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题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认清一个本质
由运动学、牛顿力学知识可以知道,运动中存在因果关系。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所受的内因和外因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即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由物体的内因(初始位移、初始速度、质量)和外因(所受力、受力时间等)决定。其数学表现形式:
天体运动作为一个具体的运动形式,必然遵循上述因果关系。只不过,此时的物体是某些具体的天体,起主导作用的作用力为万有引力而已。因此,在天体运动问题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样一个本质特征:天体运动的位移(轨迹)、速度等运动参量由天体的质量、初始位移、初始速度、所受的力及受力时间等共同决定。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天体为何或做圆周运动、或做椭圆运动、或做抛物线运动。人造天体在绕地运行中发生变轨,也是因为人造天体的速度与受力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改变人造天体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提升或降低天体运行的轨道。
2 融合三大定律
从该专题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天体运动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它综合了经典力学中的力、运动、能量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力、运动、能量等知识加深理解的绝好楔入点。
可见,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三者之间是一般规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与具体运动形式(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到再结合重力、圆周运动等相关概念,就会形成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特别具体的天体运动情形,从而就有了相当多的计算公式。如何恰当使用有关公式,分析某个天体运动情形,就成了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也是不少学生害怕天体运动这一类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厘清三大定律的基础上,紧扣F向=F万这一核心关系,理解各类天体运动情形的分析过程,掌握相关公式的推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甄别天体运动情形,恰当使用有关公式,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五类典型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加深对天体运动专题的理解和认识,这里列举天体运动五个典型问题说明。
3.1 计算天体质量或密度
通过物体在某个天体表面所受的“重力”或围绕某个天体运动的情形,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或密度。这里以计算天体质量为例。
情形一:通过物体在某个天体表面所受的“重力”,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
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不考虑天体自传影响。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g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天体的半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近似在其他涉及近天体表面问题中也被广泛使用。
情形二:通过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
可以先将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近似地看成圆周运动,此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其中,r、v、ω、T分别为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的半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2 同步卫星
所谓“同步卫星”,通常以地球为例,指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又称“静止卫星”。可以证明,此时人造卫星的动行轨道只能在赤道上方,且T卫=T自。
3.3 双星运动
两颗质量可以相比的恒星相互绕着旋转的现象,叫双星运动。双星运动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且周期相等,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
设双星的两子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L,M1和M2的线速度分别为v1和v2,角速度分别为ω1和ω2(ω1=ω2,T1=T2),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两子星间的距离L与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1、r2之间的约束关系:L=r1+r2。
3.4 变轨问题
3.5 能量转化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初探
2004年至今,从最初的知识讲座到校本课程再到地理课堂,笔者一直在尝试地理专题式教学。
2004年地理会考以后,离学期结束还有近40天的时间,学校要求继续开设地理课,领导希望在摆脱“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情况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是一次机遇,我们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和大纲,尽情展现地理教师的风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没有教材可依,没有教法可循,学生刚摆脱了考试的束缚,要想让他们专心,积极参与,很不容易。因此,上课选用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地理专题式教学便应运而生了。
2007 年,校第四轮校本课程启动,笔者开设了《全球环境问题》。自此每年都参与校本开发,地理专题式教学得到了新的延伸。其实,在现在的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专题,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即使教材不是一个一个的专题,每一节课笔者也尽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笔者把那节教材分为四课时,其中第二课时“主要铁路干线”就提取了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感觉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选用什么专题?这是专题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题目的选择不能太大,那样一节课下来,犹如云里雾里,什么也说不清楚。比如,“环境保护”这个题目就很大,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前景等等,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选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不一样了,它仅仅选择了环境保护的一个层面,内容定位非常明确。第二,题目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没有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课堂难以控制,即使学生自律性很强,课堂纪律很好,那也如同一潭死水,“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三,题目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或其他的同学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如全球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也会比较关心。
题目选好了之后,要围绕题目搜集、选择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浅显易懂,学术性不可太强。太难、学术性太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索然无味,进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口味,最好是他们有感触的事,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这样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其次,应选择具体而典型的案例,比如在介绍现在的环境现状时,以“淮河污染”为例来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淮河流经淮安,事例就发生在身边,有的学生亲眼目睹过,深有感触,容易引起共鸣。虽然文字材料必不可少,但不能全是,那样会很单调,材料的形式越多越好。如笔者在搜集材料时,在网上找到了“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的获奖作品,很感人,也很能说明问题,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有人性的人,看了以后都酸酸的”,这种材料可以起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同时发挥了多媒体的最大功效,将声、像等画面动态的展现,效果很好。第三,材料的选择虽然要注重趣味性,但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主题,即材料的选择要紧扣主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教学模式力主弘扬学生个性,处处、时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主要是从旁辅导、点拨学生,专题式教学也不例外。资料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很好的设计,杜绝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张嘴说话。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要选择最适合你的专题的。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节课中,笔者选择了“问题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在看完“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一等奖作品《冬天来了》后,设置5个问题:(1)请简单复述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2)作品中的树叶一直贯穿始终,它代表了什么?(3)作品中有哪些人性化的细节?(4)是人类的哪种活动影响了华南虎的繁衍?(5)你有什么感触?学生看完之后,很有感触,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深刻。
除了课堂整体的组织形式,课堂的诸多环节也很重要。比如导入,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值得好好设计。比如,笔者在上“全球气候变化”时用电影《后天》导入,因为之前已经给学生看过,所以很能激起共鸣。在上“水资源”时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它散步在小溪,睡觉在池塘,奔跑在江河,咆哮在海洋。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它是什么?自然导入水资源。再比如,创设情境,笔者觉得情境创设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包括各种图片、文字材料或视频。在上“水资源”时,笔者拍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的照片,让他们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很有感触,有话说,参与就很积极。第二,学生自己创造情境,比如编剧本演故事等,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上完课,教师要对整节课进行反思。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反思整节课的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达到了,要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如果没有达到,要反思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是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是课堂组织管理有问题?还是……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所在,以便下次改进。
关键词:淡化专题;注重史料;高三历史
学校制订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中,复习教学策略与进度计划是:201X年7月―201Y年2月进行第一轮基础复习,复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和选修Ⅰ;201Y年3月―201Y年4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201Y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这种三轮式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采用,从中看出,二轮专题复习时间安排地较长。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揭示问题本质,探明历史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和巩固,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是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同时也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历史时空观念混乱,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中从大通史的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专题复习以形成知识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目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尽管专题复习在理论上有上述的巨大作用,这种巨大作用在新课程之前的传统教材下的高考中充分显现。可在当前现实中,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其一就是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与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按序罗列,是对基本知识的集合与回顾。其二是专题复习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其三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某一问题的知识体系,对少数历史基础知识好、时空观念清晰的学生来说,一点就明白、一看就清楚。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时空观念混乱的学生,对此不知所云,雾里看花,会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师整合好的专题知识死记硬背,反而把自己仅有的历史知识搅得更加混乱。更为重要的是,专题复习不适合现在高考需要。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无题不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对历史考题的感慨是:读不懂题;没有看明白考题的内涵,出现这样的感慨是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未出现专题试题,面对这种高考现实,如果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还安排较长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只是让复习教学过程完美;对于时间很短的高三,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学习是事倍功半。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将复习教学分为第一轮基础复习教学和第二轮综合训练复习两个阶段较为合理有利。加大、加强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这一轮的教学复习质量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要非常重视和用心。这一轮复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教师可突破教材章节,不能遗漏知识点,让学生搞清概念内涵、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可用“滚雪球”式教学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每当教材中某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教师应及时就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专题复习,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知识群,这种专题复习是针对某一中心问题、小角度地进行,即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复习不宜大系统、多角度、详细化,只是追求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搞清某一问题的知识脉络。小专题复习应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同步进行,不必专门安排时间段进行专题复习。
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为高校选拔科研人才的作用,以借此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的深层次革新。把新课程理念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试卷上,考察学生的学科素质,拒绝简单再现知识的题目。纵观高考历史试题,不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地的地方试卷,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都是无题不材料。面对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化现象,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若不进行充分的史料教学,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材料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形成,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史料教学,通过对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训练,培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浩瀚如海的史料,如何选择,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立足于课本,以教材为依托。最有效的史料教学,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脱离教材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不可取的,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②史料的选择要精不要多,要有典型性。历史材料汗牛充栋,选择历史材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选取,选择最有效、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③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多样性一是史料的类型,在复习教学中适量选择文字、图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既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类型史料间的关系。多样性也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把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史料选择出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或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史料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作教学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等水平,不能选择离奇偏难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⑤可选择历史试题做史料练习。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考试题,组织学生当作史料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
不论哪一类型的史料,对历史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史料教学的策略。①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史料教学的依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深化、概念的领悟,还有知识视野都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效果,史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复习教学。②知识教学与史料教学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只有知识教学而没有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历史试题考的知识,好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③对史料要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复习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要多花些时间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④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景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⑤史料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比如,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关键词:服装设计;制作;教学方法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重点课程。“服装专题设计”就是针对某种类型的服装所进行的专项设计和生产加工,例如:职业装、休闲装、童装、礼服、家居服等的设计加工。这门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设计制作系列服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有所长,走向社会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选用优质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教材,是由人社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根据服装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教学的内容,注意引入服装行业经常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在表现形式上,《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改变了以往教材枯燥繁琐的文字描述,采用大量的现场操作照片、彩色图片和实物照片,再配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使教学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环境。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裁剪与制作》紧密相关,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可以检验学生在学校两年学习的成绩,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一次“大阅兵”。这就要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全面,既懂理论,又会实操,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技能操作水平。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讲授《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时,理论教学部分,建议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教材、刊物和互联网上广泛收集图片、资料、视频等,利用幻灯片展示,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实操教学部分,建议带领学生到服装制版室、服装实训车间,通过启发引导、示范、辅导等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顺利完成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专项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都应按项目设计的要素、装饰手法与搭配技巧、项目制作实例等环节认真准备,让学生对每一环节都认识清晰,力争掌握。除了具备丰富和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师也应该多去企业实地考察,比如:广东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广东佛山溢达制衣有限公司、襄阳天王服装厂、襄阳三五四二服装厂,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企业见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技能水平上均会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经常到企业学习,对于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教书育人很有帮助。
3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板书、挂图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以下是新的教学方法:3.1多媒体教学法。《服装专题设计和制作》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教师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讲解。3.2模卡教学法。教师亲自缝制服装零部,将每一步骤固定在硬板纸上,按顺序排列制成教学模卡。教师在讲授服装部件时,可以对照模卡做示范,学生分小组观看。每组学生看完后,马上去裁剪、制作,制作的过程中不太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看模卡,回顾老师制作的要点。通过模卡辅助教学,学生学起来非常直观,教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正在推广,鼓励教师们积极制作模卡,也获得了教师们一致的赞同。3.3启发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的灵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制作晚礼服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服装展示厅,欣赏往届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教师对照晚礼服给学生讲解设计亮点、结构制图和缝制要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做。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愿望。3.4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服装设计制作的任务,制定教学方案,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在设计制作职业装时,教师首先给出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套职业装。然后围绕这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职业装的定义与分类;职业装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等理论知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对职业装进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选择购买面料、辅料、裁剪并制作,通过修正样板,修正样衣等步骤,最终达到设计作品的目的。对于每位学生制作的职业装成品,教师通过之前制定好的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给出学生综合成绩。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找出本次学习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等。3.5一体化教学法。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每年招收的新生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的进行疏导。可以将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次,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对于不同等次的学生,教师在要求上可以不同,优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差生可以要求低一些,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
5加强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管理,培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5.1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每周布置足够量的作业,比如:每周画两幅服装画;绘制两款1:5结构制图;打一套1:1的裁剪板;课后理论作业;服装缝制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晚自习时间充实起来,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不断地提高进步。这样能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5.2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工匠精神》、《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高素质员工的28堂必修课》,让学生观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视频等,学生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提升。只有思想教育跟上去了,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6结语
关于《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改革与应用探究[J].西部皮革,2020,42(20):21-22.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无法脱离的新兴技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专题学习网站也被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专题学习网站对于美术教学实践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现阶段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的相关情况,对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和影响,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用于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专题学习网站;美术教学;影响
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个资源学习型网站,早已被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随着专题学习网站的出现而发生了质的改变,时代的要求催生着专题学习网站的大量涌现。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教学的发展前景。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简单说来,专题学习网站无非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围绕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进行研究的学习网站。它打破了普通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模式,实现了资源上的共享,也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但它无法脱离现有的美术教学成果和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它只是把现有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在网络上进行整合。这些成果与经验都是通过人们长期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它来源于现实积累,并不是从网络上凭空发展而来。如果说没有现实中美术教学的相关积累,也不可能衍生出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美术教学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它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美术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到除了教师以外的其他美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网络专题教学成为了美术教学的新渠道,它融合百家所长,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在美术教学中,专题学习网站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动画等为载体,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育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旧事物发展,专题学习网站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学生更多地青睐于专题学习网站,传统美术教学所吸引到的人数就会相应减少。学习美术的人数减少之后,就会使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无法呈现出新的教学成果。专题学习网站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才能进行学习。所以说,专题学习网站也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着竞争关系。
二、专题学习网站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上述的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学的关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于美术教学的影响,接下来从教学方面探究专题学习网站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内容有限,无法覆盖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内容只是一部分,它无法将所有的美术教学理念与美术教学成果编写后放在网站上,学生在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美术学习时,只能接触到一部分知识,较为局限。当把这一部分知识放在整个美术教学知识体系当中时,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不能达到融会贯通。整体虽然由部分组成,但如果只是学习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知识量少,且不均衡,在构建系统的学习结构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内容更新慢,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内容不会每天进行更新。当学生再次进入网站学习时,所学到的内容都是前一天或是前一周所学过的内容。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阻碍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也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3.可用专题教学资源匮乏,难以学到有益的知识。专题教学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是从互联网上或者是其他教学网上所摘抄下来的,甚至有些美术教育者自身所教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专题学习网站之中。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十分匮乏,都是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并无实际帮助,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专题网站美术教育产生了质疑。
4.美术教育者过于依赖专题学习网站,自身思考能力下降。专题教学网站出现后,美术教育者往往会在这些教学材料当中下载内容进行授课,这样一来自身备课能力就会下降,很多知识自己也无法得到证实,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解答。美术教育者如果过于依赖专题教学网站,会导致自身教学水平的下降,不利于对学生的教导。
(二)积极影响
专题学习网站对美术教学的发展有利有弊,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美术知识。学生可以在课余生活中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从中寻找到一些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学习过的东西,并进行整合,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课余生活,还使自身的美术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
2.改变传统美术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美术教学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专题学习网站能够以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美术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也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通过这一美术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兴趣,也有效提高了美术的教学效果。
3.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专题教学网站不仅可以整合以往的美术教学内容,也可以整合国内外美术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将所有的美术资源集中在一起,使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美术教学成果,也可以及时地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既有利又有弊,但它到底适不适合应用于美术教学中,仍然是美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究可以看出,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值得应用于美术教学当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如果美术教学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那它就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专题学习网站也弥补了美术教学中课堂欣赏难与观赏难的问题,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欣赏学科,单单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无法展现出它所包含的东西,学习者只能从表面进行欣赏,但是如果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美术教育者可以将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的动画,使美术学习者能够更加直观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尽管将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美术教学为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专题学习网站的弊端也应该尽量克制。专题学习网站对美术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如果夸大专题学习网站自身的价值,全面引入甚至替代传统美术教学,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只有把专题学习网站和美术教学相整合,才能真正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将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美术教学当中既有利又有弊,但从整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想要让专题学习网站更好地适用于美术教学,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与监督,为学习者构建出一个更加优秀而出彩的专题学习网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从而推动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燕 单位: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周春花.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探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3-145.
另一个,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章节知识的某个侧面进行展开专题的认知复习,从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出发,把握其作用。如我们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进行了复习,在从整体上复习后,把本单元知识分成几个专题。
专题一: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基本训练
专题二:与二次函数相关的代数式符号训练
专题三:二次函数的对称性训练
专题四: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训练
专题五:二次函数与不等式方程的训练
专题六: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组合训练
专题七: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训练
专题八:二次函数的几何变换训练
通过以上这些专题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更加透彻的认知,同时对于知识的应用有了一个新的提高,达到了把握问题、形成解题思维的目的。下面以专题四作为依托来说明课时设计。
一、关于二次函数增减性训练
这部分是对知识点的回顾。
二、知识点应用
1.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1)点在对称轴同侧的函数值的比较
2.求函数的最值
(1)自变量取值为全体实数情况下求最值
例3.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存在最___________值,(填“最大”或“最小”),是_______,此时x的取值为________。
(2)给定自变量取值范围情况下求最值
①顶点在取值范围内
例4.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②顶点不在取值范围内
例5.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例6.已知二次函数y=-x2-4x+5,其中-4≤x
这部分是针对于知识点在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来认识知识点的作用。
三、知识点的练习
1.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a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3
3.已知抛物线y=ax2+bx+c(a
A.y1>y2 B.y1=y2
C.y1
4.y=x2+(1-a)x+1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当x的取值范围是1≤x≤3时,y在x=1时取得最大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a=5 B.a≥5
C.a=3 D.a≥3
5.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 y2(填“>”、“
6.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函数y与自变量x之间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所示,点A(x1,y1),B(x2,y2)在函数的图象上,当0
A.y1≥y2 B.y1>y2
C.y1
7.某居民小区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1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ABCD,花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成.若设花园的宽为x(m),花园的面积为y(m2).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20x2+4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2.5≤x
8.小李想用篱笆围成一个周长为60米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单位:平方米)随矩形一边长x(单位:米)的变化而变化.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x2+3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
这部分是针以于本专题进行巩固与强化训练。
传统的语文课程由于受到课堂教学的制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实践机会少。然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体现了语文课的实践性,其中“专题”又是突出实践性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教科书和课堂的局限,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教学的实际操作千差万别,作为一个乡镇中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多动脑筋,就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还可以生动有趣地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体现灵活性
内容与形式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展。(1)因地制教,力求使“专题”生动活泼。以新平县漠沙镇为例,可根据漠沙镇周围常见的花草鱼鸟来突出“专题”,如:蝉、鹧鸪、燕子是漠沙镇常见的虫鸟,在学习专题《鸟》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鸟的外形、动作、听鸟叫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自己所得到的感受,搜集写“鸟”的诗句或文章,如:“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出蝉的外形和蝉鸣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是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最后学生诵读文中咏鸟的古诗和文章,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肯定学生的个人见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专题《叶》时,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采集自己所喜欢的植物的叶,查找有关叶的资料,并突出热坝地方和山头叶子的差异,并让学生畅谈差异的原因。搜集写《叶》古诗,课堂上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的结果和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如:“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诗中为何写“数点红”?也可根据学生的个体认识情况谈一谈“且教桃李闹春风”的理解。(3)运用网络教学,使模糊的认识更形象化。乡镇学生没有见过狼和长城,因此在上这类专题时,要应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实现多角度了解专题的目的。
二、体现实践性
学生参与的体验实践活动,能突破语文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框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专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实践,跳出常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1)在实践中体验大自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组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如:学习专题《气象物候》,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观察天空中云有什么变化,天气将会怎样转变,小组作好记录,注意哀牢山山腰、山顶和漠沙江边的温差原因,搜集一些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最后学生汇报总结。(2)在实践中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创能力。学习专题《广告》,课前学生从电视、报刊等搜集广告,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来的广告分为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两类,并说出每条广告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以当地的某一特产(甘蔗、荔枝、芒果)写一则广告或为花腰傣民族的服饰、民风习俗写一则宣传广告,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有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体现综合性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欣赏歌曲《父亲》,请大家谈谈听完后的感受。(课件展示歌词)
师:“至爱亲情”是一首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有的细腻温暖,有的低沉厚重,有的沁人心扉,有的荡气回肠,这样一份真情却被我们写得空洞,单调,有素材却没有生命,有中心却没有感情,如何将这份浓浓的亲情写得像歌曲《父亲》一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呢?
板书:抓住细节 妙笔催泪。
二.合作探究
1、感受细节
课件显示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
师析:这是散文家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在遭遇双重灾祸亲自给儿子送行,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将浓浓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节一:两处肖像描写,突出父亲“胖”、“老”的憨态,为下文写买橘子艰难作铺垫。细节二:爬月台的背影,特写动作:“蹒跚走”、“慢慢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爬月台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文中的父亲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细节三:情感反应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父亲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2、走近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在写人的文章里,“细节描写”一般是指对人物性格、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环境、细微习惯等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的重要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形象感人。
3、美文品读
佳作一:
过了一会儿,我起身在窗台上找资料,从窗户看见了母亲。只见她正在商店门口找报纸。母亲弯下腰一张一张慢慢翻,然后蹲下身子,打开一张报纸浏览,大概是没找着,又叠起来放在一边,抽出另一张翻看。蹲了一会儿,她起身捏了捏自己的腰,又继续翻找(批注:人物动作)。路边榕树间洒下的阳光跳跃在母亲瘦削的脊背上,腰因为病痛的折磨有些佝偻,越发显得母亲瘦小得可怜。风掀起母亲染过的头发,露出花白的发根(批注:人物外貌)。我不禁想张开嘴叫母亲,想让她回来,可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说不出话来。
――摘自《特别关注――母亲》
读后思考:
1、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
2、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点评:散文最感人的地方是母亲帮我找报纸细节描写上,先写母亲一张一张翻找,不厌其烦,再写母亲病痛下的外貌,最后用自己的感情反应烘托,运用细节表现暖暖的母爱。
佳作二: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仿佛跨过千年,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考满分作文》)
赏析:片段哪些地方感人?请举例分析。
三.方法归纳
方法一:以小见大,细化动作
方法二:画龙点睛,以形传神
方法三:相辅相成,情感烘托
原则:真实、典型、细致
四.实战演习
片段练习:妈妈站在校门口等我放学。(运用所学细节描写将画面写得真实感人)
五.小结
怎样通过教科书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专题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由教师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科学的“集成式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板块中自主体味语文的妙处,形成思维“知识树”;第二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知识点进行自主的“专题研究”。
一、专题教学的作用
语文课堂常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认为听与不听没什么区别,至少与分数的高低关系不大;甚至,语文课堂沦为了学生完成其他学科作业的时间段。面对“人在神不在”的学生,语文教师大为神伤。仔细思考,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停地围绕课文反复咀嚼,直到连渣滓都嚼不出味儿来了方肯罢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光难说“文学味”,更难以吸引学生仔细聆听。因此,语好者的数量正惊人地流失着。
我认为,将《祝福》一文反复“压榨、拧干”,获得的感悟不会比从《呐喊》、《彷徨》中提炼出的养分多。要了解鲁迅,多读其小说、杂文方为读懂他的最佳方法。祥林嫂不过是钻石上流光溢彩的一面,打磨得再亮,也无法折射出钻石本身的光芒,以蠡焉能测大海之水量!陶渊明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言之有理啊!见多识广,读多了,自会思考。
专题教学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若干文段的基础上,进行“板块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形散神不散”,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参与中,形成细致、深入思考的能力。如前文所述,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专题教学包含两个环节――教师的专题教学和学生的专题研究。前者必须是教师在结合学情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知识点进行合理化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后者一定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之前板块化的知识梳理、整合后,实现自主阅读与思考。
“教”是为了“不教”,专题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知识点的整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彻底掌握,为日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师自通打下基础。因此,专题教学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更重视对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同时,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广、更多,课堂上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专题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努力开拓与延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所以,专题教学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以教学的手段挖掘教科书的深度,用专题的方式拓展教科书的宽度。
二、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何进行有效的专题教学呢?方式如前文所说,分成教师的专题教学和学生的专题研究两部分。本文将主要探讨专题教学的有效方式――教科书的专题整合、知识点的专题整合。
(一)教科书的专题整合
1.以一个单元为单位。高中语文的教学一定要有整体意识,课文不能孤立开来单篇单篇地咀嚼。一个新单元的教学,首先应找出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相同点,其次再以此为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思路,这样能够避免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弊端。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有3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都是我国散文中写景状物的名篇,都是通过细致描绘山川大地、自然风物的美景,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时代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而学生对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理解得并不深刻,只是肤浅地记住了,并没有灵活掌握。对此,在设计这个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时,我就将“让学生深入理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为了首要教学目标。
寓情于景的散文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神奇的大自然,来展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读这类课文,需要透过文字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情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因此,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先展示一幅清晨露水荷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看到图片时的心情,用语言描摹图片中的景色,再分析情、景关系,之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感受景物柔美、蒙之感,体味作者由不宁静―欣喜―回到现实、再到推古及今越发低落的心态。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我先让学生找出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再让学生体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反映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教学《囚绿记》一文,我先让学生思考那株被“我”所囚的常春藤有哪些特点,再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总结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托物言志。之后,为了强化学生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理解,又拓展了几篇此类佳作《我的空中楼阁》、《绿》、《花床》等,以深化学生思维。
这样的专题教学,整合了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抓住一个重点,深入研究,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填鸭式”知识灌输,能更好地实现“一课一得”。同时,大量课外文章的阅读,既扩大了教学容量,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2.以一个学期为单位。语文教学更应该有全局观,语文教师大可以展开拳脚,拓宽思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通过整合本学期最重要的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思路。如人教版必修三议论文的教学“表达与交流”这一专题中,4个写法指导(“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都是围绕议论文展开的,而这学期的课文中恰恰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过秦论》等几篇经典议论文。于是,结合这几篇课文,我设计了作文教学专题“在借鉴中成长”,由4课时组成:通过借鉴《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巧妙避开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将话题自然过渡到“仁政”观点上来,让学生学会巧妙选择论点,然后结合《语文报》(高考版)2011年第45期作文“距离”,训练学生寻找最优的议论角度,确定最佳论点,并完成同题作文;通过借鉴《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正、反面比喻的大量使用,让学生学习广泛使用正、反面论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通过借鉴《师说》中对从师的正确态度――以道为师的论述,让学生学习对比论证法;通过借鉴《过秦论》中对秦国由崛起、发展、统一天下到灭亡过程的记叙,让学生学习扣合文章论点进行详略得当的记叙,并完成作文练习“宽容”。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以文言知识为主,而是以议论文的写作为线索,整合教科书内在关系,以期让学生通过4课时的学习,初步具备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能力。
这种以学期为单位的专题教学,突出了本学期教学重点,更利于学生综合地学习、感知语文。它有效地避免了以单元为单位的专题教学的相对单一性,内容更全面,形式更多样。
(二)知识点的专题整合
1.成堆的套题、散乱的练习往往让学生晕头转向,找不出规律。因此,必须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深入思考、探索,方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高三阶段的专题复习“病句”,我先让学生完成一套包含各种错误类型的病句习题,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逐步启发学生总结出病句的8种常见错误,使学生对病句形成一定的敏感度。
这样的专题式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强化了他们对病句的本能性认识,提高了做病句题的速度和精准度。
2.语文课堂不应囿于教科书,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他们的思维,出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况。所以,专题教学应该打破教科书的限制,大胆引入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感知语文之美,而不是在对仅有的几篇课文干巴巴的咀嚼中厌倦语文。
比如诗歌鉴赏,结合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知人论世后方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表达的真实感情。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词”的教学,教科书中选择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4位词人各2首作品,共8首词。但事实上,此4人最能代表两宋时期豪放、婉约之词风,一两首词怎够?不过略见一斑,焉见宋词之洋洋大观?因此,我以4位词人为单位开设了4个专题教学板块(“多情柳郎”、“旷达东坡”、“遗恨稼轩”、“率性易安”),在广泛了解作者生平、阅读(诵读)其作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词作更深广的内涵。如在“旷达东坡”专题中,我按照苏轼人生的4个时期分别选取了一些作品,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去体会词作背后真实的东坡。选择的作品,有他初入仕途时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翠蛾羞黛)、《望江南》(春未老)等;外调贬谪时期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浣溪沙》(簌簌衣巾)、《临江仙》(夜归临皋)、《鹧鸪天》(林断山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 ;召还又外放时期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 ;远贬惠、儋时期的《归朝欢》(我梦扁舟)、《木兰花令》(霜余已失)等。
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品读,让学生对词人形成一个相对个性化的立体认识,这样的认识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也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上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认真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积极准备鼓励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
“专题”设计得内容丰富,信息集中,但其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果能够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一番“才华展示”,效果一定会很好。
在八年级上册“长城”的专题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同学们分组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悠久连绵的历史、神奇美妙的传说、亘古屹立的雄姿;长城在四季中不同的景物图片、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古人描写长城、咏叹长城、赞美长城的诗文、今人保护长城、维修长城的故事……,为课堂上的探索学习做准备。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上色彩纷呈,合作学习气氛高涨,很多资料连老师也很少听说,因为学生们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近”长城,用心灵去“感悟”长城,长城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逐渐树立起立体可视的雄峻形象,后面的阅读教学在启发和诱导中自然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知识的延伸让同学们眼界开阔,进而爱上课外阅读。
二、精心设计构建开放创新的阅读方式
“专题”课程设计是围绕一个题材中心选组几篇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经典文章,对本专题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外,还附了一些参考资料,包含的信息量非一般课文可比。文本中提供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乍一看真让人眼花缭乱。如采用精读细练,占用课时过多,还不免事倍功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构建一种开放创新阅读方式,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当然,在阅读中要带着老师的指导性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同时,还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影像、文章、诗句等进行“信息集成”,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展示,并结合专题内容科学地安排各教学环节。步骤合理,三课时就可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狼》的专题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开放创新的阅读活动。实行趣味性阅读和交叉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七年级学生活泼天真,对狼这种动物充满了好奇,所以我就先让同学们收集和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小组交流后,请男女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胆小善良的女生多选择了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而顽皮大胆的男生则主要选择了蒲松龄的《狼》。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或默读阅读方式。在阅读中要求同学们思考:这两篇文章写出了狼怎样的性格?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感情?随后又请同学们分组阅读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狼的科学知识,方式也可以是略读或浏览。与前面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番比较阅读:生物科学家与文学家对狼的态度一样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巧妙的引导,同学们阅读专注,讨论时有的还和课外长篇小说《狼图腾》结合起来,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观点新颖,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主动和自由,获得了快乐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取得了新鲜的阅读感受,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同时,学生在感悟中,阅读情感得到提升。
三、结合实际拓展学生灵动的思维能力
三、发挥学生与资料间的互动
[关键词]专题教学 电子课件 PP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0-03
一、引言
自从Power Point(PPT)软件被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践以来,很快就在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只要一提起“课件”,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使用PPT软件制作的演示文档,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自普及以来,广大师生对于采用PPT辅助教学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尽管在采用PPT后的利弊得失上有分歧,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仍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人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PPT以及实际的收效究竟如何等方面。
纵观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与PPT应用有关的教学论文,绝大多数的应用背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许多文献对此要么语焉不详,或者就是对PPT制作的目的性缺乏考虑。对于当下日益兴盛的专题教学模式,如何制作PPT课件并有效地辅助教学,却鲜有论文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就此结合专题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传统课程教学
在讨论专题教学之前,本文首先就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的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时计划安排好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各阶段教学任务明确、历时周期长等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教授、联系和运用,虽然在课程起始阶段也有课程介绍和课程总结等教学计划,但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考查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该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新,我国的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各类非学历目的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笔者对于专题教学特点的理解是,专题教学一般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其中即使存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仅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专题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不是系统介绍的。虽然通过多次专题教学可以构建起一个课程体系,但各个子专题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专题教学的一些典型方式有: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课程、公开课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广的各类视频公开课等。依托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各类视频课程,目前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模式,其原因与时间限制、服务对象及教学目的等因素紧密相关。考虑到受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时间和兴趣迥异,所以网络资源上的课程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专题教学的特点,便于大众有选择性地听取。
四、如何制作某个专题的PPT
对专题教学的特点及动态进行了简要讨论之后,下面对在专题教学中如何制作PPT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制作专题教学PPT之前就必须明确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弄清楚专题教学的实践环境:是在课堂上、学术报告厅中,还是通过后期制作变成视频资源。展示环境的不同,PPT的用途和作用也将不同。
以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为例,展示环境一般是多媒体教室,下面有充当听众的少量学生。而观赛评委的视野十分开阔,不仅包含教师、黑板、投影屏,还有学生及整个课堂。例如,一些“原生态”的教学录像,展示的视野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与传统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环境非常类似。在上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PPT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众多信息源之一,可以看做是电子化的板书工具。但是一些依靠电视或网络传播媒体的专题教学资源,虽然也有学生充当听众的镜头,甚至设计有学生提问等参与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镜头主要是对准教师,有时则对准展示屏幕。这时候PPT就不能看做是充当固定板书的工具,仅起到展示关键知识点和一些图像及动画的作用。
明确了专题教学的活动环境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PPT。用于专题教学的PPT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下面简要列出并加以讨论。
(一)页数宜精不宜多
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视频公开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掌握着专题内容的展开。如果PPT页数太多,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忙于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即仅仅记下几行文字,生动丰富的讲解反而没听仔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提纲挈领而不是包罗万象
专题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应该跟随着教师的指挥而不断转移,且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教师身上,被教师的语言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PPT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应该像课程教学那样是整个课程知识点,而仅仅应该是需要学生看屏幕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专题教学中PPT可以适当降低对完整性的要求,因为专题教学自身对此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三)转换表现形式提起兴趣
虽然专题教学中以教师的生动讲述为主,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这时候适当地转向PPT,通过转化表现形式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是效果欠佳,那么也可以充分利用PPT在生动活泼方面的优势,以更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示知识点。
(四)图文并茂的隐性暗示
专题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限制,很难有专门的停顿供学生思考。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PPT图文并茂的展示特点,在讲课时将PPT停留在某个精心设计好的页面上,而该页面则充分利用背景图案、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专题或知识点进行隐性暗示,启发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的画面切忌过于靓丽花俏,或是播放对启发思考毫无帮助的动画(如一只奔跑的小兔子),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违背了初衷。
(五)满屏彰显关键性话语
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专题教学,一般都会有对知识点进行精辟概括性的关键性话语。教师有时需要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注意。此时可以满屏章显这些关键性的话语,只要背景风格一致,就不要惧怕破坏了PPT的整体编号或模板风格。满屏彰显出来的关键性话语,感觉上虽然打断了PPT的播放进程,但实际上起到了突然吸引强调的目的,就如同电视节目中插入广告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的使用不能频繁,一次专题教学中最多出现几次。教师必须有所取舍,选取最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述。
总的来说,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焦点,PPT制作的课件只是帮助其快速板书的工具。尽管如此,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的设计工作仍然不可小觑。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出必要的图文信息,还能对专题教学的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作为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某专题公共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负责其中的PPT课件制作。经过几轮专题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在PPT制作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供参考。
(一)控制章节标题层级数
课程教学由于体系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多、前后相关性紧密等原因,在课件制作时一般都编排层次结构非常详细的章节编号。但在专题教学中,一个课时只有30分钟(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这是获取最佳授课效果的时长),授课内容十分有限,而每次课程又都有自己的子专题名称。这种情况下,每次专题教学的PPT课件最多只安排三级标题,多数情况下两级标题足够区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PPT课件只是列出简要的提纲
用提纲形式写出的PPT页面更有利于教师按照备课内容自然讲述。如果在每一页中都密密麻麻地写上完整的句子,不仅影响放映效果,还使得教师或多或少地去“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释是一本从不翻开的教案
专题教学本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尤其是在录制后剪辑成视频资源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教案,甚至要做到像演员熟悉剧本那样,如此才能严格控制好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又不能出现太多的临场发挥。我们尝试用利用PPT的注释功能添加类似“脚本”的教案,通过字数统计并预测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熟悉他所要讲述的每一句话,目视课堂而不是紧张地盯着屏幕宣读。
(四)画面动静有序
整个专题的PPT课件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在页面切换以及展示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效果以凸现重点。但是动画效果过后,最终要将文字或图片停止下来,一方面便于教师做详细讲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录像的镜头大部分都是对准教师的,不停活动的动画效果并不会被一直收录。
(五)大字体展示重点内容
需要重复的关键知识点要敢于用大字体进行展示。有些老教师喜欢称PPT为“屏片”(初期投影仪的玻璃片),这种称谓正是看重了PPT可以方便地单片(满屏)展示大号字体,使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阐述简要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的运用方式在前面讨论中已有提及。
(六)背景色彩素雅为主
色彩过分鲜明的背景不仅影响文字的观感,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抢走学生对于教师语言、手势、姿态等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如果以流行的网络图片做背景,则容易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开小差”,甚至是私下议论,严重影响教学的严肃性。
六、结束语
专题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未来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趋势。PPT课件作为专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制作经验和技巧有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有感于目前针对专题教学的PPT制作探讨较少,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进行了若干讨论和些许建议。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忠海,赵丽娜.大学PPT教学的异化归因及其规范走向[J].江苏高教,2012,(1):85-87.
[2] 徐林强,肖庆国.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 谢同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38-41.
[4] 王超.PPT课件在化学课堂的有效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70-72.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专题”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性课文,它是专门性和综合性的完整结合,围绕一个中心题材选择文章,这些文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本专题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外,还附了一些参考资料,包含的信息量非一般课文可比。文本中提供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乍一看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教师想将这些材料占为己有,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教学“狼”专题的时候,我在想,狼一般只出现在电视上,学生对这种动物并不熟悉。课本中选取的两篇文章――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都是从两个角度来评价这种动物的,那么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个专题呢?在浏览学生预习内容时发现学生查找的资料翔实丰富,关于狼的成语、谚语、小说、影像资料,很全面。我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分类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对狼这种动物的情感很特殊,有的学生对它报以仇恨、讨厌的态度;有的学生则很喜欢、欣赏这种动物。根据学生的想法,我决定将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定位为“用辩证的态度认识‘狼’”,我想通过学生对狼的了解和介绍,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一种生物、一种现象的能力。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辩题“有人总结在东西方的教育中,东方流行的是似‘羊’的教育,西方崇尚的是似‘狼’的教育,对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你觉得哪种更好?”当这个问题投下去的时候,学生们的思维立即变得异常的活跃,回答很精彩。
在“狼”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但是不是这样的构思适用于任何一个专题呢?当然不是。每一个专题都有每一个专题的特征,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准教学的切入口,真正发挥专题教学的功效。
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智慧在专题学习的课堂上熠熠生辉
《新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说得动听,如何写得漂亮,如何想得深入,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应该更高。我个人认为专题的学习就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因为专题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可以查找的东西也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更大,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大展拳脚。
在“汉字”专题的学习中,备课时我自己也很困惑,因为汉字太博大精深了,虽然身为中国人天天在使用汉字,但是对汉字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也许正是因为天天接触才忽略了它的渊博和深邃,假如按照一般的流程来操作这节课,可能学生什么也学不到。鉴于这种思考,我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方案,几天后学生交来了学习成果,他们找到了鲁迅先生对汉字的一句评价――“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学生决定就从这三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汉字,于是他们找来了很多大家的书法艺术,找到了很多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找来了妙趣横生的“会跳舞的汉字”……最让我称赞的是学生们从自己的名字出发,不仅仅诠释了他们丰富的内涵,还尝试了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同的字体阐述了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法的理由,让课堂充满了文学的味道。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如制作小报、绘制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图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专题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的专题,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专栏:展示你设计的关于“叶”的小报,谈对叶的感受。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做起来很容易,难度不大,面也可以铺的很广。但是叶子的美却被很多人忽略,通过小报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叶的多重认识。
那节课让我久久难忘,以前我眼中的叶子就是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孤叶,是书上冷冰冰没有生命的文字。那节课后每次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贴在墙上各式各样的手抄报时,我的心被震撼着,感叹他们那双双巧手,是他们用稚嫩的双手拉着我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让我即使闭着双眼都能呼吸到那清清的空气,我知道那是叶子的味道,那是语文的味道,更是用心、用爱创造的生命的味道。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 国际贸易概论 教学改革 中职
《国际贸易概论》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以中小型涉外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让学生熟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政策。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书中目录逐章、逐节讲授,备课和授课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却不尽理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员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员则教人发现真理[1]。因此,在国际贸易概论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一、 专题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一)专题划分
专题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将其内容划分为几个子内容,每个子内容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子子内容,每个子内容或子子内容就是一个专题。鉴于这种思路,将《国际贸易概论》编排为以下5个专题: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二)根据专题特点,确定不同授课方式
1.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该专题包括国际贸易的含义、产生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第一个专题,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可以利用贸易实训室开展教学,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将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烹制为一道道学生喜爱的知识大餐。这样既培养学生课前筛选信息的能力,又丰富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际分工
该专题重点在于熟悉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导入法,拓宽学生理解抽象理论模型的思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为例,可在课堂上抽取四位动手能力相当的学生ABCD,AB为红组,CD为蓝组。游戏规则是将A4纸叠入信封内,耗时少的一方为胜出方。每组道具是三十张A4纸和信封。红组分工合作,学生A只负责将纸对折,学生B只负责将A对折好的纸装入信封内。而蓝组则独立完成任务,即学生C和D每人十五张纸,各自独立将纸装入信封。生动活跃的游戏后,再引出“绝对利益理论”的论述之一――分工的利益,即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世界市场
该专题将重点介绍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商品市场。例如国际商品市场典型之一的世界博览会,可结合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作重点讲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引入视频剪辑、趣味性浓厚的新闻图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由于教材内容空洞枯燥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安静”的尴尬局面。
4.关税及非关税措施
该专题包括关税和一系列的非关税措施。国际贸易教材内容滞后突出,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教学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特别是利用当地企业案例进行授课,效果更加明显。例如讲述“反倾销”时,可引入澄海知名企业宜华集团在美国卧式家具反倾销官司的案例。先讲解反倾销的基本知识,再将学生分组,分发有关“反倾销”的相关素材,学生根据素材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提出宜华集团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够学以致用。
5.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这一专题可细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可根据课时情况开展专题报告式教学。教师先将专题背景和相关理论系统讲解,使学生全面认识。再以某一子专题(如麦当劳的经营特点)为讨论对象,安排各小组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习。再由小组做出专题报告,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专题涉及内容进行互动性提问,同时阐述互补观点。最后由教师对专题内容进行重点概括、总结。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在互动当中增加了师生交流。
二、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一)突出教学重点,深化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概论》内容繁多,且相对抽象。专题式教学,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舍取,只要是教学需要的内容都可以补充进来[2]。选择国际贸易方面的某个典型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枯燥抽象经济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避免教学内容与国际发展形势相脱节
在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中,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现实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细分专题,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行剖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新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和认识进行深度和广度拓展,上升到一定的学科理论层次。
(三)学会学习和思维
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专题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问题。专题教学法将不同专题通过不同教学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只单一的内容本身,还在专题教学中提高了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 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时间安排问题
由于不同专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而讲授时间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认真进行课时安排。另外在教学中加入了游戏、讨论、展示等环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容易拖延时间),此时教师更要注意控制各个环节,否则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的。
(二)专题划分问题
专题教学法的重点在于专题划分。专题既要能基本覆盖知识点,又要使专题突出各章节的重难点,最好还能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专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授课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何使教学方法更好服务于本专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断探索。
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职业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实用,也更具职业教育特色。但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这需要概论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深入进行,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ZHANGHuanting,TheSelectionofWesternbourgeoiseducationbooks[M].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1979.张焕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包翼,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7-9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2]。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3]。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是想以此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专题讨论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4]-[6]。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网上讨论。在学生与老师共同针对讨论主题进行讨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层面了解问题并且多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专题讨论教学模式具有三个主要特点[4][5]:(1)参与性。在讨论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交流各取所长,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营造开放、民主、愉快的学习交流氛围。(2)互动性。在专题讨论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并追问,因此,专题讨论教学法不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而且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3)开放性。平等的探讨、良性的互动带来的是学生与老师思想和见解的大爆炸,在师生开放式讨论中认识到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观点与方法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于这种模式的探索来源于我校《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背景。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热学》是我校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综合地认识影响教学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探索基于课堂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热学》是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物理学分支学科。《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热力学平衡和气体动理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气体分子速率及能量的分布律、气体中的运输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固体、液体和相变[7]。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物质热运动形态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特别是学生的物理学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及“固体物理”等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授课为主导,按教材上的章节顺序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8]-[10]:
其一,花时多,效率低。教师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讲授宏观理论和微观描述方法。多是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课堂师生互动性差。由于要背一连串“冗长”的公式和定理,使得学生普遍感到《热学》难学、难懂、枯燥,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其二,知识陈旧落后,教学气氛呆板。近年来,热学各子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适时渗透相关领域的发展新成果、新动态。而传统教学依据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但教材又受出版周期限制,无法随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其三,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上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实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而时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三、专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引入
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已成为培养时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桎梏。应用教学设计理论,创新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专题化教学模式是现今不少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将专题讨论教学模式运用在《热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从2011级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热学》教学开始,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就已经尝试性地引入这样一种讨论课,比如,“熵增加原理”这部分内容是热学教学中的难点,熵主要反映了系统的无序程度,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很难一次懂得很透彻,对于这一难点内容,将它设计成若干小的专题,由教师指定,每一组合作完成一个专题,他们可以去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分头查找资料,但是最终要经过分析讨论和研究汇拢成一个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后,用一两个课时检验和督促学生的合作研究的成果,从一组学生中随机抽一个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然后发动全班和该组对话讨论。通过多名学生的讨论,大家对熵的认识不断深入,部分学生更是联系了“热寂说”、熵与信息论、熵与宇宙学、熵与生命科学、熵与社会科学,等等。最后教师做出全面总结和点评。通过这种尝试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这次讨论课,课下都做了充分而细致的准备,利用网络、参考书等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在讨论时,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激情澎湃的讲解、富有幽默感的表述、具有创新性的总结,充分发挥了自身能力,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对于2012级及2013级学生,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增加专题数量。譬如:热宇宙模型,熵与生命,从玻尔兹曼熵到信息熵,对称性与热学。通过近三年的试验,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使授课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所在,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所设计的专题都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有积极的意义。
四、考评制度的完善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外,我们也对考评制度做了相应完善。由于讨论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牢记课本知识。因此,对学生考评的方式应该合理化[6]。传统的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书面的理论笔试考核,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等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与相应的新考核方法相适应,即将换位教学整个过程的表现情况量化成分数纳入平时的成绩之中,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全面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平时参与换位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改变原有的平时分占30%,试卷成绩占70%的陈旧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应细化与具体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一个专题讨论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有学生、组长、教师的评价;有查阅资料、汇报方案、回答问题方面的评价;有知识体系、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