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经济基本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多个国家作为银行监管的准则。但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在给银行业带来正效用的同时,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美、日两国在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后均先后出现了信贷紧缩与经济衰退的现象。研究美、日两国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实施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我国推进执行巴塞尔协议Ⅲ,避免或减少信贷紧缩等负面效应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 资本充足率 银行业监管 信贷紧缩
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多个国家作为银行监管的准则。但资本充足率监管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够保障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会迫使商业银行为符合资本充足率标准而收缩信贷供给,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而偏离银行资本监管的初衷。上世纪90年代,美、日两国在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后均出现了信贷紧缩与经济衰退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在美国的实施情况
1988年资本协议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此做出积极响应,其中美国作为最早实施协议的国家之一,在1989年正式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并且在1992年完全执行。除执行统一的8%的监管标准之外,美国监管当局还颁布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要求商业银行同时满足资本充足性和杠杆比例的双重约束。在资本协议实施之后的几年里,商业银行被迫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中政府国债在银行资产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从1988年的12%上升到1993年的20%。由于政府债券在资本协议中被规定为风险比重为零,因此债券持有比例的上升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资本的要求。此外,住宅地产贷款占总地产贷款的份额从1988年的48%迅速提高至1993年的63%,而同期商业地产对住宅地产的贷款比由0.95下降至0.67,表明商业地产贷款的地位显著下降,尽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资本协议的实施明显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其贷款供给和资产规模产生了显著的收缩。数据显示1990年信贷供给呈现净下降,而1991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出现剧烈的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
如图中所示,此次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贷款增速的大幅下滑。尽管海湾战争爆发和油价造成的通胀压力等因素亦可能导致经济的动荡,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信贷供给紧缩是这次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正式实施后,企业贷款和政府国债在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表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1989至1994年企业贷款的比重从22.5%减少至16%左右,而政府国债所占的比重却从15%增加到25%,也就是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Credit Crunch)。
针对上述现象,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Bernanke and Lown(1991)对历次经济衰退时期的贷款投放规模进行分析后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实施后的贷款紧缩程度最为严重,表明贷款增速的下滑确实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关联,其引起的银行贷款规模缩减很可能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程度。Haubrich and Wachtel(1993)研究指出最低资本要求在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而言,其政府债券的份额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而资本充足的银行则不会出现明显的增持政府债券的现象。Brinkmann and Horvitz(1995)发现1987至1991年间美国的自有资本充足银行、自有资本较少银行和自有资本不足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资产增速依次递减,其中自有资本较少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只有资本充足银行的一半;自有资本充足银行主要利用积极投放贷款的方式来增加资产规模,而剩余的银行则只能提升非信贷资产的比重来达到资本充足性要求。这有力地表明了资本充足性要求显著地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可见,学术研究都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美国90年代信贷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日本的实施情况
1988年,日本大藏省公布了相关规定,要求拥有海外业务的银行须保持资本充足比率高于8%的最低标准,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愿选择执行国际标准或日本国内标准(自有资本比率达到4%)。日本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实施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安排。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日本国内股市迅猛上涨,由于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隐含收益的45%可以计入自有资本,这使得日本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最低标准,从而导致银行业获得快速扩张。按照总资产衡量,1988年日本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全球银行业的前十名。但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股价急剧下跌导致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加之房地产崩盘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得日本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数额大大减少。事实上,1990至1996年日本大型银行的资本存量减少了30%左右。
自有资本的大幅缩减引起了日本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下降。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加大自有资本积累或收缩市场份额的手段。但是鉴于当时日本股市的惨淡行情,发行新股或可转债等直接融资手段显然无济于事,因此日本银行业不得不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比重来提升资本充足率。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比重较大的资产中,银行的企业贷款又是最大的一块,因此日本国内的贷款增速在90年代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成为考察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信贷供给影响的绝佳案例,大量学者就资本充足性要求与日本的贷款紧缩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Ito和Sasaki(1998)考察了1990至1993年间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资本协议中风险资本标准的实施对日本87家主要银行的贷款供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股价下跌造成账面的资本收益大大缩水,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能达到最低资本标准,资本比率不达标的银行将不得不缩减贷款规模,从而形成了“银行股价下跌―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贷款投放能力减弱”的反应链条。日本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内部关系使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务来筹集资本金,因此资本监管对日本银行国内信贷扩张形成实际上的“软约束”。日资银行可以减少国外资产的比重来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解决国内出现的贷款紧缩问题。有鉴于此,Peek和Rosengren(1997)对1988至1995年间29家日资银行美国分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母行资本比率每减少1%将使得美国分行的信贷增长率下滑六个百分点左右,因此资本充足率监管可以通过国内外的资本联系对贷款规模扩张产生约束效应。在日本执行资本协议之后,日资银行在美国的市场地位持续下滑。截止1994年,日资银行美国分行占美国全部企业贷款和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分别减少至6.7%和7.4%,分别比四年前下降了11.3和0.6个百分点。这有力地支持了资本约束贷款规模扩张的观点。
总的来说,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前,其资本充足率监管一直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随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资本监管力度的加强,日本银行业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不得不减少贷款投放规模来降低风险资产,从而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日本实体经济的萧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还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可能会造成日本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全面收缩,对商业银行的长期战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小结
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最早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国家之一。通过对这两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其银行贷款规模大幅减少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周期性与结构性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信贷紧缩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
美、日两国的案例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普遍受阻,从而不得不减少信贷投放规模,而这又将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因此,我国在推进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应当在考虑经济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达标时间安排,使银行能够从容地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避免出现贷款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尚静,王哲华.银行资本监管的贷款紧缩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04(8).
[2]曾刚,李广子,谢玮.资本充足率变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金融评论.2011(4).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
[4]Bernake, B., and Lown, C., The Credit Crunch,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2), 205-239.
[5]Emile J. Brinkmann and Paul M. Horvitz, 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 and the Credit Crunc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27),848-863.
[6]Haubrich, J.G., and Wachtel, P.,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Shifts in Commercial Bank Portfolio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Review, 1993(29), 2-15.
录
第一章 光接入网
1.1
基本概念和参考配置
1.1.1 基本概念 ………………………………………… 1
1.1.2 参考配置…………………………………………… 1
1.1.3 功能块简介………………………………………… 2
1.1.4 应用类型………………………………………… 3
1.2
双向传输技术
1.2.1空分复用…………………………………………
4
1.2.2 波分复用 ……………………………………………4
1.2.3 副载波复用………………………………………… 5
1.2.4 时分复用………………………………………… 5
第二章 宽带接入技术选择
2.1
必然趋势
……………
5
2.2
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
2.2.1 ADSL技术 ………………………………………… 6
2.2.2以太网接入技术…………………………………… 7
2.2.3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 PON)………………7
2.2.4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网HFC …………………… 8
第三章 HFC网
3.1
网络结构
………………………………… 9
3.2
频谱安排
…………………………………… 10
3.3
HFC的调制方式
3.3.1 频分复用(FDM)调制方式……………………… 11
3.3.2 副载波调制方式…………………………………… 11
3.4
HFC接入网的三种方式
3.4.1 HFC方式…………………………………………… 12
3.4.2 交互式数字图象系(SDV)…………………………13
3.4.3 综合数字通信和视像方式(IDV)…………………14
3.5
供电问题
……………………………………… 14
3.6
网络管理
…………………………………… 14
第四章
HFC的应用—商住楼用户接入网的设计
4.1
CABLE MODEM介绍
4.1.1 CABLE MODEM 概念……………………………… 14
4.1.2 CABLE MODEM 技术………… ……… ………
15
4.2
调制技术………………………………………… 16
4.3
频谱安排………………………………………… 17
4.4
网络配置及控制软件 …………………………… 18
4.5
系统安全与扩展性…………………………………18
4.6
商住楼机房的选址及设备及线缆估算
4.6.1 商住楼配线房的选址及线缆的估算………………19
4.6.2主要设备清单 ……………………………
20
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1
内容摘要
本文先从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OAN系统的情况,了解了它对于
接入网宽带化的意义,再深入浅出地通过比较各种宽带接入技术, 最后选择HFC
作为本设计的组网方式,以实现任务书要求的:为一商住楼的200个用户,提供宽
带网络,实现“模拟电视,高速双向数据,INTERNET浏览,VOD等多媒体业
务”。
本文共分四部分来论述:
l 第一部分,介绍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参考配置、应用类型以及双
向传输技术。
l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各种接入技术的特点,选择组建”商住楼
用户接入网”的最佳接入方式.
l 第三部分,描述了HFC网的特性以及实现全业务
的优势.
l 第四部分,选配设备(主要介绍
CABLE MODEM),设计网络.
前言
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信息业务的新需求,打破了近百年来
一直统治电信业的铜线用户线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交换层、传送层设备已
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宽带化,但接入层因其所占电信网络投资比重大、接入手段单
一落后、入户带宽及城市管道限制等因素,已成为现代电信网发展的瓶颈。因此利
用接入网实现网络结构的优化及接入层设备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已成为电信
网络发展的重要任务。
电信网按功能可分为交换网、传送网、接入网三部分,接入网处于整个电信
网的网络边缘,用户的各种业务通过接入网进入核心网。根据ITU-T的新建议G.
902定义: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
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管理
接口(Q3)配置和管理。近年来,核心网上的可用带宽由于SDH的发展而迅速
增长,用户侧的业务量也由于Internet业务的爆炸式增长而急剧增加,作为用户与核
心网之间桥梁的接入网则由于入户媒质的带宽限制而跟不上骨干网和用户业务需求
的发展。骨干网上的巨大带宽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是一种投资的浪费。因而,
接入网的宽带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在接入网的建设中存在不少的争议问
题,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发展光纤接入是解决接入网宽带化的最根本和行之有效
的办法,光纤应尽量向用户延伸,尽量靠近用户。光接入网由于频带宽、容量大、
扩容升级方便、运维费用低、质量高,从而适合高速数据和宽带业务的发展。当前
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用光纤作传输媒介,经济地提供有的基于STM的窄带综合数
字业务和CATV宽带业务,同时要还要考虑到将来能顺利过渡到基于ATM的宽带
综合数字业务。
点击查看全文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据了解,高数(二)的复习考试大纲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6个一级学科的考生,是报考这些学科的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导。
北京向导学校相关辅导老师介绍,从2011年大纲的规定看,考生具体复习考试内容共有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概率论初步5部分内容。
考生要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程度的掌握。其中,对“高等数学”部分中的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以及“概率论”部分中的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等内容,要了解或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复习时,考生还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同时,还要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判断和证明,准确计算,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高数(二)的试卷内容比例来看,一元函数微分学和一元函数积分学两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和32%,考生复习时可重点加强这两部分。在一元函数微分学部分,考生要了解导数的定义、左导数与右导数等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基本公式,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对数等的求导方法及其他内容;在一元函数积分学部分,考生要掌握不定积分、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等知识,同时要掌握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等知识。
在如今这个海量数据的信息时代,不同领域中的海量数据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各行业之间的数据革命和竞争,各种数据逐渐呈现出高度复杂化、价值稀缺化的基本特征,各种数据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全球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不同领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数据每年的增长率为40%。预计到2020年,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或者超过40ZB。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信息正在不断聚集,数据数量逐渐庞杂,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应对的。在未来,各领域将会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生产、运用、分享,大数据时代正在迎面赶来。“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等热点、高频词之后的新的关注话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能力等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中,如何才能正确挖掘和利用蕴藏于大数据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科研价值信息已成为学术界、企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思想也恰好凸显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性。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进行实时、动态化的跟踪与监测,对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全新挑战,如情报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激增、情报工作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专业人员的匮乏等。
1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
要想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的具体情况和内容,就必须先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笔者认为,对于大数据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描述,并非是真正的定义或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逐渐发展,人们对海量的数据进行了挖掘和应用,这也就预示着在一定程度上将产生新一轮的生产率增长、消费者盈余,其实这就是对大数据时代最好的解释与诠释。大数据具有5V的特征。
1.2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
1.2.1在大?稻菔贝?下所有的物质实现了数字化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一天的全网流量已经可以装满1.88亿张DVD光盘,还有专家曾经预测到2020年,我国仅仅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年所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储量。在大数据时代,淘宝实现了商品的数字化,微信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数字化,微博实现了人们心情的数字化。通过这些数字化的过程,人们周边的物质已经成了各种不同的数据,而这些不同的数据经过汇集后又形成了大数据,这也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多样性、大量性。
1.2.2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在不同领域汇总进行决策已经不能再简简单单依赖管理者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完成,而是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挑选,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高价值性和真实性。如:沃尔玛公司对客户购物习惯的数据进行营销分析,最后得出“啤酒+纸尿裤”的搭配方式。
1.2.3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前瞻性与实时性的统一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并具有实时性。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业更具备前瞻性。例如:谷歌就曾经利用网民检索中的一些高频词汇、时间的分布等对2009年的流感爆发与迅速传播进行了提前预测,为医院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使医院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配备了大量的人员、设备、药品。大数据时代不仅促进了各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更为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只要存在大数据,就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情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更有价值的情报,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与支撑,使企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精准化,便于企业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阐释,并努力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最终将其转化为能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利用价值的情报。在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中,对企业竞争环境、对手等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了详尽地分析,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情报策略。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情报更加清晰化、明朗化,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也更加准确。
2.1竞争情报研究机构的职能存在缺失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都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具体实施的,虽然在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然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职能定位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中,特别是在竞争情报搜集工作制度的制定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有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搜集工作的部门包括企业的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等。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竞争情报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部门职能制度,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各个企业借鉴。
2.2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素质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素质、竞争情报意识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对组织的忠诚、遵纪守法的素质,但是就目前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的工作人员现状来看,企业的情报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企业的中层以上领导者,更是只关注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能够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各种隐性因素并不关注,竞争情报搜集缺乏主动意识。另外,各企业的竞争情报搜集人员并未经过任何系统性的、信息管理类的培训,特别是对于搜集到的各种情报信息不善于管理、分析、加工,使得情报资料的应用价值不高。
2.3竞争情报信息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建立在现代信息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信息管理工作更是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如:企业的中层领导管理人员在竞争情报的搜集工作中缺乏科?W的行动规划,对于企业层面的规划也考虑不全;在情报的存储、分析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搜集来的竞争情报没有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存储,更未将相关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很多信息在了解、使用之后就随意丢弃;在竞争情报的内部共享方面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搜集到的信息仅供个人工作时使用,并未向其他部门或者领导进行汇报,这也就是事实上的信息共享壁垒问题;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竞争情报信息工作,再加之管理层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迄今为止很多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竞争情报管理制度。
3 大数据环境下现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创新措施
3.1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如果没有条件或者在短时期内无法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企业可以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从内部各部门抽调一名信息工作人员,组成规模为10人左右的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并由企业的主要领导牵头,担任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成员分别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职能开展对应的情报搜集工作。
3.2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是一项普适性的哲学原理。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具有同样的指导性意义。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务基础作支撑和保障,那么竞争情报工作就如同是空中楼阁,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将该项工作的经费纳入到企业的预算中,并设定相应的临时划拨制度作保证。如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设备与工具建设的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激励经费、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资料信息购置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际关系的攻关经费。
3.3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强大的物力支撑
在大数据环境下,要想保证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竞争情报工作方案的有效实施,物力保障必不可少。从物质条件的充裕程度来讲,各企业应该积极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质条件;从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本着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基本原则,选择性地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进行物力支持。如必要的交通运输物品(小轿车等)、信息采集工具(摄像机、录音笔等)、信息管理设备(移动硬盘、U盘、互联网计算机等)等。
3.4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或完善相关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制度。为有效地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如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岗位职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内部协作制度、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等。这些制度需要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后进行制定,这些制度可以先试行一年,在试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然后再统一进行引发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