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课堂教学的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效果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所以现在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改善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载体。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讲解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受;老师走下讲台,扮演学生的角色,在下面听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学生听讲时的感受。这种角色的反串有助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互相理解,是不同角色之间沟通的很好的方式。

一、教学的组织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对象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如果对象选择不好会直接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一般选择的对象是大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而且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选择他们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其次是内容的选择,我的经验是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而且要选择书本中相对比较靠后一点的内容,因为只有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理解,这样在他们上讲台的时候才能讲出一些内容,而且要选择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知识点,即使学生在讲台上没有把这个知识点讲透也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其次是组织实施,这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成败,我的做法是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报名参加这种课堂实践,因为这个课堂实践的表现会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所以学生一般都比较积极报名,我记得有个班班上总人数45人,主动报名参与的达到25个人,占了一半多。然后根据报名情况与学生沟通,给每位学生分配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分配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顺序,前面几位上台的同学一定要选择学习认真,表达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好的同学,只要开始讲的同学讲的好,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的标杆,那么后面的同学就会有压力,他们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准备,这样整个课堂实践的效果一定会很不错;如果前面的同学没讲好,后面的同学也不会认真对待,这样效果就比较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讲台上面讲完他所负责的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是不是到位,学生在讲解过程当中整体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教师这个角色中关键的地方等,原则就是既要鼓励学生,指出其做的好的方面,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些压力,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让后面讲的学生有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主要的锻炼机会就在大学阶段。让学生上台讲课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若干次的上台机会带来大幅度的提高,这种锻炼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

2.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一般都会很积极的去准备;在上台之前他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把所要讲的内容弄熟悉;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他可以让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同学到黑板上去做题目,甚至可以扣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平时分;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其实也是表现自己的时候,通过在台上的这种表现,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这种了解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很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有些时候,我们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对象选择不恰当,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首先教学对象的选择要谨慎,如何选择在上面已经谈过;其次是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实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精神激励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教学实践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实质激励可以采取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这两种激励办法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2.学生在台上讲不好。学生上去讲了,但是讲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备课不充分,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三是老师点评不到位,学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没做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上面已经提到;选择相对简单而且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实践,减少学生备课时的难度;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老师要进行恰当的点评,点评过程中要多肯定学生的表现,多表扬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之处也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3.学生在台上讲时,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上面讲时,课堂的纪律经常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讲台上时威信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授权给台上讲课的学生,他们可以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提问或扣平时分;老师要辅助管理课堂纪律,学生在上面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听课,如果看到经常讲话的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到他们边上,这样对学生会有一些威慑。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

[2]王冬梅.“1+1”高效课堂教学感悟[J].新课程学习,2009.

[3]李松林.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

篇2

1. 教室的布局

中国的课堂大多人数偏多,有四、五十个学生已经算小班额了,六七十人的班额无论市、县还是乡镇都不算稀罕。一般情况下,教室里都是桌桌凳凳行列对齐,面朝黑板整齐排放。由于座位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交往活动范围不广,形式也较单一。而英国则是真正的小班授课,小学,教师是包班制,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全科教学,一个班也就10来个学生,甚至不到10个;在初、高中教师是包科制,每个班最多也就20多个学生,课堂管理灵活,桌椅摆放形式是小课堂就与讲台围成圈,大课堂就以小组为单位围成若干个小圈。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流。在英国,学生不必拘泥固定座位,每节课可寻找不同的学习伙伴,他们课堂桌椅的摆设非常有利于这种交往模式的开展,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全员交流的原则。

2. 教师的肢体语言

中国的教师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个人形象,总是庄重严肃一板一眼的,他们要求学生也要坐端行直,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有小动作,他们自己很少有肢体语言,一般都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课堂气氛也是比较严肃的。而英国的教师则大多幽默风趣,不拘小节,上课时肢体语言丰富,不时手舞足蹈,课堂上对学生也没有太多要求,学生们坐姿随意,举手发言时动作各异,上课期间站起来甚至出去都时有发生,他们不觉得课堂走动是个多大的事。

3. 教师对课堂的监控行为

因为大班额的缘故,中国教师普遍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交头接耳随意说话。而英国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的耐心真的是出奇地好,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教师并不介意被打断,而是很有耐心地给予讲解。我听课的过程中亲眼看到课堂上,一个八年级的男生拿着30多分的数学试卷(满分100分),和任课教师商量能不能这个成绩不算数,让他重新再考一次。在我这中国的教师看来这无理可笑的要求,虽然也是拒绝,英国的教师居然耐心地答复了5分钟。

在我国,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来回走动,进行纪律的监控,并且会认真听学生讨论,或在考试时站在一旁看某个学生答题。但在英国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在旁观看会令到学生紧张,进行中的话题会中断。英国教师的做法是:在讨论结束后检查和对比各小组讨论结果,从而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4. 授课方法

中国教师的课堂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学生被要求记课堂笔记,英国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起来忙起来。作为observer我随堂听过英国Maiden Erlegh School八年级的地理、数学、法语和戏剧课,虽说学科不同,但所有的课堂却有一些相同之处:貌似简单课堂教学活动的背后掩藏着教师的匠心独具,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多,孩子们一会动手剪剪画画一会写写算算一会组内总结陈词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们就显得安静多了,他们更多是观察是点到为止的引导。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

5. 授课方式

中国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教师面向全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统一,教师以黑板为主,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学生以笔记为主,间或有师生互动;英国则实行差异化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班级,没有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每个学生一个课表,实行跑班制,任课教师教室固定,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英国的课堂教学是面向个体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形式。虽然教学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但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学生有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

6. 师生关系

在中国,教师被奉为权威,知识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国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英国的学生也更喜欢质疑和挑战教师。联想起来英国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微小细节:他们在给学生答疑解惑时,为了和学生保持平视,会俯下身子,或者蹲下来,或单膝跪地甚至双膝跪地,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在中国的教室里我们有注意到这些吗,有关注过和孩子们平等这回事吗?甚至在大学培训期间,给我们授课的教师们也很注意这一点,图片为证,高高帅帅的Ted教师俯下身子听我们讨论时还怕我们有压力,干脆单膝跪下加入我们的小组讨论,真的好感动啊!当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虽然年幼却时刻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氛围里尊重培养了尊重。

7. 课堂评价方式

篇3

一、教师首先改变观念

旧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是面向少数人的课程,强调的是掌握双基,是重视学科系统知识的课程,是以接受式为主的课程,是注重结果和知识获得的课程。从长期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这样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发展的只是少数尖子生。而21世纪要求的是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以,促进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主动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核心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学要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注重双基,更注重过程与方法,要把系统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紧密相联系。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真正培养学生能力,评价即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只有从理念上重新认识,才能为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深研教材,精心备课是前提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新教材是经过几次修订后形成的,教师要真正理解领会其改革意图,就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深刻领会其编写的指导思想,对调整内容进行新旧对比,在对比中来领会,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教研讨论,在教学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衔接、转换与推进。从一堂课的导入开始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着奇、趣、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探究性价值。要改变传统式课堂的单一、乏味,缺乏实质性关系的转换模式,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景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比如,导入新课,力争做到快、新、精、平、奇。教师引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新课要有新意,形式新颖,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开讲导语,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的知识坡度不宜过大,最好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要先在一个平台上;在简单的导语中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另外,以丰富的情景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和谐的新课堂形态,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推出多样性的情景,并有机地转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以最近新科技知识创设情境,以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设置课堂情境。或者,让活生生的生产生活现实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炉的课堂教学情境,必将使课堂教学的情境更为丰富。

激活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知识。激活练习形式是激活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求新,求趣,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练习形式时引入开放式练习题,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小组间开展做接力赛题,趣味性游戏练习,小论文演讲,启发思维的探究性练习等。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想真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评课。听课与评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听课更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评课更有利于对教学的总结、整理与反思,从而提升教研教学水平。因此,积极地组织好听评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师听课与评课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首先,我认为,要想听好课,就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做到有备而听。①一堂好课从教学设计上,应该符合:合理、灵活、具有开放性;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从教学行为上: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更独特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实验地位;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不能用课件代替其功能;教师不一定按课本顺序讲,要对知识进行整合。③对于一节好课应做到五有:有效,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层思考、积极交流;有质,即回归学生,即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效果等;有度,即活动量、思维量、节奏负担等调节有度;有变,即预设性、生成性、机智有变;有神,即敢质疑、敢批评、敢创新。其次,作好记录、仔细观察。听课时不仅要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并做好必要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评课的依据。

对于评课要注意两点:①评课的几个方面。第一,要评教学的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落实情况。第二,是评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活动。第三,教师的调控能力,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进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教学机智,课堂对学生能否是愉快的、和谐的、有成就感的。第五,教师的习题设计是否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教学的展开。②评课要评出艺术。多数的评课都是对做课教师的优点一一列举,加以赞扬,是容易被做课教师所接受的。但如果对教学中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出,不加以讨论与提出有效建议,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所以,如何既能提出建议,又能为做课教师所接受,就要讲究艺术了。所以,对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委婉地指出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出讨论的话题,再经过讨论与交流对话,进行共同思索。听课人与讲课人能对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提出良好的建议,往往能为讲课教师所接受,这样的评课,能使听课者、评课着、授课者共同得到提高。

篇4

一、核心实验太仓促

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主体。一节科学课规定的内容中有时是完成一个实验,该实验自然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实验。有时有好几个实验,就要区分哪个是核心实验,哪些是铺垫性的实验,哪些是延伸、扩展性的实验,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做核心实验的时间。而在现实中不少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性,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首先是“有实验必做”,没有对一些实验进行必要的整合或缩减。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核心实验做得不尽兴,主体学习任务无法完成。其次是教师“胡子眉毛一把抓”,从指导学生制定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造成教师的指导时间过多、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勉强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自觉地演变成了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了,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义。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对核心实验的探究时间不够的问题,让学生把核心实验做得“尽兴”,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足功课。精简教学环节,实现有效的实验探究。一是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做到“小切口,深研究”。有时科学教材一节课呈现的就是一个探究主题,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探究时间,教师在实验安排中尽量体现连续性,以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通过简单的言语点拨或呈现温馨提示或发放任务单等手段实现实验各阶段的巧妙过渡。如果一节课有好几个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要确定核心实验,并在备课时保证它的探究时间,其他几个非核心实验,能集中的集中,无法集中又很占时间的可以教师演示。

二、“探究疲劳”常出现

这里指的“探究疲劳”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学习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表现在科学课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个现象:一是对优等生来说,他们在科学常态课实验中往往充当的是绝对的主角,操作、记录、汇报都让这些学生“包了”。但教师每次实验基本不变的探究步骤、因过低估计学生的前认知水平或因追求实验结论而显得过于简单的实验要求等因素会让这部分学优生降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师“激趣引入”还没完成,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结论;又如教师刚出示实验材料,学生就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实验。他们对老师的“那一套”早已轻车熟路,并出现了“探究疲劳”。二是对学困生来讲,他们的探究疲劳主要表现在课堂中得不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并得不到操作或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对探究产生畏难或抵触心理。

三、预设生成成“矛盾”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做到充分和精妙,让预设成为动态生成的支撑点。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忽视了动态生成。一旦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他们基本会无视这种“杂音”,继续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使教学过程变得僵硬死板;还有一类教师则过于看重“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的预设,在实际教学中就会造成“自由生成”和“无序生成”的可怕后果。

四、主导作用非“刀刃”

科学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教师在很多环节不但要敢于“导”,而且要善于“导”,导在“刀刃”上。回到现实课堂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活动都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热闹过后真正学到的很少。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随意性很大的言语,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科学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是推进课堂教学的最有力保障,为了让教师的主导导在“刀刃”上,教师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初次使用某种典型实验器材时要细致指导。当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初次使用某种典型实验器材时,教师一定要指导清楚,如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使用温度计,五年级学生第一次使用弹簧测力计,往往像这类课在认识器材后还有几个简单的应用实验要做,教师这时切不可为了让学生多做几个实验而忽略了细致的指导,第一次指导到位是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坏习惯养成了也很难改变。二是探究过程出现意外困难时要及时引导。探究中出现的意外困难有时是教师事先想不到的。三是课堂作业难点要巧妙指导。《科学实验册》是现行科学教材唯一的配套作业本,部分难点需要教师巧妙指导,能进一步巩固所学。

篇5

一、教学内容简要———突出重点,传递“真知”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陈成龙老师指出“语文学科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里提炼出来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有机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学会取舍,把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决不能照本宣科,把一些机械的曲解的片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先指导学生把诗归纳成“空山新雨图”“明月松溪图”“归浣图”等几个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这样的几幅画面,并将绘制的成果进行展示。姑且不论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论在后世是颇有争议的,指导学生作画已经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反映了教者不解王维的“诗中有画”在于“画意”,而不在“画面”“画技”的肤浅。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绝不属于“真知”的范畴,学了之后顶多也就是知道了一个“诗中有画”的说法而已。笔者特别欣赏的一个例子是王伟华老师为了解决学生记叙文写作不生动而提出的“愿望+障碍=冲突”④的关键知识。这一知识的传授,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了在情节中设置冲突、写好冲突,使文章变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这种知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有别于机械的记叙文“六要素”等,是学生急需的“真知”。

二、问题设计简练———紧扣枢要,不蔓不枝

课堂繁琐最直观的表现是“满堂问”,这实际是“满堂灌”的翻版。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因为教师“目中无人”,时刻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问题;二是教师“心中无数”,对文本的价值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面面俱到,唯恐有失。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首先要紧扣“枢要”,即依据文本的价值所在提出“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若只是针对枝节问题发问,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例如鲁迅的《社戏》中塑造了诸多质朴可爱的老人、孩子,如八一公公、双喜、大发等等,若是一个一个去问这个人物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特点,势必繁琐不堪,而且问题雷同,惹人生厌。但是,如果这样发问“若你是迅哥儿,平桥村的老老少少,你最愿意和谁做朋友呢?”,很快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诸多人物的所作所为、个性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交流,再辅之以恰当的追问,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提出有价值的主问题,还在于对文本特点的精准把握。袁爱国老师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抓住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称句式的特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过程中,‘我’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正是承上启下的中坚角色,所以我必须平衡两边。写这个过程的时候,作者使用的句式也很有意思,也体现了‘平衡’二字。请同学看看哪些句子是‘平衡’的。”这个问题,基于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够很快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中去,从而提高对作品语言的认识,为下面进行语句的仿说、仿写做好铺垫。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于教者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在于教者心中始终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教学流程简洁———任务引领,板块清晰

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⑤教学流程务求简洁,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繁琐、花哨,教师教得明明白白,学生学得清清楚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的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做到任务引领、板块清晰。有一位老师教学《囚绿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绘一幅绿的多情图。让学生默读课文描写“绿友”的片段,模仿“女儿绿”的叫法,给窗外的“绿友”起个名字,并在文章中勾画出自己如此起名的原因。2.谱一首绿的赞颂曲。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赞美“绿友”的片段,讨论作者如此喜爱、赞美的原因。3.赏一场绿的反击战。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读出“绿”绝不屈服的精神。4.忆一个民族的抗争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领学生懂得作者笔下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绿友”,是象征着当时黑暗社会中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中国人。5.读一位绝代的散文家。结合陆蠡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知人论文,欣赏文章的构思和语言,进一步欣赏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这五个环节处处围绕“读”这条主线,抓住“绿友”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去挖掘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字、词、句、篇的学习、品味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通过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文本到文心,不仅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而且学到了语言,懂得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可以说做到了简洁明了,步步深入,举重若轻。

四、教学手段简单———语言为本,返璞归真

当前语文课,特别是在公开课、展示课上,多媒体充斥着整个课堂。课堂似乎热闹了起来:画面绚烂多彩,音乐不时响起,学生组团而坐,议论海阔天空,展示热闹非凡。但是课堂上的语文味淡了,学生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少了。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是出于对音像规律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的无知”⑥。图像不能等同于语言,因为图像是显性的,是确定的,而语言是以思维为内核的,每个人由语言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每个人心中想象出来的古代病美人林黛玉,都是不同的,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若真想用一幅图画来表现这种美,只怕不仅不能传神,反让人大失所望。音乐和语言的距离更大。首先音乐的主题是最为朦胧的,是不是能和文本的主旨一致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朗读时配的音乐节奏是不是和文本的基调相符,起承转合是否能够匹配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文本思想感情转向低沉而音乐却变得高亢欢快的搞笑场面。至于所选用的音乐是否能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很难说清楚了。语文活动,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也就是强调学习语文要“熟读精思”,舍此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当然,我们提倡简单教语文,不是提倡“死读书”,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廓清、去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所谓动,还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体现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完善的过程。”⑦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就有了指导思想,任何手段的使用都应该为语言的学习服务,为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服务。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遵循灵活、易用、简约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语文本位,时刻把语言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多媒体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其所役。

五、教学语言简雅———要言不烦,精练雅致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主导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7-01

课堂教学是以一定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改变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再寻教学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式看待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和隐藏在传统教学模式背后的各种诟病,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 在教学中善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教学前、教学中的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能帮助教师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调控自己,提高应变能力。

1.备课时的反思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阶段,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的指导思路,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则是重要环节,在备课时教师要反思以前教学中知识点的漏缺和衔接的合理性,将漏缺的补上,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备化学教案时笔者考虑到职业中学化学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安排学生学得不好,应该怎样去转换一下授课方式,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思考,进行授课方式的改变,教学效果确实好了很多。

2.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在教学中对没有预见到或超出预见的部分进行行为性思考,有目的、有序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可能提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不能很快地反应过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它过去,而要从思想上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学生,既不让他们感到尴尬,又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下去。如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中,最后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终点的颜色准确把握。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也就是写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的一种反思过程,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后记重点在于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它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写教后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二是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三是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四是记述学生的行为;五是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六是记述学生的评价和收获。

二 通过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优化教学过程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先进。课堂教学要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在不断学习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例如,多与兄弟学校联系,共同探讨教法、学法,共同研究考纲、考题,互换试卷,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评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进行认真的反思,才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最大优化,只有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才能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的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 在学研中思考,提高教学的层次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中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是理论知识教学的引导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师傅。各职业中学都在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而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的,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只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设时多去思考过去课程开设的不足,在考虑新课程时就可以很快定位。如在化工专业课程开设中,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工专业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应该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别在化工专业技能训练中,更要注重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反思,通过反复观看教学片和对上一届学生技能考核时出现的问题,合理改进实验步骤。平时也要用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改进。

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可见,“教学反思”可使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这样,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领导的赏识,自己的才能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主宰每一堂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控制情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一种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要注意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以说,语文教师带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氛围的话,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

教师的情感调控要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首先,语文教师不应该自己喜怒无常,把自己的烦恼和不开心带进教室,反之,只会引导学生也进入到心理误区,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进行教学,就应该对自己工作、对学生学习充满信心,带给同学们一种阳光般的温暖,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所以,托尔斯泰才说教育应该“真挚、强烈、独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坦荡情怀与学生见面,不要隐瞒自己的好恶,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让他们在无形中感觉到一种教育与做人的魅力。

大胆去教学,勇敢去热爱,正如18世纪中叶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他们的灵魂”。这也是情感教育重要的体现。

三、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之所以要通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是为了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典型的如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典型的如浙江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学生的课堂自动生成,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最佳选择。

预设目标已根深蒂固,这里不想再多说什么。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应予以重视。那么,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呢?首先,首先在设计的文本中体现,考虑到生成性所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种假设。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难以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

四、打破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指引者,师之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显得苍白。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如: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上海高润华的剥笋教学法,上海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北京宁鸿彬的畅想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浙江潘风湘的六步骤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法,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上海陈钟梁的设疑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其次,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字词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良好的语文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用百般的耐心去诱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听课、笔记、观察、思考、阅读、写作等学习习惯,这种养成教育比教给他们知识和方法更重要,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特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文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做好笔记,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细节,练习写一些随笔,感想。同时,让阅读成长生活的一种需要,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心得在班级进行分享。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变成阅读和写作的血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实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金东兴、张福全、陈文琦主编.高师应用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44-01

在一次美术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造成许多学生应付课堂教育的现象,他们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造成真正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却没有得到加强。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使得学生十分乐意、积极主动参加绘画练习活动。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与兴趣。

2.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心理学家的研究曾告诉我们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坚持以人与知识的结合教学方式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4.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9

一、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无影,过程无序

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在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在生成性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生成性教学是“活”的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灵活运用教科书、利用身边的环境、事物来达到学习目的,增长知识的过程。联系实际、活动教学是生成性教学的具体载体,但不少教师误认为课堂活跃就是好课,“小品”、“讨论”等形式不顾目标、不讲实效地一味搬进课堂,结果课堂教学成了各种形式活动的展示,但各种活动内在联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课堂成为无序的过程演绎。

2.问题无度,结果无效

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随意设计问题,造成问题过大,过难,让学生难以回答,以致影响生成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放眼世界》这一内容时,由于课本知识点较少,留白处较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成相关的教学问题,认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这一问题。但一位教师提出了“从韩国跆拳道中,你感受到韩国文化的哪些特点?”“法国香水为什么能飘香世界?”“从芭蕾舞俄罗斯化,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一节课上,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鄂然,没人能答,老师指名学生回答也不能奏效,最终只好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是生成性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认真思考、认真解决。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开发捕捉生成资源,不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动的互动合作对话中,使“动态生成”成为一种可以预约的精彩,在生成性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的不同理解,抓住矛盾的冲突点,进行预设,促进课堂资源预设生成。

生成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也不是教师随意发挥,无的放失的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矛盾统一的过程。教学设计它不仅要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促使课堂教学资源在预设中生成。

2.正确处理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但它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地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在某校听课,有一位老师在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猜一下“习惯”的谜语导入新课。之后他精心设计了一张学案,一节课就问题让学生各持见解,赞同别人或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到班级的同学中的学习习惯,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这堂课围绕着学习习惯展开讨论,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多,但有一个中心――“良好习惯养成”在始终引导学生去挖掘,形成正确的观点。

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应该将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而不是只局限于教科书,要把学生的认知差异、情感差异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生成的课堂要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因此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结合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综合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正确处理思维与活动的关系

篇10

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可变化性,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强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运动技能占绝对优势,阻碍教师个人的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教师将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注重学生在课中的地位与表现方式,因而,运动技能比例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内容(如游戏)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二三个或是四五个,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尽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练习与学习。“开放式”教学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想动、爱动、会动和会练、会判、会赏的自我健身能力。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4.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应注意“开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而是要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这当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A、P、E”制评价体系下,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体育与健康课》能否被学生接受的关键。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宏观模式,大家公认的一般有四个要素构成:创设情境---分析与假设---方案实施----评价与结论,但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更关注和探寻的是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数学的特点出发,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探究模式,与各位同仁交流:

① 引申、延拓型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某一问题出发,依托相关知识与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横向拓展,纵向引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优化学生思维结构,具有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

案例:探究一道高考题拓广-----题:(2006年高考题)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I)证明为定值; (II)(略)

解法过程略。

师:题中A、B两点可视为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由解题过程又可以看出一个亮点,你能发现吗?大家可以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一个同学回答直线AB过焦点时,两切线的交点M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教师继续追问这种关系是巧合还是必然,此结论对一般抛物线是否成立?同学们试试。

同学们尝试后得到结论: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在此两点处抛物线两条切线的交点在其准线上。

师:若直线过的点不是抛物线的焦点,而是Q(0,m),此时两切线的交点位置又在哪儿?

同学们说如法炮制,经过大家验证交点在直线y=-m上。

师:这个结论在椭圆和双曲线中是否成立?同学们课外尝试解决

② 类比、迁移型探究

类比、迁移在人类悠久的发展史上,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人类认知的核心". 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有力工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结构类比,迁移类比探索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统一化,精练化。

案例:在等比数列的学习中,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等差数列中的"和、差"与等比数列中的"积、商"之间特殊的那种默契的关系:

通过类比迁移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优化知识结构,还能体会到数学内在的和谐美。

③变式型探究

数学中的变式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案例:由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可以变式得:

变式1:an+1-an=f(n) 变式2:an+1 - can=d

变式3:an+1 - can=qn 变式4: an+÷an=f(n)

变式5:an+1+an=d 变式6:an+1+an=f(n)

变式7:an+1an=d 变式8:an+1an=f(n)

④交流型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创设交流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观点、思维、方法的机会,克服老师满堂灌从而阻碍学生发展的不良现象。

案例:余弦定理的教学

《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的后继内容,我对本节课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问题1.已知a,b,c是ABC的角A,B,C所对的边,B=600,a=3,c=2, 求b

目的:为证明余弦定理做铺垫。

学生得到了b的值,并让学生S1板演。

问题2:ABC已知B,a,c求b.

S2:构造直角三角形

当B为锐角时,过A 作BC边的线AD,则AD=csinB,,BD=ccosB,

DC=a-ccosB,,在直角三角形ADC中,可得b2=a2+c2-2accosB.

当B为钝角时同理可得。

S3:建立直角直角坐标系,使C(c,0),

B(ccosb,csinB),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2=a2+c2-2accosB.

S4:向量法由得2=()2,从而得b2=a2+c2-2accosB.

S5:用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得b2=4R2sin2B, a2+c2-2accosB.= 4R2((sin2A+sin2C-2sinAsinsCcosB)=...=4R2sin2B从而得b2=a2+c2-2accosB.

⑤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探究

多媒体技术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学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探究学习机会,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篇12

摘要: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主动性 方案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积极地作用于世界,认识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活动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而非被动的、呆板的、因循守旧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充满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教学生“读一读”。

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圆周角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2.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法技巧。

三、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因人施教,让学生有个性

篇13

一、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计算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和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开发计算机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教学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计算机与人“面对面”和人与机“交互性”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及时反馈矫正。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进度的差异,提高教学效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宽了开放式教学新渠道、新途径。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局.教学课程标准解读.

[2]王永,余文森,张文质.指导――自主学习.

[3]方元山.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篇14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竞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习中的竞争是迈向社会竞争的一个初始试炼。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使学生在“安逸”中体会“忧患”,在“忧患”中获得历练。在学习上,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主要方式,所以竞赛情境的设置,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在教授“认识面积”一课时,对此深有体会,以下是具体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比赛,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老师要请2位同学上来比一比,第一位要把这小图形涂满,第二位同学要把这大黑板涂满。谁来,勇者上!你选择?你只好选黑板了……1、2、3,开始涂,看谁先涂满?那位涂黑板的学生还在努力地涂,课堂上响起了喝彩声。我问大家:为什么笑呢?笑声过后要有思考。你们发现什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老师,太不公平了;有的说他太笨了,五花八门。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比赛”很感兴趣,令我吃惊的是,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于是,我和同学们带着疑点和悬疑,开始了这一部分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谁来介绍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

生1:我早上7点10分起床,7点40分上学,中午11点5分放学,下午1点50分上学,下午5点20分放学,晚上9点睡觉。

生2:我是7点起床,但7点半就上学,中午11点5分放学,中午1点到1点40分午睡,下午1点40分上学,放学后我玩到6点,晚上7点到9点做作业,晚上9点半睡觉。

师:同学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挺合理。

师:请看大屏幕,跟着芳芳感受一天的大好时光。课件按一天的作息时间播放主题图的情境,右角钟面同步转动,配乐。

师:大家看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课件出示(11时)。

生1:这时我在上课。

生2:这时我在睡觉。

师:为什么同一时刻,有的在上课,有的在睡觉呢?

生:因为一个说的是上午11时,一个说的是晚上的11时。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对!像这样,在时刻前面加“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是我们学过的12时计时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课一开始,我通过演示动态的主题图生活情境,配以钟面指针转动,因为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上动画演示,学生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再通过“11时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同一时刻,做的事却不一样”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又自然导入“24时计时法”的学习,教学水到渠成。

二、激活和修正学生已有的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现代学生的学习已有的经验有时远远超出教师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情节。

学生在学习“面积”时,学生对“面积”一无所知吗?面积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并不等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学生究竟对面积了解多少?我进行了全面调查后:直面学生的认知现实,暴露学生已有经验,淡化对概念的字面理解,注重教学材料的数学实质,力求用简单的材料上出富有思考的课。更多指向描述一个物体的表面大小的需要,加强面积和周的比较。向课本学习,把面积的含义和常用面积单位的建立作为重点,引发学生质疑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潜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儿听过?

生1:我在书本里看到过。

生2:装玻璃时听到过。

生3:我家买房子时听说过。

生4:我家地出租时,听我爸说过。

生5:拆房时,补钱要按面积算。

......

师:原来生活中大家接触到的面积有这么多,这么有意思!我们周围哪儿有面积?

学生:黑板上有面积。

师:黑板也有面积啊?你上来,告诉我们黑板的面积在哪里?

生:(边讲边用双手去摸黑板面)就是整块黑板。

师:这整块黑板面这么大,就是?

生:黑板的面积。

生:教室里有很多面积,树叶也有面积。

……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多数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计算出答案,只是算理表达不出来。如果按教材安排的起点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在学习几百几十加减法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而是出口算题让学生自学,全班除五六名计算速度慢,其余的都懂。如果把教学起点定在原来的材料起点上,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几百几十加减法的进退位上,叫部分中上等学生上台板演讲解,让中下等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规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奋。

三、找准核心知识,关注数学本质教学,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解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上进行教学重构,分析知识点的主次安排,抓准核心知识,关注数学本质教学,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圆的认识”是一节经点老课,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上法。教材也没有给“圆”下具体的定义。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把“圆”的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多次的画圆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推理感受圆的本质,学生对圆的特征会有更深的理解。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以“画圆”为主线,帮助学生自主感悟,简单地认识圆,取得较好的效果。

(1)场地画圆。在操场上画圆,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唤醒学生认知经验(旋转,线段),同时展示场地画圆与圆规画圆的联系,引导学生领悟画圆的原理,突出圆的本质。

(2)钉绳画圆。老师和学生都准备好钉、绳、粉笔。学生与老师画圆比赛:学生发现老师能画出圆,而他们却画不出,找出原因(半径没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