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篇2

微波是频率在300 mhz~300 ghz之间,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和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非电离电磁能。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电视、广播、通讯技术中。1945年,美国人首先发现了微波的又一特性——热效应,并首次将微波作为一种非通讯的能源应用于工业、农业乃至科学研究中。微波工业应用就是指利用微波的能量作用于物体实现需要的目标。微波能应用的特点在于一是以“能量转换”为基础,即微波所产生的热量是被加热物体的分子通过偶极回转、分子极化后转化成的,并非热传导;二是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相当于对流传热的5倍。

微波能的作用原理是当物体被置于超高频电流的交变电场中受到微波作用时,物体中的极性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中,产生自感应,使物体获得热量,进而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变化。

目前用于工业应用的微波有两个频率:2450mhz和915mhz,产生微波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磁控管是组成微波源的主要部件。

微波工业应用主要在替代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高及适用于微波(吸收微波能力比较强)的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是茶叶加工、橡胶脱硫、活性炭和竹炭高温烧制、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磁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的烧结和环保(生物质能、水处理、有机物处理(工业废水、废料除毒))等领域。

1. 微波技术应用于茶叶杀青、干燥

微波杀青、干燥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杀青、干燥的物料并穿透到物料内部时,诱使物料的水等极性分子随之同步旋转,例如采用915mhz微波干燥物料,其体内极性分子每秒钟旋转9.15亿次,如此的高速旋转使物料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表面与内部同时升温,且内部温度高于物料表面温度,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逸出而被蒸发带走,这样达到杀青、干燥的目的。这种杀青、干燥方法的特点是加热时间短,内外温度一致,其热传递方向从内向外与湿传递方向也一致,不同于常规加热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热量从外部加热到内部,存在内外温度差和湿、热传递方向相反的问题。

茶叶杀青、干燥的要求是杀青后茶叶的含水率为58%~60%,干燥后的含水率达6%,保持茶叶的原味、原样、原色,保证基本营养成份不失,同时要求安全卫生。但不同季节所产的茶叶,由于生理结构不同、组织细嫩程度不一,如清明前后茶大多是组织较嫩的叶芽,而夏秋季用于制茶的原料大多是组织较老的叶片,其杀青、干燥的工艺要求亦有所不同,这给杀青、干燥带来了难度。制成后的茶叶大多用于泡茶饮用,要求杀青的茶叶一经开水泡开,色泽、形态、味道及营养成分与新鲜茶叶基本一致。而目前茶叶的炒青工艺和热风干燥工艺随意性大,茶叶易产生红梗、红叶、色泽不均、叶边焦黄、带有烟焦味等问题,其品质较难控制。而微波能具有透人茶叶的内部加热,以及无需高温热介质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依赖高温介质和热传导加热升温的常规加热杀菌抑酶的方法,同时由于微波电磁场在杀青、干燥过程中还具有非热效应,可大大缩短了杀青、杀菌时间,有利于茶叶干燥后的贮藏以及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微波杀青、干燥茶叶可解决传统杀青、干燥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 微波技术应用于橡胶加工

(1)橡胶硫化

橡胶是一种偶极材料,适合于微波加热。当接收微波作用时,橡胶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之中,从而产生自感应,获得热量。电场的频率越高、胶料的极性大,则升温效果越明显,由于微波加热从内部开始,其过程迅速而稳定,从室温到200°c仅需数十秒。目前橡胶行业使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其快速升温特别适合短流程硫化生产线,同样也可适合于厚壁制品的预热以及废胶的再生。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达到节能、缩短流程和确保质量等多方面的目的,在微波加热段得后面往往加装热空气或远红外补充加热装置。

橡胶工业所用的微波设备,功率都在12~24 kw。1度电用于微波加热可使22 kg的未硫化半成品从室温加热到硫化温度。曾经做过对比,用微波硫化350 kg挤出胶条耗电50度,而盐浴硫化耗电量达180度。对于导电性差的橡胶材料而言,使用微波不仅节能、降耗、省时,还能减少设备占用的空间。

例如微波硫化用于橡胶挤出制品时,其流水线所占面积仅为蒸汽加热流水线的1/5~1/4。原因在于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为橡胶所吸收,而在蒸汽硫化中90%的热量消失于对流过程,被加热装置(硫化罐)或周围介质所吸收。

(2)橡胶脱硫

废旧橡胶再生是指废旧硫化橡胶经过粉碎、加热、机械处理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其从弹性状态变成具有塑性和粘性的、能够再硫化的橡胶。再生过程的实质是在热、氧、机械作用和再生剂的化学与物理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使硫化胶s—s键和s—c键网络破坏降解。

微波脱硫是利用在变化频率极高的微波场中,一切极性基团都会随微波场变化而剧烈运动,会在极性基团和分子之间产生巨大能量。硫化橡胶分子间及大分子内都存在s—s键和s—c键,可将其看成是一种硫醚键的偶极矩,因而硫化橡胶都会在微波场中发生偶极极化,并且硫醚键的偶极矩较大,在微波场中该处获得的能量也较大。而且,一般硫化橡胶中都含有炭黑,而炭黑吸收微波的能力很强,因此,在微波能的作用下可使硫化橡胶的s—s键和s—c键断裂,破坏硫化胶的网状结构获得塑性而使之再生。

微波脱硫法是非机械、非化学的一步再生法,相比传统方法,脱硫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无须添加再生活化剂,生产过程无污染,对极性和非极性橡胶都有效,并且,通过控制微波场的强度,可获得必需可塑性的再生胶。

篇3

1化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现状

化学技术在食品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在现代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食用等过程中都有(可食用的)化学物质相伴,也正是这些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广泛使用,才使得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工业成为朝阳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开发的食品添加剂总数已达1.4万种以上,常用的有680种以上。这些添加剂有天然或提炼的、化学合成的和生物合成或提取的,其中大部分是化学食品添加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最大、使用品种最多的国家,目前允许直接使用的有2 300种以上。我国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姆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产品门类齐全,基本上可以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1-2]。全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达几百万吨,市场上几乎没有不用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而一个时期引起消费者揪心的种种“添加剂事件”,基本上都是由于少数生产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违法违规使用非食用的化学或其他添加物所引起,也有部分是人为添加不当或滥用所致。

以往曾经发生的一些非法添加现象:一是用苏丹红(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主要包括Ⅰ、Ⅱ、Ⅲ和Ⅳ等4种类型,如1-苯基偶氮-2-萘酚)添加到辣椒粉中,主要目的是着色,主要危害表现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二是用三聚氰胺(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主要目的是在检测时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假象,主要危害表现在:大量摄入会损害人体和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三是用瘦肉精(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添加于饲料而生产瘦肉型商品猪,主要目的是增加猪瘦肉率,并节省饲料成本,主要危害表现在:使用后会在猪体组织中形成残留,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四是用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添加到腐竹、粉丝、面粉、竹笋中,主要目的是防腐、增白、保鲜、增加口感,主要危害表现在:损害人体的某些酶系统,从而造成中毒者肺、肝、肾系统的损害,此外吊白块也是致癌物质之一。

2认识误区

2.1误区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前一个时期,因不断发生人为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福尔马林等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很多人对在食品中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都觉得恐慌,尤其在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不少人认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其实这些非法添加物都是化工或其他原料,并非化学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化学的),是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的评估,按规定使用不会有损身体健康。至少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无论国际国内,似乎没有一例由于(化学)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违法添加物不等于食品添加剂,不应该把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归罪于化学食品添加剂。

2.2误区二:不含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才是安全的

普通民众往往以为,纯天然的食品就是最好的,看到“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样的说明就觉得很放心。其实,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多个方面,包括食品原料的被污染水平、膳食结构、饮食方式、吃进去的量、食品中危害物质毒性及毒性大小等。比如微生物就是很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前期媒体曝光的速冻食品“细菌门”以及某品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致癌物)含量超标事件都是实例。按照现在的科技检测水平,无法保证人们吃的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总能检测出一些有害物质。关键是看接触量,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评估什么样的风险是人体所能接受的。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也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要求食物实现“零风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否则也只会加重生产企业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2.3误区三:食用化学合成的工业品一定对人体有害

化学合成的化学名称食品添加剂并非是危害人体的,在世界各地很多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牙膏)里,都有多种这样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每年食用的味精、香精的数量就是相当大的。以一般正规的面包制作为例,普遍加有包括抗氧化剂、乳化剂、酶制剂、防霉剂等多种添加剂成分。如加入硫酸钙可以很好地调节面包的pH值,使酵母发挥更大的功效;加入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是作为乳化剂的一种水油融合剂;加入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加入脱氧乙酸钠作为防霉剂等,这些都是在国家允许使用的安全范围之内的。此外,还有方便面、饼干、糕点、糖果、口香糖之类,更是含有多种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是超量或超保质期食用的,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伤害。

3正确认识化学技术及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3.1化学技术用于食品添加剂工业具有双刃性,人类可以趋利避害

人类与化工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化工产品,甚至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但化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部分危害。首先必须看到,化学食品添加剂正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产品,它在依法使用前提下表现出很多有益作用:一是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二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三是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是增加食品的种类和方便性;五是有利于食品加工机械化操作等。其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有益作用的同时,对人体也可能存在副作用。比如亚硝酸钠,被作为肉类制品的添加剂应用时,优点是可以使肉类制品呈现较好的亮红色,并抑制多种厌氧性芽孢菌生长,增进肉制品风味。但其缺点是,本身具有较大毒性。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能够替代亚硝酸盐的新产品,原因是虽然可以找到替代品,如红曲色素,但对于如何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仍是一大问题,而一旦发生肉毒中毒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生命危险。因此,人类要确保食品安全,不应该躲避化学食品添加剂,而是要科学把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的双刃性,在权衡利弊后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在有些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其用量[3]。

3.2非食用的化学物质与化学食品添加剂有天壤之别

人们一度害怕化学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因为某些概念上的混淆,将化学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化学)物质统称为“添加剂”。其实,首先这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化学食品添加剂是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用于改善食物品质的可食用物质,如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都是对于食品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其次,化学原料不等于化工原料,即使是同一名称的化学物质,因其品质指标、杂质含量等的差异,在用途上差别很大,如有些物质(原料)有试剂级、食品级、药品级、饲料级、化工级(工业级)等级别区分。化学试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过程都是相似的化学技术,但食品添加剂强调对人体卫生学的安全程度,砷、铅、重金属等为必检项目,毒理试验、安全评价尤为重视,所有安全性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而化学试剂强调对物质的化学纯粹程度,项目有含量、杂质和物理常数等。工业级与食品级的区别以钛白粉为例,工业级钛白粉(二氧化钛)是涂墙用的涂料,决不可用于食品,因为其含铅等杂质的量很高。但是钛白粉除去铅等有害物质,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可以用于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小食品、果冻、凉果中都有使用。此外,既是药品原料又是食品添加剂的物质也有不少,如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无机盐类等,其中的区别在于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剂量不同[4]。

3.3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以往的面包制作中,溴酸钾是被允许使用的优良食品添加剂。这种溶于水的白色结晶颗粒,可以让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匀分布在面团内,出炉后的面包松软、内部组织细腻,达到较好的烘焙效果。但是从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认定溴酸钾为一种可致癌的有害物质后,欧盟成员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宣布了对“溴酸钾”的禁令,美国是以限量检出其安全残余量加以控制使用的,我国于2005年7月起禁止使用溴酸钾。还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至今仍在不少发达国家延续使用,我国是在边使用边争议多年后,于2011年5月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种物质。因此,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有些标准规定也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4政府加强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效监管的责任

4.1政府管理在于有法可依、执法有责和培育守法意识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整体上有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超量、超使用目录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及有关部门疲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些具体品种的使用标准、易操作的检测方法等亟需建立、更新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协调性、连续性和责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方面还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比如在美国,虽然某些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似乎比我国宽松,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肩负的责任重大。一旦发生某种食品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消费者厂家的同时,也有权告FDA监管不力。以至于有些美国人认为,FDA的最大“罪过”就是它严格的食品加工标准,导致饮食业品种匮乏和口味单调――在美国,人们根本看不到大排档里热气腾腾的牛杂汤或者街边的烧烤小摊[5]。

培育公民特别是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一个时期社会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影响下,生产经营者的诚信问题,即真诚这种无比重要的品格的严重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培育公民的守法诚信品德、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意识,已是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4.2知法而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是故意犯罪行为,必须严惩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了何种添加剂可以添加到食品中,并对此制定出目录。目录中不存在的,即使暂时证明对人体没有害处,也不能添加。《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但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有一些单位或个人,或是无意混淆(模糊)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是不知法而没有守法,误向食品中添加了非食用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无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可核实其违法无意的证据,并酌情予以处罚,并将其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载入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体系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标准的宣贯再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确有少数单位或个人是知法违法。他们利益熏心,明知《食品安全法》的有些规定,却为了压低成本,蓄意在食品中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一系列典型案件,以及曾经在一些农村地区肆意横行的用非食用化学物质掺兑酱油、食醋和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现象,都是突出的故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可姑息迁就。

5参考文献

[1] 陈敏,王军.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大学化学,2009(1):28-32.

[2] 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

[3] 吕绍杰.食品用化学品的现状与发展浅见[J].中国食品用化学品,1997(4):3-9.

篇4

【关键词】PBL 食品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具体过程由“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分析问题并建构假设―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提交学习报告并共享信息”七个步骤构成。该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填鸭式”教学向“能力提升型”教学的转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学科,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性很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课程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取了部分章节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旨在为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 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共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45人,二班56人,将人数相对较少的一班作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两班在任课教师、教学大纲及课时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授知识,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组选取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将全班45名学生分成5个实验小组,便于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某一章节的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和起点,该问题是教师基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学习内容相关联,问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PBL中设定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探索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预期的目标及标准,便于学生围绕中心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要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好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的分配。如学习核酸代谢时,医生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为什么患者去医院检查时要测定尿酸水平?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预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起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课下根据各自所搜集的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次重申问题,本着各抒己见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予以回答,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延伸并提出新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和启发。课堂上也可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多样,组内和组间均可进行,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讨论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并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很快从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反馈,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

3.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侧重于是否符合下列标准: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论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信息量与深浅度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反映本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效果,教学内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进行评价,侧重于下列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现现代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卷面理论测试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同一套试卷,严格遵照大纲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但论述题偏重于应用。

问卷结果调查表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但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满意程度较高,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书本上的理论更贴近实际生活。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发现问题后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理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对论述题的解答上,对照组在解答论述题时思维很难展开,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实验组学生则能以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知识的纵向联系较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 讨论

在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结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工业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与代谢过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课程理论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相互交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理论和实际生活,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将生物化学理论融入人类生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并与组内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增强了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敬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搜集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捕捉、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系到PBL教学法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挖掘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学术争论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从而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资料。

PBL教学法诞生后,曾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中大力推广,并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领域,我们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底蕴的基础之上,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提炼才能提出科学和严密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保证。对学生而言,一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对设置的问题很难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调查和研究,如果每一章节均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同样很难保证。所以,我们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覆盖整本教材还需要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卢宏柱、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篇5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1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7-02

Application of Multiplex Teaching Mode in Food Nutriology

ZHANG Jing-jing WANG Xi-chang TAO Ning-ping * LIU Yu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course of food nutriology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help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fall into the habit of healthy eating,and the scientific nutrition concepts will be gained publicity.Th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f cours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adoption of debating issue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were brought forth,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students′ enthusiasm.

Key words food nutriology;multiplex 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content of courses;application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的基础知识、食物营养、营养与人群健康、公共营养、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工程为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食品营养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非常重要。目前,中国人85%死亡原因是由于慢性疾病造成,如学生中存在不吃早餐、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该课程授课宗旨不仅灌输学生食品营养学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营养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起膳食营养,学生选修《食品营养学》的部分原因正是出于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对营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通过开设公选课《食品营养学》普及营养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的公选课可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内容多,课时数少,来不及采取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通常来自各专业,对食品营养学的内容了解程度千差万别,面对这门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知识点散的课程,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同时,根据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的教改精神,有必要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使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更理性地分析各种新兴的营养学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1]。

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2]。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3]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

《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以信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首先在主体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以教材为主,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大体理出所需讲授的主线。比如先概述食物的选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营养素摄入的一些标准,接着分章节讲述几大营养素。而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内容时,又可以先提出几个与之相关、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且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典营养学教材的编排[4],如在提到食品的选择和人们的健康这一章,就每一块知识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学习目标,如一顿合理膳食餐的五大特征,如何养成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会辨析一些来源于不同信息渠道的错误营养信息等。不难发现,这些学习目标并非过分挖掘专业的深度,而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且易于理解与实用。除此之外,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及实用的信息。比如讲授食品维生素章节时,可通过视频先介绍这些维生素被发现的过程,在了解过这些维生素被发现前引起的种种疾病后,学生便对其功能有个较深的印象。结合生活,可介绍VC和感冒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介绍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将目前较为热门的相关的食品安全学内容融入其中。如介绍完各类蔬菜的营养价值后,可补充介绍蔬菜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由此便可以再介绍一些如何清洗果蔬,探讨下隔夜菜是否能吃等一些问题。再如还可以介绍一些前沿且实用的营养学知识,如食品营养计算器、食品营养标签与食品标签通则等话题。

各类知识的引入,特别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可大大丰富原本枯燥的理论体系,生动活泼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 参考文献

[1] 戴波,刘华戎,彭云.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23-24.

[2] 刘永峰,李建科,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160-161.

篇6

(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重构,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项目教学;课程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能将普适教育目标,如方法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意识等突出表现出来,使学习者获得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上称为成熟的社会成员,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完整人格发展的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一些技术应用性课程中。“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我院食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定位

1.1 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越来越高的质量、安全、方便、营养、功能性、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促使食品行业调整,由原来的粗加工发展为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大量引进和使用,促使食品行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食品加工行业高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激增。我们通过企业、行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备食品生化、食品微生物、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检验和食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课程定位

针对行业产业发展,本着“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原则,经过企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有食品加工岗位、食品检验岗位和食品质量管理岗位。对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并归纳转换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离、组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

1.3 课程性质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支撑课程。本课程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于一体的实境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后续顶岗实习及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课程目标

针对烘焙食品加工岗位的能力及要求,参照合糕点、面包烘焙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焙烤产品的有关原料知识,具有典型焙烤产品生产操作技能,能操作、保养、维护焙烤食品生产设备,具有对焙烤生产中常见问题的判断、处理的技能,具有对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加以控制、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的技能;具有对生产工艺改进,参加产品开发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发展后劲,学生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岗位能提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植根行业、面向教育,校企合作、全程共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切入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根据岗位工作评价标准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烘焙行业岗位群市场调查、归纳、分析,得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原料选择、验收、贮藏;典型产品生产;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判断;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生产管理与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根据实际岗位的任务,分析确定所需职业能力,再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所需学习内容。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接轨,实现了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

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工艺相似性,分解成面包生产、蛋糕生产、饼干生产、月饼生产和糕点生产五个项目,共14个任务,并融合糕点、面包烘焙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典型产品生产进行教学。

2.3 课程教学实施

本课程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了五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依据产品特点设计了2-4个任务。任务的实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进行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每4~7人分为一个学习生产小组,一个学习生产小组就是一个模拟生产班组,教师是技术顾问,学习小组成员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是稳定不变的,每个项目的学习、生产、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4 课程考核

依据评价范围全面性、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的原则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案。将考核方案分为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即任务考核(50%)、创新能力考核(20%)和理论考核(30%),满分100分。

(1)任务考核

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查阅资料、讨论、制定方案、实施情况和结果、总结)中的考核。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对课程知识点的获取能力、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学生依据各个学习任务的任务评价单,随时检查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进展。小组、组员、教师依据任务评价单表,对各个项目分别评价,取平均分。

(2)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在学期末举行,为闭卷考试。

(3)创新能力考核

创新能力考核在学期末举行,以组为单位进行实操考核。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需生产的产品类型,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小组成员确定生产方案和工艺并组织生产,根据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组织过程进行评分。

3 教学效果

经过对三届学生采用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本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后,以任务为驱动的发放任务单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任务的主动性,能主动探究下一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达到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在设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自己要思考完成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怎么用,改变了以往完全依赖老师的习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组都会进行分工合作开展各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并能随时填写相应记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习惯;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从多个细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岩淑霞.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2]张桂娟,吕文博,等.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6):89-90.

[3]刘艳蕊.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仪器分析教学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70-71.

篇7

【关键词】对话式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

现代社会是以交流与沟通为主的社会,对话成为重要的沟通媒介,现代社会也围绕着对话意识展开,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现行的初中教学思想仍然以数理化为主,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考评也主要以教学成绩为主,因而导致其他学科不受重视。初中思想品德虽然也在中招考试范围之内,但由于所占分值较小,因而,成为冷门学科之一。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也未对政治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费并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授课内容陈旧、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差;初中思想品德所选教参与案例不有待更新,因而与时政相脱节;其次,广大偏远山区经济水品发展落后,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只能采取以教材讲授为主;再者,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问答式对话方式,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种种现象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对话式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把握好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时间

对话式教学的应用在最初阶段会遇到诸多麻烦,一但养成习惯后,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习惯后的教学时间会大大缩短。因而,教师要尽量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对话式教学的比例,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中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例如,七年级《法不可违》一课,由于内容偏多,需要一至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综合把握和调控时间,将对话式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不了解、不清楚对话式教学的流程,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应对性,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加,对话式教学模式的熟悉,会逐渐扩展自己的思维,积极加入到对话式教学互动中。

2、提高师生对话互动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起师生对话及学生之间对话交流意识,师生主动交流和探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水平,以调整今后的课堂教学计划。此外,要建立起高水平的政治专业师资队伍,以教师渊博的知识、强大的人格魅力、高深的学术修养,引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向学。例如,八年级《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任务,明确指出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个人隐私意识,希望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有自己的秘密,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监督者、引导者,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会涉入到学生的某些隐私,这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格局,才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而不致于侵犯学生的隐私。

3、积极创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

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对话,可以通过交谈、倾听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是师生间的相互接纳与包容,秉承的是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分享和交流,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与学习,更是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思想碰撞,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九年级的《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中,就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人与人不同,因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保证每个人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因而,可以使用“答问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对话方式,营造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收到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效果。

4、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由单向教学模式向对话式教学模式的转换,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其转换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尊重价值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突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服务于新型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培养需求。例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七年级《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实践中,该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适应老师、同学、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与同学建立好新的友谊。这些知识目标的设定与实践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互动的过程,进而确立起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实验视频;有机化学;教学;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31-02

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1]有机化学实验具有内容多、操作复杂的特点,要想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而将有机化学实验录制成视频,并引入实验教学中,必然会大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视频可以更清晰的显示出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网络教学[3]以及MOOC、微课的发展[4],教学视频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实现校际间的交流。

一、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不够生动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注入式,教师先讲授和演示,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只知道按照老师所讲就可以完成实验、得到结果,不会自己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有机实验用到的仪器装置多,操作比较复杂,实验内容多,讲授时间长,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容易遗漏实验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实验操作方面的错误,学生往往难以自行发现和更正,导致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够扎实。

(二)实验演示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既要求教师进行讲授和示教,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完成实验报告,因此教师通常只会讲授一遍实验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演示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需要仔细听讲并记住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流程。实际在实验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表明在有限的演示时间内,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资料不易共享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支配的教学资料主要有教材和教案,教学传承主要是通过听课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可支配的教学资料只有教材。纸质教材的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速度慢,特别是针对实验操作仅有图片和文字叙述,缺乏生动性。学生利用纸质教材进行预习,仅仅能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对实验操作则难以获得直观的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y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因此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

(四)多媒体技术需更好地融入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2][5]然而,多媒体教学更多地用于理论课教学中。在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设备以及观念上的滞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验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教师不能像多媒体课件一样,能无数次的反复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二、视频资料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师为主体,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资料,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动态的视频资料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和演示实验后,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视频,学生根据需要随时观看视频,通过对比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而且,通过局部放大的功能,实验视频更能突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这样比教师演示实验时口头提醒学生更有效。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播放实验视频能够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视频资料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料。可以对视频资料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教师间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交流和传承。同时,可以将视频资料放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使其成为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实验视频,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考核前的复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此外,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如果需要用到这些实验技能时,学生也可通过观看视频迅速回忆起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视频资料可以生动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为爱好化学的其他专业学生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加强校际间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以及MOOC等以视频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相对于理论课讲授过程的拍摄难度大,实验教学的视频资料还比较匮乏。实验仿真动画[7]虽然对教学有一定辅助作用,然而与记录实验操作过程的视频资料相比,仍然不够生动和直观。因此,我们改由专业摄像师拍摄了高清晰实验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提供给其他高校的化学专业学生使用,增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

三、视频资料的准备

课题组拍摄实验视频共用了一年的时间。首先是有机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一起讨论实验视频的拍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普遍不够熟练,确定拍摄以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为主的内容,包括实验中常用的回流、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实验。之后准备实验材料,编写实验拍摄脚本,由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拍摄出实验视频的样片。视频样片已经在部分中药专业班级中进行了试用,学生反馈良好。然后让教师集体观看视频样片,讨论并完善了实验视频内容和拍摄脚本。最后邀请专业摄像师使用专用设备,拍摄出高清晰的实验视频成片,通过后期录音及合成,最终完成了实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并将视频资料存入实验视频资料库中。

四、视频资料的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视频在实验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可将视频资料作为实验课堂上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第二,以现有的实验视频资料为基础,建立实验视频资料库,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视频资料,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通过学校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视频资料的共享。将视频资料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均可登录该平台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学习和交流。第四,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资源共享,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教学交流和共享,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第五,视频资料还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出版发行,为更多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实验视频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实验视频引入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良好。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频资料库的建立更能有效地实现视频资料的校际间共享和合作交流。频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将视频教学更好地融入课堂和网络教学中,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丽辉,徐玲,段莉梅,白锁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59-60.

[2] 黄新华.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工科大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广州化学,2016(6):1-4.

[3] 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基于网络教育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5(6):25-28.

[4] 彭淑静,周迎春,郭洁,高杰,周艳军.微课在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大学教育,2016(2):117-118.

[5] 师玉环.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调查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38-239.

篇9

一、情境导入,引出任务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直流稳压电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图片,如手机的万能充、学生直流稳压电源等引出本节学习的任务,然后展示教师的作品并展示其基本功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做什么产品,怎么去做。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既是电子设计师,又是焊接操作工,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二、小组合作,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负责协调小组活动,然后教师下发任务书,教师引导学生把任务细化:根据原先的知识储备进行原理分析,如利用二极管的单相整流电路构成桥式整流,利用电容是储能元件可以进行整流,三段集成稳压器引脚识别等;利用万用表根据任务书进行元器件的识别和质量检测;利用虚拟仿真软件EDA仿真设计;实训台电路的搭建调试;如何用电烙铁进行电路焊接;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进行调试分析故障等。

各小组分组设计,首先由各组的小组长向小组成员讲述任务分工,组员进行相互合作。学生对需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答疑;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观察虚拟结果,实训台搭建电路直观验证,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答疑者,又是实训项目的指导者。

三、多元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课时评价、项目评价和产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时评价采用考勤、作业和随堂检测等方式;项目评价指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资源的整合,如实习任务书、实习报告、实结等内容的反馈,教学考核从“交试卷”向“交作品”的转变;作品评价分别从学生作品的完成态度、效果、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作品。最后,根据产品质量,从包括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和产品功能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评定一个“最佳技能奖”和一个“最佳团队奖”。通过建立评奖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并从中了解了职业责任,培养了职业意识。

四、反思教学

篇10

关键词:交往互动;《规划与招聘》;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78-02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篇11

关键词:模块 一体化 教学 食品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二是集思广益,进一步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学方式的先进性要求较高,有时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进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出谋献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仿真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即校企合作)等,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

篇12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DVD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可用性,以外语习得教学法为依据,阐述了在中国EFL环境下,合理地使用以DVD为载体的可视性英语真实材料,利用数字化视频技术提供的各种交互功能,可以达到辅助提高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DVD;交互功能;真实情境;文化输入;形式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司空见惯的今天,视听材料如新闻报道,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学习工具。而目前这类材料的主要载体就是DVD(Digital Videodisc or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化视频光盘。DVD具有容量大,音质画质高,容易获得和便于携带等优点。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利用其各种交互功能,尤其是结合教学目的对双语字幕的灵活运用,为语言教学开辟出新的途径,这是传统的文字或音频输入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DVD作为教学资源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有其特殊适用性的。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 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在中国英语作为外国语(EFL)的环境下,多数的学习者没有或少有与英语母语使用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学习者们制造了很多障碍。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材料尤其是交互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视频,将学习者带入各种动态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情境,是辅助教师帮助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有效途径。另外,在中国很多大学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多媒体设备不足, 浏览互联网资源受限等因素,实现完全的电脑辅助教学还很困难,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取单一的纸介授课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室,DVD可以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播放自如,并实现其完整的功能,甚至可以按照教学需要与其他资源编辑整合成课件。而如果不具备电脑设备,普通的DVD播放器和电视也能完成任务。这就使得DVD相比其他媒体英语学习资源如即时新闻,原声电视节目, 网上资源等更易获得, 更适于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自行使用。

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新型媒体或多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教辅技术的提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与合理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法的优化创新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文从外语习得的视角,以情境学习,文化输入和交互式形式教学的原理为依托,提出在中国的EFL大环境下,应将DVD数字化视频技术融入大学英语课内教学,讨论其发挥的作用及实效性。

1.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以其丰富多样性和良好的成长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对教育思考尤其是对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启迪。情境学习法简单的说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意义构建的过程,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因此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不同于大多数传统课堂抽象、脱离背景的学习活动,情境学习强调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背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高文,1997)。就外语习得而言,情境学习就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目的语,在使用中逐渐提高该种语言能力。然而,在中国的EFL环境下,课外没有目的语文化氛围,英语学习所需的真实情境如何实现呢?McLellan(1994,转引自高文,1997)总结出“真实情境”可以是:

1)真实的工作场景;

2)高度的真实,或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虚拟”的代用品;或

3)一种可以停留的环境,如:影像或多媒体程序。

由此可见,应用视频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学习者希望参与的目的语世界带入课堂,使他们接触到该语言文化的各种社会语言情境,为激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理由和背景,同时也提供了涉及相关语言情境的模式与范例。自从DVD取代了VCR(卡式录像机)成为视频的主要载体,其简便却强大的可操控性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使用视频的效率。DVD集成了视频、多轨道音频以及同步的可切换的多种语言字幕等数字化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语言交流情境不仅可视可听甚至可读,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及目的,设计组织针对语法、词汇、口笔译、语用乃至社会语言学研究等等各种涉及语言习得的学习任务。

2.文化知识输入(Cultural Knowledge Input)

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是外语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多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表现得体的跨文化行为举止,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乃至文化分析推理方法与掌握该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在中国,传统课堂依靠文字和图片材料组织英语教学,课外又没有英语文化氛围,很多学生无法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了内在的推动力,语言习得也随之无法实现。对此,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同意,观看体现目的语真实社会情境的视频对于获取日常文化知识很有帮助。Tudor(1987)在阐述视频作为文化导入途径时指出,语言应该被视为特定文化的表现,学习者也应在该种文化所涉及的信仰,价值观等背景中体验语言。视频中所展现的整合的,溶入背景的文化设定,为了解外语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Baddock也认为学习外语应该像母语使用者那样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而不是学习语言学家和课本编者“创造出的”语言。反映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的外语视频是很有价值的媒介,不仅使言语表达的表面意义变得立体可视,往往还描绘出该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宗教信仰、地域、时代和种族的人们的差异(Baddock,1996:3)。由此可以肯定可视性材料在英语课堂上的实用性。但是真实情境中人们的语言交流是快速复杂的,所以就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不仅要能放慢这种交流行为,还要能强调突出其多样性的特征。DVD技术将集成的视频、音频及文字字幕等内容转换成了数字化信息,使得丰富的交互功能得以实现,而且操作简单,可控性极强,完全可以胜任上述任务。

3.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

语言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还是以形式为中心的争论由来已久。研究指出完全依赖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靠大量输入还不足以使学习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语法和社会语言运用能力,应引导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Swain,1985)。因此, 多数研究者同意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基础上关注语言形式教学有利于促进习得(Ellis,2001;Spada,1997,转引自林琼,2009)。在此基础上,Long(1991)和Doughty(2001)等人提出了“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的新理念,主张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注意交际中偶然出现的语言成分(转引同上)。将DVD视频融入交际语言课堂,一方面可以为开展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从技术操作角度,也使得关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各个层面的语言“形式”成为可能。在学生理解影片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词法句法等语法形式;语体、韵律结构、语调模式和肢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姿态等语用形式;乃至宏观地从目的语社会文化层面去理解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EFL环境下,整合了数字化视频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相似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条件,同时能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学习者向外语习得的目标迈进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Baddock, B.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M]. Hemel Hempstead: Phoenix ELT, 1996.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3.Tudor, I. Video as a means of cultural familiarization [J]. System, 1987, 15(2):203-207.

篇13

关键词:品牌策划与管理 参与式教学法 情景模拟 小组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80-01

品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对于品牌知识的掌握,对企业的品牌会产生许多影响。而作为工商管理或市场营销的学生,学好品牌管理,则对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品牌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参与式教学法有许多种,本文重点分析以小组为单位的参与式教学法。

1 明确参与式教学法的内容

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解释,有很多种版本,笔者经过梳理归纳,大概总结为:参与式教学法,首先,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应该对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组织、有事先设计的相关活动环节。

参与式教学法包括的类型很多,主要有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作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从事《品牌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经验,分享小组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品牌猜猜看”竞猜、视频拍摄法、公司商标拍卖等参与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2 参与式教学法的组织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品牌策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杂糅了许多中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法的应用,在刚开始阶段,所需准备工作比较多。

(1)表格设计。在开课之前,设计分组表格(按照公司名称、商标、企业宣传口号、CEO、各部门经理及成员)、案例分析分组名单、小组课堂积分表、龙虎精英排行榜。这些表格的设计是否到位,关系到后面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

(2)课堂分组。首先,在第一次课堂上,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4~6人一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公司组建并取名、商标设计、企业宣传口号策划、CEO和各部门经理及成员分工。根据各个公司完成的速度、完成的内容完整程度,从10分、9分依次给予各公司加分,一直加完分为止。其次,各公司CEO发表就职演说(主要分享本公司名称、商标含义、企业宣传口号及企业部门分工)。提前设计好加分表以及加分要素,根据各CEO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

课堂分组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到公司名称、商标的设计等《品牌策划与管理》课程中即将要讲解的部分内容。经过这一步骤之后,学生会更用心去思考怎么样去进行本公司的品牌策划与管理,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3)填充课堂内容。表格设计和课堂分组是万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就是往架构好的教学框架里充实教学内容。

最常见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就是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自由挑选,也可以是老师安排好现场的案例让学生抽签。不管是那一种形式,所有的案例分析必须是围绕《品牌策划与管理》为主题,探讨那些成功或失败的品牌案例,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从案例任务分工到案例分享都必须要让所有的学员参与,才能让更多学生有所收获,同时,教师须对所有的案例给出评分并作点评,所谓有总结才有提高。

第二种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品牌猜猜看”。笔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准备了各个行业的几千个品牌标志,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之后,每节课竞猜十几个品牌标志(可根据小组数量酌情调整),学生猜完之后,根据小组猜对的数量给予加分,同时花一分半秒对该品牌标志稍作讲解。此时,小组课堂积分表就需要发挥它的价值了。

第三种参与式教学法是“视频拍摄分享”。生活并成长于电视、互联网时代的90后学生,对视频非常感兴趣。笔者在讲解《品牌策划与管理》中“大众传播的困境”章节部分时,根据已经组建好的公司,要求每个小组拍摄了一部本公司的广告宣传片。在拍摄广告宣传片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表现的非常出色,极大的调动了各小组同学的热情。同学们为了拍摄出精彩的广告宣传片,主动翻阅、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积累、实践锻炼。

第四种参与式教学法是“公司商标拍卖”。到了学期快结束之际,任课教师组织各个公司进行商标拍卖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活动(平时课堂表现)给出各个公司的市值。其次,各公司平时所积累的分数就是现金券,根据现金券的多少来竞拍所估价的公司商标。累积的平时分数和所竞拍公司的市值,就是该公司(小组)的平时成绩的20%,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己小组活动中。

第五种参与式教学法是“头脑风暴法”。首先让全体学生观看一则宣传广告或品牌纪录片,然后就某一部分观念、思想、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为单位,论点给分。

当然,《品牌策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依然以课程中的知识为主线,上述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及内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涨,参与程度更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实践锻炼,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任何一种参与式教学法都很难十全十美,一个生动、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套组合拳,而优美的组合拳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过程。

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在《品牌策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无论是从表格设计、课堂分组,还是课堂内容的充实,乃至人员的安排都至关重要。表格的设计、课堂分组会影响到课堂的有序性,而课堂内容的充实则会影响到课程的丰满程度,如何安排好课程助教、各小组组长(CEO)的职责,又会对课程的进展产生影响。

篇14

关键词: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体验教学;课程建设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教学内容、自主构建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感悟学习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企划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结合上海经济发展特色,迎合市场人才所需,针对服装学院营销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特色选修课。该课程基于品牌服装特点,针对销售推广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服装行业内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和策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技巧方法与策略的创造性运用。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特点,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反思性,而教师则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教学内容,模拟服装企业运作环境,将学生置于动态的销售实战当中,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遵循体验式教学理念,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设计和采用了以下几种体验方式:

一、场景体验

环境对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与市场紧密关联的专业课程,非常注重其实践性。该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场景体验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该课程。例如:在学习服装销售过程的课程内容时,事先与我校合作教育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到服装公司或品牌销售门店,观察销售活动及营销人员行为。通过在服装公司了解销售人员如何与商或加盟商等客户接洽或在销售门店观察导购如何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体验整个销售过程,加深与客户沟通、产品展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视野体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服装市场发展动向及营销需求,扩大社会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安排一定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聘请服装公司销售总监、营销经理,结合课程内容举办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并以此把握教学方向。例如:某一学期在讲授该课程服装品牌的推广策划模块时,聘请国内知名运动装品牌李宁的销售总监针对李宁新一季品牌推广策略进行专题讲座。学生通过了解李宁品牌针对90后消费者所进行的品牌定位调整以及契合90后目标消费群所做的沟通策略,深刻地认识到伴随时代的发展,市场观念的变化,品牌定位需要动态调整,而品牌的推广策划关键在与目标消费者的良好沟通。这种实战中的切身体会使讲座内容更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市场视野,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的职业前景更为清晰。

三、情绪体验

设置情绪体验情境,以游戏、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某种营销氛围,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让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特许加盟模式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设置谈判场景,让学生分小组作为品牌方和加盟方进行谈判并拟定加盟协议。用“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主动查阅加盟资料以及谈判技巧,不仅了解了服装品牌的加盟方式及内容,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沟通意识和谈判技能。由于谈判游戏具有一定对抗性,学生情绪高涨,由于需要专业知识做谈判支撑,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绪体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巩固课程知识点。

四、角色体验

营销角色体验,就是设置虚拟或现实的营销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担当相应的职责工作。例如:在讲授如何展示介绍服装产品而进行售卖的相关内容时,借助学校服装展厅,虚拟服装销售门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店铺导购和顾客,以小品演出的方式,进入职业角色,对服装产品进行展示说明,演练销售技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就是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工作环境从事相关营销活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行为体验一般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与后续实践课程“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基于某服装品牌企业现状的分析,为其新一季产品制定市场推广方案。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营销思维之后,要求学生挂职服装企业的营销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导下,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治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设计大作业。

通过体验模式的引入,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已基本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操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安排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展开,讲究教与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