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是特定的某一种知识、技能,但是它却展现了数学的基本价值,涵盖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感与数的认识密切相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与图形的认识相关,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概念直接相关,等等。要学好这些数学知识,一定要具备数学核心素养。

1.审题能力的培养

费心去加强对他们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力度,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审题实例训练,这应该被学校作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路线与目标。审题能力应该要从小时候抓起。从接触数学应用题时就应该开始,老师需要关注对他们审题能力进行深入教学指导,并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性的审题思维习惯,培养比较强的审题能力。

2.运用试卷问题进行引导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学习教育的主体,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散,连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私下提出一些较具价值力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进行记录,上课时提出,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进一步探究解决。除过书本之外,试卷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错题考究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良好方式,“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错题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心理特点,运用错题引导探究使得学生不断纠正,不断反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削弱错题几率,进一步强化复习内容。

3.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的时间,当布置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等学生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看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好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思考和提问。

4.提升教师素质与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内外学习生活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意识。教师要实现自身提高,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形成素养教育的思维。

要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形成以人为本、教育终身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后评价方法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课外作业要精、简、活。要把握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5.有责任心,敢于实践和创新

5.1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一是更新,二是自主,三是改变。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同时也可以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认识,能分担起自己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

5.2巧妙进行新课

求知欲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6.抽象与概括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逐渐进行抽象概括等活动,来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7.注意科学评价

在具体评价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趣味和经典的数学问题作为评价突破口,通过考察学生在解题中的表现来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采取的态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等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进行指导。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数学素养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对相关的经验体系进行构建。数学素养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掌握,对于减小记忆难度以及知识的迁移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就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如此,才能够对数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篇2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孩子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串,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东西南北这一课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带学生去操场,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当老师指着太阳,告诉他们,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现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比起刻板的告诉他们,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他们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一定会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例如,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孩子数学习惯的培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之影响的重大。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竖式计算教学就是培养数学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竖式的书写格式要求,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进位点,画横线要用直尺等。另外,在计算后要进行验算。在培养数学习惯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培养孩子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培养的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样学样”的小书呆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五、培养学生乐于总结的好习惯

学过一段知识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特别是对解题出错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这一部分,可以借助整理与复习,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总结。这一段时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知识点上你出现的错误最多,和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省的好品质。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老师性。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有条理的,那么学生将会是有条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学到的,也将会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

比如,淘气的作息时间这一节课,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息表展示到白板上,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更亲近于生活,更亲近于他们的老师,也更亲近于数学。

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模思维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现为一个人平时的品行和气质。PISA认为,将素养这一概念代入数学学科,即是指学习者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用数学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数学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当中产生了比较、分配、归纳等数学问题,自然就需要研究数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知识,在讲解这些运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期间,二年级学生集体去香山欣赏红叶,每班各有3位带队教师,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请问租借车辆时,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二年级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依据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可用以下问题贯穿:

(1)在以上问题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计算问题?

(3)如何对这些问题列式计算?

(4)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能否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以上问题情境涉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内容,通过对算式的分析,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当中概括数学问题,同时养成分类、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这些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身。”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素养形成做出科学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进入中国的学校中,随着现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及所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应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领略先进技术的魅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的三观仍然处在形成过程中。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难以正确处理不良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努力为学生创设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减少或消除网络信息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阶段性地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为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知识的培养。下面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为例,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局限于教师机械地设置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负责从旁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产生一定的认识,将他们的信息思想提升至科学技术的高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二)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进而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仔细观察信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综合性评价,阶段性地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宗旨,使学生在特定要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进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和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发现并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优化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坚持和努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篇6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程标准;情境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实际上,课程改革以来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一直在尝试。所谓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而且能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的课堂。高效课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社会效益。从现实来看,虽然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这需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直面问题,明晰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处于义务阶段的小学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适应学生差异性,使学生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够获得发展。这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但是从现实来看,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角色不明确,教师权威性太强。新课改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围绕学生需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在“垄断”课堂,坚持教师权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导致学生在课上比较被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往往使课堂气氛压抑,甚至出现“死气沉沉”的问题,这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2.培养目标单一,不符合新理念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立足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全面融入教学中。然而就现状看,虽然大多数教师也在努力做出调整,但部分教师往往只追求知识的落实,瞄准在学生“分数”上面,而对于学生能力,特别是方法引导和价值观引导关注不够,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3.对新课改理念把握不准,存在形式主义。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有效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多让学生进行活动,结果课堂上各种活动“泛滥”,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的实效性不强。特别是有些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太适应,在活动中成为“观众”,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这些现实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传统课堂焕发生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体现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上课的质量。所以,要想课堂上推进有序,扎实落实,课前的备课准备必须要充分、全面。

1.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以及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课程的指南。同时,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数学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内容,都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评价建议。熟悉课程标准,并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且准确的方向,减少了教学中的无用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环节。

2.要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情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备学生首先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备课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层次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整体,也要顾及特殊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够有所发展。其次,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因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学生已知积累再到新知识的学习更容易实现知识的衔接,降低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3.要备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依据和参照,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对教材要灵活应用,用教材教数学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应用好教材需要认真地研究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理念要求下来解读教材,把握好教学方向,厘清重点、难点。要注意换位来阅读教材,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具体解读教材内容,预估学生学习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这样就能够使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学生需求。还要把教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梳理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抓好局部与细节,特别是教材中的图片、旁注文字、提升语等,融入教材应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辅助教学作用。

三、课上抓好细节,扎实落实

高效课堂的构建主要是在每一节数学课上,也就是每一节数学常态课要上好,保证质量,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1.从兴趣着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影响课堂教学推进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智力和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营造良好数学学习氛围,可以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来给学生呈现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感染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也就是教学热情去感染、同化学生。同时,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亲其师才能够信其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关心学生,要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用师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大朋友”。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会没有心理负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科学习中。

2.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如生活情境、游戏化的情境、实物演示情境来给学生营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这会使学生印象深刻且积极性高,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难免会因为个体能力的局限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应用小组合作模式,能够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同时,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视习惯引导,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学科有其内在的学科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也与其学习习惯密切相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的活动学习中有收获,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一定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放任,而是要在学习方法、注意问题、活动效率等方面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提醒,保证学生能够围绕教师教学设计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重视课下,及时总结、巩固

课堂教学的高效不仅仅是学生在课上认真地听、高效地学,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的目标得以达成,学生真正收获了知识,并且提高了能力,也就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这需要把课堂教学的要求由课上延伸到课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这样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预设。这需要数学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要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两部分进行总结与思考,这对于优化教师教学非常有帮助。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和学生自评,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书面作业,可以适当安排动手作业,消除学生做作业的枯燥感,优化作业效果。总之,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这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精心地设计,认真扎实地落实,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信荣.中学体育教学课堂气氛重要性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2]王东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篇8

一、问题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9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学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逐渐应用到信息技术。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数学走上快车道。

一、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现状

(一)小学数学内容主要特点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属于较为重要的基础型课程之一,其课程主要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开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另外,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是以数感、空间观念、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低学段与高学段。其中,低学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相对抽象化的数学思考还很难达到。而高学段的小学生其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1]。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生群体中,其思维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而且需要在适当时候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其选择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以及注意力分配等方面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其记忆发展与数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及心理限制,进而导致其在记忆知识上,多以机械式记忆为主,接着再逐渐过渡为理解性记忆。

(三)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30多年,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深刻的体会到,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小?W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面对实际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较差;(3)教学模式单一;(4)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性较差,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呆板。

二、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可以集中课堂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逐渐上升。小学数学通过信息技术走上快车道。就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怎样走上快车道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孩子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掌握程度。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中,由于枯燥,图片呆板,小学生在学生期间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玩小动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实物感强,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2]。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应当保证以下几点:(1)巧妙利用信息技术,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出有趣的数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巧用图文,有时是一图胜千言,如本人在圆的面积转换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将圆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熟练掌握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从4等分至32等分,制作成动画,最后让学生在看视频图像的转换中学会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增强知识理解。进而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突破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如:本人在数学教学学习直线、射线及线段时,利用小学生对孙悟空的崇拜,先放一个孙悟空拿着一个金箍棒的视频,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在金箍棒变换魔术的过程中,把直线、射线及线段进行了讲解[3]。将小学数学中的抽象语言、数字转化为更加直观、形象的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所学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突破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率。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热情高涨。

(三)优化学习体验,提高数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教学;能力素养培养;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习性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的误导和影响,许多人只是把数学与学习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高度重视和注重对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数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是一种近似于舍本逐末的错误观念抑或片面性做法。所谓数学阅读,就是指学生个体凭借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努力调动潜在性思维的活力与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和书本中提供的文字信息、图片音像资料、自己日常积累的数学素材以及课外读物等有关材料,运用数学的有关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把握和汲取知识并感受数学文化的一种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阅读教学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素养的战略性高度和战术性角度来加以认真对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一、小学数学课程阅读教学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持久地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快捷思维能力。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予学生提供一定的时空,鼓励他们在阅读学习中“见疑、质疑、探索、释疑”,从而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三是在中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在丰富想象中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阔性。

二、对小学数学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运用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课程的阅读教学呢?

1.在潜移默化中为小学生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小学生具有先天的模仿欲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在他们的眼里和内心深处,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权威的,甚至是神圣的,因而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小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道理和实践做法,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小学生带好头、做好样子,努力发挥主动推动和行为带动作用。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内容时,执教者要引导小学生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加以理解,通过认真反复地阅读,首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语,再通过与“面积相同”和“形状相同”等短句词语的比较和体会,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2.在课内外阅读中为小学生创设环境开阔视野

在努力构建立体化综合教学体系的同时,执教者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观察性材料和综合信息材料,引导学生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和思考,在观察感知中强化阅读思维的训练,努力实现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教学目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读出的不只是数字文字信息,更是以图文形式予以呈现的综合性信息。就是说,缺乏正确有效的阅读审图,就难以找出答题的全部条件。那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哪些呢?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实用的数学阅读材料,如具有指导性和引向性的数学学习读物,让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拓宽视野、深化思维。

3.在“鱼”“渔”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数学思维

(1)要坚持以疑导读,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却起于趣。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大小,对形成和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之下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发挥有效阅读的最大效应。

(2)要坚持以动带读,有效推动学生的手脑并用

比如,把一个圆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在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后,它的周长多了6厘米,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小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引导他们在操作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示意图,这样就能从中很快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如此则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3)要坚持以思促读,有效发展学生的花样表述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数学素养

学生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窗口,但传统作业布置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往往采用“一刀切”,致使学生对数学作业毫无兴趣,支差应付,甚至出现抄袭现象,作业训练不能得到应有的实效,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高。

笔者就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做法,供各位同仁借鉴: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多为书面答题,如何让作业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有些习题是集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题目,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在内容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分解,改为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等形式的题目。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做起来既有新鲜感,又不会觉得吃力。也可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项活动或一件制作来提高作业积极性。

另外,传统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鼓励相互讨论、共同完成,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互助学习”相背。由此我注意把让学生“学会合作”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常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很乐意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去积极完成,甚至成效显著。

二、一题多变,激发创新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一题多解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一题多解不仅能复习较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总结解题方法,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一题多变的教学,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道题出发,通过逆向思维、探究新知、改变条件、引申结论、变化角度等手段,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为例题而讲,而应充分地挖掘例题的内在本质,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题型等等,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学会思考,在复杂问题中学会随机应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型,灵活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分层布置,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的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采取的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这样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性地完成作业,努力向更高层次的作业题挑战。

篇12

关键词:几何直观;价值诉求;本质;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7-1

一、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两重含义:对数学知识内涵的体验、感悟;对数学学科特质的体验与认识。小学生的认识依赖直观,图形一方面是抽象的,一方面是形象的,把抽象的数学观念、数学问题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显示出来, 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表象、体验概念的内涵或知识的本质,并为其主动思考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学生的感悟、从而达到真懂的境界。

小学“数的认识”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几何模型,因此教材都是以现实情境为起点,通过几何直观的第一次抽象,帮助学生形成数的大小表象,最后通过数轴抽象出数的序,实现整体把握,达到对数的真正理解。可见,在这两次抽象过程中,几何直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经常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等数学方法的载体,而几何直观本身也是认识、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几何直观有助于小学生认识、理解数学学科特质。

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几何直观就是练习的器械。借助几何直观, 可以使思维较容易转向更抽象的空间形式, 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形象思维是以数学表象、数学直感、数学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比较、类比、联想、(不完全)归纳、猜想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形象材料的意识加工而得到领会的思维方式。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几何直观是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直接媒介,同时形象思维培养也是几何直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演示或操作,通过与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进行比较,使学生体验到前者是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后者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这样学生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就能正确地再现“拼”与“割补”过程的表象,使“底×高”与图形面积联系对应;“底×高÷2”与图形中每一个三角形面积相对应,而避免发生“÷2”与“×2”混淆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几何直观,不断丰富学生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运用表象进行直觉识别、判断,再以表象为基础进行想象,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创造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2.有助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其他数学思维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核心,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而几何从诞生就与逻辑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由于学生思维特点、语言水平的限制,几乎所有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图形、借助数学想象实现的。在运算率、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几何直观、借助数学想象可以实现合理解释和说理,达到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借助几何直观,实现了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

3.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关键是直觉思维。由于几何直观方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常常成为数学发现的向导,所以,几何直观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例题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班没有出示点子图,一个班出示了点子图,结果出示点子图的班级学生的算法明显多于另一个班。可见,几何直观是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催化剂。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对象进行整体把握,简缩思维过程,做出直觉判断。

三、有助于学生几何素养的提升

几何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几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应用、空间想象力与几何文化。几何直观的教学涉及几何素养的各个方面,史宁中教授曾指出: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图形关系的学习必须是直观几何式的,而空间观念、几何直觉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介绍“割圆术”时如果能结合下面的直观图形,通过学生对图形想象,理解所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比较深刻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与其周长是两种相依变化的量,具备函数关系以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的极限就是圆的周长会有所体验、感悟。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美

数学不仅美在抽象简约,也美在直观多姿。集合圈、数轴、几何图像等引进,都是数学美的体现,比如1+3+5+7+9+……不仅可以用正方形来启迪智慧,也可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类比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几何直观的价值诉求不难看出,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角落,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用几何直观描述、分析问题的意识;另外,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图形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译的能力,为学生使用几何直观提供保障。用图形说话,用图形描述问题,用图形讨论问题,本身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所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宁中著.《数学思想概论》(第2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篇13

关键词: 四能 小学数学 教学途径

“四能”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四大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指学生自主地发现题目的困惑之处,明显地感知“问题”存在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逻辑性的数学题,往往抓不住问题核心。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提出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一、重视经验性教学,提高学生认知度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游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恰当的经验性教学方式,如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小事件,帮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数学出题的意图,方便学生自主解题。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成绩的优良,而在于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提升,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发掘学生潜在的思考分析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解决中,同时可以开展类似于猜谜语的形式的活动,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教于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发现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学生为主导,老师扮演着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督促下,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统一协调纳入活动中,使得“四能”互相渗透,促进“四能”的综合运用。

二、设立教学目标,重视知识与技能

(1)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然后划分知识重点,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标准,开展教学活动。(2)创新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关注到过程与方法的协同进步,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又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协调,充分发掘学生潜在能力,调整教学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四能”的落实。(3)教师要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俗话说,情感是维护关系的重要砝码,教师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不仅激励学生,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多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学生筛选适合的交流内容,与学生形成合作模式,适当对学生进行交流小组划分,提醒学生要尊重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解题思路等,若出现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多样的情况,则鼓励学生多探讨,将不同答案或解题方法统统找出来,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从而全面落实“四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5)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注意学生的思考、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接受能力等,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训练,如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把教学重点放在体验式学习中,不要轻易或过于直接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在恰当的时机指导学生具体的应对策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将具体的解题思路、方法等归纳在一个系统中,同时也要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多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考能力

(1)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充分融入特定的思考、分析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成功解题,但是,好的问题情境需要具备挑战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既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富含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比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往往是关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生活经验情况,把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引入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四能”的应用价值。(2)课堂提问可以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逐级细化和深入,可以支持、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是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思考: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自觉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思考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学生以自身的实际生活为标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勇敢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疑难杂惑,利用数学思考方式,分析面临的难题,最终将难题化解。

四、结语

小学数学落实“四能”的途径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只要充分重视细节教育,寓教于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就能真正意义上落实新课改“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即是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件的数据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将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小情景,便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考之门,锻炼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从而全面适应“四能”的考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的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丽.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介绍[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4(4):7-10.

篇14

摘要:小学教师数学教研论文内容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调查结果为小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研究视觉较为单一,缺少多角度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做到加强相关职后培训、改变教学反思方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x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x.1.1~201x.12.31。检索结果为201x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x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