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谌文峰
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 目的:对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
儿脑瘫患者中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对其采用多种中医推拿按摩手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以及 CSS (综
合痉挛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
内差异显著( 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
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脑瘫;中医推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837(2015)25-0223-01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神经
系统综合征。该病发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
是发育不完全或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以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
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会伴随听力、视力损伤,智力障碍和癫
痫等症,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1-2]。此类患者的康复涉及到很
多内容,通常需要长期治疗。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长期
的治疗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很多家庭中途放
弃治疗。为了降低治疗费用,促进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我
中心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推拿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
临床疗效,并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
中随机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的家属均自愿签署《知
情同意书》。本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 28 例,女性患者 22 例,
最小年龄为 0.7 岁,最大年龄为 12 岁,平均年龄为( 7.53
±2.38)岁。根据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法标准[3],有 15 例
为Ⅰ~Ⅱ级,有 28 例为Ⅱ~Ⅲ级,剩余 7 例为Ⅲ~Ⅳ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健脾益气、循经点穴,捏脊、促进肌肉
恢复张力,进行关节活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
法对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按摩时,注意控制力道,按摩约
0.5 小时为宜,每天 1~2 次,以 1 个月为 1 疗程。
推拿时,可播放节奏比较舒缓的音乐,还可以在蓝色或
者绿色为基调的房间内进行,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注意控制
按摩的次数、频率、力度和时间。在按摩前,备好滑石粉、
润肤油等物品,避免按摩时损伤患者皮肤。同时,按摩师还
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来制定科学的按摩方案[4]。若患
者有肌肉紧张的表现,则应在按摩前充分放松。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变化
具体测量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保持垂直,
此间由护士或家长转移其注意力,让下肢充分放松。医生用
右手握住患儿的小腿,并用左手的掌跟贴在患者的足跟部,
保持力度中等,将患者的足掌压到最大程度,然后用量角器
测量小腿和足背之间的夹角。共测量 3 次,取其平均值为最
后评分结果。
1.3.2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CSS 评分变化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跟腱反射、三头肌肌张力(小腿)和
踝阵挛等。( 1)跟腱反射的评分标准为:①4 分:亢进;②3
分:比较活跃;③2 分:正常;④1 分:较弱; ⑤0 分:无反
射。( 2)三头肌肌张力的评分标准为:①8 分:阻力重度增
加;②6 分:阻力从轻度到中度增加;③4 分:阻力正常;
④2 分:阻力降低;⑤0 分:无阻力。( 3)踝阵挛的评分标
准为:①13~16 分:重度痉挛;②10~12 分:中度痉挛;③
7~9 分:轻度痉挛。主要评分指标为踝阵挛的次数,次数越
多,分值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 t 检验,对计
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
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0.05)。具体
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1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分比较
( ±s)
组别 踝关节活动度评分 CSS 评分
治疗前( n=50) 86.01±12.83 11.41±2.42
治疗后( n=50) 72.61±9.13 7.23±2.94
t 值 6.0172 7.7621
P 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先天性因素具有
密切关联,胎儿在母体中的血氧状况和分娩过程中的多种因
素都可能是导致脑瘫的危险因素。因此,采用中医疗法治疗
小儿脑瘫就应该坚持补气健脾的原则来调节心神,以达到促
进正常的发育的治疗效果,尽力使姿态恢复正常。在本次研
究中,本组患儿均接受了多种按摩推拿方法治疗,取得了比
较显著的效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
0.05)。取得这一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1)推拿是以中
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
质,通过推拿,可促使脑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作用。( 2)循经点穴,捏脊、关节活
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全面恢复患者
的肌肉张力,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3)播放舒缓的音乐和在
特定色调的房间中治疗,既有助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又有
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不仅会提高患者配合医师治
疗的依从性,也有利于患儿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
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宝,赵飞燕.推拿手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J].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4, 3( 23): 37-38.
[2]张勇.中医推拿及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证体会[J].中医
外治杂志, 2014, 1( 15): 58-59.
[3]刘振寰,赵勇,罗冠君,等.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推拿疗法
的临床应用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
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及针灸推拿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中西医医疗、教学等机构从事中医及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或与其工作相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灸推拿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东西大抵上和中医临床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学习临床的时候加了针灸的内容。一般女生来说的话,针灸和小儿推拿是比较受欢迎的。
但是,等到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找工作是真的很难(无论男女生),基本上市一级以上的医院基本要求都是硕士学历。所以,你要做好准备(本科5年+研究生3年)。
除非你真的热爱中医事业,有想要为祖国医学献身的决心,那你就报吧。要不然,会后悔的。
为振兴和发展祖国传统特色中医药文化,培养高素质特色医疗专业人才,给更多热爱本职业的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我中心常年举办各类康复技能培训班:
一、入门基础班
本培训班是针对无基础的学员开设的,教学方式通俗易懂,与市场上的各类短训班相比,更真实可靠,学员通过培训可以真正领悟到理疗的真缔,培训课程有中医经络学、全息反射学、诊断学、康复理疗的理论与各种理疗手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循经火疗等)的操作。培训期因学员接受能力而定,学到满意为止,学费800元。
二、特色疗法班
(一)颈肩腰腿痛特效综合疗法高级研修班
该疗法是一种以手法结合穴位热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肩周炎、跟痛症、各种神经痛等疾病。85%患者经治疗一次见效,2——3个疗程即可康复。
(二)能量刮痧疗法培训班
能量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疗法,它结合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的精髓,针对各种疾痛不同穴位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脑梗等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三)中药循经导入疗法培训班
中药循经导入疗法,是利用皮肤的多种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药借热力,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无毒副作用,简便易做,对风湿、类风湿、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肾病、股骨头坏死、痛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增生等疾病,疗效显著。
(四)小儿全息平衡推拿培训班
小儿全息平衡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与全息医学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可治消化不良、呕吐、厌食、腹泻、腹痛、便秘、口疮、伤风感冒、发热、咳嗽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以上各科培训班单学一科2180元,全学4800元。包括证书费,资料费,学员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学员免费住宿。
相关连接:本机构可办理中医刮痧师、康复理疗师、国际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健康讲师、按摩师、反射疗法师等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证书,欢迎来电咨询。
电话:13623615417 0351-7253058
【关键词】 针灸推拿;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30-02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儿童消化道常见慢性炎症之一,大多数患儿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1]。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过分溺爱,各种小儿零食杂乱,导致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胃内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致使其损伤,出现最常见的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常以中西医单独或结合治疗,但治疗周期长,疗效理想。现将本院小儿科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临床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患儿均经奥林巴斯内窥镜检查确诊。其中男77例,女83例,年龄(6-14)岁,平均(8.5±2.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西药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81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用内窥镜复查临床治疗效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资料中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硫糖铝0.25g,3次/d,西咪替丁片0.2g,3次/d,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81例;观察组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79例患儿利用中医辨证理论及独特的经络腧穴基础理论,选用特定的腧穴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2]。针灸选取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肝俞、胃俞、中脘及下脘等穴位在推拿后行针灸,留针30min。另外若脾胃虚弱型增加章门穴;肝胃不和型增加期门。推拿法则选取脾经推拿100-200次;胃经推拿100-200次、揉板门100-150次,另外内八卦、外八卦、四横纹、开璇玑、膻中及中脘等各采用推拿100-150次。每次推拿针灸15d为1疗程,其中选用温法、和法通法采用推、拿、按、揉及擦等手法。休息3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针灸推拿治疗。
1.3 疗效评价 ①痊愈:治疗结束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胃窥镜复查胃黏膜恢复正常,而且停药休息1月未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窥镜复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窥镜复查胃黏膜糜烂范围缩小;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胃窥镜复查胃黏膜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以x2,P
2 结 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经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出现不同的有效率,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见表1,其中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差异性(x2=12.68,P
3 讨 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表现,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利用胃镜检查结果时发现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而小儿慢性胃炎是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约占慢性再发性腹痛患儿的1/3,目前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3]。主要是由于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小儿胃粘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同时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主要原因与自身体质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各种有害因素造成胃黏膜损伤,释放抗原并致敏免疫细胞引起抗原一抗体反应导致胃黏膜进一步损害。另外患儿被家长溺爱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钙、铁等元素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胃黏膜伤害等致病因素。如长期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也有损伤。
本组所选病例160例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利用纯西药硫糖铝和西咪替丁治疗是以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为主要措施,其临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3.95%。而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后,主要有①肝郁气滞型;②脾胃虚寒型;③饮食停滞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依据分型选用特定的腧穴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方法,虽然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性较差,疗程长,但临床治疗效果却高达91.14%,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差异性(x2=12.68,P
参考文献
[1] 闫慧敏.小儿胃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5.
【关键词】小儿推拿;拔火罐;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7-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却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现象,约占儿科门诊病人数的30%[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不已。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1-3岁的婴幼儿尤为常见。本病病程较长,缠绵反复难愈,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何预防和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之后的缓解期的治疗与调护仍是不容忽视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中医药外治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副反应极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外治法―推拿配合拔火罐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应用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预防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2007年12月修订的“反复呼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
处理原则”的判断条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反复呼吸道感染处于缓解期的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6岁之间。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8例,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15例,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7例。
1.2方法
1.2.1小儿推拿法开天门100次,分推坎宫100次,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揉天突、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各1分钟,顺、逆时针摩腹各5分钟,揉肺俞、脾俞、肾俞各1分钟,分推肩胛骨1分钟,捏脊5遍。
1.2.2拔火罐督脉及膀胱经走罐,以闪火法对大椎穴闪罐,再予肺俞、脾俞、肾俞实施留罐3分钟,注意避免起水疱。
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加推三关300次,揉外劳1分钟。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加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足三里各1分钟。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加揉肾经、揉肾俞、掐揉二马各1分钟。
以上操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做3疗程。
1.3预防效果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自拟预防效果,效佳:6个月后复感者计20例,占66.7%。效果一般:3个月复感者计7例,占23.3%。效差:1个月内复感者计3例,占10%。总有效率占90%。结果显示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不良事件,安全有效。
2讨论
2.1推拿拔罐法的理论基础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点、按、推、拿、摩等手法推拿,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辩证论治的原则,它能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与成人相比,小儿机体生机蓬勃,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小儿推拿秘块》曰:“倘能察其病症,循其穴道,施以手法……,未有不随试而效者”。所以,小儿虽然脏腑柔弱,但气血反应敏捷,脏腑发育、再生、修复能力强,只要调护得宜,往往恢复较快。小儿推拿为中医外治之法,虽只作用于小儿的皮肤经络,同样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气血流通加强,有利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利气散寒、祛除淤滞,同时还可以使腠理开泄、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2中医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肉脆血少气弱”,五脏六腑功能皆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这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温病条辩》认为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可谓言简意赅。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极易伤及肺脾,且肺病容易及脾,脾病容易及肺,故每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3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为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免疫系统发育欠完善、反复病毒或细菌感染、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如滥用抗生素、缺乏体育锻炼等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可能是小儿反复发病的主要内在原因。
2.4机理探讨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这四种手法为小儿推拿四大手法,其通过推拿头面部穴位使诸阳之会阳气通顺气血流畅从而提高全身之卫阳的御外邪功能。拿揉风池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揉天突具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的作用;通过揉肺俞来宣肺理气,揉脾俞来健脾益气,揉肾俞来温煦元阳起到生化气血益气固表加强卫外的作用。摩腹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强壮身体的作用。背部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具有益肺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捏脊法可培本固元、调理脏腑气血、起到振奋阳气通调气血、和利气机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及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行于背部,通过对背部膀胱经的走罐,可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畅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聚集之处,主治相关脏腑疾患,所以对肺俞、脾俞、肾俞进行留灌,能启动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使肺能正常宣肃浊气;脾脏能发挥其运化之功,输布精微,生化气血;肾脏强壮,能温养及濡润一身。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
推三关、揉外劳具有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共奏调和营卫、祛除毒邪之功;运内八卦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平衡阴阳,揉脾俞、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共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之功;揉肾俞、肾经,具有收敛肾气,掐揉二马具有滋阴补肾,共奏补骨、生髓、益精之功。
2.5体会当今社会,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了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儿科,家长对抗生素、解热镇痛、激素等药物的长期不合理应用,对儿童的健康及社会造成很大损害。正常人体内存在许多维持着体内环境平衡的有益菌群,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引起体内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先天免疫力。如果抗生素滥用,会使儿童体内细菌产生耐药现象,甚至产生“超级病菌”,由于“超级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治疗比较困难。许多抗生素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因此,过多的用药,会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2]。最终造成患儿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形成恶性循环。小儿推拿拔罐疗法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克服了小儿惧怕打针、不愿吃药的不良依从性。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亦无肝肾损害,解决了反复长期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对机体毒副作用以及远期未知影响等各种问题,符合家长对儿童健康的需求。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医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反复感冒的患儿只是在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才需治疗,而不重视平时的防治,忽视了平时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对非感染期出现的手足心热,纳差,腹胀,口臭,便秘,泛恶,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细微变化关注不够,增加了治疗难度进而贻误病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多为独生子女,多受家长溺爱,往往使小儿过食肥甘厚腻、膏粱厚味之品,再加上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时有过急过量,均可造成食积。其造成小儿易感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上,要避免复发或加重,家长应从节饮食、科学锻炼入手。正如《活幼心书》所言:“小儿安在乎谨寒喧,节饮食”,“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因此,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防护是关键,只有医患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的预防治疗效果。
3结论
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通过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能够提高小儿自身抗病能力,最大程度抵御外邪,达到少有病、不有病的目的。本方法简单易学、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和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值得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治疗中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儿肌性斜颈;推拿;临床总结
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临床分为三种病理类型:(1)肌肉型 以肌肉组织为主;(2)混合型 含肌肉和纤维组织;(3)纤维型 以纤维组织为主[2]。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79例,其中男103例,女76例;年龄
1.2诊断依据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
(1)患儿仰卧,用滑石粉作介质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宜轻柔,治疗时间3~4 min。(2)向健侧牵拉头部,幅度由小渐大,时间约5~6 min。(3)双手托住患儿头部,慢慢使下颌旋向患侧,时间2~3 min。(4)侧卧,患肩在上,推揉斜方肌2~3 min。(5)拿患侧肩井3~5次。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8 min,总疗程1~6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好转:头颈部歪斜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头颈轻度倾斜,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137例(76.5 %),好转40例(22.4 %),无效2例(1.1 %),总有效率 98.9 %。年龄
4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清楚,现代医学多认为有以下原因:(1)静脉受阻;(2)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3)遗传因素;(4)动脉受阻;(5)产伤;(6)血肿。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产中又逢损伤造成局部气血运行逆乱,瘀血停滞所致[4],属“筋缩”“痉证”范畴。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以达到舒筋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消肿的目的。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肿块吸收,手法轻柔以放松患侧肩部,改善头部活动功能,并预防适应性痉挛发生。向健侧牵拉头部以伸展患侧胸锁乳突肌,改变痉挛紧张状态,纠正倾斜异常姿势。向患侧旋转下颌可以改善头颈部活动功能。小儿肌性斜颈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化为主,如不及时治疗,时间越长肌纤维化越重,手法治愈难度也越大。由表1可以看出,3月内即开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较佳,对发现较晚、且开始治疗时间较晚的患儿手法治疗疗效欠佳。一方面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已经发生(对本组疗程6月好转及无效病历摄片示胸锁乳突肌内有钙化点),另一方面长时间向患侧倾斜,家庭护理不及时,患儿也容易养成固定姿势。长时间歪斜还容易造成患儿颜面部畸形、颈椎及胸椎代偿性侧凸。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本病临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颈椎结核、骨性斜颈、小儿淋巴腺炎、眼性斜颈等,参考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以避免治疗中的过失。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7.
[2]洪学斌,王玥.小儿肌性斜颈[Z].全国儿科推拿培训班讲义,2003:19.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体质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概况总结。其生理特点主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能发展健全[2-3],但在另一方面,小儿的机体无论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管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证和提高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中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全国中医儿科临床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高级临床专业人才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年来在中医儿科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1 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儿科高级人才
目前在培养研究生时发现,“西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教学医院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已满足不了患者和医院生存的需要。现在中医医院,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的西医知识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补习西医的知识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运用。即使原来研究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结果造成了许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强化西医学的同时,淡化了对中医的研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生时应时刻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将中医的研习渗透到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1 临床教学查房,应注重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 临床查房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查房言传身教地教会研究生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打交道,如何运用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如何正确进行分析临床病例和解决问题;而对于临床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查房也是学习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中医教学医院应规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用药分析,并针对某味中药的加减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中医的疗效,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医的信心。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气血的盈亏和邪气的盛衰能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现出来,为此本院儿科建立了小儿疾病的舌诊库,要求临床研究生能通过望舌象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辨证分析。通过这项基本功训练,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同学通过对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儿望诊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2 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 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
2 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2.1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在研究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学、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先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探讨。通过反复的训练,要求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2.2 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由于种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笔者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接诊患者后,老师和研究生同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为实习病志,导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和指导;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导师都要先让研究生提出处理意见,再进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个跟随者;中医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总之,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其融入到临床工作的氛围中,使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名旁观者。
2.3 探索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跟名师学艺”模式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中医的危机也在临床,培养名医的关键也在临床。历来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以至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经过较长或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独立胜任工作。要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名师学艺”模式,组织调研名医学术成就,剖析名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让研究生领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掌握临床辨证诊治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同时继承和发扬名医的理论与医术。
3 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为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各阶段考核能极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性,是确保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临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工作责任心、临床反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医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过;②思考问题灵活,遇到疑难病时考虑全面,处理急危重病时胆大心细、沉着果断;③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和一技之长,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教训;④考核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基本素质。由临床带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分。(2)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基础知识考评主要是测试研究生的知识面。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包括四大经典及中西医儿科相关基础理论;除此还应考核相关专业一般知识,如儿科常用的有关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医、药、针相互交叉渗透的多种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考评相关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知识。(3)临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对研究生经过第一阶段相关专业科室临床轮训后的临床能力进行评定,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证诊断、治疗水平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毕业考核,对研究生本专业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其理论知识、临床处理患者能力、诊疗技术及临床带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两种,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临床常见病证理论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常见病症的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急救处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诊疗技术的操作、病历的书写等。由儿科导师组在临床实践中期和毕业时分别进行,并作出具体的考核评价结果[2]。
4 根据儿科研究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
本校儿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其中有应届毕业考取的,也有工作几年后考取的,还有七年制的本硕连读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缺点。笔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应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本科应届毕业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基础课后即可进入临床实践,跟随导师查房,亲自参加管理诊治患者,参加学术例会、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在病例讨论中不断地训练自己阐述独到的见解;而对于已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应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科研阶段,与导师和导师组共同议定研究课题及方法,尽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
5 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制,进一步开阔研究生思维领域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所长,将各个专家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共同从宏观上负责指导研究生,它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导师之间的交流,将对学科建设大有裨益。临床研究生应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知识,不但要重点学习经典课,还要学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各家学说及病案学等课程,拓宽专业基础范围,增加专业技能,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每个研究生都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导师指导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随意确定选修课,创新课程选择,突破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医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临床型研究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使临床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儿科名医。
参考文献
[1] 许双虹,章文平,胡小英.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6.
在此,我们就对本教材在理论基础、学术发 展方面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作一叙述,与同道 交流,以进一步促进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和 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共 同为中医儿科学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努 力。
1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中医理论基础坚实
教书育人,知识传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独立思考的能 力,增长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为此,打 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本科教 育中,重视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已成为明 确的目标。本教材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十分 重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全面系 统、详实准确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即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以中医儿科学‘五脏证 治”体系为中心;以外感、乳食、情志、脏腑虚实 等论述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四诊合参以望为 主诊查小儿疾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 求因论疾治病;用四气五味、脏腑归经、制方选 药、内治外治处理各类儿科疾病。充分体现中 医思维方法,运用我国传统的诊治手段处理儿 科疾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儿科学理论 及防病治病方法的能力。
例如:教材介绍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即吴鞠通言: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概括地说明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 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 能力都较低。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 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 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 常虚的特点。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 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如肺主气, 司呼吸,肺气未充,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 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脾气未充,运化未 健,表现为食宜细软,饮食不知自节,易患积滞、 厌食、吐泻;肾藏精,主水,司二便,肾气未充,表 现为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且 青春期前女孩无月事、男孩无“精气溢泻”。同 样,心、肝二脏也未曾充盛,功能未健。心主神 明、血脉,小儿心气未充,表现为脉数易乱、易发 惊悸。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充,经筋刚 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小儿生 理的另一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颅囟 经》所谓“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 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 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生机勃勃。 都是对传统中医儿科理论的准确阐释。
再如分析小儿疾病的病因特点为外感、乳 食、先天、情志因素。诊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但因小儿不能正确表述病情,故四诊之中, 尤重望诊,望其神色、形态、苗窍、斑疹、二便、指 纹等,结合听声音、嗅气味、察二便、问病情、按 切诊等等。在处治疾病的方法上更是以整体观 点为指导,充分运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方 法,对于各系统疾病普遍运用脏腑辨证、八纲辨 证等辨证方法辨证论治。如肺系疾病之咳嗽、 哮喘、肺炎喘嗽等,脾系疾病之呕吐、腹痛、厌 食、积滞、疳证等,心肝病证之汗证、夜啼、注意 力缺陷多动症等,肾系疾病之尿频、遗尿、五迟、 五软等。对于以感受外邪为主要病因的外感性 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乙 脑等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八纲、脏腑辨证相 结合辨证论治。在治疗中运用内治、外治或内 外并治的方法,介绍了经过历代医家证明确有 疗效的治法方剂,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张仲景、钱 乙、吴鞠通的经典名方,又荟萃当代医家的临床 。
2 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认识优势病种
本教材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 论,论生理特点之“稚阴稚阳”学说和“纯阳”学 说,论生长发育之“变蒸学说”等;诊断之察指 纹、面部五色主病等;辨证之八纲辨证、脏腑辨 证等;治疗上除内治法外,擅长应用对小儿确有 疗效的熏洗法、擦拭法、热褽法、灌肠法、推拿、 针灸、拔罐法等外治疗法。通过教学,使同学们 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认 识与处理儿科疾病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 导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较之以前的 教材,对有争议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科学的 认识和甄别;对一些古代有病名而论述较少的疾病及随着时代变迁而新发生的疾病,在临床 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 总结,形成理法方药较全面的创新认识,丰富到 教学之中,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又对应 用中医基本理论创新认识临床疾患做出了示 范。
例如,对于变蒸学说的论述。由于各家对 变蒸的认识历来不尽统一,造成学术论争不断。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儿药证直诀》“脏腑 变生次第说”的理角解这里的脏腑当然不能简单 化地理解为解剖学脏器,而应从“藏象”学说去 认识;二是变蒸时到底有没有发热等症状。本 教材结合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外研究(如盖 泽尔氏的枢纽龄学说)佐证,认为变蒸是我国古 代医家在实际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 上,运用数量极化思路加以归纳总结,进而提出 的一种婴幼儿生长发育呈周期性显著变化规律 的学说。认为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是 基本正确的,应予肯定。它还可以为我们今天 开展科研提供借鉴,如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的 实际观察总结,编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婴 幼儿智能发育评估系统,用于大规模筛选检查, 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服务。同时,以现代中国 正常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与古籍中记载的当时 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比较,还可以就我们这个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在 现代科研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添了对不少新 病种的中医药认识和处理方法。如新写入了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确切疗效的病种 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禀怯弱之证。本病为新生儿常 见病证之一,现代关于本病的中医研究报道鲜 见。胎怯总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见形 体瘦小,肌肉瘠薄,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神 彩,啼哭无力,吮乳口软,毛发黄少等一系列虚 弱证象。认为本病成因总是由于父精不足,或 母体气血供养不充,胎儿在宫内所受滋育不及 所致。病属先天禀赋不足,五脏皆虚,而关键在 于肾脾两虚,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法则,提出 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作为常用治疗方剂。开 创了现代胎怯辨证论治方法的先河。
又如对新时期产生或有新认识的中医优势 疾病的增补论述。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营 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性抽搐症、手足口病、性 早熟等,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到理法方 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医药的临床特色。引 用现代研究成果论厌食,提出病因一为饮食不 节,喂养不当;二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三为多 病久病,伤害脾胃;四为暑湿熏蒸,脾阳失展;五 为环境变化,思虑伤脾。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健。 辨证分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三证,常 用不换金正气散、异功散、养胃增液汤分别加减 变化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在一段时间内反 复出现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 道感染。常见病因为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喂养 不当,调护失宜;少见风日不耐风寒;用药不 当,损伤正气;正虚邪伏,遇感乃发。主要病机 为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藩篱疏松,卫外不固,邪 从外受,脏腑失调。分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脾肺 两虚气血不足及肾虚骨弱精血失充三种主要证 候辨证论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 补肾地黄丸加减治疗等。这些都是使本课程教 学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临床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3启迪学习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在以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讲授的教学过程 中,通过以上理论知识、辨证论治方法和现代科 研成果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中医思维方式,启发对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强探求新知,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的 基础上,密切联系儿科临床实际,分析思考,探 讨研究,不断丰富认识,拓展应用,对于学生将 来更快地适应临床需要,并可能成为创新型研 究人才建立良好的基础。
在深化医改的大潮中,郑州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仁德济世,止于至善”的行动准则,努力传承、创新飞针、点穴、火功疗法等传统技术。通过拓展中医传统技术在现代医疗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培植中医特色技术和重点专科,医院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靠惠民和诚信赢得口碑。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万名医护送健康”等活动,医院成立了博士和名医志愿者义诊服务团,坚持常年开展义诊咨询服务,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服务。医院还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及实施了师带徒计划,使中医传承接地气,惠民生。开创了医疗行业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身心同治、食疗等传统优势,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有效的医疗服务。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从开通便捷绿色通道、设置触摸式电子显示屏、开展导医咨询,到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努力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医院努力为患者减负,并通过实施优势病种临床路径,有效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其住院费用。在脑病科,来自驻马店的患者王先生说:“在这里看病,医生会详细地把治疗费用、治疗方案等告诉我,每一项花销我心里都很明白,很放心。”
靠特色和品牌赢得信誉。一是着力打造科室特色品牌。脑病科在继承老中医经方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脑血通口服液”、“面瘫扶正丸”、“脑脉通胶囊”等十余种中药专科制剂,并引入脑血管介入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等诊疗手段,形成了对中风病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套成熟体系,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心病科独创的长效降压制剂“复方降压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双参口服液”,“六味冠心宁”等中药自制制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置入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介入诊疗技术,融入中医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医院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儿科通过中药直肠滴入、推拿按摩、膏药贴敷等疗法,用于小儿哮喘、脑瘫、黄疸、癫痫、厌食等常见病,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特有的“三黄汤”、“生化汤”和“排气汤”,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还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肠胃功能等。肺病科研制的“三九”、“三伏”穴位贴敷等防治慢性咳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纯中药制剂和疗法,得以广泛应用,自制的“解毒消炎茶”、“咽炎茶”更是深受患者欢迎。
二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医院的针灸疗法,以无痛、得气明显、疗效显著为特点,被国内外业内人士誉为“飞针”。火功疗法,即通过药借酒力、火借药力,使药物迅速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对治疗颈肩腰腿痛、脱发、痘痕等有显著效果。国术点穴也是郑州市中医院的一大创新,其“点”、“拨”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它是以手法调节为主,通过角度、力度、配穴的调节。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深受患者好评。
靠人才和科技增强实力。医院把名医、名科、名院、名药作为业务战略,在全国首家申办了中医院士工作站,并引入高端人才(博士4人),为医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医院还把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着力念好四字经,即“学”,在临床医、护、技中倡导“读书一临床一总结一思考”模式,使读书与临床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练”,广泛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和业务技术练兵活动,强化实战能力提升;“带”,让老专家结合具体的病案,运用中医理论向自己的徒弟讲授具体病案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并对师徒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送”,有计划地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深造。通过念好“四字经”,医院人才结构逐渐优化,特色优势科室凸显,有力推进了品牌强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全国爱婴医院”,郑州市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手法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常见的足部畸形,男孩多见,可单或双足发病,双侧者居多。出生后即见两足有内收、内翻与马蹄形,足内侧呈凹面而外侧凸面:足部发育有时较差,单侧发病者更明显。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步行后足背常有胼胝,步态摇摆,踝内侧更显紧张。推拿治疗该病以其痛苦小、疗效好、无副作用宜于接受。笔者在20年的推拿工作中,采用摇牵法治疗小儿肌性马蹄内翻足12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120例患儿全部为2周岁以内,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1~11天20例,30~90天34例,90~120天33例,120~270天20例,270~360天13例。
2 症状及分型
2.1 挛缩型 症状以前足内收为主,全足内翻和下垂较轻,患足的跟腱以下内方软组织呈条索状,局部紧张足动度尚可,手法能将患足矫正至中立位,X线正位片见跟距轴线交角近似于30°。
2.2 瘀结型 前足内收,全足内翻下垂,跟腱短缩,患足跟腱及下内方组织间呈椭圆形肿块,较硬韧,患足背伸和外翻尚有一定动度,可勉强矫正接近中立位,X线正位片可见跟距轴线交角小于30°。
2.3 折叠型 前足内收,足趾向下屈曲,全足内翻下垂,距骨头在足背隆起,跟腱及下内侧软组织极度紧张,挛缩,足跟明显减少,全足不能外展、外旋、背伸,患足跟腱下段及下内方软组织间形成约2×3cm左右,其质坚硬折叠似绳结样肿块,足基本无动度,似肌痉挛状,X线正位片见跟距轴线交角小于25°。
3 手法操作根据本症从临床表现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认证,按祖国医学从病机分析,本病系患足的小腿内侧筋脉拘急,而外侧的筋脉弛缓所致,即阴急而阳缓,故手法治疗的关键在于协调病侧筋脉的急缓,使之复归平衡。
3.1 捏揉法 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托扶患足底部并将患足轻度向上推动后着力固定之,另一手于患足小腿内侧拘急的筋肉由轻而重地施以捏、揉手法,手法重点在短缩拘紧的跟腱部位,反复操作5分钟。
3.2 禅拨法 患儿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用拇指禅拨胫骨处侧面至足跟部足内侧,反复操作5分钟。
3.3 摇搬法 患儿仰卧位,医者一手掌心握住患足足跟,一手握住前半足,先施以摇法将踝关节做外旋绕,(向外用力,向内顺势进行)反复操作20~30次,本法是矫正患足内收、内翻、下垂的主要手法,用力要稳妥,摇搬的幅度要在患足能动的限度内,循序渐进地进行直至最大动度,当摇搬到最大动度时,要稳稳地着力维持15~30秒钟,并反复操作3-5次,避免暴力动作,禁忌出现新的损伤。
3.4 牵拉法 患儿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患侧小腿,另一手自两侧握住跟骨结节,向跖侧牵拉,使之下降,固定牢,手法宜稳,着力维持15~30秒钟,反复操作5次,此法主要用于矫正足下垂。
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王桂生《骨科手术学》和沈阳医学院《实用手术学》、《矫型外科学》、《小儿门诊外科学》等所制定的临床治愈标准为依据,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4.1 治愈 足部外观畸形完全矫正,站立时足底部平置于地。X线所见:第一跖骨纵轴线与距骨颈一致,胫距和跟距的关系恢复正常。
4.2 显效 足部外观畸形基本矫正,站立时足底部接置于地。X线所见:各部骨解剖关系接近正常或正常。
4.3 有效 足部外观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站立时足底部勉强着地。X线所见:各部骨解剖关系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4.4 无效 足部外观畸形无明显改善,足底不能着地。X线所见:各部骨解剖关系无改变。5 结果随机分传统手法(对照组)和摇牵法(治疗组)各60例。30天为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治疗观察结果120例无1例复发。
5.1 两组手法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98.3%,有效率100%。
对照组:治愈率76.67%,有效率96.69%。
X0.005(3)=12.84 今X=13.01 P<0.005两组手法疗效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5.2 两组手法治愈例数疗程比较。见下表:
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
捏脊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的外治疗法,是推拿的一种手法,又称为提背、捏背,或者叫做“捏积”。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捏拿手法刺激人体脊背肌肤,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捏脊疗法主要是对宝宝背部脊椎两侧分布的各脏腑俞穴和神经进行刺激,从而对宝宝的植物神经节、干起到作用,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对神经、体液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递,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而且根据最新研究发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传统捏脊法可以良性刺激皮肤,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基本手法、
让宝宝俯卧在床,妈妈站在一侧用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这三个手指的指腹相对用力,轻轻捏起皮肤(图1),从龟尾穴开始,随捏随提,一边沿着脊柱向上推移,直至大椎穴止。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手握空拳状(图2),食指屈曲,以拇指指腹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将皮肤轻轻捏起。双手交替捻动,从龟尾穴(图3)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穴(图4)止。
操作要求
1 在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宝宝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温过低,妈妈可将手伸在宝宝的衣服下操作。
2 妈妈先用干净暖和、指甲短滑的双手,在宝宝的腰背部轻轻推摩数遍。
3 然后根据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宝宝,轻轻捏脊1~2遍,如果宝宝拒绝就停止。
(2)3个月到1岁的宝宝可以捏脊3遍。
(3)1岁到3岁的宝宝可以捏脊6遍。
(4)捏至第二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图)
(5)依据季节的不同,孩子的体质不同,加减不同的俞穴进行按揉。
(6)捏脊疗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7)捏脊应该使用滑石粉或按摩油等介质,以保护宝宝皮肤。
捏脊可治疗的疾病
胃肠疾病的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等,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或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以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肺系疾病的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起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中医对夜啼和睡眠不安有句古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就能安然入睡了。
此外,像遗尿、便秘等宝宝常见问题也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刺激宝宝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或便秘的作用。
取穴方法
咳嗽:常规捏脊,加肺俞、膈俞、大杼、风门
外感发热: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胃俞、肺俞
痰多不去: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肺俞、三焦俞
厌食: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胃俞
腹泻:常规捏脊,加揉上七节骨
夜啼:常规捏脊加揉脾俞、肝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