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摘 要】在我们这个纷繁陈杂的社会里,孩子更有一种可贵的清澈精神,小学时代的学生更是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如茁壮的小苗正在吸取着知识的养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让这些孩子在起跑线上任务加剧,背负沉重的学习包袱,出现了不同表现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来,也成了学校教育发展里程的新问题。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王丽.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355-355

篇2

关键词:学习压力;心理健康;语文教材

在小学的时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也明确指出教学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1.1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因此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使得许多小学生在假期和周末均需要上许多的补习班,使得学生拥有过多的压力,很快就需要面对选择何所初中的问题。

1.2过于看重语文学习成绩:受到应试教育的过多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常常将关注度放在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上,而没有意识到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多将注意力用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掌握程度,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会使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开始逐渐成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而且小学生在这个时期当中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学生对外界的压力也比较敏感。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交往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逆反心理,做出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甚至沉迷于打游戏等活动当中,不仅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比较欢乐的课堂气氛,并且使用比较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另外需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可以在和老师的交谈当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课文,如当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其母亲说这诗精彩级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情景不知在生活中是否发生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其中蕴含的亲情,从而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表现的爱,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

2.2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文当中有许多文字优美的篇章,不仅有涉及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有许多有关人物形象的文章,其中包含为国奉献的英雄,可爱活泼的红领巾,辛勤劳作的农民等,这些人物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例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章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聋哑青年所具有的勤奋、努力的美好品质,并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青年人看鱼和画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青年对绘画的热爱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另外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也非常值得学生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对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越来越多,更加关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细节,使得学生心中的困惑逐渐增多,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困惑。同时在小学高年级当中需要面对升学的选择,使得许多小学生出现烦躁等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例如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文课文当中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最好将课文的情节进行重现。比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使学生了解到贝多芬对音乐的喜爱,并且了解到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品格。通过这种可以亲身经历的主人公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生活或者学习的消极心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完成。

3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语文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实践活动、挖掘教材内容等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王萍 单位:山东省临沂胜利小学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5(17):75-76.

篇3

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工作应是交接双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与七年级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试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角度分析我们日常教学中应如何做好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研课标,明过渡

新的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更注重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它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小学和初中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何具体不同。例如: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高年级的“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层面,由小学语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语文的“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老师只有真正细细研读课标的这些变化,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渗透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如飞驰的火车,我们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等就像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如何使孩子们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我们就要细细研究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该如何过渡,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具体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适度渗透一些七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研读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小学教小学,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注一些与初中知识关联性强的知识增长点,确定好既适应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又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目标,让孩子们跳一跳也能够得到,帮孩子在这些知识增长点上“飞一飞”。这样,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这两节车厢的联系就更紧密了,衔接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研过程,明方法

因老师们个人的理解不同并鉴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沿袭中年级的一些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小学老师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声音的轻重中去体会。而且小学的教学过程易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则需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高年级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学习方法的渗透。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来说,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通过朗读训练去感悟这一知识点后,将理解程度适当延伸、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进行初中学法的渗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之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帮孩子们整理出这一类词的共性――采用了拟人手法,进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说明事物的文章里,这一类词语能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初中语文学法的渗透。有了这样的渗透与铺垫,将来孩子们在初中再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就会因为这个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学生,促过渡

从小学升到初中,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低年级依恋老师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的过渡期,在对老师有明显依恋的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萌发。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抓好过渡、促进衔接的黄金期。我们应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给孩子一定的自,帮孩子们制订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及时总结、进行思维拓展的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研试卷,主导向

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学科教学工作外,也应了解初中语文的试卷结构,可以适当地按中学语文的考试要求考考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能够熟悉常见的初中语文试题,明白中小学语文考试试题形式及侧重点的差别。近期的泰州市抽测试卷,就体现了泰州市小学语文命题的导向:它遵循了“既紧扣书本,又略超越书本;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考查;既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试题出得“活而有格”。试题从形式到内涵都与初一语文非常相似,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一盘棋”的理念和思想,我觉得这对我们今后教学应起到导向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性思考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才有了不同的要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做好小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小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小学语文正在经历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老师面临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哪个要素是主要的?如何让语文开放式教学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材为主还是以课外教材为主?这些诸多困惑一直成为了老师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老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进行理性思考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作文是表现语文功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文是由诸多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构成的,说话也是由句子构成的。因此老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额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老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和对词语句子的教学现象;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文章段落的教学;上了高年级以后,老师就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老师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师只有清楚的知道“教什么”才能让“怎么教”有所体现。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如在上《难忘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读了本篇文章后,你认为欧阳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以这样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年级特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

(二)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引领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和内容的争执。老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言”和“意”,“言”是指包括语言表达和语言技巧的各种文字知识,是一种语文的工具;“意”指的是通过语言传达出的各种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老师还要明白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言语的品读,进一步学习语文的人文性,二者兼得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老师在认识到这两点以后,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从感受语言文字和理解语言文字出发,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找出与描写山水有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再让学生进行拟写。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老师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有理性的认识

语言是思维外壳,学习语言的目标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学生能正确的发展思维,学生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也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进行不断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老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萌芽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小做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锻炼学位生的思维,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学习制度。例如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基准,探讨文中的父亲的做法是否合理,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是非常伟大的,不顾自己的身命安全,在余震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合理不理智的做法,万一余震来了,自己的命也搭上了怎么办。学生通过探讨,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对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有很多,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老师要对语言实践教学有理性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文的教学目的有理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思想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明主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三大主科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老师要理性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郑少颜.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探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学好语文知识,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做好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开展的,它所针对的是整个语文教师群体。因此,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必须注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设置培训目标,激发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通过树立教师参与的意识,使得在培训过程中,不同的语文教师得以交流彼此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解决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这样语文教师可以从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助于教学培训的长远发展。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讲解,而应学会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学生不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等教学实际问题。教学培训时,可以对这样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学会通过培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在培训时有所收获。

3.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极为常见的一个词汇,它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采用校本培训的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般来说,校本培训是以“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为主的模式。它站在学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上,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培训的策略和方法,可行性高。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交流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针对性也比较强。而且,这种培训活动一般是在本校开展的,语文教师交流起来方便了,还能够在其他教师教学时,听课、评课,汲取教学经验。

4.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未来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师做好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现在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年龄偏大,尤其是一些偏h地区的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传统,不会或者是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不是十分熟练,这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让教师学会使用新型的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师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文教师的培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步步深入推进发展才能够有效完成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首先应当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好培训的大方向,那么其他细节方面的培训,必然也不太好把握,培训的操作性也会变差。

2.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教学低年级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想办法激发小学生的注意力,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部分知识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有的教师擅长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擅长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段,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有层次性。

3.确保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投入

时间和经费是语文教师教学培训开展的保障。小学语文是教学中的重点科目,平时在学校里,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即使想要学习知识也有心无力。此外,培训经费也是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部分地区的经费有限,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往往只能走过场,培训的实质性作用不大。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必须要确保教师有充裕的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与课堂教学相冲突,同时,也要确保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来源充足,以免影响教师的专业学习,使得培训工作进行得不顺利。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培训方法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创新,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时候,要端正好自己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培训,认识到教育培训发展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同时,在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学会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学培训,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2、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篇7

一、从语言入手,注重识记,强化语言训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载体。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阅读教学应从语言入手,由此做纵深挖掘,以达到积累的实效。

1.强化字词识记和理解,夯实语文基本功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语言贫乏,词汇储备很不尽如人意,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枯燥,错别字频现,词语运用空乏无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字词教学有所忽视,甚至到了高年级出现字词被架空的现象,有些课堂即使有字词处理的痕迹,也是极其轻描淡写的。是不是语文素养不包括字词的掌握,或者是学生的字词自学能力达到了让我们可以放手不管的地步呢?其实不是这样,语文学习应从字词开始,语言积累首先来自扎实的词语积累和训练。

首先,我们要把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低中年级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词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级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每一课的生字、新词的音、形、意进行梳理。高年级的学生有

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识记生字、新词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词意。这无可厚非,但课堂上我们必须认真检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个别多音字或字形复杂的字要特别指出来。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识记词语,效果更理想,同时还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及生活用词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留心摘录课外阅读中的精彩词语、生活用词等,定期检查督促,从而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积累词语的好习惯。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词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词语,如形近字组词、联系上下文填成语、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用给出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词,形成积累。有些练习过去只被一些教师在复习时所用,这样做至多只能让学生一时强记着,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语文基本功是平时点点滴滴积累所成,字词教学应功在平时,必须长期坚持。

2.把握文本重点词句,提高语文训练效率

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训练缺失,一堂课下来,笑过了,闹够了,可课上学生读透了没有,语言训练了多少,却要大打问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一堂课接受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课堂上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手段,减少环节,多关注文本细节,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对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或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词句,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

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于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读通到读懂,直至能背诵。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文眼“聪惠”,并紧紧围绕“聪惠”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养”之意,又让学生谈“杨氏之子”怎样有教养,最后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充实文本内容。学生无论是写人物外貌,还是写人物语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聪惠”。这节课于老师紧扣“聪惠”一词,带领学生品赏文本、品读人物,课堂结构简单,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深刻,读写训练更是扎实高效。

可见,教师应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精彩处,或揣摩语言之妙,或感受形象之美,或体味描写之细,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独特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保证学生语言积累的效率。

3.填补文本空白,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

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好的作品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无痕,却是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的良好时机。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就给读者留下了多处“空白”。如课文第七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课文对老人扫路时的辛苦没有具体描写,这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补写出老人扫山路时劳累的形象。这篇课文的最后,老人约“我”,30年后还请“我”喝茶。这里也是一个语言训练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三十年后“我”再游天游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续写中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有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点课文读后感,或者进行延伸阅读,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二、关注生活细节,拓宽语言积累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指导他们从细微处捕捉语文学习的资源,并养成自觉积累的好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积累生活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对于生活总是被动接受,不善于发现周围的情、景、事。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每周十大新闻,每月手抄报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生活积累的乐趣,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无所不在,从而产生关注生活、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

篇8

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能力“小表达”无论是在小学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难题。尤其是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低年级的作文基础没打好,到高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困惑就会更多。所以说,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呢?

一、关注课文后的小练笔,随时随地指导

在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注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几乎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一个根据课文内容延伸的表达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这样的课后“小表达”,我们绝不能忽视,一带而过。我们要重视起来,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预设,或者放在学文的过程中进行处理,或者单独利用课时进行处理。

1.可以放在理解课文当中进行的“小表达”

这类“小表达”能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的,教学时就不必在单独利用课时,而是直接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这样更利于学生的顺向思维,学到哪就说到哪儿。

比如说,二年级上册《大熊猫出国》一课,课后小表达的内容是“发挥你的想象编故事”,表达的要求和提示是“大熊猫去哪些地方旅游了,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针对这个表达提示,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就可以放在文章当中“再过几天,我就要出国旅游啦!”这句话后面,及时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不能放在理解课文当中进行的“小表达”

有些课后小表达不适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也可以在第二课时利用一些时间来完成。比如说,二年级下册《温柔的手》一课,小表达的内容是“说一说,妈妈、爸爸喜欢的东西是什么?经常用的东西是什么?”提示语是“还可以说说别人”。《温柔的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一个孩子和妈妈走失了,路人帮她寻找妈妈时让她描绘她妈妈的样子时,她用了所有赞美妈妈的语言,都是所有妈妈的共性――这是为了突出孩子眼里的妈妈是美丽善良温柔的。课文中也没有提到“爸爸”和其他人。这样,课后的小表达很难融入到课文里去进行。如果融入到课文里去进行的话,会显得非常牵强和突兀,所以我们不妨单独利用时间来完成对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

二、单元后的表达

单元后的表达,是每一个板块后面的表达内容,应该说是比较正规的表达,它具体提出了表达的要求与内容提示,我们可以根据参考书的建议利用一课时或者两课时完成。

把一二年级的各册教材中的表达进行一下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上册的表达全部以说为主,这是根据一年级上学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和写字量比较小,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用文字书写下来。一年级下册的表达就有说有写,写只局限于一两句话。一共7个表达,有两个表达是要求动笔写的,其余的都是说话训练。二年级上册的表达也是有说有写,8个表达里有6个是说话训练,2个写话训练。写话也是由一句话向一段话过渡。二年级下册一共6个表达,3个写话训练,3个说话训练。说话写话的难度都有所增加。

从教材这样的呈现内容来看,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1)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低年级以说话为主,逐步过渡到写话。

(2)除了“说写”的分类以外,纵观这两个年级的表达内容,我发现了每个学期都有“复述故事”这个表达,但每个学期的要求有所不同。“我来写提示牌”“我给照片起个名”“小小创意广告牌”这三个表达,都是锻炼学生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两个看图说话:“小熊过桥”是根据图意展开想象,最基本的要求是说清楚图上都有什么,连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谁是美食家”不是单纯的看图说话,而是要求学生根据鼠老大和鼠老二的食谱,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说出自己的结论。

掌握了每个年级和每册书的教学重点,接下来的教学就容易的多了。

篇9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困惑 策略 合作探究 与时俱进

步入教师行业不到三个年头的我,在接受了多年的传统教育之后,却要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别人。起初的我是茫然的,然而当认真研读了新课改理念时,从茫然变成了认可并按部就班的实施。21世纪,是充满活力、充满发展、充满机遇的世纪,能推动这个新世纪前进的人,必定是知识、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深化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就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还有学生通过学而得到的收获。目前,当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了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因此要想合理推进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策略,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采取的策略,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正。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就需要我们抓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2.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然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而我认为这种合作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更是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要想在课堂中做到这些就应该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得对象,有目的的划分小组,能够让小组成员明确分工,难易结合,这样按一定层次

3.语文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小学语文课该侧重教什么

篇10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

济南市北坦小学2010—2011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科室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所以把“开放习作教学体验习作乐趣”定位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研究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教学的阐述

低年级:

1、 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中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高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研究措施

1、 定格“生活小镜头”,继续加强循环日记

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让学生轮流记叙,也是共同分享,“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 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每隔一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同时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同时设置“记忆宝典”,将每周背诵的古诗抄录在本子上,加强对古诗的熟记。

篇11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吹绿了我们的视野。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看来,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我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努力做到

    1、有情趣的导课2、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

    4、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带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理不好的关系:

    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备一定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完全或全部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2.“设置”与“生成”: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设置”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3.“内容”和“形式”

    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或选择性学习适合于怎样的内容,怎样最优化地实施,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 “课内”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开放。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他如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多元课程的增加,语文周课时越来越少,从历史上几次课程改革来看,现在的语文课时是最少的,但要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多少,低年级识字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高年级阅读量,积累古诗词等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课内教学时学会对教材的取舍,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外学习,学生兴趣极高的是电脑、电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困难。

篇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载体。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读者的阅读首先接触的就是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厚积基础,由此做纵深挖掘,已达到积累的实效。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语言贫乏,词汇储备不如人意,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枯燥,错别字频现,词语运用空乏元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字词教学有所忽视,甚至到了高年级出现字词被架空的现象,有些课堂即使有字词处理的痕迹,也是极其轻描淡写的。是不是语文素养不包括字词的掌握,或者是学生的字词自学能力达到了让我们可以放于不管的地步呢?其实绝对不是这样,语文学习应从字词开始,语言积累首先来自扎实的词语积累和训练。

首先,我们要把课文中生宇新词的教学落到实处。

低中年级固然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词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级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对每一课的生字、新词的音、形、意进行梳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识记生字、新词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词意。这无可厚非,但课上我们必须认真检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个别多音字或字形复杂的字要特别指出来。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识记词语,效果更理想,同时还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及生活用词的习惯。

可以让学生留心摘录课外阅读中的精影词语、生活用词等,教师定期检查督促,从而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再如,教苏教版三年级课文《石榴》第二自然段时,我以课文中描写石榴树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造句训练。教学中,先用课件让学生看石榴树,读课文中描写 石榴树的句子,然后提问:“看到这石榴树,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词来形容? ”接着让学生将“美不胜收”这个词用在这里,说说看到石榴树后的感受。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 的 ,像 ”句式,来形容石榴花的花骨朵、刚开的石榴花和完全开放的石榴花。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情绪高涨,发言精影不断“火红的花骨朵像装满美酒的小葫芦,我要把它送给爸爸。”“刚开的石榴花像小铃铛,挂在小狗脖子上,让它更生气”这样的描写性造句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石榴花之美,也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第三,要指导学生运用词语。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词语,如形近字组词、联系上下文填成语、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用给出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词形成积累。有些练习过去只被一些教师在复习时所用,这样做至多只能让学生一时强记着,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语文基本功是平时点点滴滴积累所成,字词教学应功在平时,必须长期坚持。其次,把握文本重点词句,提高语文训练效率。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训练缺失,一堂课下来,笑过了,闹够了,可课上学生读透了没有,语言训练了多少,却要大打问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课上接受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课堂上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于段,减少环节,多关注文本细节,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对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或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重点词句,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于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读通到读懂,直至能背诵。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文眼“聪惠”,并紧紧围绕“聪惠”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养”之意,又让学生谈“杨氏之子”怎样有教养;最后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充实文本内容。学生无论是写人物外貌,还是写人物语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聪惠”。这节课于老师紧扣“聪惠”一词,带领学生品赏文本、品读人物,课堂结构简单,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深刻,读写训练更是扎实高效。

第四、填补文本空白,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

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好的作品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无痕,却是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的良好时机。

篇13

【关 键 词】 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初中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孩子在小学各科都是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而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学生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不是读书的料啊,为什么小学念得那么好,中学就不会念了呢?),中学老师这样喊冤(为什么小学升初中前几名的同学到了初中会变成这样呢?究竟是怎么考上来的?),小学老师这样叫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一上初中,有的就不行了呢?)。是啊,为什么中学教学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严重脱节而带来的。

(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脱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涉及知识点较少。教师授课时往往可以放慢速度,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颇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一些教学步骤只能一带而过。

(二)评价标准脱节

据调查,接手初一新生的往往是刚从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他们在思维习惯上受初三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转换角色来适应小学毕业生。他们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估计不够准确,对待初一新生往往要求过高,教学进度较快。甚至有的教师会用对初三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这样一来,许多学生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感。

(三)教研脱节

据不完全统计,除九年一贯制学校外,两个学段的教师极少有机会凑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彼此不够熟悉对方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对于各自在教学中针对衔接问题所产生的困惑也一知半解。相互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交流,难以对症下药。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教学,加强教学衔接研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对策初探

(一)以教材为基点,以《标准》为蓝图,加强教材教法上的衔接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契机,正视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教材为基,加强钻研领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1. 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作为五、六年级的老师及接手初一新生的语文教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并备有系列的语文教科书,认真阅读、了解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对课程标准表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和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

2.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学生升上中学后,学科多、学习容量大等特点,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师教给方法自学,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初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加强引导,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体会成功的机会。要适当放缓讲课速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或品味的时间,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4. 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顺利“过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结合学生小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适当放慢教学脚步,适度降低要求,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强化师资衔接,入手于根本

1. 加强继教上的衔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从根本上要从抓教师入手。为了防止中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上的过大差异,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强衔接,特别要组织五六年级教师与初中教师一同进行继续教育,确保他们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接近。

2. 密切教研,发现问题,调整方向。针对目前的衔接状况,急需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通过走进彼此的课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台阶。

我们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教研互动为契机,通过深入对方课堂进行听课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点,找出共性和需要加强或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而调整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确定教学发展方向,以利于学生到初中后能顺利地适应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加强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人”的衔接。成功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不同社群疆界的跨越:课程衔接无法落实,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无法衔接。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仍有赖于系统中人员的沟通与互动,交互衔接心得。这就要求初一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将中小学的教学真正贯通,则必须与小学教师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初一教师应该有一阶段与小学教师共同办公,互相听课,彼此掌握各自的教学情况,交流心得体会。

(三)传承良好习惯,促成自然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1]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热爱阅读……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成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一位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回母校时,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得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中学学习。

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引导学生传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自然衔接的灵丹妙药。

总而言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平稳过桥。我们还必须加强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与探索,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碧波.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 湖南教育,1998(13).

篇14

【关键词】新形势;语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摆脱一言谈的教学法。新课改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占据主导性地位,学生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须创设温馨和谐的情境,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以培养能力为主导,实施以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构筑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达此目的,教师务必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实施具有时效性的举措。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彻底走出传统的瓶颈,必须注重提问教学,以新颖独特的提问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现笔者将以提问教学为突破口,探究小学语文的教学法。

一、从开放角度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务必走出填鸭式的陈旧模式,以新颖独特的提问教学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可见,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理念的今天,小教语文必须注重提问教学,在提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创新因素,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问题。所提的问题最好是不要有明确的答案,问题设计的条件不能过多。如此设计提问就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问题,最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譬如在教授《小猴子下山》这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在分析课文之后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小猴子看到这么多的好东西,是不是相当高兴地回家了?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第二、大家想想,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到家中呢?倘若你是小猴子,你会怎样做这件事情呢?第三、你从这个故事中究竟能感悟到什么吗?上述问题具有以下三大特点:首先,这些问题都与教学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最后,上述问题都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关,不仅能促进其思维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更能培养其良好的品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彻底落实素质教育。

二、从全局出发,设置难易适中的疑问

小教语文新课改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整体性原则,尤其是在提问教学中应坚持这一原则。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见,小学语文中的提问教学必须注重公平性的原则,千万不能总是让好生回答问题,那样会严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不要总让差生回答问题,因为此类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问题都无法回答出来,倘若过于频繁地被点名回答问题,不但不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反而会进一步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务必在备课环节事先设计好问题,而且还应认真思考提问的对象,哪些问题是好生回答,哪些问题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哪些问题是中等生回答。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备课环节考虑好,绝对不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性而发,那样只会进一步钳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此外,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超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又不能低于学生的语文水平,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令学生在问题回答中找到成就感。但是据目前小学阶段的提问教学而言,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拘泥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所设计的问题不是过难,就是过于简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现象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务必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整改,方能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譬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针精心设计富有引发性的问题:第一、大家在学习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诱惑吗?第二、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诱惑吗?第三、你是如何对待这些困惑的?引导学生从考试、购物、让座、搞卫生、过马路等方面思考,但教师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回答出问题。以上提问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情况,难易适中,并且与教学内容完全联系在一起。如此设计问题就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思维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全面审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实施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策略。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提问教学的重要性,这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必须根据以上策略进行改进,方能令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