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景区的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景区;景区创建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它具有着低碳排放的突出优势。而旅游景区作为诱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随着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 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3?,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让旅游者认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4?。低碳旅游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动趋向于生态化,使得生态旅游的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 低碳景区
所谓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设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景区相比,低碳旅游景区是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设计理念;以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为管理核心;景区的能源和资源尽量自给自足;景区尽量少排放废弃物;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并且景区肩负培养游客低碳环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4.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创新模式
旅游景区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武当山为例,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初步的探讨。
一、品牌形象塑造创新
品牌形象塑造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的信息在市场中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把景区特点传递给旅游者就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武当山是老牌景区,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但是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成为武当山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旅游形象塑造,武当山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品牌形象要调整
旅游者的需求、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旅游景区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如武当山要在原有的观赏性景点的基础上,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依托,举办大型宗教朝拜盛典,吸引海内外游客到武当山观光;并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形象宣传和促销,让游客对武当山有不同的感知。武当山还应该在道教文化上下功夫,确定“中华道教第一名山”的品牌主题,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
(二)形象定位要准确
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的关键。好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成功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武当山在品牌定位上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内涵,并借助文学作品中对道教文化名人的描述,兴建文化长廊,通过策划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打响“道教名山”的至尊品牌,奠定武当山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地位。
(三)品牌创意要新颖
旅游景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精心策划,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因此,品牌创意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新意的策划可以避免景区雷同,从而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重点策划包装武当文化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成名山秀水一体化,将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开发武当武术修学、古建筑鉴赏、民歌民俗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广,创建知名旅游品牌。
二、品牌营销推广创新
品牌的经营不仅要经营好形象力,还要经营好注意力。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争夺注意力的竞争,因此,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就要靠品牌有效传播。长期以来,武当山形象单一、地方特色不浓一直制约着武当山对外品牌形象的推广,也影响了旅游者对武当山的进一步了解。为此武当山应该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力度,通过加大旅游品牌市场营销,实现品牌传播的有效运作。
(一)借助媒体宣传的强势作用
以强势电视媒体为依托,联动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和高强度的视听冲击力。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聚焦游客的吸引力,并提升道教名山武当山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品牌也就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还可以同旅游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品牌点评活动,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旅游管理、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让旅游者对武当山进行立体客观的了解,同时对旅游品牌进行有效的传播,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二)借助节事活动的拉动效应
“皇家修道场,百姓朝武当”。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源远流长的道教历史、仙山琼阁般的道教建筑、梵音天成的玄都仙乐、独具神韵的武当功夫以及高深神秘的道教养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文化。可以依托武当山的文化特色,举办节事活动,通过其强大的拉动效应,使武当山这一品牌鲜明立体。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武当山新形象,提高其知名度,从而为全面提高武当山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形象品位,最终为其品牌形象推广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借助政府职能的有效保障
政府部门要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部门配套设施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景区发展实施有效的监控,保障景区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三、品牌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还依靠政府的决策和主导作用。武当山要在品牌管理上致力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局面,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
(一)推行政府管理
武当山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和作用,领导决策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品牌意识,将品牌经营管理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对武当旅游发展和品牌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运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品牌管理,举办旅游品牌推介会,通过政府景区的联动发展,为武当山在国际范围内树立道教名山的形象做出贡献。
(二)理顺经营管理
旅游景区目前被众多部门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旅游景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使得某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景区之间因为信息之间沟通的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建设重复雷同。因此,武当山必须尽快建立协调机制,理顺经营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明确各自为政的局面,把武当山建成为权责明确的独立法人,为建立品牌景区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建立管理输出模式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世界知名旅游景区,要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把无形资产效益化。要开发思路,运用企业参股、抵押、保证金等企业运作方式,实行开发管理、培训管理,并通过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供给母体经营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管理输出模式,既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其他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四、品牌维护机制创新
旅游景区的品牌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旅游景区品牌要进行定期维护,通过对品牌的维护可以有效的保证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延长旅游景区品牌的生命周期。
(一)实行品牌跟踪监测机制
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著称,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历经数百年沧桑,现存有近5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统一设计布局,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并在199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要对旅游品牌进行跟踪检测,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要进行有效惩罚,同时对景区实施监控,建立动态的数据系统,将武当山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维护品牌在较长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制度
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和相关制度,树立当地居民保护武当山有形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识,除当地居民外,旅游者、各旅游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同时当地政府还应该同文物保护和建设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必须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做出相关的政策,明确保护的程序和财政资金。如可以从景区收入中提取相应的比例作为武当山古建筑建设的保护资金。
(三)建立危机预警反馈体系
旅游景区品牌的维护还包括建立旅游预报、旅游应急预报、受损品牌的修复工作等,以此来树立景区的公众诚信度。首先,要建立旅游预报,即对不同时期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等进行预报,引导游客分流;二是建立责任制,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旅游安全问题;三是成立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四是对受损品牌进行修复,消除负面影响,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五、品牌资源整合创新
(一)创建景区联盟
武当山作为湖北省“两山一江”品牌景区,要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将其周边景区和武汉市景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共同做大湖北旅游品牌,以特色线路为基础,实现产业对接,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营销整体,提高整个景区联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统一品牌,借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保持旅游者重游的几率,最终实现大品牌下的共赢。
(二)打造整体产品
根据武当山现有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应该将以武当山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作为基本产品和旅游实体,同时将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旅游产品作为延伸产品,增加旅游者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整体产品应该包括基本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通过打造“中国道教第一山”来深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三)实施协同营销
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化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源,通过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宣传、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营销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建立信息共享
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达到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各类资源的共享。因此,要更新信息观念,引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对客户资源也要实现共享,完善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将各个方面工作简报、近期旅游特色项目等上传,开展网上营销互助,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和管理上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应该意识到品牌对于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将品牌管理与具体的品牌建设相结合,同时对品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把握,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武当山品牌建设的有效探索,必将对国内老景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翦迪岸.试论人造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与创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0(4).
2、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1(6).
3、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姚作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化进程初探[J].经济经纬,2001(5).
关键词:旅游景区;媒体宣传;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81-01
一、新闻媒体宣传
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在传播学中,新闻媒体宣传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旅游景区品牌要想被公众所接受,除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外,离不开媒介的传播。
把一个旅游景区品牌传达给公众并使之认同,媒介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会对旅游景区品牌推广产生不同的效果,这要求旅游景区在通过媒介推广品牌时,必须了解各类媒介的功能特点,把握好媒介的传播过程,有选择地使用。
二、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影响
旅游景区决定进行品牌推广,就要依靠各种手段和方式传递品牌信息,大众传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媒介通过自身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判断、决定以及相关行为施加自己的影响,特别是媒介持续的信息传播,“塑造和控制”人们的关注点。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传播活动只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才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新闻媒体宣传可以塑造景区品牌
新闻媒体宣传是旅游景区塑造品牌的重要环节,它连接着品牌构建和品牌实现两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新闻媒体宣传是实现旅游景区与旅游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在其心目中形成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放大品牌效应
一个旅游景区的品牌力量来源于什么?不断打造。而不断打造靠的就是媒体,媒体的宣传十分重要。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要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肯定要靠媒体,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放大了品牌效应。
(三)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显示旅游景区品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景区品牌中蕴含着景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通过它强有力的传播渠道,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将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示得恰好处,使公众在到该景区游览后能够充分地领略品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满足内心需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品牌传播则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这部分需求。
三、旅游景区媒体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1、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结合。旅游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形象宣传展示景区的优美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特色,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宣传以报纸广告为主,比较详细介绍景区景点的情况,为游客选择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信息。
2、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结合。新闻宣传可信度高,费用低廉,景区需要和各客源市场的主要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他们到青州来,如有电视专题、报纸文章播出或者发表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电视软宣传与硬宣传相结合。电视画面最能直观地展现旅游地的魅力,旅游宣传电视是首选。2012年下半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真人体验式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创下了“零差评”的记录。随着节目的播出,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坝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地也逐渐火爆起来。这也是对当地旅游景区的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如旅游地举办重大活动,也需要进行宣传方面的配合,从而达到活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为游客提供更详实的出游资讯信息;扩展景区或者旅游地旅游网的访问入口,防止其成为“网站孤岛”,在一些知名旅游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如山东旅游资讯网、大众网等首页面做链接广告。
四、结论
为了旅游景区更好的发展,景区在提高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舒艳(1980-),女(苗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昭山旅游景区为例提出在景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如何加强再开发景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及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型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对策;昭山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59-03
1 序言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旅游业、娱乐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达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城市,为旅游业而进行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服务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旅游业的重心工作,即便拥有丰富的旅游风景资源如果不能实施规范的管理和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再开发,那么该旅游景区的旅游业将会面临重创。
旅游景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很多。如按景观的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如按旅游景区等级可分国际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景区;如按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规模又可分为大型旅游景区、中型旅游景区、小型旅游景区。本文主要探讨小型旅游景区。
小型旅游景区一般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占地规模较小;其二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精品景源缺乏同时现有景源等级较低;其三景区的景观环境水平、利用水平和规模范围等建设不够,开发潜力较大;其四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一定范围的旅游客源市场,但因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五旅游景区的整体管理存在较多的空白与矛盾,如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的矛盾,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随着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带来比较明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旅游景区的热度越来越高。近些年,国内出现不少新型的小型旅游机关那曲,有的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有的是未开发完全开发有待深开发型的旅游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就属于后者。
2 昭山旅游景区的简介
作为湘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昭山旅游经贸区是一个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为基础的综合发展的开发区,而昭山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昭山旅游经贸区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化”和交通枢纽,也是湘潭市区九个功能区之一,即长株潭郊野休闲度假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等以及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区。
昭山旅游景区由山、江、湖泊、动植物、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景区内有昭山、玉屏峰、龙骨岭、凤形山等山体,海波高度为150-300m,其森林覆盖率为92%左右,拥有金桂树、银杏树、杉树、兰花等主要的花草树木品种,其中的千年银杏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同时景区内还有野鸡、野兔和山蛇等20多种动物。
昭山是昭山旅游景区的中心景区,它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名山,因昭王南巡至此而得此名。因昭山的秀丽景色和传奇历史,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玩,特别是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登山观景后所画的《山市晴岚图》,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阳古寺位于昭山顶处,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其内有关圣殿、玉皇阁、玄帝殿和观音堂,另外还建有千手观音寺。同时景区内有北宋抗金名将太尉刘铸的故居,有曾驻留过的伟人亭,司令逃难经过的将军渡,以及大弟弟彭金华等八烈士蒙难的烈士坡等革命民族和名人的胜迹。
3 小型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前许多小型旅游景区因一时“旅游热”过急过快的开发或再开发,没有以精致的景观资源、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景区内涵来提升景区的品位,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也没有从长远目标思考,而是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甚至是靠主观意识来开发或再开发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位于景区内的一部分即长株潭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没有从整体考虑到与其周边的景观特色和内涵,侧重追求短期的市场经济利润和市场开发而忽视景区的景观建设及旅游服务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和开发昭山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无针对性开发,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目前景区经济效益不高,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偏小。
3.2旅游景区缺乏规划依据,建设开发的力度偏小
建设规划管理对风景名胜区来说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发展均起到指导、推进和实现计划与发展目标。因此组织和实施建设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与保护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手段,也是确保景区合理开发利用与协调发展的统一。然而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营运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手段,例如目前昭山旅游景区就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景区内的环境品位不高,如何统一协调景区环境与经济效益值得深思;其二是长期以来景区的核心风景点一直局限于昭阳古寺和山市晴岚,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名胜古迹,其三是缺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虽然昭山旅游景区已经编制了《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但目前在该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及其他必备的设施如给、排水、供电设施等较为简陋,同时在景区内外还暂时无法给广大的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休息等场所以及丰富的娱乐项目,尤其给计划短期旅行的游客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在《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前该景区的道路网布局不清,游线和路线随意,景区的出入口较为隐蔽,难以吸引旅客注意,甚至有的游客未经指引难以找到人口。
同时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内增设项目不多,缺乏基础的设施和旅游管理,所以旅游景区应在规划依据上加快编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从深层次的开发和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3.3管理机制有待建全,行政管理尚需统一
由于小型景区内因缺乏精品景观资源而其他增设休闲、娱乐项目不多,配套设施严重缺乏,使得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而景区周遍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随意占用景区边缘土地修建筑或是砍伐树木,例如。在近些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共发生了挖山毁林、毁绿案件20多起,毁坏山林面积达到了2.25万m2,并造成山体滑坡1500m2。尤其是该景区内天马山整个山头不到134hm2,而山上的坟墓却不少于3000座,再如昭山旅游景区的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乡、村、组多层管理,加上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以及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有相应效能的管理体制和
相应权威的政策法规配套尤为迫切。
3.4景区内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对于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阶段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由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其经济效益相应不高,出现人才流失或是人才引进困难等尴尬局面,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内设有管理处,属于事业单位,没有人、财、物的管理支配权。下设办公室、财务、护林防火、治安、售票、宗教事务管理等科室,现有职工2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四分之一。显而易见,昭山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人才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了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型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5旅游景区缺乏宣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许多小型旅游景区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从景区内的景观资源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比起临近空间区域的几个风景名胜区较为逊色。例如昭山旅游景区(湖南湘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湖南长沙)和南岳风景名胜区(湖南衡阳)来说差得较远。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市场开拓力度小,几乎没有宣传手段和途径及策划活动或新闻报道来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加之缺乏优秀的导游等旅游组织者,未能对景区内有优势的景观资源给予介绍和宣传,对游客和市民的吸引不够,直接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反过来使得宣传经费陷入瓶颈的尴尬局面。
4 小型旅游景区再开发建设管理对策
因此为做好小型旅游景区的事业,增强良好形象,创建特色品牌,解决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本人就关于加强建设发展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明确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为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景区是开发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建设开发一个有影响力的景区不仅要提升其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好环境保护,只有环境与效益达到协调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景区。因此,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基于“资源保护高于一切”的观点,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创造、强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旅游景区的特性、重视市场需求和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协调旅游景区与城镇的发展等六大主题思路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度、有序、有节律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4.2按照规划依据加快规划的编制,促进小型旅游景区的环境与效益的统一协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规划依据和编制,势必在深层次影响到景区的建设开发和可持续行发展。小型旅游景区必须依照诸多规划依据进行实施建设,如《旅游景区暂行条例》、《旅游景区规划规范》、及《××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基于众多规范的规划依据,利用已有的资料数据和特定的营销手段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案,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快景区的规划编制,科学、规范地建设开发小型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的重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项目,按规划的标准和要求合理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吸引众多游客提供保障。
4.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实施规范的行政管理
针对景区内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以及没有明确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按照要求划定景区的范围与界限,实行规范的行政管理,分清所属各处的行政机构,做到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避免管理随意、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并加大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景区内各项管理工作,按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以及《××××旅游景区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了规范的行政管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达到效果,本人认为必须狠抓内部主要管理,一抓安全管理,二抓经营管理,三抓建设开发管理,四抓资源与环保管理。
4.4积极改善条件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不断合理地完善人才结构
人才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力的发挥。高效率的人才无疑会给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无穷的力量源泉。积极改善条件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将需要多专业的人才发挥专长,改善景区的人才梯队建设,从人才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景区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困难的矛盾,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景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景区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5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鉴于小型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和宣传不到位的现状,本人建议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不断改善。其一是在管理机构增设一个营销部或根据实际情况聘请资深人员通过策划活动来达到景区的宣传。目前自驾游、短期休闲旅游等不断兴起,通过营销部或专业人士进行敏锐的市场调研、周全的宣传战略作为制定营销方案的依据,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宣传旅游景区,提高其知名度。其二是招聘全职或兼职的导游,通过劳动合同规定双方履行义务并对导游进行培训,熟悉景区的优势景观资源和景点,向广大游客介绍、宣传旅游景区,扩大其影响力。
>> 基于资源概念的张掖市旅游语言研究 智慧旅游战略下张掖市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研究 张掖市旅游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张掖市HBV感染的调查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张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张掖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张掖市旅游咨询中心建立初探 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对张掖建设旅游大景区的几点思考 张掖市甘州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讨 张掖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浅析 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张掖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研究 张掖市客运站规划设计研究 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张掖市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张掖市生态城市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ELES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http:///canjian8838/item/58d8fafbdleba7e6-lb111fe6.
[6] ISO3864-1:2008《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1部分:工作场所和公共区域中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
[7] 梁思平. 字体创意设计[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5):2251,2272.
[8] 吕和发,蒋璐. 公示语翻译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这次会议与其他的会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过去的工作会议是研究怎么干,今天这个会是研究怎么玩,不是研究自己怎么玩,是研究大家怎么玩;二是过去的工作会研究的是怎么生产,今天的会议研究的是怎么消费;三是今天的会是既开到了村又开到了企业。富有特点的会议,自有它的新的历史性任务。特点就是差异,差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是竞争力。旅游业的产生和旅游需求的形成就是因为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或资源占有的差异,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人的流动。希望大家对今天的会议高度重视,通过今天这个会议研究和解决恩施州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旅游产业成为恩施州的支柱产业,使今天这个会议成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刚才惠民同志作了很好的主题报告,对全州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都作了很详尽的阐述,希望与会的同志对惠民同志代表州委、州政府所作的这个主题报告认真学习、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待会儿汤书记还要发表重要讲话,汤书记对旅游很有研究,也非常重视,从“绿色恩施州,土苗风情园”到“山、水、洞、情”这些理念的提出,到我们现在对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强力推动的力度,都体现了对旅游这个新兴产业的重视。前不久,省政府在利川市召开了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对整个恩施州的旅游和清江中上游的旅游给予了政策上、投资上很多的支持和倾斜,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更进一步加大了整个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基地发展的力度。如果说把恩施旅游比做一个美丽的姑娘,这次会议可能就掀起了恩施旅游发展的“盖头”,将把这层神秘的面纱掀起,展示她应有的婀娜多姿的风采。在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李春明副省长讲了一个小故事:中央电视台采访了云南一个农民。农民说:过去我们没日没夜地干,起三更,睡半夜,吃不饱,现在一天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怎么钱用不完呢?他说这是不是旅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搞不明白,反正过去流血流汗,吃不饱饭,现在唱歌跳舞,钱用不完。这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当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通过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产业再对一、二产业的发展来进行整合,完成整个产业升级。这就是说第三产业在我们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性。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第三产业是产生新的内需,形成新的社会财富,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或手段。因此,我们在这一背景下来研究恩施的旅游业,来研究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改变资源富裕、百姓贫穷这么一个现实,这应该说是我们进入“十一五”以后,认真审视我们的禀赋资源,认真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恩施州旅游的形象定位,回答好恩施在哪里这一现实的课题
任何一个地方在旅游的发展上都需要有主题,旅游品牌具有商品的属性,必须要有一个形象标识。恩施的旅游形象标识怎么定,很多专家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不少的旅游工作者也进行了苦苦的探索,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是都充满着智慧,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纵观世界各地,凡是旅游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形象定位,通过形象定位变为它最简洁的广告词,比如说云南就是“七彩云南”;比如说宜昌就是“绿色宜昌,银色大坝,金色三峡”;比如说我们邻近的湘西,它就是“神秘湘西,梦幻故乡”;比如说香港它就是“动感之都”;比如说泰国它就是“微笑的国度”。这些旅游胜地都有它的一个形象定位,有它的一个宣传主题。恩施州的旅游特质在哪里?最摄人心魄的内涵在哪里?最能够形成卖点的东西是什么?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应该定位在“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从“生态恩施州”的内涵看:一方面,生态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规避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很多生存环境破坏以后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的充分体现:亲近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恩施州的生态条件非常好,自然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67%,降水量1500—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另一方面,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29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在这里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其三,社会生态很和谐,恩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社会上基本没有隔阂。无论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社会生态都是非常和谐的,所以提出生态恩施州应该说是恩施的特色之一。
从“土(家)苗风情园”的内涵看:我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自治州,还有侗族、蒙古族、白族、朝鲜族、水族等29个民族,民族风情是很浓郁的。我们的旅游不仅仅是对这种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多的是对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提升,要把自然和人文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生命力。例如我们到云南,不仅仅是看云南的山水,还要看它白族的歌舞,看《丽水金沙》;到了湘西以后不仅仅看《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那些山,要看湘西神秘的文化。到恩施来以后同样如此,恩施大峡谷固然有震撼力,腾龙洞固然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如果没有多彩的文化,就和走路是没有区别的,就不叫旅游。但是仅有这种文化,如果把地方戏搬到武汉去演,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这种人文氛围,就跟看书是一样。所以我们把恩施州的旅游定位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把我们的特质定位为“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围绕着“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还有很多分支文章可以作,希望有爱好的和负有这方面职责的同志要进行深化研究。譬如说“巴人故里,清江画廊”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做分支研究,但不能作为形象定位。为什么呢?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是很大的,在我们的上古时期巴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不仅仅指恩施,说巴人故里就容易引起一种歧义,不能够把这种特质作为恩施的符号表达清楚。“巴人故里”就本地人来讲有的就不认同、不知道,外地人不认帐,都认为重庆是巴国,至于说最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怎么确定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找没有争议的卖点,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旅游宣传,有利于我们的旅游整合营销。以上是形象定位,希望会后大家能围绕形象定位展开更多的研究,展开更大的宣传攻势。各县市要在318、209国道、每个县市的进出口都打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的大龙门架,把形象标识做出来,营造一种强烈的旅游氛围。
通过对形象定位的理解,对内涵的正确赋予,要回答恩施在哪里?我们一般回答在湖北省的西南部、北抵神农架、南抵湘西等等,这些话只是方位的描述,是多余的话。恩施在哪里?就是把恩施的特质、亮点和恩施人文资源中间最精华的部分,把恩施自然资源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拿出来。
首先,恩施是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中国科学院“九五”、“十五”的重点课题“建始直立人”打破了亚洲的直立人从非洲起源之说,说明恩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巴文化和楚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汉文化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都有我们巴人的影子,都有巴文化的元素,都有巴文化的因子,所以说恩施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
第二,恩施在清江画廊里。“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名不虚传,清江全长八百里,是湖北省境内发源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最大的支流,清江融入了巴文化,创造了农耕时期的文明,这种文明包括冶炼技术、军事技术,在恩施发现的云钟和随州发现的编钟与同时期欧洲发现的都是一致的。这至少说明,恩施这个地方也是优美的旋律创造地之一。土家族既是一个山地民族,又是一个江河民族,在清江的画廊里面,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形成了如梦如幻的一种文明的氛围。
第三,恩施在虎啸的林涛里。我们恩施是“鄂西林海”,森林覆盖率67%,只要在山上,就能听到风一吹的林涛声恰似“虎啸狼嗥”,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和谐壮美。我们2.4万平方公里到处都是森林,所以说虎啸的林涛也是恩施州的特质之一。
第四,恩施在《龙船调》优美的旋律里。《龙船调》是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优秀经典民歌。这次“嫦娥1号”奔月其中就有《龙船调》的候选歌曲,从得票情况看,完全有可能入选。
所以,我认为用上述四句话是可以概括“恩施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希望我们今后再回答“恩施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介绍地理方位,还要把“恩施在哪里”回答清楚,无论搞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休闲旅游,还是唯美的旅游也好,恩施在很大程度上讲都是人们最佳的选择。所以说把恩施的旅游形象定位好,把内涵把握好,把恩施在哪里回答好,我想今天的这个会议在恩施旅游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二、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做好全州旅游发展的区域规划,形成全州一盘棋来抓旅游
整个旅游规划必须要做科学、要做深。2001年我们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做了一次规划,现在要进行一次修编。在修编的过程中,八个县市必须围绕整个恩施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这一盘棋做规划,不能各自为阵,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都想有自己的亮点,不想打统一品牌,最终整个恩施旅游就没有亮点也没有品牌。我们现在抓旅游,大家有热情,但是思路很凌乱。清江流经我州四个县市,没有统一规划的思想是建设不好的,特别是水布垭库区形成以后,是巴东开发?恩施开发?还是建始开发?必须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形成一个大品牌,形成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大家都受益。
(二)要把恩施建成旅游目的地,必须突出重点,打造核心景区
全州的核心景区重点就是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土司城、梭布垭石林。我们要围绕这一个核心打造旅游目的地,把这几个核心景区搞好以后,整个旅游目的地就形成了。有了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再带动坪坝营、七姊妹山、朝阳观、仙佛寺等景点就有条件了。在这一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其他的县市一方面要明白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要顾全大局。对旅游资源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在研究某些问题时思维要活跃,但是在实施时一定要严谨。在旅游的发展上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做一件成一件,积累起来,就能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本。在核心景区的建设上,当务之急还是搞基础设施。当前,我州整个旅游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打基础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不吸纳游客。例如腾龙洞一期建设完成后,还准备搞二期,一期还有一个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恩施大峡谷道路问题、大桥问题、退耕还林问题、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问题、民居的地域化特色建筑改造问题、农民旅游意识的培养和旅游能力的培训等等都属于基础性工作。
(三)旅游建设、旅游开发也要执行“铁规划”
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龙头,实行“铁规划”,用铁石的心肠管规划,旅游开发同样如此。现在我们旅游开发随意性很强,要有高起点的规划,没有则是破坏。希望州县市旅游局抓规划的意识一定要强烈,旅游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有“铁规划”。:
(四)要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
对旅游开发项目,我们要找开发商,要签协议,建设好了要支持,建设不好要限期退出。就象我们搞工业园那样,优先进入的办法和无绩效退出的机制要同步发挥作用。
(五)要把特色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
旅游产业必须要有特色。文化要有特色,建筑要有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比如说我们的《比兹卡》为什么得到大家的认同,就是它把民俗文化通过舞台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作为一种土家风情,大家觉得有特色。如果作为一般的歌舞,跟武汉、北京很多的专业剧团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因为是土家风情歌舞,有影响,大家认同。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与文化大州的结合一定要注重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建筑方面,我们的土家吊脚楼、石板屋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向往,都把有特色的东西作为一种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把吊脚楼垒成墙、粉上石灰,使很多特色都消失了,很多外地人都说恩施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文明。所以我们在建筑上一定要注重特色。如大峡谷的民居改造,州民委要统一设计图纸,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投资的热情。今天为什么要把村里的书记、村主任请来参加这个会?就是要求你们回去后要组织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建筑特色上,县市旅游局、建设局要多做工作,如对大峡谷内的建筑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并规划到户。要适当安排一些引导资金,使老百姓能自觉地按规划建特色民居,这样在绿树掩映之下的土家特色民居,就成为我们大峡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饮食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我们土家族的菜也就是恩施整个清江流域的菜,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还处在一个农耕时期,处在一个山区,更由于我们自身深刻的自卑,总觉得我们这些东西都不行,而使特色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在饮食特色上一定要注重地域特色、饮食安全和饮食卫生。要组织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对“农家乐”怎么把卫生搞好,把饮食搞得有特色,都要系统研究。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这恰恰是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构件,没有这样的东西就形成不了特色和氛围。
(六)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
这种旅游经济生态是指旅行社、酒店、景点,包括今后的旅游车队等方面要互助、互利、共赢,不要单打独斗。我听说恩施有一个现象,酒店不买旅行社的账,对旅行社是不打折的,景点不买旅行社的账,旅行社也不推介景点,不跟酒店联系,都是各自为阵。这就没有形成旅游体系,就不叫旅游产业,更不是一种良好的旅游生态。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发展可以带动“你”的发展,“你”的发展可以拉动“我”往前走,单打独斗是绝对搞不起来的,旅游必须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一定要把互利共赢的旅游经济生态形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行社具有重要的作用,就象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一样,旅游业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旅行社。所以我们今天请了几家旅行社来参加会议,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互促共赢。
(七)要高度注重旅游的安全问题
旅游安全分三个层面:一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又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道路的安全设施、防撞墙、防护墩、防护栏等;再一个是行车安全,要高度重视车况和司乘人员的素质。二是地质安全。如滑坡,危石、山洪等都要考虑到。有很多很好的景点,但是它没有旅游容量,人去不了多少,如出现灾害性天气人无法疏散出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考虑,在评估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这些因素,不要顾头不顾尾。第三个层面的安全就是景点设施设计的合理性。栏杆的高矮、坚硬度等都要符合标准。这些安全设施的设计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就要高度重视。否则,一有小问题就将会对整个旅游产业造成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八)各个部门都要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办实事
[关键词]生态旅游 石林景区 保护 开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46-3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家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 1983 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张广瑞,1999)。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时代的必然性(邹统钎,2003)。云南石林景区作为世界著名的地质和自然遗址地,作为石林县巴江源头水源区,作为南方喀斯特生态子系统,作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作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作为旅游效益显著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石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景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1石林生态旅游区概况
1.1生态旅游区域
石林国家生态旅游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名胜区,面积350km2,核心区面积120km2。位于云南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中部,离省会城市昆明78公里(高速公路)。前身是1931年云南省政府建立的石林公园。地处东经103°11′至103°29′、北纬24°40′至24°56′,海拔1600-2150m,主体海拔1780m(申报遗产组委,2005)。
1.2生态旅游区自然属性
石林国家生态旅游区,属于山地型生态旅游区,具体是山地型石林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崔建武,刘文耀,李玉辉等,2005)。主要生态旅游资源是典型喀斯特剑状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河湖、亚热带高原半湿润阔叶林(滇青冈林)、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以及彝族撒尼民族文化和风情(照片1)(吴征镒,朱彦丞,姜汉侨,1978)。
石林被公认为杰出世界价值是保护和展示了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特征和景观的最好范例,石林是一流自然美和世界同类地貌的模本;石林的形态比世界上任何具有剑状喀斯特地点的都多,形态颜色天气、光照变化;石林是全球石林的参照模本,其发育演化历史长达270亿年,经历了二叠纪到现在的4次发发育阶段,展示出各个发育演化阶段的石林喀斯特特征;喀斯特和少数民族文化特性与传统的关系是石林名胜区的重要属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7)(Ford,D.,1997)。
1.2.1气候和水资源概况
属高原亚热带温凉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年降水量在800~850mm,低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967.9mm)。公园所在区的水资源是2.72×108m3,占全县水资源的47.9%。
1.2.2土壤
成土母岩主要有碳酸盐岩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砂岩、页岩、泥岩和玄武岩等,主要土壤类型是山原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石林地区山原红壤是云南喀斯特高原山原红壤的代表。
1.2.3生物多样性和喀斯特植被
有维管植物147科533属889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4科25属43种,种子植物有133科508属84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9属13种,被子植物有130科499属833种。这些植物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云南省省级保护植物20余种(表1)(何永涛,曹敏,2000)。
1.3石林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属性
石林生态旅游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有旧石器、石器时代文化、青铜器时代遗存。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自然村落75个(主要分布在二级、三级区),分布于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湖边、河流高位阶地、喀斯特山区(半山区)与坝区的过渡带,人口超过6万人,彝族人口比例超过40%。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石林彝族文化深受石林喀斯特影响,是石林景观组成部分,形成特色鲜明的“祖灵文化”、“石头文化”、“山水聚落文化”(生态文化)、火文化”(火把节与民民俗风情、歌舞组成),以及民间艺术和服饰文化。
石林传统经济受限于喀斯特资源环境的脆弱和水土资源,经济收入有限。石林旅游的发展和兴旺带来转机。石林旅游不仅是石石林县的财政税收和居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要领域,也是石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经济来源。
2石林景区生态旅游探索与实践
按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运营规范》,对照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状况,针对石林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典型脆弱生态脆弱系统和悠久的人文活动、悠久的旅游开发历史,针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退化生态区(点)的整治恢复、生态游览环境整治,生态旅游设施改善要求,制定了专题规划和组织实施,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运营规范》。
2.1健全管理队伍,完善管理规章,提升资源和环境监管能力
创建了“石林风景名胜区森林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人员176名,来自风景名胜区内的75个自然村和管理局招聘的管理巡逻人员组成。完善了“县-局-乡(镇)-村(村民小组)”的四级保护管理体系。配合实施《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制定和实施了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市场经营、服务品质、卫生环境等方面的19项管理制度。建成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资源卫星定位遥感检测保护系统,游览区资源、游览区动态、生态环境实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
2.2编制专项生态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复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制定了17项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和执行有完整的“调查、咨询、可研、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认为石林的管理和规划是“管理良好,具有各类利益相关者就地有效参与的管理规划”。
2.3健全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制度
石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有国家、省、县(局)三级,以石林管理局自筹为主,包括门票收入的规定比例、项目投资、银行贷款。国家和省给予的资金支持是特定项目,需地方(县、管理局)配套;每年石林门票收入有15%的收入用于生态环境卫生管理和景观维护。2009-2012年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景观修复和五棵树村整体搬迁。
2.4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的科学技术指导
在落实石林风景名胜区2000年建立的《石林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基础上,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签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合作协议》,并与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公园管理和旅游的合作。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这些科学项目提供了石林喀斯特植被、植物名录、水资源和水源地修复、退化喀斯特景观恢复治理的技术。
2.5新增生态游览区,管理服务区与游览区分离
石林旅游增长迅猛,为保障游客权益和旅游品质,不损坏旅游景观和环境,执行容量控制的同时,实施扩容增量,管理服务区于游览区分离。一是大石林景区增加李子园箐、步哨山、万年灵芝自然生态游览区;乃古石林景区建成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展示游。二是改造景前区环境,美化景观,搬迁石林管理局大楼,拆迁大石林景前区的商场和停车场,新建景前区景观生态园;三是分别在大石林游览区和乃古石林游览区外新建游客中心与生态停车场,建成了景前区生态景观园。
2.6持续改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自然性和完整性,彝族撒尼文化融入石林生态游
自2007年石林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后,石林管理局严格《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行动指南要求,全面落实《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规定,落实世界遗产地管理,保护或恢复遗产地自然性和完整性。
2.7培训员工,完善标示展示解说系统,丰富石林生态旅游知识内涵,提升生态旅游品质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常年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以持续提升石林景区的博物馆、石林旅游展览橱窗、景点展示标示牌质量,建立了乃古石林景区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彝族撒尼文化和石林喀斯特生态、水源地的展示游览区。石林景点的展示牌设计制作被国土资源部向全国地质公园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给予高度赞扬。
3坚持实践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建设是按照“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全保护法规,建立保护网络,开展环境整治,实现旅游服务区和游览区的分离,还景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石林生态旅游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生态旅游认识还要进一步提高;按照规划内容推进生态旅游项目落地进度慢;生态环境质量上整体较优,但部分建筑外貌与环境还不太协调且石林湖有富营养化趋势,影响整体景观。下一步,应将迅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拿出措施,形成制度,全面推进生态旅游知识宣传建设工作,加大整治力度,消除建筑外貌低俗化,整体优化美化环境。
生态景区是地球在数亿万年漫长历史时期演化形成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开展生态旅游,就是为了保护好各类珍贵的生态资源遗迹,并通过对生态遗迹的保护和展示以及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生态知识的认知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景区生态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是世界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在探索石林生态旅游历史过程中,既要把那些重要的表征地球自然演化过程中的遗迹保护好,为人类子孙后代永远留下这些自然景观以达到永续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态遗迹资源,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这就需要每一个生态景区,不断研究和普及生态旅游的科学价值,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探索实践完善工作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生态景区建设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48-51.
[2]组委会.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材料汇编[C].石林,2005,6-7.
[3]邹统钎,朱天松.美国黄石公园管理模式[J].中国旅游报,2003.
[4]崔建武,刘文耀,李玉辉,沈有信,刘伦辉.云南石林地区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广西植物,2005,25(6):517-525.
一、智慧旅游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国际上比较注重游客与旅游的深层次关系以及智慧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整体效益。Molz(2012)把智慧旅游定义为使用移动数字连接技术创造更智慧、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游客与城市之间的关联。而国内学术界更注重“技术管理”给旅游带来的效益,以张凌云、史云姬为代表的“管理变革论”,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为目标,进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扩大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龙毅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提出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强调与互联网、物联网相结合,实现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实时感知和提供主动、智能化的服务。所^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游客就可以借助方便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主动感知旅游资源以及信息。综上,对智慧旅游的各种表述均传达这样一个中心思想: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满足游客需求,从而达到促进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体,对于各行业的粘合度极高。因此,创建智慧旅游云管家体系是一项多向交互、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智慧旅游现状
我国自2014年以来将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上日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当地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其中以2015年11月上线“南京智慧旅游游客助手”为杰出代表。该平台分为资讯、线路、景区、导航、休闲、餐饮、购物、交通、酒店九大板块,为游客提供了景区介绍、活动信息、自驾游线路、商场促销活动、实时路况、火车票等旅游信息。纵观各地建立的智慧旅游平台,能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实时反馈信息的并不多。随着出游旅客数量的逐年增加,景区负荷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黄金周时期,真可谓人山人海。许多景区内小景点均排起长龙。有些景区门口虽有滚动电子显示屏告知游客参观此景点需要多长时间,但往往是需要游客走近该景点才能看到,这在无形之中就浪费了游客很多的时间。因此,加强景区实时反馈系统建设对于以通过线上平台满足游客需求,加强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智慧旅游来说,至关重要。
三、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意义
景区实时信息反馈,这里主要指景区内各小景点的参观人数及排队时长反馈,这一点在国内许多景区均有所欠缺。对于游客来讲,控制好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合理避开排队等待的时间,无疑非常重要。因此,针对目前众多学者对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的探讨,笔者认为,加强对游客提供景区内实时信息反馈应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除上海迪士尼能在游客手机客户端下载的官方APP上显示每个游乐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间外,其他景区很少重视到这一点,而这却又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了解和获益的。国内旅游井喷式爆发,旅游景区逐年增加,如果能让游客提前获知他们想要游览的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长,那不仅可以让游客合理规避拥堵的烦躁,减少旅游途中的郁闷心情,还可以节省排队的时间,让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内享受到更多的旅游体验,从而大大提高旅游愉悦度和满足感。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引用旅游大数据,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关键
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因此,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予以实时监控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提高旅游活动的便捷性、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精准性以及旅游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为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奠定基础。智慧旅游强调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平台,旅游信息的及时、准确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让游客通过手机客户端准确了解景区内各小景点的游览人数和需要排队的时长,需要各景区范围内加强小景点入园人数的统计,并应用于线上平台,反馈给游客。让游客对接下来的行程准确及时地了解安排。
五、结语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循环模式;乡村旅游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现在已开始了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转变的过程。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一、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旅游业属于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在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景观污染、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降低等等不可逆转的破坏却屡见不鲜。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开展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环境,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在旅游地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资源循环链,节约资源及能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此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留庄乡村旅游区建设
(一)留庄村现状
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位于黄河北岸,有焦枝铁路穿境而过,两条小浪底专用线在此交汇,村村通公路状况良好。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作为全国四大民兵营之一,是唯一的水上民兵战斗经典,作为全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资源品级。另外,留庄村紧邻黄河西霞院,水域面积广,水岸平坦曲折,是天然的垂钓场所,其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同时留庄村有废弃窑洞百间,经后期开发即可投入做拓展训练及中小学生训练营之用。
总体表现为: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窑洞兼具黄河窑洞传统民居特色和红色旅游开发特点,是留庄村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黄河水域景观品位较高,为留庄村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提供了良好前景。但是留庄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间耦合性不高。另外,对于乡村旅游地本身,其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力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循环基本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留庄村具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留庄乡村旅游开发,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对辖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留庄村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留庄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定位,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且对历史价值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在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利用留庄村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留庄村旅游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留庄村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一,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相结合。留庄村现种植有各种果树,但是面积不大,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景观效果。建议建立采摘园,丰富果树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结果率高的品种在当地种植。另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建议建立无公害大棚,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可为农家乐餐饮的无农药纯绿色农家菜品提供保障基础。将留庄村的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活动相结合,形成集观光、休闲、采摘、品尝、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第二,依托窑洞拓展基地,开拓旅游新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留庄村可将废弃窑洞进行再开发,可将开发后的窑洞作为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进行拓展活动以及再教育基地。同时,窑洞紧邻黄河大面积水域,开发后的窑洞也可为留庄村周末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住宿设施。
第三,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资源循环。留庄村应建立沼气池,并以沼气为纽带联动果业、蔬菜、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游客粪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沼气,为旅游业提供清洁能源,为污水处理提供发电动力。同时利用农产品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和渔业,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
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各产业循环图如图1所示
(三)推进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在对留庄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思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农业―养殖业―旅游业产业循环系统,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旅游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行为,保障留庄村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建立。
2.建立优惠政策,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开展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唤起居民对留庄村的生态和革命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展,保护当地的资源与环境。
3.发展旅游业,促进各产业耦合
在对留庄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留庄村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本村的独特特点,开发具有留庄村“葫芦”(民兵利用葫芦作为渡河工具,成就了留庄英雄民兵水上战斗经典)这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将带动农业、手工艺、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留庄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大局面。
三、结束语
以旅游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对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运用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留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能够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动留庄村各产业的发展,村民增加了收益,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留庄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旅游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5-02
前言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个产业的带动,而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与多个因素相挂钩。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人才素质以及本地交通环境等。一个城市的交通环境能够反映该城市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能影响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当前郑州市旅游发展现状来试分析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对该城市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战略定义及战略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许多行业正在不断趋向全球化发展。航空运输在现当代来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门行业,它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顺利来往交流,还为本国各产业的发展提供的便利的交通运输之道。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是作为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其建设和发展目的是为加快中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此外,航空港经济区的建设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其推动扩大对外开放也促进了该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对于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1)以航空港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际上,在大同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以及主要经济体制的航空物流通道,对于我国航空运输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故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在国家的指引下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现中原地区地处内陆发展外向型经济运输通道的顺畅;(2)能够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航空港的建设不仅是要打通连接各国货物运输的通道,还要对其提升开放门户功能。
二、郑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效应分析
郑州市产业结构在当前来说已经达到了三级分割的高级化建设,其中,旅游行业的发展占据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然而,在近几年来,郑州市旅游行业的逐步稳定发展为其总体经济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郑州市作为大多数旅客前来河南游玩的首站,当前已经成为河南省旅游消费的重要集散地。该市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在各种旅游方案、宣传语促销形式下实现了赢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据2013年的统计来看,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内游客5 427人次的接待率。
(二)郑州市旅游行业的发展意义分析
旅游即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活动等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达其他地方并且将停留在那里低于一年时间的活动。一般而言,旅游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的,故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郑州旅游产业的服务所覆盖的行业相对较大,并且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其产生的效果也更为有优势。按照促进就业量的角度来看待,旅游行业每吸纳一个旅游人才,则相关行业就必然要吸纳5个就业人员。而从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来看,旅游行业在收入上,其每1元的收入意味着相关行业就势必会增加4 633元。当前, 郑州市旅游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虽然已经将该效用进行发挥了。但就具体状况而言,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划下,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三、航空经济区建设对郑州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航空经济区建设对郑州旅游产业的优势影响
1.郑州市旅游行业所依赖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并且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观意义性。如巩义石窟寺、黄治三彩遗址以及大唐嵩阳观等等景点,都作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支撑。并且其涵盖古代、近现代文明又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往。就少林寺作为一项旅游产业而言,其在近十几年来武术文化几乎是闻名中外,也由此创建了自己的王牌产品效益。而伴随着我国4E级民航干线机场的建成,以及京广线、陇海线的贯穿南北的通行,郑州便形成了便捷的十字交叉枢纽,加上107线和310线高速公路的建设,更是将海、陆、空三线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势,使得郑州旅游在浇砼问题上变成了顺畅无比。
2.郑州是河南的核心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效益,并且其历史文化之悠久,非常具备承担起全国性商品流通和跨区域旅游的职能。而郑州在每年所举办的全国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更加展现了其作为国家级别的商贸中心。这样一个商品资源丰富的都市自然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旅客,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旅游设施的构建,以及对旅游市场的拓展、旅游活动促销等也就成为了必须。
3.当前,对于郑州市来说,区位优势和住宿设施已相对完备,并且能够为不断前来的游客提供基础保障。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建造综合实验区的规划方案,而郑州市当前的经济发展又符合了为航空港建造提供坚实基础的优势条件。与此同时,航空港建设使郑州作为我国首个航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引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热潮也是必然之势。故在不断吸纳外来人才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批知名企业的纷纷入驻,可见,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在促进郑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该城市旅游客数量的引入产生了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6-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人们居住环境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社区化居住形式日趋普遍。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现。它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时,它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区。虽然社区在关系结构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区建设中不考虑这些差别。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社区管理者在加强管理同时,在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对于各自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消弭冲突。
一、建设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的意义
民族社区是指“建立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分野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成员共同地缘和紧密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民族社区不仅指空间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这种具有记忆性的文化概念成为一切冲突和显示的来源。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别,也有可能是脱离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当然要解决有很多办法,但从民族社区民族间文化建设着手,更能快速的和其产生共鸣,这当中文化记忆景观的建设尤其有效。所谓文化记忆景观是基于文化记忆中的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学术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记忆场所构成,而这些记忆场所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物质的,而另一个则以故事等精神传递存在。当然,这两个信息相互依存,物质意义上的文化景观是精神传递的基础,而脱离精神传递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建筑。纵观当下西部民族社区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为基础的民族社区的真实物质和精神的建设还不是很多,基于真实生活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更强调其服务社区成员的功能性。而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记忆景观则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记忆景观“娱乐性”:当前旅游性质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是当前各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各地在旅游开发中“民族风”是其最主要的建设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旅游性质的所谓民族社区是不具备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楼空。这种基于消费性质上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往往忽视文化记忆的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从而造成文化记忆的虚假与造作。也给民族社区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为在大部分社区成员心理有些文化记忆景观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为地娱乐化,会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文化记忆有了隔膜,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感。
2.文化记忆景观建设的“简单化“:这里的简单化并不是指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细的从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信仰上仔细考研。从全国社区建设来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虑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区增加的所谓人文景观也因资金,设计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达意”。而真实的民族社区的建设中对于文化记忆景观的设计更因人才,资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人进行实践,理论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记忆景观植入民族社区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是与民族社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摈弃“表演性”回归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个民族的场地与精神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1.功能性与便利性相结合: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要充分考虑所在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它应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应景之作,要为所在成员提供一个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场所,民族社区不能以所谓现代管理而取消对文化记忆的物质提供。
2.简洁化和历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当然不是简单的某个建筑的复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场景唤醒对一个民族过去文化的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或者是一个标示。只要能让人们回忆其文化渊源都可为文化记忆景观,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区就可以命名为“尔玛社区“在社区里可以很简洁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标示物来提示居民的构成,同时使居住在社区的人们时时有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建设一个能介绍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社区历史馆。这其实对于文化记忆更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区稳定来源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记忆景观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只有这样,即能满足各个成员的心理要求,还为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社区提供物质保障,也是为各个民族文化大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实验;北京旅游卫星账户;产业旅游供给比;旅游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2―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于旅游业是不是一项产业一直存有争议,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业所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其产品形态复杂多样,难以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类。更主要的是,旅游消费产品和服务是以需求方来定义的,如当地居民购买的饮料、食品按其业态看,分属于食品行业和商业零售业,而如果是旅游者购买则属于旅游消费。除了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景点等旅游特征产业外,大多数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旅游消费在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类别,而是分散地隐含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之中。也就是说,现有的国际通行的SNA93(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是无法完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鉴于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加拿大等国率先开始尝试编制旅游卫星账户(TSA),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署正式批准了欧共体委员会、经合组织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交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编制该账户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地区国民账户、地区投入产出表、经济普查资料和旅游者消费抽样调查等方法,计算出某一产业产出值中由旅游者消费引致的比例,即旅游供给比例(Tourism Supply Ratio),将旅游消费部分从该项目中剥离出来,计入现行国民账户以外的一个虚拟的账户,即旅游卫星账户之中。因此,旅游供给比例的确定和精确与否成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关键,也是目前我国地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难点之一。旅游供给比例值是在0―100%之间,数值0意味着该项与旅游消费完全无关,数值100%代表全部是由旅游消费带来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在一定时域内针对特定地区设计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方案,对人为控制任何游客出入该地区条件下的实验组和游客自由出入该地区的对照组的社会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测度旅游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显然这种社会实验是要在人为地阻止外来游客进入和内部游客的外出的情况下进行,这对于一个省或大城市在现实中是难以开展的。但2003年北京等地出现的“非典”(SARS)突发性事件给模拟这一社会实验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机会。
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广东、北京、山西等地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给北京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自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的多个省市属于重度sARs疫区后,100多个国家与中国取消了彼此间的出入境旅游业务,同时我国也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取消了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城际的人员流动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年5月份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鉴于此,本文针对北京12个旅游特定产业,选取2003年全年和2003年5月份两个时域,通过对发生“非典”(即控制游客出入)条件下实验组结果和假如没有发生“非典”(即游客自由出入)条件下的对照组结果横向比较研究,确定出北京旅游产业供给比这一核心数值,进而测度北京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这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助方法,为印证旅游卫星账户中一些关键性的数据提供新的参照系数。
二、实验要素
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看,社会实验是由实验主体、实验条件和实验客体3个基本要素组合的“刺激一反应”过程。显然,对于作为实验主体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确定实验客体及实验条件,以模拟前文提到的理想的社会实验条件。
为了实现准确测度北京旅游产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这一目标,本文的实验客体为北京旅游特定产业(包括旅游特征及相关产业)。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等编写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及《地区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指南(2005)》相关产业目录内容,考虑到本社会实验方法的适用性、数据可获性、可比性的要求和北京市旅游产业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住宿业、餐饮业、铁路客运业、道路客运业、公共交通业、汽车租赁业、航空客运业、旅行社和类似服务、环境资源业、体育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共11个旅游特征产业,一个旅游相关产业――零售业,总计12个旅游特定产业作为实验客体。
针对实验客体,我们设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实验组就是考察在发生“非典”(即控制游客进出)条件下的旅游特定产业规模业绩,而对照组则是考察假设没有发生“非典”(即游客自由进出)条件下的旅游特定产业规模业绩。此外,为了提高实验信度,将“非典”对北京市居民(不包括游客)关于实验客体的消费总量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我们选取2003年全年和2003年5月份两个时间段作为实验时域。对关系到旅游交通的铁路客运业、道路客运业、公共交通业、汽车租赁业、航空客运业以及文化艺术业6个客体选取2003年全年进行实验,其余则选在2003年5月这个“非常时期”。
三、实验结果对比研究
在此,为了最终确定旅游供给比例,我们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值同对照组的比值称为变异比例。表1中实验结果具体来源及计算方法见脚注;在表2中,我们将实验客体2002年5月份规模业绩直接等同于对照组结果,这样变异比例就为实验客体2003年5月份规模业绩同比下降比例,其统计资料来源见对应的脚注。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表2的各项实验客体的变异比例都远高于表1,印证了2003年5月是这些行业经营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月份。而在两个表格所有实验客体中,变异比例最高的都是旅游业,说明了旅游业受“非典”冲击程度比其他行业都要大。
四、确定产业旅游供给比例
如前所述,所谓产业旅游供给比例就是指某一产业产出值中由旅游者消费引致的比例,因此我们只需用表1和表2中实验客体各自的变异比例与相应的旅游业变异比例逐一进行比值运算,所得到数值即为2004年北京各产业的旅游供给比例,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旅行社和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产业旅游供给比最高,达100%,这是旅游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余依次为航空客运业和住宿业,分别为94.6%和77.5%;列在最后3位的分别是零售业(13.5%)、餐饮业(43.8%)和汽车租赁业(46.2%),说明这3个行业中,居民消费比例要高 于游客,尤其是零售业,居民消费的比重占到了86.7%。这个结果也符合我们的经验估计: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是一个有着16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居民日常消费量巨大;另一方面,旅游者对于零售业的需求本来就比餐饮业、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要小得多。
五、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就业人数测度
1 旅游业增加值测度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12个旅游特定产业的2004年总产出及增加值,通过各产业旅游供给比,我们得出2004年北京市旅游业总产出为7370523.4万元,旅游业增加值为3141266万元,如表4所示。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8》公布的有关数据,200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606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11.2亿元,据此可以推算:北京市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4%。
由表4得出,在旅游业增加值中住宿业、铁路客运和民航客运是增加值最大的3个行业和部门,而汽车租赁业则是增加值最小的行业。这说明北京旅游业对于住宿行业和铁路民航交通部门的经济贡献最大,而旅游业对汽车租赁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2 旅游就业人数测度
同样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2004年12个旅游特定产业的就业人数,通过各产业的旅游供给比,可得出2004年北京旅游就业总人数为76.41万人(见表5),再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5)》公布的有关数据,2004年北京市总就业人数为8540654人,从而得出旅游就业占北京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为8.95%。
从表5看出,除旅行社和类似服务行业外,产业旅游供给比最高的是民航、住宿业。由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总体规模较大,虽然产业旅游供给比不高,但旅游就业人数要远大于旅行社和民航客运部门,吸收旅游就业规模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餐饮业(17.7万人)、住宿业(13.2万人)和零售业(12.2万人)。
由此可见,北京旅游业对于行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部门是住宿、铁路和民航;而对于安排就业贡献最多的行业是餐饮、住宿和零售业。
六、讨论与结论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对德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剖析了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产业方面的对接;生态方面的对接;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
[
关键词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对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6
1研究地域概况
大湘西,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德夯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内,距吉首城约18公里,由德夯景区、峒河景区、小龙景区组成。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峡谷绝壁层出不穷。景区有大龙洞、小龙洞、流纱、夯峡等瀑布群十多处,其中流纱瀑布以垂直落差216米居全国之首。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德夯风景区是湘西苗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留着淳朴古老的民族语言、服饰、饮食宗教礼仪、歌舞等苗族风情。其中苗族“三月三”“四月八”“百狮会”“拦门对歌”“苗鼓舞”等表演古老粗犷,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自发组织旅游,旅游主要是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够,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于1987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1991年全年接待游客达7.15万人。2002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德夯旅游公司,一方面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德夯旅游业飞速发展,德夯一派繁荣景象,与新农村相得益彰。
2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1产业方面的对接分析
湘西人民在尝到旅游的甜头之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湘西的特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发神秘湘西,旅游产业呈跳跃式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德夯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菜油、峰密、柑子、生姜、猕猴桃、醋萝卜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旅游者喜欢和购买的商品,这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德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德夯近几年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粮食、水果、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无形中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对绿色食品及新品种的种植,并把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促进了一系列袋装野菜旅游商品的加工和开发,发展了许多诸如酱菜、肉食腌腊、果王素加工厂,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环保、经济等深度开发及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笔者调查得知,德夯在2001年开发“农家乐”之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零星水稻、烤烟维持生计,因这些产品转化成货币的环节多,转化慢、难,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自从开发“农家乐”以后,村民除搞好传统的农事活动以外,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农家餐饮、住宿、采摘等旅游接待,每家旅游收入年均达4万多元,相当于旅游开发前的6倍之多,乡村旅游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也不愿外出打工了,因为旅游接待中所有的蔬菜、水果都要靠自己种植,旅游旺季忙于旅游接待,淡委忙于农业,已经够累的了。村民还集资修起了马路,各家都盖起了新房,村民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了。
2.2生态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的增长,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无序,使乡村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受整个湘西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企业,如采矿业;加上湘西人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宅”的原始生活方式,这或多或少地给环境留下了隐患。总之,这种工、农业的粗放式经营,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无形中浪费掉,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德夯风景区针对以上这些情况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一是实施“三清六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电等,引导村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牲畜圈舍混杂问题,改善乡村环境卫生。二是搞好四种模式的村庄改造,即整治“闲置房”、改造整修村庄、建农民社区新村、对拆旧建新的房屋整体改造等。三是鼓励村民用空心小砌块建房,从源头上切断破坏森林的现象,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生态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节能的林业和农业,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手段,实现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农业效益化,确保农村污染源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难题。
2.3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特有的传统文化、奇风异俗,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深吸引着人们去探奇访幽。然而,随着旅游者的增多,异地文化的干扰,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加上村民本身又有一种“远香近臭”的思想,使得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被淡忘,有的甚至同化。如:不唱本土本乡苗歌而改唱现代流行歌曲;刻意拆掉传统民居而建起钢筋水泥楼房;特别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同化更为严重,在德夯,即使是偏远的农村,穿苗服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流行的牛仔被、T恤衫,各式各样的超短裙等。这种同化是通过旅游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乡村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可称为汉化。因此,德夯风景区有针对性地丰富“农家乐”的旅游内涵,村民组织了“民族文艺表演队”和“农民时装队”,在篝火晚会上尽情展示传统民族服饰,并唱苗歌,跳苗舞等,那些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被人们所遗忘或被埋没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又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德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分析
德夯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之后,更是主动积极参与,满怀信心,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主动配合,并随时了解学习国家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他致富信息门路,提高了素质,同时也增长了见识。通过乡村旅游,当地村民同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世界各地,包括最新的旅游动态,服务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旅游经营理念。许多居民在长期的旅游接待中学会了许多旅游接待经验,能对不同的游客偏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接待过程中一般能符合游客的心意,得到了旅游者的好评。有的村民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日语、英语、韩语,甚至还有远见的村民把孩子直接送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回来后当起了外语导游,在接待外国旅游者时具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德夯居民淳朴、勤劳、善良,并且文明经商、童叟无欺,成为大湘西旅游区的典范。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旅游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清扫门前的生活垃圾,并主动放到政府指定的区域,他们不再乱砍滥伐,并相互监督,公开同破坏生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在德夯社区,还经常举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挂钩,促进了相互团结,家庭和睦,村民在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惹是生非,逐渐从原来的打架、赌博、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中解脱出来,并且自发的组织民兵日夜轮流巡逻、抵制外来的歪风邪气,如今,德夯社会风气、社区治安明显好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德夯的旅游业已具规模,走向了正轨。
4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了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构成和谐,德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福祥,李全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37-140.
[2]尹华光,陈福义,袁正新.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