高,大约50%来社区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使用过自助缴费机。
二、民生银行在沈阳地区的社区银行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网点扩张冲动明显
在总行强力推动下,该行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铺设了数十家社区银行网点,之前并没做先行试点。网点建设效率有余,但审慎性不足,更多地体现了先占为主的竞争意识,其实仍未脱离通过机构网点扩张拓展业务的传统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二)部分社区银行网点选址存在偏差
调查中发现该行部分社区银行网点选址在小区外繁华街道上,毗邻其他银行的传统支行,服务社区的特点不突出,也容易导致客户将其与全功能的传统支行混淆。
(三)社区银行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社区银行业务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尚需时日,经验积累很少,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储备不足。加之出于成本考虑,社区银行网点里绝大部分是刚毕业的新员工,虽在不断加强培训,但业务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对社区银行业务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四)客户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根据调查,来社区银行网点办理过业务的客户,年轻人和中老年人比例约为6:4。由于不提供人工现金业务,对习惯于用现金办理缴费等业务的部分居民来说,有限功能的社区银行网点并未带来方便。此外,社区银行网点面积较小、不设柜台,部分居民因惯性思维对其信任程度不足。
三、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差异化的客户定位
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资源优先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并同时可以逐步培育和积累社区银行自身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二)与客户沟通的良性互动定位
社区银行在特定区域经营,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一是社区银行是社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二是社区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三是社区银行主要由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控股,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四、发展社区银行的建议
(一)政府的重视———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
辽宁乃至全国要想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必须首先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建议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在认真总结目前已有的社区银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专门的社区银行发展战略。
(二)全方位地建立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
1.制定《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存款保险条例》和《社区再投资法》
为了使我国的社区银行在成立之初就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同时也为了保障我国社区银行的切身利益,必须为我国的社区银行制定相应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存款保险条例》和《社区再投资法》等。《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主要规定社区银行的概念、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金融监管等;《存款保险条例》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大众那种根深蒂固的偏好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解决严重阻碍社区银行发展的信任危机;《社区再投资法》主要规定社区银行必须首先满足其所在社区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尤其是其中中低收入家庭的信贷需求。
2.建立银行业的分层次管理制度
为了使社区银行的成立更加便捷,更好地满足当地社区实际的金融需求,应建立银行业的分层次管理制度,即大中型商业银行仍由中国银监会审批,而地方性的社区银行则交由各省区银监局审批。
3.加强行业协调与监管,使社区银行的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管衔接起来
(1)成立市县银行同业协会,加强政府、企业与社区银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2)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4.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在《存款保险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除社会大众对社区银行的信任危机的一个关键因素。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市场获得更多有关银行财务与风险状况的信息,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和做出快速反应,“用脚投票”,奖励经营良好的银行、惩罚经营差的银行,进而推动董事会更加注重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5.推动银行卡联网,完善支付体系
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局限于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基本没有跨地区网点。为提高客户跨地区小额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促进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必须推动银行卡联网,推广使用有“银联”统一标识的银行卡。
6.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有机结合的国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环境
(1)建设“诚信政府”,给全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政府应当重视自身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尊重社区银行的依法自主经营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2)为个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推行“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征信系统的作用,健全社区资信认证、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中介组织对社区内企业和居民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信用记录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必备档案。使诚实守信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不讲信用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7.明确社区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社区银行安心专注于本社区
(1)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社区银行的资源配置进行引导。如对支持社区力度大的社区银行,可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反之,则相反。
(2)税收方面的优惠。如对社区小企业和下岗待业人员的贷款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银行,要适当减免或降低营业税。
(3)建立社区银行贷款财政补偿基金,对社区银行在社区承担的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免息或贴息支持。(4)适当降低经营状况良好的社区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
(三)科学选择辽宁社区银行的创设路径
1.继续发展和完善村镇银行
(1)积极推动设立分支机构和增资扩股。编制了全辖村镇银行机构发展计划,有力地推进了分支机构的组建步伐。随着各项业务的深入开展,有的村镇银行明显感到资本实力不足,涉农贷款规模受到资本制约,为此,我局合理引导村镇银行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本实力。
(2)充分发挥非现场监测和预警作用。按季度和年度对全辖50 家村镇银行风险状况进行通报,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同时相应提出监管要求。在通报中设置了“重点关注”项目,每次选择2-3 个问题单列,并要求属地分局跟踪整改。
(3)全面完成现场检查任务。完成了银监会立项的16 家村镇银行全面检查任务和我局自主立项的6 家村镇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真实性检查任务。两项检查任务累计投入1401 个工作日,检查各项业务金额为59.3 亿元,共发现问题27 个,累计提出监管意见108 条。检查任务完成后,我局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向全辖通报,提出整改要求。
(4)严肃查处违规问题。在2012 年违规票据业务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跟踪全辖村镇银行票据业务,加大对违规票据业务的处罚力度,暂停了仍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2家村镇银行票据业务,责令两家村镇银行分别给予董事长、行长严重警告和警告处分,免去票据业务负责人职务,起到了警示作用。
2.措施及建议
(1)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三会一层”履职行为。推行对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履职评价和薪酬延期支付,强化村镇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关键词] 农村金融村镇银行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及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显然,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需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说,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加大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在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才能使金融业在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现有2070个县(市a),95%的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2009年年末,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8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县域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4,涉农贷款余额9.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2万亿元。这些数字既说明了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已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我国县域金融与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撤出,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但因为不规范,所以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巨大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专门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小银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设立村镇银行,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及其特点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其本质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由于它“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界定,村镇银行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
(一)设立条件
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设立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开拓了新渠道,其设立门槛也明显低于一般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按照村镇银行设立条件要求,其出资人可以是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对境内外金融机构及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要求必须具有稳健的财务、良好的公司治理及健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自然人股东则更强调的是良好的声誉及入股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这样的要求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减少其经营风险。
另外,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要求包括: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样的股权设置要求保证了村镇银行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控股,有利于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
(三)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其章程中明确,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在《暂行规定》中对于董事会、行长、独立董事、各专业委员会等的设立没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多样化提供了空间,可以采用传统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也可以采取更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完全由其自身根据业务发展来决定。
(四)村镇银行经营管理
村镇银行业务内容与一般银行业机构类似,但其贷款业务有特殊要求: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权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显然传统的银行业务形式难以适应小额、分散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在研究市场的基础上采取更灵活多样的业务方式。
(五)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及监管
村镇银行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引入外部审计制度。村镇银行开展业务,应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村镇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尚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尚不具备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等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些问题还影响着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存款方面
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服务及时、方便、快捷和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建立,面临着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难等困难,另外,成立之初村镇银行的品牌认知程度还远远不能与传统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广大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有待加深,在网点数量、品牌形象和客户认知程度上都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存款客户很难将村镇银行作为首要选择。
(二)贷款方面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明确了多项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就收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第一,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限制: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底线以上一些,如果以注册资金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村镇银行为例,则每户放贷不得超过100万元,单一集团客户放贷不得超过200万元,贷款额度与普通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很大。
第二,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仅限于当地,这虽然从制度上规定了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只能,但由于村镇银行所在地大多属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质信贷项目相对较少,这就为村镇银行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村镇银行必须首先服务涉农产业,在确有富余资金的情况下才能向其他产业发放贷款,由于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比如出现自然灾害或禽流感等动物疫情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一旦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客户遇到这些问题,信贷资金将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
(三)中间业务方面
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但对于中间业务而言,其风险相对小、成本低、效益高,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客户,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村镇银行成立时间晚,品牌认知度低,也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四、村镇银行科学、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作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一项举措,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只有保证自身的科学、健康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一项可以长期执行的制度安排,达到预期的政策目的。
(一)控制风险,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作为区域性、小型化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因地区风险集中、规模经济劣势导致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必须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
首先,在市场准入上严加控制,严格审查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审核村镇银行的各项监管指标,不能因为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而降低其准入的标准。
其次,加强市场运营的管理。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督,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完整。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专职监管体系。可以在金融监督的基础上,辅之以公共审计、会计、资信评级及资产评估等社会监督手段作为常规监管的重要补充。
同时,在银行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借鉴主发起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村镇银行的内控水平。
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经营困难,难以在当地市场生存的机构进行退出处理,提高制度安排的可操作性,在政策与监管层面保证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二)多方开源,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
现有的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负债业务增长速度跟不上资产业务的发展,使得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例很快触及上线,因此,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是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重点。解决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来源问题,建议可以考虑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或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
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在执行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通常是把扶贫贷款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没有帮助其找到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的有效途径,只是“授人以鱼”,却未能“授人以渔”。许多贫困户把扶贫贷款当成了“救济款”,用以维持生活,不将其有效投入到扩大生产和脱贫致富中,惯性心理使得他们认为扶贫贷款不还也无所谓,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扼杀了这个群体的进取心和生机活力,对于运用小额信贷脱贫的愿望并不强烈。
如果转变形式,将扶贫专项款转变为给村镇银行提供的贴息贷款,作为村镇银行补充资金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可以缓解村镇银行后续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人口提供脱贫致富的第一推动力,这样的贷款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扶贫补贴,而是有还款压力的帮扶,可以大大提高政策的效果。
2、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
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般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服务供给不足的缺陷。但长期以来,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将农村地区原本缺乏的资金吸纳过来,尽管近期部分地区的邮政储蓄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邮政储蓄在信贷方面的经营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很难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贷款手续繁琐、期限单一,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以考虑鼓励村镇银行向邮政储蓄拆借资金,安排较低的拆借利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村镇银行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各自的比较优势,更有效地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渠道进行融资
村镇银行创立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村镇银行的一部分股东就是社会上的优质企业和有实力的自然人,因此可以考虑在股权融资的同时适当地选择债券融资,允许村镇银行定向发行融资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三)政府扶持,增强生存能力
村镇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目标是收益覆盖成本,只有村镇银行解决好自身的生存问题,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而目前村镇银行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信贷资金的投向和规模,赢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建议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为村镇银行争取相对较低的信贷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融资平台,遇到贷款规模超过村镇银行放款规模上限的情况则由政府推荐其加入银团贷款,多种渠道结合增强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
【关键词】金融改革;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微小企业;融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已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支撑。民营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带动了泉州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刺激了当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缓解农户及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小额贷款公司也面临着支农作用难以发挥,资金短缺,风险过高等问题。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与探索。
一、对泉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调查
(一)泉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发展情况
自2008年年末,泉州市先后批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共15家,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7.8亿元,可放贷款为55.5亿,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泉州市经贸委金融服务科负责人介绍,从银行融资按照小额贷款公司净资产50%计算,15家小额贷款公司可给中小企业授信额度近60亿元,一年轮转资金将超过100亿元。2012年初,泉州经贸委召开会议,允许泉州各县(市、区)在原有基础上(共15个小额贷款公司),分别增设1个小额贷款公司——从15个增加到28个。在国家银根紧缩,企业融资困难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可以把民间资本集聚在一起,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渠道。
时间机构数量实收资本贷款余额
2008-201215家37.8亿15亿
2012-201313家————
据我们了解到,2008年10月23日,福建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泉州试点——晋江市恒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恒诚小额贷款公司由晋江知名民企恒安集团负责人许连捷牵头组建,近20家晋江当地社会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自然人参股,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可以办理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贷款及贴现业务,专业服务于晋江市中小企业及三农融资业务,主要办理各项贷款、票据贴现、银行业机构委托贷款及其他经批准的业务。截止2011年12月,晋江恒诚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发放贷款1000余笔,贷款金额几十亿元,其中既包括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支持鞋业、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发展,又满足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产业资金需求,也包括发放居民贷款,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和个人消费资金需求。
(二)目前泉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所遇到的“瓶颈”
1.外部融资困难导致无钱可贷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同时,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没有金融机构资质,更不能进入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等,从获得银行贷款的成本也不小,而且难度挺大。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也只能按一般工商企业的活期存款利率计算,低于金融企业的同业存放利率。据报道,在泉州已注册15家小贷公司中,从银行获得过贷款的不过寥寥无几家。
2.税负较重
根据目前的政策,小额贷款公司是工商企业,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种优惠补贴,小贷公司享受不到。小额贷款公司需要缴纳5.56%的营业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自然人股东20%的股东分红个人所得税,税负约占营业收入的30%,相当于农村信用合作社需承担(3.3%营业税及附加,12.5%的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的2倍。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资金回报率较低,竞争能力无形中被减弱了。
3.较高的贷款利率,业务遭到挤压
过去几年,商业银行不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势头很不错。随着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小微企业的业务,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定位会有趋同的地方,这势必会挤压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
4.法律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1)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是金融业务,却被定义为工商企业,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是小额贷款公司无法纳入金融监管体系。(2)小额贷款公司受地方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局,税务局,工商管理局的多方面监管,易造成监管空虚化问题。(3)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的风险较大。
(三)泉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转变成村镇银行的实际分析
1.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转变成村镇银行的条件
(1)政策优势
2012年3月28号,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国务院的温州金融改革方案里,第二条就提及: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2)转变成村镇银行有利于小额贷款业务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转变成村镇银行无疑是更有利于今后业务的发展,在目前只贷不存的发展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难以满足过剩的贷款需求,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存在较强的改制需求。
1)拓展资金的需求,目前泉州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股东认缴的股本金级股东借款,二是银行融资。
2)拓展业务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单一,基本仅限于发放贷款,收入来源也就是贷款利息及咨询等的财务费用。
3)风险防控需要,目前泉州小额贷款公司逾期率相当于较低,但潜在的风险仍然较高。
4)改制为村镇银行,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变身为金融机构,相应的会降低营业税率,提高盈利额。
2.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转变成村镇银行的条件
(1)控股权转让他人,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按照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至少有一家银行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20%。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自然人及关联方持股不得超过10%。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转变为村镇银行其控股权或话语权必须交给银行。
(2)准入指标设置高,满足条件存在较大困难
按照《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3年以上(含3年),并且近两个会计年度持续盈利,不良贷款率低于2%,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0%以上才可转变为村镇银行,目前泉州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不良信贷率在0.68%,鉴于内部管理水平和外部监管条件的限制,到时企业的运行状况如何,也很难保证。二是按规定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以贷款为主,最近四个季度末贷款余额占总资产余额原则上不低于75%且贷款全部投放所在县域。这就使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单一,风险加大。
(3)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特点受到限制
从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实践看,其服务优势就是贷款易、效率高,客户只需提供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填一张表格、签一个字就可以完成借款手续,而银行业务员也会在快速放款的同时通过数客户的电表、水表等方式实时监控风险。但在村镇银行业务快速扩容的过程中,却深受吸收存款难、无法发行本行银联卡、基层业务员缺失等问题的困扰。小额贷款公司短、平、快的有点受到限制,也就失去了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的最初意义。
(4)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实际背景考虑,当下中国并不缺少银行,而是能满足中小业融资需要的小额贷款公司,所以有些专家认为转变为村镇银行并不是所有小额贷款公司所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银监发〔2012〕27号.
两家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
F和X相继成立于2008年2月和2008年5月,注册资本分别为1亿元和2亿元。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两家村镇银行已经建立了独立性较高的公司治理机制,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发展已步入正轨。尽管两地经济金融环境具有显著差异,但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良好的银政关系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基础
享受地方政府奖补政策。一是开展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目前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黑龙江、河南、湖南等八个省。二是财政部出台《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三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支付清算等方面的政策。四是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其余奖补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提供,一般为税费补贴、一次性的开办费奖励和不同形式的支农风险补偿等。2008~2010年,F得到当地县政府的税费补贴为:以年计征的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以及营业税,按年度全额奖励村镇银行。X则得到当地县政府奖励的200万元开办费,同时针对支农贷款的发放,按比例以财政存款的形式给予奖励。
积极建立银政企合作平台。一是在法人客户方面,通过银政企对接会牵线搭桥。2010年一季度,F与当地镇政府共同举办“2010年银政企对接会”,与32家企业达成1.02亿元的合作意向,其中,与17家企业当场签订了5700万元的合作协议。二是在个人客户方面,与政府及事业单位合作,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例如,F与县政府合作,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X先后与农业局、残联、妇联、团委等单位合作,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残疾人贷款、农村巾帼创业贷款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
村镇银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F和X的股权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主发起人均为所在地农村信用联社改制而成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两家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均持股40%,其中,F除主发起人外,另有8家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80名自然人作为股东;X共有25家法人股东。
2009年,两家村镇银行在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中均实现了同比高速增长,存贷款同比增速超过100%。2010年末,F各项存款余额9亿元,同比增长34%;各项贷款余额6亿元,同比增长62%。X各项存款余额18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贷款余额20亿元,同比增长54%。X的存贷比高达90%,超过监管红线。
F和X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使两家村镇银行面临不同的信用环境和金融需求。2010年末,F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0%、14%;X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9%、10%。X的业务规模明显大于F,但由于F所在地区经济金融发达程度高、金融总量大,其存贷款市场份额反而较低。值得注意的是,两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均高于存款市场份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创新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营决策链条短,贷款审批方便快捷。大型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审批权限往往受到较多的限制,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速度上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对于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单笔贷款申请,村镇银行从调查到放款,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F农户贷款授信一般实行“一次受理,分别授信”,先通过合作社摸排农户资金需求,若一次受理40~50户,20天左右能够放款完毕;若是单户申请贷款,一般3~5个工作日可以办结。X规定,从客户申请贷款到正式批复和办结,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对于小额贷款则实行“绿色通道”服务,整个流程不超过3个工作日。
经营机制灵活,有助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业务经营灵活的特点,在贷款产品流程设计、风险识别、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一是授信机制创新。针对小微型企业财务不健全的问题,F运用企业“三品”(产品、物品、人品)和“四表”(报表、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进行“四性”(资金需求的合理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力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信贷门槛。二是担保物创新。村镇银行积极拓展担保物范围,将农户和农村企业拥有的林权、土地经营权纳入担保范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F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笔,总金额640万元。X已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29户,总金额165万元。三是通过开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信贷创新业务,将支农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延伸。四是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产品,根据借款人自身信用或信用联合体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在为借款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有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五是与当地担保公司展开广泛合作。
小微企业和农户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
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以县域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在加强“三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针对网点少,单点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灵活创新用人机制。F和X在县城以外的网点分别为1个和2个;客户经理分别为9人和24人。尽管客户经理占比高于同业,但其人均管户数仍然偏高,分别为50户和84户。为缓解人员压力,X建立了支农联络员制度,聘请村支书、村会计、行业领头人等协助推广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优质客户;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聘支农见习客户经理,有效扩大客户经理队伍。二是以考核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支农支小业务倾斜。例如X对农户、小企业贷款按发放户数和金额实行专项奖励,并实行差别化的费用配置政策。三是推动小企业业务的专业化经营。F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对200万元以下的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简、短、快”的特点。X也于2009年2月成立了“农户和小企业专营部”,专营涉农和小企业贷款。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出现不同程度偏离
目前村镇银行的定位不很清晰,部分村镇银行的脱农倾向逐渐显现。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应的聘选、监督制度框架,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公司经营目标的引导下,村镇银行更多地介入了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与其设立初衷为农村社区“草根”银行的定位逐渐背离。甚至一些外资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其申办的目的在于避开监管,通过村镇银行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将网点建在大企业生产基地集聚的县级经济开发区,村镇银行成为其大城市战略的一部分。
村镇银行诞生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而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性。调研发现,两家村镇银行在有限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下,很难商业化运作和服务“三农”的统一。在县域金融市场,“啄序”行为难以避免,村镇银行也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从目前两家村镇银行的实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贯彻“小额、分散”的原则更加困难,表现为贷款投向分散度低、户均贷款额度较高。从法人客户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264.96万元、515.6万元;从农户贷款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14.19万元、33.07万元。
村镇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原则与涉农政策性业务的市场定位的矛盾,是村镇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控及商业可持续运作,既能保证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定位不动摇,这可能既需要各种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完整的机制作保障。
村镇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好,村镇银行由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当地的信贷资金投入较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也较快。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差,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较小。例如,位于中部的F存款规模为9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贷款规模为6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4%。位于东部的X存款规模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9%,贷款规模为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
村镇银行的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在农户中还没有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普遍缺乏农户的认可和信任,加之信贷业务之外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很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截至2010年末,X的储蓄存款余额为451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2%;F的储蓄存款余额为73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1%。这两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存款。然而,大部分的村镇银行是没有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存款规模限制了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缺乏稳定的低成本存款来源是困扰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业务系统和科技网络的制约
尽管人民银行和银监会2008年在《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具备条件的四类机构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建设自己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维护成本,村镇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庞大的费用,目前已经成为银行科技网络的“孤岛”。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
一是以大小额结算系统为主的支付结算网络。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只能通过其发起行间接接入,或者根本无法接入,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甚至成为“孤岛”而无法与其他银行结算,从而也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
二是征信系统。征信系统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该系统,只能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员成本。
三是反洗钱系统。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仍然需要加以改进。
村镇银行扩展中的经营风险日渐增大
从全国来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依托当地良好的客户资源,凭借村镇银行的人缘地理优势以及灵活快速的决策能力,贷款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资金、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一是信贷业务快速扩张,存贷比监管压力较大。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村镇银行的资产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末,X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4%;2008~2010年的贷存比分别是92%、98%和116%,均已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比例。
二是经营利润来源单一,经营稳健性较差。村镇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其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以X为例,2009年营业收入7074万元中,利息收入为6692万元,占比达95%。
三是村镇银行的客户结构同质化,加大了潜在信贷风险。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本地,其客户的行业特征比较相似,这就造成村镇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贷款客户的行业风险难以有效转移,从而会影响村镇银行经营的稳定性。
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有效发挥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村镇银行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拓宽资金来源和网络渠道,共同推动村镇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
明确市场定位的独特性,防止服务方向出现偏离。一是监管机构加强市场定位监管。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镇银行准确把握农村社区“草根”银行的市场定位,紧贴支农支小服务方向,有效平衡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立足县域, 服务“三农”,防止“去农化”趋势。二是充分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提升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三是在贷款准入标准、审批模式、利率定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压力。一是实行差别化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压力,鼓励其增强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二是明确村镇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增加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探索村镇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有效模式,鼓励村镇银行联合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在区域性金融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四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行储蓄激励机制,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立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实行强制储蓄,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充实银行资本金,增强抵抗风险能力。五是可通过村镇银行试点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小范围内浮动,从而增强村镇银行在负债业务市场的竞争力。
畅通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渠道模式,扩大村镇银行服务半径。以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节点,探索建立农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动店等特色服务渠道,切实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的困境,尽可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化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和反洗钱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弥补村镇银行业务技术网络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与支付清算组织和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拓宽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借助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支付清算网络,畅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渠道,为农村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务。积极推动村镇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使“三农”客户尽早享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好处。四是结合业务发展实际,有序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力争早日接入上述系统。
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防范村镇银行经营风险。一是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民存放资金的安全。二是实施差别监管。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和风险,探索建立村镇银行支农贷款考评体系,建立涵盖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将村镇银行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对其实施动态差别监管。三是强化流动性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防范流动性风险。四是引导和帮助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