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语文的教育随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基于阅读教学进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及随文练笔的兴趣
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要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分散,为此只有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文章的趣味性,并不断提高文本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去,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对于学生来说,自愿接受教师的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阅读技巧应用在日常的随文练笔中去,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的文本和情节
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扩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练笔手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更进一步的写作,在扩写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合理的展开文本阅读。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展开文本内容与情节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随笔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笔点出发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故事情节的写作。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叶公好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再现叶公见到真龙时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身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完全理解这则寓言中的内涵意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将文本中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悬链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文本情感的作用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Z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情感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选择集合而成,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特点而设计的,为此,教师可以重视书法文本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文本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作者所创作的意境中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情感判断,而这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随笔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对课堂随笔的练习文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文本,以达到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得 改变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笔者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一、 低估学生能力,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每一个教学点,我们总期望学生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深入地渗透,于是尽显十八般“武艺”,费了一大箩筐口沫,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很多时候,课堂中针对的并非很复杂的问题,这样大费周章去讲解毫无必要。我们太低估自己学生的能力,不相信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很少给他们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如此“填鸭式”的教学违背了有效课堂的原则,学生总是机械地接受,学习上形成依赖的惯性,不动脑,懒思考,又何谈创造?所以课堂上我们更应尽量减少教师讲解,不可面面俱到,只适当作一些点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这样即有效利用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上也有低估学生这一弊病。“懂了吗?”“好不好?”等等一系列毫无价值、浅显无趣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有笨巧之分,巧妙的提问可以开启智慧,激起思维的火花;笨拙的提问则会降低兴趣,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学生走进课堂并与之溶合,激起智慧,拓展思维。我以前在课堂中也常犯滥用提问这一毛病,很多浅显无趣,学生一看便知的问题占据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今想来,这正是低估学生的行径。
二、 课堂目标模糊,教学内容求全求多
一堂精彩有效的课堂,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应重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一些老师,课前精工细作,作了大量准备,只为着在课堂短短40分钟里,让学生如海绵吸水一般尽数拿去。然而教师再勤勉,疲而不倦地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尽量丰富的知识,养成尽量多的能力,学生可能接受?有道是:水满则溢,你的努力未必能取得等同的回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如同导演,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所以,课前作大量准备工作,不完全是要我们将知识全面化,最重要的是深入钻研教材,找疑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比如,这堂课是要学生掌握哪几个重点词句,锻炼某一种能力等等,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不可遍地撒网似的全盘一把抓,你求全求多,学生也只能是囫囵吞枣。
三、 教师霸权主义,扼杀学生创新思维
无论是随常课,还是公开课,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一声预备起后学生整齐划一的朗朗读书声,一句“表扬他”的命令后同出一辙的“棒!棒!你真棒!”,学生的思想行为似乎总要随着一声令下达到或接近老师心中预定的要求。老师说这句话应怎样读,学生便怎样读,难道学生没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老师说这课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如何,学生提出异意便会遭到否定,难道学生就不能有不一样的想法?各人站立的层面不一样,感受就会不一样。几天前听了一堂二年级语文《采磨菇》的课,老师问:文中“期望”一词还可用哪些词语代替?一个学生回答“等望”,教师立马予以了否定并请其他同学回答,这显然与老师想要的答案不符。可词典中确实有“等望”一词,只是不常用罢了,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该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一个引导者,难道此时能说他的答案错了幔磕愕姆穸就是扼杀他创造自信心最具杀伤性的武器。老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否则,学生慢慢地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以教材为本,当教师为圣,对教材和教师没有丝毫怀疑,这显然与“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师生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重知识轻养成,忽视能力习惯培养
一同事特别敬业,每次备课从不马虎,大到句段,小到字词,查资料,翻字典,皆是毫无疏漏。据我了解,她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可阅读和作文能力却总不能跟进。纠其原因,这位同事重此失彼,犯了重知识、轻养成的错误。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创造的活动过程。学生学不能致用,学而无益,能力培养才是教学根本。其实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各阶段的能力培养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每个单元都有一固定的能力训练项目。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明确该时段的训练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不乱方寸。在学习课文中,我最是讨厌刻板地逐段逐句分析讲解,教师累,学生更烦。不如抓住重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进行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有时甚至抛开课文,另找文段让学生进行训练,效果还很不错。
1.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1.2重提问而轻反馈。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1.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1.4先点名再提问。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的同学同时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而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1.5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给学生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而且往往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搞好师生关系。
2.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象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老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2.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对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2.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爱看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尝试写作,才能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样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3.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然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当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对提问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方面阐述笔者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得到无意识的培养,对积累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甚至不能有效参与到语感培养工作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相关教育者应针对教学实践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