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篇2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完善反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据报道:专家称中国有4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的青少年儿童有抑郁倾向。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疏导。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应如此。

一、分析原因

1.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分析。经调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家庭,高中生较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交友等。可见,我们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不能只是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政治教学课堂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每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本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特别是在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材分别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政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调节,心理障碍的排除,从而保障心理健康,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二、制定措施

1.努力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如在《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课堂上,我介绍相关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介绍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体会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2.注重言传身教,凭借个人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首先,感染法。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够感染学生,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生机勃勃的课堂,拉近师生距离,以化解学生心中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情绪,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以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评估自己和他人,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再次,自信法。目前不少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个性张扬、无所禁忌等各种心理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与要求,先不管对与错,都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

三、完善反馈

篇3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篇4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着许多鲜活的材料,其中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还有大量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技能知识,尤其是《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引导学生从自己吃零食、乱花零花钱、追求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等习惯说起,联系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进行自我剖析,并对当前社会中的铺张浪费、超前消费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评判,最后结合教材,从而得出了正确消费的四个观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启发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一)诗词意境教学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政治理论问题放入美妙婉约的诗词中,既使学生理解了生涩的理论,又使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重要观点,以宋代诗人坡的名诗《题西林壁》为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的哲学概念。这样,不难理解的一首诗,在经过哲学语言的诠释后,使人们真正把哲学生活化了。

(二)模拟角色教育法。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生活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在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让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联想集团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通过角色模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上课前要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节课都保持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与错,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三两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使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新闻时政,不管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个性的张扬,自卑感得以消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做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切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中学生更是如此,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所以,由衷的欣赏、赞扬、激励每一位学生,都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释放出最大的潜能。

篇5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情感体验

1.引言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有一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课堂教与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溪八中K二年各个体育选修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3.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3.1经过各项问卷调查和研究:现高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以生生之间的关系敏感、行异常、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焦虑、自卑等较常见,个别还存在弃学、厌学、忧郁、自杀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2课堂教学是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身体活动过程中,行为、个性、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某些心理障碍,使人的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3.3经过长期跟踪本校高中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策略。对各项教学行为的情感体验反馈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其中赛前焦虑、自卑和运动恐惧感等症状明显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成就感增强,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这些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归纳起来我认为: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生生之间增进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二是体育活动能宣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运动的快乐。四是体育运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五是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个人精神面貌更好,团队合作意识更强。

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因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及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决定其活动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所教内容或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法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堂,对具有运动恐惧症和自卑感的学生,能够起到缓解和调节作用。我校每年都开展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闲暇通过开展学校各种体育协会,举办各种球类竞赛,开展男女组合团队接力赛、校园青春健美操表演赛、背摔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运动体验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产生正面影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2师生互动

体育教师要身先示范,在课堂里经常融入学生中,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做学生的好朋友,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愿意与老师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一旦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就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曾经在体育运动中有受到过某种伤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者对运动恐惧或者赛前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对于体育后进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利用教师的眼神、同学的鼓掌鼓励他们,并利用每一次进步的数据以学习评价的方式反馈出来,充分肯定其进步的空间,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消除其恐惧和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因人而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学生一旦实现期望目标,就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此项目的学习与进步。

4.3分层教学

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胜任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相反,任务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就会导致个体焦虑,严重的甚至产生挫败感。因此,人的能力胜任挑战是人产生快乐的源泉,并长期坚持此活动。在体育课上那些自卑、焦虑、恐惧的学生的运动水平相对比较差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心中把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目标范围内完成任务,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教学中合理、及时地运用竞赛形式,运用教学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团队合作

实践证明,个人之所以能够为团队所吸引,主要是因为团队认同、社会强化、参与活动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互帮互学,营造融洽的团队合作氛围,此举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有很好的帮助。比如:在健美操课堂里,有一些较难的动作我会做示范,一些简单的我只做说明,生生会分成几个小组互相探讨,结合视频进行自我学习,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能起到骨干作用,带领成员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评价。通过展示练习,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个体的心理顾虑消除了,自信心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4.5自我暗示与磨炼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破富效应”,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其不良心理,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技能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困难,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5.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公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等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特有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如果说成功是“0”,财富是“0”,地位是“0”,未来是“0”、“0”、“0”的话,那么健康就是这无数个“0”前面的那个“1”,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学习的快乐[G].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G].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