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课堂教学课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篇1

关键词:文化生活;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篇3

一、样例的有效性不容置疑

样例教学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对样例教学效果的信任。样例是日常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使用样例进行学习不但能够对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还能有效促进物理、化学等的学习。弗赖堡大学的研究表明,样例本身设计较精良或者学习者对解答的自我解释非常积极时,使用样例进行学习各个学科都是非常有效的。国内外有很多实验成果都显示使用样例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学习。

二、样例的种类的精挑细选

样例的种类很多,从学习任务的角度进行划分,样例可以分为面向过程型和面向结果型。面向过程的样例会给出分析问题的文本或者图片供学习者参考。面向结果的样例与前者的区别是这些样例只强调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没有说明采取每一个步骤的原因。样例还可以分为渐减样例和传统样例。比如每一个样例的材料含有三个解题步骤,每一个解题步骤分成样例和问题两部分,问题部分都需要学习者自己补充完整。渐减样例的教学方法是先提供一个完整的例子,第二个解题步骤再去掉部分例子,最后的步骤去掉更多的例子。样例教学对学生的近迁移和远迁移都有帮助,渐减样例对近迁移的效果更好。还有一种新的含错式样例也被应用于教学中。总之,样例种类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千万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样例进行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适应性来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改进方法,样例教学法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只有精心设计的样例,才能对教学有所促进。

三、指导样例的学习方法

样例学习的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阅读示例,检索,映射,应用,概括。首先是阅读示例的陈述性事实,分析示例涉及的领域知识。阅读示例陈述时,学生会把陈述性的事实和经验联系起来进行解释,该现象叫做自我解释。自我解释的质量影响学习的效果。映射是将示例的各部分和问题中的相应部分对应的过程。学生容易根据表面相似性做出错误的映射,从而影响问题的正确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根据表面特征来做映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呈现具有系统性的样例以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研究样例的系统过程,注意样例的细节,要关注利用样例帮助解决新问题时易产生错误的环节。新课程中的样例学习不能走传统的老路,学生必须先接受教师专业的学习指导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样例提高学习的效果,也要考虑怎样使学习样例的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怎样促进样例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青睐样例这种教学工具,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样例中所包含的规律迁移到需要运用这些规律的情境中。为了提高样例在教学中的效果,应当更深入地研究样例的作用机制。比如样例学习和学生的自我解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自我反馈信息对样例学习有何影响,等等。仔细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样例的学习效果。

尽管样例有诸多明显的优点,但是它并不是有效学习的必然保证。影响学生学习样例结果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自我解释、情景因素、设计形式等,因此控制好这些条件对学习样例的影响,也是保证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

样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它还需要教师对其使用方法进行探索。每一次样例的课堂改进均是针对样例教学的不足开始的,这样的改进使得样例教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教师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样例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从样例的作用机理、影响样例的学习因素、样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表现这几个方面思考改进。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才能实现学生智慧地学,而这种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捕捉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在课前预设中生成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前教学预设。而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说明,继而要求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采用不同难度的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实例化,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抛硬币游戏,看看会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个盒子里装入白、红两种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当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时,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当盒子中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7个红球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8,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7/8……通过对盒子中白球和红球数量的变化,能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难度,进行摸扑克牌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6张扑克牌,分别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牌的游戏,向学生提问: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共有6张牌,所以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师接着问: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6张牌中有3张红桃,占总数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问: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张牌中有1张红桃3、1张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过迁移应用,进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们搓麻将时常用抛色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摸牌。教师可以拿出1个色子并提问: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子的形状进行观察,色子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个面都分别写着1、2、3、4、5、6,所以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这样的预设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情境,层层深入地解释了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预设的智慧。

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突发的问题是教师无法进行课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对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捕捉,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促使学生自己生成智慧,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挑战。教学案例: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上就是轴对称图形。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不能简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判断。这时,学生会对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平行四边形对拆后,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通过裁剪,图形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所以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但它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的争论,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智慧的引导。想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进行心智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构建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6-01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因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一次智慧之旅,知识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基于此,笔者仅以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数学教学智慧课堂。

1、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学生兴趣盎然,此刻我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涉,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人。

2、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提出:在这么多的地方都存在着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但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奠基,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3、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4、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5、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细节 实践 生成 智慧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智慧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课堂上发生的许多情景都是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入”。如果“介入”得过早或者“介入”的方式不对,就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探究氛围;如果“介入”得太迟,则可能使探究活动因无序而无效。因此,教师要正确选择时机,“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开放、更丰富、更灵活。

教学实践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往往原生态地保存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要理解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关键在于使教学细节中内隐的丰富信息外显化,并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地加以品味、反思、修正和应用。

一、有一种实践智慧叫“洞察玄机”

在学生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应用教学实践智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把握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深入浅出地在解题思路上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感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案例一]

有位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一课时,先利用两张表格整理出所提供的信息,解决了小华和小军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列表整理有何好处的问题,学生说列表整理可以使信息更加清晰,一目了然,便于问题很好的解决,但都没有想到可以把两张表格合并成一张表格。就在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巧妙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张表格有些相同的信息,有没有更清晰的表示方法呢?经过启发,学生发现:这两张表格可以合并成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呈现。

[思考]

教师及时介入,通过启发引发了学生对探究思路的灵活调整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快理解了列表整理的方法。当学生探究受阻时,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效率,使学生体会到应该学会灵活地思考,从而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二、有一种实践智慧叫“一招多式”

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表现在调控课堂的驾轻就熟,排除疑难的左右逢源,渗透方法的合情合理,面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还表现在善于引导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的内部结构,唯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案例二]

有位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一课时,在学生利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出所提供的信息后,出示了课本中的题图内容:3本18元;5本?元;?本?元。引导学生观察:从这张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如果是50本需要多少钱呢?25本呢?27本所需的钱一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思考]

教师利用题图使之成为知识“树”,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单价没变是解决问题的“根”。从中学生还体验到“化归”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并为六年级时学习比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有一种实践智慧叫“别具一格”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教学实践智慧,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质疑,提出有个性、有新意的见解,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式。即使学生最终没有更好的办法、想法,也训练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了不迷信、不盲从、独立质疑的探索精神。

[案例三]

教学《循环小数》时,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不用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出乎意料的问题打乱了原本预设的教学步骤,我必须有好的应对方法。我竖起大拇指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后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练习的竖式题放到课外,允许孩子们用计算器完成。又把原先安排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移到课堂,孩子们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中,认识发现规律的重要性,明白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对于这类偶发事件,要坦然处之并把它作为宝贵资源加以珍惜利用。

[思考]

篇7

在刚刚过去的20年里,ICT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交流、生活、工作、游戏和学习的方式。这一变革使工业社会转变成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Kozma,2003)。信息化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识,每个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互联网和电子终端所绑定,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教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要满足当今学习者们的需求,要求授课者创新知识的传递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创造智慧课堂。本文结合我校信息化教育的实践历程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建设、应用、发展、创新的成效与经验,就智慧课堂创新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数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环境建设

数字化教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不同的配备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数字化教学的模式,数字化教学只有形态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校信息化教育的设施建设从主要指标——教师教学端来看,大致经历了电视、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三个阶段。从学校层面终端的解决路径看,经历了从公共机房到常态教室,从学校向家长借款购买终端到BYOD模式再到学校购买。数字化教学永远只有进行时,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环境建设,才能为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提供丰厚的土壤。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则一定要建立在云的架构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各个系统的建设,包括资源库系统、教学应用系统、互动课堂系统、空间交流系统、文化展示系统等都相互关联,缺少任何一项都会给数字化教学带来不便。比如,如果没有云平台,资源就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共建共享也就无法实现,数据无法分析利用,移动学习也无法实现,数字化教与学也就实现不了常态化。

理念创新引领思维创新

升学考试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相对固化的课堂评价标准也很难涵盖信息化课堂的内涵。传统的评价主要是识记理解,属低阶认知,而信息化的课堂评价还应该包括应用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而高阶认知是很难用一张试卷考查出来的。这就是乔布斯的经典之问:“当交通、金融、医疗诸多领域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时,教育为什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这么低?”他给出了6个方面的答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教育自身的,“有些教育机构心存恐惧,担心过去通过严格限制教育内容而好不容易取得的传统学习成果,将会由于强调技能培养的新型学习方式而受到削弱。”事实也的确如此,传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必须的,通过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传统手段和方法也能使学生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就是技术遭遇传统评价所面临的尴尬。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引领:重视知识层面,更要重视技能层面,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学会使用各种软件和思维工具,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形成人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应该成为我们基本的价值追求。

以应用为导向,坚持实践创新

通过技术的熟练运用,不断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以量变求质变,使教育技术成为课程的重要元素,而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不能过多地苛求教师应用,没有技术的熟练掌握就不可能有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过多地指责教师,会打消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对应用时机也应合理把控。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技术,会影响团队交互、思想碰撞、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因此,一定要用得适度、合理。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应是数字化学习的最重要领域。

信息化的教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流程再造的过程,用新技术服务老理念或是频繁使用技术却忽视技术本身的意义,都不会对传统教学产生变革性影响。因此,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窠臼,把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多种形式引入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特别要克服互联网焦虑症,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学会鉴别,并通过在网络上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体现其价值,减少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弘扬传统,保护本真,注重人文关怀

当今的教育体系决定了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科教学上。技术是为了实现课改理念和学科教学服务的,学科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脱离了学科思想,理念和技术都是纸上谈兵。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绝不可缺少技术与学科相融合的能力。因而键盘文化不能代替书写文化,网络表达不能代替口语表达,人机对话不能取代人际对话,虚拟文化不能取代现实文化。但是,也不能过分地追求学科的味道,当在线教育真正袭来,人际交互和学科味道必然有所淡化,学科融合和问题解决将成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之一。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智力因素更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关注技术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永远胜过先进的技术,真正带来效益的还是使用它的人。

注重学习资源建设,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

以学习为中心需要学校和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随时随地能够利用的资源,因而必须加强资源的多渠道建设,并进行系统管理,保证方便快捷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海量与人的精力的有限性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源在精不在多,并且方便检索,应成为我们资源建设的重点。资源的本地化、校本化必然成为最重要的渠道。云架构下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是数字化学习的应有之义。

要构建新型稳定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模式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路径指向。只有用模式引领上路,才能在熟练应用的基础上走向创新。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

建立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机制

信息化教学要有开放意识,全新思维,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与区域教育网络相连,提供教研网络社区服务,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提供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跨校区域交流和评价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远程评课互动;提供跨校区域协同备课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协同设计教案和课件;结合区域特性和本校特色,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外部共享;提供数字家校互通服务,支持家长与学校进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提供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篇8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财会专业是一个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就业指导下现代财会专业教学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和社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本文对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有着一定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下面以《财务会计》中第五章存货理论知识为例,对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等特点的案例,然后案例确定后,教师要对案例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对案例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根据将要讲授的财务会计知识来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并将案例和问题提前发放给学生[1]。而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然后根据教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财务会计》中第五章存货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xx公司要生产产品,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相关案例,然后提出“存货的主要包括什么?”、“怎样核算企业存货”等问题。

2.课堂讨论和总结

课堂讨论和总结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对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行激发,然后对学生讨论的内容以及过程进行正确引导,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踊跃发言或提出质疑,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2]。在课堂谈论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讨论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和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同学对上述提到的案例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的时候,教师可以再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对企业存货的定义、企业存货包括什么以及存货的核算包括什么、存货的核算方法等进行总结。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其中要包括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等。在报告中,学生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充分体现。学生在撰写分析报告的时候,要对案例讨论

过程中的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对讨论中的疏漏进行反思,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可以自己编写案例,当然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选择或编写案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公司进行充分的调查,这样才能使得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2.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相结合

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进行结合。例如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基本方法、基础知识等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的[3]。只有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辅助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一定要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以及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或自己编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以及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以及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

三、结束语

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总的目标还是让学生能够对会计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更好的掌握,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因此,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择时、择机灵活运用,并且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授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结合使用,才能达到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怡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1):84-85.

[2]吴萍.谈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05):90-91.

篇9

“DNA的复制”一节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其过程较微观、抽象,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借助回溯推理的方法,通过由果溯因的推理,在让学生体味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 课堂实录

师(屏幕上出现2个完全一样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图):屏幕上这两个DNA分子,它们看起来很像,但如果我告诉大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DNA分子,那么你认为它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生: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同。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必须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复制的结果是什么?

生:形成2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

师:(课件显示复制结果)对。那么,完全一样的关键是什么?

生:碱基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师:现在问题来了: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且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你认为在复制过程中怎样才能读出碱基的排列顺序?

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神情。

师:(启发)比如有一条名牌拉链,它的链牙很有特色,但现在它正处于闭合状态,我们该如何研究它?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生1:DNA要准确复制,应该先把双链解开。

生2:在此之前,螺旋应该先解开。

师:解开以后的两条链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是互补关系)那么,把螺旋和双链解开后,DNA要如何复制?是否如磨钥匙一般,由每一条链为模板“磨”出另一条完全一样的链?

生:不大可能。“磨”出两条一模一样的链,它们无法组成双链。复制形成的应该是互补链比较合理。

师:怎么保证新形成的链与原来的链互补?

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师: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推断,DNA复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①解开螺旋;②解开双链;③以解开的每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互补链,对吗?

生:对。

师:大家的设想看起来很合理。那么,要完成这些过程,需要细胞提供什么条件?如果提供相应的条件,DNA能不能在体外完成复制呢?其实,早在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已经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DNA。[课件显示:实验一:把大肠杆菌提取液加入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结果未发生DNA的合成。实验二:再加入少量DNA做引子以及ATP后,再放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其中的DNA含量。结果,DNA数量增加了,且这些DNA的(A+T)/(C+G)的比值与所加入的DNA相同。]

师: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测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并说明理由。

生1:DNA复制需要模板。因为加入少量DNA做引子后才有DNA数量的增加,这些“引子”应该就是模板。

生2:DNA复制应该需要酶的催化,因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奇怪,怎么没有加入酶?

师:你的推断非常正确,DNA复制确实需要酶的催化,酶就存在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它叫做DNA聚合酶。同学们也可以想一想这种酶的作用是什么。

生3:DNA复制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理由是需要ATP。

生4:四种脱氧核苷酸应该是复制的原料。

生5:新形成的DNA结构应该与原来的DNA相同,因为它们的(A+T)/(C+G)的比值与相同。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推理,我们对DNA的复制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了。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DNA复制所需的条件(边总结边板书):① 模板:以解开的每条单链分别作模板;②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③ 能量:由ATP提供;④ 酶:DNA聚合酶。

师: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① DNA的复制是以解开的每一条链为模板形成互补链,根据上节课我们所学的DNA两条链的关系以及两条链上碱基的连接方式,作为原料的脱氧核苷酸是怎么连接形成新链的?新合成的DNA怎么才能保证与原来一样?黑板上有DNA一条链的片段,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复制结果补充完整。

学生板画(略)。

师:② DNA复制时首先要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包括使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这一过程称之为解旋。这一过程在体外一般可以通过加热实现。想一想,在细胞中如何解旋?

生:应该要有酶的催化。

师:对。这种酶叫解旋酶。所以DNA复制过程所需的酶可不止DNA聚合酶一种,还要有解旋酶等(补充板书)。

师:③ 某DNA分子长36 mm,已知DNA复制速度约为4 μm/min,也就是说完成该DNA的复制约需要9 000 min,再加上解旋的时间,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值,但实际复制过程却仅用了40 min。试推断DNA复制过程快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① 边解旋边复制;② 多起点分段复制。

师:④ 根据本节课的分析,我们知道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来自原来的DNA分子,另一条互补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实际上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全保留复制模型(为减少学生学习负担,此处不提弥散复制模型):作为模板的DNA的两条母链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DNA子链,此后两条母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52~53页选学内容,思考相关实验是如何验证半保留复制的。

2 课后反思

2.1 关于回溯推理

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事物变化的原因可知其结果;反之,知道了事物变化的结果,又可以推断导致结果的原因。回溯推理法就是从事物的“果”倒回到事物的“因”的一种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与发明、案件侦破以及考古发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2 DNA复制教学符合进行回溯推理的条件

由于回溯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推测,因而,要进行回溯推理就必须具备有关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知识,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以由某一结果推测其原因或从某一推断去推论其理由。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内容,知道了分裂间期DNA分子要进行复制,复制的结果是形成2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学生已经具备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了DNA两条链之间的互补关系;再加上课堂上补充的康贝格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系列的结果推断出DNA复制的可能过程及所需条件。

2.3 与本模块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相契合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美国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的理论,回溯推理是除了演绎和归纳以外的第三种推理类型,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教学,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本节课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复制的动态过程,再加上适量的强化训练,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这往往使课堂陷于沉闷,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一代学生是看着《名侦探柯南》、《金田一》等漫画及影视作品长大的,运用回溯推理手段进行教学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师的不断肯定中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整节课气氛生动活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一、设置智慧教学的前奏――以课堂教学情境为导入

对初中生而言,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时空定位要求高,有些内容明显脱离其本人的生活实际,如:农业生产对城市学生而言,及城市化问题对乡村学生而言等等。同时,和兄弟学科相比较,学生们普遍认为:传统的地理课堂既没有音乐课的优美旋律,又缺乏历史课的故事情节,更谈不上体育课的生龙活虎。因此,上地理课令许多学生觉得了无生趣。另外,由于地理课的时段多为下午第一、二节,所以许多学生还深受生物钟的干扰,瞌睡不止,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多媒体影音视频资料为主体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可谓智慧教学的前奏和铺垫。如笔者在讲授“极地地区”这一人类发现最晚,所知最少的地区时,便以《白色星球》、《企鹅日记》视频片段导入,那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景观、可爱的动物――眼前的一切立刻抖擞了学生们的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情境导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讲授世界分区地理时,教师可选取当地的民间歌舞、特色文体娱乐、风景美食、名人轶事等视频,缩小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时空距离和生疏感,“吊”足学生胃口。又如,教师给城市学生讲授中国农业及其分布时,可播放农村题材的电影剪辑(如《喜盈门》)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原本生疏无趣的内容,通过“动感地带”的情境铺垫,使学生从感性上初步“经历了知识”,感官上受到了知识的“浸润”。而且,精短诱人、题材多样的教学情境,以导课激“趣”,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言:“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教师,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以教学情境为课堂的导入,其实是教师智慧教学的前奏,可谓“教学情境巧搭台,地理知识来唱戏”,这短短三到五分钟的前奏,为接下来教学的重头戏造足了势,铺平了路。

二、演绎智慧教学的曲谱――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自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采用特殊的表现方法,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编成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精美的地理作品。所以,地图作为简化了的再现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为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教学”。因此,地理课上的地图便成了师生演绎智慧教学的曲谱。现在的地理教材提供了数量繁多、专题不一的多幅地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添加声形并茂、引人入胜的其他地图。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么多的地图一拥而上,并不意味着就能培养出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常见病症有三。其一,教师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张张课内外的地图,因数量多,信息量大,平均每张图的阅读时间较短促。所以,学生门的读图充其量是“眼花缭乱”的“泛读”,走马观花地看了个热闹,对知识的落实而言,其实很“泛”很“浮”。其次,教师本人由于受图的牵制,授课偏向于“信息量大”,从而易忽略对学生专题地图读图技巧的指导以及透彻的分析。主观上总是紧扣地图展示的流程,不主张学生有发散性的思维,以免打断自己的授课思路。所以,这种地图教学很“散”,很“死”;再次,由于受多媒体屏幕篇幅及选图详略的限制,学生手头并无此图,于是很多时候,除了近距离的学生能看清楚图中的文字和细微图例外,其余学生根本看不清图中的具体内容,更谈不上把图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并识记到头脑中了。这种读图教学显得很“虚”,很“假”。这一切,都令师生的智慧教学“不靠谱”。笔者在教学中感悟到,教师有效而智慧的地图教学有三个关键点:精选地图、读透地图、善用地图。教师要明白,课外的地图再多,哪怕课本上的一些地图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有所增减,除了控制一堂课地图展示的总量外,一般尽可能选择学生课本上有的地图展示,这利于师生互动及学生识别。同时,图例鲜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各类地图,如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则是首选地图,宜率先展示。教师精准地选取地图,犹如“选谱”,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学时间的松紧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指导学生“读谱”,即读透地图,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如先读图例、注记,识别图名,再按要求查找知识点;然后,在图中把知识点、地名准确地定位,如派学生上台指出,其余学生在手头图上圈画,对于拗口的地名,则需边圈边反复诵读以起到巩固和加深记忆的目的;第三步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即学生已经有了在地图中经历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过程。那么,在读过多幅专题地图后,能否达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地步?即在新的图中展示独到见解,发现新的未知知识,也就是学生初步演绎“智慧教学”的成果。第三步建立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是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跨上第三步的台阶是不容易的,这更要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以“智慧启迪智慧”。如指导读图时足够的旁敲侧击、铺垫、鼓励学生仁者见仁,知无不言,大胆发散性思维等都是有效的指导与促进方法。

三、展示智慧教学的舞台――教学的生成与拓展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结束前的5―8分钟,时间虽短,但却是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验证教学的生成,布置课堂拓展的关键时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极高的调整和借鉴价值。这几分钟时间,更是师生展示智慧教学的精彩舞台。

因时间紧迫,所以教师对这一环节的选材、设计及语言都能显示其教学智慧,如一改传统的“巩固复习练习”形式,而是采用大家一起来种“知识树”。树干和枝杈的不同便直观展示了各知识的主次、轻重等逻辑关系,各枝杈的分支便是每一框内容的具体梳理。又如“长江的治理”,教师在语言上引进“让我们来帮可爱的‘长江七号’出出主意”,以“趣”导“智”。并且,教师在评价学生生成的环节中,可用学生喜欢的玩偶作奖励,如“企鹅QQ”“长江七号”“圣诞老人”等等。而学生在此环节的组织方式(以大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展示方法等)以及积极性的发挥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生成与拓展的效果,教师对全程的艺术指引和智慧的设计,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常常被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激流涌动般的潜能所折服,正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作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地理教师,秉承“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知识点燃知识,以智慧启迪智慧”的贤人遗训,在地理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人为本低耗高效的智慧教学之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11

[通灵翠钻广告引入]

(此广告展示了设计师将金刚石精心琢磨成璀璨钻石的过程,学生既感受到了钻石的璀璨光芒,又能体会到琢磨金刚石的不易。另外,广告中有用记号笔在金刚石上画线的画面,为以后引入石墨埋下伏笔。)

[讲述]我带来了一枚通灵钻戒。(演示激光照射钻石发光的实验)你们对金刚石(钻石)有哪些认识?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学案上写出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生实验]这是玻璃刀,在这把玻璃刀的末端镶嵌着一颗体积较小的金刚石,玻璃刀就是利用金刚石来切割玻璃的。这说明金刚石具有什么性质呢?除了玻璃刀之外,它还有什么用途呢?(投影展示钻头的图片,学生在学案上写出性质和用途。)

(学生对金刚石和钻石是有知识基础的,所以当我问学生你们对金刚石有哪些认识的时候,学生的反应相当踊跃。有的学生立即回答金刚石硬度大,主动要求切割玻璃。)

[通灵广告引入]在金刚石加工成钻石的过程中,为了切割到位,大家有没有留意刚才广告中在切割前做了什么?

[投影]截取广告中用黑色记号笔在金刚石上画线的画面。

(充分挖掘广告资源,由金刚石到石墨的过渡十分顺畅,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准备这节课是用心的。)

[探究实验]黑色记号笔中的黑色物质含有什么?――石墨。它与铅笔中笔芯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观察你的铅笔和老师提供的一小瓶石墨粉和一根从废旧电池中取出来的石墨棒。看一看、摸一摸、划一划、测一测,石墨有哪些性质?想一想,石墨有哪些用途?

[延伸]实验框中提供一小烧杯水。

(不局限于探究教材上涉及的性质。给学生一杯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利用一杯水能探究出石墨的哪些性质,在比赛的课堂上,真有学生用那杯水探究出了石墨的溶解性和密度。)

[故事引入](展示石墨和钻戒)有一次,英国化学家戴维去托斯卡纳伯爵家里作客。戴维指着伯爵戒指上嵌的钻石说:“你的那颗钻石只不过是一块美丽的石墨。”伯爵不信。戴维说:“你献出这颗钻石,我就做实验给你看看。”

[引出视频]老师给大家放一个类似戴维实验的视频。

[播放视频]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视频结尾提问金刚石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投影]戴维又用石墨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和钻石燃烧的现象一样。伯爵用昂贵的钻石做了学费。

[提问]你能不能告诉伯爵是怎么回事呢?

[投影]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故事和视频激起了也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的知识点印象深刻。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的视频应该用在碳的化学性质上,但用在故事中间说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恰到好处。)

[设问]问题又来了,同一种元素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结构模型。

[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你们看出了什么?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连续、坚固的网状结构,所以坚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感。原来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

[讲述]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点“石”成“金”,让廉价的石墨变成金刚石呢?科学家已经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可以在课后阅读课本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

[学生实验]碳是个大家庭,今天老师带来了焦炭、木炭、活性炭三种含碳的物质。还有炭黑,我们可以用实验框中的蜡烛和蒸发皿来制取,请同学们将燃着的蜡烛的内焰接触蒸发皿内部,观察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要设计利用蜡烛制炭黑的实验,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观察炭黑,也为下面引出C60埋下伏笔。)

[投影]展示四种炭的图片以及用途。

[讲述]黑色物质主要含炭黑,这四种炭主要成分就是石墨。它们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四种炭都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总结。

[引入]木炭的用途很广泛,投影展示的是四川人民在汶川地震后所用的木炭过滤器。

说明:木炭可以吸附一些异味、臭味、颜色和毒气。可以用一般的木炭,当然活性炭效果更好,但价格更贵。注意,如果不及时更换新炭,或长时间没用,炭就变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

(在木炭、活性炭吸附性的问题上,究竟是教师先做木炭吸附色素的探究性实验,还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炭的用途着手,然后再做吸附性的验证实验呢?组委会在课前安排教师与班级的学生见面,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认识木炭或者活性炭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班上的饮水机里就有活性炭,可以吸附杂质。”我没有必要再去探究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岂不是更加顺畅。)

[演示实验]老师在课前也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更贵的活性炭净水器,我们来试试它的吸附效果。

[演示实验]木炭能吸附液体中的色素,还可以吸附有毒气体。试管中装的是红棕色的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我将木炭放入试管中。

(在比赛的课堂上,我请两位同学用两试管二氧化氮气体进行对比实验,只在其中一只试管中放入适量的木炭,并在两只试管的橡皮塞上各插一支留有10毫升空气的注射器,旋紧橡皮塞。手持装有木炭试管的同学振荡试管,另外一位同学也跟着振荡起了试管,台下的同学笑成了一片。多好的生成性问题啊!我立即赞道,“多机灵的同学啊,这位同学注意到了什么问题?”“控制变量”,台下许多同学附和。下面的设计实验,我就不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了。)

[引出问题]说明中说,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更好,你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木炭、活性炭吸附性的强弱吗?

(有了上面两个演示实验的铺垫,学生有了控制变量的武器,很快就设计出类似于演示实验的对比实验。)

[讲述]刚才,我们用蒸发皿收集到了炭黑,科学家们发现,在蜡烛烟黑中,含有极少量的C60。它也是一种碳的单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C60和另一种碳的单质――碳纳米管。

(用蜡烛制炭黑实验的作用又一次得到体现,前后呼应。)

[总结]同学们,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这说明结构与性质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由金刚石和石墨的这些性质,我们又得到了它们的用途,这说明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样的道理,我想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的思维方法归纳一下关于吸附性的内容。(学生总结归纳)

[尾声]我们的课就要结束了,有篇散文送给大家。

[散文欣赏]石墨很普通,却很实用,金刚石价值不菲,却不近人迹。

金刚石的潜质是熠熠生辉的钻石,看尽世间的繁荣和奢华。而石墨的最大用途可能就是铅笔芯了,连名字也没用错,“墨”即“默”,石墨只是在不断地、默默地书写,书写人生,书写历史,书写社会百态。在书写中渐渐消磨,但不消灭!不过,当金刚石被世人啧啧称赞的时候,让人对其所暗示的财富和荣耀浮想联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想起石墨所做出的贡献呢?我有时候想,石墨是否曾羡慕过金刚石呢?

石墨与金刚石,一柔一刚,一平凡一瞩目,一多一少,本来就是一样的东西,人们怎会如此不公平地对待它们?还是清醒点,做回自己的石墨,纵然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也可以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小事情。这并不是那些自我安慰所说的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之类的话,而是要自己过得心安理得,快快乐乐。

篇12

一、运用“用户体验”,教学上因势利导

因为学生的特殊性,其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不同,学生间差别较大,在上课时,如何利用好每节课的40分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求“微课”内容能直扑重点、击中问题所在,还要求笔者在备课时下一番苦功,运用“用户思维”来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满足短时间内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备课时除了搜集好教学素材,教师将这些素材利用“微课”进行整合,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微课的拍摄,集中放于固定的“网络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用。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学习速度及学习需求不一致,在“满足各类用户”的前提下,教师的备课若是能利用微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菜单进行“点菜”,让优生吃得饱,优生可以继续往难度较高的目标前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多次自己?c击“微课”回看,直到弄明白为止。“微课”的自由点击学习,激发学生不断向上向善,重要的是葆有一颗探究的学习之心在不断摸索。

二、微课时空广阔,让学习随时随地

微课的制作指向明确,在教师拟定出重难点后,每个微课就只聚焦一个点进行素材的专项整理,让枯燥难理解的内容用信息化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能“一点就通”。这样“短小精悍”的微课,能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如“奖状”的批量打印,笔者就专门制作了微课,专门讲述了如何在 EXCEL表格中建立基本数据源,再在WORD中插入“域”,集中批量打印。学生如果有哪个关键环节忘了,只要打开微课多次播放,细细琢磨就能弄懂。因微课的时空较为广阔,学生可以从微课中再获自己所需的新知,让微课成为课堂翻转的支点。

三、微课用心制作,网罗可用之“创意”

对于微课的录制,需要教师下大工夫匠心打造,或是制作PPT切换或配音录制,或是利用智能手机录播详解过程。笔者采用较多的是录屏软件录制的方式,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每一个微课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新宠,每一个微课都可能引起学生灵机一动的思考及不遗余力的探索。微课的制作并非一劳永逸,因为软件不断在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创意”在微课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特别关注广告、电视等媒体可借鉴的“创意”,将这些元素用在微课的设计中,能加大教师与学生间的“亲和力”,让沟通无距离。

四、微课学后测评,玩转探究新高度

篇13

一、涉及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内涵机理界定

智慧具体是某类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且运行程序优良的描述结果,如若空间结构搭建不存在智慧节点,尤其在外力场作用下会按照时间顺序与方向逐步改变;而相同数目质点分布状况下,系统结构合理性、内耗功效便直接决定智慧成就高低. 人类智慧成就优劣,主要透过精神空间引导行为结果与功耗比展现,实际上就是内外精神空间相互作用而滋生的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结果. 那么数学智慧课堂,便是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能效,同时结合有利因素进行学生认知规律迎合,同时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施教方案,全程摒弃传统硬性口语灌输现象,进而稳定学生学习主动效应. 令不同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不单单能够稳定认知规律,并且科学协调个体情感、社会化发展成就. 课堂现场有关学生主体意识要得到充分尊重,适时地激发其内在需求,确保引导其活泼参与更多教育单元. 普通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操作模式相互对照,智慧型课堂完成了师生角色创新定位任务指标,稳定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定位效率,使得不同课堂教学因素得到系统融合,由此教师、学生以及课堂都将获取可持续发展机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解析

(一)设置灵活的引导情境

任何数学知识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延续,目前小学数学课程已经与生活熟悉背景全面接近,学生自觉性接纳程度也越来越可观,教师要做的就是带动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使得课堂现场充分生活情趣,保留智慧探求特性. 毕竟探究才是教学活动延展的生命线,创新教材已经全面克制定向性例题与封闭思维布置状况,在结论、思路空间上赋予较强开放性,尽可能地开放合作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心智提升. (二)知识综合运用中迸发智慧结晶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朝着综合化形态过渡,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既定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设备与实验工具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一切问题,使得教学源头流淌出鲜明的智慧效应. 为了贯彻这类技术指标,首先要活用教材,从中开拓生动且富有教育矫治的线索,使得生活与数学规律融合一体;再就是完成实践项目匹配任务,丰富综合素质发展体系.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小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等游戏演练,培养其独特思维习惯,必要时设置一些趣味性、发散性和启发性问题,督促学生自行解决. 大部分学生在高度思维兴奋之中,一旦说获取答案结果便自然喜形于色,豁然开朗,对于教师人员来讲更是极大安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相关案例内容补充

(一)科学的智慧引领

案例:姐姐买了13千克苹果,一共花了39元,那么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问题情境设置状况比较重视,主要在于其能够顺利摒弃抽象问题蹩脚思维现象,相对地贴合儿童心智特征与生活实际规律. 须知上述一切方案不单单决定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致,与抽象内容理解程度,同时直接影响系统学习潜能发挥效应,维持现场活动生动特效.

(二)全面捕捉学生灵动思维规则

案例,求一个长方体表面积

长:10 宽:5 高:5 单位:厘米

生1:(10 × 5 + 5 × 5 + 10 × 5) × 2

生2:10 × 5 × 2 + 5 × 5 × 2 + 10 × 5 × 2

生3:10 × 5 × 4 + 5 × 5 × 2

……

5 × 5 × 10 5 × 10 × 5

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作为先进知识的传递媒介、对话的提问机构、学习活动的指导工具,同时要保留一双智慧眼睛,能够时刻关注任何学生行为表现,包括思想生成状况. 这部分强调的灵动思想,包括学生对于知识的疑问,或是课后独特的理解结果.

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科学引导功效,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脱离模拟学习而独自运行,教和学的关系必须时刻明确,切勿因为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摒弃细致的引导流程. 教师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才能使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 数学中的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充分调动潜在的思维的灵性,并且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积累的素材和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并且能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篇14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机制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英语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教学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以下将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形式单一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很多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多种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无法打造出高效课堂。很多时候看似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

2.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学评价形式是高效、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评价形式的合理性。但是在实践中存在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将评价机制落到实处。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必须具备针对性的评价形式,突出现有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因此评价形式的不合理,必然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二、“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的要求

根据新课标教学形式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及时对教学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的要求进行分析。

1.制订“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教学形式实施后,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目标的设定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将其灵活应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2.确定知识基础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根据“轻负高效”“智慧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立足于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能力有更明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3.建立智慧课堂

在高效、智慧课堂理念的影响下,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结合现有教学模式的变化,对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原有的教学形式多是以灌输式教学形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对很多内容缺乏一定的了解,死记硬背的教学形式和当前教学形式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必须明确教学内容,按照内容需求,制订创新形式。

4.创新教学模式

系统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在智慧课堂理念的要求下,必须按照新课标的具体化要求,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现有教学形式的要求下,开放有效的探索性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分析

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必须采用创新教学形式,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以下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进行分析。

1.合理多媒体技术

在高效、智慧课堂理念的影响下,多媒体技术符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其中涉及PowerPoint课件和Word软件,将英文、汉语和视频等资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

2.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主动学习能力对提升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学到“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世界各地的节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在5个左右,对涉及的英语知识进行分析。

3.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英语交流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和交流,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学到“Healthy eating”,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饮食问题、均衡的饮食和营养结构等。

4.用英语讲课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教学阶段,教师要灵活应用常见的英语短语和句子,增加学生对常见词语和短语的了解。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能够熟记单词、掌握语法,同时要减少汉语的应用频率,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试着用英语回答问题、描述事物,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基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根据当前英语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制订有效的教学体系。教师需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在已有教学系统的要求下,创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静,张梅颖,王爱华.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0(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