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理财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个人理财;必要性;理财建议
一、个人理财的必要性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每个时期都需要钱。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自家的“水库”里必须有水,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需要。具体来说,理财要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需要。第一,应对恋爱和结婚的需要。对大多数人而言恋爱和结婚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恋爱需要钱,结婚同样也需要钱,第二,应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要提高生活水平,就需要钱的支持。讲理财,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在经济问题来临时手忙脚乱。第三,应对赡养父母的需要。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人年纪大了容易生病,如果父母生病或者发生其他的意外,也需要从儿女家的水库中去花钱。因此自家的水库应该备出一份钱用来应对父母的意外需求。第四,应对抚养子女的需要。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时期都需要钱。因此,抚养子女也是理财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生小孩以前,应该在家里水库存足够的水,什么时候生孩子应有一定的计划,应该以自家水库中的水量相适应。第五,应对意外事故的需要。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夕祸福。”有时候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些事情会对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理财来转嫁风险。第六,应对养老的需要。怎样安度自己的晚年,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退休后,收入必然会减少。由于年老多病和生活的需要等原因,支出会不断增加。要想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自己就要在年轻时未雨绸缪,搞好理财,多留一点积蓄,为自家的水库积蓄足够数量的水,以期应对养老的需要。
二、个人理财的方法及理财产品选择
(1)个人理财的方法。第一,存钱。强制储蓄。如每月一领到工资,就将工资的20%存到银行去。计划消费。付款时尽量用现金付款。付款时很多人选择刷卡,其实,付现金和刷卡的感觉是不一样,付现金是有感觉的消费,刷卡则是无感觉消费,而无感觉消费会让你花掉更多的钱。第二,生钱。生钱是理财的重点。如果我们把攒下来的钱存在银行里,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因从长期看来,通货膨胀率会大于银行利率,也就是说存在银行的钱会贬值。如果我们把攒下来的钱用于风险性投资,那么结果可能会跑赢通货膨胀,但也有可能会亏本。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分配充分利用手中的钱呢?应急钱。应急钱用于应对失业、家人生病等意外开支的,一般家庭应该保留一年的生活费作为应急钱。应急钱可以用来投资银行短期储蓄、短期国债、短期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等。这些投资收益低,但流动性好,随时可以变现,而却不会亏损。养命钱。对一般家庭而言至少应保留4~6年的生活费作为养命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养命钱应该越存越多,到你退休的时候,应该有20年的生活费。养命钱主要用于投资银行定期储蓄、长期国债、社会保险、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等。这些投资有固定的收益,收益率中等,非常安全。闲钱是家庭6年以上不用的闲置资金,如果是退休老人,那么,至少应该准备25年以上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可以用来从事风险性投资,但不是必须作风险性投资。这些钱可以用以投资股票、房地产、黄金收藏品等。这些投资有可能带来较高效益,但也有可能带来亏损。用闲钱去投资的目的是让自己“水库”里的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第三,护钱。护钱是理财的保障。仅仅靠存钱和生钱是不够的,因为一次意外造成你家的“水库”决堤,会使你们家的钱财大量流失甚至损失殆尽。因此,需要在“水库”的外面建一道堤坝。所谓堤坝就是买保险,这些保险产品包括:定期寿保、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等。当你遇到意外事故的时候,保险会给你提供补偿性的资金,帮你度过财务危机。(2)个人理财的产品选择。第一,储蓄。活期储蓄存款。活期储蓄存款是指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取、存取金额不受限制的储蓄,活期储蓄每年6月30日结一次息。活期储蓄适合短期适用的资金。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是指在储蓄时,由存款人约定存款的期限,一次性支付本金,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本金的储蓄。第二,债券。国债是由财务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表的债券,以国家信用作为偿还的保证。因此,国债是所有债券中信用最高,但票面利率最低,国债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第三,保险。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提供医疗费用保障的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因患疾病需要治疗时的费用的支出。医疗保险的特点:保险费率高、医疗费用分摊、规定最高保额。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实际上是一种收入保险。社会对劳动者实行收入损失保障,使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这是社会保险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它包括:生育社会保险、事业社会保险、工伤养老保险、养老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提供医疗费用保障的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因患疾病需要治疗时的费用的支出。医疗保险的特点:保险费率高、医疗费用分摊、规定最高保额。第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有不少人加入到房地产投资者的队伍当中。房地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工具,它适合你手里有大量闲于的钱。具体有以下两种投资情况:通过出售获利。投资购房用于出售,就是通过低价买入,然后再高价卖出,获取买卖间的差价。对于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者来说,房子的升值潜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升值潜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它是影响房价的决定因素。此外,还要关注房子所在区域的市政规划前景。比如本来偏远的地段,由于政府部门的搬迁或学校的搬迁和水库的修建等原因,房子,身价倍增。通过出租获利。购房用于出租属于长期投资行为,是通过出租住房的租金收入来获取投资收益。对于出租为购房目的的购房者来说,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区位和交通,比如:工业区集中的地段、高等学院集中的地段等,这些地段不但容易出租,而却租金也相对较高。第五,黄金。黄金是历史悠久的投资产品。几千年来,黄金一直都是最佳的保值和辟邪的理财工具,它可以对抗长期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随着黄金市场对社会的开放,黄金投资就一直是一大热门。黄金市场属于全球性的投资市场,投资者可以一天24小时内进行黄金交易。随着黄金产量减少,黄金的升值空间会比较大。
三、个人理财建议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没有什么特别的奥秘,也不需要复杂的技巧,观念正确就能做到,理财是培养一种别人很难养成的习惯。理财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第一步:确定您的理财目标。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多种不同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理财目标。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目标都不可能取得成效,没有理财目标就会每天随着股市的涨跌,在自己的得失情绪中煎熬。而有了理财目标就可以减少情绪化的决定,理性面对市场变化。第二步:明确您的投资期限。理财目标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所以不同的理财目标会决定不同的投资期限,而投资期限的不同,又会决定不同的风险水平。例如3个月后要用的钱是绝对不能用来做高风险投资的。反之,3年后要用的钱如果不用来投资,则会失去获得更高回报的可能。第三步:制定适合您的投资方案。当投资人确定了自己的理财目标及投资期限后,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就是随后需要决定的了。也就是说在考虑了所有重要的因素之后,就需要一个可行性方案来操作,在投资上我们称投资组合。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是考虑所有投资问题的出发点,风险承受力高的,可以考虑较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风险承受力低的,可以考虑低风险的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基金投资人因年龄、资产收入不同风险承受力也会不同,投资组合也就有保守型、一般风险型、高风险型之分了。事实上,个人理财规划的真谛其实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财富来达到人生目标。
理财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理财的本质是在保证家庭财务安全的基础上,使家庭的整体资产实现长期的保值和增值,理财的目的是使家庭生活幸福。因此,运用好各种理财工具对搞好个人和家庭理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钢.个人理财出现四大变化[J].青年参考.2004(10)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为谋求企业资本均衡有效的流动,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因素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形成过程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其演进和形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财务计划与预算控制阶段
20世纪初,计划与控制管理制度开始出现。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法约尔提出,计划与控制都居于管理的重要职能。在此阶段,财务预算成为重要的计划与控制手段。这种管理制度的重点在于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和偏差的控制。
(二)筹资财务管理阶段
20世纪初,西方国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急需大量资金作为发展保证,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企业内部开始出现新的财务管理职能,即筹资的职能。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
(三)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
经历20世纪30年代初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要在市场竞争中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筹措资金而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管理、使用好资金。为此,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如实行预算管理,控制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使用,保持企业财务资金收支平衡;强化成本意识等,力图通过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在竞争中取胜。在这一时期,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被看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与资金筹措有关的事项已退居第二位,这样企业财务管理便进入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
(四)现代财务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加之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西方企业经营困难重重,资金运用日趋复杂。面对这种形势,企业经营者逐渐认识到,如不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即使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这种成果也难以保持和扩大。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使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这就促使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又从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向现代财务管理阶段转化。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企业普遍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意识在企业中从上到下得到了加强。价值分析、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控制等被广泛引入企业财务决策和管理,在全面预算控制、提高投资效果、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财务战略管理阶段
从财务管理的发展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成果显著。但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环境复杂多变并实行战略管理的条件下,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现实层面上看,以战略管理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将之推进到战略财务管理的新阶段,都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尝试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西蒙兹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他指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提供与分析企业及其主要对手的财务数据,以构建企业战略”。一些西方国家已将战略财务管理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经营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
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逻辑的扩展。
二、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比较与挑战
财务战略管理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财务管理领域,是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战略管理在财务领域的应用与扩展。它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挑战。
(一)战略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比较
1.战略财务管理以实现长期利润,获得竞争优势为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管理之中。战略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战略眼光,它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它以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期获利,获得竞争优势为目标。这是战略财务的一个重要特点。
2.以外部情况为管理重点。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限于一个财务主体内部,如净现值、成本差异等。而战略财务管理则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提供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情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的趋势,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竞争战略。
3.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传统财务管理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财务信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而战略财务管理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要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而且非财务信息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4.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传统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战略财务管理主要从提高竞争地位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标准。
5.以战略目标为预算编制的起点。传统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运作,以目标成本、费用、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战略财务管理则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物流服务等供应链、价值链活动都纳人预算管理体系之中。
(二)财务战略管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
财务战略管理尽管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分支,但其许多内容和方法超越了财务管理固有的范围,从而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挑战。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挑战。尽管财务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争议,但普遍的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资本增值利润最大化。战略财务管理以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从长远看,二者并不矛盾,但从短期看,二者很难做到统一和协调,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势必受到挑战。
2.对财务管理假设的挑战。财务管理有四个假设,即财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有效市场等。财务主体的假设要求财务提供的信息限定在某一特定主体范围内。而战略财务管理恰恰是要提供宏观经济情况和整个市场的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货币计量假设要求财务管理要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主要提供财务信息,而战略财务管理却要求提供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货币已不是惟一的计量尺度。财务分期假设主要要求按年度划分期间,而战略财务管理虽不排斥年度分期,但其财务分期可能会更长,财务分期假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3.对财务管理对象的挑战。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着的资本运作。资本运动就是价值运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又是以货币来计量的。而战略财务管理的计量尺度已不是单一货币,其对象也不只是资本或价值运动,这给财务管理对象理论提出了挑战。
4.对财务要素的挑战。现行财务六大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传统财务管理是围绕着这六大要素来进行预算、管理以实现其职能的。财务要素是财务管理对象的具体化,战略财务管理的对象既然已超越了传统财务管理对象的界限,因此,必然要求构建新的战略财务管理要素以适应其范围的扩展。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七种战略
(一)资本结构优化战略
资本结构是决定企业整体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和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主要尺度。稳健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优化资本结构,合理筹措资金,使各种资金来源和资本配比保持合理的比例,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
(二)货币资金收支平衡战略
它是从企业长远偿债能力、支付能力来考虑的财务战略。企业偿债能力、支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一定时期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量,而不是利润的大小。巨额的资金投资在利润中得不到反映,尽管利润提高了,但货币资金却严重缺乏,偿债能力不足,甚至有招致破产的危险。每个企业都应当从长远战略上规划企业货币资金的筹措、调度和管理,实现货币资金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协调平衡。
(三)资本投资战略
它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企业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企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确定;用于外延扩大投资,还是用于内涵扩大投资;用于老产品改造还是用于新产品开发投资; 自主经营,还是引进外资联合投资;自有资金投资,还是贷款负债投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投资比例决策;有风险条件的投资战略决策;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战略决策。
(四)稳定发展战略
它着眼于使有限的资源在现有经营单位中得到合理分配。它强调维持企业的使命不变,并制定相似的目标,仅要求企业的产值产量和经济效益每年以大致相同的百分比增加,目的在于提高职能领域的效率。稳定发展战略可分为:
l.无变化策略。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按既定的路线进行,其成败取决于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润策略。为了眼前利益,宁愿牺牲将来生产增长的可能性,其结果是短期的成功,随之是长期的停滞。
3.暂停策略。是在企业长期高速度发展后的一个阶段内采用的策略。由于高速发展,资源和精力被新增加的经营单位所分散,效率降低,这时需降低企业的目标水平,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目的在于调整企业和资源的管理,以利于今后生产的长期发展。
4.紧缩战略。也称轻量化战略,是负债经营战略的对称。是企业在原经营领域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又一时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逐渐收缩在该领域的经营规模,甚至退出,收回资金,另找出路。
(五)低成本战略
又称“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以廉取胜的方法,降低成本。为实现低成本、低价格,企业必须取得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即单位产品费用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追求产量规模经济效益方面,应走在其他企业之前,在发挥生产设备效率上狠下功夫,从最高的效率取得效益。不仅在费用方面,而且在营销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方面,都要厉行节约。如果能成功地确保市场占有率、维持低成本,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再利用部分收益投资于更能降低成本的尖端设备,维持企业对市场的指导作用,就可以用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降低成本,节约各项费用,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六)利润优先战略
制订利润优先战略就是要求企业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实现利润目标放在企业战略的首位,克服单纯生产观点,把利润的增长置于产值、产量增长、销售额增长之前,以利润目标为主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生产战略、技术战略等。采取灵活的财务战略,配合负债经营战略、规模投资战略、低成本战略、收益与风险配比战略、紧缩战略和稳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采取宜增则增,宜缩则缩的增量或轻量化经营的方针。
(七)收益分配战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创新
一、现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评介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两种:一是“集中”体制,二是“分权”体制,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集中”体制的利弊分析
财务管理“集中”的体制在高校财力不足,筹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统筹安排,分轻重缓急解决学校的问题。可以根据学校工作的重点,确定各院系的经费分配额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发展方向。但是“集中”体制过分强调了财务集权,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把一切对外的经济收支和财务合同都统到学校一级财务,统得过死,管的过细,各院系缺少必要的自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的办学形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等各种非学历教育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随着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院系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和教育市场,更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更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然而在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下,院系开办培训班都要经过学校的批准,培训收入大部分要上缴学校,不仅使得院系丧失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快速的对教育市场的需求做出回应,往往会丧失发展机会。
2、“分权”体制的利弊分析
财务管理“分权”体制是对“集中”体制的修正,高校在下放财务管理权力中普遍采用的“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好处是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二级单位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下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使高校财力分散,削弱了高校整体财力和竞争力。在这种体制下,许多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与二级财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分开的,二级财务机构在财务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行政管理由其所在的单位负责,财务处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双向领导所具有的双重身份,造成二级财务机构工作主要受所属部门左右,弱化了一级财务机构对二级财务机构的监管作用,容易造成分级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损害学校整体利益;同时,财权的下放,导致办学经费分散到各级部门,形成“穷学校,富院系”的局面,学校一级财务财力不足,整个学校的财务资源不能做到统一调配,各院系经费使用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高校财务管理运行体制的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除了要在财务管理的观念上、方法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从体制这一根本性的环节上进行创新,如何将集中和分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产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对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创新,建立全新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从而在制度上、组织上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1、制定相应的二级管理财务制度, 使“ 分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落到实处“统一领导、两级管理”是学校要下放教学科研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 使各学院成为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办学实体, 能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 自主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 明确各学院的责、权利关系, 体现“事权与财权”、“办事与用钱”、“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促进各学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 激活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生财理财的积级性。同时要建立健全以各二级学院为责任中心的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实行一级管理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核算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分级管理制度, 从而使学校的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于财经工作的全过程。
2、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编制学校部门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 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学校的资源, 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 既要保证重点, 注重效益, 又要注意向教学、科研倾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 学校资源配置问题牵动全局, 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二级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是以“ 宏观调控, 微观搞活”为目标, 以“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 靠有效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的; 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内部企业化管理制度则进一步丰富了预算管理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在整个学校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各二级院系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 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分级管理学校预算。这种经费管理模式, 使院系在财务上具有独立的权力和大的空间, 为院系在制定、实施各项政策, 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一个保障的平台。也有助于院系开源节流, 提高效益, 改善教师待遇, 促使资金使用更有效、更合理。
3、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审计监控制度一方面校一级财务作为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有责任和权力对校二级财务机构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二级学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审批报销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 有条件的的学校还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审计监控制度。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二级学院的财务账目进行抽查和审计, 对财务监督进行再监督; 也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二级学院或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重点审计; 再者建立健全群众的监督和举报机制。通过建立一个专业监督为主, 群众监督为辅的制约机制, 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二级学院经济违法犯罪现象。
4、切实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承担者,而当前高校二级核算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真正做好高校二级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二级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已是刻不容缓了。一方面要加强对二级学院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 特别是对《会计法》的学习, 使他们认识到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 有了思想认识的提高, 财会人员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二级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的管理, 严格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政治素质、从业务素质、会计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要坚持财会人员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全校二级单位财会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建设,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切实提高二级单位财会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
总之, 推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是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高校对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积级尝试, 需要在实践中不继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 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05期
关键词:采油 管理 认识
一、引言
遵守法律法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坚持注重实效,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和绩效。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原则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原则:1、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3、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4、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5、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6、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7、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8、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9、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作用
(一)良好的HSE表现是企业取得卓越业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坚强基石和持续动力。HSE工作首先要做到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即在战略规划、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等相关事务的决策时,同时考虑、评估潜在的HSE风险,配套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优先保障HSE条件,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员工应承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良好的安全表现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充分考察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和历史表现,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素质,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不断改进个人安全表现。
(三)接受岗位HSE培训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也是企业HSE工作的重要责任。企业应持续对员工进行HSE培训和再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HSE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HSE意识和行为。所有员工都应主动接受HSE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工作资质后方可上岗。
(四)HSE职责是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者是管辖区域或业务范围内HSE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应积极履行职能范围内的HSE职责,制定HSE目标,提供相应资源,健全HSE制度并强化执行,持续提升HSE绩效水平。
(五)开展现场检查、体系内审、管理评审是持续改进HSE表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现有感领导的有效途径。各级管理者应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现场检查、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了解HSE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HSE管理薄弱环节,推动HSE管理持续改进。
(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一切HSE工作的基础,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任何作业活动之前,都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员工应主动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熟知岗位风险,掌握控制方法,防止事故发生。
(七)隐患不除,安全无宁日。所有事故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都应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应及时采取相应监控措施。应对整改措施或监控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确保整改或监控达到预期效果。
(八)事故和事件也是一种资源,每一起事故和事件都给管理改进提供了重要机会,对安全状况分析及问题查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完善机制、鼓励员工和基层单位报告事故,挖掘事故资源。所有事故事件,无论大小,都应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报告,并在短时间内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根除事故隐患。应充分共享事故事件资源,广泛深刻汲取教训,避免事故事件重复发生。
(九)企业应将承包商HSE管理纳入内部HSE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并将承包商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统计中。承包商应按照企业HSE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在HSE制度标准执行、员工HSE培训和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等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进HSE表现,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语
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本公司核心工作之一。为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我们将: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追求零伤害、 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保护环境,推行清洁生产,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HSE资源,持续改进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第一责任人,HSE表现和业绩是奖惩、聘用人员以及雇用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实施HSE培训,培育和维护企业HSE文化;向社会坦诚地公开我们的HSE业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在业务的任何一个领域,我们对HSE态度始终如一。
参考文献
[1]张龙胜,邵焕彬,姚洪生,卢建明,吴壮坤.特低渗透裂缝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华东石油局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2011
[2]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编著.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21-227
[3]刘庆旺,范振中等.弱凝胶调剖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4]王健,张烈辉.复杂油藏控水增油技术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4-39
[5]刘建山等.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研讨会.北京:1998
[6]高学忠.利用微生物调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石油学报,1999,20(5):54~57
[7]刘一江,王香增编著.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05-250
关键词:个人理财 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6-003
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五次加息,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29。尽管如此,市场并未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股市资金大量回流银行的现象,更未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这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居民投资理念的变化,储蓄已不再是人们所青睐的唯一产品,老百姓正在摈弃传统的存款保值的作法,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包含股票、基金、保险、储蓄在内的多层次的投资理财模式。这既为我国银行提供了拓展业务的巨大空间,又对其如何开展金融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我国个人理财模式的转变
个人理财绝非仅仅指通常理解的投资和赚钱,它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到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和风险管理。严格说来,所谓个人理财,就是在对个人收入、支出等现金流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科学制定财务计划,合理运用投资策略,从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
大致说来,个人理财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赚钱――收入。一生的收入包含运用个人资源所产生的工作收入,以及运用钱财资源所产生的理财收入;工作收入是以人赚钱,理财收入是以财赚钱。
2、花钱――支出。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个人及家庭的支出。一生的支出包含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支出,以及因投资和信贷运用所产生的理财支出。
3、存钱――资产。当期的收入超过支出就会有节余产生,而每期积累下来的节余就是资产,也就是可以帮你钱滚钱、产生投资收益的本金。
4、借钱――负债。当现金收入无法应付支出时就要借钱。借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消费而导致的入不敷出,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而造成的信用扩充。
5、管钱――管钱的重点在风险管理,指事先做保险或信托安排,使人力资源或已有钱财得到保护,或当发生损失时可以获得理财来弥补损失。
尽管个人理财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然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个人理财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老百姓赚钱门路有限,收入水平很低,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其他花钱地方不多,偶有节余,不是压在箱底,就是存在银行;同时,金融机构为个人理财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仅限于银行的存取款功能,其运作模式、管理目标和考核手段都是以储蓄存款的增加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赚钱门路的增多,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时花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用于教育、娱乐、旅游的部分明显增加;人们手中的闲钱增多,不再满足于将钱存入银行,而是寻求更多的保值增值方式。这一时期,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建立或恢复,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为个人理财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老百姓的赚钱门路进一步拓展,收入水平节节攀升,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已经出现;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遍转变为“小康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局限于即期消费,贷款购房、购车成为一种时尚;人们节余的闲钱不仅数量急剧增多,而且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原先仅仅为了“应急”和“防老”,越来越变成具有“生利”功能的资产。与此相适应,随着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多,个人理财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总体看尚停留在较低层面上,无论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不能适应个人理财模式转变的需要。
首先,品种单一,缺乏特色。
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大的区别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的理财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推出最适宜的投资品种,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要。而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虽名目众多,实质上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无非是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简单业务,或者是利率、汇率挂钩以及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个品种,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
其次,业务层次偏低。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就是科学制定财务计划,合理运用投资策略,从而达到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然而,目前在很多人看来,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似乎就是资产的投资增值,普遍忽略了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而恰恰后者才是个人理财的最高层次,增值问题在整个个人理财业务中只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当然,客户要求实现资产的增值,这一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整个社会的投资环境时时发生变化,客户的这一愿望往往又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应使客户改变传统的理财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理财产品。
再次,未形成自已的产品品牌。金融服务产品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即使某家金融机构率先采用了产品创新、差别化服务等竞争手法,也很快会被同业所效仿,而一旦创立了知名品牌,则确立了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虽然纷纷打出响亮的名字,不过真正形成品牌的几乎没有。反观国际上的知名大银行,都有各自的理财品牌,如花旗银行的Citi Gold理财、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恒生银行的优越理财等等。然而,品牌的创建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起个响亮的名字就能形成品牌的,问题还是要归结到产品的设计上来,只有符合客户需求的、在市场竞争中经的住考验的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制约,包括:
1、政策制约。由于受政策、法律的限制,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割裂状态,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循环,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理财增值,于是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目前,银行的理财服务之所以在规模上和内容上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提并论,显然是与目前这种分业经营体制及其相关的限制法规息息相关的。
2、市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容量小、交易品种少,外汇市场不仅开放度低,而且交易主体单一、交易规模小,因此,理财资金的运用渠道狭窄,国内货币市场一直是投资的主要渠道。
3、观念制约。由于普及性金融教育的缺乏以及商业银行理财营销宣传的不足,公众的理财观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大多数人更多地认同传统的银行存款类业务,对真正意义上的代客理财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即便是涉及理财业务,也是更偏好具有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对风险程度相对高、没有硬性承诺的产品则“敬而远之”。
再从银行内部环境分析,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包括:
1、 机制制约。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因此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
于前后台业务的整合。然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但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而这些业务又分别由个人银行部、中间业务部、房贷部等多个部门管理,于是造成前后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信息系统制约。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账户而不是客户基础之上的,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加上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形成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3、人才制约。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必须全面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各项产品及其功能,还应掌握证券、期货、基金、保险乃至税务、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对从事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要求极高。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从业人员对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专业知识匮乏,持有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以及CFP(金融理财师)资格证书的人极少,有综合理财产品设计能力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理财业务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
三、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应从改善内外部环境入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个人理财模式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
1、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不过,在分业经营格局还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争取在现有体制下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空间,包括:
第一,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与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应开展广泛的跨行业业务联系,从现阶段互相进行业务发展到更密切的行业间业务交融;东部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模式。
第二,努力丰富理财产品内涵。商业银行要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的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
2、开辟多种投资渠道,拓宽个人理财空间。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投资品种差异性不够的现实,应设法开辟多种投资渠道,切实拓宽个人理财的空间。一方面,应尽快推出经过研究认为成熟的金融产品,如交易所基金、股指期货,以及外汇理财和黄金理财等产品;对于追求高风险的投资者,随着期货市场品种的扩容,乐观地估计,期货市场很可能会成为其流连忘返的乐土。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和加速现有产品的发展,如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展适合居民购买的国债品种等。从发展的趋势看,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通道是早晚的事。随着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政策的逐步放宽,合规的投资渠道将不断增多,比如开展信用放款、发放授信额度、为更多投资者开展股票质押贷款等。这样,进入资本市场的银行资金就会越来越多。
3、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培育公众理财意识。目前,国内理财市场刚刚起步,广大客户的理财知识和和理财理念需经过一个不断培育和逐渐成熟的过程。然而,作为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目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宣传和引导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导致客户理财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商业银行有责任和义务向居民传播理理财知识和财理念,应当利用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通过举办理财知识讲座和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等形式,切实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宣传和引导。只有充分营造一个全民重视的理财大环境,才能培育和唤醒客户的理财意识。
从内部环境来看:
1、设立综合性的个人理财业务机构。银行应充分研究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打破业务间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以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因此,银行应结合组织机构改革和业务分工重组,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专门指定一个职权相对独立的、职责比较明晰的、专业结构比较综合的业务部门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划和发展。
2、 打造完备的客户信息资料库。以客户为基础的信息资料库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建立和运用客户信息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通过这一系统,银行可以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筛选优质客户,确定理财目标群体,并以此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实施理财服务,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3、 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形
成特色和打出品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包括:
首先,制订系统的理财人员培训计划,选拔具备扎实金融专业知识、掌握一定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送进高等院校进行系统培训;其次,对理财候选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交流,使其尽快熟悉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进行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再次,通过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的横向交流,使理财候选人员全面掌握各类投资市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其应用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和积累的投资经验进行专业理财;第四,还应强化对从业人员道德、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其在道德水平、服务礼仪方面逐步缩小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人才资源;活化资产;流失;重新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的观念已无处不在,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归根结底,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毋庸置疑,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研发能力的加强、市场营销的开拓以及规范有序的管理、稳定可靠的质量等都离不开人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才,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当前有不少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才资源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一些企业把人才流失仅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员流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只有从人才资源归属于资产的范畴考虑,承认人才资源是企业经济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看到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其本质上就是资产的流失,其表现在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上的危害性更大、更隐蔽。因此,企业应该对人才资源管理进行重新认识的观点。
一、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很多人认为所谓人才资源就是为企业工作的员工,这种观点只是认识到了“人”的存在,而非对“人才资源”的正确界定。应该从企业资产的范畴来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国际上对企业资产普遍界定为“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从定义中可以得出企业资产具有三点内涵: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带来预期经济效益、属于经济资源。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具备这三点,就可以界定为企业资产,其中,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即成本方可取得。
企业人力资源符合企业资产的三个属性:企业在取得这些资源时(或将来)需要付出成本;拥有这些人力资源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也为企业所拥有。因此,从人力资源的属性看应属于企业资产范畴,为活化的资产(其他资产主要为物化资产)。
人才资源属于人力资源范畴,它是指通过一定的培养、学习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获得较高技能,在实践中发挥其他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举足轻重,人才资源不仅是企业资产,而且是企业的优质的活化资产。
二、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危害性
人才资源属于资产范畴,但并不等同于其他物化资产,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活化资产数量并不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因而这些资产通常被企业忽视。企业在管理这些活化资产时,更多的是侧重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管理其日常进出、在岗使用环节,而忽视从资产的角度管理人才资源,企业的资产增减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而人才资源的活化资产增减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无论人才资源归属国有企业与否,企业拥有人才使用权,其减少,表现为人才资源的流失,即企业活化资产的减少,亦即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仅反映物化资产数量,企业物化资产减少在财务报表中可以反映出补偿价值,可活化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忽略这部分资产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对企业没有任何补偿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人才资源的流失其危害性更隐蔽。另一方面,活化资产的运行使用产生费用,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不仅反映人才资源运行费用数量,同时反映人才资源在使用中发生的费用情况,包括人员使用费用、培养费用等。其他物化资产在使用中则很少发生费用。
从以上两点分析来看,人才资源的流失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流失。这种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比其他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更大:一是价值的显性流失,随着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作为活化资产运行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已不能带来任何价值,企业成本加大;二是价值的无限流失,其他资产表现为个体的形式时其资产在创造新价值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降低,最终可能消失,而人才资源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这种升值的空间无限巨大;三是附加价值的隐性流失,在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附加在人才资源上的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技术、客户等无形资产同时随之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原企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原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重新认识人才资源的管理
传统的人才资源管理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只要求符合日常人事管理即可。但人才资源不仅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同时还属于资产管理范畴,这就要求企业对其进行管理时既要符合日常人事管理要求,还要符合资产管理要求。基于此,对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立重视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企业需要克服家长制企业用人机制下的“任人唯亲”思想,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中要有人才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重视的转变,让制度成为重视人才的保障,为人才的发展留出广阔空间。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
企业需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企业在对人才评价时要从德、能、廉、勤方面综合考虑,注重人才在企业发挥的实质作用,不能仅仅从人才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角度评价人才,企业可以按照人才贡献大小区分待遇的多少,给予贡献大的人才较好待遇,体现“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考虑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可能是由于岗位的不同引起的,给予人才的待遇既要体现效率,也要兼顾公平。所以,企业在制定人才评价、分配机制时应“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中“效率优先”原则的本质就是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同时也体现“公平”原则,合理的分配机制就是选择合理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计算单位工资标准,计时工资标准在实践运用中更多体现平均主义色彩,计件工资标准则更多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企业可以选择制定符合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一般企业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可以选择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模式有:部分计时工资部分计件工资、全部计时工资、全部计件工资。
(三)建立领导关怀机制
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怀有朋友情结,关怀人才,包容个性化人才,宽容人才的个性缺陷,兼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人才,避免个性化领导用个性化思维压制这些人才的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中,从人才资源的资产属性重新认识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更大、更隐蔽的危害性。因此,企业在对人才资源日常管理中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视人才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分配机制、领导关怀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所用,尽可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金麟.对企业雇员流失的重新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
2、赵.试论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新世纪,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蓬勃迈进,我国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竞争严峻带来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各种技术变化大、制度改革进程快以及人才流失严峻等。在这诸多的问题中,人力流失现象是最为严重的,也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人作为各种技术的拥有者和承担人,其在企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现代化企业发展中,哪个企业具备了更多的人才,其在未来发展中必然会占据市场的主动地位,赢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目前管理工作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薪酬管理十分重要,这对于吸引和挽留先进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才流失现状和危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支配财富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条件下,人才的决定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十分重要,是促进国民经济和企业效益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目前企业管理工作而言,无论是从哪个工作角度去出发和探讨,人才都是首要因素,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可以这么说,企业之间的差距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去研究,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才在竞争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工作中我们高如何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如何挽留和激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企业建设和发展中来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各企业人才流失状况日趋严峻,根据过去多年的数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多数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阶层工作人员中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的人群坚定自己在工作中不会离开岗位,而其他人则都若有若无的表现出一有机会,自己便会另谋高就。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容易造成企业发展受阻的现象。
对于目前的企业管理人才来说,一般来说其都是具备了相当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群。这些人群对于企业工作而言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这么说,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这些人群的离开对于企业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不但造成企业在工作中失去了主力军,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造成了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关键技术流失的现象。因此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如何挽留这一人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2.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应用,市场经济体制在工作中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动,也造成了工作人员工作理念的变化。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薪酬结构不合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这么一句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见利益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的行为能够顺利进展的动力之源。在目前的工作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人的本性,可以说,哪儿的待遇好、薪资高就往哪儿走的现象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工作模式。因此来说,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关键所在,其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给付员工的薪酬缺乏行业竞争性,其薪资普遍低于同行薪酬和待遇,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在工作中不得不向着待遇好的企业流动。
(2)员工工作贡献与奖金不挂钩,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甚至在有些时候还造成反面效应的出现。奖金是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奖励制度,也是激发员工工作激情的主要手段。但是如果在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贡献与奖金不协调。那么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抱着一种做出贡献与不作出贡献相同的态度,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工作效益受损。
2.2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绩效考核制度不科学造成了考核结果失去了公平性,这就造成了企业工作人员工作贡献和工作业绩得不到认可,促使了其在工作中出现了工作积极性降低的现象,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企业内部混乱的组织结构。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许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还无法有效的摆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就造成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用人畸形的现状。
3.防止企业人才流失的措施
留住人才的前提是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才有很多,但却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本企业。在招聘时应本着用人重品的原则,考察应聘者的价值取向及稳定性。例如,在招聘时可以问应聘者是否经常更换工作,是否结婚,换单位的原因等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企业应多注意市场薪酬水平的变化,积极参加薪资调查来确定自己的薪酬水平,使企业薪酬具有外部竞争性。
关键词:证券营业部 财务管理 策略探析
从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之时到2005年8月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1390家,与银行和保险业相比,证券业仍然处于的是正在发展中的尚未成熟行业。在2007年3月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时,实现了中国会计的审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大致相同。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有很多问题存在着。本篇文章主要研究证券财务管理上的策略,给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的迅速发展提供经验。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证券财务管理人员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招聘以及培训也就成为了证券营业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强化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是做好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招聘环节,证券公司应该加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证券公司的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证券公司财务工作科学性。其次,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环节,对于那些低素质低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包括财务基本知识、财务法律法规及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他们财务工作的热情以及科学性。
二、加快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早已进入到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极大,早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证券行业财务管理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为此,证券营业部应该建立起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于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科学性。证券营业部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国家有关证券信息以及市场信息,针对出现的市场信息以及国家政策进行有效解剖,进而做好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
三、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国家对于证券行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漏洞都存在。另外,证券行业在自身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众多的问题,甚至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上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着证券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证券营业部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要加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对于制定好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证券营业部还应该做好相应的执行力,增强对于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四、加强证券营业部文化建设
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是动态中的管理工作,要想使财务管理工作时时刻刻面对着不断发生变化的行业与变化的外部环境,就必须在企业文化上进行投入,增强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相关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决定着证券营业企业到底能够走多远,也是衡量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准。因此,证券营业部要重视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文化知识学习与灌输,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培养,增强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专业能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五、加强证券营业部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证券营业部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由于缺乏对于证券营业部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督,导致证券营业部预算管理很容易出现预算审计错误。加上缺乏相应的预算管理手续以及程序,导致证券营业部预算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加强证券营业部财务预算管理,也就成为了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关键,为此,证券营业部对于自身的每一笔预算都做好相应的计划,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和管理,促进证券营业部预算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有效化。
六、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为企业的财务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原有的面向过去到现今的关注未来,企业财务人员有着越来越多的任务,根据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判断,提供全方面的、具有前瞻性的方法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创新能力,并参与企业管理与经营,能很好的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服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给证券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了发展空间。为我国的财政管理方面提供了经验,在实际财务管理的同时,出现了狠多问题,严重影响着证券营业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证券营业部应该深入研究自身财务管理问题,创新并改革营业部财务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给我国证券的营业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是我国的证券营业部门在管理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凤英.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关键问题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2]贾凯建.证券公司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企业管理;发展;作用
1研究人才在企业管理及发展中作用的背景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一般是人才竞争,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对自身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使用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作为一个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挖掘并培养人才,才可以推动本企业逐渐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
2企业中高素质人才的特征
2.1稀缺性比较明显
在对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提出的人才要求进行分析的背景下,可以得知的是高素质人才的稀缺性比较强。假如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吸纳到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就会让自身展现出来比较强劲的竞争力,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因为高素质人才需要消耗比较多时间才可以培养出来,并且在培养环节当中消耗的资源及精力也比较多,即便是花费比较多时间和资源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来高素质人才的概率也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高素质人才的稀缺性形成一定认识。企业应当予以高素质人才应有的重视,将其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上,以便于可以对企业本身的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因为企业当中高素质人才具有稀缺性特征,因此企业自然应当充分重视高素质人才,将高素质人才的专业知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原有企业业务领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切实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来效率比较高的激励机制,将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高素质人才对自己未来一段时间中的职业发展道路形成清晰的认识。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因为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人才总数当中占比较小,因此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自然较为重要。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相关企业假如想要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一定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使用适应性比较强的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本企业当中,促使企业展现出来更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2创造性比较明显
针对高素质人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背景下,可以了解到的是,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比较强。作为企业发展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高素质人才掌握的知识多样化,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高素质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来比较强的创造性。与此同时,高层次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思想及方法去对问题进行处理,逐步在原有管理机制及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也就可以对企业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保证,推动企业逐渐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3企业发展中人才发挥的作用
3.1帮助企业及时应对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任意一个企业从初步创立之日开始,其实就会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中十分激烈的竞争并承担极大的风险。因此企业自然需要培养出来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引导企业不断的开展变革创新,促使企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在企业的宏观层次上,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研发新技术,构建或者引进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对市场当中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下来后续一段时间当中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的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因此企业自然也就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人才在这个方面上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其实是全面性的,也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最大贡献。其二,人才做出的贡献其实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也有所体现。数量众多的人才在各个职能部门及岗位上,密切地贯彻落实企业的方针及政策,在企业解决细节性问题的过程中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3.2高素质人才可以发挥出来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人才对企业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主要是在示范、激励以及引导三个层面上有所体现。示范作用,指的是高素质人才通过展现自身的素质,通过行为或者初航: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作用研究企业战略思维模式为他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自身的表现引导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行为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转变。激励作用,指的是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当中高素质人才展现出来的精神及能力可以对周边的员工进行引导,促使周边员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优点找寻出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引导性作用,指代的是人才可以积极地对身边的员工进行引导,对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和同岗位上工作人员进行对比,促使员工对自身的缺陷及优势形成清晰的认识,为员工指明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努力方向,从而也就可以促使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及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4企业管理中高素质人才起到的作用
俾斯麦曾经提及过:“要找寻到教育部长其实非常容易,仅仅需要找寻一个把胡子老头就可以,但是想要找寻到一名非常好的厨师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一定需要是一个掌握各项技能的人才。”以此为依据可以了解到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单单有非常高的职位,还需要展现出来高水平的能力及绩效。一是管理者应当善于科学合理地应用优势资源,针对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二是针对各个决策的长远需求及短期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也就是高素质人才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除去应当完成眼前的事情之外,也应当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长尾理论 人才培养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就业服务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古典经济学中现有的商业范式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的很多经营手段。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对传统商业领域中的“二八法则”进行了补充。“长尾理论”很快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它不仅适用于经济学,对图书营销学、网络出版学、教育管理学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
很多学者认为,“长尾理论”是对“二八法则”的重大颠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一个统计结论: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法则”,即“二八法则”。这一法则在商业领域延伸出很多概念,例如“20%的顾客带来80%的利润”,“20%的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等等。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是却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商家经营的重心就是20%的“VIP顾客”与20%的“拳头产品”,而80%的普通的客户群与80%的产品种类长期被弱化了。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产业已突破了货架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摆放无数个产品而其边际成本接近为零,许多市场已经有能力供应空前丰富的产品,生产并且获得这些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诞生了。在与e-Cast首席执行官范・阿迪布的一次会面中,克里斯・安德森得知了一个从数字音乐点唱数字统计中发现的秘密: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的需求,非热门的音乐集合市场无比巨大,听众几乎盯着所有的东西。安德森意识到这其中隐含着一个真理,他系统研究了亚马逊、Google等互联网零售商的销售数据,观察到一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恰如以数量、种类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向代表“种类”的横轴尽头延伸,“长尾”即由此得名。(如图)
克里斯・安德森在著作《长尾理论》(Thelongtail)中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长尾”实际上就是数量、种类二维坐标上的一条呈幂次分布的需求曲线,越靠近图形纵轴的商品销量越高。而越往右边延伸,商品的销量就越低,并逐渐形成向横轴尽头延伸的一条长长的曲线。其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对互联网经济圈乃至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当前的成功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著名的Google和亚马逊网上书店就是比较经典的经营模式;当当网从商品选择、采购、物流到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的营销模式是对“长尾理论”的成功应用;百度等网站推出的“竞价排名”也是在“长尾理论”影响下做出的决策,它使中小企业有机会花很少的钱在网络上做广告。这些看起来起点低、收费低的策略,聚集在一起的能量非常惊人。“长尾理论”在很多行业的成功运用,使人们看到了其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长尾理论”对于培养理念的启示
长久以来,基于对“二八法则”的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中“抓两头、促中间”的思想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理念。在有限教育资源的制约下,教育者大部分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两头”,即品学兼优或专业拔尖的优秀生和各类问题学生或后进生身上,无暇颐及人数众多的“中间生”。然而,我们知道,占学生人数大部分的普通学生正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随着教育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如果不重视对这批学生的培养,不重视聚集“尾部”的力量,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个性化,即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尽管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但是,创造条件以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搭建更多的可供“尾巴”选择和发展的平台,才能适应多数学生的成才需求,使“尾部”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产生超过“头部”的整体效应。同时,安德森还提出:“没有头只有尾巴,在吸引消费者时就会显得杂乱和无序;人们需要一个亲切的开端,然后通过信任的推荐,去浏览不熟悉的地方”。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明星产品效应和大热门文化依然占据社会的主流,需求曲线上未来发展趋势更多体现的是首尾共存。
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发挥“头部”的引导作用,加大“尾部”的培育力度,做到“首尾共存”。不仅要注重培养社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更要注重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不仅要帮助解决小部分学生的困难,更要促进大部分学生不断超越;不仅要造就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既关注优秀人才的涌现,扩大“头部”领域,又关心普通学生的成长,延伸“尾部”领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长尾理论”对于培养过程的启示
(一)第一课堂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育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哪些高等学校抓好了多样化这个特征、形成了特色,就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就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长尾理论”的视角来看,要有足够长的“尾巴”,让客户获取需要的资源,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产品形成数量聚合。所以,教育的多样化就是要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更多的“长尾”,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当然,这里的“多样性”只能是尽可能多样。在培养结构上,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大类招生、一体化双专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发展
取向进行跨专业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构建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同时,要对主干课程和非主干课程一视同仁,摒弃“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做法,注重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投入。在考核方式上,也要增加平时的实验、测试、考查等环节,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第二课堂方面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而言,一般没有课时、学分等刚性要求,主要是靠其自身的特点和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因此“二八法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少部分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和活跃分子,更多的学生往往只是旁观者甚至局外人。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组织者关注较多的是校园中的主流文化需求,把精力放在一些精品活动、品牌项目上,放在一些在学习、文艺、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身上。不少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及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校园文化需求,即由过去的单一变为复杂多样。多数学生是否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是决定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发挥“头部”即主流文化、精品文化的聚合和引领作用的同时,要把关注的视野放宽,重视校园文化需求的细化,“以人为本’r地为多数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首先,在工作队伍上,要充实学生线的力量,加大学生辅导员的能力培训,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树立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的工作理念,组织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在组织方法上,要多组织一些参与量和容纳性大的活动,适当降低一些竞赛等活动的难度,扩大参与面;要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的力量,鼓励学生创建体现时代潮流的新兴社团或特色的兴趣小组,挖掘更多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再次,要与时俱进,重视研究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关注“小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长尾理论’,认为,销售成本越低,销量就越大;“长尾”发挥着“集合器”的功能,能将数不尽的各类产品集合起来产生巨大效应。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参与面很小、或者不被多数人接受的活动,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整合,通过各种活动平台,例如受众广、传播成本低的校园网络平台、BBS等,为各种“小众文化”提供展示的空间,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三)就业服务方面
一、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及其意义
烈士陵园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管理的档案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烈士陵园管理保存的档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人事档案。主要包括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应由烈士陵园管理处保管的在职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档案和曾在管理处工作以去世的工作人员档案。二是陵园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文书类档案,包括各项业务工作、党务财务、工程技术等工作档案。以上两种档案,是烈士陵园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都该具有的。第三种档案是烈士陵园特有的档案,我们可称之为特色档案,主要包括烈士档案、历史资料档案、文物或烈士遗物档案。烈士陵园区别于普通陵园的主要一点就在于它本身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园内安葬的每一位烈士,每一栋纪念建筑,每一个陈列展览,甚至每一棵花草树木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凝聚着建设者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达。同样,每一位烈士、每一栋建筑或雕塑的背后都涉及一系列历史记忆,这些记忆的物化就是这一系列的文件资料及实物,这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人文资源。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特殊性也主要体现在对这部分特色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上。
对烈士陵园来说,管理和利用好特色档案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烈士陵园,目的就是褒扬烈士,通过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不能仅靠空洞的宣传和逻辑的推演。因此,史料的研究、实物的陈列、事迹的宣讲在陵园工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烈士陵园的实际工作经验也证明,档案资料越丰富、自主研究越深入,宣传工作才能做得越好,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得越充分。从这方面说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是烈士陵园中心工作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因为档案管理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的独特作用,各地烈士陵园人才队伍建设中对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不可或缺,但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来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烈士陵园绝大多数属于民政系统,民政部门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社会工作为重点,但烈士陵园作为历史较长的民政事业单位,陈列布展和文物管理历来作为主要工作,所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多数以文博序列为主体。不管从民政整体工作而已、还是烈士陵园的工作而言,都没有把档案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和使用对象。
二是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烈士陵园多数没有把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对档案人才的梯次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谋划和设计,导致档案人才青黄不接。
三是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烈士陵园档案管理人才中多数为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真正受过专业化教育的人才较少。工作中,多数以经验为主,满足于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或者文件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对档案工作规律性把握不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档案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特别是传统上,档案工作者给人的印象似乎相当于仓库管理员,把档案保管好就行了,对档案人才的工作业绩,也往往只强调默默无闻,循规蹈矩,不出差错就是功劳。使得烈士陵园大量的珍贵资源默默地躺在资料库里,潜在功能得不到发掘,社会职能得不到拓展。
三、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的发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就目前情况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各单位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当前烈士褒扬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发挥的现实需求,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不断强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形成明确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各单位有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每个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不同,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现状各异,要建立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首先要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全面掌握本单位档案干部队伍学历层次、职称情况、培训情况和任职履职情况,形成明确的建设思路,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二是强化培训,大力提高现有人员素质。要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关于档案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参加专业培训的要求,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现有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准。同时,要努力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与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管理联系紧密的近现代革命史的学习,了解档案资料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不断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是合理使用,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主动地为档案类专业技术员搭建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合理设置档案类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档案人才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力争把所有人才都放在最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做到人岗适配,人尽其才。
四是拓展思路,用好外部人才。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特别是在自有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机构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讲座、咨询、兼职、课题合作等方式,积极地进行借脑引智,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由流动转为固定,由“借智”转为“引才”。
关键词:夫妻;共同财产;继承
一、夫妻共同财产制概述
所谓夫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以及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内容,其核心是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法律设立夫妻财产制,调整夫妻财产关系,对保护夫妻的合法权利和财产利益,维护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并保障夫妻与第三人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各国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均对夫妻财产制度作出了规定。
共同财产制有利于保障夫妻中经济能力较弱一方的权益,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夫妻地位平等。同时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可以避免对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剧烈的震荡。这也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当前绝大多数人对夫妻财产制的要求。共同财产制虽然在尊重个人意愿、保护个人权利上显得不足,但更符合夫妻作为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有利于维系更加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
我国的夫妻共同财产制采用的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个人特有财产和夫妻另有约定外,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均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双方享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的制度。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如工资和奖金、从事生产、经营的收益等,归夫妻共同所有。这一规定表明,这里的共同所有指的是共同共有,不是按份共有。
二、我国的夫妻共同财产的特征
1.夫妻共同财产的主体,是具有婚姻关系的夫妻,未形成婚姻关系的男女两性,如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以及无效或被撤销婚姻的男女双方,不能成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主体。2.夫妻共同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婚前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合法婚姻缔结之日起,至夫妻一方死亡或离婚生效之日止。3.夫妻共同财产的来源,为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既包括夫妻通过劳动所得的财产,也包括其他非劳动所得的合法财产,当然,法律直接规定为个人特有财产的和夫妻约定为个人财产的除外。这里讲的“所得”,是指对财产权利的取得,而不要求对财产实际占有,如果一方在婚前获得某项财产如稿费,但并未实际取得,而是在婚后出版社才支付稿费,此时这笔稿费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同理,如果在婚后出版社答应支付一笔稿费,但直到婚姻关系终止前也没有得到这笔稿费,那么这笔稿费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4.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特别是夫妻一方对共同财产的处分,除另有约定外,应当取得对方的同意。5.不能证明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当事人举不出有力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查实的,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6.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财产的来源等情况,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7.夫妻一方死亡,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分归另一方所有,其余的财产为死者遗产,按照继承法处理。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1.工资、奖金。这里的“工资、奖金”应作广义的理解,泛指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国职工的基本工资只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在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奖金、福利等,甚至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实物分配,这些共同构成了职工的个人收入,当然,在一些现代企业或外资企业中,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高工资、高收入,甚至年薪、股份期权等,这些收入都属于工资性收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2.生产、经营的收益。 “生产、经营收益”,既包括农民的生产劳动收入,也包括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行业的生产、经营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成果权,它既是一种财产权,也是一种人身权,具有很强的人身性,与人身不可分离,婚后一方取得的知识产权权利本身归一方专有,权利也仅归权利人行使,作者的配偶无权在其著作中署名,也不能决定作品是否发表。但是,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因发表作品取得的稿费,因转让专利获得的转让费等,归夫妻共同所有。4.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在遗嘱继承中,可以将遗嘱人交由夫妻一方继承的遗产视为留给整个家庭的财产,如果遗嘱人的本意是只给夫妻一方,不允许其配偶分享,则可以在遗嘱中指明,确定该财产只归一方所有,该遗产就不是夫妻共同财产而是一方的特有财产了,这样,也就体现遗嘱人的意愿了。关于赠与的财产,与此同理,可以将赠与夫妻一方的财产视为赠与整个家庭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这项规定属于概括性规定。
四、夫妻共同所有财产的平等处理权
夫妻共同财产的性质是共同共有,不是按份共有,因此夫妻对全部共同财产,应当不分份额地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不能根据夫妻双方经济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其享有共同财产所有权的多少。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夫妻一方对共同财产的使用、处分,除另有约定外,应当在取得对方的同意之后进行。尤其是重大财产问题,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处分。夫妻一方在处分共同财产时,另一方明知其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事后不得以自己未参加处分为由否认处分的法律效力。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对方有权请求宣告该处分行为无效,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夫妻一方的行为属于擅自处分行为的,该处分行为有效,以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互有权,第三人很难知道夫妻一方的行为是否经过对方同意,也不必知道。此时,一方因擅自处分行为给配偶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因一方擅自处分行为所负的债务,应由该方以个人财产清偿。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扶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或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参考文献:
[1]裴桦.论夫妻共同财产管理权[J].河北法学,2008(04).
《仲裁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在适用第二十条时,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是指哪一级、哪一地域的法院?其二是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对此,一种理解是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无论仲裁委员会是否作出决定,人民法院都应该受理并径行作出裁定。另一种理解是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另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并作出裁定,要视仲裁委员会是否已经作出决定而定,如果仲裁委员会尚未作出决定,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作出裁定;仲裁委员会已经作出决定,当事人又向人民法院请求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倾向性意见是:第一个问题,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应当请求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第二个问题,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无论仲裁委员会是否作出决定,人民法院都应该受理并径行作出裁定。
二、第一个问题争议的焦点
此类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还是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认为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理由:
1.此类案件与重大涉外案件有区别。仲裁协议效力问题一般比较简单,其裁决不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处分,确定仲裁协议效力的程序接近简易程序,因此,由基层法院管辖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标的数额确定案件审级的总体思路是尽量往下压,而不是往上提。
3.据仲裁部门反映,仲裁机构受理仲裁申请后,当事人单独就仲裁协议效力提出异议的诉讼非常少,而实际上,基层法院在确认法院管辖时,已经遇到过确认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从总体上看,法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监督也在不断加强,有关基层法院是否能够承担此项工作的担心是多余的。
关键词:护理技能大赛;卫生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61-02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江苏省教育厅提出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四个覆盖”要求,即覆盖每所职业院校、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和覆盖每位学生;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办学模式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自从2009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举办以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围绕护理技能大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护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参加护理技能大赛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护理专业教师素质、实训基地建设与校院合作水平及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理念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以技能大赛为动力,激发护生学习热情
通过广泛的学生动员、推荐与报名、组织策划、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层层选拔,使护生感受到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营造浓厚的氛围,从而激发护生学习热情,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
1. 精心选拔。参赛选手的选拔通过初选、面试、预赛、集训、决赛产生。初试:根据学生的学分积和教师推荐选拔100名学生;面试:根据学生形象、语言表达和各学期技能考核成绩选拔50名学生;预赛:经过静脉输液和无菌技术两项操作比赛,挑选出24名学生;集训:根据学生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选拔出12名学生集训;决赛:根据在集训期间的综合表现,选出10名(高职4名、中职4名、教师2名)正式参赛选手。
2. 周密计划。在大赛前三个月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对选手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技能、礼仪、心理、模拟大赛五项。下表为我校历年参加省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与获奖统计情况。
对参加技能大赛的护生进行调查与回访,发现护生工作后能成为护理能手和专业骨干,医院普遍认为参加大赛比不参加大赛的护生操作动作熟练敏捷、大方舒展,与病人沟通良好,综合素质高,更受病人欢迎。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确保技能大赛的成功实施,我校组建技能大赛校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大赛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分别对每个参赛项目的理论和操作流程进行充分研究学习和临床实践。笔者担任护理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认真研读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查看大量护理技能操作视频,取其精华,在指导参赛选手时将每一条评分标准都落实到护理技能操作中,不能在操作中体现的进行适当口述。通过对参赛项目进行循序渐进、追求完美的训练,使选手的操作做到正确、流畅、优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赛,接受大赛的锤炼,并将技能大赛的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也使护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笔者作为2009年和2012年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共指导我校六位参赛选手,其中获一等奖二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三人,所指导的选手获奖率达100%。
三、以技能大赛为导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技能大赛的人才选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校根据大赛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模式进行做中教、做中学课堂设计,如护理技能操作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由教师示教,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反复练习,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灵活性和多样性,进行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并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和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护理技能大赛指南》,将技能大赛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汇编和细化,并不断完善与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条件是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我校自2009年以来共承办了三次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我们以护理技能大赛为抓手,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加强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目前具有一万余平方米的实训场地,一千余万元与临床无缝接轨的先进设备,一应俱全的硬件设施为护理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护生能够在与临床零距离的仿真实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实践技能训练。
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促进校院合作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就业准入、顶岗实习是公认的职业教育特色,技能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医院高度关注,我校从赛事选拔开始,就与医院展开了积极合作。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省市各医院的护理专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技术指导及担任模拟大赛的评委,认真听取她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不断完善每项操作;同时派参赛选手和教师到医院临床实践,使选手在临床实践中了解临床护理新进展,掌握操作要领,提升专业技能,这样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医院的需求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同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从而很好地实现校院双赢。
六、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使各项护理工作均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提供更全程、更优质、更温馨、更安全的护理服务。而护生是否具有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能否形成优质护理服务的思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并将其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护生,以丰富知识和技能赢得护生的信任,使护生产生敬佩感,培养“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满意”及“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强调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关爱病人、保护病人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注重病人的感受和舒适度;突出人文关怀,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技能大赛促进了护生综合素质和护理技能的不断提高,为护生今后走向临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能大赛已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技能大赛的成绩从一个侧面影响着学校在社会的声誉。通过护理技能大赛,我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就业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为护生提供了展示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并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脱颖而出,对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职业技能和护士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作为护理技能大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赛场的高技能应用到平时的护理专业教学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更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最终使得所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增强护生的职业自豪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