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生物科学的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科学的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科学的课程

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课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对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随着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动摇。生物是多层次的充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当然也具有生命系统的这种特性。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经验的流动,而不是将学科、年级、教学计划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应当发展一种更具有互动性和转变性的课程框架,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层次反思其学习行为的课程。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科学素养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54-01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作为科学学科,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生物教学,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想法:

一、 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资源,而且包括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它们为课内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培养学生具有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进一步巩固传统课程资源基础地位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除了重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更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利用学校人文环境,孕育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捕捉课堂动态资源,随机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将有利于拓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渠道。

2.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家庭延伸

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家里所进行的科学探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居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社会延伸

很多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思考、去实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绿化示范学校,并且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教学资源,我经常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感受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认识形态各异的各种校园生物,同时我好经常把学生带到池塘、森林、猪场、田野之中,与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近距离接触,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 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倡导以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校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致力于自主学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

2.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的共同学习,是所有参与者为了实现全组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行动上是合作;其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素养;教育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对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一些体会。

一、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资源,而且包括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它们为课内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培养学生具有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进一步巩固传统课程资源基础地位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除了重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更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利用学校人文环境,孕育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捕捉课堂动态资源,随机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将有利于拓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渠道。

2.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家庭延伸

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家里所进行的科学探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居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社会延伸

很多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思考、去实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绿化示范学校,并且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教学资源,我经常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感受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认识形态各异的各种校园生物,同时我好经常把学生带到池塘、森林、猪场、田野之中,与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近距离接触,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特长,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科学探索、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来说,不断地充电,就是“利其器”。充电,主要是不断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领会了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教师才能够站在理论的前沿,去审视、思考、实践新课程;只有形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才能够达到“善其事”,也就是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犹如一块可持续充电的电池,要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学校就要不断对其加以激励和引导、唤醒和鼓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自己购买的书籍杂志毕竟是有限的,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有了学习资源,教师即使是随便地翻一翻、看一看,也是受益匪浅的。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是引导教师充电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读取、消化其中的精华。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就必须勤于学习,这样才能在各种学习资源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推荐给相关学科的教师。这种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择优推荐阅读的方法,对教师的学习和进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尤其是农村教师,生活的本身就已经背负了一定的压力,还要不断地学习,他们很难愉快地接受。对于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性的业务学习,教师往往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和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可以开展教学反思,叙事研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和探索,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从而使教师由被动地充电转变为乐于充电、主动充电。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倡导以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校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致力于自主学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

2.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的共同学习,是所有参与者为了实现全组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行动上是合作;其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课教学,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大量增加探究性实验,指导学生科学设计,积极动手、动脑,开展多样的生物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不仅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开展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生物探究活动,还鼓励学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课外生物学探究。我们大力加强生物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应用,在校内加强实验室、生物园的建设,在校外与附近种植园建立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这样的生物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沈.实施生物实验多元教学,提升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科教导刊,2012(12):99-100.

[2]马婷婷.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49.

[3]李能国.从无偿献血谈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1,27(6):20-21.

篇4

1 科技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传统意义是的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类型有野外考察型、实验操作型、栽培饲养型、环境观测型、调查访问型等,而且定位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活动。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中,有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等,这些探究性实验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类型,既是课堂教学任务,又向课外、野外延伸。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也包括社区和自然界的有关资源。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科技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 科技活动的功能多样化

2.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生物课程中,教材以对大量生物学事实的简单陈述为主,实验与探究活动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度不够,极大地影响了生物课程对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生物课程极大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与社会的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

2.2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不会学习;导致学生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和人际关系冷漠。本次生物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通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

2.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内容过多侧重学科知识、评价方式以纸笔考试为主、评价标准强调共性、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等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丧失。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关注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将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

3 开展科技活动的策略

开展科技活动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3.1结合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版本生物教科书,在学术品质上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任何教材都无法体现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的实施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结合教材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完整呈现学科知识,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中,探究实验“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可以开发成为“常州地区一枝黄花或外来物种危害情况调查”;“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结合无土栽培技术和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开发成“漂浮水生植物净化太湖水的研究”;“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开发成“常州地区电动车数量与废电瓶处理情况调查”等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既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2结合环保节日

目前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性节日有14个:水日、气象日、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禁毒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旅游日、粮食日、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爱鸟周(节)等。例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结合这一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对常州地区的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河流湖泊污染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用图片、数据、访谈录等形式展示调查结果,拟定保护常州水资源的计划,将调查结果向相关部门汇报。环保节日是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利用环保节日,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图片展、辩论会、调查研究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科的视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3结合学生家庭

班级学生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物科技活动,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现状 策略

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多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现状,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次,要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形式,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6人为宜,在组员的组成基本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础上,既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变换学习小组,使学生学会与不同个性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

篇6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江西省高安二中,作为一名教师,以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了比较深刻地体会,我总结:在学习生物课程的内容时,特别是在学习生物科学前沿的时候,学生听得比以前更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是我都没有想到的,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些课程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渡过。所以我认为在教育中适当的增加科学前沿知识是有一定必要的。

生物科学前沿知识要尽可能的和学生所学的知识有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比如他们的课本在讲解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就是从克隆羊多利引入,其中讲到了将融合的细胞在另外的母羊代孕,不是很明白,如讲解动物胚胎工程技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代孕的含义。在讲解基因是DNA上的有效遗传片段,讲解转基因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基因就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如人的高矮,头发的卷直。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因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是微生物,这时候就可以讲解微生物发酵,让学生明白大多数物质的分解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分解的。

下面我以《基因工程》为案例,阐述怎么利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吸引学生积极学习。

资料准备:基因工程(DNA重组及转基因技术)——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叫作重组体或重组子。DNA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或克隆)纯化、处理和使用遗传材料的技术总和。这些技术主要基于对从细菌和动物细胞里纯化出的酶的使用,使得DNA复制、转化为RNA、转译为蛋白质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这些步骤包括在DNA特异位点切割,连接和切断DN段和很多其它修饰直至对单个碱基对的处理。这些技术使得DNA的处理、在细菌和酵母体内将这些基因通过表达转化成蛋白质、病毒生物工程等生物工程产物、基于DNA的法庭诊断测试的发展成为可能。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主要介绍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抗病毒转基因植物、抗虫转基因植物、抗逆境转基因植物等。

导入:大家都看过鲤鱼和鲫鱼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都知道鲤鱼比鲫鱼大,但是鲫鱼味道鲜美,如果有一种鱼既有鲤鱼的大个头,又有鲫鱼的美味这样就很完美了。有这种可能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转基因技术。

基因:DNA上的有效遗传片段,代表生物的性状,如人的高矮,胖瘦。

根据基因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鲤鱼的大个头由基因控制,鲫鱼的美味也有基因控制,当我们把鲤鱼和鲫鱼的基因整合到一起,这时的鱼就表现出鲤鱼大个头和鲫鱼的美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转基因鲤鱼,像这样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技术,那么它有什么作用,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我们开始讲的转基因鲤鱼就是转基因动物,还有植物方面的应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抗虫性 将具有杀虫活性产物的基因导入植物后, 其表达产物可以影响取食害虫的消化功能, 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害虫, 从而使植物获得对取食害虫的耐性, 减少或替代农药的使用,如棉花的棉铃虫,当棉花导入此基因就可以减少棉铃虫的危害,提高产量。

2.抗逆性 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 研究具有抗旱、抗盐碱、抗重金属污染的或自身有生物固氮等特性的以及高光合效率的植物品种。在干旱地区的水稻导入抗旱基因就可以减少因干旱使水稻减产。

篇7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等生物科学素质的德、智、体、美、劳、知、情、意、性、行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的开设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传统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本文就中学生物的隐性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学生物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初中植物学、动物学)和中学生理卫生课程等,它们统称为《生物》,这些课程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社会。生物课程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通联系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的条件下要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能否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现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途径

1.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学校环境的美化工作。如在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画像,在校园内设置警句、学生守则标牌,在墙报上张贴学生行为规范准则,教学用具及卫生用具定置管理,课桌、凳按统一规定摆放整齐,校内卫生清洁标准化、制度化。这些规范性的举措无疑能为美化校园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在学校生活中感到舒畅。其次是做好学生语言行为的优化工作。一个学校中每个学生的文明言行集中反映了该学校的校风,优化学校环境要从抓语言行为入手,注意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学生守则,开展认真讨论,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文明行为,应以什么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三从八不”,即“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不损坏花木绿地,不吸烟,不损坏公物,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赌博吸毒”等主题系列教育,并结合开展“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爱鸟周”“中国植树节”等与生物学有关的节日活动,对学校优化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优化学生互助互学、团结友爱、尊师重学的风尚。学生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尊师重学风尚是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具备的素质。要在学生中营造这样一种气氛: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学生互助互爱。学生由此而养成的各种文明行为习惯,势必会造就出一种温馨祥和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和心理行为上无形中受到感染,久而久之,学生的素质会不断提高。一个好的育人环境,应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风气,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影响要大得多。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打扮,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可以作为学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样,敬业爱业,对自己的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扬善为主,激励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要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时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立即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激励一个学生终身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不断提高。(3)评价方式多样化,全方位关注过程动态。

4.寓教于乐

篇8

【关键词】医学生物课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4-01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生物知识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与生物学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关键是心理对该学科有无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涉及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有关医学的基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把书中的一些知识、事例或故事等绘制成相应的漫画、图片、图表等,并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幻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愉快的情感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讲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我出示了一组相关图片,先让学生分析说明其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贯穿师生互动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知晓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参与中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直接地感受蕴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 医学生物学基础教学注重实验教学

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细胞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接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此我在保留少数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更侧重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如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曾有人认为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1)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2)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极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则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3)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点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在这个难点上,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将从中得到启迪,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学的理论知识及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提高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作为医学生物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这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篇9

一、充分倾听学生,让学生乐于发表观点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过去的教育注重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传授的知识,现今的教育则更加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否受到老师的重视将决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有时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叫学生回答,老师仿佛对学生的回答了如指掌,不是专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而是板书教学内容,或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使用的教具等,这样的提问形同虚设。只有关注学生的及时表现、个人观点和发言,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也要到各组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的疑惑、理解的偏差等,确定哪些内容学生能自己掌握,哪些内容需重点讲解,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补充。当教师耐心倾听学生之时,学生才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即时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主要起反馈、鼓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课堂上运用好即时评价,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者。

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当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时,他们会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例如,有一堂生物课上,学习《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班里的一个较调皮的同学随口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先有鸡还是有先蛋?”其他同学被他的问题逗乐了,看着老师怎么批评他,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爱思考,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提示他课下可以阅读书上生物进化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孩子开始有些后悔,担心老师责怪他,发现老师对他的行为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脸上露出了笑容,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他就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真诚地表扬,恰如其分地肯定,让孩子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育资源的种类很多,而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不同的学生群体,就是我们身边极其宝贵的生物资源。例如,在学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一节时,有的学生对“动物与仿生”的知识积累的很多,此时的老师“退居二线”,适时地把讲台让给那些知识丰富的学生,讲台上同学的博学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并用掌声给予鼓励。像这样的教学内容还很多,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做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来讲,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组织合作学习,使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的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小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参与面小的弊端,小组成员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产生接纳感、认同感,“但求人人进步”。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生物小组,开展“兵教兵”的活动,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探究,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素养。

作为生物课教师,我们应结合生物课的特点,抓住机会,通过多种方法,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篇10

本着“评价促发展”的原则,评价更趋向于评价个体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形成性评价,是评价形式的一种,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过程中渗透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能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可持性发展。

一、创设条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

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衍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心底更多的好奇心,如何将这份好奇心转化成对生物科学的持久兴趣,便成了生物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可以在生物课堂的前三分钟,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与发现”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而这个交流平台的创设,为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舞台,也为随后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科学兴趣方面的表现给予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及时而正向的评价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例如班上有位学生带来了从学校水沟边抓到的小刺猬,养在纸盒中,带入生物课堂。这位同学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小刺猬:不知道刺猬喜欢吃什么,就用吸管给它喂牛奶;用旧衣服给它做窝;小刺猬白天喜欢蜷着身子睡觉;放它在地上走时则小心翼翼,原来它胆子这么小等。这位同学虽然其他学科成绩不佳,但对生物学科一直很喜欢,也正是如此,他成为该班的生物课代表,这么做,也是想保护他对生物科学的这份热爱。

有学生从阿姨家带来了一颗刚采下的无花果,这位同学在介绍时为了向同学们讲得更透彻,带来了家中的百科全书,还边讲边进行解剖。事实上,他介绍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班上同学还没学到,但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在创设的交流平台中,师生交流的生物话题也许并不是这节生物课要学习的内容,或许已学过,或许还没教,或许初中阶段都没涉及。但通过这种分享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更为关注了,对生命世界的观察能力更强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兴趣这方面进行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等。

学生在探究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思考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实验方法,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后选择实验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把要探究的内容拆分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期间,教师只是提问与提示,学生负责思考与实践。实验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想法和见解、操作和实验、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做综合点评,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师生对实验过程的及时评价,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适时切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

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通常取决于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否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在绘制细胞结构简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按照观察到的图像绘制,切不可仿照书上的细胞模式图。再如,学生在进行“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这一探究时,四五天后,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清水中种子萌发得好,酸雨中的种子萌发得较差;但个别小组清水中的种子却是没有萌发,酸雨中的种子也没有萌发;甚至有的小组清水中的种子没有萌发,酸雨中的种子却萌发了。这时就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写上实验现象,而不是照抄其他同学所谓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促使这种实验现象出现的因素是什么?下次实验应如何改进?

对学生在实验中反映出的在观察、记录、分析方面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及时评价,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应不断地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并创新,引导学生就自己或他人在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从思想到言行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正向评价、全方位评价,从而让每个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有信心让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篇11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生物学应运而生。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专业的交叉科学,其特殊性表明其在教学的独特性。本文总结了新疆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探究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39-02

一、环境生物学作为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日益受到人类关注,环境生物学应运而生。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产生的原因、解决的理论机制和解决途径,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1,2]。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这两个庞大学科体系的交叉科学或边缘科学,主要内容是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效应、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净化功能、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自然保护等[3]。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

二、环境生物学选修课程的特殊性

对生命科学专业来说,环境生物学常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道理的。一方面,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环境问题有了更迫切的认识,因此,作为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了解相关的环境问题及产生机理,并寻求利用生物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涵盖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生物净化和生态修复等几大部分。例如,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污染物对生物体各个水平的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风险评估等[3]。其中,部分内容与生命生科专业课程如微生物学、生态学、发酵工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因此,对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环境生物学作为选修课程,可以避免重复教学。

三、环境生物学教学效果调查

本人有幸承担了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该课程的教学。作为选修课程,该课程课时量仅有18学时,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探索的内容。为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看法,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如下:

1.2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很有必要开设,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23%的学生认为开设与否无所谓,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

2.40%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感到很满意,53%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感到满意,7%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感到不满意,没有学生感到很不满意。

3.有33%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57%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期间偶尔干自己的事情,10%的学生表示在上课过程中从来没有认真听课。

4.有30%的学生表示本课程可以没有课本,30%的学生表示本课程不能没有课本,4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有无课本无所谓。

5.在认为本课程不能没有课本的原因解释中,55%的学生表示没有课本会导致学生不重视本课程,33%的学生表示没有课本会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12%的学生认为没有课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

6.在你对本课程的看法这一问题中,有大约37%的学生认为对生物科学的学生来说,环境生物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40%的学生认为生物科学为师范专业,将来大部分同学从事教师职业,因此不必要学习本门课程,23%的学生认为环境生物学这门课程应该作为选修课,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7.通过本课程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各有说法,大致总结为:学到了生物污染的种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来水的形成过程,净化空气的方法等等。

8.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四、环境生物学的教改途径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环境生物学》选修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开设。大四的学生已经将大部分专业课程修完,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能合理地安排重点和难点,容易与其他已学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在内容设置上,我更多的是考虑与生活相关的主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然而,环境污染的问题浅显易懂,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则显枯燥乏味,且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较难,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可开设可不开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规避重复教学,同时又将枯燥的环境生物学课题变得有趣,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设置环境实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不少,但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实验则没有。实验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知识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过渡的重要过程。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植物种子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中萌发率的变化、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的测定、自来水/河水中雌激素的测定、洗涤剂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等,这需要学院和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设施及课时设置。

其次,本学期学生有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有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各种事情,导致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力下降,若教师的教学手段没有吸引力,势必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探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是一项任道而重远的事情。由于该选修课程没有发放课本,由教师组织材料,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设立几个主题,由学生以个人或者分组收集材料,由学生用PPT讲解后,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此方法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好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加。提前设置主题,由学生收集材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利用多种资源的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同时对生命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能锻炼其语言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可谓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该主题,才能对学生的讲解做出合理的评价,补充重点难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讨论。同时,如何组织课堂,让课堂既热闹和谐又不嘈杂混乱是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每个学生对教师设立的主题内容喜好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主题比教师直接给学生安排主题更合理。另外,讲授新课之前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回答,若学生对问题把握不好,则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或纠正,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班级实行民汉合班,生源广、学生基础素质存在差异,如何因材施教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该选修课程没有发放课本,因此就是否应当发放课本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表示本课程可以没有课本,30%的学生表示本课程不能没有课本,4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有无课本无所谓;55%的学生表示没有课本会导致学生不重视本课程,33%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课本对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有影响,12%的学生认为没有课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学生已经习惯对照课本预习、复习等,失去课本使学生从心理上首先不重视该课程,也不知从何预习与复习,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并且不擅长使用网络资源的学生而言,失去课本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对教师组织课堂而言,没有课本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考虑组织教学讲义,将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归纳成文字材料,发放给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学讲义可以不断更改,紧跟时代最新话题。这给教师加重了负担,但我想对教学而言这是值得的。

最后,通过与学生的交了解到,很多非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对该课程亦有较大兴趣。环境生物学这门课程不应该只单单开设给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成为更普及的课程,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其他院系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生物学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环境和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爱护我们的地球。

参考文献:

[1]陈燕珠,万红贵.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及现状问题[J].浙江化工,2003,(34).

篇12

一、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

1.1流于形式,脱离课堂教学

一些生物教师的教案中根本没有教学目标。他们认为:写教学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用;有时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实际教学中没有作用。最近,在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遇到了此类情况:《光合作用》的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

(2)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

(3)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讲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并没有讲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在评课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释是,一开始设计时想把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都讲完,但后来试了一次来不及,所以把这部分容去掉了,教学目标忘记修改了。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1.2目标过多,难以一一实现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知识方面以外,还有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所写的教学目标过多,在一堂生物课中根本无法一一实现。下面是一个优秀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2)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

(3)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及所需工具。

2.能力方面

(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巩固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对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通过讨论“基因工程”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1.3目标模糊,难以具体测评

上一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是:“掌握”、“理解”等词作为目标动词,概念模糊,难以检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难把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2.1目标明确指导教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生物课堂中采用接受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还是其他。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探索知识的过程,宜选择发现式教学。教学目标还可以指导教师选择需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等。

2.2目标明确指引学

学生学习是有目标指引的学习,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注意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有了目标,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图画,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于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

2.3目标明确利于评

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应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如果试卷上的试题没有针对目标,则测量缺乏效度。当教师或学校领导听完教师一节课后,会对所听的课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目标的测量。

三、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3.1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3.2依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内容

生物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生物学科的性质及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中学生物学科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6个模块,即:必修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四、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4.1全面落实,重点突出

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同样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反映出课程总目标的目标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包含多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代表一种学习结果。但课堂目标授课时和教学内容限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目标任务,只能有所侧重。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各个子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4.2因生而宜,难易适中

不同的生物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因生而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目标过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容易产生畏学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目标定得过低,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判断。

4.3表述简洁,便于检测

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利于观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地用简洁明了的陈述方式和准确、清晰、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加以具体表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制定与每一个子目标有对应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而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13

关键词: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药物学;教学改革;双语教学;汉释英文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61-03

一、前言

21世纪是海洋科学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蓬勃发展的时代。探索海洋的自然科学规律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新世纪海洋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半个世纪以来海洋天然产物引起了全世界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的关注。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致力于将其中有效成分发展成新的药物。目前已经发现了至少16000种海洋天然产物,其中许多化合物显示出很有前景的生物活性。海洋如今成为潜在药物的巨大资源宝库[2]。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逐渐发挥着引领作用,在海洋科学得到蓬勃发展的新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推动和承载着海洋生物药物的发展和进步[3]。

为顺应我们国家海洋药物发展方向和难治性疾病治疗新药物的探索的要求,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对海洋药物有着最全面了解的药学工作者。在“向海洋进军”的感召和新世纪国内外海洋科学和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前身)融合生物学科、海洋学科、化学学科和食品学科等优势学科资源,于2001年设置了面向“海洋世纪”、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海洋药物人才培养体系――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方向,070402)[1]。该专业自2001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经过14年的建设,已经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就业途径等方面形成内涵丰富、方向明确的教学、教管体系。

上海海洋大学“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项目是“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的一部分。“该项目的5大内涵建设工程之一是“国际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工程”,而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专业是“国际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工程”中重点要建设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4]。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利用海洋生物来源的、具有明确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按照制药工程原理进行系统地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药学科学、海洋药物科学和药物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海洋生物制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和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属于海洋生物制药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生物技术专业(海洋药物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化学类课程和生物科学的基础课程支撑的生物技术学科、药学学科、海洋药物领域的交叉融合,生物技术学科和药学学科共同支撑着海洋药物这一新兴学科领域[5]。

生物药物学是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生物药品的化学结构(或组成)、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构效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主要介绍由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药物。生物药物学是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方向)专业建设的5门重点课程之一[4,6]。

二、背景

“生物药物学”这门课是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专业新配置的课程。这门课刚开始时面临无教材,主讲教师缺乏该门课程授课经验的现状。由于当年在拟定新的教学计划之前我们到沈阳药科大学做过调研,了解到那里有一本校内讲义《生物药品化学》(王起振,郑新立主编),并且买到了手中。真正接手这门课后,才发现这本讲义的某些内容已显陈旧,亟待更新。

三、改革方案与效果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开始了对“生物药品化学”从无到有、由简至精的课程建设。

(一)举措一:收集讲课素材

以《生物药品化学》(王起振,郑新立主编)这本讲义所介绍的内容为框架,在网上大量收集相对新鲜的相关文字资料,补充进讲课时的PPT中。

(二)举措二:丰富教学资料,使PPT图文并茂,动感形象

借助互联网搜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物药物结构示意图、作用关系示意图、课件资料,或自己制作生动形象的动画,使教学PPT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理解得更充分,掌握得更扎实。

比如,下面这张示意图就是从互联网上找到的,它清楚地说明了干扰素这种生物药物是如何由病毒诱发产生,又是如何在邻近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的。这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得以介绍。

(三)举措三:从“必然”到“自由”的发挥与启发式提问

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中学生有所耳闻的某些病症或生理现象有机联系起来介绍,俗称“发挥”、“展开”,在适当时机启发式[7]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内容动起来,避免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式。这解决了学生听课犯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举措四:以双语形式授课、自编双语讲义

我们在找寻资料时发现,国内关于生物药物学的资料相对不足,不完整。而国外英文版的资料相对来说更丰富、全面、专业、新颖,与时俱进。于是,我们手中积累的关于生物药物学的资料,英文版的越来越多。

我们并没有将这些英语翻译成汉语写在PPT上,而是直接让它们以英文形式原样出现在PPT上,并在课堂上即席口头翻译,即以双语形式教学。

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只有PPT没有讲义,学生上课时不便做标记和记录,不仅不方便他们做课后复习,上课时也容易走神)与学校关于双语课教材的具体条文竟在这里不谋而合。于是将手中的英文资料进一步整理成双语教材、汇编成册的念头就此萌生,并且迅速化为行动。我们将PPT中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并将其中一些专业词汇在文中做了中文标注。这促成了《生物药品化学》双语讲义BIOLOGICS的诞生,并在2011年暑假后付印成册。

(五)举措五: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的内容知识点中有些是反应原理之类的比较容易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而有些知识点则很琐碎,其中有些未必一定要学生牢记。因此,我把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50分的闭卷考试分,督促学生学习、记忆,而另外50分则为平时成绩,其中40分可以以开卷考试的方式出现,这样,只要学生头脑中有某些知识的轮廓,却不甚清晰、准确时,也可以快速地找到答案,获得不错的成绩。毕竟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靠查询即能找到的知识完全不必要占用学生的大脑空间。让他们记住更有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才更有可能向创造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六)举措六:双语教材的编辑

经过两轮教学实践的检验,证明我们编辑的这本讲义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生物药物学”的基本知识,并在同时强化了相应科技英语词汇的学习,对科技英语的句法、语法也有了进一步熟悉、巩固的机会。

借着这次“国际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细化,我们有机会对“生物药物学”这门课程进行更系统、更高端地建设,也有机会对“生物药物学”教材进行建设,即将原讲义进一步充实、完善,成为正式出版教材。几年前“生物药物学”教学实践正在进行中时,本文作者征求了正在上这门课的本校2009级海洋生物制药专业李天宇、陈方乾、桂庆元等几个学生的意见,他们建议将讲义中某些重复出现的生词或专业词汇,在每章列个单词表,便于查询,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采纳了这个意见。而BIOLOGICS这本双语教学用书也在我们师生集体智慧的凝集中日渐成型,如今成为了大家学习生物药物知识最方便、最开卷有益的教材、专业参考书和健康宝典。

(七)举措七:开辟自学战场

在汉释英文版教材《BIOLOGICS/生物药物》》(王春晓,钦传光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5.)出版后,学生终于可以手捧着教材,边听双语课讲述,边在教材上做着必要的注释、记录了。在2014-15、2015-16学年第1学期的两轮“生物药物学”授课实践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增加――具体体现在对授课内容的关注度上。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既能学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的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生物药物学”。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紧跟教师的讲授思路走,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然而,双语的授课模式,会使课程进展略显缓慢。这时,我们又做了新的调整:选择教材中最有意思,却不甚难懂的章节,留给学生做课外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我们提前留好自学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这过程仔细想来有点像英语水平考试中的Reading comprehension。又经过两轮教学实践,发现应用这种模式,学生们在认真跟随教师的双语授课完成课堂学习后,还能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大量课本课外阅读,并以较高质量完成与此有关的阅读巩固题目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量和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我们教师也会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一次次给出他们的作业成绩,并计入平时成绩,以鼓励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

四、讨论

(一)关于双语形式授课的一些想法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揣摩学生心理[8],改变教学形式。这门课程我们以双语形式教学,先英文叙述,后中文讲解。先以英语讲授时,毕竟听众是中国学生,并不能一目了然,即刻全部领会那句话的意思,难度增加了,其实这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其中的意思。这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而如果采用中文,学生便认为自己反正看得懂,反而不在意听教师说什么,教学反而会显得平淡无奇、淡而无味,尤其是针对“生物药物学”这种类型的课。

2.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上过这门双语课的学生,在后面的学期再上专业英语时,跟没上过这门课的学生相比,更显出驾轻就熟的优势。

3.外文版资料中有很多药品历史、逸事等方面的知识,在课程中介绍这些,像讲故事一样,也可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

4.采用双语教学,同样的内容用英语说过,再用汉语说,学生对知识印象一定会更加深。但缺点就是教学进度会有所减缓,即在单位时间介绍的专业内容相对偏少。但由于学生学到了专业和专业英语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并没有使学习效率降低。而且我们也已采用增添课本课外阅读的方式,使学生知识量进一步增加。为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更加完整,建议对本门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学时数。

(二)从育人着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将“教书又育人”的理念贯彻其中。在课堂上不忘培养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强意识,唤起学生们的责任心,使他们本着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精神,更努力、认真地学习目前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吴文惠,陈舜胜,刘承初,杨靖亚,许剑锋,王春晓,周培根.海洋药物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内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219.

[2]Bhakuni,D.S.,and Rawat,D.S. Bioactive Marine Natural Product[M].Anamaya Publishers,New Delhi,India,2005.

[3]吴文惠,张朝燕,李燕,包斌.海洋生物制药本科教育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适应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36):195.

[4]上海海洋大学.《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规划(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建设规划)[Z].2011.4.

[5]张朝燕,吴文惠,王春晓,李燕,陈舜胜.海洋药物专业短学期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3,24(32):3069-3071.

[6]王起振,郑新立主编.生物药品化学[M].沈阳:沈阳药科大学(内部教材),1990.

篇14

一、推崇新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优质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实现的前提是具有现念、前瞻眼光的教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教师的角色定位总是以传道者为准的。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已不可能是“道”的化身和知识的权威,因而,与时俱进的更新观念,提高能力,转变角色形象势在必行。

1.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提高。随着我校电脑的普及和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各办公室、教室等都可以与网络连接,学生在家庭学习中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说,网络像一个巨大的神经系统,已经遍布我校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的学生已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就已拥有了各种相关的信息。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做不断追求的学习者。既然教师不可能继续担当“授业者”,那么,教师的“业”也就发生了改变。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仅仅精通自己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学识通古今、视野周寰宇”的通才。因此,终身学习,永不满足的教师,才可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尊重与敬佩,才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此,我校专门组织了理论学习,组织了专题讨论,还组织了网页制作培训,由信息组的老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教课题组内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信息技术。在各类学习中,老师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更浓了,教学效果也大为改善。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对教材改革持续不断。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新的生物教材层出不穷。与几年前的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也不一样了。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不断有新的体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教材,很难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兼收并蓄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之外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补充一些生物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也可以引入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成果层出不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时引入最新生物科学发展成就,向学生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更丰富的生物知识。

2.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除了班级授课,还有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实验、观察、调查访问、参观,以及其他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多种形式。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