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基本概念范文

数字经济基本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经济基本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基本概念

篇1

摘 要 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多个国家作为银行监管的准则。但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在给银行业带来正效用的同时,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美、日两国在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后均先后出现了信贷紧缩与经济衰退的现象。研究美、日两国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实施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我国推进执行巴塞尔协议Ⅲ,避免或减少信贷紧缩等负面效应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 资本充足率 银行业监管 信贷紧缩

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多个国家作为银行监管的准则。但资本充足率监管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够保障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会迫使商业银行为符合资本充足率标准而收缩信贷供给,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而偏离银行资本监管的初衷。上世纪90年代,美、日两国在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后均出现了信贷紧缩与经济衰退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在美国的实施情况

1988年资本协议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此做出积极响应,其中美国作为最早实施协议的国家之一,在1989年正式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并且在1992年完全执行。除执行统一的8%的监管标准之外,美国监管当局还颁布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要求商业银行同时满足资本充足性和杠杆比例的双重约束。在资本协议实施之后的几年里,商业银行被迫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中政府国债在银行资产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从1988年的12%上升到1993年的20%。由于政府债券在资本协议中被规定为风险比重为零,因此债券持有比例的上升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资本的要求。此外,住宅地产贷款占总地产贷款的份额从1988年的48%迅速提高至1993年的63%,而同期商业地产对住宅地产的贷款比由0.95下降至0.67,表明商业地产贷款的地位显著下降,尽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资本协议的实施明显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其贷款供给和资产规模产生了显著的收缩。数据显示1990年信贷供给呈现净下降,而1991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出现剧烈的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

如图中所示,此次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贷款增速的大幅下滑。尽管海湾战争爆发和油价造成的通胀压力等因素亦可能导致经济的动荡,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信贷供给紧缩是这次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正式实施后,企业贷款和政府国债在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表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1989至1994年企业贷款的比重从22.5%减少至16%左右,而政府国债所占的比重却从15%增加到25%,也就是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Credit Crunch)。

针对上述现象,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Bernanke and Lown(1991)对历次经济衰退时期的贷款投放规模进行分析后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实施后的贷款紧缩程度最为严重,表明贷款增速的下滑确实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关联,其引起的银行贷款规模缩减很可能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程度。Haubrich and Wachtel(1993)研究指出最低资本要求在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而言,其政府债券的份额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而资本充足的银行则不会出现明显的增持政府债券的现象。Brinkmann and Horvitz(1995)发现1987至1991年间美国的自有资本充足银行、自有资本较少银行和自有资本不足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资产增速依次递减,其中自有资本较少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只有资本充足银行的一半;自有资本充足银行主要利用积极投放贷款的方式来增加资产规模,而剩余的银行则只能提升非信贷资产的比重来达到资本充足性要求。这有力地表明了资本充足性要求显著地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可见,学术研究都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美国90年代信贷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日本的实施情况

1988年,日本大藏省公布了相关规定,要求拥有海外业务的银行须保持资本充足比率高于8%的最低标准,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愿选择执行国际标准或日本国内标准(自有资本比率达到4%)。日本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实施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安排。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日本国内股市迅猛上涨,由于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隐含收益的45%可以计入自有资本,这使得日本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最低标准,从而导致银行业获得快速扩张。按照总资产衡量,1988年日本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全球银行业的前十名。但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股价急剧下跌导致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加之房地产崩盘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得日本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数额大大减少。事实上,1990至1996年日本大型银行的资本存量减少了30%左右。

自有资本的大幅缩减引起了日本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下降。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加大自有资本积累或收缩市场份额的手段。但是鉴于当时日本股市的惨淡行情,发行新股或可转债等直接融资手段显然无济于事,因此日本银行业不得不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比重来提升资本充足率。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比重较大的资产中,银行的企业贷款又是最大的一块,因此日本国内的贷款增速在90年代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成为考察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信贷供给影响的绝佳案例,大量学者就资本充足性要求与日本的贷款紧缩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Ito和Sasaki(1998)考察了1990至1993年间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资本协议中风险资本标准的实施对日本87家主要银行的贷款供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股价下跌造成账面的资本收益大大缩水,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能达到最低资本标准,资本比率不达标的银行将不得不缩减贷款规模,从而形成了“银行股价下跌―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贷款投放能力减弱”的反应链条。日本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内部关系使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务来筹集资本金,因此资本监管对日本银行国内信贷扩张形成实际上的“软约束”。日资银行可以减少国外资产的比重来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解决国内出现的贷款紧缩问题。有鉴于此,Peek和Rosengren(1997)对1988至1995年间29家日资银行美国分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母行资本比率每减少1%将使得美国分行的信贷增长率下滑六个百分点左右,因此资本充足率监管可以通过国内外的资本联系对贷款规模扩张产生约束效应。在日本执行资本协议之后,日资银行在美国的市场地位持续下滑。截止1994年,日资银行美国分行占美国全部企业贷款和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分别减少至6.7%和7.4%,分别比四年前下降了11.3和0.6个百分点。这有力地支持了资本约束贷款规模扩张的观点。

总的来说,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前,其资本充足率监管一直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随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资本监管力度的加强,日本银行业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不得不减少贷款投放规模来降低风险资产,从而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日本实体经济的萧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还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可能会造成日本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全面收缩,对商业银行的长期战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小结

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最早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国家之一。通过对这两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其银行贷款规模大幅减少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周期性与结构性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信贷紧缩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

美、日两国的案例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普遍受阻,从而不得不减少信贷投放规模,而这又将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因此,我国在推进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应当在考虑经济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达标时间安排,使银行能够从容地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避免出现贷款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尚静,王哲华.银行资本监管的贷款紧缩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04(8).

[2]曾刚,李广子,谢玮.资本充足率变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金融评论.2011(4).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

[4]Bernake, B., and Lown, C., The Credit Crunch,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2), 205-239.

[5]Emile J. Brinkmann and Paul M. Horvitz, 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 and the Credit Crunc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27),848-863.

[6]Haubrich, J.G., and Wachtel, P.,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Shifts in Commercial Bank Portfolio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Review, 1993(29), 2-15.

篇2

第一章 光接入网

1.1

基本概念和参考配置

1.1.1 基本概念 ………………………………………… 1

1.1.2 参考配置…………………………………………… 1

1.1.3 功能块简介………………………………………… 2

1.1.4 应用类型………………………………………… 3

1.2

双向传输技术

1.2.1空分复用…………………………………………

4

1.2.2 波分复用 ……………………………………………4

1.2.3 副载波复用………………………………………… 5

1.2.4 时分复用………………………………………… 5

第二章 宽带接入技术选择

2.1

必然趋势

……………

5

2.2

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

2.2.1 ADSL技术 ………………………………………… 6

2.2.2以太网接入技术…………………………………… 7

2.2.3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 PON)………………7

2.2.4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网HFC …………………… 8

第三章 HFC网

3.1

网络结构

………………………………… 9

3.2

频谱安排

…………………………………… 10

3.3

HFC的调制方式

3.3.1 频分复用(FDM)调制方式……………………… 11

3.3.2 副载波调制方式…………………………………… 11

3.4

HFC接入网的三种方式

3.4.1 HFC方式…………………………………………… 12

3.4.2 交互式数字图象系(SDV)…………………………13

3.4.3 综合数字通信和视像方式(IDV)…………………14

3.5

供电问题

……………………………………… 14

3.6

网络管理

…………………………………… 14

第四章

HFC的应用—商住楼用户接入网的设计

4.1

CABLE MODEM介绍

4.1.1 CABLE MODEM 概念……………………………… 14

4.1.2 CABLE MODEM 技术………… ……… ………

15

4.2

调制技术………………………………………… 16

4.3

频谱安排………………………………………… 17

4.4

网络配置及控制软件 …………………………… 18

4.5

系统安全与扩展性…………………………………18

4.6

商住楼机房的选址及设备及线缆估算

4.6.1 商住楼配线房的选址及线缆的估算………………19

4.6.2主要设备清单 ……………………………

20

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1

内容摘要

本文先从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OAN系统的情况,了解了它对于

接入网宽带化的意义,再深入浅出地通过比较各种宽带接入技术, 最后选择HFC

作为本设计的组网方式,以实现任务书要求的:为一商住楼的200个用户,提供宽

带网络,实现“模拟电视,高速双向数据,INTERNET浏览,VOD等多媒体业

务”。

本文共分四部分来论述:

l 第一部分,介绍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参考配置、应用类型以及双

向传输技术。

l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各种接入技术的特点,选择组建”商住楼

用户接入网”的最佳接入方式.

l 第三部分,描述了HFC网的特性以及实现全业务

的优势.

l 第四部分,选配设备(主要介绍

CABLE MODEM),设计网络.

前言

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信息业务的新需求,打破了近百年来

一直统治电信业的铜线用户线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交换层、传送层设备已

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宽带化,但接入层因其所占电信网络投资比重大、接入手段单

一落后、入户带宽及城市管道限制等因素,已成为现代电信网发展的瓶颈。因此利

用接入网实现网络结构的优化及接入层设备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已成为电信

网络发展的重要任务。

电信网按功能可分为交换网、传送网、接入网三部分,接入网处于整个电信

网的网络边缘,用户的各种业务通过接入网进入核心网。根据ITU-T的新建议G.

902定义: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

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管理

接口(Q3)配置和管理。近年来,核心网上的可用带宽由于SDH的发展而迅速

增长,用户侧的业务量也由于Internet业务的爆炸式增长而急剧增加,作为用户与核

心网之间桥梁的接入网则由于入户媒质的带宽限制而跟不上骨干网和用户业务需求

的发展。骨干网上的巨大带宽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是一种投资的浪费。因而,

接入网的宽带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在接入网的建设中存在不少的争议问

题,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发展光纤接入是解决接入网宽带化的最根本和行之有效

的办法,光纤应尽量向用户延伸,尽量靠近用户。光接入网由于频带宽、容量大、

扩容升级方便、运维费用低、质量高,从而适合高速数据和宽带业务的发展。当前

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用光纤作传输媒介,经济地提供有的基于STM的窄带综合数

字业务和CATV宽带业务,同时要还要考虑到将来能顺利过渡到基于ATM的宽带

综合数字业务。

点击查看全文

篇3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篇4

据了解,高数(二)的复习考试大纲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6个一级学科的考生,是报考这些学科的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导。

北京向导学校相关辅导老师介绍,从2011年大纲的规定看,考生具体复习考试内容共有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概率论初步5部分内容。

考生要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程度的掌握。其中,对“高等数学”部分中的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以及“概率论”部分中的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等内容,要了解或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复习时,考生还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同时,还要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判断和证明,准确计算,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高数(二)的试卷内容比例来看,一元函数微分学和一元函数积分学两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和32%,考生复习时可重点加强这两部分。在一元函数微分学部分,考生要了解导数的定义、左导数与右导数等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基本公式,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对数等的求导方法及其他内容;在一元函数积分学部分,考生要掌握不定积分、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等知识,同时要掌握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等知识。

篇5

在如今这个海量数据的信息时代,不同领域中的海量数据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各行业之间的数据革命和竞争,各种数据逐渐呈现出高度复杂化、价值稀缺化的基本特征,各种数据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全球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不同领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数据每年的增长率为40%。预计到2020年,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或者超过40ZB。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信息正在不断聚集,数据数量逐渐庞杂,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应对的。在未来,各领域将会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生产、运用、分享,大数据时代正在迎面赶来。“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等热点、高频词之后的新的关注话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能力等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中,如何才能正确挖掘和利用蕴藏于大数据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科研价值信息已成为学术界、企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思想也恰好凸显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性。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进行实时、动态化的跟踪与监测,对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全新挑战,如情报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激增、情报工作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专业人员的匮乏等。

1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

要想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的具体情况和内容,就必须先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笔者认为,对于大数据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描述,并非是真正的定义或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逐渐发展,人们对海量的数据进行了挖掘和应用,这也就预示着在一定程度上将产生新一轮的生产率增长、消费者盈余,其实这就是对大数据时代最好的解释与诠释。大数据具有5V的特征。

1.2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

1.2.1在大?稻菔贝?下所有的物质实现了数字化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一天的全网流量已经可以装满1.88亿张DVD光盘,还有专家曾经预测到2020年,我国仅仅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年所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储量。在大数据时代,淘宝实现了商品的数字化,微信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数字化,微博实现了人们心情的数字化。通过这些数字化的过程,人们周边的物质已经成了各种不同的数据,而这些不同的数据经过汇集后又形成了大数据,这也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多样性、大量性。

1.2.2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在不同领域汇总进行决策已经不能再简简单单依赖管理者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完成,而是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挑选,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高价值性和真实性。如:沃尔玛公司对客户购物习惯的数据进行营销分析,最后得出“啤酒+纸尿裤”的搭配方式。

1.2.3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前瞻性与实时性的统一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并具有实时性。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业更具备前瞻性。例如:谷歌就曾经利用网民检索中的一些高频词汇、时间的分布等对2009年的流感爆发与迅速传播进行了提前预测,为医院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使医院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配备了大量的人员、设备、药品。大数据时代不仅促进了各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更为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只要存在大数据,就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情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更有价值的情报,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与支撑,使企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精准化,便于企业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阐释,并努力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最终将其转化为能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利用价值的情报。在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中,对企业竞争环境、对手等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了详尽地分析,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情报策略。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情报更加清晰化、明朗化,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也更加准确。

2.1竞争情报研究机构的职能存在缺失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都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具体实施的,虽然在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然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职能定位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中,特别是在竞争情报搜集工作制度的制定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有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搜集工作的部门包括企业的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等。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竞争情报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部门职能制度,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各个企业借鉴。

2.2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素质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素质、竞争情报意识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对组织的忠诚、遵纪守法的素质,但是就目前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的工作人员现状来看,企业的情报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企业的中层以上领导者,更是只关注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能够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各种隐性因素并不关注,竞争情报搜集缺乏主动意识。另外,各企业的竞争情报搜集人员并未经过任何系统性的、信息管理类的培训,特别是对于搜集到的各种情报信息不善于管理、分析、加工,使得情报资料的应用价值不高。

2.3竞争情报信息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建立在现代信息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信息管理工作更是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如:企业的中层领导管理人员在竞争情报的搜集工作中缺乏科?W的行动规划,对于企业层面的规划也考虑不全;在情报的存储、分析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搜集来的竞争情报没有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存储,更未将相关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很多信息在了解、使用之后就随意丢弃;在竞争情报的内部共享方面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搜集到的信息仅供个人工作时使用,并未向其他部门或者领导进行汇报,这也就是事实上的信息共享壁垒问题;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竞争情报信息工作,再加之管理层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迄今为止很多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竞争情报管理制度。

3 大数据环境下现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创新措施

3.1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如果没有条件或者在短时期内无法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企业可以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从内部各部门抽调一名信息工作人员,组成规模为10人左右的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并由企业的主要领导牵头,担任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成员分别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职能开展对应的情报搜集工作。

3.2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是一项普适性的哲学原理。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具有同样的指导性意义。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务基础作支撑和保障,那么竞争情报工作就如同是空中楼阁,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将该项工作的经费纳入到企业的预算中,并设定相应的临时划拨制度作保证。如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设备与工具建设的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激励经费、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资料信息购置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际关系的攻关经费。

3.3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强大的物力支撑

在大数据环境下,要想保证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竞争情报工作方案的有效实施,物力保障必不可少。从物质条件的充裕程度来讲,各企业应该积极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质条件;从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本着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基本原则,选择性地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进行物力支持。如必要的交通运输物品(小轿车等)、信息采集工具(摄像机、录音笔等)、信息管理设备(移动硬盘、U盘、互联网计算机等)等。

3.4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或完善相关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制度。为有效地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如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岗位职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内部协作制度、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等。这些制度需要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后进行制定,这些制度可以先试行一年,在试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然后再统一进行引发并执行。

篇6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样的。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隙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上述界定、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发展。二,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服务进行简单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政府管理的重组、整合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创新。三,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大力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电子政务堪称政府管理的革命。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之间的关系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子政府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则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非特定的时间及地点,与政府进行沟通。

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

电子政府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Electronic Government (简称 E-Government,有的还称Government Online即政府在线),原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

电子政府总的来说,更多地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服务的提供方式,即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之上。

我们在探讨电子政府这一概念的时候,同样偏重于政府服务的电子化,而很少涉及几乎同等重要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电子。这种倾向之所以出现,主要是 “政府”这个词本身就有实体的含义,而且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经常是与社会相对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多地是从民众接受服务的角度来探讨电子政府,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并为此项工程的实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组,划拨了专门的编制与经费。

从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又有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小阶段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篇7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已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几乎所有电类专业甚至非电类专业如:生物、纺织、医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的产生及处理过程对学生未来从事电子工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20多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对象也从研究生课程或本科选修课变成专业基础必修课。为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所学尽可能的与社会发展接轨,对数字信号处理这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是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公式推导较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有枯燥难学之感。近年来,国外及国内有些学校对一般电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强调应用性 学习 ,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用途和用法,而对其深奥的理论推导仅做一般介绍,并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验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取方面,选用《数字信号处理教程》为主要教材,选用《数字信号处理》为辅助教材,对两本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交叉融合使用,既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以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为两大主线。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不同教学模块中各知识点分为自学、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精简课程内容,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部分内容采用“设置悬疑”“分层讲解”“实例分析”“结论描述”的步骤讲解。以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关系为例,给出两个序列x1(n)和x2(n),长度分别为N1、N2,先用MATLAB程序演示x1(n)和x2(n)线性卷积结果,之后分别演示x1(n)和x2(n)的L点(L≤N1+N2-1、L=N1+N2-1、L≥N1+N2-1)的圆周卷积结果,比较线性卷积与不同点圆周卷积结果,设置“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是否具有某种联系”的悬疑;之后进行分层讲解:分别利用公式推导出两序列的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具体表达式,推导出圆周卷积是线性卷积以L为周期的周期延拓序列的主值序列;以简单的两个序列为例,由学生分别计算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根据计算结果能够进一步明确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从而说明“这就是利用DFT计算线性卷积的方法和要求,即可以选择长度大于等于线性卷积的两序列长度之和的DFT运算计算线性卷积”。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多媒体教学、课堂板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优点,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及仿真演示等部分的内容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课程幻灯片设置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供教师课堂讲解使用,主要是课堂讲解提纲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图示举例、动画演示等;一个供学生课下自学使用,详细介绍课程的各章具体内容及公式、结论推导过程。

2.设置综合性习题课

知识的掌握可通过课堂学习、课下复习等环节来实现,通过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是理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设置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必须掌握和要求理解的课堂内容设置基础习题,突出本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布置综合性设计性题目,提高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注重知识面拓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适当讲解一些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实验课让学生扩展视野

除了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的实践中,通过亲自验证理论并设计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验课的设置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信号的时域分析 、信号的频域分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有限脉冲响应和无限脉冲响应两大类滤波器)。每个部分的实验可以根据课时情况设置不同的理论验证或设计内容 。除了规定必做的内容外,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仍以MATLAB作为平台,通过实验学生不但对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些困难,可以通过实验指导书给予较详尽的指导。

四、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考核采用多种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出勤(60%)+课堂表现(25%)+作业成绩(15%)组成;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60%)+实验报告(20%)+实际操作(20%)组成。试卷命题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为中心,以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主线,既注重基本内容及实际应用,又包含综合分析,覆盖每一章的知识重点,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景芳,侯玉宝.“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进探索[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4):25-27.

篇8

关键词:EDA;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习聪玲(1979-),女,陕西渭南人,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5-02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背景和意义

1.课堂教学改革背景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测控专业、电信专业及电气专业等学科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微机原理”、“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方案的思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为深入贯彻《纲要》的指导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课堂教学改革意义

人类步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提升工科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观念。“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借助虚拟实验现代计算机仿真工具,将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验环节和实践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自然参与到理论的实验来源和工程应用的探索过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力求使课堂发生如下转变:由课堂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由理论学习只知其因的书生形式向实践教学的既知其因又知其用的工程应用形式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理论推导”方式向师生在课堂共同实验的“理论―实验―理论―应用”方式转变,目的是使学生由单一地掌握学科理论型向综合学会工程应用型转变。

二、EDA 技术引入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过分强调了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的来源、释义、验证或推导过程,然后通过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填鸭式教学,黑板、粉笔和讲解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此外,因课程和实验内容与应用实践脱节,学生往往不知学为何用,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EDA 技术改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一些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EDA 的模拟随时以图形、表格及曲线显示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效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层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而杂、知识面广。[1]

EDA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其以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分割、综合及优化、布局布线、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EDA 技术的教学应用软件主要有EWB、PSPICE、protel99、Max+Plus II、QuartusII、ActiveHDL、Modelsim 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动化、数据处理能力强、功能丰富完善、开放性和交互性良好。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电子线路实际化,并可以不断地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结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引入EDA 技术,改革和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必然。

三、“电子基础基础”课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主要引入课堂虚拟实验教学形式,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形式进行验证,并在实验过程讨论理论的适用范围、参数变化和影响关系,通过课堂对实验过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1.“电子技术基础”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和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三基”教学是课程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电子技术中存在有较多的基本概念,如康华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第三、四章和第七章,提出的PN结的形成、小信号模型、正负反馈,以及在《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四、六章介绍的竞争冒险现象、161芯片形成的计数器基本概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介绍这些内容时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引入验证性EDA仿真和动态软件显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到这些原理的实现过程及这些概念的实际现象,并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看到RC电路如何振荡出正弦波并如何转化为三角波和矩形波。更直观地看到161等芯片构成的计数器如何计数,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数字钟如何来工作的。这些对学生都比较抽象,如果能通过EDA教学软件仿真就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3]

2.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中引入应用案例

“电子基础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很多内容可直接作为后续课的应用基础,或直接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如《模拟电子电路》教材中的第七、八章中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最大功率输出等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第三章的RC电路在工程中可用作延时器、振荡器等应用,第十章整流二极管在线性电源中的应用等等。在《数字电子电路》中多谐振荡器和和555定时器都是经常在工程领域中用到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少涉及如何运用《电子基础基础》的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往往只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的工程中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中插入应用案例的虚拟实践,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可以组织一些电子设计比赛,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单片机结合在一起,做出一些电子产品,或者实现一些逻辑功能。给学生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的难题就存在于基本理论中的概念。

四、应用案例举例

对于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构成如图1所示。

由此引申出信号源电路,以下是设计信号源电路,如图2,这样可以在课堂上通过EDA仿真让同学有更直观的概念,如图3。

五、课堂教学改革预期目的与实施效果

基于EDA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改革将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这些基础概念与工程应用要点,设计出对应虚拟实验案例,在课堂上演示、讨论,丰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内含。预期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理论应用结点多建立相应的EDA和应用案例程序,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所有课堂中引入基于虚拟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华光,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邮编361005)。

电邮:

2009年7月31日,科技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共同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extGeneration Broadcasting,NGB)”的示范项目:以此为标志,NGB开始走向实施阶段。此时,距离2008年1 2月4日“部局合作协议”的签署,才不过短短8个月。相比几年前的IPTV,这个节奏多少透露出了几许“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在政策制订和产业推进的同时,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声音也始终不断。罗小布提出澄清基本概念的想法(参照阅读:本期罗小布专栏P28~P37),使我联想到科学史上曾经发生的澄清基本概念的情形――往往是在学科范式尚未确立的时期,或者是科学革命即将来临的前夜,而在“常规科学”的阶段,科学共同体通常不会去质疑基本概念。

既然NGB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其技术被寄予的革命意义毋庸置疑,由此而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看来确有其必要。笔者以为,重新审视“广播”、“带宽”以及“融合”等三个基本概念,是理解NGB的关键。

NGB还是不是广播?

广播兼具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含义,NGB对“广播制度”的颠覆性创新亦从这两个维度展开;所以,建设NGB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系统问题。

与近年来热议的下一代网络(NGN)、下一代互联网(NGI)以及IPV6等诸多“下一代”新技术相比,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的“广播”显得有些古旧。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商用的电台广播,到30年代走向商用的电视广播,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若干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广播”,不仅代表一种向大规模受众传递声音和影像的技术手段,更象征着工业社会形成的向大量聚集(尤其是聚居在城市)的“大众”(mass)传递信息(以单向传递为主)的制度。(文中红色突出显示效果为编辑所加,下同――编者注)

上个世纪广播制度的形成具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即模拟的开路发射技术无法精确限定接收者的权限;也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即工业社会向大众传递同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是精英集团整合并掌控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之下,形成了以中央化的传播与个性化的接收为基本矛盾的现代广播制度(Williams,1974),而商业广告赞助和征税成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手段,并相应地形成商营和公营两种主要的广播体制。

由此可见,广播具有技术与社会的双重含义。

在实现数字化转换之后,有线电视网在技术层面上与传统广播网已经具有显著区别:由于能够精确控制接收者的收视权限,因而不只能够向“大众”进行“广泛”播出,而且能够精确地向特定“小众”进行“窄播”;与此同时,由于能够实现即时双向互动,也不再限于单向的“放送”。有线电视城域网在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ACR)以及基于新数据接口标准(DOCSIS3.0)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以较大的带宽提供点对点的双向交互功能,从上海嘉定试验网初步实现的某些互动业务,人们依稀可以看到NGB浮现在地平线上的曙光,然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物理网络方面,NGB与电信网络已经没有太大的实质区别,但与传统“广播”网却有着本质差异。作为对广播技术的革命,NGB可以向下兼容广播功能,但显然不是传统“广播”网。由此看来,NGB中的Broadcasting只能解读为一种行业立场:这是以广播电视部门为主导、以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尤其是有线电视城域网)为改造对象的“三网融合”方式。

既然NGB有行业立场,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再次面对IPTV在许多国家曾经遭遇过的“IP”与“TV”的技术范式(technical paradigm)冲突。由于执行主体不同、基础条件不同,不同部门在实施网络融合时必然选择不同的路径。与此同时,由于NGB在技术上与传统广播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其社会意义也将随之发生新的调整,这势必要求运营商不能再以广播的思维模式来运营NGB。

基于上述对“广播”基本概念的反思,可知建设NGB的目标给广电运营商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是一个系统问题!那么,广电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融合策略,才能有效地改造广播基础设施并转换运营思路,从而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NGB呢?

带宽与宽带

带宽(bandwidth)是网络的物理属性,宽带(broadband)互联网接入是基于网络应用的用户业务;但NGB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增加宽带业务,而是带来了基于视频的流畅互动体验,后者才符合用户的新媒体消费行为特征。

宽带接入需要网络带宽,带宽是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这是常识。曾经听到某运营商谈及NGB时说,“NGB是对广电网络的全面升级,升级之后网络的带宽得到极大改善,使我们能够提供更多增值业务尤其是宽带业务,从而具备与其他运营商全面竞争的可能性。”――笔者对这个观点感到有些疑惑,改善网络性能是为了什么?按照罗小布的说法,运营商其实更应该重新反思用户的需求。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无限增加带宽的宽带接入吗?

记得互联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在美国走向商用的时候,WWW曾被戏称为“waiting(等待)”、“waste(浪费)”和“waffle(闲聊)”,足见互联网起步阶段的情形:用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上网,速度奇慢费用极高,而且内容很少。刷新一次网页需要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在讨论区看帖、发帖已经勉为其难了,更不要奢谈网络视频。相比80年代的广播电视,当时的互联网在性能上显然有许多不足,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也是类似情形。可令人费解的是,人们竟然喜欢互联网!

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以至于1PV4拥有的2-1地址资源即将被分配殆尽。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3.38亿(CNNIC,2009)。如果说带宽是制约网络发展的因素,那么互联网怎么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笔者以为,互联网能够迅速发展,根源在于用户体验!

互联网提供一种无限的可能,让用户高度卷入地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邀游探索。这种用户体验,正是基于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从集中单向的广播转向互动式去中心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透,这种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塑造了一种所谓“参与式文化”或者俗称“前倾式文化”。以往大众传媒的受众养成的习惯是:仰靠着沙发被动地从报纸电视获得娱乐和资讯。与这种“后仰式文化”相比,“前倾式”文化需要用户投入 更多的注意力去主动参与。电视机从没有遥控到有遥控、电视节目从“观众call in”栏目到草根选秀、互联网应用从以网站提供内容为主的Web1.0走向以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为主的Web2.0,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是用户的参与精神!

一个偶然但鲜明的例子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起的“贾君鹏”现象,正是海量用户参与下的传播爆发力体现――这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火爆“水帖”提醒我们:用户需要的是参与,注重行动本身所体现着的存在,而不是内容所具有的符号含义,这构成了用户新媒体消鼻行为的基本特征。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带宽尽管很重要,但也要联系具体服务谈带宽才有意义。如果宽带业务提供的仍然是集中供给的内容,那么运营商提供再多的带宽也无济于事。试想,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电视节目从30套增加到300套,对用户又能增加多少吸引力?所以,来来NcB的接入网带宽会有显著改善,但怎样用好带宽更重要!

综观广电与电信的历史,有线电视网络在用户带宽方面曾经具有的优势并没有带来竞争胜势。因此,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说,不必执着于带宽,更不必纠结于宽带接入业务以及互联网国际出口的问题(这个问题既非广电的主营业务,也不是用户的真正需求)。NGB对广电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者增加了宽带业务。而是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体验。并且是基于视频的互动――用户的真正需要不是带宽本身,而是通过更加顺畅的信息传输来实现更为真实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

融合与分离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 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关于融合,前人的论述虽然已经很多,而要理解NGB,却还需反思融合。罗小布提出区别媒介与媒体的观点,对于认识融合概念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应对媒介与其承载的内容进行区分。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Jenkins(2006)对融合的理解是:“内容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

无论是视频内容从广播网向电信网的流动,或者语音通话从电信网转向互联网,都属于媒介融合之后常见的情形。对比通常讨论的多层次融合的观点,Jenkins强调的是对媒介与内容的区分,从而引出融合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平台要互联互通,这是需要兼容标准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内容要自由流动,这是需要监管政策来解决的问题。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互联通因而能够彼此交融。可见,要实现融合,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标准的兼容问题,更涉及监管政策和部门利益问题。许多国家在IPTV行业监管方面发生“IP”与“TV”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就是内容流动引起用户迁移,从而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

目前讨论最多的融合,主要是关于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与内容产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Terry Flew(2008)认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融合问题也还是这三个产业的合作问题(如附图所示)。

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N网融合”,首先都需要解决物理层与业务层的分离,物理网络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业务则需要鼓励竞争。将物理网络的差异对业务的可能影响屏蔽掉,也正是基于软交换的NGN的核心精神之所在。笔者以为,影响未来NGB实施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在于“网台分离”政策的执行问题。2008年“1号文”关于“加强市场培育与监管”的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转变广播电视运营方式,推进实施网台分离,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运营机制”。网台分离不是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而是难以执行的实践问题,这似乎已是政府、业界以及学界的共识。

在广播时代,广播电视网以城域网为主,其性能与规模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虽然网络规模通过运营成本能够间接影响网络的绩效,但是并不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然而,NGB不是传统广播网,用户之间需要互动,这使得网络具有了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用户越多网络越吸引人。对于NGB所能提供的基于互动的各种增值业务来说,网络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改善网络性能需要扩大网络规模,即便不能全国统一,也要尽量鼓励跨地区兼并。试想在网台结合、地区割据的条件下,各项业务如何能够自由地跨地区、跨媒介平台流动?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的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结语

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成本管理 图书馆 现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知识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已逐渐成为各企业追求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商业、企业领域中,随着人们对知识的不断重视,很多图书馆朝着市场化、多元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也增加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可见,与其他产业一样,图书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紧缺、人工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读者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成本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图书馆的成本管理对象主要是指图书馆在保证图书馆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所消耗的各种资金,图书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花费较少的费用来支持、提高现有的服务与运作水平。图书馆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在面临着成本管理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上级管理机构的财政拨款压力、绩效考核压力。因此,研究目前我国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图书管理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是我国图书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1、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概念

在了解了商业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后,那么什么是图书馆成本管理呢?图书本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在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也就是图书馆经费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如何使用图书馆经费?如何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经费的合理、科学使用。有的人简单的将图书管馆成本管理看作只与钱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殊不知图书管理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图书馆内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都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

2、图书管理成本的构成

与其他企业相比,图书馆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通过对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终实现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结合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可以将图书馆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主要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出,如: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公用支出,例如:图书馆办公费支出、差旅费、水电费等;固定资产成本,例如:计算机或网络等;科研支出,例如:专项课题的调研与成果费等。隐性成本主要包括:知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著作权成本。通过对图书馆成本的构成内容也能看出,图书馆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三、图书馆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图书馆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多数都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的兴起,数字图书馆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方法都不能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步伐,大部分图书馆都沿袭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来完成对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由于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机构,资金来源单一、有限,产出效益难以定量衡量,不能在短期得以计量,在人们的意识中只是消耗性的机构,看不到其社会效益,因此其成本管理并不受重视。图书馆的机械化简单动作,谈不上有效的成本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2、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就我国目前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对图书馆资源配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其次,缺乏成本预算与控制的主动性,图书馆属于事业型单位,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很多图书馆总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现实,并没有将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再次,图书馆的工作缺乏方法性,很多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特性,在工作时并不讲求方法,对各项成本的消耗浪费并不重视,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损失。最后,图书馆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很多图书馆员工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得成本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有的图书馆即使制定了成本管理计划,但是由于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计划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并未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进行约束,员工也就缺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与责任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3、图书馆人员结构缺乏合理化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功能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图书馆在人员配备上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很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仍然局限在对书本、资料的归类整理的机械化劳动,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与那些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情报检索人员相比,图书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把握读者对知识与书籍的需求方向。例如:当遇到有的读者提出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时,很少有管理员能对其提供馆藏资源的检索建议,更谈不上信息整合推送服务。而对信息的整合检索,提供信息咨询,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困难与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之下,机械化劳动被机械取代,而图书馆的人才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劳动,人才不能尽其利,图书馆对读者的利用价值不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

4、缺乏自己的网络等技术支持

随着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我国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图书馆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图书馆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员,他们从数据的存储、搜索、身份的识别、防火墙的设计技术,到审计与跟踪等技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遗憾的是,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是依靠外部网络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并未站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来考虑自己研发,这对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四、解决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图书馆成本管理理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这就要求我国各图书馆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图书馆的成本管理中。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制约,奖罚分明的制度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热情。

2、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方法

如前所述,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目前各企业使用最广泛的成本法,并已经被推广到其他领域。作业成本法能够准确的、科学的反应产品的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依据。图书馆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将其运用到图书成本管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借鉴并不是完全照搬,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该方法。

3、科学合理配置人员、合理规划资源配置

目前各图书馆人员管理已经造成图书馆成本管理的增加,例如:人员的冗余增加了工资、奖金、福利的资金投入。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合理分配工作岗位,改变过去“图书管理员”的人才结构,重视信息资源的综合提炼、加工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对图书资料的简单管理不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对成本的一种浪费。只有在固有成本下提供具有二次生产力效益的知识产品,发掘人才的专业创造力,才能使人员成本变为有效的生产成本,产生效益。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在应用软件领域中并不很受重视,可选的范围不大,因此购买的成本相对较高,使用中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较薄弱,导致软件发挥效益受到局限。图书馆引进相应的计算机人才、对员工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加强系统开发人的沟通以提高软件的适应性,都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成本效率。各个图书馆应当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为契机,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产品推送机制,减少冗余馆藏,提高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的产能效益。

总之,虽然图书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但是它与企业一样具有成本,因此应当重视效益管理机制。适应知识经济对信息的深加工需要,必须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为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丽华。高校图书馆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9)。

篇11

【关键词】数字矿山;天华矿业;设想;应用

一、数字矿山建设的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智能发展就是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使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根据国家有关加快推进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所有新建矿山必须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纳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严格地下矿山准入条件,凡没有按设计要求完成建设“六大系统”的,不予通过安全验收。

新疆天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松湖铁矿,建设的包括工业场地,井巷工程、采矿方法、空场处理、三废排放、企业文化、企业和谐等,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按数字化矿山建设标准,引入数字化智能技术和设备,完善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公司决定在了解国内数字化矿山建设最前沿的技术和将来发展方面,在条件成熟时以先进的理念、技术、设备为指导思想,把松湖铁矿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绿色数字化矿山。

二、数字矿山建设企业收益

1、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资源管理:明细资源量计动态变化,提高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水平;

开采设计:有花开采方案、降低工程费用、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生产计划:优化施工作业流程、提高计划的可执行性,跟踪计划实施过程,实施计划工作的动态可调。

2、提高生产安全与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通过在线监控与预警预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降低灾害发生风险,提高灾害防控能力;

生产过程管控:实时掌握生产力要素的工况与状态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管控的智能化与科学化;

科学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三、数字矿山建设基本概念

1、数字矿山内涵

技术:现代信息、数据库、传感器网络、智能化控制;

范围:生产活动的三维尺度范围;

对象:生产、安全、经营与管理各环节和要素;

手段: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

目标:实现矿山安全、高校、清洁生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数字矿山建设阶段划分

信息化阶段:地质、测量、采矿专业应;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

自动控制阶段:自动化装备引进;生产与安全信息采集建设;综合管控平台建立。

智能化阶段:智能化装备引进;远程遥控实现;智能管控实现。

3、数字矿山建设内容

矿山基础数据库建立:地质和生产钻/坑探技术信息库;矿山资源与开采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矿山工程空间信息数据库;矿山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矿山生产设备基本信息数据库;矿山安全监控信息数据库;矿山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数据库;矿山生产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供销光里经济信息数据库;

通讯系统建设:传感器采集信息传输有/无线网;自动控制系统的有线通讯网络;矿内有线和无线电话网;矿内光纤通讯网;总公司局域网;矿山局域网;

应用系统建设:ERP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信息安全:大系统安全管理、分系统安全管理;

矿山生产过程调度控制系统:皮带远程自动控制、水泵远程自动控制、风机远程自动控制、运输系统红绿灯控制、露天矿GPS卡调系统、语音电话调度系统;

开采环境与过程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重点场所的视频监控、灾害紧急撤退及应急指挥、移动目标出入坑监控与跟踪定位、尾矿库在线监测与预警、露天边坡稳定性监测与预警、通风及地压监测与预警、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监测与预警。

四、数字矿山建设

1、矿山企业基本特征

生产对象:以资源开采为对象,资源分布变化大,生产环境复杂;开采工艺、方法、场地动态变化;

生产力要素:人员、设备多、移动范围大;生产过程组织和实施难度大;

生产过程:工种多、技术复杂;场地分散、可视程度低;通讯条件差;生产计划不确定因素多、实施难度大;生产过程难以精确控制;

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多、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安全生产成本高。

2、国内矿业企业数字矿山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研究:强调概念、缺乏基础研究,过度模仿、缺乏自主产权,注重单项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产品开发:追求短期利益、缺乏核心技术,缺少专注与行业的产品开发团队,难以形成适合行业特点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系统集成:缺乏总体设计、难保项目质量,缺乏专用产品、难以保障系统的稳定与可靠性,缺乏稳定、专业的技术支持、难以实现企业希望的目标;

企业应用:缺乏对需求的全面分析、难以准确确定项目的建设目标,缺乏主动性、难以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过分强调传统运作模式、忽略了改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建设、忽视了人才培养和项目运行管理维护的重要性;

整体问题:装备水平落后、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有效的通讯平台和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

五、松湖铁矿数字矿山建设的设想

1、对新疆天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松湖矿铁矿数字矿山建设的设想:一是要请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成熟软件公司进行设计,要求科学合理,要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

2、可以分批分次由公司统一组织相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只有整体水平和能力提升,才能做好矿山的生产、管理、安全、技术工作。

3、建议松湖矿铁矿成立一个矿山生产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针对采矿方法、地压活动、生产管理,施工方管理、供配矿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经验、教训进行沟通交流。与数字化矿山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分步建设或共建。

篇12

【摘 要】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主要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引入EDA仿真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电子信息专业;EDA仿真技术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来,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格力集团纷纷前来落户,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激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与数字系统设计》等,相关EDA技术的引入无疑会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下就针对不同EDA软件的引用做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一、Multisim软件的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信类学科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后续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电路分析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合理的思维方式,达到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规律的目的。而Multisim软件的引入即可使得该课程中繁杂的理论得到最直观的验证,从而使得“教”与“学”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如电路基本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运用Multisim软件构建模型如图1-1所示,通过仿真图1-2即可轻松得出结论I1=I2+I3,即任意时刻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图1-1 电路模型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工科类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外部特性,放大器基础,放大电路的负反馈技术,低频功放,集成运放及其运用,稳压电源,波形产生电路,使学生具备模拟电路基础调试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数字电子技术》则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图1-2 电路仿真图

而Multisim软件的引入可对电路进行仿真和演示,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直观,使得传统教学中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专业问题变得形象易懂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二、Proteus软件的引入

《单片机原理及技术》是电信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生修完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之后,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单片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中断、输入输出接口、A/D、D/A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单片机的键盘、并/串行口等。并通过实例深入讲述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方法,接口应用和典型应用系统设计及开发过程。传统的单片机开发只能借助实验箱进行测试和功能验证,而由于实验设备和实践学时的局限性,无法使得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实例都完成硬件调试,所以Proteus仿真软件的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例2-1为彩灯源程序,可实现彩灯闪烁、间隔亮及左右流水的不同控制,图2-1为彩灯间隔点亮Proteus仿真图,既直观又能达到验证程序功能的目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1:彩灯源程序

ORG 0030HMAIN: MOV R0,#0

LP0: MOV A,R0 MOV DPTR,#0100H MOVC A, @A+DPTR

MOV P2,A ACALL DELAY05S INC R0

CJNE A,#11H,LP0 SJMP MAIN

DELAY05S: MOV R7,#250 D0: MOV R6,#250

D1: NOP NOPDJNZ R6,D1 DJNZ R7,D0

RET ORG 0100H

DB 0FFH,00H,0FFH,00H,0FFH,00H,0FFH,00H,0FFH,00H

DB 55H,0AAH,55H,0AAH,55H,0AAH,55H,0AAH,55H,0AAH

DB 01H,02H,04H,08H,10H,20H,40H,80H

DB 80H,40H,20H,10H,08H,04H,02H,01H

DB 11H

END

图2-1 彩灯间隔点亮Proteus仿真图

三、Quartus软件的应用

《EDA技术与数字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大规模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FPGA和CPLD的结构,掌握一种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语言),掌握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及应用方法等。当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一个电子系统后,需要验证其正确性,仿真软件Quartus不仅可是实现对电路功能的验证,还可自上到下完成电路的转换和纠错,使的设计效率大大提高,设计周期大大缩短。如例3-1为四位二进制乘法器的VerilogHDL描述,图3-1为乘法器的仿真图。

例3-1:四位二进制乘法器的VerilogHDL描述

module MULT4B (R,A,B);

parameter S=4;input [S:1]A,B; //A,B分别为乘数和被乘数 output [2*S:1]R; reg[2*S:1]R; integer i;

always@(A or B) begin R=0;

for(i=1; i

endendmodule

图3-1 乘法器的仿真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将EDA软件引入到电信专业的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软件辅助设计功能提高设计效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EDA软件不断更新,直观性和实用性必将大大提高,将它们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廷才.电工电子技术EDA仿真实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超,孙万麟.EDA技术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0(9).

篇13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和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劳动者自身解放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了诸多因素的作用,也涉及社会演进、技术发展、应用系统的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要在对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种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认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起着主导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居于核心地位。信息化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它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首先,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对其认识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次,信息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过程本身。日本著名学者小山森进一步归纳了信息化4个标志:家庭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信息化其实就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的过程。信息技术是动力,网络是基础,信息化中的各种应用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价值链的关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大容量的宽带网络,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不能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一定会产生IT泡沫,以至形成经济泡沫,造成经济上的极大的损失。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个时期正值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最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应由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转变。

2.20世纪9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其雄厚的工业技术实力,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在90年代的信息革命中,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一批北欧、西欧及北美工业化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进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化发达国家。一些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型工业国的信息化也发展很快。而同期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两国的差距集中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上,正如日本学者小关哲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的存在每况愈下,而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却生机勃勃;日本对经济复苏缺乏信心,而美国对未来充满自信;日美两国的差距正进一步拉大。不言而喻,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革命。”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日本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硬件技术领域仍先于世界水平。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应用等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3.21世纪初期

自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实施“IT立国战略”、成立“IT战略本部”、制定《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步改变了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5年是日本e―Japan重点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日本公众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IT对国家强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它作为一种资源对其生存能力、绩效及劳动力的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与商业网络相互补充,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增长。

日本信息技术的革命,加快了对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和开发的过程,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对信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不断加强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地推动了日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三、日本的信息化战略

日本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体制上的障碍,但日本从来没有放弃信息化。从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目前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2位。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日本都居于世界前列。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日本科技进步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过,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一直保持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是核心。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个人的生活、社会及经济活动、行政管理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大大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对传统的交易方式和销售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推动了用户对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离子平板(PDP)电视、液晶显示终端、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终端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呈现广泛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2.日本数据库的发展

一个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情报对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了数据库。70年代中期,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便开始向公众提供数据库服务。日本数据库产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成立数据库中心;1980年纪伊国书店和丸善书店通过专用线路开始提供Dialog服务;198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提供NEEDS2IR联机服务。考察日本数据库近年来构建的热点,可以发现日本的数据库未来至少有三大发展趋势,即围绕社会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与国外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数据库。

日本的数据库发展基本上借鉴了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采取从政府支持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日本的数据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主导性更强。日本建立了日本信息中心(JICST,后演变为科技振兴机构)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它的迅速发展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在日益为日本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其研究并积极推行“e―Ja―pan计划”,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日本新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国策,把推进电子商务作为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试图借力电子商务提高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振兴日本经济。

4日本机器人技术及数字电影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制国策上把机器人技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日本

总务省编制的“白皮书”中提出“网络机器人”这样的新概念,将信息技术、广域网络这些信息通讯相关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技术产业今后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形成巨本的市场。如果机器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会成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大国。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电影的使用方法发生了多样化的变化,从家庭录像带到DVD播到数字广播(地面广播、卫星广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影节目也开始在网络上播放。日本政府在政策和行动上对发展数字电影大力支持。

5日本信息安全对策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开始泛滥,成为各国头痛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预防并消灭电脑病毒等,主要从加强法制建设,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两方面入手,以保证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个人情节保护法;私人秘密标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经营系统的资格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安全咨询机构。

6IT人才的培养

日本把IT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全社会给予关注,从各种渠道加大信息化知识及技术的普及教育,如举办了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通过信息学科专业的设立,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篇14

文章以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1(试卷号:2006)》为例,初步探索教师如何搞好复习导学,以期有效帮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顺利通过考试。

关键词:

经济数学;期末复习;导学

《经济数学基础》是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知识。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平时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互动交流不够,所学知识不一定扎实,很担心不能过关。必须通过必要的期末复习导学来巩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通过考试。文章以《经济数学基础1(试卷号:2006)》为例,提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一、整理有针对性的期末复习题

(一)整理复习题的必要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教师要能够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教材是蓝本,大纲是纲领,国开大《期末复习指导》是依据,历次期末考试真题是范本。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仔细研究大纲和以往考试题,弄清楚考核要点和分值分配,然后再根据学情,分析重难点,思考如何突破重难点。对考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和整理,得出一份有针对性的复习题,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二)整理复习题的方法先分析考题考点的内容、分值、分布、重难点和出现的重复度,列出分析表。下面以10年1月到15年1月共10次考试题为例,列出分析表两个如表1,如表2所示。整理出综合复习题。题目类型中有五种题型,复习题就分五个大模块,在每个模块里罗列若干小版块。要尽量涵盖所有考点,注明考试时间,消去雷同,合并相似。

二、根据复习题,适当进行面授教学辅导

经济数学不同于其他文字性学科,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课件、微课等完全学会。数学需要理解、需要掌握方法和反复练习。远程开放教育之所以优于纯粹的网络在线课程,就在于基层办学单位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期末复习安排几次复习课,非常必要,根据以往考题精心整理的复习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分考核点、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讲解;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以切实保证复习效果。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时间,抓大放小,详略得当。复习不搞拉网式,切忌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战线拉得太长,难保高效率。题目的设计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开放性、创新性,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能记忆,发展思维,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计算题或应用题,每年都有求不定积分或定积分、求导数或微分、求线性方程组的解等,教师必讲、且重点讲,务求人人会做,变换数字后也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而对于偶尔一考的题目,比如判断基本初等函数等内容,则灵活处理。有时间,可以说一下;时间不够,不去理会。教师复习导学和学生自我复习,都可做此处理。

2.帮助理清概念、定理、性质等。选择、填空题多是考核基本概念的。教师不能够像进行新课一样,慢慢地进行概念的引入、推导、陈述等,那样会冲淡主题。概念一多,内容一杂,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应该更多地以简洁的、归纳性的动态图形、语言、方法、实例等来展示。举例说,判断函数的定义域、奇偶性和单调性等考点,可以借助几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使函数的性质一目了然,形象、生动而直观。

3.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导学应贯穿始终。对微积分内容,基本初等函数是基础,复合函数及其四则运算是桥梁和纽带,求极限、导数等无不是求复合函数的种种运算。可将复合函数的自变量看成一个整体,进行适当变形和换元,就能运用基本的求导数等公式,轻松求解。可以一题多解,也可多题一解。线性代数中,关于矩阵的概念、秩、解、自由未知量等概念,可以通过一两个考试真题,一步一步推导而来,何时有解、无解等等,可以抓住矩阵的秩、矩阵的行初等变换等关键点来突破难点。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处不在的,复习导学必须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讲清讲透一个题,再适当变化数字,以让学生能透彻理解,举一反三。

4.教会学生记住充分必要的公式。在计算题中,求导数或微分,或者求不定积分或定积分,都是需要记住基本的公式和运算法则的。几个公式连起来记忆比较好。比如,幂函数求导公式(xμ)'=μxμ-1,注意到函数导数的指数下降一次,指数拿函数前面做乘法。稍微变形,成为微分公式d(xμ)=(μxμ-1)dx。对幂函数的积分公式注意到函数积分的指数上升一次,指数+1拿到函数的分母上,还要加上C,这样就好记多了。实在记不住,要在试卷前面的公式中去找,总之不能一字不写,坐以待毙。

三、利用多种媒体辅助复习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因此,利用多种媒体辅助学生复习是必须的。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参加面授、基础是否够好,是否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等等,分析“学情”,一视同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主动出击,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可利用制作专题微课、专题课件、上挂期末复习题、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网络助学,也可借助现代化的远程工具QQ、电话、平台、手机等多种方式关爱学生,使学生力排万难,克服重重困难,加入复习中来。

四、指导复习、考试技巧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是精神支柱,劲可鼓而不可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多关爱、常鼓励是教师的制胜法宝。

2.要注意多看、多做练习题。以复习题为蓝本,从分值多的、必考的内容到分值少的、不常考的内容,从易掌握的到似是而非再到不会的题目。如果概念不清,多看几遍教材或资料。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熟记基本公式。做到熟能生巧、胸有成竹。不要只看不做,考前认真做一下期末复习题。特别是必考内容,背着答案仔细推导和演算,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切忌眼高手低,心浮气躁。

3.考试时注意书写。特定符号,一定要书写正确、规范。该有的步骤不要省略,特别是计算题或应用题,切忌不要潦草马虎,丢掉不该丢的分。

4.考前不要熬夜,保证睡眠。总之,经济数学的复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重点和关键。教师要整理出有针对性的期末复习题,然后进行面授、网上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复习,并注意指导学生复习、考试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龙景.教师如何搞好数学期末复习[EB/OL].、

[2]cwgaobingliang的博客.如何搞好数学复习[EB/OL].

[3]期末考试考前辅导秘诀[EB/OL].

[4]怎么准备期末考试复习[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