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篇2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完善反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据报道:专家称中国有4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的青少年儿童有抑郁倾向。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疏导。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应如此。

一、分析原因

1.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分析。经调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家庭,高中生较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交友等。可见,我们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不能只是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政治教学课堂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每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本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特别是在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材分别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政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调节,心理障碍的排除,从而保障心理健康,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二、制定措施

1.努力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如在《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课堂上,我介绍相关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介绍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体会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2.注重言传身教,凭借个人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首先,感染法。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够感染学生,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生机勃勃的课堂,拉近师生距离,以化解学生心中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情绪,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以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评估自己和他人,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再次,自信法。目前不少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个性张扬、无所禁忌等各种心理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与要求,先不管对与错,都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

三、完善反馈

篇3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篇4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着许多鲜活的材料,其中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还有大量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技能知识,尤其是《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引导学生从自己吃零食、乱花零花钱、追求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等习惯说起,联系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进行自我剖析,并对当前社会中的铺张浪费、超前消费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评判,最后结合教材,从而得出了正确消费的四个观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启发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一)诗词意境教学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政治理论问题放入美妙婉约的诗词中,既使学生理解了生涩的理论,又使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重要观点,以宋代诗人坡的名诗《题西林壁》为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的哲学概念。这样,不难理解的一首诗,在经过哲学语言的诠释后,使人们真正把哲学生活化了。

(二)模拟角色教育法。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生活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在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让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联想集团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通过角色模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上课前要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节课都保持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与错,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三两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使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新闻时政,不管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个性的张扬,自卑感得以消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做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切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中学生更是如此,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所以,由衷的欣赏、赞扬、激励每一位学生,都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释放出最大的潜能。

篇5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情感体验

1.引言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有一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课堂教与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溪八中K二年各个体育选修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3.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3.1经过各项问卷调查和研究:现高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以生生之间的关系敏感、行异常、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焦虑、自卑等较常见,个别还存在弃学、厌学、忧郁、自杀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2课堂教学是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身体活动过程中,行为、个性、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某些心理障碍,使人的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3.3经过长期跟踪本校高中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策略。对各项教学行为的情感体验反馈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其中赛前焦虑、自卑和运动恐惧感等症状明显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成就感增强,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这些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归纳起来我认为: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生生之间增进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二是体育活动能宣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运动的快乐。四是体育运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五是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个人精神面貌更好,团队合作意识更强。

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因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及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决定其活动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所教内容或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法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堂,对具有运动恐惧症和自卑感的学生,能够起到缓解和调节作用。我校每年都开展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闲暇通过开展学校各种体育协会,举办各种球类竞赛,开展男女组合团队接力赛、校园青春健美操表演赛、背摔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运动体验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产生正面影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2师生互动

体育教师要身先示范,在课堂里经常融入学生中,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做学生的好朋友,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愿意与老师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一旦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就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曾经在体育运动中有受到过某种伤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者对运动恐惧或者赛前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对于体育后进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利用教师的眼神、同学的鼓掌鼓励他们,并利用每一次进步的数据以学习评价的方式反馈出来,充分肯定其进步的空间,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消除其恐惧和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因人而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学生一旦实现期望目标,就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此项目的学习与进步。

4.3分层教学

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胜任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相反,任务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就会导致个体焦虑,严重的甚至产生挫败感。因此,人的能力胜任挑战是人产生快乐的源泉,并长期坚持此活动。在体育课上那些自卑、焦虑、恐惧的学生的运动水平相对比较差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心中把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目标范围内完成任务,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教学中合理、及时地运用竞赛形式,运用教学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团队合作

实践证明,个人之所以能够为团队所吸引,主要是因为团队认同、社会强化、参与活动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互帮互学,营造融洽的团队合作氛围,此举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有很好的帮助。比如:在健美操课堂里,有一些较难的动作我会做示范,一些简单的我只做说明,生生会分成几个小组互相探讨,结合视频进行自我学习,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能起到骨干作用,带领成员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评价。通过展示练习,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个体的心理顾虑消除了,自信心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4.5自我暗示与磨炼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破富效应”,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其不良心理,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技能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困难,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5.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公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等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特有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如果说成功是“0”,财富是“0”,地位是“0”,未来是“0”、“0”、“0”的话,那么健康就是这无数个“0”前面的那个“1”,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学习的快乐[G].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G].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8.

篇6

1.利用数学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

从各方面学习数学的发展史,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收集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这样当在课堂上涉及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随时插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数学知识折射出数学家的坚韧意志和智慧,让学生在感动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并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可以介绍数学家欧拉,介绍他在双目失明后,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出版了多部专著,被后人誉为天灾人祸压不倒的科学巨人;在讲柱、锥、球等几何体体积时,可以介绍祖■及其父祖冲之,以及著名的“祖■原理”,也可以介绍故事曹冲称象;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高斯的故事,鼓励学生向小高斯学习;在讲二项式展开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杨辉三角,等等。总之,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世界中所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像他们那样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让学生体会数学美,从而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数学存在着形式多样的美,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去发现数学中的各种美。数学符号和各种图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所以在新课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或者在讲图象课时让学生自己作图,去发现数学图象的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和图象特征的深刻体会,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例如,在讲分段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翻折问题、三角函数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从图象中发现数学的对称美和生活美,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描绘乒乓球的运动路线,又可以刻画宇宙天体的运动轨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数与形的变化规律竟然统一于如此简单的数学关系式中,真是美妙之极。诸如此类的例子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赏心悦目,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并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性情,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的美,使其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这样就能保持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里的探究,自己用细绳、铅笔画轨迹,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动点满足的条件,得出椭圆的定义,再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椭圆方程,而整个过程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就可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热爱数学,渴望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营造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尽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保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这样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5.消除学生学习的忧虑情绪

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很多学校的课业任务繁重,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三学生,其产生焦虑异常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注意休息,导致身心疲惫不堪,情绪波动大,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焦虑还会让学生产生不自信,由此带来考试怯场,从而影响考试正常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评错题或典型例题时告诫学生,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过度自责,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哄”“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有些看似是谎话,其实对学生是一种鼓励,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的意志。另外,要注意抓住学生任何方面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例如,如果某个学生做错了很多题,我们可以不去注意他错了多少道题,而是关注他做对了多少道题,对他加以表扬,使他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激起他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进取心。

篇7

最近几年,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教育部门规定:各级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条件开设课程的必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用专门的师资和固定的学时保障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高中生面临着很重的升学压力。在这种重大压力面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突显。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焦虑的缓解、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1团体辅导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该种教育模式适合学生的学情,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2.2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2.3学科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敏.农村高中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9:88~89.

[2]叶华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校园心理,2013, 11(2):114~115.

[3]赵娟.徐彩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2015,1:44~46.

[4]杨冰娟.探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 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01.

[5]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19~120.

篇8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3.

篇9

一、师生关系的适当调整

我们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官式”等等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者,更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朋友。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注的互动模式,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只有真心对学生付出,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人格上平等,主动关心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只有让他们处于这种积极地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练的效果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大多数人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压力 政治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生一切以高考为主,尤其是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复习中度过的,之后进行定期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率和质量,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紧张、忐忑心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高强度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十分重要。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韧.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快乐作文,2011(3):61.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提高的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主动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适时进行心理辅导,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恰当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注意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经验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教学环节、备情感设计、更要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实际生活的教育中,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二、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以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或生活经历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三、重视激励评价作用,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心等联系在一起。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教学中适时地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同时面对每一个人应正确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对优秀生表扬要适度,不能捧,当犯了错误时,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指出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当有错误时,应热情帮助,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建立起自信心。教师情感的天平,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信任、期待和爱护。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最能发挥其创造力的方面,因势利导,促其进步和提高。

四、创造有效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教学过程也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同时也是情感沟通、心灵碰撞的过程、信息交流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的积极性。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数学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数学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魅力。

五、利用教师的言谈举止,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积极负责,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

六、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79-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发: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在互联网搜集有关田径训练的资料加以分析,结合实际为本篇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逻辑分析法:在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更应该是从兴趣出发。学生中有的喜欢游戏,有的喜欢球类,有的喜欢武术,有的喜欢舞蹈等等。由于个体差异和性格的不同,喜欢的运动项目也不同,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其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将体育活动、思想教育与身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自身的体验和兴趣。高中体育课实行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大单元教学。模块与模块教学内容是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基本理念来确定的,模块教学内容一经确定,就将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来整合多元的目标进行教学。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思想性原则;增强体质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教材多样性与兴趣性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穿插小游戏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中体会运动的欢欣和愉悦,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成为热情的体育者,聪明的体育者,有能力的体育者,终身坚持体育活动的人。

2.2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知识由体育理论知识和保健理论知识组成。新课程对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有着严格的课时比例,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身体锻炼,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进一步学习生理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自我锻炼,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健康教育观念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课时比重在逐步提高,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持久的体育动机,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把一些可以终身运动的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行走、跑步、跳绳、游泳、舞蹈、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小场地足球,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除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外,已经纳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和适应中老年人从事锻炼的内容,这些内容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3 因人因地置宜,注重态度与能力培养

篇13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08-03

一 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内涵

1916年,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连带学习的概念。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指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国内教育学者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是第三类课程,包括高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和教师人格和教育方式等。”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中,隐性课程可以概括为物质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学校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里,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课堂内外、教育过程中。以间接的、潜在的、特定的方式呈现,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受到感染、熏陶和认同,从而产生非特定的心理反应。

2.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蔽性和暗示性。隐性课程是隐于教育过程的某些客体之中的,教育痕迹不明显,以隐蔽的方式影响学生,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了知识信息,受到了各种载体的潜在教育影响。从物质环境到精神文化、从规章制度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到建筑物的设计等,这些隐性课程的因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心理暗示和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理想、信念和态度等。

第二,方式的多样性。高校里隐性课程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如,校园自然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建筑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渗透、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等,还有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校庆、颁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等,都在隐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此外,还有家庭和社会中的隐性教育影响因素。

第三,功效的持久性。在隐性课程中,大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情绪行为等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质变过程,但这些心理品质,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有较强的稳定性。

第四,差异性。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作用不是系统的和连贯的,主要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其影响与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很大的关系,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难以量化,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第五,无意识性和非强制性。隐性课程是通过大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而发挥作用的,受教育者一般都是通过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而接受教育的,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知识、受到教育影响,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隐性课程是非强制性的,它能使大学生得到自由,在无心理压力的环境中自觉地参与,无意中得到感化,获得经验并促进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六,对象的全体性。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各种环境来对人产生影响,以各种客体为载体来实施教育,它不可能单独为某个特殊群体服务,它一经实施就面对每个学生,能使大家公平地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二 隐性课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它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获得。隐性课程能提升大学生的愉悦感,减少阻抗,能影响大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接受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砺,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1.优美的物质环境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优美的物质环境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调剂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整齐而对称的建筑布局、雕塑、假山瀑布、石刻油画、格言等艺术作品能使大学生心旷神怡,优美的校园绿化会给大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消减一些抑郁的情绪。校园里的阳光心语横幅、励志标语能照亮大学生的心灵。教室内有美感的设备、柔和的光线、匹配的色彩和装饰、良好的卫生状况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通过情感控制人的行为。隐性课程通过优美的物质环境的创设发挥其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2.教师的人格魅力、积极的情感和人性化的教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尚人格就像一缕阳光,它是大学生人格的榜样。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大学生的美感,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情感,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热爱大学生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和感染性,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产生情感共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对大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都会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从而使大学生自发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3.优良的校风、班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好的校风、班风会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一个班级、一个高校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会与置身于其中的人发生感应,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心理认识,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愉悦情绪。大学生如果长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不仅能陶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还能锻炼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蓬勃向上的精神。

4.隐性课程无意识反应的教育过程能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和无意识反应的教育过程,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行自觉的心理转化和行为控制,大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活动行为来认识自己。隐性课程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内在的矛盾运动,发挥其主体性。大学生通过内在的调节,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和战胜自我的愉悦,加深了自我体验水平,提高了自我控制水平。于是,隐性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人格,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5.隐性课程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等,对社会生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按照教育要求进行优化和设计时,就会产生正向效果。

6.高校民主的规章制度、优良的管理组织和各项活动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高校领导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培养意向,由制度文化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起到指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等作用。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作用。校园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引导他们去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指的是教育者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等环境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经验的总和。

1.建设物质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高校的物质环境包括高校规划、建筑物的设计装饰、教学设施的配置管理以及各种自然环境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因素,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向大学生渗透某种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内化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时应注意统筹兼顾,以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建筑物设计要能体现凝重的文化氛围,整体规划要具有绿色理念,注意环境设置的人性化,尽量扬长避短,做到美观、色彩协调匹配、绿化、净化,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受教育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会不自觉地摒弃负面情绪。班级教室设置要考虑光线、摆设以及大学生的座位排列等因素,要能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可创设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方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空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通过在空间学习、心理咨询、就业、交友、网上对话、网上调查、论坛等形式,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网络就成为了师生交流思想、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心理疏导、教育培养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高校可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学城空间互动性强的优势,扎实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

2.开发制度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高校的制度形态是指领导体制和风格、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合理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它要求大学生按制度规定的界限办事,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学生内部的动力定型,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的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优化设计高校制度和组织运行,利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高校形成民主的领导作风和学生在管理上的参与有助于大学生自主、自立和坚持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形成大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责任感,锻炼意志和培养尊严感,培养大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具有导向作用。高校大学生的自制程度、奖惩制度的艺术性,可使大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

3.建设精神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高校管理者和规划者要对校训、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等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以此来对大学生进行陶冶和熏陶。高校从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创设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教师创设课堂教学积极的心理氛围,有利于用精神文化潜在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文化节、学术节、科技节、心理健康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用高雅的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灵。高校开展各种咨询、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塑造健康人格,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此外,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为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熊庆年.21世纪大学校园的生态[J].江苏高教,2000(5)

[3]廖传忠.培育“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J].高校理论战线,2002(2)

[4]任雪萍.从精神形态构建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

[5]吕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0(5)

[6]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N].光明日报,2007.7.23

篇14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更要依赖他们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不健康,会影响教师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无法理解,也不会有合适的处理办法,使师生之间关系存在问题,还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健康的心理、轻松愉快的情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感觉,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加深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掌握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发展健全的人格,以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地迎击各种挑战,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思想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认为它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思想学好政治课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最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无处不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在一起,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现在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这样做能不能能把生意做得长久?要想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再如,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强调人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这种在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本人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细心研究、深入探讨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向高校和社会输送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