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统计学现状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一个良好经济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统计学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助推器。
一、统计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
1、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统计学发展体系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传统的统计学只注重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忽视了其在社会、科技、人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把目标从发展狭隘的统计学转移到建立和发展大统计学上来。大统计学的观点就是把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从而使统计学的作用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现状,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准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为我国及各个地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做好统计工作是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十一五”阶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统计工作为这些成就的获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保障。统计工作在经济普查、人口抽样等领域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这些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定位,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能量。
3、统计工作为我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数据上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统计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手的市场变化数据,使我们主动地去适应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统计工作在影响我国政策制定的基础上,其重要性更加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等都在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而发生着变化,统计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统一。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我国通过对统计学的多次研讨,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发展到了,包括理论统计学和各领域应用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的概念。大统计学并非是要彻底地去除统计学的各种特性,而是把统计的各种性质加以融合,使统计学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互包容,使其不断吸取各种性质的长处,从而增强统计学的社会适应性。
2、近年来我国统计学在教育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国情。统计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等到了充分发展。我国的大学已经把统计学作为了独立的专业,相关的经济专业中也加入了统计学的教育内容,统计从业资格证和统计师等考核也已经步入正轨。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紧跟了时代的脉搏,统计教材的编订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国情。
3、我国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开放给予了统计学和各学科间融合的机会,从而赋予了统计学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对统计学的研究包括:国民经济的核算、计量经济分析、政府的统计改革、经济主体的发展策略、市场研究、经济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的强大能力,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统计学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统计学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力度上看,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差距。我国的统计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数学专业的研究范畴,这种归类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统计学和相关学科的结合,而缺点就是使统计学缺乏独立性,不利于统计学科的整体发展。我国高校统计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点设置及硕士、博士点的分布如表1、表2所示。
三、促进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策略
1、发展我国的统计学教育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统计学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正确认识统计学的测定方式,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各类统计学科都有相同点,把统计学充分应用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生命力等。统计学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细,分清各种形式统计学的不同特点,可下设政府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统计教育学科的设置可以采取分级的方法,把统计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然后根据具体的专业走向来设置二级学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注重统计学和各学科间的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统计学科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数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我们要把统计学看成是一个贯穿于各个学科间的线索,构架一个综合性的统计学科教学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要抓住统计学统计数据这一本质特征,把对统计的认识方法和应用领域中的专业学科相结合,研究出统计学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规律。
3、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做到数据分析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于2002年决定加入国际公布数据通用体系,然而该体系对数据的统计质量、诚信度和公开程度等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任重道远。统计学的发展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有关统计的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等法律从制度上保证了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认定机构还要注重统计人员素质的认定,施行委派制管理,主管领导要下放权力,为下级的统计机构分配权力,从而减少乱用职权现象的出现。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4、完善市场机制,做到统计数据分析与市场发展的同步。传统的统计都是政府来操作的,是一种垄断行业,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引进竞争机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行业走向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增强竞争意思,加大对统计行业市场化的投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的统计机构的发展,鼓励政府和民间机构统计部门的资源共享,做到互惠互利,优化发展。
5、把统计学的发展加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文化。一种理论的发展到最后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统计学作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含义存在于统计学与文化相互联系的有机范畴中。统计的文化包括从业人员的信念、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也包括了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的努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统计体系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式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能生存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统计学和统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其金融、银行、保险、医疗、财务等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我国统计人才的培养,致使我国的统计行业发展迟缓。作为统计行业中的一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我国统计事业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万军:顺应统计学发展的历史趋势构建大统计学的学科体系[J].统计研究,1996(5).
一、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舞蹈教学的需求现状。虽然普通艺术高校已经对舞蹈教学开展多年,但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却仍然不深,无法准确地对舞蹈的舞种等进行专业分类。不过,大多数的学生对舞蹈都表现出强烈的热爱,很多学生都有参与实践表演的希望。大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多数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真正投入到舞蹈学习后,普遍觉得舞蹈学习难度较大,对舞蹈教学没有足够信心。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多与学生舞蹈实践机会不多,教师教学引导方式不当等有关。
2)高校舞蹈课程开设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对国家相关的号召和政策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也在其中。有关舞蹈教师也在促进自己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对舞蹈课程积极开设,吸引学生参与舞蹈教学,但开设的课程范围较窄,舞蹈教学普及面也较窄,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虽然高校也对一些新兴舞蹈项目加以引入,但传统舞蹈教学内容占据比例依然较大,而新兴舞蹈教学项目,因教学实践限制等,一直呈现出发展不够均衡和完善的现状。
3)高校舞蹈教学师资现状。因一些学校领导缺乏对舞蹈教学应有的重视等,导致专业舞蹈教师引入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时间较晚,各艺术高校在舞蹈专业教师方面还比较短缺;一些舞蹈教师在从事舞蹈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从事其他相关课程与工作,工作量较大,较少有时间对舞蹈教学潜心钻研,使得高校舞蹈教学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舞蹈在普通艺术高校中的普及也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因限于经费、时间等,高校舞蹈教师较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教学水平舞蹈得到持续提高,教学经验无法紧跟时代变化而变化,不利于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4)高校舞蹈教学管理、设施现状。高校对于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学校对舞蹈相关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等支持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对舞蹈教学不满。在教学设备方面,高校舞蹈教学虽然基本都配备了专门的训练室,但训练室的面积普遍较小,训练环境相对来说还比较差,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舞蹈学习和训练。有些高校舞蹈教学的活动组织,缺乏规划和计划,组织往往比较仓促或者活动组织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训时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和质量。舞蹈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容易挫伤舞蹈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二、高校舞蹈教学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积极转变舞蹈教育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学校开设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的这些理念的规定都是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南。高校应对舞蹈教育的普及性和自娱性有更全面的认识,积极转变舞蹈教育目标,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在舞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舞蹈素质状况进行教学,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对教材限度和教学内容加以掌握,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通过舞蹈教学学会使用舞蹈语汇来跳舞,让舞蹈教学中的真、善、美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在目标方面不能仅仅对高超的技术加以追寻,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充实大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引导学生多多参加各种舞蹈活动和比赛,促进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在反复的舞蹈训练和强化中,促进学生表现力、表演力以及自信心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让学生学会编舞、排舞、跳舞,促进学生创作思维的提高。舞蹈教育目标的转变,是改变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本质要求。
2、改变舞蹈教育观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校舞蹈教学应注重对以往舞蹈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实现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着重从学生兴趣入手展开教学,对一些有趣的、能够启发学生心志的舞蹈有意识地选择,使学生对舞蹈产生共鸣;对学生反馈性意见给予尊重,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互动,以促进学生接受力的提高。普通艺术高校应对各种舞蹈社团的成立积极鼓励,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舞蹈学习与训练平台,在舞蹈社团的开展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组织、协调、创造等各项舞蹈能力。对于舞蹈社团,教师也应负起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舞蹈社团工作给予指导和配合,以引导舞蹈社团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师应与学校一起,对丰富的舞蹈活动积极组织和开展,为学生提供多种舞蹈展示平台,丰富学生的舞蹈表演经历,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热情。
3、建立健全舞蹈教育管理制度,保障舞蹈教学正常开展
高校舞蹈教学中呈现的问题与舞蹈教育管理有很大关系,高校除了要重视教师、学生因素,还需要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因素,对舞蹈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建设一支高素质舞蹈教学管理队伍,为舞蹈教学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管理保障。高校舞蹈教育管理,应加强对高校舞蹈教学规范化的管理,对教师职称评定公平对待,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为舞蹈教学争取科研课题等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激励性原则,对于好的管理者应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应对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进行营造,为高校舞蹈活动等提供秩序保障。
4、完善舞蹈教学设施,加强舞蹈教学师资建设
对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舞蹈教学的投入,完善舞蹈教学设施。舞蹈训练教室的场地应最少为100㎡,采用规范化的木质或胶地板,以避免学生发生膝盖损伤情况;教室室内光线应保持明亮;配备多媒体、音响、摄像机等舞蹈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除了舞蹈教学设施外,高校还应加大对舞蹈教师师资建设的投入,调动舞蹈教师教学积极性。各大高校应对专业的舞蹈教师人才进行引进,促进舞蹈教师梯队的建设和完善。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方面,高校应不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对教师新理念、新知识的教育,着重教师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加舞蹈文化活动交流的机会,让舞蹈教师对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及时地把握,鼓励教师开展舞蹈教学科研活动,对舞蹈教育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整个舞蹈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改进舞蹈教学方式,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综上所述,面对舞蹈教学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对舞蹈教育目标、教育观念积极转变,采取有效的改进促使,积极改善其舞蹈教学现状,促进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赫 单位:常州大学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改革;基地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新的经济社会的到来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从业考试门槛不高,具有普通会计技能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人员无法适应现在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普通会计人员供过于求,高素质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要求高校制定更高层次的会计教学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在下面探讨一下目前的高校会计教学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目前高等教育院校会计技能教学现状及问题
长时间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建设都是以一种或小部分专业为重点发展目标,打造专业高校。非财经类高校同样开设会计专业,并进行规模招生,但对会计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简单地进行普通会计技能的教学,导致从该高校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现代深灰的需求,无法更好的就业从而转向其他就业方向。学而不精,学而无用,就业不对口现象层出不穷。
(二)重理论、轻实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中很多专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能局限在课本的理论,但是课本知识并]有给予他们太多的实际工作的指导,很少的学生会灵活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这种僵化的教学中,学生不敢变通,也不懂变通。没有实践的教学就是一个空架子,根本没有灵魂,也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三)会计技能实践基地不完善
我国部分高校没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无法发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就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就很难与企业相对接,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显得尤为困难,这也使优秀的学生很难进入好的企业工作。再有就是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会计实训实验室,但是这个实验室是与其他会计相关部门相脱离的,只是一个单独的手工帐操作实验室,且硬件设施有限,没有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锻炼的还是学生的普通会计知识技能的掌握。即使是去到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实习,也只能是被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也学不到太多实际有用的东西。
(四)财务软件缺乏先进性
会计工作者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时代的变化使会计这个行业也不断变化,很多知识都在更新。会计软件的开发和更新使会计工作更加便利,但是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软件还停留在最早的的版本,这严重制约了会计教学的先进性和及时性,也严重制约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不到最新的技能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的会计工作,毕业找工作时很难得到公司的认可与青睐。
二、高校会计技能教学发展与创新建议
(一) 会计技能知识教材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会计教材内容不丰富,知识不健全,有的学校所用教材就是为了应付会计证考试,对学生的会计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学校应按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编纂或采购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的教材,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水平。学校也应关注会计制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标准,确保教学知识不落后,提高教学效率。
(二)完善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部分学校拥有自己的会计教学实验室,但是大多数实验室仍是相对落后的,如教学面积小,教学设备落后等。要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校就要在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建设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是首要的,这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这种模式是合作双赢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进入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进行学习,是锻炼和提高会计技能的很好的办法。
(三)优化教学软件
目前市场上会计软件众多,其质量也是鱼龙混珠。由于会计软件的质量另想会计技能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在进行会计技能教学时应选择高质量的会计软件。国内会计行业不断发展变化,会计软件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所以高校在软件使用期间要及时更新维护,让学生高手到真实的会计环境,让学生真实的处理会计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素养有很大帮助。
(四)会计技能竞赛常态化
为加强学生会计技能的学习,学校应鼓励同学们参加会计技能竞赛。每年都会有国家级或省市级的会计技能竞赛,学校应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并为同学们提供好的比赛环境。学校内部也应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会计技能比赛,并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会计技能素养。
三、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更快,更加多变,经济发展尤为明显。国家、社会、企业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充分满足国家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就要要求高校努力创新会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深入探究的意识,让会计技能教学向更高的层次转换变。这样才能培育出一批批有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从而推动会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彬,胡宜.基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8).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47-05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上发挥着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群策群力。美国发展学前儿童保教事业的经验为我国儿童保教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现状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0~5岁)儿童2400多万名,其中3岁以下(0~2岁)婴幼儿约1200万名。2400万名学前儿童中高达20%,即近500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①,〔1〕而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有21%(260万名)生活在贫困家庭。〔2〕
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作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顾;其余半数接受非正规保育的儿童中,26%的儿童由亲属看护(relative 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s),9%接受其他类型的照顾。儿童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一周内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亲属看护的儿童多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在正规托儿中心的儿童比接受非正规机构看护的儿童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所属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比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儿童(43%)比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3〕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SA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子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子看护,17%获得15~34个小时的非亲子看护,获得1~14个小时非亲子看护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非亲子看护。〔4〕
2.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5〕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美国联邦政府的密切关注。自1965年以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Federal-Funded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家长对儿童保育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政府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加。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2005年超过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有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儿童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儿童入读率接近70%(见图1)。〔6〕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年至2005年间,不同种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的其他种族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的其他种族儿童在学前教育计划中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而4岁儿童的入读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儿童75%,西班牙儿童59%,其他种族儿童81%(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率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率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7〕
二、几项大型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多年来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 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8〕
1.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的经费来自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该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289名3~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但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资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保教机构开始提供全日制保教服务。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把早期教育服务对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中的0~2岁儿童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为81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485名孕期妇女提供服务。〔9〕
2.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联邦政府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来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名儿童得到资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达110万名。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行该项目。〔10〕
3.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自1973年伊利诺斯州(Illinois)、密歇根州(Michigan)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资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美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加入该项目的儿童人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1〕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并于1995年对此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面向0~13岁儿童。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资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资助180万名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00人。〔12〕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资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儿童资助项目(Child Support Program),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资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减少金额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CDBG)而言,随着投入资金的紧缩,预计到2012年受该项目资助的儿童数仅为200万名。〔14〕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将被削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因此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资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美国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在11个社区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5〕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教育资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依据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6〕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削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对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开展“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项目(Good Start, Grow Smart),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项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与各州合作,提高儿童早期教育质量。强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 〔17〕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强化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至今我国尚无任何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出台,偶尔出现的几个民间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也不成气候。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能有效改善学前儿童的保教状况。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面对贫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就只能束手无策。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资助体系、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等待着政府去做。
最后,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6〔EB/OL〕.〔2008-03-20〕.省略.
〔2〕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3〔EB/OL〕.〔2008-03-20〕.省略.
〔3〕〔4〕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2008-03-20〕.省略.
〔5〕〔8〕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3(9):39,40.
〔6〕〔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2008-03-20〕.省略.
〔9〕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EB/OL〕.〔2008-03-20〕.省略.
〔10〕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EB/OL〕. 〔2008-03-20〕. acf.dhhs.gov.
〔1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 〔2008-03-20〕.省略.
〔12〕〔13〕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2008-03-20〕.省略.
〔14〕〔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 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2008-03-20〕.省略.
〔16〕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2008-03-20〕.省略.
〔17〕田立新.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6,(7):58.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Xiang Meili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关键词:网络同步视频;视频课程;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这方面而言,运用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结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网络同步视频发展现状
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同步视频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时分享各种知识和信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还可以在各种新型学科充当教学实践的媒介。利用网络同步视频直播技术,国内学生可以在课堂层面直接了解到国外最前沿科研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网络视频课程已经运用到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窃取的诸多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网络同步视频技术在国内发展尚刚刚起步,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于教学、科研等层面。当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课程仅仅体现出学生者自主学习的重要特点层面,利用率非常低。缺乏了解和经费限制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发展的症结所在。2011年,复旦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相互合作,联合主办“桑德尔的教室”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国际著名学者、哲学家、哈佛大学教师桑德尔给学生带来“关于日本大地震的思考:我们如何生活”的课程讲座。三校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讨论过程中,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已形成良心运转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非常优秀。
自此之后,国内也开始关注到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中,并促使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逐渐受到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
二、网络同步视频教学特点
网络同步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创新知识获取方式
当前信息发展非常迅速,高校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样注重知识快捷性。通过网络论坛、互动社区,交流群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选择自己喜欢获取知识方式,已针对性的补己之短,且贴近生活。
与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传统网络视频不同,同步视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模式。传统教学和网络视频往往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仅仅以简单讲解或者举例说明为主,缺乏互动性,无法将现代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大都简单理解,单一记忆,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缺乏思考。同步视频教学则会避免这些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与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步视频课程能够延伸到全球各地,让学生行之有效的对社会环境建立感性认识,以加深知识记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R体系构建。
2、提升学生自我分析能力
以工科课程为例,实践性非常强烈,实验课程和科研类课程占据较大比例。网络同步视频在很大程度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同步课程的讲解,了解专业知识,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自我观点。当然,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层面通过同步课程与国内乃至国际一线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当然,同步视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样强烈,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相关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转变学生知识接收方式,力求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我思考和实践结果,来印证自己建设,并撰写实验报告,以从根本层面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重要目的。
3、 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充
近些年来,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同步视频技术能够直接将与国外现金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大型实验室进行合作和对接,了解各学科成果的发展动态,并与一流教授进行交流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扩展学生交流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并向多元化思维不断转变,更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总结
可以说,随着各个高校人数的不断扩充,各高校网络教育投入也在逐年投入,但网络同步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其一、在时空因素制约下,网络同步视频技术想要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除却基本课程外,还必须拥有网络设备硬件的支持,这是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前提所在。除此之外,网络通信技术同样是影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能够顺利运用的重要因素,缓冲时间过长以及网络不稳定或者网络中断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其二、部分课程选择同样面临制约,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本意在于让学生与国际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以生物科学、医药等学科为例,学科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相对安静的要求,对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要求更高,这同样对课程选择和安排提出进一步要求。从这方面而言,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技术保障工作建设,师生则应该在课前进行深入交流,逐步实现网络同步视频教学过程的完善。
总之,网络同步视频教学发展还存在巨献所在,但无疑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教学深入教学改革和探索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之一。笔者认为,网络同步视频教学模式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并以积极心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课程建设体系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崴.刘学敏.网络精品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75-77.
关键词:独立学院 OA系统 现状 未来
一、OA系统简述
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又称作办公自动化,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指的是应用计算机、电子设备和软件,来数字化地创建、收集、存储、处理,并传播完成办公室任务所需的信息。
近年来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办公自动化可以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的OA系统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办公自动化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1.OA系统的利
(1)迎合时展趋势,走在时代前列;
(2)无纸化办公,节约成本,保护环境;
(3)网络化办公,节省人力,高效快捷,特别是针对跨校区办学,学校面积太大等情况效果非常好;
(4)电子文档的审阅、修改、修订不存在丢失问题;
(5)快捷的信息共享。领导通过OA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全面的掌握、掌控信息,处理和分析之后进行决策,同时下达决策到各单位。普通职工通过OA系统,可以快捷的查询到需要的文件,也可以把需要的信息传递到所有人。OA系统还可以查询职工的基本信息,如办公地点、电话等信息;
(6)高效的协同办公。当你还在为办一件事情找不到人,或者办事人在外出差而苦恼的时候,OA系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只需要在网上轻轻一点,工作流就到了对方账号上,对方只需要找个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办理工作流。
2.OA系统的弊
(1)网络安全制约OA系统发展。现在我们用到的OA系统都是单位和企业内部的系统,没有跨单位、跨企业、跨地域的OA系统,这样就限制了单位、企业、地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信息采集。
(2)OA系统无法有效兼容其他现有系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学籍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统计系统等。这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收集、集中、整理,就成了信息孤岛。
(3)OA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没有一定实力和资本的单位和企业根本不可能建设OA系统。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二、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OA系统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1.现状
(1)学院目前使用的是校本部提供的由泛微公司研发的协同办公系统,该系统是基于J2EE的各种技术,B/S模式的三层结构设计。
(2)学院办公用计算机属于一般配置,操作系统多采用Windows XP,也有少量的Win7操作系统。
(3)OA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院领导,系主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各部门等人员上。这些人员从年龄上看,上至55岁,下至23岁;从学历上看上至研究生,下至专科生;从职称上看上至教授、研究员,下至讲师、助教。
(4)学院OA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公文、会议通知等方面。
2.问题
(1)权限问题。因为是共用校本部的OA系统,而且部分教职工人事关系依旧在校本部,在OA里面的体现也是在校本部所在院(系),在选择人员的时候不好找。新增加人员我们没有权限添加。OA系统我们有以下权限:工院流程设计、回收和强制归档;工院人员信息修改、调动。如果有老师忘记了自己账号密码,我们只有提交校本部重新设置密码。
(2)办公电脑问题。①第一次使用OA系统需要安装特定的系统插件才能正常使用,有极个别个人电脑系统有问题,出现安装了OA系统插件后还不能使用的情况,从新安装个人电脑系统后可以正常使用。②OFFICE要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不能使用其他公司开发的OFFICE。一台电脑拥有多个办公软件的时候也不能正常使用。
(3)兼容性问题。不能融合学籍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造成数据浪费,信息重复统计,最终增加工作量,没有达到最初设计和使用这些系统的最终目的。
(4)使用效率问题。OA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首要因素,没有领导支持,没有教职工支持是用不好的。没有经常登录OA处理文件意识,处理OA流程时间超长,未经培训不会使用OA系统,各单位OA系统使用人员经常变换等问题是制约OA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5)归档问题。电子文档归档问题一直是我国档案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性是电子文件归档的核心指标。尽管国家档案局先后出台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和规范,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
(6)OA系统不仅仅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
3.解决方案
(1)使用OA系统后,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和环境。这就对办公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办公人员积极的投入、主动的融入是建设的关键。人们接受新生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OA系统虽然在我国发展也有很多年,但是对与学院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虽然高校教师在使用OA系统时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没有合适和理性的方法,将与我们最初推行OA系统的愿望相违背。我们还需要不定时的开展业务技术培训,要邀请OA系统方面的专家和对OA系统使用有心得的老师做相关的知识讲座,从根本上转变办公人员观念和素质,从而提高办公水平,真正发挥现代化办公设备效能。
(2)一个队伍行进的快慢不是以最快的人的速度决定的,而是由最慢的人的速度决定。这一句话在OA系统中体现的很清楚。要提高OA系统使用效率,除了潜移默化的、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方式,还要需要加强行政手段。可以把及时处理OA流程的程度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标准,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处理OA流程的采取一票否决制。也可以通过扩展OA系统功能做到每到达一个流程采用短信方式提醒一次,如果第二天还没有处理,可以再一次发送短信提醒。每天由OA系统检测没有处理的文件,定时督办。
(3)目前在电子文件归档方面通常的做法有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逻辑归档的过程中,电子文档其实并没有交给档案部门管理,交给的实际是电子文档的权限,这种模式也属于实时归档,在这种模式下只需要注意电子文档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流程的完整、安全、可靠,就能有效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物理归档的方式和现在纸质文件归档方式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物理归档是把电子文档下载到适当的载体中,在档案规定的时间内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
(4)虽然学院使用OA系统主要是行政办公收发公文,但是OA系统绝不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业务所涉及到的方面都可以用OA系统来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化办公。比如:①科研管理方面主要是要实现项目申报、研究和结题这三个阶段的核心环节。申报课题中个人申报,可以由申报人控制研究课题的进度,通过申报OA流程和监控任务完成程度进行修改、审核,然后提交研究报告。申报课题中团队申报,则由课题负责人依据OA系统功能,组成功能群,课题负责人为该群OA系统功能群管理员,实时监控本组人员工作进度及动态。组内其他人员可以看到本群所有人,有部分权限设置、修改、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但不能下载。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设备申请流程、维修流程等。③财务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报销审批流程、预算审批流程、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审批流程等。
三、未来发展
1.使用投资方OA系统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作为所独立学院转制是必然的,转制以后脱离本部也是必然的,那么很多系统都要从本部中脱离出来,尤其是OA系统。这时可以使用投资方的OA系统,融入到企业中,在企业OA系统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适用于学校的OA系统,作为今后行政办公的方式。
2.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
如果不脱离本部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那么就要交费使用。当然相对的OA系统权限将比现在要大的多。
3.融入校园信息化建设
独立之后,如果学院有实力,可以另外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化系统。那么OA系统只是这套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校园各个系统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数字化校园。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编号:FIB120456)
参考文献:
[1]傅晓萍.OA系统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研究
[2]郑祥.OA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
[3]杨鸿章.OA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现状_以凯里学院为例
[4]陈大发.OA系统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实现
[5]滕秀梅.对高校OA系统实施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6]崔海莉.高校OA系统电子文件的归档及保管方式_
[7] 郑业萌.科研工作流程OA系统的设计分析-以某省级科研单位为例
关键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参考模型;智慧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01-04
一、引言
当前,智慧学习环境是国内外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撑。适应性学习是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学习者特征的个性化学习,以便学习者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作为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其研究和应用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化水平。本文将对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参考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适应学习支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促进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
二、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发展历史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程序教学及基于计算机的训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认为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此阶段中,基于所采用的“一种教学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未能提供“一对一”教学的个性化关注[1]。20世纪90年代,随着超媒体技术的兴起,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迎来了第二次重要的发展,产生了适应性超媒体系统,通过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内容呈现和适应性学习导航支持。21世纪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时代,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了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中心的适应性e-Learning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三、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参考模型的研究现状
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设计、开发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好学习支持服务的系统,研究者们除了引入各种新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各种参考模型。参考模型,也有学者称为应用模型,是一个标准或规范,根据系统的目标和理念,为构建系统提供准则,用于指导系统的研发。因此,研究参考模型对于研发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1994年Halasz和Schwartz提出了德克斯特超文本参考模型[2](Dexter Hypertext Reference Model,DHRM),该模型是最早被提出来的用于开发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参考模型,该模型将超文本系统分为组件内层、存储层和运行时层。其中,组件内层位于最底层,是指超文本节点内所包含的内容结构;存储层位于中间,是指一个保存了节点和链接的数据库;运行时层位于最上层,是指超文本信息的表示,实现用户与系统交互及向用户动态呈现信息。该模型还分别使用锚定和呈现规范来描述组件内层与存储层、存储层与运行时层之间的链接机制。1999年,De Bra在德克斯特超文本⒖寄P突础上对存储层进行了扩展,提出了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3](Adaptive Hypermedia Application Model,AHAM),如图1,AHAM的存储层包括用户模型、领域模型和适应性模型三个子模型。随后,很多研究者在参考DHRM和AHAM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具体化或扩展,提出了一些应用模型。比如LAOS[4](Layered WWW AHS Authoring Model)一种为通用自适应媒体创作而制定的模型,引入了目标和约束层作为中间层对AHAM模型进行扩展,将领域知识信息与教学信息进行了分离。XAHM[5](XML Adaptive Hypermedia Model)一种基于XML的面向对象模型,采用XML元数据的形式进行建模。增强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6](Enhanced Adaptive Hypermedia Application Model,EAHAM),在存储层增加了情境模型和教学模型,增强了适应性教学功能。纵观各种参考模型的研究,始终围绕着领域模型、用户模型和适应性模型这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是对应用领域的各组成元素及其结构的描述,它揭示了领域知识内部各组成元素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构建领域模型的本质是学习对象的构建。学习对象是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科学思想以及有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8]。学习对象的基本理念是教学设计者可以建立适当大小的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下可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一个概念、一个学习主题或一门课程等都可以是学习对象,需要根据学习需求进行创建。学习对象构建须有利于共享、管理、查找、评价和交互,一般包括学习对象元数据规划及其结构的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是一个描述学习对象的数据规范,是用来描述学习对象数据的数据,使得学习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传输和交换;学习对象结构明确定义了学习对象自身的结构和不同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习对象的分解和重组。
领域模型作为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构建使其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需求、学习目标等个性化特征将学习内容适应性的呈现给学习者是适应性学习的研究重点。国内外政府机构、学术组织和很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制定了一些已经广泛使用的标准。IMS的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 LTSC的LOM、Dublin Core、SCORM以及我国的CELTS都是构建领域模型的数据规范。还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应用目的出发,提出了一些领域模型构建的方法,王陆[9]等认为知识表示是ITS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知识表示的结构决定了智能教学推理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个基于关系模型的学科知识库建设方法。Tseng等[10]在其创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框架中,依据SCORM标准进行知识表示,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将学习资源重组为学习对象,以便推送给学习者。Lazarinis等[11]在研发自适应测试系统中用IMS QTI标准进行问题的编码。陈仕品等[12]在基于知识树的领域知识表示、媒体空间和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应性学习内容动态组织过程模型,并通过SCORM标准实现了适应性学习内容聚合。姜强等[13]依据 Dublin Core和 IEEE LOM两大元数据标准,构建了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模型。
2.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是实现适应性学习的基础,反映了学习者与系统交互、绩效行为和学习历史记录等主观和客观的信息[13]。国内外学术组织也制定了一些用于构建用户模型的标准,比较有影响力的有IMS LIP、IEEE PAPI以及我国在 CELTS中定义的用户模型 CELTS-11、学力定义规范 CELTS-14等,这些标准从通用的角度对用户模型进行了规范。针对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具体需求,用户模型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描述、认知水平诊断评估、学习风格检测、学习行为模式、学习者认知水平表征、学习兴趣识别等都是用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Chen等[14]利用模糊项目反应理论开发了一个C语言适应性学习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进行学习情况诊断,进而实现个性化资源的推荐。李志聪等[15]设计了一个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系统根据学习者学习特征、学习的过程记录及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进行学习情况诊断,推荐下一单元的学习资源。有研究者[16-18]表明基于学习风格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Brusilovsky[19]认为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应依据学习者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Karampiperis等[20]提出了一种依据学习者认知风格对学习内容实现自适应选择的处理过程。赵蔚等[21]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构建了一个个性化e-Learning解决方案推荐系统模型。刘小雪[22]通过Web使用挖掘建立学习者个性特征模型,并实时识别学习者目标,实现了学习对象的协同推荐。也有研究者实现了学习兴趣的自动识别[23]。
3.适应性模型
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适应性学习资源呈现和适应性学习导航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主要表现。在适应性资源呈现方面,Cabada等[24]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使用anthoring tool为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对象。杨丽娜等[25]结合案例推理解决了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问题。戴心来等[26]利用RSS实现了个性化资源的订制。刘志勇[27]等实现了语义搜索。学习路径是指学习活动的路线与序列,个性化学习路径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所需完成的学习活动的排序。Chen等[28]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构建了一个个性化e-Learning系统,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资源的难度、概念的连续性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路径。Beydoun等[29]、Lazcorreta等[30]使用不同的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导航支持。赵呈领等[31]从算法性质的角度,对学习路径推荐算法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并探讨了学习路径推荐的应用策略和实践应用价值。
四、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参考模型发展趋势
近年,随着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研究者也对其参考模型进行了扩展。Qing Tan等将位置识别技术引入构建了5R自适应模型[32],旨在将时间、位置、学习者和移动设备等因素纳入到自适应过程中,从而支持移动学习中的适应性。姜强等[33]提出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通用⒖寄P停Generic Apdaptive Learning System Reference Model,GALSRM),优化了DHRM、AHAM、LAOS、EAHAM等主要系统参考模型,拓展了参考模型的通用性。张家华等[34]将视线追踪技术引入增强了用户模型,通过提取学习者对电脑屏幕上学习内容的注视时间、注视点序列、眼跳距离、回视次数等来识别学习者的阅读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K Muldner等[35]则利用皮肤传感、脑电传感等构建学习者情感模型,对学习者进行情感鼓励或补偿,解决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情感缺失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发展。
五、结束语
智慧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适应其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36]。这也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目标,参考模型的研究又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发展的核心,决定着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化程度,因此,对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参考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loom, B.S.The 2 Sigma Problem: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 to- One Tutor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7, 47(13):4-16.
[2]F.Halasz.,M.Schwartz.The Dexter hypertext reference model: Hypermedia[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4 (2):30-39.
[3]P De Bra,GJ Houben,H Wu.AHAM:A Dexter-based reference model for adaptive hypermedia[C].In Proc.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Hypertext’99),Darmstadt,Germany, 1999(2):147-156.
[4]Alexandra I.Cristea&Arnout de Mooij LAOS: Layered WWW AHS Authoring Model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Algebraic Operators[DB/OL].http:///cdrom/papers/alternate/P301/p301-cristea.pdf.
[5] P De Bra,GJ Houben,H Wu.AHAM: a Dexter-based reference model for adaptive hypermedia[R].Darmstadt,1999,Germany :ACM Press.
[6]L Aroyo.P DologInteroperability in Personalized Adap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06,9(2):4-18.
[7]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8]胡小勇,祝智庭.学习对象――网络教学技术的新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2(4):22-28.
[9]王陆,王美华.ITS系统中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表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6(5):659-664.
[10]SS Tseng,JM Su,GJ Hwang,GH Hwang,CC Tsai. An object-oriented course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8,11(2):171-191.
[11]F Lazarinis,S Green,E Pearson.Creating personalized assessments based on learner knowledge and objectives in a hypermedia Web testing application[J].Computers&Education,2010,55(4):1732-1743.
[12]陈仕品,张剑平.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习内容组织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53-60.
[13]姜强,赵蔚,王续迪.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用户模型和知识模型本体参考规范的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1):61-65.
[14]CM Chen.Personalized Web-Based Tutoring Sys-tem Based on Fuzzy Item Response Theor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4):2298-2315.
[15]李志聪,钟绍春.自适应学习系统中朴素贝叶斯分类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9):102-104.
[16]O Biletska,Y Biletskiy,H Li,R Vovk. A semantic approach to expert system for e-assessment of credentials and competenci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37(10):7003-7014.
[17]?zyurt, ?., ?zyurt, H., Güven, B., & Baki, A. The effects of UZWEBMAT on the probability unit achievement of Turkish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and the reasons for such puters&Education,2014, 75(3):1-18.
[18]E Popescu. Adaptation provisioning with respect to learning styles in a web-based educational system: An experimental study.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4):243-257.
[19]Brusilovsky P.Adaptive hypermedia.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2001,11(1-2):87-110.
[20]Pythagoras Karampiperis,Taiyu Lin,Demetrios G.Sampson,Kinshuk.Adaptive cognitive-based selection of learning objects[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6,43(2):121-135.
[21]赵蔚,余延冬,张赛男.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个性化e-learning解决方案推荐系统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60-63.
[22]刘小雪,基于Web使用挖掘的e-Learning自适应推荐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12(4):82-84.
[23]大陆,姜文平.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现代远程职业培训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3, 29(11):157-158.
[24]RZ Cabada,MLB Estrada,CAR García.EDUCA: a web 2.0 authoring tool for developing adaptive and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using a Kohonen network[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8):9522-9529.
[25]杨丽娜,刘科成,颜志军.案例推理Agent合作框架下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05-109.
[26]戴心来,张囡囡,王健.面向教育硕士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与技术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1(1):69-73.
[27]刘志勇,刘磊,刘萍萍等.一种基于语义网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S2):391-395.
[28]Chen C, Lee H,Chen Y.Personalized e-learning system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J].Computers&Education,2005,44(3):237-255.
[29]G Beydoun,R Kultchitsky,G Manasseh.Evolving semantic web with social navig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7,32(2).
[30]E Lazcorreta,F Botella,A Fernández-Caballero. Towards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by two-step modified apriori data mining algorithm[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5(3):1422-1429.
[31]赵呈领,陈智慧,黄志芳.适应性学习路径推荐算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85-91.
[32]QingTan,Xiaokun,Zhang,Kinshuk,Rory.基于位置识别的移动学习系统5R自适应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91-96.
[33]姜强,赵蔚,王朋娇.基于GALSRM模型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1):71-77.
[34]张家华,彭超云,张剑平.视线追踪技术及其在e-Learning系统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5):74-78.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87-02
一 国内外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均十分注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诸国就兴起了“艺术教育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国只有中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教育机制的比较,开始在高校推行公共美术教育,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1]
公共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渊源悠久。古代“六艺”教育思想中侧重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书”教,即书法教育,是中国古代公共美术教育的端倪。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肇始于清末洋务学堂的“图画手工”科[2],在“实业救国”的社会情境下,大学堂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实业性。民国时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任职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先生大力提倡美育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就是“亲自组织筹备并领导的学生业余美术团体,它不仅发挥了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普及的功能,也是本人针对民国早期北京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创造出的一个机能性组织”[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大学和师范学校,公共美术教育以开设艺术课程和组建艺术社团的形式而进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始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法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两个文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
二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公共美术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4]的确,从该课程的性质来看,仍存在较大不足,诸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和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不重视公共美术鉴赏。从师生层面都存在观念对公共美术鉴赏不重视的问题。教师因为学生的不专业性对其不免敷衍了事,学生自身视该课程为积累学分,积极性都不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不够专业。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美术教师兼任。三是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门课程为主,就丰富的美术门类而言,或从年轻学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来看,都远远不够。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不灵活。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养,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兴趣不大。
三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美术教育,并不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立足教学实际,以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学科性质、教学现状、具体教学改革举措等方面入手,以求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欧美国家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1)明确课程目标,正确认识公共美术教育学科的“公共性”。公共美术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钱学森曾说:“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就是在我们教育中缺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思想,只重视专业,不重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两类。“专业美术教育” 主要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共美术教育” 是指面向普通高校各学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注重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衔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美术鉴赏内容的解释如下:“通过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简史、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5]大学的公共美术教育应在高中美术教育基础之上,不能重复教学,应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钱初熹指出绘画作品鉴赏应从以下六个角度分析:“第一,侧重于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二,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三,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四,侧重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五,侧重于比教学研究的鉴赏方法。 第六,综合角度的鉴赏方法。[6]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对作品予以鉴赏,提高进一步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3)丰富课程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7]应将丰富的美术种类引入课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知造型艺术的趣味和特点。除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外,应同时开设其他美术类课程,如民间美术欣赏、工艺设计欣赏等种类更为多元的美术普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提高师资力量,应引进专门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大多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需求。从公共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来讲,技法类教师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应增加专门公共美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5)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公共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经典的名作为主,内容凸显单调、枯燥之不足,无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应把当代艺术热点问题、以及民间美术等多元内容,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农民画、剪纸艺术、年画等多项民间美术,是公共美术教学内容特色化构建的丰富资源。丰富公共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多举办由本校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的专题性讲座。课堂与讲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一种美术种类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6)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借鉴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影视数据、微信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同时通过开设中外美术资源信息平台,拓宽学生接受公共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其艺术修养。
(7)注重实践教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同时,应重视艺术现场的实际考察,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原作,把教学现场移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更直接和丰富的资料,开展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美术作品的原作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课堂教学课件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带学生多看原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眼光,让更多的学生养成主动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习惯,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提高艺术品位。
总之,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说:艺术并非一种,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8]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公共课程,应明晰其公共性的课程性质,并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享受视觉审美愉悦的同事,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莫艾.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J],2008(1).
[4]陈振濂,李立编.思想的轨迹――陈振液教授学术演讲录(下)[M].杭州冷印社出饭社,2005::665.
[5]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82.
[6]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4-125.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10-03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是以研究各民族音乐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历史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音乐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含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特点等特征的音乐文化现象。我国的音乐家们将我国传统音乐系统化地梳理,这就形成了民族音乐学理论。民族音乐学发展到如今已经逐渐的完善和发展,与很多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联系。如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等。中国当前音乐的发展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元素,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的局面,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中华音乐史上灿烂的明珠。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是指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和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音乐。在民族音乐学诞生之前,我国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学习,过于专注于研究传统音乐的旋律,韵律,曲调结构等,忽视了对于传统音乐背后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的考察和研究。随着我民族音乐学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研究逐渐将重心放在了研究传统音乐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上来。从历史上看,《穆天子传》这本书中有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西周时期的周穆王曾经带领大规模的音乐队伍对外国进行“友好访问”,并且就音乐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周到之后的各朝各代,传统的民族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在音乐体裁、音乐题材、旋律音调、音阶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在这之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不断的融合,我国的民族音乐又迅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外来乐器也进入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琵琶等乐器,改变了商、周时期的以“青铜铃铛、大倒钟”为主要乐器的现象。
在乐器方面,古人以自然界的“金、木、土、革、丝、匏、石、竹”材料创造了我国的“八音乐器”,比如石磬、笛、笙、箫、陶勋等乐器。在律学方面,创造了“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要比西方的音乐律学要早几百年。在音乐理论方面,荀子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论著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音乐美学方面,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的儒家提倡在艺术形式上应该是“尽善”、“尽美”,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尚的教化作用;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非乐”思想,片面否定音乐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种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消极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大音希声”,在有声和无声的辩证关系上具有某种积极意义,但把社会不安定和动荡的原因归结到音乐本体,从根本上否定了音乐,这是一种唯心和消极的音乐观。我们对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要辩证的汲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文化不断积淀,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舞阳贾湖骨笛”,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列,距今有8000多年。它的出土把中国音乐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同时也把东方文明也推进了2000多年。中国也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形成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是包容开放的民族,在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也丰富了我们的民族音乐大家园。这是先人给我们流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法来“为我所用”,完全摈弃中国的传统的音乐,照搬西方的技法创作中国音乐也不乏失败的例子。例如朱践耳的《第八交响曲》、金湘的《中国书法》、交响曲《天》等。但利用西方技法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也枚不胜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该曲是作曲家陈钢、何占豪以浙江越剧曲调为音乐素材,以家喻户晓的故事“梁祝”为题材,采用交响乐与我国传统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西方的奏鸣曲式结构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将“梁祝”的主要故事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完美地融入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呈示部的引子部分在轻柔的弦乐震音基础上,长笛吹奏出秀丽华彩的乐段,然后小提琴奏出诗意般的“爱情主题”;展开部是戏剧的发展中心。铜管与弦乐形成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现部小提琴奏出凄美的“爱情主题”,与呈示部相呼应,乐曲结束。《梁祝》经典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总之,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可以采用中西音乐结合的手法,但是过于依赖于西方音乐,使得很多音乐作品失去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应有的韵味。中国传统音乐才是我们创作的“根”、我们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倍加珍惜我们的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创新中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直在发展的,但是一定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新,让中国传统音乐重新焕发活力。认真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研究,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
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对策
音乐的发展一定是向着多元化发展的,不光是要研究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还要和国际接轨,汲取西方的一些技法,不断丰富我们民族音乐。由于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地域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文化习俗的不同,各族的民族音乐有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1.树立中国传统音乐保护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外来文化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勇于去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积极创新,敢于创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寻求机遇,创建发展空间,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方面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挖掘其中的内涵,传承和发展下去,尤其是处在21世纪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信息交错复杂,如果一次小小的不在意,就可能会造成文化的流失,导致本土文化发展向错误的方向进行,进而导致遗失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端正自身的思想行为,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始终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
像汉民族的安徽花鼓灯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包括花鼓灯音乐、花鼓灯舞蹈、花鼓灯后场小戏等。它是我国起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还有我国内蒙古特有的“呼麦”,是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形式,类似于相声界的单口相声和口技一样,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式,从公元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经历了千年,现已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流传于与黑吉辽交界处的乌力格尔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力格尔主要以说唱为主,彰显民族特色,受广大牧区人民喜爱,其内容多以说书为主,也改编过很多汉语著作,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在蒙古民族音乐中有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国家音乐事业增添了一点新的活力,更为世界乐坛贡献了一份力量。只有全民族树立传统音乐保护意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才会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2.从国家政府方面来说,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政策来保证传统音乐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保障。联合国在进行多次的研讨之后,对全世界发表了宣言,建议全世界都要加强和促进自身民族音乐的发展,要督促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做到,像他们提倡的那样,可见联合国对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不止在联合国中得到了体现,在此之前,中国就预知性的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特点,不断的强化咱们国家自身的独有民族音乐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此事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除了文化领域的专家,我国政府对此事也更加重视的态势,正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也正值年轻的我们学习,应该肩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在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同时,增强自身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3.从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们民族音乐的培养,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给学生们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引导他们去领悟中华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许多的中小学由于传统课程学习的课时紧张,将音乐课取消,或只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个摆设,这是一个非常不可取的。在中小学应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有很多学生都没有经过小学、中学音乐的熏陶,进而只发展成为一个考试机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同时也没有做到对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导致现在我国逐渐暴露出民族文化流失的问题。重视当代音乐教育,应从孩子、年轻人抓起,除中、小学设置音乐课外,大学也应该设置音乐课,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武装他们,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内涵,这才是对民族音乐的尊重与重视。
四、结语
只有认真研究和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才能实现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要多多进行田野的考察,不要仅仅从书本上去了解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更要深入生活,挖掘我们更多的音乐文化。
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必须认真的时间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想要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抱着的原则,寻求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有利于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伟大精髓。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8-10.
〔2〕周婉嫣.我国中小学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0(29).
〔3〕孙茂玲.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13(22).
〔4〕陈曲,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的深描与阐释[J].西部蒙古论坛,2013(01).
关键词: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而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途径[3,4]。
为此,我院在云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养过程中,协助云南省护理学会,成功举办两期"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不断探讨、总结成效,为同行提供借鉴。
1方法
1.1培养前期工作
1.1.1根据研究计划,设置《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评价表》问卷调查表:从肿瘤相关理论及操作两个维度、20个内容,制作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肿瘤专科相关知识,总分100分,通过每项满分5分,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见习前后评价。此评价表,通过十位肿瘤护理专业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有效、可信,可采用。
1.1.2选择肿瘤护理专科培训教材,制定确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1.2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及就业见习护士遴选:2012年~2014年,逐年根据入选标准选择30名就业见习护士为一批,90名见习护士,共分三批次,参与模式研究培养。
1.3方法 每批次培训时间为期半年,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完成岗前问卷调查填写、岗前对肿瘤专业知识摸底理论考试,岗前培训,制定确实有效教学计划,通过6个月、每科室轮转1个月,进入5个肿瘤专业科室的临床实践,每人最后回到最初科室,由轮转第一个科室"一对一"带教导师进行评价,通过对三批就业见习护士运用此模式培养,使就业见习护士在人文综合知识、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肿瘤专科培养的初级肿瘤专科护士,在就业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留在我院的合同护士,得到科室一致好评。
1.4建立健全研究小组管理体系
1.4.1科研小组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教育护士、"一对一"导师为主要负责带教的教学团队对就业见习护生进行实习期间管理。根据研究要求及专科医院工作特点,制定培养内容和方法,根据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教育,按照为期6个月轮转学习计划,各科带教老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2结果
2.1就业见习护士培训前后对比:就业见习护士在"一对一导师"带教的情况下,按照培训计划完成专科知识的培训,护士在问卷调查、肿瘤专业知识方面培训前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2.2就业见习护士培训结束后就业率统计:三组就业见习护士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率分别为:100%,分配在我院及全省不同地州,大大提高就业率。
3讨论
目前国外确定主要专科护理中就包括肿瘤护理与癌痛护理[5],除台湾、香港外,我国肿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6],为贯彻国家《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05-2010年)》加强临床专科化护理人才培养及癌症患者高发、高死亡现状,普及肿瘤专科知识教育已成为护理医学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我院为就业见习护士提供肿瘤专科知识能力培养,即为社会培养所急需人才同时解决大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中欠缺的肿瘤专科知识。
本此参与研究就业见习护生共计90名,通过2年应用《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规范化培养模式》培养,使见习护士在专业综合素质、肿瘤专科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根据《肿瘤专科护理》等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培训,并根据制定问卷调查表,对见习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盲点,制定教学计划,使整个培训模式在动态中完善和运用,成效显著,按照肿瘤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标准要求,合格率100%,提高就业护士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京慈,李涛,沈世琴.国外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迪[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10-11.
[2]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3]叶星鳞,郭德芬.浅谈肿瘤专科护士的培养[J].家庭护士,2006,4(7):57-58.
[4]American Nurse Association.Nursing′s.Social policy state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Nureses Association,1980:23.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和完善电子竞技课程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以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电子竞技运动在北京体育大学发展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进而推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电子竞技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检索,收集与电子竞技运动开展及影响因素相关的著作等,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所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个院系年级群中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共有241人填写网络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发放纸质版问卷200份,并及时回收有效问卷190份。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重测系数为0.89,相关系数较高。
(三)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整理,并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熟知”和“略闻”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达到412人,也就是说知道电子竞技的人数高达90%以上;其中只有28.6%的学生认为电子竞技运动不属于体育项目,大部分人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属于体育运动项目,还有19%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总体看来,大家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学生了解电子竞技运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宣传,充分说明大众媒介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载体,提高了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度。其次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的介绍,最少的是通过学校课程、比赛训练的途径,说明我校对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和宣传力度不够。
(二)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规模较大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9.3%,其中男生作为主要人群,达到总人数的80%,远高于女生人数。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38.8%,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已然在女生中得到了发展,总体看来,电子竞技运动具有广泛性,是一项适合在高校中发展的体育项目。
(三)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者的结构
按照参与者所在年级分布人数可以看出,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最多的是大四的学生,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一的学生,其余各年级人数较为平均。按照参与者所在院系分布人数可以看出,教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和艺术系是体育类特长生所在的院系,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院系,这说明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深受体育生喜爱的体育运动。
(四)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类别丰富
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反恐精英、DOTA,其次是桥牌、象棋、围棋等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以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对战类运动项目最受欢迎,其它类运动项目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频率、平均时长适宜,说明我校学生可以很好地控制运动的r间,并不会沉迷于其中。
(五)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展现状
为了我国群众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和学科建设,2012年将电子竞技课程作为智力专业方向加入到休闲体育专业中。48.2%学生赞成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有47.8%的学生对于开设电子竞技运动课程持中立的态度,仅有4%的学生不赞成。说明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四、建议
(一)组建职业团队,组织电子竞技比赛,提高电子竞技的关注度
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英雄联盟对抗赛等有关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赛事理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扩大和加强电子竞技运动的群众基础,从而提高电子竞技运动的关注度。
(二)完善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际情况,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专项课程、选修课程等,补充和丰富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更加主动、直接地了解电子竞技运动。培养相关性专业人才,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就业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三)制定相应政策,拓展更多的就业机会
针对北京体育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运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加快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增加不同层次之间的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各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也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薛建新.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研究[J].2015(1):69-72.
[2]王健,杨见奎.浅析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4):50-53.
[3]岳志刚,王进忠.电子竞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62-64.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现状 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土木工程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类居住场所,到新时期的超高层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长跨度桥梁,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变化,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论、分析手段、施工技术、地基处理都有了更多的发展与突破。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1.土木工程发展意义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义是征服大自然,通过人力实现自然界带来的效果。随着各项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桥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类居住环境与交通的核心产业,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完善土木工程发展体系,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重点。人类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将不断出现。
2.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明确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点。
2.1土木工程理论发展
土木工程发展由两方面组成,分为土木工程理论与设计,理论是土木工程的基础,设计是通过实际证明理论的过程,只有成熟的理论作为基础,才能使土木工程设计真正的得到进步。土木工程理论由力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组成,必须通过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确保土木工程理论的可靠性。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不断成熟,土木工程也进行了飞越式的提升,根据道路、桥梁、建筑等土木工程,分别开发了多种模拟施工计算软件,这些软件为土木工程设计的突破带来了很大支持。信息化进行不断加速,而土木工程的相关资料与技术可以快速传播与交流,我国土木工程通过网络吸收每个国家优势的理论与技术,并且在网络上交流先进的土木工程理论。
2.2土木工程设计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摆脱了传统设计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环境、经济、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结构、工艺、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人类可以将土木工程的规模扩大化,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增长,超高层、超跨度复合结构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土木工程设计逐渐向长、高、柔方向发展。土木工程设计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随着土建项目要求更加复杂,土木工程设计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只有及时吸收新技术,把握住新优势,才能使土木工程设计更加优秀。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较成熟。
2.3土木工程施工发展
施工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工艺这三个方向,其中材料中发明了复合高强钢材、碳纤维、玻璃纤维、双层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许多建筑中得到应用,也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工程实施设备更加自动化、科学化、机械化,通过新型施工机械,可以使大规模土木工程得以实现,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例如明挖、暗挖、盖挖、盾构、沉管、冻结、注浆等工艺技术,为地下空间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在理论、设计、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新型结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完美结合,帮助土木工程收获更大的成果。
3.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数量飞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作用提出了许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基数,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建筑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飞速扩张的同时,不仅仅对生存空间提出了要求,也对电力、能源提出了许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运输,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我国建设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我国能源分布较广,一般在西南地区存在较多的能源储备,所处地区地形特征较为复杂,并且山区、高原、丘陵等环境较多,导致资源开发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设速度,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项目,采取大跨度桥梁与隧道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几种发展形式来看,未来的土木工程将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等工程之中,通过大跨度桥梁与超长隧洞,改变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实现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通过精密的理论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进施工工艺,实现大跨、复杂结构、高层的土木工程建设,逐渐将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设中,这就是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
4.结语:
我国土木工程部分领域已经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论、设计、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土木工程技术,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技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在未来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强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探索与研究,也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150-152.
[2] 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12(06):181.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理疏导;效果
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极易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若对其不进行及时地控制,则不利于临床治疗,会明显加剧冠心病病情的恶化[1]。因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60.20±7.08)岁。按照就医顺序将本组冠心病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2]: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关于冠心病、用药、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向其提供必要的饮食指导;②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经常散步以及深呼吸,并让意志坚定的冠心病患者与意志较差的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指导患者积极地调节心理情绪,以缓解其压力,矫正器不良情绪以及行为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2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SAS及SDS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n(%)"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x±s)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对比分析 根据SAS及SDS两个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3.21±10.98)分、(39.09±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4.10±11.25)分、(32.29±7.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别为(40.98±9.12)分、(30.11±5.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且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将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反应,而这些负性心理的产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3]。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决不能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将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米斐,刘建敏,葛建云,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58-2559.
关键词:信息融合 多传感器 模式识别
1、多源信息融合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定义
信息融合就是由多种信息源如传感器、数据库、知识库和人类本身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滤波、相关、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表示构架,这种构架适合于获得有关决策,如对信息的解释,达到系统目标(例如识别、跟踪或态势评估),传感器管理和系统控制等。
根据信息融合的定义,信息融合技术包括以下方面的核心内容:
(1)信息融合是在几个层次上完成对多源信息处理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不同级别的信息抽象;
(2)信息融合包括探测、互联、相关、估计以及信息组合;
(3)信息融合的结果包括较低层次上的状态估计和身份估计,以及较高层次上的整个战术态势估计。
因此,多传感器是信息融合的硬件基础,多源信息是信息融合的加工对象,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是信息融合技术的核心。
(1)国内外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信息融合技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国防部早在70年代就资助从事声纳信号理解及融合的研究。我国对信息融合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也是从军事领域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融合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形成。不仅召开了关于数据融合的会议,出版了关于信息融合的专著和译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也将其列入重点支持项目。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正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分别在军用民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2、研究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方法
利用多个传感器所获取的关于对象和环境全面、完整信息,主要体现在融合算法上。因此,多传感器系统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对于多传感器系统来说,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信息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此外,还有方法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与前续预处理系统和后续信息识别系统的接口性能;与不同技术和方法的协调能力;对信息样本的要求等。一般情况下,基于非线性的数学方法,如果它具有容错性、自适应性、联想记忆和并行处理能力,则都可以用来作为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
(1)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中,常用的理论包括:
1)信号处理与估计理论:包括不确定、不精确、含糊的数学分支,如概率论、模糊数学、随机集理论、粗糙集理论等;
2)统计学:包括统计推断和决策理论等;
3)各种逻辑、推理和证据理论:包括证据推理、条件事件代数、不确定性推理、可能性理论,以及近似推理等;
4)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包括认知理论与脑科学等;
5)学习理论:包括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等;
6)计算机科学:包括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等;
7)工程:特别是机器人、信号与图像处理、传感器和网络等;
8)其它:如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神经元网络等。
(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常用算法
针对不同的理论基础,在多源信息的融合技术中,运用了不同的算法:
1)信号处理与估计理论方法:包括小波变换技术、加权平均、最小二乘、Kalman滤波等线性估计技术,以及扩展Kalman滤波,Gauss和滤波等非线性估计技术等。近年来主要研究UKF滤波,粒子滤波,以及期望极大化(EM)算法等。
2)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经典推理、Bayes推理、证据推理,以及随机集理论、支持向量机理论等。
3)信息论方法:运用优化信息度量的手段融合多源数据,从而获得问题的有效解决。典型算法有熵方法、最小描述长度方法等。
4)决策论方法:往往应用于高级别的决策融合。
5)人工智能方法: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基于规则的推理以及专家系统、 逻辑模板法、品质因数法等。
6)几何方法:通过充分探讨环境以及传感器模型的几何属性来达到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目的。
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里,常用的算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贝叶斯估计法、统计决策理论法、证据推理法、模糊推理法、神经元网络法和产生式规则法,这些算法的应用层次如表1所示。
3、多源信息融合的处理过程
信息融合的五级融合模型通过动态监视融合处理过程,优化资源和传感器管理,实时反馈融合结果信息,以使融合处理过程具有自适应性,从而达到最佳融合效果。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1)信息预处理:预处理过程,根据当前的形式确定数据处理的重点。
(2)目标识别:将目标的位置、参数及特征信息综合提取目标的表征。
(3)态势分析:综合各种信息,将目标和事件融入背景描述,确立目标各自的含义和联系。
(4)冲突评价:在目标信息发生冲突的时候,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确定提取信号的优先级。
(5)过程优化:优化其它过程的源过程。
4、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生活、军事的很多方面,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抽象层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从系统角度进行探讨。
当前信息融合研究存在的问题有:
(1)未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有效广义模型及算法。由于理论欠缺现象阻碍了研究者对信息融合本身的深入认识,也使得信息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仅被看成是一种多传感器信息处理概念;人们无法对面向对象的融合系统作出综合分析和评估,使得融合系统的设计常有一定的盲目性。
(2)关联的二义性是信息融合中的主要障碍。怎样确立信息可融性的判别准则,如何进一步降低关联的二义性已成为如何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3)融合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健型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冲突信息或传感器故障产生的错误信息等的有效处理,即融合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健型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如严格的系统设计工程和规范,传感器测量误差模型的建立,复杂环境下的系统实时响应,大知识库的建立以及管理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