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的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 武警部队 处突效益 经济分析
处置突发事件是武警部队所担负的中心任务之一,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武警部队所担负的处突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处置突发事件往往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很少有人会考虑它的“效益”问题。笔者认为,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军队建设节约型后勤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研究在保证圆满完成处突任务基础之上的处突效益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处突效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处突收益分析
1.处突战斗资源与处突战斗要素
处突战斗资源,是指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能够形成部队战斗力的可用资源的统称。
处突战斗要素,是指处突战斗资源的各个具体组成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财力是基础,人力和物力都必须通过财力的投入才能得到,但它不直接形成战斗力,决定部队战斗力的直接因素,就是人力和物力。鉴于此,本文中所说的处突战斗要素专指人力和物力。
2.处突收益函数
处突收益(R)是指武警部队在投入一定人力、物力之后,圆满完成 处突任务所能获得的收益。我们可以将处突收益函数表达为:
R=f(L,G)(1)
上式,R为处突收益;L为人力投入量;G为物力投入量。该函数表示不同的人力和物力组合所能带来的处突收益的大小。
但是,在实际处突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的规模、比例并不由武警部队决定,而是由突发事件本身决定。部队处突战斗要素的部署是根据突发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类型等因素而做出的。也就是说,处突收益的大小并不决定于武警部队,而是取决于突发事件本身,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取决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等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的“处突可能损失”(PL)。这种“处突可能损失”与处突收益之间存在一种对等关系,如果圆满完成了处突任务,就能避免这种“可能损失”而获得处突收益;如果处置失败,“处突可能损失”就会成为“现实损失”。“处突可能损失”的大小决定了“处突收益”的大小。即:
R=PL (2)
3.处突可能损失函数
“处突可能损失”(PL)是指如果某突发事件不能得到顺利处置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等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的损失。其大小取决于突发事件本身,取决于突发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体、原因、类型和方式六种可变因素,也就是5W1H(when、where、who(包括人和自然)、why、what、how),这六种可变因素共同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性质,任何一种(或多种)因素发生变化,突发事件的性质都会相应发生变化。突发事件的性质不同,“处突可能损失”的大小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将处突可能损失函数表达为:
PL=f(X1,X2,X3,X4 X5,X6) (3)
上式,PL为“处突可能损失”;X1~X6分别表示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体、原因、类型和方式六种可变因素。该函数表示在六种可变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起突发事件所确定的“处突可能损失”的大小。
由(1)、(2)、(3)得:
R=f(L,G)= PL=f(X1,X2,X3,X4 X5,X6) (4)
(4)表示处突收益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处突过程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组合,间接取决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体、原因、类型和方式六种可变因素。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处突收益即为定值(即使处置过程中事态会发生变化,首长的每一次决策也是依据既定事态做出的)。
4.处突等产量线
根据以上分析,处突收益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既定处突收益条件下的人力、物力组合方案问题。我们可以应用“处突等产量线”来对它进行分析。
(1)等产量线
在经济学理论中,“等产量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如图1所示。图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的投入量L和资本的投入量K,曲线Q是等产量线,曲线上的点表示为了实现产量Q而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图中A、B两点代表了不同的要素组合,但它们都能实现既定的产量Q。
(2)处突等产量线
我们用“处突等产量线”来表示在装备、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实现既定处突收益所需要投入的两种战斗要素的所有不同组合方案的轨迹,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人力的投入量L和物力投入量G,曲线R是处突等产量线,曲线上的点表示为了实现既定处突收益而投入的所有人力和物力的所有不同组合方案的轨迹。例如,M(5,25)方案表示投入了5单位的人力和25单位的物力,N(15,10)方案表示投入了15单位的人力和10单位的物力,M方案更注重物力投入,N方案更注重人力投入,但两个方案都能实现既定的处突收益。
二、处突成本分析
1.处突成本
处突成本是指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所耗用的战斗要素的货币支付。处突成本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因素有:参战人员生活保障支出、处突物资保障支出,处突当地物价水平,指挥员才能等。我们可以将“处突”成本函数表达为:
C=f(A1,A2,…,An)(1)
式中,C为处突成本;Ai (i=1,2,…,n)为第i种决定处突成本的可变因素(包括参战人员生活保障支出、处突物资保障支出,处突当地物价水平,指挥员才能等)。该函数表示在投入n种战斗要素处置一次突发事件过程中所耗费的处突成本的大小。
由于直接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构成处突成本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仅仅分析人力投入量和物力投入量对处突成本的影响。于是,(1)式可写为:
C=f(L,G)(2)
式中,C为处突成本;L为人力投入量;G为物力投入量。该函数表示不同的人力和物力组合所需耗费的处突成本的大小。
2.处突等成本线
(1)等成本线
在经济学理论中,“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上的A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纵轴上的B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AB就是等成本线。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购买到的既定价格的劳动和资本的各种组合。
(2)处突等成本线
“处突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处突成本和既定的战斗要素价格条件下武警部队可以调用的两种战斗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方案的轨迹。如图4所示。图中,横轴上的M点表示既定的全部处突成本都调用人力时的数量,纵轴上的N点表示既定的全部处突成本都调用物力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MN就是处突等成本线。它表示既定的全部处突成本所能调用的既定价格的人力和物力的各种组合方案。处突等成本线以内的任意一点P,表示既定的全部处突成本都用来调用该点的人力和物力的组合后还有剩余。处突等成本线以外的任意一点Q,表示既定的全部处突成本不够支付调用该点的人力和物力组合的需要。
三、处突效益分析
根据(4)式,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处突收益即为定值,这样看来,处突效益问题其实就是在人力、物力价格既定基础上,关于既定处突收益条件下的处突成本最小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图1来进行分析。
在图5中,有一条处突等产量线R和三条处突等成本线AB、A1B1和A2B2。唯一的处突等产量线表示完成一次处突任务所要达到的既定处突收益。三条处突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表示单位人力和单位物力的价格既定),但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处突成本,其大小关系为:A2B2>AB>A1B1。唯一的处突等产量线R只与处突等成本线AB相切于E点,这就是人力与物力的最优组合点。它表示:在既定处突收益的条件下,武警部队应该选择E点的战斗要素组合(OL1,OG1),才能实现最小的处突成本。处突等成本线A1B1虽然代表的处突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的处突等产量线R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处突等产量线R所代表的处突收益,也就是无法完成处突任务。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处突等成本线A2B2。它与既定的处突等产量线R交于a、b两点,能顺利实现处突等产量线R所代表的处突收益,也就是能圆满地完成处突任务,这也是目前我们部队普遍采用的人力、物力组合方案。但它所代表的处突成本过高,通过沿着处突等产量线R由a点向E点或者由b点向E点移动,都可以实现在获得相同的处突收益的条件下使处突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处突收益的最小处突成本战斗要素组合。
四、结语
当前,武警部队执行处突任务时,更多地考虑了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每次执行任务都选择了A2B2处突等成本线,投入了过多的战斗要素,造成了战斗资源的浪费。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说明:武警处突的人力、物力投入方面还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在既定处突收益的条件下,应该选择最佳的战斗要素组合,以实现最小的处突成本,保证最高的处突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2]刘征西:处置突发事件后勤保障概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2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效益;经济学分析
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由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组成。企业的整个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的。作为企业经济工作的中心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的要求。管理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带来可观的企业效益。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的经济学分析就尤为重要。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概述
(1)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依据市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需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生产特性和经营过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指挥、组织以及激励等等。运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形式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此外,企业管理还能够促使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满足员工的根本利益。(2)企业效益。企业效益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其表现的是单位资本和单位利润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即企业的生产总产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表现为也可以指一定企业资本能获得多少的利润。而利润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正值表现为效益,负值表现为亏损。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1)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企业管理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效益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必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对于目标建设实行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上,与企业效益切身相关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上来看,第一表现为效益性,效益型的目标主要是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二表现为效能性,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等,从而有效的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三表现为协调能力,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为了保护企业的财务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以及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因此,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企业效益息息相关,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提高企业效益。(2)从利润的组成公式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从目前来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不断的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怎么样能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搞上去成了我国企业一项重要的、迫切的、严峻的任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潜在的经济效益、管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以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简单的公式表示为:企业效益=(C+V+M)/C+V(C:消耗原材料;V:员人工资;M:利润)其表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之间的比例。从这个模式来看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从企业对财务的管理入手,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以及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与其他部门牵涉到资金外来之外,财务管理也对其他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对于其他管理的决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加强企业核心管理(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1)树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让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相关部门要应用到财务的相关的信息来对企业相关的成本、风险、税收等等进行税收和防范。在企业的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坚决贯彻预算控制的制度,编制相关的财务计划,对于经济管理中的弊端努力克服,充分有效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考虑客观条件和企业的现实因素,以企业过去的财务材料为基点,对未来的决策、投资、融资方案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预测。财务分析以及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最重要的依据,利用财务分析进行决策前的合理预测,利用财务报表作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控制,是企业发现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另外,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企业效益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筹资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要把资本使用相关系列的指标作为判断去也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2)关于加强资金管理的力度。企业应该事先根据公司上一年、上个月经营实际情况来编制出这个月资金使用计划、年度资金使用计划等等,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调整力度,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企业根据各种业务部门的每月重点项目和能够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的资金进行研究如何提高资金落实工作的效率,并根据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每月开会调整资金计划表,确保资金的到位准时同时不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对于资金权力的管理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强资金的管理,企业内部应该采用适时的分权和关键点的集权,企业的资金采用建立一个内部集中的类似银行系统的控制、监督和核算的部门,同时对于重要的项目形成独立核算的资金管理部门,此部门受制于公司内部资金部门。从价值规律的角度,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加强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必定能够使得企业的资金活动强,进而提高经济效益。(3)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计划。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计划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所处环境,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成本管理计划,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成本管理中的预算、决算、计划、考核等等想结合。不断调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是企业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模式中运行。成本管理计划主要包括对成本预测的管理、成本编制的管理、成本核算的管理、成本分析的管理以及成本考核的管理等等。成本预测的管理要做到对于企业生成经营中发生的成本有一个大体的估计。成本编制的管理主要要做到编制的成本计划要科学,与部门的计划一致,并且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的方向。并且需要考虑到成本预测和成本编制之间的出入,考察其原因。成本核算的管理需要选取一个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核算方法,规定适宜的费用分摊比例,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成本和费用能够可靠的计量。成本考核要做到考核的合理化、健全化。对于成本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总而言之,企业的成本管理计划就是制定出明确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其他管理也要不断强化,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企业一体化的工作。企业管理必须达到业务和财务的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经济学分析来看要从资金的运用和成本的控制上中发掘最佳的经济效益,创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创造最佳的企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正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1).25~25
[2]蔡文嘉.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3~123
[3]严劲芳.浅谈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绩效[J].安防科技.2009(1).45~45
[4]惠卫峰.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09(8).38~39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人类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以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运作模式和伙伴合作关系为标志,最终使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
一、信息经济
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的是信息部门或产业的经济,为整个经济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指的是信息社会或时代的经济。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先后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特别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斯彭斯(M.Spence)、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联袂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信息经济学已然成为经济学的“显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人类对物质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将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纳入经济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一系列有关问题,从而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政策建议。它从信息经济、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等方面介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Mahchlup)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Pom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卷本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且将此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评与分析。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波拉特在马克卢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经济划分为两个范畴:(1)涉及物质与能源从一种形态转换到另一种形态的领域;(2)涉及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的领域。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霍肯(P.Hawken)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就整个社会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主导地位。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并将进一步变化。
二、信息经济的特征
信息经济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表述。王宪磊在《信息经济论》中从信息经济的结构揭示其特征,有的学者则从与传统经济比较中阐明其特征。综合现行文献中的信息经济各方特点,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综述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
信息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靠物质和能源的增加,而是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劳动者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运用更多的知识,终身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二)创新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源泉
信息经济的生命之源――创新。技术、制度、管理、观念的创新以及其他各种创新的组合成为信息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说:“在未来的经济中,使用第三世界技能的工人只能得到第三世界的工资,即使他生活在第一世界。”资源匮乏的高工资国家,要想保持其发展水平,就必须提供具有独一无二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必须比其竞争对手更具创新性,这就不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结构、社会和组织的创新,它们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三)整合性和互联性增强
信息经济是在整合中发展的。多项功能的整合,多种产品的整合以及多个部门的整合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生机。其中的电脑、电信和电视的“三电合一”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信息服务业因此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经济各部分之间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经济主体之间以及经济主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呈现双向或多向的趋势,传统的封闭和孤立被现时的开放和互联所取代。
(四)经济变化节奏加快
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加快。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快速利用信息分析和预测,并做出灵敏的决策。产品和技术更新加速。
(五)经济全球性突显
信息经济是以全球为系统的经济。信息化使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变得不是问题。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信息和知识的跨国交流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地域而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所有生产和经济元素以及信息在全球流动,流量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特征。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重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经济日趋虚拟化
信息经济是虚拟的现实经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同时空间又被扩大化。因此,经济活动可以在异地空间同时进行。
(七)经济的管理决策更多地依赖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经济中,经济活动环节的减少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更快地完成,决策层能更接近实际活动,许多中间环节的作用正在渐行弱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沟通与合作,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信息与技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日渐模糊。
(八)信息利用的再生性决定了它的高增值性
信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在信息部门,信息资源在不断传输与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再生,同时不断增值,其增值程度以加工层次深化为转移。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改造,增值性能大大提高。可以说,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延伸价值链的重要活动。
(九)可持续发展性
信息经济减少人均自然资源使用量并降低人均废物生产量,有利于用信息经济文明来弥补工业文明之不足,特别是工业文明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同时加剧了人口膨胀、粮食和能源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追求代内和代际的公平为目标,信息经济的发展能为这个目标的逐步实现做出贡献,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平等以及人类和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信息经济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信息经济的高成本现状
在上述信息经济特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信息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但在其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正在威胁着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并非所有的信息经济都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如花样繁多的新奇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炉,侵蚀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注入“强心剂”。信息产业的产品消费后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产业的游戏产品在消费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更是令人怵目惊心。
美国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报》网站2007年11月18日指责“美国给电子废品的毒交易加油”,报道还配发了名为“技术的阴暗面”的图表。《华盛顿邮报》网站、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则说:“中国的电子垃圾梦魇在恶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浙江台州地区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倾倒有毒电子废料的新地点。汕头大学曾对贵屿镇儿童的血铅含量进行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135名儿童铅中毒,而智力发育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钱江晚报》2009年7月31日,财富版头版的《一头“魔兽”在中国的掘金之旅》中,报道:“去年上海九城靠魔兽世界获利15亿元以上,停服50多天,网易损失估计2亿元。开发游戏的美国暴雪公司一季度赢利约6.5亿美元。魔兽进大陆四年,彻底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网游迷们,形成了一条年产值不下15亿元的产业链。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3.8亿元,魔兽一家就占了几乎1/10。”
16岁学生邓森山在网瘾学校被关禁闭并遭老师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足以曝光了网络游戏业疯狂发展给我们国家未来希望造成的致命大患――数千万上亿计的青少年成为“新精神鸦片”的奴隶,而网游业――这个“新精神鸦片”发源地在这场危机中成功隐身。一些城市对于网游经济爆发出GDP和暴利的热捧,诸多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冷漠,正摧毁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前者大张旗鼓的引诱和后者冷漠无情的推脱,正构成一拉一推的强大力量,将数千万上亿的中国青少年推向了网游的魔窟,推向了“新精神鸦片”的领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38亿网民,其中有网瘾者1.1亿,而青少年就占1 000万之多,中国已经不争地成为全世界网络游戏最泛滥的国家。网络游戏的蓬勃疯狂发展创造了暴利,甚至于在患网瘾的孩子身上仍然创造了效益,在这个以“网瘾”为中心的产业链中,无数贪婪自私的成人获得了利益。这样的“经济效益”简直可以和交易利润相媲美,难怪陶宏开教授称之为“新精神鸦片”,实不为过。陶宏开教授因此受那么多人攻击,因为那是在断魔兽世界的财路。
由于信息经济产业不象传统工业经济那样直接冒黑烟,流污水而污染环境,信息产业的污染有时不在生产环节,由于“污染”的时间与空间转移,增加了这种“污染”危害社会的隐蔽性,所以才有了信息经济的高效、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共识。
四、信息经济效益评价与大学图书馆
信息经济效益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而成本收益分析则是信息经济效益分析的核心内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信息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信息生产、信息服务和信息机构以及整个信息活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的指标,对信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信息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及约束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策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来达到最大的产出,即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研究信息经济效益不仅向人们展示信息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也为信息部门的投资提供理论依据,但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如果是负社会效应,那么无论它对国民产值GTP有多大贡献,也不能算是有经济效益。
然而,现行的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无论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经济效益表述为:
B = A-C (1)
式中,B为信息经济效益;A为信息输出或利用所带来的总收益,常用货币收入表示;C为信息输出或信息利用的总消耗。 还是从信息经济效果来反映:
E = A/C (2)
式中,E为信息经济效果(利用E值,可以实现不同信息经济活动间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发展信息经济)。或者表达为费用效益函数:
B = F?vC?w (3)
都没能体现出信息经济的社会效益。
王宪磊的《信息经济学》把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具体化:劳动力要素效率评价;资金要素效率评价;有机构成的评价;规模经济的评价,结构效益的评价。武汉大学刘佳音的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中,在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分类时,提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没有涉及社会效益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北京交通大学郭瑞兵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建立了多维度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从传统企业的人、财、经营、管理、发展五个角度出发,立体化地去评价。跳出企业自身增加了企业的相关者人的这个关键维度,同时增加了企业发展维度作为对动态效益的衡量,构建了比较全面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但仍没有具体地体现社会效益的指标。
作为信息数据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平台,为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提供支持。根据信息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的需要指标建立对应的数据信息,为其重构提供广泛的理论数据依据。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093-02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
[3]曹思思,谢媛媛.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4]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5]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
关键词:高校合并;交易费用;利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75-02
一、交易费用的界定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交易费用理论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诸多代表人物都曾对交易费用做出过界定。科斯指出,交易费用是与发现交易对象、发现相对价格、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和执行契约有关的费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研究团队生产中劳动交易的困难,认为得到有关劳动的信息所花费成本就是交易费用;威廉姆森从契约的角度分析了交易费用,他划分了交易的维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以及资产专用性决定了交易费用的高低。他还将缔约费用分为事前的与事后的。事前的缔约费用是起草、谈判和签订协议的成本;事后的缔约费用则包括多项:(1)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成本;(2)为防止事后偏离准则而作的双方努力及争论不休的成本;(3)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4)使安全的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巴泽尔认为,交易费用是界定和维护产权的费用。按南京大学刘东的分析,交易费用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寻价、签约、修订契约、履约和执行契约的费用,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导致的讨价还价的费用和由交易条件改变或交易失败导致的费用,也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全部费用[1]。盛洪认为,交易费用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2]。
二、交易费用理论下高校合并的利弊分析
(一)高校合并带来的利处
1.总交易费用降低,实现规模经济。高校合并降低了总的交易费用,利用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高校合并利于各个部门间的密切合作,可以节省合并前重复交易的中间成本;此外,规模是影响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据国家教委的统计数字,合并前,中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处于闲置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学生的数量过少。而合并后,规模扩大,各单个学校的资源都能互通有无、充分共享,这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教育部网站,2006年,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 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3]。而规模的扩大无疑来自于合并。高校的合并提高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2.放大效应,形成声誉约束机制。高校合并产生了放大效应。高校合并使得原先独立的个体结为一体对外,学校实力大增;其次,合并后学校的分量变重了,合并前的院校普遍是一般的部门性学校,合并后则变为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重点院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最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合并后的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对高校起到了声誉担保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约束高校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短视行为和道德风险。
3.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利于扩大高校办学的自。张维迎曾说由政府过度主导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4]。中国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适应了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然而在教育布局、学科发展等方面较少考虑甚至忽视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旧有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而自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激励制度。高校只有拥有自,才能有积极性发展得更好更快。
4.利于减少寻租行为,提高效率。高校合并后减少了寻租行为。合并前各高校间对办学资源的争夺相对激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增加各高校间的寻找行为。又因现有制度不够完善、政府的行政性指令等因素的存在,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租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高校的合并有利于打破旧有的教育格局,打破传统高教条块分割的“壁垒”,有利于减少政府设租和高校寻租行为,从而真正减少不必要制度争夺成本。
(二)高校合并引起的弊端
1.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高校是非盈利性质的组织,它与企业不同。高校没有明确的股东,也没有破产的风险,因此高校的控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把高校理解为政府投资兴办、大学领导(校长)治理学校,或者理解为与大学领导集体共同治理学校。政府与高校实际上是委托―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不完全缔约性”,作为高校直接主管的政府没有充分的信息监督约束大学(信息不对称,高校的合并只能是加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再加上链过长等因素,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这里的内部人可能是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教授队伍。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导致作为高校人的领导的寻租行为(道德风险),使他们忽视学校的长期利益。高校合并后,委托―链中的信誉仍存在递减现象,声誉机制并不能完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影响。
2.利益机制与心理障碍。(1)对合并办学认识的不一致。合并前的高校多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存空间,师生对合并办学认识的不一致,特别是领导层的思想不一致,必将诱发诸多矛盾,从而直接影响合并的效益。(2)经济利益的冲突。高校合并必将受到在经济上受损个人和利益集团的阻挠,其办学效益也就因此而受损。(3)权力再分配的聚焦。合并后因组织结构调整,必然涉及权力的更新、分配。领导层权力再分配成为焦点,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导致的工作上互相拆台及管理上互相扯皮的内耗也就不可避免。
3.激励不足:权力过于集中,院系教学管理自不足。有的学者在分析合并后的高校时指出,中国大学管理的实际状况是权力过多地集中在学校一级,院系的职责与权力是分离的。教学管理上职责与权利的不匹配使得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院系的工作范围扩大了,事务性工作增多了,各方面的任务加重了,但是,在办学、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没有太大的自和决定权,即“当家不能做主”。
集权式的管理在学校规模尚小的情况下,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一定益处,但是在学校规模达到万人以上时,这种管理模式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具体地讲,从纵向层次来看,权力过多集中于学校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教务处实际上成了全校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则扮演了一种“办事员”的角色。院系是实际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体组织,发挥着承上启下、政策执行和微观协调等作用。
4.协调成本:降低了资源共享的程度。合并后的高校在学院的设置上尚存很多不合理之处:第一个问题是学院数目过多、学科分割严重,并且各学院在学科设置上还存在重叠。比如,2000年7月合并后的山东大学现有42个教学学院(含分校11个院系)。1993年合并后的青岛大学现有23个学院[5]。这些学院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合并前的独立高校成为级别较高的学院,如青岛大学的纺织工程学院。二是原来的强系升级为学院,如青岛大学的经济学院。三是新设的学科,多是新建的职业学院,如成人教育学院等。与中国高校的多学院局面相比较,哈佛大学总共有10个学院,斯坦福只有7个学院[6]。
高校合并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校区的增加。合并后的高校一般都多于2个校区。比如:合并后的山东大学共有六个校区,合并后的青岛大学共有四个校区。校区数目的增加又会导致建设成本和交通成本的上升。学院的过多设置和学院间学科的重叠以及校区数目的增加所带来的沟通协调费用是不容忽视的。
5.高校合并的马太效应。高校合并的马太效应,即高校合并的过程中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现象。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有可能背离帕累托效率。事实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参与了高校合并,那些没有参与到高校合并过程中并且势力很弱的地方院校在高校合并的大潮中可能同样会面临严峻问题,如何激励这部分院校,如何提高它们的竞争力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高校的合并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根据对中国大学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政府对高校合并进行宏观管理。高校合并不是为了互相占有对方有利资源,而是为了优势互补;也不是一方吞并一方,而是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政策下,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二,促进高校向纵深层次合并。表面的合并不等于实质的合并,表面的合并也不是合并的目的。高校合并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其三, 建立健全大学教学服务制度。建立教育沟通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各院系的沟通,实现学术和教学资源共享,健全信息服务制度,为各个机构的沟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促进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职能部门的工作模式应该逐步由“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其四,形成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政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校友、社区公正人士、投资人等[7]。为克服大学的“内部人控制”,要加强大学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东.交易费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南京社会科学,2001,(3):1-4.
[2]盛洪.经济学精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moe.省略.
[4]张维迎.建一流大学,高校需要更大的自主空间[J].教育与职业,2007,(16):38.
[5]山东大学网站,sdu.省略/和青岛大学网站,qdu.省略/.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093-02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转贴于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
[3]曹思思,谢媛媛.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4]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5]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
[6]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这套书的积累历时五年之久,是一套理念精准、取材精心、故事精良、体例精巧、插图精美的注音读物,由新教育研究院携旗下千所学校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强强联手鼎力打造。书中以一年级的入学衔接和生活故事为载体,以花儿老师和牛妞、安熊、雷天龙等学生为主人公,以真实的校园生活和成长故事为蓝本编写而成。
书籍中选取儿童喜欢的话题,采用巧妙的“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融汇了众多的绘本故事和主题诗歌,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比如,为了解决孩子们淘气的问题,在《8月》这本书中安排了“满学校的小魔怪”主题故事,其中融入了《小魔怪》故事;在《9月》中安排了“开学仪式和毛毛虫”主题故事,这里面同样融入了绘本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丛书中不仅不露痕迹地融入了众多故事,作者还显露了诗歌创作的才华,细致精当地根据主题创作了很多美妙的诗歌,如在《10月》一书中大多是关于“萤火虫”的诗歌,12本书之中贯穿着“二十四节气”的诗歌等等,这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还让他们感
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美丽语言的
熏陶。
书籍还继承了新教育独特的“晨诵 ― 午读 ― 暮省”的体例,在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同时,还提供给孩子们阅读后的思考点,通过阅读一个个小故事,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的品德、习惯、思想等予以教育点拨,这就是此书的重要教育意义之所在。比如,《11月》中的主题故事“女生的舌头和男生的拳头”中,主要讲述了女生夏美美、路美美和男生雷天龙、王子等因为跳绳一事先吵架后动手的故事,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是一年级的老师们常常解决的问题。故事中引用了诗歌《拳头和舌头》对几位当事人进行教育,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们思想和品德的引导纠正。在故事后面的暮省环节中,精心安排了该故事的反思点:“亲爱的小朋友,你肯定知道拳头能够让人们疼痛,但你知道舌头也能够让人们疼痛吗?只是拳头让肉体疼痛,舌头让心灵疼痛。所以请你记住,不说伤害别人的话,和不能动手打人,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在你的周围,发生过舌头或者拳头引发的矛盾吗?”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孩子们一下子明白,平时常说的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其实,随便说别人的坏话也是不好的,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此套丛书不仅选取精美的故事,设计了精巧的体例,还精心安排了“读写绘联系点”,每个故事后面的暮省环节中,提供思考点之后都会加上一句“请你好好回忆一下,再想一想,看过这个故事的你,会怎么办?把这件事情和你想到的解决办法,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吧。”这个精致的细节安排不正是体现着“新教育”的独到理念之所在吗?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形势一片良好。但是要想与国际发展相接轨,就应当采用新的发展方法。对企业经济各项工作进行细分,加强企业管制,有助于企业各项数字的客观性。在实际中将数学各种方法应用到经济学中,可以将其独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团队更好的发展。将数学建模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中的多项问题,促使经济贸易顺利地发展。就目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如果仅仅使用数学公式是不能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因此,有必要采用数学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分析。
二、数学经济建模的概述
数学中的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上来说,并不能将经济贸易的相关情况反映出来。要想了解经济贸易中的相关情况,就需要建立数学经济模型。通过数学经济建模可以将其中的各项问题应用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这种模型的建立其实就是将经济作为目标,使用数学等式、阿拉伯数字或者数学符号、图像表格、框架等将日常中不同的现象特点或者是内在的关系应用数学知识来概括。其实,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了解到,经济增长水平与数学经济建模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现如今经济贸易发展的现象就可以了解到,数学经济模型存在各方面。如生产企业根据买家要求建立的商品数量、质量与送货日期建立的模型,通过经济建模可以一目了然经济活动发展的经过。因而,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数学经济模型建立的分类
从一般的理论角度上来说,通过变量的属性可以将数学经济建模分类为概率类型与确定类型。概率类建模在处理问题方面具有随机性,而确定类建模需要通过架设与规则,并且针对特殊情况的最后结果进行判断。从自然学科的角度上来说,数学与多学科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分支,并且这些分支并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交叉存在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必然会衍生出多个不同的分支。如果在经济贸易中遇到一个问题,就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但是针对何种问题采用何种解决方法,并且要找到具体的建模,就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决定。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说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应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四、数学经济建模的应用
从实际应用效果就可以了解到,将数学经济模型应用到经济贸易中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直接的应用到经济贸易各个方面。在实际的经济贸易中,卖家与生产厂商需要充分考虑购买货物或者是原产品和仓库的存储货物或者原产品的所需成本。众所周知,如果在一次购买中,购买数量比较大,必然会加大仓库的存储量,存储量一旦产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存储费用,并且在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所存储的货物没办法卖出,必然会出现货物囤积的现象。但是如果购买的数量比较少,发生库存量的概率就会很小。但是如果买家对同一批货进行多次购买的话,就会在订购货物方面增加一定的额外费用。有的时候货物订购速度慢或者是订购不及时的话,就会直接造成商品不够卖。在实际的经济贸易活动中,这类问题会经常出现。而要想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充分考虑订购货物数量余款存量,简单来说在订购方案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将两者产生费用的总和降到最低。在经济学中,通常都会将一段时间内,仓库存储数量与订货的总费用相加的最小值称之为最佳经济订货量,有的情况下将其称之为总费用最经济点。但是在实际中关于总费用经济点的设定需要通过建立数学经济模型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在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各项问题。表格方法。在经济贸易中将各项结果列举出来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订货的经济点求出。首先,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订货方法;其次,确定没种方法应当话费的总费用;最后,选出最经济的方法。从这样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如果商家每年订购两次货物,每次订购的货物是总货物的一半,采用这样一种方法最后的总费用就可以达到最低。应用这种方法,库存的数量与订货费用的钱其实是相同。但是在实际中如果要应用这种方法就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的结果。微积分方法。在经济贸易中可以应用微积分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货物一年的需求量是A,将获取分成B次进行订购,每次订购货物的费用是C,最后库存量需要保持批量的一半,库存费用就是D元,那么总的费用就是E=AD/2B+BC。这样就可以得到方程式B=√AD/2C这个数值就是最小的,同时通过计算就可以看出库存的费用与订购的费用其实也是相等,这样就能够得出经济点的两个数量是相同的,并且花费也是最少。
五、结语
【论文摘要】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个国家完全承认中国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也是外国对华反倾销逆向选择和歧视的原因之一。本文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分析反倾销决策的经济因素,应付新形势下的反倾销挑战。
一、反倾销决策的相关经济因素
反倾销涉及两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反倾销需要确认存在倾销行为,但反倾销的发起通常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1.反倾销的本意是规范国际贸易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也有保护幼稚工业的意图。
反倾销也因此和反补贴、保障措施成了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情况的好坏影响到其发起反倾销的频度和规模。如果其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充分,投资和需求旺盛,那么其就更愿意依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因而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就较小;否则,即使并非单由倾销所致的销售额下降、失业等“产业损害”也会归咎于进口产品,而发起反倾销诉讼。
2.反倾销针对某特定产业的产品,关系到两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损害的确认首先要界定与涉案产品相似的产业范围,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对有限市场的争夺和同质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若进口方与出口方的产业结构相同,产品差异性较小,则使得竞争加剧,进口方为保护国内生产企业,会倾向于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3.反倾销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包括被反倾销商品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国或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该产品的进口商和出口商等等。所以,唯有对反倾销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才能全面地对倾销和反倾销的成因、对反倾销的福利影响进行分析。
二、反倾销制度的经济分析
反倾销制度是反倾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倾销发起国正是通过运用各种反倾销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就必须对相关制度作深入分析,以下主要以替代国制度为主要阐述。
(一)替代国制度的含义
替代国制度是反倾销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在西方反倾销体系中,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NORMAL VALUE)的认定是带有歧视性的。出口价格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是确定倾销行为存在的首要因素。WTO《反倾销协议》中只规定了出口国国内价格、出口第三国价格和结构(推算)价格三种正常价值确定方式。但美、欧等国国内法中却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其正常价值不以该国国内销售价格为准,而要寻找一个与其经济水平相近、有可比性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以“替代国”产品价格确定正常价值,一旦我国商品售价低于替代国内市场价,就可被认为倾销成立。他们的理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是中央计划的产物,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二)替代国制度的歧视性
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个国家完全承认中国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也是外国对华反倾销逆向选择和歧视的表现之一。因为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的裁决就可以不直接引用我国市场价或成本价,而是选用替代国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据外经贸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曾被选用做替代计算的有美国、欧盟国家、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特区、韩国、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南非、丹麦、智利、中国台湾、土耳其、新加坡、阿根廷、挪威、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乌拉圭、斯里兰卡、南斯拉夫、奥地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盟对华案为例,曾被选用作为替代计算的有美国(9次)、日本(3次)、欧盟(4次)、韩国(4次)、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区(共5次)、澳大利亚(1次),占欧盟案35%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开发方式、成本构成和经济水平与我国实际相差甚远,其成本是中国内地企业的若干倍,这样计算出的倾销幅度往往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墨西哥对我国鞋类征税1105%、秘鲁903.92%(鞋)、巴西760%(普通锁)等,通过随意选择替代国别说1100%,就是2000%的税率也照样可以办到。但是这种做法却严重违背了WTO规则,也无视我国改革进程和成就。这种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法规,给西方国家打击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提供了锋利的武器,无怪乎中国产品频频遭难。
(三)替代国制度的弊端
1.替代国方法缺乏可预测性
在进行价格比较时,国外反倾销法允许市场经济国家以其产品在本国市场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因此,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在向国外出口商品时,通过与国内市场价格的比较,能清楚地知道其卖到国外市场的价格是否构成倾销,或倾销幅度是多大,可以实现做好防范准备。但是,对我国出口商而言,国外起诉机关会牵强地为我国出口商品寻找“正常价值”,在找到这个替代国前,连起诉国自己也不知道“正常价值”是多少,更何况我国出口企业。
2.替代国制度抹杀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
不同的国家不仅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人口状况从而在劳动力价格上有很大差异,而且还因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产品的加工条件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不同在产品成本配置的其它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比较成本优势不仅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之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0,管理费用以及大多数原材料价格比起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也低得多。然而,在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诉讼中,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或者根本不予考虑,或者是随意抹杀。
3.结构价格缺乏合理性
在采用结构价格时,起诉国一般会先到出口国调查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然后到生产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去计算使用这些土地,厂房等的费用,加上运费,10%的企业管理费和8%的合理费用即构成结构价格。于是,国外反倾销当局有时就采用从不同国家分别使用生产要素的费用来联合计算成本,有时甚至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来计算我国的生产成本,这就更不合理了,国外用结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很容易得出我国倾销的结论。
参考文献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往往把反复实练理解成反复做习题,于是就采取题海战术,置学生整天理头做习题的紧张疲劳之中。笔者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反复实练,对于小学生来说,绝不能忽视“读”,而要把实练的重点放在“读”上,做到当讲则讲,当练就练,该读则读,常读多读。
一、新课前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
新授课,教师不应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急于讲解新课内容,而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了解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怎样,哪些内容读得懂,哪些内容读不懂,让学生读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听讲,有重点地解决自我读出的问题。如此听讲,便于学生分配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使学生排除听讲时平均用力,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弊端,能够自主听讲,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得实在,实练得到落实。
二、新授课中引导学生认真“读”法则、定律、定理、公理
新授课中,教师切勿直接讲解法则、定律、定理、公理的推导和含义,而应引导学生首先认真反复默读和诵读所要学习的法则、定律、定理、公理、熟读成诵,记住内容,而后进行讲解推导,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练,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思维,在读记的前提下听讲明理,在明理前提下实练运用,达到明理会用的目的。
三、新授内容完成后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授完要讲的新内容后,即马上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去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省事,但不利于学生总结思维和巩固所学成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破除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注重“读”教材,让学生通过再次“读”教材,将自己听老师讲解的所悟所感所得的理解与教材的内容进行对照,回头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法则、定律、定理和公理,认真对照教材内容检查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是否对头,以此找到自己尚未弄清的地方。总结自己成功的思维,避免吃学习中的“夹生饭”。
四、复习时认真引导学生全面复“读”所学的全部教材
学习数学,考试是一种全面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方法是教师一人神神秘秘地凭主观臆想设计出试题,而后像对待敌人一样神乎其神地进行考试,再由一人闭门评阅试卷,最后凭分数定论学生学习成绩。这种方法弊端多多,不利于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所学。在考试检测所学内容情况之前,教师应破除传统的方法,认真引导学生全面复“读”所学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考试检测前,再一次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再一次清理自己对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考试进行全面的迎接准备,然后进行认真地测验。这样进行的考试,就能真正达到通过考试,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和总结教学得失,以施补救的目的。
五、考试前引导学生再次认真全面“读”完应考的全部教材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总免不了考试升学。传统的升学考试前,教师千方百计地定购各类模拟试卷,一天一小考,三天一中考,一周一大考,考山题海,以地毯式的考试训练来谋求猜中试题,获取高分。这种方法,虽然是注重和加强了训练解题实践,但却忽视了“读”这一重要训练实践,造成学生不应该出现的“失误性丢失考分”的可惜现象。若教师引导学生在临考前认真全面地通读全部应考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配与加强解题训练实践就能使学生在应考时心中有数,方法充足,免除和减少失误,获取理想的高分。
【关键词】医学院;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目前在高等教育进行的体制改革,是响应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要求全社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在这种战略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门类的医学大专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医学大专院校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医疗服务方面有着其他高等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并可以通过这一点为社会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院校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服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学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发展重点由城市逐步向城乡转移。城乡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而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教育和一定的物质支持。城乡居民发展观念的改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对于改变城乡社会经济面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培养专门的医药人才的医学院校将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医学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城乡经济发展的医药人才,还可以为城乡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医学院校的发展服务,为拓宽地方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地方卫生建设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该肩负起一定的使命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医学院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医学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方面,医学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基本职责,即为社会培养一定的医药卫生人才。事实证明,推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决定因素不是一定的客观因素,而在于人的素质。农业社会里土地将决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工业社会中资本将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的素质将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决定性影响。医学院校要想服务本地的经济发展,就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尽到作为学校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尤其对于医学大专院校来说,要针对当地的卫生发展状况,将培养目标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地的公共卫生事业起到一定的弥补和推动作用,提高该地区的卫生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大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既是培养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造就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力的重要平台之一。好的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优良的教育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卫生人才,将社会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能够创造一定价值的实用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为优化地方的医学人才结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医疗经济的发展。而医疗学科是当今发展较快的一项学科,医疗工作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并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在目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可以为广大区域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充电服务,满足医疗工作者的学习需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高等教育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二)高等医学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负有传播文明卫生理念的作用。
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目前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医学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大专教育,更是在区域发展中肩负着传播文明卫生理念的重要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运动已经过去近百年,而在我国一些地方,公众的文明素质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医学院校在传播卫生理念,提高民众的医疗科学素养上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在一些地方,民众的文明意识薄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情况时有发生。而一些民众的健康意识也较为薄弱,抽烟、喝酒、熬夜等行为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基本的影响力,对人们的健康观念进行一定的纠正,促进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而医学院校的开办,可以将一些日常的基本保健知识传授给人们,促进民众现代健康观念的养成,提高民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医疗健康环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只有提高全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医学大专院校可以在社会上开展一些活动,传播正确的医疗健康常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还可以进入社区开展义诊,组织学生进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一定的健康服务等。还应该展开一些常见的卫生保健常识的宣传,比如,针对老年人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的宣传。针对一些适龄妈妈进行婴幼儿护理方面常识的宣传。并针对季节的特性开展流行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等。通过宣传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医疗常识,来发挥医学大专院校的影响力,改变群众的卫生习惯。
(三)提供一定的医药科技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雄厚的医疗科技是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可以利用这一点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医疗科学的发展并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在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而应该成为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将医疗科技合理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不仅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知识的特殊性,在知识和技术资源上有着其他高等教育不具备的优势。医学院校不仅在一般情况下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医疗卫生服务,而且在遇到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应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放低姿态,融入地方,将自身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挖掘自身的人才资源,为社会提供应有的卫生服务。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医学院校还应该和当地的医院进行合作,通过对医院进行一定的技术支持,提高医院的医疗发展水平,吸引外地投资方和区域医院展开一定的医疗合作,促进当地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医学大专院校在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把科技力量转变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又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应该派出学生在医院中进行实习操作,增强大专院校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快他们由学生到医疗工作者的转变。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引进当地的医疗工作者来学校继续进修学习,满足他们不断补充医学知识的需求,为促进地区医疗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中,医学院校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建立医学院校的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医学院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医学院校经济服务体系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程,我们应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在社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经济服务体系,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莉,张家德.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2
关键词: 农村学校 家校联合教育 家校互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与转型,由学校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传统局面已经被打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撑中国教育发展的格局已不可逆转。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只是小天地,对人的发展教育才是大舞台。家庭教育是“做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做人”教育的终身载体。父母是孩子人生之旅的第一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家庭理念和水平对构建和谐教育体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搞好家校联合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教育和谐的形式所需。我校地处边远山区,面对特殊的家长群体,大胆探索与创新,务实开展各项工作,开创了农村家校互动教育的新局面。
地处偏远的原安定区内官营镇黑山乡,有九个行政村,均位于山大沟深之处,行路艰难,农民们世代务农,收入微薄。这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封闭、愚昧、麻木的思想观念。随着近几年“两基攻坚”的大力推进,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但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重视度仍然很低,以为孩子在学校或多或少学一些知识,长壮了身体能干活就行了,所以教育的重担都压在学校肩上,学校在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人等方面举步维艰。
随着时展的要求,我校领导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家校联合教育是改变农村教育根本现状的必经之路,所以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展家长培训
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接触面窄、目光短浅,部分家长还有很多陋习,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做人、学习,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学校决定“培训家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具体举措如下。
1.每学期至少一次举行“培训式”家长会。避开农忙时节,请家长与学生同坐一堂。请社会执法人员,如交警、农机安全讲解员、法院同志及有经验的老教育者以给学生传输法律、安全、文明礼貌知识的方式做知识讲座,让学生和家长“知荣耻、树新风”。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家长赌博、打架斗殴、家庭暴力、违章驾驶等不良行为有所减少,学生调查问卷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了。
2.开创表彰式家长会。以榜样的力量号召广大家长学文明、重道德。我校在2012年2月份带领全校教师深入十八盘山沟底的米粮村和西南山巅的陡寨村,在村委会办公地点举行了家长表彰会,集家长于一堂,宣传“孝敬老人、做学生榜样”的主题思想,再由村委会牵头,全村村民民主评议,选出家长中的“孝廉”,由学校出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既让受奖家长与其子女树立了自豪感,坚定决心继续发扬美德,又让落后家长内心受到触动,明确了荣辱是非观念,有了行动的方向。一个家庭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通过宣传与实例,改变家长教育与择业观念。大部分家长认为成绩优异才是好学生,否则只要毕业就行了。对此,学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校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现身说法,举自身实例,让家长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因材施教、各尽所长。近年来,我校职业中专升学率持续增高,许多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回报父母,就是家长观念转变及学校努力的结果。
二、深入改进、落实家访制度
家访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联系家校教育的有效互动形式。我们在施行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1.制度保障。学校经研讨制定了“家访制度”,规定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不拘一格地进行行之有效的家访,且有次数要求:任课老师不少于五次,班主任不少于八次,校领导不少于十次,最后与学期考核挂钩进行奖惩。这就为实行家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每次大的家访之前学校都精心策划,明确任务要求,由校领导牵头分组完成任务,最后写出总结与感受。
2.深入各层次学生家庭,充分了解,重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改变以往的单访优秀生或问题生的家访模式,抓住有效时机,面向全体学生家访。重点走访的是特困、残疾、父母无劳动能力、单亲、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生、后进生家庭。把只谈学习的家访内容转变为关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生活经济问题等“琐事”上。实践证明:学生之事无小事。通过长达两小时的山路跋涉,我们明白了某生为什么总是迟到,上课昏昏欲睡;通过目睹某生家中残疾的父亲、劳累的母亲,我们顿悟了他为什么思想不专一,抄袭作业“上瘾”;通过某生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我们理解了他为什么郁郁寡欢、暴躁、任性。通过艰难的走访,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我们对学生的怜和爱加深了。
3.注意谈话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方式,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基本情况。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其二,宜全面忌片面,切忌借机“告状”,推卸责任。应晓之以理,使学生信服,听取家长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责怪。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下结论。对农村家长,教师不应居高临下,而要保持对劳动人民的充分尊重,通过亲切的交谈,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
三、展开家校联谊活动
“家校联谊活动”是我校推出的将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高层次互动形式。它是建立在前两项活动基础之上,对其渗透与促进的。具体形式如下。
1.组建“家长联谊会”。由家长推选各村思想觉悟高,品德优秀的家长代表若干名,组成家长联谊会,由学校不定期举行家校联谊活动,与家长们见仁见智、出谋划策共商教育大计。如近几年的“两免一补”、两女户、贫困户补助工作的落实就是经过学校调查与家长联谊会共同审议决定的。
2.展开形式多样的联谊文体活动。我校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均邀请家长参加。以前是请家长做观众,一来给学生鼓气,二来渐渐培养家长的艺术素养。2012年,我们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在运动会上为家长设置了比赛项目,虽然只尝试性地开设了“家长拔河比赛”,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向沉闷的农民家长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平常疏于交谈的父母与子女目标一致,口号响亮、配合默契。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一同克服困难达到最终的结果,建立起了一个心理上的交流平台,逐步填平代沟障碍,这在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学习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相互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家庭形成了良好和谐的气氛。在运动会上,家长和老师心与心的交流相待,协作练习,共同前进,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而且使家长心境平和、健康,消除了心理障碍,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不能相互替代竞技体育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和激发潜能的文化,它的作用是为了激励人突破潜能的极限,不断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创造新的记录和运动成绩。每一步的跨越都象征着人类又进了一步。它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时间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校体育形式。学校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也可以是为了培养体育苗子而做出努力。但是学校体育不能完全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和需要去设定训练和考核项目。需要结合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求去设定课程。所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不能相互替代。(二)学校体育需要引进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思想竞技体育中的优良思想,比如团结、合作、友谊、公平、公正等等,这些都是学校教育中迫切需要去认真培养学生的品质。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和树立学生心中公平公正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规范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陶冶了社会的心态。所以学校体育需要引进这些竞技体育中的优秀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下一代优秀和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融合和促进
(一)将竞技体育溶液学校体育的重要性1.从本质上,竞技体育可以削弱一点要求,这样的普通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可以把它们的运动手段,作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准备。2.把先进的竞技体育运动文化加入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唤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教导学生在运动项目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技术,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体育文化涵养,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也可以培养有特长和潜能的学生,让他们有一技之能,将来也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与不同的同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扩大他们的社交范围,加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打下基础。4.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普通竞技体育教育,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并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二)竞技体育也需要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竞技体育也需要学校体育培养和挖掘体育人才,为体育事业的后续人才做补充,将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发扬光大。由以上原因可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并且融入竞技体育的思想,学校体育甚至学校教育能得到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